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 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數:共8片(本片為第5片)
編碼:097【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 圓瑛法師《講義》第641頁——第764頁
● 從「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消除,心悟實相,深意清安,得未曾有!。。。
(763頁)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請坐下,698頁,
698頁,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98頁,倒數第三行,這一段是告訴我們:塵亡,外在的塵如果沒有,那麼根也盡,也就是沒有相分就沒有見分。
【辰五 申塵亡根盡 (分二) 巳初 正申解結以酬問 二 兼成二妙以證驗
(巳初分二) 午初 統論離塵無結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
經文: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解釋一下:
是以你現在,先講眼睛,眼睛不是明就是暗的外塵,所引起的分別心才存在;如果你這個眼根,離開了暗、離開了明,那麼,就沒有依靠的相,也就沒有見體;這個“體”不是不生不滅的體。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這裡是講耳根。如果離動,動就是大聲,要不然就是小聲,靜就無邊際。元無聽質,這個耳根如果沒有外塵的動跟靜,那麼就沒有能聽的妄質,當然是妄體,所以,元無聽質。
那麼,底下就講鼻,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鼻子要有通,有時候感冒就塞,鼻子的功能就是嗅這個味道,嗅性不生。
非變、非恬,變,不是甜的就是苦的。那麼恬呢?就是沒什麼味道,清淡的。那就嘗無所出,用這二個角度:一個變、一個恬,道盡一切的味道,嘗無所出。
那麼,這個身體要碰到,要不然就離開這個身體,要是沒有離跟合,這個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性,那麼,這個覺觸就本無。換句話說:這個身體負責合跟離這個觸塵,沒有合跟離,這個身體觸塵就消失,也沒有觸體可得。
底下是: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我們在第六意識心,滅了又生,生了又滅,這個妄想、顛倒、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如果內在裡面的滅跟生,這個塵不存在的話,那麼,了知安寄?了知之心,能了的這個妄體、妄識之心,“安寄”就是有何寄托?
這一段重點,它統統是在诠釋:根如果離開外塵,那麼根空無自性,失去了作用。
諸位!看699頁的小字的注釋,
【上科分論,攬塵結根,此科統論,離塵無結。】離開了這個塵,無結,就是內心就沒有煩惱,也沒有執著,那麼這個就是修行的根本。所以,你不能離開這個塵相,百千萬劫你不可能成就的。【皆上句離塵,下句無結。又上科正所逆之流,此科即能逆之法。】所以,這一段講三摩,是專門在怎麼修行,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開悟解理這一段,叫你如何一門深入,如何來返流、來照性。所以,這一科就是能逆之法。【良以奔塵,即為出流,】你只要一心一意的,去追求這些不實在的外境,那麼就永無寧日了,就出流了,就是心光外洩了。【亡塵正是逆流。】諸位!這個“亡塵”要畫二個雙紅線,它的重點在哪裡呢?就是離相,如果你不能離相,那就一輩子修行會很辛苦的!那麼,離相就是成不成道全在於此悟入,全在於此悟入。意思就是:外在的相跟本性無關。簡單講:如果我們的本性受到外在的相——明暗、動靜這些相的影響,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換句話說:如果你今天你是修行人,縱然你的命運非常的淒涼,那也是一種美,對見性的人來講,淒涼也是一種的美,一種美。世間人追求這個榮華富貴為重,這是世間人;修行人會把榮華富貴看得比空氣還輕。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口氣,吸進去,吐不出來,或者是吐出去,吸不進來,命就消失了!所以修行人要把榮華富貴看得比空氣還輕;你能夠把榮華富貴外在的假相(淡泊),這個就是亡塵,正是逆流,就不會追逐這個生死之流。【是以汝今,若能雙離明暗二塵,自然無有聚見於眼,結滯為根之妄體。】所以,這裡講的統統是妄,為什麼是妄?因為有相分,所以才有見分,相、見都是妄。【此體因結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體。余五准此可知。】所以,【元無聽質,質亦體也。此文無體句,須研究明白透徹,真妄二體,以攬塵結根,聚見於眼是妄體,以元明照用,常光獨耀是真體,免同阿難之錯解謬難也。】我們現在這個妄體,就是識心分別,真體就是真如本性;但是,這二個其實是平等的,只是在迷跟悟,同一個體性上,講迷跟悟這個問題,離開了這個真,沒有妄可討論;離開了這個妄,你也找不到真。所以,妄體性本空,即是真,妄即是真,就是就悟道的人的角度來講。所以,你不要說妄不等於真,那當然是迷的角度來說,妄體性本空,就是真。
699頁,現在教你
【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你只要不依循著,就是心不往外奔馳。那麼,動、靜;把耳根排在第一個,就是娑婆世界最貼切的修行根,就是耳根!聽經聞法要用耳根;返聞照性要用耳根;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要用耳根,所以,這個耳根就排在第一。動、靜是對耳來講的;合跟離是對身來講的;恬跟變是對舌來講的;通、塞是對鼻來講的;生、滅是對意來講的;明、暗是對眼來講的。
如是十二種諸有為相,只要不循,諸位!那個“不循”就是完全不受牽制。那麼,這樣子的修行方式,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真如本性修行了。耳朵於動、靜,一切動跟靜如如不動;身體於合跟離,如如不動;舌頭嘗一切味,如如不動;鼻子於通、塞,如如不動;意於生跟滅,完全不著,如如不動;眼睛對明相、暗相,如如不動,也沒有任何的掛礙跟期盼,為什麼?因為那是有為相,這有為就是生滅法的。
這一段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你只要知道它是有為的、它是生滅的,就放下,就是在講這個。因為有為,它就一定會敗壞的,敗壞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執著,萬法皆是敗壞之相嘛!
底下,
【循者順也。不循十二諸有為相,即不順流奔塵。以動、靜二塵列首者,密示當用耳根也。此正教離塵工夫,必要從根解結。如何解法?汝但要旋根,自可離塵。】旋根就是不循,“循”就是順,【此不循即前不隨分別,世界、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亦即欲逆生死欲流。】是不是?那麼什麼叫世界、業果、眾生呢?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日月星辰不可得、因緣果報不可得,究其體相;一切眾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可得,悟無所得,即入佛行處,它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之所以不能入無所得,那麼,我們生死的欲流就一直輾轉,因為我們不能體悟到諸法畢竟空。所以,這個世界、業果,在眾生來講,它這個是實實在在的;可是對於有照性的功夫來講,塵自生滅,自性不動,這些仍然是幻。所以說:諸法如幻,亦無三界可出,說:三界者唯心是,如果你看到這個《楞伽經》,它就講:三界者唯心,還是唯心,三界亦是如幻。【逆字之義,亦即觀世音菩薩,入流解結之功,至簡要,最圓頓,乃為一乘修法。凡有志楞嚴者,於此不循二字,】簡單講就是不隨順假相。或者用更清楚的名詞就是:今天不管你家發生任何的事情,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動,房地產被竊了,怨恨擺不下;兄弟姊妹為了分財產,刀光劍影;兒子吸毒,你已經把他教到研究所了,還吸毒,放下了!
我曾經講了一句很冷漠的話,也很有智慧的話,就是:學佛有時候要學自私。這個自私是發自解脫的自私。所謂自私就是說:你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整個四周圍,你一定要先解脫自己!一定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要不然你會“擰”死,你會氣死!這個世間不可能每一種事情,都是按照你的節奏在過日子的,這是不可能的!四周,你想要按照你一定的節奏過日子;可是旁邊的人,不會按照你的節奏來過日子。所以要想修行,一定要有一個寬宏跟大量。所以,我所謂的自私,其實是用智慧。所以解脫自己還是最重要的,說:某某人不學佛、我的親戚不學佛!哎呀!先度自己啦!對不對?有一個一貫道的來,她的老公一貫道,然後他的老婆是佛弟子,然後就來拜托師父,說:我跟老公講了十年,他就是不來信佛,希望請慧律法師來我家跟他講幾句。我說:不用這樣啦,要去講給幾萬人聽才有效率嘛,去只度你一個,度你一個。對不對?講了老半天,你還不一定能夠相信我,對不對?來改過來信佛,還是要度更多的眾生比較重要!這個就是看智慧。所以,法師不是沒有慈悲心。
那麼,我們就了解這個:於此不循二字,【宜究心焉!】
看底下,【此即華屋之門徑,下文所選之耳根,即入華屋之正門也。】
700頁,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
隨,隨拔,“拔”就是選,隨選一根。脫黏,脫黏就是離塵;內伏就是照性。所以師父一直強調:要用本性修行,是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成佛,才能夠進入最究竟的佛道。隨選一根,脫黏就是離開外面的十二種塵相;那麼,內伏就是降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如果一發,其余五黏,應拔圓脫。為什麼應拔圓脫?同一心性嘛!見性不會說:我耳根所修來的聽的聞性,你眼睛用不著。意思是:解脫的人、內心解脫的人,眼見一切明、暗相也解脫;耳,動、靜也解脫;舌,恬、變也解脫;身,合跟離也解脫,沒有一處不解脫。
看注解,
【拔者選拔,即應前文。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上一堂課我們已經講過了,要選擇哪一根,修行要選對根。【隨拔一根:即隨汝選拔一根,要圓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齊修。】因為凡夫時間、體力有限。【脫黏內伏,伏歸元真者:脫黏即離塵,內伏即照性,脫所黏之妄塵,】諸位!那個“黏”,就等於戴上一副太陽眼鏡,被假相黏住了!我現在講,你還不清楚,我再用例子來講,你就更清楚了。好!譬如說這個人一開始,你們二個爭吵,然後你對他印象很壞,很壞!後來人家對方求忏悔了,又做得很好了;可是因為你被這個妄見黏住了,無論對方怎麼表現得體貼、改過自新;可是因為你這個妄塵黏住了,對他有成見,這個成見,他做了一輩子,你一樣不原諒他;你一樣不想親近他;你一樣不想改變自己去接受他,這個就是被妄塵黏住了,那種成見太難了,這個就是妄塵黏住了。就是卡在一種觀念裡面,你永遠沒有辦法入於真心,把這個放掉,放不掉,他把這個觀念放掉,比他布施他家的財產拿出來更痛苦,他就是討厭那個人!人家已經改過自新了,可是我們還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一定不原諒對方,這個叫做被這個妄塵所黏住了,成見、觀念卡死!所以說:本有的光明,你一直 放不出來。。。寬恕對一個聖人是這麼的容易;可是,對一個凡夫來講,那個寬恕是多麼的困難,是奢望,算是一種奢求。【回本有之常光,內伏反照照自性,但從一門,逆流深入,】這個“一門”就是一根。所以,一門深入,這一門是耳根門,動、靜、根、覺、空、滅,再愈來愈深。。。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三空,這個叫做一門,然後,最後才有深入,深入是對淺來講的。念佛沒有這樣,我們念一句佛、誦一部經,我們現在一直誤認為,這個叫做一門深入,跟《楞嚴經》講的是完全不同的!所謂“一門”是指耳根門;所謂“深入”是指動、靜、根、覺、空、滅,我們有六結,我空、法空還有空空,這樣愈來愈深入,才叫做一門深入。現在念一句佛、少誦經,這是少修,把它當作一門深入,有違佛意啊!但從一門,逆流深入,【解結破陰,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盡,本明自發,故曰發本明耀;即所謂淨極光通達矣!】
【又此段正從根解結,次第修證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離塵照性,乃是無修之修;】為什麼無修?因為無為法嘛,真如是無修,方便修,念佛也是修、拜佛也是修。為什麼?念佛空、拜佛空,難道作一切務不是空?所以叫做無修而修。【得入圓通,乃是無證之證;亦題中修證了義。】
【今以觀世音,從聞、思、修,初、中、後節次合之:脫黏即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解動、靜二結,破色陰;】
【內伏即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前面加一個“能”字就更清楚:能聞、所聞都不可得,“盡”就是不可得。就是【解根結,破受陰;】
【伏歸元真,即盡聞不住,】不住還是空,所有的聞,仍然不住。【漸次深入,乃至生滅既滅,】也就是解覺結、空結、滅結,(【解覺空滅三結,】)諸位!這個覺、空、滅,統統在心中解,在心,因為這個已經無關於根跟塵了,根、塵已經都放下了。這個解覺結、空結、滅結,這個統統在心的微細上解,這個要特別注意。也就是【破想、行、識三陰;】
701頁,【發本明耀,即寂滅現前,發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發明,通天徹地,耀古騰今,非外塵所能礙,內根所能局,】外塵也不會障礙它;裡面的能緣的根,也不會被它局限。【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無一非寂滅真境,】諸位!寂滅法就是佛法,找到了寂滅法,這個世間的真正的幸福、快樂,徹底的解脫、無诤,心大慈大悲,與佛完全相應,佛陀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最解脫的人,要不然學佛做什麼?所以,這個寂滅的真境,就是我們要去追求的;說追求也是方便語。【故諸余五根黏塵之妄,皆應】都應當是如此。(【隨也響應也。】)【此選拔之一根,圓滿而齊脫矣!】只要一根能夠入流照性,那就圓滿,全部都解脫,因為同一個本性。【即答前但於一門深入,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你看,一門深入是指什麼?是指耳根,非常明顯在這裡,一門深入,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三空,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亦即下文偈雲:‘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701頁,
【巳二 兼成二妙以證驗 ( 分二) 午初 情界脫纏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純覺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證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個對初學佛法來講是不知所雲,真的是不知所雲。
師父這一段慢慢解釋一下:
不由前塵,就是脫塵,解脫的脫,脫塵,脫離外塵。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就是說脫塵,因為塵會引起知見,那麼,知跟見用二、二根,本來是六精,現在用二精來代替六精,知、見就是六精。了悟了不由前塵所起的這種知、見。所以,這八個字是脫塵。
明不循根,寄根明發,也了悟了。。。這一段是脫根,八個字是脫根,前面是脫塵,這一段是脫根。也了悟了,明內在也不循根,不循根就是不用浮塵根跟勝義二根,只是寄根發明,寄根而發照、照明之用,實在不是說全由於根,所以不循根。只是,“寄根”上面加二個字更清楚:“寄根”上面加:“只是”寄根明發,明發就是發照的作用,叫做明發,就是發照、照明的作用,叫做明發。簡單講就是:也了悟了內不依根,不依浮塵跟勝義二根,只是寄根而發照明的作用,只是寄根,就是不離根,要起作用也不離根。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就是用本性,透過根顯現出來的意思。
整段的意思再解釋一下:
了悟了不由明暗等十二個外塵,所起的六精的種種知見,也了悟了、明白了,內在也脫離了根,也不依根,只是寄根來發這個照明的作用,由是六根,能夠互相為用。
因為見性,像佛這種功夫,眼不單單只是能看,也能聽,嘗、嗅、覺、知都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
看注解,
【此承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之相,亦即答前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之義。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證境。二妙】就是二種妙用。【即結解之後,所發自在用:】二種自在用。哪二種自在用呢?二種都捆不住他,【一情界脫纏;】情界脫纏就是離見、離執、離根,情界脫纏。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會在他的根打結了,看任何事情,心不會打結;聽任何的聲音,心也不會打結,這個叫做情界脫纏。二、器界脫纏,(【二器界超越。】)叫做離相。所以第一個,情界脫纏就是離根、離見;器界的超越就是離相、離塵,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唯是一心,器界超越,器界無非是相,十二種塵相,【因前佛哀愍會中,聲聞、緣覺,於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門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淨,得大自在也。又釋阿難伏疑,】伏,降伏了種種疑問,【六根淨後,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者:】【明】就是了悟。了悟了【外不由塵,此脫塵也;前塵】諸位翻過來,702頁,【指現前,明、暗等十二塵,知、見舉二,該括六精。】見精跟知精,二精包括六精——眼、耳、鼻、舌、身、意。【眾生聚見於眼,聚聞於耳,是由前塵,所起知見,乃屬妄知妄見。】現在用真心了,【今發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塵,窺天鑒地,是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乃屬真知真見,】用本性就是這樣子。所以用本性的,他就不會扭曲,他就不會扭曲,因為他裡面沒有語言、文字、觀念的東西,他也不會誤會人家。乃屬於真知真見,【即眾生本具之佛知見。】所以,佛就是用這個來修行。
