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


 2020/7/4    熱度:3400    下載DOC文檔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為第2片)
編碼:088[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圓瑛法師《講義》第532頁-第640頁
從532頁“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639頁)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2009.6.26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底下是【庚二 除細惑辨性相以開解 (分三)  辛初 滿慈蹑前以起二疑  二 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三 大眾領悟贊善謝益 (辛初又分四)  壬初 贊歎如來妙示  二 泛敘自他疑情  三 確陳二種深疑  四 望佛大慈開示  今初】
就是如來繼續除細惑。

  經文:【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此科與上科對映,上科佛為阿難,先用方便門,分別真妄,令其捨妄從真;後用平等門,會融真妄,令識萬法唯心。四科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說空如來藏,一真本體,令阿難明真生信,頓獲法身,更求如來審除細惑,早得親證妙極法身,登無上覺。爾時富樓那(此雲滿是父名)彌多羅尼(此雲慈母名尼女也)子,】彌多羅尼子,用父母親的名字命的。【連父母為名,即滿慈子。在旁觸動心疑,即從本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你看這個右膝著地,可見當時候佛在世的禮節,跟我們現在的五體投地禮是不一樣的,他只有一個腳跪在地上的。【乃稱贊佛為大威德世尊,佛有折伏之嚴,曰大威;有攝受之慈,曰大德。仗佛大威,阿難銷除倒想;由佛大德,阿難悟獲法身。】

  【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者。能為阿難等,小機眾生,循循善誘,自淺而深,由近而遠,‘巧從花下路,引入洞中天’,令銷億劫粗惑,悟獲法身真理,是可謂善為也。若對小機說小法,不足稱之善為。今為敷揚演說,如來自證第一義谛,】究竟處。【向四科七大,直指如來藏心,使悟自心,圓融周遍,常住不滅,非佛善說法要,曷克臻此?】怎麼能夠達到這樣子的境界?曷克臻此?

  看經文,533頁,【壬二 泛敘自他疑情】
倒數第四行,經文:【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世尊常常贊歎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是人中說法第一,我的說法已經第一了,在佛陀的弟子裡面,我算是說法第一了。今聞如來微妙的甚深的法音,猶如聾人,就像耳朵聾的人,聾的人本來就聽不到,這比喻二乘人。聾人,近都聽不到了,何況遠的?逾百步,超越百步外,在百步以外,怎麼樣?“聆”就是聆聽,聆聽這個蚊蚋,蚋,蚋也是蚊子的一種,就是身體比較圓一些,頭比較小、觸角比較短、翅膀比較闊,是黑色的一種蚊蟲,叫做蚋,這蚊蚋簡單講就是蚊子類的,蚊子的種類。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他自己比喻,如來講了這些這麼深的法,他是一個說法第一的人,還是聽不懂!就像一個聾人,聾人就是比喻二乘人。一個聾子距離百步外,聽那個怎麼樣?蚊子的叫聲,聾子在近的聲音都聽不到了,何況百步外的蚊蟲的聲音,那就更小聲了,意思就是完全聽不到。所以說:本所不見,何況得聞?這比喻二乘人幾完全聽不懂佛在講什麼。所以,我曾經勸大家說:《楞嚴經》聽不懂,覺得很艱澀,不要難過,阿羅漢都聽不懂!是不是?所以,也不要真的太難過,能夠吸收個三成、五成、七成,那已經很不得了了!是不是?已經很不得了了,不要難過說:哎呀!那邊都聽不懂啊!是不是?明天就不要來了,佛會很傷心的,是真的!所以,愈難就愈堅持,你看,阿難發這種心:瞬若多性可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對不對?我們也是發這種大願的心,無論除非特別狀況,要不然一堂都不缺席!要發這種心。
【滿慈子自述,世尊常時推重,說法人中,我為第一。《增一阿含》雲:善說諸法,廣別義理,諸弟子中,滿願第一;】滿願第一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有時雲:‘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能利眾生,樓那第一’,故曰常推。滿慈因曠劫來,有大辯才,分得如來四辯,】四辯就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辯。法無礙辯,法:佛、法、僧的法;還有義理的義,義無礙辯;第三、叫做詞無礙辯;最後一個叫做樂說無礙,這個叫做四辯才。【故能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通指前三卷,十顯直指真心,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圓融周遍,皆精微奧妙之法音。猶如聾耳之人,遠逾百步之外,聆於蚊蚋之聲;意謂聾人聆蚊蚋,即在近尚不能聞,況遠逾百步之外乎?】聾子怎麼能夠聽一百步外的蚊蟲在叫啊?嗡~~~那怎麼可能聽得到?【又聾人處遠,即大聲亦不得聞,況蚊納之細聲乎?】更大聲也聽不到啊,何況那個蚊子叫那麼小聲!【彼蚊蚋之形,本所不能見,何況得聞其音聲耶?】

  【法合聾人喻二乘人,根小智劣。如《華嚴》會上,有耳如聾,不聞圓頓之教;逾百步外,喻小機與大教,程度隔遠。蚊蚋微音,喻微妙法音;本所不見,喻如來藏性之理,本所不見;何況得聞,則聞如不聞。】

經文:【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這個文字都很簡單。
【此敘自疑。以小乘法執未亡,平日迷執萬法心外實有,諸大】就是七大。【互相陵奪。佛雖種種宣明,萬法即心,諸大圓融,令我除疑,現今依舊未能詳明,此等第一義谛,究竟而到不疑之地。】所以,你看!連阿羅漢聽了《楞嚴經》,都是疑惑重重,那就別說凡夫了!

 經文:【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習漏就是思惑、無明習氣,就是俱生我執沒有除。
【此敘阿難。輩字兼諸有學。開悟,指阿難輩,聞佛妙示,頓悟妙心,周遍常住;意謂悟則雖悟,恐其非真。何以故?以阿難雖然頓忘法執分別,而於法空勝解,得以現前,尚希如來審除細惑,而我執俱生全在,】就是俱生我執。【習漏尚且未除。習漏二字分解,漏即我執俱生,台宗曰:‘思惑’。習即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無明習氣。此二惑絲毫未動,豈得謂為真悟耶?此滿慈不達,深悟與淺證,二不相礙之理。】

 535頁,中間經文:【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解釋一下,說:我等會中,登無漏者就是證阿羅漢果,雖盡諸漏,就是雖然盡小乘諸漏,但是,怎麼樣?法執全在。今聞如來所說的法音,尚纡疑悔,“纡”就是繞,還在轉、曲,還在繞,繞不出來的意思,尚繞在懷疑。為什麼會悔呢?因為以前愛念小乘,不悟大乘,所以說悔。疑就是:佛講的他不能領悟,當然就疑;悔是對說他以前修的是小乘法。
【此敘他疑。如我等輩,在會之中,已登四果之人,無欲漏、有漏、無明漏,已證無漏之位,雖盡諸漏。觀雖字,所證亦非真實,以我空雖證,法執全在。今聞如來所說第一義谛,微妙法音,未能領悟,尚纡繞於疑悔之間,對今日所聞大乘而生疑,對昔日愛念小乘而生悔。】

  【壬三 確陳二種深疑 (分二)  癸初 疑萬法生續之因  二 疑五大圓融之故  今初】
翻過來,536頁,這個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懷疑的: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此於萬法以起疑。前五句牒佛語,】前面五句是依照佛語,【後五句舉疑情。問雲:世尊!若復世間,一切萬法;此總舉,下別列。根塵指十番顯見,根塵對辨。陰、】五陰。【處、】十二處。【界等,】十八界等,【等六入、七大,總括上三卷之文。顯見不分科中雲:‘此見及緣,】“緣”就是見所緣,就是所緣,此能見的見性,以及所緣的外境。此見及緣,“緣”就是見所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如來藏)。’陰等四科,科科皆雲:‘本如來藏。’七大文中,一一皆雲:‘如來藏,清淨本然。’因聞如上妙示,遂而起二疑,此於萬法起生續疑。】咦?萬法既然是本如來藏,為什麼會一直連續不斷?【世間法是有為,如來藏是無為,既皆無為,應當無相,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此疑、】這是一種疑惑,【始之忽生。山河大地,屬無情之世界;諸有為相,屬有情之眾生,及與業果。意謂既是如來藏,清淨本然,以清淨故,不應更有染法之相,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等,染法之相耶?】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者:此疑終之相續,】剛剛是疑始,懷疑始,現在是終,此疑終之相續。【次第上,若再加雲何二字,其意更顯。此次第遷流,】也就是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等三,(【即上世界、眾生、業果等三,】)【終而復始,即是相續之意。世界有成、住、壞、空,】諸位!這個地球要壞的時候,會有什麼情形?知道嗎?地球要壞的時候,就沒有地震。地震在世間人看起來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它是生命的泉源,大地震會死很多人,所有地球上的人都很害怕;但是,大地震表示什麼?表示這個地球還是活的,還有生機,它才會大地震。諸位!我們地球裡面內部的巖漿,因為產生變化,南會到北,北會到南,現在還因為活的。這個巖漿流動的時候,會產生強大的磁力線,磁力線,南極到北極,北極到南極會產生磁力線,這磁力線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這個磁力線會遮擋陽光,強大的陽光的紫外線。如果是金星,現在以這個金星來講,我們現在講,金星的溫度高達幾百度,當你到金星去測度的時候,為什麼那個地方沒有生命?裡面的巖漿停止,它就沒有運轉,沒有運轉就不會產生動,就像馬達停止。地球的核心,巖漿如果停止,它這個磁力線就停止,磁力線停止就麻煩大了!譬如說磁力線停止,這地球就這樣子,(師父以左拳擬作地球)太陽這樣照射過來(右手擬作光線),它這個磁力線,由北極到南極,它就保護這個地球。如果這個地球的巖漿不動了,不會再地震了,麻煩大了,磁力線停止,太陽照過來的光線就直接吸收,它沒有外層的保護層,照射以後,它裡面的引力消失,地球的引力消失,就是說蒸發出來的水分回不去,也就是說:這大海水,太陽一照,大海水一直蒸發。。。它沒有引力,拉不回來,拉不回來,這個系統就壞掉!拉不回來,那就不會再下雨,沒有水,水氣就一直往外太空跑,你知道嗎?往太空一直跑。我們之所以形成雲、雲層,碰到冷空氣它就會下雨;它沒有水氣啊,太陽一照,它沒有磁力線,沒有磁力線,沒有辦法保護,太陽一照,它愈來愈熱,海平面的水一直蒸發,一直蒸發,就往外太空一直飄。。。出去就不會再回來了,蒸發出去的水氣就回不來,回不來以後它就完全失控,沒有辦法產生一種循環。我們今天地球之所以可以循環,是因為有地心引力,還有月亮的平衡。所以,我們會產生大地震,它這個是一定要,周期性的,一定要把那個氣排出來、熱排出來,地殼一定要震動、一定要變動,表示這個地球還是有生機。如果像外面的,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金星,它這個磁力線停止、裡面的巖漿停止,停止就是:照射以後,大海水開始一直蒸發;其實很多星球一開始創建的時候,是有生命的、是有海水的;可是,一直蒸發。。。為什麼?太陽光太強,它沒有磁力線保護,又沒有引力,水拉不住,水分一直蒸發。。。當然,如果這地球大海水要蒸發到干枯,那個一演化都是千萬年的,都不是說一天、二天,它會慢慢一直消失,水氣拉不回來,水氣一直拉不回來。所以,今天我們之所以會下大雨,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下大雨?就是太陽蒸發。。。一切陸地的水氣、還有海洋的水氣,然後形成雲層,這個雲層碰到了冷空氣,或者是重量到達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開始下雨,隨著風、氣溫轉變了雨點的大小,所以,形成地球自我的一個循環;如果沒有地心引力,這個循環都講死亡,地球就會走向毀滅!所以,世間人看,大地震是不好的;但是,從地球的生命的跡象,它是好現象,沒有,沒有這樣,它就不能活,地球也一定會滅亡!講到這些物理、科學方面,順便講一下成、住、壞、空給你聽。成、住、壞、空,【空已復成;眾生有生、老、病、死,死後再生,是謂終而復始。以既是本然,故不應更有生滅之相,雲何次第遷流,終而復始耶?】諸位看537頁,第二行;有的人根本不曉得念到哪裡了,一直找也找不到,所以我才常常要念說什麼第幾頁第幾行,省得你花時間找!【此問乃求佛為說,始生終續之詳,非直怪問其不當生也。滿慈但執空如來藏,不變之體;不達不空如來藏,隨緣之用。】他只有講空性,不懂得隨緣的用,所以,不夠圓滿。三如來藏都要具足,講體,不可以離開相、用;講相,不可以離開體、用;諸位!體、相、用是一體三面的,一定要討論的。所以,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這樣子,隨緣之用一定要講。【故佛後分始生終續,說不空藏以答之。】
537頁,中間經文,
 【癸二 疑五大圓融之故】

  經文:【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此於五大以起疑。先牒佛語,】佛以前這樣講。【空大文雲:‘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蓋此之本性圓融,乃圓真實,即前之性圓;此之周遍法界,乃通真實,即前之周遍;此之湛然常住,乃常真實,即前之本不動搖。既均名五大,則地、水、火、風,亦應具此三真實,何以現見,地水相陵,水火相克,地空相礙也?】意思就是:有地的地方沒有辦法看到水,地會障礙到水;有火的地方,水噴下去就會滅,為什麼二個都是如來藏性?地是有質礙的,空是沒有質礙的,為什麼佛陀講:這個都是如來藏性?

