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 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戊二 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分二) 己一二問答三觀修行後 二 問答兩重除障(己初又分二) 庚一 示三觀行相(庚初又分五)庚二明單復圓修三 辛初威德啟請 二 正陳請詞 三 如來贊許 四 承教靜聽 五 正答所問 辛一威德啟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對佛這樣講。 [此二四問答,]前面兩個是四種問答,兩種問答、兩種問答,就是四種問答。[別明觀行。]要如何修行。這是指[中根修證。]前面是上根之人所修,一念之間就進入圓覺;現在是別明觀行,別明就是各各不同,各各不同,這是中根之人的修證,因為根機不到,利根的人能夠頓悟,中根的人就要慢慢來,慢慢來、慢慢地熬。[言別明者,其有二意:]“別”的意思是什麼呢?[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名為別。]他是利根。[一、則此門各各自別,]前面是說:利根是別於一切中根之人;現在是說中根之人各各不同。說:則此門各各自別,[如三觀,]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看本書後面:“謂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定中的慧;三摩缽提:慧中有定;禅那:定慧均等,先了解三觀。所以,翻譯成中文,奢摩他就是空;三摩缽提應該是有,就是假有;禅那就是中道,也可以說是空、假、中三觀。翻回來,暫時了解一下,後面會談到。三觀。[或單修、]一觀,復修就是兩種。[或復修、]互相,互相交換,空、假、中互相交換修。或者是空、假、中同時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輪,]後面講的二十五輪,就是二十種修行方法不同。[各應一機,]輪就是種,二十五種修行方法的不同,各應一機。[故名為別。]所以名叫做別。[其所離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四相就是生、住、異、滅,前面所講的:有的是滅,有的是異,有的是住,有的是生,生是最微細的,滅是最粗的,由粗的先斷,所以,由下往上斷,滅、異、住、生。所以,四相四病,[皆是別相,不同前通明觀行也。於是威德自在菩薩,起座啟請。]這是[經家敘儀,]經家就是說:記載經典的人,加上去的一個儀式,記載經典的人,記載當時候他是怎麼禮敬佛。[三業恭敬如前。 辛二正陳請詞(分二)壬初慶前二請後 壬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好好地為我們說明這個差別性,分別這個差別性是如何,能夠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覺悟的心地非常光明。[承佛圓音,]藉著佛圓滿的音聲,因為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藉著佛圓滿的音聲,[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注意聽!承佛圓音,不因為修習而得善利,一開始聽怪怪的,怎麼會這樣講?怎麼會說:不因為修行?修行應該會得到利益,怎麼會不得善利呢?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我們的圓覺之心,自性本有,不是因為修行才得到善利,而是人人本來具足。所以說:承佛圓音,本自具足圓覺之心,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所以我說:古人的翻譯簡單,但是,並不明了,所以,必需再加字。聽師父的課,就是有一個好處,文言文不懂,我會加到你懂為止,加到你懂為止,像是來上國文的空中大學。所以,來上經典三年的人,會增加他的文學造詣,真的!會懂很多文學。 [大悲世尊,]按照前面所說的解釋。[准如前釋。廣為三句:謂為我等廣開分別如是,]什麼叫做廣開分別?大大地了解開緣、開示這個差別性,[而說次第隨順,]次第隨順就是說:有一定的次第,沒辦法坐電梯,不然也要告訴我怎麼爬樓梯,電梯就是代表直接,聽懂了嗎?咻……,我們去新加坡,那個大樓六、七十層,六、七十層,搭電梯到頂樓只要幾秒鐘,那實在快到……,又沒什麼感覺才是厲害,才是厲害!不知道那個電梯是怎麼發明出來的,才一下子,十樓、二十、三十、……,好快!新加坡的電梯,速度快得驚人,六、七十層,一下子,當!十樓……,非常快!當頂樓只要幾十秒,還不到一分鐘,六、七十層,這是舉例來說,直接入佛的本懷,就像坐電梯,咻……,如果不能坐電梯,至少要告訴我樓梯怎麼走,一層一層地爬,意思就是次第,次第隨順。[圓頓隨順諸文,令諸現前菩薩圓覺妙心,慧照光明,照見次第則妄盡覺顯,]虛妄去掉,覺性顯示出來。所以說:[照見圓頓,]圓滿的境界。[則當下離言。]離開一切語言。[承佛圓音者:佛音具足眾音,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不因修習而得善利,]因為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所以說:[謂亡心頓證,]把你那個能所的心放下,能攀緣的心、能觀照的心、能修行的心,統統沒有,進入性相一如,亡心就是性相一如,一切事相無生;一切無生就是事相,就是這麼偉大!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都是無生、不可得。如果聽經之後,煩惱還是很重,你就要想:我們的業障真的很重,人家怎麼那麼快,坐電梯一下子就到了,我連樓梯都沒得爬!對不對?樓梯在哪裡還找不到。有樓梯可以爬還算不錯,有樓梯可以爬,那個還有救,還知道要去七樓拜佛;連樓梯都找不到,找到廁所去,這就更糟糕了!所以說:亡心頓證,[識得自心,]了解我們的清淨心。[即是圓覺;不因修習觀行而得如斯善利。暫聞已得善利,]暫時聽到,馬上得到善利,[況勤而行之。初慶前竟。]勤加修行就是沒有修行,勤加修行就是好好地觀照無生,叫做勤加修行。 [壬二請後(分二)癸初問所修癸二明所為 癸初問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譬如一座大城,大的城門,外面有四個門東、南、西、北。[隨方來者,]隨四方來,[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世尊的徒弟也是辯才很好。 [此問所修之行,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但是,[未聞所修之行門,]要如何修行呢?[故此請問。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圓覺妙心,為清淨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門者:從外來入王都,]王的都城,[乃有四門,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只是因為根機不同。[但隨彼四方所來入之人非止一條路徑,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依四法界修,]四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隨彼根性,其發覺初心,]開發他的初發心。[乃有多種方便。一切菩薩者,謂欲證圓覺之人,合隨方來者。莊嚴成佛國土及成就無上菩提,隨其根性,非一種方便。如《楞嚴經》雲:“方便有多門”,]所以說:[合非只一路也。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方便漸次就是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來,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古德雲:“欲知山下路,]山下的路,我們如果要知道山下的路,[須問過來人。”]須問過來人。所以說:兩種人要聽,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第二、要聽有經驗人的話,要聽這兩種人的話。為什麼?經驗太重要了!所以,包括找醫生,大家都想找老醫生,經驗夠啊!經驗不是從學問來的。所以,外省人在煮面,煮完後,你如果嫌難吃,他就會操著外省腔跟你講一句台語:這是我數十年的經驗!數十年的經驗,外省人的台語不太流利:數十年的經驗!因此,要問過來人,修行也是這樣。[故雲惟願世尊,以世尊乃過來人也。廣為我等,宣說最初發心之方便。所謂隨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之因地故。初雲:]我們了解這世間如空中的花,[知是空華,]虛妄的東西放下,[即無輪轉。]無輪轉就是沒有生滅,輪轉就是生滅,你就不會被它影響,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生滅的東西,不要隨它轉就無。[又雲:知幻即離,]如果了解這是虛妄的東西,我們就放下、就離開,沒有煩惱。[不作方便,]也不假任何的手段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上上人圓修頓悟之行。今為中下之機,故請應用何等方便,漸次增進,並能修之人總有幾種?初問所修竟。]問到這裡。 [癸二明所為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什麼叫游戲如來?已經得到妙用了,神通自在了,當然就當作游戲一樣,得力了!所以說: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令此現會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眾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開解悟,發覺初修方便,以及漸次增進之法。游戲如來大寂滅海者:建水月之道場,作夢中之佛事,游戲諸佛如來,大寂滅海之中。作是語已,如是三請。二正陳請詞竟。]請了三次,不是像現在的人,這麼簡單就聽到師父說法,這麼簡單。現在的人看到師父都是:嗨!慧律法師(法師作招手狀)!沒辦法!像兄弟一樣,像兄弟:喂!慧律兄!我舅又到最近出殡,師媽回去台北,他就常問:老大,老大!這要怎麼處理啊?竟然叫我老大,沒有學佛都叫我老大,還說:叫慧律兄沒錯啊,不然要叫什麼?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為汝說!”】]當為汝說。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重言善哉者:乃贊其當場一問,]利益現在以及後代的人。[利益今後也。汝等乃能為諸現前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問詞]問的這個詞,[還有漸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裡之程,]一開始修行就是要這樣。所以說:[趣向既定,漸次可知。誡以谛聽,許以當說。三如來贊許竟。 辛四承教靜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所以,我們如果沒有遇到佛,那就沒辦法;還要遇到這些菩薩知道怎麼問才是重要,我們想問的,這些菩薩都代替我們問好了,代替我們問好了!對不對?還得遇到這些菩薩很會提問題,如果叫你問,只怕你問不出來!假設說現在佛陀現前,你頂多是說:請世尊開示!你也不知道要請佛開示什麼,因為你不懂啊!對不對?這些菩薩就有辦法講圓覺的妙性,你沒辦法!提問題還要問得有藝術,要很厲害才有辦法問。所以,我們想問的,菩薩都替我們問好了。 [辛五正答所問(分二) 壬初長行二偈頌(壬初又分四) 癸初標本舉數二正示觀門三引例彰圓四校量顯勝(癸初又分二) 子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子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子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平等無二。體居萬象之先,故稱無上。]也就是說:我們的本體;萬象就是一切事相;我們說:體、相、用,體就是平等空性;相跟用就是萬象。所以說:體、相、用,體是居萬象之先,所以稱無上,底下說:[本妙覺性,周遍十方一切處故,隨緣出生,一切諸佛,]我們的本性,這個妙覺,如果會用,會用,如果你會用,它就遍十方一切處,隨緣出生,一切諸佛。簡單講:隨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緣、惡的因緣、大的因緣、小的因緣,乃至一切的因緣、贊歎的因緣,不管……,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緣;或者是你處於很順遂的因緣,都能產生我們的本性,只在悟跟悟而已,也就是我們會不會運用這顆心。我們如果不會運用這顆心,行善執著善,變成惡,本來是布施,卻變成惡法。我們如果運用這顆心,譬如說:別人對我們不好,一切很惡的因緣,我們如果懂得觀照,知道這就是學習的機會,惡卻變成善,善惡本無自性,唯心所造。也就是說:隨一切因緣,才能產生我們的如來清淨的本性。所以說:在這個道場如果沒有解決;沒有解決就是沒有明心見性,就算你去其他道場,也一樣沒有消息,零加無序一千個零,統統叫做零。悟是指當下,你若能體會“當下”這兩個字,才有辦法入道。所謂當下就是畢竟空性,當下就是超越、解脫的現在,叫做當下。“當下”這兩個字很難解釋,也很沒有辦法去形容,因為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在不得已的時間形容之下,他說:我當下;事實上,空無一切相的東西,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在無所住、在無所著的境界之下,你要如何來形容畢竟空性的思想?你不用“當下”沒辦法形容,你不用當下……,譬如說:虛空當中,虛空當中無一切相,無一切相,虛空在哪個地方?你隨手一指都是虛空。我們的本性,不住過去、現在、未來,不住一切法,你只得講“當下”,就是代表一切法,不然你沒辦法開示、沒辦法形容、沒辦法去體會。所以,當下就是平等,所以,當下這一念,就是遍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華嚴經》說: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一切劫也是時間累積的一種覺性、一種認同,你無量劫是因為無明,無明如果一念圓滿,所有無明都無,這難道不是無量劫就在一念?一念能夠化作無量劫,因為你已經神通妙用自在,你能夠將時間當作一種意識性的累積,意識上的累積,所以,強迫它,給它一個形容,一念可以化作無量劫,無量劫可以化作一念。所以說:“當下”簡單講就是畢竟空性平等,我們的真如本性,只有這樣形容而已。所以,禅宗有一句“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在那個時候,就進入實相,不隔一絲,不隔一毫,沒有任何的期盼,沒有任何的轉角處,當下就是本來的東西。什麼叫做當下?放開身心,一切法不可得,統統平等,任何的形容都不對。所以說:隨緣出生,一切諸佛,修行就是在這一念。[及諸有情,與一切諸法,並及無情,同一體性。如前所雲:]就像前面所講的:[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我們知道一切緣,緣起是無自性,一切因緣法既然無自性,就像是幻化出來的東西,每一個幻化的當下,都夠產生我們如來圓覺的妙心。就是說:如果會運用我們的心地,你就是佛。[故得同體平等,即所謂“情與無情共一體,]“情”就是眾生;“無情”就是山河大地,共一體。為什麼?“情”叫做佛性;“無情”叫做法性。“有情”叫做佛性;無情”叫做法性。在唯識學來講,“有情”就是見分,“無情”就是相分,見分與相分,都來自於自體分,沒有什麼兩樣的,共同一個體性的,共同一個體性的東西,是我們剎那間無明一直變化……,硬要自己執著,硬要卡死自己,所以,將我、你、山河大地,分得清清楚楚,分得清清楚楚。所以說:情與無情,何以故?都是空性。[處處皆同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則佛性即是諸法之性,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剛般若》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菩薩!你如果能在這八個字好好地體會,絕對處處無掛無礙,自由自在,見到惡,你也是一樣;見到善,也是平等;見到一切法也平等;再惡的人也平等;乞丐來也平等;皇帝來也平等,凡是一切事相,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不可得,當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我們的貪嗔癡從哪裡來?貪嗔癡就是因為不了解幻化的東西,不知道放下;不知道放下幻化出來的東西,你就不能嗀平等的當下。[於諸修行實無有二者:]就是不二門,不二門。[謂於彼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無有二相。如前所雲: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無明與真如,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真如是清淨心的根本,說:無明當下就是真如,無異境界:沒有兩種境界。為什麼你有兩種境界呢?因為你有我執、有法執、有生相無明,硬是把自己跟有情無情分得很開,你、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所以,無明當下就是真如,沒有什麼兩種境界。[諸戒定慧,及貪嗔癡,同是梵行。]何以故?戒定慧不可得故,自性自有具足戒,自性自有具足定,自性自有具足慧,戒定慧皆具足故。何以故,戒定慧就是貪嗔癡?皆是梵行呢?何以故?貪無自性,貪不可得;嗔無自性,嗔不可得;癡無自性,癡不可得,貪嗔癡雖是無明煩惱的來源,煩惱本來就是幻化的東西,所以,也不可得。所以,戒定慧不可得、貪嗔癡不可得,都是平等法,所以,同是梵行故。修行如果不從不二法門下手,修到八十歲、九十歲,還是為了別人煩惱,為了別人煩惱。所以,師父才再三地勸告諸位:我們有修沒修,這才是重要,自己有修沒修才是重要;別人有沒有修,這是別人的問題,我們有沒有修?這才是最重要!所以,[但契一真,]你只要合一真法界,[實無有二。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竟。]實在是沒有二種,沒有把戒定慧分開,沒有把貪嗔癡分開,為什麼?不二故,不二法門,不二法門。要做一個菩薩、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如果不從不二法門好好下手,我們今天只能做世間的君子而已,善惡分得清清楚楚的人,叫做君子;善惡分得清清楚楚而無所著,那叫做聖人,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善惡分得很清楚的人,那叫做君子;善惡分得很清楚的人,而不執著、不受善惡的影響,那叫做聖人,那不是君子而已。 [子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說:方便隨順,我們要證入如來如來真性。 [此正入證之門。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如《楞嚴經》所雲:“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故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其數無量,所以說: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什麼叫做方便隨順呢?方便就是手段,運用三觀——空觀、假觀、中觀,而進入我們如來的自性,它的方法是很多的,說:我們運用種種方便、種種手段,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進入平等的階段,進入解脫的階段,它的方法很多,有多少呢?無量無邊。若是簡單來講,[但圓攝所歸,]圓攝所歸就是說:用圓滿的方法來歸納,圓攝所歸,用圓滿的方法,根據根機的差別,所以說:[循順根性差別,證入淺深,]簡單地分,[當有三種。]有三種。[然眾生根性,雖復萬殊,而此三觀,收無不盡。初標本舉數竟。]空觀、假觀、中觀,沒有什麼兩樣,沒有什麼兩樣,奢摩他、三摩、禅那,後面會講到,所以,再解釋一遍:方便隨順,用各種的方便修行,來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它的方法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用圓滿的方法來攝所歸,歸納的方法,按照眾生的根性,叫做循性差別,前面說眾生有五種根性,當有三種,那就是所謂的三觀,三觀。 [癸二正示觀門(分三) 子初泯相澄神觀二起幻銷塵觀三絕待靈心觀(子初又分四)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三示入觀之效四結觀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到清淨圓滿的覺性。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不然你要如何修行?修行人怎麼可以閉門造車呢?有的人講:我自己關起門來好好念佛!你怎麼叫做好好念佛?說:師父啊!我要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我問你:什麼叫做老實?老實是沒有妄想,你沒有妄想嗎?問題是“老實”這兩個字很難,老實就是通達自性、平等,叫做老實;我們從來不老實,我們每天早課、晚課,不過,妄想仍然一大堆,不老實。所以說: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要先體悟。[先要悟解,]要了解悟到,[本有真淨,]我們每個人本來有的真實清淨,[圓覺妙心,]用這種心來……,[以為]“以為”就是當作。當作[觀行之本,]“以為”就是當作。來當作我們修觀的根本,修行觀照的根本,這樣我們才能成佛。我們今天修行就是盲目,用意識心在分別,終日人我是非不斷,放不下人家的侮辱,放不下人家的贊歎,當然沒辦法修行。我們要先悟到圓覺,何謂圓覺?圓覺不可得。[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就是說:我們一開始要修行,用不生不滅修行的心,[然後淨治無明習氣,]淨治就是所謂的對治,對治,就是所謂的長養聖胎。所以,開悟不困難,問題是開悟了以後,你怎麼修行?怎麼樣除掉這個習性?這是很大的問題。開悟並不困難,悟到平等,我認為不是很困難的事;困難的是說:我悟了以後,要如何長養我的聖胎?我已經有聖胎了,我怎麼樣繼續滋潤它?我要如何來長養我這個聖胎、清淨的佛性?這就要看功夫了。所以,有些悟了的人,仍被習氣所轉,被習氣所轉,除非是大徹大悟。所以說:然後淨治無明的習氣,[稱性而修耳。]“稱”就是合乎於。合乎於本性來修行。[先修奢摩他。此三種梵名,同《楞嚴經直解》雲:]《楞嚴經直解》這是一本書。[二經列三名,]意思都差不多。[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禅那。古釋奢摩他,]中國話翻譯作止,[此翻雲止,]“止”:定。“止”就是停止妄想,心有定,妄想就停止,簡單講:奢摩他就是所謂的定。[以寂靜為相,]寂靜就是不為一切所困擾,心安住在很安靜的境地。以前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對我很好,對我很好,我那時候已經學佛了,他很喜歡看海,常常叫我講佛法給他聽。他就說:林益謙啊!(林益謙就是我,你認識我吧?)我如果去看海的時候,就覺得心裡很靜很靜。我說:那如果沒有看海呢?他說:對喔!我怎麼沒想到?不看海,心就不靜了。對不對?有一個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適,他說:我去澳洲Australia,發現到處都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樹木茂盛,也沒有空氣污染;澳洲的墨爾本、雪梨,到處都是公園,地廣人稀,是一個很好、很清淨的地方,我看到那個環境,心裡很高興!我說:那如果有一天搬離澳洲怎麼辦?憑藉著外境,而感覺有一點定,那叫做外來的定,不是本性具足的定;外來的定,外力一失去,就不是我們的東西。所以,定要從本性發出智慧,放下,那個清淨心的定,才真正是我們的東西。如果說:因為我們住在一間公寓裡,或是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我們才覺得很靜,那不是叫做靜,那叫做無明,無明,那叫做無明,無明。搞清楚喔,寂靜是以慧為基礎的定,叫做寂靜。[義當空觀。]空觀。靜就是空觀。[三摩缽提,此翻雲等至,]三摩缽提叫做慧,智慧的慧。什麼叫做等至呢?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叫做等至,“等”就是平等,令一切眾生,一切相都讓它平等到達,等至,簡單講就是: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亦名等持,]等持。[以幻化為相,]以幻化為相,一切幻化之相無礙。所以,翻譯起來,[義當假觀。]假觀就是不不論事相,叫做假觀,知道一切法畢竟空性;但是,不否認一切法,不否認一切法。再來,[禅那,]翻譯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定中有智慧,智慧當中有定,叫做禅那。[此翻雲靜慮,雙離靜幻,]雙離靜幻。什麼叫做雙離靜幻呢?也不著空,也不著有,就是不著假,不著空觀,也不著假觀,叫做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寂滅就是空有不可得。[義當中觀。]按照它的道理;“義”就是道理。按照這個道理來說:就如同天台的中觀,配合著天台的中觀,義當中觀就是按照道理來說:那應該是天台所講的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具三谛理,]三谛理。[謂空藏]空如來藏。[、不空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藏]空不空如來藏。[。]說: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這簡單了!空如來藏,這是《楞嚴經》講的,什麼叫做空如來藏呢?就是說我們本性,我們的本性,如來藏就是含有如來的本性,有一種力量,一種力量,叫做空的智慧。不空如來藏呢?就是說我們的如來藏當中、我們的自性當中,有一種智慧,不壞假名,知道一切名是假;但是不壞,也就是不空,不去否認它。所以,不空就是有,就是假立的存在。空不空呢?我們在如來藏當中,當下就是空,當下空就是不空,不空當下就是空,所以,這個也是差不多。[空,即空觀,真谛也。]真就是不是俗,真就是不壞叫做真,不壞,當然是以空為主叫做不壞,真的東西當然不會壞,空的東西、空性的東西當然不壞了。[不空,即假觀,]假有的存在,假有,“假”就是因緣生,[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觀,第一義谛也。]第一義谛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三觀各照一谛,]三觀各照一谛,空觀、假觀、中觀,各照一個,真谛、俗谛跟中谛。[圓攝一心,]縮回來,圓攝回來,簡單講也是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剎那之間即開悟,叫做頓,以一心圓照,為頓。[以次第各照,則為漸。]次第各照就是說:空觀修了之後修假觀;假觀修了之後修中觀,一步一步來,叫做次第,這叫做漸漸的根器;頓是指根機,漸也是指根器。[此憨山]大師[依天台三觀義,略順於《楞嚴》。《正脈》]就是交光大師所作,[不翻,但約義釋雲:]就道理來講、來解釋。[奢摩他,謂開解照了不生滅之自性,]開解照了,開解照了不生滅的自性,修行要依此而修。什麼叫做不生滅?簡單講:不論天氣好、壞,或者是下雨,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緣生不可得,不生滅,用這種心去修行,不要被習氣所牽,剩下來就是心境上的轉變。先用放下一切,然後觀照起心動念,戰勝了習氣,我們成佛指日可待,成佛就指日可待。放下一切外緣,這些都是假的,因為外緣而起貪嗔癡,這是愚癡的眾生;如果因為外境而回光返照,暈就真的是修行人,這就是修行人。[微密觀照。]好好地觀照。[全取正因佛性,]所以,[略兼了因為體,]了因就是修行,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前面我們講過了。所以,略兼了因佛性為體,[是為即定之慧。]定之慧,你看加一個“慧”字,奢摩他、三摩缽提、禅那,你看,奢摩他,後面還加一個智慧。所以,定不能離開智慧,定離開智慧的話,四禅八定變成外道的東西,變成外道的東西。佛法的偉大,他的入定,全部是因為有般若的慧才入定,那這個定就是正知正見的定。[三摩缽提,謂蹑解起行,]“蹑”就是依照。依照這個解悟、悟到的東西起修行。[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入一個沒有妄想的境界。[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因為體,]緣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們的佛性,叫做緣因佛性,緣因佛性,為體。[是謂即慧之定。]