【明不循根,寄根明發者:明內不循根,此脫根也;今耀性發明,照用遍現,不用浮、勝二根,但是寄托於根,而發照明之用,實不全由於根也。】這意思就是說:眼見一切相,明、暗,本性立刻顯現出來。不因為明跟暗,耳根不因為動、靜,本性自己流露出來,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它有發照明之用,也是借著六根。【故佛菩薩不俯仰,不回轉,圓見十方,可為明證。】這一句話就是:當相即道,見處即真,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就是這樣子。眼見十方,如果我們被明暗、動靜所框住了、局限了,局限在有情的根身、外在的世界,不能離相,也不能離塵,也不能離根,那麼我們這一輩子,修行無望、解脫無望!所以,修學佛法,就是在那個離相要非常非常的徹底。簡單講:0.01被黏住,都不對,都不對!換句話說:這個世間有很多快樂的事情,記得!那個是幻,虛幻不實在的快樂,它不是法樂,它是五欲六塵的樂。或者是這個世間有無量無邊的痛苦,這個也是幻、也是妄、也不實在的。所以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快樂或者是不愉快的事,單刀直入的用本性放下,沒有這個東西,在剎那之間就得見性,那麼,你往後所過的日子,就會完全不同。
底下,【由是六根,互相為用者:正由根塵雙脫,靈光獨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開,】根一隔,那麼就有合跟開,一合一開,【自在成就,合】合,合的話就是:【見、聞等六用,於一根中;】譬如說眼不獨能見,(【如眼不獨能見,】)【亦具聞、嗅、嘗、覺、知等六用也。】就是一根等於六根用,就是這個意思。於一根中就是等於六用。【開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諸黏圓脫,六根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位當在十信滿入初住,(【位當在信滿入住,】)信滿入住就是:“信”的旁邊寫個:十,“住”的旁邊寫個:初,那麼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十信滿了,然後就入於初住,就是這個意思。位當在十信滿位,而入於初住。信滿入住,一般還看不懂,不曉得它什麼意思。就是十信位滿了,修行修到有相當功夫了,入於初住位,就是見性;圓教初住就見性,別教要初地菩薩才見性。【同觀世音菩薩,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之境。正由選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淨,指解第三根結,】因為我們有六結是:動、靜、根、覺、空、滅,認為六根清淨指的是第三根結,【即能證此,】六根清淨,我認為不可能,(【余意非之,】)【請俟高明審之!】圓瑛法師很謙虛。“俟”就是等待,等待有高明的人來判斷一下。【工夫至此,於眾生世界】這個是指(【有情世間,】)【不復生纏縛矣!】
所以,佛法,它的重點在哪裡?在於不被相捆住、不被根身所捆住。
如果一個人得到大悟,那麼他也會生病,可是他的生病,他只有一種負擔,就是肉體作不了主,他還沒有辦法像佛一樣,能夠轉這個根身,那麼,他唯一的就是生病。這個生病不愉快,但是,他的心不煩。
但是,世間人有二種病,他這個身體一生病以後,內心跟著脆弱了,面對死亡就開始恐慌了!
所以,大悟見性,它有一個好處,會減少世間很多的不必要的痛苦,看到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跟負擔,因為他都是用本性在看、用本性在聽,也不會跟眾生一般見識。所以,就變成你贊歎他,他也沒有什麼增減,對不對?你批評他,他也沒有什麼增減。所以,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佛法!雖然說講了這麼簡單,佛法都是在培養這一念;但這一念還真的不簡單,不簡單!
703頁,
【未二 證不循根】
經文: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說:阿難啊!你豈(難道)不知道嗎?在我們講這個楞嚴會中,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因為太精進了,眼睛失明了;可是,佛有教他修一種。。。後面都會講:樂見照明三昧,結果就半頭天眼了,他用頭來看,眼睛壞了,他用頭來看,用頭來看。阿那律陀無目也能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沒有耳朵,可是他用龍的角在聽,龍的角。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後面都會有講。舜若多,舜若多就是空神,就像虛空的神,虛空,因為他沒有色身,叫做空神,舜若多就是空。他無身覺觸,因為是虛空。所以,舜若多神是虛空神,就是虛空就沒有色身,無身覺觸。如來用大慈悲心,如來光中,映令暫現,如來一放光,暫時讓他現出這個色身。但是,這個雖是色身,既為風質,有質等同無質,其體元無。
底下,諸滅盡定,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證阿羅漢果。得寂就是涅槃,如果加一個“之”就更清楚了:得寂之聲聞,得寂之聲聞就是涅槃的聲聞乘。諸滅盡定就是證阿羅漢果的,得到涅槃之聲聞乘,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這個“意根”就是第七意識,粗的第七意識,一半已經降伏了。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寫一下:不因第六意識心、第七意識心的心念。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也不是用第六意識的分別心,也不是用第七意識的執著,執著心,俱生的執著心。
703頁,中間,
【《正脈》雲:此恐凡、小,久執六用,必循六根,驟聞】“驟”就是突然。【明不循根,疑而不信,】現在突然了解說:喔!不一定要用依照外在的塵,還有內在的根,不一定用這個。根根便可以互用,疑而不信,【故引現會以證,令得除疑。汝豈不知者:反問之詞,今此楞嚴法會之中,阿那律陀,此雲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責,精進】結果失明,【失目,佛憐而教之,令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半頭天眼,觀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如觀掌果,】)如觀掌中,就是把這個水果放在你的手掌當中,如觀掌果就是這個意思。就像看到你手中的那一粒水果那麼清楚,叫做如觀掌果。手掌放一個水果,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掌中那個水果那麼清楚!【無目而見,此見不循眼,寄頭明發,是一證也。他如跋難陀龍,此雲善歡喜,護摩竭陀國,風雨以時,人民歡喜,故以名焉。它雖有耳而失聰不能聞聲,乃用角】改用角【而聽;此聽不循耳,寄角明發。】你看!不得了,都很有修行!底下就是:【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雲天堂來,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這個阿耨達池,東南流入海者叫做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叫做縛刍河;西北流入海者,叫做徙多河;東北流入海者,就是中國的河源。那麼這個阿耨達池,你就不用背那麼多,我只是隨便簡單念一下,有往東南流、西南流、西北流、東北流,統統【流出四河,】簡單講:阿耨達池就是很大的水源地的意思。【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聞香。驕梵缽提,此雲牛呞(shī(牛)反刍),食後恆呞虛哨,】恆呞虛哨就是這樣子,如果不表演一下,你還不曉得。他就是這樣,(師擬吃食時蠕動嘴唇並咂嘴貌)吃完了,他還弄了一些動作,有聲音出來,不表演,你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樣子,叫做呞虛,邊吃飯邊發出聲音,多余的。叫做【異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雲虛空神,以歷劫無身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暫現身觸,樂不可言,其質如風,其體元無,無身亦能覺觸。】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者:滅盡定,亦雲滅受想定,前五與第六識,受想皆不起現行,】那就沒有煩惱了,第六識就是妄想的根源,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那當然就是第六意識了。前五識、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顛倒統統沒有了,那就太好了!外面的塵也脫根了。【即第九次第定。】阿羅漢之定。【前八屬有漏,】像我們常常講的:四禅定、四空定,加起來八,八種有漏定;那麼,這個九次第定,這個是屬於無漏,【此一屬無漏。】為什麼能夠無漏定呢?因為他有佛的無漏慧,才能真正的斷這個煩惱。定是伏煩惱,慧就斷煩惱,所以這個開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得寂:寂即滅谛,得證滅谛涅槃,成阿羅漢,故曰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尊者,久滅意根,】久滅意根。【不特六識不起現行,即七識粗分亦滅,】這個七識就是我法二執的根元,如果讀過唯識的人都知道,第七意識,重點在我執還有法執,就是俱生。就是第七意識的粗分亦滅,【故曰久滅意根;而能圓明了知,一切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雞足山,待彌勒下生傳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業報,或是小聖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意思就是:根根可以六用了。【何況圓脫,】的聖人,【豈無互用?】舉這些,也許是凡夫、也許是小乘而已喔,都只是一個妄力,還不是清淨的六根喔,還不到佛的功夫,尚且不依根,何況圓脫的聖人?六根豈不互用?豈無六根之互用?所以豈無互用就是:豈無六根之互用?
【初情界脫纏,成互用妙竟。】
底下,704頁最後一行,底下就是
【午二 器界超越成純覺妙 (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驗不藉緣 今初】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說:阿難!汝今諸根,如果圓拔,如果能夠圓滿的脫離,脫塵、脫根。內瑩發光,內瑩發光就是我們用本性修行,沒有煩惱,那個晶瑩剔透的真如本性發光。如是的浮塵,浮在外面的塵,以及器世間,你知道,它會變化,就是生滅,生滅就是萬法總是敗壞,萬法皆是敗壞之相,敗壞之相,就沒有東西可以執著,也沒有東西可以分別,也不會產生顛倒的知見,不會拼了老命,在這個緣起的假相,硬是去執著、分別它。所以,這個諸變化相,如湯。。。“湯”就是熱湯,對不對?如果你去日本就知道,有男湯、有女湯。是不是?如湯銷冰,用這個滾燙的,冰立刻就銷了。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隨你的心念,化成無上知覺。簡單講:不再受外塵干擾,也不再受這個根、六根的干擾,全部,根塵放下、能所放下,全部都是用一心,真如心性修行。
注釋: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淨,情界脫纏,器界超越,同在一時,因言不頓彰,】頓彰就是立刻,“頓”就是立刻,“彰”就是顯,解釋、顯示出來。因為言不頓彰,因為沒有立刻就很明顯。【文分先後。故重牒曰:】再一次的叫做重牒。【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即耀性發明,體淨用現也。此拔字,不作選拔解,乃是脫義。如是浮塵至虛浮之塵境,如陽焰空華等;及器世界,似實有法,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諸位!這個統統是緣起相、統統是生滅相,緣起就是如幻,叫做似實有法,好像真的有那個法,其實沒有。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諸變化相,無而忽有謂之變,有而倏無】倏,跟那個速度的“速”是一樣的,很快就沒有了,【謂之化。】
【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者:應念即隨心之謂也,以一切諸法,染、淨、苦、樂等相,皆隨心光之所镕化,還成本覺真體,如湯銷冰,冰即成水;眾生迷時,如水成冰,】執。。。心一直執,執到最後太嚴重的話,就變成植物了,像一個植物人一樣,魂不守捨了。如水成冰,【無礙而礙,遂成器世間諸相。今已修證,故如湯銷冰,礙即無礙,湯喻心光,故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交光法師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純覺之體,】你看看,沒有內外,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如來藏性,就是這麼簡單!那你就是多了一層執著、分別、顛倒,苦,是誰讓你苦?自己!對不對?外境沒有說好跟壞,總是唯心,把它定義成好、定義成壞。【則翻苦作樂,變穢為淨,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礙,無所不可,如後觀音三十二應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雖根身亦不得自在;】學佛就是學自在;學佛就是學解脫;學佛就是學離相;學佛就是學離見。所以你真正對心性有所悟道的人,這個人,你生活在他旁邊,只有陽光,只有陽光,他的內心完全是喜悅的,只有陽光。所以,寧與智者同哭,不與愚者同笑,寧願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願跟愚癡的人一起笑。所以,你跟大智慧的人在一起,每天聽他開示幾句。。。久了,內心自自然然的一直解脫,一層一層的一直拋開。。。一層一層的一直拋開,【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雖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學者,但當解根,無勞出界也。】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這是修行的重點。當解根就是:根,把那個能緣的識心分別統統放下,也就是能緣的心,變成、轉變成無所求、無相、無住,這個就是問題了。但當解根,你只要在能緣的這個根,那個識心分別,轉換成用無所求、無所執著的、無分別,用平等的心,一念轉換過來,用無所住,因為我們看什麼都執著;那麼這個根,看什麼都不執著,諸位!立刻就出三界,叫做無勞出界。這意思就是:我們修行一心一意想出三界;現在不必一心一意想出三界,自然出三界,他有這個意味。無勞出界就是:我們修行人一心一意辛苦,一生一世拼了老命要出三界;可是,你只要用對了方法,自然就出三界。
所以,在座諸位!那麼,我們用轉換,你的心裡面,完全於世間的假相、十二塵相、有為相都無所求;也了解諸變化相都不可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眾生相都不可得,了解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用這個心,即心即佛,來作根本念佛的心。在座諸位!這個心一清淨以後,這個親因緣就非常強,在臨命終,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ATM,ATM就直接轉賬!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任何的中陰身,是為什麼?因為太快!這個色身果報盡了,因為他心二六時中都是精進的,而且懂得修福,他只要是善,他就想辦法去修;只要能布施的,他也不會吝啬;只要能寬恕眾生的,他也不跟眾生計較,受到委屈的,也認命。
昨天有一個居士來,說他被他女兒搞了三百多萬,不還他!自己女兒,也沒借據,現在女兒的婚姻變化了,三百多萬對他來講是很多,他一個老人家,心裡愈想愈氣。。。坐車子來到文殊講堂,前幾天我就這樣安慰他:第一個,你要輸一次還是輸二次?一,了(輸)了三百多萬,他也知道要不回來,了(輸)了三百多萬,了(輸)一次。你現在一直氣。。。他氣到晚上都睡不著!“擰”。。。國語不知道要怎麼講?“擰”?這個台語跟國語有時候翻很難翻!就是恨啦,要講恨;不過恨是怨恨,“擰”也不是恨的意思,一時之間不曉得國語要怎麼講。這個就很麻煩了,他晚上都氣到睡不著,我就跟他講:了(輸)了金錢就好,不可以連這個心情都了(輸);輸了錢就好,不可以連心情都輸掉!他就體悟到:是是是!他聽,輸一次就好,不要輸二次嘛!第一個,輸了三百多萬,這假設你輸,又輸了你的心情,那你臨命終怎麼辦?是不是?我跟他說:你日子過得去嗎?他說:過得去。過得去就好了,至少你這個命還活著,還有機會好好的修行,放下,念佛。聽了有所體悟。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這樣子,受到委屈,一念之間全部擺平。所以如果你有這樣子用佛的心、清淨心,在你臨命終的時候,那一剎那之間;所以,你記得!要用這個臭穢不淨的五蘊身,記得!行善,臨命終你才有一些善業可以帶走啊,要不然你帶什麼?你現在拼了老命,身、口、意拼了老命造惡業,你臨命終只有帶惡業走,你什麼都帶不走,只有這個帶得走,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以聰明的人,會利用這個色身聽經聞法,想盡辦法來行善,來救、救救苦難的眾生;等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這個臭穢的色身,就像脫掉不淨的色身,哇!到極樂世界,立刻神通自在!我們也不怕死亡,也不怕臨命終,為什麼?極樂世界在等著我們,我們怕什麼呢?這個娑婆世界哪一點好?它好,釋迦牟尼佛還講四十九年的經?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很辛苦、很累,很累、很辛苦;但是還好,有佛法可以聽。是不是?
