日慧法師:般若心經略說(四)


 2020/6/22    熱度:754    下載DOC文檔    

般若心經略說(四)
日慧長老
 
如前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諸法實相中,既不得生死,也不得涅槃,其心遂無所罣礙。行於生死,不罣礙世法;究竟涅槃,不恐怖退墮二乘。如是,遠離顛倒夢想,得畢竟寂滅─涅槃。
 
復次,所謂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菩薩,應是指三清淨地的淨覺人而言。
 
《華嚴經》說:菩薩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離諸喧诤;若如是,有何罣礙恐怖?又說:此菩薩入大乘會,有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如是,何罣礙恐怖之有?又說:此菩薩得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如是自在,何罣礙恐怖之有?
 
「遠離顛倒夢想」者,一如第八地經說:此菩薩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此之力,便即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一切顛倒夢想,悉皆遠離;故所謂遠離顛倒夢想,應是指此。
 
「究竟涅槃」者,此說究竟,別於二乘,與二乘涅槃相比,菩薩名為究竟,若上比佛,則不名究竟。二乘涅槃之不究竟者,以與生死作障隔故;菩薩摩诃薩,於七地中,雖住肉身,示現生死而深愛涅槃;雖心常住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第八地法身菩薩,則住於法界無所動,隨眾生心普現前,喻如日、月住於虛空,於一切水中普皆影現,是生死、涅槃全無障隔,無礙自在之相。如是寂滅,方稱究竟。除世尊,無能比者。
 
觀自在菩薩承上所說,又續言: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無上正遍知。這裡,說三世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無上菩提,乃說明佛與菩薩無有二道,皆依般若波羅蜜多一道,先通達諸法實相空,究竟涅槃,後於諸法實相空中行菩薩行,圓滿正覺,離此般若波羅蜜多,幾乎是無路可通!
 
三、以總持語贊般若波羅蜜多作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梵文咒語: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mgate bodhi svāhā。)古印度的咒語,或明咒(vidy ā),乃智慧語、真實語之意,如印度古代五種學問「五明」之「明」,皆用此字,故此字亦具有贊揚、褒美之辭。又是陀羅尼(dharani)義。陀羅尼意譯總持,謂能總持一切法。《智度論.釋初品》中陀羅尼義說:陀羅尼有二義,一者、能持,二者、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這是總持義的最好說明;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贊般若波羅蜜多為咒,即具此義。這一點,從鸠摩羅什將心經譯作大明咒經,即可知之。《般若經.大明品》佛且自贊般若波羅蜜義說:
 
是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明咒中學,自不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乃至知者、見者皆不可得;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學是大明咒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眾生心,隨意說法。
 
這是指般若波羅蜜多本身即是大明咒,大明咒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於此中學,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凡夫法,不得佛法,是故無所惱;並因此能得無上菩提等,如是無量功德。同時,亦顯示佛法中大乘經所出咒語的最高法味,並肯定觀自在菩薩說本經之義。聖教中這樣地宣說咒義,就遠非一般咒術所可比擬了;後期發展出來的密教,若依此聖教量衡之,便應善加思擇。
 
復次,此照什公譯《摩诃般若經》,只有三咒,謂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智度論》自然亦僅解釋此三咒,謂:此般若波羅蜜咒,能除貪、瞋等粗煩惱,能滅禅定、佛道、涅槃等諸微細執著,是故言大明咒;能作如是利益,故名為無上;諸佛於一切眾生中名無等等,此般若咒乃佛所說,故名無等等咒。奘大師所譯此經及《大般若》,都說有四咒,即於此三咒之前,加一「大神咒」。這情形,可能是誦本之異,亦無關宏旨。惟「大神咒」之義,無古論師之釋可據,私意擬權作神力莫測之意釋之。「咒語」或「咒法」,時下,因藏密傳入,其道大行。但在我國文化領域中,早已淪為旁門左道或低級社會神教的詞匯,不登大雅之堂,今在這裡,我們仍應回到印度古義上。又,據說,咒是古印度仙人利益眾生的一種方法,佛陀在大乘教中,偶亦隨俗用之,無傷也。至於小乘,則是禁用的。
 
總之,咒法是古印度文化之一類,含有神秘推崇之意。今此四咒或三咒,所謂「大神」乃至「無等等」,都是推尊贊揚的修飾語─推尊贊揚般若波羅蜜多的。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者,上來以贊美及推尊之詞贊揚般若波羅蜜多咒後,此二句,則略贊其實德。此實德,即觀自在菩薩示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照見者,亦即此經之結語。
 
「即說咒曰」者,是觀自在菩薩即上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心要或總持義,說一總持語也。此語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意譯作:到了,到了,彼岸到了,殊勝的彼岸到了,菩提圓滿。此中,照西藏傳釋,旁計凡夫地,則是資糧道到了,加行道到了,見道到了,修道到了,無上菩提圓滿了。若正依經說,菩薩十地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則應簡除凡夫地,照《伽耶山頂經》菩薩四種發心釋作:初發心到了,行發心到了,不退發心到了,一生補處發心到了,無上菩提圓滿成就了。此中,初發心在初地,登此地名生如來家;行發心在第四地,名以內法生如來家;不退發心在第七地,由到彼岸乘轉乘清淨乘;補處發心在第十地,得受一切智勝職位;無上菩提亦名一切智,即是佛果。此智在菩薩名般若波羅蜜,故《智度論》亦說「般若波羅蜜中有十地」。印度文化背景,公認密咒有不可思議的大威力,這裡,遂亦隨俗以密咒形容般若的威力,顯示大乘惟一般若波羅蜜多道,波羅蜜多雖是因位,然此般若波羅蜜多船,從初發心,便徑行諸法實相海,直到真實際岸的。
 
故以為:本經的前所說義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總持義;此所說咒,則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發趣相。然是世俗谛,非第一義谛。第一義,由般若波羅蜜多離語言絕思惟,乃諸行所不及處,咒語還有什麼力量?如是,此般若波羅蜜多咒,並不是供人念誦的咒語。若專念誦此咒,企圖能獲得到彼岸的般若智慧,那到頭來,恐怕只落得個說食不飽,背書不暖!
 
有開元密宗三大士之稱的善無畏三藏所說,一行法師所記的《大日經疏》,曾引《大智度論》的話說:「禅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粗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爾乃成辦!」狂熱咒道的朋友,可否冷靜一些。 (全文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