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2020/7/5    熱度:2392    下載DOC文檔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我們序文不看,自序這個地方不看,直接翻到經典部分,也就是前面四個page不看,直接翻到《大方廣圓覺經》這個地方。

[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一個句點,一個句點,段落分明。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這樣念就對了。

[上海] 就是大陸。上海有一間講堂,叫做[圓明講堂沙門圓瑛] 外號,[弘悟] 內號,這是同一個人。譬如我叫做雲林沙門,因為我是雲林縣人;雲林沙門慧律悟根,我的內號叫做悟根,覺悟聽根本。但是,你如果叫悟根,沒人認識,這是內號。[講] 這同一個人。

[受法門人] ,就是跟著他學法的人,受法的,同時聽這一部經典的人。[雪相][戒淨] 也是同一個人,[敬錄] 。

[今講此經,依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因為是賢首國師將它弘揚擴大,所以,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賢首宗講經一開始,都是先[開啟十門。]這是用十個角度來講,[賢宗十門,前八門是懸示,]懸示的意思是說:大概,大概指示這一部經典在講些什麼,[懸示]就是大概的開示。就是前八門一開始,就先讓你了解這部經在講什麼。[第九門總釋名題,]就是解釋這個經的題目。[第十門講解經文。]。但是,[今為便利聽眾起見,],所以[移第九門,]第九門就是總釋名題,就是先解釋這部經的經題,所以說:[總釋名題,而為第一,],我們研究這部經典,要先了解這一部經典經題的意思。所以,[令人一聽,即得領知總題名義。然後研究諸門,有所標准,不致茫然。] 茫然就是迷迷糊糊,才不致於迷糊迷糊。

[十門者:]哪十門呢:

[甲 一總釋名題],先了解這部經的題目的意思為何。 [二教起因緣],講這部《圓覺經》的因緣是從何而來。 [三藏乘攝屬]第三,這部《圓覺經》是屬於三藏的什麼藏,是經藏、律藏、論藏呢?乘就是:是聲聞乘、還是菩薩乘呢?是大乘還是小乘呢?攝屬就是說:是屬於三藏當中的哪一部,經、律或是論?或者是屬於大乘?屬於小乘?是菩薩乘,或是聲聞乘呢? [四體性深遠],這部《圓覺經》的體性是廣是狹? [五能诠教體],就是說:這部經以何作佛事。以文字、音聲,能诠教體。

[六所被(“被”pī)機宜]“機”就是根器,這部《圓覺經》到底是對何種根機而說?在第六門來討論。 [七宗趣分別],本經最重要的在講什麼內容?它是以何為宗。 [八力用殊勝],研究這部經之後,能產生什麼作用?為了使我們離妄證真。它有什麼殊勝之處? [九傳譯流通]這部經從印度傳來,翻譯的經過程是如何?由誰翻譯?為何能流通至今?傳譯流通就是歷史背景,它的歷史背景,讓我們了解這部經典是從何而來。如何流通?有一個交代。才不是像神教的扶鸞,起乩說誰來降臨,然後隨便畫一畫,就說是釋迦牟尼佛降乩;佛經不是這樣,它是確確實實有根據,說出經典的歷史、是從何而來,所以,佛經的真偽,一定要有翻譯的人是誰。這很簡單,你要判斷一部經典真、偽,就看它是在哪個朝代,由哪位三藏法師翻譯流通的。 [十講解經文],所謂講解經文,就是將整部經從頭到尾作解釋。

甲一 總釋名題

這個題目的地方要寫很多字,在【大]的旁邊寫:體;體是絕大,絕對的大。在“大[方]”的旁邊寫:相;在“大方[廣]”的旁邊寫:用,也就是:大、方、廣就是體、相、用。這部經在講什麼?這部經在講絕對的本體,絕大的本體。再來,這部經的相遍十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皆由此經出,所有的三身四土,都要由《圓覺經》證悟,[方]就是事相遍十方,相遍十方。[廣]呢?就是妙用很大叫做廣,所以[廣]就是用。在[用]的旁邊寫:圓覺妙用。原來這部經就是在講我們本性圓覺的妙用,這個[用]就是圓覺的妙用。再來,大方廣,在[方]左邊寫:正;[正]叫做方,就是說直趣菩提。[正]就是智,這個[方]就是一種正確的智慧,非常正的智慧,我們所講的正道。所以說:[大]就是體大;[方]就是相遍十方,叫做正、叫做智慧;[廣]叫做用、叫做圓覺妙用。圓覺叫做圓滿的覺性,[圓]滿[覺]性。圓覺就是我們圓滿的覺性。什麼叫圓覺?就是一心的別名,圓滿的覺性就是一心的別名。也就是說:大方廣——體相用,就是我們的一心;我們的一心,就是我們圓滿的覺性。一句一句念比較容易了解。再來,[修多羅]“修多羅”: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喔!這部大方廣圓覺經典,契經就是合佛的道理,又合眾生的根機。[了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叫做了義;換句話說:小乘不究竟、不顯了,當然就是不了義。經藏皆名修多羅,就是諸經,一切經典都叫做修多羅。了義,修多羅這部契經、這部經典,諸經當中是了義經。所以,“修多羅了義”就是說:諸經典當中,以這部經來說,叫做了義的經典。[經] 指本經,只有單單指本經,而不是指諸經。上面的修多羅叫做經,但是,它是指諸經。修多羅了義,就是諸經當中的了義教;底下這個[經]就不同了,這個“經”叫做別名,就是說:只有《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部經。最後一個“經”字是指只有這部經,上面那個“修多羅”是指諸經,只要合佛的道理、合眾生的根器。[卷上】卷上,以前古代沒有印刷術,所以,都是把經典捲起來,捲起來分上卷、下卷。我們現在為了保留古人的名詞,了解以前不叫[冊],現在叫上冊、下冊,以前叫做卷上、卷下。

[此經共有五名,乃如來金口,親自命名。]。這部經典有五種名,但是,這部經典是取第一個名字,跟第二個名字,你看!這部經典第一個名字叫做[一、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修多羅了義,],你注意看:“大方廣圓覺”,取這五個字;第二個名字,取[修多羅了義]。本來這部經有五種名字,這是從第一個、第二個各取五個字,第三個沒有采用。[三、秘密王三昧,],這部經也可以叫做《秘密王三昧經》;這部經也可以叫做[四、如來決定境界,五、如來藏自性差別。]經。這部經本來有五個名字,但是,五個名字當中,只取第一、第二個。[為要事周義盡,],事相圓滿,義就是道理已經極盡,也就是究竟的意思,事相很圓滿,道理也很究竟。[如來故說五名,求其簡略切要,]簡單切要。[結集且標兩號,] 兩號就是兩個題目的名字連接起來,[而於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第一種名字,第一種名字叫做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所以說[復略陀羅尼三字,] [略]就是省略、去掉,把第一個名字省略掉[陀羅尼]這三個字。[第二題全取,]第二題的名字叫做修多羅了義,全部節錄下來,所以:第二題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十個字,這十個字是所解釋的法的道理,被這部經典所解釋的道理。[後一字是能诠文字,] 所以就是經典,第十一字就是“經”。能诠文字,能夠解釋的文字。[能所合成一經名題。名者,實之賓也,]什麼叫做實之賓也?就是說:實在是道理之賓,“賓”就是客,外在的,名字。我們說:主人是道理,客只是外來的,借重著文字來顯示這個道理,實就是:實在它只是道理,道理以外的,那當然就是借用名字了。實之賓也,是只是道理的外在作用。[循名務必核實。]“循”就是依,如果按照這個名字,務必、一定要核實,就是要契合這個實在的道理。[題者,經之綱也,] “綱”就是魚網最粗的那條線,最重要的!我們把網一撒下去,拉起來,從那一條最粗的繩子拉,大的目叫做綱。[解經] 要解釋這個經典,[貴在提綱。] 提綱就是重要的,抓魚的粗的繩子,綱目嘛。[今先解前五字。] 現在先解釋五個字。

[大方廣三字是義,圓覺二字是法。] 底下就解釋了,[如《大乘起信論》所雲。摩诃衍(此雲大乘)者,當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摩诃衍,中國話叫大乘,一種是大乘法,一種是大乘義,義理、道理的意思,大乘法皆不離眾生心。[所言法者,即眾生心(圓覺在纏,] 這個“纏”就是指煩惱,我們圓滿的覺性被束縛著,開發出來叫做圓覺,沒有開發出來叫做如來藏心,就是這個意思。[即是眾生如來藏心);] 把它調過來叫做藏如來心,孕育著如來清淨之心;反過來念即是眾生如來藏心。所謂如來藏心,就是孕育著如來的本性,卻沒有開發出來,還蘊藏著。圓覺在纏就是說:我們圓滿的覺性,還在煩惱的束縛當中,換一個名詞,叫做如來藏心。如來藏是《楞嚴經》說: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是法,所謂以就是眾生的心。[所言義者,]義就是《圓覺經》在講什麼?大乘的內容在講什麼呢?講體大、[即體、]體是絕大,我們絕對的本性叫做體,絕待的本性叫做體,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叫做體。[相、] 由體發起的相,是沒有分別、清淨之相;一切清淨之相不離體,所以,相是遍十方。[用,] 由般若智慧影現在事相、外相當中,就能產生種種的妙用。所以,體大、相大、用大,這都是大乘的義理,大乘所講的道理,都離不開體、相、用[三大之義也。《大疏》雲]這是一本書,[:凡欲解] 如果想要了解,[了義經論,] 如果要解究竟實相,叫做了義經論。[先須明釋] 清楚的解釋[法義,] 先須明釋,要先清楚的去解釋什麼是法,什麼是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義”就是道理,所謂的道理才能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 用這個道理來照法,什麼叫做照法?照法就是說:用這個道理來陪襯著這個法起來,用這個道理來作標准,然後對照看看這個法是不是正的,是不是正法,法就能顯示出來。世間人拿鏡子照自己的容貌,君子用良心返照自己,君子知道做事情要有良心;學佛的人用因果的鏡子返照自己,是否符合因果的道理?聖人用本性返照自己,有沒有合本性?各有不同,法即顯了。[今先講大方廣三義,後講圓覺一法。

大者,當體得名,即當圓覺全體。]圓滿覺性的全部。[此體豎窮三際,] 豎就是直線的來算的話,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我們圓滿的覺性,這個體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終止。[歷塵劫而常住;] 經過塵沙劫,塵劫就是無量劫,仍然安住。[橫遍十方,] 就橫的來說是遍十方。[無邊無表,]無邊就是沒有一個終止的盡端。無表呢?你沒有辦法顯示出來,因為它是沒有形象的東西,無表,你怎麼樣指示出來呢?你怎麼樣表達呢?它沒有形象的東西,你如何表達呢?[超象外以孤標;無名立名,強名曰大。] 超象,超一切現象界以外而獨有的,那就是體。“孤”就單獨,只有它,孤標。只有這個體能夠這麼大的,無邊無表,橫遍十方,塵劫常住,豎窮三際。說:無名立名,這個圓覺的全體,我們這個圓滿覺性的本性,無名立名,因為它沒有名字,所以,不得已立名。強名曰大,強名就是說:不得已,我們勉強的,強名就是很勉強的來說它是一個“大”字,無法言說。所以,強名,不得不;強就是不得不,不得不講它只是一個“大”字。[當體者,非對小言大之大,] 對小說大。[若大外有小可對,則非至大。]舉例:我們世間人很不會說話,說:我很偉大!“我很偉大”,表示有對方比你差;如果我很偉大,有一天人家跟我比較,這樣,我又矮人一截了。所以,說自己很偉大的人,就是很不偉大,愚癡,不聰明!說:我很偉大!意思是說:你很愚癡,有一天人家比我們偉大,我們就變成愚癡,變成落入階段、對立的比較。你如果說:我不偉大。沒有比較,我很平凡,這樣當下、當體就是平等法,平等法,沒有經過比較;你沒有落入人家的把柄。所以,我們講話要有藝術,講話有藝術的人,就抓不到把柄。為什麼?我們如果自己覺得很我慢;或者是覺得對別人有恩;或者是覺得自己很偉大,這樣就是落入階段,這就不是佛法,這樣會受人指陳。古代的賢人說了一句話:善於議論別人者,於邊(在旁邊),於側面,人亦議論他。這句話很有道理,就是說:我議論別人、批評別人好壞,我如果落入這種觀念,那麼,你就有懈可擊,旁人就會來討論我們、議論我們。古人很厲害!假使當相就圓滿,我今天在別人面前,不講別人的壞話,我不講別人的壞話,無論他好壞,我們都平等,別人聽到我們這樣講,無懈可擊,我們講的都是平等心,他想討論我們,就沒有資料可以討論,因為我們沒有落入階層的比較。所以,講話的用詞很重要,我們如果講到佛理,語氣要肯定,要肯定,有決定心;如果講到自己的意見,我們就用“包容”、“參考”。譬如:人家來文殊講堂參訪師父,我們的用詞就要用[參考];今天你們四、五百人來到這裡,我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互相研究一下。如果講錯還能轉圜,我是說[研究]而已呢!我是說互相研究。互相研究就是說:我如果有說錯的地方,還望你指教的意思,這就不落入把柄。但是,如果講到佛的道理,講到往生極樂世界,就不能這樣講了;這個往生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們再研究看看好了!這樣就完了,這樣講經就完了!要奠定眾生的信心,怎麼可以讓你用[研究]的?對不對?講到往生是不能讓你用“研究”的,那是佛講的話,佛是聖人啊!一定要講到讓眾生百分之百相信,那是佛講的話,往生極樂世界,這不能用“參考”的。如果是我們自己講的,要用[參考]: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說錯了,大家互相研究一下。知道嗎?所以,古人說的沒錯,講話有沒有藝術,差別很大!要誇獎自己,也要誇獎得很有藝術,隨便誇獎自己,人家會受不了,誇獎自己,也要讓人起歡喜心,你明知道他在自誇,不過聽起來很舒服,比較沒有壓迫感。這個“大”,不是對小來說的大,叫做絕對的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是由小而成,則非本大。]不是絕大,不是當體就是絕大,本來就沒有大,是因為有比較嘛![今圓覺之體,]是[絕對待,]對待就是二元,對立叫做對待嘛!絕諸二元對立。[無前後,] 無前後就是不受時間、空間束縛的大。有一個探險家進入深山探險,他入山之後,遇到山中的原始民族,那些原始民族的體格都很壯碩,他不知道人家背後藏了一把刀,這個探險隊就拿一把刀出來,他想:那些原始民族看到一定會害怕!那些原始民族又高又壯,看他拿刀出來,馬上從背後拔出一支更大的刀,嚇得他把刀子一丟,拔腿就跑,因為那支刀比他的更大!那一幕你可想而知,看了就很好笑,他以為拿那把刀出來,對方會害怕,結果人家拔出一把比他大三、四倍的刀子,嚇得他拔腿就跑,意思是來比看看誰的刀子大啊!無前後,不是比較的大,[是至極之大,是本來之大,斯為大義。]這就是“大”的意思。[方者,就相得名,]就是指我們圓滿本性、覺性之德相。[即指圓覺德相。此相本不離體,] 相不離我們的體性,[即體中所具功德之相。]體中所具功德之相,簡單講就是清淨之相。[又方者,正也,] “正”是什麼意思?我們說:體、相、用,大、方、廣,這個“方”就是正,[即正智圓照。]正智就是一點都不偏,中道智慧、實相智慧叫做正智,圓滿照一切。[一切諸佛,因地法行,] 因地,就是我們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皆依正智圓照。] 修行若欲達到佛的境界、入涅槃,不了解《圓覺經》的道理,無有是處!所以,最後面佛就勸你:意思教化成就無量無邊的阿羅漢,不如為他演說圓覺的思想,所以,佛很贊歎這部圓覺的道理。因此,從因地修行到果地覺,不了解這部經典,不可能成就![ “文殊章”雲: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圓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淨覺相。] 但是,二者皆無相。話雖如此,但卻是同一體,圓照就是我們自性大智慧光明,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本性,返照自性清淨覺相。[諸佛依此圓照之正智,照空無明,] “空”就是破除,照空無明,徹底的破除這個無明,因為有圓照的智慧,所以照空,徹底的破除無明,[得成佛道,是為方義。]

什麼是大方廣的“廣”呢?這個“廣”字,很多人用來取名字,在出家人當中,很多人用它來作為法號!譬如:法廣、妙廣、廣文、廣品,出家人用這個“廣”字的很多。為什麼?這個“廣”就是很大的妙用。[廣者,從用得名,] 從這個用得名,[即指圓覺妙用。]為何說這個[用]是不可思議呢?因為它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所以說:[此用亦從體起,]“體”就是本性,依體起用,這個用就不得了!若是依識起用,那個叫做分別、執著,依識起用,那個用是自私自利、我執法執;若是依體起用,依本性起用,這個就大用現前。[謂此覺體周遍,] 周遍就是平等,無所不包,那當然平等,才能無所不包嘛,你不平等,當然就有高低、對立,當然無法周遍。所以,擺平了自己,天地萬物就世界太平了!擺平了自己,還要加上一層不恐懼,也不顛倒,不恐懼、不顛倒,就是擺平了自己。我們今天為何不能得到平等心?因為我們有恐懼,因為我們會顛倒,因為我們恐懼、顛倒,所以,我們的本性不能周遍,我們每天都怕失去什麼東西。白天顛倒、晚上也顛倒;白天作白日夢,晚上作夜晚的夢。每天都在顛倒,所以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我們如果了解本性,大地無寸土,所謂的寸土就是說:一切的國土都是空性的,連寸土都沒有。也就是說:連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他都能空了,也就是佛的度量,大到包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哪裡像這個世間的人,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自私自利,到處傷害別人呢?聖人所過的日子,或是他擁有的宇宙,雖然跟世間人同樣生活在娑婆世界,事實上他心中的宇宙,完全跟這個世間的宇宙不同。他是活在和平的世界,無論外面的戰爭再激烈,他都空一切相。三千大千世界他都能空了,哪有金錢不能空的道理?名利、男女一切,他會空不了?所以說:此覺體周遍,[本有過恆沙等,不可思議之用。]人人具足,每一個人都有。[潛興密應,廣多無盡。]“興”就是運、運用的意思,潛興就是暗暗的運作,然後秘密的相應。我們的本性蘊藏於內,悟道的人,他就會運用,能秘密的應用,運用於一切事相當中。“興”就是運轉,可以暗暗的運轉它,可以秘密的應用它。廣多無盡,本性通達無生,就能運用於一切事相,你做事業,悟到本性就很好用,白天認真賺錢,晚上閉眼休息時,第一個觀念:這都是虛妄的東西,我是俗家人,必須賺錢!晚上睡覺就全部放下。所以,在家人如果明心見性,妙用同樣現前,他無掛無礙、無障無礙,為什麼?無盡的智慧都在當下這一念,雖然他白天很認真的工作,可是,晚上卻睡得很香,為什麼?他沒有得失的觀念,因為他已經盡力了![不獨諸佛已證覺體,大用繁興,即眾生在迷,運轉施為,亦頭頭是道。]所以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無礙,礙不了他!他抽煙也無礙、他嚼槟榔也無礙、他拜佛、念佛也無礙,因為他已經無相,什麼事礙得了他?我們今天所有的障礙,都是因為在相裡面才有障礙。他已經完成本性的覺性,他只是表演給眾生看,變成只是一個演員,沒有一個固定的角色,本性無形象,你要他演什麼都行,他拍桌子,拍桌子也是大徹大悟,為什麼?這只是事相而已,他心中無恨、無執著、無貪瞋癡,他只是隨順拍一下,表示:我有反應了。他要讓你知道:我有反應了,因為我要給你答案。眾生拍桌子的心態就不同了。以凡夫和聖人來說,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拿香板打人?他並不是恨眾生,是為了讓你開悟才會打你,他並不是用瞋恨心,而是用清淨心。所以,一切事相對明心見性的人統統無礙,他做生意也無礙,他要怎麼運用都可以!而我們每天跟佛睡在一起,夜夜抱佛眠,但是,我們卻不會運用。所以,來說:師父啊!您同情我,為我開示,讓我開般若智慧。自己有般若智慧不拿出來,老是要我跟你開示,真奇怪,當下就是!他說:當下在哪裡?我就找不到啊!我說:要找一定找不到!他說:那不找呢?我說:不找更不行!他問:那該怎麼辦?我說:本性找不到,本性不能用找的,當體就是!他問:當體是什麼?我說:問這一句就代表還早!當體簡單講:智慧心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了解緣起性空,運用一切妙用,這就是了!這是什麼?這又無法言說。既然無法言說,為何現在又說?不說,你又不懂;說出來又不是。真難了解!念佛啦!對啦!念佛啦!不然怎麼辦?阿婆聽一聽就說:慧律法師!都聽不懂呢,不知道在講什麼?沒關系!你念阿彌陀佛就好!喔!這個就有辦法!最快速了,對不對?對啊!三餐不愁吃穿,整天拼命念阿彌陀佛,准備往生極樂世界,至於《圓覺經》,就多少聽一些,當作薰習,你去極樂世界,佛也一樣講這部經,因為十方諸佛同樣要研究這部經,到了極樂世界,也有一部叫做《圓覺經》。等你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這部經:這個我聽過了!你就輕松多了,因為在文殊講堂就聽過了。無論你到哪個諸佛國土,都要研究這部經,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要研究這部經典,從因地修行到佛果,都不能離開這部經典,遲早要研究。所以,你要認真聽,因為去極樂世界也一樣要聽,那麼,我現在就先講給你聽![古德雲:“搬柴運水,盡是禅機,] 什麼叫做禅機呢?禅就是定慧均等叫做禅,就是不可思議的本性妙用叫做禅,禅就是不能用語言去形容。禅在印度話叫做禅那,我們現在講:禅定。這個“禅”字其實是印度話,我們加一個“定”,“定”是中國話,變成印度話加中國話,變成“禅定”;其實不是指禅定,是指禅那。什麼叫禅那?不可思議的本性妙用,叫做禅。所以,參禅是什麼?又不能用語言講,又不能用手比,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豎拂拈槌,] “豎”就是立,“拂”,以前的出家人都拿一支拂塵,那支拂塵,有的是用馬的尾巴的毛所做成的。像我們去受三壇大戒的時候,他們都會派五個人站在戒師旁邊,其中一人會手持拂塵站在一旁,到了中午要上供的時候,上供的時候要說法,說法的時候,先拿撫尺拍一下,然後唱頌,唱完之後就揮一下拂塵,揮一下,我有看到戒師這樣揮一下,然後開始說法。講幾句禅語,跟你開示。表示說:你今天來打齋,我為你說法。其實信徒都聽不懂,因為來打齋的人只顧著拜,台上講什麼都不知道,加上底下又吵,去打齋的人又很多,上面在講什麼都聽不懂。豎拂就是立拂,拿那個拂塵。拈,我查辭典,用手指拿東西叫做拈,我們說拈香,拈香就是這樣子,(法師齊眉,雙手作拈香),齊眉表示吉祥。拈香的時候,第一次,用左手插阿彌陀佛的位置(中間);拈第二支香,用左手插觀世音菩薩的位置 (對角右側,觀眾看是左側);拈第三支香用右手插大勢至菩薩那個位置(對角左側,觀眾看是右側),拈香也是有規矩的。轉角的時候要九十度,這有規矩,我們有受過訓練。因為我個子矮,站中間拈香的機會很少,比較不適合站中間。豎拂拈槌,這個槌就是我們所講的鐵槌或是木槌。[無非妙用!”] 行住坐臥的意思,[故有廣義。] 運用很大、廣的義。[以上所明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三大之義也。畢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圓覺一法。此乃如來,先立法義,後出法體。]先立這個法的義理,然後再出這個法的體。[法義既明,當講法體。]法義先了解之後,再講這個體。

[圓覺者,]什麼叫圓覺呢?[圓滿覺性也。具足眾德曰圓,]具足一切德行叫做圓,[照破無明曰覺。此圓覺,即諸佛之本源,眾生之心地,而為十法界所依之體,具有不變隨緣二義。]“緣”就是生滅;“不變”就是我們如如不動的本性,我們如如不動的本性,隨一切生滅法而不變。[本來清淨,不動不變,而能隨迷悟之緣;隨迷緣而成六凡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的眾生,[隨悟緣而成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跟佛,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的法界,六凡、四聖,合稱十法界。[雖為迷悟所依,]“依”就是所依靠,但是,[不為迷悟所變;]但不為迷悟所變。[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水如果遇到冷就結成冰。[隨暖氣之緣,復溶為水,]但是,無論是冰或是水、水氣,變來變去,本質都一樣,[其性始終不變。]只是溫度不同而已,也就是隨著緣而有不同。[圓覺平等,在聖人分上,不曾增一絲毫,]不曾經多出一點點。[在凡夫位中,未嘗減一些子,即《金剛經》所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金剛經”是法,]什麼是法呢?[指實相般若,即此經之圓覺也。

圓覺,並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而非肉團之假心,] 肉團就是指我們的心髒,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不是這個肉團的假心,也不是我們分別、執著的那個意識妄想心。[亦非意識之妄心。世人皆認假為真,]認假就是認為說:你的心在何處?答:我的心在這裡!(法師手拍胸口)指著心髒這樣說。你的心如果在這裡,那麼,人死後心髒還在,卻沒有作用了!人死後心髒還沒爛掉,還在身上,可是,卻沒有作用了!所以說:世間人都認假為真,[或認妄為真,]妄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心當作真心,認為我們每天於食衣住行計較、跟人家吵架、貪瞋癡的那個意識分別執著心,是我們本來的心,這叫做認妄為真,認識虛妄的東西,當作我們清淨的真心,[卻將本有圓覺之真心,迷昧不知,故為不覺之眾生。眾生迷昧真心,可以試驗。]可以作試驗。[且問於人:汝有心否?] 你有沒有心?[必答曰:有。再問: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裡。]在這裡有一顆心。[此但認肉團為心,乃是認假為真。不知肉團心,本無功用。若有功用,此心存在,應皆有用,何以世人乍死,]才剛剛死亡,“乍死”就是剛剛死亡,剛剛去世的人,[此心尚在,即無知覺,足證無用也。]我們的心髒不能有一點缺損,心髒如果缺損,人就沒救了,心髒沒有再生的能力。人最大的器官是肝髒,肝髒大概有1.5公斤,肝髒它有再生的能力,心髒不能切除,肝髒可以切除,肝髒就算切除十分之七,剩下三分,它只要經過半年的時間,整個肝髒又全部恢復。我們人的全身,心髒切除,就沒有了;胃部切除,不能再生;肝髒它可以再生,肝髒就是我們的化學工廠。譬如他抽煙、酗酒,喝酒喝得很凶,精神緊張,當記者的晚上要趕稿件,一直抽煙,因而得肝病,造成肝硬化,就是變成脂肪肝,脂肪肝就是說它不能分析,不能起化學變化,圍繞著這脂肪變成凝固,肝硬化,所以要把它切除,切除後留下好的,經過半年,可以把整個肝髒又成長完全,變成原來的樣子,心髒不行。以前讀書時,家裡常常煮豬肝給我吃,所以,我知道它的大小。底下,為什麼人死後,這個肉團心還在,卻無知覺呢?這樣就能證明,這個心髒沒什麼作用,它的跳動只是幫助身體運作而已。[或曰:此心死時無用,生時而能思想分別,何謂無用?答曰:此則一迷再迷,又將第六意識之功用,認作肉團心之功用。非特肉團心,是假非真,即第六意識,亦是妄非真也。] 也是虛妄的東西,不是真實的[楞嚴會上,阿難認識為心,如來斥為非心,]“斥”就是指責,說:那個不是真正的心!那個不是心![指名妄想]心[。後向根中] 根中就是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指出不動、不變、不失、不還之如來藏心,即是圓覺真心。] 就是六根門頭驚天動地,禅宗開悟的人就是這樣,為什麼驚天動地?因為他證得平等心,眼見、耳聞統統平等,沒有高下,完全平等,運用自如,不受影響,這就是圓覺真心。

[圓覺一法,是大陀羅尼(譯雲大總持),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什麼叫陀羅尼?我們說:大悲心陀羅尼、楞嚴陀羅尼、藥師陀羅尼、往生陀羅尼,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一切義。[《起信論》雲]《起信論》是一部很重要的論,我們唯識學講完之後,再來講《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八識規矩頌》,慈航菩薩寫的注解;再來就是要講《大乘起信論》,這非常非常的重要!當然,有人說這部經典是假造的,有的人說是馬鳴菩薩作的,有的人說不是,自古就有很多關於《大乘起信論》的爭議。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是偽經,不是真正的馬鳴菩薩造的,但是,《大乘起信論》有其偉大之處,我認為還是要了解。[:“心為大總相法門體”者是也。] 大總相法門的體,[圓覺真心,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一切諸法,無不從心建立。佛告文殊雲:“無上法王,] 法王就是佛,所以,取“法王講堂”這個名字,是非常之大![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 由此生什麼呢?[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在解後文)] 有大陀羅尼門,叫做圓覺。圓覺能流出什麼呢?由清淨心,流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與種種波羅密;波羅密叫做到彼岸,能令一切九法界眾生及聖者,直接到佛的彼岸,叫做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又告普賢雲:“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一切眾生,我們當體即是,種種的幻化,當下雖是虛妄的東西,悟,真心不離虛妄,當下就悟,都能產生如來圓覺妙心,這意思是說:悟不分時間、空間。師父早就告訴諸位:悟不是等到有一天才悟,悟都是言下大悟,而不是今天講,明天才悟;明天講,明年才悟。你今天不悟,明天照樣不悟;你現在悟,明天一樣悟,悟是無始無終。如果說有一個開始,是方便講,本性本來就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說:我現在開始悟了!其實無量劫來,本性本來就存在,怎麼說現在才開始悟呢?所以,用一個時間的假設,說有一個開始。所以,言下大悟,恢復本來的面目,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束縛,無始無終。離一切幻化,就是如來圓覺妙心。所以,《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非幻不滅。知幻,了解這個世間是幻化的,你就馬上放下。知幻即離,了解這世間是虛妄的,馬上你就放下,那就是本來面目。非幻不滅,就是說我們的本性,非幻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不曾離開我們。因此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 所以,會修行的人很快很快,他在聽經聞法一剎那之間,直接入涅槃,不生不滅的佛的境界,剩下來的,就是除掉那些不良的習氣,叫做長養聖胎的功夫,悟,開始起長養聖胎的功夫。我們雖然了解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的習氣、欲望,有時候,我們的誓言抵不過誘惑,我們雖然悟到本性,但是,定力不夠,不能不長養聖胎,習氣一樣斷不了。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如是則一切諸法,不離圓覺。圓覺,即一心之別名;]一心就是圓覺,圓覺就是一心,[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華嚴》則曰:一真法界。《楞嚴》則曰:如來藏性,《淨名》](《維摩诘經》)[則曰:不思議解脫;] 這都是在講我們的本性,[《法華》則曰:一乘實相。或雲真如實際,或謂寂滅一心。] 這都是在講同樣的東西。一真法界也好、如來藏性也好、不思議解脫也好、一乘實相也好、真如實際也好、寂滅一心也好,都是在講我們的佛性,平等清淨的佛性。[在有情分中,名為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為法性。] 佛性法性本來不二性,所以名殊,“殊”就是有差別,名稱雖然有差別,但是,這個本體是一,叫做[名殊體一,無非圓覺一法也。圓覺一法,通因徹果,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A[本具圓覺,而迷背圓覺者,]是六道凡夫也,[六凡也;]這句話要這樣念:本具圓覺,而迷背圓覺者,是六道凡夫。B [雖聞圓覺,而不悟圓覺者,]是[二乘也;]C[分證圓覺,]分證就是說:尚未究竟圓滿,但是,分破分證,就像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雖然還未圓滿,但是,已經有圓滿的氣氛出來了,叫做分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還未達到圓覺者,是[菩薩也;]D[滿證圓覺,而住持圓覺者,]是[如來也。]這就是所謂的如來。[離圓覺無十法界,離十法界,不成圓覺。]十法界就是事相,圓覺就是無生的理體,離開無生的理體,就沒有所謂的十法界,事相的十法界;離開了事相的十法界,就沒有所謂無生的圓覺體。[體周十界,用等恆沙,不即諸法,不離諸法,]不能講當下就是諸法,也不能說離開這些諸法,[是之謂無上心法。] 你如果說不即,即就是諸法,圓覺就是諸法,那圓覺變成生滅了;如果圓覺離開諸法,那圓覺就變成怎麼樣?另外一個獨體,所以說:不離諸法,這叫做無上心法。

我們已經將“大方廣圓覺”五個字解釋完了,底下解釋修多羅。

[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後,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是諸經之通名。]諸經就是說:很多經典都叫做修多羅,只要佛講的,或者是經過佛印證的,三法印或者實相印,都叫做修多羅。[凡經藏,無論大小乘,同名修多羅。

了義者,]究竟的實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叫做了義,意思是小乘就是不了義。[徹法流之源底,謂之究竟。]也叫究竟,[談理至極,]最徹底的,[顯現明了,非同小乘,] 不是小乘,小乘怎麼樣呢?[權漸] 漸就是有次第,是[方便]法,而圓覺是怎麼樣?它是究竟的了義,直接頓。所以,權漸方便是小乘,方便是方便菩薩,所謂的方便道,不是究竟的實義[,隱密之談,] 隱密就是說:還有很多的道理沒有發揮出來,只要講到這個地方。他的根機僅止於此,所以,佛只能講這些話。[說不究竟也。]遇到根機利的,告訴他:你要大徹大悟!遇到懈怠的,告訴他:明天開始,你只要早晚課不缺就行了!跟他說早晚課不就行了,他會懷疑:出家人只要早晚課不缺就好了嗎?不是這樣就好了,那是師父方便,不然他待不下去啊,他懈怠慣了,做早晚課就做得很累了!有個媽媽養了一個笨兒子,成績很不好,每次考試總是名落孫山,不然就是考最後一名。他媽媽就告訴他:你下學期只要考倒數第二名,贏一個人就行!為什麼?因為他總是墊後,很慈悲,不敢贏別人,考最後一名。一般人就會:啊?做媽媽的居然這樣教兒子;考倒數第二名就好,沒辦法,他從來沒贏過別人啊,不得不這樣說!或是說:你只要考六十分就好了!這是不究竟的說法。所以,佛說小乘是方便而已,方便說。[昔順宗皇帝,問清涼國師雲:諸經中,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答曰:佛一代教,]如果就事相上來說,[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得之由人,亦皆了義。]圓器就是說:根器是屬於利根頓悟的人,這是比喻。圓器受法,就是大根器的人、頓悟根器的人,接受這個法,那麼,沒有一法不圓滿,直接透入實相的道理,無礙。所以,有得無得是由人,得之是由人,此亦皆了義。[此二皆不必揀,]都是不必分別,“揀”就是說把它選擇起來。[今約開方便門,]開方便門來講,[示真實相,有了不了。]有了義與不了義,[故《淨名》]就是《維摩诘經》[、《涅槃》、《寶積》等經,皆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者,大乘教也,不了義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一往就是一向都是這樣子,把它分開來,一往就是一向都是這樣分。[若大乘中,雖然六度齊修,]一起修。智慧與慈悲並運,[智悲並運,定說三乘不一,]三乘,但是不合一。[亦非了義。]這不是究竟,一定說三乘;“不一”就是不同。意思是:大乘當中,雖然六度一起修,智慧與慈悲並運,定說三乘不同,但是,這也不是了義,要說圓融。[若會三權歸一實,]會這個三權,三乘的方便,回歸到一實相的大乘法,也就是[以玄爐陶於群像,智海總乎萬流,]玄爐就是這個鑄器的爐,群像,無論你鑄造什麼像,都在這個爐中,離不開這個爐,統統它是這個爐做起來。所有的東西放進這個爐中,都一樣,陶於群像。若是做成以後呢?做成之後就不一樣了,各個像都不同;但是,本性、本質都一樣。譬如:用銅去做,銅的佛像本質都一樣;用木雕的,就同樣是木造的,但是,雕刻出來的像不同。是不是?所以,玄爐陶於群像,做出來的像雖然不同,卻是同一個爐出來的。智海總乎萬流,智海就是匯集一切的萬流。[無二無三,無不成佛,方為了義。]究竟的了義。