翻過來,706頁,
【未二 驗不藉緣】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706頁,經文,阿難!如彼,因為佛法的義理深,我拿世間人,你能夠了解的事情來比喻。如彼世人,就像那個世間的人,聚見於眼,因為眼睛是用來看的,當然聚見於眼。好!若令急合,叫這個正常人的眼睛:把眼睛閉起來!若令急合:把眼睛閉起來。立刻暗相就現前,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塵了。六根黯然,為什麼?眼睛一閉,眼睛沒看到前塵影事了。是不是?六根就黯然了。頭足相類,頭足,在一個眼睛閉起來的人來講,還沒有觸摸以前;這個“類”就是相類似。眼睛閉起來,眼睛看不到的人,哪裡知道哪裡是頭,哪裡是腳?如果躺下來,躺的方向不一樣,哪裡是手?哪裡是腳?頭跟腳也分不清楚。對不對?所以,頭足相類就是:就眼睛看不到,或者是眼睛正常,讓他閉目,眼睛閉起來,頭跟腳是相類似的,就是無可分別的意思了。
彼人,若彼。。。下面加二個字,你才知道它的意思:合眼,就是彼合眼人,就是把眼睛合起來的那個人,若彼合眼人,這樣看就清楚了。所以不加字,你還不曉得這個意思到底是什麼。若彼合眼人,驗證一下,把眼睛閉起來的那個人,用他的手,循體,體就是外所立人體,循外面的站立的那個人的身體,這個“體”是身體。循,順著一定的方式,循體外繞,外繞就是外繞一匝,轉一圈的意思。循著外面站立的人那個身體,在外面繞一匝、一圈。然後呢?彼雖不見,彼眼睛雖不見,因為他是合眼嘛!可是,經手一摸,頭足一辨;彼雖不見,中間加一個:彼“眼”雖不見;因為現在已經不用明跟暗了。然後中間要加四個字:經手一摸,觸碰的意思,頭足一辨,手一觸碰:喔!這裡是頭,這裡是腳。當然一摸就知道了。所以,經手一摸,頭足一辨,這裡是頭,這裡是腳,知覺是同。這一句很簡單就是:眼睛就算不看,不借重明跟暗;簡單講:瞎子,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的知覺是一樣的,一樣可以成佛,一樣可以修行。為什麼?知覺是一樣嘛,不一定要靠眼睛,靠耳朵的知覺也行、靠身體的觸覺也行,所以,都是同一個覺性。
好!整句再解釋一下:說:阿難!拿這個世間人來舉這個例子,一般世間人聚見於眼,如果讓一個人、正常人,眼睛立刻合起來,急令他合起來,他的暗相就會現前,六根就黯然;“黯”就是深黑色的,黯然。頭足相類似,無可分別。如果彼合眼人,用手循所立的人體,外面繞一匝,用手來觸摸,那麼,彼眼雖然不見,經手一摸,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知覺是同,就是我們的覺性,不一定由外面的塵的意思。
【上科由不循根,為根身自在之本,故舉人以證,不循根不無知見。】不是沒有內在的知見作用。就是:不循根,並不是就沒有內在知見的作用。【此科由不借緣,】不借外在的緣,能令眾生這個器間完全自在之本。不借緣,【是器界自在之本,】意思就是:不借外緣,能令眾生在器世間完全自在。【故即事以驗,】來驗證。不借緣,也不能說他沒知覺,(【不借緣不無知覺。】)知覺跟外緣沒關系。【故呼阿難之名,如彼世間之人,但聚見於眼,見性本來,廓周法界,只因眾生,黏湛發見,結色成根,遂聚見必依於眼,離眼無別有見。】
【若令急合下,】立刻叫他眼睛閉起來。【舉事以驗。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現前,設有一人,立於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頭之與足相類,無可分別。彼人以手,循體外繞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體,】人的身體。【外繞一匝,即以手摸其全體,彼雖合眼,不見其形,頭足一辨,摸頭則知為頭,摸足則知是足,此之知覺,同而不異。】意思就是說:不管你用哪一根修行,他的知覺都存在,就算眼睛看不到,沒有前面的明相,他一樣可以修行,用其他的覺性、其他的根來修行。
底下,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喔!這個太省略了,這個一下完全看不懂!
好!寫一下,緣,“見”就是能緣之見,世間人能緣之見,因為能緣是見分,所緣是相分。所以,能緣之見必因明,必借重外在的光線,“明”就是光線。世間人能緣之見,必要借重於外在的光線,而暗的時候、沒有光線的時候,卻成為無見,這個是世間的常理。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能緣之見,必因外在之明,而暗卻成為無見。
底下,不明自發,不明就是沒有假借這個眼睛,就算黯然了,如前面所說的,那個合眼人對那個所立之人,他不明,“不明”就是無見,不明:無見,沒有這個見。然。。。自發就是自然能發;“發”的底下:知覺,自然能發知覺。也就是不因光線看不到,沒有光線看不到,就說他完全失去知覺;不一定要用這個光線來論斷、眼根來論斷。所以用什麼,他的知覺是相同的。所以,不明自發的意思就是:就算沒有見到,沒有這個眼見的明相之見,自然能發知覺,知覺是相同的。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我們的本性無關於明暗,無關於根、無關於塵,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簡單講:大智慧的人,在明相,他也是充滿智慧;在暗相,他也充滿智慧;在動態,他也充滿智慧;在靜態,他也充滿智慧。世間人不懂佛法,他就是這樣,當他很厭煩的時候,就想找一個山上的小木屋,小木屋,住下來,住下來。所以人完全隨著這個情緒在變化。
有一個女孩子,她就是住了一棟小木屋,哇!她跟她的男朋友談戀愛的時候,是眉開眼笑,她男朋友送她一只泰迪熊,泰迪熊,泰迪熊。她正在談戀愛的時候,她男朋友回去了,她就電話接起來:嗯!Honey!她拿那個泰迪熊就猛親,當她男朋友。後來她男朋友,二個人吵架,吵得很厲害,然後她男朋友也不打電話給她了,她每天抱著那一只泰迪熊,左打泰迪熊,右邊又打:為什麼不打電話給我?那一只泰迪熊變成她出氣的。後來把那個泰迪熊吊起來,射那個飛镖:可惡的男人,可惡的男人!當那只泰迪熊很可憐,被打得慘兮兮!
那麼就了解說,眾生因為世間的有跟無,強烈的那一種對相上的執著,是無以自拔的!如果你不能脫離這一些緣起的、如幻的假相,這一輩子很難入道!所以,師父一直強調:念佛一定要用智慧念佛,你經教不通、心性不明,是很難把它念到一心不亂的!所以,聽經聞法是有幫助,正面幫助,絕對有幫助我們了生死。而且幫助我們念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你做種種的佛教活動,或者是慈善的活動,乃至於你平常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好,也好。
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氣太重,就是那個個性就是不改,改不掉!雖然佛法聽了十年、二十年,可是那個。。。台灣話講:那個古怪的個性還是在,他就是不改;我偏偏不改,你能奈我何?那就沒辦法了!所以,如果你不改變你自己;這一句話就是十足的哲學名言,就是師父告訴你這一句名言:你如果不改變你自己,就是佛來都沒有用,一點辦法都沒有!萬法既然唯心所造,是不是?身心在你自己,佛在外面,有什麼辦法?
所以,要親因緣跟增上緣,這二個緣,你一定要弄清楚,這親因緣跟增上緣,二個都很重要,例如說:我現在很有修行,也很認真的用功拜佛、念佛、聽經聞法,這個親因緣,對不對?很好!可是你臨命終,旁邊的人不懂得助念、不懂得安撫你,當你在加護病房、急診室的時候,又說了一些是是非非:你看,你拜佛,叫你不要吃素,你每天都吃素,吃到你看,送急診室、加護病房,現在醫生講:沒辦法了,你癌症第x期了!你看,都是因為你拜佛、都是因為你吃素來的!哇!然後就是發大火;(笑)又講到那個不會講的“擰”字了,氣!你臨命終沒有碰到好因緣,增上緣沒有碰到,麻煩大了!這一念嗔恨心起了,咻!就會墮地獄的,很可怕的!那你說:師父!您不是說他修了很多的善因嗎?可是,就碰到沒有好的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喔,記住喔!你有善根,念佛、拜佛、有聽經聞法,算有善根了;那個福德跟因緣不具足,沒有!所以那個臨命終沒碰到。所以說:你必需要有親因緣,就是你很肯自己改變自己,還要結,跟外面一定要結善緣,在你四周圍的人,就算你不想跟他這個人做朋友,你也不要跟他結惡緣,記得師父的話,這樣你臨命終才有人來替你助念。所以,這個親因緣跟增上緣,是很重要的。當然,功夫爐火純青的人,像祖師,這個爐火純青的人,那不需要什麼,他一念之間就ATM轉賬,就直接轉到極樂世界去,捨身趣生,剎那之間就蓮花化生了!是不是?所以,你今天所修的,絕對功不唐捐。要記得!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善緣,這個很重要!不要得罪任何眾生,尤其不能得罪小人,得罪一個小人,比得罪一千個君子更可怕!
707頁,
【世人皆謂能緣之見,必因於明,有明方成有見,暗時即成無見。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對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發知覺,則諸暗相,永不能昏。謂雖滅明塵之緣,】雖然滅掉外在明光之塵,有光線。【亦復何礙於見?】亦復何礙於見,就是覺知是相同的。見是對明來講的嘛,有見有明;可是他的覺知不會受到明、暗影響的,因為覺知是相同的。【此正驗不借緣。對彼凡、小,過慮圓妙未發,】“過慮”就是擔心。對彼凡夫、小乘人來擔心,佛擔心圓妙之心證悟未發,所以,【先銷根塵,恐致落空,故舉此以驗,令其進銷無畏也。】不要怕,不要怕,繼續前進。
【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這個文字簡單。
【上科舉驗,凡夫根塵未銷之人,】“根”就算見分,“塵”就是相分,八識的見分,還有八識的相分。未銷之人,【見性尚不借緣,況顯進修之士,根塵既銷,雲何本覺勝淨明心,而不成圓通妙用哉?根塵既銷三句,合前文。根謂根身,即情世間;塵謂塵境,即器世間。既銷者,即內瑩發光,所有諸相,如湯銷冰。雲何覺明不成圓妙者:即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
【 文從阿難請修至此,佛為說二決定義,前義略示因心須擇,令圓成果地修證,後義詳示初心方便,令切曉下手工夫。】令深切。。。“切”就是深切,“曉”就是知曉,令深切知曉他下手的功夫。所以,修行要有方法,不是盲修瞎練。【解根方法,發明詳盡,但未顯指何根,為證入華屋之門,佛雖密示,而學者於此,宜當反覆潛玩,庶幾】就算希望,【有得。】希望你能夠有所心得。
【初分門以定二義竟。】
底下來驗證,翻過來,
【壬二 驗證以釋二疑 (分二) 癸初 驗釋根性斷滅疑 二 證釋別有結元疑 】
【(癸初分二) 子初 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 二 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 】
【(子初又分三 ) 丑初 因果相違 二 後先異說 三 更求開示 今初】
708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阿難白佛:世尊!您不是常常講的嗎?不生不滅的因地心的覺心,要跟常住的、不生不滅的常住果,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嗎?就是不生滅因,才能產生不生滅果嗎?