底下,經文:【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鄰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諸位!師父先解釋一下:說:世尊!如果說地性遍的地方,地性是硬的,水是柔軟的,怎麼可以容納著水?地性是硬的啊,雲何可以容水?意思就是說:這二個性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可以相容?為什麼是本性圓融,周遍法界?對不對?這是如來講的: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說:世尊!如果是地性遍,它是硬的啊,水是柔軟的 ,雲何容水?
水性又是周遍,水可以滅火,為什麼火則不生呢?水性如果周遍,火則不生,復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意思就是,水是克火,為什麼水火二性都遍虛空,不相陵滅呢?這個不是矛盾嗎?地不容水,水也滅火,為什麼二性不相陵滅?
世尊!地性是障礙的,空性是虛通的,為什麼這二種都是周遍法界?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此述疑情。牒中惟四大,此加空大,互相影略。總疑五大,而不疑見大、識大者,以其無相則無礙,故不疑也。首二句,疑地水相容,乃問:設若地性周遍,地是質礙,水是流動,雲何地能容水?中六句,疑水火相容,乃問:設若水性周遍,火大則應當不生,以水火相克之故,復雲何佛又發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彼此不相陵滅耶?後四句疑地空相容。世尊!地性屬有形,乃障礙之義,空性屬無形,為虛通之相,一通一礙,性不相循,雲何地空二者,俱能周遍法界?而我淺智,不知是萬法生續,五大圓融之義所歸;攸往即所歸也。】

  底下是【壬四 望佛大慈開示】

  經文:【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這是希望求佛開示了。
  【此求佛釋疑。惟願如來發宣流布大慈風,掃開我等之迷雲,令得慧日圓明,照澈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之義,而到究竟無疑惑地。作如是請法之語已,五體投拜於地,欽承渴仰如來,無上慈悲之教誨。初滿慈蹑前以起二疑竟。】因為這文字都簡單,所以,不必一直解釋。

  底下是【辛二 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分二)  壬初 令益許說  二 正為宣說  今初】

  經文:【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此標為滿慈,一類之機。】

  經文:【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好!解釋一下:如來今日,這佛自己講,普為此會,楞嚴會上,宣勝義中最勝義的,那就是最究竟了,沒有保留的意思。宣勝義中,真勝義性,殊勝中的最殊勝、究竟殊勝,就是毫不保留的意思。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就是說不回小向大,固定在那個地方,叫做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這阿羅漢是什麼意思?在會上的辟支佛,以及有學之眾,統統叫做等;回向上乘當然就是佛乘了。

  看底下,【此明所為之機有三:一定性,】第一類的叫做定性聲聞。【二回心,】聲聞。【三眾等。】定性聲聞就是固定他就作聲聞,沒有發大心。回,回心就是回小向大,還希望說:嗯!小乘這樣不行,要發大菩提心!第三、叫做眾等,【如來自言普為者,即是以平等大慈,而說殊勝了義,不獨為滿慈一人而說也。勝義中真勝義性者。法相宗,勝義谛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這個稱為世間的勝義。【二、道理勝義:謂苦、集、滅、道四谛;】這個是道理勝義。【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我法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是勝義當中最勝義的。【謂一真法界。】佛的境界。【此經所雲:‘如來藏,清淨本然。’即一真法界,不變之理體,能起隨緣之事用。前阿難執和合、因緣,是執權疑實,迷藏性不變之體;今滿慈執清淨本然,是執實難權,昧藏性隨緣之用。故佛為說後二藏,以窮生妄之深源,成礙之幽本,】“幽本”就是深本。以窮生妄,到底妄從哪裡生?從哪裡生?【答萬法生續,不離性本二覺,答五大圓融,歸極三藏一心,為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下,示所被之機。定性聲聞,指沉空滯寂,得少為足,鈍根阿羅漢。聲聞是阿羅漢之別名,以聞四谛聲,入涅槃道故。不肯回小向大,涉俗利生,故名定性。】聲聞。這有的是這樣子,有的法師,他對這個說法度眾生,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只想自修自己,他也許自己謙卑說:我沒有能力!確實是有這樣的根器;有的人他就很熱衷於弘法。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者:未得二空,是但證我空,未曾兼得法空。然雖未得法空,已能回小乘之心,向大乘之道,不甘永閉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願趨寶所,】寶所當然就是佛的究竟處。【是為回向最上一乘,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等者等在會辟支,以及有學之眾。】

  經文:【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皆獲一乘就是一佛乘,中間加一個“佛”更清楚。皆獲一佛乘,寂滅場地,寂滅場地就是絕對,沒有能所,這個為因地心,寂滅場地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真阿蘭若,這個才是真正佛講的阿蘭若,不是離城市稍微遠一點,又不會太遠那種阿蘭若。不是世上道場那個阿蘭若,是心性上不生滅,那個是真阿蘭若。這個阿練若就是翻譯的音,阿蘭若、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看注解:【佛先許說真勝義,此許得殊勝益。一乘即上乘,乃最上一佛乘也;即《法華經》之大白牛車。令在會皆獲者,佛慈平等普益也。】
【寂滅場地:即不生不滅之因地心,亦即如來密因。佛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理,十方如來,皆依此因心,而成果覺,入大寂滅海,即涅槃果海。上二句切勿作果地解,連三、四兩句皆是因心。】
【真阿練若:有雲阿蘭若,譯為無諠雜,即寂靜處,】而真正的寂靜處,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無有喧嘩雜鬧,寂靜可修行處。若但境靜,】只有外在的環境靜,不是真正的阿蘭若,【非真寂滅場地,非真阿練若,必以本來不生滅不動搖之真心,方是寂滅場地,真阿練若,與境無干。】真正的阿蘭若是在心,與境無干。所以,在這裡動不動就要去住茅蓬的,住茅蓬不是壞,是很好、是好事;住茅蓬前是不是要先對這個本性認識一下?外面很靜,內心不靜,有什麼用呢?是不是?【此心即首楞嚴之定體,乃為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故曰正修行處;下文所說,三如來藏心是也。若悟此心,是為開圓解,始可起圓修,得圓證矣。】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者:佛囑以谛實而聽,望其勿再執理迷事。藏心體雖不變,用能隨緣,隨染緣則三種相續,五大相陵;隨淨緣,則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此科先說隨染之用。富樓那等,欽仰佛之法音,默然承聽。】所以,這個滿慈子就是執著清淨本然,而執實難權的道理,昧藏性隨緣之用。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2009.06.27

541頁,倒數第四行,
【壬二 正為宣說 (分二)  癸初 正答滿慈  二 兼示阿難 】
【(癸初分二)  子初 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不空藏就是相,就是緣起方便說,你有種種的接續、連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正因為不空如來藏。最後,【二 說空不空藏】“藏”就是如來藏。【以示圓融之故】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也是離,也是即,叫做空不空如來藏。
【(子初又二) 丑初 正答初問  二 兼釋轉難 (丑初又五)  寅初 牒定所疑  二 舉真勘問  三 審得其惑  四 正明生續  五 雙關結答  今初】

  翻過來,542頁,經文:【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這是富樓那的懷疑,為什麼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突然會跑出成住壞空的山河大地呢?
  【《正脈》雲:此科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此對上空藏,】對上面的空如來藏所說的,空如來藏是【彼約心真如門,會妄歸真,】當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時候,會妄歸真,【以顯藏心不變之體;此約心生滅門,】在《起信論》裡面講:一心開二門,這裡是討論心生滅門,心生滅門是站在相上角度講的。【從真起妄,以顯藏心隨緣之用。然用應有二:一、隨染緣起六凡用。】就是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二、隨淨緣起四聖用。】那麼,當然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用。【今為開迷成悟,故單取染用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
【此牒定所疑科,】這個是按定所懷疑的那個地方。【乃是略牒。】“略牒”就是略說。【於滿慈所述中,】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述當中。【略去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所以,就簡單的,【但牒清淨本然一句,】就了解說這是滿慈所疑問的。【於所問中,但牒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本如來藏,不生不滅,為什麼會跑出山河大地來呢?【略去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三句。所牒之語雖略,意必具含。】

  底下佛就【寅二 舉真勘問】
問一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到底體悟了是真、真心,還是妄心?是真覺還是妄覺?勘問一下,因為他是證阿羅漢果,但是,法執還沒斷。
  底下說,經文:【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解釋一下:你常常豈不是聞;“不聞”就是豈不是聞如來宣說?說:你長時間來,難道並沒有常常聽聞到佛這樣子宣說嗎?如來宣說,怎麼個宣說呢?
說:性覺妙明,就是本性之覺,性覺妙明是什麼意思?本性之覺,它這個體是妙、妙用,這個“妙”就是寂,“明”就是照,就是寂而常照。妙就是體,明就是用,體當然是寂,明當然是照,這個寂而常照。本覺明妙,這個本覺就是本具之覺,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怎麼樣?明妙,“明”就是明照,“妙”就是妙寂,這一句就是照而常寂。但是,我們必需認識一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中國的佛法,在原始的教典裡面,絕對沒有這一句,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意思是一樣,這一句在佛經的原始典籍裡面,絕對不會出現,這是傳到漢地來才有這個名詞。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很多的用語,都是用中國人聽得來的一種方便說。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再講一遍:說:你常常豈不是聽聞如來這麼宣說嗎?怎麼宣說?本性之覺是寂而常照,是妙明;本覺明妙,本具之覺性是照而常寂,就是明妙,照而常寂。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的確常常聽佛這麼宣說斯義。

【空藏說真如門,不空藏說生滅門。生滅門中,有覺不覺二義,覺義是真,不覺是妄。】“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這裡講的,【性覺本覺,即生滅門所依之真。】這一句就用對了,為什麼所依呢?因為真如就像樹,生滅就像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生滅門所依之真,在這裡很重要的觀念:真如是不能生生滅的,是生滅依於真如,就像樹絕對不會生出影子,那麼,影子,樹的影子卻是不能離開樹,樹,生的是樹,樹是實體性的,也就是我們的真智是離塵有自體性的,就像那一棵真的樹一樣;那麼,這些識心就是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真如就是這些生滅所依之真,所以,生滅依於真如;但是,真如不生出生滅。【《起信論》雲:依本覺而有不覺,】因為有本覺的真如理體,所以,才有幻化本妄的不覺。【復由無明不覺,生起三細六粗,】諸位!三細,這是非常高的微細境界,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以上才能去覺察,凡夫沒有辦法的,證阿羅漢果都沒辦法!六粗,是一般眾生所緣的境界,容易覺察。【乃有世界、眾生、業果三種,忽生相續。】也就是世界會繼續相續,這個星球爆炸、毀滅了,那個元素散在外太空,再繼續去組合,組合裡面有恆星、有行星、有種種的彗星,又變成一幅美麗的天文學。世界散開來,成住壞空,重新組合,世界再散開來,再重新組合,這個佛早就這樣講的。而眾生就生、老、病、死。。。而這個業果就是因緣果報,你逃不掉的!所以,這個就業感緣起,緣起就如幻,業力會感得了果報,而這個果報是如幻;可是,在眾生來講,它是事實,苦就是苦,生病就是苦、開刀就是苦、沒飯吃是苦、沒有水喝也是苦、不洗澡還是苦,沒有一樣不苦!忽生相續,【今佛舉所依真覺,勘驗滿慈,是否錯認?】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佛常與諸菩薩,宣說其義,滿慈在座,自是常聞。故舉以問雲:汝常時豈不聞如來(佛自稱)宣說耶?性覺本覺,原一真覺。性約一真理體之謂性,】理體就是不可得,真如自性在理上就是無生的體;但是,的確存在。所以,就這個一真的理體,一真就是絕對,沒有能所,本性就是絕對,就是沒有能所,有能所就是妄。所以,性覺這個“性”字,約一真理體之謂性,就是絕對,佛教講一真,就是絕對。【本】,這個本覺之“本”字,【表天然原具之謂本,】這個“本”,很重要的觀念:如果你沒有本覺,你怎麼開采、你怎麼用功,都不成佛,因為你沒有那個本覺。所以,這個本覺,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有佛性的覺悟,是每一個人都存在的,你只要肯用功、肯去體悟,那麼,你的本覺就會顯現出來;如果沒有本覺,你怎麼修也沒有用,沒有啊!是不是?【不涉事用,】在這裡,性覺本覺不涉事用,只論體,【不論修為,即萬法之真源。】就像虛空,是群相所依;但虛空不是群相;無為法就是有為法所依,無為法不是有為法;但是,有為法當體即空,就是無為法。所以,你在這裡一定要好好來體悟,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識心本空,識心本空就是性。你千萬不要以為生滅以外有一種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這個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裡。你千萬不要有二種概念,認為生滅以外有一種叫做不生不滅,這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生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當體不滅,就是叫做不生不滅,就是回歸當下,就是不二,如果你把生滅以外還有一種不生不滅,這個就把法打成二段,這個就不是佛法,這個是意識心。千萬要在這裡好好的了解,回歸當下不二的用意是什麼。說,不論修為,即萬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中國的佛學,原始教典絕對沒有這一句,【妙是不變之體曰寂;明是隨緣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理具就是我們的本體,本來就體、相、用都有無量的妙用,非事造。【佛舉此二語,具有深意:一顯無明萬法,離此無依;】也就是顯示無明,這三細跟六粗所衍生出來的萬法,離此這個性覺還有本覺就無所依靠。就像影子,這個影子離開了樹木,是絕對沒有影子的,沒有樹的影子的,真如就是樹,是不是?無明生滅,這個就是影子。【二顯寂照本具,】就是性覺本覺這二覺,寂照本來就具足。【豈假妄明?】妄明就是非真覺之明,就是無明。因為真覺理體沒有能覺、沒有所覺,就是絕對的覺,講覺悟就是絕對;講明就是絕對的明,沒有能所。

