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三


 2020/7/5    熱度:1253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三

己二征釋迷悟始終(分五)

庚一金剛藏啟請

【於是金剛藏菩薩]《圓覺經》就是這樣,諸大菩薩一一起來請問佛陀,現在輪到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繞佛三圈。[長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請法之儀,表示三業恭敬可知。

庚二正陳請詞

辛一慶聞述益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准備要成佛的都是菩薩。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宣揚如來什麼呢?如來,我們本性具足的[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大陀羅尼簡單講,就是含藏一切、總持一切。[因地法行,]因地的法行,就是因地的修行,[漸次方便,]一個次第。[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對眾生來開發蒙昧,就是無知的狀況叫做蒙昧。開發他無知的狀況。[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智慧之目叫做慧目。[】

此慶聞述益。]慶幸聽聞來敘述這個利益。[大悲世尊,指世尊具大悲心。]我們說要學“佛”嘛,學佛如果仍用這種仇恨的心來看世間,不能入同體大悲,這樣離佛還很遠,離佛還很遠!所以,你看這個世間你周圍的人,慢慢就會發現。所以,有很多人說:寧可救蟲,不願救人。當然,這是一句怨言,意思是說:過去救了他,對他那麼好的因,他竟然不知道感念,反而違背我們、傷害我們,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痛心,很痛心!我們學佛的心地功夫如果不夠,會一直恨。在哲學中雖然有一句話很平淡,但是,這句話可以適用第一個人,它說:當你在對某某人失望的時候,或者覺得他很幼稚無知,或是說忘恩負義,你不要責備他,你用另外一個觀念,你就告訴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世界上,也需要這樣的人,才形成一個社會。在這個世間中,也需要這種忘恩負義的人,也需要這種人來擔任這個角色。所以它說:在這個世間也需要這樣的一個人。記住喔!很平淡喔,在這個世間,也需要一個這樣的人,因為這樣才構成一個社會嘛!你覺得他很幼稚、很無知、很忘恩負義,恨不能解決事情,這樣你就了解,什麼叫做凡夫,什麼叫做聖人,就在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是不是這樣?我們要學大悲,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一定要提升;第一個階段沒有提升,我們沒有辦法修行。所以,我如果遇到那種忘恩負義的人;或是可惡、可厭的人;或者你明明知道這個人是大妄語的人,有的人反白為黑,自以為是,內心裡面我們就想:在這個世界上也需要一個這樣的人,也需要一個這樣的人,這樣你就能很平淡地處理這件事情,非常平淡。這雖然是一句哲學,它就是叫你安住第一種狀態,不取不捨,不取不捨;不然你說你要跟這些眾生,又無知、無明具足煩惱的眾生計較,你會發瘋,計較不完,每個人都能各自講出一篇大道理,卻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不懂得替別人著想,看看別人的角度是怎麼樣子。[善為一切菩薩,循循善誘,]好好地引導,叫做循循善誘。[宣揚如來,圓覺清淨者:宣揚如來藏,清淨本然,]本性具足的東西。[周遍法界。]什麼叫做清淨本然?外來的叫做外道,譬如說:外來的靈界的力量附在我們身體,這不是我們本性具足的東西。本性具足的東西,我們統統有,不必藉著外力,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我們的清淨本希有,周遍法界。[此即如來圓覺妙心。大陀羅尼,因地法行者:而此心、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總一切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持無量義就是存在無量義的妙用。[故曰:大陀羅尼。依此心、普照法界,寂滅無二,]你想學寂滅無二,首先你要認識一句話:如實相,寂滅就是無诤,你要進入內心無量的安詳,你要在事相當中當下就要接受它,你存在的是一顆智慧心;你若牢騷、抱怨、埋怨,落入生滅,凡夫之見,你不能得到安詳、清淨的世界;不必等到富有,我們就能進入清淨狀態;也不用等到說我今天遭遇很大的逆境,才體悟到寂滅,因為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之法,一切都是幻化的東西,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所以說:一切法就是寂滅。什麼叫做如實相呢?如實相就是:眼睛看出去的相,你都當作這是在演電影,都當作這都是過目的雲煙,求一個永恆,不可得;既求一個永恆不可得,執著任何一個動點,就會動,就會引導變成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個錯覺。所以,如實相當體即空,不會被它欺騙,不會被它迷了,你用智慧心看這個世間、用空性的心看這個世間,二十四個小時當中充滿了空性,運用空性包容一切,無所不照,沒有一件事情能障礙你,外境紛亂吵雜,內心清淨又安詳,我們就真正找到我們的極樂世界。[是謂:因地法行。]普照法界,寂滅無二,這叫做因地法行。[由頓至圓,無漸次而立漸次,無方便假設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者:]就是說[此等道理,眾生不知,如童蒙之迷昧。今承我佛之慈悲訓誨,開示發明。在會法眾,幻翳朗然:]在會的法眾幻翳朗然。[幻者、無而忽有,虛幻不實之義。眼中忽起翳病,]就是眼睛有毛病。[空中妄見空華,]我們現在看到一切境界的變化,我們不了解、執著,叫做妄見空華,因為境界的幻化出來的東西。[非但所見空華是幻,即能見翳眼亦幻。於諸幻法,妄生執取,]執取,[故名幻翳。]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典講到最後,我們所有的毛病就是一個字:執。執,我們解不開,就要藉著時間,譬如說,譬如說一般人都會不知足,我們對方對方的惡,是我們自認為惡,我們一直放不下,一直不能寬恕對方,我們今天與其要跟對方說:你這個人很可惡!這樣講是一句話,這個人很可惡;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一個觀念:這個人今天到這個地方,能有這種表現已經不簡單了,他能夠這樣,已經不簡單了!譬如說一個佛教徒,他雖然還有一些習氣、煩惱,但是,在師父來看,我就會下降這個標准:他今天還會想修行、還會想吃素,這樣就不簡單了!我對一切眾生都用下降的標准來看他,我的煩惱就很少。這是懂得退一步、懂得觀照的人。有些眾生,他本身就不是很有善根,他來到三寶的地方,他就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我就教他,我就教他:三寶的地方,再怎麼樣,畢竟人家已經剃度出家,你想想看,我們還沒有這種勇氣呢,這樣就不簡單了,這樣就不簡單了!所以說:你對第一位眾生,包括出家、在家,我們能夠把這個“執”用對立的觀照,一直降低標准;不然就一刀兩斷,用因果論法,因果論法就是:你造因得什麼果,跟我沒有關系;我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我自己負責,這樣子,清清楚楚!如果沒辦法這樣,還一直妄生執著去看別人……,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認為對方有錯,不是人家真的有錯喔,是我們一直認為他有錯,這樣也是一種執著,執著。所以,我們人就是這樣,我們人就是這樣,上次有一張海報,人家在畫海報,畫海報,海報的內容是說要清理環保,清理環保,那個人很會畫畫,很會畫畫。有個人提了一桶機油,機油,他提了一桶機油,他看到公布欄上的海報這樣畫,公布欄寫:我們要注重環保。他提著一桶機油,嘴巴講了一句話:哎呀!這個容易嘛,這個容易嘛,其實手上的機油一直在漏,機油一直在漏!他看著公布欄上寫著:要做環保的工作。他說:這很簡單嘛,大家都做得到!其實他就做不到,因為底下的機油一直在漏。這張海報雖然很單純,也能夠影射眾生的毛病就是如此,自己已經把地上污染得一片黑了,整天還是在煩惱別人的生死,這就是法,不了解佛法。所以,我們就是妄生執取,故名幻翳。[故佛前雲:猶如翳目,見空中華,]就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幻化出來的空華。[空本無華,病者妄執。]所謂有病就是心中無智慧,心中如果不用智慧之心,他就是有病,只有外表健康,不能說是一個健康的人,只有身體的健康,不能說他是一個健康的人,必需心靈也健康。[而今信知,幻身、幻心、幻智,諸幻滅盡,所見之幻既盡,能見之幻亦亡,故曰朗然。]朗然就是太陽高照,清清楚楚的意思,朗然。[眼翳已除,]眼睛的病已經除,[則為慧目。]智慧之目。[如《楞嚴經》雲:“以清淨目,觀晴明空,]觀天氣很好的天空,[惟一晴虛,]只有一個晴朗萬裡無雲的虛空。[迥無所有。]完全沒有任何一點東西。這句話的意思,注意聽!以清淨目,意思是說:我們的眼睛如果沒有毛病,來看天氣很好的天空,只會看到整個都是藍色的天空,什麼都沒有。這一句“清淨目”要特別注意,以無分別的智慧之心,以無分別、以平等清淨之心,來觀看一切的境界,只有清淨、平等,了無所有,就是這樣!你說修行很難;我一直說修行很簡單,我一直說修行很簡單,關鍵在於你不肯,你不肯,就算打死你,你也不用平等心、無所住的心去做,那麼即使修千百萬年又如何?最近大家都很流行誦《無量壽經》,誦《無量壽經》很好;但是,想成佛作祖,不是只誦《無量壽經》就可以的,經是佛講的,經典是佛講的,經典是佛講的,你再誦給佛聽?對不對?所以說:我們今天學佛,你一定要先了解心地功夫要先拿出來;心地功夫不先拿出來,一切都在事相裡面著,就算你長久修行,也不如別人一剎那之間的功夫。舉一個例子來說,你誦經,已經誦《無量壽經》十年了,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放不下,整天在是非圈裡面打轉,整天一直看別人的過失,一直認為自己很有修行,你沒有平等心,一直認為自己很持戒、很精進,而輕視別人。另一個人沒有整天誦《無量壽經》,他內心無所著,單提一句佛號,什麼他都放得下,也不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換我問你:你認為,臨命終哪一個會往生極樂世界?嗯?既然佛法是心法,禅者,佛之心也,佛法離了禅就沒有生命,你聽過這一句話嗎?佛教離了禅,就完全沒有生命了。禅就是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無所住的心,離了禅,只有一個軀殼而已,沒有靈性,因為你一定要徹徹底底地了解,什麼是我們的本性,如是因,才能得到如是果位。誦經、持咒都無礙,我們一定要用清淨之心、平等之心,究竟空性之心,單提佛號。會修行的人不是用壓的,會修行的人,絕對不是用壓抑的修行;用壓抑的修行,有一天會爆炸的!對不對?有一個人打電話來說:師父!您要原諒毀謗你的人。我說:我連原諒的觀念都沒有。今天我跟人家通電話,他跟我講:師父!您要原諒他!我說:我連“原諒”這兩個字的觀念都沒有,我為什麼要原諒他呢?我也不需要不原諒他啊!對不對?他造業,他一定要自己負因果嘛;他傷害我,他一定要自己負因果;我傷害他,換我要負因果,還多一個“原諒”干什麼?哇!高招!多余的嘛!對不對?多余的,這都是多余的東西。修行單刀直入,進入絕對的空性,無往不利,虛空,走到哪裡都是虛空。對不對?你說是不是這樣?你走到哪裡,用空性的心修行,你起到美國、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你走到哪裡都同樣如此,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說:迥無所有,一切都是空性的東西。[”此即圓照清淨覺相也。]簡單講:圓照清淨的覺相就是這句話:離一切相,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其實《圓覺經》講的,跟《六祖壇經》、跟大珠和尚講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都是直接講佛的心。

[辛二正伸難問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世尊說: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還有一切無明?既然本來成佛,為何會產生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本來成佛道,為什麼他會再產生無明呢?[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意思是說:既然本來成道,以後又起煩惱,那麼佛何時會再產生煩惱呢?

[此正伸]“伸”就是發起這個疑問,正伸[難問。]就是問這個問題。[由觀行成就,頓同佛境,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本來就是佛。所以,真正在修行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想想看,才知道眾生本來成佛,這樣你憑什麼瞧不起人?他也是佛,他今天造很多惡,他的本性也是佛。喔!這樣我們就了解,現在因為愚癡、因為名利、因為一剎那間的嗔恨,所以造業,我們要寬恕他,因為他也是佛,他也是佛。[觀行未成之時,並不知也。然此中之意,難免有疑,是以金剛藏,]代替問三種問題,[代致三難,冀佛解答,]“冀”就是希望,希望佛來解答。[俾令眾生,得決定信,]“俾”就是使,使,能夠使眾生得到決定信,菩薩!這個決定信是很不簡單的,一個人如果得到決定信,這個人我可以在此跟他講一句話:成佛足足有余!決定信。現在再跟諸位用生意上的角度來講,今天你如果聽師父的話,你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你相信有一尊阿彌陀佛;相信古來祖師大德、千百萬往生的人,絕對不妄語,沒有欺騙我們,你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告訴諸位菩薩,從這個時候一直堅持這樣的心,你經典看不看、聽不聽是其次,我敢為你保證,你往生的機率99.999%,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都不用看;你過去造多少惡業也不用煩惱,因為五逆十惡……,唯謗三寶,除非你謗三寶、盜僧物;兩種人沒有辦法往生;謗三寶、盜僧祇物,偷出家人的東西,這樣佛也沒有辦法,千佛出世,不通忏悔,這沒辦法忏悔!你有犯下五逆嗎?沒那麼嚇人吧?五逆,五逆十惡罪可以救,你知道嗎?決定信,決定信。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說拼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現在有些年輕人才二十幾歲而已,要等到他死,他會很煩惱,還要三十年,不曉得有沒有辦法撐到臨命終?出在會往生的人,反而是那些七十幾歲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這樣來拼比較干脆,婚也結過了,孩子也生了五、六個,一切該嘗的趣味事都嘗過了,什麼豬肝、豬肉、公鴨、母雞都吃過了,包括出國,都玩過了,子女成群,兒孫滿堂,也當上爺爺、奶奶了,在這個世間,你看,你還要做什麼?嗯?已經沒事可做,准備死了,這樣來拼,對不對?所以我說:七十幾歲、八十幾歲要往生的機會很大!年輕人則不同,年輕人會想:我才三十幾歲而已,要等到我死?照鏡子看看,還這麼年輕,要等到死會很煩憂,不知往後三十年會如何變化?不知道百年之後,師父會不會在身邊?年輕人反而沒把握,我不騙你,沒有把握。如果我今天是七十幾歲,假設說我今天七十幾歲,對不對?要我再讀經?不可能!拉下鐵門,拿起電話,包括房門都關上,時間到,幫我送飯來就好,拼命念:阿彌陀佛……,我保證:因為我這個人也很怕死,也會擔心我不能往生。對不對?再講兩年,《楞嚴經》講完,就告一個段落,屬於我老人家自己的時間就比較長了,開始就要培養這句佛號,二六時中咬定這句阿彌陀佛,咬定這句阿彌陀佛,決定信,現在在講決定信。菩薩!自古至今,往生的人,你要記住!不是修行很久的人在往生的,都是下定決心,至死不改變的人在往生的!師父今天跟你講的話,你要記住。再講一遍,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是那種十幾歲就出家、茹素、修行、拜佛、念佛,說:我拜一萬佛!不是那種人在往生的;都是看了經教、親近善知識,了解生死的關鍵,就是死,用死來做賭注,絕不動搖信心,絕對不動搖,無論你講什麼,我都不聽,說淨土不好,禅比較好,不見得!發這個決定心,決定信心。所以,這個決定信,是我們生命、我們修行最大的開關,是點亮暗室的一個個樞紐。我告訴你們:你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並不困難,你不要一直害怕,一直怕:我雖然想往生,可是,不知道佛會不會來接引我?連這種念頭都不可以有,要充滿著:我絕對往生!一點懷疑都不可以,佛說十念即得往生,這樣就解決了,這樣就可以了![永斷疑悔。一、以真難妄:]以真難妄就是說,這個“難”就是所謂的責問。[若眾生本來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復有,一切無明之妄耶?]很多人有這種問題:我們本來成佛,為什麼還會產生無明?從哪裡跑出來的呢?[二、以妄難真:若諸無明妄法,眾生本有,何因緣之故,如來復說,]又說[本來成佛耶?三、真能生妄:若諸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眾生形貌各異,故曰異生。]怎麼會有不同的眾生?這個業為何有這麼多變化呢?[本來成佛,後再起無明,此真能生妄,一切如來,已經返妄證真,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耶?煩惱、即妄惑。根本煩惱,即無明;枝末煩惱,即六識。前佛雲: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後雲:眾生來成佛,俨然自語相違,]後面說:眾生本來成佛,俨然,這樣看起來確實是有語病,意思是說:佛講的俨然……,確實自相矛盾。所以,以三種疑問,[故興三難。]來請佛開示。

[辛三結請通釋

【“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無遮大悲就是沒有止境的慈悲,無遮,這個“遮”本來是止,一個界限,沒有界限的大慈,那不得了了!我們的慈因為有界限。無遮大慈就是平等的意思。[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就是經教。[了義法門,]究竟的法門叫做了義。[永斷疑悔。”】

此結請通釋。惟願者,求之親切也。]求得很誠懇。[如來具大慈心,平等無遮,]佛,他沒有仇人,譬如提婆達多要害佛,佛還是要救他。提婆達多是十地菩薩示現的,提婆達多,在《法華經》裡,佛到最後還是為他授記。提婆達多處處想要害佛,要置佛於死地;提婆達多在五百世以前發願:我生生世世都要成就釋迦牟尼佛的道業,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跟佛作對,拼命地跟佛作對,要讓他障礙重重。所以,世尊修行無量劫來,因為有提婆達多這樣的善知識幫助他,這樣的幫助他,他愈忤逆佛,佛就愈慈悲、愈忍辱,就像鐵槌一樣,所以,提婆達多就像是一支鐵槌,千錘百煉,把釋迦牟尼佛煉成佛。所以,佛只有兩個字:感恩,佛只有兩個字在修行:感恩,因為佛有神通智慧,他知道這是示現的。所以,提婆達多一直要害佛,害他一次,佛就散發一次更大的慈悲,他如果要害佛,佛就說:我要救你!提婆達多說:我要讓你死!佛就說:我要解救你!他也拿佛沒辦法。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慈悲,就是慈悲。所以,菩薩!焉知跟你作對的人不是你的善知識?說不定他發願,好幾百世要讓你痛苦來淬煉你也說不定,他是故意示現,處處毀謗、傷害你,無所不用其極,就是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喔!那麼,我們用這種心來修行,就是感謝恩師,感謝、感恩,遇到逆境,你就感恩,感恩。不過,不要到最後自己忍受不了,說:我已經很感恩你了,你要適可而止!意思是受不了、忍耐不住了,我已經很感恩你了,你還一直找我麻煩?到最後受不了,因為我們的修養不夠,不夠,一個講話很大聲的人,底下,平等無遮,[惟願不捨此平等無遮大慈,乃為現會菩薩,開秘密藏。非器不傳,]非根器,沒有適合的根器,他是不傳的。[謂之秘藏,說不顯了,謂之密藏。]以前講得不是很明顯,這個叫做密藏。[今為開之,令現會得益,兼復遐被未來,]“遐”就是遠。遠被未來,“未來”就是指我們現在,佛當時說法,“未來”當然是指我們現在。[及為末世,一切眾生等,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乃經藏之通名,]乃經藏之通名。[以此經是經藏攝故。了義法門者:顯明究竟之義,乃顯了之談,]顯了就是不秘密;秘密就是不顯了。[非覆相而說。]覆相就是隱而不顯;並沒有隱藏,它是顯了。[聞者、自可永斷疑悔,得生正信矣!

《大疏》雲:疑者,於諸谛理,]真谛跟真理,[猶豫為性,]猶豫為性就是不能果斷。[能障信心善品為業。別有三種:]第一、底下這三樣有一種,你沒沒辦法修行,懷疑自己,[一、疑自:謂疑己不能入理;]有些老菩薩來這裡念佛:師父啊,我不識字,經典看不懂,《阿彌陀經》裡只認識三個字!我說:《阿彌陀經》裡認識哪三個字?認識捨利弗,又捨利弗,又捨利弗……,整部《阿彌陀經》都只聽到這一句而已;捨利弗,又捨利弗,又捨利弗……,我問他:《阿彌陀經》叫了幾次捨利弗?他說:差不多十幾次。知道《阿彌陀經》叫了幾次捨利弗的舉手,嗯?回去算算看,因為我也不知道,我也沒算過!考試,他每天念《阿彌陀經》,你問他:整部《阿彌陀經》叫了幾次捨利弗?最少有十幾次,我也沒算過,我這個人對這種東西最無所著,我都只記得阿彌陀佛而已!懷疑自己不能入理,在座諸位!不需如此,老菩薩不識字,也不必有自卑感,反而是那些博士不容易往生,我告訴你:往生的每每都是那些阿婆、阿公,真的!都是那些老太婆、老太公在往生的,不要懷疑自己。[二、疑師:謂疑師不能善教;]對師父沒有信心。[三、疑法:謂所學法,能令出離不出離?今三疑成難,]變成一種災難。[即疑法也。悔者,是不定之法,]我們如果[悔善則惡,]就是說做善事後悔,這樣就變成惡,變成惡。[悔惡則善。]我們如果造惡而後悔,這樣就變成善。[今永斷疑悔,即屬斷惡,惡斷,則善生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最上的教誨。[了義大乘,]究竟的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學佛,這個就是第一步,一定要決定信,今天離開佛法,我告訴諸位:你想解脫生死是絕對不可能!包括你信一貫道、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儒教,包括摩門教,不管你信什麼教,統統受時空的支配,都是生滅法;你要了生脫死,離開佛門,完全沒有希望,完全沒有希望![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

佛重言善哉者,乃贊歎金剛藏,能為現會新學菩薩,及為末世初心眾生,斷疑生信;因此三難,乃如來所證甚深境界,為秘密之藏。今者秘密雙開,不捨大慈,是為究竟成佛方便。非金剛藏不能問,如來因問而說。是諸菩薩,最上教誨,顯了之義,大乘之理,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聞之而得大乘正信,永不退轉,故曰: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為汝說。]當為汝說。[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乘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反覆起疑之端

癸一總指輪回

【 “善男子!一切世界]一切世界有三種世界,有三種世界。[始終生滅,]始終生滅,就是正覺的世間,隨緣示現,他示現在生滅的世間,第一個,是正覺的世間,正常的世間。始終生滅的旁邊寫一個:正覺世間,隨緣示生,隨緣示現的。[前後有無,]旁邊寫個:有情的世間,有情的世間。[聚散起止,]寫個:器世間,這就是三種世間。說:善男子!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是一切世間,始終生滅,始終生滅就是正覺世間;前後有無,一下有,一下子沒有,這是有情世間;聚、散、起、止,這是器世間,叫做物質的世間。[念念相續,]就是妄心對妄境,叫做念念相續,妄心對妄境,就是念念相續。[循環往復,]我們今天六道輪回從哪裡來?從信念相續,循環往復,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回。】]一個師姑打電話來,非常的凶,說要找師父,樓下不知道就接上來,她說:你讀經為什麼常常叫人不要毀謗三寶?我說:你可以啊,可以毀謗啊!她一聽楞住了,我這樣回答她,她突然不會接話。她問:為什麼不能毀謗?我說:可以啊!你怎麼那麼傻,怎麼不可以呢?她說:人家我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呢!我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回答我,你看阿彌陀佛是會接引贊歎三寶的,還是會接引毀謗三寶的?一跟二,你自己選擇,你看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傻瓜!師父也沒阻止你啊,是不是這樣?你就盡量毀謗啊!有一個去找邱醫師看病,去五哥那裡遇到五哥,五哥拿一張那個……,去給邱醫師看病,都不能吃水果的,不能吃水果,很多東西不能吃,麻油等等都不行。他第一次來看病,非常地凶,對五哥很凶:啊?這麼多東西不能吃?龍眼不能吃、芭樂不能吃、蘋果不能吃、稀飯不能吃,干脆都不要吃好了,看什麼病?喔!很凶!五哥很有修養,就讓他念……,五哥說:你念完了嗎?他說:我念完了!五哥說:你都可以吃!我沒有攔你,你都可以吃。我們寫什麼東西不能吃,是為了你的身體好,不是說水果跟你有仇不能吃。他愣住了,說:喔!這樣喔!這才會意過來!那個師姑打電話來,我說:你都可以毀謗,你一天到晚都毀謗沒關系,只差不會往生而已,很簡單的道理!看眾生愚癡以什麼程度,人家叫他不要吃,還凶巴巴的,他就是不了解人家的用心是如何慈悲,因為眾生最容易犯的就是這種毛病,我至少走過一百多個道場,道場會亂從哪裡來?從是非來,會斗爭從哪裡來?從是非來,都是從這張嘴,口業不清淨來的。不是不這樣?所以,我常說,我的立場跟邱醫師一樣。

[以十法界,迷、悟;]迷、悟;[依、正;因、果,皆生死邊事,]為什麼?對立嘛!迷就對悟講的,如果你自己覺得你是悟,你也是迷啊!對不對?依報跟正報也是對立;因跟果也是對立,皆是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從妄見有,如果你放下迷悟、依正、因果,統統放下,從妄見有,你就在旁邊寫:一切放下,沒有對立就沒有妄見,很簡單的道理!底下這句話你注意看:[圓覺性中,本無此事。]這樣我們就了解,一個聖人就是天底下都沒事,圓覺性中,本無此事,你注意看這一句,聖人、大修行的人,統統沒有這些,沒有所謂的迷,沒有所謂的悟;沒有所謂的善,沒有所謂的惡;沒有所謂的大跟小;沒有依正,沒有因果;沒有因果不是不重視因果,就是說因本身當體即空,果報的現前,他也認命、也空,認了就是你的、就是空性。對不對?也不在困裡面執著我在修善;也不在果報裡面牢騷、抱怨,那是真的很偉大的人!何以故?什麼叫做眾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從妄見有,所以妄見,既然妄見有,你要怎麼樣了生死?就是放下。禅宗有一句話,講得實在是太棒了,太棒了:但息妄念,別無聖法。一針見血!但息妄念,你只要停止那種錯誤的執著,但息妄念,別無聖法。沒有所謂的聖人之法,就是這句話而已,停止你那一種錯誤的妄念,也沒有所謂的聖人之法,聖者無聖無凡,息,停止追求錯覺就是聖,聖也是凡,因為是對凡講的,只要依此類推的東西都是生滅法,還是落入有量的觀念,還是凡夫。[一切世界:總指三世間;始、終、生、滅,別指正覺世間。始,]開始就是[謂隨緣示生;]隨緣示生。[終,謂緣盡現滅。]緣盡現滅。[前、後、有、無,別指有情世間。前,謂隨業受生為有;後,謂業盡則滅為無。聚、散、起、止,別指器界世間。聚,]就是因緣和合,[謂成劫,]成劫。[聚塵為界則起;散,謂空劫,散界為塵則止。所有三種世間,皆依妄念而得建立,念念相續,生、住、異、滅,以妄心對妄境,]菩薩!何以有妄心呢?我們既然說妄心對妄境,[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怎麼樣?[種種取捨:]就是一種執著。什麼叫做取捨?就是善惡的對立觀念非常強烈,非常強烈。[取正覺世間,而捨情器世間,皆是顛倒妄心,變現輪回之相。《楞嚴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一總指輪回竟。][

癸二真隨妄轉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說:你還沒有出這個輪回,輪回就是生滅的另外一個名詞,生滅的妄想心就是輪回,生滅的妄想心。為什麼?你起分別見嘛,你用這個這個生滅的妄想心要來了解……,辨就是要來了解圓覺,就是要來了解佛的清淨本性,[彼圓覺性,即同流轉;]這樣也是跟流轉一樣,[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你不想要輪回,這是不可能的事。就像坐雲霄飛車,雲霄飛車,我們到日本去的時候,因為一張門票八百元;我一向不喜歡坐那個,可是,一張門票八百元,台幣喔,不是日幣八百,是台幣八百,去狄斯奈樂園,一進去就要八百,太貴了!就姑且坐坐看,坐坐看,法師坐雲霄飛車;剛好前面坐了十個日本小姐,在上面嚇得失聲尖叫,真是慘不忍睹,下來後,臉色蒼白,兩腳發軟;而我坐著,從頭到尾……,我還算滿有定力的,坐著,從頭到尾,我一直感覺速度是一種錯覺,我內心裡面就這樣自己念:那是在修行,咻!那個時速大約二、三百公裡,速度實在快得驚人,如果途中撞到東西,頭馬上斷掉,甚至一條繩子就夠了!如果橫向拉一條繩子,以那種速度沖過去,頭一定斷掉,那個速度太快了!速度很快的時候,我扶著,速度也是錯覺,我也沒有什麼感覺,我走出來後,看到有的人都站不穩,還一直搖晃,站不穩,我下來後也沒有搖晃,就這樣走下來,大搖大擺,自由自在地走下來,什麼感覺都沒有。對不對?修行人坐雲霄飛車,也沒有什麼,感覺也沒什麼,不像其他人嚇得臉色蒼白。我們在雲霄飛車上看速度這麼快的,你想要不天搖地動也不可能;用生滅心要看到如如不動的心,是永遠不可能!所以,有一個在家居士來問:師父!什麼是本性?我說:你若見到了,不必來問我;你如果還沒見到,我今天從早上講到晚上,你都聽不懂!他說:為什麼?我說:因為本性不能用講的。他說:不能用講的,那該如何?要用悟的嗎?我說:對啊!要用悟的。我又說:用悟的也不對。他說:用悟的不對?因為你講出來,這一句也是生滅。他問:不然該如何?我說:我也不知道該如何?他說:哪有這樣的?我說:不然要怎麼樣?你沒有開悟啊,沒有開悟,講到死去活來,你也不知道我在講什麼。

[未出輪回者:此法說,仍用生滅妄心,而起分別妄見,辨於圓覺淨性,彼圓覺淨性,亦同流轉於生死耳;欲免輪回,斷然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動目就比喻生滅心;能搖湛水,湛水就是圓覺性。譬如生滅心,動目,動到這個眼睛,你眼睛一直動……,動目就是這樣,眼睛一直眨……,能搖湛水,湛水就是定水,那個水本來不動的,水放在那裡本來不動,你一直眨眼睛……,到後來,水好像在動。上次我去坐飛機,有一個女眾,一個小姐,她從來沒坐過飛機,剛好坐在我隔壁,坐在我隔壁,那天剛好遇上亂流,她叫得很大聲,聽說是一個歌星,打扮得……,她有打扮,我沒有打扮,她長得很漂亮,我也不錯。我坐在她旁邊,一直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她突然跟我講一句很有趣的話:師父,師父!你為什麼都不害怕?我回答她一句很有智慧的話,我說:若是真的墜機,這時候害怕不幫助嗎?你說這個時候害怕,有什麼幫助?我問你,你怕,又能如何?我說:如果真的墜機,怕也沒用啦!她說:的確沒錯!然後她就開始一直暈機……,坐飛機一直暈;等飛機停好,她一站起來就暈了,害我來不及閃躲,我就退開合掌,她就這樣靠著我,念阿彌陀佛……,她整個人都快昏倒了,從來沒坐過飛機,剛好碰上亂流,嚇死了!下飛機後,她跟我講一句話:師父!以後就算是生是死,我都要用開車的就好!要用開車的,她要用駛車的,她不坐飛機了,打死她,她都不坐飛機了,坐一次就嚇死了!我說:現在不是很平安嗎?對不對?也沒有什麼事情。我說:有修行跟不修行,就是有天壤之別,嚇得大聲尖叫,一個歌星!所以說:動目能搖湛水,我們一個人用生滅心,就像坐飛機嚇到天旋地轉,一下子要定,定不住。對不對?一個人用生滅心要看圓覺性,一下子沒有辦法![又如定眼,猶回轉火。]譬如說定眼,定眼,能回轉火,可以清清淨淨的。是不是?眼睛:以為這個火在動,眼睛本來是定在那個地方,但是,因為這個火在外面轉……,轉久了,卻被轉去,火本來不轉,變成在轉,被迷惑了。如定眼,眼睛不動的時候,由回轉火,火慢慢地轉……,火本來是不轉,是靜止的,那個火本來是不轉,卻變成一個影像在前面轉啊轉……,錯覺的意思。[雲駛月運,]雲駛,雲在走就像是……,其實是雲在動,結果看起來是月亮在移動。[舟行岸移,]舟,舟就是船,船在行走,而我們在船上看,卻像是岸一直往後移動。[亦復如是。】]動目是指生滅心,湛水是指圓覺性;定眼是比喻圓覺,是比喻圓覺,回轉火是指生滅心;雲駛是指生滅的妄心,比喻生滅妄心,月、月亮的月是指圓覺;舟是指生滅,岸是指圓覺。再講一遍:動目是生滅心,湛水是圓覺性;定眼是圓覺性,回轉火是生滅心;雲是指生滅的妄想心,月是指圓覺;舟是比喻生滅,岸是比喻圓覺。佛講經實在很厲害,實在很偉大,很偉大!我看到這經典就想:佛在讀經說法,沒有一個字是廢話,所有比喻都比喻得恰到好處!這實在是……,所以,那天有一個比丘尼打電話給師父,請教師父,她說是嘉義的什麼寺,她說:我現在聽到大乘非佛說,小乘才是佛說的。她本來對大乘經典很有信心,現在聽到大乘非佛說,一下子失去信心,她說:佛只有講四阿含。我就告訴她:依法不依人,大乘是講實相法,我請教她,我說:我請教你,《六祖壇經》也不是佛說的,可是,按照《六祖壇經》去修行,明心見性者不計其數!她說,她悟了,覺悟了!我說:《楞嚴經》或是大乘經典,如果不是佛講的話,我也把講的人當作佛,這也不得了!但是,事實上,凡夫怎麼能夠講得出這種經典?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凡夫怎麼有辦法講出這樣的東西?講得這麼美的比喻?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她說:喔!法師開示得很好,我又對大乘有信心了!沒辦法,大小乘的爭執到今天還是在爭執,愚癡到家,愚癡到家!我說“如果說按照《六祖壇經》;人家說《六祖壇經》是假的,有的人來跟我講:慧律法師,聽說《六祖壇經》是偽造的!我就跟他講:如果按照六祖講的那種方式去修行,你認為能不能明心見性?他說:可以!可以明心見性,為什麼說它是假的呢?真的假的就不重要了,只要能讓我明心見性,假的也沒有關系啊!對不對?喔!我對師父您有信心!他說:名不虛傳!都是你自己的問題啊!後來就贊歎一番。

[此喻說,]比喻說。[譬如數動之目,]譬如一次再一次地動到眼睛。[能搖澄湛之水。]能搖動清淨之水。[動目,喻生滅妄心;湛水,]湛水,這個“湛”是光明的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是不動的意思,光明不動的意思。[喻圓覺自性。湛水本不搖動,因數動其目,妄現搖動之相。圓覺自性,本非流轉,妄現流轉亦然。又如定眼,能回轉火者:《略疏》雲:眼識遲鈍,]反應比較慢叫做遲鈍。[旋火成輪。]本來火是一點而已,旋火就是把火拿起來旋轉,你看就變成一個車輪一樣的形狀,一個圓圈的形狀,其實它只是一把火而已;在每一個動點上,它只是一把火;但是它轉得快,就像一個輪子一樣,就是錯覺的意思。[其意:眼識遲鈍,瞪定其眼,回旋久觀,]轉久了,[彼火本不轉,因回旋久觀,]因為得很久,[而火亦轉而成輪。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者:雲飛如駛,]雲在飛,快速的移動,[只見月有運相,]只看到月亮在運行、移動。[月實不運,因雲駛所顯而成運。]好象在動一樣。[舟行似箭,只見岸有移相,岸實不移,因舟行所顯而成移。以上湛水、定眼、月岸,通喻圓覺自性。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生滅妄心。以生滅妄心,辨於圓覺,而圓覺性,即同流轉,亦復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旋”就是生滅,這個種種的生滅不能停止,就是不放下,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種種的執著不能放下。[彼物]就是生滅,生滅[先住,先執著在生滅裡面,生滅[尚不可得;何況輪轉,]本來就沒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曾未就是未曾,從來就沒有清淨過。[觀佛圓覺不旋復?】]怎麼會不輪轉變成生滅呢?