底下,
【如佛說言:指佛先所說,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此發覺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覺心。欲求常住,不生不滅之佛果,即上文所雲: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此分明說因地心,要與果位名目之義相應,不是】不只是【名目皆同,】而且要義理還要相同。【必要其義相應,若以生滅心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即義不相應也。】用現在的話講:如果用放不下的心,想要求得佛果,那是不可能的!就這麼簡單。我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用這個心,那打死不可能成佛!佛是沒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的。若以生滅心,生滅心就是放不下,識心分別,哪東西放?妄想相放不下,還有習氣放不下。簡單講就是:習氣放不下、妄想心放不下、執著心放不下,要這樣求成佛果,不可能!你要能夠用不生不滅,令心無所增減,了解諸法本空,用肯放下就真的放下,沒有考慮、任何轉圜的余地,就是這樣放下,沒有任何的條件,放下,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地心,只要用這個心來求佛道,名字相同,義理也就相同,就一定會成佛!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嘛!
底下說: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說:世尊!如果位當中,也可以講說無上的菩提。把筆拿起來標號,菩提,標一;涅槃,標二;真如,標三;佛性,標四;庵摩羅識,就是無垢清淨識,就是所謂的。。。它迷了叫做阿賴耶識,悟了叫做無垢清淨識,標五;空如來藏,標六;大圓鏡智,標七,這是七種名,稱謂雖別,但是都是果地。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就是我們的佛性,常常講的。那麼你也可以稱為無上菩提;也可以無上涅槃;也可以稱為真如自性;也可以稱佛性;也可以稱庵摩羅識;也可以稱無垢清淨識;或者稱空如來藏;或者稱大圓鏡智;這個都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的涅槃妙心、如來藏性。
709頁,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來果地所證,不取在纏因地所具。】在纏的因地,那個是煩惱,取果地。
好!底下,“菩提”,畫一個框框,【菩提:】就剛剛你標示的,現在要對應,對應來看。“菩提”,畫一個四方形框起來。菩提:【是究竟智德,離煩惱所知二障所成故;】
【涅槃:】標二。【是究竟斷德,】斷德就是因修行而斷,叫做斷德。斷煩惱障、斷所知障,【出分段、變易二死所證故;】
底下,三、【真如者:天然性德,無妄曰真,一真一切真,無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則非純真;不異曰如,一如一切如,】這個“如”就是我們所講的空,畢竟空,如如不動。一如一切如,就是一空一切空,無法不空。簡單講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見到如來,就是見到空相的意思。所以,一如一切如,要一空就全部都空,空到底!【無有何法不如,】簡單講:沒有一法不空,空就是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則非本如。】這個“如”是在形容本來的真如,而不可以真如頭上又把它加一個頭。所以,如果法中有如可立;這個“如”,簡單講就是自性本空,緣起無自性的意思,自性本空,所以是如。若法中,若緣起法當中有如可立,是不對的,當體就是,就是空,當體就是空。所以,不可以觀空,要妙空,要妙空,不可以觀空,觀空仍然是方便法。若法中,諸法當中,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如果不能夠體悟當體即空,那麼,你把它加一個“如”,就頭上安頭,就不是本如了。【眾生迷時若失,諸佛證後,稱真如體,起自在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就方便說了。
第四個叫做【佛性:即本覺真心,本來是佛,眾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沒於五蘊身中,諸佛修證,本覺出纏,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第五、【庵摩羅識:】中文叫做無垢清淨識,(【此雲無垢識,】)【亦雲白淨識,迷位之中,名阿賴那,佛果位中,號庵摩羅,善能分別一切諸法,而無染著;】
底下,第六、【空如來藏:諸佛因中,返妄歸真,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惟一真心,更無他物;】
第七、【大圓鏡智:轉第八識所成,與庵摩羅識,】無垢清淨識,【轉阿賴耶所成無異,亦同照萬法。《八識規矩頌》雲:‘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二者有何分別?而無垢識,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故名無垢;大圓鏡智,圓照萬法,而無分別,如圓鏡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別,故稱大圓鏡智。】這個文字都簡單。【問:‘此二與菩提智果,有何差別?’答:‘此二惟照俗谛,】就是站在俗谛的角度來說,【一有分別,一無分別,】有分別的叫做無垢識,無分別的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種智,乃三谛】真谛、俗谛、中谛。【圓照也。’】這個文字都很簡單。
710頁,
【是七種名,稱謂雖別:】這個名稱叫法雖然不同。【是七種佛之果德,名稱雖別,體性無殊,本來清淨,纖塵不立,本來圓滿,萬德具足,其體堅固,不可破壞;其性凝然,本不動搖;喻如金剛王寶,最為堅固,能壞一切,一切無能壞者。稱之以王,表其最尊最勝,惟佛獨證。喻上七種,同一常住,不生不滅,不變不壞,一成永成也。是知欲獲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底下,這個是阿難的疑惑,底下中間經文這一段是阿難的疑惑,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阿難把妄識跟體性還是搞不清楚。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第六識之念心,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意思就是:六識的妄心,離於前塵無所有,那麼,用這個來作因地心,怎麼可能呢?好!這個是阿難所懷疑的。阿難到現在還搞不清楚,離塵有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那個識心分別跟本性。
底下,
【前四句疑因斷滅,後三句疑同妄識。若此見聽:根惟舉二攝六;若離明暗等,塵則舉六以攝十二。】這個就是以少攝全,因為文章就不用那麼長。【阿難因聞佛說,離明、離暗,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等,不知佛說,攬塵所結之根,離塵無有結體,】這個“結”就是識心分別的意思,有粗的結、有細的結。【並非無有性體。】性體是永遠存在的,而這個結體,識心分別這個結體、煩惱的體,是不存在的。【前喻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法合離塵無有結根之體,】離那個外塵,沒有結根之體,就是離了相分就沒有見分。【惟一精明之體,如除器觀空,說空為一也,非言畢竟斷滅。阿難錯解佛語,疑根性為斷滅,故曰:畢竟無體。仍復謬證,乃雲猶如念心,即第六意識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識心無體,說識心乃前塵分別影事,】前塵分別影事。【離塵畢竟無體。阿難疑根性同念心。】同為妄想心。
底下,711頁,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前面已經標示過了,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羅識;六、空如來藏;七、大圓鏡智,剛剛才念過而已,常常會忘記,這很正常。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本修因?就是你下手處錯了,而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那麼,這阿難就懷疑,【此謬疑因果相違。阿難以佛於第一決定義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故驚疑難問: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之根,以為本修因,欲獲得如來果地,七種常住之果耶?此阿難因聞佛示,揀選圓根,一門深入,】所以,【故起斯難。】
【丑二 後先異說】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
這個就根據前面所說的,(【此牒前語,】)【指根同識,單舉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離塵無體,與佛所破識心,離塵無性,有何差別。】
【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求無上覺。這個意思就是說:將誰立因,求無上覺?這個立就是不生不滅性的常住因,立不生滅之因,而求無上覺。
簡單講,再解釋一下:說: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解釋一下:進,來思惟,進思;退,想一想,進思退想,循環不斷的微細推求,嗯,我找不到我的心。不曉得我們的常住的本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以及我心所。那麼將誰來立這個不生滅的因,而求無上的正等正覺呢?
好!看注解,
【進退循環者:進前而思,退後而想,前後反覆,循環不斷。微細推求者:精微詳細,推究研求,本來無我】不生滅的【因心之體,及我】不生滅【因心所在之處。】解釋一下:本來無我因心之體,以及我因心所在之處所,本來沒有我不生滅因地心的體性,以及我不生滅因地心所在的處所;“處”就是處所。【此二語,】這二句,阿難以根性如同識心的念心,(【阿難以根性同念心,】)不曉得識心是本性的影子。【故作是語,即同第一卷,佛破識心無體無處也。根性既是無體無處,則將誰立真因,以求無上覺道?以根性既是斷滅,】把那個根性當作是斷滅。【同佛前雲:‘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交師所雲:既惑根性,全同識心,則全將前破識之意,而轉以破根矣!】“根”就是根性。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解釋一下:如來先前所說的,湛然,“湛”就是湛然不動,“精”就是精一不雜。湛然不動,精一不雜,“圓”就是圓滿周遍;“常”就是常住不滅。這個湛然不動,精一不雜,圓滿周遍,常住不滅,怎麼樣?違越誠言,違背了誠信之言,終成戲論,怎麼可以說,雲何如來是真實語呢?怎麼可以說如來是真實語者、不打妄語者?
【此舉佛前言,證以後先異說。】“後”就是後,“先”就是先前,異說:有不同的說法。這個是舉佛前言、後言有矛盾,當然是阿難自己懷疑的。【前二句舉顯見之文,是佛先說。湛者湛然不動,即第二顯見不動;精者精一不雜,則第六顯見不雜;圓者圓滿周遍,則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常者常住不滅,則第三、第四、第五、顯見不滅、不失、無還。】這個我們十番顯見都講過了,不能一直重復,浪費時間。【今說離明、離暗,無有見體,豈不違越(背也)誠信之言,】違越就是違背誠信之言。【終成戲論?】與佛自己所講的,【即自語相違也。】就是佛自己所講的話互相違背。【前佛說無上法王,是真實語,若此後先異說,】後面講的跟前面講的不一樣,【雲何如來,是真實語?】真實語者。
【丑三 更求開示】
【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惟垂大慈,開我蒙昧執悋。
【阿難前雖疑因果相違,後先異說,】後跟先,佛有不同的異說之處。阿難前面雖疑因果相違,然後呢?後以及先,後面跟前面,佛有異說之處。【終未能徹底明白,佛之所說,故更求開示。惟願垂大慈悲,開發我之蒙悋。蒙者蒙昧,】悋,簡單講就是執,堅固的執著叫做悋,執著不捨叫做悋。蒙者蒙蔽,【昏於後說;悋者執悋,】眾生的執著,不是你所想像的,叫他要柔軟心、要講柔軟語,他就是做不來;身段要放軟一點,就是不行,就是不行!執悋。【泥於先聞;】“泥”就是束縛,束縛在先前所聞的。【是非莫決,取捨無由,故不得不求示也。】
【初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竟。】
好!現在把筆放下來,看看這裡,阿難之所以誤會了佛,重點還是在這個:
這個是真如本性,(師舉自己左手背)佛講的,叫我們要作本修因。這個就是相分(師右手拿一書,置於手背之上),相分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個影子(書投在左手背上有影子),手背上的影子就是見分,見分,這個見分是所謂識心分別。影子跟相,能所一對,諸位!沒有能(師拿開書),它就沒有所,有相的執著(師把書置於手背上),執相不放,能所就是一定存在,能跟所,都是如來藏性所遺留物,所多余出來的東西。本來只有一只手(師拿開書,唯舉左手),真如自性的一只手、清淨心的一只手;可是一動念(書又置於左手上,投下影子),就執、執著,我們真如自性,浮上了一層見分的影子,就是識心分別,影子代表識心分別;那麼我們現在把本性也當作是識心分別,阿難就是這樣懷疑。所以這個識心分別,離塵,(拿開書),它無自體性。你看,塵一離開,影子就沒有;相分一離開,見分就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自證分,只有自證分;一動念,只要你有影子,就一定不可能離開相分。
簡單講就是:你內心裡面自己產生妄想,妄想那裡面都有相,“想”裡面它都有相。就算外塵不現前;可是那個識心分別,過去、現在、未來的識心分別,還是非常強烈,還是非常強烈,還是想像你過去、以前生活,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相,都一定存在。所以,無論粗糙的相分、見分,無論微細的,就是外塵不在,可是這個影子,這個影子,這個影子,指內心的世界,內心的煩惱跟執著、習氣還是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簡單講:我們用這樣子來比喻,是讓你更容易了解,阿難他就是不明了,說這個識心分別叫做離塵無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就是:這個影子一離開相分,見分就不存在,叫做離塵無自體性。離塵有自體性就是:我們離開了這個塵(師示書離開),可是這個本性(指自己左手)還是一直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叫你要用離塵有自體性——真如自性修行,就是叫你用這個修行,知道嗎?不是叫你用影子修行。懂嗎?所以相分一拿開(師把書拿開),見分就不見了,(影子沒了),剩下一個自體分(師指代表真如本性的左手),就是用這個。好!所以你執著不斷;當然,我這個是方便說,因為這個本。。。。。妄想、煩惱它會自己動念,它自己會跑出來,自己會跑出來。
就是這個相分不在,晚上你睡覺的時候,識心分別它還是能所不斷。晚上你在睡覺的時候,外面的環境你根本就忘記了;可是你在夢境裡面,會自己制造影像,這些影像相分,你會自己制造這個相分出來。所以識心分別就是見相二分不斷,不管你白天,見相二分不斷;不管你是晚上睡夢當中,他的微細惑還是一直存在。難就是難在說我白天不執著,可以;但是,晚上那一種貪染的習氣,它就一直浮上來,這個叫做無始過妄習氣,這個在《楞伽經》講得更清楚!所以,就算你這些境界,你本身不貪著,我也不貪財產、我也不會跟人家計較什麼,這不代表你就有修行。為什麼?那就要看你內在的功夫了。你的無量劫來的那一種動念、妄想跟習氣,有沒有辦法?你奈何得了它嗎?你有沒有辦法奈何得了它?你看到金錢、看到女色、看到名、看到利,你能克制得住嗎?不行!不行就表示:雖然外面的相分都不起來,可是內在的無量劫來的心的妄想、煩惱,你還是無能為力!難,它就難在習氣很難斷。要放下這些財色名利、五欲六塵,其實這個稍微懂一點佛法的人,都知道這個是生滅法;最困難的就是那個習氣。而且習氣有粗的習氣、有細的習氣,有粗的習氣,在白天你就顯現出來,這個人講二、三句話,你看,就大聲了,對不對?人家還沒大聲,他就先大聲了,白天就習氣出來。到晚上,也沒有人跟他對罵,到晚上夢境的時候,跟人家吵架,吵。。。醒過來,只有自己跟自己吵架,我們現在就是這樣。
大悟跟不悟不一樣,而且是完全不一樣!大悟的人:傷害你就是傷害我,因為你是我心中的眾生,我動念,恨你、討厭你、說你壞話,因果我都得承受!為什麼?不能、沒辦法離開我的心,這個下去的種子,將來我都得承受!對不對?所以你今天,全世界最笨的人,就是對別人不好的人,對別人不好,就是對自己不好,因為你的心性就是染污了;聰明的人,會對自己的因果負責,尤其對自己的動念。所以,我一定要對大家很好,為什麼?因為我這樣就會有清淨心,就沒有染污的種子,將來我就不必受果報。你懂嗎?這一下去的種子,將來果報是由自己承受,八識田中,你要種愛、恨、善惡的種子、是非恩怨的種子,全部看自己!所以,眾生在造業的時候,不知道苦在後面,因為所落下的種子,有一天它就會起現行。所以,大悟跟不悟凡夫,會有什麼不同?凡夫的眾生是想盡辦法,當他不愉快的時候,想盡辦法攻擊你、傷害你、毀謗你;但是,大悟的聖人不會,我傷害你、再怎麼恨你,還是緣起,空無自性,他有智慧,他會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我不能傷害你,你可以傷害我,但是我不能傷害你,傷害你,八識田中種下這個種子,將來我要受果報,我才沒那麼笨。所以,我要對你很好。所以,以師父今天的修行,遇到那個無理取鬧、講不通的,最多就是:無緣。恨你,免談!我才不會那麼笨,我為什麼要恨你?我日子過得去,為什麼要恨你呢?對不對?才不會那麼笨!所以,這就是師父目前最多:有緣,說法令解脫;無緣,合掌令歡喜。那就是:有緣、無緣,大家八識田中都是落很好的種子,要不然將來受果報,自己苦啊!說:嗯!學佛的人真有智慧!當然有智慧啰,不然怎麼叫學佛?就是這樣。
所以,在座諸位!對別人不好,就是對自己不好,對別人慈悲;他們對我們慈不慈悲,這個不重要,我對你很慈悲;可是你對我不慈悲,還繼續傷害,這個不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八識田中,沒有傷害的種子落下去,而你有。所以罵人的人,是比被你批評的人,那個受果報還重要!你懂嗎?他今天也許有一點不對,我這樣子一點好意的相勸,是另當別論,惡意的攻擊跟毀謗,這個就不可以。如果我希望他好,用理性溝通、用智慧來溝通,對不對?用我們最誠懇的態度來溝通。那有的人,你有辦法改變他,有的人沒有辦法。所以,我講的是說發惡心,內心充滿著仇恨,這個就是如作繭自縛。眾生就像我們看到那一只蠶,吐絲,蠶怎麼那麼笨呢?吐絲自己把自己包起來!諸位!你就是,你就是!一直起心、一直動念,把自己一直包起來,把真如本性自己包起來,束縛到動彈不得,那就是你啊,不然是誰?這樣子懂嗎?