  【富樓那答言:唯然世尊。唯然應諾之詞,猶言是也。我常聞佛,宣說斯義:即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滿慈聞雖常聞,但屬聞言,並非聞義,觀下自知。交師雲:】就是交光法師。說:【此問全似初問阿難,】這個問題,像《楞嚴經》剛開始的阿難一樣,佛問他:【見何發心,是皆借舊見聞,】借以前佛所講的見聞。【以發開示之端。】這徒弟都聽佛的,不知道那個是佛一時權巧方便之說,不知道!

  底下【寅三 審得其惑】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佛言:汝所稱的這個覺,就是性覺還有本覺,這個明就是前面講的:妙明還有明妙,“覺”就是性覺本覺;“明”就是妙明明妙。佛言:你所稱的這個性覺本覺,妙明明妙,為復性明,稱名為覺?性明,諸位!這個“性明”中間加二個字,意思就顯得出來:叫做“本自”,為復性本自明,就是本性本來自己有明,叫做為復性本自明,稱名為覺。意思就是:不必加明之覺,在覺悟上面不必加一個明,不用在覺性上加一個“明”字,稱名為覺。你認識的是這個覺,或者是另外一個覺呢?為覺不明,稱為明覺,或者是說:覺本來就不明,“覺”的底下加二個字叫:本來。或者是你認為這個覺性本來不明,中間加“本來”,是本來不明,稱為明覺?這裡中間加六個字,看就完全一目了然。中間加什麼字呢?為覺不明,這底下加,你用一個小小的三叉,加什麼?“必需加明於覺”,就是要加一個“明”字在覺性上,這六個字:必需加明於覺,那麼,這個底下看起來就看得懂了,稱為明覺。稱為明覺,諸位!把筆拿起來,“稱”的上面加一個:方,方稱為;“為”的底下加二個字:有加;“明”的底下加一個:之;為有加明之覺,這樣子看,哇!這就完全看得懂。
好!再講一遍:佛言:你所稱的性覺本覺,還有明妙本妙,意思就是:性覺本明本妙,或者是本覺本妙本明,都可以。佛言:你所稱的這個性覺本明本妙,本覺本明本妙,為復性本自明?是不是你認識的就是說:這個覺性本來就明,不必在上面加一個明,而稱明為覺?就是不必加明的覺性,你認為這個是覺?這樣的覺,你是認識到這個覺?或者是認識另外一個覺?或者是為覺不明,或者是你覺得說本來不明,原本的覺性不明,那麼,怎麼樣?必需加明於覺,方稱為有加明之覺,有加明之覺。
好!諸位!看注解:
【滿慈說法第一,既已常聞斯義,定必常說。佛乃問言:汝稱說覺明之時,究竟意中,如何解說?覺即性覺本覺,明即妙明明妙。為復下雙舉真妄,以審看滿慈還是識真耶?】認識真心呢?【還是認妄耶?問雲:汝為復以性本自明,稱名為覺,】就是不必加一個明,本來就明了。【即本具靈明,不必加明耶?為是覺本不明,】或者是你這個覺本來是不明的,必需強加一種力道,使它更明。【必須加明於覺,方稱有明之覺耶?】加一股力量使它明;有加的時候明,那麼,簡單講:不加的時候就是不明。就像電燈泡一樣,加一點電,電燈泡就會亮,開關一開,加一個電;那這個電燈泡開關關掉,電燈泡不亮了,它要加一股力量,電燈泡才會明。不像摩尼寶珠,這個摩尼寶珠,加不加,它統統是明,你不用加光線,這摩尼寶珠也是明,統統無關於外在的力量,這個就是本覺本明,性覺本覺本明;如果要加一股力量才叫做明,那麼,就不是真正的明。就像電燈泡一樣,加電它才會明,開關關掉,電燈泡暗暗的,這個就不是本覺本明。底下,說:必須加明於覺,方稱有明之覺?【此中本具靈明,乃為真覺真明;必須加明,即是妄覺妄明。】諸位!三藏十二部經典,所有的妄的根源,就是知見立知,就是在本性上加一個明,一定要加一個明,這個加一個明,就是知見立知。本來清淨自性讓它作用,他不是;這真覺要讓它作用,可是,他不是,他一定要加一層執著的作用;一定要加一層分別心的作用;一定要加一層顛倒見、愚癡的作用,所以,看起來像覺;可是,卻是不覺。世間人書讀很多,看起來好像他懂很多,人生哲理講起來頭頭是道,其實他是不覺,因為那是知識性的東西,不是本性的東西。所以,加明,這個就是關鍵,就把真覺變成無明,也就是妄覺妄明,這個就是關鍵。【雙舉審問,以驗取捨,全似征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為心?皆欲逼出生平所誤認者,而斥破之也。】

  544頁,中間經文:【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這個富樓那竟然搞錯了,真心,那個真覺真明,本具足有的覺性他不認,他認一個妄明妄覺,慘了!這問題就出來了,他認錯方向了。富樓那言:若此不明,“不”的底下寫:更加一個;“明”的底下加一個:字,那這整段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富樓那言:若此不更加一個明字,名為覺者,這樣的明則無所明,這變成明不出來了。是不是?一定要加一股力量讓它才明,意思就是要修,修得讓它怎麼樣?產生光明;那意思就是:不修的時候就無明了,那就不叫做本明。是不是?
所以,富樓那言:若此不更加一個明字——這個就是頭上安頭,叫做知見立知,在真覺裡面起妄覺,就是這個字。我們在覺性裡面硬是起傲慢,所以佛講:不要在智慧裡面夾雜著傲慢,那個傲慢就是妄覺妄明。所以,這個世間人,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很行,一講起佛,不屑一顧,一講起信佛的人:哎呀!這個迷信!就是這個道理。他自己認為自己很行、很明,書讀得多、知識讀得多;可是,內在裡面我慢,自己不知道,落入這個無明,自己也不知道。真覺裡面沒有傲慢,智慧裡面不夾雜著傲慢,絕對的智慧,充滿著智慧,又充滿著慈悲,和世間的知識不一樣,不一樣的!
看底下的注解:
【此滿慈竟取於妄,】他搞錯了方向。【答言:若此覺體不更加明,】這個就頭上安頭,真覺,他安上一個明,就糟糕了,這是妄覺妄明。【名為覺者,則單名為覺,實無所明矣!】這樣就沒有東西可以明了,所以,要加一股力量讓它明。佛陀底下就說:這個就不是本明了,本明就照天照地,為什麼還要加一個明?【觀此詞中,反排真覺,】真覺不需要加一個明,真覺是本覺本明,你加一個明,就變成妄覺妄明,所有的問題就出來了,妄覺妄明就是無明。【細察意中,深取妄覺,則屬聞名昧義。】聞名昧義,聽到了這個名相,就昧了真正的義理,不了解真正的義理。【首句不明二字,與上段不明不同,】雖然字都一樣,【上是假說覺本不明,此乃承言不更加明,字同】都是“不明”,但是,義理是完全不同。(【義異也。】)
【《正脈》雲:此答全似,】這個回答跟前面的阿難回答一樣,【阿難與佛诤言: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皆被佛征出,】“征”就是問出來。【素所迷執,】“素”就是一向,所迷的、執著的。【而不覺其非者也。】而不知道這是錯的,所有的眾生,只要他沒有聽到佛法、正法,他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的覺性沒有開采,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他一直認為:我這樣做很不錯了,我已經盡心了,我已經盡力了,我責任完成了,我沒有虧欠這個世間了!沒有錯,那再來呢?再來,沒覺悟就等死,等死!所以,年輕人沒有結婚前學佛,這個挺好;那麼,結婚以後責任完成了,正是學佛的時間,你的責任完成了,就好好的學佛,不然你死後,這個靈魂要往哪裡去?你可曾想過這個問題?我很替你們擔心呢,真的!不然你死後,這個靈魂要往哪裡去?常常在講堂逗留嗎?對不對?是不是?我們總是要為靈魂出路,找一條出路,找一個寄托,不然你死後要往哪裡去?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學佛,除了當下解脫,還作未來因,未來臨命終沒有恐懼,我們要去一個快樂、清淨的極樂世界。底下,說:素所迷執,一向所迷執的,而不覺其為非。【但阿難所執,六識妄心,】阿難執著的是六識妄心,【滿慈所執,根本無明,粗、細、淺、深、迥然有別。】