[諸旋者:指動目]動到眼睛[、定眼、雲駛、舟行也。未息者:正動、定、駛、行時。彼物者:指水、火、月、岸。先住者:求其先行止住,尚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它一直動,要如何止住呢?[何況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佛诃責顛倒的眾生。[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讓你了解,[若諸旋]就是這些生滅[未歇息,而求彼物先止住,尚不可得,]哪有可能?根本就不可能。[何況輪轉者。顯是無始妄識,出生入死,起惑造業,莫不依之,]都是依顛倒而來,[故曰: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自性,而不回旋轉復者,]就是而不變成生滅心,[無有是處。]是不可有的![二真隨妄轉竟。]意思是我們的本性,佛的本性本來是圓覺的自性,如果你用這個生滅心來觀佛,佛的清淨本性也變成生滅,不變成生滅也不可能!就是這個道理。這段意思是說:用生滅心要來看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也變成生滅心。所以,沒有悟到清淨的本性,想要了解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也變成不悟的執著、分別的意識。

[癸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是種種取捨,皆是輪回之故,汝等便生三惑。即指前三難,是分別妄見,非真實知見耳。]不是真實的知見。[初反核起疑之端竟。

壬二喻釋現起之疑(分二)

癸初空中華無起滅喻二 金中礦不重生喻(癸初又分三)

子初喻釋二 法合 三 結成(子初又分二)

丑初翳差華亡喻二 空不生華喻

丑初翳差華亡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譬如眼睛有毛病而幻化出來的,以虛妄而見到空中有花產生。[幻翳若除,]我們有毛病的眼睛如果治療好了;除就是這個眼睛的毛病好了,治療好了,[不可說言:]你就不能這樣說,不能怎麼說?[“此翳已滅,]這個病眼已經好了,[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什麼時候會再起眼睛痛的這種情形呢?[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因為眼睛痛,你就會看到空中的花,空中的花就是因為眼睛痛而妄現,這二法非相待故。因為這兩個都沒有實體,因為翳跟花,二法皆無實體,所以,非相待故。意思是: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眼睛痛跟花,不是說有一個真正的眼睛痛、一個真正的花,沒有!花就是因為眼睛痛;眼睛痛就是空中的花產生。因為病眼跟花二法皆無實體,不實在。正常的眼睛本來就沒有這一些,我們如果用清淨心,以佛性來講,本來就沒有山河大地、人身,統統是虛妄的東西。

[以清淨眼,觀晴明空,]看到天氣晴朗的虛空,[是謂無翳。]沒有毛病。[今雲幻翳者,從無而有,故謂之幻。喻六識妄心,依八識虛妄變現,翳既是幻,既然眼睛有毛病,幻化出來,[見亦非真,故名為妄。]就像晚上做夢,這本來就是幻化出來的東西,本來就不實在。這等於說我晚上做夢,夢到什麼街什麼巷,可是,本來就沒有這個地方。你說:我明天睡醒後要去找那個地方!根本就不可得,本來就沒有那個地方,那只是你作夢看到的夢境,就是這樣。[此喻妄生分別之見。]虛妄產生分別之見。[空華者:妄見空華顯現,此喻分別所辨妄境。空本無華,即妄見空華時,亦本不生,]空中本來就沒有花,你眼睛不痛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東西,是因為你眼睛痛才現出來。[皆因翳眼妄現。幻翳若除者:翳病]眼睛的病,[若遇良藥,得以除滅。此喻聞佛法,頓悟識空。]分別心是空。[識空翳滅,不可說言,此翳已滅,]顛倒分別妄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此喻顛倒分別妄見已滅,何時更起一切妄見:猶如問佛,何時復生煩惱耶!何以故者:乃征問之詞。釋雲:翳華二法,非相待故者:翳時空不生華,但因翳妄見,]本來空中沒花,是因為眼睛痛才產生這個妄見,[非華實有所生。]我們今天就是顛倒妄想,才實實在在有人生跟宇宙,不然實在是沒有的東西,就是無明所生的產物。[翳華二法,皆無實體,非是對待安立之故。眾生迷時,妄見生死,究竟眾生,性自涅槃,故曰本來成佛。一翳差華亡喻竟。]我們人的執著,如果沒有遇到佛法,顛倒夢想,到死也沒辦法!

[丑二空不生華喻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簡單解釋一下:就像空中的花,在虛空消失的時候,消失於虛空;滅於空時,這個“空”就是圓覺。這個空華比喻作無明,消失在圓覺清淨心當中,一樣的意思。你不能說:虛空什麼時候再產生空華?因為它本來就沒有,何以故?空本無華,我們的圓覺本來就沒有無明這種東西,因為本性沒有生滅,“起”就是生,就是沒有所謂的生滅故。

[亦如空華:喻生死涅槃。虛空,喻圓覺淨心。若悟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為什麼?[是空華本無故。]那是因為我們眼睛痛,就是本來沒有人生、宇宙這種東西,這是因為我們無明的業力所牽引出來的錯覺。[以何以故征釋雲:空本無華者:喻淨眼不見空華,而如來已了識空,]就是分別心本來就是本性的圓覺心。如來已了識空,就是說已經徹底的了悟,這個分別心當體就沒有。[不見有法起滅。]“起”就是增加,“滅”就是減少,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保持這顆清淨如如不動的心,這樣就完成佛道。[以既不見華,孰為起滅?]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的眼睛如果清清淨淨的,空中沒有花,什麼東西滅呢?意思是:本來就沒有無明,要怎麼說滅掉無明呢?本來煩惱就是空性,我空、宇宙、法也空,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到底是誰在起在滅呢?[喻如來於圓覺淨心,真空實相之中,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在內心裡面增加一點點歡喜;也不在內心裡面減低一些些的清淨,統統沒有!本來就如此,煩惱自性本空,本無一切煩惱可得。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焉。]也沒有滅。[初喻釋竟。]我們如果用記憶的思想來講,我們從小到大,只是這個肉體一天一天一直長大;不過,這是一個生滅法在增加、減少,以這顆心來說,我們從小到大,腦容量變大,思想增長,經驗比較足夠;但是,真如本性不增不減。

[子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生死是凡夫,涅槃是聖人;但是,你如果不放下涅槃,同樣不究竟。所以,生死跟涅槃都要放下,不然,還是一樣,執著一個涅槃,同樣變成生滅法,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我們本性的不可思議的妙覺圓照,那麼,離開一切華翳;華翳不是對待,因有翳而有華,翳無華就空。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迷見生死,似華起;]就像空中有華,表示好象有這個人生跟宇宙的真實體,似華起就是真的好象有人生。[悟得涅槃,似華滅。執則成有,不執成無,空本無華,起無起處,滅何所滅?]所以,我們保持空蕩蕩的空性,運用於一切世間宇宙,一切法皆空。如果說:我們只用一個虛空來比喻,放大胸量;用一個放大胸量來完成佛道,這是一種很勉強的講法。我們說放大度量,放大度量它的根本意識的立足點,還是一個我執,因為大空而有大有,那也是一個方便的比喻。見性之人,無所不空,不是說我放大我的度量來包容,那是一種譬喻法。大徹大悟的人,他根本就連空性的東西,連這個虛空在包容什麼東西都沒有,虛空粉碎,他所到之處,都沒有時空的架構,哪裡有什麼我在包容你呢?用虛空來解釋我們的度量大,這不是一個開悟的人。大徹大悟的人不是這樣比喻,因為他連點都沒有,就是說:他連感覺我在包容你,他都沒有這種念頭。連這個出發點都沒有,也就是破除一個我執,就無我嘛。無我,你沒有立足一個定點,沒有一個固定點的存在,一切當體就是空性的東西,一切語言都是多余的東西。[妙明覺性,圓照法界,寂滅無二,離於生死涅槃,無明妄見,惟有空性獨存,]離開這個虛妄之見,就是心錯覺,產生執著,只有空性獨存,[故曰:離於華翳。二法合竟。

子三結成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意思是:它本來就在那個地方,不管你承不承認,虛空都存在那個地方。虛空到達不增不減,離有跟無的觀念,不是暫有,也不是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我們要了解,虛空不是暫時有,也不是暫時無,何況我們的本性、如來的本性,圓覺隨順,隨順就是隨順真如門而入。而為虛空,虛空尚且有這種情形,何況我們平等的本性呢?

[上雲:惟有虛空,離於華翳,即以虛空為喻。故告以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不是因離華翳而暫有,亦不是因有華翳而暫無。]不是這樣。[此中虛空,喻圓覺淨性,]統在那個地方,[恆常不變,即是成佛真體。]成佛的真體,[即此一喻,前二難自然而解矣!]前面兩種困難的疑問,自然就解答了。[虛空非暫有無,覺性何關迷悟。此不因離華翳而暫有,]我們的本性也不是離開華翳就暫有。[顯有華翳時,即有虛空。覺性,即是作眾生時,]我們的覺性作眾生的時候,[我法二執正熾,]“熾”就是燃燒,分別、執著得很厲害,就像火在燒一樣,執惱,就像我們人的貪、嗔、癡三毒,像火在燒一樣。[而佛性如故,故曰:眾生本來成佛,復有一切無明。]眾生本來成佛,哪裡說有一切無明存在?[又不因有華翳而暫無,]也不因為空中有花,或是因眼睛有毛病而消失。你的眼睛有毛病,看到虛空有花,虛空還是在那裡。[顯虛空本有,不過為華翳所障覆。法中即是佛性本有,但為我法二執障覆,不妨說無明眾生本有,復說本來成佛。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者:此約在纏]就是在煩惱當中[之圓覺。]在纏就是指眾生位的時候,這個是指在被煩惱所束縛眾生位的,隱藏起來的那個圓覺來講的,就是說:就在纏的圓覺,在纏,我們就是被束縛起來。[如來,約心真如生滅二門,因隨順真如生滅二門之故,而能成立虛空,及一切法。猶言虛空尚不因幻華起滅而為有無,何況圓覺真常之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又豈隨生死涅槃而起滅耶?初空中華無起滅喻竟。

癸二金中礦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銷金礦,]銷金礦就是說開采出來的礦有污點、有雜質,銷就是把它放進爐子裡冶煉。[金非銷有;]它本來就有金子的性,不是經過大熔爐冶煉才有金。就是它本來就含有金,冶煉後才能得到純金;如果你拿一把土去冶煉,煉了老半天還是土。金非銷有,金子不是經過熔爐鍛煉才產生的,是本來就有金性。[既已成金,]就是已經成佛了,[不重為礦。]就不再為眾生,沒有再變回眾生的道理。“礦”就是比喻眾生。既已成金,既然已經成佛道,哪裡還會變成眾生呢?就像深山裡開采出來的金礦,把它鍛煉成金後,金已經恢復本來,哪有可能再變成礦呢?[經無窮時,金性不壞。]意思是說:成佛永遠不會變眾生,經過無窮時劫,金子還是金性。[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不能說本來不是這樣,不能這樣講。為什麼?在為金懷本來就是存在的,如來圓覺也是這樣子,如來圓覺本來具足。

[即此一喻,第三難亦渙然冰釋矣!]疑問也消除了。[如銷镕蘊金之礦,]“蘊”金就是藏著,含藏著金的這個礦叫做蘊。[令成精金,金在礦中,銷礦金現,非銷始有,]不是鍛練才有。[雖假爐冶煆煉之功,金性要須本有。]不然你抓一把泥土去冶煉看看,它本來就不含有金,要如何煉成金呢?[既已銷去礦滓,“滓”就是說不純,所剩下來的東西。[而成真金,再不重為礦耳。]不會再變成礦,煉成金就是金了;我們成佛就是佛,永遠不會再變成眾生。[經無窮時,金性不壞者:此明在礦則隱,]在礦中,金性隱藏起來。[出礦則顯,縱經無窮之時劫,而金性仍然不壞,不應說言。非本來成就。]不能說不是本來就成就的,意思是圓覺性本來就具足。[此釋成金性本有也。]這就是藉著比喻來合這個法, “此法合”。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者:此法合。如來證極圓覺妙性,亦復如是。最初修行,須假般若觀照之功,照破無明,以顯覺性。礦喻無明;金喻覺性。金非銷有,]把它鍛煉過,這個“銷”是放入大熔爐裡面冶煉,靠著這個高溫。金如果沒有經過鍛煉,佛性就顯現不出來,也不是經過銷才有,也不是經過熔化才有金,本來礦中就有金。[謂覺性非因修觀照而有,未斷無明時,本來具足,不是修生,但是修顯。]不是因為修行而產生佛性,是因為修行而顯現出佛性。所以,未斷無明的時候,本來也是具足佛性,不是因為修行才產生佛性;但是,只是因為修行,才顯示出我們的佛性,如果我們沒有佛性,怎麼修都不能成佛。[既已成金,不重為礦者:謂既證極圓覺妙性,再不復重起無明。]不再回復無明,[解答三難,異生本成佛道,]異生就是一切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又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二喻釋現起之疑竟。

壬三顯示淺難深造(分二)

癸一所造離念二 能造帶情

癸一所造離念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無妄輪回,無所謂的生死輪回相,以及非輪回,非輪回就是涅槃相。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就是無所謂的生死虛妄的輪回相,以及所謂的涅槃清淨相,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講得實在是太好了!一切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性,已經脫離假相的佛性(如來),每個人心中的本性叫做如來。妙覺的圓覺心中是什麼情形呢?底下這句你就知道怎麼修行。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很有修行,他就是很沒有修行。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圓覺妙心本無菩提可修,亦無所謂涅槃,也沒有所謂成佛,不迷就是佛。及不成佛,無所謂成佛跟不成佛,這都是對立性的東西,也沒有所謂生死生滅的輪回相;也沒有所謂清淨非輪回的涅槃相,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

[一切如來:約出纏妙覺果體,]已經離開煩惱的那個,出纏就是已經離開、擺脫了煩惱,擺脫了我法二執叫做出纏。已經擺脫了我法二執,妙覺的果體,[其所造離念。如《起信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這句話也很好,一個人若能離開一切執著,那麼,他的心的平等性就如同虛空。我們如果離念,這個念,念念都是執著的。離開一切善惡、大小、高下、貧富對立的念頭,凡是起心動念,都是執著的念嘛!對不對?離念相者,簡單講就是離執著者,簡單講就是這樣。離執著者,他的胸量等虛空界,“等”就是跟虛空一樣的大。簡單講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起心、不動念,不擅加刻意的把它劃分。凡夫可能沒有辦法做到這樣;但是,凡夫要趕快的調整我們的情緒,要隨時調整自己,進入與空相應的思想。要能夠把這個有化作無的力量,這樣佛道就快完成了。千萬不要讓這些仇視心、不滿的心,填塞我們的心中,事情過後,前一秒鐘過,這一秒鐘就不執著。我們雖然還有習氣存在,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更加的圓滿清淨,其中不容他,不容他就是不雜,一滴塵不染;中不容他,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故謂之妙。圓照法界,靈覺不迷,故稱圓覺真心。]所以稱為圓覺真心。[絕諸對待,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以菩提涅槃,皆屬對待。轉煩惱而成菩提,轉生死而證涅槃,體雖即真,名因妄得,]體是無形的體,雖然說是真的;但是,安立一個名字上去,又變成虛妄的東西,名因妄得。名字還是因為虛妄的對立襯托出來,而得到一個涅槃的假名,[故皆無之。]簡單講,涅槃本無一切相可得,既然無一切相,哪有涅槃可名之呢?既然無一切相,哪有涅槃?生死當下空性就是涅槃,所以,生死涅槃等同虛空,就是這個道理。[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此的示圓覺性中,]的示就是直指目標,正確的指引;此的示,就是正確的來開示我們。我們的圓覺性中是什麼呢?[本無生死涅槃之相。]悟到生死本空,當下就是涅槃。[成佛,是涅槃不生不滅,非輪回相。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滅,妄輪回相。前雲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故皆無之。]統統沒有,[若有少見,則迷圓覺。]少見就是動到一點點的執著,你只要認為有法可得,叫做少見,若以為有法可得,一點點的法可得,有涅槃可得,也是少見。你只要落入觀念,統統會迷惑了我們圓覺的本來面目。所以,掃地就要掃干淨,如果要修行念頭就要放得很干淨;修行要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就是要有很大的志氣,肯放得下,不計較,過去放下,現在空性,未來不可得、不可知。過去不用去想它,現在是生滅,當下現在就是在滅,無一法可得,每一分一秒都在變化;既然一分一秒都在變化,不值得我們執著。你今天所有的執著,變成明天的後悔,這樣我們今天的執著,也是變成痛苦。我常常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最後尚且能夠解決,為什麼一點紛爭不能解決呢?這樣是不是痛苦了我們自己?[《華嚴經》雲:“於法若有見,此則未為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所造離念竟。]其實經典句句都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句句都叫你見本性。只是你一直團團轉,轉不出來而已,怎麼繞就是找不到目標。兩眼無神呆呆坐在那裡,其實就在眼前,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明心見性的人說:太容易啊!不見性的人說:太困難!踏破鐵鞋無處覓,大徹大悟的人說:得來全不費功夫,連功夫都不要用到。所以,但息妄念,別無聖解,只要息妄想就是了!以前有一個高僧大德都修這一句:還有嗎?這一句[還有嗎]就是高僧修到開悟的用功處,他常常問:還有嗎?這是什麼典故呢?這是起自一個叢林裡面,他教了一些徒弟很調皮,就是不聽師父的話,老是忤逆他。這個師父誓願要明心見性,而他的徒弟如果做到讓師父生氣,師父就問:還有嗎?意思是說:還有沒有更讓我生氣的?這樣聽懂了嗎?還有沒有那種會讓我生氣的?所以,他常問徒弟:還有嗎?他的徒弟聽不懂。這種功夫不簡單,你知道嗎?意思是:會讓我生氣的功夫,盡量使出來;另一個是修什麼呢?隨他去,就是修隨他去。他徒弟來說什麼,就:隨他去!任何事情都不掛礙!所以,祖師大德開悟,都是專修一法就開悟,我們就是不能專修一法,於法若有見,對於一切法,你只要動到念頭;所謂見就是指分別心,你只要動到分別跟執著心,此則未為見,那還不算見到我們的佛性。你要到什麼功夫,才真正見到佛呢?若無有見,掃除一切,連動念、寬恕說:我在忍辱,都不可以。因為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佛說忍辱,即非忍辱,是名忍辱,連“忍辱”這個觀念都不可以。你說:我今天忍耐、明天忍耐、後天忍耐,只是一直壓抑;壓抑到最後,你就會爆發出來。我常常說:修行不能用忍耐的,連忍耐的功夫都不可以有,連忍耐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本無的東西,你在忍什麼?壓抑不住,你就會發瘋、爆發出來。修行不能用壓抑的,人家如果對不起我們,功夫比較差的,你就想:這是我前世欠你的,要被你這樣打;這是我前世欠你的,要被你這樣罵、要被你這樣忤逆,功夫比較差的是如此。對不對?功夫好一點的就效法耶稣,人家打左邊,你就連右邊給他打!這是屬於中等的修行。如果大修行人,打下去,一笑置之。像佛陀,人家要害他,腳指頭被石頭砸到流血,佛連動一個念頭說:“我恨你提婆達多”都沒有,統統沒有!你想佛是何等修行,《金剛經》講:身體被節節支解,人家拿刀子割他全身,他統統沒有動到一個嗔恨心的念頭,這是何等的功夫啊!何以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沒有辦法,我先舉手,我沒辦法。只要有一支蚊子叮我,我就想打它了;手還是會過去,沒辦法,我們要做到像佛陀這樣,講真的,很困難!所以,講來講去,在座諸位還是要念佛。

[癸二能造帶情(分四)

子初舉勝彰劣二 舉喻顯情三 戒息妄心四 重明妄義

子初舉勝彰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但諸聲聞就是說:我們來舉這個聲聞的例子,就拿那一些聲聞來說,叫做但諸聲聞。所圓境界,以聲聞所圓滿取證的境界,是偏真的空的境界。聲聞只是修到我空而已,所圓就是聲音認為最高圓滿取證的境界,是偏空涅槃。所以,身心語言,皆悉斷滅,離開六道輪回嘛!終不能至彼之親證,畢竟還是無法到達他所親證的東西,因為他的親證還不到究竟,只是他覺得他所現出來的涅槃圓滿而已。再解釋一遍,終不能達到他所親證所現的涅槃,這句意思是說:他所現的涅槃,他雖然有親證到了涅槃,但是,畢竟無法到達佛陀究竟的圓覺心、圓覺的境界。還不能達到他自己所親證的,因為他只有證到人空,還不圓滿。他所悟到的還不圓滿,自己證的境界,還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思惟心就是凡夫心;何況你用凡夫之心,測度如來圓覺的境界,我們怎麼有辦法用凡夫之心,來測如來圓覺的境界呢?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前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辨就是想要清楚的去了解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也變成生滅性。你尚未出輪回,用生滅心;用生滅心要了解佛的圓覺性,佛的圓覺性也變成生滅。[此舉聲聞人,已斷見思,]已經斷見思惑,[已出輪回,想必能辨於圓覺,不致流轉也。]不會變成生滅,[故呼善男子而告之曰: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者:諸聲聞指一切小乘人,聞佛四谛]苦、集、滅、道[聲教,所圓滿取證,偏真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者:]因為怕度眾生,不敢留惑來潤生,因為不敢,所以,[以聲聞人,斷六識分別之心,七識已伏不行,]注意!七識已伏,只伏我執,不伏法執。七識有兩種:我執跟法執,微細的法執他沒有辦法,所以,阿羅漢還有法執之見。所以,同樣證得阿羅漢果,意見還是會不合,辦為他只斷我執而已,未斷法執,何況我們凡夫說要沒有是非?哪有可能的?師父只能說:若能減少是非,這樣就很好了!師父不講不才華,太閒就會講是非,不然他不知道要做什麼?煩惱的眾生,他會牢騷跟抱怨,整天如果頭著沒事坐著,偶爾拜個佛,如果有朋友來,就把他的煩惱講給別人聽,就很委屈,一講起來,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所有出家人都沒用,排斥別人,不然他要講什麼?在座諸位!你冷靜想想看,你不覺得你那些親戚朋友來你家坐二、三個小時,聽他講三個小時,看看哪一句話是有內容的?都是無聊的東西。整天都是:人家女兒懷孕了、哪個男人怎麼樣、誰的先生怎麼了、他們的會錢又如何了、出家人是怎麼樣沒修,一講起來,全台灣省、全世界他最有修,又最有修養、最委屈!有一個人來講:你們出家人怎麼樣,怎麼樣,講了很久,我問他:你講完了嗎?他說:講完了。我說:講完了換我,既然我們出家人做的不好,那麼,你來剃度出家,當我們的模范!他嚇得轉身就想走了,連剃度都不敢,還跟人家講什麼?第一個,連這個勇氣都沒有,你毀謗什麼三寶?你說我們做得不好,來!你就應該來做給我們看,教我們如何持戒。因為你一講起來,大家統統沒持戒嘛,來!應該如何持戒,你講給我們聽聽看!所以,有時候,我們人就是這樣,狂妄自大,夜郎自大,別人的痛苦,比他更甚十倍,他的痛苦才一分而已,一講就很委屈。別人對他的大恩大德,他都不會想想過去人家對他恩重如山,只想著:你這一點點對不起我!這樣就不得了了!所以,俗話說:千萬不要得罪一個小人,就是這樣,你寧可得罪一千個君子;一千個君子,他不會報復,得罪一個小人,你麻煩大了!事情就嚴重了!那麼,阿羅漢的功夫不錯,但是,尚未究竟,七識已伏不行,[現前身心語言,皆悉斷除滅盡,沉空]什麼叫做沉空?落入偏空叫做沉空。[滯寂,“滯”就是不通,滯寂就是說不前進,不再繼續前進了。沉空,沉浸在其中,沉入我空的狀態裡面,就是沉浸不出,浸在寂滅裡面。[灰身泯智。]灰身就是把這個身體除掉;泯智,也沒有所謂心智的問題,沒有這個色身,當然就沒有這個智慧,這只是指小乘的涅槃,無余涅槃。阿羅漢還存在這個色身,叫做有余依涅槃,灰身泯智叫做無余依涅槃。有余依就是他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斷我執,但是,還有這個色身,叫做有余依。剩下的余,有余依,還有所依靠這個身心。譬如說:捨利弗在世、目犍連在世,他們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還有這個果報身,還沒有報盡,叫做有余依涅槃。如果是灰身泯智,“身”就是色身,“智”就是所謂的心,除掉這個身心,那麼,就是所謂的無余依涅槃,進入無余依涅槃。[但所證涅槃,乃第八識全體無明,認作涅槃。]為什麼叫全體無明?因為還有法執,微細的法執還沒有掉。第八意識的微細,阿羅漢也還沒有辦法。[以小乘人,無明名字,]不曾聽過[尚且不知,但保守偏真,不前寶所,]“寶所”就是菩提道,最究竟的菩提道,就是佛。這個“真”就是空性,偏真就是只斷我執,不斷法執,偏真又名偏空,偏空涅槃。保守就是不前進,不繼續斷惑;但保守偏真,只是固執自己的斷了這個煩惱,享受那份清淨。不前寶所,他不要繼續度眾生,因為太辛苦了!我今天如果出生在小乘國家,可能也是證得阿羅漢果就停了,因為我也是很懶的人。能免則免的人,因為度眾生度到會怕了,我拼命的度,眾生是拼命的攻擊。有時候我常跟你們講:菩薩!再讓你們批評也沒幾年了,因為我不會常常講經,再批評也沒幾年了;有一天你如果發現,連讓你批評的機會都沒有,你就要開始煩惱了!我會跑去深山跟猴子一起住,去給猴子看,去度那些猴子。你知道嗎?猴子也是可以教的,日本人給一只猴子穿上西裝,打領帶,打扮成人的模樣,這只猴子還會抽煙,也會跳舞,很可愛!在南美洲給猴子穿上裙子,放上音樂給它們聽,它們就會跳舞,不過它的舞蹈都是隨便跳的,一直跳就對了。有一個法師跟我講:法師,度眾生度久了,實在心灰意冷,很疲勞!最主要是眾生不好惹,事非多。在座諸位,你今天冷靜想想看,是不是很希有跟難得的因緣?我今天若想停止講經,一下子就能切掉,怎麼不可以呢?我切掉犯什麼戒?我沒有啊!我怎麼不可以切掉不講經呢?很簡單的事!說停,明天馬上就可以停,讓你講,你要講什麼?放下,到時候你就欲哭無淚,我不騙你!真的!所以,我們眾生就是這樣,雖然是佛弟子,不知道要團結,佛教已經很沒落了,不會團結!山頭門戶之見那麼重,要團結才對,要掌握因緣、掌握機會。[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這句話反過來,雖有親證到涅槃,但是,不究竟的意思。[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分別之凡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耶?意謂小聖真智,尚不能至自證境界,]還無法達到他自己證得的境界,因為他未證得圓覺。[何況凡心,不及真智真覺,又超前理,輾轉懸隔,]一次又一次的,“懸”就是架空,由高處隔閡到上下叫做懸;左右叫做“隔”就是畫十字架的距離,叫做懸隔。今天才知道懸隔是這樣解釋。[其何能造耶!]怎麼能夠造作呢?怎麼有辦法達到呢?[初舉勝彰劣竟。

子二舉喻顯情

【“如取螢火]螢火就是螢火蟲,[燒須彌山,終不能著;]螢火它不是真的火,似火非火,那種螢火如何燒須彌山呢?[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大”絕對,[終不能至。】

舉喻如螢蟲之火,似火而非是火。喻有作思惟,非是出世正慧。欲燒須彌之山,須彌,]中國話叫妙高,[此雲妙高,世間第一山,八萬四千由旬高,]一由旬是四十裡,有的說六十裡,有的說八十裡。[是四寶所成。劫火方能焚燒,]才能夠燒,[而凡火莫燒,況螢火乎?故雲:終不能著。]燒不起來,[此喻圓覺為四智之總,]四智之總,所謂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欲證圓覺,惟憑佛慧方可。]你只有靠佛的智慧才有辦法。[下以帶情。]帶情就是帶著一分的執著。[以輪回心:即顛倒分別妄心。生輪回見:即顛倒分別妄見,均屬於情。]都屬於執著。[入於如來,大寂滅海者:即如來所證,一切種智之海。豎窮橫遍,廣大無比,寂然不動,滅諸形聲,]不可以由外,或者由音聲去求。[不可以相顯,]也不可以用外相顯。[不可以言诠,]也不可以用語言講。[即不思議境界。]有時候我晚上打坐的時候,都會這樣贊歎佛:佛的空性智慧太偉大了,我在大學一年級的心境,到我出家以來閱讀藏經到今天,對自性上的認知,對佛的感恩跟贊歎,這種心境是太不可思議!凡夫要悟到佛的境界,實在不是很容易的事,像我就要搞二十年。大一到今天,1971到今年是1992年,十七、八年的時間,你想想看,我們還是很用功的一個孩子!所以,我一直在想:有緣的我就教他自性的東西;功力不夠,或者是根機不夠利的,干脆就叫他念佛就好了。因為實在是沒那麼簡單,要悟到自性平等性,這實在是不容易!因為我們今天所聽的,都是一些名詞而已;要平等、要無分別心,其實不見性,這個統統是名相,都是這種分別、執著的東西。你們只得到一個相似、大概是這樣子,但是,那個不是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沒有所謂大概,本來的面目是清清楚楚,他講出來是斬釘截鐵,一點疑惑都沒有,聽懂了嗎?那叫做明心見性的境界、心境。如果是年紀大的,或是根器不夠:來,你念佛!你就執持佛號,沒有辦法,因為來不及了,你要把這個搞通,沒那麼簡單!不思議的境界,時間久了,功夫用下去,你真的會體會到那種安祥、空性的東西。以前念個佛,怎麼樣都壓不住;一直想要壓,阿彌陀佛!不然就要數數目,要用讀數的。你想,我要打坐來用功,就是要強迫壓抑,因為不了解本性上是什麼東西。現在念佛就不一樣了,現在念佛根本就不用拿念珠,也不用閉目打坐。我現在修行法門,念頭,培養無間斷的念頭,那聲音就出來,阿彌陀佛……一路念下去,你不喊停,它就一直念去,就一直念,為什麼?因為內心裡面只存一個,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嘛,你不念佛,你做什麼?這是本命原則,這是你生死的根本,你不念佛做什麼?打妄想你又能得到什麼?二十年才懂得兩個字:放下,談何容易?二十年才懂得“放下”這兩個字是什麼東西。但是,熏習也是很重要,凡夫的修行就是這樣,雖然理論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執持佛號,盡量不打妄想,只能講盡量啦![萬用具含,謂之曰海。]一切都包容叫做海。[此顯分別心,不能證入圓覺,密責前三種問難之非,]就是說:你用分別心,根本無法進入圓覺清淨之心。[故雲:修不能至。二舉喻顯情竟。