[《大寶積經》]喔!《大寶積經》的份量很大,有幾百卷,我看大藏經的時候,《大寶積經》的份量很多,很久都看不完![:“佛告捨利弗:若諸經中,宜說世俗,名不了義,宣說勝義,]就是實相,[名為了義。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也是生滅法,[名不了義;宣煩惱業盡,名為了義。若諸經中,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有取捨的念頭。[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為了義。]所以叫不二門。[”此經如來住法性土]法性土就是說常[(寂光淨土),]法性土就是沒有真正這個土,一片光明,法性土就是理性土,理土,沒有真正這個土,這個土是通達我們圓覺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理性之境,叫做常寂光淨土,其實沒有這種土,理土,盡虛空、遍法界都叫做常寂光淨土,只要是佛;眾生是業報身,他看到的就是穢土。[現受用身(他受用報身),]自受用以及他受用,實報莊嚴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凡聖同源,主伴俱會,] “主”就是佛,[伴]就是聲聞、緣覺、或菩薩,[為十二法身大士,直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就是佛。[圓滿覺性,與佛無別,直截分明,]清清楚楚,[毫無隱覆,]一點都不隱瞞。[是契經中,了義之法,非不了義之法也。] 不是不了義之法,[上十字所诠之法義講竟。]所解釋的法講完了。所解釋的法就是說:上面所講的,“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十個字講完了。

[經之一字,是能诠文字,]是以文字而能夠解釋這個道理。[即契理契機之教。問:題中上有修多羅,譯為契經,下經字,即契經之略稱。]為什麼一個題目有兩個“經”字呢?雙舉就是兩個“經”字,修多羅也是“經”,底下最後一個字也是“經”,所以說[一題雙舉,豈不重復耶?]為什麼講兩個“經”字出來呢?[答:上指諸經,下指本經,必須雙舉,方顯此經,為諸經中了義經也。] 一切經典當中的了義的一部經典。[卷上者,上古之經,皆裝成卷,舒之]就是展開來[以便讀誦,]我們現在都排版印刷了。[卷之以便供奉。]古人也有供奉經典的。[後代易制,]易是改變,制就是排版,後來改變成排版了,[未易其名,] 但是不改它的名字,[故仍稱卷。]現在不用“卷”了,用“冊”,但是,不改變它的名字,所以,仍然用卷。[此經分為上下兩卷,]上下兩卷,[今當上卷,故以卷上稱。一總釋名題竟。

甲二 教起因緣

如來教法,決不孤起,]“孤”就是單獨,沒有因緣,雙跟單,雙就是有因緣而生;孤起就是單獨而起,佛陀的教法,絕對不會無因緣而生。[起必有由。] “由”就是原因。一定有原因。[究其教起因緣,] “究”就是探討,探討它教起的因緣,[有總有別。]總因緣與別因緣不同,[總,即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者,就是如來要開示眾生,]開示眾生什麼呢?每一個人[本有佛之知見,要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得成佛是也。]本有佛之知見,也就是每一個人都能作佛,成佛作祖。所以,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大家來聽經聞法、流通素食、流通經典,都能與眾生結善緣,以後他成佛,就會想到:這位法師,無量劫以前創造一間講堂,讓我聽經聞法,所以,我今天才能成佛作祖。他就會來度我;如果我還在六道輪回的話。所以說,將來是你們度我,還是我度你們,仍是個未知數,或許將來你們比我更行也不一定,目前我只是暫時教你們。這很難說的,只要你肯用功精進,佛性就能顯現出來。[此為一代時教總因緣。

別,即就本經,]這部經典所說的,佛陀為什麼要來說教?這部經典[有十因緣。乃以本覺真如,]本覺,我們清淨本來的覺性,真如。[內熏為因,]內熏就是我們本有的清淨覺性與真如,作為熏習的根本,本來有的。[十二菩薩,請問為緣。]十二菩薩是一個一個起來問,佛一一回答,顯示這個圓滿的覺性。

《圓覺經》第一個因緣是什麼呢?這部《圓覺經》發起的因緣。[一、為示因地法行故。]因地法行就是說:你還未成佛,你一定有一個開始修行的因地,到最後[修證佛果,不離因心,]因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要修行成佛作祖,要用什麼心去修行才能成佛作祖呢?要用圓滿的覺性,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如果不用圓滿的覺性修行,會落入二乘人的果位,或是無法達到究竟佛果,這樣的果報。紆曲就是彎掉了,不能真正達到目的,紆曲也就是變相,不是真正的佛果。所以,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佛經裡面常常提到。[故文殊創問本起之因,]本起的因緣。一開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起來向佛陀頂禮,請問佛陀因地修行的問題。[如來答以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這句話,是我們成佛作祖最重要的一句話,你應該用什麼心去修行?我解釋一下:圓照叫做不取不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那種清淨,圓照。這個“圓”就是一切相皆不取,這樣才能達到空性的圓滿法,空才能達到圓滿法,照,自然產生妙有。所以,圓可以說當下就是照,圓滿的空性,當下就照破一切天地的無明,這就是圓照。這個照有破除無明的力量;圓就是一下子就進入清淨的本體。圓照就是說圓滿的清淨心,一下子就照破了無明,馬上可以顯示出清淨的覺相出來。而我們修行如果修錯了,就會一直團團轉,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所以說: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你若能用圓照清淨覺相的心修行,在剎那之間就能永斷無明,這個就是頓悟成佛,這個就是六祖的功夫,剎那間就悟入,不必彎彎曲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上,即名諸佛,在一句話好好的去體會、觀照,眼見、耳聞,六根、六塵一切,當下就無礙。[方成佛道。佛為示因地法行,故說此經。]在座諸位!你如果想成佛作祖,就是一定要聽這部經,沒有這部《圓覺經》,你就是沒辦法,你沒有辦法圓滿的成就佛道。

[二、為示離幻即覺故。]這句話非常重要!離一切幻妄的執著,你當下就覺悟。也就是說:我們時時刻刻要了解,今天我們是在作夢,夢中我扮演一個角色,每一個人要永遠記得這句話:離幻即覺,離一切幻化的錯誤,當下就是覺悟。我們今天所有的執著都是錯誤,因為那是增加你的痛苦,編織一個牢獄、一個痛苦、一個負擔,自己承擔。今天你眼睛所見,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東西,但是,我們都被外境騙得迷迷糊糊,以為是真實的東西。所以,幻化的東西不值得我們痛苦、執著,離幻即覺。[佛告普賢:一切幻化,]當處[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就是一切時間、空間的交會點,叫做當處。一切幻化,當入都生如來圓覺妙心,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這是你自己不知道。我今天的煩惱,我希望找到哪一個地方,我才來開悟,或者向外追逐,跑這個地方、跑那個地方。你找來找去,要找什麼?你永遠都找不到,因為你內心的取捨沒辦法放下,絕然跑到天涯海角,你的執著心仍在。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我告訴諸位,哪裡是最好的道場?清淨心就是我們最好的道場;圓滿的覺性,就是我們最好的修行。今天如果你說:我去哪個地方;去瑞士修行,馬上就可以開悟!我馬上用飛機載你去瑞士讓你開悟,再把你載回來。如果說你去哪個深山裡面,去阿裡山跟猴子住在一起,能夠大徹大悟,我馬上載你去跟猴子一起住!禅宗講一句話:不善用心,縱然裸露,吃一切苦,如外道者,不名修行!禅宗很早就跟你講得很清楚了。你不善用心,不會用功的人,就算你穿樹葉,像原始人一樣的,沒有語言,披上樹枝,或是修一切的苦行,都名外道,不名修行。心外求法嘛,你不懂得道理嘛!有圓覺性的人,大徹大悟,你悟了,當處就是,就算我穿得很漂亮,我一樣開悟,化妝打扮、穿金戴銀都無礙,悟道的人,你戴什麼首飾都沒關系;你穿一件兩千萬的衣服也沒關系,事情就是如此。你說貧窮才有道,這是對一般的眾生來說,所謂:富貴修道難;可是,像維摩诘居士是大富之人,維摩诘居士是大財富的長老,在印度當時是一個大財富者,是古佛再來,他並不是示現很貧窮,而是示現大富大貴,財富驚人!對不對?他要穿什麼、吃什麼沒有?但是,他不貪著,明明知道這是幻化的東西,方便運用。我們今天要了解,一切幻化,當處都生如來圓覺的妙心,我們今天就是不了解。有一個修禅的人修了很久,去請示禅師:禅師!你說即心即佛,我怎麼不見心,也不見佛?他說:大德,你不見心、不見佛,也沒有人障礙你啊,大德自不見心,也不見佛啊!是你自己沒有見到,活生生的作用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人阻擋你啊,並不是我拿什麼東西擋住你,說你不見即心即佛的道理;你不見佛性,沒有人阻擋你啊,是你自己沒看見啊!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圓覺妙心現前卻不會用,像今天又有一個居士來,為了他兒子:哎呀!師父!拜托一下,我兒子聯考落榜了,希望他能來參加短期出家。我告訴他:一切都是因緣法,這個孩子如果不肯來短期出家,你勉強他也是不受益,沒用!問他有沒有皈依,也沒有,還沒皈依。要是我今天身為人父,或是當學生的老師;我教我的兒子,就盡量、簡單的跟他講一下,關心他一下,跟他講清楚,其余的就不是我的問題了。有沒有智慧,差別是很大的.有一個信徒打電話來,她的女兒腳不方便,留學日本。她女兒年紀可能也不小了,母親想:女兒殘廢,腳不方便,最好是不要結婚!可是,她的女兒認識了一個手臂殘缺的人,右手沒有了,只剩下左手,她的母親一直反對,她就一直煩惱,擔心女兒不幸福,因為女兒的手不方便,如果先生手又不方便,以後要怎麼養孩子呢?她就一直很煩惱,反對這件事,她女兒卻認為:媽媽都不為我著想,只站在她的角度想!所以,她打電話來請求師父。我就告訴她:你這樣處理不對,你一直反對她,她不會感謝你,因為她不了解你的用心。年輕人有一個期間會有沖動性,一直想要走結婚這條路,這是難免的!你一直反對,她會一直抗拒你。我說:今天如果是師父生到這樣的女兒,我會告訴她,我跟你講清楚,你的腳不方便,嫁給對方也是殘缺的,以後經濟能力會很困難,你自己要好自為之,去吧!要是我,會看得很開,所以,有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就不一樣了。我告訴她:你不能一味的阻止她,這樣會弄得母女變成仇人,她要嫁,你卻不答應,會變成仇人,對不對?處理事情不是這樣子的,就像我在教導徒弟一樣的,利害關系我都跟你分析得很清楚;你要考慮妥當,想離開講堂,要先考慮妥當才出去;如果出去之後想再回來,說真的,那就差不多沒有這種機會了,很難有這種機會!今天如果我走結婚的路,我會這樣教女兒:你要嫁人,要考慮妥當,我不會阻止你,因為爸爸走結婚的路,有苦難言,我已經苦在前頭,讓你了解了,你要考慮清楚才嫁,嫁人不好受!我跟那個信徒說:你的女兒作這樣的決定,我告訴你這是一定很痛苦的,因為雙方都殘廢,這條路會走得很辛苦很辛苦,非常辛苦!尤其是我們有聽到佛法的人,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迷迷糊糊;有聽到佛法的人,身體不方便,又決定走結婚這條路,這是很糟糕的![不了如幻,是名不覺,]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不了解、沒有智慧,就是不覺。[若知幻化,即已離幻,既已離幻,即名為覺];你如果離開幻化,就叫做覺。[若知幻化,即已離幻,既已離幻,即名為覺;如人處夢,不知是夢,一知是夢,即已離夢,離夢即名醒覺。佛為示離幻即覺,故說此經。

三、為示修行漸次故。]漸次就是次序。[佛告普眼: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清淨圓滿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這八個字要畫起來,為什麼要畫起來?就是說,你看經典要注意它在講什麼,它有重點,你如果隨時都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怎麼會為了一點小事困擾呢?我看有的人才四十歲而已,我今年四十,有沒有操勞是差很多的,我問木工阿華:你今年幾歲?我三十四!小我六歲呢!我以為只差我兩歲,竟然差我六歲,看起來就像我的……說個諧音就好。

我們是一個修行人,我尚且是有病在身,還能保持這個面相,你才三十四歲就這樣子,因為每天都操勞妻兒的事。有妻兒操勞煩心,真的!貌相就是完全不一樣,他小我六歲,卻蒼老很多,明天不要跟他講喔!事實就是如此,都是為了家庭,沒辦法!所以說:一個修行人,他心地的用功,為什麼?我也不曾在操勞煩心什麼,一切隨緣,你有相當的智慧,哪一件事情能困擾我們?那是不太可能的事!當然,我不是聖人,但是,我們已經能夠在事相當中隨遇而安,可以這麼樣講。所以說:我們若能遠離諸幻,這是最大的美容。我們會妝扮自己,這很好;但是,我們的心一定要用智慧滋潤。我們要保養這個皮膚,可是,你為什麼不保養這個本性呢?保養這個本性,就是遠離諸幻,一切不可得。[幻身滅故,]幻化的身若滅,[幻心亦滅;]身體若滅,幻化的心就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注意聽!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就是我們用智慧,觀照這個虛妄的、幻化出來的塵,把它破除掉,就是你有這種智慧,也不能執著。所以,幻滅的智慧,有這種功夫,讓它滅的智慧,也不可以執著。[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就是覺性,我們的本來的面目不滅,覺性不滅,[即是修行,]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一直放下,放下到無可再放,我們清淨的本性就顯現出來,因為一切欲望都不能束縛你,一切習氣不能束縛你,無量的智慧、妙有便現前。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佛為示修行漸次,故說此經。]這是講《圓覺經》的第三個因緣。

[四、為示窮盡深疑故。金剛藏聞前章,]聽到前面那一章。[圓覺普照,]我們圓滿的覺性普照十方,[寂滅無二,始知眾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乃興三問]因此向佛陀問三個問題,[——一問:若諸眾生,]我們這個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也就是無明從哪裡來?我們說:我們本來就有佛性,為什麼我們自無始劫以來,佛性沒有顯示出來?為什麼還會產生無明呢?無明從哪裡來?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是佛,那麼,無明是從何而來?要問一個開始:無明到底從哪個時間、從何而來?[二問:若諸無明,眾生本有,]如果無明是眾生本有的,[何因緣故,]為什麼原因,[如來復說,本來成佛?]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以什麼因緣,既然本來就有無明,為什麼說本來成佛呢?這是第二個問題。[三問:十方異生,]“異生”就是一切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何時復生,又產生無明、煩惱呢?[然此皆根心之疑,]根心就是說:我們一般眾生的根本的心靈的疑問,一般心靈上的疑惑,都有這種疑問:我們今天本來是佛,後來又起無明,那麼,已經作佛、成佛作祖了,幾時還會再起無明呢?本成佛道,後起無明,那麼,釋迦牟尼佛您已經成佛,何時還會再起無明呢?所以,這部經講得很好,問題也問得很好![能障大乘正信。佛善說譬喻,]譬如什麼呢?[答以譬如銷金礦,]譬如深山裡蘊藏著金礦,我們把金礦開采出來,它已經存在多久了不曉得,我們把它開采出來,經過冶煉、煉爐,產生金子的本性,打造成黃金、金項鏈、金戒指,變成純金。這樣就不可能再恢復原本有雜質的金礦,因為它已經冶煉成純金了。所以,金就是比喻我們的佛性,我們今天就是放在無明山中,如果沒有經過善知識開采,沒有經過一番的冶煉,我們的佛性就顯示不出來;既然佛性顯示出來了,就不可能再起無明。就像深山裡的金礦,把金礦加以冶煉、熔化,去掉雜質,變成999純金;我看人家在買黃金,都是999,有的則是寫千足,它就不可能再變回深山中還沒冶煉過的金礦。我們現在就是在無明山的,有一顆菩提金,菩提本性之金,還未開采出來,沒有經過冶煉;等到冶煉出來之後,就不會恢復以前的樣子,就不會恢復以前含有雜質的金礦了。而你也不能說你得到純金,因為它本來就是純金的性質,只是把它開發出來而已,這部《圓覺經》就是這樣比喻。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銷”就是熔化、去雜質,去掉雜質,銷金礦。金非銷固有,金不是經過提煉以後才有,雖然是恢復金的本質,[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但是,必須要經過銷成就。“銷”就是修行的意思,還是要經過修行才能成就。雖然你是佛,道理來說是如此,但是,要經過無量劫事相上的吃苦、修行。[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若明此義,諸疑自釋。]諸種種的懷疑自然就釋懷。[佛為示窮盡深疑,]佛為了解釋我們更深的疑惑,[故說此經。]此為其因緣。

[五、為示離障順覺故。]離障,離哪兩種障呢?事相上的障、理上的障,順這個覺性。[一切眾生,依事理二障,]理就是不悟無生;事就是習氣難斷。理就是我產無法悟到無生、不生不滅;事相就是習氣難斷,雖然知道一切法無生,但是,斷不了,知道歸知道。所以,事相就是指習氣難斷,理體就是不悟無生,這樣你就沒辦法修行。就算你開悟了,你必須要長養聖胎,悟後也是要起修,磨煉這個定力。所以,依事理二障,[而現淺]跟[深,遂有五性差別。] 以前我們有講過五性的差別。[故告彌勒: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欲泛”就是想要進入,你想要進入如來的大覺的圓滿的海。泛是指泛舟,要駕著船才能進入大海,泛舟的意思就是進入的意思。你想要進入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就是事相跟理障,事相就是:壞的習氣一定要趕快斷掉,譬如瞋心、嫉妒、一切執著、不好的、不良的習氣要斷掉。理呢,應當以無生的理,來作為般若智慧的基礎性。[若能離障,隨順圓覺,根無大小,]沒有所謂的大根跟小根,[皆成佛果。]所以,《圓覺經》是成就一切眾生佛道,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清淨慧章》,亦是隨順覺性,覺與未覺,漸次差別,]覺悟與不覺悟,漸次就有差別。[故雲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佛為了示離障礙,順這個圓滿的覺性,[佛為示離障順覺,故說此經。] 所以,我們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實說,要修行很困難!在家人放得下的機會比較難,因為有業,金錢、夫妻、兒女的業,所以,在家人若能從火爐裡面提煉出來,在家人的成就也是不得了,因為有逆境、惡的環境讓我們修行。出家人比較單純,他沒有夫妻關系、沒有金錢的痛苦束縛、沒有一切感情的執著、不必為了三餐、兒女操勞,所以,出家人修行成就的機會比較大,因為他的障礙比較小。總而言之,出家的先決條件還是要碰到善知識;如果沒有碰到善知識,還是沒用!你剃度二、三十年,還是一樣沒用!因為你不了解,什麼叫做入道,要怎麼入都不知道!所以,出家外緣少經外,最重要的就是師父的問題。那麼,在家人如果能親近善知識,於一切時間、空間的逆境觀照,這樣成道也不容易!在家人所要修的最重要的就是定,在家人比較沒有定力,我們觀照起來,在家人定的力量,整天算起來可以說沒有幾分鐘。她會生氣,看到她先生就氣,看到他太太就一肚子火,你叫他定,他定不下來。所以,在家人所要培養的就是那個定力,放下。你想想看:如果我明天就要往生了,我又能如何?放下!在家人的修持方式,般若的智慧支持的在定裡面,這樣我們的生死才有把握,簡單講就是放下的意思。佛為示離障順覺,故說此經。

[六、為示修必依觀故。]開示修行必須要依照觀照。[大凡行人,]一般的修行人,[欲奮真修,]“奮”就是精進,如果想要精進,你想要精進的真正的修行,[須假禅觀,] 必須觀照。禅觀就是無生觀、圓覺觀,在這裡叫做圓覺的觀。[修不依觀,未免錯入歧途,故答威德所問,皆以悟淨圓覺,] 要悟到究竟的清淨圓滿的覺性。[依悟起修。]依悟起修,也就是長養聖胎的功夫,你悟到平等,但是,習氣難斷,煩惱難斷。所以,有一種人講話是無意識狀態,因為他講習慣了,諷刺別人習慣了,他一講話就像刀在割,有!有這種人,他不講幾句諷刺別人的話,就很痛苦,覺得日子很難過,因為他不曾講過好話,只要一開口,就是對人冷嘲熱諷的,他諷刺人家習慣了,這也不能怪他。沒辦法,這是他的習氣,所以,我們修行當中,對外境不必太重視。我們要認為:每一個眾生都有習氣,他是無心的。這樣我們才不會太報怨,不要常常說:他講話傷害我!其實他是無心的,沒有這個意思,因為他我慢慣了,講話不冷嘲熱諷就很難過,他前世賣刺刀習慣了,這輩子不諷刺別人就很難過。有一種人真的是這樣喔,講話不酸溜溜的,好象不能過日子,不能隨喜。悟道的人才不會說這些,悟道的人,誰要講這些話呢?[悟即慧觀,雖有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種分別,]奢摩他就是偏於慧、三摩偏於定、禅那就是定慧均等,這後面會講到,三種分別。[無非隨順覺性而修。佛為示修必依觀,故說此經。

七、為示輪觀隨修故。圓覺清淨,本無所修習,]我們的本性本來清淨,無所謂“修行”這種名詞,[及能修習者。] 無所謂的修行,也無所謂的能修。[依於未覺,]按照這個不覺悟,[幻力修習,便有二十五輪。]二十五種情形,這後面會談到,因為還沒講到,這個名詞看起來會比較陌生一點。[以能修之機不一,致所修之門亦多,故答辯音所問,或單修,或雙修,]單修一個慧、或單修一個定、或者是雙修這個定或者是慧;單修就是偏於慧,或者是偏於定;雙修,定也修,慧也修;圓修,兩種都平等。[或圓修,或先單後雙,或先雙後單,各隨根器。常持此輪,隨順修習,不久得證涅槃。佛為示輪觀隨修,故說此經。

八、為示窮盡四相故。一切眾生,未除四相]《金剛經》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壽者相就是一期的生命,叫做壽者相;我相,執著有一個五蘊身的我;人相,執著一個外在的對方;眾生相,一切包括畜生的六道輪回的眾生。譬如壽者相,人執著人的生命,七十歲、八十歲一期的生命。[不成菩提。]著四相就不成菩提。[四相有二:(一)、迷識四相,]迷了四相,[依第六識,枝末無明所起,]枝末無明是依照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叫做粗糙的無明,能夠為二乘人所觀照,而到凡夫也可以了解的,譬如貪瞋癡。二乘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的開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那是指枝末無明,不是指根本無明,因為十二因緣是小乘法。十二因緣的開始那個“無明”,是指枝末無明,不是指根本無明,這個要注意!枝末無明所起,[能障小乘涅槃,]斷不了十二因緣,[不出分段生死。]無法跳脫六道輪回分段的生死。[(二)、迷智四相,]迷於這個究竟的大智慧,無上的菩提。[依第八識,根本無明所起,]根本無明叫做微細無明;枝末無明叫做粗糙的無明。根本無明不為凡夫、二乘人所知,名根本無明,二乘人也沒有辦法。根本無明叫做最微細的法執;根本無明又有一名叫做生相無明,產生起心動念的生相的無明。本來自體分是沒有見分跟相分的差別,那一念動,動就是無明,就是生相無明,叫做根本無明。[能障無上菩提,不盡]就是不能斷,[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境界的轉變,方便稱為生死,它其實沒有生死。變易就是說:由粗糙慢慢斷,剩下的微細,微細慢慢的轉變,成為究竟的佛果。所以,變易其實不是生死,是境界一天一天的轉變,境界一天一天的變化。[佛告淨諸業障: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由此不能入清淨覺。此示迷識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明修行所證,便生證、悟、了、覺,四種法執,]以為我有所證、我有所悟、我有所了、我有所覺,其實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此示迷智四相。二種四相顛倒窮盡,]都盡了,[乃入如來清淨覺海。佛為示窮盡四相,故說此經。

九、為示四病應離故。] 四種病應離,應該離,哪四種病呢?[四病者:作、任、止、滅是也。]作病、任病、止病、滅病,一者作病。修行人,第一,有作病:若復有人,作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就是種種的修行,欲求圓覺。欲求圓覺,就是有所求,有求於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圓滿的覺性,不是用生滅法造作而能得,要全盤的放下,悟入,不是作入,要悟,不能用作。作病:若復有人,作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這一段的意思簡單解釋一下,任病就是:任從自己的習氣,他以為是解脫的聖人,任從自己惡劣的習氣,以為自己是解脫的聖人。當他在造業的時候,他就說:這無礙啊!以為這個是聖人。他今天貪,就說:沒關系啊!貪,自性本空啊!他就這樣子。不修行,然後說自己是聖人,這是很糟糕的!說:生死涅槃本來空,我也不用修行了!所以,這個任病,有一點接近斷滅的這個念頭!任從自己,反正也沒有所謂的生死,也沒有所謂的涅槃,任,起心動念也不加以克制、也不加以對治,以為任就叫做修行。所以,雖然佛性本來具足,你也不能任從習氣的侵損,還是要克制、對治;雖克制,也不把它當作是克制;雖對冶,也不當作是對治,這樣才叫做功夫。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我停止,意思是,停止變成一種斷滅,落入這個冥頑不靈的空性,變成不能產生妙有。止就是說:我停止,那就不能圓滿。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我證悟佛性後就不度眾生!我就停止,入寂滅法。為什麼?他怕自己起心動念,度眾生會起煩惱!對不對?沒有這個道理。這個不是說你停止,諸念永息,叫做圓覺,不能這樣子,圓覺性不是這樣,你止一切現,而無一切止,沒有一切妄想,但是,妙有常常現前。所以,止,不能見圓滿的覺性。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六根、六塵虛妄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為什麼?因為圓覺性有無量的妙有。所以,滅病,以為全部都滅掉。好!簡單解釋一下,後面會再開示。你要先了解這四種病,作,圓覺性非造作;圓覺性不是任運惡習性,以為是解脫,以為是聖人;圓覺性不能停止就可以見到;圓覺性不是用滅的方法而能得。[此四本來是藥,執藥又復成病矣!]這作、任、止、滅,本是修行;但是,執著於作、任、止、滅,又變成是病了。[以此四者,藥病雙通,執之,能為入道障緣,即是病;] 就是生病了。[不住,則為進修方便,可為藥。]你如果不執著,就可以當作修行的方便,當作是藥。[又四者互為藥病,以作則止治;止則作治;任則滅治;滅則任治。故告普覺當知: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你想求正見,要怎麼做呢?前面那一句,你有沒有注意看?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知正見的善知識。怎麼樣叫做正見呢?心遠離二乘,[法中除四病。]作、任、止、滅。[佛為示四病應離,故說此經。

十、為示真修實證故。]真修實證,[此經文殊創問]創問就是他發起的,發起這個問題。[:如來本起因地發心之後。如來答以圓照清淨覺相,結以知是空華,]空華意思是虛空有華,這是一種錯覺。所以,你如果了解虛空無華,[即無輪轉。]輪轉就是沒有生滅,那就沒有所謂的生滅相。[自下正宗十位菩薩,相繼發問,不出信、解、修、證四字。]“修”就是行,一切修行人,不能離開這四個字:信、解、修、證。信,你要先相信聖人的話,解,我先了解經典的意思。所以,第一個先勉強相信聖人的話是不欺騙眾生的;解呢?先了解一下;修就是行,要實地的去體會;證就是到最後就是悟,信、解、行、證,就是證悟,原來佛陀所言,確確實實是無上妙法。[此上八種因緣,而於生信、開解、教修諸義,已經極力發揮,更無隱覆。惟是聞說良藥,不能濟病,]還不能解決事情,只是聽到而已,沒用![見陳嘉馔,未克除饑]“陳”就是陳列在前面;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放在前面,見到陳列在你面前的美好的食物,未克就是不能,還是不能除掉饑餓,放在前面沒有吃到啊!只聽到藥,無益於我們的病苦,只聽到藥而已嘛!看到前面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實際去吃,還是不能治餓病。[,故於圓覺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實證。]所以,你不要一直用祈禱的方式,你用祈禱的不實際,說:我祈禱怎麼樣!還是要實際的去修行!以前有一首歌,好象是叫《千言萬語》,我每天都在洗澡(祈禱)~~~(法師唱)沒用!快趕走愛的寂寞,有那麼厲害嗎?以前不懂,還唱得很快樂,這首夢歌我還很會唱呢,沒用!現在聽到佛法,一直覺得以前實在幼稚得可笑,很幼稚!十幾年前、或者是二、三十年前的思想,沒有聽到佛法的思想,跟現在的思想真的有天壤之別!聽到佛法以後,感覺上,一切都可以免了,都是虛妄的東西。於《圓覺章》中,示以真修,才是實證。[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上期一百二十日,中期一百日,下期八十日),克期取證,踞菩薩乘,]就是根據。“踞”本來是老虎蹲的姿勢叫做踞。[修寂滅行,即是真修。同入(證入也)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這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道場,伽藍就是道場。以大圓覺,為我伽藍,這才是真正的道場。我早就告訴過諸位:你要找道場,要找到內心解脫的道場,你捨此道場,取彼道場,一樣的道理。[即是實證。佛為示真修實證,故說此經。以上十種別因緣,已盡一經之要義,故賢善首,請問經名流通。二教起因緣竟。

甲三藏乘攝屬

已知此經,教起因緣,未知藏乘,何所攝屬?]是屬於哪一藏呢?是屬於經藏、律藏或是論藏呢?[藏有三藏,如來一代時教,不出經律論三。經,為定學之藏;律,為戒學之藏;論,為慧學之藏。此皆從正不從兼(如經正诠定學,亦有兼诠戒慧),]兼的意思是說,經典正面是講定,但是,也有講到戒律的問題,從正不從兼,譬如講定,但是附帶講戒;講戒,但是附帶也講定、慧,是這個意思,此皆從正不從兼。[從多分不從少分(如律多分說戒學,亦有少分說定慧),此經是經藏攝,其中所诠,正屬定學,雖有少分之戒(如普眼章中雲,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持戒,定多慧少,是不是?或者是慧多定少。[安處徒眾等),]先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及少分辯論之慧(如普賢,金剛藏各申三問,皆含辯之義),]都是存在論慧,[此皆兼帶而已。]附帶而已。[乘有二乘:]到底這部《圓覺經》是聲聞乘?或是菩薩乘?這一看就知道,這一定是菩薩乘,絕對是菩薩乘,對聲聞不可能這樣講。[一、聲聞乘(去聲,是喻車乘也),二、菩薩乘。聲聞乘:聞佛說法之聲教,而得道果,故名聲聞。以其機小,]根機太小了。[談理狹隘,]所講的道理比較小。[凡三藏中,]經、律、論,[有談小乘教、理、行、果,俱屬聲聞乘。菩薩乘:以菩薩有大根大智,佛為說大乘,談理深遠。凡三藏中,有談大乘教、理、行、果、俱屬菩薩乘。此經佛與十二菩薩,說圓頓教,從因至果,遠離二乘,皆依圓覺。踞菩薩乘,]就是說位於菩薩乘,[修寂滅行,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不是普通人。[從此開悟,乃屬菩薩乘。]有的眾生就是有這種根機,宿世都是修菩薩乘。[三藏乘攝屬竟。]就是藏乘攝屬,是屬於什麼藏的?是屬於菩薩藏;是屬於什麼乘的?是屬於大乘的,叫做藏乘攝屬,屬於經藏,屬於大乘攝屬。

[甲四體性深遠

已知此經,屬經藏,菩薩乘攝,但未知以何為體?然諸大乘經,皆以實相(即真心之別名)為體。此經以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佛依法性土(音度),] 法性的國土,法性土就是無相。[現受用身,與諸菩薩,皆入三昧,凡聖一源,] 同一個根源,源就是根本,同一個水源嘛,同一個水源,就是同一個根本。[身土不二,即是一真法界。此經始終,皆明圓覺,圓覺在纏,即是眾生如來藏心。經雲:“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為一真。文殊請問:如來因地法行。世尊首告之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即是圓覺。如來藏心,有此功能,此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 圓滿的覺性,能流出一切清淨真如,因為他無所著,菩提涅槃,及波羅密(到彼岸),以此清淨圓滿的覺性,能教授一切菩薩,一切菩薩因地修行,都要如此,才能達到諸波羅密。[此經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以如來藏為體。其體性深遠,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四體性深遠竟。

甲五能诠教體

已知此經,體性甚深,未審何為教體?《楞嚴經》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此方就是指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真正的教體;真教體就是怎麼樣能夠教育眾生,以什麼為根本?就是:以什麼為根本的教化眾生的方法?就是用音聲,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一直在講經說法,用講的,用音聲作佛事。釋迦牟尼佛用講經說法,所以說:此方真教體,娑婆世界真正教化眾生根本的方法,就是在音聲,在音聞。所以,能诠教體,[釋迦牟尼佛在世,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則聲為教體。如來滅後,]如來滅度之後,紙、筆之教,[紙墨之教,則以名]相[、句]子[、文]章[為教體,此但略說。而]音[聲、]用筆寫出來的[名]相、名相加起來就變成[、句、]句加起來就變成[文,但是能诠,]只是能夠教育、解釋。[若無诠之義]你講一講,要有講出道理啊![,不成教體,故必通攝所诠,文義相隨,而為教體。]要有文章、要有道理,這是相輔相成的,而為教體。[圭峰大師,以能诠教體,略作四門。第一、隨相門:]隨相門就是事相,[以聲、名、句、文,通攝所诠。]有的用音聲講講經、有的用名相、有的用句子、有的寫文章。[第二、唯識門:]這個也是事相。[以若文若義,]道理的義,[皆是識心所現。]所以,這還是不出事相。[第三、歸性門:]這是理門,隨相門是事相,唯識門是識,歸性,那是理體了。[性是真如妙性,以識心無體,體即真如。第四、無礙門:]無礙就是理事,具足了理跟事,理事圓融門。[以隨相屬境,唯識屬心,合之則成心境無礙。前二門屬事,]隨相、唯識屬於事[第三屬理,]歸性門屬於理,[合之則成理事無礙,]就是第四門。[故以無礙為教體。此經圓覺,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應屬歸性門。]歸性門,專門講本性的東西。[又《普眼章》,]普眼菩薩那一章,講到六[根、]六[塵、]六[識等,一一清淨不動,遍滿法界,無壞無雜,則成事事無礙法界,應屬無礙門。此經應以歸性無礙為教體。]一切歸入我們的性體,真如的妙性,簡單講:圓覺就是講我們真如的妙性。[五能诠教體竟。

甲六所被機宜]

所被就是說:所適合的根機是什麼?“宜”就是適合,根器的適合,所加被的根機是哪一些比較適合?那就是大菩薩了。

[已知此經,能诠教體,未審所被何機?蓋眾生根機不一,]教的對象也不同,所以,[教不對機,不能成益,機不對教,亦不得益,務必機教相當,方成法益。但此經收機最廣,有正有兼。經雲: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教,根機很利的。[頓機眾生,從此開悟,此正當被之機也。]這就是這部經所被之機,所以,這部經對利根眾生很受益![又雲:亦攝漸修,]慢慢修行的法門。[一切群品,]就是一切眾生。[譬如大海,不讓小流,]小流最終還是要進入大海,一切眾生都能進入大海。[乃至蚊虻,]虻,就像蒼蠅,吸血的一種動物,夏天草叢裡面都有這種,叫做虻,類似於蒼蠅。[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如是則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被此圓頓教法一薰,但得聽聞,無不獲益。]只要你聽到了。所以,我們今天想要活得很快樂,就要研讀、聽聞《圓覺經》,雖然不能像佛菩薩一樣;但是,日子就已經很好過了![謂宿根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得聞熏,]如果宿世沒有大乘種性的,也能受熏習,[而成圓頓種性,如華嚴食金剛之喻。]永遠不消化,[此經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聽了這部《圓覺經》,你有一天就會證得圓滿的覺性。[甲六所被機宜竟。

甲七宗趣分別]

