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師:三根普被的觀音法門──講於觀音出家紀念法會


 2020/6/24    熱度:1347    下載DOC文檔    

三根普被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講於觀音出家紀念法會
 
超定
 
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在大乘佛教的化區︰中國、西藏、日本、韓國等地,真是家喻戶曉,不論信佛與不信者,人人皆知有這一尊菩薩。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代表了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其中以南海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香火最旺盛。觀音法會一年有三次︰二月十九日聖誕,六月十九日成道,九月十九日出家。依大乘經典所載,觀世音菩薩屬西方三聖之一,並非此界人間的聖者,如何得知其何時出生、出家、成道?其實,不僅觀音一人,幾乎所有的佛菩薩,除本師釋迦牟尼佛而外,佛教界所舉辦的紀念法會,如文殊、普賢、地藏、彌陀聖誕,都是約應化於中國的前賢事跡而制定,也即是信仰的范疇,不須用史學的觀點去論證。觀世音菩薩,我人見的形象,清一色是在家身,何來出家之說?除了未成佛前的釋尊──釋迦菩薩、地藏菩薩、以及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的彌勒菩薩、無著、世親、龍樹等的歷史人物是圓頂出家相,而大乘經論所列的大菩薩都是璎珞披身、莊嚴妙相的在家相。不過依佛教根本聖典所說,三世諸佛皆因出家而成佛;出家是成佛必經的歷程。從這一點說,觀音菩薩的降生、出家、成道,正契應於印度早期佛教的思想。
 
一般佛教徒的普遍信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故每逢苦難的日子,虔誠稱念菩薩聖號,祈求菩薩降臨,慈悲救濟,消災免難。這一通俗的信仰,確也是法華經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明文記載,如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舉凡自然災害,社會的苦迫,鬼神的作祟,乃至貪瞋癡三毒的煩惱,都因稱念菩薩聖號而獲得解脫。菩薩的偉大,大乘佛法的普及,可從這簡短的經文看出。如何在信心的基礎上,由念觀音,而學觀音,終於成就觀音的功德,乃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由淺入深,由信願而智證的修學歷程。套用『成佛之道』,印順導師的開示︰「不滯於中下,亦不棄於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依方便入究竟,不執方便為究竟,也不拒斥方便的妙用;這所以稱為︰「三根普被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觀世音與觀自在
 
菩薩聖號,依德立名;大乘四位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約其特功德︰大智、大行、大悲、大願,以贊揚其盛德。菩薩道的修學,以智慧與慈悲為根本。菩薩依三心而行六度,發菩提心為其崇高目標,而菩提心的啟動,根源於「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大悲心;為成就菩提心,空相應的智慧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觀世音,有名觀自在菩薩,約偏重而言,觀世音,尋聲救苦,代表菩薩的大慈悲;觀自在,二谛無礙,代表菩薩的大智慧。菩薩道之要,在於悲智雙運,以大悲利他,圓滿福德;以大智證真理,成就智慧;福慧具足,即名為佛。菩薩道的殊勝,修學智慧故,轉迷成悟,不落凡夫地;運大悲願故,發菩提心,不入無余(涅槃),超越二乘。依空相應緣起而言,慈悲與智慧,相依相成,藉智慧正觀緣起故長養慈悲;具深切的悲心,久處生死,普度有情,故能完成智德。換句話說,缺乏佛法正智,談不上真慈悲;悲心不足,智證偏真,不成無上菩提。
 
關於觀音菩薩的大智與大悲,可藉佛門日誦的般若心經與普門品,作通俗的解說。菩薩大慈悲,隨眾生所求,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無盡意菩薩請示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在經文列出三十二種應身,從佛身、辟支佛、聲聞身,乃至執金剛神。這是菩薩道四攝法的實踐,充份而具體地顯示菩薩的偉大。古德贊偈︰「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從一般世間苦難──大火、大水、鬼怪、牢獄、怨賊,甚至三毒煩惱,都因受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稱念聖號而隨願成就。當然這是站在信心為本的佛法,強調菩薩的「尋聲救苦,有求必應。」信心的修學,可深可淺,從仰信(信順)、信求、信忍、證信,終歸到底,還是信智不二的。前賢的啟示︰「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如唯心念佛的定境、得佛摩頂、解答疑難。由此證明菩薩的「無剎不現身」,不是無稽的神話,而是因淨信而來的感應。
 