有智慧,但是不離定,有智慧不離定,這個“之”就是中,前面的定之慧,慧之定,就是定中有慧;這裡是慧之定,就是慧中有定,這道理是一樣的意思。[禅那,謂歷位修證,]經過一個階段……,一直修證,[如是中中流入薩婆苦海。]中中就是說恰到好處的圓融,恰到好處的圓覺統統流入,什麼叫做薩婆若海?一切種智叫做薩婆若海,一切種智:道種智,一切智、道種智,綜合起來叫做一切種智,叫做薩婆若海,一切種智。[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了二因為體,]略兼緣因佛性、了因佛性為體。[是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均等。這就是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所以,[此交光依《楞嚴經義》,]所以說:《楞嚴經》是非常重要的經典,我們《圓覺經》講完,就要講《楞嚴經》,《楞嚴經》差不多要講一年半至兩年,相當地久![似有揀於天台。]“揀”就是不同於,“揀”就是分別於,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樣。[惟我圭峰密祖《疏》,]圭峰大師,宗密大師,圭峰宗密大師。[依本經]本經就是《圓覺》。[另立三種觀名,冥符《楞嚴》;質之憨山、交光,亦不相違,]“質”就是對照。對照憨山大師、對照著交光大師來看,也沒有什麼互相違背的地方。質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種觀名,符合《楞嚴經》,對照憨山大師的注解、交光大師的注解《楞嚴正脈》,也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什麼互相違背。[今准用之。]拿這個來作為標准。[第一、奢摩他、為泯相澄神觀。]這顧名思義很簡單,[自釋:泯相者,謂身心客塵永滅;]泯相:破一切相,沒有身相、沒有心的煩惱。[澄神者,取靜澄念;]就是把思想集中,然後慢慢地冷靜,冷靜,英文叫做calm down,calm down,你要冷靜,要冷靜,碰到什麼事情要冷靜:我這樣去追求,值得嗎?我這樣去煩惱,值得嗎?冷靜。冷靜了久了,馬上發現清淨的這一顆心。[觀者,心冥所觀之境也。]發現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身心進入空性的狀態,馬上就清清淨淨。[第二、三摩缽提,為起幻銷塵觀。]起幻銷塵觀。什麼叫做起幻銷塵觀呢?[自釋:起幻者、謂起諸幻智,]這個“幻”就是智慧,起這個幻化的智慧,智慧也不可得,當然以幻化了。[以除幻]化[境]界[,]所以叫做起幻銷塵[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來開示幻化的眾生。所以,[銷塵者、從此自覺,]六根與六塵不能干礙。[根塵無累,]六根、六塵沒有什麼負擔。為什麼?六根放光動地,已經明心見性了,見到圓覺了,對不對?本來無一物,又休息惹塵埃呢?根,六根又變成、轉變成六種本性,本性是一體的,眼睛,我們說分別心叫做眼識,對不對?分別心,在眼睛叫做見。所以,見就是見性;聞就變成聞性,耳朵就變成聞性了,六根、六塵本來是分別執著的,但是,我們一剎那之間,身心幻累,煩惱,當下知道它是空性,不可得的東西。我們的六根、六塵,所以,祖師大德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所以,師父跟你們講的,師父編纂的那個《佛心禅話》,哇!那是太好了!所以說:應該去看看那個禅宗的祖師大德怎麼講,你如果研究《圓覺經》、禅宗,再看師父所編纂的《佛心禅話》,哇!這太好了!比吃霜淇淋還好,很容易就悟道了;不悟不是我的問題。有一個人修行了很久,修行了很久,沒有開悟,去問他師父:師父,師父啊!我修了這麼久,為什麼都不開悟呢?他的師父告訴他:是你自己障礙啊,你不開悟,跟我有什麼關系?自己不覺悟嘛!怎麼關師父的事情呢?說:仁者自不悟,去何關師父之事呢?你自己不開悟,跟師父哪有關系?你自己不放下,有什麼辦法?所以,根塵無累,[自他一體,]自己跟別人同一體性。[幻相永離。]幻相就永遠離開。[幻相屬塵,]那是外在的塵。[永離謂銷,]永遠離叫做銷,稍就是所謂的融化它。廣欽老和尚說:修行人要把有的東西轉變成無的東西,這個就是功夫。有,我們今天有,有車子、有房子,然後就有什麼?就有煩惱;有感情、有愛情,就有執著;要把“有”的東西,轉變成什麼?變成無,這就是真正在修行。無就無掛無礙,無掛無礙。對不對?所以說:[非但所觀是幻,能觀之智亦幻,故皆永離也。第三、禅那,為絕待靈心觀。]絕待的靈心觀,絕待就是一真、平等,沒有對立叫做絕待,絕待就是不二,不二,不去動一個念頭,說:我在行善!不去動一個念頭,排斥任何一個惡的人,那這個人的功夫就到家了!絕待。再惡的人,我都能夠原諒他;也不必有原諒的心,再惡的人,自性也是空;再好的人也是空,這樣就平等。[自釋: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行。]這個要解釋一下,不然會看不懂。非關真妄,我們以福建、絕待的心,怎麼樣非關就是沒有所謂的真跟妄的對立,我們講的真是對妄講的,妄是對真的講的,這個還是名相,真正的絕待是不可思議,就像《維摩诘經》裡面講到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起來頂禮,喔!乃是真正無言,就是不二法門,連講都不可以講。真、妄都是落入語言的,真跟虛妄都是落入語言,只要落入語言,對我們的本性就有偏差,不是我們本來的東西;除非悟道,悟道,語言就是實相。所以,不對有空,不對有空就是:不取相對有限空的執著,叫做不對有空,不執取相對的有、空,不執著於相對的有跟空的思想,叫做不對有空,有跟空是相對的東西,怎麼樣?直照靈知,直接歸入我們的本體,而為觀行,而為觀行。放下,如果做不到這樣,做不到這樣,菩薩!你就聽師父講兩個字:放下,你在大門寫上斗大兩個字,門開開關關,一天要念好幾遍,如果去廁所就念:放下,放下;如果去大使,貼兩個字:解脫,解脫;放下,小便時念放下,大全時就念解脫,放下、解脫……,每天小便、大便都念,很快就解脫,進步神速!往下,不可得故……,所以,在門上貼著斗大的“放下”兩個字,頭上廁所的門開始大便,就看這兩個字:解脫,……解脫,這很快的!修行,你說很困難,其實也很簡單,放不下,硬要卡死自己就沒辦法,才得勞駕佛陀說法四十九。若是上根利智之人,譬如六祖慧能大師,六祖慧能大師遇到五祖,一句話就開悟;六祖慧能大師如果遇到佛陀,去到佛陀那裡,佛陀只要比一只手指頭,六祖馬上開悟,連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不必,比這一只就是絕待,遠離對待,遠離對立,對不對?進入空性的東西,比這一只,六祖就開悟了!哪像我們搞了這麼久,我講得聲嘶力竭,從去年講到今年,問看看有誰開悟了,還沒有人舉手,真是糟糕!你看這根機相差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根機,跟二千年後差這麼多![如文雲: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又雲:超過礙無礙境,]連那個無礙的境界都不能執著。[又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不互相干礙。[皆絕待靈心義也。]絕待的靈心。[初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示觀行之相 【“以淨覺心,]現在要開示如何觀、如何修行了。以清淨的這顆覺悟的心、放下的心,怎麼樣呢?繼續定住,[取靜為行;]取靜就是放下,放下,不可得,放下,使你的心一直靜下來,使你的心一直靜下來。修行要有方法,什麼方法能夠讓我們靜,我們就用那個方法,喔!圓滿的覺性,本無一法,本無對立,善惡不著,空有不立,不可得相,用這種心,不可得、放下……,一直靜下去。你看,佛多會講經說法,[由澄諸念,]就像水放著讓它澄清,好厲害的說法!由澄諸念,我們的妄想,一直執著、一直攀緣,我們現在慢慢一直放下,不可得、放下……,你想想看![覺識煩動。】]你就慢慢了解:喔!原來我們的意識在擾亂我們,這個分別心、執著心在困擾我們,我們找到了賊了,我們找到了賊窩,我們開始要打賊了;賊,你都不曉得住哪裡,你要抓什麼賊?你根本就不知道賊住在哪裡,我說:抓賊啊!抓賊?沒有賊啊!你要先知道賊在哪裡;賊從哪裡來?心的賊從哪裡來?從靜,你就看得到賊,從靜,冷靜,冷靜,我這樣執著男女的感情對嗎?我這樣貪著金錢對嗎?我這樣放不下子孫的感情對嗎?冷靜,冷靜,有空多看一些往生的人,百利無一害,真的!百利無一害,我不騙你,比師父講的超過十倍、一百倍的力量,馬上就有體悟:喔!人死後滿臉都是血,唉!我有一天死了也是如此!真的!世間都是虛妄的,想當初,他沒有我活不下去,我沒有他也不想活;現在看到車禍的現場,不可得……,還是佛陀講的最實在。昨天我心血來潮打開電視,正好看到在上演一出戲,我也不知道它在演什麼,好像是一個女眾在試探男眾,那個男的在外面放蕩了一陣子,算是風流了一陣子,他的太太很生氣,後來兩個合好了,婚姻是一出鬧劇嘛!婦的怕先生不愛她,她說:有一天我不能走路了,你要不要牽我?你會不會牽著我?那男的就說:會!有一天我不會吃飯了,吃飯不方便,有一天我吃飯不方便,你會喂我嗎?會!有一天我如果繼續流眼淚,你會幫我擦眼淚嗎?他說:不會!因為我從今以後,不會讓你掉眼淚了!惡心,惡心,聽了真是想吐!哪有可能你從今以後都不會讓她流淚了?應該讓她多流淚,才會覺悟,啪啪!益謙,你從今以後會不會讓我掉眼淚?會,我會讓你眼淚直流,當下開悟!啪啪!馬上打到你鼻青臉腫(法師笑),怎麼可能讓你不掉眼淚呢?對不對?所以說:這世間都是假的東西,統統假的東西。老了以後,向上有一股怪味,口水也止不住時:我有一天口水流下來,你會不會幫我吸?會!哇!沒刷牙,這樣吸怎麼受得了?(法師笑)都是騙人的。所以說:世間都是虛妄的東西,你就了解覺識煩動,喔!都是意識的變化,剎那間變化,不實在的假體。 所以,[發覺初心,以靜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動亂,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淨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故雲:取靜為行。]所以,我們要聽佛陀的,第一、要先將我們的心安住,將我們的心安住在靜,就是不受影響,不受影響。[由以靜澄心,]澄心,就是使這個水能夠澄淨,就是使這個心慢慢地沉澱下來,穩住,澄心就是使這個心更清淨。[諸念不起,覺得識心,]覺得就是:覺悟到這個意識的心在困擾著我們,叫做[煩勞動擾。]我們的心如果慢慢靜……,靜下來,靜到一陣子,你慢慢就會發現:喔!我們的意識心、煩惱心在困擾我們。[此覺非識,]此覺非識就是:此覺悟之心,非意識分別之心,此覺非識,這個很重要!你能夠覺悟到煩勞動亂、困擾我們的這一顆心,那當然不是意識的分別心,叫做此覺非識,這一句很重要,不注意聽會看不懂。此覺悟的心,這一顆心,並不是我們分別、執著的那顆心。[若自是識,]如果仍然是用我們分別心的意識,[則不能見識,]則不能見到分別的心,因為你還是用分別心,用分別心不能見到分別心。若自是識,若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果你仍然是用意識心去分別心,你當然看不到你的分別心,因為只有清淨心可以見到分別的意識心。所以,若自是識,如果就像你講的那個意識心,當然也不能看到你自己的意識心,因為分別心不能見分別心,要怎麼樣?要清淨心才能夠觀照到那是分別心,這很重要![如眼有見,]眼睛看得到外面,但是,眼睛[不能自見其眼。]眼睛看得到外面,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這是什麼意思呢?眼睛就像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眼睛看得到外面。如果說眼睛看得到外面,就是說:我們的本性看得到分別;眼睛看不到眼睛就是說:如果是意識心,意識心看不清楚。所以,這是一種比喻,所以說:如眼有見,但是,不能見眼。[《直解》雲:“由此妄想消歇,]我們的妄想消除。[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習氣就是業力,業力在支配著我們,業力。業力,什麼叫業力?生滅法叫做業,有增有減叫做業,做工有工業,做商有商業,做醫有醫業。所以說: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二示觀行之相竟。 丑三示入觀之效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講觀照產生效果了,這一段在講觀照產生了效果,產生什麼效果?寂靜輕安,最後他會寂靜輕安。好,注意!這一段注意聽,我先解釋一下,靜慧發生,什麼叫做靜慧發生呢?就是覺性智慧,我們覺悟的本性,那個智慧慢慢產生了,靜慧發生,我們的覺性,清淨的智慧慢慢發生了,也就是產生,發生就是產生。身心客塵,身是客,心是塵,我們的身體是六道輪回來的,是來這裡作客的,所以說:身客心塵,這樣念就比較清楚。身客心塵,身是指客,身體就像來娑婆世界六道輪回作客的,身客,作客的。心塵,心是生滅,微細的生滅,就像我們灰塵那麼微細,心的煩惱就像灰塵那麼微細,不容易察覺,所以叫做心塵,身客心塵,彼此永滅,放下,因為你已經有清淨的智慧了,這樣就能統統放下。便能內發,從內在發出什麼呢?寂靜輕安,因為你也不會為了外境煩惱,也看得開身心,當下放下,就是圓覺的本來面目,馬上奏效,觀照奏效。 [此示入觀之效。由前念澄覺識,]這個念頭慢慢地澄清,覺識,覺悟到這個分別心。[慧性開明,因靜生慧,故雲:靜慧。]迷時就像暫時被隱蔽了,[迷時則隱,]悟時,我們本性的智慧就產生,[悟時乃顯,故雲:發生。]以我們本性的光明發現,[以心光發現,則頓見身心幻妄,]頓見,剎那間見到我們的身心,都是虛妄的東西。[本來不有,]本來就沒有。[如客如塵。以客,喻身,往來不定;以塵,喻心,生滅不停。]這是一種比喻,[由身心所起之客塵,乃法喻並稱也。從此永滅者:]從此永滅就是說:[如此則內脫身心]的困擾[,]我們一直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現在才知道是假的;我們一直認為心的煩惱是……,我們如果知道這個心也是不實在,虛妄的分別心,當下放下,清淨的本性就現前了。[故雲:永滅。此是最初工夫,]菩薩!修行如果沒有次第,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能使我們的心平靜,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菩薩!即心即佛,一切佛法就是心法,牛車不走,不是打車子,是要打牛;我們的身體,身心在修行,我們要從心下手,不是從身體下手,身體恰到好處的期待是有必要的,吃吃苦,可以磨練我們的心;但是,我們的心如果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心得到清淨,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念頓契無生也。]叫做直取無生,直接就進入無生的狀態,統統解脫,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無來無去,沒有什麼事。[便能內發,寂靜輕安者:謂身心既脫,則無明重擔歇滅,便能於淨圓覺心內,任運發起,寂靜清虛,]清虛,“虛”就是所謂的無一切相,清虛,清淨猶如虛空一樣的,“虛”就是通的意思,寂靜,智慧就產生,什麼都障礙不了。[輕安調適之相。]菩薩!不從心地下手,修行是冤枉,冤枉這一條路。修行如果不從我們的本性下手、從我們真正的智慧下手,我們再怎麼修行,拼命地拜佛、念佛,都只是一種結緣而已,因為不會運用,不會運用,不會運用。不會運用心,講起來實在很悲哀,很悲哀!如果會用,菩薩!你今天開始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不會,就真的不是在修行,只是結緣,來這裡:師父!我拜一萬拜、我拜一千拜、我念幾萬聲佛號!結果怎麼樣?一停下來,講東講西,講是講非,我慢貢高,貪嗔癡具足,我說:拜佛又不是在運動!問:師父!拜佛可以消業嗎?我說:不會!師父!不拜佛可以消災嗎?會!一念圓滿覺性,你就是佛,沒有貪嗔癡,這樣不是消業是什麼?你拜佛、念佛,起來後造一切惡業,你這樣叫做消災嗎?消什麼災?不墮地獄就很慶幸了!能精進拜佛,又能配合清淨的覺性,哇!這真的是大修行人!拜佛、念佛很好,能夠放下,用圓覺的觀照的覺悟,放下身心,這才是真正在修行。菩薩!回去之後,一切天地萬物、是非大小、富貴貧窮,統統沒有,放下!不過,有的人沒辦法,有的人不到火葬場看看沒辦法,講歸講,沒有什麼作用,沒什麼作用。 [【“由寂靜故,]因為我們的心一直清淨。[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由身心相盡,妄念不生,而得寂靜輕安之故。文不言輕安者:]就是說[以寂靜自得輕安。工夫到此,則十方廓然,]“廓然”就是寬大,十方很大的范圍,“廓然”就是十方沒有一個界限。[聖凡交徹,]聖人跟凡夫的心交徹,通達,互相通叫做交徹。[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我心中顯現。我心如鏡,佛心如像。此約行人入觀,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直解》雲: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還共如來合。”]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我的心又與如來共同一體,[乃妙契法身。此正《楞嚴》“返流全一,]我們的六根就變成分別,六種分別;我們現在用本性,卻變成同一,同一種東西,就是平等心,眼睛看,眼睛不分別;耳朵聽,耳朵不分別,對不對?統統不分別,就變成用本性,全一,“一”就是本性。[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種分別心,沒有作用了,為什麼?因為一個清淨心嘛![十方國土,皎然清淨。]為什麼?明心見性故,大徹大悟故。[譬如琉璃,]譬如說透明的互諒互讓寶珠,[內懸明月,]當然看得清清楚楚,因為身心透脫了。[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一切如來,“密圓”就是暗合,暗暗地合這個圓覺的妙性,都在裡面。這密圓淨妙也可以說:不可思議地配合著圓妙的清淨的本性,都在其中,“密”也可以講是不可思議。[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三示入觀生效竟。 丑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這方便講叫做奢摩他。 [此菩薩依奢摩他觀力修行,行乃無過,故以方便稱之。]修行的過程當中,就是這樣子修行,這樣才沒有過失。[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大師[密祖泯相澄神觀,]泯相就是除一切相,澄神就是令心神專注。[謂於染淨諸法,心不妄緣,]放下就不攀緣、不執著。[而恆寂靜也。]空空蕩蕩,身心都空空蕩蕩。[初泯相澄神觀竟。]第一個是空觀,奢摩他是空觀,用智慧的觀照入於空性。 [子二起幻銷塵觀(分四)]這是假觀。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三示漸次增進四結觀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悟解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淨,]真實清淨的什麼?[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觀照修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蹑解起行,]依解而起行,[是為稱性而修耳。初示立行之本竟。]這就是真正合我們的本性修行。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到清淨的圓覺。 [丑二示觀行之相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以我們清淨的覺心,了解我們覺悟的心性。以及六根與六塵,[及與根塵,]皆是幻化出來的,[皆因幻化;]幻化不實在的東西。既然是不實在的,如同過目雲煙,不實在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一直執著這個不實在的世間呢?[即起諸幻,]就是智慧。[以除幻者,]就是境界。就馬上用智慧,幻化起來的智慧,除掉幻化的境界。[變化諸幻,]變化一切種種的幻化,而開示幻化出來的眾生。[而開幻眾。】]統統是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幻化的就是離開、放下;離幻即覺,離開了幻化的事相、假相,我們就馬上覺悟。 [以者,依也。]依也。[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發起智照。知覺,即智照也。照彼心識,]煩惱,分別之心。[及與根塵,皆是無明,迷真而起。]所以,[雖有而性常自空,]雖然有這個世間,來來去去種種塵境,但是,本性是空,不可得故,緣生緣滅故。[故雲:皆因幻化。然既已覺照,]覺悟的觀照。[識與根塵,皆如幻化,]六識、六根、六塵叫做十八界,根塵識和合,叫做十八界。皆如幻化,[則例觀一切諸法,無非如幻。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指幻智;幻者,謂根本無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智力,頓破根本無明。]破這個根本無明。[以四相無明,]就是生無明、住無明、異無明、滅無明,以四相無明——生、住、異、滅。[既已除滅,自然而有三輪不思議業用現前,]三輪就是身、口、意,身口意當然就是不可思議,業用就現前。[故雲:變化諸幻而開幻眾。隨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眾生,廣作利生佛事,普現十界身雲。二示觀行之相竟。]雲是下雨的前奏,身雲就是說:所到之處皆普潤眾生,普遍的度眾生,叫做十界身雲。 [丑三示漸次增進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因為起這個幻智,智也幻、境界也幻,因為起這個幻化的作用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同一體故,你就了解,他就是我們心中的眾生,同一體性,變成同體大悲,馬上產生大悲的輕安,大悲就是沒有恨,沒有恨。[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一切菩薩,從這個地方開始一直修去,這一段就是開示[漸次增進。】]一步一步進去這個境界,叫做漸次增進。 [由起諸幻以除幻者,及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之故,]再解釋一遍:由起諸幻,這是智慧;以除幻者,這是境界,用這個幻化的智慧,觀照、放下幻化的境界,兩個都是變化,所以說:變化諸幻,而開幻化出來的眾生。[已證真如自體,從體便能起用,]從這個體馬上產生作用。[故雲:內發大悲輕安。此同體大悲心,觀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本來同一體。[我今已悟、]我現在已經悟到,[已修,而眾生仍然不覺,廣設方便,普度眾生。終日度生,無問勞慮,]天天都在度眾生,他也不會覺得累。[當度眾生,]度眾生時,他也不會執著度眾生之相,[不取度生之相,故雲:大悲輕安。]為什麼?眾生就是我們自性的眾生、心中的眾生,我們怎麼會累呢?我們心中的眾生,自己度我們心中幻化的東西,我們幻化的智慧,開示幻化的眾生,都是同一體。[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按照這樣去修行。[正示觀行漸次增進之相。一切菩薩,指信、住、行、向、地等。從此起修觀行,漸次增進者:約歷位,]經過一切位次。[從淺至深:約斷惑,從粗至細。今依《起信論》,逆次發明。初、信位,]信位,信位就是斷這個滅相,生、住、異、滅的滅相,所以,[寄息於滅相;]害處於就是說:把它安排在、停止,止於哪裡?止於這個滅相,生、住、異、滅的滅。[二、賢位,寄息與]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異相;]在異想裡面討論。[三、聖位,寄息於住相;四、果位,寄息於生相。文雲:如菩薩地盡,]十地盡了。[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心也沒有一切所謂的生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這段要詳細解釋一下,不然不知道在講什麼。彼觀幻者,彼,“彼”就是所謂,所謂能觀幻化的這個智慧,怎麼樣?非同幻故,既不是跟那個幻境無實在的東西一樣;非同幻觀,也不是有一個能夠幻化出來觀照的智慧。前面一個,非同幻故就是不同於境界,因為確實有觀智,所以,沒有一個真正的幻境,非同幻故,也沒有一個幻智,沒有一個幻境,也沒有一個幻智,簡單講就是這樣。再解釋一遍:彼觀幻者,彼觀幻者就是說:所謂能觀幻化的智慧,既不是幻化出來的境界,也非同幻觀,也不是有一個幻化的觀照的智慧,因為都不可得,暈才是真正的觀幻之智慧。皆是幻故,幻相永離,幻相永離。 [修行至此,返觀從前。觀幻者:觀,即能觀真智;幻者,即所觀之境。真智獨存,故不同彼幻之無實故。非同幻觀者:]是什麼意思呢?[謂幻觀之智,對幻法而立,]因為有幻法的境界,所以有幻觀的智慧。所以,[幻法既無,]我們所觀照的幻法既然無,那麼,哪裡有智慧可言呢?所以,[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猶未離幻,]離一切離,離到一法也無,離緣,離到一法也無,離。所以說:究竟菩提,歸無所得,就是這個道理,究竟菩提,歸無所得。[故雲:皆是幻故。自此能所雙亡,]能所雙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雲: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謂菩薩所修圓妙之行,]怎麼樣呢?就像土,土就是幻化的法門,比喻作幻化的法門;長苗,如同幻化的智慧,後來會結出種子,就是覺悟的心。幻化的法門,然後怎麼樣?配合幻化的智慧,而產生了覺悟的心,就是種子,土下去,這個種子就長苗。謂菩薩修行圓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間種谷相似,]一樣。[依土長苗,]長苗,種這種苗。[至結實收成之時,則苗土俱棄。種子,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依幻法而起幻智,]因為有土,所以會產生苗。[從幻智而亡心入覺。]幻智而亡心……,亡心就是連那個幻智都要放下,叫做亡心。從幻智而亡心,而亡掉那個心,亡掉那個智慧,亡掉那個智,幻智,入這個覺悟。[入覺、則能所不立,]我們如果入這個覺悟,也沒有能覺之智慧、所覺的智慧,能覺的智慧、所觀的智慧,能覺的智慧、所觀的境界,都是能所,統統沒有。[前二皆袪矣。三示漸次增進竟。 丑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此菩薩依三摩缽提觀力修行,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稱之。名三摩缽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銷塵觀,謂彼觀幻者,觀即能觀之智:幻者即所觀之境。所觀既亡,能觀亦泯。二起幻銷塵觀竟。]底下是另外一個,叫做定慧均等。叫做 [子三絕待靈心觀(分四)] 我們第一個說: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三摩缽提是慧中有定;底下這一段要討論是什麼?討論定慧均等,定慧均等。 [丑初標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三示成就利益四結觀行之名 丑初標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這一段跟前面都一樣。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蹑解起行,是為稱性而修耳。一示觀行之本竟。]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樣。所以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丑二示觀行之相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幻化出來的東西統統不著,幻智也好、幻境也好,連靜、安靜的相都不執著,[了知身心,皆為罣礙,]這句話的意思要注意聽!了解說:只要動到一個念頭執著這個心、執著這個身體,動到一個念頭分別這個心,統統是罣礙,因為身心皆不可得。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為什麼?因為你有所著,有所著嘛!知道身體是虛妄的、心是煩惱。[無知覺明,]注意聽!無知覺明,無知就是真如,沒有分別心的知叫做無知。覺明就是本覺妙明,每一個字加一個字就更清楚,“覺”就是本覺;“明”就是妙明。[不依諸礙,]諸礙就是身心,不按照會障礙的身心,為什麼?清淨的本性不關身心事。[永得超過,]永遠能夠超過,所謂[礙、無礙境,】]或者是說觀照的無礙的心,都要放下。再解釋一遍:以我們真淨的覺心,不執著所謂幻化的智慧,也不執著幻化的境界,皆是如幻故。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種程度,以及相當有一個安靜之相、清淨之相,及諸靜相,都不要執著。為什麼?了解我們的身心是掛礙的根本,罣礙的根本,只要你不動到念頭,怎麼樣呢?無知覺明就是我們的平等心,沒有分別心的平等的知,那個平等的覺知,怎麼樣?本覺就是妙明,本覺的妙明是怎樣呢?