就是本經最重要的在講什麼。

[已知此經,所被機宜,]就是利根、頓根,不了解這部經最重要的是在講什麼?[未審何為宗趣?當部所崇曰宗,]所崇向的,歸向的,[宗之所歸曰趣。當部者,即此部之經,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謂也。]這部經它最重要的是崇尚什麼?[即重要之謂也]。講些什麼?[此經重要之點,即在圓照清淨淨覺相。此一句,為十方如來,成佛之因地心。諸佛因地,]底下就是整部經典的重點:[皆依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就是在講這句話!我們一下手就讓它圓滿,一下手就用圓滿的覺性修行,圓滿的覺性,要記得!離一切相,不管在任何的狀況之下,都要自由意志,不受任何的業力、習氣的束縛。就是說: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完全看你是什麼心?你說一個沒有大徹大悟的,雖然在做善事,那是意識心,無法成佛作祖。所以,悟到圓覺,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下手,我們就跟佛的最終的境界的心一模一樣,你要達到圓覺,就是即心即佛,心當下就是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性,捨得不能再捨,圓覺性就顯現出來。那是用漸次性來說,若是頓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說的那句話就是如此: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塵埃就是哪裡有什麼麻煩呢?哪裡有什麼掛礙呢?一切覺性沒有所謂依據什麼,無所依據的東西,沒有能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也沒有一個東西來顯示一個清淨的台,絕對的東西,你以什麼為台呢?以心為台,那心又是能所。本為無一物,圓覺自性的光明就是這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說六祖是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一句話就知道了,這是大徹大悟的聖者啊!還照寂滅清淨的覺相。我告訴諸位:悟道並不困難,悟道哪有什麼困難?問題是悟道以後,那個習性怎麼斷呢?這才是功夫!你有所覺悟了,你怎麼下手?你要怎麼樣培養你的定力,不受外緣、不受你的習氣、不受你的欲望、不受你的錯覺、不受你的分別而所動搖?師父今天做的,我永遠寬恕眾生,我心中到今天為止,不恨任何一個人,我永遠尊重對方,不干涉任何人的私人的生活,你告訴我這個人多壞,沒用;你一直毀謗他,也沒用;你一直來贊歎這個人,對我沒有作用,我只會隨喜你,我永遠不管眾生;這並不是自私,而是你有你的立場,你的覺悟只有到這個程度,我沒有理由要改變你,我一定要先改變自己。永遠寬恕眾生,永遠不干涉其他的眾生的立場,你如果犯法,國家會制裁你,你無知,你自己受苦,我有權力。我教化你,我盡我的力量。對於我的內心裡面調整,好好的調整自己。人家問我什麼事:好!你很少聽我講不好的;會講不好就是你要去親近邪知邪見的人,我就會告訴你:這樣不好,你要考慮考慮!這樣我會跟你講,因為你去親近他就完了!我這樣就很自在、很快樂,我不會去擔心別人好壞、我不會擔心你來不來,你來我贊歎;你要走,我隨緣,一切法無礙,不是我的問題,當處寂滅法的東西,哪裡說有得有失、有取有捨?取捨是生滅法,我若在當相取捨,就是求生滅,不是求無為法,那不是道啊,道是當處,它清清楚楚在你面前,它很清楚的就顯示在你的前面。終日尋道不見道,有沒有聽過禅宗講這句話?整天都在覓道:我在求道!道,它不是求的東西,它是悟,放下就是,歇即是菩提,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用畢竟空性的心,那就很自在,很快活![圓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淨覺相,是自心之理。以智照理,照到惑淨智滿,永斷無明,法身理顯,方成佛道。則此經以圓照覺相為宗,成就佛道為趣。七宗趣分別竟。

甲八力用殊勝

已知此經,以圓覺真因,菩提極果,為宗趣,未審何為力用?此經以離妄證真為用。]整部《圓覺經》講一個字,歸納起來,依圓覺自性的光明,還照寂滅清淨的覺相,只講一個字,講什麼?就是那個“離”!你就是要離,擺脫;放不下,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放不下,我又能怎麼樣?沒辦法啊![承前]根據前面[圓照清淨覺相而來,既能照到,本來清淨之覺相,則知世界身心,皆如空華;空原無華,病目]因為你眼睛有病,所以虛妄的見到[妄見,本無所有。故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無明妄惑,]無明虛妄的惑,[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不可得。故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果要用八個字,就是這一句。如果要用一個字,不是“離”字,你如果離開虛妄的東西,一切當作是游戲人間。[即離,是離妄;即覺,是證真。]這是同樣一種事情,不是有一個離妄,有一個證真,離妄即是證真,證真即是離妄。[《彌勒章》中,勤斷諸愛見,離妄也;]愛見就是占有欲,尤其是男女,或者是金錢,或者是這個欲望,都是愛見,我執我見也是愛見,放下。我告訴諸位:包容異已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表示說:每一個人都有愛見,所以,你不要跟眾生斗爭。因為他一定要保護自己嘛!愛見就是保護自己的看法,你不要跟他爭,他對就讓他對好了;就沒有辦法啊,誰要自己認輸呢?師父處理事情就是這樣:我今天的生命觀就是這樣,我講堂的事情,你只能提供參考,全權由我裁決!這樣才會好做事!你自己的那間公司由你掌管,全部由你裁決,不然意見會不同啊,人多,意見就多,你什麼事情到師父這個地方,由師父裁決,我有智慧,我裁決,你們一律安靜!不然你要聽誰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事非,我的生命觀就這樣,譬如我是一個插花老師,今天給文殊講堂插花,這樣我來插,別人就一律安靜,你如果比較厲害,我在做事,插到一半,你一來就唠唠叨的,這樣你來插,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這樣比較沒有意見,插得不好看沒關系,至少不會紛爭啊!不然我們融合其他的意見,先提供起來,等到我做的時候,其他人一律安靜;如果是你在做的工作,你放心,我永遠不會干涉你,我這個人不會干涉別人,師父,這樣好不好?好!那是你的事,我什麼都好!師父,花插的好不好看,好看!你不去插,我不會管你好看不好看。所以,插這些花,每一盆我都說很好看,因為你插的嘛。你誠心要來供佛,這份心就很美了!統統好看啦!怎麼會不好看?所以,要跟師父相處在一起,要了解我的個性,我作的裁決就由我處理,你安靜一點,不要多嘴;要是你在處理,就全權讓你處理,我的生命觀就是這樣。不然,你看哪一個團體不亂的?這個團體會大亂,一人一句,每個人的意見一大堆,你怎麼辦?你要怎麼做事情?你根本沒有辦法做事情!底下,承前圓滿的覺性,要了解一切都是虛妄的東西,知幻即離,“離”就是覺悟。本來清淨的覺性,則知世界身心,皆如空華;空本來就無華,因為我們的眼睛有病才會看到,本無所有。所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就沒有生滅。又無明妄惑,不是實體,夢的時候不能說沒有,到夢醒的時候,了不可得,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即離,就是離妄;即覺,就是證真。所以,認真的斷諸愛。[便歸大圓覺,證真也。乃至“圓覺章”中,諸障若消滅,離妄也,佛境便現前,證真也,故以離妄證真為用。八力用殊勝竟。

甲九傳譯流通]

這部經是怎麼來的?由誰翻譯?如何流通?[已知此經,力用殊勝,未審譯自何時誰人所譯?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唐就濁唐朝,罽賓就是新疆的喀會米爾一帶,都叫做罽賓。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叫做沙門。佛陀多羅,這是他的名字,譯。就是唐朝時,在新疆省的喀什米爾,有一個出家人三藏法師,叫做佛陀多羅,本經就是由他所翻譯。翻譯就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佛陀多羅,中文叫做覺救,他能夠自己覺悟,又可以救人,就是自覺覺他。

[唐,紀時代。]唐朝,中國最強的一個朝代,我們漢朝跟唐朝,是最強盛的時期;而元朝跟清朝是落入外族的統治,是外族來統治我們中原,這兩個時代可說是中國的亡國的時間,就是元朝跟清朝。[在我國唐朝,長壽二年。]這是一個年代。[罽賓,此雲賤種。]下踐的種族。[以此國]“以”就是因為,因為這個國家開基的人,[開基,]是[由末田底迦]這是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立] 就是創建,[五百伽藍於此,]這個伽藍在這裡不可以當作清淨修行的地方,要解釋為[團體];你如果說五百個伽藍,這樣變成五百座寺廟,這樣不對,伽藍是一個和合的團體。他創建了五百個團體。[買異國賤人,]就像美國買黑人一樣,買另一個地方的賤人,以前人口可以自由買賣。以前有所謂賣身葬父,我這個人給你估價,估看看,到你家做幾年奴才,換錢來埋葬我父親。所以,以前的富人日子很好過,現在不行,禁止販賣人口,現在已經不行了!古代販賣人口很正常,就像在買賣畜生一樣,在菜市場交易:這個人你要賣多少?這個女孩才十八歲而已,有錢人就把她買回家,他總共娶了多少個?娶了十二個,把她買回來排第十三個,不過十八歲而已!現在是禁止販賣人口,以前則是很正常。[以充役使,]擔任勞役工作,這些勞役之人,逐漸的傳宗接代,[後生育繁盛,自立君長,]君長,自己變成統領了。[鄰國鄙之,]鄰國就是旁邊的國家;鄙之就是看不起,輕視叫做鄙,[故以賤種名焉。]就是因為這樣而命名。[此國在北印度。]印度的北邊。以前到底是哪一個人的疆域也不曉得,在印度的北方,喀什米爾。[沙門,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稱,]這個“沙門”以前講過好幾遍了,[譯為勤息。謂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又有四種沙門:一、勝道沙門:斷惑證真,]“惑”就是無明,[已得道果者;二、說道沙門:宏法利生,]來救度眾生,[代佛宣揚者;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門:破齋犯戒,既壞佛門者。佛陀多羅,此雲覺救,]中國話叫做覺救,[以自覺覺他,救人救世也。罽賓國人,於東都白馬寺,]我查這個詞匯,東都原來是河南省洛陽縣的東方,叫做東都;白馬寺在河南省洛陽縣的東。[翻譯此經。按《開元釋教目錄》及《古今譯經圖記》,]這兩本書[皆同此說,]但是[不載年月。據道诠法師疏雲:羯濕彌羅,]這個“羯”有的翻譯成迦,迦濕彌羅國。有一位[三藏法師,佛陀多羅,]以前的法師都是通達大藏經、三藏;現在不是,你問現在的人:你看過大藏經沒有?有!看過用多久?兩秒鐘!為什麼?《大藏經》嘛,三個字!他是看過那三個字,不是通達三藏。本來我也打算要流通大藏經,人家跟我說:師父!是要賣給誰啊?的確如此,不知道要賣給誰?一年能賣幾本呢?靠這個會餓死!如果你要買大藏經,再告訴我就好,我再代替你訂購。想想也沒錯,因為我們高雄的水准太高了,文化的綠洲。這真的沒那麼簡單,因為裡面都是文言文,沒有相當教育程度,那真的沒辦法![於長壽二年,龍集癸己,]這是個年代。[持梵本(印度經本)至神都白馬寺翻譯,]以前稱洛陽為神都,在白馬寺翻譯。[分為上下兩卷。譯者,易梵語為華言也。《周禮?掌四方之語,]四方就是東、南、西、北。[各有其官,東方曰寄,]東方掌這個語言的叫做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鞮,念dī[,北方曰譯。]掌語言、文字的,由此方到彼方,由彼方到此方,叫做譯。所以,喀什米爾就是在北方,它是講:北方的譯官。如果今天是在西方的話,它就會說:西方的狄鞮官。所以說:[彼時北方譯官,]因為掌握東、南、西、北不同,如果是在東方就變成說:東方的寄官,也是等於翻譯官的意思。我們現在都稱呼譯官,是習以為常,以為把梵文翻譯成中文都叫做譯官,而不了解這只是北方的用詞而已。知道嗎?[兼善西語,]他很了解西方的語言,就是印度文。那時候北方的譯官,都了解西語,[梵本西來,請其翻譯,]梵本來就請他翻譯,[遂以名焉。]我們真的要感恩他,我們今天能看到這部《圓覺經》,就是由他們翻譯的,不然,我們看得懂嗎?我們看得懂印度文嗎?忽長忽短的寫滿一整排,好像蚯蚓一樣。你去泰國看看,泰國字都是一個個圓圈,更性格的是阿拉伯,阿拉伯的字看起來好象在跳舞,看起來很像長長的蚯蚓,看不懂!阿拉伯很奇怪,我們到巴林機場的時候,下飛機買東西,過境而已,不能出去,賣東西的沒有女人,都是男人,個個都留著短短的胡須,相貌都差不多。所以,他們那個國家很奇怪,到晚上沒有女人,都是男人在賣東西,一般都是小姐在賣,他們沒有,全部都是男的。回教國家的風俗很奇怪,對女人非常刻薄,她們都把臉包覆起來,回教國家的女人, 是一點地位都沒有;他們的男人可以娶四個老婆,因為穆罕默德娶了五個,所以,少教主一個。他們的女人都很努力的工作,我說他們那邊的女眾,跟我們這邊的客家女眾差不多,整天就是勞動,拼死拼活的做!我在美濃看到女眾在耕作,數百斤的稻子就這樣扛上身,每個都做得像牛一樣,那個真是……台灣的女人哪有辦法?她們都是從白天做到晚上,客家人就是很不簡單!叫我們現在的台灣人去做看看,一個都沒辦法!所以,客家女孩子很勤儉持家,工作又非常認真。所以,客家人的習性就是非常努力工作,錢的方面則很節儉,真的很省。最主要是沒有正信,沒有人把這個法、佛法傳入客家莊;如果我會講客家話,我就去,可是,沒辦法,客家話很難學,比英文更難,很難學!我有時候會特地去聽電視上客家人報告新聞,想要學學看,希望將來可以度客家人;結果聽不懂,速度太快了,如果講慢一點,還有辦法聽得懂幾句,像連珠炮一直講,那個沒辦法,聽不懂就是聽不懂,沒辦法!所以,要學一種語言確實不簡單,所以,客家人就對不起,沒辦法,度不來!不過,他們都會講台語,客家人很厲害,他們會講台語,但是,我們台灣人不會講客家話,因為電視節目大多是講台語。在我那邊做工的工人,每一個都會講台語,字正腔圓,講得比我們更流利;結果我們遇到客家人,沒有辦法,因為客家話有十六音,十幾個音;台語有八音,至於國語才四音而已,四音。所以,外省人要學台語很拗口。而客家話有十幾音,我們也沒辦法,那個要卷舌。你如果去學西班牙文、法文,更吃力,講法國話要卷舌,法國的話言要轉這個舌頭你才有辦法講。所以,每一國的語言都不同,讓你們了解一下。[有翻字不翻音,如各種神咒;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上萬下伊),]這個卍字,以前他們是這樣打;我相信這個應該是反過來。就是三角形,每一個角畫一個圓圈,這個叫做伊字。[有音字俱不翻] 譯[,如貝葉經;有音字俱翻,如各種經律論。此經音字俱翻之一。以其文法雅善,義理明顯,可與“楞嚴經”聯芳並彩,流通特盛。九傳譯流通竟。

甲十講解經文(分三:乙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上古解經但隨文釋義,]隨著這個文釋義。[並無分科立分。此三分始於晉朝道安法師,]這個道安大師不得了,中國的佛法第一大盛,就是由道安大師。所以,人家說:“彌天釋道安”,彌天是道安大師自己取的,自號彌天,跟天一樣,自古就很有名。我看那個《高僧傳》,道安大師,這個人不得了,智慧很好;但是,經典記載,個子小小,皮膚黑黑的,聽起來很讓人安慰!為何厲害的人個子都不高呢?經典記載,釋道安的五官並不會很好看,也不會很高大,不是魁梧的身材,沒有,個頭小小的!我那天坐計程車說:我要到文殊講堂!司機說;我知道!我們隔壁有一個少婦,都在那裡聽一個叫慧律的講經。他說:是你嗎?我說:我不是啦!他說:聽說他個頭只有一丁點呢!而且很會吹噓!我說:這樣啊,我不知道!他說:聽說讀到博士喔!我說:我不了解,是有聽說學歷不低啦!他一句“個頭不丁點”,講了兩三遍,害我不曉得要不要回話?要下車以前,他自己又說:我是很沒修養啦;不過,我這個人有一點優點:直心!我很想告訴他:這怎麼能叫直心?這叫做粗魯,哪有人說法師才一丁點而已?那能聽嗎?多少要尊重一下嘛!你想想看:對方在講,又剛好講到我,我又不敢跟他回話,這種心情是如何的郁悶?哎!實在很糟糕!我回來之後瞧一瞧自己:我長得也不算矮啊!這個計程車司機真是糟糕,我是怕我直接承認,他會嚇一跳!道安法師,這是很不得了的,中國第一個最興盛的引導者,就是道安大師,東晉。[將一經分作三分,當時學者,多不依從。]就是說在當時,他把經典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卻遭受攻擊。所以,創新,人家就會攻擊,這跟我一樣,這時候,我講經用輕松的語調,用世俗法配合佛法,佛法、世間法,本來無二法,你創新,你提出來有這種見地,剛開始,反對力量一定很大!很多組織都是星雲大師創造的,譬如:什麼很多會,婦女會、或是什麼運動、或是什麼團體,到最後,現在大家都認同。大師的慈悲!因為我們的保守的力量很大!所以,傳統,它是一種包袱,你要丟掉這個包袱,一定要創新,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才是真的厲害!當時學者,多不依從!這個可想而知。以我現在的立場,就可以想像道安大師當時候,立這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有多大的逆境![後有親光菩薩“佛地論”,流傳此土,亦具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教起因緣分就是等於序分,這個教怎麼起來的。[二、聖教所說分,]這個就是等於正宗分。[三、依教奉行分。]就是等於流通分。[方信彌天(道安法師自號彌天釋道安)高判,]因為在《佛地論》尚未傳入中國以前,道安大師就將經典判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後來發現親光菩薩所著作的《佛地論》中,也是分為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就是等於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也就是未卜先知。[今古同遵。又以一部經,譬喻一個人,序分如首,五官具存,觀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惡;一見序分,便知此經頓、漸、權、實。]是頓教?是漸教?或是權教?或是實教?[正宗分如身,腑髒無關。] 五髒六腑沒有欠缺。[六腑五髒為一身之要,正宗法義為一經宗要。]就像我們人的五髒六腑。[流通分如手足,運行不滯;]就是不會滯礙,不會停頓。障礙叫做滯,說滯流、滯銷,銷售不出去叫做滯銷。[經有流通分,]經典如果有流通分,[自可流傳萬世,通達十方,]不停頓在一個時間,或者是一個角落,[不滯一時一隅矣。]“一隅”就是某一個角落。

[乙一序分(復分為二)

丙一六種證信序]

六種證信序,這個“種”就是條件,六種條件,構成你相信的開始。哪六種?信、聞、時、主、處、眾,後面會講到。“信”就是它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聞”就是阿難親聞;“時”在一時;“主”就是佛;“處”就是某某地方,譬如:祇樹給孤獨園。“眾”就是有多少人,這六種情形就是像我們現在在開會,來證明它是確確實實、的的確確,不是自己創造的。所以,六種證信就是六種條件,構成你非相信不行。然後,證信序後面叫做:

[二 一經發起序(丙初分三)]

發起序,是誰發起的,譬如《金剛經》就是須菩提,他問世尊;這部經,文殊師利菩薩問,一些大菩薩發起。所以,證信序,這是通一切經典;發起序,那就是這一部經的因緣。

[(丙一分三:丁一信聞時主,丁二說處依真,]說處依真。[丁三同體法眾。此三科]那就是信聞時主,說處依真,同體法眾,[不出信、聞、時、主、處、眾,]“主”就是佛;“時”就是一時,我可以相信的是阿難親聞,在某某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大經丘眾,或者是菩薩眾多少,[即六成就。]這跟開會一樣。開會也需要時間、地點、主席等等,[具足六種,方能成就法益。亦雲證信序。證信者,證明此經六種成就,乃為佛說,可以生信。又雲通序,通於諸經皆有故。又名經後序,如來滅後,結集者,依佛囑所安故。]“囑”就是交代,佛有交代,交代所安,要安什麼?前面安[如是我聞]這麼樣子。[更有斷眾疑,息诤論,]既然是佛講的,就沒有懷疑,息這個诤論。[揀異教]“揀”就是不同於,“異教”就是外道。[諸義不錄。)]諸義就是沒有六種成就,他根本就不錄這個六種成就,讓你摸不著邊,後來人改經典,也沒有人知道。所以,佛經是不能改的!

[丁一信聞時主

【如是我聞】:

一切經首,皆有六成就序。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據佛地論:阿難結集經時,諸菩薩鹹共請雲:如汝所聞,當如是說!]你這樣聽到,就要這樣講。[傳法菩薩,便許之曰:

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我所講的,就是我從佛陀那邊聽來的,照這樣講,不能用自己的意思。[既是如聞而說,自屬可信,]我們能夠相信。[故曰信成就,聞而不忘,故曰聞成就。結集者,稱為菩薩,以佛在淨土說故,]佛在淨土說,[屬摩诃衍藏(大乘菩薩藏),是文殊與阿難海,在鐵圍山間結集。]鐵圍山,我們以前在《十四講表》也有說過。[又如是者,]如是[指法之辭。]什麼叫做如是?[即指此圓覺心法,]也就是說[今當依圓覺解釋如是。]當依圓覺來解釋這一部經典,如是。[圓覺,即眾生如來藏心。清淨本然,如如不動,故謂之曰如,心即是佛,]佛就是心,[與佛無二,故謂之曰是。佛說此經,即說如是圓覺心法,雖說心法,具足佛法,及眾生法。《清淨慧章》,隨順覺性,]清淨慧就是清淨菩薩這一章,隨順覺性,[乃有五性之分。]五性就是:一凡夫性、二決定性聲聞、三不定性聲聞、四菩薩種性、五闡提種性,五性之分,這個在唯識學裡面也有。[眾生法,佛法,皆不離圓覺一心故。

我聞者:授受之義。佛與阿難,一堂晤對,]晤對就是當面講話叫做晤,好像當面在講話。[佛教授,]佛教導他,[而阿難領受,面命耳提,]當面告訴他,耳提就是再一次的告訴他、提示他。[親從佛聞也。聞法必從耳根發識,]發這個意識。[聞佛聲教,不曰耳聞,而曰我聞者,廢耳根之別,]最主要就是廢耳根的分別心,[從一身之總,故稱我聞。]簡單講:我聞就是當時候全神貫注,不是只有耳朵在聽而已。[阿難乃隨順世間,假稱為我,不同凡夫妄執之我,亦非外道妄計之我。若約本經旨趣,傳法菩薩,以無我之真我,聞無礙之法門也。

【一時,婆伽婆,】]婆伽婆就是佛。

[一時,為時成就。不有良時,安成法會?]如果沒有好因,[良時]就是好的因緣,如果沒有好的因緣,要如何演說這個法呢?有的人問:師父!為什麼經典不把某年某月某日寫出來?印度當時也不在意這個;第二點就是你說印度的時間寫某年某月某日,這樣跟我們中國當時候的歷算也不太一樣。我們現在講公元幾年,這是從耶穌出生之後,才有公元幾年,公元是以耶穌誕生來計算的。我們佛誕日是二千五百多年;當時的印度是依印度的歷算去算的。所以,你要說到底是多少呢?這沒辦法計算!如果以我們中國秋天的時間,你去印度,它沒有秋天,印度只有春、夏、冬,它沒有秋天。你說春天四個月、夏天四個月、冬天四個月,譬如:夏天幾月幾日來到我們這裡。沒有啊,沒有那個啊!我們中國有秋天,印度沒有,它不是很冷就是很熱。所以沒辦法講某時某月某日,沒有講出來,就是歷算不一樣。因此講“一時”,我們就知道,有這樣一個因緣會合的時間。[乃是師資道合,]“資”就是助,有一個主,要助這個道來合成。[機教相契,]根機,就是眾生,教就是佛陀。眾生跟佛陀,佛陀是教,這個因緣,我們是眾生的根機。所以,機教相契,很契合。師徒道合,機教相契。[說聽始終,名為一時。]說法者與聽法者,自始至終都在,名為一時。[若約本經,則是身土、]就是三身四土[主伴、]佛跟圍繞在佛旁邊的。[心境、理智、聖凡、皆一之時;平等本際,隨順不二是也。婆伽婆,]就是佛,[為主成就。不有教主,群機何歸?]“群機”就是眾生,眾生他要去哪邊依靠呢?當然要依靠善知識啊![諸經皆雲佛,此經雲婆伽婆,即是佛之別稱。因一名而含六義,所以不翻。]這個“婆伽婆”有六種道理,因為沒辦法只翻譯成某一種;翻譯成某一種變成只束縛在某一種的理念,所以,干脆不翻,不翻就包含六種意思。婆伽婆叫做[一、自在:不為煩惱所障,生死所系故;]生死束縛不了他。[二、熾盛:身光之與智光,熾然照耀故;三、端嚴:具足微妙相好,端正莊嚴故;四、名稱]名稱就是名聞遐爾遍十方,大家都贊歎!:名聞普遍十方,稱揚無盡故;五、吉祥: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故;]雖然我們勤念佛,能消災滅罪,吉祥。][六、尊貴:乃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具此六義,]六種道理,[多含不翻,]多含就是因為道理太多了,你如果只翻譯成一種,不合實際。[即五種不翻之一。]有哪五種情形不翻?[(一、秘密不翻,神咒等。]神咒不翻譯,不把印度話翻譯成中文,[二、尊重不翻,]譬如[般若等。三、此方所無不翻,] 印度有的,中國沒有,佛講經常以庵摩羅果來比喻,[庵摩羅果等。]庵摩羅果是什麼?中國沒有這種水果,我們就直接用原音,我們沒辦法翻譯出這種東西。佛觀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果是什麼?結果有人去印度,這個叫庵摩羅果,結果就是芭樂,蕃石榴。[四、多含不翻,]就是含義很多,所以不翻。[婆伽婆六義,比丘三義等。]比丘譬如說:乞士、應供、殺賊,都叫做比丘的道理,“比丘”也是含有很多道理,多含,它有多重意思,所以不翻譯。你如果只把“比丘”翻譯成乞士,這樣比丘變成跟乞丐一樣了。[五、順古不翻,]以前的人怎麼講,我們就沿用下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他經有雲婆伽梵,乃梵音清濁不同耳。“智度論”婆伽雲德,婆雲有,合雲:德有。]合起來叫做德有。“婆”翻譯成有,“婆伽”叫做德,很有德性。[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智德就是本性具足,先天性的般若智慧;斷德:後天的薰習、修行,吃一切的苦,精進修持而斷。智、斷二德,[以智德證菩提果,斷德證涅槃果。又《涅槃經》雲:“能破煩惱,名婆伽婆。”亦即有德之意。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以有法身德,能證究竟涅槃,圓證三德秘藏,名婆伽婆。一信、聞、時、主竟。

丁二說處依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說: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神通就是神妙莫測,得大自在;光明就是智慧之光圓滿;正受就是依照空性的法性平等,這叫做正受。簡單講:平等心叫做正受,簡而言之就是如此,你如果不平等心,就是邪受。

[此為處成就。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法界無相,[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法性身就是無身,常寂光淨土就是無土,方便說常寂光淨土,法性身無身,方便說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為什麼?無相嘛,當然三身四土才能一如,都無相,才能一如。[二、報身佛:依實報莊嚴土,即盧捨那,住華藏世界等;三、應化身佛:依凡聖同居土,即釋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間,靈山、捨衛、竹林、鹿苑等處,為人天說法。今經說處,如來入法性源,現無礙境。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者:入字,對三昧正受說。無入為入,]方便說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無入相可得。神者,神妙莫測,不可思議。通者,通達無礙,得大自在。此是解脫德(用大也)。大者,統十界而無外,含萬象以有余,是法身德(體大也)。]解脫是用大,法身是體大。[光明者,]智慧光明,[智光圓滿,耀古騰今,慧照分明,窺天鑒地,] 窺天鑒地就是明鑒天地,清清楚楚,“窺”就是看的意思,“鑒”就是明的意思,[是般若德(相大也)。]簡單講:都要用般若,沒有般若智慧,你就沒辦法定。[藏者,含藏,含藏體、相、用三大,是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即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如來入此三昧(此雲正受)]我們眾生沒辦法正受,眾生只要有我執,都無法正受,無相名為正受;實相名為正受。正受,直接講:正確的感受,正確的感受應該無相,一切都是因緣法,空性才叫做正受;而我們都透過這一層的無明,所以,我們無法正受。我們如果從無念、無住、無相下手,就迫近正受,相似正受。[是以智契理。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余受。現自受用身,]自己得到利益,[乃法報同體之佛。]法報同體就是法身跟報身,我們這個叫做業報身,而諸佛、菩薩是清淨圓滿的報身,有天壤之別![自受法樂之處,三昧正受,華梵並舉也。]華梵並舉就是中國話叫做華,印度話叫做梵;三昧正受,“三昧”是指印度話;“正受”是指中國話。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以釋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來,]平等心,所以,證得法性土,[智光莊嚴之境,非余寶物莊嚴,此境為如來所住持故。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眾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是謂果徹因源。面眾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該果海也。問:神通大光明藏,既是生佛同等,]眾生跟佛一樣,[如何如來稱入,眾生不入?答:眾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臨濟祖師上堂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看!看!” ]領會的意思!有一位無位真人,無位就是說:沒有任何階位,沒有任何的語言去形容它,無法去講它,無位,不落入階級叫做無位。真人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現在這個是假的。有一位無位真人,不落入階位,平等性,就是我們的本性,在諸人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看!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要去悟,“看”就是你要去悟它,不是用眼睛看這個意思;就是謹慎、好好的去參![祇因眾生,向為六塵所蔽,六識所锢、]锢”就是禁閉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把你關起來,因為我們有分別心、執著心。[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不是不入,是因為你迷了,過去有一個從心地修行的女孩子,見到人家穿金戴銀,有一次,她的師父就問她:世間什麼最漂亮?這個穿金戴銀的就說:金、銀、琉璃、寶物、鑽石最漂亮!旁邊那個修行的小女孩,很早就有所悟了,師父問:世間還有比這些東西更漂亮的嗎?戴在我們身上這麼壯嚴,這已經算很漂亮了,世間還有比這些更漂亮的嗎?她說:有!我們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是世間最漂亮的東西,不必化妝,也沒辦法化妝,散發出來的就是那麼慈悲、善良的心地。所以,世間最漂亮的東西,不是穿金戴銀。[下文經雲:“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非覺,不是覺性不能入,因為你有諸能入,那麼,就不是所謂覺的入,後面它會講到這一句,在這裡不加多述。因為會講的東西,變成一種重復。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身是空性,心是虛妄,起心動念、妄想心,所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平等”二字,對修行人變成非常重要!你要以平等心,才可以通達我們本來的面目,本際就是本源。[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我們在《維摩诘經》裡面講的:隨順不二法門。[於不二境現諸淨土。】]都是不二,身土不二、聖凡不二、自他不二、動靜不二,都是不二。

[此明我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之中,稱體起用。身心寂滅,]我們現在是終日身心擾亂。[平等本際;]我們現在是不平等,又不了解本來面目。[此二句,正顯體深。言佛住寂光真境,]不是我們現在執著的這個虛妄的假境。[是法性身,]法性身體,無相的身,[本無身心之相,故曰寂滅。]無法不空,我們要如何修行?很簡單,但提一念“離”字,《圓覺經》說:但提一個“離”這了,離就是黏不到你,金錢黏不到你,你不會卡在金錢裡面;名利、一切男女都黏不到,離嘛!離不是指身體離,是心無所著,直接契入空性。[寂滅者,不生不滅也。既無生滅,自然平等一相,復歸本源,實際理地,諸佛眾生,皆不離此大光明藏中也。]你看!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佛性,竟然把它放在倉庫裡,實在很慚愧;個個具足,人人都有清淨的大光明藏,我們竟然都把它放在倉庫不會用。[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此二句,乃明用廣。]大用之廣。[其用]這個大用[則稱體而起,]依體起用,所以[圓滿周遍,含裹十方,]包括十方。[廣大無外也。不二隨順,作二種解:一、體用不二,]叫做不二。[用隨體遍,]作用是隨本性遍十方,所以,性識周遍法界,體用也是周遍法界。[體用一致,故曰不二。二、謂身土、聖凡、自他、動靜,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圓融,]即身即土,[聖凡不隔,自他平等,動靜一如,隨順一真,]一真就是《華嚴經》講的:絕對叫做一真。什麼叫做一真呢?無虛無妄,怎麼樣能夠無虛無妄?對立,當然就是虛妄的東西,凡有所對立,都是虛妄的東西;凡是絕待,不加比較,就是一真,一真就是無假、純真;這個“一”不能解釋一二三的一,“一”是純,純真,只有佛性是純真。[無有二相,是為隨順不二。故於一真不二境中,現諸淨土。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之地就是地方,之所在。[現字,即稱體起用。以無身心之相,那有說聽之事?今雲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唯識》雲:“如來現起他受用,]“他”是指這些菩薩,或者是二乘人。[十地菩薩所被機。]十地菩薩當然就是他所加被的地方,他受用土嘛!佛土是法性身,現這個他受用土(實報莊嚴土)專門度化大菩薩,所以,十地菩薩所被機。[”故雲現諸淨土,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修多羅就是經典,[據此,則他受用身土,仍依圓滿覺性為緣起耳。二說處依真竟。]也就是說這部經是在什麼地方宣說的?是在法性土裡面,這不得了的!現出如此不可思議的清淨土,可見這部經不是普通的經典,我們說:一時,佛在哪裡,這部經不是,現這個清淨的聖土出來,可見這部經就是要達到佛的境界,看前面就知道後面了,這部經很不簡單,看[眾]就知道這部經典了,哪些眾呢?

[丁三同體法眾

戊一舉類標數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與”就是共。

[此舉同體法眾。皆證法身理體,故名同體。]來參加圓覺的法會不是普通人,都是大徹大悟,證悟無相法身理體之人。[與者,共也、同也。大菩薩,是一類圓頓大機。菩薩,梵語具足雲:菩提薩埵。我國人多好略,簡稱菩薩,菩薩,超過阿羅漢、辟支佛二種聖人之上,本不易稱。現見世人對灶君土地,皆稱菩薩,]大爐叫做灶,君就是神,灶君就是灶君神,土地公、土地神,把這些都叫做菩薩。[此是我國神教與佛教混而不分,故有如是錯誤。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分自利、利他、兩利,三種解釋。一、已經覺悟之有情(此自利也),二、而能覺悟法界之有情(此利他也),三、智悲並運,以智慧劍裂煩惱網,上求佛覺以自利,以大悲心,度眾生界,下化有情以利他(此兩利也),故曰覺有情。

菩薩有:權教、實教之分。權教雖然六度齊修,但修事行,未明理性,不足稱大。實教稱圓覺體,]“稱”就是合,稱圓覺體,合乎這個圓覺的體性。這個“稱”不是稱贊的意思,要合;我們現在沒有合,合不起來。[修六波羅密,所修離相。]這句話就是圓覺的體的開始,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布施時,內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受布施的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輪體空,是大菩薩。大菩薩,具足多義。一、有大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二、具大智:以真智了空,俗智照有,]空有不二,[中智]就是中庸,中道的智慧。所以,真、俗、中,[不著空有二邊;三、信大法:深信圓覺,]也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法。[即心即佛之法,一切眾生,本成佛道;四、解大義:了解圓覺一心,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什麼叫做菩提薩埵摩诃薩?[五、發大心: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己,]就像我們自己一樣。[普為與樂拔苦;]給眾生快樂,拔他的痛苦。[六、修大行:即修四攝六波羅密行,自他兩利;七、求大果:]喔!菩薩真不簡單![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具此諸大,故名大菩薩。摩诃薩者:梵語摩诃,此雲大。上既稱大菩薩,此復加摩诃薩者,謂是地上大菩薩中之大菩薩也。]無法形容。[以文殊等十二位,皆是等覺法身大士,] 你看!聽眾是等覺菩薩來聽的![復居十地以上之人。並其同行眷屬,其數約有十萬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雲俱也。一舉類標數竟。]菩薩,第一、有大根;第二、具大智;第三、信大法;第四、解大義;第五、發大心;第六、修大行;第七、求大果,都是大!不是像我們現在受菩薩戒後,缦衣竟然搭成這樣子,像總統在披彩帶一樣,你看過人家這樣搭缦衣的嗎?我說:菩薩!你怎麼這樣子搭衣?拍電影都這樣穿,你們注意看,很可憐,把紅袈裟穿成這樣,看起來很不壯嚴!講起來很悲哀!拍電影演出家人的演員,下來就吸煙,所以,大菩薩抽大煙。(法師笑)我們反省自問:是不是堪稱大菩薩?我們現在受菩薩戒後,連搭缦衣也不會,也照樣說他受菩薩戒。

[戊二列上首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這都是不得了的!