子三誠息妄心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如果斷無始輪回的根本呢?你一定要用真心,所謂真心就是空性,絕對空性、非常安祥,安祥到連安祥都沒有所謂的輕安的執著。無量的歡喜心,不然輪回也沒有辦法。

[此警誡止息顛倒分別妄想之心。這是警告要停止顛倒、分別妄想之心。[是故者:是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之故。你興輪回見,簡單講:輪回心就是分別心。什麼叫輪回?輪回不是只六道輪回,輪回的意思叫做重復。你今天不高興,一下子高興;明天你不高興,後天又高興,這個就是重復的一種錯覺、執著,叫做輪回心,不是去轉世叫做輪回。我們現在每天都是生活在輪回裡面,早上起床、吃飯、大便、騎機車上班,下班看電視,晚上泡牛奶喝一喝,睡覺;起床後吃飯、大便、騎機車上班、看電視、下課、泡牛奶、睡覺,明天又起床,又繼續,這叫做輪回,聽懂了嗎?如果沒有聽到佛法,現在在家裡畫得五顏六色了(法師指化裝),開始夾眉毛,整天在美容院裡保養,拍打全身,拍得劈裡啪啦響,一樣,一定的!我如果當女人也是一樣,不過五十步笑百步,對不對?沒有學佛,天地萬物都是這樣,同樣如此。所以,我們要同情沒有學佛的人,講真的;學佛的人也不用貢高我慢,因為你的功夫還不夠,不是聽到佛法生死就解決了,還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所以我常說,一切修大乘行菩薩,及末世發菩提心眾生,先斷無始以來,輪回根本。]輪回的根本就是放不下,生滅剎那執著、起心動念,培養放下愛欲的執著、放下那一分感情的執著、這個生滅心,每一個動點的執著,輪回馬上就斷。[此指第六意識,顛倒分別,妄想之心。依惑造種種業,依業受輪回果報,故謂之根本。《楞嚴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我們本性清淨,我們的光明之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用一切妄想,分別心叫做妄想,這個分別心不是我們真正的本性,[故有輪轉。” ]就是有生滅。[即指輪回根本也。三誡息妄心竟。

子四重明妄義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只要你有思惟、有所造作,這個思惟都從分別心、第六意識起,[皆是六塵]都是六塵。[妄想緣氣,]妄想能緣之氣,就是妄想能夠產生執著的氣分,緣是主動的接觸;妄想緣氣,不是說我們這個妄想攀緣這個氣,不是這個意思。妄想變成能緣的氣分,會變成一種主動的能之氣,“氣”就是氣分。[非實心體,]不是我們真正的本心,就是第六意識心不是我們的本心,我們的本心是清淨心,沒有分別心。[已如空華。用此思惟]就是前面所講的空華,用這種分別心,[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就像空華又結空的結果,為什麼?重復的妄想,所以,[輾轉妄想,無有是處。】]你發的心如果錯誤,你永遠不會成佛,永遠沒辦法完成佛道。所以,千百萬修行人加起來,不如一個大徹大悟的聖者。為什麼?你沒有大徹大悟等於零,他也沒有大徹大悟,你想想看,一群沒有悟的人,關上一百年,他會悟嗎?你看有可能嗎?一群沒開悟的人,你們他們關在一起,還是不會開悟,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引導嘛!今天我們眾生也是,如果沒有佛來提醒我們的覺性,我們永遠是眾生,雖然有佛性,沒有作用!所以,感恩佛陀。所以,來常住作做點事情,不要哇哇叫。

[此明妄無實體也。有作意之思惟,乃從有意識之妄心而起,皆是緣六塵之妄想,妄有能緣之氣分。於中積聚似心非心,]累積起來;積聚就是重復的生生世世的,第六意識一次又一次的分別作用,似心非心;像我們的心,但又不是我們的心。[非是真實心體。若果是真實心體,離根脫塵,本來無念。今此識心,]什麼叫離根脫塵?就是一切根塵都不能束縛他,根塵一接觸,他因為有念,所以,離開根、脫離塵,當下就無念,這是真實的心體。[今此識心]我們現在每天所用的分別心,[托塵似有,]依靠這個塵,所以,我們分別心[離塵實無,故言:已如空華。空本無華,病者妄見。]生病的人虛妄看到。[用此思惟者,識心也。辨於佛境者:]這是不可能的,[離心、意、識之境界,]“心”是指第八意識,指所謂的集合,集合一切;“意”是指第七意識,是指執著;“識”是指第六意識,指分別,統統是指分別的意識。所以,心、意、識是指第六、七、八意識,也對;但是,也可以統統講一樣是分別。看你是站在哪一個角度來講,心站在哪一個角度命名為意的境界。[猶如邀空華,復結為空果也。輾轉妄想者:如前雲,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輾轉皆是妄想,而求其不輪轉,無有是處。]就像我們今天討論的,請問師父!什麼叫做明心見性?他就是這樣問,他想要用推測的,聽懂了嗎?我到底要想像說明心見性那個本性是什麼,那個想像也是什麼?也是妄想。永遠沒有答案,唯證相應,聽懂了嗎?除了你自己證到那種境界,唯證相應,不然講到死去活來,他也一樣不曉得在講什麼。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種種的分別、種種的見,叫做巧見。虛妄的浮心,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虛浮之心就是不真實的心,我們每天都在用這種心,不是用放下、清淨的心。多諸巧見,就是種種的思量、分別,加上一些小智慧、小聰明,而在世間,以輪回心,生輪回之見。所以,[不能成就,圓覺方便。】]說:你這樣問不恰當,不是正問,因為本來就是當體即空。

此顯無勝用也。以六識之心,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浮泛之心,不是實真之心。多諸巧見:善能種種思量分別,故謂多巧見。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以圓覺之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三顯示淺難深造竟。

壬四結答問不當理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說:你這樣問不恰當,不是正問,因為本來就是當體即空。

[如是三種,顛倒分別,非是正理之問,乃屬邪思所測。一、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由不知眾生,本來具足成佛之覺性,因隨染緣,故有無明。雖有無明,佛性不失!二、若諸無明,眾生本有,]我們的無明如果本來就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回答說:[由不知眾生,雖起無明,乃屬幻有,究竟非實,達妄] “妄”就是無明,如果通達了無明,[本空故;本來就是空性,所以說:本來成佛,[而說本來成佛者,知真本有故。]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有。[妄性無體,]妄性就是無明,無明本來無體,沒有一個永久性,只是來我們本性掛單而已,安單之後,明天就要走了,要遷單了,是流動性的東西。[真原還在也。]真還是在。[三、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十方異生就是一切十方的眾生,本來成佛道,後來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眾生呢?[由不知佛性,]在煩惱當中無明,但是,離開煩惱,[在纏出纏之差別,在纏許有無明,出纏如金出礦,不重為礦。]不會再變成礦了,礦就是還沒有冶煉過的。[故責其非正問也。初長行竟。

辛二偈頌(分二)

壬一標頌二 正頌

 

壬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標頌竟。

壬二正頌(四段,前三全同長行,後二句全別。)

【“金剛藏當知:]金剛藏菩薩!你要知道,[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如果有開始、結束,就變成生滅了。有開始就有結束,就變成生滅法了,所以,無始無終。光是看這一句,就知道佛教比基督教偉大太多了。基督教還有上帝創造這個世間,用七天的時間創造這個世間,世間還有一個開始;光是佛講的無始無終就贏基督教千百萬倍!所以,我一看到佛經,我以前也去信過耶稣,耶稣教堂那邊有在發糖果,我就去跟人家坐著分來吃,唱聖歌;我也是聖經班函授班的。後來看到佛經,發現聖經根本不能相比,這個教義跟教理真的是不能相比,沒有辦法相提並論。這個道理差了十萬八千裡!你說上帝創造萬物,上帝從哪裡來?無言以對。喔!佛講的:無始無明。[若以輪回心,]我們如果用生滅心,要來思惟、分別佛性,[思惟即旋復;]旋復就是轉個不停,你轉個不停,你只能到達哪裡呢?[但至輪回際,]你只能到達生滅的邊緣。輪回就是生滅,你還是在生滅裡面團團轉,[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的海。

[此以偈頌。長行長行就是指前面的連續講的長行文。[先舉妄相,此中先標真性。]先標出真性。[呼以當知者:令其留意也。如來寂滅性:即真性。寂,無聲;滅,無形,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然有感則通,神妙莫測,非但無有形聲,]不能以外形,也不能用音聲。[並亦無有終始之相可得。生,為始,滅,為終,離卻生、滅、始、終,常住不動也。]就是放下的意思,不必離,就是放下,不住身心。因為我們眼睛看的都是生滅,放下生滅,它就止息了。你如果說:我逃離這個滅!那也是生啊;我逃離這個生,那也是滅啊。一樣,生當下就是無生;滅,不要執著有一個滅,放下,它就是不滅。就是這樣,你就常住不動。[若以輪回心,種種分別思惟,則圓覺之性,亦即旋復。此即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也。縱使盡思共度量,但至輪回邊際,正見其生死垢心,未曾清淨,不能入如來妙圓覺海,所以汝等,便生三惑。

【“譬如銷金礦,]去掉雜質,[金非銷故有,]金不是因為經過一段冶煉才有,金本來就有。[雖復本來金,]雖然恢復本來的金,就是恢復本來的本性,[終以銷成就;]也是要因為經過鍛煉,這個熱爐的鍛煉,金才有辦法成就。[一成真金礦,]一恢復金的本來,[不復重為礦。】]就不可能變作礦,就是成佛以後,就不可能變眾生。

長行雲:譬如金礦,金非銷有。此雲: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謂金本在礦中,非銷而始有。雖然本來是金,到底以去渣滓,而得成就。一成真金體,一成永成,不復重為礦;眾生成佛之後,再不復生煩惱。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

凡夫生死,諸佛涅槃。生死本空,如翳眼妄見空華,涅槃亦復如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長行雲: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前面我們講過,凡夫與諸佛,同為是空華。[妙覺圓照,離於華翳。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辨圓覺,何況你要來了解這個圓覺性,終歸還是虛妄的生滅輪回心,[虛妄者:]無有是處。再講一遍:思惟猶幻化,你起心動念那個分別心,都是變化出來的,何況你要用這個生滅心,來辨別圓覺性,到最後還是虛妄的生滅心。“诘”就是問、了解,何況你要來辨別圓覺性是不可能的,何況诘,到這個地方,何況你要了解、辨別這個圓覺性,終歸還是虛妄的生滅心,不可能達到圓覺。[此義頌輾轉虛妄。長行雲:有作思惟,從有心起,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空華即幻化。長行雲: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何況以此诘辨圓覺,豈不至虛至妄哉!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了此心,要先以一塵不染,無妄之心,你一定要先用這種心。若能了此心,你要先用一塵不染,一絲不掛、赤裸裸、圓豁豁的無分別智心,用這個心,然後求圓覺;然後你來求這個圓滿的究竟正等正覺,才有可能。為什麼?

[此義頌非為正問。長行雲: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你虛浮心、你用分別心,虛浮都是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意謂:若能了達此心,乃是六塵緣影,虛浮不實,離卻此心,以般若智光,圓照法界,然後求成圓覺,庶幾可已。二征釋迷悟始終竟。

己三深究輪回根本(分五)

庚初 彌勒啟請 二 正陳請詞 三 如來贊許四 承教靜聽 五 正答所問

庚初彌勒啟請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乘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現在輪到彌勒菩薩要代替眾生來發問。

[此請佛之儀,用表三業恭敬。

庚二正陳請詞(分二)

辛初慶前辛二請後

辛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就是佛不可思議的本性、本體圓覺。[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這段意思是說:希望大悲世尊,為這些菩薩開發圓覺自性,令諸大眾深深了解,為什麼會六道輪回、會產生生滅?我們如果悟了,就能夠分別邪正。而且能夠布施給末世一切眾生無畏;無畏,因為他有真正的智慧,當然就無畏,邪正分明。於大涅槃,生決定信,不退轉,決定性。不會再一次輪轉境界,不會再被它所轉。起循環見,循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錯,一次又一次的錯覺,就是斷掉,不會在這個生滅法裡面產生錯覺,簡單講就是要具足正慧。

[佛具同體大悲,為有情]有情就是迷了的世間[、正覺]是悟的世間,有情世間跟正覺的世間,一個是生滅法,一個是不生不滅,[二世間之尊。]就是佛,佛具足同體大悲。[廣為菩薩開秘密藏者:菩薩,指現前所為之機,如金剛藏等皆是也。圓覺覆於輪回,]就是我們的圓覺自性。“覆”就是被蓋覆、被蓋著,被六道輪回蓋覆了。[非機不說,]沒有對機,佛就不說;非機,如果不對機,你講了就閒言語,多的,他聽不懂,說法不對機。[故為秘藏。縱說亦不顯了,]就算是說了,也不顯了,也沒有很顯示出來。故為密藏。前致三難,]就是三問。[喻說法說,]用譬喻來說、用法來說,[重重開示,]一次又一次的開示,[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如雲駛月運,]其實是雲在動,月並沒有動。[舟行岸移等,悟得真隨妄轉,分別邪正。]船一行,岸好象從後面一直往前走,其實是船在動,兩邊的岸並沒有動。船是譬如生滅法,岸是譬喻,我們如果用生滅心,就無法令圓覺性定住。我們如果[悟得真隨妄轉,分別邪正]分得清清楚楚,不僅能利益現在圓覺會上與會大眾,[不僅利益現會,兼亦遐被當來。]“遐被”就是遠被,可以影響到未來。[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者:]我們現在就是末世,所以,末世沒有地方可以參,就必須要依法,依佛所說的法修持。[能施末法之世,發菩提心,修行圓覺之眾生,辨識]分別清楚,[修道之眼,以正慧決定,邪正分明,得無所畏也。]當然,我們如果悟到本性、圓覺自性,我們就有正確的智慧,邪正就分得很清楚,你就得無所畏。[涅槃、是佛所證斷果,轉二種生死而成,]涅槃是佛所證的斷果,就是因斷惑而證果,斷果;轉二死,轉二種生死而成,[故名為大。]轉煩惱障跟菩提障;轉分段生死跟轉變易生死,轉這二種生死,故名為大。[生決定信者:於此大涅槃,生決定信心,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而起月運、岸移等循環之見。初慶前竟。]我們如果悟到這世間是生滅法,一念放下就進入不生不滅的空性,雖遭受一切果報,他不會感覺痛苦,能化一切境界,變成一種增上緣。過去有一個高僧,結婚之後才出家;以前古人都會有自己的畫像,他出家之後,將他太太畫像帶著掛在前面,他沒有放佛像,而是放他太太的畫像;他的同參道友都毀謗他,瞧不起他,說他愧為修行人,感情仍然斷不了。有時候這個高僧看他太太畫像還會掉眼淚,更增加別人對他的輕視。經過十年的修行,還是沒人了解他,到最後,他跟大眾說:我要回去了!那些同參道友都很驚訝,他宣布他要入涅槃。人家說:哪一個要入涅槃啊?說:就是平時,都將他太太的畫像放在前面,每天看的那個!嗯?他這樣能自知時至,樣樣都放得下?入涅槃時間到了,自己都知道?以前輕視他的人都趕來說:你且慢入涅槃,我請問你,你是出家人,怎麼對感情還看不開?怎麼把你太太的畫像每天掛在前面。他說:我每天看這個畫像,是感歎眾生可憐,以前我也是束縛在感情裡。那你為什麼看畫像哭?他說:我是憐惜她,不能像我一樣出家修行,仍然在六道輪回。那你為什麼連續看這麼久,不看佛呢?他說:因為即心就是佛,佛不用我看他、憐惜他,我是以慈眼視眾生。別人所看的,跟他的心境是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所以,他說莫以凡夫眼,測度聖人境,不要用凡夫的眼光,來測試聖人的境界。講完後,一剎那之間,就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馬上就斷氣了,就坐在那個地方。我們人的修持,常常會因為我們的愛見、執著;就是用我們的我見,以為別人都沒有修行,別人所做的都違背因果,甚至會曲解別人,我們不必如此。我們修我們的,我們為什會六道輪回?因為在生滅法裡面放不下,起循環見。別人有修沒修,對我們不重要,我們自己有不有修行,這才是最重要,因為生死是我們自己要解決的事。所以,修行第一個要放下的就是愛見,經典就講得很清楚了,愛見就是執著你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放下;愛見不放下的人,再怎麼努力修行,一樣沒辦法!再怎麼努力修行,一樣沒辦法!

[辛二請後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若諸菩薩及末世的眾生,要進入如來的境界;大寂滅就是說:永遠不會受動搖,因為他離一切相、空一切相,畢竟不可得的境界。海是比喻很大,沒有盡端的意思,大寂滅海就是所謂的涅槃,大涅槃的意思。雲何當斷輪回的根本呢?要怎麼斷輪回的根本?

據前章,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彌勒聞說此語,心已明悟,代為新學菩薩:及末世初心眾生致問:]他怎麼問呢?他問:[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我們今天要跳出輪回,要先斷輪回的根本。[前雲: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此雲游於大涅槃海,具含萬德,故喻如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者,前章雲: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是的指六識,未曾顯了而說,故請問:雲何當斷輪回根本?按世尊答處,而雲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因為我們有這個欲望,助發我們的愛性,就是執著性。因為我們先天性就是有欲望,欲望加上愛欲的追求,[能令生死相續,此總陳所請也。

【“於諸輪回有幾種性?]幾種性就是哪幾種根性?是聲聞性或是菩薩性?或是外道的性呢?[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我們要回入輪回,就是為了教化眾生,再來世間度化眾生;塵勞當然就是眾生輪回的地方。要設幾種教化的方便來度脫眾生?也就是要有二、三種。[

此別陳所請有三:一曰:於諸輪回,有幾種性?因前章雲:種種取捨,皆是輪回。故此問輪回之性,共有幾種?二曰: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意謂既識輪回之苦,必須依解起修,速求證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幾等差別?三曰: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上問大智修證菩提,此問大悲回入塵勞世間,當設幾種方便,教化眾生。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削平寇亂叫做肅清,在這裡意思就是除去對立、入於平等,就具足有智慧之目。所以,慧目肅清,這應該倒過來念。肅就是除掉,我們如果除掉對立,就能進入平等,你就有智慧之眼,叫做慧目肅清。古人寫文章,有時候也用倒裝句,還是要有一點文學的程度。[照耀心鏡,]照徹我們的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能夠圓滿悟到如來無上的知見。

[惟願如來,不捨救世大悲心,使斷愛欲之因,得出輪回之苦。令諸修行,一切新學菩薩,以及末世初心眾生,慧目]由這個正慧,然後除去敵對[肅清,照耀心鏡者:]通過智慧的妙,所以,[有慧目,即能照之慧眼,不向外出流,]出流就是[攀緣塵境,乃向內返觀,所以,要常常看我們的內心,觀照我們的內心。[照耀心鏡,以心淨如鏡,而能映現萬法,了知法法惟心,故曰:圓悟如來,無上知見。是謂正知,無所不知,正見、無所不見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境。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為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希望如來能回答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清淨智慧之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永遠斷輪回。[心悟實相,]心悟到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為汝說!”】]佛很慈悲,有問必答。

[當爾之時,彌勒請問已竟,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贊其所問,近益現會,遠被末世,故重言之。汝等,指彌勒等,乃能為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心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者:謂一乘如來知見,]一乘就是絕對、實相。在《圓覺經》裡面講叫做圓覺,所謂的圓覺,如來的知見。[此是甚深幽奧秘密之義,微妙難思。佛於漸教門中,]漸教有這個次第。[久默斯要,]久默就是不明宣,久久不開口,不明顯的把它宣說出來,很重要的地方。[不常演說。今既廣為菩薩開秘密藏,能令諸新學菩薩,潔清正慧之目。愛欲不萌於心,]“萌”就是發出,我們的愛欲發自於心。所以說,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法就是說我們依法修持,離欲尊,能夠離開欲望、煩惱的束縛。愛欲就是一切欲望,深深的執著五欲叫做愛欲。那麼,這個五欲就不萌,就不會產生在我們的心裡。所以,還是要以法、真理,來洗清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無有翳病,]“翳”就是眼睛有病,看東西不清楚叫做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心眾生,永斷輪回。如下文雲:由有種種恩愛貪欲,]這四個字,[故有輪回。]“恩愛貪欲”你說你想要脫離六道輪回,恩愛就是指夫妻、男女、親戚朋友的恩愛。弘一律師要出家的時候,他日本的太太抱著孩子,到虎跑寺去找弘一律師,弘一律師不跟她見面。說:你就當作我得虐疾病死了!弘一律師出家以後,夫妻之情全部斷掉,不簡單!世間人講:這是很殘忍的人!但是,他能成為一代偉人,能夠燒出一千七百多顆捨利子,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弘一律師火化的時候,金光萬道,這是有記載的,恩愛斷。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是恩愛不斷。所以,寧可讓人說我們無情沒關系,不要讓人說我們不慈悲,那就很糟糕了!人家如果罵你:你這個人很無情!這樣沒關系,因為情是一種執著。如果人家說:你這個人很沒有慈悲心!那就很糟糕!學佛的人竟然沒有慈悲心!無情沒關系,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再來,貪欲,貪著五欲六塵,認為跟自己不合的就是魔。貪欲就是說:執著自己的欲望。與自己的看法相違背的,都把人家講作是魔,別人都不對,占有欲嘛!所以,恩愛貪欲就包括一切。這個就是不能捨,捨不掉。所以,我常常聽他們講:師父,要放棄這個執著心,對凡夫來講不簡單!這一句也是執著,自卑。學佛要有志氣,一定要發很大的志氣。你要學道,除了要有智慧、有慈悲、你要非常大的志氣!為什麼?你沒辦法去阻擋每一個人,人家有權利要讓你煩惱,你告訴自己:我有權利不煩惱!你有權力講,我有權力不要聽。很簡單,一定要很大的志氣,不然你會團團轉!這一點很多人沒有講到,你學道,除了要有般若智慧、慈悲心以外,還要有大志。很大的決定心,就是說要很有志氣,放得下。菩薩!如果說:你今天有恩恩怨怨、糾纏不清的心理痛苦,你放得下,你能夠吃虧,這樣你漸漸就接受修道,進入佛清淨的境界。有種種恩愛貪欲,使我們沒辦法放下。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單刀直入,很有志氣,一切法唯心所造;學佛如果沒有志氣,累劫不得見性,一定是如此。要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這才是真正有辦法的人!不然你要繼續六道輪回嗎?菩薩!“恩愛貪欲,故有輪回”你注意看這句話嗎?簡單講:要斷輪回,讓它不生滅,你就是不能有恩愛的束縛、不能有五欲六塵執著的束縛,都不可以![愛欲既已不萌]發不出來,當然,[則翳病既除,空華自滅,故曰: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者:實相無相。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所有相是虛妄,雲何我們在虛妄當中打轉?在這個旋渦轉不出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了解,這個“見”不當作看到,如果你悟到一切相當下就是空相,非相就是空相,你就見到你本來的面目。你不要解釋說:如果你看到一切相,當下就是非相,變成用眼睛,它的含義不是這樣子。如果你悟到一切相當下就是非相,就是空相,你就見到一切,見到一切什麼?空性就是如來。[”若見諸相,離相而見,]離相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即見清淨法身如來。]所以,修行不是很困難,怎麼會困難?你見一切相,就保持如如不動的心,不受它影響;保持這顆清淨心、智慧心,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禅宗開悟只要幾句話就夠了,哪需要搞二、三年?你就能見到清淨法身的如來。[眾生未悟,翳眼妄見空華,實則空華本不生,畢竟亦無滅。今心悟無生,實相妙理,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為什麼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因為生滅不著的意思,不著生,也不著滅,當然就沒有生滅。[如是忍可於心,]“忍可”就是印可,就是印證於我們的心。這個不生不滅能夠印證於我們的心,感受到這個無生的氣息。[名具無生忍。講來講去,還是要悟到無生,才沒有煩惱,無生就是沒有煩惱生,一切煩惱就無生。為什麼?充滿了智慧、慈悲,而且他還有大意志,堅強的意志;我一定要堅強![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為汝宣說。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分二)

辛初長行二 偈頌(辛初又分四)

壬初雲何當斷輪回根本二 於諸輪回有幾種性]三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四 迴入塵勞幾種方便(壬初又分三)癸初略明二 詳示 三 結成

癸初略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正在談戀愛的男女,或者是剛結婚;或是對感情放不下的,那麼,看到這段你就了解,喔!原來生死輪回就是這樣,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因而不能脫離生死,顧來顧去,沒辦法!有人說:這樣回去是不是要離婚,不然怎麼辦?不用,你就離一切相就好了,學佛不用學到去離婚,我可沒有這樣講,是要你放得下!問:師父!放得下的程度是什麼?是不是他去外面都不要管他、去喝酒也不要管他、去找女人也不要管他,這樣叫放下?我說:這要管他,雖管他,但是,放下這個管。她說:那樣怎麼做,我都不會!我說:該講的還是要講。問:這樣是不是執著?我說:這樣叫做妙有,不能說是執著,不然學佛的人,不就像死人一樣了?徒弟鬧翻天、打架了,來問師父:師父啊,他們兩個在吵架!說:無所著!這樣就完了、大亂了,這樣就不得了了,任徒弟大打出手,不可能的事,我一定會處理,甚至會發脾氣。但是,發脾氣是建立在慈悲心、無所住之上,意思不一樣。所以,這個恩愛貪欲我們還是要在這個地方徹底的解決。首先恭喜三種人:一沒結婚的人,二離婚的人,三喪偶的人,我們這裡還特別多。不用傷心,好學佛,恩愛減少,臨命終往生的希望就愈大!有的人鼓掌:還好我先生死了,小心被鄰居看到,還以為我們高興先生死了,注意點,不是這個意思。

[善男子!一切眾生:指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之眾生。因界外法愛不亡,]法愛就是法執不斷,分段生死是指六道眾生;變易生死是指聲聞跟菩薩,因為界外,就是三界外的法執不斷,不亡就是不斷。故下文雲: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連你擁有的法,都不能有一點執著的心;漸次就是慢慢的,你就會完成佛道,慢慢的就會進入圓覺的狀態。連我們今天學的法都要放下,智慧就好。[從無始際者: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起無明之時。心無初相可得,故謂無始際。]這是方便講,不是究竟講;究竟講,無始是一種假設,沒有無始。由現在推論過去,當然就是有無始,時間既然是一種錯覺,無始就是一種方便,方便假設之點叫做無始,因為沒有辦法講出一個開始。[由有種種恩愛貪欲者:由發業根本無明,引起潤生枝末無明。]由我們無始劫以來,發出來的根本無明,叫做微細的無明,又叫做生相無明。引起潤生的枝末,枝末無明叫做見思無明,是聲聞跟緣覺所修的。[如,《楞嚴經》雲:“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 ]《楞嚴經》這部經太好了!講《楞嚴經》會有魔障,圓瑛法師寫《楞嚴經講義》,寫到最後五十種陰魔時中風,他大病兩次,二次都逃過一劫。法師中風,叢林裡面底下的法師,都在佛前燃香供佛,有的捨壽命要給圓瑛大師,他這本《楞嚴經講義》一定要寫;那時候還沒有寫五十種陰魔。圓瑛法師寫這本《楞嚴經講義》不知利益多少眾生,開多少眾生的道眼!我們的肉體會生老病死,這個魔不會原諒他,大眾在佛前拜忏,回向給圓瑛法師,二次大病不死。到最後因為徒弟太虔誠了,一直做法會、一直拜忏、一直捨笛命,無論如何,要完成這本注解,後來病又好起來,繼續寫。這本《楞嚴經》的注解,是經過多少高僧大德痛苦的懇求,圓瑛法師才將它完成。我們現在的人,看經典也不會珍惜,沒辦法!現在的人,實修實證的人少,為什麼?他不重法,他不尊師重道,根本沒有了,那就什麼都免談了。他沒有根、沒有虔誠心,不知道這個法寶是人家用生命換來的,他不知道。《楞嚴經》說:流愛為種,流就是說:我們有這個愛念,一個人在往生以後,對這個世間三界的愛念沒有辦法斷,“為種”是為生死的開始,納想為胎。因為我們每一天到晚想像,所以,這個想像束縛,變成一種胎,“胎”就是一種不自由的意思。流愛為種是一種執著;納想為胎是把自己束縛在某一種觀念裡面,就變成一個有形的胎。“胎”就是不自由,失去自由。交媾就是男女行淫,交媾發生,一見到男女的精血和合,吸引同業。同業就是你造了什麼業,譬如你造善業生天;你持五戒做人;你造畜生業,畜生業吸引過去,吸引同業。以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歸納,歸納成一類。你是哪一類的眾生,你就出生在哪一類,招感同業。以是因緣,所以,有這個生死,[由於欲境,]欲望的境界,[引動愛心,能令眾生,生死不絕,故有輪回。初略明竟。]我們今天聽到經典,我們知道,一切愛欲都是生死的根本,應當遠離。

[癸二詳示

【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就是因為有男女,公的、母的,有的是雌雄同體。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六道輪回就是因為淫欲跟愛。

[此詳示,指依報諸世界,及正報一切種類之性。]依報就是我們的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色身,一切種類之性。你如果出生為非洲的羚羊,就注定一輩子要被虎、豹、獅、象吃;辛巴威是非洲的一個國家公園,一切動物都在裡面散養,要成長一支獅子或者是金錢豹,要犧牲三百五十支羚羊!出生在非洲動物,要每天都過那種恐怖的日子,你如果能了解動物裡面的生命的連鎖,你會發現這個天地業力支配得好好的。人類不吃虎、豹、獅子,但是,這個自然的定律,弱肉強食,自自然然它就會淘汰。生態到某一種程度,它就會平衡。除非親眼看到錄像,你絕對想像不到,非洲的貓會釣魚!貓先把它的尾巴伸進水中,一發現魚來咬了,她很快就跑上來,把魚拖起來,魚被拖上岸後,貓馬上就把它咬死。你看多厲害,我們的頭腦還比不上那支貓。為了謀生,什麼招數都有,很厲害!日本人給它一個評語:人類的思想,永遠沒有辦法進入動物的世界裡面!動物求生的能力,碰到那種境界,它就有辦法就會,很厲害!如果你是一條魚,你就不會認為魚戲蓮葉是一種快樂,我們人都是一種虛偽想像的東西。到現在小學的課誦本,還寫著淡水河多干淨,把淡水畫成綠色的,你去淡水看看,臭的!人都是虛偽的,其實在動物的生命裡面都是殘殺,每天互相殘殺。你今天這一餐吃得好,下一餐在哪裡不知道。其實看錄影帶也能激發我們的道心,你千萬不要再來六道輪回了。一旦再來,會墮入什麼身都不知道![卵、胎、濕、化,四類受生。卵,唯想生;]因為妄想而生。[胎,因情有;]情執重的人就轉胎生,妄想重的人,心控制不住的人,以後出生做卵生。我們現在就是胎生,簡單說,我們出生為人,就是上輩子母子的感情,夫妻、男女感情的執著,所以,這一世變成胎生。這樣我們知道了,既然知道,執著就要放下,已經結婚的人,回到家裡就應付一下,不要情執,一心一意,與其執著這個,不如執著阿彌陀佛。[濕,以合感;]合就是說有水分的地方,跟水分相應的地方,他就會感召而出生投胎。[化,以離應。]離就是離開這個地方,馬上應對另外一個地方而出世。譬如鬼道,人一脫離,有時候馬上變鬼,有時候馬上變天人;天人也是化生。人如果修善業,善業修得很多,我們一死,馬上做天人。[皆因淫欲而為受性禀命之正也。]“禀”就是承,接受這個生命,你逃不掉的,沒有辦法的。我們今天很不幸來出生,不過,很榮幸聽到佛的道理,還知道要來打八關齋戒,很好,真不簡單![情、想、合、離四生,]就是胎、卵、濕、化這四生,[更相變易,]更相變易就是變來變去,我來變你,你來變我。所以,你不要瞧不起窮人,也不要嘲笑別人長得丑,你今天雖然長得很漂亮,你有把握來世還會一樣好看嗎?所以,你如果希望來世相貌壯嚴,今生度量要放大,因為六道輪回轉來轉去,有時候,富有不必太驕傲,窮人也不用太過自卑感,為什麼?風水輪流轉,六道輪回,一定的![當知皆在輪回;輪回之事,貪愛以為根本。二詳示竟。

癸三結成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因為種種的欲望,這個欲不是男女之欲,六塵的欲都包括在內。助發愛性,就是助我們的心,因為這個塵的境界,助發能愛的心,貪愛這個境界,所以,心境就能和合。是故能令生死相續。】]無量無邊的生死,就一直連續下去。

[由有諸欲者,境也。不獨色欲,而六塵皆在其中。助發愛性者,心也。由有塵欲之境,助發能愛之心,貪愛於境,則屬惑。心境和合,則造業。依業故受報,無邊生死,從此相續。故“肇論”雲: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一雲何當斷輪回根本竟。