不是藉著有礙的身心來討論,因為他是藉著超越的定慧,如果這樣放下,用本覺的妙明,就永得超過,所謂礙就是身心;無礙就是:得到無礙的那一念也要放下,所以,礙跟無礙統統沒有,超過、超越。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雙離二邊。離有邊,故不取幻化;離空邊,亦不取靜相,此顯雙離前二觀,直觀寂滅無二之真心。]直接觀照寂滅不二的真心。[了知身心皆為罣礙者:]有身體,會病苦種種,所以要放下;心會煩惱,這兩種皆不可得,只要你有可得,皆是罣礙。[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者:真知無知,]無分別心叫做無知,[此乃本覺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雲: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者:謂對待既亡,能所不立,無明淨盡,得以離境,]得以離境。[故雲:超礙離智。故雲:超過無礙,畢竟寂滅,是為永得超過也。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受用世界是在外,在外面我們所受用的世界;以及與內在,對內來說,是身心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山河大地,身心是我們內在的世界。[相在塵域,]相在塵域就是說:雖然說有這個事相、有一個范圍,塵域就是一個束縛、一個界限,但是,到這種境界,[如器中锽,]器中锽的意思就是說:鐘一敲下去,en……,以前在忏公那邊,我就敲過鐘,每天都在唱:洪鐘初叩……,每天都在唱這個,傻傻地坐在那邊敲鐘,咚……,“锽”就是洪鐘的聲音。意思是說:洪鐘雖然是有形相的,但是,它一打的話,那個聲音是傳遍千裡,無礙。雖然是一個范圍、一個區域;但是,一個大智慧迸發起來,沒有界限,就是這個意思,產慧產生,就沒有界限。所以,如器中锽,[聲出於外。]無礙。智慧產生之後,怎麼樣?[煩惱涅槃,不相留礙。】]都沒有作用,雖然我們有身體、有身心,但是,我們怎麼樣?統統沒有罣礙,這樣我們的智慧就能遍十方。意思說:鐘雖然是有形的東西,鐘聲一敲,即遍十方,遍十方。 [於此返觀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內之能受用身心,雖然相在塵勞區域,而不被塵勞之所局礙。]這個相被束縛,而被塵勞所礙,有一個固定之相,固定之相,[喻如器之锽,]就是聲音,[即洪鐘之聲,]锽……,[锽锽然聲出於外,以明礙處]明這個礙處。[能達無礙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礙,靈明觀智,超出有為無為也。世界身心,喻器;靈明觀智,喻聲。器局本處,]這個器,鐘是束縛在本處,聲音則傳遍東南西北,[聲聞四達,以喻觀智,]以譬如說觀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廣大無邊。[身心不離舊處。]身心不離舊處,不能離開本來的地方,但是,觀智能遍十方。[煩惱涅槃,不相留礙者:超出有為,則煩惱不能留,又超出無為,則涅槃不能礙也。煩惱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礙,法合锽锽鐘聲。二示觀行之相竟。 丑三示成就利益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這樣就能產生寂滅的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自他身心就是說:自身、他的心,[所不能及,]這一句要注意聽,自他身心就是:自己的身體無法了解別人的心,所以,“自”要配合自己的身,“他”要配合別人的心,自身、他心。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這境界太高了,沒有辦法達到那一種境界,別人無法了解我們的境界。[眾生壽命,皆為浮想。】]眾生一切的生生滅滅、生老病死,都是剎那變化,只是一種幻化出來的妄想,浮不實在,我們的生命,只是說浮在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叫做浮想。我們的生命只是一期的執著,一期的執著,暈個期間的執著,時間到了就走了,所以說浮想,浮在意識心態的一種執著。所以,當這個浮在意識心態的執著沒有了。生命就斷除,眾生壽命只是一個浮現虛妄的妄想。 [菩薩修觀至此,便能於此妙觀心內,發起寂滅輕安。前超出有為,煩惱不能留,故寂;超出無為,涅槃不能礙,故滅。輕安者不用更加修為,自覺身心寂滅,輕快安適,雖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故雲:寂滅。乃至種種難行之行,不見有系累之相。故雲:輕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圓覺性,寂滅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觀之時,用心同佛,]就是要善用這個心,如同佛陀一樣,在觀之心。所以,關於觀心,必能入道,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能觀照我們這顆心,大家都能作佛。唯獨自己明了,[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別人不了解。“不能及”就是不了解。[自己心識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自己的心識,以前是用分別心,以前的分別心,怎麼能夠體悟到自性上的清淨呢?[現前自他虛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何況一切眾生及與壽命;又從我、人相上,虛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顯四相]生、住、異、滅[不空,不能契此。]有能契合。[三示成就利益竟。 丑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此菩薩依禅那]依照禅觀,[觀力修行。不取幻化,及諸靜相,故以方便稱之。名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絕待靈心觀,謂不依身心能所,直造靈明覺心。]靈明的覺心。[三絕待靈心觀竟,並前二科正示三觀竟。 癸三引例彰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就是空觀、假觀、中觀。這三種法門[皆是圓覺]都能進入圓滿的覺性。[親近隨順,]能接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因為你因地正確,所以,能因此而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不論相同或者是差別,[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三種事業就是三種觀法:空觀、假觀跟中觀。皆依如是,三種事業,就是三種觀法。 [此三法門總指前三觀。皆依悟淨圓覺而修,以此為因地心修行,]我們如果要修行,我們要了解說:你是發什麼心來修行?我們發心如果與佛的心相應,這樣就能做佛;我們發的心如果與魔相應,那就作魔;發的心如果與二乘人相應,這樣就是二乘人;發的心如果同凡夫,就變成凡夫,所以,初發心很重要。我們的因地心是發圓覺,當然[趣入果地覺,始終不離,故雲: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者:已成之佛皆依此三觀]奢摩他、三摩、禅那,這三觀就是空、假、中來修行[而得成佛。十方菩薩未成之佛,]很多很多,所以,[繁興萬行,]太多了![常修種種方便。或順性通修曰同,]順著本性,然後大家共同的朝這個方向修行,有一個共識。我們都是配合著本性修行,共同朝這個方向,這個叫做通修,一般的通途的修行,共同。[或分門別行曰異。]我們所修的法門跟別人不同;但是,一樣是菩薩行。所以,[雖同異攸分,]“攸分”有所分別、區分。雖然修行的方法,有相同跟不同之分;但是,無論怎麼分[皆依如是三種觀法,]都是空觀、假觀、中觀。[即為菩薩所應作之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者:趣入雖從一門;]從一個法門修進去,[功成]只要你修到真的有成就,功德圓滿,下功夫去修行,修行就是發大志氣。[即三皆圓證,]“三”就是空、假、中,都是同一體。所以,[妙契法身,]妙,不可思議,來合法身平等的三觀。[而成圓覺之佛矣。三引例彰圓竟。 癸四校量顯勝] 現在要講這部經典的功德,如果要做最大的功德,你知道弘揚《圓覺經》的功德有多大嗎?[【“善男子!假使有人]如果有人這樣做,怎麼樣?[修於聖道,教化成就]一切這些聖人。成就多少?[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如果有人修行聖道,來教化這麼多的二乘人,百千萬億。整個泰國的比丘如果全部做佛,泰國的人五千八百萬,還沒有經上講的這麼多;如果去教化泰國人,令人人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怎麼樣?[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為什麼?因為按照圓覺,能夠究竟涅槃;如果是阿羅漢、辟支佛,只是化城方便而已,不能得到究竟的涅槃。你看,修行如果修對了,初發心如果正確,一下子就入圓覺的思想;修行如果錯誤,我們按照錯誤的方向修,修到後來修成小乘。師父去泰國跟所謂的泰國的高僧談、對話,我發現還是不行。不是說我們很偉大,他們對大乘經典可以說完全不懂,他們都說四阿含經,或者是講到俱捨,沒有唯識,唯識是大乘的,唯識講八識。所以,如果出生在小乘的國土,只能成就小乘。諸位福報很大,無量無邊劫所修來的福報因緣,能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間,隨順修習。就是隨這個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就是隨這個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要隨順修習,如果不修行也沒用! [此校量顯勝也。]顯這個殊勝,[謂假若有人修於聖道者:謂從凡夫地,發小乘心,修出世道。而雲聖道者:聖人所證無漏之道也。斷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出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回,一段一段的分。[以四谛、]就是聲聞、[十二因緣]就是辟支佛[之法教化眾生,令得成就百千萬億之多阿羅漢、辟支佛果,其功德可謂勝矣。設或不發大心,終成敗種,]他沒有發大菩提心,總是敗種,[反不若有人從凡夫地,發大乘心,]我們聽到大乘,馬上就發大乘心。[聞此圓覺之法,心生信解,即依解起修。修此無礙法門,即指三觀。通理法師雲:如第一觀中,]就是空觀當中。[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取靜就是一直讓心靜下來,想盡辦法,使心安住在靜的境界裡面。[則於理無礙。]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無礙。[第二觀中,以淨覺心,起諸幻化,]起諸幻化就是在幻化當中用清淨心做事,這是從空出假的意思。以淨覺心,淨覺心就是空一切相;起諸幻化就是出一切假有。[則於事無礙。第三觀中,永得超過礙無礙境,]礙是事相,無礙是理體,超越事理,當然就不能障礙。[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聲出於外,]我們的身心雖然拘束在一個范圍內,不過,聲出於外,就是說:智慧能遍滿十方。[則兼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故總以無礙法門名之。聞此無礙法門:但是自聞,未及教化隨順,]不過是方便的修行而已,[不過權修,尚阙深證。]還缺少深證,所以,修行它需要時間,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要長養聖胎。所謂長養聖胎就是說我們道理知道了,再來就是要下功夫,我們所下的功夫不會白費,叫長養聖胎。如果你這個聖胎沒有找到,你下功夫,以後會變成白費,白費時間浪費我們的生命。若已經找到正確的法門,知道如何下手,這樣一直下去,就不會白費我們的生命。知道能深證究竟的圓滿覺性,就下達決心,這樣一直下去,知道我這條路一定不會走錯。不然我們一開始就下定很大的決心要修行,結果修錯了!有的人要爬牆,爬到牆上面才發現爬錯了牆,就要下來重新再爬。我們若知道這面牆是通往何處,爬上去,一下子就跳過去了!我們沒有第二次的生命,假設你今天二十七、八歲,或三十歲,再一個三十年就六十歲了,你就沒有辦法!路一定不能走錯;想要不走錯,一定不能義氣用事,動不動就自己要修行,這就一定死!先經過善知識指引,三、五年的教導,肯定我們這樣下去,一定不會走錯路,這樣你這輩子修行的路線就正確了,才不會到七十歲才發現:我修錯方法、修錯法門了!來不及了!六、七十歲,人家已經自知時至,准備要往生極樂世界了,你現在才開始要買票而已,人家已經一券在握,希望無窮,你票都沒有買,你去哪裡啊?你要坐什麼蓮花?我們一開始修行就是正確的方向修行,就是已經買票了,開始修行就是上車,還沒有達到目的地;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六、七十歲,我已經快到台北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坐蓮花去極樂世界了!如果我們一直浪費時間,我們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正確,而事實上是錯誤的。方法錯誤、目標、方向錯誤,意氣用事,動不動就自己認為自己很行,完蛋了!我們沒有第二次的二十歲、三十歲,絕對沒有!所以,第一個,要掌握生命正確的方向才有辦法,知道說這個對,才下手去修行。所以,明心見性很重要,就是這樣,因為不會抓錯方向。如果不見性,那就聽佛的話,一直念佛,這一條路永遠不會後悔,一定對!百分之一百萬、一千萬。[一剎那頃者:時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雖然如是之速,依然次第分明。]鋒利的刀一刺下去,[如利錐一刺,九百張紙層次井然。]也是清清楚楚。[如此少時,隨順修習,其功德尤勝教化成就,眾多二乘。]只有大乘能成佛作祖,但是,我們不能輕視小乘,我們現在甚至連小乘都不夠資格。但是,我們如果發心正確,以後從凡夫就頓入菩薩地,最後到達果地,因為我們發心正確,不與二乘人結緣。[以此圓覺無礙法門,乃成佛正因,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透過這個耳朵薰習,一聽,變成將來成道的種子。[聞即聞慧,才經隨順即思慧,修習即修慧。]聞、思、修,聽經聞法要思惟是否正確,思惟之後要修行,你總不能說整天坐在那裡想。[然於大乘而發三慧,]聞慧、思慧、修慧,[即是大根菩薩。譬如阿伽陀藥,壓倒醫方萬品,摩尼一顆,勝似海寶千般。初長行竟。]這譬喻很好,阿伽陀藥叫做萬病總持的藥,什麼病都可以治療得好。摩尼寶珠,就像海中的寶貝千百萬般,千顆萬顆。 [壬二偈頌(分二) 癸初 標頌 二 正頌 癸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前二科同長行,唯阙校量。) 【“威德汝當知:]威德菩薩,[無上大覺心,]為什麼叫大覺?因為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遍過去、現在、未來,遍十方,所以說大。[本際無二相,]事相也空,理體也空,唯有一如如真實本性,這也是空,也是一種形容。所以,本際就是實相理地,中道第一義谛。本際的實相實在是無二相,有二相對立的東西,那是你自己心的問題。天地萬物,都是我們自己不會處理的事,沒有人障礙我們,沒有人傷害我們,是我們傷害自己,你的分別心跟執著心,將我們的本性分割成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們人實在是不會保護自己的心,人是一種最會創造煩惱的動物。人有大智慧的因,但是,也是大愚癡的人。[隨順諸方便,]起種種的手段,種種的方便,[其數即無量。]方便的法門很多。[如來總開示,]所開示的,[便有三種類:】]不能離開這三種。 [有物先天地,故稱無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故名為大;出生如來,故名覺心。與一切法,故名本際;同體平等,故無二相。隨順修習,起諸方便,其數即應無量。如來總為開示,便有三種品類。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 禅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锽。】]師父解釋一下:寂靜的定,修這個定所謂的奢摩他,就像什麼呢?就像鏡中照一切相,一切相現前,鏡如如不動,這就是定的功夫。如幻三摩提,如幻就是一切假有當中,從空出假的一切假有當中的三摩提,就是所謂的慧中有定,就像苗漸長。像苗落在土地上,慢慢增長。禅那就是定慧均等,唯寂滅,一個大寂滅的體性,事理不二,定慧均等,這是禅那。如彼器中锽,“器”就是鐘,就是洪鐘,锽就是一種聲音的描寫,嗡嗡作響。 寂靜,是義;奢摩他,是名。其起行也,一向以靜境安心,]慢慢的[靜慧發生,]我們要怎麼樣才有大智慧?我們要先讓心靜下來,心靜下來才能思惟事情,智慧也才能產生。要產生智慧內心一定要先有定力,定力就不受影響,柔軟心。[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諸如來心,於行人靜覺心中顯現,]其實那就是自己。所以,明心見性的人念佛,佛現前,其實那就是他心中的佛,他的佛與心中的佛不二。外來的佛就是心中的佛,心中的佛藉著外來的佛而顯,雖是自跟他分別,但是,自他其實是一體。我們認真念佛,念到有感應,也可以說那就是我們心中的佛;也可以說佛加被,都可以這樣講。[故雲:如鏡照諸像。如]就像鏡子照種種的相。[幻,是義;三摩提,是名。其起行也,覺知心性,及諸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起這個諸幻化智慧,來除掉幻化的境界、外境。[以除幻者。由起幻故,]由於起幻化的智慧,所以[便能內發,]我們的心就能發起,發起什麼?[同體大悲輕安,]都是自己嘛![永離諸幻,如土長苗,故雲:如苗漸增長。禅那,]定慧等持,[是名;寂滅,是義。其起行也,雙超前二,]奢摩他、三摩缽提(三摩提)。[不取幻化,及諸靜相,由是得超,礙無礙境,便能內發,寂滅輕安。《楞伽]經[》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我們的心是什麼?我們的心實在是處於大寂滅的狀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處於大寂滅的狀態?為什麼煩惱的過日子?很簡單,就是無明、妄想,沒有任何理由,不認識它。我們夜夜抱佛眠,而自己不知道;每天都抱一尊佛睡覺,你就是佛!我們常常埋怨:佛啊!您為何離開我?為何不疼惜我?你神經病!躺著,你本身就是佛,佛哪裡有離開你?你的佛性形影不離,不曾離開我們一分一秒。[此非對動之寂,]這不是相對於動態的寂滅。什麼叫對動之寂?譬如動對靜來講,靜對動來講,是對立的一種形容;現在的寂滅,是所謂的動靜不取的那種寂滅,不是對立的觀念的寂滅。此非對動之寂,不是因為動才來講寂靜,是因為動靜都不著的寂滅。[生己而滅,故雲內發。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如聲從器出,器不能為礙,]器不能障礙它。就像鐘,鐘是有質礙的銅做的;可是,一敲下去,聲音大而傳得遠,很大聲。[故雲:如彼器中锽。 【“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這三種:奢摩他、三摩、禅那,這三種妙法門,都是覺性的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這是說過去,已經成佛的諸佛、菩薩,因為這三種妙法而成道。[三事圓證故,]三事就是這三種事業,能得到圓滿的證果。[名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叫做無住處究竟大涅槃。什麼叫無住處?大悲不住涅槃;大智不住生死,生死對佛來講,沒有作用,因為大智慧,所以,他不住生死;大悲不著涅槃,因為大悲心要普渡眾生,不能進入涅槃,還要繼續度眾生。 [如上三種微妙法門,皆是圓覺隨順修習之方便。十方諸如來是已成之佛,及諸大菩薩是未成之佛:因此得成無上佛道。三種事業若得圓證,故名無住處究竟大般涅槃。一示三觀行相竟。 庚二明單復圓修 辛一辯音啟請辛二正陳請詞 辛一辯音啟請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業恭敬,准如前釋。][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壬二請後 壬初慶前 【“大悲世尊!]現在又換另一尊菩薩了,諸大菩薩一一相繼起來發問,幸虧佛陀問不倒,比較沒關系。佛有能力接受菩薩車輪戰一直發問,如果是我們,第一個起來問、第二個起來問,到第三個起來問就受不了了:好了,好了!你看,佛陀這麼厲害,諸大菩薩一一起來發問,一個問完,一個又接著問,佛實在很厲害!於中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叉手”就是合掌,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如是法門]這三種觀法,[甚為希有!】太難得了! [大悲世尊如前。如是法門者:即前三種觀門。甚為希有者:悟淨圓覺為因地心,依悟起修,直至佛果,故為希有。 壬二請後 癸一問所修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此諸方便者:指前三觀。一切菩薩,指前所立行本。]指前面所立修行的根本。[悟淨圓覺法門,雖三觀分明,未審]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所修,]的,是一個人具足修三觀呢?[為復一人具三?為復三人各一?]還是三個人各修一觀呢?“一人”就是說有一類的,有這樣一種類的人,是同時具足修空、假、中三觀呢?或者是說有三種類型的人,各修空、假、中各一觀?[為前後;為同時;]到底是有前後,還是同時修?[為依次;為超次也。]超次就是沒有次第,頓的意思。 [癸二明所為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願為現前大眾以及未來末世眾生,曲垂方便,種種開示,令悟真修實相,不至徒尚虛名也。]聽經聞法老是說:請佛陀開示,請佛陀開示!不過,還是要有方便方法;如果沒有方便方法,眾生不能悟到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佛對辯音菩薩說,[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為了大眾,以及為我們這些未能見佛的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幸好以前有問,不然我們怎麼有《圓覺經》可以聽?幸好這些菩薩有問,這些菩薩想盡辦法,啟請一部《圓覺經》,幸好這些菩薩知道要問什麼,不然就算我們遇到佛陀,怎麼知道要問什麼?佛陀問:你有什麼問題?我們也只能傻愣愣的,不曉得要問什麼。我們哪有這些菩薩的智慧?沒有!這些大菩薩都幫我們問好了,我們才有《圓覺經》可以講。如果沒有他們發問,你哪裡有這部經典可以聽?沒有!有這些菩薩問,我們才有法可聽。[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這樣修行,你現在好好的注意聽,好好的為你說明。 [辛四承教靜聽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大家都很歡喜,默然而聽。你看人家聽佛開示有多莊嚴,不像我們現在共修,聽師父開示,小孩子在一旁吵吵鬧鬧的,帶那個七、八歲的來,跑來跑去。聽經你注意及諸大眾,底下那句話你聽懂了嗎?聽經要靜靜的,所以,叫你們不要帶十二歲以下的小孩子來。有一個人帶小孩子來,我問為什麼要帶小孩子來?他說:要種善根啊!師父不是說要多結善緣?我說:小孩子要結善緣,在家裡結就行了,你帶來這裡,不但結不到善緣,還造業,吵到別人啊。有的人還牽狗來,不曉得是不懂,還是其它原因。有錢人都抱著狗,也不曉得要抱佛,沒辦法!攜帶動物,我們要禁止進入,不准攜帶動物進入大殿。我在外面還看到狗屎,上次不曉得是誰,帶小孩子來,結果在大殿大便,就在佛像前面,很准,正好拉一坨在那邊供養,這罪過實在很重!這小孩子雖然是無心,他的家長要負因果,真的!在大殿大便呢!說:師父!您不是說無相?我說:對啊!可是,無相是佛,不是你凡夫做得到的;無相,難道就沒有人倫的關系?你無相,也不一定要在這裡大便才叫做無相,外面公園也可以拉啊!你無相到這種地步,不然叫你喊兒子叫爸爸。平等不是這樣,平等不壞事相。講到這個“默然而聽”就是說對聽法的恭敬。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初舉意標數癸二觀網交羅 癸舉意標數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圓滿的覺性是清淨的。本來就沒有所謂修習、修行這種事,以及所修行的方法,[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也沒有所謂哪個什麼修行的方法,也沒有說:我在修行,我是修行者!也沒有這樣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一切菩薩是現在初發心的菩薩,末世眾生是指未來,簡單講就是現在的菩薩與未來的眾生。[依於未覺]因為還未覺悟,還未圓覺清淨,所以藉著[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方法、方式,[二十五種清淨定輪。】]能使清淨。 [善男子!一切如來,所證圓覺:即眾生本具圓覺。]我們本性的圓覺是如何呢?[清淨本然,]本來就很清淨的東西。[一真獨立,]一真就是絕待,獨立就是不依靠任何的條件,因為任何的條件都是因緣生滅。所以,修行佛道叫做獨行道,獨生獨死,單獨的來生,也單獨的死,走完這一條路線,沒有人陪你走。就算他同時陪你一起死,也是你的靈魂走你的路,他的靈魂走他的路,也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清淨本然,一真獨立,這樣一講,我們就知道,世間最可靠的還是我們自己,只有我們自己。我們今天如果肯用功,了生死就有份;我們今天如果不用功,百年之後想靠誰?象日本的空難,五百多人全部殉難,只有一個小女孩,大難不死。航空公司特別發一個證件給她,這輩子搭他們航空公司的飛機,無論坐到哪裡都免費,因為她是唯一生還者。大家一上飛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想,坐在飛機的窗戶旁邊,從窗邊往下望,底下的房子就像一塊塊的豆干。大家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萬一空難,我家裡兩個孩子怎麼辦,因為我一上飛機就是想,萬一空難,我三十幾個徒弟怎麼辦。真的!第一個念頭,萬一墜機,只怕連個屍體都找不到!連蓋往生被、金光明沙也沒機會。所以,想靠往生被、金光明沙的人,不先戴在身上,有時候也很麻煩。所以,人要修行或是遇到什麼事,這都很難講。獨行道就是獨來獨往,生的時候沒有人跟著你生,死的時候也沒有人跟著你死,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志氣。有志氣的人就是最有依靠的人。[諸惑不染,不假修習。故雲: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指現在初心。末世眾生:指未來新學。發心雖大,悟淨圓覺,而未證圓覺,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雲:幻力修習。當時隨機分門,便有二十五種不同。蓋三觀一心,元無別異,通稱清淨定輪者:皆依幻力修習,修即無修,故雲:清淨。諸觀皆屬定故。輪有摧碾、運載之功。依此而修,能摧毀粗細煩惱,能運至無上菩提故。初舉意標數竟。 癸二觀網交羅 子初單修三觀二 交絡三觀 三 圓修三觀 丑初澄渾息用觀 丑初澄渾息用觀] 現在開始要講修定的方法,第一個是修奢摩他觀,單修的,底下講的都是一個一個修。第一個先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一個一個來解釋。[【“若諸菩薩唯取極靜,]只是說尋找那個最極靜的地方,[由靜力故,]因為我們極靜的力量,[永斷煩惱,]永遠斷煩惱。學佛首先要了解,心如何靜下來,冷靜。我們說:你要冷靜,心若不靜,心佛就不得力。如果擁有智慧,就算再忙也是很靜,因為他無所著,不來不去。[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這句講的太美了!連起身都不必,不起於座就是當下,便入涅槃,馬上悟到不生不滅的意思。這樣馬上就證得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我們今天搞到死去活來,仍然體會不出不生不滅的涅槃,體會不出來。[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到清淨圓滿的覺性。[以為起行所依。]“以為”就是當作,來當作我們修行的依靠。所以,一定要悟道,悟後起修。[因前經文有,]講過,所以不重復,[故略。唯取極靜:唯者,獨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就是定,一直修這個定。[極靜之行,方得成就。]我們如果立下志氣,也做得到!你今天立下志氣,無論發生天大地大的事,我都要像佛陀一樣,心非常平靜。為什麼?因為明天看今天,我們就會很後悔,為了明天不後悔,所以,我現在要忍耐;為了明天不重復的後悔,我現在當下就把它放掉!這樣很有效,有作用。今天的無知,會構成明天的後悔,那我現在的放下,就是沒有無知,沒有無知的人就少後悔,每一個動點上都這樣子,你想想看,那不是解脫了嗎?