[其字,指下列十二位上首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正雲曼殊室利,]所以,有一個地方叫做曼殊學堂,[譯為妙吉祥。]我要建這間講堂的時候,不用別人取名字,自然就浮現出“文殊講堂”這四個字。這個名字可以說不是我取的,我在建講堂的時候,名字就自然浮現“文殊講堂”,第六感,完全沒有經過時間考慮,或是寫十幾個名字來挑選,都沒有!因為文殊表示大智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諸佛之母,文殊又是七佛之師,所以,這個講堂的名字取得很順利,又很好聽,很可聽![降生之時,室滿祥光,更有種種瑞相。]所以叫做妙吉祥。[又譯妙德,]所以,有一間妙德素食,大家都以此取名,[謂智德深妙。華嚴表根本智,為諸菩薩之上首。“華嚴”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此菩薩深本難思,為七佛之師,乃古佛倒駕慈航,影響釋迦會下,示同菩薩,助佛揚化。過去為龍種尊王佛,現在北方,號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名曰普現。] 既然已經成佛,這都只是示現,看要示現哪一尊、取什麼名字,都可以變化。[本經為發起眾,若非大智,安能發起圓頓大教。]這是第一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大家都認同;佛教當中,有誰不認識文殊師利菩薩的,真的會肚子痛,沒有一個不認識的!有一個人很可愛!師父啊!我沒有智慧,我拜文殊師利菩薩,是不是會開智慧?我說:會啊!沒多久又有一個人來:師父啊!我也跟他一樣,拜文殊師利菩薩,也可以開智慧嗎?我說:不會!他說:奇怪!師父!您一下子說會,一下子說不會,到底是要拜哪一尊呢?我說:根機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他的根機不好,初機,你要叫他頓悟,他悟不來啊!可是,你根機利啊,你為何要一直拜文殊師利菩薩?拜我們的般若智慧不是更快嗎?直接放下大智慧就現前了!對不對?所以,拜是方便,拜佛會開智慧嗎?會啊!拜到感應道交,你就是佛,佛就是你,心地與佛一樣。所以,為什麼我們拜佛能開智慧?學佛的行為,悟到佛的心境。佛一直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跟你講過幾千遍了,你硬是不肯啊!禅宗講了一句話:拖伊開悟,伊偏不要啊!要拖他來開悟,他還不肯,他就不讓人家拖啊,硬是卡死在那裡!真的很可憐!開悟的人就很快活,歡喜,無所不歡喜!今天如果有事來忙,到晚上統統沒事,躺在床上,一閉上眼睛統統沒事,為什麼?他無所著啊。一個人為了追求真理,生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遲早都會死。一個人既然為了真理,他當然能夠用生命付出,他隨時都在等待死亡、死神的來臨,他不會恐懼這種東西。底下,若非大智慧,怎麼能發起圓頓的大教呢?下一位叫做[普賢菩薩者:梵語邲輸跋陀,華言普賢。]普遍,普被一切法界;賢就是聖之下叫做賢。[行彌法界,]普賢是代表行,他的行遍法界。[德無不遍,曰普。住居等覺,]等覺就差佛一等,差佛一點點而已。[隨心益物,]“物”就是眾生,利益眾生,任運利益眾生,[曰賢。]我是不敢自稱什麼大菩薩來,我沒有這樣講,我只是一個凡夫,只是說:我發的心都是真正要利益眾生,我發的心沒有那種自私的心,不管你做什麼,你只要發心正確,你就做,如果怕人家講東講西的,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按《悲華經》雲:“我誓於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穢惡的世界呢!你看,這有多難!我們今天如果度一個眾生度不來,就覺得很累、很疲勞了,你看這一尊菩薩:穢惡的世界呢!看看人家菩薩:發大心、行大行,你看菩薩這樣發願,實在讓我自覺慚愧,我們稍微講個經就喊累了,一天才講兩個小時;也還不到,才一個多小時,就喊累了,要如何行大行、發大願呢?沒辦法,這樣不行!所以,我如果看到經典這樣講,就算覺得很不舒服,還是又爬起來,動作就像缺乏鈣質一樣,爬起來。所以說:我也有一、兩項優點,雖然不能像菩薩一樣,但是,對於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我是打死不退![我行要當勝諸菩薩。]普賢菩薩說:要真如過所有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此菩薩行門廣大,與文殊二位列前者,表智行相資,堪入圓覺故。]

第三、[普眼菩薩者:法眼既明,普照法界。照事法界,事無不盡;照理法界,理無不徹;照理事法界,真俗圓融;照事事法界,法法周遍,無障無礙,故稱普眼。]這個也是不得了,統統無礙!在座諸位!你如果於一切事相不著、一切理體不著,你就是普眼。簡單講:什麼叫做普眼?以平等心視眾生,叫做普眼。知道嗎?[金剛藏菩薩者:金剛是金中之剛,具堅、利、明]很堅固、又很利、又很明,[三義。菩薩,證法身堅固不壞之理(堅也),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劍(利也),斷歷劫無明煩惱之惑(明也);即同金剛三義。經中備起三問,頓斷群疑,能生無量功德之藏,故名金剛藏。]這是表法的。第五、[彌勒菩薩者:彌勒譯慈氏,]慈氏很慈悲,[是姓。過去遇大慈如來,修習慈心三昧,故以為姓。]就是慈悲心,慈心就是處處都寬恕眾生,就是慈;悲就是時時都要救眾生,無論眾生對他如何,他就是要救眾生,二者意思不同,慈、悲。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慈悲是諸佛之母,般若是諸佛之母。就是這樣,你要有慈悲、般若,不然你要如何成道呢?在我的心中,沒有一個惡的眾生,每一個都值得原諒。[本名阿逸多,華言無能勝,因修唯心識定,識心圓明,照徹生死根源,以愛為本,慈濟眾生,斷除細惑,慈無能勝,]沒有一個比他更慈。[故名慈氏。] 第六、[清淨慧菩薩者:慧覺清淨,無住無著,照了諸法,猶如虛空,故能隨順,得入圓覺。]這一看很簡單,是表法的。第七、[威德自在菩薩者:有大威勢,足以折伏魔軍,有大慈德,堪能攝濟群品,]“群品”就是眾生,“品”就是上、中、下的根器都有。[功由三觀成就,]就是空、假、中,成就[所以折攝自在。]

第八、[辯音菩薩:具足四無礙辯,能以音聲,而作佛事,請宣輪觀,]請佛宣說輪觀,後面有講,就是如何修定,如何修慧?如何定慧均等?[饒益眾生。] 用音聲來說法作佛事,廣度眾生的意思,辯音菩薩就是有辯才。[淨諸業障菩薩者:眾生之障有三,曰惑障(即煩惱迷惑心),業障(即善惡不動偏空等),報障(即苦果受報身)。]不動就是說不能改變,沒辦法改變,你一定要受這個果報。所以,惑、業、苦,惑障、報障、偏空是指二乘人。所以說:善惡不能改變,那一定要受果報的!你行善,你就一定要受果報;行惡,一定要受果報的。不動不能改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可以改變的。你修二乘的偏空,你的業報就是落入涅槃坑道裡面;報障,苦果受果報。[報由業感,業由惑造。] 迷惑,[此三]這三種:惑、業、苦,[能障三德,故名為障。菩薩能淨諸業障,必由斷惑功成,四相既除,業根自淨矣。普覺菩薩者:普覺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末法之世,魔強法弱,眾生修行,須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故請佛為說,饒益眾生。]第十一、[圓覺菩薩者:因能圓照清淨覺相,證入圓覺,故得是名。請示末世修行,最初方便,佛說建立道場,分上、中、下期,以令三根得益。]第十二、[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者:既賢且善,而為上首也宜矣。]即賢且善,所以,[經中請名流通,利益今後,厥功甚偉。]“厥”就是其、他,代名詞,他的功德很偉大![等字,等前十一位法身大士,而為十萬菩薩眷屬之上首。二列上首名竟。

戊三與伴同會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者,同也。諸眷屬,即十二上首菩薩同行眷屬也。時時為上首護念曰眷(眷即眷念),攝令從道曰屬(屬即攝屬),]眷屬,[當此圓覺法會,故相與偕來。]“偕”共同的意思。[皆入三昧者,主伴同入也。]“主”就是佛,“伴”就是法身大士,十地菩薩。[所入三昧,即神通大光明藏。皆入有二義:一、佛力加被故:以如來既入自性三昧,乃是以法性身,住法性土,而此眾人,皆在法性之中,仗承佛力,智契法界,故得皆入。二、智同於師故:]同於佛故,師就是佛。[十二上首,皆法身大士,與如來同一法身。佛入三昧,大士亦入,而此眾人,向為大士眷屬,智同於師,因見師入,亦與從入,故雲皆入三昧。]看到佛入三昧,皆同入;或是藉著佛的加被,二種情形。[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者:] 這裡也是一個平等,所以,走到哪裡,平等就是很重要。菩薩!我告訴諸位:修行,不是看很多很多經典,結果不受益;你從幾個字當中,好好的冷靜思惟;一切法不可得,才能進入真正的平等,畢竟空性平等,無礙,心如同虛空,一切法無礙。[即前於不二境,所現之淨土,凡聖一源,主伴同會,身心寂滅,平等一相,故謂之曰:平等法會。所說第六眾成就者,以此。一六種證信序竟。

丙二一經發起序(分四)] 這部經典是如何發起的?

[丁一文殊啟請]文殊師利菩薩請佛開示。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就從座位上起來。[頂禮佛足,]這個禮貌不可免。在座諸位!佛證得無生,文殊師利菩薩又是七佛之師,在理上來說,與佛平等;但是,在事相來說,不可避免,也就是說:完全降伏我慢的人,他是不壞事相,他還是要向佛頂禮。照理說:他教了七位統統成佛,是七佛之師,他還是一樣向佛頂禮,你想想看!哪有像現在的人,學了一點東西就自己覺得不得了,來了也不向師父頂禮,或是向善知識頂禮。或是說他稍微懂一點皮毛,就可以名掉這些世俗的禮節。所以,會看經典的人,自然就懂得去實踐。你看文殊師利菩薩,他也是不壞事相,照樣這麼做: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文殊師利如果說:我教了七個都成佛了,為什麼還要向你頂禮?這樣就變成我慢未斷的凡夫了。[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叉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合掌。叉手有的人是金剛合掌,也是合掌的一種。按照密宗的,或者是按照善知識的開導,叉手不超過第一個指節。超過第一個指節,這不叫做叉手,不能真如過一節。譬如說:我們在打坐當中,大家統統手放著,他不是,他結手印這樣放著,其實沒有這個必要。我們人都是好弄玄虛,一切法不離心法。所以,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合掌。[而白佛言:】

六種既經成就,]前面所講的六種成就。[法會自爾當開,]“爾”就是然,這個法會自自然然的當然就要開了。都准備好了,不開更待何時?就像是開會,統統准備好了。[於是文殊啟請,以為本經發起之眾。有謂序阙發起,]有謂就是說:有的人認為,這個序,前面的叫做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序分當中,缺少了發起的文章。但是,[細研文]章的[義]理[,文殊一章實具發起全經之意。]有的人說:序中缺少發起之文,但是,詳細研究文章的義理,文殊這一章,實在是發起全經之義。[初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次請菩薩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後及末世,求大乘者(人也),]求大乘就是說:我們有心求大乘的人,怎麼樣才能[不墮邪見。]大乘人落二乘,都算是邪見,記住!這個“邪見”不是外道,你落入二乘,統統叫做邪見。[觀如來答處,先總標真宗,即總冠下文,]“冠”就是全部包括以下的文章,“冠”可以解釋作包括,排行, 在最前面的叫做冠,我們說冠軍嘛,冠軍就是包括後面的人,都沒有比他更厲害了;總冠下文就是放在最前面。[正宗分中,信、解、修、證諸義。]“修”就是如何去行叫做修。[細研十章文義,章章有病,]有病是眾生的病、二乘人的病。[能障正修。]所謂正修是指圓覺,會障礙圓覺的修行;圓覺就是圓滿的覺性。[既能遠離諸病,則正修自然可成矣!]所以,首先,我們理論要正確、門路要對。[至《普覺章》]普覺菩薩。[末雲:“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發這樣的悲心,就是無際限的悲心。譬如眾生跟我們計較,我們會起煩惱,那麼,我們今天發這個願:我要令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都要令入究竟圓覺,我已經發此大慈悲心,那麼,眾生今天雖然帶給我們一點困擾,我們還是想救他。所以,發這種悲心的人,就是菩薩、就是佛。要令一切眾生證入究竟圓覺,不得了![於圓覺中,]而且又在圓覺當中,[無取無證,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彼我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就是《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簡稱: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此語與文殊啟請之語,遙遙相對,故判本章,為全經發起序。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本座而起,頂禮佛之雙足。以至尊之頂,禮至卑之足,以表身業恭敬。禮已右繞三匝,長跪叉手,收攝意根,以表意業恭敬。而白(仰白)佛言,以表口業恭敬。此段三業恭敬,為請法之儀,乃結集者所置。一文殊啟請竟。]結集經典者,結集就是結集經典的人。

[丁二正陳請詞

戊一問如來本起因行]

文殊師利菩薩開始啟請,他怎樣講呢?文殊師利菩薩說:[【“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十方來的法眾叫做諸來。[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請世尊為參與此殊勝法會的大眾,宣說佛在本起的清淨,就是說:您在因地修行當中,所起的清淨心,您是起哪一種清淨心,而能達到圓滿的覺性呢?[】

大悲世尊,是贊佛語。稱贊如來具廣大平等之悲心,]我們這世間要講平等心,就不簡單了,這裡還加了一個“廣大”。我們世間一個人有平等心就已經不簡單了,你想想看,廣大就是無論一切眾生對我們好壞,你一律平等的悲心。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豎該徹,為眾拔苦。]為了眾生拔一切苦。“橫”是指空間,“豎”是指時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般叢林打板,打板上面都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徹”就是通,統統通。[橫則普利現在十方,豎則饒益未來末世,故稱大悲;能為六凡有情世間,三乘正覺世間,九法界二世間,所共尊崇故,惟佛一人,具足十號,超越九界,]超越十法界當中的九法界,九界就是六道的眾生;再來就是聲聞跟緣覺;再來是菩薩,菩薩法界。[堪當此稱。願為此會者:即求佛為此現前,平等法會。諸來法眾:即十萬菩薩,皆入三昧之眾。說於如來下,乃請說之意,]說於如來,本地清淨,因地法行。就是“說於如來”這幾個字以下,乃是請說之意,請佛開示。這有三種原因,[有三:初請說如來因行;次請說菩薩發心;後求利末法眾生。]沒有佛、菩薩的教導,當然就要依法修行,依法不依人。

[初請說如來因行。先釋如來二字,是佛具足十號之第一號。如,是不動、不變之義。]我們凡夫是每天都在變;不只是每天,隨時隨刻都在變,時時在變。你叫他保持無相,這是很困難的事!如果無相,你看日子有多快活!所以,要學習到不變,說真的,除了菩薩、聖者,他就擁有自由的意志。你來到皇宮也是一樣,皇宮裡那些皇帝、皇太後,他們也是貪嗔癡不除。不除,他當然就不能如如不動;不能如如不動,她會開始斗爭、爭寵,這是一定的道理!凡是不能離相的團體,都一定會過著很痛苦的日子,因為無明會制造束縛與痛苦,我們娑婆世界就是無明的團體,怎麼可能會自在呢?你要如何自在?無明所制造出來的,就是痛苦、對立、傷害啊,這是很正常的事!只有哪一種人才能真正快樂呢?除非你離相。你們這些菩薩,除非你離一切相,就是黏不到你,聽懂了嗎?外相如何變化,要讓你痛苦,你只要離一切相,它就對你莫可奈何,我就是不著,這樣它就拿我們沒辦法,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我們今天不自由,所以會變,變來變去,業力的眾生嘛,業就是變。所以,如,是不動,不變之義。[來,是去來隨緣之義。]去來就是生滅隨緣。[今以九界料簡釋之:]料簡就是人家抓中藥的時候,什麼藥什麼藥;“料簡”就是分別的意思。現在用九界分別來解釋它:[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來而不如,]六道眾生來到這個世間,而不如,無法保持那顆如如不動的心,像我們凡夫來到娑婆世界,哪一個能如如不動?來,我們有來,有來就不如,無法如如不動,因為你有相嘛,你有相,就始終無法證入清淨心。凡夫很容易受人影響,很簡單,佛法講的,只有幾個條件而已:第一、你要有正知正見;第二、你要具足信心,你若是很輕易就動搖,能夠開什麼智慧呢?你可曾聽過有般若大智慧的人,受人家影響嗎?你可曾看過對三寶沒有信心的人,有辦法入道嗎?所以,第一個就是信,哪怕風吹雨打、天搖地動,無論如何都如如不動,我依法,這樣才有可能說:我要開智慧!容易受人家影響,你哪裡開什麼智慧?不可能的事情。信如同樹根。但是,我們雖然老生常談,他還是很容易受人影響,今天拜佛阿彌陀佛,明天別人跟他講幾句,心就動搖,信心消失了!所以,在《大乘起信論》稱此為毛道眾生,毛道眾生就像這個風中的毛,人家講幾句,信心就飄搖不定,飄向東、飄向西,容易受人影響。他不知道,要修密宗好,還是修禅宗好?看到很多人打坐開悟,他也想趕快去參參看;參什麼?不會參啊,一邊參,還是一邊念阿彌陀佛,參不來!你叫他全心打佛七,來念佛修行,他又下不了決心,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想:不知道還有沒有更快的?第一個,沒有信心。來而不如,包括修行人也是一樣,飄動,他就不見性啊,不見性的人,他當然會想找門路。真正見性的人,他連路都沒有、連門都沒有,一切法如平等法,連路都沒有的東西,哪裡是來是去的東西呢?所以,禅宗有智慧,禅宗叫做從根本修行,為什麼?因為每一個時間、空間交會點,都是我們的生命嘛!你生命要解脫,就是在每一個時間、空間的交會點上用功。今天你不開悟,你跑東跑西,你到那邊也不開悟啊,還是一樣啊,傻瓜!在這個時間的交會點,任何的逆境上面,啪!一交會點,無相,用這個空性架構十字架,點下去,走到哪裡,都是空性,走到哪裡都解決。我們不是,我們尋找,他不曉得當相即道的道理,他不知道一切緣起法都是畢竟空性的東西,拼命一直找,找了很久,三年、五年還是一樣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就在眼前啊,你要去哪裡找?往外就一定不對!你動一個念頭,禅宗說:動念即乖,你動一個念頭說:我要去找一個本性的東西。這又不對!或是說:我捨這個地方,取那個地方,捨彼取此也不對,為什麼?你不取不捨就是了,你不取不捨,你跑到廁所去也開悟啊呀、跑到廚房去也開悟啊、今天開車也開悟啊、去超級市場也開悟、去逛百貨公司也開悟啊,你到哪裡都不取不捨,這才是真正厲害!他不了解,當下那個叫做什麼定義,搞不清楚!坐著參禅,阿彌陀佛…又跑到念佛去了,又不像參禅,又不像念佛,不曉得是在參禅,還是在念佛?參禅,參念佛的人是誰?是誰?到底是誰?參不來!人家問:師父!要如何參禅?我說:禅,我不會,干脆念佛啦!根機利的人來,可以好好的跟他談,談得很相應;他對本性的東西,確實真的很相應,來,我就跟他講:當相即道,當下就是!現在我跟你講的這一念,全盤放下,一無所取,一無所捨,這一念就是,不必透過任何的時間推論、演變,都不必!你現在馬上過著舒舒服服的日子。你不肯嘛,習氣卡住了,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卡住了,無始劫以來,被自己的我知我見卡住了,當然就會這樣。所以,那個開悟的聖者何其灑脫,多麼的灑脫,天地萬物、泰山崩於前都沒事,統統沒事!眾生[以其隨業緣而來,]隨業緣而來。[三界受生,心為境]界而[動,見色被色動,聞聲被聲動,此心轉變不常,故曰來而不如。]六道眾生都是這樣,[二乘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如而不來。]他悟到空性;但是,他不敢來,不來的意思就是說:不敢面對有為法的眾生。不來也可以解釋說:沒有妙有的存在,只悟到空性的東西,他沒有妙有,他不是像佛,度再多眾生也不會迷。[以其分段生死已了,安住化城不動,]化城叫做方便暫住的地方,這是指《法華經》的比喻,化城不動。[沉空滯寂,]落入空性的小乘的我,安住在寂滅的自我的境界裡面,怎麼樣呢?[得少為足。]為什麼得少為足?因為那個不是究竟涅槃。[雖經如來诃斥,]佛說不可以這樣。[不肯涉俗利生,]他就是不肯涉俗,涉這個有為生滅的痛苦的世間,涉俗來利生。[視三界如牢獄,觀生死如冤家,故曰如]是自我境界,[而不來。]沒有菩薩的行為,他不度眾生。為什麼?彼彼皆是,誰想度眾生?度眾生只會被攻擊,遭來批評而已。以前我在台中聽李炳南老居士開示時,他都不准人家錄音。為什麼?他怕聽眾不是當場聽,流通出去會誤解意思,所以,不讓人錄音;但是,人家還是偷偷的錄音,因為這是善知識嘛!我的想法則不同,我的想法是說:批評歸批評,講錯了就該被批評,這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在被批評當中,佛法一直興盛,一個被批評,使得佛教興盛,這樣被批評也值得,怎麼會不接受呢?這樣被批評就很值得了,錄音起來,看要怎麼批評都沒關系,我一個人來承擔,盡量毀謗,或是說我怎麼不好,或是說法怎麼樣,不要緊。但是,到最後,與我有緣的眾生,他也能夠接受,聽到我的法,他能去除煩惱、能離苦得樂、能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雖然我被批評,還是很值得!有時候看一看:嗯!這也是菩薩法!敢死叫做菩薩,不然怎麼辦?你說我今天講經的時候,不准錄音,因為怕被批評、怕被毀謗,這樣佛法就變成說:今天我講經,樓上、樓下有四、五百人在聽,只有這四、五百人受益,那麼,外面無量無邊的眾生怎麼辦?所以,錄音沒關系,要批評來啊!我還是要講,不會因為有人批評,我就不講。與二乘人不同,菩薩法就是這樣。[菩薩法界,非如非來。]沒有像佛陀的如,但是,也不能像佛陀的來,不能完全像佛。[非同二乘,耽著涅槃,不肯從空出假之如;]非如就是說,他不會沉著於這個空性裡面,[非同六凡,隨業受報,終日被境所動之來。而菩薩廣運悲心,往來六道,處塵不染,乘願利生,不住涅槃,不畏生死,故曰非如非來。] 菩薩不怕生死。[佛法界,亦如亦來,故稱如來。不為一切煩惱所動,不被世間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動,]別說八風,一風就把你吹到天涯海角了!第一風叫做利,你就昏頭轉向了!“利”就是金錢,被金錢吹不動的舉手,為什麼吹不動?因為錢少,所以吹不動,三百、五百吹不動;三千萬擺在面前,就不知道被吹到哪裡去了!真的!要被利吹不動,這很難,不可能!舉例來說:我現在發一個願,要度那一些舞女,我拿三、五千元給她:你吃一天素,來念一句阿彌陀佛!她可能不要!如果給她一百萬:你來文殊講堂拜佛,中午、整天都吃素,一百萬給你!看哪個舞女不想來吃素、不想來念佛?我不信!所以,別說八風,一風你就受不了,那是不可能的事!“衰”,這個不是倒楣的意思,衰就是說氣勢弱,什麼都人家瞧不起。譬如:你貧病交迫、沒有地位,這個都可以叫做衰。“毀”,毀謗;“譽”就是稱贊,跟“稱”的意思差不多相同;“譏”就是譏嫌。“苦”、“樂”,你在很痛苦、極端的痛苦當中,仍然可以保持笑容,這是難能可貴的人,耶稣也沒有辦法!耶稣在被抓走的時候,他知道他的十二個門徒,其中有一個出賣他的時候,當時羅馬教廷判他叛亂、煽動,判他死刑把他抓起來,要把他釘在十字架。十字架就是懲罰惡人的地方,以前羅馬處死人犯,都是釘在十字架上。在那個時候,耶稣呼喚上帝,上帝沒有現身。所以,耶稣哭泣,然後摔在地上,說:上帝啊,在天的父啊!你為什麼拋棄我?非常的承受不了!所以,耶稣在極度的苦,也有改變他的,不是像佛一樣。沒辦法像佛一樣,佛,人家派大象來踏殺他,外道放大象要置佛於死地的時候,佛一樣微笑、安祥,佛神通自在,他把這五支手指頭伸出來,五支獅子現前,大象看到獅子非常驚恐,跑到佛陀面前跪下來,那個狂象,每一支的狂心馬上停止!佛有這種能力。如果是我們看到大象來,就要看誰跑得快了,開玩笑!哪有可能站在那裡,對它比五支手指頭?比十支也沒用,趕緊逃命比較重要!佛入慈心三昧,所以,他可以降伏一切眾生,我們沒有辦法!所以,這個苦不改變我們的意志,這還不是一個容易做到的事情。那麼樂,這個更難,有幾個人在快樂當中可以掌握?不可能的事!不被世間八風所動,[觀察眾生,機緣成熟,]所以,我告訴諸位:修行要從心地下手,這才是真正修行人。[示現八相]示現八相,八相成道。先講小乘的,小乘的,[(下兜率、]從這個內院:兜率天分內院跟外院,凡是等覺菩薩准備成佛,就像如今的彌勒菩薩要成佛,先安住兜率天的彌勒內院中,等待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底下這個是小乘的八相成道,第二、[托母胎、出胎、]如果是大乘,中間還有一個住胎,所以,托母胎、住胎、出胎,這是大乘;小乘沒有,小乘就是下兜率、托母胎、出胎,小乘沒有住胎,大乘多一個住胎;這個胎有三種:托母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大乘沒有魔,大乘沒有降魔,大乘,魔就是佛,由佛的角度來看,一切魔,將來都是未來的佛。[成道、轉*輪、般涅槃,]進入涅槃,[小乘無住胎,大乘多住胎,小乘降魔,大乘無降魔,了知魔即是佛)]這是八相[成道,]所以,小乘的話,一、下兜率,二、托母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輪、八、般涅槃,叫做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故曰亦如亦來。此但約應身如來解釋。]應身就是應凡夫、二乘人之需要,來度化他們,叫做應身。[更有報身如來:]安住在實報莊嚴土的,修福跟慧圓滿的,叫做報身如來,斷法執,叫做報身如來。[安住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實相,就是中道,就是無為。[如如不動,名如;依理起智,以智照理,惑淨智滿,]我們的迷惑若淨,智則滿,智則滿。所以說:什麼叫做惑?起心動念叫做惑,要注意聽師父講,什麼叫做業?起心動念叫做業,你一直控制不住啊,我恨他,那就一直業………,業這個恨:我貪,我就一直業,業這個貪,業到不貪為止。所以,講真的,哪有業呢?根本就沒有業,貪,一切法本性空,你根本就不用業貪的東西,你放下,無貪就對了!本性沒有癡的東西,你起心動念嗔恨心,你就業這個嗔恨,業到沒有為止,業到這個業……,業到無念,放下貪、嗔、癡為止,你就無業了!簡單講:什麼叫做業?有念就是業,有念就是業:落入數量觀就是業:落入對立就是業,就是這樣。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落入這裡面,有的東西,我們一直將這世間當作是真實的,真實的世間,他就要計較,這樣斤斤計較,要如何過日子呢?要如何過日子呢?對不對?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業?你不放下,你就要業啊,業死你自己,你沒聽過嗎?你業死?所以說:有一些老菩薩來這裡,就說:喔!我的業真是重!我說:來!找一個磅秤稱量看看,衡量看看你的業多重?對啊!哪有業?對不對,你本性當下這一念悟,就是本來的面目,業都是你徒自增加的,我們今天眾生就是沒事做,多一層業在做!聽懂了嗎?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業,業這個貪,放不下,就一直硬是業這個貪,業……業到死,這個貪沒辦法放下,貪、嗔、癡,都在業這些。佛有智慧,佛是大施捨,要業什麼?要貪?不可能!你業不到我,無貪,無貪。你叫他業嗔,無嗔,為什麼?寬恕眾生、原諒眾生,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性,你叫他起一念嗔恨心來業,不可能!所以,佛陀最閒,佛陀最閒,所以,有一個菩薩來這裡,看我這樣心進忙出的,他說:慧律法師!您很忙喔!我說:沒有,你比較忙!他聽不懂,他說奇怪!師父!我整天都很閒呢!我說:你很忙!你看我們兩個誰比較閒?嗯?他很忙啊,他吃一頓飯就忙得昏頭轉向了,怎麼可能閒得下來?我最閒,雖然我的身體樓上樓下跑,但是,我很閒!所以說:閒人非等閒人,你要注意聽,要做一個閒人,不是這麼簡單的人,閒人非等閒人;而眾生都很忙。菩薩!你是要做閒人,還是要做大忙人呢?有時候都忙到沒時候。對不對?我都很閒。師父!您很忙嗎?沒有,沒事!沒事!哪有什麼事?可是,我看您很忙啊!游戲人間啊,對不對?別人不做,我們做,不然要做什麼?對不對?利益佛教徒啊,不然要做什麼?所以,誰最快樂?所以說:惑淨智滿,煩惱清淨,沒有煩惱。對不對?智慧圓滿。惑,什麼叫惑?起心動念統統叫做惑。[成等正覺,名來。] 成等正覺,叫做來。[更有法身如來: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中國話叫做遍一切處,[既遍一切處,則無去來。如《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 在座諸位!你注意聽這句話:無所從來,你想想看,他的心都無來,[亦無所去,] 也沒有去,無來無去就是一切法都不可得,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你想想看,保持這一念心,他沒有增加貪、嗔、癡,也沒有減少他的佛性清靜的存在,不增不減,你想想看,這是何等的境界,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為什麼?他了解一切法無我,這是污穢、煩惱、新陳代謝的身體:雖然大家也都知道……所以,科學家是比較聰明:但是,也是迷惑的眾生,科學家,科學家也是迷惑的眾生,對不對?科學家在研究,也是以我執為主,也是以我執為主,一樣!而佛發明出來的東西,他是只有利益於眾生,無害於眾生:而凡夫所發明的東西,都是兩面體,科學愈發達,發明戰爭的武器愈厲害!一方面是維持世界的和平;但是,一方面殺人的武器更厲害;工業愈發達,利益、便利眾生,污染也愈厲害!這世間都是這樣,交通愈發達,人死得愈多,以前的人駕牛車、騎腳踏車,也沒聽過一次撞死多少人,頂多被牛車輾成重傷,腿斷掉而已,沒聽過駕牛車,輾死幾頭牛的!事實就是如此。所以說:眾生發明的東西,有發明,有好就一定有壞的一面,工業、煉油,譬如說:煉油廠,讓我們開車很方便,有石油,發明石油,有石油,你就有污染,CO2排放,破壞臭氧層,一樣!而眾生離開這個地球,又沒辦法活,我們眾生離開地球不能活,你知道嗎?我們眾生,如果說淨這個人,將這個人,用太空船發射到月球,登陸月球的時候,在月球,或者是說:擺脫這個大氣層的時候,科學家用雞去實驗,用雞、雞蛋。這科學家把這個雞蛋,快孵化的雞蛋,雞蛋,快孵化出小雞的雞蛋,用火箭發身到外太空的時候,這個雞不能活,不能成形。為什麼呢?因為他需要鈣,所有的骨骼需要鈣,這個鈣需要電流,那麼,需要電流的時候,上到外太空之後,它沒有地心引力,不能傳電,所以,太空科學家把雞拿到外太空,沒辦法孵蛋,不能構成脊椎骨:不能構成脊椎骨,就沒有所謂的生命,脊椎骨是我們造血的地方,不能活!那麼,這個太空人,如果在太空二星期,他回來後,要用六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六年的時間!如果他在外太空:蘇聯跟美國,蘇聯派出一個太空人,去了二百多天,下來沒辦法走路,沒辦法走路!因為我們的骨骼能夠傳電,在外太空,他要拼命地運動,他要一直踩運動器材,一直踩……,回來之後,每個人的“腳肚圈”;這個“腳肚圈”……,國語叫做腳肚圈,“腳肚圈”……,國語我不會講:小腿的肉,只要從外太空回來,那個地方一定萎縮,為什麼會萎縮?因為肌肉跟骨骼這是連體嬰,肌肉跟骨骼,這個是連體嬰,骨骼有破壞,破壞的骨骼,然後破壞骨骼的細菌,破骨細菌,很大的細菌:還有造骨的細菌,我們的骨骼,一定會破壞,然後在再造,不然,我們人怎麼長大?我們從小每天就是破壞,然後再造,破壞再造……,到外太空去的時候,它只有破壞,它不能再造,它不能再造,它只有破壞,只有破壞,所以,從外太空一下到地球,他不能走路,不能走路,爬起來只能站,稍微一點站立,他不能走路,沒辦法!下來之後,必需靠人攙扶,三個太空人下來,都必需坐椅子。為什麼?他一失去地心引力的時候,這個鈣質全部沒有,不有作用,所以,你到外太空根本不能活,根本就不能活!為什麼?它地心沒有引力嘛!如果把一個人,有身孕的,把這有身孕的婦人,已經懷孕的,讓她坐太空船到外太空,到外太空之後,叫她下外太空,穿太空衣,這個孩子不能活,不能生產,失去地心引力、失去重力,他的鈣就不能成長。所以,每一個太空人一回來就是瘦,一定瘦的,不會胖的,沒有辦法新陳代謝,下來之後,因為二百多天失去重力之下,下來,他馬上不能走路,他要用十六年的時間,美國的太空人,用十六年的時間,還不能恢復身體所流失的東西。知道嗎?講一點科學給大家聽,這樣你們也比較輕松,省得看書,可以快速增長知識。所以說:我們眾生,業力的眾生卡在這個地球,他就是逃脫不了,業力的眾生,大家都在這裡造業,離開這個業力的眾生,又沒有辦法。所以,你如果想要擺脫業力的束縛,人家就說你是一個怪人,就像我們出家要修行,人家就說我們很怪了,同樣的道理。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有神通?為什麼?地心引力對他沒有作用啊,他不執著啊,地心引力對他沒有作用,他的定力可以走過一切業,他沒有業啊,業對他來講,沒有作用啊!對不對?地心引力當然對他沒有作用。所以,證阿羅漢果可以飛天鑽地,菩薩、佛當時在世,可以飛天鑽地,為什麼?他不受業力的支配嘛!不受業力的支配,他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他這個肉體雖然還沒有進入涅槃,但是,他已經有定力超越了,飛,可以飛行自在!對不對?我們也可以飛啦,但是也可以飛啦,但是要坐飛機,所以說:業力的眾生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此我們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