壬二於諸輪回有幾種性

癸一顯愛相續

【“欲因愛生,]“欲”就是淫欲,淫欲就是因為愛生。[命因欲有,]我們這個身命,身體,也是因為欲不斷,所以,有這個色身。[眾生愛命,]執著這個命,[還依欲本;]還是依靠這個欲,[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愛欲為因,執著自己的生命是他的果報,因為有這個色身就有命。

欲,即淫欲;命,為身命。淫欲,原因貪愛而生,不愛則無欲。身命,]我們這個身體,[只因淫欲而有,無欲則無身,身尚不有,命將安寄?]他要寄居在哪一處?寄放在哪裡?[然眾生既已受生,莫不愛命,]眾生既然已經來出生、來投胎,他就會執著他自己這個身命。[既已愛命,]他又有欲望,[還依欲本。欲本,即身,]我們的欲望,就是我們的色身,[以身為行欲之本故。]有這個色身才有辦法行欲,[是知愛欲,為將來受生之因;]來世你還會不會來出生,一般人一有病苦就說:我下輩子不要再來出生了!可惜你不夠資格講這種話,因為我們的愛欲沒有斷;愛欲沒有斷,你就不夠資格說:我不要來出生。我有一個同學的媽媽,他父親常常打她,她母親常常發願:我寧願做雞、做鳥被人殺,也不要過這種日子!非常痛苦!他父親常常對她拳打腳踢。我說:就算做牛來償債也不用如此!被打成那樣,看了真是令人膽戰心驚!現在老了,年紀大了,不知道有沒有改變一些?那也算是欠他的,明明知道嫁給他會被打,為什麼還要嫁給他,很奇怪!不可思議的因緣!女眾要判斷一個男眾,講真的,這是很簡單的事。你如果遇到男眾很會吹牛的,講話都不實在,前後無法自圓其說的要小心。還有一點你要注意,有壞習慣,譬如酗酒的惡習性,賭博賭得很凶的,婚前就沉迷於賭博,他跟你說:結婚後我一定改!千萬別相信!婚後二、三年或許他不會賭;三、四年後就會開始了,因為婚後三、四年一定會吵架,每次他一去賭,就會把這個責任推給你:就是因為你整天跟我吵,我不去賭博,你要我怎麼樣?等著發瘋嗎?男人很可惡的,自己愛賭博,還把罪過給太太承擔,推說都是她引起的!我們這裡的男眾不會啦,學佛的不可能會這樣。講話要看場所,我們要有分寸,不然等一下骨頭會散掉!講真的,婚前要判斷一個人並不困難。男眾要選女眾也很簡單,第一不要選浪費的老婆,亂花錢,不知道節儉,一瓶化妝品、口紅三千元,她都買得下去,她那瓶一畫下去,看你要賺多久?太浪費的不好!太瘦的,沒辦法工作的不好,沒本錢,娶進來不到幾天每天生病、感冒,沒辦法。要娶就娶一個很健壯的,有本錢,有感冒本啊,感冒還能工作。然後看她在家是不是孝順父母,講真的!其實要選對象不困難。但是,方法不能教你們,因為你們學佛,這樣只是增加你們的束縛、執著。為將來受生之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愛欲,[愛命,為將來成身之果。]所以叫愛命為果。[此愛心所以不斷,而生死所以相續也。]就是這個愛欲,[初顯愛相續竟。]因此,我們要平淡的處理男女,我們對男女要有慈悲心,我要救他!但是,慈悲裡面,不能有夾雜著一種執著,我慈悲,我要救他;但是,不能說要占為已有,慈悲裡面不能夾雜著男女的一種執著性。當然,這個很難,很不容易,做到理性跟感情達到一種平衡,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癸二依輪分性(分三)

子初惡種性二 善種性三 上善性

子初惡種性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我們來出生了,因為出生之後,有這個色身,有這個欲望的境界,起諸違順,什麼意思呢?合我們的意叫做順,不合我們的意叫做違背。境背愛心,這個境界違背了自己所喜歡的,叫做境背。這個“背”就是違。這個境界如果違背我們自己喜歡的事,他就憎,“憎”就是恨,話就開始亂講了,不然就嫉妒,不能順他的愛心,違背他,他得不到。境界違背了他所愛的,他就產生嫉妒,要不然就仇視、恨。所以,諸位,不可以聽片面之詞,就是這種原因,因為人在講話是隨著情緒的高低潮,有時候他也不很願意講這種話;但是,在他極度失去理性的時候,他不會顧慮到那麼多,也不會顧慮到別人的恩,一下子就爆發,生氣完以後很痛苦,我這樣做不對!然後再來求忏悔、哭泣。境界一違背,情緒馬上變得高低,不准!人要在理性的時候,講話才會准;失去理性的時候,講話都不准。有時候夫妻吵架,太太每次都要離家出走,穿好衣服就要跑出去了,其實她不是真的想離家出走,她是想:我們兩個吵架,我要讓你了解,我也是有個性的,你必須牽就我!有經驗的男人,就會趕快拉住她,你不要走了,出去很危險!其實她不是真的要出去,她穿衣服只是要試試對方的反應而已,不是真的要出去。如果先生跟她說:你走!死在外面好了!她本來不想出去,現在不出去,變成不好意思了,弄得她很狼狽。我只是故作姿態,沒想到他真的趕我走!這下子不出去反而不好意思了。她反而希望你罵她:你敢出去試看看!她就很高興,幸好,他還留我!可是,她又假裝生氣,其實很高興,先生把她留住。你以為自己了不起,我早就想走了!很高興,她又表達錯誤,想要表達自己很有個性:我早就想離開你了!其實在廁所哭得很傷心,煩惱得很,擔心先生把她趕出去。人的心態很矛盾,所以,當先生的,得記得拉她一把,這個電視劇都有演。我都是被電視教壞的,不然我是很單純的人,怎麼會講這個?說:這個法師很奇怪,雖然沒結婚,每次講都好象身歷其境過!真的如此,真的!我以前很單純,自從看了很多錄影帶後,就不太單純了,才知道原來人生就是這樣拉來拉去,都是互相欺騙,因為一個人一個故事,不可能比電影更多種種的假設。每一部電影都是一種假設,你知道嗎?我看過好幾千部了,你看看,哪一種假設都可能存在。恨、執著就造種種業,既然造業就會如何?產生地獄、餓鬼。

[此由於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為境;女,以男為境。起諸違順者:言境有相背愛心,名違;相合愛心,名順。若順境、則恣情縱意,著樂無厭,必至為惡,姑置不論;若境違背愛心,便生熱惱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殺害逼惱,打罵凌辱等,造種種業,極重則墮地獄。謂地下有獄,拘系罪人,受諸苦報。次墮餓鬼,饑火交然,五百生不聞漿水之名,]五百世不能聽到漿水之名。[千萬劫常受饑虛之苦。次墮畜牲,亦雲旁生,]講來講去,就是愚癡,[旁身橫行故,愚癡成性,合為三惡道。文中不言者,取其文潤成句,以二例知故。初惡種性竟。

子二善種性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知欲可厭,知道淫欲是不好,厭惡的,因為那會增加我們的生死。愛厭業道,“愛”就是愛慕修行,“厭”就是厭離惡業之道,愛慕修行,厭離惡業之道。捨十惡,樂修十善,叫做捨惡樂善;“樂”是指歡喜,非常高興的去修十善,很歡喜心去修十善業。復現天人,便產生六欲天中天身,或者是人身。

[知淫欲一事,實屬可厭,近則損身敗名,遠則招愆致墮。或閱經教明言,或聞善友開導,淫欲為惡業道之因,深生厭離。設有離淫之行,深生愛慕。捨惡樂(去聲)善者:由於捨十惡業,樂修十善道,便生六欲中天,復現天人勝報。二善種性竟。

子三上善性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這個諸愛就是上品的十善,就是說你很愛修善,種種愛修善的觀念,當然就是上品的十善。這是生六欲天之因,天上有五衰的現象,所以,到最後他還是得死。說:可厭惡故,甚可厭惡,還是得死,要六道輪回。[棄愛樂捨,]棄彼愛心,放下他行十善的一種執著,叫做棄愛。樂捨,喜歡修這個捨、放下。捨就是有定,就是指四禅、四空的八定。所以,棄欲界的愛欲,修十善的執著。樂捨,喜歡去修捨的一種禅定的功夫,指色界跟無色界。放下欲界十善,喜歡修色界、無色界的禅定。[還滋愛本,]這樣子,還是有愛的根本。為什麼?執著一種色界、無色界的境界。色界、無色界是微細的四大,還是有身體,還滋愛本,還是一種執著。[便現有為]有為就是有漏的色無色界的法,便產生了有漏的色及無色界之法。[增上善果。】]加強、增加了一種力量,十善之果,但是,還不得解脫,還是不能解脫。師父再解釋一下:又知,我們這樣便知道,我們修上品的十善,諸愛就是修天上因,要生到天上的十善之因,是上品的。可厭惡故,我們知道天上是無常法、生滅法,也不是究竟的解脫,所以,雖修十善得到天人,還是可厭惡,還是要放棄。棄愛樂捨,棄欲界天十善的修善的執著,樂,喜歡修這個捨的禅定的功夫。還滋愛本,“滋”就是增長,增長色界、無色界的一種微細四大的執著。便現有為,便產生了有漏的色界及無色界之法,增加十善之果而已,還是不能解脫,因為行十善,能得到天人身。

[又知諸愛可厭惡者:諸愛,指上品十善,為生六天之因。天上五衰卒至,甚可厭惡(去聲),由是棄彼愛心,樂(去聲)修捨定。捨定,即四禅、四空、八定。樂,是好樂。還同彼愛,故雲還滋愛本。愛本,指上界身心。謂修色界定時,漸次捨下下粗身,受上上細身。修空界定時,漸次捨下下粗心,受上上細心。既有身心,還能生愛,故以愛本稱之。便現有為,增上善果者:以修捨定為因之。便現有為,漸次增上善果。雖修捨定,終是有漏有為,非是無漏無為,故不得解脫。二依輪分性竟。

癸三結斷應先

【“皆輪回故,]統統是輪回,[不成聖道。]這都是輪回,不能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一定要斷掉這個貪,心中如果無貪、無所追求,這樣就清淨。及除愛渴,愛像口渴一樣。

[首二句結上文,以愛捨愛,]以執著的心捨棄這個愛,一樣[生死不斷。]以愛捨愛,你只是捨欲界天,還是執著色無色界。所以,以愛色無色界的心,來捨棄欲界的心,同樣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籌。” ]“饒”就是假使,假使你修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也是落入禅宗所講的第二籌,“籌”就是指抽簽,第二簽還是不能進入絕對,不能如實見,叫做第二籌。禅家第一簽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第二個簽,便落入一種愛見的執著。[報盡還來,]報應如果盡,福報若盡,又轉回來,[散入諸趣,]諸趣就是六道,分散開來,各個走各人的路線,[況其下者,故曰:皆輪回故。所以不成聖道,常隨生死流轉也。是故眾生,有心脫離生死,免諸輪回,先斷除貪欲之心,則下界之生因迥脫。]“迥”就是全部,就是遠遠的擺脫了下界的投胎之因。[及除愛渴者:愛心臨境,如渴思飲之狀,及其斷除,則上界之生因絕分,故結斷應先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譬如菩薩要變化,不是以愛為本,他示現的夫妻關系,示現種種的世間,並不是因為父母的愛欲為根本。[但以慈悲]他是以慈悲的願力再來,菩薩就是不同。[令彼捨愛,]憐愍眾生,[假諸貪欲]假借貪欲,[而入生死。】]有的人看到說:他在行菩薩道,不過,他還是有種種愛欲啊!那只是示現的。

[此防難。]這是防止有人有疑問。[恐難雲:]恐怕有人因為困難而問,有的人會懷疑,有所困難而發出一種好象疑問,這樣問了:[菩薩涉世利生,]來到這個世間利益眾生,[示有父母妻子,其於欲愛何?]是不是愛欲而來呢?[故防之曰:言菩薩,多皆變化,示現世間,不因父母所生,非是欲愛,以為根本,設有妻子,心恆清淨。但以大慈大悲,愍念欲愛眾生,]愍念欲愛眾生,[令彼捨愛,欲行教化,須現受生,示同凡夫,]跟凡夫一樣,[同事利物,]同事,同一個立場,利益一切眾生,跟你的立場一樣。所以,聖人外表看起來,也是跟凡夫一樣。因此我說:我們與其將對方當作凡夫,不如把對方當作聖人。印光大師說:要將每個人當作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要不然我們的煩惱會很重。所以,別人看法與我們不同,我們就想:他是菩薩,他會這樣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是凡夫,我們不了解,這樣也比較不會造業。同事利物,[假諸貪欲,而入世間生死,故菩薩常不離世間。現示者、悲深也;非愛者、智深也。]他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是愛欲,他有大智慧,怎麼會貪著這種東西呢?[二於諸輪回有幾種性竟。

壬三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分二)

癸初斷迷成悟二 因修顯別

癸初斷迷成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這段講得太好了。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修佛果菩提之道,能捨種種貪欲,及除憎愛。]簡單講: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只是暫時借我們使用,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都不是我們的。[此言愛而兼憎者,何也?憎、愛是對待之法,境違於心,故生憎,]“憎”就是恨。[是知憎亦由於愛,故雖兼憎,]就是恨,[意但在愛。]說:我恨你,“我恨你”這是愛的一種。[欲愛是迷,且是輪回根本。今永斷輪回根本,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捨欲除愛,令心清淨。心既清淨,便得開悟,圓覺境界,清淨本然,由來無有染污故;不悟圓覺,終滯有為,]停在有為之上,[不能修佛菩提也。初斷迷成悟竟。

癸二因修顯別(分二)

子初總標二 別明

子初總標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因為貪心、欲望,[無揮無明,]發揮就是產生無明。[顯出五性]五性,凡夫性,聲聞性跟緣覺,這個合而為一,菩薩性、不定性、外道性,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就是理障跟事障,理,對理路不清楚,事相迷惑,[而現深淺。】

善男子!一切眾生:指厭凡愛聖,]討厭凡夫之身,熱愛聖人,[已發心修菩提之眾生。平時只知六道眾生,而說輪回,何以發心修菩提者,亦在其中?然厭凡愛聖,未離取捨,由厭捨凡夫,取證聖位也。前雲:種種取捨,皆是輪回,因此本所貪愛,以為根本、發揮無明:]就是因為貪欲[助發揮揚,欲斷無明。是以又顯出五性差別,]如果要斷無明,就產生了種種的差別性。[或凡夫性,或聞緣性,]“聞”就是聲聞,“緣”就是緣覺,[或菩薩性,或不定性、或外道性,種種差別不等。凡、聖、大、小,不得齊等也。]齊等就是平等,無法平等。[依二種障,]就是理障跟事障。[而現深淺者:若依凡夫性,我法二執,極為堅固,名之為深。]我法二執堅固。[若依二乘人,已證我空,法執尚在,對前為淺。若依菩薩及佛,深淺相望可知。初總標竟。]這樣我們就了解,深淺是對立性的講法。

子二別名(分二)

丑一別明二障二 別明五性

丑一別明二障

,

【“雲何二障?]什麼是二種障礙?[一者理障,]對道理不了解,[礙正知見;]我們的本性本具足正知見,因為對道理不了解,我們的正知見發揮不出來,有障礙。[二者事障,續諸生死。】]續諸生死就是生死不斷。

第一句是問[首句征,下釋。理障者:唯識名所知障。所知二字非障,]所知就是本性具足一切,無所不知,所有一切都知道,叫做所知。我們的本性,所有的都知道,這兩個字不是障礙,而是[被障障所知之理,]就是說被障礙,而障礙的是我們所應該知道,而變成不知道。再講一遍,被障障所知,因為被障礙,障礙我們所應該知道的,而變成不知道的道理。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有佛性,因為對真理不懂,不了解一切天地萬物,我們自性具足。[致令知見成礙,故雲:礙正知見。事障者:唯識名煩惱障。]煩惱的障礙。[能障真如,起諸煩惱,致令生死不斷,故雲:續諸生死。一別明二障竟。

丑二別明五性(分五)

寅初凡夫性二 聞緣性三 菩薩性 四 不定性 五 外道性

寅初凡夫性

【“雲何五性?]這一段是講凡夫性,雲何五性?前面說因為發揮無明,若要斷無明,就有五種差別。[善男子!若此二障]理的障礙跟事相的障礙,[未得斷滅,]還不能悟到理、斷除事相,[名未成佛。】]未成佛,那就是凡夫,凡夫當然不成佛。人家說:這世間人都不跟人家講道理的,而佛都跟眾生講道理,佛對於理論、理性很清楚;眾生不跟人家講道理,連賣東西也不跟人家講道理。有一次,我在調整公路旁看到一個胖子,如果我估計沒錯,起碼有一百二十公斤,是個男的,總是打赤膊。每次路過他那裡,他總是攔下來,手裡拿著三顆芭樂,就擱到你車裡,也不跟你講道理,不讓你開車。然後就說:請你同情我,我三天沒吃飯了!我想:那麼胖,怎麼可能三天沒吃飯?每個開車經過的人,都被他困擾,你若不跟他買那三顆不能吃的芭樂,他就罵你,攔住你車子不讓你走。我這些年來回走,遇上他十多回,每次都是同樣的台詞,強迫你,我都不跟他買,他就不讓你關門。結果今天台視報導出來,人家對他很不滿,因為他都攔人家的車,就去請記者把他報導出來:賣霸王水果!那種人就是不講道理,明理的人不會這樣。話講回來,生在這個娑婆世界,為了三餐就是要拼,就是這樣,反正也沒有什麼叫做對,也沒有什麼叫做不對的,很難講,盜亦有道。所以,如果沒有斷理障,不跟人家講道理,對理路、真理也不清楚,在事相上,他當然就不能配合,理、事這當然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所以,名未成佛。沒有遇到善知識,怎麼成佛?

首句征,下釋。先釋凡夫性,本以發修佛菩提之心,約斷二障,故成五性。此二障未得斷滅,故非五數。亦未發心遇教,故言未熏,名未成佛。若據“楞伽”之文,即當第五無性。初凡夫性竟。]這凡夫性,我們一看就知道。

[寅二聞緣性]

就是把聲聞跟緣覺一起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所謂“事”是指因果,就是你要先守住這個因果的理念,事相因為是生滅法。因為事障就是說:你一定要清楚,貪欲,一定感應六道輪回的果報,所以,先斷事障。事障就是不要造惡,持戒、了解因果、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事”就是生滅,指落入因果的一切法,要先守住因果。你沒有貪欲,當然你的果報就感應三界外清淨之身。[未斷理障,]理障就是指無生的真空,無生的真空狀態,還沒有斷掉法執,還沒有斷到對法、一切法無我的障礙。[但能悟入]什麼?[聲聞、緣覺未能顯住]還沒有辦法安住[菩薩境界。】]還沒有辦法安住,他只是得到人空,沒有得到法空。

[二熏成五性,]就是理跟事變成五種性,[文四,]就是文章只有寫出四性,因為這一段是包含了二乘,[而二乘性,]把聲聞跟緣覺一起講,所以,文章只寫出四段而已,就是:凡夫性、聲聞跟緣覺、菩薩性、再來就是外道,不學佛的,還有一種不定性。[合而成一。若諸眾生,仍指初發心人,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厭離生死,樂求涅槃,必須怎麼做?[止息攀緣,]首先要停止攀緣,意思是停止對一切外緣的執著,不是說我出去辦事叫做攀緣、跑道場叫做攀緣。攀緣是指我們內心裡面,不要做多出來的觊觎之想。不是說捨棄我的責任,什麼都不要管,叫做攀緣,不是這意思。[永捨貪欲,但斷六識三毒,]只要斷六識三毒。[先除事障,而出分段生死,保守偏真,]偏真就是偏空,只有守住、破除我執的偏空的涅槃。[止住化城:]化城叫做方便,只是暫時安住在方便的地方。聲聞、緣覺只是方便而已,不究竟。[不肯進趨寶所,]“寶所”就是究竟的佛道。[故雲: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法界,與緣覺法界。《法華經》雲:“雖至長者之家,]長者是指佛,指把他帶回來後,要引導他。他一下子不敢承認他是長者之子,就是說不敢承認我就是佛之子。你的本性就是佛,所以,[猶在後園除糞,]表示自己卑劣,[止宿草庵。” ]住在很破舊的地方。表示聲聞、緣覺雖然進入佛門,但是,自己有卑劣心,沒有發大菩提心,所以,猶在後園除糞,表示不敢與佛平等,只是安住在破草屋,表示不究竟。[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此科攝五性之二。二聞緣性竟。

寅三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泛”是指你想要游進、進入,你想要進入如來、進入我們的本性,[先當發願]我們要發願,[勤斷二障;]就是要精進修行,斷事相的障礙,跟理相的障礙;事相的障礙就是你要精進修行,之後在修行當中,要悟入無生。[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這樣就能悟到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事相跟理體的障礙已經永斷滅。[即入如來]入我們的本性。這“如來”不是說佛,你要說諸佛也對,因為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性。雖言末世一切眾生,獨指發大乘心之眾生。志在菩提,故雲: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泛者,浮木行也。]大海浮著一條木筏,竹子或者是木材所做的,它能浮在水面,運載我們由此岸到彼岸。你如果想要[入於如來,大圓覺海。取喻如海者,明其橫無邊涯,]很大很大,[豎無底蘊。]無邊又沒有底,[先當發願精勤,以斷煩惱、所知二障。]煩惱障會障涅槃,所知障會障究竟菩提,所以要斷。我們今天為什麼在三界中六道輪回?因為我們人生觀不清楚,我們人生會有什麼?會有煩惱,煩惱就是所謂業。人家說:師父!我的業很重!業重就是表示他的障礙重、煩惱重。所知二障,[然二障,有分別、俱生二種。]就是分別的煩惱障、所知障;俱生的煩惱障、所知障。分別就是後天性的,俱生就是先天性的。[同伏同斷,非同二乘,根器狹劣,先斷事障,急於脫離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所以說:六道輪回。[三賢位、已伏分別二障,]注意!底下所講的他這個是根據唯識學,“三賢位”的旁邊注明:根據唯識學來說,這樣才了解。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賢位。因為根據判教,天台、唯識、華嚴,小始終純圓,差別很大。問:唯識學為何沒有十信位呢?因為唯識學將十信位攝在初住位,所以,在唯識學的菩薩位裡面,初住就是代表十信,初住位要討論十信,所以,攝十信為初住位。三賢位,已伏分別二種障礙,分別就是分別的煩惱障、以及分別心的所知障。[現行、]就是起現行。[種習,]就是種子跟習氣。所以,伏—起現行—慢慢斷種子跟習氣。[已能次第治伏,]降伏,[進成見道,]就是三賢位,[故雲:即能悟入,菩薩境界。此指初地名見道位,]這是唯識的判教,唯識就是初地菩薩名見道位。[初地而至十地,漸次斷滅事理二障俱生,]從初地開始,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菩薩,漸次斷滅事理二重障礙,俱生就是先天性的,我們的種子跟習氣就是俱生。[至等覺後心,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就是十地菩薩,唯識攝等覺入十地位,所以,沒有另外開出一個等覺。唯識只有四十一位而已,十地,再來就是佛。等覺簡單講就是十地,金剛道就是十地菩薩;後異熟空,就是沒有這個色身,沒有這個障礙。所有一切,方便有余土、實報壯嚴土,一切都進入常寂光淨土的狀態,平等。[則二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者:謂證入佛位,以稱妙覺故。滿足菩提,及大涅槃者:此二轉依號。]轉生死變成大涅槃,[謂轉煩惱滿足,五住究竟,]除掉五住煩惱叫做五住究竟,掉五住煩惱,滅去五住煩惱。五住煩惱究竟空性,[以成菩提,轉生死滿足,二死永亡,]所謂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永遠除掉。有的人沒看過經典,不知道在講什麼,二死?奇怪,死一次就很慘了,怎麼會死二次呢?[證大涅槃。三菩薩性竟。

寅四不定性]

不定性最重要的就是:遇到善知識,你就能成就;不遇到善知識,你就完全沒有希望。不定性就是決定在外緣。[【“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有福報遇善知識,依善知識所說去做。[因地法行。]在因地修行當中,[爾時修習,便有頓漸,]那個時候修行,就有頓悟跟漸悟。[若遇如來]你如果遇善知識、遇到佛,[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遇到佛才能如此。我們想遇到佛?如果能遇到善知識就很不簡單了!菩薩!遇到善知識,這是我們生死的根本。今天有一些信徒,四位男眾來跟師父介紹印光大師簽定的感應篇,這個很好,印一本八十,我隨喜一千本。今天花了八萬,因為他是忏公的徒弟,都是有正知正見的。這本感應篇我也很推崇,裡面都是講因果的事情,善談心性者,絕對不離因果;了解因果者,一定了解心性。他們來,我今天也有所得,講了兩個活生生的往生例子給我聽,遇到善的跟遇到惡的,那就有天壤之別了!真人真事往生的故事,今天我聽了之後就說:我這些徒弟,差不多每個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故事是發生在頭城,宜蘭那個地方。有一個打獵的,後來得了肺癌,殺生,因為殺業得了肺癌。得了肺癌,看看也沒希望了,他也沒信佛,有一天,他去找一個拜佛的人。那個拜佛的人想:他這輩子也沒吃素,都是吃葷,又殺生,也沒有在修行,又是打獵的,只好送他一串念珠,說:我這串念珠跟你結緣。他說:等一下,你拿念珠給我,總得教我怎麼念!拜佛的說:阿彌陀佛!當時,他的身體常常疼痛,痛到受不了!回去不多久,才二、三個月而已,人家來通知,說他已經往生了。結果往生時有多麼不可思議呢?他兒子也沒有信佛,去跟那個拜佛的說:叔叔!我爸爸從過年前兩天,就看到佛祖在屋外站了一整排,手裡還拿著一個碗公;他不懂,把缽說成碗公。他兒子說:碗公裡面有很多金銀財寶,連續出現兩天,要來帶我爸爸!這個打獵的,完全沒有學佛,得了肺癌、一輩子殺生,臨命終前二、三個月才聽到佛法,還只聽到念阿彌陀佛而已,回去他就拼死命的念了,不念要怎麼辦?一定會死的啊!臨命終,佛竟然還是現前接引他。所以,我們人如果有決定心、忏悔心,不可能不往生!聽到這個故事,我說:我要講給更多的人聽,鼓勵、勉勵我們這些眾生,無論我們過去造什麼惡,趕快放下,不要自己產生自卑感說:我不能往生!不要有這種想法。那個打獵的往生以後,貌相非常壯嚴!第二個故事是在礁溪,這個人更慘,得了三種癌症。腰部以上的髒腑統統敗壞,肺癌、鼻咽癌、支氣管癌,上半身的器官都不能用了,病苦讓他不時喊痛,受不了。每天都要注射嗎啡,才有辦法支撐下去。有一個遇到一個善知識跟他講:你每天這樣也不是辦法,你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如果還覺得痛,就是你沒有真正求忏悔,你如果還覺得痛,就是功力不夠。念阿彌陀佛可以保佑你,又可以讓你不痛!你就念阿彌陀佛謝謝!後面還加兩個字,謝謝。我說:你怎麼這樣教他,感謝阿彌陀佛寬恕我過去的罪過,阿彌陀佛謝謝!竟然有人這樣念佛啦。然後他就照這樣開始認真念,以前痛起來時,打嗎啡也止不住痛,結果他當天開始念佛,隔天就不用再打嗎啡了,不痛了。肚子本來脹得很大,也慢慢消了。到最後,往生時非常安祥,頭頂都是熱的,這不簡單!還有一個住在屏東九如,他年紀很大才開始信佛,經教也不通,就念佛,他一輩子只學只個字:老實念佛,不懷疑。到最後他要往生時,很自在!他一輩子就是只學印光大師講的四個字:老實念佛!聽說臨命終時頭頂那個熱度,很強的執度,相貌非常好看,念佛也沒有念很久。所以說,遇到善知識很不容易!所以,今天師父要跟你們邀功,你今天來到這間講堂,我介紹一尊阿彌陀佛、介紹一個極樂世界讓你求生,你就沒辦法報答我的恩了。不然你仍然是在六道生死的凡夫啊!我們要感恩阿彌陀佛接引我們,不是我厲害!所以,雖然我很沒用,還能介紹無量無邊的眾生來念阿彌陀佛,來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看別人的優點。講這個就是要讓大家起信心,決定信心,百分這害蟲,我們講堂的人發決定信,師父一直勸告,雲何你不能下死功夫?哪一個不往生?何況說我們一輩子持戒念佛、明因識果,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用擔心。

[若言一切初發心眾生,皆得證入圓覺,以其各各皆具如來種性故,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逢遇善知識,依彼知識,各各所修因地法行,而開導之,爾時依之修習,便有頓教、漸教之分。此不定性,在師]就是你親近的師父,[不在根]不是在你自己。師父如果講錯,就像火車頭出軌,後面的車廂都隨之翻覆;師父如果講對,依法,成就指日可待!所以,你去參加人家的講經法會,如果聽到那個人整天都在贊歎自己,你就要開始打一個問號了。整天都在講他有多大的神通、多麼的偉大,你就要開始打一個問號。如果這個人在講經,他依法,那麼,你就要給他打一百分;他依法,你就必須要跟他頂禮。他沒有贊歎自己,法是聖人釋迦牟尼佛介紹的,我們怎麼有資格說法?法是佛講的,我們按照佛、祖師大德的注解,來講、來解釋。所以,在師不在根。因此拜師如果拜錯了就很慘![所謂聞熏成種也]聽到之後,變成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成佛的種子、金剛種子。[成種也。頓教皆當成佛,非不定性。漸教菩薩,三祇]三大阿僧祇叫做三祇。三祇[行滿,]三大阿僧祇劫,時間過了,[亦得成佛。聲聞緣覺,有回心、不回心。]回心就變成大乘,不回心就決定小乘,永遠是小乘。[回心者成,]我們要回心轉意,不要自私自利。[不回心者不成,故此名不定性。若更求最勝大善知識,得遇如來,無上菩提,即最上一佛乘也。亦即不生不滅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成果覺,因該果海,果澈因源。]“該”就是包,因地就包括了果地的覺海;果地就通達了因地的根源,“徹”就是通達。這句話意思就是在因地修行,他同時就包括果地的覺海;達到果地的覺海,他當然也是通達因地的根源,一樣。[《楞嚴》所雲:“十方婆伽梵,]婆伽梵就是佛。十方佛[一路涅槃門。” ]同一個路線。[故雲正修行路。依此開圓解,起圓修,得圓證,根無大小,圓融無礙,皆成佛果,以同具圓覺性故。上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者,即此也。四不定性竟。

寅五外道性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到邪知邪見的師父就慘了![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這是師父的過失,[非眾生咎。]不是眾生的過失。[是名眾生五性差別。】]這就是所謂的眾生有五種差別性。

[此外道種性。既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不成佛,何得有外道耶?若諸初發心眾生,為求菩提,必求善友引導,]到處亂闖不是佛法,我早就告訴你們,到處亂闖不是辦法,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是則內心雖勝,外緣不足,]這就很悲哀,你內心想要修行,結果外緣不足。[竟遇邪見者:]吳老師對我們講堂也是大恩大德,對我們講堂也是盡心盡力的護持。所以,因為他妻舅往生了,我們沒有第二句話。那天他打電話給我,說:師父,我妻舅往生,要怎麼安排?我跟他講:一、趕快來請往生被;二、趕快撒金光明沙;三、趕快把三張咒輪放在胸口,四、趕快買一卷法觀師領眾念的四字佛號去助念。他回去後都按照這樣做,結果說相貌無比壯嚴!很安祥!晚上打電話來說:完了,師父,很慘!他的眼睛沒閉上,嘴巴也是張開的。我問他:怎麼了?他說:來了五個修密宗的年輕人,一來就把往生被拿開,把他的嘴巴扳開,塞進一顆捨利子,那個捨利子並不是佛陀的,然後眼睛也沒閉上。然後也沒有念阿彌陀佛,卻變成念他們的咒。我說:我不是交代好了嗎?他說:人家要幫我們,我們就不好意思啊!我說:這醫生不懂醫理,好意要來給我們看病,難不成我們就給他看,讓他開藥吃到死嗎?這無異於請鬼拿藥單,真是功虧一篑。他問:師父!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你按照我的方式,本來助念得很好,現在臉色、相貌都變了,變成嘴巴合不起來,眼睛也沒閉上。我說:只好繼續念佛了,不然怎麼辦?另外師父這裡共修時,趕快幫你回向。我不是說密宗不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本來好好的念佛就好,為什麼要換成念咒呢?簡單講:他本身一輩子沒有修行,或是沒有善因緣,四十六歲得癌症死!我今年四十,可怕的時間快到了!所以,如果遇錯人,碰到惡因緣,沒有遇到善友引導,那真的會很慘。再墮落就是六道輪回,不是像聯考,今年沒考上,明年再考一遍,那不一樣。來世你會變豬、豬鴨、變牛,或是變成非洲辛巴威、坦薩尼亞的老虎、魚,做貓、狗,或是墮鬼道都不曉得,很慘!我聽了之後臉色一沉,為什麼都不聽師父的勸告呢?我們要講清楚一點,我們這裡六、七十歲的老菩薩,你回去要交待清楚:我要按照師父講的,都不能動我,一直幫我念佛就好,不能為我殺生,不能叫道士來,一切統統不行,一直念佛就對了!念到全身變冷才能移動,一切儀式要簡單,所有的錢都拿去做功德!這樣的話,我說這個人很有智慧!要先交待好,如果像這樣子,淨土來搞一下,密宗來,也搞一下,馬上臉就發黑了,死也不瞑目!善友很重要,你不靠你的子孫、不靠這些善知識,你自己多行?照樣沒辦法!所以說:內心雖勝,外緣不足,竟然遇到邪見者。[謂知見不正。既遇邪宗,聞教熏心,積習成種,起諸邪悟:未得正悟,而於聖道,難起信心,是則名為外道種性。心游道外,邪執不移,由此障佛種性,不得成佛。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者:意顯此性定是新熏,屬於邪師之過謬,,]這就是因為我們的本性裡面,變成一種固定性的東西,變成我們所熏習的種子,變成邪知邪見了。[非是本有故,非眾生之罪咎也。是名眾生,五性差別者:眾生本同覺性,但以遇教成差,遂有大、小、邪、正之分,故知發心求菩提者,必須善辨宗途邪正,不可不審也。三修佛菩提幾等差別竟。]我常說:學佛就跟看醫生一樣,報紙報導,有個醫生吃官司。他有個病人,左眼白內障必須開刀,結果醫生開到右眼去了,結果吃上官司。尋師就跟看醫生,你如果找不到一個真正能治療你病苦的,浪費金錢、精神、時間不打緊,還很冤枉,被當成試驗品,拿我們作試驗。聽說也有開刀後,把手術刀留在肚子裡的,只能再開第二次取出來。那天還聽到有一個人麻醉時出問題,去醫院手術時麻醉藥下得太重,經過一、二個月都沒醒。後來雖然清醒了,卻是迷迷糊糊的,站不穩,變成有一點點半植物人、半殘廢了,站不穩。好的醫生當然有,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你如果碰到這種半調子的大夫,你就真的很慘!我現在知道了,這跟佛法一樣,學佛很認真想解脫,遇到不好、不對的師父就完了。