這樣你的心是不是很靜很靜?[由靜力強勝之故,]因為他立的志氣很強,他永遠不起心動念,他有般若智慧疏導、消化。[即能永斷煩惱。煩惱斷盡,方成佛道,顯是頓入,]這就是剎那之間頓入。[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故雲:不起於座,便入涅槃。]當下就是,馬上悟道![證究竟斷果故,]斷果就是所謂的後天的修行,方便講斷。本無惑,哪裡有斷呢?[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一澄渾息用觀竟。]第二個要講修三摩缽提 [丑二庖丁恣刃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用智慧觀照,一切是幻境。[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圓覺妙性。就是說他在這個世間種種的變化、種種的作用,來行菩薩道,清淨妙行,但是,於圓覺的妙性,[不失寂念]還是安住在最清淨寂滅的念,無念的意思。[及諸靜慧]以及諸靜,安靜所發出來的智慧。[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准如前釋,唯觀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觀。以佛力故:謂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這是指我們本性的東西,佛力不是他力,指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如本性。藉著我們真如本性的力量,[內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以如幻之幻術變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眾生,種種作用。即如變娑婆為極樂,化地獄作天宮等,隨機化導,各得成就。雖行如是變化作用,全同幻化,了無實性,故雲:備修菩薩,清淨妙行。行以清淨妙稱者:以無染著故清淨,無滯礙故微妙也。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者:]意思是說,[謂雖單修幻觀而圓該三觀也。]當下就具足三觀,[陀羅尼,即是圓覺妙性。今幻觀成功,而圓覺妙性,全體顯露,]就顯露出來,雖然不修這個定,[雖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靜之念。]意思就是任運的定,也不失這個寂靜之念。[雖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靜慧。]任運的智慧就產生了,[靜慧,即靜慮義。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此觀科為]就是這個科判,判為[庖丁恣刃觀。]“庖”就是廚房,“丁”就是所謂的廚師,[庖丁:是晉時屠子,]殺牛的。因為他殺牛[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就是一刀就能將整支牛支解得清清楚楚,[鋒刃不損。]用一刀就能分解一支牛,哪裡該轉個彎、哪裡有骨頭、哪裡有瘦肉、哪裡有肥肉,支解得清清楚楚,而刀不損壞。[喻菩薩利眾生,修萬行,應緣入假,]入因緣所生的因緣法中,[自智無傷也。二庖丁恣刃觀竟。]我們的智慧也不會受到影響。我大姐為什麼不敢再殺雞呢?她說,有一陣子她殺雞的時候,刀子一割下去之後,那只雞一直流血,她以為已經死了,結果她轉身拿東西,再回過頭來時,看到那只雞頭又抬起來,她嚇了一跳!從此以後就不敢再殺雞了!我們人要不殺生,或是要吃素,或是要修行、皈依,這都有種種的因緣,種種的因緣才有辦法。她如果遇到一種因緣,她自然就會吃素、自然就不殺生、自然就皈依了。有時候很不可思議,不必勉強。但是,用勉強的也多少有用,多少勉強一下家人,硬押他來皈依。有一個信徒跟他兒子說:你去短期出家,我給你十萬!他兒子還不肯,!以前我們參加齋戒學會,每次二十一天,慈光圖書館舉辦的,誰那麼好要給我十萬?還得繳錢呢!我們人學佛的因緣千百萬種。有的是夫妻整天吵架,後來他的太太聽到佛法,真的!有的是朋友拿DVD給他聽;有的是不小心走到講堂問師父說:師父!您什麼時候要講經?我跟他說:今天晚上就有!他晚上來,一聽就入,就是這種種的因緣,不可思議! [丑三呈音出礙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唯”就是獨,唯滅就是單獨,就是專門在這個念頭裡面進入絕對。唯滅諸幻就是連那個一切的幻化的幻智、幻境都不執著,雙離的意思。[不取作用,]沒有任何的幻智、幻境的作用。[獨斷煩惱;]因為到這個地步就證悟了,當然就斷煩惱,到這個境界。因為他泯一切念,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當然就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這樣就證悟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准如前釋。]前面解釋過,[唯滅諸幻,不取作用者:唯,獨也;滅除諸幻,直雲滅者,即絕念也。亦不取]也不執著[幻觀中,種種作用,]說:我在利益眾生。[彼為利生故,須變化作用。]所以,他不執著這個作用。[此為自利故,獨自斷煩惱,不取余行,]沒有任何的其他的,[正是絕待之義。煩惱斷盡,便證實相者:煩惱斷除淨盡,妄窮真露,故雲:便證實相。實相,即與靈心相應,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唯是寂滅無相也。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初單修三觀竟。]底下接下來是兩種交錯修行。 [子二交絡三觀 丑一運舟兼濟觀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到清淨的圓覺之性。[先取至靜,]先一心一意的求這個靜。[以靜慧心]然後再以清淨,所定、所產生的智慧心,[照諸幻者,]照一切虛妄的東西。[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後修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慧。因為他先取至靜,然後再修慧,照諸幻,就是七種情形當中的第一個。 [此七輪,]因為交互,奢摩他、三摩、禅那,交互的二種二種修行,總共有七種排列。此七輪[一一以靜為首,]靜就是定,此七輪一一都是以定為開始。[次兼余二。]然後再兼其他二種。[今運舟兼濟觀,]運舟就是自己能夠航行前進,兼濟就是可以幫助別人。[菩薩修定,以期出塵,即運舟義。發慧以化眾生,即兼濟義。]“濟”就是幫助,兼幫助對方。[若諸菩薩,應有悟淨圓覺一句,以為立行之本,蹑解起行。]按照這個解來起行。[雖悟動靜一如,然事]事相就是習氣。[非頓除,]無法頓除。事就是說我們事相上,就是習氣。[必須次第而盡,]慢慢慢慢,一步一步來。[故先取至靜。以淨覺心,取靜為行,靜極生慧,]靜到極端就產生智慧,[故曰:靜慧。即以靜慧心,照諸如幻之眾生;]因為他有靜慧的心,所以,照一切幻化出來的眾生。[此以靜心,兼修幻觀。便於是中,幻化眾生,起菩薩妙行,變化世界種種利生作用。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先修定,[後修三摩缽提。一運舟兼濟竟。 丑二湛海澄空觀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以安靜的心,所產生的智慧。[證至靜性,]靜性就是真如,證悟到真如,最安靜的本性。[便斷煩惱,]斷煩惱就是因地已亡,發的修行的心就沒有了,因果一如。[永出生死。]果報已經沒有了,所以,便斷煩惱是因亡,永出生死是果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觀。]“湛海”清淨的海面,[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沒有浪,不動的海叫湛海。[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來顯示本性,[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先取至靜,故靜極生慧。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靜性[即真如性也。此兼修寂滅,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斷煩惱則因亡,]因亡就是不再生死了。[出生死則果喪,]我們沒有三界的因、生死的因,當然生死的果就沒有。[圓證一心矣。此菩薩者,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觀竟。 丑三首羅三目觀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產生幻力,有神通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先修定,再修慧,[後修禅那。】 此首羅三目觀。三觀俱修,]空、假、中俱修。[如摩醯首羅,]天人[面上三目。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先取寂靜;靜而曰寂,靜之極也。靜極方能生慧,]產生智慧。[故曰:以寂靜慧。]有寂靜的智慧要做什麼?能夠作用。[復現幻力者:謂即以靜慧,照如幻之眾生,復於覺心中,現起如幻之力,變化諸幻,度諸眾生。以身在塵勞,仍恐為眾生所累,]所負擔。[故於後分深修禅那,而斷煩惱。煩惱斷盡,入於寂滅真境,令其身如器,其聲四達,喻同大鐘,锽锽然聲出於外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定,[中修三摩缽提,]就是慧,[後修禅那。]就是均等。[三首羅三目觀竟。]這樣說來,我們現在就有一個固定的看法了。這一開始都是講寂靜,也就是所謂定;若是照了諸幻,就是所謂慧;如果斷煩惱,這就是中道,斷煩惱就是禅那。再講一遍:如果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了諸幻,一開始就是叫做定。照了幻化,只要以幻化來講,都叫做慧;如果斷煩惱,都叫做禅那,中道的意思,這樣就不困難。所以,一個一個來研究,這樣就不會亂掉。 [丑四三點齊修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叫做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斷煩惱已,]斷煩惱是什麼?禅那,對不對?[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度諸眾生就是三摩缽提,就是慧。度眾生如幻,如幻的因緣,度如幻的眾生。所以,這樣交互排列,你就看得懂。[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就是度眾生。這樣二十五輪就清清楚楚了!你如果看到以至靜力就是定;斷煩惱就是中道禅那;度眾生如幻,這就是慧。其余的怎麼排列都一樣。 [此三點齊修觀。三點者,梵之伊字,慤師之意,一人具修三觀,]“慤師”就是憨山大師,有一種人修三種,空、假、中,有次第的,統統去修三觀。俱修就是空、假、中他都有修,但是,有次第。[即名為齊,非謂同時也。]不是同時修空、假、中,不是這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修,但是,三種都有修。[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以至靜之力,起心斷煩惱,是中禅那。煩惱斷已,復起變化種種作用,度脫如幻之眾生。因煩惱既盡,愛見已無,故所起之行,無不淨妙,可解眾生之縛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四三點齊修觀竟。 丑五品字單雙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至靜力就是定,先修定。[心斷煩惱,]那應該就是禅那了。[復度眾生,]這是慧,[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一起修,應該是齊修禅那、三摩缽提才對。有時候翻譯的人,梵文翻譯成中文會有一點出入。但是,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講話自在,以後會有說明。 [此品字單雙觀。初單修靜觀,如一口,]品字上面一個口,下面兩個口,[後雙明寂幻,如兩口,]如品字下面兩個口。[故雲單雙。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以至靜之功能力用,無始狂心,忽然頓歇,故雲:心斷煩惱;此內而自利。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觀結名]作觀結名,修觀到最後,我們給它下一個定義,這個名字叫做[三摩、禅那。按文中,齊修禅那、三摩,]這樣才對,[文似顛倒。據析義雲:]一本分析:[若論齊修,]一起修,[則正修禅那時,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時,即修禅那,其義]一樣的,[實無前後顛倒。]既然一起修,三摩缽提、禅那統統是一樣的。[總以佛語自在,無不可耳。五品字單雙觀竟。]按照正常,應該是改變過來才對。 丑六獨足雙頭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那就是定了。[資發變化,]那就是慧,[後斷煩惱。]這是中道禅那。[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就是定、[三摩缽提,]就是慧,[後修禅那。】]就是中道。 [此獨足雙頭觀。白澤圖中,]有一個人畫一幅畫,白澤圖,畫了什麼?畫了[有山精,]什麼樣的妖精?[頭如鼓,]鼓有兩面,[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自利利他。[如雙頭也,後單寂觀,]後來單修一個觀,就像一個足。[如獨足也。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種種作用,而度眾生;]你如果看到度眾生,就是智慧。[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也。]“如”就象,就像小乘一樣,不起滅盡定,不產生滅盡定,滅盡定以後就入涅槃了,滅定定就是所謂小乘的涅槃。如不起這個涅槃的作用,不生不滅的本性,而現諸威儀,就是所謂的任運自如。他沒有特別,但是,他就可以產生這個作用。[然奢摩自利,三摩利他,二利並行,尚恐未圓,故後修禅那。永斷煩惱,成就菩提,二利自無不圓矣!此菩薩者,名為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六獨足雙頭觀竟。 丑七果落華敷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是奢摩他,[用資寂滅,]寂滅就是斷煩惱,就是禅那。[後起作用,變化世界。]這就是智慧,就是三摩缽提,度眾生。[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這都是變來變去,名相都一樣,你不要被弄得昏頭轉向。 此果落華敷觀,]果已經落了,花再開。[即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敷華者:復以幻觀,]幻化出來的觀照,[入有情界,度諸眾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以至靜之力,資發寂滅之性。]產生斷煩惱寂滅之性。[至靜屬定;資發寂滅屬慧。曰力、曰資者,]“資”就是助。[謂正至靜定力時,而資發寂滅之慧,]幫助發這個斷煩惱的智慧。[以成定慧雙修。後起作用,變化世界,廣度眾生,復成自他兩利矣。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七果落華敷觀竟。 丑八先武後文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一看就知道是什麼,變化力就是三摩缽提。[種種隨順而取至靜,]就是奢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一一標幻為首,次兼余二。]兼其它的兩種,[今先武後文觀,武王伐纣後,]周武王伐纣王。[鑄戈戟為農器。]先將兵器變成農器,[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已,後入靜觀。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即起諸幻,以變化力,變化種種境界,隨順眾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靜者:謂雖度眾生,其心至靜,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度眾生就繼續度,心也沒有差別,不增不減。[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八先武後文觀竟。 丑九功成退職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就是智慧,就是慧,慧就是三摩缽提。[種種境界而取寂滅。]寂滅就是斷煩惱,心入大寂靜處,心安住於很靜的地方。心要如何安住於很靜的地方呢?就是無所著、無所住,沒有一件事他會掛礙,名叫做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此功成退職觀。菩薩發慧]就是迸發般若的智慧,發慧就是我們本性的智慧,發揮我們本性的智慧。[利物,]這個“物”就是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即是功成;]菩薩如果不度眾生,菩薩要做什麼?所以,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能犧牲奉獻我們的生命,人生才有意義。[習寂內修,名為退職。]修習寂,內修,因為修行是自內證的功夫。佛法稱內典,就是完全講心的問題,才稱為內典研究班。我們稱其他的叫外道,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是自內證的功夫。因此說:習寂內修,名為退職,他度眾生圓滿,但是,心很寂靜。[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即起諸幻,以變化力化現種種境界,以度如幻眾生。度生既畢而取寂滅,永斷煩惱,證大涅槃。]我們人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他完全沒有機會斷煩惱,一點小事就足以使他痛苦一輩子!因此學佛的人,就算再極端,再失望、痛苦,他也不會走極端,他知道這是因緣果報。人家不愛就算了,一切因緣生因緣滅,他很灑脫、很自在。沒有學佛就沒辦法,他要占有、硬要取得到,就鬧出人命來!簡單講就是無明,無明就是貪嗔癡。所以,我們如果沒有聽到佛法,想斷煩惱可說是不可能的![此菩薩者,名為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九功成退職觀竟。 丑十幻師解術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智慧,這個就是三摩缽提。[安住寂靜,]這是定,[而斷煩惱。]禅那,翻譯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或者是空觀,或者是中道,都可以,[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此幻解術觀。先起變化作術法,中歸靜體,後起寂滅故解術。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到我們清淨圓滿的覺性,[以淨覺心即起諸幻,]因為他已經有神通力了,一切都是虛妄幻化的東西。[以變化力變化種種世界,廣作佛事,度脫有情。雖然萬行繁興,]萬行一直興,萬行繁興就是太多了,萬行就是六度的意思。萬行簡單講: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六度萬行都是加起來一起念的。但是,雖然行六度、萬行[畢竟一心不動,]我們沒辦法!有一個太太說要度他先生,她先生卻老是反駁她。她知道信佛很好,她先生卻總是反駁,只要她講什麼,他就讓她出丑。他老婆氣得不煮飯給他吃,哪有學佛學成這樣的!講話講不贏她先生,一氣之下就不煮飯給他吃。我說:你要修菩薩行,可是第一個就跟你先生結惡緣了!意見不合我們不要跟他頂嘴,但是,還是要煮飯給人家吃,你不煮飯給人家吃,這個怎麼講都講不通!日本有一句話說:先吃飯,再說道理。這句話雖然很淺顯,不過很有道理。簡單講就是說:你該做的事情要先做好,你要度眾生也好,你是人家的媳婦、女兒,要先把你的工作做好。你今天要度眾生,你是人家的師父,就要有做師父的樣子。你是人家的徒弟,你也要把徒弟做好。你在家要扮演好在家的角色,然後說你要來感化眾生,你有不有守好你的崗位?有沒有盡你的責任?如果沒有,你要跟人家講什麼佛法?你講佛法,先生反對你,意見不同,你就不煮飯給他吃,這樣你哪有機會度他?你就沒有機會。所以,我們嘴上老是講要度眾生,可是,被境界一轉就起煩惱。萬行繁興,畢竟一心不動,我該做什麼工作我就做,能度就度,度不了則隨緣。有的菩薩修行修得不錯,但是,強迫她先生吃素,然後,她先生吃不慣,吃一餐、兩餐還受得了,吃到第三天口出白沫,胃寒、頭暈。加上她又不會煮,老是煮醬瓜、菜脯,她先生說:你不要這樣子,你修你的嘛!她說:不行!你一定要吃素!不聽懂她的不行,她先生不想吃素,只好自己去外面吃。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你堅持要吃素、一下子就堅持:我不跟你在一起!這樣每一個都很慘,我不騙你,不然,你堅持三個月試試看,他持九關齋,哪管你什麼八關齋!如果也是個拜佛的人能理解:我太太想修清淨行,我要成就她。這樣他是菩薩,很好,你也比較沒有煩惱。他如果是個拜佛的人,就會看得開,我太太想修行,我要幫助她、贊歎她。可是,他又不拜佛,你卻老是要用這種方法!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安住你的崗位,你要如如不動,反正你心裡知道,自己要去極樂世界。而我們現在是什麼身份?我們是人家老婆,因此,學佛的人要保持一心不動,我們的心只要安住於佛號。[故雲:安住寂靜。]安住寂靜的境界,但是,要完成我們的職責,我們的職位是什麼?我們的責任是什麼?你不要忘記你的責任是什麼,你是人家的老婆呢!難怪你每天都被揍,活該!然後跑來向師父哭訴:我被我先生揍了!我問她:為什麼被先生揍?她就支支吾吾:我不理他!那你活該,沒辦法,你不理他,當然會被揍,不然呢?你如果不理他,他就說慧律法師教你的,結果跑來揍我!真的!以前就有一個要殺我,你知道嗎?很凶,已經當祖父了,五十幾歲,說:哪有人這樣破壞人家的家庭,叫人家夫妻不能在一起的?其實我沒有這個意思,只是說持八關齋戒那天而已,那天而已,這樣他就不行了。六十歲了,當祖父的人,你想想看,這有多難斷?你想想看,這樣要如何修行?三界六道准備要往生去哪一道?所以,學佛要把自己顧好,不要讓自己一直修煩惱行,不要這樣。我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先把家庭照顧好。[而後永斷煩惱,成就無上菩提矣。此菩薩者,結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十幻師解術觀竟。 丑十一神龍隱海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智慧。[斷煩惱故,]就是智慧均等,就是所謂的等持,就是禅那。[安住至靜。]也就是定。[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先修智慧,[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此神龍隱海觀。起幻利生,]起幻化來利益眾生,[如神龍施雨,歸體入靜,如隱海也。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起諸幻化,以變化力,變化種種境界,自在無礙,隨機方便,利生作用。既度眾生,不著度生之相,重起靜慮,進修禅那,任運斷盡一切煩惱,仍復安住至靜,其心如如不動。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十一神龍隱海觀竟。]其實這些都是前後變來變去而已,沒什麼困難。 丑十二龍樹通真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看到變化就知道這是慧,智慧。[方便作用,至靜寂滅]就是定。[二俱隨順。]就是等持,就是禅那。至靜寂滅,二俱隨順,這是同時修,所以,後面講齊修。就是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這個菩薩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同時修叫做齊修,同時修什麼?修[奢摩他、禅那。】 此龍樹通真觀。]龍樹是菩薩,八宗共祖,是一位菩薩的名字,具大智慧。[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令歸正道,後齊修靜寂,自階聖果。]“階”就是階梯、登,自登聖果,登上聖果。[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即起諸幻,]就是我們用清淨覺悟的心,了解一切都是變化、幻化出來的。[以變化力化種種世界,開種種方便,起種種作用,度如幻之眾生,然後齊修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十二龍樹通真觀竟。什麼叫二俱?就是前面的三摩缽提、奢摩他同時,二個同時修。 [丑十三商那示相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又是變化力,又是智慧,[種種起用,]這就是慧。[資於至靜,]就是定,[後斷煩惱。]又是等持,就是禅那。[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此商那示相觀。商那和修,]一代祖師,[即優婆掬多之師也。乃以神力示相,降伏掬多弟子慢心,因為徒弟太驕傲了,所以,他的師父示現神通力來降伏他。以前的祖師都有神通,我們哪有?弟子我慢,我們拿他有什麼辦法?弟子我慢,不聽你的,那沒有辦法,我們沒有神通,一點道也沒有!我們只能說:我們保持這顆清淨心、寂滅的心、無所著的心,只能說:我寬恕徒弟。你沒有辦法降伏,因為他比你更凶啊!我慢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沒有我慢就好,目前做師父的人!拿徒弟無可奈何,就是這樣子。以前不同,以前的祖師大德,能變現種種的神通力,徒弟都會聽他的,現在沒有辦法。所以,末法眾生,證果的人少,鳳毛麟角,要找到一個證果的人,很難!又證果,他有大神通,像羅漢、菩薩。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煩煩惱惱的凡夫,只能夠依法!佛說:依法不依人,他不是依神通,只要這個人講的法是正知正見,在末法,那已經不得了了!末法邪說橫流眾多,多如牛毛,正法少如麟角。降伏徒弟沒辦法,所以,顧自己比較重要![資助至靜,後斷煩惱。若諸菩薩悟靜圓覺,以淨覺心起諸幻化,外以變化之力,發生種種作用,度如幻之眾生,而內則資於至靜,]“資”就是助,幫助我們的安靜。[動中能靜,名為至靜。]一切時空的架構叫做動,任何一個時空架構上,它叫做動,因為它會變化,時空就是無常的名詞。你要形容無常,當然用時空最好的架構來形容,任何一個時空它都是無常,那當然就是動了。意思是說:你在任何一個時空的架構上,能夠靜,能夠空一切相,不執著,那麼,這就是真正的靜。[後斷除煩惱,而證菩提。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十三商那示相觀竟。 丑十四大通宴默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的[力,]量,就是智慧。[資於寂滅,]就是等持,就是禅那,寂滅就斷煩惱。[後住清淨,]就是定,[無作靜慮。]無作就是自然,沒有任何的造作,心就會定下來,不加任何的作意,能令心自然的無生,名無作靜慮。不是說我刻意的觀照,我有智慧,我去看破它;那個能觀照的智慧又放不下,那個不是無作靜慮。有所造作使心放下,還有所造作,不是本性的功夫。[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此大通宴默觀。]大通如來。[大通如來,先化用利物,]先度化眾生、利益眾生,[資於寂滅,後歸心寂靜。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起諸幻化,以變化力變如幻之世界,度如幻之眾生,資於寂滅。以種種變化,悉同幻境,當體無實,唯一寂滅。]當體就是無生,就是唯一寂滅。以前有一個修行人問大珠和尚:要怎麼修行才容易成道?大珠和尚回答:直取無生,即是成道。就是說你直接體會無生,你就是成道;直接就進入無生法,不生也不滅,不來也不去,不增也不減,不一也不異,直接放下,無生。今天我去參加黃會長母親的告別式,去吊唁的人很多,坐在我旁邊那個人就說:將來我死了若能像這樣,那就很值得了!你想想看,我們人只不過看到這一幕如此莊嚴,他就寧願死!他只求死了以後這樣備極哀榮,你不能說他不對,我們不了解這都是一種幻化的東西。以前我們老師出一個作文題目:我的未來。我的未來當什麼科學家、什麼游泳健將、籃球、體育啦,沒有人寫我將來要做法師。不懂!我小時候如果出生在佛教家庭,我一定說:我將來一定要作佛!那時候不懂,這世間都是幻化的東西,我們人都是這樣。我今天回來跟師媽說:今天很多,師媽說:我百年之後,不知道會不會有這麼多人?