  544頁,最後,看經文:【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這個就好好的寫一下。中間把它加:“所”的底下用一個加減乘除的“加”;“明”的底下:於覺,於是的於,覺悟的覺,那這念起來就很順了。
佛言:你的意思,若無所加明於覺,那就很清楚的知道他在講什麼了。若無所加明字在這個覺性上,則怎麼樣?“則”就是變成了的意思。則無明覺,“無”的中間底下加一個“有”字,那就更清楚了。變成無有明覺,意思就是:我們的覺上面變成沒有一層明的力量——覺性來顯示出來。佛言,就說:依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說:如果無所加明字在這個覺性上,就變成無有能明之覺,就是在覺性上面硬要加一層明的力量,要不然這個覺性就顯示不出明的力道了。這個就是富樓那錯誤之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底下,有所非覺,“有所”底下加四個字:加明時則,有所加明時則怎麼樣?非覺。非覺,“非”的底下, “覺”的上面,加幾個字:本明之真覺,非本明之真覺。你慢慢的看,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就是這個意思。有所非覺,有所加明,則非本覺,簡單講就是這樣子。如果更長一點就是: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有所非覺。
底下,無所非明,那麼有時候加、有時候加明,而底下呢?有時候不加,無所:無所加明的時候,當你不加這個明字的時候,不在意、不加明的時候,非明:就非有明的力量了。意思就是:這個覺,上面講:有所,有所加明的時候,又不是本明之真覺;那麼,無所加明的時候,非有明的力量,那麼,你想想看,有所非覺,注意那個“非覺”,無所非明,一下子不覺,一下子又不明,諸位!非覺非明就是什麼?就是無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把筆拿起來,無明又非。。。“非”的底下加一個:真,真:真假的真,真覺;“湛”底下加一個:然,湛然,天然的然。無明又非真覺湛然,怎麼樣?“明”的上面加一個:妙;“明”的底下,“性”的上面,中間加一個:之,妙明之性,哇!那整句看起來就順得不得了。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無所加明時,則非有明的力量,那麼,這個覺,上面:有所就是非覺,無所就非明,非覺非明就是什麼?沒有覺又沒有明,那當然就是無明了,這不用講。所以,這個無明,又非真覺湛然妙明之性。
好!整句再念一遍,因為它難,初學佛法,你不這樣跟他加。。。他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因為我太了解你們的程度了。
底下,佛言:你的意思,若無所加明於覺,就變成了無有明覺之時;有所加明時,非本明之真覺;無所加明之時,又非有明的力量,既是非覺又非明,當然就是無明,無明又非真覺湛然妙明之性。哇!就解釋得好好。
好!看底下,545頁,【首二句牒定滿慈之言,下則施破。佛言如汝所說:若無所加明於覺,則無有明,單有覺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於覺,方可雙稱明覺也。汝竟不知,一有加明,則覺明二義,皆雙失矣!】本覺本明就沒有了,那就是叫做妄覺妄明了。【何以故?體外加明,則非本有之明,】諸位!本體就本覺本明,你還要加一個明;諸位!我們現在都是這樣,頭上安頭,一講起話來:我怎麼樣。。。就是“我”最大,“我”是最大,什麼任何時刻,都加一個我執,本體外一定加一個妄覺:我在覺悟、我在修行、我在行善!一定離不開那個妄覺。體外加明,則非本有之明,【時生時滅。】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二句,即說一有加明,則覺明二義雙失之故,若起心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若失憶無所加明時,則此覺又非有明矣。】一下加,一下子不加,【以滿慈未悟真覺,本具妙明,故必欲加明於覺,不知一經加明,則時有時無,不得常住矣!】常住就是永遠覺、永遠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以滿慈必欲加明於覺,】注意!所有的問題都出在這個加,所有的問題:加。【以致覺明二義雙失,全墮無明。】為什麼會無明?就是自作聰明,本來真覺沒有能所,加一個能所,全墮無明。【無明又非真覺(即性本二覺)湛然,妙明之性;妙明則常寂常照,豈時有時無耶?此中有所非覺,無所非明,其意稍難領會,】不過師父已經叫你加幾個字了。【今以喻明之:真覺本具妙明,如摩尼寶珠,本具光明照用,珠光不相捨離,】有珠就有光,【則珠即光,不必更加明而明之;妄覺性本不明,】這個妄覺,它其性本來就不明。【如電燈泡,狀若摩尼,必加電氣以明之。有所非覺句,有所加明,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一開則明,明雖已明。非真摩尼珠;無所非明句,無所加明時,則非有明,如電燈泡,開關不開時,則無有明。此二句即覺明二義雙失,】這問題在哪裡?【咎在加明也。】問題在加一個明。
諸位!修行也是這樣,修行,你要發自內心的觀照,你自己產生自己管理自己,這個叫做本明之覺。意思就是:徒弟如果自動自發,不必師父拿一個皮鞭在旁邊趕,就像趕牛、趕羊一樣!是不是?自己能夠產生覺悟,自己知道要修行,諸位!這個是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萬法都是敗壞之相,對不對?我們生命當中,還有更高一層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命,他立刻就知道修行的重要、聽經聞法的重要,這個是上根利智的。可是,如果說讓師父再三叮咛,這個人就還要加一層力量,不是發自本明的力量才要修行的,就難成大器。就像電燈泡一定要加一個開關,一開,明了,師父在,表現不錯;師父不在,就去睡覺了!(師父搖頭)是不是?這個就是有本覺本明,自己自動自發,自己管理自己的,這個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以,師父在結夏安居就跟法師講:你們二十幾個今天來結夏安居,在本道場我們都歡迎,你自己要管理自己,一個師父哪裡有辦法一個一個每天二十四個小時去盯著你看?那沒有辦法的,自己要管理自己。我們護法居士也是這樣子的,自己要有覺性,把本覺本明拿出來用,自己要管理自己,自己要催促自己,生死是很可怕的,六道輪回是很痛苦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若不往生,如喪考妣,就像死了父母親那麼慘,死了父母親有哭啊。。。但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告訴你:會更慘!若不往生,如喪考妣,如果沒有往生淨土,就繼續來輪回啊,就繼續來輪回!所以,一個修行人,一定要由師父再三叮咛,這個就不知不明,這是妄明。

  翻過來,546頁,【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這種種的注解,都跟《楞嚴經講義》不一樣,性覺必明,在其他的注解的意思說:性覺本來就明,因為妄動變成了明覺;可是,圓瑛法師的注解,我非常認同:性覺必明,這個“必”就是硬要,硬要加一個明,本性本覺,硬要在頭上安一個頭,必定要加一個明字,中間加二個:妄為“有可”明之覺性,認為有可明之覺性;覺性本來就明,不需要你加一個明。是不是?妄為有可明之覺性。其他的注解跟圓瑛法師的《講義》,字面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樣;但是,究竟義是一樣,究竟義就是在本覺本性上、本明上加一個明,解釋其實都一樣,用意是一樣,所以,我們都保留。
好!在座諸位!這個用一個比喻就更清楚了,諸位!如果這性覺,這性覺怎麼樣?譬如說這是一面干淨的什麼?干淨的鏡子(師父以右手面擬作鏡子)。這個鏡子本來就很亮,可以照天照地、照所有的人、一切相,這個鏡子一拿起來,照天照地,哇!鏡子的面本來就是怎麼樣?很亮、很光!可是,怎麼樣?我們用一塊抹布,一個癡呆的人,用一塊骯髒的抹布,怎麼樣?骯髒的抹布要使這個鏡子更加的明亮,那個愚癡的人,在這個鏡子上面硬是要把它擦:我要把它擦干淨,我要把它擦干淨(師父用左手作抹布擦右手面)!本來鏡子清淨的,硬要把它擦干淨,愈擦會愈怎麼樣?愈髒!這個就是這比喻,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性覺本來就清淨的,這個鏡子、你硬要加一個明,則妄為有可明之覺。就是像這個,這個鏡子是這樣子的(師父以左手面為鏡子),我這個抹布這樣一直擦,這抹布骯髒,這抹布代表什麼?(師父舉起一抹布)代表我執、法執、分別心、顛倒見、種種的身見、邊見、戒取見、貪、嗔、癡、慢、疑,是怎麼樣?我要修行,(師父用抹布使勁擦左手面——鏡子)我要把它修、把它修出來!或書讀得很多,我把它書讀得很多,在文字相裡面一直研究佛法,書讀很多;書讀得多,立種種的知見,這個知見又卡住了本明。所以,諸佛妙理,無關文字,就是這個道理,諸佛妙理跟文字沒關系的,它本來就存在的。是不是?你開悟的人,你用英文講,他一樣開悟,美國人開悟,無關於英文;中國人開悟,無關於中文;法國人開悟,無關於法文;俄羅斯的人開悟,無關於俄文。為什麼?那個悟都是一樣的。為什麼?都是平等的,這個語言是後天所運用的工具而已。那麼,現在性覺必明就是這樣子,性覺,本來就是已經很明很亮了(師父仍舉左手面),歇即是菩提,佛陀講:歇即是菩提,放下,那一念就是!我們不是,一直要讓它明。。。(師父用抹布使勁擦左手面)為什麼?就拼命修了,愈拼命就愈慘!所以,沒有大開圓解,硬要修行,不如不修。所以,有一句話說:若不依止明師,不如不修行,如果沒有碰到明師、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不如不修行!為什麼?因為愈修就愈慘!因為他那個邪知邪見,一直修一直遠,一直遠離,不如不修行,為什麼?惡知見,一直修行、一直違背,沒有修行還沒有貢高我慢;一修行:你們統統錯,只有我最有修行!沒有修行,還不至於這麼嚴重,一修行以後,卡在那個對法上的執著,完全輕視別人的存在,也不了解人家的悟性。有一群人正在助念,助念阿彌陀佛。。。突然來了另外一票的居士,來了就跟這些助念的人說:你們統統走!我們這一票的人是明心見性的,我們來助念!跟的就是邪知邪見、邪師,沒有說明心見性這麼狂妄的!人家在助念好好的,說:你們沒見性,趕快離開,我們是明心見性,我們來助念!開悟的人不會講這種話的,開悟的人看到人家在助念:好!一定是喜悅的心。開悟的人、見性的人有什麼好?他用一顆喜悅的心,過活他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宇宙的心,過活現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什麼是大徹大悟人的心?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這個就是見性的好處,我看到你在助念:好好好!我一定會隨喜的,不會說:你們走開!你們這些沒有開悟的不要助念,我們來助念!你說你這樣有開悟,我也不信,就是有這種人,就是有這樣子。而學到自己落入那種法執、狂妄,自己完全不知道!所以,什麼人叫做無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的人,那個就是無知。
  底下,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個性覺硬要加一個明字,則妄為有可明之覺性,那麼,就變成無明。
546頁,【此結成妄本。】這個就是構成妄心的根本。【必明即是無明,無明乃為結妄根本。】“結”就是構成。構成妄的開始。【此必明二字,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諸家”就是所有的注解。【今按上文,佛舉真妄二覺,】真覺、妄覺二覺。【雙審滿慈,滿慈以必須加明於覺,方可稱為明覺,佛即直斥,加明之非。此二句則結歸。】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者:性覺則性本二覺,本具妙明明妙,並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於覺,方稱明覺;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為,】本性本來就空,無所加、無所得。【乃不當為而為也。遂將妙明轉為無明,真覺變成妄覺矣!此必明必字,即下文知見立知立字,】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自心本具真知真見,】諸位!真知真見是什麼意思?看的時候不加任何的情緒、不加任何的執著、不加任何的驕傲,也不會說:我自己很有智慧!如是如如不動的看,如是如如不動的聽,絕對不加上任何的情緒、執著、分別、顛倒,這個是正知正見的人。這個是需要訓練的,也就是不為外在的相騙到了你的本性。【無庸更立知見,】無需要更立知見。【故佛告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立知,就是我們叫做頭上安頭,知見,就是本來就有正知正見——真覺,這個知見就是本覺本明;還立知,還加一個明,就是無明。所以,這個知見立知只是名詞不同而已,這個知見就是本覺本明;立知:還強迫加一個明,即無明本。【此必明亦即無明本也。】