所以,阿難就是誤認為,把這個識心分別這一層影子,(師復舉左手背擬為真如本性,右手置於左手之上而投下影子)這一層影子當作是怎麼樣?說:你看,離開這個外塵,(師拿開右手),空無自性,那麼我們真如本性的因在哪裡?他不曉得真如本性,因在這裡(師指還舉著的左手背)。阿難就說:這個影子不在啊,離塵無自體性啊!意思就是:本性也沒有了。離塵無自體性,本性也沒有,就是阿難的誤會。但是,離塵無自體性,(師拿開右手,左手背上的影子也不存在),本性還是在啊,(師拍左手背)就是用這個為本修因。懂嗎?到底是有沒有聽懂?(笑)怎麼都沒什麼反應?很難喔!不會啦,聽得懂很簡單。
713頁,
【子二 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 (分四) 丑初 許以除疑 二 擊鐘驗常 三 引夢驗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
解釋一下,說:佛告阿難:汝學多聞;雖然見惑斷了,但是思惑全在,所以叫做未盡諸漏,“漏”就是煩惱的別名。心中徒知,只知道顛倒之所因,因為迷真執妄,叫做顛倒。迷於真心,執著這個妄想心為我的心,這個叫做執,迷真執妄,就是顛倒,阿難知道了。心中徒知,顛倒迷真執妄之所因;但是,等到了真正的顛倒,你現在的真心跟假心、妄想心,現在正要判斷的時候,真正的顛倒現前,卻沒有辦法認識,因為妄識是離塵無自體性的;我們的本性,為本修因的,不生不滅的本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所以等到真正顛倒,為什麼?因為他疑佛性是斷,他把識心跟佛性還是分不清楚,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佛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剛剛師父就是用手,手上的影子就是識心分別,外面這個叫做相,相分、見分,這慢慢的去理解。
【阿難疑根性為斷滅,此佛許以即事驗常,以除其疑。汝學多聞者:學乃笃志專求,偏於多聞,不勤定力,所以但斷見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盡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顛倒所因,因於迷真執妄,號為顛倒,】迷於真心,執這個妄心,叫做顛倒。【而真倒現前,實未能識。迷真執妄,固為顛倒,】而疑佛性之常為斷,(【而疑常為斷,】)諸位!前面加三個字:疑常為斷,斷,疑“佛性之”常為斷滅。【乃真顛倒,】疑常為斷,如果你不寫下幾個字,也看不懂。所以疑佛性之常為斷滅之見,乃是真顛倒。【以其執真同妄,顛倒更甚。】真心是離塵有自體性的,不需要根、不需要塵,真性本來就存在。【汝實未識,亦如真藥現前,不能分別也。】
714頁,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為我若直說,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雖似信伏,未必出於誠(真也)心信伏。吾今試將塵俗之事,當除汝疑;擊鐘引夢,皆俗事也。以塵俗易曉之事,以驗聞性不滅,當可斷除汝疑。】
經文再解釋一下,說:恐汝之誠心,“猶未”就是並未真正的信伏,真正的信服、降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為什麼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因為塵俗諸事,大家容易知曉。對不對?塵俗諸事,就是十方諸佛善於比喻。十方諸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於比喻,講經善於比喻,就是十方諸佛。所以用這個塵俗易曉之事,來驗這個聞性不滅,來斷除你的疑惑。
【丑二 擊鐘驗常 (分四) 寅初 兩番問答 二 責其矯亂 三 破申正義 四 責迷戒謬 今初】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這個“聞”,要加一個“有”字,即時如來,就命令羅睺羅,佛子羅睺羅,擊鐘一聲,铿~~~~問阿難言:汝今有聞否?這個“聞”上面加一個:有,汝今有聞否?阿難大眾俱言:我有聞。
【此第一番問聞之有無,阿難即以聞之有無為答。文分三次致審,佛有深意存焉。若無第二次審,不足以見阿難之錯謬;若無第三次審,不足以驗聞性之真常;此審有聞,二聞字上,該加有字方顯。】
好!接下去,714頁,倒數第二行,鐘;這一段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開不開悟,看這一段了!塵跟性,外塵跟聞性是大不相同的。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意思就是:等到鐘歇了、無聲了,佛就問了:你今聞否?有聞否?阿難大眾俱言:不聞。不聞,這一句就是答錯了,不聞就完蛋了,不聞,你怎麼知道沒有聲音呢?連聞性都沒有,這一句就答錯了。阿難答就是答錯了。鐘聲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意思就是:聞性還存在嗎?然後,阿難大眾答言,俱答言:聞性不存在。不聞,聞性不存在。聞性不存在,底下再打鐘,你就聽不到了,這一句。
但是,如果阿難會答的話,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阿難大眾俱言:聞!那後面就沒戲唱了,後面的《楞嚴經》就不用講了,這部經講到八百多頁就可以休息了!所以,傻有個好處,阿難聽不懂,佛就一直講。。。阿難一直問。。。還好佛陀不會覺得厭煩,要是我就會覺得煩死了!就是因為他不懂,一直問,他一直問,佛就一直講。。。《楞嚴經》份量這麼大,都是因為阿難,才會問了這麼多這麼多,問不完!是不是?
等到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有聞否?阿難大眾俱言:不聞。這一句就是答錯了!
【今下仍應加有字,不聞即無聞。鐘歇但是無聲,不是無聞,】你看,鐘歇無聲,聲跟聞不一樣啊,聲是外塵,聞性是常住,他把那個生滅法、妄,跟這個不生滅法已經搞不清楚了。所以,鐘歇只是無聲,不是無聞。【俱答無聞,錯謬在此,若實無聞,】如果實在沒有聽聞,【誰知無聲?】對不對?我當然有聞,有聲音,有聞;無聲,還是聞啊,因為聞到“無聲”,要不然怎麼知道無聲?所以,聞性無關於聲塵。【乃是聲於聞中,有生有滅,實非聞性,或有或無。此第二次審,已得其謬耳。】
715頁,第三行,經文: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俱聞就是俱言有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汝今聞否?聞性存在否?阿難大眾就說:嗯!存在,聞性有聞。俱言有聞。
看注解,
【前佛敕羅睺擊鐘,此第三次審,佛並未敕羅睺更擊,此一聲至關重要,足見羅睺與佛,合拍成令,有此一聲,方驗聞性,本不生滅。若聞性已滅,此聲又何能聞?】已經跟著聲音跑掉了,我們再聽就聽不到聲音了。那麼,沒有聲音也是一種音聲。【既又能聞,足顯聞性真常。】所以,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就是這個道理。【末句應是:俱言有聞。】
715頁,中間,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此佛與確定,有無屬誰,要阿難大眾,親口說出,或有或無,但惟是聲,音即聲也。響者音之余也。】我們說:音響,音響,大的叫做音,小的就是響,尾音叫做響。【聞性真常,不隨緣起,豈彼聲無,遂謂聞無也。】聲是外塵,跟聞性有、無沒有關系。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有聲。
716頁,
【《正脈》雲: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為妙。此第二番問,亦分三次致審,此第一次審答聲之有無。汝今聲不,問以汝今有聲不?】沒有?有沒有?【欲令悟知有聞,方知有聲,】有聞方知有聲。【俱言有聲者,但知有聲,未悟有聞也。】聞性一直存在。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少選就是稍頃,經過一會兒,聲音銷了,铿~~~聲音沒有了。稍頃聲音銷了,佛又問言:爾今聲否?外在的塵,這個聲音存不存在?阿難俱答:無聲。這個答對了!
【少選即少頃,時之不久也。鐘聲已銷,佛又問言:爾(汝也)今有聲不?阿難大眾,俱言:無聲。此第二次審,但知無聲,未悟有聞。】沒有悟還有這個聞性在。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有頃就是經過一會兒,羅睺羅再來撞鐘,铿~~~佛又問言:爾今聲否?有沒有聽到聲音啊?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有頃亦少時也。】經過一點時間。【此第三次審,以驗聲有生滅,聞性真常,於聲無之時,聞性非滅,今聲有之時,聞性非生。】聞性並沒有生。聲有之時,聞性並沒有生。
所以,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這個經文再念一下:
佛就問:阿難啊!就你所知道的,哪一種情形叫做有聲?雲何聲,雲何聲就是:就你所知道,哪一種情形叫做有聲呢?佛問阿難:汝雲何聲?佛問阿難:就你所知道,哪一種情形叫做有聲?哪一種情形叫做無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撞鐘若擊了,就叫做有聲;擊久了,聲音沒有了、銷了,音響雙絕,則名無聲,則名無聲。
【第二句,問以汝雲何有聲?此段亦是佛與確定,此聲何以或有或無,令知從緣所生,聞性不屬緣生,故不隨聲為有無也。】
717頁,中間,
【寅二 責其矯亂】
【佛語(去聲)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好!諸位!我現在告訴你,把715頁,諸位翻開715頁,715頁,倒數第五行,把它卷,卷起來,把它卷起來,卷到可以跟716頁中間這二行經文對照,來!卷,卷起來,把講義這一頁卷起來,卷起來;然後這一段:(715頁)佛問阿難:汝雲何聞?然後,佛問阿難,汝雲何聲?然後再這二段,就知道為什麼叫做報答無定。折好了沒有?折好,你這樣就可以直接看,你翻來翻去,你還看不清楚。折好了,我們先看715頁,看經文就好,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可是這一段阿難卻答不一樣。另外,716頁,中間這二段經文: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所以你看看,717頁經文,佛就喝叱他、糾正他: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聞與聲報答不定,如何、雲何不名矯亂呢?