我聽了實在是,跟今天那個人差不多!等一下她又會說:我講經老是喜歡出她洋相!其實不這樣,世俗人都會這樣想,如果我往生來參加的人可能比他多。不過,這也沒什麼意義,很多人要做什麼?又不是說很多人來就保證往生極樂世界。我往生以後不必如此,只要為我念佛四十九天,很簡單!信徒來,統統不用做什麼,只要阿彌陀佛不斷,遺體就擺著,臭了就把它火化,然後繼續念佛,這樣就好。只是還不曉得誰要幫助助念!為什麼?本來就不可得的東西,都是虛妄的東西。只是藉著這個例子來說法,事實上就是如此。師父到了那裡,都是保持如如不動,就是一直念佛而已,阿彌陀佛。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都是假的,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這一句最親切!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境界都不可得,我們的心不要執著這種東西,不要想:我死後要用什麼棺材;要用什麼水果拜我;我死後,不曉得有沒有人來拜我?不必!都不必有這樣的想法,你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臨命終自在往生最重要。我們臨命終自在往生,就不必靠這些外緣,我們自己有把握最重要,真的!儀式做得再多,花再多的錢,最大的意義也只是念佛而已,花再多錢,也毫無意義。幸好今天看到的是正統的佛教徒,我們看了很欣慰,大家都在念佛,幾千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你去看一般出殡,請那個五子哭墓、電子花車,請鼓號樂隊來吹奏、殺生,出殡搞這個都是造業,[後住清淨不動,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十四大通宴默觀竟。 丑十五寶明空海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寂滅力就是等持,就是禅那。[而取至靜,]定,[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一一標寂為首,次兼余二。今寶明空海觀。《楞嚴經》雲: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妙明,如寶明也,後靜觀,如空海也。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不執著幻化的東西。[及諸靜相。]虛空是靜,不必執著,幻化出來的是動,也不執著,動、靜都不執著。[先以寂滅力,而斷煩惱,後起至靜,住於清淨,如如不動也。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十五寶明空海觀竟。 丑十六虛空妙用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寂滅力就是斷煩惱的力量,就是已經達到了解脫了,以寂滅的定力、等持力,就是中觀的力量。[而起作用,]起作用就是智慧。[於一切境,寂用隨順。]這太了不起了!於一切境界,他都能很寂滅,能隨時運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此虛空妙用觀。靈心之體如虛空;起化,即妙用。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以寂滅力,不以證果為急,退修三摩,大開度生方便,]其實這個就是等於斷惑的意思。不以證果,他已經斷惑,要不要證果都是隨便。像文殊師利菩薩,七佛之師;像地藏王菩薩是等覺,為什麼等覺?他們都早已成佛。像觀世音菩薩,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都是佛,不以證果為急,有的人悲心就是這麼重。[故雲: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者:即指眾生,為菩薩所度之境,以寂滅而起作用,故雲:寂用隨順。度脫眾生,滅諸度相。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十六虛空妙用觀竟。 丑十七舜若呈神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就是定。[而起變化。]就是慧。所以,以寂滅力就是以中道的力量、禅那的力量,先有定力,而起變化就是慧。[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此舜若呈神觀。舜若,即虛空神,]我們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就是所謂的空性,空性如果可以銷毀的話,我們堅固的願力也不會受到影響。[日光映之暫現。如此先寂、次靜、後幻。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禅那功成,寂滅力用。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者:見眾生有種種自性,在所應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後依三摩而起變化作用,隨順自性,而度脫之。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十七舜若呈神觀竟。 丑十八飲光歸定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這是中道,中觀。[無作自性,起於作用,]起於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境界,歸於靜慮。靜慮就是定。[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此飲光歸定觀。飲光即大迦葉,]摩诃迦葉[先證寂體,次起神通,後乃歸定。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禅那功成,寂滅力用。無作自性,起於作用者:謂自性本具,]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不假造作,故為無作。依三摩自性,起於變化作用,化彼塵勞,而成清淨境界。由此頓息一切妄念,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十八飲光歸定觀竟。 丑十九多寶呈通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就是定,以寂滅力就是中道,種種清淨,而住靜慮,就是定。[起於變化。]就是慧。[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此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出自《法華經》,[多寶佛,先成道,證寂滅體,]證得寂滅的體性。[後於法華會上,寶塔湧現,乃見靜幻無礙。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寂滅有力觀諸境界,唯是一心,平等無二,種種清淨。不以趣果為急,]不以趣果就是不以證果為急務,以什麼為最重要呢?[唯思度脫眾生,]世間就是有這種很了不起的人,發願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世界度眾生的人,我都認為這是菩薩,很了不起的願力,我沒辦法。我是不小心跑來這裡的,我不是菩薩,我不是願力再來的,我是業障深重再來的,這一世聽到佛陀的經典,我不要再來了。我要去極樂世界,不要跟這些黑毒蟲在一起。我們小時候常聽人家說:壞人叫做黑毒蟲,常常想陷害我, ,要把我害死,我要去極樂世界,要去作佛了。然後等到我神通力具足,不會拉肚子、流鼻水、感冒、胃痛,神通自在,那時候再來,等我不必吃藥,神通廣大再來。你們如果要留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師父跟你們頂禮,贊歎你們,我沒辦法!我百年之後,不要問我:慧律法師,你要不要捐贈器官?你如果要挖我眼睛,我會張大眼睛瞪著你,我早就說我不要捐贈器官!這樣違背我的誓願,我要靜靜的往生極樂世界。唯思度脫眾生,[而齊修奢摩他、三摩;內則安住靜慮,如如不動,外則起諸變化,種種作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十九多寶呈通觀竟。 丑二十下方騰化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寂滅的力量,就是中道。[資於至靜]幫助這個定,[而起變化。]就是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就是同時修三摩,奢摩他。 [此下方騰化觀。即法華六萬恆沙菩薩,先以寂滅力資於至靜,後從下方騰化而現。]變化。[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乃先以寂滅力,資發至靜,此自修之力也。然後起於變化,化作種種世界,度脫無量眾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二十下方騰化觀竟。 丑二十一帝青含變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這就是中道。[資於變化,]這就是慧。[而起至靜,]這就是定。[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都是一樣的,變來變去。 此帝青含變觀。此寶含諸佛像,]觀對它,它就會變化,[對即變應,]這個寶貝含種種的佛像,你只要面對它,它就會變化。[應而還空。]“應”就是反射回來,它還是歸還在虛空。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應”就是反射,反射回來,什麼都沒有;一看有佛像,反射回來,又沒有。[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應這個因緣起變化,[而復安靜。]你看,菩薩就是神通自在,但是,最主要的是心要靜。這個“靜”不是我們安靜,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靜”是無礙、自在、解脫,一切境界不可得。一切境界,他都在寂滅當中,面對一切境界,無一切境界;面對一切相,無一切相,那叫做靜。不是說我躲進房間裡打坐,誰都吵不到我,我打坐,靜,眼睛閉起來,阿彌陀佛,念到聲音沙啞。那個不叫做靜,那叫做安靜,沒有聲音。在這裡,靜是自在、解脫、無礙的意思。[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寂滅之力,斷諸煩惱,資助變化,以度眾生。雖度眾生,遠離度生之相,即動而靜,其心如如。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二交絡三觀竟。 子三圓修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滿覺性的智慧。[圓合一切,]就是空、假、中同時。[於諸性相,無離覺性。]佛實在偉大,看到這一切經典實在佩服,在偉大了!於諸性相,不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同時[三種自性]空、假、中,奢摩他、三摩、禅那,[清淨隨順。】]什麼叫於諸性相,不離覺性呢?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無生;一切無生當中不壞事相,智慧心清清楚楚。不離覺性就是於一切相理清清楚楚,而沒有清清楚楚的執著。於一切事理,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之心,而不執著有一個智慧之心,這就是於諸性相不離覺性。凡夫沒有辦法,就要常常觀照,凡夫沒有辦法,不能任運自如嘛! [此一輪,名如意圓修觀。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三觀齊修。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謂依圓覺所發之慧,為圓覺慧。此約圓頓大根菩薩,圓解大開,]圓解大開就是所有的解都不偏不倚,講到空,即假、即中;講到假,即中、即空;講到中道,即空、即假。[即依圓覺慧,圓合一切;]怎麼樣才能圓合一切呢?無相就圓合一切,無一切相就圓合一切相;你如果有相怎麼樣都不能圓滿的合,動念即乖;你動到一個念頭,就不能合一切相。《金剛經》說:一合相,什麼叫一合相?空有同時具足,性相一如叫做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絕待。[即指二十四輪,而修習之:是為一修一切修也。於諸性相,無離覺性者:皆以悟淨圓覺,以淨覺心,而為其性。或單修、]一個、[復修、]二個、[齊修等,]三個,[而為其相,相雖不一,究竟不離圓覺自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同時下手,圓滿修行,[三種自性。清淨隨順者:即指大根菩薩,]上根利智就是大根,根機太利了![圓修、即一修一切修也。三種自性清淨,如修奢摩他時,即具三摩、禅那;修三摩時,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時,具二亦然。]師父剛才講過了,空、假、中就是這個意思。修空,即假即中;修假,即空、即中;修中,即空、即假。[如是則圓覺自性,清淨無礙,而二十四輪,皆隨順而具成矣。《直解》雲:三觀一心,]中觀、假觀、空觀一心。[一念具足。]事實上也是如此。[即初雲:圓照清淨覺相,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該”就是包容,包容了十法界,一切就包容了十法界。[於諸性相,]理叫做性,性就是理;理,道理來講,相就是事相,性相就是理事。[無離覺性,]理跟事都不離覺性,那當然就是圓融了。[即清淨覺相。]要常常提起正念,千萬不要讓煩惱得逞。[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為妙行故,二十五輪,究竟歸極於此。]就是圓滿。[意顯此一觀,以為圓修,其二十四,皆隨根耳。]皆隨根機而變化。[二觀網交羅竟。 癸三結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為本修因,]你看,他一下手,就用圓滿的修行,[即是修行正因。]對跟錯就差很多,譬如他一出生,就出生為皇宮的太子,將來就成皇帝。你想想看,他投胎選對了人家,早不來出世,晚不來出世,等到皇後正要生產時,他就跑出來,一出生就是太子;你有這個命嗎?我們一出生就注定要撿垃圾、掃地、殺豬、抓魚、撿河蜆,我們可不可憐!我們沒辦法一出生就跑到皇帝的家!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你修的因很重要,你發的心如果是圓滿覺性,親近善知識,一念之間,你成佛沒有問題。你如果親近錯誤,那死定了,會很慘!雖然百千萬億劫一直修行,可是錯誤,法不對,起步就錯誤。而且修行,我們人腳步不能踏錯,那來不及了,這一點都不能鬧著玩的。腳步踏錯,你就完了,你到臨命終的時候,才來後悔:我修行錯誤方向!你完蛋了![二十五輪者,前舉意標數雲: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今觀網交羅中,單修三觀,交絡三觀,圓修三觀,]單修三觀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個修;交絡三觀就是錯綜復雜的修;圓修三觀就是同時。[一一別明已竟。故結雲:]結論中做結雲。[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隨其自具根性,修行如是。三結成正因竟。 癸四總示修習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就是依著這二十五輪,[當持梵行,]就是持戒的意思,持戒律。[寂靜思惟,]冷靜的思惟。[求哀忏梅,經三七日。】]三七就是二十一天。 [此總示修習之法。]修行的法。[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心眾生,]如果要[設欲依此輪而修者,自當嚴持禁戒而修清淨梵行,以戒為無上菩提本也。屍羅不清淨,]“屍羅”就是戒律,戒律不清淨,[禅定不現前。寂靜,即定也;收攝身心,寂然不動。思惟,即正思惟,慧也;正慧觀察,思惟修習,具戒定慧,心在觀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然恐多生業障,]我們人都會有業障,[障蔽淨心,必須禮敬三寶,求哀忏悔,]我常常跟這些修行人說:我們拜佛,同時可以三業清淨,身拜佛,口念佛,心觀想佛。身、口、意皆清淨。如果我們只有念佛,那麼,就要攝心念佛,心才會定。所以,這要自己調配好。容易昏沉的人,第一、要大聲念佛,或者是多拜佛。容易散亂的人,要謝絕外緣,多多打坐。容易掉舉的人,就是浮動的人,心容易亂的人,要謝絕外緣,多打坐,靜坐念佛。高僧大德常常開示我們,我們想要三業清淨,要多拜佛,不能說我們只有做功課,但是,不拜佛,這樣不好!我們做功課要多拜佛,拜佛也是一種運動,對我們的身體也很好。有的人他自己規定:我一天要拜佛一百拜,或者是三百拜。既是運動,又恭敬佛,所以,他拜佛就是又念佛、又觀照佛,容易得定,容易滅罪消災,很恭敬。[發露先罪,洗滌瑕疵,經三七日,以求感應道交也。]我們的心不清淨,就無法感應道交。 [【“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各安標記就是我們講的抽簽,標示清楚。[至心求哀,隨手取結。]我們很虔誠,至心就是誠心誠懇的求哀忏悔,隨手就拿過來,取。看你的因緣,要修哪一法,取你打結做記號的那個簽,看看寫什麼。[依結開示,]你抽到的是第幾輪,[便知頓漸;]這樣就知道你的根機是頓根或漸根。[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你只要有絲毫懷疑或者是後悔,這樣就不能成就,不夠虔誠。目前來講,沒有人這樣修法,沒有!目前沒有修這二十五輪,是怎麼修怎麼修的,目前沒有。 [於二十五種輪觀,各安標記,書寫名字,做成阄]阄jiu[,]台灣話叫做抽簽,[供佛前,禮念虔誠,至心求哀,隨手取結,以卜應修。]看自己要修哪一法。[依結開示,便知頓漸者:即依所捻結,即阄也。開取指示,何觀應修,便知自根是頓是漸,依示而修,自然可入。頓漸者,單修一觀名頓,以觀觀皆究竟故。漸乃頓中之漸,]不是根機差的漸,都是頓根的漸。[謂頓中略分前後,少時俱成也。]只要一點點時間,就可以成就,因為大家都是頓根。那個“漸”是形容頓裡面的漸,而不是說差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者: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復悔,則於圓覺,皆不成就,痛宜戒之。初長行竟。]我們念佛也同樣如此,你念佛不能有一念懷疑、一念後悔,都不行。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佛講的經典不相信,你要如何修行?不可能的事! 壬二偈頌 癸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四科全同長行。) 【“辯音汝當知:]辯音菩薩,你要知道,[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以,我們的心要定。哪幾種呢?[所謂奢摩他,就是定。[三摩提]就是三摩缽提,就是慧,[禅那。]中道。[三法頓漸修,]有頓、有漸,看個人的根器,慢慢的修。[有二十五輪;】]“有”就是共,總共有二十五種情形。 [圭峰大師雲:今修觀之人,先以所依之體為本,而起觀行。長行雲:圓覺清淨,無能無所,心冥此理,]心如果合這個道理,[即禅定義。若冥此理,即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為起行之本,]修行的根本。[此即因地法行,乃自性天然之本定,不動搖,不生滅。如來告辯音,汝應當以智而知。此借當機,以儆在會諸菩薩。]“儆jing”警察、警告,來警惕在會的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者: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注意!這個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叫做四無礙法界,《華嚴經》都是講四無礙法界。[清淨妙慧,皆依自性,所具天然本定而生,依清淨覺心,]依我們清淨的覺心,[修習而成。所謂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法頓漸修,如前解,共有二十五輪。 【“十方諸如來,]這是已經成道的聖者,[三世修行者,]三世修行還未成果,還未成道的人。[無不因此法,]沒有一個不是因為以圓滿的覺性修行,[而得成菩提。]可見《圓覺經》有多重要!十方三世諸佛、一切修行人,都要按照《圓覺經》修行,你不了解圓覺,要如何修行?根本就不可能!念佛也是要圓覺,念佛配合實相叫做圓覺。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頓覺人,]除非此人的根機大利,[並法不隨順,】]並法就是並及一切法,一切存在法,他都可以合這個道,他不隨順就是不取於相,不執著,也不必按照這二十五個輪去修行,叫做不隨順。意思就是:他能夠在一切法觸目合道,不同於一般,必須經過這二十五個輪。為什麼?他不隨相故,沒有外相。像六祖,根本沒有根據這二十五個輪。就是一切法都可以合道,不必隨順二十五輪,是這個意思。 [十方已成菩提之如來,無不因此而得成。三世修行者:此指未成菩提,而修觀行之者,亦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也。此如《楞嚴》所雲,三世通修之法:“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斯門”就是此門,就是在這個法門,他已經按照這個法門修行成就了,叫做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都是入這個圓明的法門。[未來修學人,]還未修行的人,[當依如是法。” ]要按照這個法。講來講去,總而言之只有一句話:修行人要有志氣,就是這句話而已。要有很大的志氣,下決心:我要修行,我要以圓覺的法,無所住。直入本性,學習慢慢放下也可以,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惟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者:此兩句揀上根,]特別的說明是上根的人,怎麼樣?[惟除上根]上根是例外的意思。上根的,不按照二十五輪,[圓頓悟解之人,天資特別,慧性超然,並及於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輪,]一項一項,有一個定相去修行,不必![及道場探結等。]都不必![不隨順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隨相,即隨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不可加之繩索,]不可以加之任何的束縛。[傷平無瘡,]傷平,沒有一切的瘡疤。為什麼?[是前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當下就是。[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這個是例外,[故除之矣。]除之就是:這個是例外。 [【“一切諸菩薩,]諸菩薩就是人[及末世眾生,]也是將來要修行的人。[常當持此輪,]就是法,常常按照這個輪來修行。[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初兩句指應修人。第三句指應修法。第四句謂隨順此法,精勤修習。後兩句依諸佛大悲願力,不久可證涅槃也。二明單復修習竟,並威德科,一二問答,三觀修行竟。 己二二問答兩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覺 辛一淨業啟請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這菩薩的名號有四個字:淨諸業障。台灣沒有三個字名字的法師,我本來是想創新一下,給徒弟取三個字的名字,後來想想不好,人家會講話。[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請佛之儀,如前釋。]又有一個菩薩發問,我們又有經典可以聽了,菩薩再繼續問,他們問得愈多,經典的份量就愈大。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這太不可思議了![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太法喜了,得未曾有。[觀見調御]睹見我佛調御之師,調御就是佛,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睹見我佛調御之師,調配、調伏我們三業的大導師。看見佛陀怎麼樣?[歷恆沙劫]你看佛陀是怎麼修行的?我們也是要修很久,也是要經過恆沙劫,一樣。[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這講的太好了,就是這一念頭而已。簡單說:這一念解決,無量劫來的問題就解決,就是放下、就是空。無量劫的痛苦,是不是“執”這一字?是不是這樣?你今天為什麼會煩惱?執著嘛、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嘛!我們無量劫以來,一剎那之間,我們就悟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一切相皆是生滅,幻化不可得的東西,一念之間馬上就覺悟。無量劫的痛苦,在今天聽經聞法當下,你就統統解決。一切外在的是是非非、好壞、對錯、善惡,對我們就沒有作用了。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那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就那麼時就是什麼?就是智慧心,不要落入善的觀念,也不要落入惡的觀念,就那個時候,充滿著一顆智慧的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講起來很簡單,哪有困難?本地風光,朗然照三千大千世界,束縛不了我們。開悟的人講起來很簡單,不悟就很難![我等菩薩深自慶慰]就是在一念之間,所有統統現前。所以,要記住!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修到不必修了,就與佛一樣,就完全結束,就完成佛道了。要不然修行你修什麼?靠體力嗎?如果要拼體力,你肯定輸,靠體力我們沒辦法!我講這句話,胖子最高興,因為胖子拜佛很痛苦,他一拜佛就滿身大汗,汗如雨下。幸好有這個法門:不起於座,即得本性,還好!大胖子,渾身都是肉,你叫他拜佛,一拜下去就爬不起來,他最喜歡:不起於座,即得本性,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單刀直入。幸好佛陀介紹了阿彌陀佛,救了胖人,不然要他拜佛很痛苦,只怕會熱死。一切都在這個念頭而已,猶如一念。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為我等輩,總明觀行,]我們的觀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觀行相,猶可領解。又為我廣說,二十五輪,於一味法中,廣顯差別,而差別不乖一味,尤為難見,是誠不思議事。此從一心,建諸定輪,乃如來因地行相,令大眾同聞,故雲: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恆沙劫,一切功用猶如一念者:睹見我佛調御師,經歷恆河沙劫數,難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於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芥子就像芝麻那麼小;透明的叫做琉璃,裝了很多芥子。[我等菩薩,其慶幸欣慰,為何如哉!一慶前竟。 壬二問後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我們這個覺悟的心,本性是清淨,為何會染污?是什麼原因被染污?使諸眾生迷,就是不覺,[悶]就是不通,因為不覺而不通暢。我們人如果心不通暢,就要疏通;大便如果不通暢,就要疏通,不然會便秘。我小時候曾經因為便秘,被拉去灌腸。不入就是不能證入,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眾生不覺悟、不通?所以,無法證入這個境界?不入就是無法證入。[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眼睛就看得清楚,因為我發問,佛講法;將來眼就是引導眾生走入正途。令將來的眾生,引導一個正確的方向。 [前雲: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是顯自性,由來清淨,]自無始劫以來就是清淨。[故當機蹑此]就是依照這個[以為問端。又雲: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未覺、即是不覺;不覺、必有染污。故當機蹑此,以為致疑之由。問曰:聖凡比較,天地懸隔,覺心]我們覺悟的心[本淨,悟即應同,]為什麼[更因何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迷,即不覺;悶,即不通。]水溝的水如果不流通,就會發臭。[不入者,不能證入。