壬四回入塵勞幾種方便(分二)

初大悲下化癸二大智上求

癸初大悲下化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示現什麼呢?[逆順境界。與其同事,]示現逆境磨練你,揍你、打你、叫你去罰跪。有一個師父看他徒弟很凶,就去找他的徒弟,要去訓示他!結果他本來要去叫徒弟罰跪,外面人等很久,結果走出來的是他徒弟,門一打開,看到他師父在裡面跪著。徒弟比師父更凶,你敢管我,我就揍你!他師父說:那換我去跪好了,換他師父跪在那裡求忏悔,遇到那種徒弟,真糟糕!沒這麼嚴重,形容一下,順逆境界,與其同事;同事就是立場一樣,你要度他,你要跟他的立場一樣。所以,救眾生沒那麼簡單,要示現逆境磨練他,不然就示現順境贊歎他。[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所以,菩薩,你不要用凡夫心來看菩薩的願力,你怎麼看都不准。我們要將善知識當作是佛、菩薩,聽善知識的勸告。

[前問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今答此問,乃呼善男子而告之曰:菩薩自覺已圓,而欲覺他,乃回入塵勞,唯以大悲方便為主。雖遇種種機緣,應化不同,但有大悲,]只因有大悲心,[必能普化,而以方便,必稱機宜。《思益經》雲:“眾生行世間,]眾生活在這個世間,“行”就是活在這個世間,而不能了解這個世間的真實相。[而不知世間,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相。世間虛空相,]世間就像虛空相,[虛空亦無相。菩薩如是知,不染於世間。” ]菩薩知道一切都是虛空之相,根本就不可能染著這個世間;不染就是不會執著這個世間,他早就知道了。[入諸世間,開發未悟者:世間、即塵勞。入廛垂手,]“廛chán”叫做引導,人多的市街、市場上,入於群眾;垂手就是引導、接引他,像阿彌陀佛的手接引,入於眾生當中,引導眾生。[開示發明,正知正見,令得正悟,不為邪知邪見所惑亂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者:變化示現,世間種種形相,或現同類身,或現異類身。逆順境界,]都是在磨練我們。[與其同事者:或現正信男女,依戒、定、慧,修諸淨行,名順境界。或現外道邪魔,起貪、嗔、癡,作諸非法,名逆境界。]他是現這個逆境要你了解、知道,磨練你!所以,菩薩有時候是示現正面,有時候是示現反面,故意去做非法,也是要教化你。因為菩薩充滿了智慧,他早就知道了,他只是示現給你看而已,這樣你才會精進。[與其同事,密結其心,令易信從故。《起信論》雲:“或為眷屬親友,或為怨家,]或者是做你親戚,或是做你的仇人。[能令眾生,增長善根。” ]只要能夠利益眾生的,《大智度論》說:只要利益眾生的,是菩薩行,戒律可以擺在一邊,戒律放在其次。有時候要犧牲小乘的戒律,菩薩一定以度眾生為主。譬如我這時候沒什麼威儀,不太方便適合戒律,但是,為了救眾生;譬如一個女人跌到水溝裡,眼看就要淹死了,我們是一個比丘,在比丘戒裡面說:我如果遇到這種情形,這是你的因緣果報,淹死是你的因果,這樣不犯戒。比丘戒裡面這樣講,在沒人的時候,比丘走過去,看到一個女眾快被水淹死了,為了要持比丘戒清淨,不接觸到女眾的身體,這樣不犯戒!但是,菩薩戒不行,菩薩戒這樣犯戒,菩薩戒:見死不救,沒有慈悲心,一定要沖下去救人;結果兩個人死死抓住對方,都不會游泳!所以,如果要救人,要先把他打昏,不然他會掙扎,死命抓住你,這是溺水者自然反應。所以,先打昏,然後再拉他上岸,真的!你如果有救生的知識,就是這樣,接近他時先把他打昏,再救上岸。不然,我告訴你,當他快淹死時,看到什麼就緊抓不放,可能連你也得死。比丘戒說:救上岸來,就不要碰到她的身體。[若見若聞,得利益故。化令成佛者:唯依最上乘,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法華經》雲:“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同我,就是佛,與佛一樣。[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者:]師父今天也要這種願,我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跟師父一樣,能夠了解經典、了解生死的痛苦,師父是凡夫;但是,我們還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接引我們,希望要將這個法傳出去。[遙指多劫,]“遙”就是很遠。[初發菩提心時,乘此願力,所生之處,便不退轉。心若疲倦,即憶昔願力,]我們是發過願的人,不能退道心。[以自策勵,所為不是隨情,故雲:皆依願力。又非圖報,]也不是希望別人來回報我。[亦非愛見之悲,故言清淨。初大悲下化竟。]師父在病苦時,如果爬不起來,我也是說:還是要爬起來!沒辦法!要當菩薩嘛!

[癸二大智上求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起增上心就是加強精進力量,叫做增上。[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不要遇到外道,碰到外道你就很慘![及與二乘。]遇到二乘就不發大心。[依願修行,]依圓覺的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障礙盡,願就滿。[便登解脫]這樣就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域”就是領域,進入這個莊嚴、殊勝微妙的領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願力,即末世修行,一切眾生,亦當大願持心,不墮邪見。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對前大悲,下化眾生也。因大智故,信知一切眾生,自具大圓覺性,本來成佛,]在座諸位,我們大家都是佛,[雖因迷故,覺性不失。]我們的覺性不失。[由此起增上心,即菩提心,有大力用,決定趨向。當發菩薩,清淨大願者:以願導行,彌綸諸行,]“彌綸”就是充滿,“綸”就是眾生,就是充滿一切很多種種的行。[速至成佛,若無願力,則多退轉。]我們沒有願力就會退轉。[應作是言者:即發願之語也。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本住如來圓覺性中,發心趣向,此則內心既勝,外緣須湊。]“湊”就是集合,一定要有集合這些外緣。[求善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而不發菩提心的二乘人,[劣器,壞我善根。]我自己修行就好了,我不要度眾生,也不用起圓覺心,這樣就破壞我們的願力。我們要發願,有因緣就勸導左鄰右捨、兄弟姐妹進入佛門。[願得菩薩知識,假彼正知正見,開示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依願修行。但依願力,而自策勵,精進修行。願是總相,能通悲智故。此二段中,皆說願力,具悲智願,即菩提心也。

漸斷諸障者:理雖頓悟,事必漸除。]理雖頓悟就是:道理你雖然知道有所悟了;但是,事實上你還是凡夫,“事”就是習氣,在事相上的習氣,要藉著境界來磨練。譬如講經來說,這些法師聽經聽這麼多了,不然你請法師上台來講,有時候他還不能適應,因為沒有經過大場面磨練,一樣沒辦法!雖然,我們有心學佛,但是,還是要有種種的逆境磨練我們,要成就,必須流很多淚水,真的!要吃很多苦才有辦法![先伏二障,若二障已伏,則能悟入菩薩境界,由三賢而入初地。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則障盡願滿。]障礙若盡,願就圓滿。[煩惱、所知二障,分別、俱生皆盡,成佛之願,亦得滿足,由十地而至等覺也。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者:等覺進證佛果,不隔余位,]因為四十一個階位就不隔了,直接進入佛的果位,[故雲便登。如《楞嚴經》雲:“如來逆流,]注意聽!逆流,就是回光返照,修行就是只有這幾個字,你要常常回光返照,要正念常現前。你有沒有常常觀照我們的煩惱?觀照我們的清淨本性,不要讓煩惱產生?無量的恨、計較、執著是不是放下了?我們是不是過著天下太平的盛世的世界呢?聖人就是過這個世界,外面是戰爭、紛紛擾擾,聖人就過著太平盛世。他本來就沒事,有事是你有事,他完全沒事,外面動蕩不安,他說:啊?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覺際入交就是等覺跟佛的境界,差一點點,[名為等覺。”釋雲:如來因圓果滿,]因地圓滿,果也是圓滿,[得證涅槃果海,因不捨眾生,]一定要慈悲,[倒駕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度生。如是等覺菩薩,順涅槃流,修行而至,覺際入交。菩薩始覺,]才知道[與佛妙覺之際,]之際就是邊際。[分劑正齊,]就是平等,分際就是界線,是平等的。[但有逆順之不同耳。譬如入海采寶,]要來海中采寶,[前商]就是諸佛,諸佛[已得諸寶,逆流而出,]經過如來的指示,順流而入,[到於海門,後商方以進取,順流而入,亦到海門。是二船恰齊,但前商船頭向外,]一個船是向內,[後商船頭向內,為不同耳。]差別在於一個向內,一個向外;一個已經挖到寶要回來了,一個是才剛要來采寶而已。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者:解脫,自在義。即指常寂光土,二死永亡,故曰解脫。清淨,無染義。亦指常寂光土,五住究盡,故曰清淨。法身所依,故以法殿稱之。便登者,不待移時也。]不必經過任何的時間。當下[證大圓覺,妙莊嚴域者:證者,證入,昔為眾生,本具大圓覺性,今依願修行,而得證入,大圓覺妙莊嚴域,依自受用土,現微妙莊嚴,自受用身之所受用耳,故名曰域。域者,疆域,即境界也。初長行竟。

辛二偈頌(分二)

壬初標頌二 正頌

 

壬初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壬二正頌(科同長行。)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我們為什麼不能解脫,就是貪。[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就是擺平自己,愛就是執著,對外境的追求;恨,“憎”包括一切的煩惱。“愛”就是一切的追求,我們的煩惱就是這二種。[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不會因為有五性差別,[皆得成佛道。】

初五句頌輪回根本。彌勒汝應當以智知,一切九界眾生,不得無余涅槃大解脫者,皆由無始貪欲故,以為輪回根本,所以墮落於生死流轉。次四句頌輪回有幾種性。長行雲:有惡種性、善種性、上善性、棄愛樂(去聲)捨,以愛捨愛,還滋愛本。棄愛樂捨,棄愛是指欲界的愛,樂捨,捨去這些欲界的貪嗔癡。以愛捨愛,以色無色界的愛,捨掉欲界的愛,還是愛,還是執著,就是還滋愛本。[若能斷憎愛之心,立志勇猛,勤修戒、定、慧,永斷貪、嗔、癡,自可不因二障]二種障礙,[而受差別之五性,皆能得成無上菩提之佛道矣。

【“二障永銷滅,]理跟事,[求師得正悟,]講來講去,還是一定要師父。[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

此四句頌修佛菩提,幾等差別。長行雲: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求師而得最勝知識,正知正見,正悟菩提。依之修習,二障已永銷滅,隨順菩薩願,滿足菩提,及大涅槃。此約義略頌也。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這些文字很簡單。

[此頌回入塵勞,]為什麼?[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十方諸菩薩,回入塵勞,]要跟眾生打成一片,[教化眾生,皆以大悲願力為主,變化種種形相。或現同類身,或現異類身,皆以妙觀察智之力,觀機施教,]要觀察,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講得很嚴,慢慢跟他講。初學佛,第一天來:師父……我沒吃素,可以皈依嗎?可以啊!第一天而已,慢慢的他有了認識,先六齋日吃素,慢慢進而吃全素。不可以用激烈的手段,度眾生要很有辦法,要觀機施教。[入於生死。即現在菩薩修行,及末世發菩提心之眾生,當依十方菩薩,發大悲願,]我們一定要發大悲願,[勤斷事理二障,不墮愛見之悲,]愛見之悲就是一種執著的悲心。你還有一個觀念:我對你這麼好,無所求的悲才沒有愛見。愛見之悲就是說我對你慈悲變成有一種執著,這樣就錯誤了,就成障礙了。[障盡願滿,即便歸於大圓覺。圓覺稱之為歸者,以圓覺乃眾生本具,昔日雖迷不失,如暫離,今日既證為得,如便歸。三深究輪回根本竟。]只要你如如不動。我們這裡如果有人得了癌症,回去要趕快拼了,真的!我不騙你,不能再等待了,並不困難。菩薩,師父這樣講,你難道對往生還沒有信心嗎?一定要決定,深信不疑,我相信,我們講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定會很多,屹立不搖,都不要受人影響,清淨信,絕對不動搖,一直堅持到死,99.9%能往生,而且我敢跟你蓋章保證。你從這一念堅持到底,到死從不改變,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沒有人能動搖你,絕對要往生極樂世界!師父就是發這種願,所以,我在念佛都是以二十四個小時為主。我不是說晚上播放錄音帶,有人來問一個可笑的問題:請問師父,我媽媽年紀很大了,八十幾歲,每次念菩薩都少念一個字。我說:她怎麼念?他說:都念世音菩薩,世音菩薩。很奇怪,一般不是念[觀世音]就是念[觀音]沒聽過這麼念的,我說:世音菩薩,這是另一尊菩薩的名字了。他說:師父,要不要緊,當然要緊啦,沒有世音菩薩啊!我說:這個老菩薩真奇怪,不去掉中間那個字,反而去掉第一個字。所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回去要好好聽師父的錄音帶,不要休息,要繼續精進,要認真聽錄音帶、看經典。我告訴諸位:要做功德,只要把自己看過的VCD、錄音帶、DVD再散播出去,就能引他入佛門。有時候用最少的金錢,做最大的功德!

[己四略分修證之位(分五)

庚初清淨慧啟請二 正陳請詞三 如來贊許 四 承教靜聽五 正答所問

庚初清淨慧啟請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這是請法的儀式,現在輪到清淨慧。

[初清淨慧啟請竟。

庚二正陳請詞(分二)

辛初慶前二 請後

辛初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藉著佛陀的慈悲,好好的引導。[身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安適、很舒適,身心愉快,[得大饒益。】]大饒益本來是說寬恕眾生,佛說法,眾生得到法喜,等於佛給眾生快樂,產生智慧,所以是大饒益。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為我等輩,廣說如是者:於一味圓覺,重重分析,輪回根本,五性差別,染淨等法,融通無礙。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如來為眾演說;本所不聞,]本來不曾聞過,[如來為眾宣揚。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誘,]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依著某一個一定的原則,好好的引導。[迥異尋常,]遠超過一般。[立相之教,染淨攸分,破相之宗,染淨雙絕。]立教就是一般用語言或文字教化的教,所以叫做立相之教。簡單講就是所謂顯教,在文字上的教化,用文字、音聲教化,一般是指文字居多。染淨攸分,一般佛所講的經典、教典,以文字上的顯示來講,什麼是染法,什麼是淨法?攸就是迅速的意思,很快就分得很清楚。染淨很快就分得很清楚,這是染法、這是淨法,這是一般落入言教的教化。但是,如果是破相之宗,前面是立相,是藉著文字來教化,現在連文字都要放下,破相之宗是染法、淨法雙絕。“絕”就是統統要放下、要滅掉,平等。[今者顯出覺性,染淨融通,不禁圓解內發,]圓覺就是圓滿的覺性,從內在發出來。[輕安外形,]於我們的外在顯示出來,我們悟到圓覺的思想,顯示於外表很輕安。輕安就是所謂定的開始,輕安是一種定,不是深入的定;輕安可以說是一種法喜充滿,但法喜不代表定。所以,一般來說他很輕安,就是覺得他很法喜、很舒暢。但是,不是真正的像證悟的定,覺得很好而已。[故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饒益也。初慶前竟。

辛二請後

【“願為一切諸來法眾,]諸來不是如來,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凡是來參加這次法會的人,願為這一次來參加法會的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就是佛,再一次的請佛慈悲,來宣說[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有什麼差別呢?一切眾生跟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的有什麼差別呢?[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因為凡夫有凡夫的根機,菩薩有菩薩的根機,所以,因為有差別性,諸佛慈悲,眾生聽到佛開示之後,他就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願為十方,諸來一切法會聽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味平等,凡聖無差。因何現在一切發心修行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從凡至聖,其所證之覺性,與所得之位次,前後竟有差別耶?]所以,究竟來講,諸佛的心地沒有差別;但是,如果從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佛,當然就有差別,根性不同嘛![前雲:因二種障,]就是理跟事相的障礙;唯識學的二種障礙是煩惱障跟所知障;《圓覺經》的二種障礙卻是理的障礙跟事相的障礙,這個要注意。[而現深淺差別。良以]就是因為,因為[如來在世,三業殊勝,]為什麼說:如來在世,三業殊勝呢?就是給你一個增上緣,如來在世、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只要見到佛的莊嚴、佛的神通,一見到就開悟!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凡是見到佛陀的人,光是看到佛的外相,就有無量的歡喜。對於佛,看到佛的莊嚴相,不會產生淫的念頭,這在經典有講。如來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只有差兩相,但是,看到阿難會產生愛慕的心理;而看到佛的莊嚴相,因為佛又加上一個威德,他不但是莊嚴,又有威德,你看到他很莊嚴,但是,不敢靠得太近,佛是非常慈悲的人,威德慈悲並重。所以,看到佛不會動到淫的念頭,這很不可思議!就是很景仰的,如來在世,三業殊勝。三業殊勝就是說:能使我們的外緣比較好。[諸來法眾,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聾耳全聲。]耳聾的人都聽得到。[至於末世,恐未能爾,故再問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時至機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者:謂隨順聖教,心得開悟,所證之理,聖凡平等,漸次伏斷,]還是要有次第的,修行,我們不是六祖的根器,還是要一步一步來,漸次能入。隨順聖教,心得開悟,所證的道理,聖凡平等,漸次,慢慢的降伏,慢慢再斷。伏跟斷不一樣,伏是沒有斷,煩惱暫時不起叫做伏;煩惱連根拔除叫做斷,所以,伏跟斷是不一樣。[隨順覺性,而能得入差別之位矣。如《楞嚴經》所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 ]這個講得實在太好了!理則頓悟就是一般來說道理能使我們頓悟,知道我們人人都有清淨的心、清淨的本性,我們要有平等心,這大家都講得出來,知道是這樣講,大家都有這種見解,剎那之間我們就了解,我們將來能成佛。乘悟並銷,“乘”就是階級,不論是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只要他悟到了,“並”就是一切,都可以融通這個道理。乘悟並銷就是在不同的階段裡面只要他悟到平等的法性,統統可以融通。凡夫也好、二乘人也好、菩薩也好;但是,事須漸除,就事相來講;事相就是習氣,就我們身上所有的事相的習氣來說,這個很難斷,這個要一步一步來,因次第盡。雖然我們了解道理,不過,如果我們不在事相上下功夫,我們壞的習氣會繼續保留,生死就不了。所以,我規定這些徒弟,第一個要遠離女眾,二要遠離在家居士。為什麼?遠離女眾煩惱少,遠離在家居士,啰哩啰嗦的事情就沒有。因為在家人的事情講不完,他如果聽他講他家裡的事,就講不停。再來,就是我們心的問題了,出家人如果遠離這二種情形,再來就是我們心地的問題了。自己起煩惱,自己慢慢處理,為什麼?事相上,你要慢慢的去除掉,慢慢的去除掉。我們在家居士也是這樣,要遠離惡緣,很簡單,就像戒毒所,想戒掉,不是不想改,但身邊的壞朋友多,還是會被拉去。所以,雖然他內心都知道這個道理,很清楚,但是,沒有辦法,經不起誘惑。有一句話說:誓言敵不過誘惑;我們所發的願,敵不過五欲六塵的引誘。凡夫沒有辦法,很不容易的!有時候,我們一下子發的願太大,一下子就退道心了。以前有一個教我們《四十二章經》的比丘,下課後,他馬上關起房門開始念咒,整天都在用功。人家去跟老和尚講:他很用功,很贊歎他!老和尚因為出家久了,很了解,只是笑一笑。意思是:現在的用功精進,哪能代表以後?你一下子不能發很大的願,說我要怎麼樣子,要怎麼做。發愈大的願,你就退得愈快,我就跟你講:一步一步來,慢慢來,師父講的你要聽。聽師父話的人最聰明,他都不要動到腦筋,這是最聰明!不相信的話,我放這三十幾個徒弟出去,經過二十年,最少還俗二十個,保證倒,一定倒,還加上蓋章!很沒有智慧,二、三年就要出去自己修行,講起來是很可悲的!我搞了二十年,還不敢自己跑到山上修行。要學聰明一點!為什麼?事相、習氣,這個太難斷了!女眾如果給你念一下“召請咒”就跟著走了;或是金錢誘惑,就跟著走了!不然就是整天渾渾噩噩的,不知道修行,自己住茅蓬,就到處逛了,變成去哪裡沒人管。住過茅蓬的都勸你不要住茅蓬,所以,我們在家人也是一樣。第一要先遠離外境,惡劣的環境;譬如這個人很煩惱,整天都講別人壞話,你就一定要遠離。這個人煩惱很重,每天來,都講他家的事情給你聽,你也會很煩惱,也要遠離。為什麼?我們要聽就要聽清淨法。金錢、名利,不能搞得我們太忙碌,忙到最後,都是空的東西。再來,聽經聞法絕對不要缺席,不能離開文殊講堂,善知識的地方,與這些法師互相共勉勵,聽師父這幾句話,你的道業已經六十分了,你生死已經有相當的把握了,每天在熏習,這個力量很可怕!你自己去山上用功,你三年的用功,比不上你在這邊一年,因為你每天在磨練嘛![於一圓覺妙性,一味平等,而現差別之位,雖現差別,還是平等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

告清淨慧者,因是請主故。重贊善哉者: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既悟所證之理,本來平等,復悟所入之位,漸次差別。此二者,均可贊善。汝今谛聽,吾當為汝解說。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分二)

辛初長行二 偈頌(辛初又分二)

壬初明圓覺無證二 明對機說證(壬初又分二)

癸初正明無證二 徵釋所以

癸初正明無證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這如果不解釋,保證看不懂,不知道在講什麼,念起來是每個字都認得,奇怪!整段念起來就是看不懂。古人翻譯的經典,詞句都很簡潔。善男子!圓覺自性,我們圓滿清淨的覺性、自性,非性性有,非性就是非本性;性有,有所差別,譬如二乘人的性是小乘;菩薩的性就是大乘。非性性有就是說圓滿自覺的本性,不是本性有差別,非本性的差別;性有:有種種的差別性。反過來,非本性性有就是:非本性有所差別,這真的不容易看!循諸五性而起,循諸就是依著,依著五種性,因為有五種性而起,而有差別;因為有五種根機的差別。“當下若能”無取無證,如果你當下放下,一切法不可得,包括善惡、聖凡對立,一切統統放下。師父一直告訴諸位:修行,你一定要從空性下手,你如果要執著這個世間的事情,你執著不完,一定要從空性下手。所以,當下若能無取無證,沒有一個無所取的地方,也沒有一個我們能證得什麼東西,連那個能證的心也沒有。於實相中,就是於平等實相當中,實在沒有菩薩,也沒有眾生,這樣我們就不會很崇拜菩薩,也不會很瞧不起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昨天我看到二、三個小姐在這裡拜佛、看經典,把大燈都打開來,那可能是初機的,好幾千瓦的燈就這樣開著。我也不敢把它關掉,第一、她虔誠在拜佛,但是,她不知道這樣是侵損常住,她不懂。我們自己一個人在用功時,如果看得到經典就不要開常住的燈,所謂: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以後如果有這種情形,要勸導一下,這樣不好,不要這樣。

[呼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請重宣法王,圓滿覺性:當知圓覺自性,清淨本然,本非修證差別之性。]每一個眾生的圓覺自性都相同,不是因為修證才有差別。[今性有差別者,皆由循順諸性,]因為宿世的根機不同,[隨緣現起差別之性。諸差別性起時,全覺性而起,]藉著我們圓滿的覺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轉五道。誰為能取所取,誰為能證所證,故曰:無取無證。於清淨實相理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菩薩眾生,同歸圓覺故。初正明無證竟。]所以,《圓覺經》就是講無差別,叫圓覺。簡單講:學這部經就是平等心,整部圓覺就是講離幻即覺,就是平等。

[癸二征釋所以

【“何以故?]底下講的太好了,[菩薩、眾生皆是幻化;]既然是幻化就無實體,菩薩是幻化,眾生也是幻化,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既然是幻化的東西就本無,就像海水的水泡,水溝破了就不見了。幻化若滅,就無取證。水中的水泡如果破掉,它就回復成水。譬如大海無論起多少波浪,一落入水中,統統是水,統統平等,都是海水。[譬如眼根,不自見眼;]譬如你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那就嚴重了。那不就是一眼有神通,返觀回來看到另一眼?不然眼睛要怎麼看得到自己的眼睛?[性自平等,]我們的眼睛看出去,一切都盡為眼所見,一樣![無平等者。】]也沒有所謂平等心的執著。性自平等,無平等者,本性本來就是平等,也無所謂平等心的執著。

[此征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這個就是問答。[何以故,實無菩薩眾生?因菩薩眾生,不過假名,皆是幻化。約有幻垢,名曰眾生。]幻垢就是因為幻化出來的,而有所煩惱,“垢”就是煩惱,因為不明了幻化,所以執著,而執著就會產生煩惱,煩惱就是眾生。[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對離開幻化出來的煩惱,說名是菩薩。[今幻化滅故,]幻化的煩惱沒有了,[是垢盡對除,]“垢”這個煩惱已經盡了,對除就是能除掉煩惱的心,以及煩惱的境都沒有。對除就是能所的意思,能所都盡。能跟所是一對,能所除掉,那當然就是沒有煩惱。[即無對垢,]也就是沒有所謂能所所產生的煩惱。[及說名者,故無取無證。譬如眼根,不自見眼者:猶如眼根,能見一切諸物,而獨不能自見其眼。又如眼光,照境之時,]我們的眼睛看外境的時候,能起心觀照,照境的時候,[境有千差,見唯是一,]樓房、道路、樹是千差萬別;但是,見到的時候是一,都一起看到,在這個時候[故雲平等。]不是說有的人比較丑,我的眼睛就沒看那個丑的人,同樣是我們的眼睛在看,統統看得到!這個人比較漂亮,我也看到;這個比較高、那個比較矮,我也有看到,統統看到,眼睛看出去時都是平等,不平等的是我們這顆心。所以,若心不強加分別,業障就沒有,對一切業障的現前、困境,我們認為是前世欠人的,這樣一切事情都解決。見一切境界,不要強加分別,一切平等法,以空性來修行,對於一切逆境,都歡喜心接受,你在這個世界就解脫了,沒有顛倒,你就自在無掛礙。[但約於聖凡,無有分別勝劣之心,]就聖人、凡夫,無有分別勝劣之心,[而說平等,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也沒有一個有所造作平等的人。[初明圓覺無證竟。

壬二明對機說證(分二)

癸初總標大意二 諸位階差(癸初又分二)

子初功用有殊二 功極不異

子初功用有殊

【“眾生迷倒,]“迷倒”就是因為無明,眾生因為無明[未能除滅]他無法除去煩惱;眾生因為無明障礙,煩惱重,無明就是煩惱重,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未滅”尚未全滅,還沒有全部除掉。於滅,應該滅的煩惱,還沒有全部除掉,意思是還留有煩惱在。於滅不滅,應該滅的還沒有完全滅,[妄功用中,] 本虛妄不實,無功夫可用。但是,他藉著這個虛妄的煩惱,還沒有完全破除,還有我執、法執,所以,在虛妄當中還在用功,叫做妄功用中,實在本是虛妄,放下就是!所以,我們修行不是用功,是放下,放下就是看得開,觀照無常,本無自性,放下就對,不必強加用功。說:我要對治煩惱,你愈對治煩惱,你愈煩惱,你不離能所嘛!對治煩惱是方便說,究竟無煩惱可對治,虛妄的東西你對治什麼?你對治的那個地方,那個也是煩惱。譬如人家罵我不好,師父不要對治,你就承擔:我真的不好,我要好好檢討,這樣事情就解決了!你現在把它反過來,他現在罵我不好,你問:你憑什麼說我不好?你講個道理給我聽聽看!他講一大篇,我就講得比他更多;然後他登報紙毀謗我,我也去登報紙反擊。這樣要搞到什麼時候?所以,我告訴諸位:不用解決事情,別人說我們不好,嗯!我不好!直接接受,放下,就什麼都解決了!菩薩!修行哪有困難?你就是抓不到決竅,拼命想要修行,你就死得更慘!直接接受,放下,就什麼都解決了!菩薩!修行哪有困難?你就是抓不到訣竅,抓不到訣竅,拼命想要修行,你就死得更慘!譬如說滴到墨水時,我告訴你:滴到墨水時,你不要吹它,你愈用力吹,它就擴散得愈大……,聽懂了嗎?滴到墨水時,你就靜靜地把它擺著;所有的贊歎、侮辱,發現這種情形、是非,你保持如如不動,到最後,他就拿你沒辦法,他氣得半死,你很自在,很自在!要往哪裡去?往這裡來:放下!菩薩!這就是真正在用功,這是真的厲害的人,當下承擔,認了就是你的。現在聽了很高興,回去之後還是用壓抑的:要忍耐……,至少要懂得方法,至少要懂得方法。對不對?要懂得方法。我們是凡夫,師父也是凡夫,互相勉勵,不要像剛剛講的那個法師,一下子發那麼大的願,遲早會退失道心,我不騙你,一步一步來。[便顯差別。】]這樣就顯示出差別。就是說:你在虛妄不實的煩惱當中用功,這樣你就是顯示差別性;對我們的本性來講,實在是沒有這一些,沒有這一些。

[眾生迷惑顛倒,以為差別之因,故先標此。]先標此。[然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三細、四粗。]三細六粗裡面的前面四粗,三細六粗裡面,把那個六粗變成生、住、異、滅,就變成四粗:如果說六粗的話,把那個六粗變成生、住、異、滅,歸納成生、住、異、滅,就變成四粗。[《起信論》中,亦約此以顯始覺階位。]始覺的階位。[未能除滅,]未能除滅,[一切幻化者:上雲菩薩眾生,皆是幻化,猶執為實,故曰:未能除滅。於滅未滅,]於滅未滅,還沒有滅掉。[妄功用中者:滅、則漸次斷滅;]漸次斷滅。[未滅、則漸次治伏。]功夫還沒到,你就一步一步來。所以說:功夫到了叫做當下,功夫到的人,都是講“當下”這兩個字,當下大悟,言下大悟,禅宗都是講這句話,那就是功夫到家了;而我們是言下不悟,不悟就慢慢地來,漸次治伏。[如論中,前三位“覺前不覺後。” ]覺前不覺後。[謂障習漸盡,]障礙的習氣慢慢慢慢除掉是。[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以不達如幻本空,均為妄加功用中。七地已還,]已還就是七地以上,也就是說怎麼樣?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皆是夢中修道。]已還是以下,不是以上,以下。意思就是說:皆是夢中修道就是說:到七地以上,才是真正的大修行,才能夠圓悟我們的本來面目。師父講得太快,七地以下,不是以上,皆是夢中修行,不實在,不實在。[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就像作夢渡大河。[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連那個能斷的也是虛妄,這一句很重要,因為能斷的智慧你如果不放下,變成一咱傲慢的智慧,變成:我比你強!那就麻煩了!我比你強。在究竟智慧來講,是沒有這一些,沒有我比你強。可是,在現在還沒有成熟的智慧的時候,算是一種世間的還不成熟的智慧,他會認為:我比你強!還有一個“比你強”,那就不能入平等,就不能稱真正的智慧。所以,佛陀說:不要在智慧當中夾雜著我慢、傲慢,不要在智慧當中夾雜著傲慢,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就是好了。[寤後則藥病俱遣,]醒來之後,譬如說我們在夢中夢見感冒、肚子痛,但是,醒來之後,沒有那個病,也沒有那個藥。[故言妄功用也。於此妄功用中,便顯有眾生、菩薩之分,故雲差別。]所以,有差別也是自己顯現的。[初功用有殊竟。