[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者;即如來在凡夫位,最初根本,所起之因地心,]所起的因地心[及所修無漏法行。]無漏。[因心而曰清淨者,即自性清淨,如來藏本然之心。] 如來藏對眾生位來講,就是孕育著如來清淨的本性,名叫做如來藏,如來藏本然之心。[本經所雲:清淨覺相,為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此心寸絲不掛,一塵不染,故曰清淨。]師父剛才說過:什麼叫做業?起心動念叫做業,我們今天為什麼會痛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心一直放不下,擺脫不了,一直不肯放下,所以,我們必需業。有一個四十幾歲的中年人,中年婦人,我回答問題都是很簡單的,我走過去的時候,她如果來跟我參訪:師父!我放不下,怎麼辦?我只會告訴她一句話:業到死!只有這樣而已,其他的不用跟她講的太多,你放不下就要業到死啊,不然怎麼辦?難道不是這樣嗎?放不下,連連看,就是業到死,放不下的連連看,叫做業到死,不然能怎麼樣?你講給我聽聽看,你放不下,能怎麼樣?當然就是這樣啊,你自己要業到死,我有什麼辦法?所以,一塵不染叫做清淨,[即六祖大師所雲:“本來無一物,]為什麼說無一物呢?這句“無一物”,你要好好地參,你第一句參透了,第二句就沒問題了![何處惹塵埃!” ]塵埃就是哪裡有什麼煩惱呢?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說:一切法畢竟空性,諸佛菩薩,三千大千世界、城市、金錢、美女,一切身外都能捨,為什麼他能捨?無的東西,怎麼不能捨呢?本來就無的東西,怎麼不能捨,捨不下呢?對不對?我們為了要保護這個色身繼續活下去,為了傳宗接代、為了延續後代,所以,我們需要金錢,面臨這個現實,我們需要金錢,要斗爭,斗爭得頭破血流。本來無一物,無一物,緣起、緣生緣滅的東西,何處惹塵埃?哪裡你有什麼麻煩可以放在心中的呢?哪裡是可以惹麻煩的地方呢?你說只會惹麻煩,其實是你無明,才叫做惹麻煩,我們自己沒有智慧,才會惹麻煩出來,你說佛會惹麻煩嗎?惹麻煩嗎?上次報紙報導的,有三、四個年輕人,整天游手好閒,沒事做,不修行,也不懂佛法,閒來沒事,就相約去酒店喝酒,相約去酒店喝酒,盡情地狂歡享樂。酒店裡也可以讓客人唱歌,唱歌的時候,本來是裡面的小姐在唱,然後他們三、四個也上去唱,唱歌,凡是客人都可以上去唱,他們都上去唱,我是看報紙寫的,他們就上去唱,唱一唱,台下的人對他們報以噓聲:噓……(法師做出口哨聲)。也就是叫他們下台的意思,還丟一些東西上去,表示他們唱得很難聽,這三個下台就打人了,因為對方讓他們出糗(糗qiǔ),為了一點點的面子。結果二個被殺死,另一邊的人有攜帶槍械,這三個不知情沖過去,結果二個被殺死,一個重傷,情況危急。閒來沒事相約去酒店,本來是想快樂,結果二個死亡,一個重傷!報紙報導的。眾生就是這樣,到處惹塵埃,凡夫就是這樣;聖人就是何處、哪裡會惹到麻煩呢?沒有麻煩!為了叫小姐坐台,這是另一份報紙講的,也是一個黑道的,去一間不知是舞廳還是夜總會,我也記不得了,反正就是有小姐坐台的。他去的時候就說:我今天會你錢,把你包下來了!說叫做帶出場,可能要帶去學佛吧,說要帶出場,聽到這個名詞,我也沒有用過,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帶出場。旁邊就有個人說:這個小姐我已經先訂了,先訂了!他說:你先訂了?這個人比較霸道,他說:小姐!你先坐一下。小姐!你先坐一下。這個比較凶的,說要把她帶出場的,就問那個人:你先訂了嗎?來!我們去廁所談!二個人就走進廁所,結果出來的是對方,主動挑釁的那個人被揍到昏倒在廁所裡,他不知道人家學過跆拳!(法師笑)講起來實在很悲哀,挑釁要揍人的,結果昏倒在廁所裡,被揍到昏倒在廁所裡,“因公殉職”!你如果看報紙、報章雜志上的社會新聞,眾生講起來,實在是很無聊,我說:這世間就是這樣,沒事做,就去惹一些麻煩!所以我說:這些出家人,縱然他有多麼不好,多麼糟糕,或是說這個孩子不乖,在我的心目中,我認為這些孩子肯出家,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不被欲望所迷惑,願意來這裡跟你念佛,還肯出家修行,雖然說:他有一些缺點,我認為已經是不簡單,已經很不簡單了,應該請他吃冰棒了,真的!這就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依此心為因地心,]這句話你要畫起來,依此心為因地,你要如何修行?這句話要牢記在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修行,常常說:師父!開示一下!就是這一句啊,六祖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了![即“楞嚴”所謂:“依圓湛]“堪”就是光明,依圓滿光明[不生滅性,]不生不滅的性,“堪”就是光明,依圓滿光明、不生不滅的本性,[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也。法行:乃稱圓覺法性,所起之六度行。稱(去聲)] 合乎[圓覺法性,]這個“稱”不是稱贊的意思、不是贊歎的意思;這個稱圓覺法性,叫做配合著圓滿的覺性來修行。底下你注意聽,世間本來不值得貪,[本來無貪,]我們的本性本來就無貪,[故修布施行;稱(合也)圓覺法性,本來無染,]我們的本性本來就無污染,所以修無相的持戒[故修持戒行;稱]“稱”就是合,[圓覺法性,]我們的本性[本來無嗔,]所以,修無相的忍辱,[故修忍辱行;稱圓覺法性,本來無身心等相,]無一切相,[故修精進行;稱圓覺法性,本來無動,故修禅定行;稱圓覺法性,本來無癡,故修般若行。]簡單講就是佛性,本來是指本性。本來的本性就是所謂的本來的面目,我們本來面目是沒有所謂的愚癡,所以,我們修般若行,是這樣的意思[又正念真如,離一切念相,離相妙行,即清淨法行。]

[又《大集經》說:“若有比丘(出家修道之通稱,名含三義故。),讀誦如來十二部經,]就是說:只想去了解:那麼,[樂(去聲,好也。)] 樂,yào,喜歡的意思希望、歡喜[為四眾敷揚演說,]就是說法。[思惟其義,是名樂(yào)讀,]樂讀,歡喜讀誦[乃至是名思惟,]這是思惟而已,[不名法行。]不是如法地去做。底下那一句很重要:[若有比丘,]若是有出家人,能觀身心,注意看這一句, [能觀身心,] 能夠觀照身心,[乃至境界都息(內脫身心,外泯世界),]就是身空,心地也空,妄想也是空性,[永離煩惱,]這樣才能永遠離開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這一段太棒太棒了!出自《大集經》。意思是說:你只是看經典,不肯實實在在地思惟經中的道理,不是叫做真正修行人。你看,能觀身心宇宙,一切皆空,全盤放下,永離煩惱。乃至境界都息:都息不是說逃避境界,是一切境界都無礙,都無礙。不是境界都息,這些境界對你都沒有掛礙。我則說之,名為法行。[文殊之意,欲求佛果,必依真因,]想求佛的果報,要從真實的因修行。[倘若因地不真,難免果招纡曲,]纡曲:就是彎曲。所以,在座諸位!我們今天的福報很大,這部《圓覺經》要聽到結束為止,不然,你真的……,為什麼?你這個因不真,你怎麼修都修不成佛,了解這個《圓覺經》,你因地修行才不會偏差。[非但徒勞無益,而且有損。]完全沒用!師父那天告訴你們的:零加零等於多少?還是零!為什麼?初步就錯誤,這個就不能成佛!對不對!不能成佛就是錯誤的知見,你一開始修行就不能成道,邪知邪見,那當然是零啊,零,你修無量劫也是零,初發心錯誤,修無量劫也是等於零,這個就是公式,你們學過數學嘛!為什麼叫你們要親近善知識?就是這樣,徒勞無益嘛,你再怎麼修,修到死,拼到汗流浃背、頭破血流,沒有用啊,沒有善知識開示,不能依法而修行。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不要隨隨便便地就說:我要離開!或者是說:我不修行,我自己有辦法!不要這麼講,你沒那麼厲害,愚癡的眾生才會這樣。而且有損。[如造金像,必依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今請佛說本起因地者,以佛是過來人。正所謂:“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山路要怎麼走,你要問走過的人。[方得明示不謬。初問如來本起因行竟。]

戊二 問菩薩發心離病

【“及論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及者,並及。既問發心,請說離病之法,菩薩智悲雙運,]智慧與慈悲。[運智上求佛道,運悲下度眾生。大乘者,一心之理也,]什麼叫做大乘?就是我們這個心,也就是什麼心呢?[即是本經圓覺一心。以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能運載眾生,從凡夫地,至如來地,故名大乘。一心三大,]我們上次有說過:體大、相大、用大,[解見在前。]它的解釋,已經在前面說過了,叫做解見在前。乘呢?[乘有運載之功,]“乘”就是所謂的車子,從這個地方運載……運載到另一個地方。[菩薩當依此發心,依此修證。中、即圓覺體中。發清淨心者:即發菩提心也。梵語菩提,此翻為道,即發上求佛道之心。如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或者是不求[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是也。]最上乘。[又即“起信論”,所發三心:一者、直心,]哪一種人才能直心?直心的反而詞就是彎曲,只要透過意識,都會扭曲;那麼,不是透過意識,那當然就是透過真如了。所以,直心就是透過真如的正念,叫做正念真如,所以,一般人不能稱為直心。[正念真如故:正念真如,清淨本然,纖塵不染,是為發清淨心。]一塵不染,發清淨心。[二者、深心,樂(去聲)集諸善法故:]雖然清淨、畢竟空性:但是,不壞修善。所以說[樂集善法,]歡喜,很歡喜,主動,來采取主動,集一切善法。[可以對治一切染法,是為發清淨心。三者、大悲心,廣度諸眾生故:終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離相清淨,是為發清淨心。此清淨心,即一真法界,本源真心。依之為因地心,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遠離(俱讀去聲。)諸病者:病,即眾生心病。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種種顛倒,哪一種顛倒法呢?[妄認四大,]虛妄認為這個四大——地、水、火、風所成的身體,[為自身相;]以為“我”就是這個肉身,以我這個肉身為主,變成有身見了,有身見了,一直執著一個色身的自我。[妄認六塵緣影,]緣影就是落謝的影子,[為自心相。]以為我們攀緣五欲六塵就是我們的心,虛妄,這個“妄”就是錯誤的,錯誤地認為攀緣五欲六塵,現在於六塵執著的心,就是我們的心,這是很大的錯誤,他不知道這是執著心、妄想心、分別心、煩惱心,不知道我們還有一個清淨心。[執此身心,以為實我,是我執之病。執一切萬法,以為實法,是法執之病。我法二執,各有分別、俱生,]分別的我法二執,分別,這是後天性的境界所引起的,叫做分別的我法二執。俱生呢?它是先天性的,我們人一出生,先天性就對這個“我”,以及宇宙萬法,有我執與法執。[頭數無量,故曰諸病。]頭數無量,就是這裡面的所謂的數字,頭數無量,就是這裡面種種的差別很多,所以說:諸病。我們光是一個分別心,就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了,先天性所具足帶來的。所以,我們的習氣,有先天性的俱生的,俱生的這個病,有的人煩惱很重;有的人煩惱很輕;有的人很愛計較,斤斤計較;有的人不會,不會,一切都無礙,這跟宿世有關,以及後天的培養也有關系。[若能發清淨心,不存我見,]如果有人能發清淨心,不存在我見:我見就是對自己的錯誤的一種執著,我見可以說是透過主觀意識的見解,以為有一個真正的我,以我為主,以我為標准。[不起法見,知是空華,即得我法二空真理,]而且連那個空的力量也要放下 [並空亦空,] 所以,第一個“空”字,並空亦空就是空就是說:同時必需把那個破除執著的空也必須放下,第二個“空”解釋作放下。[則藥病雙袪(除也),諸病自然遠離耳。]藥到病除,諸病自然就遠離。所以,[上請近益現會,下請遠被當來。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以上所問,如來因地法行,及菩薩發清淨心,如來指示分明,不僅有益現會菩薩,能使未來末法之世,求大乘之眾生,得正知見,不墮邪見。末世者,法末之世。]佛法即將消滅的那個時候。[如來滅後,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萬年。末世眾生,障深業重,法弱魔強,]法比較弱,魔比較強。[縱有求大乘之人,若不知如來因行,與菩薩發心,難免錯亂修習,]胡亂修行,這樣會[墮落邪見。“楞嚴經”雲:“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皆由”就是皆是因為,都是因為,[不知二種根本,]一者是真本,一個是妄的本,所以說:二種根本。你如果用真本去修行,得到的當然是真;你如果用虛妄去修行,得到的當然是虛妄。[錯亂修習。”二種根本者:一、真本,二、妄本。妄本是識心(虛妄生滅]的根性[),真本是根性(常住不生滅]的根性[),若依生滅心,為本修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若以圓湛,不生滅性(即圓覺清淨因地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則因真果正,自然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五體投地三請者,輕身重法也。]輕身不是說自殺,是並不重,沒有我見叫做輕身,重視佛陀的法,並不把這個五蘊身當作是一種真的我,所以,輕身。[此四句,亦是結集家所敘,]“所敘”就是所描敘的,所描述的。[請法之儀耳。二正陳請詞竟。]

[丁三 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就是請示於[如來],請示於如來。你們能夠為諸菩薩來請示如來,請示如來,[因地法行,]因地如何修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乃文殊殷勤三請,已竟之時。世尊因其為法心誠,]所以,[利生念切,]利益眾生的念很切,利益眾生的這個念非常懇切。[乃重言善哉以贊之。一、贊]歎[其能為現前菩薩]求法,所以,佛如果宣講,就能利益一切眾生[;二、贊]歎[其能為末世眾生]來求法,不使眾生錯亂修行,修錯了![。復稱善男子者,以其具大智慧,利益今後故。汝等者,汝,指文殊,等余大眾。乃能為諸菩薩者:此指初發心菩薩,不知發何等心,修何等行,是以咨決詢問。下牒]就是下面按照[問詞。]“牒”就是依照。下面依照所問之詞,說:[如來因地法行(解見在前),及為末世求大乘者得正住持。若知如來因地法行,及大乘菩薩,所發清淨心,自然得正知見;明白正修行路,得正住持,]這個“住持”不是一個人的名字,是住持正法城,得正住持,就是可以延續佛陀的慧命,正法叫做住持嘛![即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安住一真,一真就是絕待,無處不真叫做一真,純,一真,一真是指《楞嚴經》所講的境界,一真圓覺妙心,[任持萬行無失,不落空有二邊,是為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者:誡以谛實而聽,勿雜余緣,許以當為宣說,不負眾機]的盼望[。《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聽法的人端視,就是站得很直,而且好像很渴,需要喝水一樣的。[一心入於語義中,]一心不執著於語言裡面,但是,卻是了解、悟到到語言中的道理。一心入於語義中,“義”就是道理,不執著語言;但是,了解於道理。[踴躍聞法心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可為說。有的人來參訪師父,我問:你從哪裡來?我啊,我從台北來!你有什麼問題?師父!我想請您開示?我說:要從哪裡講起?他說:我不知道。我說:我也不知道。要請我開示,我問他要從哪裡講起,他如果漫無目的,要坐到幾時?要坐到幾時?對不對?像今天下午有人來,她就說:師父!我當人家的媳婦,他們兄弟之間不合,我要如何改變他們?我說:你先改變自己就行了,能想改變誰?她說:我怎麼做都不對,兄弟姊妹、大姑子、小姑子都對我不滿!我說:這正常啊!她說:啊?我說:對啊!我說:他是佛還是眾生?當然是眾生啊!對啊!眾生當然會這樣,對啊!眾生這樣就對,這樣才正確!這樣正常啊?正常,normal,這樣才是正常;去哪裡找幾個媳婦不會吵架的?我不相信,你騙我!你騙我,你有錢買枝仔冰,沒有錢還我?那是不可能的事!對不對?很正常!所以,勾心斗角,乃是娑婆世界的常態,以平常心看待它就好!所以,每個人來都有一個錯誤的觀點,一問起來,都是一直想改變別人。師父啊!我有學佛,我有學佛,我要如何改變我父母呢?我說:制造機會,拿錄音帶給他聽啊!他說:他如果不聽呢?我說:他不聽,你自己先聽,你自己先聽。對啊!聽完之後呢?聽完之後,改變自己啊,你如果有能力,自然能夠感化他。所以說:這個說法,來到這裡拜訪師父,如果不是真的很恭敬的來,我絕對不開口,他要真的想請法才行。[當如時雨化禾,]“禾”就是草木。當:應當。時雨:就是來的正是時候,叫做時雨,來的正是時候的雨,化禾,“禾”就是草木。[春雷躍鯉,]春天打雷,鯉魚跳躍,大家都很歡喜。[會眾以及末世眾生,當得不可思議之益。三如來贊許竟。

丁四 承教靜聽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默然而聽,大家渴飲。

[文殊承教歡喜,願聞了義之教。在會法眾,莫不皆然,忘緣息慮,]“忘緣”就是放下萬緣,大家一心,把這個心停止,[靜默伫聽。]安住在一個地方,[如《十地經》雲:“如渴思甘露,]一直想要甘露。[如饑思美食,]就像餓了,需要一點食物。[如病思良醫,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此即奉教喜聽之義。二一經發起序竟,並前六種證信序,初序分竟。

乙二正宗分

丙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丁一總標真宗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大陀羅尼門就是總持,那個最快的,單刀直入的,一下就能包羅萬象的,[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此段即圓覺真宗。一經要義,不出信、解、修、證。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十一重問答就是十一次的問答,叫做十一重問答,一個菩薩問一個問題,十一重。[分作二科。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本來就沒有無明生死,本無無明,也沒有所謂生死,[方為真正信解,不認妄念,不執異見故也。]執著見解不同。[成本起因者,成為最初發起之因,然頓教因地,總有三重: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第三、[後,修菩薩行。]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你如果要修頓悟法門,這三個次序你不能免,第一個,要了悟覺性,你不了悟覺性;所以,了悟覺性就是你要悟,要先開悟啊!你不了悟覺性,你修千百萬劫,也不知道本性是什麼東西,你不用本性修行,要如何像佛一樣明心見性,證悟佛果?不可能!了悟覺性之後,第二要有悲心,發菩提心,要准備度眾生,發菩提心就是悲心所趨,所以,要發菩提心,要普度眾生,普度眾生。最後要去實踐,要修菩薩行,要去實踐,不能空口說白話,再辛苦也要去做,別人不做的,我們做,對啊!別人攻擊、怎麼樣,沒關系,我們還是要做;就算佛來做,也沒辦法圓滿。所以,這不是佛的問題,是眾生的問題,同樣的,弘法的法師亦復如是;行菩薩道的菩薩也是一樣,不因為眾生見解不同;不因為眾生的看法不同,而停止他的弘法利生。[故重呼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無上法王]無上法王就是佛。[:即是佛證究竟無上覺道,而為諸法中王,於法皆得自在故。王,即自在義,]一國的國王,當然是最自在的。[更無有上也。然雖眾生,無一不具有圓覺,而塵經未剖,]“塵”是指無量,無量經典的道理,並沒有分析出來,意思是說:眾生都具足圓滿的覺性,但是,塵經未剖,“塵”就是無量,無量的意思,無量無邊的經典的道理,並沒有分析,“剖”就是分析,分析出來。[寶藏猶埋,]我們清淨的本性仍然被隱蔽起來, [既不自知,] 而且冤枉受到貧苦,[宛受貧苦。]“宛”就是像、如同貧苦的人一樣。[惟佛全得其用,故但標大覺有之。]“大覺”就是佛,只有佛有。無上法王,怎麼樣呢?[有大陀羅尼門者]我們說:陀羅尼被,大陀羅尼門。[:此舉其體也。即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十界依正,]十界,十法界依正。[悉皆依此為體故;能持無量義,]無量的道理。[染淨因果,悉皆執持不失故;一切凡聖出入所由,故謂之曰門。陀羅尼,有多字、少字、一字、無字之別。]有多字的陀羅尼、有少字的陀羅尼、有一字的陀羅尼。譬如說:唵,阿,吽。對不對啊?少字的:唵嘛呢叭彌吽。是不是?唵,缽啰末鄰陀寧娑婆诃,有多字的,統統有。是不是?也有無字的,之別。[今取無字陀羅尼,一心之法,方名為大。]無字就是無相,無字陀羅尼,就是我們圓覺的妙性。[以其包太虛,周沙界,總持無量法義故。又門有出入之義。依本起末為出,]依本起這個末,這個叫做出,[攝末歸本為入。]我們從家裡出去,叫做出;如果是從外面進來;外就是“末”,“本”就是自己的本來的面目,就是我們的圓覺。所以說:依圓覺,而無明變成出了;那麼,攝末歸本就變成入。[眾生迷之則出,諸佛證之則入。此一說也。又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門流出,此門為眾妙之門也。]就是圓覺的佛性、圓滿的覺性。[上舉其體,下出其名。

名為圓覺者:此出其名也。圓覺,即大陀羅尼,為大總相法門。]大總相就是包括一切,叫做大總相。[圓覺是總相,一切諸法,是其別相。別相不離總相,]譬如說:金,[如金器是別相(種種相狀,千差萬別),]譬如說:椅子、桌子、茶杯,都是金打造的,這是差別相;但是,[金是總相,]本質都是金。我們雖然是業力的眾生,把我們雕塑成不同的面貌、思想;但是,我們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本性都是相同。[一一金器,皆不離金也。此如來舉自己所證法體,對機演教,以]開[示文殊等。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者:並下皆約流出淨法。]“並”就是合,跟以下,並下就是合以下所說的,統統是就流出淨法來說。[以文殊所問,是一期修證,返染還淨之事,]返染就是我們回光返照,使這個污染恢復到清淨的。[故總標當約淨法。一切(去聲)是包括之辭。以圓覺,具足恆沙稱]“稱”念chèn[性功德,]稱性的功德。[故能流出無窮,而未嘗有竭也。]有盡。[清淨真如者:清淨本然,由來無染,並非澄之使清,浣之使淨,乃是自性本來清淨,以其離一切相故。如《起信論》所雲:“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以說:《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很重要的論,我們在研讀班一定會開,一定會開《大乘起信論》。[真者,無可遺。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不可說此法是真,彼法非真。如者,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不可說此法是如,彼法非如。若真外有非真,如外有非如,即是其性不遍,]意思是說:真還有另外一個真,如,還有一個非如,那不是!如,統統如。其性不遍,[尚有對待,]對立就是對待。[有對待便非真如,]有對立就不是真如,[以真如是絕諸對待,其性無外故。]它的本性無外。[又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眾生之佛性。名雖有二,其體不二,人人本有,個個都迷。雖然在迷。處染不染,故曰清淨;本來無妄,不遷不變,故曰:真如即因地心也。]因地的心,本來無妄,不生不滅,不遷不變,所以,真如就是因地心。

[菩提涅槃者:梵語菩提,此雲覺,]中國話叫做覺,[亦雲道,是諸佛所證之智德。]菩提涅槃,是不是?菩提。[依本覺佛性,起始覺真智,]為什麼叫如覺、本覺呢?本覺就是本來就有的;始覺就是用修行的力量,開始有覺性。所以說:本覺是先天性的,原本就有的;始覺是後天的,發現而開始繼續進行。所以,起始覺的真智,[以智斷惑,惑淨智圓,名得菩提。梵語涅槃,此雲不生不滅,是諸佛所證之斷德。]斷就是加一層功夫,令斷煩惱,後天所完成的覺性,叫做斷德;智,智德就是原本就有的,智德、斷德,本來是一德。[以本覺出纏,]“纏”就是煩惱,以我們的本性來離開煩惱,[不受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系縛,名得涅槃。即果覺也。諸波羅蜜,或雲波羅蜜多,此雲彼岸到,若依此方,順義回文,]順這個道理,這照這個文,“回”就是依照這個文字,[當雲到彼岸。常途]“常途”是指一般,一般的[實教菩薩,修六波羅蜜,]常途就是一般的菩薩,一般的實教菩薩,實教的菩薩修六波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布施)、屍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毗梨耶波羅蜜(精進)、禅波羅蜜(禅定)、般若波羅蜜(智慧),此六波羅蜜,乃以般若為先導。]在《大智度論》,把律、律學、戒律判為不了義,不了義;但是,律學也不是說不了義。律如果配合著實相法,律學就變成了義。因此,全部必需以實相為主。[般若,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稱理起修,所修離相,修即無修,即因地法行也。]所以,你看,這句話就告訴你:所修離相,他也是這樣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你不離相,你一點辦法就沒有!你雖然在修行,你不能說你在修行,修就是無修,你不能執著有一個我在修行,包括持戒就是這樣子;包括布施,都不能執著說:我有一個人在布施。你說修行很困難,人家早就跟我們指示得很清楚了,只是我們不聽話。師父!我放不下,怎麼辦?後面那一句你們會背嗎?就是業到死啊!答案就出來了。師父!我放不下,怎麼辦?你記住!答案就是:你要業到死!師父!我如果放下了,那又怎麼樣呢?這樣就沒有業,就解決了,當下就可以吃枝仔冰清涼了!放下,什麼都解決了![教授菩薩者:以上所流出諸法,乃教授菩薩之法。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地覺,]就是究竟的佛果。[必須依此清淨真如,為因地心,修諸波羅蜜,為因地行,依因感果,自可圓成果地覺也。]所以,[上屬標宗,下乃酬請。一總標真宗竟。]標出什麼是因地的真。所以說: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來教授菩薩,就是說:以圓覺,“名為圓覺”,就是這四個字,有大陀羅尼,名字叫做圓覺,這一部叫做《圓覺經》。對不對?由這個圓滿的覺性,能夠流出清淨的真如,菩提涅槃,以及波羅蜜,又能教授一切的菩薩。那麼,凡夫要圓滿,不可能,我們覺悟、悟道,對得起我們的良心,對得起我們的因果。所以,我們人都有一種錯誤,認為說:我盡量做,做得圓滿,盡量做,做得圓滿,所以,他的生命變成操縱在眾生,他怕人家講啊,所以,他一直做……,人家一直講,他就一直氣……,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盡如人意,做到最終,他就會大發脾氣;為什麼我怎麼做不對……,變成這樣,到最後就很失望!要是我,就不會這樣想,我已經盡心盡力了,你如果比我厲害,不然換你來,我已經盡心盡力,我的能力到此已經極盡了,我的能力只有到這個地方。對不對?你要說圓滿,這不可能,圓滿的覺性,除了佛以外,我們沒辦法,那麼,我們要離相。所以,對於別人講什麼,我不會難過,我的心肝袂甘苦,你要講到讓我難過,不可能!隨便你講啊,讓到嘴巴爛了,也與我無關!為什麼?我已經抱病上台了,對不對?生病也是一樣,就算吐,還是要上台,我怕有的從嘉義來、有的從台南來、有的從“便當”來,從屏東來,以前都聽成“便當”,還以為大家可能都是吃便當吧!從屏東來,對不對?那有什麼話說呢?你對師父有信心,你就來;對師父沒有信心,我們就沒有這個緣,就是這樣子;你要做到圓滿,不可能!你有這麼大的能耐?說一個法師能做到讓大家圓滿?不可能的事!所以,今天供應我們超市蔬菜水果的老板跟老板娘來,他說:法師!外面對您的風評很好,很贊歎您呢!我說:有贊歎就一定有毀謗,這是對立的,我不希望別人贊歎我們,也不希望別人毀謗我們:但是,你贊歎我,我隨喜;要毀謗,我也沒有辦法!所以說:這個要圓滿,你沒辦法做到圓滿,只有摸摸我們的良心,沒有辦法!這世間批評的人比較多嘛!人家說:講得怎麼樣不好……,如果你說:不然換你來!他就說:我沒有辦法啦!所以我說:這世間,要批評別人的都很厲害,大家都很厲害,來!你評評理啊!他就可以講出一大套,真的要叫他來,他沒辦法,他沒有那個能力。所以,我們人隨喜功德的這個心沒有,沒有!所以,多鼓勵人家,不要責備人家,多鼓勵人家,鼓勵人家以外,還包括誠懇的態度、歡喜的臉孔,喜悅的臉孔。我告訴諸位:與其你幫助他,不一定比誠懇、微笑的臉孔給他鼓勵更大。我們今天用喜悅的臉孔、和藹可親的態度、很誠懇的態度,我告訴諸位:對方就好像在享受什麼,他發現你這麼誠心誠意地來,這對方會很高興的,我覺得笑容、誠心,這是無價之寶,真的是無價之寶,真的!你們慢慢會發現,多鼓勵人家,永遠不要責備人家,永遠,用喜悅的心、喜悅的這個態度、歡喜的臉龐,來迎接每一個眾生,這幾乎你有魔力一般的力量,你就像有魔力一般,魔力。所以,有一句話:贊歎雖然只是一個名詞,但運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似乎有生命的存在。再講一遍,贊歎雖然只是一個名詞,但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如同有生命一般的魔力。對不對啊!Is it so?是啊!所以,人家說:師父!從來沒聽過您批評別人。我說:我又不夠資格,我認為男的就是男佛,女的是佛母,我把大家都當作佛,我都認為你們比我厲害,到今天為止,我還是這麼認為,我認為這裡面我最差,所以,我要多上台學習,就是這樣,所以,講經給你們參考看看,請大家批評指教,就是這樣。我也不認為我比較高,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將來你們成佛後,要記得來度我,你們要記得,我曾經講經給你們聽,你們才能成佛,你們不要忘記我就好了!我不高也不低,法法平等,大家快樂、歡喜就好,這樣我們這個團體才會快樂。有一個人來幫忙,他說:師父啊!我要替三寶做事。我說:不對!是替自己做事,你所做的功德都是你的,怎麼會替三寶做事呢?他說:這樣講有理喔!有理,本來就有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替你自己做的!對不對?你想想看,這如果是沒有教化的一個團體,你想想看,他做一點事,就要跟你領多少錢了,真的!所以,我們這個修行的團體,為什麼會如此和合?作主的人很重要,領導的人非常重要,領導的人絕對平等、圓滿的時候,對不對?都施捨給大家,鼓勵、贊歎,底下的人就不會有怨言。所以說:一個有教育的團體,和合到今天;乃至於希望將來,大家都能夠很歡喜、很喜悅,很喜悅地來完成佛道,我們有你們大家的支持,支持,佛教就一定會興盛。你們的精神投資在法,相信有一天,你們就會成就佛道,因為這都是利益眾生,這都是利益眾生。

[丁二別以詳示

戊一長行

己一酬答初請

庚一明真因有力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以什麼修行呢?[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所以,能夠[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一切如來:是已證果覺之人。果覺不離因心,]果覺就是究竟的果位的覺悟,指佛,我們說:佛是究竟的果位嘛!不離因地發心,他因地如何發心?[故曰本起因地;即成佛根本,]成佛的根本就是來自於[起於因地之心。]在因地發什麼心才能成佛作祖?[皆依下,即因地所修之法行。佛佛皆然,故雲一切如來。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者:]圓照就是圓滿照徹,哪一種情形能代表圓滿照徹呢?就是離一切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用這句話作因地心;或是《金剛經》講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才能達到圓照的本性。[此一句,正答文殊]菩薩[所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下二句,乃法行之功能力用。圓照,是能照之智;覺相,是所照之理,]我們的智慧照徹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受到智慧的照徹而通達。[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並無別法,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圓覺是對二乘人來講的;凡夫叫做不覺,凡夫叫做不覺。那麼,二乘人雖有覺悟,小小的覺悟;菩薩有覺悟,但是,不究竟,只有佛稱為圓滿的覺。說: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還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觀照修行。[還照清淨本然之覺相。]清淨本然,就是本來我們就有覺悟之相。[覺相,即圓覺妙心,]圓滿覺性,我們不可思議的這顆心。為什麼稱作“妙”呢?不可思議,不是凡夫妄想心;不是二乘發的小心;也不是淺根菩薩的心,是不可思議的妙心,[實相理體。]理體就是無生,實相無相無不相。所以,實相理體,也就是我們無生的本性、無生的本體。[依理體起智用,]就是依體起用,依這個無生清淨之體,起這個妙智之用,叫做以理體起智用。[以智用照理體,]用我們智慧的妙用照這個理體,所有的智用也是無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無生的清淨心,起智慧的妙用,那麼,所有智慧的妙用還是回歸到無生,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所以,[照徹心源,]照徹我們的心。[究竟清淨。]這樣才能究竟清淨。[妄惑空,名為永斷無明;]所謂的妄惑空,就是說:我們今天的迷惑,是因為錯覺,所以,我們上面加一個“妄”惑,不是真實的,就是我們本來並沒有迷惑。所以,妄惑就是說:迷失,所以他顛倒,虛妄的、錯誤的執著;等到這種虛妄、錯誤的煩惱執著……,“空”就是除掉了、沒有了、滅掉了,名叫做永斷無明。[法身顯,故曰方成佛道。一明真因有力竟。

庚二明無明本空

辛一先示其相

【“雲何無明?]這一段是說:無明本來空性。說: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我們無始劫以來,種種的顛倒,就是迷。[四方易處,]四方易處,四方就是東、南、西、北,這個方向所在之處實在是沒有改變,但是,你如果把東改成南,把西改成北,把方向改變;那個本來的地方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因為你把方向的標示稍微改變了,這樣你就找不到路,找不到路。諸佛菩薩同時能觀四方,因為他有虛空的智慧心,所以,他沒有東南西北的迷惑。眾生因為自我意識重,所以,強迫自己劃分東南西北的方向,將東南西北轉一下,他就找不到真實的目標。所以,四方易, “易”就是改變。四方稍微改變一下,就是說:方向稍微改變一下,他就找不到,找不到。這一段在旁邊要寫四個字:比喻顛倒,眾生顛倒,四方易處是比喻顛倒的意思。眾生只有四個字,不是夢想就是顛倒;菩薩是遠離顛倒跟夢想,這個地方是指顛倒,因為方向如果改變一下,眾生就顛倒了,他就找不到了。所以,[妄認四大]錯誤地認同四大,錯誤地認同這個假的身體,四大所造成的,[為自身相,]認為說這就是我們的身體,認為我們有這個身體;其實這個身體是虛妄的東西,是隨時會變化的東西。[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天在攀緣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以為這種執著、運用於六塵當中的妄想心是自己的心,所以說:六塵緣影,攀緣,然後,“影”就是投射。六塵的攀緣,然後這個影像投射到我們的心,投射到我們的意識,我們認錯了,以為這個意識心是本,是自己的心,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是分別心,這不是我們的真心。所以,我們今天所用的,都是錯誤的心,統統錯用心,而我們又自認為,我們所用的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