好!諸位看717頁,注解,倒數第四行:
【佛語阿難:以上告下謂之語;並及大眾,汝現今雲何自語矯亂?分明是聲之有無,汝混答聞之有無,聞性本無生滅,豈屬有無;汝混淆而答,讵非矯亂耶?大眾阿難,心未信伏,俱時問佛:今我據實而答,聲有則聞,聲無無聞;又鐘擊有聲,】若不擊時便無聲,【不擊無聲;並無亂答,雲何名為矯亂?佛言:鐘聲一擊,我問汝有聞不?汝答有聞;】鐘聲歇,【鐘歇無聲,我問汝有聞不?汝說無聞?鐘聲再擊,我問汝有聲不?汝答有聲;少選聲銷,汝說無聲;聲聞雖復雙審,有無只歸一邊。究竟還是有聞無聞?還是有聲無聲?報答無有一定,如是答話,雲何不名矯亂?】
718頁,【寅三 破申正義】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
說:阿難啊!聲音既然銷聲匿跡,沒有音響的時候,你說無聞。若,就指出這個阿難的問題了,若實無聞,“聞”的底下加一個:性,那就更清楚了。若實無聞性,聞性已經滅了,無聞就是無聞性。若實無聞性,聞性已經滅了,就同於枯木了,鐘聲更擊,汝雲何知?就表示再擊鐘,聞性沒有跑掉,你講無聞性是不對的,無聞是不對的,聞性不隨聲塵——聲音的有、無來消失或者存在。所以說:同於枯木,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
【此破謬誤之惑,以申正義。聲塵生滅,聞性真常,乃為正義。此段取更擊,以驗聞性常存。聲銷無響:即上擊久,音響雙絕,此但無聲,汝說無聞。若實在無聞,聞性已滅,即應同於枯木。無有知覺,鐘聲更擊之時,應當不聞。汝雲何更擊之時,仍復有聞,而知有聲耶?既更擊仍聞,可以驗知聞性常存。】知有知無;
看經文: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這個博士來都看不懂,中文系的博士來,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我現在教你加字,你再加下去,否則你這一段完全看不懂!好!我先念一遍:知有,這個“有”底下加一個:聲,知有知無,知有聲、知無聲;那個“無”底下加一個:聲。自是聲塵,或,底下:無,或無或有,或無聲、或有聲,或無或有,或無聲,底下加一個:聲。再念下來:豈彼聞性,為汝“有”,加一個:聞,“有”底下加一個:聞,有聞性;無,加一個無“聞性”,“無”的底下加一個:聞性,有聞性、無聞性;等一下我會解釋。底下,聞實雲無,“聞”就是聞性。實雲無,“無”的底下加一個:聞性,無聞性。最後一句,第四個字:誰知無者?“無”的底下加一個:聲。
開始解釋了,知有知無,自是聲塵,說:知道有聲、知道無聲,自是外在生滅的聲塵;所以“聲塵”上面加五個字更清楚,自是:當然,那只是外在生滅的聲塵,“外在生滅之”聲塵,加這五個字,外在生滅之聲塵。或時無聲,或時有聲,有時候無聲,有時候有聲。豈彼,中間加:“不生滅之”聞性,不生滅之聞性。為汝有無?為汝聲之生滅而增減,變成為一下有聞性、一下無聞性。所以,為汝有無就是:為汝一下有聞性、一下無聞性。整句的意思是說:豈彼聞性,豈彼不生滅之聞性,變成被你的聲音的生滅,而變成有增減,有增減,變成了一下有聞性、一下無聞性。聞實雲無,聞性如果實在隨聲音俱滅,變成了無聞,變成了無聞性的時候。聞實雲無就是:如果這個聞性實在隨著聲塵俱滅,變成了沒有聞性的這個時候,沒有聞性,那麼誰知無者?“無”就是沒有聲音,那麼,誰來知道沒有聲音?聞性已經沒有,不存在了;聞性不是判斷有聲就是判斷無聲嘛!誰知無者:誰知無聲者;所以那個“無”字底下要加一個:聲。如果沒有聞性的存在,因為聞性跟著聲塵滅去了,那麼這個時候,誰知道沒有聲音?如果你知道沒有聲音,那當然就是聞性沒有敗壞,因為聞性判斷有聲跟無聲。有聲跟無聲,沒有增加聞性的增減。所以知道。。。
719頁,
【此取知無以驗不滅。此段共有五個無字,一、二、五皆約聲說,三、四約聞說。】所以,剛剛師父叫你添字,就是這個道理,要不然誰來看也看不懂這到底在講什麼。【上三句明生滅惟聲,不關聞性,知有聲知無聲,自是聲塵在聞性之中,或時有或時無(即上鐘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則名無聲。)。豈彼聞性,為汝聲之生滅,而成有聞無聞耶?聞性若無聲之時,實在隨聲以俱無,是誰又知其無聲乎?既知無聲,則非無聞性者,明矣。】
經文這一段,師父直接就貫串再講一遍,718頁,倒數第二行,經文,師父再直接解釋一遍。說:知道有聲音,和知道沒有聲音,當然這個是外在生滅的聲塵。或有時候無聲,或有時候有聲;或有時候無聲,或有時候有聲音。豈彼這個無關於不生滅的聞性,你的聲音的生滅的增減,變成了你一下有聞,又一下無聞。聞性實在是如果說跟著音聲俱滅去,聞性已經不存在了,那麼誰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那個時候,是誰來認可它、認知它呢?
719頁,中間,這個就是最重要: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做個解釋:是故阿難!聲音是外塵,在聞性當中,是聲音自己有自己的生、有滅,不關於你常住的聞性,受到了聲音的生和聲音滅,聲之生、聲之滅,聲生聲滅,令你的聞性變成有時候有聞性,變成有時候無聞性。就是說:聲音的生滅,無關於常住的聞性。所以佛就告訴你:要用這個常住的心,如如不動的心,不受外在的塵的影響的心性修行,你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上破謬誤,此申正義,斷定塵】斷定外塵【有生滅,根無生滅。是故,是知無聲,非無聞性之故,聲塵在聞性之中,自現生滅之相,與聞性無干。非為汝之聞性,因聲生聲滅,能令汝之聞性,為或有或無也。聞性常存,】一切時中,【一切時有,豈隨聲塵生滅,為有無哉?】
好!現在諸位全部把筆放下來,你們要用最快的速度,我如果說問你們:有聲無聲?你們要答有聲無聲。問你:聞性存在否?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速度要很快,如果是速度不快的話,就是表示你對這個本性的認知度還不夠。我要問有聲無聲,你要回答得很快!
(師擬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擬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有聲否?
(師復拍手,拍到)有聲否?有聲否?有聲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有聲否?
(師復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復拍手,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復拍手,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拍到)有聲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有聲否?
(師復拍手,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擬拍手貌,未拍到)聞性存在否?
(師復拍手三次,拍到)聞性存在否?
嗯!很好!這個就是認知度,不曉得你們根器這麼利,我用時空機、穿梭機,把你們送回二千五百年前,答得比阿難更快,在佛陀的座下,答得比他干淨利落,因為大家都答對了!不懂的就跟著人家喊就好了!
所以說:這個修行抓到了根本,那麼你就知道,外面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跟我們本性沒有關系;有什麼關系呢?它是獨立,絕對獨立存在的。所以,師父就一直跟你講:你要控制你的情緒,不要外在的原因太影響到你的這些情緒的變化,這是不好!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學佛的人有大愛、有大慈悲心,平等的大愛,學佛、為佛的弟子,0.0001的恨都沒有,不可以有這種心,不健康的心靈,完全都是有佛的“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所以用本性修行,一念之間就與佛相應!所以你見性,你當然就可以捨掉這些,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因為這些都是生滅法的。
好!諸位!我現在問你:金錢是不是生滅法?名利是不是生滅法?男女的感情是不是生滅法?房地產是不是生滅法?是!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是不是生滅法?無量的星辰是不是生滅法?那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單刀直入就見性!這個第一義谛、究竟第一義谛實相搞不懂,頭撞破了都不知道,修什麼行?邊修行邊煩惱。。。
太多人來師父的面前講了幾句的話,就是說:師父!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我都知道;我也知道這是生滅法;我也知道這個是緣起法;可是很奇怪,就是放不下,晚上就是睡不著!這一句話就是叫做思惑,道理知道叫做見惑,要真正契入,就要斷思惑,就是習氣。無量億劫來,那個習氣就是難!這個問題,修行不在於說你道理不懂,你道理已經。。。現在大家都有相當的基礎,都懂;嚴重的問題在哪裡?嚴重就是那個習氣,我讓自己不舒服,卡住!他自己一個人煩惱,全家都煩惱,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道理他統統知道,聽了十年,也是一樣;聽了二十年,還是這樣子!
所以,你注意看,你有家庭的人就知道,有家庭的,夫妻之間,學佛十年、學佛二十年,一發火起來,佛忘了,到最後,下場就會去跪在佛前求忏悔,就會誦《金剛經》: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他就又求忏悔。結果再過幾天又大聲了,隔幾天又忏悔,又大聲、又忏悔。。。人就是一直重復。。。就知道,做不到,知道,做不到!像這種情形怎麼來做呢?像這種情形,第一個,你的生活當中,愈單純愈好,因為你還沒有辦法柔軟心、柔軟的態度,煩惱也多;那麼平常就變成多拜佛、多念佛、多持安樂妙寶,多持安樂妙寶。有的人修行,他為了讓他要訓練那種妄念不起來,他用什麼修行?他一邊走路,一邊持大悲咒: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唎耶。。。他就一直持大悲(咒),因為大悲咒長,他沒有時間打妄想,這個也是一種方法。不過車子若迎面而來,你要知道閃避;車子一來,我因為持大悲咒,被車子撞死了,那個沒辦法,大悲咒沒辦法跟那輛車子那麼大的重量撞擊的。
所以這個修行還是要點滴的功夫,點滴的功夫。知道自己習氣不好,對不對?譬如說你貪吃,你就自己稍微減量一點。你貪睡,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好!我以前睡七個鐘頭、八個鐘頭,我現在稍微少睡一點,睡六個鐘頭。因為在家居士不同於出家嘛!對不對?居士有居士的一個生活方式。出家,這裡是團體的,這算是學校,睡上五個鐘頭,算是。。。也算蠻長的了。我們十點打板嘛,對不對?十點打板,再來就是凌晨四點多就打板。十點就安板,四點半打板,大家做早課,還有六個半鐘頭,算是不錯了,算是不錯了!真正的法師在用功,一天裡面,很少人會睡超過五個鐘頭,一般的法師,一般的法師。大部分來講,都是睡四個鐘頭, 像在安板以後,有時候大家還會念念佛,平常都是四個鐘頭到五個鐘頭這中間。師父沒有辦法睡這麼久,沒有辦法睡這麼久,以平常來講,我們都是睡一點就起來。所以說:如果你有這樣子的不好的習氣,自己真的要調整一下,睡覺睡得太長,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嘛!是不是?大家如果有心向道,這個不會很難。
諸位!719頁,最後一行,
【寅四 責迷戒謬】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好!解釋一下:
你現在顛倒,惑外面的聲塵為裡面的聞性,叫:惑外聲塵為不生滅的聞性。塵是有生滅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下手處要用不生不滅的心性去修行。何怪昏迷,也難怪你這樣昏迷,以常為斷,因為不生不滅的聞性是常,而有生滅的聲塵是斷,叫做以常為斷。你現在把不生滅的聞性搞不清楚,跟外面的生滅的聲塵為斷,以常為斷。把不生不滅的聞性,這個為常,變成了生滅聲塵的斷,弄不清楚。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動、靜是聲塵;那麼閉,耳朵閉起來就是耳聾的人,開通就是耳聰的人,這個全部都在講耳朵。這個閉塞不是講鼻子,閉塞、開通不是講鼻子,是講耳朵。耳聾的人,耳根就閉塞;開通的人,耳聰,人家講:耳聰目明嘛!這個耳根,閉塞跟開通是指耳根,耳根有時候不行的人,耳朵聾掉了聽不到聲音;而有的人耳聰,開通了,聽得到聲音。簡單講:外面的動、靜,跟耳聾、耳聰這個耳根,跟聞性完全沒關系,說聞無性。說無聞性。
那麼整句的經文再解釋一下:
你尚顛倒,執常為斷,將塵作根,惑外面的聲塵為聞性,何怪昏迷,以不生不滅的聞性,變成了有生滅的聲塵之斷、斷見。終不應言:離開了聲塵的動、靜,有時候耳聾的閉塞;有時候耳聰的開通,這個跟耳根沒關系,而來說無聞性,說聞無性,說聞無性就是沒有聞性了。簡單講:不生滅的聞性跟這個塵,外塵跟根無關。
【上四句責迷,下四句戒謬。塵性斷滅,根性常住,斷常縱使難辨,根塵自屬易分。顛倒者,執常為斷是顛倒,將塵作根亦是顛倒,故曰:汝尚且顛倒,惑此聲塵之有無,以為即是聞性之有無。故前無聲,問汝有聞否?汝答無聞。此即是根塵不分之顛倒,根塵尚且不能分別,何怪昏迷,斷常莫辨,以常住之聞性,認為斷滅。前言,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即汝斷常莫辨之顛倒。】
【終不應言:戒止之詞;動、靜指聲塵,有聲曰動,無聲曰靜;閉塞、開通,指浮塵根肉耳,耳聾曰閉塞,耳聰曰開通。】我們常常講:耳聰目明,耳聰目明,就是這個道理。【意謂聞性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不但聲之有無,不關聞性之事,即耳之聾聰,亦不關聞性之事。】離塵、離根,就是聞性常住,記得師父的話:離塵、離根,就是聞性常住。離所緣——塵、離能緣的根,就是聞性常住。所以修行,要找到那個真如自性,常恆的真如自性,要迥脫根塵。所以我們常常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迥脫根塵,每次都是這樣講。這個“迥”就是遠,遠遠的脫離,擺脫這個根跟塵,叫做迥脫。會念,但不懂得意思,每次都是講;有的人還念錯了,念:回脫根塵,我說:不是吧!哪有這句話,我怎麼沒聽過?說:師父!有一句話叫:靈光獨耀,回脫根塵。我說:我沒聽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遠遠的拋棄根跟塵。不但聲之有、無,不關聞性之事,即耳之聰,聾、聰也不關聞性之事。【汝終不應當作如是言:離卻動、靜之聲塵,離卻閉塞、開通之耳根,說無聞性。聞性是常住,圓滿周遍,豈屬斷滅耶?】這一段是用鐘來驗這個真常的聞性。
【二擊鐘驗常竟。】
底下,【丑三 引夢驗常 (分二) 寅初 驗夢不昧 二 決定性常 今初】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如重睡人,一個人睡得像死人一樣的。如重睡人,眠熟床枕,睡得很熟,有的人就打呼的聲音:呼~~咻~~呼~~就是譬如(睡)很熟很熟的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這個“搗”,古時候人洗衣,在石上槌打,這個“搗”就是槌打,槌打就是捶的意思。你看過影片,古人在洗衣服的時候,她就是這樣,在砧板上洗衣,就是這樣子。這個“練”,一般就是指白練,就是潔白柔軟的熟絹叫做練;或者是把生絹煮熟,使它潔白。有的要用煮的,衣服就知道,有的要用煮的,小時候就看師媽煮過了,有一些衣服,把生絹煮熟,使它潔白;然後潔白柔軟的熟絹也叫做白練,叫做搗練。簡單講就是:要洗衣服讓它更潔白,“搗”就是槌打。那麼舂米,在這個石臼,舂米器那個臼,在這個石臼中,將谷啊、殼啊搗掉,以成其米。我們大家,住農家人都知道,以前沒有像這麼發達的機器,稻米長成了要去掉殼,叫做舂米。是不是?其人在夢中,聞舂搗聲,這個“舂”就是舂米;“搗”就是搗衣、搗練,聲。那麼就自己加以別作他物,就是意識會轉換外面的境界進來,把它變成了自己想像的東西,把它誤認為外面正在擊鼓,因為他在熟睡,以為外面是在擊鼓了,或者是在撞鐘了。然後在夢的時候,聽到的不是真實的,人家其實是搗練跟舂米,他聽到的是鐘鼓的聲音,就在夢境裡面,自怪其鐘為木(聲),咦!這個鐘聲聽起來應該是铿~~~怎麼會是叩叩叩?怪鐘聲為木聲,就是杵。然後這個石頭呢?怪這個鼓聲,怎麼會?鼓應該咚~~~怎麼叩叩叩,像石頭的聲音?怪鼓聲為石響;因為底下放砧板嘛!砧板,洗衣在石頭上槌打,就是砧板。砧板,為木石響,所以,怪鐘聲就像木響,怪這個鼓聲為石頭響。