  【《正脈疏》雲:無明親依真心本覺,獨居九相(三細六粗)之先,別名獨頭生相,】諸位!“獨頭生相”是什麼意思?成佛的最後那一剎那,叫做最微細的最微細,微到只有內在動念,諸佛菩薩心細的人可以觀察得到、察覺得到,凡夫很難的!要有這個獨頭生相這種功夫,晚上都不會作夢的,全部都在定中的,只是最後那一念生相,就是生相無明。“獨頭生相”,如果後面加:無明,那就更清楚了,叫做獨頭生相無明,又稱為【根本不覺,】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唯佛能斷,這個就是微細的癡,(【曰癡、】)微細的迷,(【曰迷。】)【及無住本,】就是無住之本。什麼叫做無住呢?在這個上不去,下不來,沒有能所,上不去,就是沒有辦法上到佛的真智;又下不來,又沒有能所,這個時候好孤單,好像這個喉嚨一件東西一樣的哽在這裡,吐不出來,吞不下去,這樣最後的等覺要化作妙覺的那一剎那,出不來,吞不下去,很孤獨,在這裡已經沒有能所了;可是,又不是佛的證量,真智的證量,這個叫做無住,“住”本來就是依,無所依,沒有能所的意思。【皆目此也。】就是這個名相。在這個獨頭生相,根本不覺,唯佛能斷微細中的微細,已經沒有能所,上不去卻又下不來,功夫已經相當了。底下,【有二功能:】就是無明有二種功能,這個是不好的功能。這個無明【一、能隱真覺之體,】前面如果加:無明,那你才看得懂,加:無明能隱真覺之體。【二、能發萬有之相,】“能發”上面要加:無明,無明能發萬有之相。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因為無明承認它的實際性。所以,你要承認緣起性,必需有微塵相,有微塵相才有緣起相、才有一合相;現在連微塵相,佛陀就說: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連微塵相都不存在,哪有萬有?構成萬有之相就是微塵相;連微塵相都是空相,一合相就是萬有之相,萬有之相就是空相。所以,無明因為認同它,沒有體悟到空無自性。【下文自見。問:‘生相無明,等覺未了,】那個獨頭的生相無明是這麼微細,等覺菩薩尚未清楚明了。【今言】現在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只有【加明於覺,意何淺近?’】這個這麼淺、簡單、這麼粗糙的比喻,講得通嗎?意思就是說:生相無明是這麼的微細,等覺菩薩尚沒有清楚明了,你現在用一個簡單的加明於覺,就這麼簡單的比喻,這個義、義理、意義太淺顯了,意思就是:用這個粗淺的比量來講法,講得通嗎?【答:‘此惑在三細之前,】諸位!業相、轉相、現相,這個獨頭生相還在它的更前面,更微細!此獨頭生相無明是在三細之前,是微細中的最微細的,那一念最後成佛的微細念。【本非菩薩所知,惟佛現量親見,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於覺,即是其相。捨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啞巴看到賊,【叫喚不出矣!】師父剛剛講的: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法王自在,豈如是耶?’問:‘借言非真,寧不誤人?’】你只是借重語言,這不是真實境啊,這個不會誤人子弟嗎?547頁,【答:‘豈止不誤,仍有大益。如來親見】親自,親見就是親自有證量。所以,我已經告訴諸位了:全世界什麼東西都可以造假,唯有大悟、見性的證量沒有辦法騙人的,沒有悟,那就沒有悟!對不對?諸位!你那《般若心經》念得滾瓜爛熟;《金剛經》幾分鐘就誦完了,你誦二十年了,沒見性!問,叫你講,你講得頭頭是道,我問你,你就答不出來!為什麼?不是真正的見性,就沒辦法了。見性,二六時中,縱橫自在,他不怕你問的!因為那是他的故鄉,就像你問我房間擺什麼,或者是我的故鄉,對不對?我的故鄉,我住故鄉,明心見性就回到佛的故鄉,你問什麼,他統統知道,哪裡擺什麼、哪裡擺什麼,很清楚的;你沒有回到你的故鄉,故鄉擺什麼,你不知道的!是不是?你只是紙上談兵而已,語言、文字不是真實的證量,不可以把語言、文字當作證量。
有一個居士來,就:修行一定要止觀!
我就e-mail跟他回答:止何所止?觀何所觀?止觀是一種方便,你止,要止到什麼時候啊?能止所止,佛性無所止啊,自體本空;能觀所觀,自體本空。
他就說:這《摩诃止觀》裡面,這明明講叫人家要有止、要有觀才能成佛。
我說:不可以把文字當作證量,那是一種過程,叫你止、叫你觀,那是一種過程,不是究竟義,止無所止,當體即空,觀無所觀,當體即空,這叫做止觀。
底下,如是親見【等覺菩薩,】但是,這個等覺菩薩,【諸念皆盡,惟余此念,】此念:只有剩下這個獨頭生相無明。【佛法不得現前,此念若盡,】這一念微細的,此念:這個微細的、最後的生相無明若盡。【便入妙覺果海,故令頓根眾生,但了法空心淨,一念不生,遙契如來涅槃妙心,自具照體,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於覺。】所以,記著!沒有東西可以觀照,講觀照、講止、講觀,都還是一個過程,究竟之處沒有東西,絕對,它就是絕對。【永嘉雲:‘倘顧還成能所。’】“顧”就是動念,如果你還動念加一個明字,這個“顧”,“顧”就是顧念到什麼,“顧”就是念頭。倘顧還成能所,“倘”就是如果;“顧”就是欲明之。如果你想要明這個境界,加一個明字,就變成能明、所明,那麼,就不是本性之明。【顧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覺,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覺,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節,希頓入者,宜究心焉!’】這幾個字,初學佛法看起來還挺艱澀的!佛祖一揆,佛祖這個如來藏,單刀直入見性的這個道理、沒有能所這個道理;“一揆”就是沒有能所。佛祖這個沒有能所的證量,若合符節,如果有的人時節因緣到了,大根性的人具足,而且因緣具足,有善知識引導;“希”就是希望,頓入,希望剎那之間契入佛性、如來藏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希望剎那間頓入佛性、如來藏性者,宜究心焉,這個“究”就是參,要好好的參究沒有能所的這一顆心是什麼?諸位!我們這個能所是沒辦法停的,諸位!你看,只要識動,動就會顯相,諸位!晚上你都有睡過覺,當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你看!我們的眼睛、耳朵都沒有攀緣外境;這個是方便舉個例子,你躺下來睡覺,諸位!哪一個人你沒有做過夢啊?你那個時候,眼睛有緣境界嗎?沒有!耳朵有聽外面的聲音嗎?也沒有!可是,在你的意識心裡面,晚上你作夢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在作夢?你當然不知道啊,你說:“我知道我晚上在作夢。”那一念就不是夢,因為你已經知道它在作夢了。你看!你在夢境,眼睛,根、塵不相接;耳根、聲塵不相接;眼、耳、鼻、舌、身統統不相接,意也沒有作用,躺下來,他這個識心絕對不會停止,一直影現出來。。。你在夢境裡面,一樣看到人相、看到以前你認識的人、你喜歡吃的東西、或者是你恨的人,你看!完全在夢境裡面,統統是非常真實的。動即顯相,這個觀念,你一定要記得這一句話:只要識心不斷,能所就存在,識心。所以,識心有時候不必借著外境,心裡面的意識心,本身就具足能所。知道嗎?能所就是這樣,譬如說你眼睛閉起來,不必睡覺,你自己想。。。想到快樂的事情:哈哈哈!自己會笑!對不對?眼睛閉起來的時候,自己想到傷心的事情,眼淚就掉下來;境界沒有現前啊,想到傷心的時候,自己眼淚就掉下來,覺得:我很委屈啊!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能了解我?我很委屈啊,還罵我!對不對?或者是我的男朋友不能了解我;或者是我的好朋友突然離開我!自己想到傷心的地方,眼睛閉起來、耳朵也沒有聽聲音,可是,自己就會掉眼淚。為什麼?那個能所心是從來不會停止的。這就表示說,我們的生命不是死了就算,我們的生命就是有這個意識心,所以,這個生滅的、執著的識心,它就一直繼續去轉世、繼續去投胎。由我們晚上睡覺沒有辦法停止那個意識心,你就知道生命是連續性的,絕對不會停止的,色身休息,識心不會停止休息的,我們這個色身死亡、爛掉了,我們的識心、意識心不會爛的,八識田中裡面的種子又會起現行的,只是隱跟顯而已。
底下,547頁,
 【寅四 正明生續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後之相續 
(卯初分二)  辰初 無明不覺生三細  二 境界為緣長六粗  今初】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覺非所明,第一個“覺”是真覺,真覺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底下加二個:之境,真覺非所明之境。為什麼?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覺非所明:真覺非所明之境,因為本具的妙明,不落能所,沒有東西可以明,叫做覺非所明,真覺不是你所明的境界,真覺是絕對,沒有能所。
因明立所,因為想要明,諸位!這個“明”中間用個:加,因為加明;“明”的底下又加二個字:真覺,因加明於真覺,就變成了無明,因明就是因加明於真覺,怎麼樣?轉為無明,無明就是業相,無明業相就是八識的相分,“所”就是業相,無明的業相。為所,為所明之境,“所”底下就:為所明之境。意思就是:因為加明於真覺,變成無明,無明就變成為所明之境了。真覺緣不到,真覺沒有能所,結果所明的這個業相,就是變成八識的相分,就是業相就產生了。真如沒有相;可是,你硬要加一個明,就把這個真覺蓋起來,就變成無明業相,就完全加明所產生的妄明。
所以說:真覺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因為加明在真覺上轉變了無明,而無明為所明之境,“立所”就是立為所明之境。所以,你明了的不是真覺,變成所明的業相,就是八識相分就跑出來了,業相模模糊糊,把這個真心蓋住了,就是微細的無明業相,叫做業相,叫做無明業相,為所明之境。
好了!這個無明業相為所明之境,這就麻煩大了!所既妄立,所明的無明業相,這個已經妄立了,就產生什麼?生汝妄能,為什麼呢?由這個無明的妄立、無明業相的妄立,因為所跑出來了,有相嘛,有相就會跑出能緣。就像這一棵樹很香,自然就會引來種種的能緣的蜜蜂啊、昆蟲啊,只要有相,好的這個相。眾生,這個相本來是沒有能所的,有相產生的話,他就會產生一種主動要去能緣的,結果是轉本有智光的怎麼樣?變成了能見的妄見。所以,生汝妄能,妄能就是能見相,就是八識見分。生汝妄能的意思是什麼?就是由無明的妄立,遂將本有的智光,轉生汝能見的妄見。為什麼?它不同於真如之能,它是妄能,不是真如之能,真如之能是絕對的能,沒有所;而這個妄能,它就會有所,妄能,它就會有能見相,就是八識的見分。
所以,諸位!覺非所明,這第一個真覺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之境。因明立所,因為加明在這個真覺上,變成無明業相,而無明業相為所明之境,這所明之境變成錯誤了,八識的相分就是無明的業相。這個無明業相產生,就會有怎麼樣?有所就一定有能,有所緣的業相、一定有能緣。所以,所既妄立,“所”就是無明業相既然妄立了,怎麼樣?就產生了轉相,由無明妄立,就把本有的智光,轉生你能見之妄見,所以,生汝妄能,因為無明業相——所緣之境產生了,相分產生了,見分就跑出來,而且相、見二分如牛之二角,怎麼樣?開始攀緣,妄能攀緣妄境,所以能見相。所以,覺非所明,因明立所,這個就是無明業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這個就是轉相,這個就是第二細。前面第一個,由真如轉變成無明業相,這個是第一細;然後有這個無明的業相,產生了轉相,這個是第二細,我們不是講三細嗎?這個第二細。
  諸位看注解,【此明依真起妄。無明為妄本,此乃生起三細前二細惑,】三細前面二細,也就是業相,就是無明業相,還有轉相,二種惑。【下即細境。首句論真,二句起妄,覺即性本二覺,是所依之真,真覺非所明之境,】因為真覺沒有能所,真覺沒有能所,硬要加一個明。【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這麻煩大了!【遂轉妙明而成能明之無明,將真覺而立所明之妄覺。因明明字,】因明那個“明”字,就是屬於無明,【即屬無明;立所所字,即屬業相,】所以,因明,因為加明就變成了無明;那麼,立所的所字,因為無明就變成一種業相,立一個“所”字,即屬於業相。那麼,這個業相只有佛有辦法,這個業相是微細相,不是境界相,你不要聽到八識的相分就以為是境界相,這個時候還沒有這個境界,這個是動念,微細的無明的念,業相仍然是大菩薩才能明了。這個業相,不可作凡夫所緣之境界。(【不可作境界解。】)這個時候雖然是講八識相分,只是微細的相分,不是粗糙的境界,千萬不能認錯!【境界在此四句之後。】在此後面。【交師順解三細,得佛意矣!此如《起信論》雲:‘以依本覺,故有不覺,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此文較論文更有發明。】此文較《起信論》文更有發明。【論言心動,】《起信論》裡面講心動,【未明何故心動?此則說出,因加明於本覺,而引此心動也。】所以,我們所過的人生觀就是無聊,莫名其妙的起動念、莫名其妙的起執著念,而從來沒覺悟,莫名其妙的起煩惱,控制不住,就是心動。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即立所之業相,下句即轉相。】轉相就是見分了。諸位!業相就是八識相分,轉相就是八識的見分,統統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自體相,自體相就是我們所講的帶妄的見精。【因業相之所,既已妄立,復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見之妄見。即以業相為所見,妄能即能見相。即《論》雲:‘以依動故能見。’】諸位!這個“動”,依“動”就是動念,微細的動念。而且這個動是控制不住的,識心主要:它就是主動、能動。諸位!就是你變成植物人,你的識心有沒有滅?沒有滅!是不是?植物人的時候,慢慢的漸凍人怎麼樣,可是,他還是有感覺啊!譬如說你站他前面,講到感動的話,那個植物人,還沒有很嚴重的植物人,他還會掉眼淚,這植物人。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這個植物人躺在那個地方,你講到那個不喜歡的人,他會一直表現得很憤怒,可是,講不出話來,靈性困在那個即將報廢的肉體上,他就掙扎;可是,沒有這個色身,不能動,沒有健康的身體。所以,沒有健康的身體,展現不了佛性。你想要在佛教做一番事業,想要在佛教裡面好好修行,我告訴你:要好好的照顧健康的身體,要不然就是植物人,就這樣子。是不是?所以,你看,雖然是植物人,只要不太嚴重的,你講他仇恨的人,他會有反應的,那個眼神就是。。。(師父學植物人表情)可是,沒辦法,嘴巴也會想要表達,表達不出來,那個是很痛苦的,很痛苦的!
就像我有一次去山上住,因為我不知道,那時候二、三十年前去山上住,我不曉得底下是納骨塔,不知道啊,剛剛去那個道場,不知道,那個比丘尼也沒有告訴我說底下是納骨塔,底下有很凶的鬼!結果就去,第一天她就說:慧律法師啊!您晚上睡這一間。當時候傻傻的也不曉得,我有很好騙,我就說:好啊!就去睡覺,睡到一半的時候,哇!這個鬼很凶,他也不念及我剛出家,(師父擬被鬼掐住喉嚨貌)一直壓,壓到這個地方,哇!都不能喘氣!那個不是在作夢,很明顯的,一直快死掉了!我是一個健健康康、潇灑的男子漢,哇!壓到實在沒有辦法了,沒有辦法喘氣,我的心理面,還好,念佛功夫很好。一直念阿彌陀佛。。。就是壓住,一直掙扎。。。就像類似植物人,很想講話,就講不出來;可是,還好,平常念佛功夫很好,阿彌陀佛。。。掙扎了好幾分鐘,才一直喘氣。後來顧不得大半夜的就遷單,哎呀!這怎麼會有這種鬼屋啊?那個男鬼很凶,那個牆壁走進走出,那個男鬼多凶?二個眼睛瞪了我,在這兒看啊。。。意思就是:誰叫你來這個我睡的房間睡覺?那個眼睛。。。這個不是在作夢啊,作夢,我會告訴你:那個是作夢;那不是啊,眼睛根本就沒有睡著,就這樣子,可是,就是睜不開,很凶,我一輩子沒有碰過這麼凶的鬼,他也不念在我是法師,將來是要講《楞嚴經》的人(笑),非常的凶,那個鬼那麼凶!你知道嗎?後來我不相信:咦?是不是我是錯覺?還是身體不好,剛好感冒?我這個人又很不信邪,第二天,好!第二天我就帶著念珠,念珠底下有那個月光光,西方三聖那個,看進去有西方三聖,我就戴在這個地方,(師父指喉嚨處)心想:晚上安全了,不怕死的就來啊!再繼續把它睡覺,睡覺睡到一半,喔!晚上又來,那個鬼真的是很凶,來的時候,床鋪會搖,還一直搖。。。我說:喔!又來了!奇怪!我有戴念珠呢!西方三聖難道沒有效?不會是作假的吧?後來他的手要壓這個脖子壓不下去,因為有西方三聖在這裡壓不下去,那個鬼很聰明,他不壓我這裡,壓心窩,哇!慘了!這裡又沒有掛念珠,這念珠掛在這個地方,他不壓這裡,他壓這裡,(師父指心窩)哇!那個胃很痛,四肢統統不能動,全身都痛苦,你明明知道,完全動彈不得,不能動!後來也是念阿彌陀佛。。。還是這樣念,因為那時候念佛很精進,阿彌陀佛。。。可能功德做得不夠大,沒辦法超度他還是怎麼樣,是什麼原因我也不知道,好!就念佛。。。哇!他又退了。退了以後又在牆壁上,那個男鬼還看得很清楚,還不是女鬼喔,女鬼對我都是感情不錯的,(笑)很欣賞的,就是男鬼合不來;第二個眼睛又看了,很清楚!後來醒過來以後,遷單,半夜都不敢住。第二天我去問那些比丘尼,我說:你們這個房間有鬼,而且是百分之百!那個老比丘尼講了一句很可愛的話:您現在才知道喔?啊?你們早就知道,都不跟我講!你們早就知道,又不跟我講!我說:那為什麼?她說:底下納骨塔,在二年前,有進一個非常凶猛的流氓,很凶喔!為什麼很凶?她說:師父!不是只有您這樣子呢,那個骨灰壇排在他旁邊,去作夢給他祖先知道,說:我旁邊這個是流氓,你趕快把我的骨灰遷走!那個人說:不會吧?連骨灰都這麼靈驗!然後,他可能是作夢吧,然後去跟他家人講三次,說:我旁邊這個是流氓,天天欺負我!後來去查,一看,哇!真的是流氓,生前流氓,死後大流氓,哇!真是很慘!那個流氓,只要有人睡在那個房間,壓到他,其實也沒有,那個在地下室,我們在上面,哪有壓到他,對不對?沒有一個放過的!所以,這個就是說,讓你知道說:無明卡住的時候,你想要突破,突不破,就像一個人好像是植物人一樣的,或者是被鬼魅壓到一樣的。
底下,即《論》雲:‘以依動故能見。’【動即業相,業者起動義也。與下第五粗不同,此亦較論文更有發明。】此也是較《起信論》文更有發明,【論中未明依動,何以即成能見?】“論”就是《起信論》。【此中說出,業相之妄所既立,】把它立出來。【引起妄能耳。】就是八識相分,引起能緣的見分,那問題就麻煩,見——能緣,還有所緣的相分,麻煩就出來了!【下文謂所妄既立,】“立”就是產生。所妄既立,這個“所”字,這個妄已經產生了,怎麼樣?意思就是:業相已經固定了,所以,怎麼樣?【明理不逾是也。】意思就是:你所能認知的范圍,統統在你的業相裡面,叫做明理不逾,逾就是沒有辦法超過那個業相的范圍,只要一個人卡住這個業,他能緣的那個心,所能認知度的生命,就完全束縛在能緣跟所緣。
所以,眾生很短視,他只認識到眼前的、聽到他眼前的,所有的眾生完全被業相困住,所認知度的范圍、理解的范圍,變成很狹隘、很狹小!所以,諸位!眾生活在一個自我小小的空間裡面;而佛陀是活在無量的虛空世界的,真如清淨心裡面。所以,我們的財產只有一點點,就是我所認知的范圍,每天都在執著,愈來愈小。。。像螞蟻一樣子,到最後就變成昆蟲,執著不停,到最後就變成螞蟻那麼小,一點點;要不然就變成大象那麼大,愚癡;要不然就變成昆蟲,所能認知的就那麼一點點。一只糞金龜,像那個非洲,非洲的大象常常大便,或者是那蹬羚,大象大便很大一坨!諸位,你放心!在非洲,大便絕對不會浪費,為什麼?那有糞金龜,糞金龜就爬滿了大象的大便裡面。為什麼?它要把那個糞便變成一坨一坨圓圓的圓圓的,把它推到一個洞裡面,把它埋進去。在它裡面產卵,它以那個大象的糞便為食物。所以,在非洲的有很多的地上的糞金龜,它所認知的就是大便!在這個還聽不懂,我們用人所能理解的,廁所裡面的臭蟲,你看那個廁所裡面的臭蟲一直在蠕動,其實它在糞、大便裡面活著,活著啊,人看起來很可憐,非常可憐!對不對?諸位!右邊是巴黎香水,左邊是糞便,諸位!如果一只廁所裡面的臭蟲,你丟到這個巴黎香水,馬上死掉,馬上就死掉!為什麼?它不適合那個香的世界;可是,這一只臭蟲,蠕動的蟲,把它丟到糞便裡面,哇!活得好好的,它的業力就是這樣子,吃的不淨、拉的不淨,在那種不淨的范圍裡面,自覺其樂!諸位!話講回來,眾生也是這樣,貪著名、貪著利、貪著男女,貪著世間的一切,以為是快樂的,而佛菩薩站在虛空看我們,我們很可憐,他們擁有的清淨心、清淨身,莊嚴無量的福、慧之身,我們統統沒有,我們看到的只是業報身、臭穢的身、骨頭所做成的這個緣起的假相身,我們世間人活得很快樂,還拼命每天去追求,就像廁所裡面的臭蟲,離不開那個屎、尿,沒有辦法離開!所以,世間人,你要給他一個更好的環境,他活不下去的,他已經習慣那種惡臭了!眾生也是一樣,他已經習慣這種快樂了,不曉得這種種的快樂夾帶無量的後遺症。時間人的快樂就這樣,譬如說:世間人的快樂,好!什麼是最快樂的?吃當歸鴨,吃一碗很快樂;再吃二碗,嗯!還可以勉強,很快樂,再吃三碗,喔!沒辦法了!好!再強迫你,不吃要槍斃,再去吃,吃第四碗,快死掉了,吃四碗?怎麼有辦法吃四碗呢?對不對?好吃嘛,你不是說好吃嗎?這個世間,只要你享受的虛妄的境界,不懂得停止,所樂不止,仍苦,所享樂的境界不稍微停止一下,它苦就來了,苦就來了!好!你認為什麼最快樂?好!看電影,我以前讀大學也沒什麼嗜好,就是喜歡看電影,如果說看電影是真正的快樂嗎?好!偶爾看一下,看第一場,你再看第二場,再看第三場,從早上一直看。。。看到下午,我告訴你:看到晚上,再叫你看,你看不下去!為什麼?快死在電影院裡面,怎麼看?對不對?空氣也不好,是不是?看了以後頭昏腦脹,你認為快樂的事情,你就一直追。。。到最後苦就來。所以,某些東西就知道,世間沒有真實的快樂,唯有心靈充滿著智慧,才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沒有,幸福不是立足在這個真正的佛的智慧裡面,我們所有的樂境很快就會敗壞,很快就會敗壞!
好!我們講到548頁。今天我們因為放慢了腳步,是因為這一段相當的難、艱澀,所以,不敢講得太快,怕大家聽不懂,所以,一直重復,就是這個道理。
諸位看548頁,中間,經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這個已經超越一切中文的語言、文字的范圍,這種東西,如果你對佛法的心性不能體悟,或者是佛法的經教不通達,這個實在講是完全看不懂的,完全看不懂的!所以,《楞嚴經》雖是文字,其實是如來藏性。
底下,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什麼意思呢?在第八意識本來並沒有所謂同還有異,可是,一有能所,熾然成異,“異”就是指無情的器世間的世界就產生了,有能見、所見,真如見不到,就見到業相,把第八意識的能見、妄見,緣於無明業相的境界,化作世界。這第八意識的本識並沒有什麼同異;但是,能、所一旦建立,八識見分緣八識的相分以後,這個時候,熾然成異,這是指無情的世間,器世間就產生了,叫做熾然成異,這個世界高高低低等等,就顯現種種的器世間。換句話說:器世間仍然是如來藏性裡面的,只是因為我們透不過去,把這個色身圍起來當作是自我,把外面的圍起來,當作是一個我所享用的世間,所以,到處到哪裡都是我執的擴大,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家庭、這是我的社會、這是我的國家,所以,他所活的這個范圍,都一定會加一個“我”字,那麼,這個現出來的世界,就是透視不過去那個空相。簡單講:世界其實就是如來藏性所顯現出來的假相;可是,我們不知道它是空性,因此在無同異中;第八意識本來沒有同異,現在能見、所見,現這個境界了,熾然成異,無情的世界產生。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異彼所異,這個是不同於,“異”就是不同,不同於彼熾然所成的異相世界;第一個“異”是不同,不同彼熾然所成的異相境界。底下第二個“異”字就是異相的境界,就是器世間。不同於彼熾然所成的種種異相的境界,因異立同,相對於種種的差異,而立一個相同的虛空,立同,這個“同”就是虛空,因為物質世界有種種的差異;可是,這個虛空就同相,所以,因異相而立同相的虛空,因為異的這個器世間種種差別,而立一個相同的虛空。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就是不同於彼熾然所成的異相世間;再講一遍:不同於彼熾然所成的無情的異相的境界的異世界、異相世間。因異立同,因為相對於不同的這個異相之境界,立一個相同的虛空相,因為世界是差異的,虛空是相同的,所以,這裡就是虛空的產生。
上面: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這是世界的產生;異彼所異,因異立同,這是虛空的產生;底下是眾生的產生: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同”是指虛空;“異”是指世界,這個虛空跟世界;“發明”就是建立,虛空跟世界建立以後呢?因此復立,又產生了無同無異,無同,就是眾生的形相各異,所以,不能講同,那就是:無同就是異了,容貌各異;無異,但是,覺性本同,無異就是同,無同就是異。眾生的形貌各異,叫做無同;但是,眾生的知覺本同,就是無異。因此立無同無異,這個就是眾生。那麼,這一段就是現相,第三,三細,我們說:無明業相,第二、轉相,三就是現相,這個就是第三,三細:現相,現種種的相,才有後面的粗糙世界啊,粗糙的境界產生。
看注解:【此三細中後一,乃屬細境。無同異中:即第八識業相之中。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將整個如來藏真空,變成晦昧空境。】晦昧,很簡單,就是昏昏暗暗的空境。本來我們的真空是充滿智慧的,絕對空;可是,現在無明業相變成晦昧空境,就是空境夾帶著無明。【空是同相,界是異相,世界之異相未成,虛空之同相莫顯,以因異方可顯同,】因異,器世間就是異,才可以顯虛空之同,有男,才可以顯這個女;有女,才可以顯這個男。【今既無異,所以無同。】
【熾然成異者:此成異之原因,乃在妄能,】這問題就是第二能變就是妄能,【妄能即第二細,】也就是【轉相】同時也是八識之【見分。】即“轉相、”頓點,見分就是八識之見分。【既有能見,而諸法未成,無有所見,即以業相為所見,】因為真如見不到,即以業相為所見。【業相但一晦昧之空,】不是真空,是晦昧之空、頑空。【無有一物可見,見分定欲見之,】只要有這個意識心產生了,【見之既久,現出境界相。此即顯見不失科中雲:‘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昏昧的這個虛空,而沒有智慧,把真智、真空轉變為晦昧為空。空晦暗中,這個虛空又跟這個暗結在一起,那麼,結暗為色,就是沒有辦法透視過去,沒有光線的地方,但是,其實是堅固的結合,以眾生位來講是沒有能力,所以,透不過去就變成色,我們所謂色法就是貫串不過去。譬如說你看一個人,有人的相,用X光照下去,這個人相不存在的,剩下骨頭。所以,X光照下去,X光就有辦法剩下骨頭;而我們結暗為色,這個色身,這一層皮蓋住了,所以,我們一看,有我相、人相、男相、眾生相、狗相。對不對?大象、有牛、馬、羊相;但是,這一些眾生,只要你走過X光前,統統剩下骨頭,什麼相都沒有,只有白骨。如果再發明一種器具的話,照下去連白骨都貫穿,那就什麼又沒有,色就是空。所以,結暗為色,是因為眾生的能力不夠,不是用智慧在觀照;如果用智慧在觀照,就不會結暗為色,色就是空,有功夫的用智慧照見,它色就是空;可是,我們現在沒有智慧,就結暗為色。所以,我們認為這個明、暗、色是真實性的東西,是因為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的話,你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建築、沒有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為什麼?凡所有相,都知道它是空,如果你透視得過去,色就是空;透不過去,結暗就是色,就是這樣子。所以,美只是一層皮,你看到的那個美,只是一層皮遮住而已。所以,有一個大修行人講:人是一塊會腐爛的肉,人,我們人,我們人是一塊會壞、會爛、會臭的肉,哇!講得真過瘾,還真是對!人是一塊會腐爛的肉,我們這塊肉會壞、會爛、會臭,意思就是:不用太照顧它;可是,不照顧又不行,真的!這佛法還不容易!所以,結暗為色,不曉得色就是空。【又即後文偈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觀空,瞪久發勞,則見空華。】
【熾然火光盛貌,既結暗而成四大之色,如火光起於夜暗之中,熾然顯著。此境雖顯,尚在本識之中,】本識就是微細的本識。【有人見此熾然,不敢定為細境,乃指六粗者,】六粗是指後面粗的境界,【非是。】在這裡,見此熾然仍然是微細,細境是唯大菩薩能知,叫做細境;六粗是凡夫所緣,這個完全不一樣。所以,細境仍然在微細的動念裡面來討論,叫做細境,最後才有六粗,乃是指六粗,非是也。【論文釋此現識(即現相又曰相分境界相),則雲:‘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又曰:‘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眼睛看、耳朵聞,立刻就顯現。【何異熾然之說。】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第一異字是活字,不同也;下異字皆實字,即異相之境。謂異於彼熾然所成之異相境界,因對異相之界,】而立相同的虛空,【而立同相之空。即論雲:】就是《大乘起信論》講,【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諸位!這個就是能所,以能見就是八識;境界妄現,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境界兼色與空)。】明跟暗。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此三句當指眾生,】所以,世界、虛空、眾生,這個就是現相。【承上虛空之同相,與世界之異相,一同一異,形顯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眾生之境。眾生形貌各異,故曰‘無同’。知覺本同,故曰‘無異’。問:‘此中虛空、世界、眾生,指為細境,與粗境何別?’答:‘此惟在本識中,結暗所為之色,】諸位!如果不結暗是什麼情形?色、空盡是如來藏性;那結暗為色,色透不過去,就誤認為有色法顯現在你前面,變成有能緣的意識心,皆是識心,計著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色其實本來是空。【即三類性境,根身、器界、種子,】性境就是真實境。我們的根身,你看我們這個色身,這個根身;器界就是外面的世界;種子:內在的識心,叫做種子,種子就是還沒有顯現出來的。【與粗境作胚胎耳。’】胚胎就是引申為事物的起源。為什麼?後面講的是粗境,所以,現在講的是細境。【此三細,如前二卷所雲:‘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又如下文偈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皆從真起妄,妄有空、界、眾生。】為什麼講妄?意思就是:虛空相是妄心所現的,是對色法講空;世界也是妄,因為是成、住、壞、空;眾生也是妄,是生、老、病、死。這個虛空、世界、眾生,統統是真心所影現出來的,而我們眾生不知道那個是你心性所影現出來的,其實虛空是你的;世界,是你心中的世界;眾生,也是你心中如來藏性所影現出來的眾生,其實虛空、世界、眾生跟你是一體的,而你不知道!