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者:惟願如來不捨大悲,廣為我等開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諸法之實性也。《大疏》雲:]《大疏》是一本書,[若直談本體,]直接講到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諸法,皆無自體,]無自體就是無自性,[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推破四相就是生、住、異、滅,統統不可得。[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雲:開悟法性。從前經文,但雲覺性,惟此段雲法性,意在此矣。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者:令此現前大眾以及末世眾生,輾轉相傳,永不迷悶,作將來眾生之正法眼矣!]如果不是菩薩幫我們問,我們也不曉得怎麼問。幸好菩薩幫我們問這麼多問題,菩薩問了很多,所以,我們今天有正法眼、將來的眼,就是因為菩薩有問,所以,多問也有好處。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我好好給你說明。 [重言贊善,為利今後。咨是謀義,謂有所謀而問也。方便者,入覺之權巧方便法也。告以谛聽當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今天身體特別好,心情特別高興,因為不曉得明天會不會有台風,今天就多講一點。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開示障道四相 子一開示迷識四相 丑一迷識執相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這一段是佛陀開始回答淨諸業障菩薩所問的問題。 [此正答染污所以。一切眾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識故。]一般眾生跟二乘知道有六個識,小乘只有講六個識。[從無始來者:]就是久遠的時間。[遠指晦昧真心而來;]晦昧只是一種形容,光線透不過來,光線被遮住了,所以用晦昧。那麼,真心透不過來,所以,晦昧真心而來,就是指無明。[究其無有始相可得,]沒有一個開始之相,[故雲:無始。]因為[迷真]迷失真心,[起妄,妄上加妄,]妄想心加上虛妄的外境,[故有第六意識,已屬至妄;此妄想乃從意識中所起虛妄想念。]妄想的念頭,[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就是錯認,錯誤的認同,這個四大為自身相。我們貪不斷,我們貪財、貪一切境界,結果百年之後,一樣也帶不走,甚至到百年之後,死不瞑目,因為還有很多事情、心事未了。所以,死後只閉上一眼,另一眼閉不上,眼睛變成一大一小。我們一直認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一直到死,還一直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境界是虛妄的,身體也是虛妄的,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界,當然就把虛妄的影像當作是自己的心。所以,把整天亂七八糟的妄想心當作是自心相,所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因執五蘊幻妄身心,]從小到死一直堅固我們這個身體,[取為自體,]都認為這就是我們的身體,[為我相;計我輾轉,趣於余趣,為人相]計我輾轉就是執著我,執著有一個我,輾轉就是繼續輪回,轉換的意思。由人轉換成畜生、轉換成天道,輾轉就是一直轉換。執著有一個我,然後一直轉換,然後趣向於,余趣就是其他的六道輪回,所以叫做人相。[(謂我是人趣,非余趣);]也就是其他的六道輪回,所以,他就強烈的執著。[計我盛、]“盛”就是有勢力、有錢財、身體好。[衰、]、也就是不好,身體差、貧窮等等,別人瞧不起我們,執著苦,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苦、樂,變異相續,]一直變化,一直變化,執著這種東西。事實上每一天都在變化的東西,實在不是真實體,他就認為[為眾生相;]底下講壽者相,[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不斷而住就是從小一直執著,認為我現在還生存著,我現在還有這個生命,支持生命存在的叫做命根。計我一報命根,所謂的呼吸,還有一口氣,命根。不斷而住,一直連續的一直到臨命終。[為壽者相。]壽者相如果要直接解釋,就是一期生命的始終;一期生命的開始到結束,叫做一個壽者相。這是一般的解釋,《圓覺經》的解釋就不是這樣子,《圓覺經》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面會講到,它不是這樣解釋的。它全部執著在一個智慧裡面的一種四相,這是迷了的四相,迷識的四相,迷了意識形態的四相。迷了智慧的四相就不是這樣子,迷了智慧的四相,就是《金剛經》講的:我證悟了初果,我能不能當作初果?世尊,我不作初果,所以,我證得了初果。因此,迷識的四相,叫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迷智的四相,是證、悟、了、覺四相;我能證、我能悟、我能了、我能覺,迷於智慧的一種四相,跟迷於意識的四相是不一樣。修行人也有迷惑,因為他沒有究竟。修行人也有迷惑,他迷惑什麼?迷惑:我能證!證什麼果,我能觀照,我能悟,迷智的第二相,悟,迷於悟;我迷了,我能覺悟。證、悟、了、覺就是迷智的四種相。[此四相,雖隨境轉計,究竟惟一我相也。]作為代表,唯一的我相,就是在每一個時空的架構上,都有一個主宰性的一種執著。[認四顛倒為實我體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執之為實,]我們都一直執著,認為這是實在性的東西,[故曰:顛倒。]顛倒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沒有這四相,所以,認四顛倒為我體。[為我真實之自體,名為迷識境也。]迷了這個意識的境界。[初迷識執相竟。 丑二別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這個就開始要造業了,造業就是苦集滅道裡面的集谛,“集”就是集合煩惱而生。因為妄想心,執著這個妄想的境界,所以,就產生什麼?產生恨,“憎”就是恨,“愛”就是占有。因此就產生愛、恨兩個境界,愛恨交織會毀滅一個人。[於虛妄體]就是虛妄的假體,[重執虛妄,]再一次的又執著這個虛妄,又再一次的執著虛妄的東西。[二妄相依,]這個妄想心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而外境也是假的,妄想心執著妄想的境界,二種虛妄互相相依,相依就是有這個因緣。[生妄業道。]就產生這個業,所以業道。到這裡是四谛裡面的集谛。底下是苦,[有妄業故,]因為我們有虛妄的業,有業就有苦。業,長久下來就變成力量,業力。[妄見流轉;]又虛妄的見到生滅法的流轉,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因為生生,宿世的愛與恨交織,放不下,計較。我們今天有這個業,所以,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因為在這個世間,都是虛妄的東西,虛妄的東西,看到的都是生滅變化無量的東西;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生滅法,我們不知道這是假體,我們又再一次的受苦,在苦中又作樂,然後又去造業。惑、業、苦,一直繼續,四谛法裡面,這算是苦谛。[厭流轉者,]厭流轉就是討厭這個生滅法,心生厭離生滅的話,他就想修行,所以,這個是苦集滅道的道,他想修行嘛!你討厭這個生滅法,討厭這個六道輪回,你就想要修行了,我們就想要修行了。想要修行,怎麼樣呢?所謂注轉就是生滅,就是煩惱,我們如果在流轉當中放下,流轉對我們就沒有作用。以空性的心,來看流轉的法,流轉的法也空。講空比較抽象,講放下,存在一顆智慧之心,清清楚楚,但是,不被它影響,流轉對你沒有作用,當下就進入不生不滅。現在的心是不生不滅,將來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所以,我們[妄見涅槃。】]為何講妄見涅槃?因為你有取有捨!涅槃就是苦集滅道的滅,妄見涅槃,這是滅道。前面那句是捨,要捨掉流轉,妄見涅槃;取,這是小乘,指小乘能所不斷。所以,整句從頭到尾,就是四谛法,苦、集、滅、道。 [由此認為實我之故,於違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於順我之境,便生愛著之心,]執著的心。[故雲:二境。]不是愛就是恨,[於虛妄體]虛妄的體,[重執虛妄者:]虛妄的體就是[於妄我體上,]妄我就是四大是虛妄的東西,這個肉體實在是虛妄的東西。我們第一個就是錯覺,從早上到晚上、從晚上睡覺到明天。包括晚上作夢,都夢見“我”在夢中,作夢都夢到我們這個身體,就一直認為這是真實的東西,甚至包括一直到死,我們都還放不下,還擔心子孫,擔心金庫沒上鎖,煩惱會錢還沒收,卻不想想自己已經快走了。[重執憎愛二種虛妄之心:]再一次執著愛與恨二種虛妄之心。[此起惑也。二妄相依,生妄業道者:]愛與恨,這二個虛妄相依,產生什麼?業道。[謂妄我之體,與違順之境,相依而住,造種種業,生虛妄之業道:此造業也。]由這個肉體,再追求、再造業,虛妄的體,追求虛妄的境界。[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者:]虛妄的業,當然我們產生的世界,就是虛妄流轉、生滅的世界,就像我們現在住的世界。這樣講就清楚,我們現在就是流轉的世界,很到的東西很快就消失,消失的東西又得到,失去的東西又得到,總是苦多樂少。[謂虛妄之業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虛妄見有流轉生死之苦報:此受報也。]受果報。[惑、業、苦三,相續不斷,皆由我執,以取界內分段生死之苦。]一段又一段,生死的痛苦。[若二乘之人,厭離生死流轉,]就是聲聞跟緣覺,小乘人,討厭生死六道輪回的流轉,[視三界如火宅,發心修道,息緣斷惑,]息緣就是放下萬緣,斷這個煩惱。[於是沉空滯寂,]沉空就是因為只破我空,沒有破法空,落入這個小小的我空的境界裡面,“滯”就是不通,滯流就是停頓不通。寂就是一個小小的寂滅的安靜的地方,這個不是一個大涅槃的地方,所以,叫沉空滯寂。[虛妄見有偏真]偏真就是偏空,為什麼偏空?因為它不是圓滿的空,因為只是斷我執而已,所以叫偏真涅槃。只是斷我執、我空的果報而已。[涅槃之果。此亦由我執,以取界外變易生死之苦也。此中十句,不出生滅四谛。前六句集谛,]前六句就是上段講過的: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就是這六句,這六句是集谛。[次二句苦谛,]就是:有妄業故,妄見流轉,這就是苦谛。厭流轉者,[次一句道谛,後一句滅谛也。]妄見涅槃。[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二種分別。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四相,]這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以五蘊之身為出發點,所以是我、人、眾生、壽者相。[由此便生憎愛二境;即此經前文所說,亦即金剛經前半所明四相是也。]前半段所講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迷智]就是迷於究竟的大智慧,它還算是迷,它只是小小的智慧。[乃聖人]這是二乘人。[妄有證得,]認為他有所證。[妄分四相,]這四相是:能證、能悟、能了、能覺,還是一個能。[能所未亡,]迷智四相:證、悟、了、覺,能所未亡。[有以取證,]因為他認為有所證。[發於根本種子;]產生於根本智的,能發出這個根本智的,但是,因為它不究竟。[即此經後文所說,亦即金剛經後半所說四相是也。是則四相,通於聖凡,故二經聖凡雙舉也。二別成凡小竟。 丑三總斥迷悶 【“由此不能,]由此就是由此二乘之人,這是指二乘人。因為如此,凡夫是迷識四相,聖人是迷智四相,由此二乘人,也就是說凡夫等等,統統沒有辦法[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到這個地方就停下來了,保證看不懂了,也不知道在講什麼。非覺違拒,非覺就不是我們覺悟的本性,就是無明的意思。違拒,因為抗拒著我們;非覺違拒,因為無明,非覺不是我們覺悟的本性,它會抗拒著我們。不是我們覺悟的本性、不是真心的,那當然就是無明。因為無明的抗拒力太強,叫做違拒。所以,諸能入者,變成不能入;就是說:使之不能入於所能入者。就是說:覺性是能入,覺性的大智慧令不能覺悟,使之不能入於覺性的大智慧,使大智慧不能入。再講一遍: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因為無明的力量抗拒著,所以,我們覺性的智慧不能入。非覺違拒,因此諸能入者,變成不能入,智慧就停在那個地方,不能入。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注意聽!上面要加“只要說”有一個能入的智慧,就不是真覺所入,因為真覺沒有出跟入。再講一遍:就是只要說有一個能入的智慧的心,這就不是真正的真覺所入,因為真正的覺悟,沒有所謂的入跟出的智慧,它本來就是一體的。再講一遍:只要你講有一個諸能入的智慧的這顆心,這個就不是真正覺悟所入的心,因為真覺是無出跟無入。是故動念與息念,皆歸迷悶,這樣講才聽得懂。 此正答迷悶不入所以。]這正是我們解釋,我們為什麼迷,迷到沒辦法入?[由上所認妄我,]這個虛妄的我,[染污真性,縱離六道,復墮二乘,是故不能入清淨覺。蓋]就是因為,因為[非覺性違拒]抵抗[使之不入,]無明遮蔽,智慧顯示不出來,它有抗拒力。我們的貪嗔癡抗拒著,人家講的都不能接受。[故雲:非覺違拒,]非覺就是無明,因為無明的抗拒性,[諸能入者。]因為無明的抗拒,一切能入的,統統不能入。[下二句釋成非覺違拒之意。]解釋非覺違拒的意思。[若雲入時是覺入,]如果說入,叫做覺悟有跑進去,那麼[不入即是覺拒,]就是覺悟拒絕掉。再講一遍:若入的時候,有智慧跑進來,你就叫做說是覺悟的進入;那麼,沒有覺悟進入的時候,就變成覺悟的抗拒。覺性是沒有抗拒性的,也沒有出、沒有入的東西。 [今覺性不惟]不惟就是不只是,[不拒,亦復不順,]它也不會進入的,本來如是的東西,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我們的覺性,本來就不出不入,它沒有入跟出。[覺性元無出入,入與不入,總無關於覺性也。] 扯不上關系。 [故雲:有能入者,非覺入故。]真正覺悟的入,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凡是藉著外力的,都不是究竟,都要本性具足,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鬼神附身、乩童起乩,就算被附身所講的是正法,都是邪法,因為佛沒有叫我們用這種方式度眾生。三藏十二部經典,沒有叫你起乩說法度眾生,沒有這樣子。三藏十二部經典已經讀不完了,佛說要依法。你藉著某人的身體起來說法,就算講的法符合佛經,還是邪法!《楞嚴經》一講,你就清清楚楚了!因為不依法,你怎麼知道那個是神來,還是佛菩薩來?每個被附身的,都自稱是菩薩再來,哪一個會說自己是凡夫?都是這樣。今天有一個人來說他是萬善爺公來附身的,已經纏了他七、八年了。一來就猛拍桌子,拍得劈裡啪啦響,我就故作驚嚇狀,合掌跟他念阿彌陀佛,他就愈拍愈大聲。他要叫這個人從事面包業,不能開計程車,竟然有鬼管這麼多的?每次他開計程車,把他眼睛蒙起來,讓他看不見,差點撞到人,不讓他計程車。可是,他做面包,扣掉本錢,一天所賺無幾,夫妻倆都吃不飽,更何況還有兩個小孩子!那人身體比我還健壯,桌子拍得很凶很凶,我說:哪有萬善爺公這樣的?那麼凶?說要藉著他的口說法度眾生。我說:度眾生這麼凶,誰敢聽你講經?大家都逃之夭夭了!想度眾生應該溫柔一點。這個我看多了,我都以空性的心,對待眾生,我今天對他很慈悲,身段放得很低,他是鬼,我是佛嘛,我將來是要作佛的人,總不能跟鬼打架吧!不然咒一念下去,只怕他會在地上打轉,一加持下去,他就會在地上打轉。萬一撞破玻璃,那就慘了,因為我怕他撞破玻璃。只好面帶微笑,好好的跟他講,這個其實就是鬼神,不講道理的。把他們夫妻鬧得不得安寧,他的家人說他是瘋子。我對這種事很了解,這不是第一件了,真的!這種事情沒辦法控制。那時候我還沒洗澡,我加持後擔心自己受驚嚇,要去睡午覺前,趕快拿一個咒輪戴著,結果發現早上已經掛了一個,變成掛兩個。真是難為情,大概是驚嚇過度,戴兩個。說害怕,他以後就不會來找我,這沒辦法,我知道他們沒有在講道理的。我以前在雷音寺的時候,也是有人被附身起來講話,我以前年輕,比較不懂事,比較沒有慈悲心,比較自傲,就想展示自己也有修行,馬上就比出手印指向他,他就躺在地上了。整個人滾來滾去,像發狂一樣,讓我覺得自己很厲害,心想:哇!這個咒真有用,把他震的全身顫抖!你看我那個時候多自傲,現在我發現我不慈悲。幾年之後,我處理事情就比較成熟,所以,徒弟現在的個性、無知,我都會原諒他,因為我曾經就是一個無知的人。沒有經歷過無知,怎麼會有智慧?怎麼會成熟呢?我很能寬恕徒弟,他們大聲、說要離開、心裡很煩惱,我都可以寬恕、體諒,因為我也是從無知體會過來的。你想想看,我年輕時也曾經這麼自傲。所以,慢慢學,看到菩薩的慈悲,知道不能一下子就施展手印,這樣不好,會傷到鬼神,他也是眾生之一。今天我很柔軟很柔軟,很有修養,一直好好的跟他講,身段放得很低。再來,他是海軍陸戰隊的,我怕被他揍!我合掌時有注意看,怕他突然出手打過來,不小心一點會來不及跑。因為他像抓狂一樣,處理這種事,是吃力不討好。如果處理不好,晚上他就來拉你的腳;今天到沒有,因為我都是好好的跟他講。處理這種事會倒霉的你知道嗎?真的!鬼是不跟你講道理的。因此我們學佛的人,執著我們的自性實在是很嚴重!非覺入故,邪魔外道都是這樣,進入我們的身體,控制我們的神識。 [以是之故,凡夫動念,起惑造業,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滯寂,即前道滅二句。俱屬染污真性,故雲:皆歸迷悶。初開示迷識四相竟。 子二開示迷智四相 丑一承征引說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無始劫以來,一直起無明。[為己主宰,]都當作一個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產生沒有智慧的;無慧目,產生沒有智慧。[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都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因為無明覆蓋,所以,不能發覺無明。無明沒有辦法覺察自己無明,所以,要用智慧去觀照它,到最後,能觀、所觀皆無。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執著一個“我”愛惜自己的生命,他不隨隨便便自己斷他自己這條命。就是說無法自己覺悟,“命”是比喻無明,無法自己斷掉這個命,就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都被無明蓋覆,無明沒辦法發覺無明;就像我們很愛惜自己的生命,而無法自己去斷我們的生命一樣,不可能自己去自殺,人人都愛惜生命。因為無明以來,我們都一直愛惜這個無明,煩惱起來,我們對它完全束手無策!我們人會藉著很多理由,來解釋我們自己所做錯的事,因為我們的無明。我們還沒有清淨心,所做的皆是生滅法;若是清淨的菩薩,他做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因為透過本性嘛!譬如諸佛菩薩,他身口意所顯示出來的,都是平等,都是智慧。譬如維摩诘居士,他所顯示出來的,都是解脫。而凡夫所顯示出來的,都是無明,而無明又會愛惜無明,所以,我們會藉很多理由,來掩飾我們的煩惱。而這個煩惱又在我們的心中滋長,我們人都不真實的求忏悔。無明就像一個膿包,我們如果打它,會覺得很痛;我們人有自尊心,自尊心掩護無明、掩護煩惱,使無明繼續增長。就像身上長個膿包,卻不想開刀治療,為什麼?因為他愛惜自己,開刀會痛,不想開刀,又怕人家摸它。所以,永遠無法解決,就是這種譬喻。 [此首句,]第一句。[征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問答[迷悶之根本也。大疏雲:動念既為背覺,息念,即合契真。]其實這句話是方便講,難道諸佛菩薩都不動念嗎?諸佛菩薩動念是什麼?也是覺,息念也是覺。這句話是對凡夫來講;如果對聖人來講,動念是覺,息念也是覺,他沒有動跟息的東西。所以,這句話是對凡夫講的。[何以故:]為什麼呢?[動、息皆稱迷悶?下引起重說迷智四相義。《直解》雲: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注意聽!最初一念是假設,其實佛教哪裡有講最初呢?是假設。最初就是無始一念不覺,釋迦牟尼佛如果講最初的話,那不是跟外道思想一樣嗎?這不就跟耶稣所說的: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創造天地萬物是一樣的嗎?最初一念不覺,所以,這是方便講、假設說。其實本來就沒有最初,你不悟,當然就假設有最初。[根本而起生相無明也。]生相無明就是最初一念微細無明。[由一念無明,]因為我們一念無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識,]成陀那識,我們所謂的第八意識,[為我相根本,]因為我們的第八意識執著這個肉體,[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所以,無明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無明。科學愈發展,這個地球就愈毀滅,因為所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無明,雖然能利益一切眾生,用在善的,很好!用在惡的就很慘![故雲:為己主宰。我者、主宰義。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現在我們要學習以智慧來主宰,以智慧來主宰就是不主宰,放下、無所著,我們的心情就控制得住;也不必控制,就自然安定下來,回復我們清淨的本性。這些我相、人相、壽者相、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我們身體強壯,有抵抗力,你想要感冒都不可能!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有抵抗力了,邱醫師說:我們感冒吃西藥治療,壓制、壓制,下一次還是感冒!現在不是,我現在把身體照顧得有抵抗力,邪就不入,身體強壯,它就恢復自然。真的!講得真的很有道理!簡單講: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最重要的!為已主宰,我就是主宰,從無始劫以來,就是由無明主宰,是為我相。自等覺以下,[自等覺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異熟就是一種果報,還沒有空,這種果報還沒有空。[皆屬我相。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者:此釋無明難斷之故。一切眾生,若中年失目,眼前雖不見物,]中年就是經過種種的社會經驗,他世俗看多了,眼睛雖然看不見東西,一說他就知道,[說之即可明了,]他就清楚,因為以前見過這些東西。[若胎中生盲,從未見過諸物,縱使為說,亦無所益。如《涅槃經》說:如盲人不識乳色,他人為說,輾轉譬喻:]魄是什麼?白色就像[鹄、]一種鳥。白色就像[雪、]他沒看過雪;白色就像[貝、]海邊的貝,他也沒看過貝。白色就像[米,]他也沒見過,[難明乳色之真。]很難描述,因為他完全沒見過。[生無慧目者:謂從母胎,受生已來,無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無明。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決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妄認即無明,四大、六塵即物,自即己也。由無始已來,認物為己,若不逢知識,]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能斷者哉,故雲:皆是無明。]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開發我們的智慧,我們哪有能力斷煩惱?所以說:皆是無明。[《略疏》雲:前得本起因地,則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則一切皆是魔業。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結雲:一切是覺。今以無明為本,故雲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喻顯無明,不能斷於無明。故喻顯有人,身縱卑陋病苦,還自保命,終不肯斷。]無明難斷就像這樣。[認我亦爾,斷除一切猶易,欲令斷我誠難。何以故?我終不能還斷於我,故雲:不自斷其命也。 【“是故當知,]是故以智慧要了解,[有愛我者,]就是執著這個我,[我與隨順;非隨順者,]就是說:順從我跟不順從我,順從我則愛;不順從我就恨。[便生憎怨。]憎怨也是愛的一種,因為愛不到就恨了。憎怨是愛的反面詞,也是愛的一種。[為憎愛心,養無明故,]憎愛心長養這個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意思是說:我們的愛跟恨如果放不下,你再怎麼修,撞破頭也不能成就,就是這樣子。修行一定要離相修行,才有可能成道,十方三世一切佛,無有一人是在有相當中修行的。每一法都執著,他哪有可能成佛呢?既然要法法無相才能成道,那麼,這樣就好說了! [是無明相續長劫之故,不僅凡小,]不只是凡夫、小乘,[動念息念,皆歸迷悶。即從此發大乘心,修菩薩道,難望成佛。故告以當知者,當以智而知。凡有可愛於我者,我與之隨順,非隨順而違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愛,以違我所愛故生憎耳。為憎愛心,養無明故者:為憎愛心,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是對根本無明講的,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無明,二乘人所斷的就是枝末無明。[資熏無始,根本無明。]又增長無始無明,[由種子復發起現行,而現行復還熏種子,相續不斷,將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寶積經》雲:“於身生寶愛,不離於我人,]對這個身體生執著,也是不能離開我人之相。[彼作是修行,由斯墮惡趣。”]若是產生我相、人相在修行,這不是叫做修行,到最後會墮三惡道。我相、人相最主要就是表法是非的意思,不離於我人,就是沒有離開我相、人相,就是不能離開這個是非,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不能離開是非,因為你有我相、人相,你就是對立;不能離開是非,你就永遠沒辦法修行,就是這樣子。[初承征引說竟。 丑二次第別明 寅一征釋我相] 底下要解釋這個四相,這個四相跟一般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不一樣。[【“善男子!雲何我相?]什麼是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這裡要注意,心所“證”並不是同證果那個證字之義,謂諸眾生意思是說:他的心自己認同那個身體叫做證,這個“證”不是聖人的意思,而是執著的意思。心很清楚我有一個肉體,他證明這就是“我”所以,這個“證”也可以說“執”心所執著的那個肉體,微細的東西,無始劫以來,這個執著、我相就很難!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體。體即生相無明,為觀照研窮,對待未亡,輾轉而分四相,皆以生相無明為體。前雲: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識,生滅、不生滅和合,]這是來自於《大乘起信論》的思想,生滅跟不生滅和合,[最初一念妄動,迷本有法身,成為業識,以為我相根本。]就開始一直執著,[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言我相隱微,根之於心,所有證取,]就是根深柢固,太強烈了,很難斷![其體方現。]所有的證取,他的體,就是說經過了執著證明,他這個我相的體性就跑出來。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譬如有人身體很健康,[忽忘我身;]突然忘記我這個身體。意思是人生活在很惬意、很快樂的時候,他不會想到我有這個身體。[四肢弦緩,]“弦”就是不能彎,“緩”就是伸不直,我們人有一種病,手不能彎,彎就抽筋;有的就伸不直,一個是不能彎,一個是不能直。[攝養]他平時攝養,就是一般的起居生活,[乖方]就是違和,身體違和就是不舒服,身體差,必須看醫生。[微加針艾,]“微”就是稍微,這根針刺下去,[即知有我;]馬上:啊!叫出來聲來!你看有的人很胖,卻很怕針,真的!有的人一生當中就是最怕針!“艾”就是艾草,要炙,炙身就是要熱一熱。即知有我,馬上就執著有一個“我”存在。二十四個小時都卡在這個身體,很難斷![是故證取方現我體。】]所以,要證取才能顯示,我體就是無明之我,無明的我體。 [此引事證釋我相。謂眾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調謂調和,適為順適。如百骸調適,]就是說生活很舒服的時候。[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靜室,]“宴”就是靜,安靜的一個人居住在這個靜室裡面。[或幽隱深山,]就是跑到山上躲起來,[心絕經營,]“絕”就是不。