子二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意思是說:你如果能得到如來圓覺本性的思想,究竟清淨的本性,順著我們本來的覺性,就是始覺跟本覺合,一切的道理都用我們的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產生真理,智能證理,理不離智,意思是說:智慧不能離開道理;道理不能離開智慧,這就是隨順圓覺,寂滅不二,所以說:寂滅隨順。若能得到如來寂滅隨順,“寂滅”就是如如智證如如理,這樣就叫做寂滅。如如智,不動的智慧,證不動的道理、永恆的道理,如如智證如如理,名真寂滅隨順。實無寂滅,這是重復現描述上面,還要包括這個名相都要破除。所以,到如如智證如如理,即能能所平等,一念不生,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所以,簡單講:放下就是,一切法不受,放下就是。菩薩!你看大修行者,什麼叫做大修行者?沒有妄念叫做大修行者。所以,你看那些大修行者,你看廣欽老和尚就是拿一張籐椅坐在那裡,看到有人向他頂禮,他就是笑一笑,你看,這其中含有多少的智慧!如果是我們拿張籐椅到外面坐,我們坐不住,我們一定坐不住!廣欽老和尚整天坐在籐椅上,你坐不住,你沒辦法!他坐得住,他沒事啊,天地萬物對他來講,統統沒事,他就坐在那裡,你向他頂禮,他就笑一笑,好人來是這樣,壞人來也是這樣,誰來對他都無礙。所以,閒人非等閒人,就是這樣,像老和尚這樣,你看他多厲害!所以,那張籐椅不是隨便一個人坐得住的,那張籐椅,不是隨便一個人說我要坐在那裡,就坐得住的,若不相信,有一天你也拿一張籐椅坐看看,除了阿嬷腳不能走以外,不然你沒辦法!那要有相當的功夫,坐在那裡,什麼事都沒有,他就沒事啊,他也不會忙來忙去,人家開光點眼,沒有他的事;人家婚喪吉慶,也沒有他的事;別人造惡,沒有他的事;別人向他頂禮,他也沒事;別人贊歎他,他也沒事,逢人就勸人家念阿彌陀佛……,你看,他沒有攀緣,沒有攀緣;但是,你看去向他頂禮的有多少人!廣欽老和尚往生時,你看支妙通寺頂禮的人,非常驚人!我看廣欽老和尚往生的錄像帶,電視也有報導,車子綿延了多少公裡,你知道嗎?我看差不多從六龜停到七龜了,嚇死人!從好幾公裡外就得停車,徒步走進去,去送葬的人,樓上樓下統統站滿了!你看!你說你整天在結緣攀緣、有的沒的;你看,幾萬人去為他送葬,幾萬人!誰比得上廣欽老和尚那麼光榮?他也不搞稀奇古怪的,也不搞一些花樣,也沒有在搞神通,統統沒有,他只是坐在那裡,妙通寺就蓋起來了,他只是坐在那裡,不必動手,不用開口,妙通寺就蓋起來了,你看他有多厲害!高僧,差別就是這麼多!所以,寂滅,這是舉廣欽老和尚為例,寂滅,人家有那個功夫,定得下來,我們定不下來。所以我才說:菩薩!感情放下,生死重要、念佛重要,是非、榮辱都不重要,凡是與我們生死無關的,都不重要。所以,與其能辯,不如能忍,就是這樣,與其你辯才無礙,不如學一招忍辱,寂滅法。菩薩!若能得到佛陀這兩個字:寂滅,無事,天下都無事,你就真正得到佛的一切一切,精華都在這兩個字裡面:寂滅。所以,性自平等,也沒有所謂平等。

[若得二障永盡,一性圓明,即是如來寂滅。寂滅者:復本心源,究竟清淨,隨順本來覺性,始覺與本覺合,更無理外智,能證於理;亦無智外理,為智所證:隨順圓覺,寂滅無二。到此無能無所,一念不生,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如上科雲: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一總標大意竟。

癸二證位階差(分二)

子一明依位漸證(子初分四)

丑一信位

寅一標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因為妄想。[及愛我者,]執著有一個我。[曾不自知,]“曾”就是從來不。這個文言文的字實在很美!曾不自知,從來就沒有覺悟,自知,就是你的心悟,找到你的心,就是真正的知嘛!所以,李季准有一個節目叫“知性時間”。曾不自知,從來就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我們都是怎麼樣?[念念生滅,]還加四個字:念念執著。念為什麼有生滅?因為有執著嘛!所以,這個念念生滅,如果你加四字:念念生滅,“念念執著”,就是因為你不懂,[故起憎愛,]“憎”就是恨,所以,有恨也有愛。[耽著五欲。】]你看,佛講經,句句針針見血。所以說:佛不說廢話就是這樣,你看,這個很厲害,句句都是針對眾生的毛病而說,你看,曾不自知,念念生滅,念念執著,所以,起憎愛,恨跟愛,得失的觀念太強。耽著五欲,我們今生今世若不聽經聞法,我們根本沒有機會覺悟,包括師父在內都一樣,都是凡夫。我這個人也是很執著的人,我今天如果沒有學佛一定去追求金錢,因為我認為錢很重要,我會賺錢賺到灰頭土臉,把身體搞得像營養不良的樣子,一定很慘,說不定現在在大陸深圳開工廠了,開工廠了,我有頭腦啊,跑去做大事業了。對不對?學佛之後,知道這都是虛妄的東西,三餐能溫飽就行了!

[此明依位漸證;]按照這個位次慢慢地證,分十信位、三賢位、十聖位,所以,你們要加幾個字,[分信位、賢位、聖位、]要加數目字:分十信位;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位就是十地。所以,十、三、十,十信位、三賢位、十聖位,最後一個,佛果位,[果位。]就是佛果位。[即是《起信論》中,逆次息除,]逆次就是逆流而上,慢慢地除掉。[生、住、異、滅,]生就是最微細的境界,動念的開始叫做生。是不是?住、異、滅,所以,要從滅開始除掉。[四種夢心,寄顯反流四位,]反流就是所謂的反聞聞自性,一般叫做逆生死流;順著生滅法叫做順流,叫做順著生死;逆著生死法,把生滅除掉,叫做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劑。]以了解始覺,我們說:有本覺、有始覺、有究竟覺。[然心性本來離念,本無生滅,]本來沒有生滅。[祇因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菩薩!這句話我要再強調一次;簡單講,無量億劫來,都可以在一念解決,所以,你看,明心見性有多重要!我們現在這一念放下有多重要!無量億劫來的生死,都是因為簡單的三個字:放不下,卡死自己,要解決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兩個字:放下,不起妄念、息念。只因一念妄動,而有無明,所以,佛在《華嚴經》說:無量劫在一念,一念化為無量劫,太厲害了,太厲害了!為什麼?無量劫是心,我們現在當下這一念,這一念也是心,無量劫跟心,心是無形的,為什麼講無量劫?因為執著,所以,分成時間無量劫,無量劫在一念之間;在一念之間就是無量劫,為什麼?這一念我如果執著無量劫,就產生距離的感覺。對不對?你今天為什麼有感覺時間從早上到晚上?因為你念念在執著嘛!像佛的話,他沒有執著,平等性,他早上跟晚上一樣,晚上跟早上也一樣;今天跟明天、明天跟後天也是一樣;今天跟昨天是一樣,今年跟去年也是一樣,無量劫到今天都一樣,這樣講聽懂了嗎?聽得懂,很好,很好!所以說:菩薩!修行不困難,師父跟你講過的;就是“放下”兩個字而已,要掌握自己的因緣。只因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迷自真體,妄上加妄,]臥房再加上虛妄。[能令心體,]能令我們的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微著不同。]“微”就是細;“著”就是粗,也就是細、粗不同,微著不同就是細跟粗不一樣,“微”就是微細;“著”就是顯著,顯著就是粗的意思。[先際最微,]一開始是最微細。[名為生相,]生相就是生、住、異、滅,我們有生相、住相、異相、滅相,生、住、異、滅四相。[中間二三,]就是住相跟異相。[名住、異相,後際最粗,名為滅相。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熏於無明,起厭求心,]起這個厭,求這個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習,凡夫只有四個字而已;多多熏習,四個字而已,熏習凡夫用功的辦法,凡夫只有這四個字;多多熏習……,多多熏習要兩種,要善知識、要環境,就是這樣而已。凡夫自己要修行,根本就不可能的事,自己要怎麼修行?沒多久你就煩惱!聞熏教法,[熏於本覺,]熏染我們的本覺。[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強,熏於本覺,我們有熏習,我們就會增強我們的信力跟解力,信力跟解力。[損無明能,]“損”就是破除,可以破除無明的能力。[反流漸向心源,]究竟之處叫做心源,究竟覺叫做心源,心的本源。[始息滅相,]才停止這個滅相,[終息生相。]最後才停止生、住、異、滅的生相。因為有四相嘛,始息才開始停止這個滅,滅相就是生、住、異、滅,這個滅,第四個程序,程序,最粗相,最粗之相叫做滅相;最微細的就是生相,終息生相。[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無始的靜處。[寂滅一心,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寄息於滅相,]信位寄息在這個滅相。[分文為三:一、標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者:此由妄成迷。]成迷。[一切眾生,先從博地凡夫說起,自從無始,晦昧真心,]晦昧,這個“晦”,沒有陽光,雨天、陰天叫做晦,簡單講:晦昧就是遮蔽了我們的真心,遮蔽了,就像下大雨、陰天,烏雲遮日一樣,叫做晦昧真心。[而為頑空以來,]頑空以來,所謂頑空就是不正見的空、冥頑不靈的空、沒有圓融的空,叫做頑空。[三細、四粗,]四粗就是生、住、異、滅。[輾轉而起,乃有虛妄身心。]四粗就是等於六粗,意思就是這樣。[由妄想我者:我體元無,]本來就沒有,[妄想而有。一切眾生,由妄想我執,執妄身為我。]執妄身為我。[及愛我者:]愛我就是[我見堅固不捨,便生愛著。]走到哪裡都是這樣,我昨天看了一卷錄影帶,是日本人去非洲拍攝的,描述女人的悲哀,奴隸女人的悲哀,我覺得這個很不平等!安是在描述非洲的女人有多麼可憐,那是非洲的一個國家,國家,女人從早到晚都在工作,當地沒水沒電,要到很遠的地方提水;而男人整天都沒事,他們整天都在做什麼呢?做椅子,非洲男人整天都在做椅子,做椅子。做椅子為了什麼,你知道嗎?做椅子就是要串寮用的,他們的椅子都隨身攜帶,他們的椅子都隨身攜帶;女人是做得半死,幾千年來,非洲都是如此,幾千年來都是如此。那邊女人的嫁妝是什麼呢?女人的嫁妝就是鐵,鐵,一環一環的……,等到她要出嫁時,她的父親就把它釘牢,拿不下來,就是把它打造圓形,四、五個看起來像彈簧連在一起,這麼粗,差不多像師父的指頭這麼粗(法師比起來像食指那麼粗),這麼粗!講起來很可憐,那些女人一輩子的命運,講起來很可憐、很悲哀,很悲哀,沒有出離的余地。而且男人都打女人,先生老是打太太,打太太,先生老是打太太,太太如果跑回娘家,她父母親的家裡,又被趕出來。所以,她們就控訴,控訴,做女人的悲哀,女人的悲哀。我看她們這樣勞動……,整天都在工作,下田耕作的也是女人,男人都沒事做,頂多是打獵而已,打獵而已。所以說:生長在台灣的女眾,講起來……,你如果想看這卷錄影帶,應該放給你們看看,那些女人會做死,會做死,真的!從早到晚都在工作,晚上還得侍奉她公公、婆婆;非洲人喜歡喝咖啡,coffee,喝咖啡,晚上她還得燒茶、燒開水泡咖啡,整天都在勞動,背著小孩工作,背著,還得趕麻雀,從早上就是這樣一直工作。她的控訴就是說:幾千年來,就是這樣不平等,這是女人的認命,因為習俗都是這樣子,我們生長在非洲,沒有怨言,也不能有所怨言,怨言也沒有用,定論!一出生,它是封建的思想,男人、女人就非常明顯的,女眾就很沒有地位,就是負責生小孩、一直工作,一直做、做到死!看了夫她們很難過,夫她們很難過!所以說:我們這裡的男眾,要體諒你們的太太,要體諒太太。如果反過來,先生整天工作,換成你們這些太太要體諒,不要把你們的先生累死!有的老婆很凶,真的,有的老婆很凶,很可怕,她的身體很強壯,先生如果不去曬稻谷,她就(嗯!)……,(法師學著女子舉拳頭,男女做“不要”和害怕的動作),嚇得先生說:我去,我去!真的,所以,講起來是不平等,不平等,這世間講起來都不平等,我見、我執太重,出生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要有此誰知,就是這樣,講起來很悲哀!所以說:錄影帶裡面,有很多都是很好的教育,讓你發現人的可怕,悲哀、悲慘的命運!出生在台灣的女眾,好命,好命,講話都比別人大聲。上一句說我體,[上句我體,]就是我們的身體,[即所執也;下句我見,即能執也。曾不自知者:謂一向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體本無,唯心故有,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沒有一個我,既然無我,應該要犧牲才對,怎麼能貪著呢?[故《淨名經》雲:“是身如電,念念不住。”《]大乘起信[論]雲:“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何以故?因為從無始劫以來,[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每一念都執著。[故說無始無名。”由迷執故,念念造諸惡業,境違於情,]境界違背我們的情,[則生憎惡;]恨,[境順於情,則起貪愛。]貪愛。[耽著五欲者:]所以,菩薩![深心耽戀染著,五情欲境;如美色嬌聲,奇香厚味,以及細滑之觸,皆可欲之境。]這裡面最難斷的就是細滑之觸,細滑之觸,細滑的接觸,這個最難斷,那就是指男女,指男女,這個最難斷!我們人,你說眼睛,眼、耳、鼻、舌,身,這個觸最難斷,觸、身,觸最難,觸就是男女,男女一接觸就克制不住,觸,細滑之觸。你說我吃得差一點,這個控制得了,對不對?我不抽菸,這個也好控制,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一標具足凡夫竟。

寅二明聞法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如果遇到善知識教導我們,教導令我們開悟。教令開悟,[淨圓覺性,]我們有一個清淨圓滿的覺性。[發明起滅,]“發明”就是我們覺悟了;“起”就是生,滅。覺悟了生滅,底下加兩個字:本空。發明起滅就是:如果你覺悟了生滅本空、不可得,如果你覺悟了生生滅滅本來就是空性。[即知此生,]既知此生,就知道這些生滅,此生就是:就知道這些生滅,此生滅[性自勞慮。]就是圓覺自性當中是沒有這一些的,你是自己勞,也是自己慮,自己疲勞,自己多慮。[】]再講一遍:若是遇到善友,就是善知識開示,教令開悟,讓我們了解清淨圓滿的覺性,覺悟到起滅,覺悟到生滅法本來就是空。則知此生,就了解這些生生滅滅,性自勞慮,勞慮就是圓滿自性當中本無,但是,是自己勞、自己勞慮,自勞自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說:到最後,性自勞慮就是:圓覺性當中是沒有這一些,是你自己過度的勞、過度的慮,自勞自慮。

[此遇教得悟本覺內熏。]有因緣遇到善知識開示我們,我們有本覺的自性來熏習。[不期而逢曰遇;善友者,具正知見,善能開覺於人也。淨圓覺性,人人本具,無奈久迷自性,因貪欲而造業。今既逢善友教化,一向依惑造業,自必依業受報,生死不休。今既開悟,不造諸業,]不造諸業,[即論寄息,於滅相,]即論寄息,那麼,就開始要怎麼樣?即論就是:那麼我們就必需知道,討論它,要了解,這個“論”就是要了解什麼?寄息,我們希望停止於這個滅相,就是要在滅相裡面下功夫。即論寄息於滅相,就是我們現在必需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去論斷,安住在哪裡?寄息就是安住停止於滅相,要趕快停止。[發明無分別智,]無分別就是平等心,來發明平等心的智慧出來,平等心的智慧。[慧照朗然,]智慧的觀照清清楚楚。[無始妄習,一時頓現,心冥真覺,不以妄念起滅為我;]心合,“冥”就是符合,心符合……,“冥”可以寫一個:“合”,六合路的合。心合真覺,不以妄念起滅為我,因為確實是無我。[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者:即知此生,皆是於圓覺性中,自勞自慮,而圓覺無與焉。]圓覺無與,“與”就是給與,圓覺的本性當中,並沒有給你這些業障,並沒有給你這些勞慮之相。即知這些生滅,統統是圓覺本性當中自勞自慮,你是自己勞、你自己慮。師父以前跟你們講過: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別人根本就沒有問題,一切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對不對?別人怎麼會有問題?萬法唯心。所以,圓覺無與,意思就是說:在圓覺的本性當中,並沒有給他勞慮,也沒有給他這些分別之心,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二明,聞法覺悟竟。

寅三明息妄隨真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勞慮,就是這些分別心能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清淨之了解,“解”就是悟。[為自障礙,]為自障礙,意思就是說:稍微得到一點覺悟,變成障礙,為什麼?執著自己的覺悟。所以,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他認為自己很有功夫,他清淨心、他了解了,變成產生一種自我的執著。為自障礙就是說:因為有淨、清淨之解,而變成了一種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還沒有達到圓滿,落入一個法執裡面,因為太歡喜這個法,法變成一種執著,因為他得到了淨解,這個淨解又變成一個法喜,法喜就變成自己的障礙,所以,在圓覺當中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這就是凡夫隨順我們的覺性。所以,我們修行如果修到很有境界,我們不要一直講,也不要一直執著,我們常常覺得還不夠,功夫還不夠,要常常覺得我們是凡夫,功夫還不夠,見佛、見光、見花聞香,統統不執著,放下,不然就會變成障礙,若作聖解,即著群邪,《楞嚴經》就是這樣講。若作聖解,即著群邪,如果你將自己當作是聖人的見解,那麼,你就遭遇到魔的侵入,即遭群邪。[】

此緣悟成礙。]因為你有了悟境,因此你會感到法喜,變成法的執著,[若復有人,圓伏五住煩惱,了達惑妄空寂,]惑妄空寂,虛妄,惑是虛妄的東西。[故雲:勞慮永斷,]永斷。[以絕求作之心。]以絕,“絕”就是斷,以斷掉求作之心,本性是無求無作。[得法界淨者:若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絕諸勞慮,]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為淨。若事法界,則分別念慮之心,]念慮之心,[差別塵境之法,當體不生,名之為淨。]當體也是當下,本來就沒有,這都是虛妄的東西,強加執著,你當然業障現前;也沒什麼好傷心的,別人對我們不好,這理所當然,因為他有業障,才來娑婆世界,對我們不好,這很正常;他如果會對我們好,他早就在極樂世界享受清淨平等心了,他對我們不好,這才是正常,正常。在這個娑婆世界,誰願意對人好呢?誰肯犧牲自己呢?大家都自私自利。對不對?[即彼淨解,為自障礙者:粗念既盡,得少輕安,]輕安。[於彼淨時,心生愛著,於淨起解,名為淨解。系心在淨,]系心在淨。[不更求斷,]不更求斷。[故成障礙。]所以,成障礙。[非外塵所擾,故言自障礙,障礙圓覺,不能自在任運增證也。]增證,增加這個修證。[此名凡夫隨順覺性,結名信位也。]這是凡夫位,明息妄隨真。[初信位竟。

丑二賢位]三賢位。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有所見解,更進一步了。[雖斷解礙,]雖然斷這個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我現在解釋一遍: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我們看到了有所解悟,變成一種障礙;雖斷解礙,雖然你斷了這個有所了解的心,執著的這個心又把它斷掉;但是,猶住,就是還是執著於見覺,能斷的觀智,見覺,見覺就是能斷的觀察的智慧。我們能夠觀察,我能夠斷煩惱的這個智慧,你又執著這個智慧,所以,猶執著觀照的智慧,還是執著有一個能夠觀照的智慧在觀照它。覺礙為礙,覺悟到這個觀照的智慧也是一種障礙,還是一種障礙,變成不自在。覺礙,你能夠有觀照,這個變成一種障礙,所以,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初地,未入地者,未入初地就是三賢位,未入地,未入地就是三賢,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三賢,還未入初地,隨順覺性,隨順覺性。

此三賢位所修,[此賢位,論寄息於異相。]我們剛才是講滅相,現在是異相,生、住、異、滅,從後面修回來,滅相,前面已經知道了;寄息停止於異相,異相就是變化比較微細的相,叫做異相;滅相是比較粗糙,異相又比較微細了。[文雲:“覺於念異,念無異相”等。]覺悟到念頭有所差別,但是,每一個念看起來又好像沒有差別。所以,覺於念異,我們可以發覺到這個念頭一直在變化,但是,粗的已經斷了,剩下的只是微細的,看起來又好像沒有什麼差別,所以說: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一切菩薩見解為礙者:謂見彼淨解,為自障礙,]得到清淨的法界的見解,得到法喜,法喜變成一種障礙。[而欲斷之,]所以,[是蹑前位,]“蹑”,就是依,依照前面來講,依照前面來講。[以辨明此位之相,]此位[即覺於念異也。]此位是異相,生、住、異、滅的異,前面是滅,現在是異。[雖斷解礙,]斷這個解礙。[猶住見覺者:]能觀照的心叫做見覺,有一個觀照覺悟的心,見覺就是見到一個覺悟的心,那還是執著!“我覺悟了!”執著這一念,還是覺礙,能觀照的心。[以三賢觀智增明,雖斷淨解之礙,然雖之雲者,]然雖然是說,[雖超前位,]雖然走過前面的位次——滅;但是,[猶劣後位,]還沒有達到地。所以說:[即念無異相。]念無異相,差別一點點,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差別。[所斷雖亡,]雖無,[猶住著於能斷之觀智,名為見覺。]叫做見覺。我在觀照、我在斷煩惱,還執著這個。[此能見之見覺未亡,不復前進,]還停止在某一個階段,簡單講:任何一個人只要動一個念頭,覺得:我很了不起!統統停止在某一個前進的角度裡面,只要你有一個念頭說:我比你偉大;只要你動一個念頭說:我在修行;只要你動一個念頭說:我現在在覺悟,統統叫做障礙;要覺悟到無所覺悟,而且我們沒有我慢的覺悟性,要這樣子,這很難!修行人,認真念佛、念佛的有;但是,沒有我慢的人很難,沒有法執的人很少!為什麼?他認為自己很行,吃不到幾把青菜,就想上西天(自不量力),出家是這樣,在家也是一樣,出家一年、兩年,自己就要去組個團體,就要來領眾念佛了,時間一到,也披上袈裟要來開示,結果講錯了,自己也不知道,到後來,跑到閻羅王面前,遇到閻羅王:咦?我怎麼會來這裡?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完了!違背因果。對不對?就是這樣。在家人也是一樣,稍微念一點書,領導習慣了,跟這裡不合、跟那裡不合,就自己組一團,組一團什麼?級一團念佛,都不用善知識教,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這種情形,就是這種情形。藉著彼此的感情:我跟你比較好,你跟我比較好,來!我們聚在一起來共修!那你修什麼?你行嗎?勸他,他不會接受,若要說他學佛,他沒有深入經藏,不明本性;他要說他學佛,的確,學了好幾年,要說經驗,他也有,問題是他沒有大徹大悟,沒有通達經典,所講的都是在繞圓圈,都是說自己的經驗;他的經驗不是佛的經驗,我們要聽的是聽佛的經驗,不是要聽他自己的經驗。是不是這樣?佛的經驗就是在這裡,在經典裡面,佛的經驗就是在經典裡面。對不對?我們是要聽佛的經驗,還是要聽他的經驗?當然是要聽佛的經驗,要聽佛的經驗就是依法,很簡單的道理!所以說,所以說:在家居士是這樣,初出家也是這樣,冷靜,不要動不動……,所以說:人之所以大患,在於好為人師,就是這樣。我們人最大的禍患,就是喜歡當人家的老師,這是很大的悲哀,很大的悲哀,也不知道自己還不行。再來,所以,住在這個見覺,此能見之見覺未亡,還沒有結束,就不能精進。[則覺亦成礙,]覺悟也是成礙,[故元覺礙。而又雲為礙者,以其為圓覺之礙,故不得自在無礙,而任運搬趣入圓覺性也。此名菩薩,顯上求之心,已超凡位,而下化之功,不及賢位,故雲未入地者,隨順覺性。結名賢位也。]結名賢位。[二賢位竟。

丑三聖位(分三)寅初悟前非二明證相三結成位

寅初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說: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就是說:你有觀照這個念頭,有能覺的心,如果還沒有往下,自認為你還有這種功夫,住於照跟住於覺,那不是究竟的照、不是究竟的覺;究竟的覺,沒有能所,他沒有覺的念頭、沒有照的心念,因為他恢復平等,平等是無相。所以,有照有覺,俱名障礙,這都會障礙我們的聖道。

[此聖位,論寄息於住相。]講起來,應該是停止於安住的住相。我們就是生、住、異、滅,滅是最粗,最粗的相;異比粗更微細;住是第二微細;生相是最微細,生、住、異、滅。所謂生、住、異、滅,就是了解它變化的情形,這個“息”是停止的意思,就是說:在這裡是停止在住相裡面的討論,停止在住相裡面的討論。[文雲:“覺於念住,念無住相。” ]他有所覺悟,覺悟這個念頭安住在何處:但是,這個念是沒有住相,念是沒有住相。[今悟前非。]現在悟到以前的修行不對。[善男子,有照有覺者:照,是所照之境,]所對照的境界。[乃信位中,淨解為礙;]這是十信位當中;淨解就是了解這種障礙。[覺,是能觀之智,]能觀照的智慧。[乃賢位中,覺礙之覺。]覺礙之礙,覺,覺悟到有所障礙的覺,如果你執著有一個覺,還是一種執著。所以說,[俱名障礙者:以二位對待未亡,]就是因為……,“以”就是因為,因為照跟覺都是互相對待,並沒有能所雙亡。所以,[覺前前皆非也。]所以,覺悟到以前都不對。[即論中覺於念住。]這一段是說悟到以前修行方向錯誤。[初悟前非竟。

寅二明證相]

所以,[【“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這一句就是修行的重心點,人家常常問:師父!要如何修行?這句話就全部講得清清楚楚!是故菩薩,菩薩是如何修行呢?常覺不住,什麼叫做常覺呢?“常覺”就是沒有分別的智慧,而且不住,連這個平等的智慧都不能執著,叫做常覺不住,常常覺悟,卻不執著於覺悟的這個念頭,簡單講:連能覺的這個智都沒有,都要放下,叫做常覺不住。所以,是故菩薩,常覺不住,就是那個無分別的智慧,那個智慧也是不住。也可以說:常常覺悟,而不抬頭於覺悟,能所覺悟的智慧。所以,照與照者,能照的、能觀照的覺悟,與所觀照的境界,照與照者,照者就是被、被動的,照就是能照的這個智慧;與照者,與被觀照的對象,同時寂滅,就是沒有能所,同時寂滅。簡單講:真正的修行人,不可能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說:不要在智慧裡面夾雜著傲慢,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世間沒有悟道的人,對生命沒有真實了解的人,不能進入空性的狀態。所以,在哲學家,心理學家,他們講的都是似是而非的道理,似是而非的道理,譬如說,譬如說:死亡對一個有破碎心的人來講,死亡就是一種喜悅,死亡對一個破碎心的人來講,是一種喜悅。就是說:一個人對這個世間很失望的時候,一死亡對他來講是一種喜悅。這是世間人的看法,是哲學家、心理學家在不得已之下所說的。但是,為什麼會擁有一顆破碎的心?沒有覺悟,所以說:我們人會運用這個心,跟不會用這個心就差很多!我們為什麼擁有破碎的心?就是對這個世間失望,覺得很很委屈;但是,他都不能認命,不能直接接受這種事實的存在,事實的存在,耐不住這種煩惱,煩惱。我們人如果煩惱,儒家的思想說:一平則鳴,不平則鳴;但是佛家、釋迦牟尼佛是說:話多的時候,人家要批評;話少的時候,人家要批評;你沉默的時候,人家要批評;但是,雖然人家要批評,不過,沉默還接近聖者。意思是說:你話講得多,人家要批評;話講得少,人家也要批評;你沉默不語,人家還是要批評!所以,佛陀在開示的故事裡就這樣譬喻,愛講話的人不好,愛講話、老是不滿的人不好。他說有一只烏龜,經典說:有一只烏龜,一只烏龜爬啊爬……,人家經過時就笑它:這只愚癡的烏龜!愚癡的烏龜!它很不高興,人家常常笑它,這只烏龜很生氣,很生氣,它就很不滿。佛陀講經很厲害,譬喻得很好!後來有二只燕子,燕子,二只燕子來,來烏龜兄這個地方,烏龜兄這個地方,烏龜兄,烏龜兄!你有什麼委屈?唉!大家都罵我烏龜,打瞌睡的烏龜、愚癡的烏龜!他們都這樣恥笑我,不跟我做朋友!燕子說:你有什麼要求嗎?這只烏龜說:能不能藉你們的翅膀,載我到我兄弟那邊,到叢林、沼澤那邊,跟它顯示一下我也有辦法遨游虛空!燕子就跟它說:好啊!這個簡單,簡單!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就是:你都不要講話,你都不要講話!烏龜說:好!我都不講話。燕子就說:我就載你去輕視你的朋友那邊,讓你風光一下,讓你風光一下!國語不知道怎麼講,台語叫做“車揚”一下。這二只燕子就咬了一支竹子,咬了一根木棍,木棍,就叫烏龜:來!上!烏龜張開口咬住木棍,這兩只燕子左右兩邊飛上來,烏龜很高興,烏龜在地上跟那兩只燕子說:來,來!載我去以前輕視我的人那個地方,讓我風光一下!於是就飛……,飛到那個地方去,下面的人看到就罵它:你看!烏龜,烏龜!那只瞌睡龜在空中!它很生氣,它想:我已經飛上天了,你們居然還瞧不起我!於是准備大罵它們一頓,一開口,哇!掉下來,粉身碎骨!佛這個故事的譬喻就是說:愛講話、受不了忍辱,到最後都會惹上殺身之禍,沉默是金的人,往往比較沒事,能夠享受,享受,聽懂了嗎?享受。心境也差很多,你知道嗎?心境。凡夫,凡夫就是像這樣:啊!月亮在那裡!小學的時候,聽人家講聽吳剛砍桂樹、嫦娥奔月,到中秋節就很高興,用望遠鏡看月亮。凡夫以為月亮在宇宙的那一邊;聖人就不一樣了,聖人,聖人在喝水的時候,只要把雙手一合掌,水就影現了月亮在水中,喔!聖者的月亮在心中,聖者的月亮在心中;凡夫的月亮在心外。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修行人,以心為清淨心,就是說:月亮就不離當下這個念頭,他能夠享受他的生命,享受他的生命。因此我們如果會用我們這顆心,我們就會過得很快樂,非常快樂,非常快樂!不用去墾丁,不用去恆春,恆春。有一個人經過橫貫公路,一下車,呯!被一顆落石砸中,至今仍然昏迷不醒,昏迷不醒!電視報導的,有三十幾個人去爬山,去爬山,正好碰上台風,山崩地裂,被困在山上,想要下山,可是雨勢太大,只得對外發出SOS訊號,請人去救援。爬山,爬山本來是很快樂的事,到最後悲哀!所以,任何一種事情,如果藉著外在的享受才能得到快樂,它的後面就跟隨著痛苦。世間的樂,是立竿就見影,意思是說:世間的快樂,只要你快樂,一定會留著後面後遺症的痛苦。佛教的快樂游蕩在哪裡?游蕩在虛空,無影無蹤,來無影,去無蹤,隨時產生智慧,所以,學佛的人,他的心境遨游整個虛空,平等故,平等故。能照所照,同時寂滅,同時寂滅。所以,你聽了這個譬喻,要以這只烏龜為前車之鑒,這只烏龜,愛講話的烏龜!