  【《正脈疏》問:‘通上順釋三相,】就是無明業相、轉相、現相。【甚生次第,】就是如何生出種種的次第。【但釋因明立所,】但釋,只解釋因加一個明字,立一個所。【則曰,因妄為能明,引起所明,】有能就一定有所。【以立業相,此雖經無能字,推意補之,亦通。】沒有能字。推意補之就是:你用自己去體會,也知道有一個能字,也通。【次經明言,因所生能,予即釋為業生轉相,似亦自然之序。】為什麼?因為他為了解釋,所以,一定有能生跟所生,能所本來是妄;但是,為了解釋的次第,所以,無明業相生這個轉相。所以說:似也自然之順序,不這樣講沒有次第,你沒有能所,只有這樣講。【但妄明既以業相為所明,】妄明就不是真明了。既以業相為所明,【轉相亦以業相為所見,此何別乎?又轉相何不以境界為所見乎?’】他這個問得好!【答:‘汝言妄明,以業相為所明,此言非是。】它不是這樣子,為什麼?【蓋妄明最初依本覺起,妄以本覺為所明,本不期於業相,其奈本覺,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覺,卒不可明,】意思就是:你緣不到本覺,卻緣到無明業相,這個意思。所以,【而徒以帶出】注意!帶出【業相為所明耳!】注意那個“帶”字。意思就是:本來就不存在;可是,因為有能見、有所見,能見,要緣那個真如——所見,可是,真如見不到,那麼,真如因為妄動,產生了無明業相,就帶出來這個業相為所明,就是看錯了!想要把那真如看清楚;可是,真如無所見,卻看出了這個業相為所明。【故佛言:‘覺非所明,】這個“覺”是本覺,本覺非你所明的境界,簡單講:本覺緣不到,緣到無明業相,所以,無明業相是被強迫帶出來的,所以叫做妄。【因明立所’其旨顯然。’‘汝次又言:轉相以業相為所見,斯言不差。】你說轉相以業相為所見,這個是斯言不差。【蓋轉相依業相起,妄以業相為所見,本不期於境界,其奈業相,元非可見之相,】業相本來就非可見之相。【由是業相卒不可見,而徒以帶出境界為所見耳!】帶出境界就是妄現,全部都在真如裡面討論,哪有境界?叫做妄現境界。諸位!你現在所看到的,叫做妄現境界。為什麼叫做妄現?色就是空,所有的色法,都是緣起,當體即空,連微塵相都不可存在,哪裡有真正的境界相?你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所有,其實統統是虛妄的境界之相。所以,在你沒有大悟以前,有時候我們就要去郊游啊、去爬爬山啦!對不對?去蘋果園采采蘋果,去拉拉山采采什麼?水蜜桃,是不是?帶回來給我吃,就這樣,在沒有大悟以前就到處游玩。大悟以後,哇!你所到的地方都是你的心,沒有能來,也沒有所來,台東,台東是你的心;阿裡山,阿裡山是你的心;日月潭,日月潭是你的心,哪裡統統是你的心,那你最重要的就是:心境好,就是哪裡玩統統是好了!為什麼?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因此在凡夫位來講的話,內四大、外四大要平衡,所以,有時候煩的時候,出去郊郊游啊、走一走。對不對?無可厚非啊!去爬爬山、去走一走,流一下汗,回來再繼續聽經,很好!但是,山爬一爬,回來,咦?發現那個還是你的心。意思就是:你怎麼玩,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境的問題。底下,由是業相卒不可見,而徒以帶出境界為所見,所以,你現在所見的境界,都是真如自性裡面的影現出來的。【故佛言:‘所既妄立,】這個業相既然妄立,怎麼樣?【生汝妄能,】就是生轉相。所既妄立就是無明業相既然成立,就生汝妄能。所以,這個轉相是由無明業相來的,一個是能生,一個是所生;當然,這個是方便說,無明業相是能生,那麼,妄能就是轉相,就是所生了。【無同異中,】在沒有同異當中。【熾然成異’等,】在第八意識當中,沒有見相二分,現在見相二分非常的清楚,熾然成異,變成了虛空、世界、還有眾生,完全轉相出來。其實這個都是同一個絕對真如,你只要有功夫,透視任何的相,譬如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是為什麼?都是本來面目啊,哪一樣不是你心性所影現的東西?全部都是你的財產,但莫執著,但莫分別,就沒有東西。是不是?所以,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所以,佛悟到什麼?佛悟到所有的眾生相就是空相,就是一真;所有的虛空都是妄現,就是一真,一個真心;所有的世界都是妄現,當體即空,就是一真,所有十方世界,就是同一個真心顯現出來的,沒有能、沒有所,完全沒有。所以,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位!你體會得出來嗎?什麼是如來?任何東西統統如,花,花空相,離一切相,花現,那花是心性的東西,是緣起的、空性的東西。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為什麼?心如如不動,花、所有的相,統統不會影響到他,任何的山河大地,任何的相,他都知道,包括一個顆粒微塵,他都知道那是空,都是敗壞之相;敗壞之相是對眾生講的,如,就沒有相,沒有相,不能講生滅;也不能講不生滅。諸位!你一定要這樣解讀,那就會死在文字裡面,你千萬不要。。。記住!佛講生滅,是為了破眾生的執著,因為生滅就會有敗壞;佛講不生滅,你千萬不要生滅以外另外跑出來一個不生不滅,那完了!你知道生滅當體即空,不二,就是不生不滅,只是名詞不同,其實是指當下,二種角度來分析。為了解說,不得不講生滅;當體即空,不得不講不生滅,如果你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生滅,就是錯;如果你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不生滅,叫做錯!為什麼?性相本來就是一如,如,就是不可得,心性當中影現出來的假相——幻,沒有所謂生滅,也無所謂不生滅,幻,不可得,不可得,如何可以立一個不生滅?就像虛空,虛空並沒有來去、生滅、增減,虛空如何可以立一個生滅?說:沒有這個生滅,當體即空,又立一個不生滅,諸位!不要把如來的證量真實境,化作一種語言、文字的概念。所謂不生滅,就是解脫的智慧當下心,叫做不生不滅;所謂不生,叫做前念妄想不生;什麼是不滅?後念智慧不滅,前念跟後念同一念,百千萬劫都在這一念;沒有百千萬劫,為什麼?時間的長是心影現出來的,所以,立一個長。對不對?所有的無量劫都在一念,譬如說你回想過去十年,十年就在一念;你回想你的上半生,五十年,五十年就在現在這一念,五十年沒有實體可得,沒有實體可得,長、短全在一念之間,剎那之間就見性。所以,什麼是大悟?於剎那中即見永恆,這個就是大悟人的境界。諸位!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剎那是名詞,永恆還是名詞。諸位!生滅是名詞,是對不悟的人講的,悟了以後,不生不滅它是一個名相,為了解說證量、解脫的真實境,所以,講一個不生不滅,你還不要執著有一種東西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直接講:就是心沒有增減,擁有再多的東西,心並沒有增加;減少了很多的東西,就像破產了,也知道這個是幻相,也沒有減少任何東西,這樣來理解。諸位!絕對的空性,不立任何的名相,這個就超越一切數量,超越一切表相,超越生、超越滅,超越生滅、超越不生不滅,至此無有言說,進入絕對的空寂,就是如來的真實境,這個就是證量的功夫。底下,【其意更顯’。】
底下這一段,不要說初學佛法了,學佛十年、二十年都看不懂,完全看不懂的!不知道底下這幾個字在講什麼?底下,【是故經文,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而上隱下顯,且上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與孫,何言無別?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而上顯下隱,且上為生能之所,下是能生之所,亦如祖孫,豈得混同。】我告訴你:看得懂的給十萬,真的!你馬上來跟我領錢。保證看不懂!師父已經講了:《楞嚴經》這種是悟道的真實境,絕對不是語言、文字的東西,這個一個都看不懂!好!看不懂沒關系,還好有師父在,把表格拿出來,有師父在的話就很方便了,要不然做師父做什麼呢?那麼,這個是師父的草稿,雖然寫得丑,但是,我很溫柔,所以,你看一下,這個字寫得丑,你就包容包容,因為快速的整理這個資料,又沒有時間打字,所以,將來也可以打成一張的字,畫個圖。這一段因為很難、很深,所以,慢慢的稍微解釋一下,但是,解釋以後也不會困難。
楞嚴經講義,看右上方,page550,如來藏本無能所,今依生起次第,方便解說。注意!是方便解說,不得不這樣解釋的意思。說:(A)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B)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好!諸位看左邊,如來藏性,那就是真如了,一念妄動就叫做怎麼樣?因明立所,就加一個明了,真如又加一個明,如來藏性加一個明,立所,這個“所”字就是無明業相,因明立所,這個“所”字產生——無明業相。這個無明業相又是轉相的能生,為什麼?依生起的次第,無明業相又生起了轉相;而轉相,最後能見相,還有現種種的境界相,轉相又生出了現相。好!諸位!看左邊,真如它就像樹木,無明業相就像樹的影子,諸位!這個觀念特別的重要,《楞嚴經》在一剎那之間這個觀念整理出來,你記得!真如不能生出無明業相,你一定要記住這一點,樹不能生出影子,影子不能離開樹,樹只能生樹。所以,真妄和合是不對的,講:真如不守自性,是不對的,真如從來不生,真如從來不減,真如從來沒有來、沒有去,統統沒有,萬法一如,叫做真如。真如絕對不會不守自性,成佛就會變成眾生,這一句話絕對有語病的!所以,在這裡你要記住,用比喻的,真如就是一棵真樹,無明業相它就像樹的影子,樹的影子。我在這裡開始要解釋了:你說一嗎?一嗎?不對!樹,真樹是真樹,樹的影子是影子,真樹怎麼是影子呢?講一不對。講異不對,為什麼講異?真樹離不開影子,有影子它就是從真樹來的,那一棵真實的樹木來的,講異還是不對,還是不對。你說真如可以生出無明業相,那是方便說,是站在方便說。為什麼?真如,它如同一棵真樹,真樹生出來就是真樹。所以,講真妄和合是不對的。諸位!真如從來不是無明業相,無明業相只是真如的影子而已,所以,真妄不能和合;真妄如果可以和合,是等量齊觀,就像男孩子跟女孩子結婚,二個都是人才可以結婚。真跟妄怎麼合?真如是樹,無明業相是樹影,二個怎麼結婚啊?二個怎麼合?一個影子怎麼合?所以,無明業相是真如影現出來的影子,真樹影現出來的影子,所以,真樹不是影子;可是,影子不能離開真樹。所以,不是一,也不是異,不能合,可是,又不能離,也不能離啊,無明業相不能離真如而有,就像樹的影子不可以離開真正的樹。好!你有了這一層觀念,正確的知見以後,來就好辦事了!所以,真如這邊畫一線——(箭頭指向)無明業相,諸位!你一定要注意,這個是無明業相依真如而有,所以,方便說:真如為能生,無明業相為所生,你一定要記住這個觀念。千萬不要說:真如能生,無明業相是所生,那完了!那完全違背《楞嚴經》的意思。記得!無明業相依真如而有,所以,方便說:真如能生,無明業相是所生。知道嗎?這樣的理解。所以,無明業相為能生,轉相為所生;第三層:轉相為能生,現相就是所生。知道嗎?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所以,無明業相既然是方便說,就沒有真實義,所以,這一張能所也沒有真實義,也就是為了解說生起的次第,讓你更進一層的了解,要不然這一段實在沒有人看得懂。
所以,第一層,諸位看,第一層能與所,諸位!平行看過去,能生,平行看過去左邊,就是指真如,能生是真如。所生,諸位!平行看左邊,這個叫做無明業相為真如所生;記得!它是方便說。好!所生,無明業相,因為它所生,它會產生一種妄能,所以,無明業相又變成怎麼樣?能生,能生出什麼?轉相為所生。意思就是:沒有無明業相就沒有轉相。知道嗎?依生起方便說:轉相是由無明業相所生,簡單講:沒有無明業相就一定沒有轉相。所以,這樣的角度來講,無明業相是能生,轉相就是所生。好!再看第三層能與所,當有轉相,能見的轉相,它就會影現境界——現相,諸位!現相就是境界,所謂現相就是虛空、世界、眾生,現相就跑出來了,虛空、世界、眾生就跑出來了。好!所以,諸位!無明業相就是八識的相分;轉相就是八識的見分;現相就是妄現境界,所以,你要做一下筆記。諸位!真如沒有能所,妄念、妄動,加一個明,一定要看到真如;結果看不到真如,卻跑出了無明業相,強加一個明,跑出來一個無明業相。所以,無明業相就是八識的相分,轉相就是八識的見分,所以,見分緣相分就妄現境界,而這個相叫做現相,現相就是三細,那麼,這個現相就是虛空、世界、眾生。
好!來看看,注意看!看右邊,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沿著這個大(A),看左邊的小a,你看到左邊小a嗎?小a寫什麼?寫:生所之能,a1。a 2呢?a 2看到右下邊:所生之能,有沒有?好!諸位看!能生是真如,方便說:能生的真如,生出無明業相這所生,諸位!站在真如的角度,叫做生所之能。知道嗎?生出所生無明業相,而真如是能生,所以之能,真如是能生,生所,無明業相為真如所生。知道吧?所以,生所之能,你如果拿右手指起來比的話就更清楚,能生,然後畫個箭號——(箭頭指向)所生,生所,然後回去能生,就生所之能。知道吧?用手指比一下更清楚,能生、所生,能生生出所生,然後手指再比回去,之能,生所之能,能生生出所生,這個能生,生所之能。a 2所生之能,這個意思在強調這個能生,為什麼?無明業相;諸位!無明業相,看右邊,無明業相對過來的所,有畫一個圓圈,往右看,一個能生,對不對?再往右看,不是所生之能嗎?為什麼?這個“能”怎麼來的?這個“能”是真如所生的無明業相來的,而它又是轉相的能生,所以叫做所生之能。由真如所生,那個“所”字,又是同時為轉相的能生,所以,所生之能,就是形容無明業相這二種功能的同時,叫做所生。諸位!這個“所”是指左邊無明業相,無明業相那個畫圓圈的“所”,有沒有?無明業相那個“所”。那麼,所生之能就是:這個“能”是真如所生出來的,可是,現在的角度是變成能生,所以叫做所生之能。
所以,第一個 a 1是生所之能,就是生出所,就是無明業相,為真如所生;那麼,之能,這個真如是生出無明業相之能。好!再來,a 2所生之能,因為無明業相是真如所生;可是,它又轉化,轉化為轉相的能生。知道嗎?所以,這個“能”,它同時又是轉相的能生,你看這個能生,所以,它叫做所生之能,這個所生之能,在強調左邊那個能生。知道嗎?所生之能在講a 2,所生之能在強調左邊這個能生。諸位!a 1這個生所之能在強調真如的能生。知道嗎?a 1生所之能在強調真如的能生。諸位!a 2所生之能,這個“能”在強調是無明業相——所生,無明業相——所生,所以叫做a 2。
好!看(B)段,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這個a 1還沒講完,諸位!這個a1注意看!a1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諸位!所之一字引出,注意看!a1生所之能有一個“能”字,那麼,“所”字,我畫一個圓圈,無明業相右邊有一個所生,畫一個圓圈,再看右邊a 2,所生之能,諸位!這裡也有一個“能”,生所之能,a1有一個“能”,a2所生之能,又有一個“能”。知道吧?所以,這個“所”字帶有二個“能”出來,叫做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