底下解釋,[此征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征釋”就是我們所講的問跟答,這就是問答,一個問,一個答,做什麼?[無明體相,]講無明的體相,[以顯圓照功能。]清淨圓照的本性無法言說,那麼,我們便從無明來講,我們如果說無明是虛妄顛倒,就能夠了解圓照是清淨自在。[上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佛恐眾生不知,無明為何物,故自征雲]“自征”就是自己這樣問,自己怎麼問呢?自己這樣問:[何名為無明?]佛說:什麼叫做無明呢?[下則釋出根本]無明[、枝末]無明[二種無明,]所謂根本無明是微細,微細,非為凡夫、二乘、淺根的菩薩所知,一定要大菩薩,根本無明,我們眾生無法了解。根本無明也可以稱為最微細的無明,最微細的無明。枝末無明稱為見思無明,因為見思惑所產生的,這個叫做枝末無明,二乘人是修枝末無明,斷枝末無明;佛是斷根本無明,不同!所以,十二因緣那是斷枝末無明,不是斷根本無明,因為是二乘人所修的。所以說: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這是用樹木來比喻,樹木都有根,有根才能活;枝末,你如果將樹枝砍斷,但是,根本沒有斷的話,斬斷樹枝也不究竟。所以,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不同。[令眾生覺悟。無明,為生死之因;圓照,是涅槃之本。]我們如果有圓照的功夫,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根本。[今於如來解釋之外,先略]先簡單來說[明無明字義,以及行相等,庶]“庶”就是希望,“庶”[於下文容易了解。無明者,無所明了。不明]“明”:了解[圓覺真心;不明諸法幻相;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故曰無明。]真實,我們看到這幾句,就知道我們今天之所以生活得很痛苦,都是因為不了解這個,什麼叫做無明?無所明了,沒有透視的能力。什麼叫做無明?你沒有圓覺的真心。什麼叫做無明?不了解諸法是幻相,諸法是幻相,就是諸法都是假相;你不了解眾生跟佛平等;不了解我法皆空,叫做無明。[亦名曰癡。]愚癡。[癡,即根本不覺心。]根本不覺悟。說:這個人很愚癡!就是沒有智慧。[最初一念妄動,]因為沒有辦法的形容,只有講最初,其實是一個形容而已;你講最初,最初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為獨頭生相無明,]獨頭,在唯識學裡面講:叫做不依境,唯心自動,不依境,唯心自動,名獨頭。獨頭就是不藉著境界,它唯心,但是動,動就變成無明;動就是變成能所了,動就變成能所,不如了,不能融合境界於我們的清淨心裡面。所謂獨頭就是唯心,然後動,生相無明。所以,生相無明,就是生出現象界的開始,生相,所謂的見相二分,產生對立,名叫做生相無明。[迷本圓明,]迷了根本,本來圓明清淨的本性,所以,[是生虛妄,從迷積迷,以歷塵劫。]我們這一生就是這樣,從頭,迷又迷……,迷又迷……,簡單講就是沒救了!為什麼祖師大德到……,他去參學,祖師大德到了禅師面前,他根機很利,幾句話就從迷返悟,祖師大德就是這樣,幾句話!我們不同,我們是一次又一次……,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宮本武藏媲美台灣的關公,是一位武術高手。宮本武藏本來是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後來因為他欺壓百姓、霸道,被官府抓起來,被官府抓起來,要砍他的頭了!結果遇到他的師父,一位師父、出家人;這個大官有信佛,不敢砍他的頭,這個師父一看:這個宮本武藏是很有才干的人,可以為國家效勞;但是,要經過磨練。很多人也都勸宮本武藏,可是,他的劣根性很重,勸也勸不動,他的師父很厲害,出家人的智慧實在很厲害,非常高!他把宮本武藏抓去吊起來,吊在樹上,被吊在樹上,宮本武藏很生氣,他說:你不如把我殺了,不要把我吊起來!旁邊的人都說這個出家人很殘忍,說:你不如讓他死得痛快一點!這個出家人就在裡面打坐,夜裡下大雨,一天、兩天……,外面的人都來跪著求這個師父,說:你要不然就放了他,要不然就讓他死!這出家人就說:回去回去回去(法師搖手說這句話)!下大雨不避雨,你來這裡求什麼?把他們趕回去。他們說:師父!大師,大師!你是出家人啊,你要慈悲啊!你不放了他,這樣子折磨他,還不如讓他死!這個出家人就說:回去,回去!大家都罵這個出家人,他們不曉得師父的用心是什麼。隔天師父去看他:喂!武藏!你覺得怎麼樣啊?可惡!放我下來!就罵這個師父,師父說:喔!你還能夠講話,可以再支持四、五天沒有關系!還是不肯把他放下來,繼續把他吊在樹上。要訓練一個武術高超的人,宮本武藏今天能成為日本偉大的武術家,就是出家人訓練出來的,這師父很厲害,就是不放他下來!所以說:師父在做什麼,徒弟他不知道,他徒弟不知道!後來,師父這樣的訓練他,所以,他被吊在樹上,一直罵師父的時候,他師父說:你年輕人應該生氣!他師父這樣跟他說,他罵他師父,師父還說:你應該生氣,年輕人的本性就是要生氣,你大聲一點!他就大叫:啊……!師父說:你喊這麼大聲有用嗎?沒用!意思就是說:你光有莽力,力氣很大,你有很厲害的武術;但是,你沒有智慧,你成不了大器啊,不過是一個莽夫而已!於是就開始把他吊在樹上,一直磨練他、訓練他,訓練什麼,你知道嗎?就是訓練他的智慧、訓練他的耐性。所以,我們人不經一番寒徹骨,雖然他是一塊玉,但是,還是要碰到好的師父,才能成就。但是,這個師父還要能堪受別人毀謗,大家都說師父很殘忍,但是,師父還是把他吊起來,下大雨也不放他下來:來啊!你叫大聲一點!後來宮本武藏成為日本武術的高手(法師伸出大拇指),而且有大智慧,後來他開了大智慧。所以,他每次握刀的時候,刀最厲害的是心,心刀!所以,師父就跟全開示:外面的刀不夠厲害,心的刀才厲害!刀隨心動,心隨刀行,心刀合一,名之最上乘的刀法;我現在也學會了,你們知道嗎?他說:你握刀只是用蠻力,沒用啊!你的心要隨刀,刀要隨心,心行一如。教他心地法門;我們現在就在教心地法門。所以,大徹大悟的禅師教徒弟,有辦法動靜一如,要動,他有辦法;要靜,他也有辦法,這個人應該用什麼方法教他,禅師自然就有辦法,不然折服不了徒弟。宮本武藏原本是很凶悍暴躁的,很凶悍;結果訓練到最後,頂禮皈依三寶,更為國家建立了功勞。所以說:我們一個人沒辦法要進入爐火純青的心境,一定要吃過很多苦,不然不可能,不然不可能!你很少看到整天躺著睡覺的會開悟的,很少看到這樣的,都要一直磨,一直磨!我每天都在算徒弟剩下幾個,因為現在不敢磨了,沒有幾個可以像宮本武藏這樣,吊在樹上,自己就可以開悟的;如果把這些徒弟吊在樹上,明天就跑光光了!要這樣磨練,沒有相當的根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說:他只是武術門中,一個學武之人而已,為了達到心境合一,要吃多少的苦?哪有像一貫道一點就得道?笑死人!沒那麼簡單!雖然說一切法無生;但是,在事相當中,你要吃很多的苦,吃很多的苦。因此我們要了解,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從迷積迷,以歷塵劫;但是,你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像宮本武藏如果沒有遇到他師父,照樣沒有用(法師右手掌心向左在胸前擺著手),照樣沒有用,沒有用!一塊玉,沒有作用,被覆蓋住,沒有人會雕刻它。所以,要感謝師父的調教,這才是有智慧的人。[亦名曰迷,即迷真起妄。]迷去這個真,迷去這個真,他就起妄。[如,《楞嚴經》所雲:“晦昧(迷也)為空。]晦昧就是本性加了一層陰影的知見,就是迷的意思。晦昧這個本身,晦昧如同下雨的陰天,見不到陽光,叫做晦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本來就知;但是,我們自作聰明,加了一個知,想要去知道那個本性,因為動,所以,我們錯覺,錯覺我們的本性。所以說:晦昧為空,“昧”就是迷掉。“晦”是指天氣陰暗的日子。晦昧,也就是像本性被煩惱遮蔽了,為空。[”將真空本性,晦昧而為頑空。]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是真空;但是,我們迷了,變成頑空,頑空就是斷滅,以為什麼都沒有,不曉得它有妙有。[又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句話要注意聽,整部《楞嚴經》講:無明的開始就是這八個字,性覺就是我們本性的覺性,必明就是說:我們強迫自己加上一層知見,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小聰明,去認識本性,“必”就是增加一層明的力量,變成妄為明覺,也就是把世間的聰明,以為是自己的本性。性覺,本性的覺性,本來是任運自如的,如如,心境一如;但是,我們用一點世間的小聰明,想要強迫自己去了解本性,反而肺腸攪愈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本性本來是清清淨淨的,不容許你加任何的東西,而我們不了解本性是任運自如,我們現在必明,加上一層不必要的知見,變成了錯誤的妄想,以這個為明覺,妄為明覺,虛妄以為這個是本來清淨的覺性,這個就是無明的開始,這就是我們無明的開始。簡單講就是動,性覺必明,這個性覺本來是無念,必明,你動到空上念頭,想要去了解它,反而變成無明,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此二句亦無明初起之相。]初起之相,所以,我們的無明從哪裡來?就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無明就是從這個來的。本來人家本性好端端的,你卻世智辨聰,認為:我加上一層的知見!那就是變成顛倒。[余解《楞嚴》]“余”就是指圓瑛法師。圓瑛法師解《楞嚴經》,[以必明二字,即是從真起妄。]這就是無明的根本,必明,就是強迫安立知見,叫做必明,強迫安立知見,叫做必明。本性任運,知見如如,不需要你安插任何的東西,不需要你增加什麼東西;但是,你一定要增加一個知,或者是增加一個見,反而變成無明,所以就是從真起妄。[謂性覺本具妙明,不假明而明之,]不假明,不必藉著外在的力量的明,而去開發它,不必加上一層明,而去開發這個本性。[若必加明於覺體之上,]就是說:你如果一定要虛妄的加一個“明”字在覺體上,[此必明,即無明初起之相也。]這就等於說:外道的人,外道的人自我贊歎,外道的人會自我贊歎: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我是很有智慧的人!他起這一念歡喜心,就是在形容他本來就是有智慧的人,贊歎他自己,這個就是虛妄的增加一層自我的我慢,又變成無明。出家修行的聖人,他不會碰到人就一直稱贊自己:我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他沒有以這個為驕傲。所以,本來你是佛,我也是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他沒有加上一層力量,所以,他的智慧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平等性。所以,外道就是性覺必明,他怎麼修都不能成佛,外道怎麼修都不能成佛!就算你一天吃一餐;甚至一天吃一粒芝麻、一粒米、喝一罐油;嗯,不是喝油,喝一點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依然是外道。要記住!吃苦不代表佛道,要記住!吃苦是佛道的助緣,助緣而已,吃苦不代表是佛道;如果吃苦是佛道,那印度當時候九十六種外道,大家都是吃苦,把自己綁起來,用火燒、用水淹,照理說:應該大家都能夠成佛道,結果沒有啊!所以,吃苦不一定成就佛道,要用大智慧照破無明。所以說:從真起妄,我們現在不假明而明,如果你一定要加明在覺體之上,此必明就是無明之初。所以,在座諸位!凡是一個內心有貢高我慢的人,他就離佛道愈來愈遠。為什麼呢?雖然他有少許的智慧,但是,夾雜著傲慢,這就是沒有智慧,這個就是無明,開大智慧的人,一定是謙沖自牧,容得下虛空,一定是這樣。你說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哪有整天都在稱贊自己的?為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我都是平等法,這樣他的智慧就自然流露,散發他本來的本性。所以,由我們去跟一切眾生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天到晚稱贊自己的話,你就知道這個人的無明是很重的。[以有必明,則是妄為,]因為你想要加一層力量的明,所以,變成虛妄之為。[將妙明變為無明,]意思是說:妙明本來就任運自如,你不必強迫他加一個什麼東西。我們今天不能成佛道,就是這樣:師父!本性是什麼東西?他要用這個知見強加進去,來就向師父頂禮:師父!請您為我開示,我對本性實在不了解,師父!我現在這樣清清淨淨的心,是不是本性?我說:不是!師父,請問師父!什麼是本性?我說:你現在講話的就是。他說:我剛才講的清淨不是?我說:你現在講出來就不是!他說:師父!那我現在不講呢?我說:不講也不是!他說:師父!那到底是什麼?我說:你如果知道是什麼,就不會問了。統統聽不懂!講也不對,不講也不對,我說:不見性者,講也不對,不講也不對,因為講也無明,因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不講也不對,不講是無記啊,講是無知,不講是無記,喔!很難!我說:念佛啦,念佛啦!這樣才會快,沒有悟,怎麼講他都繞不出來,沒辦法就是沒辦法,從今天摸索到明天,你照樣沒辦法,言下大悟的東西,你要如何去形容呢?吃苦,慢慢慢慢地體會。你認為那水果……,你們聽過“瓜熟蒂落”嗎?瓜如果成熟,蒂就自然落下來;一個人如果一直吃苦……,薰習……,有一天他突然開悟,我告訴你:他的開悟不是今天突然成就的,而是已經灌溉、蘊釀了很久,營養已經足夠,時間、空間、善知識全部具足,瓜熟蒂落!所以,現在眾生跟凡夫不了解,他只了解那一剎那成熟的快樂,而不知道這個水果瓜熟蒂落,是經過酸、澀、苦的味道,一粒水果吃起來會甜,會甜,要經過那個酸、澀、苦的味道。所以,不假名而名,如果你加這個明於覺體上,就將這個妙明轉為無明。所以,[將性覺轉成妄覺。必明二字,如知見立知,]注意聽,知見就是我們本性本來就有妙有之見;但是,立知,你不必再安排一個世智辨聰的知。[即無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個“立”字就是加的意思,就是必明,知見立知,它本來本性就有妙知妙見;但是,我們現在還強加一個知,強加一個知,就是無明,這個強加一個知,隨處看得到,就是傲慢,就是驕傲、狂妄。所以,世間的學者,包括哲學家、科學家,沒有一個可以離開難倒這個字,不可能!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智慧嘛!即無明本。“立”就是加,[立字義同。為萬妄之根源,是三道(惑、業、苦)之托始。]的開始。

[《起信論》雲:“由不如實知,]什麼叫如實呢?本性無一法可得,如實,不能夠如實相的徹徹底底去知,不如實就是認錯,認虛妄為知;那麼,如果說:你不認虛妄為知,那變成放下虛妄就是如實;我們因為不如實知,錯認虛妄的東西為真實,所以,我們不如實知。我們不了解如實知,[真如法一故,]為什麼講真如法一呢?平等嘛!畢竟空性裡面,是絕對平等的東西。[不覺心起,]不了解心念的起,[而有其念。”不覺,即無明也,故雲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個三細是指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才能夠知道。[(業相]就是我們所講的生相無明,最初一念,因為我們有業,我們造業就有能所,業相。[、轉相]就是所講的見分,微細的見分。[、現相]就是我們所講的相分。[,第八識具此三相)。]所以說:這個業相、轉相、現相,業相就是自體分加上了無明,我們本來的體性是清淨的,後來就轉動,轉相就是動念,動念,它就會現出現象出來,“轉”就是動的意思。就像你晚上做夢,為什麼你晚上會做夢?因為你的意識在動,意識還在轉動,所以,你的夢沒辦法斷,夢不能停止,是因為你意識的狀態不能斷除。[但無明不覺之相,不離本覺之性;]無明不覺之相,它不離開我們本覺的本性。[如冰不離水,]冰如果融化,就變成水。[冰性全是水性故。若無慧日圓照之功,安]“安”就是怎麼能夠。[識]“識”就是了解。怎麼能夠了解[無明妄體本空,] 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你太陽般的智慧,照破無明的圓照功力,如何能夠了解妄體本空呢?我們今天如果沒有學佛,怎麼會了解緣生緣滅,不必去執著世間的東西呢?[圓覺真心本有。現在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輪轉不休,皆無明之咎也。]所以,在座諸位!我們如果想脫離六道輪回,要從心地下手,今天,天地萬物種種的一切,事情過去就算了,馬上放下,從此刻開始,時時以空性照破無明;時時以圓照的功力照破煩惱,單提一句佛號,求生極樂世界。說:萬裡無雲萬裡天,我以前常常跟信徒講一句話,信徒老是會忘記,所以,我要常常提醒他們這句話,我說: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這個世間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這個世間最重要的叫做放下,講一百遍、一千遍,就是要叫你體悟。你想想看,放下的人,他坐在椅子上,佛號也跑出來,他的心定啊!我如果在坐車,我是一個放下的人,心在定;我吃飯,我是一個什麼都放下的人,吃飯,心也定。師父常常在開示,為何都將師父的話當作耳邊風呢?勞駕我老人家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提醒諸位呢?你不必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不然我們會活得很痛苦!不是我們的事情,不要干涉別人,不在其位,不謀其職,這是做人基本的原則,不然我們這一生活得非常痛苦,非常痛苦,因為你這個叫做放不下。放得下的人,你說他還要怎麼用功?你不必用功就是用功,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為什麼?坐著,他求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就跑出來了,我樣樣都放得下啊!你想想看!所以,我才重復地告訴諸位:在這個世間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念佛,最重要的第一件工作,要放下,家裡的工作一定要做,就是放下的工作;你如果放不下,你看你有多厲害?不要干涉別人,不要越權,安分守己,這是我們修行人應該要做的。師父以前就跟你們講過一句話:我這種人很不喜歡被別人管,什麼人想管我,他就慘了!但是,我這種人也很不喜歡管別人,這是我的生命的看法。我這種人很不喜歡被別人管,因為我自己有覺性,我們會依法,我們有智慧觀照,你不要干涉我;我這個人,你放心,一定不會去干涉你。有一次我去信徒家,師父!您給我一些參考,佛堂這樣擺設好嗎?好啊!你看我這輩子有說過不好的嗎?師父!為何您什麼事都說好?他說:師父啊!這佛像前面的窗戶打不開,這樣怎麼辦?佛祖看不到外面!我說:佛祖如果因為那扇窗戶打不開,就不能來去自如,那他就不用混了!他說:喔!這樣啊!這樣不要緊嗎?不要緊,要緊的是你的心。我總是滿眾生的願,因為我們雕刻的佛像很莊嚴,人家說:師父!我看到那尊地藏王菩薩之後很感動,不禁流下淚來,師父!如果我請回去,你幫我加持一下。好啊!怎麼會不好呢?來啊!你請的話,我就為你加持,地藏王菩薩,我就念地藏王菩薩的咒;觀世音菩薩就念觀世音菩薩心咒;藥師佛,我就念藥師咒,觀想法身平等,毗盧遮那佛咒加持,有人真的很在感應呢!我是不在意這種東西啦。我告訴你們:這種加持的感應,有時候你不要小看這種東西,有一個信徒心血來潮去請一個咒輪,”無代無志“的時候,他心血來潮就去請一個咒輪。請一個咒輪,回去拿給一個男眾戴,不知道是他的親戚還是誰,他那一天來跟我講,那個人就把咒輪戴在身上,他也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對佛教也不是認識很深。有一次,他要過馬路的時候,因為他戴著咒輪,有一次他要過馬路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耳邊跟他說:不要過去,不要過去!叫他不要過去,他聽到耳邊有聲音,叫他不要過去,可是,旁邊一個人也沒有!他在紅綠燈過馬路的時候,有人跟他說:不要過去,不要過去!他聽到聲音就停下來,他想:奇怪!沒人啊!是誰叫我不要過去?結果後面突然有個婦人跑過來,被一輛車迎面撞上,當場被撞死!本來是他要跑過去的,他嚇得拍拍胸口:不怕,不怕!這是我講的啦,他有沒有這樣我不知道啦,他嚇得說:不怕,不怕!後來他趕緊來講堂供養師父;師父那個咒輪救了他一命。我告訴你們:咒輪裡面有楞嚴咒、三張咒輪、還有金光明沙,加持了很久的時間!你說這是迷信嗎?所以,如果說這個是迷信,佛像加持或者是說……,這種東西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說:我們誠則靈,靈則通,師父是個凡夫,我都祈求佛菩薩:佛啊!人家他恭恭敬敬地來請,您要保佑他!我就為他持咒,持咒;因此,不會念的人,也可以用大悲咒,都可以啦!所以,我們如果有智慧,就能夠了解,一切眾生都是顛倒。因此還是要有佛法,你如果沒有佛法,就沒有辦法,沒有佛法就沒有辦法。圓覺真心本有。現在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輪回不休,都是因為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者:一切眾生,通指六凡、二乘、權教]菩薩[,以未破我法二執故。從無始來,是追究無明之源。]無明從哪裡來?[一切眾生,本元真如,與諸如來,無二無別,只由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謂之無始無明。以無明無因,無有始相可得,故曰無始。無始無明,即萬法之妄本也。無明無因,《楞嚴]經[》詳示:富樓那欲窮]盡[生妄之元因,]它的原來的因,窮盡,“窮”就是探討,想要探討生出妄心的那個原因是什麼?欲窮生妄之元因,想要探討最初妄想的開始,這個因是怎麼來的?[即究無明之始相。佛曰:“妄元無因,]妄想本來就沒有原因。[若有所因,]你知道原因,[不名為妄;] 你問:你昨天晚上有做夢嗎?有!你做夢的時候是清醒的嗎?傻瓜!清醒就不會做夢,做夢就不可能清醒。你為什麼會做夢?因為還沒清醒啊!你為什麼會做夢?因為還沒清醒啊!你為什麼不會做夢?因為我清醒了,我清醒了,就不可能做夢;我如果做夢,就不可能清醒。做夢有什麼原因嗎?沒有原因啊,躺著就開始做夢了!(法師笑)對不對?就是這樣。不名為妄。[既稱為妄,雲何有因!]不見面目,無狀狂走,“無狀”就是不知何故,沒有什麼原因,這個演若達多。說:妄元無因,若有所因,不名為妄,既稱為妄,哪裡有因呢?[”後舉喻演若達多,]他一早爬起來;這個演若達多是精神分裂者,精神病的。這演若達多有病,他有病,也就是愚癡,或是精神病的人。[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可是,[嗔責己頭,不見面目,]嗔恨自己這個頭,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他低下頭看不到面目,於是心想:我可能沒有頭喔!以為自己是無頭,因為他看不到自己的這個地方嘛(法師摸著自己的頭)!看不到這個地方。於是他發狂跑去市場,《楞嚴經》說:他就發狂出去了,到了市場,逢人就問:我的頭,我的頭在哪裡?大家都笑他:神經病,神經病!後來他又抓著一個人問:我的頭,我的頭!你有看到我的頭嗎?那個人說:你的頭就在這裡啊!他才說:還好,還好!我的頭沒有失去。其實他本來就沒有失去,本來就在這裡啊!這就是說:我們的無明;一直奔跑、一直求善知識,求善知識,一直狂奔,這個叫做狂奔,我們帶著無明狂奔:師父啊!您開示我,我跟您頂禮!好!拜三拜!拜三拜,拜三拜。他現在就是拼命在找,本來就是佛,現在就求師父為他開示,求師父為他開示:師父!您為我開示一下,要如何修行?到底是什麼?無明是什麼東西?他師父說:來來來!你就是佛!啊?我也是佛?對啊!後來他開悟了:喔!原來如此。所以,我們帶著無明而狂奔,就像這個演若達多,找不到自己的頭一樣,頭就是指本性。這樣知道嗎?就是這樣。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無狀狂走,]不知何故,沒有原因,[到處尋頭。此即喻迷真起妄。迷本無根,所以無始,亦復無體。]也沒有體,亦復無體,就是無明沒有體性。下面這一句要畫起來:整部《楞嚴經》就是講這八個字:[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整部《楞嚴經》都是在講這八個字,你那個錯誤,狂心就是不必要的負擔、痛苦,我們今天就是挑了一擔大便到處奔走,而且歡喜地在挑。我們今天就是挑了一擔大便在路邊走,每天都挑一擔毫無價值的大便,這個大便就是什麼?貪嗔癡、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們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挑著這擔大便行走,挑這擔大便,走到哪裡人家都不歡迎;心中具足貪嗔癡,誰會歡迎你呢?增加負擔啊!而我們卻很歡喜心在擔,不知道這些要趕快放掉,對不對?要趕快把它丟掉,不肯,我們不肯,執啊,執就是一切的病根。狂心若歇,“狂”就是錯認,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是狂。如果停止,“歇”就是停止,歇即菩提。我才告訴諸位:你不管在哪裡出家,或是在家、在家人,不管哪一間道場,我告訴諸位:你不要莽撞,不要人家今天要拜山,你也去;明天要參這間,你也去;你寧可放棄聽經聞法的道場,竟然一天到晚都往外跑,跑到最後,你要找什麼?你是不是要找本性?對啊!那你就要歇、要停,這樣到處亂跑是沒有用的,沒用!悟道者,縱橫四海都是道,隨處拈來即是慧,縱橫皆得,四海皆通。悟道者,東南西北處處好,春夏秋冬都是樂;只有不悟道的人,整天痛苦、煩惱,迷失東找西,迷西找南,迷南找北,這就是眾生相,他不懂得歇。要我的話,我管你什麼?你愛說什麼,我又沒有權力干涉你什麼。所以,我這個人的生命觀就是這樣子,人家問:師父!我這樣做好嗎?好!只有殺人、放火、害人、違背因果不好,什麼都好!為什麼?我說不好,你會改變嗎?師父!我很生氣!我說:這樣不好!他也不肯改變啊,沒有辦法。所以,我說不好是多余的;我說好是正常的。對不對?[即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因為這一段很重要,而且很長,我們休息十分鐘再來,這一段很重要!]

[顛倒而曰種種者:]就是說種種顛倒。[無明,即是顛倒,迷真起妄,]迷了真心,起妄想心。[不動而動,是為顛倒。根本無明,是一種顛倒,枝末無明,又一種顛倒;又於本來無我中,妄執實我,是一種顛倒;於本來無法中,妄執實法,]虛妄的執著有實法,[又一種顛倒,故曰種種顛倒。]種種顛倒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顛倒,我們現在就是這樣,重復地顛倒。[此但略言耳,]這只是簡單來講。[實則無量種種也。猶如迷人,]迷人就是找不到方向的人,叫做迷。[四方易處者:]“易”就是改。[以顛倒之義難明,故佛借喻以顯。舉一迷方之人,迷失方向,以致四方(東西南北)易(改也)處,]改變了。咦?這邊是東邊,我往東邊走明明沒錯,向東走對對啊,為什麼到不了呢?東西南北稍微一下,他就找不到方向了。所以,[迷東作西,]其實他是往東走,卻當作西。所以說:[惑南為北,迷人心中,方向已改,]方向改變了,所以,他找不到目標。[而方]就是:但是這個方向,[實在不曾移動,]東方這個處所其實沒變,現在你將東方當作西方,你怎麼走也到不了,你改變方向啊,你自己心中改變方向,它實在不曾離開;本性實在沒有改變,現在你自己自我定位,把它改變了。而方實在不曾移動,[東還是東,南還是南。迷,喻無明,將東作西,以南為北,即是顛倒。東南本方,喻覺性,無明雖然顛倒,覺性依然不動。]覺性依然如此。無明雖然種種顛倒,但是,我們的覺性依然是不動,直到有一天,當下悟到:就在當下啊,本來存在,不曾一分一秒離開我們。[妄認]錯誤認為[四大為自身相者:妄認,乃不當認而認,]應該知道,這個不是真正的我們的色身,這是假的,因緣和合。所以,不當認而認,[即無明顛倒,迷真認妄,執妄為真也。四大,即是地、水、火、風。吾人此身,乃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屬地大;津、]就是所謂口水、唾液,就是津。[液、]就是尿液,[精、血,屬水大;周身]“周身”就是全身。全身[暖觸,]就是有溫度。[屬火大;氣息出入,手足運轉,屬風大;風之為性屬動,]風之為性是屬於動。[若風大有病,則不能動,]你看中風的人,就是風大太盛,中風的人就是風大太盛。[瘋癱之人,]瘋癱就是半身不遂的人,四肢麻木叫做癱,四肢麻痺叫做癱。瘋癱之人[可以為證。]所以,我們說:中風,膽固醇過高。[此身即屬四大假合,本來無我,而眾生遺失本來清淨,平等法身,妄認四大假合之身,以為自己真實身相,執為實我。]執著這是實實在在的我。[此即我執顛倒。妄認二字,雙貫下二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上句指第六意識心。]就是我們那個分別心。[此心《楞嚴經》呼為]“呼”就是叫做,《楞嚴經》,它名詞不一樣,《楞嚴經》,它不叫做第六意識心;《楞嚴經》呼為就是叫做,[前塵分別影事,外依六塵所緣之境,]外依,對外依六塵所緣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而起六識能緣之心,分別好丑,而生憎愛。]這就是顛倒,這不是我們的趕忙;既然不是我們的真心,為何不趕快把它放下,還猶豫什麼呢?但是,聖者就是不一樣,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聖人見到清淨平等的本性,他雖示現這個愛跟恨,其實都是為了救度眾生,這個完全不一樣!就像宮本武藏他師父,外面的人都說他很殘忍,來跟他抗議,說:大師,大師!你是出家人呢!他的師父回答了一句很有趣的話,他說:你不必說,我也知道我是出家人(法師笑)!人家說:你這樣太殘忍了!他的師父很有智慧,他的師父說:你把殘忍定義一下。對方說:殘忍就是折磨人家痛苦,讓人家非常地不樂,殘忍就是殘害眾生!他的師父就說:喔!那這樣講的話,我剛好是很慈悲的人,因為我是要成就他。他說:你的殘忍的定義,在我都用不著,我為何折磨他,我自己知道。所以,對這個定義完全不一樣。後來他成大器之後,每個人都稱他師父叫做聖僧,聖僧;師父很凶的在教導徒弟時,人家說他很殘忍,是不慈悲的出家人;後來大家說:他師父是個有遠見的師父,變成聖僧了,人很現實,你不知道嗎?人很現實!所以,我告訴諸位:凡夫俗子並沒有辦法看出菩薩的用心是什麼,不可以凡夫之見,測度、衡量聖者的心,就是這樣。因為聖者是見本性,凡夫是用第六意識心在分別,分別,當然就是用愛跟恨在判斷,聖人並不是以此來判斷。[前塵(現前塵境)如形,]“塵”就是境界。[此心(第六意識)如影,]因為投射的影子嘛,六塵有形狀,我們這個六識,投射進來的就像影像一樣。[隨塵起滅,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本無自體,故曰六塵緣影,畢竟非實。而眾生遺失本妙明淨,寂滅真心,妄認緣塵分別之心,為自己真實心相,有大功能,亦即我執顛倒,以妄認真心,為實我體故。即認身心,以為實我,必認四大、六塵,以為實法,即是法執顛倒。]這個法執很厲害,這個法執:我去過一間比丘尼的道場,她們的師父管教徒弟非常嚴厲,這個師父脾氣很不好,脾氣很剛強,這是公認的,很有威嚴,大家都知道她教徒弟很嚴格。有一次,她們裡面的比丘尼來請教,請問法師!您對我們這間道場的看法如何?我說:很簡單!第一個,是非不斷,第二個,爭執不斷,第三、斗亂不斷。她說:師父!您怎麼會知道?法師!您怎麼看出來的?我說:我們雖然希望對方好,師父希望徒弟好,以師父的觀點說:我這樣叫做為你好;但是,徒弟看師父,這樣叫做霸道,鴨跟霸,霸道;師父都不講道理,只會用強硬的手段,我不服!我說:這樣師徒會搞得不愉快!她說:您真厲害,已經出去好幾個了,都在批評我師父。所以,我跟她說:你師父這樣做是沒錯,她是希望徒弟好;但是,這樣變成一種法執,她是真的希望徒弟好;但是,這樣並不能讓徒弟好,不能讓徒弟好。她說:法師!那應該怎麼做呢?我說:我跟你講,也不能直接影響你師父,沒有用。她有她的作風,我不能說她不對。她說:法師!如果是您的作風呢?我說:我的作風很簡單,第一、來到我這間講堂,有智慧的人,我講幾句話,他自然會回光返照,不用我教他。第二、根性差的人,你跟他講也沒用,你要用感化的,用強壓是沒用的,意思就是:都沒有我講話的余地。喔!很厲害!不言而化,不用講太多,劣根性的人,你講再多也沒用,真的!劣根性,他自然就待不住,自自然然他就待不住,你也不用跟他講;當然,不是待不住就叫做劣根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師父有師父的看法,徒弟也有他的看法。所以,做師父的不能有法執,他只能用感化的而已,只能感化的,勸他安住身心,用感化的、勸告而已,所以,師父不會難過,徒弟也不會有壓力。因此,教育徒弟是相當大的學問,所以說:世間人我執重;出家人有時候法執很重,對法的自我認同點非常強烈,他不是佛佛道同;佛佛道同,就畢竟空性了。所以,身為一個出家人,最起碼的不能有法執,怎麼樣不能有法執?包容異己的存在,說:師父!我不適合這裡,我要到別的地方去!那隨緣!隨緣啊!不然怎麼辦?來不增,去也不減,本性的平等就現前了,本性的平等。徒弟離開,我們就認為自己沒有德行,我們沒有德行,不夠資格教人,不能怪徒弟。人家如果來,就想:他肯來這個地方,就表示我們還稍微有些優點,對他有幫助,對講堂也有好處,我們歡喜。所以說:這種事情,出家領導,也是一種放下的工作,出家領導徒弟,也是一種放下的工作,以後他就知道,哪一個眾生怎麼樣,做師父的人慢慢磨練,他就會有智慧。所以說:我們辦這個短期出家,做法師的剛好磨練;一切法,你一直講理論沒用,一定要讓他有磨練的機會,要磨練,你自己去領眾,你自己去領導,自己去講經說法,自己開示,你才能體會你的師父在做什麼工作,他的心境是什麼,不然你永遠不能體會。所以,以前我在雷音寺,常常講給那些法師作參考,我說:你們這些法師出去,要永遠記住師父一句話,我要提醒你們一句話:你到任何一間道場,都要記得住持跟當家的辛苦,不能有自己的意見,你要記住!出家人到任何一個地方安單,要記住不要擾亂到人家的職務,職務,他領職務,他做主持,他有他的看法;他當家,他有他的立場;他做知客,他有他的看法,你到人家的道場,不要一天到晚這樣不如法,那樣也不如法,不然住持換你當,我去煮飯,同樣是ㄓㄨˋ意思可不同!來!這就是法執啊!如果我今天去哪個地方掛單,住持怎麼講,我都服從,你叫我掃廁所,我照樣去,我不會說我大法師,我沒有這種想法,大法師也是人,這只是一個軀殼而已,慧律法師!你去掃廁所!Yes sir! 掃廁所!我一定會去,我一定會去的,聽懂了嗎?真的!我這個人如果走世間法,我這個老板一定做到讓員工心服口服,無話可說,因為我會親自去嘗試,當員工的到底有多麼辛苦!因此我們這個執,我告訴你們:這個執著,你如果沒有從事相上好好地去磨練,我告訴你:你那個習氣要斷,難如登天啊!所以,人家說:修行如上戰場,時時披掛上陣。你聽過禅宗這句話嗎?正念要常常提起來,修行如同披掛上戰場,披掛上陣就是:修行人就像披這個铠甲,披這個铠甲,就是防止別人傷害我們,要怎麼樣別人才不會傷害我們?你時時要注意別人怎麼傷害我們啊,披掛上陣,時時要保護自己。怎麼保護自己?正念常現前,這句話你要記住:正念一定要提起來!我告訴你們:你不認為你悟到無生,你悟到無生,你會死在那個任病裡面。“任”就是說:以為他已經有本性的功夫了,任運自如,然後把錯誤、惡劣的習氣,認為是灑脫自在的聖者,這是最大的毛病。本性是任運自如,但是,他悟到無生,沒有錯,他有無生的這個理念;但是,他事相磨練不夠,被這個習氣、欲望所掩埋,雖是無生,但是,他動彈不得,不能發揮無生,這個叫做任運的病症,任病;止、作、任、滅,這四種病症,那天我已經跟你們講過了。因此,[我法二執,]我告訴諸位:不是只有世間人有,我跟你們講:學佛的人尤其這個法執特別地重!要不然,佛門中的山頭主義、門戶之見怎麼來的?所以說:這個我法二執,不只是世間人,我們學佛的人的法執特別的重,都認為自己對![都由妄認而來,正如棄海認漚,是一顛倒;]“漚”就是水面的小水泡,水面的白沫叫做漚。“漚”就是浮在水面的小水泡。放棄這個大海,“海”就是我們的本性,認讴就是認為這個實在的我;這個軀殼是假的嘛!棄海,你放棄了那個海,認為那個漚就是海,水面的小水泡就是海,那是錯誤的!你放棄了清淨的本性,卻錯誤認為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根本就錯誤![目漚為海,又一顛倒,]我們放棄了海,認小水泡,是一種顛倒;認為這個小水泡又是一個大海,又是一種顛倒,[故曰種種顛倒。]所以,我們罵人:顛倒的眾生!我們不是顛倒,是什麼?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這個“華”就是我們所講的那個“花”,花。[及第二月。]第二月就是真月的旁邊還產生了第二月,就是錯覺的意思。譬如一個人眼睛有毛病,病目就是眼睛痛。譬如那個人眼睛痛,見到空中有花,因為眼睛痛,生出眼屎,生這個眼藥膏;嗯!不是眼藥膏,眼屎,“眼屎膏”,眼屎。眼睛痛,生出眼屎,結果看到空中:咦?突然空中有花,結果是因為眼睛生病,空中實在是沒有花。這就是眾生顛倒,認為這個身體是“我”,而實在是沒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意識心,分別心、第六意識心是我們的真心;其實,那個不是我們的真心,那叫做分別的心,分別心那不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見空中華,用及第二月,就是表示我們的本性被無明遮蔽了,所看到的都是顛倒。[】