解釋一下:就像重熟睡的人,他眠熟在床枕,他家裡有人在他正睡得熟的時候,正在搗練洗衣、正在舂米去殼,這個人在夢中聽到舂米聲、搗衣聲,別作他物,把這個擊鼓或撞鐘,變成自己想像的聲音,即於夢中,又怪外面的聲音說:咦?這個怪鐘聲為什麼是木響?怪這個鼓聲為什麼是石響?石頭的響。所以外面的音,變成自己裡面想像的音,差距又很大。
【此科與上科,同驗聞性常住,意有差別,不可不知。上科有聲驗之於動,聞性不生;無聲驗之於靜,聞性不滅,不生不滅,聞性常住。此科引夢為驗,】這個就更深一層。【是動靜雙離,根塵並捨,】這八個字要畫雙紅線,如果你想見性,就是這個:動靜雙離,根塵並捨,就是這一段深含的意義。【較前更深。】修行八個字掌握住了,我一直叫你:抓住重點,抓住重點,就是抓住這個。【如重睡人,非輕睡者,眠熟即重睡,身依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眠熟時;搗練槌布也,】“槌”就是打擊。【舂米碓米也。】舂米用的器具,舂米、碓米。那個正在睡覺,而且睡得很熟的人,(【其重睡人,】)【聞舂米杵聲,】“杵”就是木槌,杵,用木槌撞擊。【聞搗練砧聲,】就是搗衣的石頭。【夢中別作他物之聲,或為擊鼓聲,或為撞鐘聲,此中能聞砧杵聲,是聞性功能;別作他物,是夢中獨頭,】所以自己會變化。因此我就告訴你:十個人有十個人的思想;十個人有十種的夢,看到同樣一種東西;可是夢境卻不同。是夢中獨頭,獨頭,就是不借境單獨起來,叫做獨頭意識。【分別夢外之境,誤作鐘鼓之聲;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此亦夢中獨頭,展轉計度,怪鐘聲為木響,杵也;】杵,這其實是舂米之杵,【怪鼓聲為石響,】其實是【砧也;】洗衣的砧板。【分別錯誤,均屬意識,不關聞性之事。】
好!底下,721頁,倒數第三行,經文:
【於時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那個時候,忽寤,忽然醒過來,“遄”就是很快的,一醒過來便知道舂音,這是舂音,自己告訴自己家人:我正在作夢的時候,惑此舂音,將為鼓響。人一醒過來就不一樣了;學佛一醒過來,見性了,那麼,生命就完全不同。在迷的眾生就會像這樣子,還迷這個、迷那個,迷此迷彼,一醒過來就無此無彼了。
【忽寤:忽然夢醒。遄者速也,一醒即知是舂搗音。自告家人,我正在夢時,惑此舂搗聲,將為鐘鼓響。上夢中怪鐘,醒時說鼓,語乃互影,故須雙舉。上驗夢中,聞性不昧,下乃決定,根性常住。】
722頁,【寅二 決定性常】
【阿難,是夢中人,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說:阿難!在熟睡的這個夢中人,豈憶,他怎麼會注意一些外塵,所謂的靜的外塵跟動?“搖”就是動;靜,因為塵有靜、動嘛!在夢中人,耳根根本就沒有去攀緣外塵,他怎麼會去注意一些外塵的靜或者是動?那麼,開閉、通塞是指耳根,以肉耳之根的開閉或者通塞,就是關跟閉,它根本就不關於外塵,也不關於根。就是上面:豈憶靜搖,開閉通塞?簡單講就是:無關於外面的塵、無關於根。其形雖寐,其形雖寐就是:一個人睡覺睡得像死人一樣,根塵並捨的時候,叫做其形雖寐。對不對?睡覺的時候,根塵並捨,但是聞性不昏,但是聽到外面的聲音,還起作用,卻永遠不會昏。為什麼?他只是把它變化,外面的舂搗聲,或者是洗衣聲,自己就靠獨頭意識來想像。一個人在睡得熟睡的時候,根塵並捨的時候,你看,他的聞性還是不昏,永遠不會昏。
這證明說:人死後,靈魂。。。用“靈魂”方便說啦!人死後,靈魂是決定存在的,這個時候就很注意了,這就證明因果逃不掉的,因果逃不掉的!死後靈魂既然存在,那麼活著的時候,就要多做一些善事,多念念佛,要好好的學佛,好好的做一個佛弟子,因為還有下輩子,那麼這一輩子就要戰戰兢兢,好好的過了。
【是夢中重睡之人,在睡之時,豈憶想塵之動靜耶?搖即動也。以睡夢之人,舉身皆忘,又豈憶想肉耳之根,開閉通塞耶?是則根塵並捨,聞性常存,其形雖寐,聞性不昏,堪為明驗,雲何汝自疑聞性斷滅,反謂我非實語耶?我前所謂,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者,乃謂離卻動靜二塵,本無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聽聞體質。但雲無此聚聞於耳之聽質,並非無有廓周法界之聞性,汝多聞之人,何乃循名昧義於此!】
底下,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這證明有三世,文字很簡單。就算你今天有一天會死亡,命光遷謝了,那麼,這個我們不生滅的性、如來藏性,又哪裡會跟著你的身體的死亡而消滅呢?對不對?就是我們的靈性是不滅的,證明有三世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學佛的人,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著空,有時候會誤認為斷滅,是不是?所以,開悟見性的人,更遵守因果的法則,更怕因果!為什麼?因為他要好的環境才能顯現出來嘛,好的環境顯現出來。
好!你今天去造惡業,譬如說你還沒有學佛,你不知道要做善, 一氣之下把別人撞昏了,別人撞成植物人,這麼嚴重!好了!你這輩子沒學佛,好!下輩子你有因緣,碰到一點善根,怎麼樣?學佛了。學佛以後呢?換人家,因果反過來,換人家開車撞你,換你變植物人,躺在那邊,因果報應就是絲毫不爽,換你撞到了,被人家撞了!好!那你已經開始學佛了,可是你躺在加護病房,躺在那邊爬不起來。這個就告訴大家:諸法如幻,因果不滅的!所以,你一定要守住這個因果,讓這個身體、心靈,得以有一個好的環境依靠,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出生在有正知正見的家庭。還要這個色身不能出現任何的狀況,出現任何的狀況,這個沒辦法學佛的,沒辦法學佛的!
有一個學佛的人,他家就住在一個沒有自來水的地方,結果每天都鑿井,鑿井,喝久了以後,全身一直發抖一直發抖。。。重金屬中毒,重金屬中毒!這個人有學佛,重金屬中毒,一直發抖,臉一直發黑一直發黑。。。腳一直潰爛一直潰爛。。。這就是福報不夠,雖然學佛,可是善根是有,福德不夠、因緣也不夠。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你沒有具足沒有辦法!所以,你不要小看那個惡因,小看那個惡因,一點點的錯誤,就會導致你將來修學佛道,成為最大的障礙,最大的障礙!
如果人家要來,已經發心出家了,要發心出家了。好!這個人沒有正信,沒有正信,而這個人剛好去問說:這個年輕人有出家的因緣,他不講好話,他碰到了惡因緣,碰到了就:喂!你覺得出家怎麼樣?我看出家人還好啦,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啦!嗯嗯啊啊的帶過去,讓這個人對出家人失去信心,這個人本來要剃度,要走修行路線,好!就因為這樣子,斷了法身。他有出家的因緣啊,統統具足了;但是,碰到了惡知識!好!你小心喔!你小心,換你下一輩子再轉世的時候再來,換你要進來佛門出家,那困難重重,困難重重!把人拉到外道去的時候,一個人把人拉到不正法的外道那個道場去,包括這個,重大的因果!你譬如說這個正法的道場;可是你硬是把人拉到不正法的道場,你下輩子要進入正法的道場,就困難重重!已經因緣都具足了,又牽走了;因緣又具足了,“我帶你去文殊講堂聽經聞法。”因緣又不具足了,他怎麼樣子就是搭不上線!這個就是因果非常可怕,絲毫的因果你都逃不掉的!所以障礙人家學佛是很可怕的,人家好好的在正法道場,把他牽引到變成外道,惡知見、邪見,那完了!你種了這個惡因了,將來你要修行、要走正路,會有重重的障礙。那有善根的人不一樣,你如果宿世,像大家今天坐在這個台下,你宿世擁護正法,那不一樣,你生生世世贊歎佛、贊歎法、贊歎僧,我告訴你:你今天被人家牽到十萬八千裡的美國、幾萬裡的美國,我告訴你:因緣具足,照樣e-mail進來文殊講堂。你今天宿世都贊歎佛、贊歎法、贊歎僧,這樣擁護正法的人,然後勸人家學佛,你是這麼樣有善根的人、正知正見的人,就像你們今生今世所奠定的正知正見,我告訴你:下輩子你就是出生在外道,你也會轉。。。你也會來出家,也會來聽經聞法。這個就是宿世所熏習的善根,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記得!所有的付出絕對功不唐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底下,看一下,說: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此明豈獨生前,夢中不昧,乃至死後,縱使汝形骸已經銷滅,命光(即是命根也)遷謝,】表示死亡。【遷變代謝,其命已盡也。此之聞性,亦不為汝之形銷命謝,便隨之俱銷俱謝也。】所以,注意!有來世的,有來世的,切記因果的可怕!【雲何二字,反顯身滅,聞性不滅之義。】
【《正脈》問雲:‘既此根性,動靜無關,生死不礙,如來何言,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耶?’】原來就沒有外在可聽之質也,“質”就是條件。【答雲:‘我言離塵無聽質者,為無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聽質。】“聽質”就是聽體。【此質若亡,】就是內、外互動這個質如果沒有了,根塵統統沒有了,【則遍周法界之聞性,】才有辦法雙彰。(【方以全彰,】)所以放下相,放下能緣的心識、意識心,所有的分別意識心都會障我們的道,一點點都不行!包括我們聽經聞法,或者我們很用功,能不能動到說:我很了不起!這個念頭就是不能有!說:我已經成聖了!這個就是障道!說:我已經轉凡成聖了!這個就是障道!我已經大徹大悟了,別人都是凡夫!這個就是障道!方以全彰,【豈令翻成斷滅乎?此方明出元無聽質之故,顯其自是阿難謬解,非佛自語相違也。不然則佛前言,離塵無質,後言離塵有體,】有體性。【終無以解自語相違之難矣!’】所以識心分別跟如來藏性是不一樣,識心分別是離塵無自體性;如來藏性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所以要用那個離塵有自體性的、不生滅的本性修行。【吳興曰:‘前阿難通疑六根無體,如來所以別顯聞性為常,誠欲發耳圓通之機也。故後偈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外面的聲雖然沒有;中間加二個字:“聞性”既無滅。是不是?聲無既無滅,外面的聲雖然沒有,聲無就外聲雖無;既無滅,中間加二個字,“既無”上面加二個字:“聞性”既無滅。聲有亦非生,外面聲就算有,但是,聞性亦非生,聞性不因為聲有聲無,而有生有滅。【乃至“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也不會因為夢中不思外境,而失去聞性,“無”就而失去聞性。意思就是:不為就是也不會因為在靜態當中、在夢中,不失就是不去追逐外境,不失外境,而無,而失去聞性的存在。就是聞性也不關於夢境的想、夢境的思。【皆取於此也。’】
左邊,
【丑四 申迷教守 (分二) 寅初 普申迷常故墮無常 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覺 今初】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怎麼樣?循諸色聲,就是逐妄了,色就是眼,聲就是耳,眼所對的是色,耳所對的是聲,六根攀緣六塵,就從來沒停止過!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逐念就是攀緣的心產生了妄念,就是這個念,為外物所流轉,叫做逐念流轉,念念攀緣外境,被外境所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就是迷真了。所以前面: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就為物所轉了,就是逐妄;曾不開悟,性淨妙常,這個就是迷真,迷真,從來沒有開悟,性淨妙常,迷了真性。
【上四句明逐妄,下二句明迷真。以因也,因諸眾生,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根塵對偶,】就配對成雙了,根一定對塵,【隨順諸塵境界,舉色聲以攝余四,逐念分別,起憎愛惑。流轉者,】724頁,流轉者,【循塵出流,為物所轉。流轉勿作生死解,以此段但屬於惑,下段流轉,方是苦果。曾不開悟,性淨妙常:】把我們本性埋沒了,每天追逐在這個假相裡面,渾渾噩噩過一生。【性即六根之性,諸塵不染曰淨,浮根不縛曰妙,生死不礙曰常,即上所驗,根塵雙脫,生死無干。因既逐妄,所以迷真,若能合覺,自可返妄歸真也。】
724頁,中間經文: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不循”就是不隨順;所常:所具足的。因為不隨順本所具足的淨妙明淨之常的根性,妙淨、妙覺、妙明的根性。所以,逐諸生滅,反過來對這個種種生滅的識心,拼了老命就是要執著;拼了老命就是要去追逐;拼了老命就是要去分別。由是生生,如果加上“世世”就更妙。由是生生世世,雜染,中間加一個:遷,“遷”就是遷流,“轉”就是轉變。所以你一定要。。。只要是生滅法的東西,統統要放下。諸位!名相,就是假相要放下,名、假名要放下;妄想要放下,離相、離名、離妄想,就是真如。
看注釋,
【此明迷真逐妄之失。不隨順所具,淨妙常之根性,反隨逐諸生滅識心,此指捨根用識,背覺合塵,內搖外奔,依惑造業,為生死因。由是妄因既成,妄果難脫,生生世世,在於六道,雜染法中,遷流轉變,】很可怕的!這一輩子做人不做,要下輩子做豬的話,就麻煩了,做豬的話,就麻煩了!對不對?做雞的話,當然就跑到麥當勞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也不能抗議什麼。除非你出生成狗;出生成狗,還要出生得對,出生狗要出生在美國,或者歐洲,大家都很疼。美國人把狗當作一份子,家庭中的一份子。美國人,有的這個狗往生了,他們還給它做這個彌撒儀式。他們很重視這個貓、狗,他們都把它當作是家庭一份子;當然,不疼愛的也有,台灣疼愛狗、疼愛貓的,也有。所以你看喔,連這個畜生要轉世,都要轉世對的地方。那你要轉世到德國的豬,那就德國豬腳了,逃不掉的,德國豬腳!是不是?有一次那個問卷調查,我嚇了一跳!他說全世界第一名的美食是什麼呢?全世界第一名的美食,叫做義大利面。我看那個全世界的問卷調查,公認為美食,就是一盤像水管,沾點番茄醬那個。那個問卷調查,全世界最好的美食,竟然是第一名,義大利面!我到義大利去的時候,那個面要煮了,還沒有煮,導游就問:您要吃粗的、細的?我說:還有分粗的、細的啊?細的像面條,粗的像水管。(笑)喔!怎麼會差這麼多?我說:細的、粗的都試試看!面端上來,哇!怎麼吃就是不習慣!後來就是把自己帶去的泡面;到義大利那個二、三天是最難過的,到晚上的時候,人家去那個橋,威尼斯那個水都,一邊劃船,還唱:散塔露西亞,散塔露西亞~~~人家快樂的唱歌,我在家吃泡面!(笑)在那邊差點餓死,怎樣吃就是不習慣!竟然說那個叫做第一名啦!再來,全世界調查說,最惡心的食物是臭豆腐,那個卻是我最愛吃的!(笑)所以說:這個世間就很難講,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這個人、這個世間,怎麼那個嘗覺會差這麼的多?諸位!你們覺得義大利面都第一名,覺得那個義大利面很好吃,不用客氣,你們覺得義大利面很好吃的請舉手,(眾人中有舉手者)一個、二個、三個、四個。沒有幾個嘛!是不是?還是要發揚中華文化比較好。(笑)要下輩子跑到義大利去,我就只有二個字:餓死!那個怎麼吃都吃不習慣,怎麼吃都吃不習慣,竟然是全世界第一名,好好笑!