心不去煩忙這些世世外外的;心絕,心不去經營,斷掉;外在的活動叫做經營。[習閒成性,]因為他的心喜歡閒,變成他的本性、個性。[忽得忘其有身。]突然忘記他的身體。[四肢弦緩,攝養乖方者:四肢、即兩手兩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伸就是展開來叫做伸,[曰緩。此皆攝衛養護,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針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加一點點針的力量,[針刺、艾炙,]用火一烘,即知有我,痛得叫起來![調治之法,即知有我。此為外境所逼,宛爾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心還沒有平,才知道“我”在。[故雲:有所證取,方現我體。]才現出我執的體。[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為我。因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此證取是無明,非覺性也。]這也是無明,心所證就是這個無明的肉體,即使沒有這個肉體,還是有一個無明、我執的觀念。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那個心一直到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還有一個證知的清淨涅槃,還是我相。為什麼?法我執未斷,最微細的法我執還未斷,所以,一直到成佛,都叫做我相,都還是我相。《圓覺經》講的我相不同,每一部經典所解釋的我相都不同。《圓覺經》是針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講的,所以,它講的我相就非常深!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謂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為我相。乃至,超略詞。超三賢、十聖,即使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若一念證性未亡,]就是能證的那個覺知還不除掉,叫做證性未亡。就是說如果你還存在一念,那個用智慧去證明、打破無明的念頭,那個能證的智慧的性,智性還不除掉,[乃生相無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覺體,清淨本然,無能無所,非別有可證故。《直解》引雲門雲: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亡,己見猶存,亦是病。]法身還是有兩種執著,能所還是沒有斷,能觀照的智,所破的法執。所以,得到法身無邊,若法執未亡,已見猶存,亦是病。[問曰:三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已破,]小乘、中乘、大乘。[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懸殊若此耶?]有人就這樣問了。[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就執著一個我,[及我之法。]就是法執的意思。還認為有一個法執的我,[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簡單講:這個“我”就是微細的法執,法執未斷,還是有一個法我的意思。[以異熟未空故,]異熟就是果報,因為我們的果報還沒有空掉。[但約證取為我耳。]就取證來講,為有一個我。[此經不同諸說,]因為這部經是針對十地菩薩講的,一開始,每一段都是等覺菩薩在問法。[以四相總屬一我,故雲皆是我相。初征釋我相竟。 寅二征釋人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注意聽!心悟證者:以為有一個能證悟的人,《圓覺經》人相講的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能證悟的人,那就是人相。 此正示迷智人相。]迷智,前面是講迷識,後面講迷智的我相、迷智的人相。[首句征,下釋。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悟從心發,悟得彼之所證是我,此覺前非也。]覺悟了以前的錯誤,[存我能悟不亡,]存一個我的悟還沒有去掉。[即為迷智人相;]迷了這個智,這個智是對究竟來講,它是迷。對佛來講,它當然是迷,所以說迷智人相。有人說:他已經證悟了,怎麼會說迷呢?那當然是對佛來講的。[以約對我,即說為人,]對我來講,就是說為人,[非他人也。]因為有一個我相能證,我相、一個人相,以為有一個人,所以,我在證悟,那就是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悟到真正有我的人,[不復認我;]他不可能再認為那個假體的我是真正的我。不復認假我是一個我。[所悟非我,]所悟的心知道非我,意思就是:能悟的心也是沒有能所;所悟的心是非我,能悟的心也一樣是非我,[悟亦如是。]若能悟的智慧,就是執著一個能悟的智慧,[悟已超過]已經真如過了我相、人相,已經真如過了一個我,那麼[一切證者,]有一個能證的話,[悉為人相。】]這很麻煩,一段一段沒有分開,聽不懂!再講一遍: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簡單講就是如果悟已經超過一個我相的話,一切有所證的話,統統離不開人相。如果講得更清楚就是說:若執著能悟的心、能悟的智慧,已經超過一個我相,那麼,你所證悟的還是人相,就是這樣。悉為,凡所有證明,統統是人相。 [此蹑前詳釋,悟得上來所證,]以前所證悟的。[以為有我者,即不復認彼為我。]過去是假我嘛![已覺前非,]以前所認的我都不對。[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復如是,應當亡情,]“情”就是執著,應該除掉一個執著,[方為合理。設或]如果你再一次[轉計,]動一個念頭,執著另外一個角度,叫做轉計。[能悟之智,已為超過一切能證之者,]那個能超過這個能證悟的心,[是依然為智所迷,悉為人相。《析義疏》雲:證者、而雲一切,人相、而曰悉為者,正顯凡有所證,不亡能證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一個是證,一個是悟,迷智的四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有一個[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只要你有一個能悟圓悟的涅槃心,統統是一個我相。善男子!只要有人修行,他的心一直到存在一念圓悟涅槃,有這種境界,都叫做我相。[心存少悟,]心只要存在有少許悟的念頭。[備殚證理,]就完全認為已經證悟到究竟的道理,統統[皆名人相。】]“殚”就是盡的意思,備殚證理,心存少悟;只要你有留到一點點說這樣的觀念,那一種觀念?就是:我已經完全證悟到真理了!那就是人相。 [此結指人相。謂不惟悟彼證者是我,]不只是說悟到他證得的是我,[乃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圓滿的悟,到圓悟[彼所證涅槃,俱是我者,亦為人相。心存少悟,備殚證理者:少悟、對圓悟說,漫雲圓悟涅槃,]漫雲就是:就亂說是已經圓悟了涅槃。[此能悟心,名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備盡所證之理,]就以為統統具足所證的道理,[若存絲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釋人相竟。]由這一句可以證明,所有我們在社會上聽到的,自稱是**公、**佛、**菩薩,全台灣目前來講,佛教就有二個自稱是佛,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不用我講,你就知道,就是這種情形。對不對?所以,只要跟大乘經典對照,你怎麼會被他迷惑呢? 寅三征釋眾生 【“善男子!雲何眾生相?]什麼叫做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就是已經超出我相、人相,他自己認為:我已經證悟我相、人相了!心自證悟就是已經具足上面的證、上面的悟了。[所不及者。】]意思就是超過去,這一句把它顛倒過來講,意思是說:謂諸眾生,已經有一種所不能及的觀念,哪一種不能及呢?我已經證悟到我相、人相都不存在,我都超越它!就是眾生相,因為以為有見到、有證,以為有悟之可離,離了這個證、離了這個悟,就算落入眾生相,他有所證,有所悟嘛。全部放下,就是放下這一念,也仍然存在眾生相。 [此正示迷智眾生相。首句征,下釋。]第一句是問,第二句是解釋。[謂諸眾生,自心發起照了,了前證悟之非。]有所證、有所悟都不是,要將能證、能悟放下。[悟是所了,了又名能,]悟是所,了又名能,[能所對待,故離前前非。]離開一層,又一層的錯誤。[心自證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因為什麼?[以見有證悟之可離,]還有一個證、一個悟可離。因為證悟也是空性的東西,不可離,沒有出入,才是本來的東西。[故名眾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個大智的“人”一個大智慧的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那個大智慧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為大智慧的人心中沒有我,也沒有所謂的彼,根本無我無彼,大智慧的人沒有這些。[雲何非我?]怎麼會說非我呢?因為如果講一個我,便是落入眾生相,所以說:[我是眾生,]因為說有一個我,那便是落入一個眾生相。[則非是我。雲何非彼?]則就是所以,所以沒有一個真正的我,那麼不是一個我。[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因為我只是一個眾生,我是一個眾生,當然他也是一個。所以,當然非有一個彼我;當然推論他本身來講、眾生來講,他也是沒有一個我。對方的我叫做彼我,沒有一個彼我,他也是空性。當然非有一個對立的彼我,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語辭,例明眾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眾生,例彼心中了智獨存。]他心裡清清楚楚,[則知彼人,說眾生者,]他既然心中說我是眾生,有智慧的人當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獨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證,及與非彼能悟。]因為他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設難之曰:]就是反過來問難我們,假設反過來,來問難我們。[雲何非我?]什麼是非我呢?怎麼可以講非我呢?[答曰:我是眾生,則非是我,]因為我是眾生,如果說有一個“我”的觀念,就落入眾生的念頭了,所以,不能講“我”[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證之我。]他沒有一個能證的我。反過來他又問你了,[設又難曰:雲何非彼?]為什麼說你沒有對方的彼呢?[答曰:是我眾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並不是對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語辭,以為義勢,]當作道理來講。[顯第三了智獨存,非證悟所能及也。]有一個了智,迷智的第三個是了,能證、能悟、能了,現在是講到能了。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有一個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為我人,]而我相、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越了能證、能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只要存在一個有所了之心,統統[名眾生相。】]再解釋一遍:善男子!但諸眾生心中有一個了證、了悟之心,皆是我相跟人相。而以為我相、以為人相所不能及,認為還有一個不能及的,就是什麼呢?只要存在你所不能及的“了”有一個了智,我相、人相所不能及的了智,都叫做眾生相。 [此結指眾生相。但諸眾生,了彼心有所證者,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為人相。皆我人句對下,以辨眾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雖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獨存,存有所了,]的智慧,[只此了心不亡,名眾生相耳。三征釋眾生竟。 寅四征釋壽者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的境界,[覺所了者,]覺悟他所了解的那個智慧是虛妄的,但是,還存在一個“覺”字,這個“覺”也就是所謂業智。所以,一切業智,所不自見,我們的一切智慧,無法看到我們自己的智慧,所了解的東西。簡單講就是最微細的東西無法了解。[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就像我們的命根,命根難斷。有生命的人都會愛惜,愛惜自己的生命。我們參悟,參到最後的境界,一種法執,微細的法執,都自認為自己很有修行。放下很有修行,變成說我很有智慧,又變成這樣。微細的智慧有辦法觀照到粗的,將粗的放下,結果微細的東西卻留下來。簡單講就是:一切業智,最微細的那個智慧,最微細的法執,所不自見,自己無法觀照。當然這是相當高的等覺菩薩最後的境界,不是普通人。這是迷智四相當中的最後一個,叫做壽命相。《圓覺經》講的壽命相,跟一般所講的壽命相又不同。 [此正示迷智壽者相。]迷於究竟智慧的壽者相。二乘人對凡夫來講,二乘人有智慧;三賢對二乘人來講,三賢人有智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對三賢來講,十地菩薩有智慧;佛對十地菩薩,佛有智慧。所以,迷智是經過比較來講的,智本來是不能講迷的,就是對究竟智不了解,而產生智慧的差別,名叫迷智。[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眾生自心體上,發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觀智增明,]觀智增明就是他修正;修行就是修正這個觀念,他這個觀念一直修正到跟佛一樣,那就是究竟成佛。所以,由凡夫進入聖者,由聖者進入究竟,智慧都會慢慢增加。怎麼慢慢增加呢?煩惱愈少的人,就愈有智慧,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計較心、嫉妒心、貪心,當然他的煩惱就愈來愈少;煩惱就愈來愈少,他就能保持這顆清淨心,從清淨心所散發出來的東西,漸漸就合本性,所以,智慧就愈高。智慧愈高的人,他的煩惱愈少,他會覺得世間沒什麼事,一切事統統沒事!所以,[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此自覺也。]所以,諸佛菩薩不起座,而悟到究竟的法性。學佛就是一種覺悟的工作,我們在所有的工作,如果能配合這個覺性,所有的工作都是佛法。如果,我們在工作當中,不能配合佛法,那麼,所有的工作變成世俗法。[覺他證、悟、了,三相皆空,]我們前面說,迷智的四相,有能證悟的人、能悟的人、能了的人,最後他覺悟到能證、能悟、能了都是空,三相皆空。意思是說:覺悟到能證的人沒有,能悟的人沒有,能了的人也沒有,三相皆空。[覺心源故,]覺悟我們本性的根本。[以即心之智,]即心就是:當下全體就是智慧;即心之智就是:全心就是智慧,整個心的體性都是智慧。[還照寂滅之體,]我們的本性是一切無所著,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當然它就是寂滅相。寂滅就是自在、無掛礙,他能進入大涅槃處,他的心真的安靜,靜到無有一法可以動搖他。[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業智,]這是最後的微細。[是第八識上,微細分別也。]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這個到最後都是最難斷的,法執,微細的分別。[不言業識,而曰業智者,此屬修證邊事,]“邊”就是這一方面的,要悟到、觀照到第八意識的微細,這已經要相當修證的功夫才有辦法。[轉有漏之業識,成無漏之業智也。所不自見,猶如命根者:謂此業智,雖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見。此微細分別,原從八識上起,八識不能自見八識,如人有眼,雖然遍見諸物,不能自見其眼。雖不自見,常在其中潛續,]潛續就是暗藏著一種連續的力量,隱藏、潛伏在我們命根裡面的一種執著,微細的執著。[猶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我們命根,我們不容易察覺。[《直解》雲:以返妄歸真,]轉回業叫做返,返妄歸真,我們要回來。就是轉過這個妄,然後回到這個真。[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回機;]你只有守在大寂滅處,這樣不能起妙用,所以說不能轉位回機;不能轉更高的位,就是指最後的究竟位。無法回小根器變成大根器,不可以只有守住沉空滯寂的地方,你就是十地菩薩也不可以守住那個寂滅,應當起大妙用。[所謂抱守竿頭,靜沉死水,]抱著這支竿,竿頭沉在死水裡面。[宗門]就是講心地法門的禅,[名為尊貴墮處,]雖然很尊貴,是很不簡單的功夫,但是,掉進墮落處,沒有發心回小向大。就像一個人跑到深山往茅蓬,他覺得心情很快樂;但是,如果大家都這樣,佛法就完了,就沒人度眾生了,佛教如何興盛?大家都跑去住茅蓬,誰要講經呢?要發大心,我們自己如果有相當的智慧、定力,有所成就,應該來都市度眾生才對。這就等於比喻了,自己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但是,疲厭不想度眾生,所以,叫做尊貴墮處。[不能超越,故猶如命根,為壽命相。語雲:“百尺竿頭坐的人,]就是說已經到最盡端,很厲害的人,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得入就是有一點功夫,未為真就是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還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雖然得入,雖然有一點點功夫,未為真,還不是即心即佛。[百尺竿頭重進步,]在你難捨能捨之下,還能夠再進一步。[大千沙界現全身。” ]只有一句話能達到這種境界: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一切都無所住,包括能觀照的智慧,也不要動到一念,說我在觀照、我很偉大,都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斷。前雲: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一切覺就是起智慧照見。[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此直示妄源也。謂若心起智照見,此是壽命相。一切覺者,此是前三相。]有能證的人、有能悟的人、有能了的人,[皆為塵垢者:]這也是一種執著,塵垢就是微細的一種執著。[無論能覺與所覺,皆為清淨心中之塵垢耳。因能覺與所覺之四相俱屬迷智之境,]所以,不離塵垢[即能覺之心,亦不離塵。何以故?]就是一種微細的執著。[當有能覺未亡故。]你還有存在一個能覺悟的人,那還是四相的最後一個壽者相不斷。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湯”就是滾水,就像燒得滾燙的湯,來銷融冰,冰是比喻固執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湯”就是表示智慧,用熱滾滾的燙水來銷融冰,意思就是:用智慧觀照,消除這四相。消除之後怎麼樣?[知冰銷者;]知道冰就變成水,所結的冰也是從水來的。所以,冰是就外相來講,融歸水的體性則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只是外相不同。體、相、用,相跟用雖然不同,一切體都是一樣。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樣。就像滾燙的湯來銷融冰水一樣,譬如說用大智慧來銷融四相也是一樣,無別有冰,我們知道冰是被銷融。底下是一種假設,假設說,若[存我覺我,亦復如是。】]如果你存在一個能覺悟的我,底下“覺我”就是覺彼所覺是我。再講一遍,若存在能覺之我,還有一個能覺悟的我;底下那個覺我是;所覺悟的是我,那麼,也是能所。說:你如果還存在一個能覺悟的我,與覺彼所覺是我,覺彼所覺悟的還是我。能覺悟的、所覺悟的是我,有一個能所不斷。亦復如是,就是猶如命根,潛伏不斷,前面講過,跟這個命根不斷的意義是同樣的一種東西。 [此下以喻反明。]更清楚。[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湯喻智慧。燒水名湯,猶悟心、名智;迷心成我,]迷了的心就成我,我們每天煩惱,是不是為了這個“我”你冷靜一下,有我就有苦,無我則解脫,宿世無量劫來的占有、無明,要將這個“我”存除,確實是非同小可。所以,迷心就像水結成冰一樣,[猶結水成冰。]冰表示一種執著,固執的相,比喻、表法的。[水既成冰,還燒水以治之;]熱水一潑,它就融化了。[心迷成我,還悟心以銷之。]轉回來悟到這個心,將它銷融。[湯到冰銷,]熱湯一到,冰就銷,[冰銷湯盡,]熱湯就沒有了,變成融在一起,[同成一水,更無有冰,知冰銷者。]就恢復回來的心,[復本心源,究竟清淨,無能無所,塵垢銷滅,唯一淨心;如湯冰互融,障礙全銷,唯一清水矣。]我們如果無能所,一切法平等,就是圓融的意思,再簡單講就是無我;以世俗法來講叫做不自私的人,就是圓融。任何事情,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這樣就能進入圓融。[存我覺我,亦復如是者:此為正合。若以反合,無別有我,知我盡者。今翻喻勢,]就是說一種璧喻的情形,“勢”就是一種情形。[順前正合。]順前面正合這個道理。[存有能覺之我,覺彼所覺是我者,則我見猶存;猶如命根,潛伏身中不斷,亦復如是。二次第別明竟。 丑三總以結示 寅一不斷不成聖果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不了迷智四相。所以,[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是白費,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開示《圓覺經》,雖然拼命一直修行,[但名有為,]只能說是在生滅法裡面打轉。有為就是生滅,還是生滅;微細的法執還是生滅,不到究竟無為,還不能算是圓滿。所以,但名生滅的有為法,[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可惜,算是正法裡面的末法。 此明我相為障道之本。末世眾生,指釋迦如來佛法有三時差別。正法一千年,]具足了有[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學教的人,道理也通達的人,[理、行、]就是有實踐的人,[果,]也有證果的聖者。佛在世的時候,教、理、行、果統統具足,所以說[四法皆全。]只有佛在世才能如此,正法一千年;佛滅度之後,一千年當中,慢慢慢慢的,到後來,愈來愈少人證果。[像法]就是相似正法,很像正法,但是不是正法,叫做像。相似正法[一千年,]就是從佛滅度一千年到二千年,我們現在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算是末法。從明朝之後,就算末法,唐朝還算是像法。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證果的人少,[末法一萬年,但有教、理,而無行、證。]我們現在就是[末世,]末法。現在要找一個實行跟實證的人很難,大家都要靠這句阿彌陀佛來了生死。[謂末法之世。眾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達,迷識與迷智,二種四相。既不了達,則不斷除。若不斷除,則我相全在。而我相為障道之本。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者:]有為就是[有所作為,是世間因,必得世間果,六道輪轉,生死不休。終不能成,一切聖果者:若不了迷識四相而修,則終不能成,小乘無漏聖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則終不能成,大乘妙覺聖果。]我們最後一定要講《法華經》,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想想看,你要開了大智慧,不講《法華經》怎麼行?開慧的《楞嚴》就要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時間,師父還沒有死,那就講富貴的華嚴。台灣李炳南老居士一部《華嚴經》講二、三十年,才講到十回向,你想想看。八十卷,《八十華嚴》,想想看。他們在講華嚴經時,我妹妹正在生病,我就去台中拜托他們幫忙回向一下,人在台北,馬上就好了,很不可思議,聽經聞法的功德這麼大,病馬上就好了!這些經都要講,要令你們開智慧,也要讓大家成佛作祖。[是故名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時,修則皆證,今帶我相修行,]就是執著這個我相修行。[而無證果,則正法亦同末世矣。初不斷不成聖果竟。 寅二輾轉征釋其故 卯初一向錯認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認為我在進入涅槃。[有證有悟]有我能證、有我能悟,以為[名成就故。]名以為自己成就了,那還是一種相的執著。所以,有我能證、有我能悟以為這是成就之相,認錯了![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將賊當作自已的兒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生到一個敗家子,就將它揮霍殆盡。財產是幾家所共有的,若是遇到火災,全部付之一炬;遇到水災,財產全被淹沒;遇到敗家子,把財產花光光;遇到賊全被偷走;遇到惡的政府,財產全被搜刮。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理念,這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不同。我都這樣想:我要趕快把錢拿來做功德、施捨出去,做慈善也好,印經、刻錄光盤也好。像我們現在又要印《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法華經》,錢盡量一直拿來印經典。山上蓋道場,栽培這些比丘,不然要做什麼?等到我眼睛一閉,就來不及了,完了!想做功德卻來不及了!沒有一樣是我們的,錢對我們沒什麼作用。出家如果再執著金錢,是不太應該的;在家人當然是沒有話講,因為你們有基本生活所需。 首句征,何故久修不成聖果:]我們修這麼久,知見不正確,如何產生聖果呢?[下釋。認一切我為涅槃者:]執著一個我,還有一個涅槃相。[認,即不了妄認也。四相皆我,故雲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見,將此我見,以為涅槃故。如前有證有悟,我人二相,]還是沒有離開。[名成就故,即其相也。雖雲證悟,意該了覺。]包含了跟覺悟的意思。所以,迷智的四相有證、悟、了、覺,執著一個能證的人、執著一個能悟的人、執著一個能了的人、執著一個能覺的人,都是迷智四相。[《略疏》雲:良由認我,]“良由”就是因為,因為認我相[以為涅槃故,雖多劫勤修,]“勤”就是精進,精進修行,[終無所益。]所以,我們修行不要吹噓,不要整天說:我拜佛拜百拜,多麼認真、多麼精進,別人跟不上我!這也是我相,我們有修沒修,自己知道。所以,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就好。世界上哪個修行人最有修行?沒有妄念的人最有修行,沒有妄想的人,是世間最會修行的人,也就是佛。[如認夢身,以為自己,勤為家業,種種疲勞,終無一事,益於資產。]就像夢見自己的身體,以為自己的家業,所以,拼命一直精進,種種的疲勞,到最後醒來,一無所有,“益”就是增加,增加這些財產。菩薩!我們今天就像在作夢,人生就是夢境,夢境我們整天在追求什麼?一直追求金錢,我們投資不動產、買不動產,哪裡有幾棟房子,哪裡又有田地,只為了增加我們的財產而已。直到有一天,我們眼睛一閉,竟然什麼都帶不走!像我們晚上作夢,夢見這是我的家業,執著一個“我”每天疲勞,拼死拼活,拼三餐、拼財產、買一些房地產,等到眼睛一閉,哇!都不是我們的。師父的觀念:不必留財產給徒弟,留這個道場讓徒弟去發揮,這是我們出家人、師父的觀念,為什麼不把錢花完?不然留著帶進棺材嗎?多多的出去做功德,一直做,一直的印經,一直的利益眾生。錢是假的東西嘛,如果不用來做功德,放著生利息,也沒有功德啊!我們要了解,生命是一種觀念,遇到機會要懂得布施,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不然眼睛一閉,什麼都不是我們的,徒留一些惡業而已。[譬如有人,以賊為子者:]將賊當作是自己的兒子,[喻明不成聖果之所以。]“所以”就是原因,為什麼不能成聖果?