菩薩的慈悲,為何如此不可思議?通俗的信仰,只是一味的贊歎其神通廣大,故無所不能。殊不知大悲乃是大智所成,由於「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聲聞行者具此般若,超脫個人的苦厄;菩薩則兼修慈悲,故能由知苦、見苦,進而拔眾生苦。慈悲,依其層次的高下,略分為︰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此乃顯示慈悲與智慧的相應不離,彼此的深切關系。凡愚以智慧不夠,不了緣起性空,活在自我的牢籠,所以不可能有廣大的悲心。菩薩不然,行深般若,通達空性,得大自在,於諸有情,一體同觀,乃能由凡情的染愛,小慈小悲而升華、淨化、廣化至大慈大悲的領域。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殊勝
 
大乘佛法的心要︰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觀世音菩薩其修學歷程,當然是不出此三大原則。但大乘佛教,法門廣大,為普被眾根,使大家同沾法益,共證菩提,所以施設種種方便,依方便達到究竟。最普遍、簡易的是「一心稱名」,念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受持大悲咒、讀誦普門品。這樣簡易的修持法,不論佛教與非佛教徒,易學易修,人人能行。念力不思議,以淨念相繼,信心堅定,確也得感應道交,受用不盡,法喜無邊。
 
佛教界通行的大悲忏,不論做個人受持,或大眾共修之用,音聲佛事,依文思義,令人悲心油然而生。悲願的長養,在菩薩道上是很重要的,初學者信他力的救濟,漸修漸學,引發本有的潛能,達到「自力自依止」,效觀音的慈悲願,作觀音的化身,實踐利他的菩薩行。
 
大悲忏有一段發願文,頗具深意,略引述如下︰大眾長跪,至誠唱誦︰「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總計十大願︰知一切法,得智慧眼,度一切眾,得善方便,乘般若船,得越苦海,得戒定道,登涅槃山,會無為捨,同法性身。此十願,可含攝為五願,如雲︰「得智慧眼」與「知一切法」;「得善方便」與「度一切眾」;「乘般若船」與「得越苦海」;「得戒定道」與「登涅槃山」。兩願之間,有其因果相關性。最後「會無為捨」與「同法性身」,無為與法性是同義。接著「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火湯枯竭、地獄消滅、餓鬼飽滿、修羅惡心調伏、畜生得大智慧。行者至此,由信願的勃發,蹈火赴湯在所不惜;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以悲心而助長智慧,終至悲智雙運,則「尋聲救苦」之方便已不成問題。
 
觀音的圓通法門
 
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向釋迦世尊,報告他的修學法門︰「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譯義為等持,原是禅定的通稱,但在後期大乘的解說,三摩地是出生諸佛的根本大法,而非限於三學中的增上定學,所以有「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修證歷程。聞思修的三慧,又名「加行慧」,意思是︰修學佛法須以與生俱來的「生得慧」為基礎,在法義上作聞思的功夫,於文義法由淺入深,正確地了達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深義;進而配合禅定,於定中觀察法義;一旦定慧均等,則體悟真理,得大解脫的無漏慧現前。也即是由初時聞思的解悟而入於證悟──見空性、破我執。經文所謂「三摩地」一詞,應屬於「加行慧」後的「現證慧」,乃是至真至善的圓滿聖境。從這一意義說,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實非泛泛之輩,沒有佛法的聞思智慧,單憑念佛、讀誦、持咒所能成就的。不過,為了法門的普及,使上中下根都有個入處,不妨從耳根聽聞聖號,作為修學下手的方便。例如︰學人隨時隨地,攝心正念「南無觀音菩薩」六字洪名,邊念邊聽,口到、耳到、心到,使正念分明、妄想不起。達到︰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明顯而無分別的定境。這時觀音的聖號與耳根、意識,已打成一片。「能念所念性空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時候,經說為「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奢摩地的定境,抑為毗缽捨那的悟境?佛法宗派的分歧,對此問題難免引起論诤。禅修所得的「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如缺乏佛法正知見,很容易將此任運無功用無分別心,看做無分別智的證悟。故此,楞嚴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如何?它是否學人開悟之鑰?(專弘此經者唱言「開悟之楞嚴」)另當別論,而經中明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在此是指至高的究竟法門,如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重視聞思修三慧的進階,尚未偏離根本佛法的思想。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普應群機,隨學人的深淺,各得法益,值得大家來修學!
 
西元二○○二年農歷九月十九日
於觀音禅寺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