遷流轉變,底下,在於六道,雜染法中,遷流轉變,【俄而天上人間,】一下子天上人間。【俄而地獄鬼畜。】一下子地獄鬼畜。【不言修羅者,以修羅四類受生,攝在天人鬼畜之內也。】
底下,【寅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覺】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諸位!解釋一下:如果放棄了識心之生滅,下手功夫;注意那個“守”字,堅持的意思,守住、堅持根性不生不滅的真常的心性。常光現前,就是保持這種:心沒有增減,心完全無相,完全看得開、放得下的那一種心情、心性,常光就現前。底下,六根、六塵、六識心,應時銷落,為什麼?六根緣起無自性;六塵緣起無自性;六識緣起無自性,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畢竟空,就是諸佛的妙理。應時脫落,簡單講:如如不動,堅持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六根、六塵、六識,應時脫落。這一句話更簡單!
好!再解釋一下:若棄識心的生滅,而下手功夫守於根性的不生不滅的真常性、心性,而且堅持這個心性的常光現前,六根、六塵、六識,全部都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應時脫落,心如如不動,即得見性。
哇!聽這個法真是好!念佛念了一輩子,沒聽過這麼好的法,這佛陀真是了不起!
【首句是捨識,識心生滅無常,是妄本,非菩提因,應當捨棄;二句是用根,根性真實常住,是真本,為楞嚴體,應當守之。守字即下手工夫,守住一根之門,不許出流緣塵,但令入流照性,即前文所謂,脫黏內伏,亦即觀音圓通,入流亡所也。】亡所就是能亡,所亡,能必亡,叫做亡所。入流亡所,亡所當然就是能所都不可得。
【常光現前:即常住真心,本有大智慧光明發現。如臨濟祖師所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是也。亦即前文所謂,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者:謂常光既巳現前,遍融諸法,唯一真心,故根、塵、識心,三六十八界,應時銷落,悉不可得。前文所謂,耀性發明,一切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不言識者,以識無自體故。)】
諸位!看中間的經文: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相想為塵,識情為垢,諸位!前面已經棄生滅了,這裡專一的境界更深,這一段就是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
相想為塵就是說:如果我們把那個相集中在一個境,叫做所想的湛一之境,叫做相想,還是塵!識情現在能想的變成湛一之心,就是把那個相集中在一個念,把那個情執也集中在一念,這一段就是指法執很難除,細又難除的地方。前面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到這個地方可是真的難,細又難除!相想為塵,識情為垢的意思就是說:所想的湛一之境,還是塵;這個識情能想湛一之心還是垢,前面是所,現在是能,能所還是一對,還是有能所。想相為塵,識情為垢,這個還是有能所,前面是相,這裡是識,還是能所。
二俱遠離,統統放下,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連微細惑統統放下,都斷。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此處塵垢,乃指微細法執無明。以根、塵、識心,既已銷落,則粗塵粗垢已除,此想相,即所想湛一之境,更是一種最細難除之塵,識情即能想湛一之心,】湛一之心:我非常有修行,我很有定力了!這個就是塵、這個就是識,這個就是垢。【仍屬心境對待。即此能想之心,不捨湛一之境,即是法愛情念,更是一種難刮】難刮就是去除。【之細垢。若能如此二俱遠離,則垢盡明生,則汝法眼,應時可以清明,當得六根清淨。因六結已解,五濁已除,如觀音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十方圓明,故曰法眼清明。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登圓教初住,】等同別教初地。【入聖種性,從此進修,帶果行因,】因為悟不生不滅的佛心為本修因,所以,念念圓滿妙明。所以,【中中流入,】怎麼樣?【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一切種智。【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癸初驗釋根性斷滅疑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四終】
726頁,【癸二 證釋別有結元疑 (分二) 子初 阿難別索結元 二 如來證無他物 】
【(子初分三) 丑初 就喻索元 二 引人合喻 三 哀求指示 今初】
看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阿難仰白佛言:世尊!如來前雖說第二決定義門,要我等從根解結,不知根中,何者是結?從何名解?今觀世間解結之人,必定要知其所結之根元,方能得解;設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雖欲解而究竟不能解。阿難意中妄擬,離此六根,別有結之本元也。】
726頁,中間經文:【丑二,引人合喻】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這個“瘧”就是瘧疾,隔日瘧。這個瘧疾,按一定的時刻發冷、發熱,冷的時候很冷,熱的時候很熱,冷的時候發抖,熱的時候高溫冒汗的一種傳染病,有每日瘧,還有隔日瘧,我們稱為瘧疾。隔兩日瘧疾,就等這個發作的狀況,就是隔日瘧,這個瘧病就是隔日一發。簡單講就是:現在阿難得果,好像暫時解脫;可是一入生死,又依然被縛,就是這個意思。隔日瘧就是說:我現在證初果了,好像解脫了;可是一入生死,又被捆綁了!就是不是佛的功夫了。所以,大家要做功夫了,要真槍實彈,不能搞廣告了。
【此舉有學,述其迷情。無學深位,不敢謂其不知,故曰我及在會之中,一類有學聲聞,三果以下,皆稱有學;】四果阿羅漢稱為無學。【亦復如解結之人,不知結元,終不能解也。】也就是煩惱在哪裡?煩惱在根、塵。所以現在要解開這個煩惱的結,就是只有佛法了。【從無始際(即時也),與諸(助語辭)無明,即獨頭生相無明。《起信論》雲:不覺心動時也,本經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時也。不生不滅之真心,與生滅妄心和合,】諸位!這個是方便說,如果說真心跟妄心和合,這個就等於說:一個人、一個男人,跟自己的影子結婚一樣的好笑!因為真心從來不是妄,所以,妄才有辦法破除,剩下真。如果妄跟真一合,那就沒辦法破,沒辦法破。一念迷了,就是無明、就生滅;一念悟了,就不生不滅。所以,生滅的意識心,只是真如本性的影子,不是真實的有一種實體可得,所以講和合,實在是很勉強。與生滅妄心和合,【真墮妄中,】真如果墮妄中,你怎麼除啊?真從來不墮妄,妄也從來不是真,只是二個不相離,妄無因,它只是影子,若說有,不對;若說無,也是不對,會干擾到我們的真如自性。悟了以後,妄本來就空,也是不要說:我把妄斷盡了。所以,真墮妄中是方便說。【成阿賴耶識,此識具有能見見分,即六根中見、聞、嗅、嘗、覺、知,謂之一精明之體,與生】就是與生俱來的,與生【俱生與眾生日用最親切者。下文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告知阿難,俱生無明即此也。】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者;以阿難雖得歷劫多聞,熏習之善根,今生依然多聞,但未及從聞、思、修,尚滯小果,不過名字出家而已!未得無學,未出三界之家,何況五住究盡,】這五住煩惱,五住無明我們解釋過了。【所出煩惱之家耶?喻如隔日瘧,以得果時,暫似解脫,而入生死時,依然被縛。初果之人,天上人間,尚須七返受生,方斷欲界九品思惑,故喻隔日瘧。《正脈》雲:理實不止有學,雖彼無學羅漢,不涉生死則已,涉則成縛,正由不達結處也。】
翻過來,728頁,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這個是求佛,文字簡單。唯一要解釋的是: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就是指六根,這個稍微注意一下,今日身心,這是指六根。雲何是結?什麼地方是打結?什麼地方是解脫?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此求佛示以結元,令其知解。惟願大聖真慈,哀憐愍念,我等淪溺。真心墮在無明之中,謂之淪溺,非佛安能拔濟?前佛教我從根解結,不知今日現前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結?又是結所起,必有起結之元,】“元”就是根本。【不知結元,在於何處;要從何處下手,方得名解? 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四句,意謂若得如來明示,不惟現前有學,得免淪溺,亦將傳示末法,能令未來苦難眾生,既知結元,並識解結方法,不受纏縛,得免生死輪回,不落三有(即三界)六道矣!】
【丑三 哀求指示】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解釋一下:
說:作是語已,普及大眾,全部大眾五體投地,對佛有多麼的恭敬!我們現在佛不在,那就對三寶也是用五體投地禮,表示恭敬心。所以見佛必禮,見法必禮,見僧必禮。雨淚翹誠,翹誠,就是伫佛如來無上開示,就是望著佛開示,伫:等待佛來開示。
【作如是請法語已,普及在會三乘大眾,五體投地,表其殷勤懇切;雨淚翹誠,見其悲感誠敬。】這一部經最可貴的地方就是阿難都聽不懂,阿難還好都聽不懂,要聽懂了,就。。。就阿彌陀佛了!就沒有《楞嚴經》這1583頁,就沒戲唱了!還好他都聽不懂;故意聽不懂的,阿難是菩薩示現的,故意聽不懂,我們才知道,一條一條的煩惱、一根一根的結、一個一個觀念、錯誤的觀念,慢慢慢慢改善。聽了這個《楞嚴經》,哇!真的是清涼,聽了才知道從前的修持的錯誤。所以你今天你自己能夠判斷,打開電視,乃至於你親近任何人、任何法師、任何道場。禅、淨、律、密,或者小乘、大乘,你《楞嚴經》一看,鏡子一照,你很清楚,哪個講的是正法,哪個講的是方便法,甚至是惡知見的邪法,你都很清楚,誰都騙不了你!【此從根解結,修證了義之法,不特有學二乘當求,即大乘菩薩亦所樂聞也。故伫待】等待。【如來,無上開示。此即‘十方婆伽梵,】婆伽梵就是佛。【一路涅槃門’故稱無上。】稱為無上。
好!我們今天就講了三十個page,三十個page,下個禮拜要上星期六,下個禮拜天是義工大會,義工大會,諸位就穿整齊一點來。義工大會,師父要開示這個“佛陀的格言”第五集,第五集。
請合掌,回向:
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講堂分院南投養德禅寺納骨塔一切亡靈;回向文殊講堂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耽擱大家四分鐘,現在五點三十四,不好意思,我們下星期六再見。然後十月份,十月一號到二號上二天,休息就等水陸。水陸以後就是十一月五號、六號,開示開課。這個《楞嚴經》是無上的法,諸位!冒著生命危險,你都要來聽!除非你有不得已的苦衷、你有不得已的任務,還有你的職業,或者是兒女的重要的事情,否則千萬不要缺席,千萬不要缺席。記得!這衣服還是要穿純潔的白衣服來,純潔的白衣服來。好!我們今天上課到此,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