[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理之智,]就是說道理當下就是智慧。[還照於理,]道理跟智慧,[理智冥符,]合起來,以如如智如如理。[如珠有光,還照於珠。]就是說珠本身有光,[是以歷位常覺,不成障礙;以不生住著心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什麼叫做照而非照?能照之心也沒有真實之體,因為一切空性故。所以,照也沒有那個能照之心;也不住所照的能力,因為本性就具足。所以,[理智一如,]智慧當下就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產生智慧;所有的智慧都是發揮道理,理跟智是一如,[能所契合。故《唯識見道偈》雲:“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所以,唯識學在佛門來講,是列為很重要的一宗,唯識宗是非常重要的一宗!所以,我們這裡開唯識學已經開兩次了,開兩次了,一次開《唯識簡介》,現在要開《唯識讀本》,再來還要再開,再來還要開《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八識規矩頌》,因為唯識是太重要了,太重要的經典!因為萬法回歸到最後,都是一心的問題。《唯識見道偈》這樣說:若時於所緣,若時就是如果在一切時,針對所緣之境,智都無所得,連能緣的智慧,連能夠攀緣外境的那個智慧,都根本不存在,那個時候就真的,安住在唯識的本性了。離二取,二取就是能取跟所取,叫做二取,離能所對立,那就不存在了。惡,你不要一直說對方是惡;善,你也不要一直說對方是善,善無善性,惡無惡性;大無大性,小無小性;多無多性,一無一性,一多相融。在座諸位!你不相信這個世間沒有絕對性嗎?你認為多一定比較好嗎?不一定比較好。譬如說我們台灣的家庭,就算點亮一屋子的燈,也比不上夜總會裡的一盞大燈,夜總會的大燈一開,只要一盞就很亮;當然,有些夜總會會故意把燈光調得很暗。我們全台灣的電燈,全台灣的電燈,包括美國、日本都加起來,千百萬個電燈,比不上一顆太陽,比不上一顆太陽。枉費我們開電燈、用發電機發電,發電,結果比不上一顆太陽!所以,一不一定少,無量無邊的星球,比一定比一多,一個虛空就包容一切所有的星球,一比較大,不是多比較大,一,那就不得了了!所以,佛教講的這個一,是很有學問的,當下叫做一;不能形容叫做一;絕對叫做一,擁有一顆清淨心就包括一切,一切法門,一切法門。所以,不要以為一很少,也不要認為多就是比較大,一無定性,多也無定性。所以說:一多相逼無礙,這是《華嚴經》的思想。[智都無所得,則此常覺不住。常覺,即是無分別智;不住,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戲論就是凡是於生死無助的,統統名為戲論。所以,在經典裡面講:佛不戲論,佛不戲論。佛不戲論不是說佛不開玩笑,沒有,佛也曾經微笑過,佛也曾經微笑過,是不是?佛微笑,開口就說法,佛也是很幽默的一個人,很美好的。所謂不戲論是說沒有意義的語言,對生死、對證道、修行了無幫忙的,那個叫做戲論;而不是說開玩笑那個叫做戲論,不是這個意思。[離二取相,]離能取、所取。[即此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寂滅就是涅槃,不生不滅的意思。[智與真如之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連這個覺都不執著住於覺性,叫做覺無相,無住相。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就像一個人斬斷自己的頭。[首已斷故,]頭斬斷了。[無能斷者。]你斬斷了自己的頭,就沒有人能再斷你的頭了。是不是這樣?[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則以礙心就是說:還沒有完全達到最圓滿的境界,尚有微細的法執,都稱為礙。則以方便,還未達到究竟圓滿之心,用這種心,勇氣對立之心,暫時用一下。自滅諸礙,到最後,能觀照、所觀照都沒有,礙已斷滅,這個礙若斷滅,列滅礙者,礙就是最微細的一切,能所都無,無不礙者,那麼就平等,能所都空相,當然就是平等。

這是譬喻,[此以喻顯,]所以說,[故曰譬如有人。人,喻能斷之智;]能夠斷煩惱的這種智慧。[首,喻所斷之境。]就是我們所攀緣的境界。[今有誓死之人,]就是一定要自殺的人;這是一種譬喻,佛講經都是一種譬喻。說:一個人很想死,意思是說:譬如一個人很想斷掉煩惱的意思。[以刀自斷其首,]用刀子斬自己的頭。[首未斷時,則首為所斷,人為能斷。]自己斬自己的頭。[至首已斷,]斬斷自己的頭。[則所斷之首已落,]能所落地。[能斷之人亦亡,故無能斷者。]就沒有要拿刀斬自己頭的人。現在不用刀了,現在都是用槍,現在都是用槍。美國,最近報導的,美國人玩一種叫做死亡的游戲,什麼叫做死亡的游戲?拿一支轉輪槍,三點五口徑的槍,一轉動下去,松口指向誰,就要自殺,槍口指向誰,就要自殺,自殺!美國禁止這種游戲;可是,很多黑人在玩,那些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沒有什麼游戲可以玩,就玩那個死亡游戲,叫做50%死亡,fifty percent die,50%,你有50%的機率會死,如果剩下兩個一轉下去,不是你就是我,兩個人,一支槍轉動轉輪,其中一個就要死,這是很可怕的事,很可怕的事!如果是我,絕對不會去玩這種游戲,槍一轉動,我就跑……,你打不到我!以前的人都是用刀。[更以法合:則以礙心,]以這個礙心。[即覺礙之覺。]覺悟這個礙的覺性,就是以礙心,即覺礙之覺,就是覺悟有障礙這個覺性。[自滅諸礙,即所覺之礙。]我們有能觀照,觀照到最後,障礙都沒有了,能觀照也滅。所以是所覺之礙,所覺悟的障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既然觀察的智慧都無,[即觀智俱泯,]能觀照的智慧,跟所照的境界都無。[能所雙亡也。入地菩薩,以滅礙之心,自滅諸礙。礙未滅時,則礙為所滅,覺為能滅。]覺是能滅。[至礙已斷滅,]你就沒有障礙,就自在了,[則所滅既空,能滅之覺亦盡。]沒有。所以,簡單講一句話就是:不要覺得自己很有修行,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所有的形容,就是永遠不能安住一個念頭:覺得你很有修行,這句話就是全部包括一切的思想。底下,[故上雲: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即斯意耳。]能照跟所照,同時寂滅,一切境界,我們都知道是虛妄的,能觀照的這個心,同時放下,所有境界都無。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這是一種譬喻,修多羅就是經典,佛講的一切經典都叫做修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貫、攝、常、法,能貫通一切、攝受一切法,貫、攝;常是諸佛的永恆的常;法就是一切的經教統統叫做法,准則,貫、攝、常、法,叫做修多羅。簡單講:佛所講的一切經典這樣教導我們,都是要教我們什麼呢?說:如標月指,“標”就是指向,一個目的,一個目的。如標月指,標月就是我們的目的,是要叫你看指頭所指的月亮,說:月亮在那邊,月亮在那邊!說:電燈在那邊!我是叫你看電燈,看電燈,不是叫你看這個指頭。說:月亮,月亮在那邊!你卻往頭上問:哪裡?在哪裡啊?在哪裡?在指頭上面一直找;他是叫你看月亮,你不是,你一直看這人指頭;在哪裡?哪裡有月亮呢?意思是說:經典,所有的經典就是要令我們開悟,你不要死執在這個經典的文字相裡面。那麼,一貫道是死在非經典上面,真經不在文字,一貫道說:真經不在文字,他執著離開文字就有真經之談,那也是死路一條,頑空!悟道的人,文字不礙真空,真空不礙文字,文字當下就是實相般若,般若怎麼會障礙文字?所以說:修多羅,如標月指,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就像指向月亮為目的的那個手指;若復見月,如果你已經見到了月亮,如果你已經看到月亮在那裡;了知所標,了知所標就是指頭所指向的那個標,指向叫你看那個方向,定出來的那個方向;畢竟非月,當然那個不是月亮,那是方便。了知所標,所標就是一切的經典,了知一切經典畢竟不是我們的本性,那是暫時讓你方便的意思。再跟諸位解釋一遍:佛所講的一切經典的教化,就像指向月亮的指頭,你如果看到月亮,我們就知道,指頭所指的目標是什麼,畢竟那個指頭不是月亮。這樣知道嗎?反過來的意思是說:佛所講的經典,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要令我們明心見性、成佛、成佛道;你如果明心見性,那麼,一切文字畢竟不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那是文字,不是我們的心境,是方便而已。

[此顯登地菩薩之實證,不住名言。]這是顯示初地菩薩的實證,不執著在名相、語言當中。[地前未證實理,]初地菩薩以前,還沒有證到如……,實理就是見法身的道理,叫做如實智的理。[難亡言教,]無法忘卻文字上的執著,叫做難亡言教,無法忘記文字上的執著,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沒辦法離開文字相的執著。文字化作音聲,叫做語言,所以,我們經不起別人講兩句話、罵兩句、批評兩句,我們就氣沖沖的!所以,凡夫絕對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文字,因為音聲就是等於文字,有形的叫做文字,沒有形的叫做音聲。知道嗎?叫做音聲。所以,我們人無法離開文字相,人家若罵你:你這只豬公,一天到晚睡覺!你就受不了了,你就受不了了![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便。修多羅教,通指佛說一切經也,故喻如標月之指。]標月,標示月亮的那個指頭。[謂見月須藉指端,]看那個指端指住何處。[悟心須假佛教。]“假”就是藉,藉著佛的教化。如果你想要悟到你的心,就必須借重佛的教化,語言的教化。[因指見月,]因為往指頭的方向看過去,就可以看到月亮。[見月亡指。]我們如果見到月亮,那根指頭所指的就要放下。[因教诠心,]因為佛的教化最主要是在講我們這個心;“诠”就是教化,就是解釋。[悟心亡教。][你如果悟到我們這個心,就放下文字之教;亡教不是沒有教,不是這個意思。[今既了悟自心,]現在既然了悟我們的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剩法就是多余的,多余的。[如既見月,了知所標之指,畢竟非月也。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明諸佛,]都是以語言來解釋、顯示這個道理,[同以言诠顯理,開示菩薩,凡有種種言說,皆標月之指。]皆標月之指。[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絕諸對待,唯一寂滅真境矣。二明證相竟。]唯一寂來真實的境界。

[寅三結成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成位。]結成位就是成就了。[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論亦結雲:名隨順覺。]後面。[此一科文,]就是說菩薩如果到地上之位,地上之位,初地以上。[謂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對於幻化出來的外在的虛妄的法,未滅就是沒有除滅。幻化未滅就是說:眾生顛倒,以假為真,對於幻化出來的這個世間的法,還沒有除掉,所以,貪生怕死。[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虛妄境界裡面在用功,就會產生了差別,因為我們沒有如實智照如如理。[此顯六即差別,]六即就是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後面都會講到,觀行即佛,後面都會一一來討論,六即佛。六即佛是天台宗在解釋佛的差別,大家都是佛,看你是屬於哪一種佛。所以,眾生來講就是理即佛,在道理來講,我們是佛,可惜一點功夫都沒有,一點功夫都沒有![因迷而有,]因為迷了而有,而有這個境界。[若究竟窮源,]如果究竟去探、追求這個根源。[寂滅無二。]寂滅不二。[若悟明六字,]這個“六”字就是六即佛的第一個字。你如果悟到六即佛這個“六”字,就是六種佛。[不生上慢,]不生上慢就是沒有驕傲,以為自己很行,喔!原來佛有六種差別,六種佛。[若悟明即字,]六即的“即”,“即”就是講當下,當下就是佛,六種,當下就是佛,現當下就是佛;文字當下就是佛;觀行當下就是佛;相似當下就是佛;分證當下就是佛;究竟就是佛。所以,悟明六即的即字,[不生退屈。]就是說:喔!有六種這麼多,要修到什麼時候?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別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就是執著有一個我相。[曾不自知,]“曾”就是從來不,從來不,never,是不是?從來不。曾不自知,從來不曾自己去了解。[念念生滅,]念念生滅,所以,於境界起這個恨跟愛的心,[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耽著就是執著五欲六塵。[此理即也;]為什麼說是 即佛呢?底下就解釋了,[以眾生全體在迷,]全體就是整個心的體性,統統在迷惑,我們一顆清淨心,全部在迷當中。[約佛性在迷,故雲理眾生即佛,]按照道理來講,眾生是佛;但是,這只是道理來講,[遂雲:理即。]底下就講到名字即佛,[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起覺悟,[發明起滅,]發明起滅就是覺悟到生滅,叫做發明起滅,發明起滅就是:覺悟了這個生滅的真實性是空性的。[即知此生,性自勞慮。]這一切的生滅,那都是本性多出來的。性自勞慮就是:那是本性裡面多出來的自勞自慮,意思是說:本性沒有這些東西,都是多余的。[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生當下就是無生,知道我們本來就是佛。[以知名識字,]了解佛的名、也解這個字,[即知一字,即佛性也,故雲:名字即。]喔!原來我也是未來佛,了解這個名字,這樣他慢慢就會聽經聞法了。名字即佛,再來就是觀行即佛,[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心裡的壓抑、生滅、煩惱,叫做勞慮,用“勞”跟“慮”來包括一切,“勞”大部分都是指身體方面的一種痛苦;“慮”是指心上不安的一種煩惱,勞慮永斷就是身心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清淨的見解變成一種障礙,喔!我了解了,我了解了,身體有病苦,我要忍耐,認了就是我們的;心的煩惱也不可得、無所住,我已經了解了!結果了解變成一種障礙,也還是一種……還執著“我了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此名凡夫,隨順覺性。[此觀行即也。天台]宗[圓教五品觀行位人,]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圓伏五住,五住煩惱,過去已經講過很多遍了,三界有五住煩惱,欲愛住地等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惑息妄除,]迷惑停止,虛妄除掉,[故雲,勞慮永斷。三毒不行,]三毒就是貪、嗔、癡。用慈悲心起貪嗔癡,所有貪嗔癡統統是慈悲心。所以,《維摩诘經》說:貪嗔癡也是梵行,當下就是梵行,後面就會講到。三毒不行,[故雲:得法界淨。耽著淨境,]執著這個清淨的境界。[故雲:淨解為礙;]淨解為礙就是說:發一個清淨心去了解,我們本來就是佛,降伏這個煩惱;執著我們有這種功夫,也是一種障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還是不自在。簡單講:萬境、萬智統統放下,不要自己覺得:我很有修行!這樣就直接入佛的境界,當下能所平等,永遠不要起心動念說:我已經很了不起了!這樣你永遠都在進步。如果說:我看到佛、聽到音聲,聽到有人在念佛、聽到打鼓的聲音;或是說:我晚上見到鬼、見到神,我不得了了!醒後之後,就到處向人宣揚,這樣境界變成一種障礙,要化作無,無,不管你念佛念到什麼程度、作夢夢到什麼東西,多麼有修行,永遠保持一顆無相之心,就是一直念佛,堅持到底,這樣就對了!若作聖解,即著群邪,《楞嚴經》那一句話就講得非常好!《楞嚴經》說:若作聖解,即著群邪:如果你當作是聖人的的見解,你就受到魔的干擾。太了不起!魔是最怕《楞嚴經》,誰是誰非,誰對誰錯,《楞嚴經》一照,清清楚楚!我們人的見解,如果跟別人不同,就說:他違背因果,我所做的沒有違背因果!大家都會說: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每個人都說自己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哪一個人要承認他是邪?對不對?《楞嚴經》一對照,就清清楚楚,自己贊歎自己也沒用,贊歎自己也沒用!對不對?所以,圓觀行位,[天台判圓觀行位,]所以說:得到法界清淨,他就執著一種淨解,但是,這個時候無明還在,還在。所以,天台宗判圓觀行位,圓教的觀行位,[別信位,]別教的十信位。[同伏見思,名為外凡,]外凡位就是還沒有接近聖人,[故結名凡夫。]外凡;內凡位就是接近聖人了,入道叫做內凡,接近了。外凡:門外的凡夫,門外的凡夫;內凡:門內的凡夫,就是接近境界了。[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一切菩薩,見解為礙,什麼叫做見解為礙?以一切菩薩有所覺、有所見、有所了解這個清淨心;但是,變成一種障礙。[雖斷解礙]雖然斷解這個淨解之礙,這個解礙就是淨解之礙。雖然斷了前面所謂的淨解這礙,以清淨心去了解。[猶住見覺,]還是執著自己所看到的、覺悟的,那一念還是放不下,菩薩還是有障礙。[覺礙為礙]覺礙為礙,覺悟到這個障礙也是一種障礙。[而不自在,]覺礙是一種礙,而不自在。[此名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此相似即也。]相似即佛。[三賢位人,]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觀智增明,]觀照的智慧增加。[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前面是斷所,現在這個變成能,這個能覺悟的見地還沒有斷,見覺就是能覺悟的見地還沒有斷。[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裡面的能觀照的見解的智慧,也是一種障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未入地就是三賢位。 [善男子!] 底下是另外一段,分證即佛。說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你有所照、有所覺,這都是一種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真正的菩薩是如何修行?常常提正念,而不執著正念,勇氣同時放下,同時寂滅。[此分真即也。]這個“真”就是證,證悟的證,分證即佛。分真,這個“真”就是本來的佛性,清淨的佛性,分真即佛就是分證,幾分已經證到佛的境界,叫做分證,幾分已經證到佛的境界。[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以證平等真如,]以證得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能照寂滅之體,]智慧也是無相的東西;體理也是無相的東西;理也是無相的東西,簡單講:都是在一心當中論斷,在一心當中論斷,如果講寂滅就是講體;講作用就講智慧;講法就講理,所以,法、理、智、體,都是用心來論斷。[故照而非照,]能照之心,也沒有能照這執著。[不住功照,故雲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心就是還沒有究竟圓滿,當然還有微細的執著,還有能所,則以礙心就是還有能所。自滅諸礙,“能”斷掉這個“所”,“能”也把它除掉。[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經》雲:“圓明照生所”,]就是說:我們圓滿的這個清淨的本性,如果由觀照變成一種能所,叫做圓明照生所,還沒胡達到徹底的覺悟。[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照心,]放不下這個照,能觀照的心。[則形所相,]則形所相,變成了,形:變成、形成,變成所對立的所照之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所以礙滅礙也。若諸礙已滅,則照亦不立,]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也沒有滅這個礙、障礙。[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地上”不是土地之上,是初地以上,初地以上的菩薩,前面是三賢位,現在是初地的實證。[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是多余的。所以,如果人家講:你是shèng人,你不要太高興,你是剩下的剩,shèng ,變成剩下的廢人,這就很糟糕了!人家說:你是人shèng!高興得要死,結果你是剩下的剩。慘了,慘了![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知道這個手指並不是月亮。[以凡有修證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此結位也。

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在這個位次裡面不說所斷,因為是當下圓滿。[但約觀行淺深,]就觀察、觀照智慧的淺與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雲:應當遠離,]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如果要修行,真的!兩、三句話就解決,既然知道一切是虛妄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放下、不遠離呢?遠離是心無所住的意思,不是說我離開得很遠。不是這個意思,應當放下,不能執著一切幻化、虛妄的境界。[由堅執持,]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就是執著,現在我們要堅持遠離,由堅執持,[遠離心故,]下定決心,堅執持就是志氣,將我們的志氣拿出來,發願,要遠離錯誤的、假的這個世間,堅執持就是把你的志氣拿出來,志氣拿出來,遠離心故,[即淨解未亡,]清淨之解還未消失。[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照有覺,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就是底下那一段講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底下是果位,[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達到無所離就是平等。[名究竟覺,]就是無生,一切法沒有能所,就是無生。[當究竟即。]我們今天所有的煩惱都為什麼?從能所,能所,能所來的,見到惡人:我是好人,他是壞人!見到自己在行善:我在行善,我在行善!都有一個能。拜佛、念佛:我在拜佛,我在念佛!我,還有一個我,執著一個能修行的,不能融入實相法的東西,當然是凡夫了,不悟實相,不了義教,那當然是生滅的東西。所以說:說法不與實相中道第一義谛相應者,不名說法,不名說法。所以,[經旨了然,]經典講得清清楚楚。[幸深思之!]好好地去思惟。[以上六即之文,配合甚妙,謹錄直解,]節錄這個直解,一本注解,一本注解叫直解。[俾得發明。]“俾”就是令。令你們能夠覺悟,“發明”就是發明心地的意思。[三聖位竟。]到最後就果位了,果位。底下這一段,哇!那是太好了,底下這一段,是好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可以說究竟解脫的人,那個佛果位,不得了!貪嗔癡當下就是戒定慧,一切統統是梵行,因為畢竟空性,因為畢竟空性。底下那一段,你用一分鐘把它看一看。現在是果位,底下這一段是講究竟覺。

[丑四果位(分三)寅初明境二明心三結位

寅初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何以故?因為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悟到究竟空性的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什麼叫做得念失念呢?有所念,有所無念,一切都是無礙解脫。得到究竟法的人,[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就是因緣具足;破法就是因緣散壞,不好的,皆是涅槃,何以故?統統是畢竟空性,皆是涅槃。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大修行人,無論走到哪裡,二十四小時都解脫,何處不解脫?成就佛道,畢竟空性的人,[智慧、愚癡,通為般若;]愚癡叫做示現,你看他兩個眼睛遲鈍,示現的,大智慧的人,就算他裝得愣頭愣腦的,他還是大智慧,成就一切空性的人,[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何以故?菩薩即空,外道當體也是空,不可得,菩薩、外道對立所安之相也不可得,皆是菩提。所以說:修行人見一切相都無礙。[無明、真如,]沒有兩種境界。何以故?無明本自性空,本性是空,真如是對無明講的,也無真如之名,所以,無明就是真如,你也可以說無明是真如幻化出來的,無明也是幻化的東西,真如是由無明襯托出來的。所以,統統沒有,沒有所謂的無明,也沒有所謂的真如。所以,無明等於真如,真如等於無明。[無異境界;]沒有兩種境界。我們現在的煩惱心當下悟,就是佛心,同樣的意思。[諸戒定慧,]當下就是淫怒癡,[及淫怒癡,]都是戒定慧,[俱是梵行;]悟道的人,你持戒也好,你有定也好,一切修定,修慧也好,何以故?戒定慧是不同的名詞;但是,同一體性。淫本身也是空性;怒就是嗔恨,愚癡是無明,當體也是空性的東西,統統叫做梵行,悟道之者,無論二十四小時,統統悟道,統統悟道。[眾生國土,同一法性;]一切眾生,諸佛國土,統統同一個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何以故?唯心所造故,唯心所造故。[有性、無性,]就是有情無情,[齊成佛道;]為什麼?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心能轉境。所以,最後這一句:[一切煩惱,畢竟解脫。】]在好了!比喝拿破侖更好!所以,我為這個法癡迷,如癡如狂,我為佛所講的這個法,如癡如狂,唉!佛陀!您真是害死人了,讓我們聽到法之後,不離法,太好了!你說這個世間什麼雲霄飛車,什麼水上人家,養鴨、養雞人家,或是什麼園、悟智樂園,或是什麼十族文化村,你去看一看,轉一圈回來,不會覺得很疲勞嗎?你看他這樣一段話,就將佛所有的精華全道盡了。簡單講: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師父才告訴諸位:悟道的聖者,他做什麼事統統悟道,統統悟道!為什麼?沒有異境故,空無自性,統統進入空性,一切煩惱不住,一心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佛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不困難,不困難!研究佛法,保證比你吃任何東西……,你不研究佛法便罷,一研究佛法,你絕對會著迷,不會想放手,太迷人了!我念逢甲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佛學社,我很驚訝,I am surprise. Be surprise. 非常驚訝,世間竟然有這種大徹大悟的學問,我那個時候寫一封信給大哥,說:原來眾生就是這樣!寫得很感動!大哥拿給我父親看,師爺,師媽的先生叫做師爺。他說我已經不一樣了,已經變成另一個人了,不太正常了,abnormal,normal是正常,abnormal加ab,abnormal不正常的人。一般否定句是un;但是,這一句比較特別,abnormal,不正常!但是,我知道,我跟他們說:眾生這條路,我一定贏,到最後,你一定能了解小弟的體會,小弟的體會。現在全家都學佛了,果然不出所料。世間沒有一樣比佛法更好的,世間,你可以三天三夜不吃飯不會死;你如果三天三夜離開佛法,不念佛,你會很痛苦,沒有這條路,你無路可走,沒有路可走。太好了!沒有辦法形容,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對不對?我今見聞得受持。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以說:佛法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我們說佛法裡面,所有生活就是佛法;所有的佛法就是我們的生命,智慧之命,智慧之命。悟道的人,閉眼也好,睜眼也好,比你遨游全世界,去坐什麼輪船;我那天看到報導,從蘇俄坐輪船、豪華的郵輪,通過哪裡,由美國坐豪華郵輪,經過三天三夜,一直到達Canada加拿大,豪華郵輪,幾千噸的郵輪,載你去遨游看冰山;我不覺得那叫做快樂,唯有這個佛法,唯有這個佛法,它真正的是一種享受、一種高超、一種超越、一種真實性的生命。我聽到佛法後才發現:原來生命都是在虛妄當中過日子,人的悲哀,比動物更慘!所以,人家講一句話:若不覺悟真正的生命,縱然活到一百年,也是一種動物!人也是一種動物,哺乳類動物。

[四、果位,論寄息於生相。]最微細的,生、住、異、滅,前面是討論住相、異相、滅相,現在是討論生相。[文雲: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覺心初起,一念相應,我們就悟到覺心初起,與佛相應。[心無初相,]何以故?沒有生滅故。[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常住者不可住,無住一切相名常住,若有所住,不名常住。所以,常住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所住名常住;有所住不名常住。[名究竟覺。]菩薩!成佛不困難,不卡死自己,樣樣都快樂。成佛不困難,你們常常說很困難,並不困難![前三位是因,]前三位,三位是因。[但以觀智淺深,]所以,[用顯證位差別。此位是果,以究竟極證,故是究竟即,]究竟即佛。[以示平等佛慧也。]以開示佛的平等智慧。[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者:]簡單講:佛道在哪裡成就?一切障礙,統統都可以成就道業,看你怎麼用法?一句話,你以無所住心,那就什麼都解決,常住,常住於無所住。善男子!一切障礙,即是究竟覺;[此總標以下十對,]來顯示,[每對上句是障礙,下句即究竟。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即非究竟。若見一切障礙無不是覺,方稱究竟矣。]你看,你如果見到一切障礙你的,無不是覺,“覺”就是四個字:就是“自在無礙”,每一種障礙,你都自在,你都無礙,那就跟佛沒有兩樣,一定要令一切境界統統自在,統統無礙。[即論中:“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也”。]所以,我告訴諸位:開悟的人,是一位很不簡單的人,我們現在的人,別說開悟了,能通達經教就不得了了,能夠開示你正知正見的就不得了了,別說是要明心見性了,很難!如鳳毛麟角。若不相信,我們來調查看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舉手,如果舉手,待會問他兩句就啞口無言!所以,[得念失念,無非解脫者:]你擁有念頭也好,你沒有念頭,當下也是空性,統統解脫。[一、智識對。]智是平等,識是不平等;智是自在、是解脫;識是分別、是執著。[無念則得正念,]無念就是無貪嗔癡,無凡夫、二乘、菩薩之心,唯有當體就是如如智跟理。無一切念,就是說:聖人沒有凡夫之念,叫做無念,無念則得正念,就是[智也;有念則為失念,]你如果動到一個念頭,正念就失,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有了分別心,就是[識也。故論中說:“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等。]這是《大乘起信論》。覺悟的人,覺,當下他就是離一切念,離念就是離一切執著,離念就是住,“念”就是住。覺悟的人是離一切執著,無所住心的意思,如果你有念,則有所不覺,如果你還有念,就有所不覺。[今則了達念性本空,]無論得念也好、失念也好,[若得若失,]你如果回光返照,[同歸圓覺,以圓覺即解脫德故。]解脫故。底下更不不起,[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者;]成法,因緣具足,你不必歡喜;一切毀謗、傷害,也不必煩惱。為什麼?贊歎也是空;毀謗、批評也是空,皆名涅槃,會修行的人統統無礙。[二、成破對。眾緣聚會曰成,]當然是好的,譬如說結婚,結婚就請一團樂隊來演奏,請康樂隊來表演,宴席請客,大家都很高興,然後就演奏:吃飯了嗎?吃飽了嗎?吃飽就准備嫁人了……,很高興!如果有人過世,就請鼓吹樂隊來吹奏,不然就是請五子哭墓來哭,成法、破法,看到死亡就傷心;聖者不同,成也好、敗也發了,一切不可得。所以,學佛的人不簡單,不簡單!所以,世間人如果沒有這種佛學的理念,怎麼樣都克服不了,怎麼樣都克服不了!學佛,光是這一招“不可得”,你就不得了了!世間人都在“有”裡面打轉,所以,儒家思想,或者道家、老子、墨子,都是在“有”裡面打轉。今則了達:說:眾緣聚會叫做成,[離緣毀謗曰破。今則了達緣無自性,]也不可得。成就你也好、破壞你也好,[成破一如,]一切平等心看待,[同歸圓覺,以圓覺即涅槃不生滅法故。]所以,[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者:]都是般若。意思就是說:你只要一念回光返照,進入空性狀態,都是本來的面目,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三、智愚對。真解佛法即是智慧,妄生分別即是愚癡。]相對於愚癡,所以講一個智慧,[對愚立智,智非真智。因智顯愚,]所以,[愚非真愚。今則了達,二俱叵得,]“叵”就是不可得,兩種都是不可得,只要對立的名相襯托。[同歸圓覺,]如果你常常說:我很厲害!那麼就要感謝那些無能的人,感謝那些無能的人。是不是?沒有無能的人,就無法襯托出厲害的人。對不對?是不是這樣?譬如世界選美小姐,要選出像西施一樣的人,西施就要怎麼樣?感謝那些東施效颦的人,效仿西施的微笑。西施要感謝那些丑的人, 然她如何在歷史上留名?所以說:西施雖然很美;但是,那些丑的人也有功德,沒有那些很丑的人,要如何襯托出酬謝的美呢?所以,長得漂亮的人,不要老是撥弄你的頭發,不需要這樣,知道自己漂亮就行了。看到丑的人,你要感恩她,感恩;但是,不要跟她說:因為你的丑,所以顯示我的美。知道她丑就行了,不要跟人家這樣講,那是我們的福報,那是我們的福報。我們對鏡觀照,離開能所雙亡,知道自己英俊就好,不需要去講別人丑。同歸圓覺,[以圓覺即般若德故。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者;四、邪正對。依正解修證為菩薩所成就法,即是正道;依邪心取理為外道所成就法,即是邪道。]《思益梵天經》說[《思益經》雲:“住正道者,]住正道就是擁有平等心、大智慧的人。安住於平等心、正道的人。[不分別是邪是正。”]一律平等。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沒有仇人。[同歸圓覺,以圓覺即是無上菩提法故。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者:]無明是煩惱,真如是清淨,清淨、煩惱心同一心,無二心,看你悟還是不悟,如此而已,如此而已。[五、真妄對。如地中歷位所斷,即無明,]如地中歷位所斷就是說:如十地中一位……,歷位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位位所斷不同,這就是無明。歷位所證有十種真如,唯識學裡面,十地菩薩所斷,生十種真如。[歷位所證,即真如。無明無性,全體即真,]無明無性,無性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沒有根,沒有根。無明只是像作客,在真如當中暫時產生煩惱而已,煩惱而已。無明實豐是無性,就是沒有根,如風中毛,它沒有根,無自性,不是真實性的東西,無性就是無明不是真的;但是,無明當體悟了,全體就是真;如水波,放下,沒有波,波當下就是水。[真如隨緣,任運現妄。]真如清淨的心,隨一切因緣現出虛妄,我們如果悟到虛妄不可得,這就是本來的面目。[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二俱不立,]也不立迷,也不立悟;也不立真如,也不立無明妄想,二俱不立,[同歸圓覺,以圓覺即諸法,]為什麼?沒有其他的境界故。[無異境界故。]譬如說[諸戒、定、慧]這是指聖者來說:[及淫]就是男女,[、]發脾氣就是[怒、癡]這個是不好的煩惱;但是,對《圓覺經》來講,怎麼樣?[俱是梵行者:]哇!不得了!看你悟或是不悟?[六、染淨對。戒、定、慧淨法,淫、怒、癡染法;染法本空,何異淨法。]簡單講:如果自己標榜自己在持戒、自己在修定、自己有智慧,這樣還不是梵行,這樣叫做煩惱行,因為你還沒有忘掉一個自我,這樣還是煩惱。[《諸法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為什麼?化貪度眾生為貪欲,行菩薩道變成貪欲;化貪欲變成行菩薩道。[恚癡]就是教化眾生要現這個恚跟愚癡相。[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所以,方便運用貪嗔癡,貪恚癡。為什麼?因為不可得故,不可得故。所以,你們看你們師父在發脾氣,其實,他不是在發脾氣,他是在才華眾生,他有無量佛道。[即是圓覺,以圓覺即清淨因故。眾生國土同一法性者:七、依正對。]依正對。什麼叫做依正對呢?[依報,是無情國土;正報,是有情眾生。《涅槃經》雲:“我以佛眼,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皆悉究竟。”]為什麼?不可得故,講來講去,到最後都不可得,究竟不可得,你如果把這句話貼在門邊,天天看就能開悟。究竟不可得,如果很高興的時候:哈哈!所以,學佛後,你就會覺得,眾生真的如佛陀所說的:是名可憐愍者,講起來實在很悲哀、很可憐!我以前有空都做什麼呢?跑去逛百貨公司,台北有一間今日百貨,不得到是不是被火燒了,那天聽說發生火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以前我有空就邀吳金松:吳金松!來,我們去吹冷氣!因為百貨公司有冷氣,家裡沒冷氣;來!我們去吹冷氣!就走……,去哪裡?去百貨公司。吳金松如果賭博贏了錢,就會邀我:林益謙啊!走,去看電影!我都是讓他請客,因為我沒錢啊,他如果財贏了,就請我去西門町吃東西、去圓環邊吃沙茶火鍋,以前還沒吃素。吃沙茶火鍋,吃完後就去逛……,回來後我去念書,他又跑去賭博,然後我就又希望他贏!(法師笑)整天都在搞這個,他如果贏了,我就有火鍋可以吃;而我是每賭必輸,沒辦法,沒辦法!所以說:沒有學佛的人,實在不知道要走什麼路,無路可走,無路可走。不然你看這些歌星、影歌星,你看這些影歌星,在夜總會表演的節目,看過一遍,就不會再想看第二遍了,不是唱歌、跳舞,變魔術,就是清涼秀,就是清涼秀。對不對?或者模仿一些歌星,不然就是打诨插科,打诨插科,東聊聊,西聊聊,你看豬哥亮那個節目,東聊聊,西聊聊……,都是, 這樣。你如果悟道,一看都一樣,千篇一律。或是看報告新聞,也沒有什麼新聞啊,不是災難就是火災;不是火災就是動物園;不是動物園就是政治;不是政治就是經濟,economic,每天的報告,股票市場,股票市場。有一次,有一次:講到股票市場,有一次,一個徒弟毀謗我,說:慧律法師在玩股票!我只是保持沉默。人家問:你怎麼知道慧律法師在玩股票?他說:哎喲!你看電視都在看股票呢!結果不是,是因為那天我在看報告新聞時,突然有便意,跑到廁所蹲了很久,蹲了很久,拉肚子,結果電視沒關,當然,我又沒有神通,不然我在裡面眼睛眨一下,電視就自己關掉了,我又沒有神通!我進廁所後,電視正好在播報股票新聞,他在門外,不知道是我進所前,沒把電視關掉,因此就說我在玩股票。說起來,這世間怎麼會如此湊巧?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沒有親眼看到的都不准!依報,這是無情,無情;正報就是有情眾生。所以,《涅槃經》說:我以佛眼,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皆悉究竟,統統平等。[即是圓覺,以圓覺即諸法實性故。地獄天宮皆為淨土者:八、苦樂對。地獄是十惡苦果;天宮是十善樂果。苦樂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哪裡有一定呢?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培養一個清淨心,將來;如果我們現在無相,進去就是無相的世界,就是法身世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現在不要起心,不要動念,寬恕一切眾生,你不執著一切法,單單提一句佛號,你以無相修行,百年之後,進入的就是無相的世界,就是清淨極樂世界,清淨極樂世界就是無相,因為我們化法身為無量的清淨身,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用念頭,動到一個念頭,執著一個世界,世界就變小;不要動念頭,以平等性,所有遇到的世界,就是無量無邊清淨心,依法不依人。[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既本空,同歸圓覺,以圓覺即常寂光淨土故。有性無性齊成佛道者:九、有無對。以三無二有]三種不能成就佛道,二有決定,[決定性]可以成就佛道。就是說決定性的眾生,[及不定性,]兩種眾生。[二種眾生有佛性;]決定性的菩薩,決定性的菩薩道,還有能夠回心的二乘,[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定性就是一定的聲聞,不能改變叫做定性。所以說:決定性的菩薩、不定性的聲聞,這兩種眾生都有佛性。定性就是說:他一定是聲聞,不可改變,定性就是不可改變,不可改變的聲聞跟緣覺,那當然就是不能成佛了,不可改變嘛!所以,無性闡提,無性闡提叫做斷善根的眾生,一天到晚傷害三寶,叫做闡提。[三種人無佛性。諸大乘經雲:大地眾生,皆當作佛,無論有性無性,皆已齊成佛道故。一切煩惱畢竟解脫者:]畢竟解脫。[十、縛解對。]縛解對。[一切昏煩之法,惱亂真性,即貪、嗔、癡等,八萬四千,是系縛之法,能系眾生受生死苦。今了達苦即法身,無苦可捨,]何以故?苦是空性。[故一切煩惱,畢竟解脫。以上十對,名相雖異,]但是,它的道理並無不同。[其意不殊。但緣佛證圓覺,]什麼叫做“緣”呢?但緣就是:你只要,“緣”就是借重,借重於佛證悟的圓覺這一顆心。[心無取捨,]心無取捨,心地功夫拿出來![故得諸法普融,同歸圓妙矣。一明境竟。]太好了,太好了!