此舉二喻,以顯妄認身心。]顯出妄認身心。[如目有翳病,則見空中有華,真月之旁,更見二月。]佛實在很會講話,佛實在很厲害很厲害,你光是看這幾個字,就知道佛實在是厲害得不得了,很善於譬喻,譬喻得恰到好處,[空,喻圓覺真理;淨眼,喻般若正智;病目,喻無明妄見;狂華,喻四大身相,似色可見;]但是,實在是假相。[二月,喻六識心相,似心能照。若認為實華真月,即是顛倒;若知病目,]就是說:我們如果知道眼睛有問題,病目。[見空華、二月]“二月”就是第二月,[是妄,則知淨眼,見澄空一月是真也。]意思是說:我們如果知道,眼睛生病見到空中的花,或是第二月是虛妄的,那麼,我們就知道,清淨的眼就能看到很清楚的虛空,而且只有一個月亮而已,這才是真的。

[【“善男子!空實無華,]空中實在是沒有花,虛空哪裡有種花呢?也種不了。[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惟惑此虛空自性,]他不但不了解虛空本來就沒辦法種花,而且還迷了,認為這個花有實在的生處,[亦復迷彼實華生處;]又迷說這個花實實在在地在虛空,是在虛空的哪個地方。虛空本來就不可能有花,他現在又執著花是實實在在生在哪一處、虛空哪一個方位;他不了解虛空,又再迷花是生虛空哪一處。意思是說:我們不了解清淨的本性,又認為有法可得。[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段但約空華,而略二月,]略去、省略,就是不必把這個第二月也繼續舉出來講,只講空中,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的花,就可以了,因為二個例子是一樣的。[以其可以例知,故不必雙約。]就是不必二種都講出來。所以說:[謂空中實無空華之相,由病目人,]因為我們眼睛有問題,[妄執實有。]我們虛妄執著是實有的,這樣我們所有的痛苦就產生了。在座諸位!懂得如何學佛的人,聽到這裡,早就開悟了,這樣我們就知道,一切痛苦都是虛妄執著。妄執實有。[妄執與上]“與上”:跟上面,[妄認對映,]虛妄地互相對映。[由妄執實有之故,非惟(獨也)惑此虛空自性,本無華相,亦復迷彼,實在空華所生之處。]虛空本來就不可能有花之相,為何還在討論空花所生之處呢?在座諸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間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雲何你還在執著討論快樂、痛苦等等?這樣是不是增加我們的困擾呢?我們今天就是增加困擾;放下,萬緣放下,才是厲害的人![二月例知雲:月實無二,亦由病目妄執實有,由妄執實有之故,不獨惑(迷也)此虛空,本無二月,亦復迷彼二月,所生之處。若明]“明”:了解[空華]若能了解空中有花[、二月是妄,便可覺悟圓覺自性,本無身心。迷者妄認,]虛妄的認為,妄認為真,隨順無明。所以說:迷者妄認,[由妄認故,非惟惑此圓覺自性,亦復迷彼身心生處矣。]意思是說:心也空,身也空,實在沒有一個生處,當體就是無生。[今既不知圓覺自性,本無身心(如虛空本來無空華二月),又不知身心幻相,從何而有(如迷彼空華二月生處),]我們現在就是不知道身心的幻相,所以,它是從哪裡來?從無明來。[由是顛倒,認妄為真,隨順無明,起惑造業,故妄見實有身心,捨生趣生,輪轉生死。古德悟此,故曰:“涅槃生死等空華。”]涅槃生死,意思是說:沒有所謂的涅槃,也沒有所謂的生死,涅槃是二乘人所喜歡的,生死是眾生所不能免的;但是,就究竟的圓覺來講,涅槃、生死就像空中的花那麼樣不實在。[故名無明者:因顛倒妄執之故,遂乃理事雙迷。於理,]就是對道理,[不明覺性之無生;於事,不明身心之如幻,故名無明。一先示其相竟。

辛二後顯本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我們這個無明不是真的有體,有體就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有體就是有根,非實實在在有一種根本、有一個依據,非實有體,沒有體性,無明沒有體性,依清淨心幻化出來的。[如夢中人,夢時非無,]不能說它沒有。[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此顯無明無體。上文明]上文了解[身心本無,由無明妄執而有,喻如空華二月,雖有實無。今進一步,非唯所執之身心本無,即能執之無明,亦非實有體性。何以故?以是依他起性故,]依他起性就是都是因緣法,只是生滅法,依他起性就是緣起,緣生緣滅法,就是因為都是因緣法,依他起性就是都是因緣,性空。[有迷有覺,迷之似有,覺之即無,而覺體本無生滅也。譬如夢中人:非指做夢人,乃指夢中所現之人,正在夢時非無,]在夢中影現出來時,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清清楚楚,好像真的看到那個人;但是,直到有一天早上醒來,[及至一醒,]乃至一醒。醒來,一大早醒來,[了不可得。永嘉雲]《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 [:“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夢裡明明有六道輪回,就是說:我們眾生就像在做夢一樣;“明明”就是我們很清楚的,很清楚地有六道輪回,夢裡明明有六趣,夢裡就是指我們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在做夢;可是,我們並不知道在做夢,夢裡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在做夢,所以,很清楚地以為有六道輪回。“明明”就是以為。[覺後]覺悟以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沒有六道輪回,大千就是一佛土,一尊佛所教化的地方的范圍,叫做大千世界。沒有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一切佛土皆空嘛![”做夢人,喻本覺;夢,喻不覺;醒,喻始覺。因睡而夢,睡熟而醒,總與本人無干。則知因迷,而無明生,是為不覺;]你迷了,當然無明就生,叫做不覺。[因悟,而無明滅,則為始覺,亦與本覺無干也。法合]法來合,“法合”藉著這個來與法相合。[:無明無體]性[,但由一念妄動而有,非實有自體可得;如迷位人,在迷時非無無明,到了悟後,無明了無所得。再進一步,此無明,不獨悟後方空,正在迷位,為眾生時,何嘗實有!]正在迷的時候,為眾生的時候,何嘗實有?哪裡有真正的無明?無明就是什麼?就是你的念頭。無明就是你的習氣。無明就是你的習慣動作。無明就是你的煩惱。無明就是放不下的知見,都是念頭的問題,講來講去,是不是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啊!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譬如說:空中的花突然間沒有了,滅於虛空,消失於虛空,就代表眼睛的病好了。[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不能說一定消失在哪一個地方。[何以故?]在空中的花,它本來就沒有,[無生處故。】]本來無生處故: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空中有花。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沒有我們所謂的眾生相,無明相本來就沒有,哪裡所謂的滅呢?這一句是顯示不生不滅的道理。

這就是告訴我們:[此明無明無因之義。]當體就是不生不滅的本性,無明根本沒有什麼原因,它只是幻化出來的,本體就是不生不滅,當處就是不生不滅,不可探討。師父早就告訴過你們:你要明心見性,不是說等到明天;你要明心見性,不是期待未來;也不是說:等我有錢再開悟;我煩惱時再來開悟;或者等待有一天;不!有因緣要言下大悟;有因緣,你就要當下承擔。[此義難解,佛再舉喻以顯之。但所舉空華之喻,與前雖同,而所喻之法不同。前以空華喻妄身,此以空華喻無明。承前]就是依照,依照前面[難(去聲)雲]“難雲”就是說故意問、問難,故意要你難堪,就是故意問難,承前難雲,依著前面的問答,[:悟後無明,]悟到之後,無明[了無所得,畢竟滅向何處去?舉喻答曰:如眾空華,]虛空中一切的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不可以說,[有一定華滅之處。何以故下,征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以前叫做征釋,我們現在叫做問答。[征雲:何以故空華無有定滅之處?]你說空華滅於何處?有一天我們如果成佛,你說眾生跑去哪裡?無明跑去哪裡了?沒有,它本來就沒有嘛![釋曰:虛空本無生華之故,若有生處,方有滅處,生既無生,滅何所滅!]所以,在座諸位!你如果能聽到這句話就悟,我們今天所有的煩惱,本來就是無的東西,你要去掉什麼煩惱呢?都是多余的困擾,統統是多余的!所以,眾生有個名詞叫做無聊,無聊派,無聊的眾生就是我們,無聊,每天就是過那種無聊的日子,多余的![因無生處,所以無因。]因為這一段要講完了,就是底下這個,因為剛好是一段落,所以不能停。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乃釋疑。前說身、心、生、死,由於無明;又說無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釋之曰:一切眾生,於圓覺本無生滅之中,妄見有生有滅,以是之故,說名輪轉生死,非圓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佛是證悟到圓覺性,他沒有生死、沒有輪轉;我們尚未證得圓覺性,所以要一直輪轉。所以,在座諸位!你如果不想六道輪回,繼續輪轉,在座諸位!要放下你的一切執著,恢復我們清淨的本來面目。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有時候會產生震撼的作用,放下,放下,不要做多余的困擾。[上喻空華滅時,]空華滅的時候,[不可說言,虛空有一定華滅之處,因本無生處故也。法合:無明滅時,不可說言圓覺性中,有一定無明滅處,亦因本無生處故也。華起華滅,總與虛空無干,]為什麼?它本來就沒有,你怎麼能說跟虛空有什麼關系呢?[無明起滅,亦與圓覺無干。《楞嚴經》雲:“此迷無本,]迷而無明,此乃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從過去一直到現在,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迷。[似有迷覺;]以為迷了求一個覺,似有迷覺,以為說我們迷了,求得一個覺性。[覺迷迷滅,]如果我們覺悟那個迷,迷當下就滅。[覺不生迷。]覺以後就不會生迷。再解釋一遍:此迷無本,這個無明,迷了,本來就無本,為什麼呢?因為它無體性,所以,無體性,因為緣起法,所以,性畢竟空。從過去到現在,它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迷,無迷就是:不能講無迷,也無所謂的迷,這樣比較好聽,也比較圓滿。昔本無迷就是:過去到現在,沒有所謂的迷,無所謂這個迷。似有迷覺,所以,我們以為:“似有”就是以為有一個迷,所以,我們要求一個覺,迷覺,迷了以後要覺嘛,所以,相似、好像有一個迷的覺,我們用覺性來覺,其實不是樣。覺迷迷滅,這個是指當下,你當下覺悟了迷,這個迷當下就滅,當下就無生。覺不生迷,覺了以後,迷就產生不了。所以說:大徹大悟的人不造業,就是這個道理,他不再生迷,不再造業,大徹大悟,不再生,覺悟,大徹大悟的證悟、覺悟以後,他絕對不會再產生迷,到哪裡都是不可能會迷。不相信,你把六祖請去舞廳開示看看,看六祖惠能大師會不會迷?你把六祖惠能大師請到屠宰場去,看他會不會迷?你把六祖大師請到火奴魯魯島(檀香山),檀香山,羅漢去美國,羅漢跟他太太一起去美國,說檀香山那邊的人穿著都很清涼,只穿一點點,他看了之後說:喔!來這種地方要怎麼修行?然後還去賭場,可能去拉斯維加,Las Vegas ,去大賭場,賭場,她就是只穿一點點,一點點!不然你叫六祖,請六祖惠能大師來,到那個地方去度眾生,六祖大師他怎麼會迷呢?大徹大悟的人迷什麼?一看就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迷什麼東西呢?不可能的事情啊!對不對?但是,眾生因為習氣重,雖然知道無生,可是,沒有辦法,他不是證悟啊!所以,[”此正是無生之理。]這就是無生的道理。[二明無明本空竟。]這《圓覺經》是太好太好了,這個《圓覺經》聽完了,真是法喜充滿,我自己講都講得很法喜,這一本經是太好了,講得實在是太好了,太好了!不是說我講得太好了,是說佛講得太好了,不要誤會!咦?怎麼自己講自己講得太好了呢?不是,不是!不能誤會,佛講這一部經,講得實在太好了,他種種的比喻,又讓你好了解,很好地了解。

[庚三明妄盡還覺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這一段講得太美了,太美了!說:善男子!如來在因地修行,因地修圓覺者,底下說:什麼叫做圓覺性?你發什麼心?發圓覺心,什麼叫做圓覺的心呢?底下都是在描寫離一切相。知是空華,知道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分別心)、外在的宇宙萬物,都像是空中之花,都是幻化出來,不實在的。既然了解一切是幻化出來的、不實在的,簡單講:這個世間沒有真實的相,一切相都假相的東西,我們都自我困擾。那麼,因為我們就是不了解一切都是幻化出來的,今天的生命,都是一種自我困擾的業力所牽,因此我們就有生老病死。如果我們發一念圓覺的本性、圓覺的心;圓覺就是圓滿的覺性,如何才能達到圓滿的覺性?當體就了解,當下我們就了解一切如空華水月,不實在。即無輪轉,注意!輪轉就是生滅,就是沒有生滅,無輪轉就是不生不滅。你如果了解,一切相都是假相,你就不會跟著念頭團團轉,就不會被牽引,它對你就沒有作用;沒有作用,你不生不滅的心、本性就影現出來,影現出來。修行都是藉著當下這一念的正見,一直持續下去,以到達最後任運自如,任運都是本性。所以,亦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既然身體是四大五蘊之身,沒有一個真正的身心;但是,每一位眾生,都執著我們的身體跟心是真實的東西,那就是不了解這是如夢幻泡影、如空華;空華就是空中的花,因為眼睛重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我們如果了解,一切都是空華,當下就沒有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不是說我們刻意地去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非造作,而使他沒有生死的問題,是本性無故,本來就沒有。所以,禅宗有一句話:生死涅槃等同空華,生死跟涅槃都是不實在的東西,涅槃是對生死來講;生死是對涅槃來講,有生死便有涅槃;有涅槃便有生死。所以,我們如果了解,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就道理來說,就是無生;就事相來講,都是對立,都是對立。那麼,講到本性無故,就是我們佛教講的:理事要圓融。】

[此明以智斷惑,]這是說明用智慧來斷我們的惑。[確示頓悟妙門。牒合永斷無明,]合這個永斷無明。“牒”就是依、依靠,就是說合上面的來說,一定要永斷無明,才能夠[方成]就[佛道,以顯圓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謂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而圓覺實無可修,]我們圓滿的覺性本來就具足,[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這八個字就是圓覺。什麼叫“離念頓入”呢?離一切相的執著,叫做離念,離凡夫之念,而不是沒有聖人的清淨念,不是這個意思。在凡夫要講離念;那麼,聖人是一切無礙,念、無念都是聖人,所有的念、所有的分別心的念,都是平等,所有的平等,都有無量的妙有的念。所以,對聖人來講,離念不離念,都是平等法。所以,離念頓入。“當處了知”,你看,當處,這個就是言下,言下大悟的那個字眼,當處了知。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學佛不尋找、不等待、不回憶。不尋找,你不必尋找,當下。不等待,你不要等到明天才開悟,你現在就悟!不回憶,不要想著過去,不是像女人,一講起來就:我過去怎麼樣……,講幾句話就:嗚……。這世間有什麼好執著的呢?你過去有什麼委屈的?至少你這世做一個人,如果你今天講起來很委屈,那做豬怎麼辦呢?那做狗的話?像雞的話要送進屠宰場,送屠宰場的話,送進去屠宰場,它連哭訴的機會都沒有啊!當你發現你沒有鞋子穿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的人沒有腳!世間沒有什麼不滿足的啦!對不對?每當看到我的個子這麼小,我就想還有人長得比我矮。這樣我就很安慰了,我也是很安慰啊!對不對?相對於侏儒來說,我算很高大了,我去日本坐電車,還抓得到上面的吊環,可見我的個子並不矮啊!日本人,日本人,我看日本人也很可憐,近代日本人是比較高一些,不然日本人的個子也是很矮。我去日本坐車的時候,對不對?也不會比鄰座的矮啊(法師做坐電車時左右看其他日本人個子矮的動作、表情),日本人看起來並不會很高大。他們也不知道在趕什麼,閉著眼睛就跟著人群往前擠,嚇死人!我說:哇!日本的subway;subway 就是地下鐵,去坐地下鐵,閉著眼睛,哇!就自動住前擠了,你都不用自己走,都不用自己走,真的是人山人海,嚇死人!我特地去東京坐地下鐵,去跟人家擠擠看,去跟人家擠擠看。所以說:學佛的人,當體就是空性的東西,你走到哪裡都解脫;你如果沒有智慧,找什麼都沒用![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性,]無性就是無自性,無性就是沒有永恆,無明,它沒有永恆,沒有一種永恆性。為什麼?它是條件所構成的緣起法,無明,是因為你不了解真實的圓覺,所以,你有無明。[其體本空,]意思是說:我們的煩惱本來就沒有,我們的煩惱,[同如空華,無體可得;]無體可得。我們的煩惱如果有相可得,《華嚴經》講的:業若有形,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業”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如果有相,盡虛空遍法界容不下,太多的煩惱了,太多的煩惱了!哪個人沒有煩惱?對不對?[則無明頓斷,即無輪轉。]我們如果悟到,無明當下就是空性,無明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創造出來的。[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受彼生死。[根本既斷,枝末自枯。]也就是說:我們嚴嚴就沒有身心受彼生死。那麼,根本就是根本無明,就像樹的根斷了,枝末無明自枯,樹枝自然就失去水份。[前迷時,妄見身心,實有生死;]妄見,虛妄,不了解我們的身心是假相的東西,認為實在有生死。[如病目,]病目就是眼睛有毛病,[見有空華、二月。現以離念真智,圓照清淨覺相,五蘊皆空,故無身心,受彼生死。]受彼生死,的確如此,這個妄見,就是我們對一切不了解,不了解。我們今天用這個妄見就能夠解釋一切,就能夠追求,以前我都在圖書館念書,我這輩子在圖書館的時間是非常的長,非常的長!我念成淵中學的時候,我們那一班的同學就開始追女生了,我們那一班,朋友啦,不是我,不是我,因為我有自知之明,我追人家,誰肯讓我追?怎麼可能?笑死人了!對不對?被我追到的也算很倒楣!我有自知之明,對不對?我還是個學生,就應該專心念書。那時候,我常去圖書館;而我同學去圖書館,是每天一直在找……,找看看哪個比較漂亮,找一個比較漂亮的。如果看到比較漂亮的,就故意去坐在她旁邊,那個女眾卻很討厭他,那個女眾卻很討厭他,他每天都想追人家,我則是看我的書,看我的書。她的隔壁剛好坐著她同學,她看到他坐在那裡,就跟她同學換位子,變成坐在我旁邊,我也不會去看她,因為我自己有自知之明,要秤秤自己的斤兩,人家那麼漂亮,真的很漂亮,所以,不可能!所以,我們人迷惑在虛妄的相裡面,今天沒有學到佛,一個都跑不掉!生死的鎖鏈。以前的人有個形容:情網,情就像網一樣,撒下去,把他網住拉起來,網住拉起來。所以,當母親的人,已經被網子綁起來,知道痛苦了,就勤女兒:女兒啊!最好不要嫁人!她的女兒說:沒有嫁過怎麼知道好壞?到最後就要試試看,到最後就要試試看!對不對?所以,我們只要沒有學佛,迷惑是很正常的,很正常!這世間就是這樣,就是這樣追來追去……,追到後來,老了!像我阿嬷八十幾歲,我阿公已經往生了,阿嬷八十幾歲。阿嬷年輕的時候很漂亮,阿嬷,現在八十九了,鄉下的老人習慣套上一個黑色發網,梳一個發髺,那邊的鄉下人又喜歡嚼槟榔,牙齒都是金色的,阿彌陀佛“齒”金色,整排都是金牙,嘴裡嚼著槟榔,牙齒都被染黑了。我就想:哎呀!六十幾年前是一朵花,一朵圓仔花;現在阿嬷老了,像一條絲瓜了!女人的變化實在很大,真的!我阿嬷以前也是一個美人,真的很漂亮,可惜個子矮了一點,現在,八十九了,在四湖白沙。所以,總而言之,這世間對情網看不破的人,覺得很痛苦,你把時間拉長,把時間拉長。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有辦法擦粉的時候,就要趕快擦,不然沒機會了!趕快擦一擦,不然歲月不饒人,沒什麼機會了!像我們現在,能化妝的的就趕快化妝吧!生老病死,五蘊皆空。[非作故無,本性無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此言本無生死,非若聲聞,]分[析之使無,非同緣覺,推之使無,]推論使之沒有。[非如三賢菩薩,]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賢菩薩。所以,非聲聞、非緣覺、非三賢,[修種種幻行,以幻除幻,]以幻化的東西除幻化的東西,[滅之使無。]我們了解是幻化的,沒關系,以幻除幻。[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身心寂滅,本性自無,]本來就沒有,[故不隨生死輪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我先解釋一下:彼知覺者,就是我們清淨的覺性,妙用知的覺性,我們的本性,如同虛空,就是沒有對立性、沒有執著性,包容一切性,空一切法,我們的本性如同虛空。所以,知虛空者,即空華相,“知”就更了悟。了悟虛空就是空華相,就是不實在的相。虛空就是宇宙,既然了解整個宇宙就是等同空華,就是不實在的。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無知覺性就是同於土木的無知,無知覺性,也不能說:我們的本性跟土木一樣的無知,也不能說:我們的本性跟土木一樣的無知覺性。有、無統統要放下,是則名為,淨覺隨順,隨順就是進入圓覺的狀態,進入圓覺的領域,隨順而入,就是這樣就可以隨順著淨覺的功夫,而進入的圓覺的境界。

[此泯智合覺,]“泯”就是滅,在這裡,會合這個智跟覺,把這個智合這個覺,所以,[特顯覺體,靈靈不昧,]“靈靈”就是光明,清清楚楚的靈性、覺知。清清楚楚的圓覺的靈知不昧,“不昧”就是不可以否認它,中昧,清清楚楚,不可以去除它,不可以消滅它。[了了常知,]了了知,[不落有無,]不掉進去有,也不掉進去無,[方為大徹大悟之真知也。上文所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必須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而非真知也。]我們不能存在有一個所謂的知的這個相;如果存在這個知的相,那麼,便是幻知,不是真知,不是如實知,是幻化出來的知,當然就不是真知。[彼知覺者:乃指知是空華之知,此知,乃稱覺體所起之真知,]“稱”就是合。這個知是合這個覺體,圓滿的覺性的體性所起的真知。[即圓照覺相之智光,本來離念,]既然離一切念,就不執著有跟無。所以,[不落有知,不落無知,]說有知,變成幻化的知;說無知,變成土木,沒有生命的東西。[故曰猶如虛空。以真知之體,猶如虛空,不可以有知論,]所以,不可以有知來論斷。[亦不可以無知論。]也不可以無知來論斷。所以,它太簡單了,所以,有時候看不懂,不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看到這個地方會很迷糊。意思就是說:不可以有知,有一個知來論斷;也不可以說:用一個無知來論斷它。[如《起信論》所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菩薩!我們要修行就是這句話:離一切分別心,離一切分別相,這樣我們 的心就如同虛空,虛空就是平等法。簡單講:離念相者,即是平等法,就是這樣,平等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觀念。[”性自神解,不落有無。

若存有知,知覺性如虛空,為有知者,]認為我們這個覺性有個知,[即是執藥成病,]藥本來是要治療你的,結果你執著這個藥,變成一種病,[同於凡夫之知,故曰:知虛空者,即空華相。如《楞嚴》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注意聽!“立”就是加。知見,本性具足有知,本性無所不見,不要再加一個知,本性就有一個知,又有一個見,清淨的知,清淨的見,你為了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本性的任運自如的知跟見,立,還再加一個知,那麻煩了!就像一個人很聰明,他自己贊歎自己是聰明,反而人家會認為他是驕傲,變成聰明裡面夾雜著驕傲,他的聰明變作有一個缺點。如果說:他的聰明受到大家認同,但是,他自己不驕傲,那麼,他的聰明就是本來的聰明。為什麼?大家都認同他嘛!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你不必安插任何的贊歎語、毀謗語,都沒有作用,為什麼?本來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這個就是無明的本,“本”就是開始,因為你動念,想要去求一個本性的知,因為你求,所以,轉本性清淨的知變成無明。[”是也。若存覺性無知,即是斬頭覓活,]假設說:存在有一個念頭,認為覺性是如同草木的無知,這樣就是等於把頭斬掉,希望他活,覓活就是希望他能夠活,這是不可能的事,人被斬頭了,怎麼能活呢?對不對?[同時土木無知,故曰:亦不可說言,無知覺性。如古德雲:“死水不存龍。]死水不存龍,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悟到錯了,沒有所謂的成道的可能。“死水”表示無明;“不存龍”表示佛性,你永遠不可能找到龍,也就是你在無明裡面,你不悟,你永遠找不到本性,認錯嘛,認錯嘛,以為無知無見就是本來的面目,那同於草木一樣的,以為覺性是無知,那就等於死水,當然不可能找到本來的面目;“龍”就是我們的覺性,圓滿的覺性。[”趙州]趙州和尚,有一次,人家去問趙州和尚:禅師,禅師!什麼是佛?他說:你等一下?就跑去小便了!禅師!你去哪裡?我去小便啊!什麼是佛?連小便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我自己去做,何況成佛?連小便這麼簡單的事,都要我自己去了,別人還代替不了,意思是說:成佛,別人如何能代替呢?原來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要處理。師父早就告訴你們了:心裡的煩惱是你要自己處理,誰都幫不上忙!趙州[雲:“知,是妄覺;]若認為本性有個知,那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而此真知,不同妄識,]不同於虛妄的意識,藉著境界,托緣、為緣,[仗境托緣,]依靠叫做讬,藉著這個境界,依靠著外緣,[作意之知;不同太虛,空廓曠蕩,]空廓曠蕩就是大到沒有邊際。[斷滅無知。]太虎是無知,虛空怎麼有知呢?[以真知無知,]真知就是不必加上一個知。真知,在這個字我解釋一遍:真如是本性任運自如的知,不是強加一個知。所以,真知裡面,沒有一個凡夫的所謂的知,因為本來就具足有知。真知,沒有所謂加上一個凡夫的知,因為真知是無所不知,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本性[無所不知,不落有無二相。永嘉]大師[雲:“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如果以有知,或者是以無知作知體,[即是隨順無明,不名隨順淨覺;]“淨覺”就是清淨的覺性。[必須坐斷兩頭,]坐斷兩頭就是不二法門,放下對立,[有無俱遣,]有也要放下,無也要放下。[方是隨順清淨覺性。”

【“何以故?]為什麼呢?[虛空性故,常不動故,]他這一段為我們說明,說:為什麼?虛空之性常不動故。[如來藏中]如來藏就是指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當中[無起滅故,]“起”就是生。它是本來就不生滅的,我們的本性當中,本來就沒有生滅。[無知見故,]不必強加一個知見,所以,無知見就是不強加任何的知見。[如法界性]法界就是如虛空,法界就是平等,無一相可得。如平等的法界性[究竟圓滿]為什麼呢?[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樣我們學佛,菩薩!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境界進步了?學佛只有十個目的:第一、就是自在,自在叫做學佛;第二、叫做無礙。你用這四個字,檢視你的內心的功夫,你現在心地有沒有更自在?活得有沒有自在?你活到今天,有沒有更無礙?如果說:你還不能自在,還會因為別人煩惱;還因為一點小事放不下,這樣你離圓覺的性太遠!你學佛這幾年來,來文殊講堂,你每天跟自己考試:我是不是活得比較自在了?確確實實有進步了。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面對這個現實的社會,不是逃避喔,完成了責任跟義務當中,無量的麻煩,我們一樣“自在無礙”,學佛就是學這四個字,用這四個字,一直來檢視自己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說:只有得到一點法喜,如果只有得到一點法喜,派不上用場。派不上用場就是說:內心計較心還放不下,計較心還放不下,還不能寬恕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樣離我們成佛作祖……,我告訴你:要往生極樂世界還很難!你想想看,師父這樣講不是沒有道理,你現在先學自在、無礙,臨命終,看哪一個礙得了你?礙得了你?所以說:我們今天要學佛,有學到真正的功夫嗎?問我們自己的良心看看,整天光是說在學佛學佛,你一、兩年來,每天在我這裡進出,駛這個摩托車來,駛來駛去,你駛到哪裡去啊?你每天駛摩托車來,駛回去,駛過來,駛回去……,你駛來駛去,境界真的沒有進步嗎?你駛什麼東西呢?對不對?我們應該要有進步,要有進步。喔!的確!師父講的有道理。回去之後要好好地觀照,境界來了、煩惱來了:自在無礙是佛法!稍微控制一下,這樣才是真正厲害的人,不要發揮你的無知,因為本性沒有這一些。

[首句征,下釋。]“征”就是問。下句就是釋,“釋”就是答。[征雲]就問了[:何以故,必須有無俱遣,方為隨順淨覺?下釋雲:真心絕待,]絕待就是不加任何地修飾,我們說:對待,對待是對立,對不對?絕待就是一真;絕待就是無相;絕待就是平等;絕待就是一合相,《金剛經》講的一合相,絕待就是一合相;絕待就是理事圓融;絕待就是圓光的覺性;絕待就是清淨心。[照體獨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覺!以是常住寂滅相,喻如虛空性故;]底下這一句就要注意了:[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淨,常自不動故。]菩薩!修行不用看太多,這一句參一下:一法了可得,湛然清淨。“湛”就是光明顯赫叫做湛。光明的樣子叫做湛然。“湛”念zhàn。湛然清淨,常自不動。菩薩!我們學佛,如果要加就是這幾個字:學自在、學無礙,還是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有受影響,這樣就對了!要學如如不動,一定要離一切相,因為一切相皆是虛妄,你要學如如, 不動,不離一切相不可能,你跑到哪裡學道都一樣,要離一切相,都一樣![如來藏中者:承上如虛空性,常自不動,乃是如來藏。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義,末句]則名因地法行,這是[出名。]“出名”就是顯示名字,叫做因地的法行。[如來藏,即是圓覺真心之別名。]同一體,但是,名相不同。[《楞伽經》雲:“寂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經圓覺,即迷位眾生,如來藏心。淺顯言之,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來藏。如來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眾生心中,故諸大乘經皆雲:“是心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在座諸位!你們就是佛,師父怎麼可以看不起佛呢?我要恭恭敬敬的,恭恭敬敬地尊重你們,這一邊是男眾佛,另一邊是佛母,女眾佛,你們也是佛。所以說:是心作佛,[”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須修,]不知道我們是佛本來就是了,又何必去修呢?那麼,[未免流為狂慧。]這是狂妄了。意思是說:你如果知道是心是佛,還是要修行;你如果不修,一樣顯示不出來。所以說:不知佛本是而須修,意思是說:我們以為佛性本來就有,“而須修”,又何必去修行呢?那麼,這樣就難免落入流於……,“流為”就是落入,落入於狂慧,因為講來講去,是心是佛沒錯;但是,我們現在仍是凡夫。[若但知是心作佛,]如果[不知但向己求,]如果你不知道向我們自己的內心求,不要從別人的地方得到,[休從他覓,]這兩句是連貫的,不知但向己求,休從他覓,如果你不知道向你的內心去求,而不必;“休”就是不必,從外而得;“覓”就是找尋;“休”就是停止,停止從外面去找尋。如果你不了解這八個字,如果你不了解:“不知”上在加兩個字:如果你不知,但向己求,休從他覓,意思是說:如果你不知道從你的內心自己求,不必往外增追求、去尋覓,那麼你就是[未免騎牛尋牛。]騎牛找牛,這是古代的一個故事,課本裡面的講到有一個小孩,是個愚癡人,他的父母親叫他去放牛。有一天他又去放牛,家裡牽了十只牛要他顧,他回程的時候很累,自己就騎著一只牛,聽懂了嗎?他騎著一只牛就開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次算都是九只,再怎麼算都少一只,他不知道他自己騎了一只牛,這叫做騎牛找牛,他不知道他騎的那一只也要算,說:奇怪!爸爸明明給我十只牛,為什麼怎麼算都只有九只,少一只呢?騎牛找牛。騎牛找牛的意思就是:我們本性就是佛,我們本來就是佛,而我們正在找佛。所以,不要輕視別人,在座諸位每一位都是佛,只是現在習氣比較重而已,會大呼小叫的;沒有那種大呼小叫佛的。我們現在也不算是佛,算未來佛;我們現在叫做什麼呢?叫做亂亂闖菩薩,南無亂亂闖菩薩……,亂闖亂撞,闖不出一點消息,今天去這裡參,明天去那裡參,他不知道放下就是,喔!有一天放下就是,他多麼地自在!對不對!這句台語不知道要怎麼寫?闖來闖去……,想要成佛作祖,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佛,他不知道。所以,[以如來藏,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如來藏具有不變隨緣。[若隨染緣,]隨這個污染,[從真起妄,遂成世間,六凡法界:]隨染,惡劣的環境不要過去,若隨染緣,污染的因緣,你明明知道去這個地方是在造業,就要盡量避開;這個地方會增長我們的生死、痛苦與煩惱,就要盡量避開,盡量避開。[若隨淨緣,]清淨的因緣,[返妄歸真,]返這個妄,歸這個真,[便成出世間,四聖法界。雖成十界諸法,不出如來藏心之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者:]也沒有一個外來的知見。[此二句明空如來藏之義。]如來藏是本性具足,空如來藏是站在真谛裡面講的,不立一切法,名空如來藏,站在空一切法的角度來講,叫做空如來藏。[以藏性用雖隨緣,]藏性就是說:我們如來藏性的作用雖然隨緣,[而成六凡法界,]六道眾生的法界。[生死]污[染法,四聖法界,涅槃淨法,而體本不變,染淨諸法,無起無滅。]所以,[本經雲:“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聖涅槃),皆如昨夢。]昨夢。以前創造歌曲的人,寫得很美:“昨日的夢中,你來到我的心中。”昨夢,昨日的夢。所以,作歌曲的人,都是用這個感情;但是,不能解決生死。如果說:有一個作曲的人,能夠將歌詞跟佛法配合起來,這個人必定是一個學佛的人。譬如他的詞這樣寫:阮阿公講極樂世界好康的都在那裡,不去是傻子!他如果這樣寫詞:好康的都在那裡,極樂世界,好康的都在那裡,不去是傻子!這樣大家都要去極樂世界了;可是,沒有人寫這樣的詞啊,都是寫:火車漸漸走,他就不寫“蓮花漸漸飛”啊,沒人要寫這個,每次不是寫我愛你到死,就是你愛我到亡,都是寫這個,增加束縛;以後我可以去作曲。[”夢時諸法無起,醒時諸法無滅,]做夢的時候諸法不起;醒的時候諸法無滅,[故曰無起滅故;諸法當體全空。]諸法當體就是空。[承上句,既無起滅,惟是一真心體,靈光獨耀,]就是我們的本性光明顯赫。“獨耀”:獨照。[迥脫根塵,]“迥脫根塵”就是擺脫六根、六塵的束縛,本性,六根、六塵束縛不了它。[所有知見,無從湊泊。]“湊”就是集合。“泊”就是停住。所有的知見都不可得。無從湊泊就是:湊泊就是無法集合、無法停止,無法安插的意思,不能加上,所有知見都無從安上去、安插上去。[即《楞嚴經》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我們的本性的知見,就是沒有凡夫知見,本性自有知見,當下不生不滅就是涅槃,無漏真淨。[”故曰: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來藏之義。]不空如來藏,站在俗谛講,就是立一切法,不空如來藏,站在俗谛的角度,空如來藏,站在真谛的角度談;不空如來藏,站在俗谛的角度講。[法界性,與如來藏,體同義別。]體同義別,本體一樣,道理不同。[別則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來藏,]有情就是眾生。[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叫做法性,非有情就如土、木、草、石,土石草木,非有情,所以,人生,在眾生的角度來講,是有情的眾生;在宇宙的角度來講,是非有情,人生,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叫做佛性,叫做如來藏;無情叫做法性,叫做法界性。[如《智論》明佛性法性之異。二者、謂法界性,則統攝有情無情,]法界就是宇宙,統攝有情無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稱如來藏,但語諸佛眾生,清淨本源心體,故指如來藏,如法界性。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六凡四聖,加起來就是十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的凡夫,四聖法界,六凡法界加四聖的法界,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跟佛,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的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離一真,故曰究竟圓滿(萬法皆備,]站在俗谛講,[不空如來藏也),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此出其名就是說:來顯示這個名字,[上說因地,]上面說的這個因地,因地就是初發心,初發心的修行叫做因地,你發什麼心?你初發心是發什麼心?你初發心,是以圓滿的智慧照圓滿的道理,[以圓智照圓理,]我們今天所發的,並不是圓滿的智慧,我們會執相,執相就不是圓滿的智慧。照著圓滿的道理。所以,[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空所幻化出來的身心之境界。[照破能幻無明之惑,並將能空之智,亦復不存]在[,惟有如如照體獨立,是則名為: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一酬答初請竟。

 

己二酬答次請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前文殊請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能夠[遠離諸病;能使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現在就回答,[故酬答雲:菩薩若能因(依也)此如來所修因地法行而修,]就是佛怎麼修,我們就怎麼修,佛怎麼修,我們就怎麼修。[自可圓成果覺,惟是大乘中,須發清淨心。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義為乘。]三大就是:體大、相大、用大,不是火大、水大、地大,不是!是體大、相大、用大,體、相、用。[《起信論》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是以教發清淨心,即直心正念真如,]直心,直接了當,不彎曲,直接了當。[可離種種顛倒之病。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則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墮邪見。一長行竟。]所以,在座諸位!你不要認為要只這部《圓覺經》很簡單:要聽這部《圓覺經》是非常難,這部經是十方諸佛成佛的根本的因地之心,讓你了解這是修行的樞紐,樞紐。我去過這麼多的國家,我去新加坡,沒有看過新加坡人在講《圓覺經》;去馬來西亞,也沒有看過、聽說他們在講《圓覺經》;其他台灣省也很少講這一部經典,有啦!有法師講,但是,也很少,也很少。所以,這要修無量劫的人,才得以聞法,《圓覺經》,這太重要了!