好!再看大(B)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諸位!看這個(B)的左下方,能生,還有所生,諸位看!先看轉相,往右邊看,所生、能生,現在就變成第二層的能所與第三層的能所,所以,第二層的所與第三層的能了。注意看!所生,有一個箭號——(箭頭朝右)往右邊,叫做能生。
諸位看小b1生能之所,諸位!這個“所”,先看生能之所這個“所”字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轉相為無明業相所生。知道嗎?先看那個“所”字,轉相為無明業相所生,所以生能;可是,生能是生出什麼能呢?生出轉相的能生,現相為所生,所以叫做生能之所。生出能緣的轉相;但是,能緣的轉相卻是無明業相所生,所以叫做生能之所。生出能緣的轉相;可是,能緣的轉相卻是無明業相所生。知道嗎? b 1叫做生能之所。
好!b 2,b2就是看到第三層的能與所了,有一個箭號畫——(箭頭朝向)第三層能與所,能生所生,看b2能生之所,這個就是很單純的,能生還有所生,轉相為能生,現相為所生,所以,這個現相是怎麼樣?就能生之所。
好!(B)是怎麼講?(B)就是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這個能生,諸位看左下方有一個圓圈,一個“能”,有沒有看到一個“能”?圓圈這個“能”,你看,這個“能”就變成怎麼樣?所生。是不是?還有所生。好!諸位再看上面那個“所”,我現在故意畫這個,你現在統統看那個符號,看框框裡面就好,那個范圍。諸位!你看上面有一個“所”字,我畫圓圈,上面有一個“所”字,你看上面有能生,往右邊看,是不是又有一個能生?所字連帶二個能。對不對?所字連帶上面一個能、右邊一個能,所以,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
好!諸位看底下,(B)底下一個: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你看“能”字,“能”字的左邊是不是一個所生?“能”字的底下是不是一個所生?能字連帶二所。所以,再解釋一遍:這所字上下連帶二能,就是生所之能、所生之能;那麼,能字上下連帶二所,就是生能之所、能生之所,b1 、b2這個一層一層來的。那麼,看最左邊,真如就像爺爺,就是祖父了;無明業相就像父親,就是祖父的兒子;轉相就像孫子,如果站在這三個角度來講:真如的角度、無明業相的角度、轉相的角度,真如是爺爺,無明業相就是父親,同時就是祖父的兒子。知道嗎?我寫個“兒子”就是雙重身份。轉相就是孫子,就是真如的孫子。
好!諸位看無明業相的右邊,如果以無明業相、轉相、現相來討論,無明業相就像祖父;轉相就像父親,同時也是祖父的兒子;現相就當作是孫子,這個次第是非常明顯的,叫做祖、父、孫,真如是祖,無明業相就是父,轉相就是孫;無明業相是祖(“祖”就是祖父),轉相就是父,現相就是孫。