[寅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法界即一真法界;迷時從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絕對法界,沒有經過任何比較、沒有能所、沒有迷悟,叫做一真。[而起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法界,四聖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等等;六凡就是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今證佛果,還歸一真法界,深廣如海。慧是照用,稱法界而起,故名法界海慧。]就像法界一樣,智慧如海。所以,自皈依法,當願眾生,你們就知道要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可惜我們沒有深入經藏。[照了諸相猶如虛空者:今海慧為能照,諸相是所照,以離分別念,相即無相,猶如虛空。《楞嚴》雲:“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虛空的體,它不是一切相,非群相就是它不是一切相;但是,不拒絕一切相的發揮。[而不拒彼諸相發揮。”]簡單講就是:佛性是不可得;但是,不拒絕一切事相的作用。所以,用空性看一切,用空性看一切宇宙,一切宇宙皆空。[上句指體不變,非為群相:]一切相。[下句指用隨緣,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正不變而常隨緣,雖隨緣而仍不變,則圓覺妙性,亦復如是。二明心竟。

寅三結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這就是已經成佛的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名如來者:指能隨順人。]你只要放下,沒有取捨,沒有能所,你就是隨順佛性、諸佛菩薩在修行,不然不叫做修行人;每天在執著裡面:我在持戒、我在用功、我在念佛、我在修行!那都不是修行人,能所不除掉,都不能稱為修行人。[隨順覺性者:謂如來從初發心修行,大開圓解,於無修證,而起修證,漸次隨順,而證圓滿覺性,是為究竟覺。]究竟覺。[初明依位漸證竟。]所以,我們今天來打八關齋戒、來聽《圓覺經》,是大大的好用,讓你心根清淨,心根清淨,大大的好用,妙用現前,哇!太好了,太好了!我都覺得我是一個……,I’m feeling. I’m lucky old man.我覺得我是幸運的老男人! I’m feeling.I’m lucky old man. 我是幸運的老男人。因為I’m forty years old. 我已經四十歲了, 四十歲了,我是shèngw,剩下的廢人。《圓覺經》不聽就是不行,不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一定要出來聽經聞法,不聽經聞法不行,不行!心境轉不過來,卡死在裡面。[

子二明亡心頓證(分三)

丑初亡心入覺二驗果知因三即成佛智丑初又分二寅初指示安心二依法頓入

寅初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就是在任何一個時間。[不起妄念。]就是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執著心。[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就是說妄想心生起時,不要一直說:我要將它停止……,如果你一直想停止它,那也是妄想心。亦不息滅就是說:不要用克制的辦法,觀照的時候,令它當體即空,不要強加制止它,這樣不是修行。所以說: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一切妄想心當體就是空,亦不息滅,不要說我要將它滅掉,妄想心無自性,不能讓你滅掉,觀空就是滅、放下就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界,空上妄想境界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就是進入平等,不加就是不特別地去分別它,所以說:不加了知就是無生的意思。安住在妄想的境界,不特別去分別,你放下,了知就是清清楚楚,你不要加一層執著下去,你很清楚它是無生。也就是說:住妄想境界是事法界,不加了知是理法界,簡單講就是不礙,事相的法界,不礙理體的法界。也就是說:安住於一切妄想境界,當體就是空,不要多一層了知,不強加分別,放下就是。[於無了知,]於無了知就是:在沒有分別心理性法界裡面,也[不辨]這個“辨”是執著,也不執著它有真正的一個無生。也不執著[真實]之心,執著就是事相,也不執著無生是一個真實性的東西。[。】]再講一遍: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在沒有分別心理性的法界裡面,也不執著那個是真實的,理法界當體無生。所以,不辨真實就是事相的法界,不辨真實。不辨真實不是說分不清楚是真實,不是這個意思。“不辨”這個“辨”就是不執著有一種真實的無生,無生本來就是平等。

[前者漸次隨順,]慢慢修行……,就隨順如來覺性,但是,[位有高下,證有淺深,]這都是尚未徹徹底底的究竟了解。[皆為不了,寂滅心體,]我們的本性是很平等、很寂滅的。[能所未亡,恐存分別,則悟入無期。]就是遙遙無期,那要經過很長遠,沒有什麼希望,沒有這個時間。[今者的示平等一心,]“的示”就是正確的,的示:正確的指示叫做示。正確的指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為圓頓妙旨,]圓頓就是:一法就是一切法,就是圓頓。[成真隨順。]成真實,合覺性。[前是隨相法門,今為離相法門。亦如《華嚴》,先說差別位地因果,]差別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先說差別位地因果,[後以平等因果融之;]平等因果,發大心就是佛,佛不離因,因不離果。[此中意趣,]“意趣”就是道理,[正相同也。]這裡面所講的道理剛好相同。[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者:此的示]正確的開示,[一類圓頓菩薩眾生,平等安心之法。]就是說:根機大利的人,一句話就一針見血了,就進入解脫的境界。要如何修行呢?根機大利的人,[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就跟佛一樣,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我們的心性就全部影現出來,影現出來,[故居於一切時中,行、藏、]“行”就是有行動;“藏”就是表示說沒有任何行動,行、藏,“藏”就是靜止的狀態。無論是動態,無論是靜態,[語、]或是說話,[默,]或是不說話,或是眼睛見色法,[見色、]或是耳朵聽聲音,[聞聲,不起絲毫妄念,]所謂不起絲毫妄念,就是不起一點點的執著之心,智慧之心常常充滿我們的本性,清清楚楚是非、善惡;但是,不落入對立性的是非、善惡當中。[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現量就是真實的境界。我們動一個念頭分別,分別就有對立,現量本身就是事相的敵對,萬般的語言,攻擊、傷害、贊歎,就一直顯現出來。現量,簡單講就是一切的事相,統統叫做現量,六根、六塵所攀緣,一切變現出來的統統叫做現量。[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者:謂眾生妄心,本無自性,]你硬要壓抑它,要叫它休息,就愈控制不住:師父!要怎麼控制妄心?都控制不住。一直拼命地想一個辦法要控制它,愈想控制就愈動念……,就愈不能解決他內心的煩惱,內心的煩惱;要放下,學習放下。沒功夫的人先學忍耐,忍耐,功夫夠的我直接進入無生,進入無生,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亦不去,沒有什麼事,沒有什麼事,本無自性嘛!講起來很簡單,就像吃飯一樣,講是真的很簡單啊,很簡單,我就覺得很簡單,我覺得並不困難。說:師父!您很忙喔!你搞錯了,我很閒,我從來不會忙。“忙”怎麼寫?忘記了自己的心叫做忙。知道嗎?“忙”怎麼寫?沒有心叫做忙。說:你很忙!你很忙,就是這顆清淨心不知道跑去哪裡,就開始忙了。說:師父!您很忙喔!不!你搞錯了,我很閒,我的心正念都很清楚,清清楚楚,都很清楚,無一刻不閒,我從來不會忙,都很閒,就算你整天跟我講話,我還是很閒。因為[全體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異離波覓水。]息妄求真,注意聽這句話,離開了當下這個妄想,我要追求另外一個境界,那是不懂佛法的人。佛法告訴你:它不是追求的東西,佛法是講當下,現在這一念放下,你就什麼都解脫了!而我們不是,捨此取彼,離彼也是要取此啊,永遠在取捨之間團團轉,你修行無量劫,也永遠不能成道,你怎麼修都不能開悟。佛法不是息妄求真,那麼,這很簡單的道理,息妄求真,一直要克制這個妄想,一直要找真的,他不知道那個妄想當下就是真,你把妄想看得很清清楚楚,不要讓它受干擾,那一念,那一念就是。是來、非來,你很清楚,你就不要動搖它,你就任它是、任它非,是非無自性,任它是、任它非,一切法不可得,放下,它就對你無可奈何,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何異離波覓水,離開波要找水,根本就找不到。底下說:[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境從心現,元是自心,]師父以前就跟諸位講過:都是我們的心的問題,不要說別人講我們痛苦,要說我們的修養不夠才對。對不對?不要說:我先生不愛我,要說我們沒有魅力,我們自己沒有功夫;你如果很漂亮,表現得很溫柔,隨便招個手,你先生就為之傾倒了;那是你自己的條件不夠,才得求人家:你來愛我,你來愛我!不用這樣!對不對?本性也是如此,你不必同情我,你也可以批評我,也可以贊歎我,為什麼?一切法我都能夠接受。所以說:世間沒有冤枉,世間沒有冤枉,就是因果自有定論,你今天會遇到逆境、家庭起風波;或是先生不讓你學佛;或是娶個很無理取鬧的老婆,蠻橫不講理,那就沒辦法,娶都娶了!你不曉得,讓她一鬧起來,真的沒辦法,每天都是亮紅燈,每天都是亮紅燈,表示危險的意思。所以說:本來就是我們心的問題。[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豈容擬議。]“擬”就是假設;“議”就是去討論,哪裡容得下你去假設,或者是去討論?本來當體就是一,你種種……,“擬”就是一種假設;“議”就是一種討論,你怎麼可能去用假設它?因為那是如實境的東西。[舉心即錯,動念即乖,]你動到念頭就不對!所以,沒有明心見性,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到最後他就會自暴自棄。有一個人來問我說:請問師父!什麼叫做明心見性?我告訴他:請出來的就不是,不講也不是。他說:不然是要去撞牆嗎?到底是怎麼樣?我說:這樣不對,講也是,不講也是。他說:奇怪!到底在講什麼?統統聽不懂!就是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不論他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一切應退,都是本來面目,以本性用功夫,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他不會煩惱嘛!對不對?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我跟他講這個不是,他就著另外一個;著另一個便又不是,因為本性當體即空,悟到空性、無所住那個東西,那就是本來的面目。你說:師父:眾生因為執著慣了、依靠慣了,沒有一樣東西讓他著,他會覺得……,他現在意認為,本性好像有真實性的東西,一定有那一樣東西,我一定要抓住它,我一定要抓住它,那個要把它抓住的那一念就是錯誤,他不了解那一念放下,就是本來的面目,而不是去抓住它。你要抓住是提起正念,二十四小時,一直提起智慧之心,無所著、放下……,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本性不是一種有形的東西,不是像中秋月餅,可以切來吃的東西;它不能拿來吃,不過,感受又很清楚,清清楚楚在我們面前,又不可言說。所以,舉心即錯,動到念頭就不對,動念即乖,“乖”就是違背的意思,“乖”就是所謂違背的意思,違背。[若加了知,]如果強加的分別,正如《楞嚴經》所說:若加了知,若強加,加一層的特別去分別它。[如《楞嚴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自心就是說:自心,本來就是我們的心幻化出來的東西,你今天動到一個念頭,去執著你的心幻化出來的東西,豈不是你的心執著你自己心的東西?你的心卻是執著你自己幻化出來的東西。本來,非幻,本來是如如的本性,“厞幻”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變成了虛妄的法了。非幻,那當然就是真如了,無為平等法,真實法的如實智的東西,變成一種虛妄的執著法,非幻成幻法。[且心體本具靈知,]就是說:本性本來就有離開能所的知見。[何必更加了知耳!]加一層外在的力量,何必加一層力量呢?我們的本性,悟到本性的人,他本來就有清清楚楚的智慧,擁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者:]於無分別心,當下也不執著一個無分別的真實性。[謂於無了知處,]就是在沒有分別心的時候,[則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因為真實不必加另外一層力量,真實的東西,本自顯現出來。[如眼有見,]眼睛能看到外境,但是,不能反觀見到自己,[不自見眼,故不辨真實也。]所以,不必執著一種真實。另外有一種力量,不執著說:我在看!執著我在看,那是多余的,因為眼睛本來就能看,眼睛本來就能看,意思是說:心本來就有能知的力量,能知的力量。[此道人日用安心之法,]道人就是修行,這就是修行人要如何解決我們的煩惱。說:師父1我的心不安,請您幫我安心。這就是安心的辦法。安心的辦法是什麼?[苟能任運如斯,]如果你能按照這樣,一切法不可得、放下、無所住,用這種心,當下就是圓覺。[則心心合道,]所以,我跟諸位說:明心見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就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你念念無所著,念念就證得真實性的東西,真實性的東西。[念念證真,]合道,無所著才能合道。[隨緣而現利生事業矣!]隨一切眾生的因緣來度眾生。[然上雲:住妄想境,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則事不礙於理也。]不強加的分別。[此雲:於無了知,是理法界,]無了知就是於無生的法,當下就是理法界。[不辨真實,]就是不執著有一個真實性的理法界,也就是事相法界也是。所以,不辨真實,那麼,這個真實,也是所謂的事相上當體即空,因為真實的本性不強加分別,可以運用在一切的事相;但是,不能執著有一個無生,因為這個無生,運用在一切的事相法界裡面,統統是真實。所以,你要講理也對,要講事相也對,不辨真實。[則理不礙於事也。理事無礙,名為圓覺隨順。]這就是真正入佛的境界。就是又藉著這個圓覺的清淨的心,隨順如來的境界一直進去,這就是真正的功夫,修行就是在這一點。不然整天你來我往、你對我錯、我對你錯,修到死,你還是一樣執著,一個癡漢而已,也是一個執著的癡漢,愚癡!所以說:修行不困難,就是這樣,凡事不要太計較,凡事不要太計較,時時刻刻都快活![謂從此任運修習,自可到事事無礙,圓滿諸佛境界矣。]圓滿的諸佛境界矣。[初指示安心竟。

寅二依法頓入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彼諸眾生者:指上根眾生。]上根眾生,[聞是居一切時等法門,]前面所講的,不要起心動念,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真如,以平等心、無所住的心。[乃直指圓頓安心,]這就是[修行要訣。]我們為什麼會卡死自己?因為我們不圓滿,我們一直希望別人幫我們解決問題,事實上,我們放下,就什麼事都沒有,我們要求別人,那一念要求心,也可以說是一種執著。我們說求善知識,善知識也只能啟發我們的自性,善知識不能幫你修行,善知識指導我們一條路線;但是,我們要依法修持,若是一味希望別人幫助我們,我們到死都不得力。心不是有形,它不是有形,不是說我去爬山……,老人家爬山會很喘,很喘,比較有體力的人說:來!我背你,我背你!這個我能夠幫助你:心,沒有辦法,心是無形的東西,你怎麼使力幫助,就是幫不上忙,幫不上忙,因為沒有入,也沒有出口,你不曉得從哪裡進去,也不曉得從哪裡出來。所以要悟,悟就是找我們的心。[聞已能生深信,信已能解義趣,]只到之後能夠產生深信,信了之後,能夠解這個義趣,了解這個道理,“義趣”就是道理。[受以自修,]好好地來自己修行。[持以化世,]就是這樣子去度化眾生。[不生驚疑怖畏之心,]不要懷疑、不要驚懼、不要恐怖,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則坦然合道。]這樣就是合佛的道。[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甚為希有”也。初亡心入覺竟。

丑二驗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說:善男子!你們要知道,聽到《圓覺經》的人,他不產生驚惶,而且信心具足,而且又有所體悟,當知這個眾生,已經曾經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了,以及大菩薩,供養無數的諸佛大菩薩,植眾德本。喔!照這樣看來,所以說:在座諸位,你們已經供養百千萬億諸佛菩薩,今天才能聽到這部《圓覺經》。

[此結上頓悟,]上面所說的頓悟。[任運合道之機。]任運合道的根機,任運就是隨緣合道,一切因緣法當中,都合佛的心,合佛的心,他以圓覺的心,就能隨緣不動、不住,當然就是佛的心。[囑以汝等當知,如是眾生,皆因夙植深厚,]“夙植”就是宿世的根機,“植”就是種下深厚的。所以,聽經如果聽不懂,同樣一部經,有的人聽得很法喜,有的人聽不懂,聽得懂的人就是宿世有種善根;有的人聽不懂,硬是在圓環裡繞……,繞不出來,所以,根機不夠利,表示供養還不夠,要再拿來,供養還不夠,你看這裡講的;百千萬億嘛,表示供養還不夠,還要繼續供養。[故得信解受持。已曾供養恆沙諸佛及大菩薩者:如《金剛經》雲:]你這種大根機之人,一聞千悟的人,聽到馬上就悟了的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也。及大菩薩者:供其主以及其余也。]太長太長的時間了,太長太長的時間了!講真的,在我們講堂裡面,我看你們頭上都有光;你們頭上的確有光,因為上面都有電燈啊!我相信在座諸位,一定都是長久以來種下善根,講真的,今生要藉此善根,決定要了生死!在座諸位!不要迷迷糊糊的,說:我今生的根機差,不然來世再來!不要,你要接受我的勸告,不要再來了,不要再來了,做人很好受嗎?對不對?你也不知道來世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說:我們既然已經種下深厚的善根,又遇到文殊講堂,文殊講堂,對不對?我們又聽到《圓覺經》、又聽到淨土法門,我們要下很大決心,決定要了生死,一時一刻不可以懈怠,要常提起正念,常提起正念,不然枉費我們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我們已經種下無量的善根,今世就不要再蹉跎了,要去極樂世界了,要去極樂世界了。所以,最近我一直感受到年紀漸漸地在了,四十了!所以,最近我都自己在房間裡打佛七,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想:四十了……,乘以二就八十了;再乘以二,那時候就不是念阿彌陀佛……,就不是這樣念,那時候已經沒有牙齒了,就:阿彌陀佛……,念沒多久,口水就流出來,還要擦一下,牙齒都掉光了!趁現在還能念阿彌陀佛……,不然老了以後,裝上假牙,念阿彌陀佛……,念得太大聲,牙齒還會搖,還會搖,還會搖。老了以後,吃飯變成要用果汁機打成糊,整桌的素食都咬不動,只好用果汁機打一打,然後灌下去,沒牙齒,咬不動了!每天看到的都是大鍋菜,什麼叫做大鍋菜?就是用果汁機下去打一打,然後煮成糊狀舀起來吃。你看過人家做春卷皮嗎?用那一只髒手甩著軟面團,老了吃的東西就像那個,不然吞不下去,咬不動了,咬不動了!香茹、包心菜、高麗菜、稀飯熬煮後,全部放進果汁機打成糊狀,如果再加入咖哩,就像腹瀉那樣黃黃的,還是得吃啊,想活命還是要吞下去,老實說,人老了是很悲哀的事!我常常想:老了要怎麼吃東西?我這牙齒現在已經都快咬不動了,講起來很可憐!老人向上往往又會有一股怪味,一股怪味;拿一點東西,雙手就發抖……,對不對?發抖。端一碗飯要來吃,送到嘴邊時,飯粒已經快掉光了,我徒弟看到就大叫:把碗端好!不要對我那麼大聲啦,你要同情我以前教過你《圓覺經》,不要對我這麼凶!老了拿他沒辦法了,打不贏他,打不贏他!如果養到這麼不孝的徒弟,這也是命,我們的命,時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只因打不贏他也。沒辦法!所以,修行還是要趁年輕,講這個雖然是開玩笑,就是要你們警惕自己:趁著年輕要努力,修到像廣欽老和尚一樣,來無影,去無蹤,來去自如,說要回去就OK!所以說:還是要認真修行。所以,我最近都自己打佛七,阿彌陀佛……,我都只念四個字,不念六個字,念阿彌陀佛,有空就播放打佛七的那卷錄音帶,有空就播放……,薰習。所以,我現在連爬樓梯也是阿彌陀佛……,變成習慣性了,連晚上作夢也是,也是阿彌陀佛……,最近這幾天作夢都在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而且還會飛才是厲害;大家要努力修行![植眾德本者:以供佛則必聞法,供佛得福,聞法得慧,福慧雙修,已植萬德之本。以佛果萬德,惟以福慧為種故。二驗果知因竟。

丑三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佛說,信其不虛也;]佛的話,我們為什麼不信呢?對不對?按照佛講的法去修行。佛說:[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為什麼?因地心就是果地覺,以無所住的心修行,當然就是佛的心。[一切種智,即是佛智,成就此智,能生佛地一切智慧,故以種智為名也。一長行竟。]所以說:依法不依人,佛講什麼法,我們就照這樣做,包括師父也是要依法。[

辛二偈頌(分二)

壬初標頌二正頌

壬初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初標頌竟。

壬二正頌(科初二全同長行,末二句總結,長行無也。)]

佛要再一次地讓大家更清楚。[【“清淨慧當知:]你應當以智慧來了解。[圓滿菩提性,]按照圓覺自性修行,當然就圓滿我們的菩提之性,所以叫做圓滿菩提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清淨慧菩薩!你要了解,我們圓滿的菩提之性,就是放下,用圓覺去修行,當然就能圓滿我們的菩提之性。[無取亦無證,]什麼叫做無取亦無證呢?我們證得究竟菩提,寂滅不二時,就沒有所謂能取……,能修行的人、所取的境界,就是無有能所之人,無能證所證之法,所以說:無取亦無證,沒有一個取證的人,也沒有所證的境界,何以故?一切平等故。所以說:[無菩薩眾生。】]真正大修行的人,不會很崇拜大修行人;也不會很瞧不起凡夫眾生。所以,菩薩、眾生,都幻化出來的。幻化滅故,我們如果幻化當下放下,所以就無,沒有菩薩,也沒有眾生,也就是佛,佛無一切相,所以,《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在座諸位!有空要誦《金剛經》,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誦《金剛經》開大智慧,求往生極樂世界也很有力量,而且《金剛經》的份量也不會很大,份量也不會很大。

[清淨慧!汝等應當以智知之。圓滿菩提性者:依圓覺自性而修,自可圓滿菩提之性。無取亦無證者:圓滿菩提時,寂滅無二,無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證所證之法。無菩薩眾生者:以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所以故無。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長行就是第行文,前面所說的,不是偈頌的那一段,叫做長行。[長行雲:]就是前面所說的,直接敘述的,不是用偈頌的,長行是對偈頌講的,偈頌是對長行文講的;現在是用偈頌,那麼,長行是指前面的。前面說:[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你當下生長在娑婆世界,一切時間、空間,都可以產生如來圓覺的妙心,一切殺盜淫妄酒,不論一切多麼惡的境界,都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都能產生如來圓覺的妙心,看你有沒有善用心?[幻化滅一分,則顯一分覺性,故雲於滅未滅,]於滅未滅就是說:該滅的能所,你還沒有全部除掉,還沒有全部滅掉,在能所還沒有全部除掉,當然就還有虛妄,[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就有凡夫、就有二乘、就有菩薩等等的差別。所以說:[今言覺未覺時者,]覺與未覺的時候。[前約所滅之幻說,]滅掉所幻化。[今約所顯之覺言,]覺性。[如一分塵盡,]“塵”就是微細的煩惱,污垢如果去一分,[自得一分鏡明也,]鏡子如果三天沒擦,上面就會有灰塵,有灰塵。我們如果擦掉一分塵,鏡子就顯示一分;煩惱如果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解脫。[故雲:漸次有差別。]若論修行的關鍵人物經,當然是要漸漸前進;如果指究竟來講,是沒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我先簡單解釋一下,說:眾生為解礙,眾生發一個清淨心,了解我們的自性就是佛,道理知道了,在淨解當中產生執著。解礙就是因為有了清淨的解答,就是知道……,淨解就是了解了圓覺;但是,就以此為執著。眾生發一個清淨心去了解,卻執著這個清淨心的理性的東西。菩薩未離覺,菩薩覺悟所覺的境界是幻化,結果執著一個能覺的智觀,智慧之觀照,“覺”就是智慧的觀照。所以,菩薩還執著有一個智慧在觀照,就是不能離開那個“能”,離開那個“能”,是指三賢位,入地、入初地以後,能所就永寂滅,就進入如來的境界了,就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沒有能所之相。大覺悉圓滿,這樣就能圓滿大覺,大大覺悟。名為遍隨順,這才是恆順如來的覺性。

[此明漸次差別之相,雖現差別,不違覺性。眾生為解礙者:即彼淨解,為自障礙。]因為他發一個清淨心去了解,對本性圓覺有所了解。[於彼淨時,心生愛著,]起法的執著,愛著就是對法的一種執著,法執是眾生的毛病、學佛人的毛病,所以,學佛的人不應該互相攻擊,學佛的人應該互相勉勵。所以,還未到佛的究竟的境界,難免都會有看法不同。所以,[於淨起解,]對這個淨又起解,[故名淨解;不更求斷,故成障礙:]以為得少為足,我想我得到這樣了解就好了;了解不是我們的功夫,變成了不想要再進一步地去斷,斷掉這個障礙。[此信位也。菩薩未離覺者:]菩薩指三賢位的菩薩。[以三賢]是觀照的智慧增加,叫做[觀智增明,雖能斷淨解之礙,然猶住著於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未亡,]如果能見的那個見覺還沒有消化,[亦成障礙:此賢位也。]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入初地,[入地永寂滅,]初地菩薩就如同大地。[不住一切相者:以入地菩薩,已證平等真如,寂滅一心,故歷位常覺不住,]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皆常覺而不住。[不生住著之心。長行雲:礙已斷滅,無滅礙者,]礙已經滅了,誰來滅礙呢?當然就無礙了。[故雲:不住一切相;此聖位也。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者:以大覺世尊,萬德悉皆圓滿,無不具足。]所以,[長行雲: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你看!所以,我們修行,我們常常說要去哪裡修行,你要去哪裡修行?自己的心的障礙沒有打開,你要跑到哪一間道場?你看,一切障礙就是究竟覺,是你不善用心而已,是你自己不會運用智慧。你常常講:哪裡好修行、哪裡不好修行,其實是我們的心不安,才會亂闖亂撞!大修行的根機,一切障礙都是究竟覺。[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即非究竟覺。若見一切障礙,無不是覺,方稱究竟覺矣。故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等,]無非是解脫。前面講的十對,十種相對的諸法,[十對諸法普融,無取無捨,遍皆隨順,同歸圓妙,故雲遍隨順:此果位也。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心不生虛妄就是說:妄想心起來沒關系,不要管它,放下就好,就是說:在虛妄當中,當體就是空,這樣虛妄就無生;你若是硬要壓抑它,那也是虛妄。所以,要懂得對治虛妄,對治虛妄就是常常很清楚你的念頭,常常很清楚你的念頭:啊!我現在在無知了,我在發揮無知了,我現在要趕快提起正念!功夫不夠就是這樣;功夫夠的話,連動念對治都不必。[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

末世頓根眾生,聞法領解本具覺性,心不生虛妄者,不惟妄念不起,]當下[全體都是本地風光。]本地風光就是禅宗所講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譬如說:我說:你家住何蓮,你家住何蓮,你講講看你家前面、後面有什麼樹?你當然很清楚,我家前面是什麼、後面是什麼、左邊中什麼、右邊是什麼,這就是本地風光。意思就是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要叫他講本性的東西,他絕對不懷疑,所講出來的都是決定性的東西,沒有那個好像是、好像非、好像對、又好像錯,大徹大悟的人講話,哪有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嗯!可能這樣子。沒有那個,他講出來絕對單刀直入,沒有枝枝葉葉的東西,他講本性,就等於住在自己家裡,要講家裡的環境一樣,你家的環境,你會不清楚嗎?廁所在哪裡、餐廳在哪裡,你會走錯路嗎?我不相信!哪有可能的事,再復雜的房子,住三年都可以了若指掌。對不對?本地風光。我們沒開悟也沒關系,聽一些法,代替別人歡喜也好,別人明心見性,我們聽經也能聽得像是快見性了;不過,其實我們沒有。有一個人說:師父!我聽經的時候很法喜充滿,覺得很好很好;不過回去這一星期,好像不太用得著,很奇怪!用不出來。大家都有同感,頗有同感,聽經時,好像自己快開悟了;不過回去後,好像沒什麼作用。所以說:還是要正念常現前,凡夫嘛!所以說:[即於妄心亦不息滅也。]也不要去管它,不息滅它。[何以故?以妄元是真故。]虛妄的東西,悟了,就是本來的面目。對不對?你不要被虛妄牽引就好了。[若如是,則終日住在妄想境中,但對妄想境,不加了知之心,]不加了知之心就是不強加分別。[則妄境即是真境。]我不分別、無住,無住就是一切……,譬如說:我們現在一切妄想境界都現前,我的眼睛都是平等,我不強加分別,那就是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簡單講就是:不要讓境界影響你的情緒,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不要讓境界影響你的情緒,如果你的情緒有變化,那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如果一切境界,統統不可能讓你的情緒高低潮,那什麼都解決,沒有,沒有包括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我們一樣很鎮靜,很鎮靜。底下,所以說:[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者,於無了知處,即是真知,不必起心,更辨是真實;]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更加一層的執著,那就是真實。[此正道人]這就是真正修行人。[日用安心妙法,]安心就是無所安,無所住就是安心。所以,二祖慧可大師去見達摩祖師:我心不安,麻煩師父幫我安心!將心來,安汝心,把心拿出來,我把你的心安了。所以,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就是這樣。[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就是說:什麼事都不要執著,一念不生就是:什麼事都放下,只存在一顆智慧的心、無所住的心、清清楚楚的心,那就是我們的佛性。[佛說如是人者:指末世頓根眾生,現世聞是法門不生驚畏,即是菩薩,乘願再來,已曾供養恆沙諸佛,功德悉已圓滿,即能成就一切種智故。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雖然有種種度眾生方便的方法,雖然說方便有多門的意思,統統叫做隨順如來的智慧,意思就是權智,權智。[

此二句,長行無,]前面的長行文沒有,[故此總結。雖有多種度生方便者,皆名隨順權智故也。]權智故。[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三終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