[戊二偈頌(分二)

己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再來就是偈頌,重宣,就是不離前面的這些長行的文章,然後重復地再宣講一次。就是說:這個偈頌跟前面都有關聯,叫做重宣,叫做重頌,重頌,用一句一句的偈語,這樣比較好念。

[爾時,乃佛說長行已竟之時。世尊欲重宣此中如來因地法行、菩薩發心離病、末世眾生不墮邪見等義而說偈言。此三句是結集家所安。]結集經典的人叫做結集家,這是結集經典的人所安排的。[偈,]就[是偈頌,有二分別:]分別,這裡不能講作分別心,應當講作有兩種差別,有兩種差別。[一名伽陀,此雲:諷頌;又雲:孤起頌;]孤起頌就是不關前後,單獨而起的,也不關前面,也不關後面,跟前面、後面都扯不上關系的偈頌。[又雲直頌(不頌長行,故曰孤起,]沒有所謂的長行,不頌長行就是不重復的,意義跟長行文完全不一樣,所以說:不頌長行,就是不再重復一遍地宣說長行文裡面的意義,單獨而起的,叫做孤起。[直以偈說法,]用偈直接說法,[曰直頌)。]第一叫做伽陀。[二名祇夜,此雲:應頌;亦雲:重頌]重頌就是再一遍。[(應上]“應”就是前後對稱叫做應。應上面的[長行之義,]按照上面長行文的道理,而再一次的發揮這個道理,[而為重頌)。]再一次地發揮這個道理。[此為十二分教之二,]這就是十二分教,三藏十二部,十二分教就是十二部,三藏十二部裡面的第二,就是重頌。[今頌惟屬第二,]因為它是再一遍,[重頌長行之義。]長行就是前面講的,不拘小節,一直發揮的文章,叫做長行。

[古德於頌中,]古德於偈頌當中,[分超頌、追頌、廣頌、略頌、補頌、義頌六種。超頌者:長行在後,超前而頌故;]先念四句偈,念一念,接著再講長行文,四句偈。[追頌者:長行在前,更追而頌故;]追頌。[廣頌者:文略頌廣故;]長行文很短,文略,長行文很短,但是,偈頌很長。[略頌者:文廣頌略故;]文章很長,頌很短。[補頌者:補長行之阙故;]補前面的長行文之阙。[義頌者:但取義而頌故。]取這個道理。所以,[經說重頌,佛有三意:一、應機施教,以應一類樂略之機也。]樂(yào)略:喜歡簡單的。應機,就是有一類的眾生很懶,你跟他講那麼長,他聽了很痛苦;你簡簡單單跟他講幾句話,他反而容易記得住,適合懶惰的人。樂略之機,喜歡簡單的,愈簡單愈好![二、慈誨諄切,]慈悲諄諄地教誨。[恐乍聽遺忘,]“乍”就是時間很短,恐怕突然聽到,時間很短又忘記了,干脆[重說偈頌也。三、法益普及,]能夠普及,能夠普及。[令後至之眾,得沾法味也。一標頌竟。

己二正頌

庚一酬答初請

辛一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

這句話最重要的就是:“皆以智慧覺”。菩薩!提起智慧,不要再過痛苦、煩惱的日子,沒有人給我們痛苦,沒有人給我們煩惱,是我們自己轉不過來。第一、要轉智慧,一定要加強慈悲心、寬恕心,要記住師父的話,不能單單在般若裡面下手,你只研究般若,會變成驕傲的,要記住師父的話;般若一定要帶大慈大悲的心,你光是學智慧般若沒用,一定要學慈悲心,你只有用慈悲心,才能增長你的般若。你說:我很有智慧!但是,遇到事情不寬恕眾生,整天吵吵鬧鬧、爭論,你哪裡有……,要用慈悲心,把每一個眾生當作是未來的佛;他是未來的佛,我要教他,我要原諒他,我要原諒他!不過,這是智慧人在講的,你不要自己愚癡到家,還常常講:我要原諒你!人家肯原諒你就很不錯了,你要原諒誰?你自己是一個愚癡的人,常常講說:我原諒你?對不對?這句話是智慧的人講的,智慧的人講的。了達於無明,你除非用智慧的覺。所以,同學們!拿出智慧來,用智慧穩住以後,再來加強我們的悲心、加強我們的慈悲,你做的符不符合慈悲心?你發的是不是慈悲心?

[重呼文殊,]再一次叫文殊,[誡以當知者:以文簡意周,]文簡單,道理都具備。[不可或忽也。此四句告以十方諸佛通修之法。]十方諸佛,通修之法,[諸佛從於根本,]下手,根本就是[最初因地發心,皆以(用也)圓覺體中,所起之智慧,時時覺照,照徹清淨覺相,故能了達無明,無非顛倒,]一切無明都是顛倒,就是說:菩薩!你今天如果動一個“執”的念頭,這樣就是顛倒,這樣我們臨命終照樣放不下!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是現在的事情,不是臨命終的事情,由你現在的功夫,就可以論斷你臨命終的功夫。記住喔!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死亡的事情,是現在的功課,永遠要記得師父這一句話!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這一念,現在、今天的功夫到家了沒有?有一天,有個信徒的女兒來,很傷心地哭著,她媽媽現在還在長庚,她的女兒可能沒有學佛,來就說:他們都有在聽師父的錄音帶、看師父的錄影帶、第四台,都有!對不對?來這裡做什麼?求師父去長庚為她媽媽加持,她的父親已經往生了。夫妻倆在旗山出車禍,在旗山往台南的那條路被砂石車撞上,竟然被拖行了一百多公尺,你看那砂石車開得有多快!她的父母親都有來皈依師父,平常也念念佛,她爸爸常說:我五十五歲退休的時候,要好好地來念佛!今年正好五十四,明年五十五,說打算退休之後,要好好地用功!結果被砂石車撞上,拖行了一百多公尺,人卡在車底下拖不出來!所以說:我們今天說要修行,我告訴你們:如果不盡早,說要修行,根本就來不及,根本就來不及!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今天所有的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真的!往生是現在的功課,講到現在,我還記得繞回主題,你們已經忘記我在講什麼了,對不對?我還記得是在講:往生是現在的功課,現在就是要決定你往生的事情,你不能等待,不能等待,不浪費我們的生命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無論如何,排除萬難,你一定要來共修,一定要來共修,排除萬難,盡量不要浪費我們的時間跟生命。所以,無非顛倒,[本無實體,猶如空華。無明有:生]就是生相無明,[、住]就是住相無明,[、異]就是異相無明,[、滅]就是滅相無明,[四相,]也就是說:無明有四種無明。[又名四種夢心。輾轉相起,從細至粗。]好!我們今天簡單講三細六粗,生、住、異、滅就是三細六粗,就是《大乘起信論》講的三細六粗的濃縮。哪三細?哪六粗?我們來解釋:第一個,[生相無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覺,故心動,]什麼叫最初?無法窮盡的假設,叫做最初。我們無始劫最初一念不覺,所以心動,[即名為業(業相)。]三細之初就是業相,所以,“業相”的旁邊寫:三細的初相,叫做業相,就是生相無明。我們最初一念不覺,生相無明,三細之初、初相。[業,是起動義,]動的意思。動的意思,[轉如來藏,而成藏諸。]轉如來藏就是轉清淨心變為分別、執著之心,就是業。轉清淨的如來藏心,變作分別、執著的意識,成為藏識,生相無明就是最微細的,生相無明就是業相。[住相無明,依於動心,則能見(轉相)、]我們的心如果動,就會制造能所,動心就是勇氣叫做動,能所對立叫做動,我們有動到這個念頭,就會對立,就像晚上,晚上如果我們不動念的話,晚上不做夢;但是,晚上我們睡覺,意識不停止的話,他會繼續做夢,他有能所,有能夢的心、所夢的境界,能動就化作境界出來,能動就會化作境界出來,就像我們晚上睡覺,意識不動的話,晚上不做夢;意識在動,動,它就有能所,知道嗎?我們現在就是動,就是有能所。依於動心,則能見,能見就是要轉相,轉相,有精神的作用,轉相就是精神作用。[能現(現相)、]也就是開始有物質的作用,能現,現一切現象,也就是精神變成不空了,物質也不空了,那麼,精神跟物質又開始分開來。住相無明,依於心動、動心,動心就是心動,依於動念,則能見、能現,能所。能見就是三細的第二相;能現就是三細的第三相。所以,三細:業相、轉相、現相,又名業相、能見相、能現相,這個都是一樣的,三細。六粗的初相是[能取境界(智相),]注意這個“智相”,這個“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別心相,完全不同。《大乘起信論》所講的智相,完全不是智慧,這不是智慧之相,是指分別心的相,分別心,因為分別心,所以,能取境界,六粗的初、初相。三細,前面的:業相、轉相、現相,三細;六粗是能取境界相(智相)。[起念相續不斷(相續相);]這是六粗的第二相:相續相。因為你有分別心,然後連續的分別不斷,相續性。所以,[三細後二,]三細後面二個,就是轉相跟現相。[六粗前二、]六粗的前面二個就是智相、相續相。[皆住相攝。]統統叫做住相。也就是說:三細裡面的轉相、現相,就是所謂的能見相跟能現相;六粗裡面的智相跟相續相,這四個相叫做住相,生、住、異、滅的住相,前面一個是生相,這四個是住相。底下再來看,[異相無明,於所緣境,]異相無明,對我們所攀緣的境界,[取著轉深(執取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眾生都是一迷再迷,不肯回轉。我們眾生一旦迷了,譬如說你貪錢,他就一直迷了;你貪色、貪男女,就一直迷了,他不能自拔,他不能化一切順逆的境界,為我們的經驗,或者是我們的警惕,或我們的覺性,他沒辦法如此。聖人無境,唯智,聖人無心,唯智。聖人無心,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無心就無境,聖人沒有一切境界,只有本性的東西,一切境界都是方便度眾生而已。簡單講:大徹大悟的人,就是游戲人間,等於在演戲給你看一樣,他早就知道這不是真實性的東西,在你看來,也許他是惡的;但是,在聖者的角度來講,你並不了解他的心境是什麼?像以前濟公示現吃狗肉等等,他是聖者,你怎麼知道他的心境是什麼呢?所以,我說:要將每個人當作是菩薩。凡夫不同,凡夫取著轉深,一旦陷下去,就很難爬起來了!凡夫要如何才能從迷中走出來呢?要經過磨練,告訴她:哎呀!菩薩,不要結婚!想當初年輕的時候,非君不嫁,寧願去上吊自殺,父母親講的話都不聽!後來怎麼樣?私奔,二個人就離家出走,結婚之後,生了三、四個,就開始動粗、拳打腳踢了,以前是:沒有你,我活不下去;現在是:有你,我每天膽戰心驚的!開始被揍得鼻青臉腫,變成熊貓的時候,她才開始有點覺悟了!凡夫就必需藉著這種境界,取著轉深,這樣她才不會執著,她才不會執著,才會知道:唉!結婚真的很痛苦!咦?有一種女人很奇怪,就算被揍得鼻青臉腫了,還是要嫁給他,很奇怪!被揍覺得很甜蜜,很奇怪,怎麼揍都不開悟,就是有那種女人,真的!打死不變,怎麼揍她、打她,就是要嫁給那個人,你有辦法嗎?你拿她沒有辦法,你拿她沒有辦法!所以,這種人沒辦法救!我們人在執著的時候,你勸他,他還毀謗你,我不騙你!所以,莎士比亞說:戀愛中的男女,你就當他是瘋子!真的!很厲害,很厲害,因為我就是過來人,這是事實啊(法師笑);但是,我現在清醒了,醒了,醒了,很清醒了,很清醒了,知道這是在欺騙眾生。[分別種種假名言相]六粗的第四,第四相,叫做[(計名字相);]分別種種的名字,分別心。[六粗中]的[二,屬異相攝。]就是執取相、計名字相,是屬於異相無明,執取相、計名字相,是屬於異相無明。最後一個:[滅相無明,]就是起業相、業系苦相。[第五粗起業相,]第五粗就是第五,三細六粗的第五粗:起業相,[依惑起業;無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為滅相。]最後一個是業系苦相,六粗的最後一個粗:業系苦,業;“系”就是捆綁著;苦,業把我們綁著,使我們一直痛苦,業系苦,你造什麼因,得到什麼苦,你造什麼因,得到什麼苦,所以,第五粗:起業相,就是依惑起業,無明之功用,到此為止,這叫做滅相。[欲破四種無明,]生相無明、住相無明、異相無明、滅相無明。[但用智慧覺照,照破無明無性,則四相頓破矣。一真因曰有力竟。]在座諸位!哪一種人可以說他學佛有進步呢?很簡單!在團體當中,能夠把自己的我放下,融合整個僧團,無論在家、出家。我們在團體生活,或是在家庭生活,能夠融合每個人的意見,不會斗爭,以無我的精神,那麼,這個人,第一個,做人成功;第二,煩惱就會少。如果說:一個人學佛,學到後來,變成奇奇怪怪的,奇奇怪怪,跟別人都不同,那這不是學佛,這要注意了,這要注意了!你學佛學到跟大家都不合,稀奇古怪,個性不一樣,跟這個合不來,跟那個合不來;跟這個也不合,跟那個也不合,那你就要自我檢討了!你注意聽!常常攻擊別人的人,不能算是在學佛,永遠要記住師父這句話。動不動就攻擊、傷害別人的人,這是仇恨心,這個離佛道太遠了,離佛道太遠了,佛道,就是不干涉別人,寬恕別人,不攻擊、不惡意地傷害別人,不丑化他人,不干涉別人的決定,這才是愈來愈接近佛道,愈來愈接近佛道。

[辛二明無明本空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知彼,這個“彼”就是無明;這個“知”不是分別心的知,是能夠覺照的本性。我們能夠用本性去照破無明,就像空中花。我們今天的無明從哪裡來?從知見立知;但是,知見立知,用一句比較實在的話,就是因為我們有取捨。所以,禅宗說:不取不捨,即是本來的面目。這句話的重點就是四個字:不取不捨;但是,它包括了所有的修行,一切都包括在這四個字當中。我們如果取,就是著;我們如果捨,就是逃避,不取不捨,就是不執著,也不去逃避這個責任。那麼我們今天不取,在一切境界不取不捨,不取你就能夠空一切法,對一切法自在無礙,當處就寂滅。不是像外道,心外求法,或者像佛門的外道,亂亂闖菩薩,一直要找答案;但是,你不取就是答案啊!不捨就是不逃避我們的責任,不捨,沒有一個可以捨的東西,因為當處就是寂滅、空性的東西。你如果不捨,就能面對現實;你如果不取,就能超越現實,也就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夠面對這個現實,這是佛法根本的精神。你如果無法做到不取不捨,想要斷無明,可說是不可能!眾生對好的東西就取,不好的東西就要逃避,就趕快要把它排除掉,“捨”就是要趕快把它除掉。不!你要這樣想:不捨就是說:你面對一切順境、逆境,都不要動到念頭,任它來,如如不動,逆境、惡境,你都歡喜心接受,有這種不捨的功夫,心才能達到定。所以說:無明從哪裡來?從取捨之間來,你有取有捨,當然就是對立的東西。修行只有幾個字就可以解決:不取不捨,就是我們本性本來的面目。所以說:知彼知空華,你如果了解、覺悟到,無明就像竄的花,那樣不實在,那是自己眼睛有毛病,所以,產生了空華;我們的無明也是無自性,不實在。如果了解這一層,你就能夠免流轉,你就不會隨著這人錯誤的心、錯誤的境界,而團團轉。我們人就是把持不住自己,才變成六道輪回的眾生。所以,我們現在要學把持得住自己,把持得住自己,很簡單,你不要控制它,你要離一切相,要常常告訴自己:這些境界不是實在的,不值得我們這樣執著,不是實在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你的念頭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你就沒有生滅法,對你就沒有作用,生滅法它就停止,停止。我們人起心動念貪嗔癡,就制造生死的因緣;如果說:我們的心保持不取不捨,清淨妙用自然現前,清淨妙用。所以,困難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明心見性的凡夫,你告訴他:不取不捨,他同樣是取是捨,他會認為不取不捨是一種東西,他也將本性當作是一種東西看待,以為那是有個實在的東西,他不了解,妙用是無相的妙用,不是有相的妙用。我們的心當下清淨心,六根、六塵、六識,本性一樣沒有離開我們的六根;但是,凡夫今天六根攀緣六塵,會起貪嗔癡;但是,我們今天如果用無分別心,無執著心,同樣也是六根攀緣六塵,所以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只是他用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凡夫是用分別心跟執著心;而佛陀一樣眼見色,六根也是要攀緣六塵,但是,六根、六塵對他沒有作用,他一切運用都是清淨。所以,這裡的困難就是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他聽到不取不捨,以為不取不捨就是一種東西;若是明心見性的人,聽到不取不捨,也不取不捨;聽到取捨,也不取不捨;聽到不取不捨,連不取不捨的觀念都沒有,就是這樣,困難就是在悟跟不悟,是天壤之別,是天壤之別!你現在如果說:我不取不捨!一般人遇到境界時說:我不執著、不取!那也不是見性的人。見性的人,連告訴自己“我不要執著”的念頭都沒有,他用畢竟空性的心,所散發出來任運自如的清淨性,那個叫做保任,保持任運,一切自在,根本就不要告訴自己說:我現在不要取;境界現前,我不捨,我面對這個現實!本性不需要告訴你這個:告訴你這個叫做無明。所以,同學愈聽愈是一一頭霧水;那到底該怎麼做?所以,凡夫變成由相似,然後進入證悟,簡單講:沒有勉強,就沒有真正的功夫,禅宗也是這樣講,剛開始一定要勉強自己不取不捨,久了才變成自然,熏習久了,熏習久了。譬如說眼睛不好,要慢慢治療,現在看到兩個影像,看到兩個影像還不錯,慢慢慢慢調整視線,就變成看到真實的人。所以,我們現在無法看到本性,要慢慢調整,慢慢調整那個焦距,慢慢去體悟,不取不捨的真正的道理是什麼。大家都會講不取不捨這句話,其實沒有一個做得到!為什麼?告訴你自己說:我不取不捨!那就是有經過警惕作用;經過警惕作用,不是任運自如,那不是保任的功夫;不是保任的功夫,就不是隨緣的東西,不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樣又不是嚴嚴的面目了。所以,動一個念頭說:我要修行!那已經不是本性,脫離本性太遠了,那變成凡夫的念頭。本性就是說:他空一切相,但是,無量的妙有,都是驚天動地,大智慧二十四個小時隨時都在你面前,你如果很累,晚上睡覺時,暫時休息,醒來眼睛一睜開,完全是本性的作用,完全是本性的作用。所以,空一切相,證悟本性的人,就算外表再生氣,他一樣不會難過,因為他已經沒有壓力了,他也不曾經執著過因緣的東西,他只是自然的反射,反射。禅師有時候對徒弟用打的、呵叱他:你這個愚癡的人!禅師啊!為什麼?他已經清淨心了,怎麼還會去罵人呢?這個只是告訴眾生:我在反應,讓你要覺悟。所以,透過空性,它無所不在,一切流轉都停止,停止就妙用現前了。取捨若盡,等於不取不捨,取捨若盡,就是不取不捨。因此,知彼如空華,即即能免流轉,就像晚上做夢的人,醒的時候是了不可得。

[知,是能照覺智;彼,是無明。以真智照真理,惟一清淨本然之體,本無無明。以無明本空,但如空華,病眼妄見,如以淨眼觀空,惟一晴空,迥無所有,空華即滅。無明既滅,則不見身心之相,那有生死?故雲: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二句,喻無明無體。猶如做夢之人,正在夢時,非無做夢之人,及至醒時,夢人了不可得,惟是醒人;喻無明無體,體即圓覺,迷之,則成無明,悟之,無明即滅。迷悟只是一心。二無明本空竟。

辛三明妄盡還覺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者,乃能覺之真智,即自性之光明。自性廣大周遍,猶如虛空;此智稱體而周,故如虛空。]如同虛空。我們人要做到如虛空,沒那麼簡單!我們人遇到事情,往往不能包容,產生抱怨,他不能體悟緣生緣滅的東西,他放不下![泯智合覺,平等一相,]智跟覺是同一體的,泯智不是說除掉智慧,不是這個意思,智就是覺,覺就是智的意思,平等一相。[體既不動,智亦不動。]所以,不要受人影響,就是這樣。[三際不能遷,諸法不能移,]我們的心若動,就待不住;我們的心若動,就安住不下來。[故曰:平等不動轉。]所以說:一個人要達到信心具足,不受動搖,佛《大智度論》講:要修很多劫、無量劫,他才會對一個善知識不動搖,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因此,今天你如果是一個世間人,或是一個修行人,你內心要記住,不要對任何一個人,包括你最好的先生、老婆、朋友、親戚,不要有所求,否則你會很辛苦,不取不捨,重點就是在這裡。包括你最好的人,你一樣要保持這個不取不捨,你才能大大的解脫!因此不取不捨,修我自己的,人家講我們有修沒修,是別人的看法,他有權力替我們批評,對不對?但是,我們沒有權力批評別人,因為佛性沒有批判的東西,佛性是大慈大悲,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誰真正為了佛教;誰真正在貢獻佛教;誰真正為了眾生,需要時間來證明。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覺就是能覺的智慧、所覺的道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理隨事遍,]理體隨著事相遍十方。[事得理融,]事相因理而得以圓融,[證極圓滿覺性,故能遍滿十方,即成佛道。]所以說: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覺遍十方界,其實十方就是你當下這一念的心,你不取不捨,你就遍十方,你起到美國,在美國有定,你不取不捨;走到台灣尾、走到基隆也定;你走到歐洲也定,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我們的覺就是不能遍,為什麼?我們有障礙,有障礙。所以,佛在《大智度論》講:如果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退轉的不計其數!所以,在《大智度論》說:發菩提心的人,一直到成佛道;發菩提心的人,多如魚子、如樹上的花;成道者、不退轉者,鳳毛麟角。說:發心魚子,菴摩羅花,成道如鳳毛麟角,《大智度論》就講得很清楚!魚子,魚的子,魚一次產卵的數量非常多,有千千萬萬的眾生,魚子。菴摩羅花就是樹,一種樹木,它在開花的時候,花朵很多;可是,結果子的時候,只有一顆、兩顆。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發菩提心的人很多,可是,退道的人不計其數,不計其數!為什麼?每天都在看別人的過失,怎麼有辦法進步呢?他如何能成道呢?因此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二、三十年,三、四十年,真正往生極樂世界,有感應、有瑞相,火化之後有捨利子、聞到異香、見到佛光,真的有往生瑞相的,七個,三十年當中有七個,有瑞相啊種種:但是,其他沒有瑞相的,不是代表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那是跟著老師三十年,打死不退的,才能夠有那種成績!現在的人經不起別人講兩句話,明天就不來了,很輕易就動搖了!所以說:你要相信誰呢?因此我們不必去相信誰。所以說:你要遍十方,其實就是當處寂滅,這一念就是。我們沒辦法,要達到成佛道……,我告訴你:成佛道不困難,問題是發心到成佛道,這個不退轉,這才是難!要保持那個體力、耐力、智慧力之力,深信不疑,都不動搖,打死不退轉!對不對?凡夫不要講大話,做了再說……,因此有的人這樣講,來到我這個地方,他就說:師父啊!您出家至今,有人批評您,也有很多人贊歎您!我說:我告訴你一句話,今天要像我這樣出家十幾年,這件袈裟還穿得住的,而且不眠不休地弘法利生,晚上看書看到凌晨四、五點,依我認為,我自己講一句比較歡喜的話:這樣佛陀應該很安慰了,不要嫌這個佛子了,不要再嫌了,講真的啊!我這件袈裟還穿得住啊!對不對?因此,我告訴諸位:成佛道不困難,問題就是你那個不退的念頭,你有沒有時時提醒?要不退,一定要有兩種條件:第一、要善知識;第二個,要環境;第三才是你的發心。我們人都有惰性,發的心很大;但是,他要繼續這樣支持下去,非常困難,非常困難!我在二十年前受三壇大戒;所以,如悟法師說:二十年前受三壇大戒的男眾,到他現在所知道,沒有還俗的,剩下十幾個,剩下十幾個喔!簡單講就是:二、三十年前出家的,到今天還俗率是百分之八十,八、九十喔!這樣我還算不錯了,不錯了;我不會那麼傻去走那條路。有的人說:師父,很難講喔!我說:對啦!你留著戴個眼鏡看啊!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眾幻者:]幻就是[幻身、幻心、幻惑。惑,即無明。]滅無處就是無所謂的不的地方,“滅無處“,前面如果加:無所謂的滅。無所謂的滅,為什麼?生本來就沒有,哪裡有滅呢?當處即空的東西,哪裡有什麼滅?無所謂的滅,你說:無無明滅。本來就沒有無明,因為[無明本空,故亦如幻。]清淨的智慧現前,無明本來本空。[圓照之真智現前,無明之幻惑即滅。長行雲:“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為什麼說: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呢?因為根本[無生處故。]連生都沒有。[”眾幻元無,並非滅於真如;佛道本成,到此亦無所得。]所以說:成道亦無得,為什麼呢?[末句證釋:謂本來佛性,圓滿具足故。一答初請竟。

庚二酬答次請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此中,]菩薩於中[即圓覺性中。菩薩能於圓覺性中,發大菩提心,]圓覺性,整個答案:什麼叫做圓覺性?簡單講:離一切相就是圓覺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離一切相,當處不取不捨,就是圓覺性。發大菩提心,[圓照清淨覺相,真智一照,]真實的智慧一照,[妄惑頓空,]剎那之間馬上就空。[諸病自離。]所以,在座諸位!你會有礙,表示你的功夫不夠。所以,我常跟他們說:來!我要講是非,來!你講約我聽聽看,看我會不會受你影響?來!你講給我聽嘛!你來我面前講給我聽,你講給我聽聽看!我老是想不通,哪有那麼簡單就受人影響?不然!來!你看哪個人的口才好,你來我面前講給我聽,看你怎麼毀謗,你有多厲害?來,你講給我聽聽看,那個人怎麼好、那個人怎麼壞,那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系?神經病!有一個人說:法師!法師!外面很多人贊歎您喔!我說:很好啊!贊歎我,會增加我的生死嗎?沒用啊!師父!外面對您的看法不同!看法不同,我也不會增加生死,我如果做錯了,我負因果就好,也不用你擔心啊,你擔心什麼?你有沒有問題啊?我做違背因果的事情,我來下地獄,又干你什麼事情?我講的法都是正法,這一本不是正法是什麼?這一本《圓覺經講義》是圓瑛法師作的,這不是我寫的,你頭腦有問題嗎?還是你認為我解釋錯誤?如果偶爾會念錯幾個音而已,不然你說,我哪個地方解釋錯誤?對不對?我依法講,至於我有沒有修行,你怎麼知道我有修沒修?至少我有修胡子!頭腦有問題,怎麼那麼容易聽信別人幾句話?多少人的心血栽培他……,兩三句話就動搖了!所以,我那一天,前天我跟羅漢講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羅漢說:的確如此!我們兩個人見解相同,見解、看法一樣,羅漢說:我今天,包括連孩子我都無所求!我說:對(法師伸出大拇指)!今天包括我,我連徒弟都無所求,正確,正確!用多少心血栽培人才……,一直栽培,兩三句話就……,不了解師父的心血、花了多久的時間,被人家兩、三句話一轉就離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所以,不要對眾生抱任何希望,不取也不捨,眾生要來聽法,我們也打開胸襟歡迎他;他們要走,也不要去執著他,我已經沒有時間在這個取捨之間,注意自己本性的發展,長養聖胎的功夫,就是要回光返照。要長養聖胎,第一個要有定力,要有定力。怎麼樣有定力?離一切相,自然有定力;不取不捨,自然有定力。所以,真智一照,妄惑頓空,我才不會痛苦;我才不會去替這個人或怎麼樣子,我會注意我的生死,一切病症自然就無。[末世諸眾生,如有修習大乘之者,亦應依此進修,可免邪見。若不依此,總是旁蹊曲徑,]“蹊”就是小路。[而非真菩提路矣。]如果不按照這樣修,離一切相、離取捨、離得失的念頭,空一切法,住於無所住,不能發圓照的覺性,那麼,你走的不是正路。旁蹊曲徑,“曲”就是彎,曲徑彎路意思就是說:你白白地浪費你的生命,你浪費你三十年、四十年的修行,可惜你的理念不正,你的理念不正,你就是白白浪費你的生命,又不能成就道業,這就是我們最可惜的地方!厲害的人、有眼光、有智慧的人,一旦抓到入手處,你怎麼攻擊都沒用,不可能的事!學佛就是要這樣,就是一定要保持。你今天來聽法,你注意!這個法師講的法正嗎?正!正就沒有話講,依法不依人嘛!要講幾千遍呢?我壞、我好,那跟你有什麼關系呢?傻瓜!foolish,整天只關心我的生死,笑死人!是我要擔心你,還是你要擔心我?這不是真正的菩提之路,要煩惱自己嘛![此章最為緊要,文雖不滿四百言,而如來一代]的[時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攝盡無余。]這雖然不到四百字,如來一代時教,性相二宗,攝盡無余。[若約性宗,據《起信論》:“依一心法,開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心真如門,這是出自《大乘起信論》。我們的心,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你覺悟,心真如,真如,不動的意思。[二者、心生滅門。]就是輪回不停,動念不停,不能安住在無念當中,心生滅。[生滅門中,復有覺、不覺二義。]就是覺跟不覺和合。真如門,站在絕對的空性裡面討論,它沒有和合,《大乘起信論》的思想就是這樣,站在空一切相的角度,如如不動,是心真如門。第二、心生滅門,生滅門中,還有覺與不覺。[”此章圓覺,是一心法,大總持門。清淨覺相,是真如門,真如界內,不立一塵故清淨。]不立一塵,所以清淨。所以,是站在空,真如門是站在真谛的角度裡面講,真谛的角度裡面講。所以,一塵不染,不立一塵,空一切相。[無明顛倒,妄認妄執,是不覺義。]不覺悟。[知是空華,]了解這是空中的花。[此知即是覺義。]這個“知”不能解釋作分別心,要講了悟,如果你了悟,無明就是如同空華,當體就是覺。[因本覺,]因為有一個本覺,[而有不覺]而立一個不覺。這是《大乘起信論》講的,因本覺,而有不覺。因為有一個本覺,所以,我們一定要立出一個不覺。為什麼?因為你要討論它,要借重語言嘛!其實本來的覺悟不取不捨;本來的覺悟清淨光明,根本不必去討論它,任運自如;但是,為了講、為了去討論,那你必需不能離開語言,不能離開語言;離開語言就不成真實相,實相不壞語言,語言不壞實相。所以,因為你要解釋,因為本覺,所以,安排立一個不覺,為什麼呢?[(從真起妄),因不覺,]凡夫有一個不覺,[而有始覺]開始修行的覺悟,始覺要[(返染還淨),]這是就凡夫,就凡夫來講,要立一個本覺、立一個不覺、立一個始覺;對究竟的本體來講,根本連這些都沒有。所以,[此二是生滅門。]生滅門就是覺跟不覺和合,變成生滅。我們今天就是這樣,覺跟不覺和合,如水跟波的關系,波浪波濤洶湧,就是生滅輪回;如果有一天發現水的靜止,恢復本性,波不離水,恢復到真如,所以,恢復到覺性。[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所以,現在要令修行的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欲令修行的人頓悟到真如為因地心,頓悟到真如為因地心。所以,我們的初發心要跟果地覺一樣,你要如何頓悟真如?要記住!怎麼樣是真如?真如就是定,就是如如不動。你要怎麼樣如如不動?一定要不取於相,講來講去,都不離《金剛經》的思想,真如就是不取於相,包括你內心的起心動念,放下!捨掉無可捨,妙用自然現前,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若約相宗,]如果根據相宗來討論,[不出五法(名、]就是名;“名”不是名字,是指名相。[相、]是指一切可以指陳的外在,統統叫做相。[妄想、]就是我們的分別心。我們經過修行以後,修行以後有[正智、]正知正見的智慧。修行到最後就是[如如),]所以,前面三個是眾生,後面二個是聖者。[三性]五法、三性。“三性”不是“三信”,國際商工的隔壁,二間高雄最高的學府都排在一起,三信、國際商工,不簡單!international,國際。三性就是[(遍計執性、]遍計所執性就是執著,執著,偏了、執著。[依他起性、]就是緣起。[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不是虛偽的,圓滿成就。這在唯識學裡面也有講;五法、三性,《楞伽經》裡面也有講,五法、三性、八識、二無我,《楞伽經》裡面有講。[此章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緣影之心,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名也。]不然你想想看,哪一樣東西能著於我們的心呢?嗯?我們的眼睛看,看外境,哪一樣東西著於我們的心?根本就沒有實體嘛!哪裡有什麼實體?你自過去到現在,你所有的記憶、所有眼睛看的,你生活二十幾年的經驗,來!拿出來給我看看,沒有實體嘛!它只是心的作用;可是,要用就有,經驗要用就有,拿出來,要用就有。所以,我們的心不得了,體大、相大、用大;壞脾氣叫做火大,沒有三大,只有火大。你看!但是,我們有將體相用發揮出來嗎?沒有人用到,沒有人拿出來,我們所用的都是分別心。所以,我們今天學佛,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四大身相,相也。妄認妄執,不當認而認,不當執而執,妄想也。]了解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是如夢幻泡影,[知身心如幻,無明]是[本空;知,是正智。覺心不動,是如如。此章五法皆具。若約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三性來講:我們的身心都是緣起法,因緣生因緣滅。[妄認妄執,是遍計執性;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能斷無明,能成佛道,是圓成實性。此章三性亦復皆具。

此章既具一心、二門、五法、三性,我佛諄諄善誘,欲令眾生,但依圓照之功,照破生滅門,復歸真如一心,又依圓照之功,照見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復歸圓成真實耳。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終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