好!諸位看!右邊的經文,畫彎曲線那個經文:
因明立所
這個因明立所就是初細,無明業相(八識的相分),這個就是初細。諸位!你看到初細嗎?無明業相(八識相分)。好!諸位看底下有二細,就是轉相,我畫一個箭號——往那邊,轉相(八識的見分)。知道吧?好!往右邊看,二細:轉相(八識的見分)。好!諸位看最底下,三細就是現相。那麼,這個二細的經文在哪裡呢?諸位看上面,中間的經文: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這個就是二細,二細:轉相(八識的見分)。底下經文: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這個就是現相,叫做三細:現相(妄現境界),這個三細就是妄現出虛空、眾生、妄現出世界。

好!那麼,整張師父再解釋一下:左邊,但有能所,左下角,但有能所,俱是戲論,但有,為什麼?這是一真如,為了解說次第方便, 生起的次第,而方便解說。我再解釋,簡單的念過:楞嚴經講義page550頁,補充資料,如來藏本無能所,今依生起次第,方便解說。看左邊,第一層能所是真如生出無明業相,方便說;第二能所是無明業相生出轉相;第三層能所是轉相生出現相。所以,真如是如來藏性,無明是無明業相,轉相、現相。
再來,看這個真如,第一層能所,真如能生無明業相,這個真如就是生所之能。諸位看a2,無明業相是真如所生,同時能生出轉相,所以,這個能生,無明業相的能生,小a2是所生之能,它雖然是能,可是,被真如所生。
第二層能生、所生,就是:無明業相能生出轉相,所以,無明業相是能生,轉相是所生。諸位看那個“顯”字,無明業相右邊有個“能”字,能生,一個“顯”字,這個“顯”字就是它是最主要的,談的就是這個:是顯。而那個左上角那個“隱”是能生,意思就是附帶的。無明業相最重要的是能生轉相,主要的是能生轉相,在講這個;可是,那個能生無明業相的真如,是隱而不談。
好!諸位看右邊,第三層能與所,就是:轉相能生,現相是所生。所以,能生的轉相是顯,意思就是:轉相在強調什麼?在強調轉相能生。知道嗎?現相是所生,是隱,在強調。所以,這個無明業相在強調能生、轉相在強調能生,而所生的現相是隱。
所以,b1是(B)的小1,是生能之所;而b2是能生之所。所以,初細叫做無明業相,就是八識相分;二細就是轉相,就是八識見分;三細就是現相,是妄現境界。經文:因明立所,就是初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是第二細;第三就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就是妄現境界,就是三細。
諸位!這三細全在微細的諸佛菩薩的心中而論的,還沒有妄現,這個妄現境界還是細的,還不是眾生。諸位!今天所談的三細,完全是諸佛菩薩的境界, 不是凡夫的粗糙境界。
好!把《楞嚴經講義》拿出來,倒數第四行,這樣來看的話就很輕松了!
底下:是故經文,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師父剛剛講過,所之一字,連帶二個能。
而上隱下顯,從真如能生無明業相,是隱;無明業相能生轉相,這個是顯。
且上為生所之能,生出無明業相,無明業相為所生,真如為能生。
下是所生之能,無明業相為能生,但是,卻為真如所生,叫做所生之能。
如真如是祖父,那麼,轉相就是孫子,如祖與孫,何言無別呢?
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而上顯下隱,轉相,它是由無明業相所生的,所以上顯;但是,無明業相又是能生出現相,所以,而上顯下隱,無明業相能生出轉相,轉相能生出現相,所以,顯字在強調能生。下隱,現出來的現相是隱的。
且上面為生能之所,它生出能、能緣,卻是無明業相所生,這是生能之所。下面是能生之所,是能生出來,能緣,為什麼?能生出現相,現相是所生。所以,轉相能生現相,轉相為能生,現相為所生,就能生之所,但為轉相所生,就能生之所。亦如祖孫,祖就是業相,孫就是現相,豈得混同?
諸位!這一張你自己看要看二十年,保證要看二十年,你怎麼搞都搞不懂,這個如果不通達,就完全看不來,完全看不來!
好!今天我們上課到這裡,耽擱了大家一點時間。
回向,請合掌;等一下不用誦楞嚴咒,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