因為執著有一個“我”[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賊。而乃妄計為自所成果,故以認賊為子喻之。]把賊當作兒子,你所有的財產就被他偷光了![《大疏》雲:賊若在外,猶可提防,養之為兒,如何檢慎?]要怎麼謹慎,怎麼注意呢?[又知賊是賊,]就是如果你能知道那個賊就是一個賊,你把他看得很清楚,就是最後一個壽者相,那個微細的智慧的執著放下,能證、能覺的那個最後的覺能放下,知賊是賊。[賊無能為,]賊就沒有辦法,就拿我們沒辦法。我們今天修行,連有修行的念頭都沒有;我們走到哪裡都很平凡,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的。[養之為兒,寧無損敗?]如果你收養了這個賊,把他當自己的兒子養,你就會破產,賊會偷走你的財產。[如六根取境,猶可制御,]就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執著境界,尚能控制得了。[藏識]就是含藏分別心的[妄我,]那就很難了![離以辨明?]就像你晚上作夢,夢中也是你的身體,不然主角還有別人嗎?所以,用夢境來解釋就容易了解,還是夢見自己。所以,我們要破這個我相,實在是很難很難!看一看還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比較重要![因致如來藏中功德之寶,念念衰耗,]念念消失。[故以其家財寶,終不成就喻之。所謂久修,不成聖果者以此。初一向錯認竟。 卯二我不解脫 【“何以故?有我愛者,]有一個我的愛,他當然就會愛涅槃,有我愛者[亦愛涅槃,]就是說有一個執著的我在愛一樣東西,當然他一定會想愛涅槃。所以他就[伏我愛根為涅槃相。]以為是究竟涅槃。就是什麼?我愛這涅槃,佛說要斷這個愛,他就伏我的愛根,變成一種愛涅槃的執著,希望能進入涅槃的一種執著。[有憎我者,]有恨我的人,[亦憎生死;]也會討厭生死。[不知愛者,]就是生死的根本,[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另外又討厭這個生死,[名不解脫。】]佛實在太偉大了!你看他在分析這個道理,若非聖人,確實無法講出這種道理。我再解釋一遍:何以故?你如果有一個愛我,就是執著一個我相的人,你當然很愛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因此我就降伏我的愛根、執著的愛根,要進入一個涅槃相;他不知道,這一念也是叫做愛。有恨我者,生死痛苦,病苦很痛苦,會討厭我,也會討厭生死,你討厭生死,也是一種愛的相反。所以,不知愛者,才是生死的根本,你又另外動一個念頭;別生就是另外產生一個恨的念頭,討厭這個生死,同樣不能解脫。這也是愛的一種,因為你恨生死,你就是愛涅槃,這是同樣的意思。 [首句征,]就是問。[何故認我,便妨於道。]為什麼執著一個我,會妨礙我們的道業呢?[下釋,所以認我妨道者:以我為憎愛之本故也。有我愛者,亦愛涅槃:我愛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識,隨緣執我,與四惑相應。]若執著一個我,[一者、我癡:]有一個執著,就變成四種迷惑。我癡[謂愚於我相,]“愚”就是強大的執著,迷惑在一個我相裡面。[迷無我故。]迷就是不知道本來無我。迷於無我就是不知道它本來是無我的,對無我的道理不了解。[二者、我見:謂非我法中,妄見我故。]一切法本來就是非我,非我的東西,你執著什麼呢?你說你今天身邊擁有這麼多東西,你所睡的是一張床,你所吃的也是一碗飯而已,跟大家都一樣。[三者、我慢:謂恃所執我,]“恃”就是依靠,依靠我們所執著的我,[心高舉故。]以為有一個我:我比你行、我比你偉大!心高舉就是自己抬高自己,“慢”就是驕傲的意思。不應該心生驕傲,我們希望自己偉大,與其我們偉大,不如每一個眾生都偉大,這樣是不是很好?[四者、我愛:謂於順我者,深耽著故。]對這個“我”非常執著,[以不斷我愛,亦應愛涅槃。今以我愛而求涅槃,則涅槃但資愛根,非真涅槃,謂之錯認者以此。伏我愛根為涅槃相者:將此愛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為真,]只是相似,把它當作是真實,[故非真也。凡有順我者,既已取愛於我,有違我者則必取憎於我。]還是執著一個恨,違我就是違背我的意思,就是逆我,你忤逆我,我就恨。[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我們當然討厭生死,[既憎生死,必愛涅槃,]他不知道,這也變成愛的一種,憎也是愛的一種反面。[不知愛者,真生死故;]這樣也變成一種生死。[今修行不知斷己愛根而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你能不能了生死,很簡單,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會執著嗎?你們夫妻的感情放得下嗎?放得下就是說:能將夫妻當作是一種互相尊重嗎?能夠這樣子嗎?譬如:萬一有一天,我太太要離開這個世間,我受得了受不了?所以,平時你就要這樣觀照。雖然你平時很認真拜佛、念佛,但是,你先生離開幾天,或者去美國幾天,你就受不了。所謂受不了就是會胡思亂想:不知道他在美國會不會去找女人?他在美國會不會想我?他在美國會不會發生什麼事?這樣愛恨還未斷。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可以自己考試。這條繩子臨命終我剪得斷嗎?我們都一直認為自滿自己的境界,我們一直自己滿意自己的境界。我那天跟一個在家居士談,他說:我生死沒問題了!我說:“吹噓”二字你會寫嗎?他說:師父!您怎麼這樣講?就不高興了。我說:憑你這一點,生死就不了,我故意忤逆他。他說自己生死已經沒問題了嘛,結果一忤逆他,嗓門就大起來了!我說:這樣真的生死不了!我說:我這一句是故意講的,要試試看,你功夫到哪裡?你還沒有功夫。生死沒問題就自在,自在的人怎麼會這樣呢?他自己冷靜下來:師父!我求忏悔。我說: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我說: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這也是一種執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自傲、自卑、驕傲,都是生死不了的人。他說:師父!那應該怎麼做?我說:我不知道,自己去悟,講出來的是我的境界,不是你的。[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本來執著一個愛涅槃,擬就是說:怎麼能夠除去生死呢?“擬”在國語來講是預備的意思。預備除去生死,就是想要除去生死,怎麼能夠除去生死呢?[愛心既在,]這個執著的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愛根憎苗。豈名解脫?二我不解脫竟。 卯三法不解脫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如何知道法不解脫呢?[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習”就是修行,修行菩提的人,朝向菩提之路而走的人。[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稍微一點點功夫;以已微證就是:稍微有一點點功夫,就認為自己很清淨,很了不起了。[猶未能盡]還是不能破除,“盡”就是存除。猶未能夠存除[我相根本。】]還是沒有辦法。 [首兩句征,]就是問。[雲何當知,愛涅槃者,本是解脫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脫耶?]我們為什麼不能解脫?[善男子下釋。末世眾生習菩提者:謂修習菩提,求成聖果之人。以己微證為自清淨者:]佛實在了不起!就像我們現在,有的人稍微有修行,就說他大徹大悟、他是佛再來的,他日中一食啦!這就是什麼?以己微證,為自清淨,自己稍微有點……,如果說他真的有功夫,也不必否認全台灣省的出家人,這句話就是確確實實來印證我們修行人,不要說你稍微……,你如果真的有境界,你還是很平淡。我們親近廣欽老和尚,去拜訪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從來不曾說自己很有修行,從來沒有,從來沒有。老和尚說:你到,你的心也到,你知道有我老和尚,這樣我就到了(法師笑出聲)。所以,你不會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奇奇怪怪的,口出狂言,說自己多了不起,沒有人這樣子的。真正一個高僧、一個大德,讓你看起來他就很平凡,而且平凡到你覺察不到,說:不覺得這個人有什麼偉大之處啊!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你知道嗎?我要弄得很偉大也有辦法,我就擺出很莊嚴的樣子,拿一串念珠七、八十公斤,遇到人就道貌岸然樣,人家說:頂禮師父!人家頂禮師父,我就說:一拜。每天都這樣子,走路也不看東,也不看西,遇到信徒都這樣子,就像木材雕刻出來的人像(法師笑出聲),這樣人家就會覺得我們很有修行。對不對?穿一件整潔的長衫,洗干淨,破掉的就不要穿,很整潔,威儀很好!對不對?我告訴你們:要假裝有修行很簡單;要裝沒有修行,要做到讓人覺得我們沒有修行、很平凡,這是很難很難,那就是平常心,跟我們一樣打成一片,那是聖人,不容易做到,不讓人感有特殊之處。聖人什麼時候最偉大?就是碰到境界的時候,聖凡就立辨了,凡夫是氣得半死,聖人是:沒事,沒事!聖人跟凡夫,平常你吃飯,他也吃飯,端起碗來,你大口吃,他也大口吃,平時看不出來;聖人,要看他遇到境界、他處理整理時,那時候就是般若智慧在運用了,般若智慧在運用了。對不對?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妙用是不是能現前?凡夫怎麼會有妙用?他是煩惱用現前,凡夫遇事是暴跳如雷,煩惱一大堆;聖人遇到任何事情,他的大智慧就現前;沒有關系,原諒他、寬恕他。所以,聖凡之別,就要看處理事情時:如果看吃飯睡覺,睡覺,你會打呼,他也會打呼,都一樣。我師父也一樣會打呼啊,我師父睡覺還翹腳,我還沒有呢!暈樣我師父比我沒修行(法師笑出聲)!不是看那些的。對不對?因此我說:不要以己微證,為自清淨,不要自己這樣講。猶未能盡,我相的根本。首兩句征,去何當知,愛涅槃者,本來是解脫之法,現在為什麼不能轉回來呢?說:善男子!末世眾生,修行菩提,求成證果的人,稍微證得,當作清淨,[即是涅槃法相,四相未空。稱之曰微者,謂證、悟、了、覺,]就是迷智的四相,能證、能悟、能了、能覺,有一個能證、悟、了、覺,[分分而證故。然證,則自計]自己以為執著,[蘊(身心)淨;悟,則自計我淨;]自己認為自己很清淨了。[了,則自計人淨;覺,則自計生淨,故雲:為自清淨。惟余一覺,]剩下一個覺性而已。[覺所了者:即是一切業智,猶如命根,常在身中潛續,故曰:猶未能盡,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謂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脫竟。並上二科,二輾轉征釋其故竟。 寅三驗知我根未盡 【“若復有人,贊歎彼法,]贊歎彼法,[即生歡喜,]現在舉例來應驗、考試一下,如果有人贊歎他的法,他就產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他有這種心,彼所得者,就是他稍有功夫;但是,馬上就產生恨,他受到毀謗,馬上就恨,不願意度眾生。所以,我們就知道,大家都喜歡被贊歎,不希望受毀謗。[則知我相,堅固執持,]由此就能應驗,每一個人都是我相固執,包括出家也是一樣,出家也是在修行。所以,我也常常告訴諸位:你出家,我相還是很大,有的出家人,我相比在家人更大,還是有,講起來很慚愧,不過,畢竟他現僧相,是三寶之一。因此在家人,不要將每一個出家人當作是聖人,不要將每個出家人都當作是聖人,這樣會失望。我們要這樣想:出家就已經很不簡單了,能夠斷愛根、斷這個情欲、斷掉家庭的束縛,暈樣就不簡單了。雖然說:他也是在學習、在修行,但是,我們要生希有贊歎想,希有贊歎。所以,我們對出家人就是畢恭畢敬,贊歎三寶,畢竟這樣我們是清淨心,清淨心。所以,大家還在凡夫地修行當中,難免我相堅固執持,出家、在家都一樣;若能無我相,大家都證果了,證果了。所以,[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潛伏藏識,這個我相、我執,都隱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我們的八識田中。游戲諸根,蘊藏在眼耳鼻舌身意,曾不間斷,從來不,“曾”就是從來,從來沒有間斷過,從來沒有間斷過,蚊子咬你右手,你不可能打左手,不可能的事!影子咬右邊,你卻……,(法師用左手打左臉的動作)奇怪!蚊子叮右邊,你怎麼打左邊?對不對?而有一種人是慈悲,影子叮這邊,他為什麼打另一邊?打另一邊是要震動讓它飛走,這就有可能,不然我們不可能打錯邊,蚊子一叮,啪!很准!我們的我相二十四小時都存在,沒那麼簡單!所以,我才說:這一生要證聖果,難如登天,真的,別說證聖果了,明心見性就已經很不簡單了,明心見性的人,他理路清楚,就是正知正見的人了。所以,要正知正見的人,就是要明心見性;雖然經典通達,還不一定是正知正見,因為你就算經典通達,你有時候讀經還含有我相,沒有見到平等的本性,說法有時候還會扭曲佛的意思。譬如說:明心見性是什麼?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他講經,講到無念,他就說:無念……,無念就是沒有妄想嘛,無住就是什麼都沒有,完蛋了!會下地獄,完蛋了!無念是沒有凡夫之念;但是,有聖人清淨之念,這樣解釋就正確,因為他可以依體起用。聖人講有念、無念,統統是無念,因為是建立在空性裡面;凡夫講有念、無念,統統是有念,因為建立在妄想的執著,講有念,執著有念,講無念,執著無念,就是這樣。所以,雖然經典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是,你的心境無法會入悟性裡面,所有的講經說法,你還會偏,不要常常講人家違背因果,你自己雖然有看過一些經典,你有時候講出來的法,根本就違背因果也不一定!講講故事、往生實錄,做善事有善報,這個容易;但是,要講到心性上的東西,如果你本身不悟,你還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瞎子牽著瞎子,一群人全部跟著墮落,胡亂說法誤眾,要注意!不要認為:我經典通達!對不對?唯識學,像上次,我們在李老師那裡,在李老師那裡研究,因為開《唯識簡介》,有一個人在解釋第七意識,我在旁邊聽,他解釋錯誤了,解釋錯誤。所以說:他也是這樣聽啊,但是,他卻解釋錯誤;我不敢講,怕被他揍,一講,萬一變成熊貓就慘了,被揍到眼睛瘀青。所以,我這種人很不喜歡糾正別人,很不喜歡糾正別人,就是這樣。所以,講這個實在是有根據的,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不要常常說我們很了不起;要常常說:我講的你參考看看,不然我再請教我師父。這樣可以,知道嗎?我講這個給你參考,我不懂的再請教我師父看看。這樣沒關系,因為你還留了後步。對不對?一下子就:我說的一定對!完了,你要是講錯,就死定了!世間法可以讓你隨便吹牛,出世間法是不能讓你隨便亂講的喔!你要有根據,不能隨便亂講,你平時說笑沒關系,佛法隨便亂講,那你就完了,破佛的知見,這個罪比殺人更重,斷眾生的慧命!你做什麼工作都很簡單,世界上唯有當法師最難,最難!因為若是誤導眾生,罪無量無邊,百千萬劫不能超生。我要上台講經,必需下很大的勇氣,你沒有稍微有一點點悟道,是不敢上台的,萬一講錯,你麻煩大了! 所以說:[此以違順二境,驗知我根未盡,實借此以證法未解脫也。言修行人,自謂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違順,一驗便知。設若有人,贊歎彼法,隨即生喜,]馬上產生歡喜。[便欲濟度。設若有人,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懷恨在心。]人家批評你:你是怎麼修行的?你哪有什麼境界?馬上就發怒了。[因對外境贊誹,驗得內心喜怒,]所以,人家若說我們沒有修行,你就說:是!我沒有修,真的!我是世間最沒用的人!所以,我們若將自己當作是世間是沒用的人,煩惱就沒有,你說我沒修,我也沒有煩惱,因為我沒說我有修行啊!對不對?是啊!我只是跟你說,我看過幾本經典而已,我沒跟你說我有修行啊!我常常跟他們講:我沒有修行,是個凡夫,對不對?跟大家一樣。[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法執全在。以此種子潛伏藏識;]隱藏在藏識裡面。[藏識,即第八識,微細分別。前雲一切業智,所不自見。如魚潛於淵,]“淵”就是深,深水叫做淵。對不對?[似鼠伏於穴,]就像老鼠藏在深穴裡面,很難抓到。[遇境便發。]遇到境界,馬上就產生煩惱。[游戲諸根門頭,曾無間斷者:]在六根法中執著分別。[謂恆審思量我相隨也。]“審”就是分別。思量就是一種執著我;恆審,永遠在分別、永遠在考……,思量就是永遠執著一個人,永遠相隨著。[初開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斥迷無功勸修(分二) 子初分類為斥 子二警策真修(子初又分四) 丑初斥有我無功二斥說病無功三斥竊德無功四斥增慢無功 丑初斥有我無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修行人如果不破除我相,則不能入清淨覺,因為它會偷走我們的功德法財。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斷除我相,設若不除我相,有損於道。如前所雲:認賊為子,所有功德法財,終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我們如果知道我相是空性,也沒有所謂毀謗我的人。底下是另一段,說:[有我說法,]如果說:有我在為眾生說法,這樣我執還是未斷。所以,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就是說:如果認為我在為眾生說法,那麼,這個我相還是沒有斷,我相還是未斷,所以說: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所以,眾生的壽命相,眾生的壽命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 [此蹑前不除我相,]這是根據前面、依照前面,蹑,“蹑”就是依照,依照前面不除我相,繼續發揮,[不能入清淨覺。故重呼善男子!設若欲入清淨覺性,當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則贊毀亦空,自然不見有毀我者,亦不見有贊我者。若有我為其說法,便欲濟度於他,此正是我相未斷。若我相未斷則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全在,故雲:亦復如是。初斥有我無功竟。 丑二說病無功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說病為法的意思就是說:帶病在修行。所謂病為法,說病為法,這個“說”字,意思就是說:知見錯誤,變成了一種心病,以此心病為修行,以此病、病心為修行。再講一遍:說病為法,這個“病”字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所以說:善男子!末世的眾生,說病為相,就是帶著一種病,哪一種病呢?我相不除的病,帶著這種病,為當作是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所以,講起來是很可憐的人,雖然他在說法、度眾生,但是,他聽到贊歎就高興,聽到毀謗就不高興,所以,講起來很可憐,很可憐!所以,說法的人,不能因為眾生贊歎我,我才要講經弘法;或是眾生毀謗我,我就不講經說法,這樣不行,這樣不是一個菩薩。你講我,我也說法;你贊歎我,我也說法;你毀謗我,我就講得更勤,講得再累也無妨,更勇猛、更認真地講!為什麼?氣死你啊,你拿我沒辦法,你無我奈何!對不對?這就是精進菩薩,不為一切魔障所障礙,所障礙。所以,[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你在精進,但是,增加你執著的病,因為你不除嘛、不放下。[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這講得太好了!雖勤精進,增益諸病,你看!知見若錯誤,我們今天若沒有研究《圓覺經》,只是傻傻地一直精進……,師父!我要回家精進了!我說:精進要抓對方向,你跟善人住在一起,你會精進,你會進步;你跟壞人住在一起,你也會精進,也會進步,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你跟善知識住在一起,你會進步;你跟邪知邪見、惡知識在一起,你也會進步。對不對啊?對啊!差別在精進的方向錯誤而已。所以,首先要除我相。 [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總名為病。]統統叫做病,只要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在,統統是病。所以,[聞贊生喜,而為說法。說自所證,正是我相;]你想想看![說自所悟,正是人相;說自所了、所覺,正是眾生、壽命。]所以,我才告訴諸位:要如何驗明這位法師講經是不是正法?這位法師講經如果常常稱贊他自己、誇獎自己,你就要考慮考慮了!常常說他神通自在,他不起於座,就知道三十三天外的事,或者是說他還沒去看地理……,師父啊!請你去看一下我們那邊的地理。他就說:不用看了!那邊的地理如何如何,不適合你住。那就要小心了,那是在吹牛!說:師父!人家說他有神通呢!我說:很簡單!你叫他從美國飛過來,不必買機票,很簡單!不必經過海關,人從虛空飛過來,要經過海關嗎?不用啊!哪還要驗關驗老半天?咻!就到了。對不對?你會飛,海關也拿你沒辦法啊,不需要,還是得坐飛機,不然要坐什麼?坐蓮花嗎?還早吧!我們是凡夫,沒辦法。自稱是聖人有神通,不要欺騙眾生了!我學說:台灣的信徒是盲目的,盲目的!什麼叫盲目呢?聽到人家稱贊某位法師,就搞不清楚狀況,說他多厲害,為人治病,有多大的神通、多了不起,每天吃很少、不倒單,就崇拜得……,你搞不清楚他是真的是假的,或是清淨,有修沒修……,你說他日中一食,這樣並不厲害,蛇過冬眠是四個月不吃呢,你不會比它更厲害吧?所以說:不是靠外相,說他衣服穿得破破爛爛的,真的很有修行,我跟他們說:你去亞馬遜河看看,上面還有人光著身子的;他還穿著破爛的衣服,那些人都是用芋頭葉遮身而已,芋頭葉,如果要用這樣來比較,有修沒修,要怎麼比?你去亞馬遜河上面看看,落後我們現在兩、三千年的歷史,原始民族,還是石器時代呢,還是石器時代,他所用的統統沒有刀子,都是用石頭做的、打成的。就是今天喔,不是以前喔,今天文明的社會裡面,還有慢我們兩、三千年文化的地方,還有食人族呢,吃人肉的地方,統統不穿的,那些女人哪裡有穿?都是該遮的遮一片葉子而已。對不對?該遮的遮一片葉子而已。所以說:我們不是看外相來說有修沒修,這個不准,這個不准!一個人穿得很漂亮,你敢說他沒有修行嗎?你敢嗎?你怎麼看得出來?觀世音菩薩有修行嗎?你看看,你會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嗎?你穿的衣服會比觀世音菩薩漂亮嗎?來!你看看,菩薩向上戴著珍寶、璎珞,你多少錢要買觀世音菩薩這件衣服?觀世音菩薩空得漂不漂亮?漂亮。你會比觀世音菩薩更有修行嗎?不會!阿彌陀佛這件衣服多漂亮!天衣無縫,披著站在中間接引眾生,無量萬丈的光明,這一尊,你敢說阿彌陀佛沒有修行嗎?極樂世界……,人家說:師父!你用大理石舖地很浪費!我說: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啊!不對嗎?阿彌陀佛沒有修行嗎?那都是執著上、內心裡面的問題,不是看外表的,不是這樣看的。修行人,我常想:用一個外表,去判斷一個人有修無修,你要如何判斷?要判斷一個人有修沒修,是看他遇到境界、他處理事情,他怎麼發心?他是為眾生,還是為自己辯護?對不對?看他在辦一切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為了眾生?如果為眾生,還有一個我相,還是錯誤!因此,道在心,不在外表。所以說:[以病為法,是故名可憐愍。]以病,這個病就是四相不除的病,簡單講就是:執著的病不除,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包括你說法度眾生,你都不能有一個度眾生的念頭;你施捨出來的金錢,不能說:我在布施,有個布施之相,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性,不可得故。[雖歷劫精勤精進,]雖然歷劫精進修行,[而帶病修行,]我們現在就是帶病修行,帶病修行,偶爾就會生起執著。我們以前有個鄰居叫做王**,他患有氣喘,整天一直咳,“咳!”……!每天都這樣子,凌晨兩、三點還聽到他在咳,到死都這樣子,患有氣喘,咳到死!有氣喘的人很可憐,他都沒辦法睡,要拿一張躺椅,拿一張躺椅半躺著,咳……,我從小就聽他咳,我從小時候,他還沒有死就聽他常常在咳了,咳到他死,可憐,很可憐!患有氣喘實在很可憐,一直咳……,咳的聲音很長很長,咳……,好像拉不斷的線,咳……,實在很可憐!所以說:人如果患了病實在……,我的氣管也不好,以後不曉得會不會這樣?萬一這樣就完了!所以說:患有氣喘的人,偶爾就會咳幾聲,帶著我相的人,偶爾就會生起執著,同樣的意思,有道理,有道理!雖然歷劫精進修行,而帶病修行,[但增益諸病。]所以,[如稱實修行,唯增益實德,]稱實就是要合實相的道理,要合加深的道理去修行。菩薩!師父一直跟你講:你第一個一定要知見正確,你不能不聽經聞法,就算打雷、下大雨,無論如何,只要沒有被招牌砸到,你都要來聽經聞法,被砸到,那就沒辦法了!我們一直認為我們自己有辦法,修到後來就會有障礙,執著沒辦法放下,你今天沒有來講《圓覺經》,你一定沒辦法,一定要破我相。所以說:唯增益實德,如稱實修行,就是以無相、破相來修行,能增加我們真實的德行。[如藥草等,種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為本;甘,喻淨覺為本;]所以,雖然下雨,雖然下雨,苦的愈若,甘的愈甘,意思是說:你的出發點要對,要淨覺,圓覺的出發點,這樣這個法對我們就有增長;如果說:我們以我相為本,那麼,這個法變成滋潤我們的我相。所以,學佛的人,愈會講話愈執著,學佛變成顛倒,愈學愈慘,愈我慢愈慘!你跟的師父也同樣如此,你如果跟到一個壞脾氣的師父,每天罵人,以後他的徒弟就會學,他以後必徒弟:過來!啪啪!咦?師父!您為什麼打人?以前我師父也常打我啊!他拿他師父做榜樣,真的喔!他的師父三天兩頭就責備徒弟,嗔恨心、仇恨心很重,這個徒弟自自然然就受他師父熏習。所以,我不能有恨心,因為我要教導徒弟,我要大慈大悲,因為我徒弟的頻率會跟師父一樣。所以,我對我徒弟都盡量大慈大悲,一直原諒他,我從來不罵徒弟,我如果管不了他,自己就很慚愧,三更半夜就……,我是沒哭啦,自己三更半夜起來,唉!我很慚愧,我沒有修行,沒辦法度我的徒弟,人家他今天要離開,要去找更好的師父了,這要怪我,不能怪他。徒弟如果不聽話;唉!我的德行不夠,這是我的問題,不是徒弟的問題,要跪我自己去跪,不能處罰他,處罰我自己就好。自己念佛,自己念佛求忏悔,不去責備徒弟,因為徒弟就是無知,他才必需跟著我出家,今天他會顯現無知,就是我教他教得不夠,我把他都得不夠,所以,這是我的責任,我要自我檢討,這樣才不會生氣,不然很難過!對啊!這樣才不會生氣。每天這樣回光返照……,所以,徒弟現在慢慢接受師父:我的師父不曾經責備過我們,我們師父都是用愛的教育,慈悲的教育。以後他教導徒弟,清淨心就一直現前……,一直現前。所以,我不能大聲,或是用恨來對我的徒弟,這樣他會學起來,以後他做師父時,也會打人,他現在做人家的徒弟,以後有一天,他也會做人家的師父,以後他才華徒弟時,也會想到:我師父慧律法師,他從來不責備徒弟,他都是贊歎徒弟,他都跟我們打成一片,大慈大悲,他有什麼事都自己責備自己,我要學習師父。這頻率就會共鳴。所以,做師父的人,是表相給徒弟看的,而法是裡面,這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以這些員式也是同樣如此,都一樣,我以這些員工,以前這些員工要進來的時候,我都發一個願:每一個我都會很疼惜,我要讓他真的很快樂,我一定不會責備他;一條蜜蠟五萬,他訂價少寫一個零,五千,我也是用講的:唉!你賣錯了!賠了四萬五。我也不能大聲罵他:喂!這是五萬才對,你少寫一個零,明天開除!不能這樣子,我也只能若笑,請到這種員工,也不能責備他。不然你看我們這裡十幾個員工,我都不曾責備過他們。真的!能來師父這邊上班,他家的歷代祖先真的有燒香,他家的歷代祖先真的有燒香,就是這樣。為什麼呢?我也要給他圓覺的思想,師父這麼慈悲,他在工作上就是與道相應;我師父這麼慈悲,我不做,我自己會不好意思!讓他自覺到良心,自覺到良心,讓他自覺,自覺因果;你看!師父對我們這麼慈悲,我們怎能睡到八點多還不起床?他自己就趕快爬起來,deng……,自覺的作用,因為我對他很好嘛,自覺的作用。所以說:包括這三、四十位法師,包括這些在家居士,來這裡上班的職員,我對待他們都沒話講,師父就像一個好爸爸,大慈大悲,憐愍眾生,憐愍眾生;除了不要跟我爭太多薪水以外,其他都好談,不要跟我說:師父!薪水太少!不要講這一句就好,不提錢的大前提下之下,什麼都好談。所以,[水、土,則喻萬行。此我相為本,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二斥說病無功竟。 丑三斥竊德無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不了解我執的根本。[以如來解及所行處,]佛陀,那是佛陀的功夫,如來的解就是法,以及如來若行、萬行,[為自修行,]就認為自己的修行,說:你看!佛陀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只會談理論,叫做以凡濫聖,以凡濫聖,你看,佛陀這麼自在,我們也要學自在!結果都去造惡業,把造惡業當作是自在,這樣就死定了!為自修行,[終不成就。】]就是以凡濫聖的意思,將佛陀所修行的,當作我自己很有修行,我就像佛陀一樣,我就像佛陀一樣。舉個例子來說,我看了一本書,有一個上師自稱為佛的,把一只啄木鳥打死,打死,打死一只啄木鳥,人家寫一本書出來,人家說:這樣是殺生,顯教的法師也沒有這樣子。拿槍打死啄木鳥,在美國。他的徒弟就解釋說:大殺生就是大慈悲,因為我師父是佛!他的師父是佛,我是認為如果是這樣是沒關系,真的是佛是沒有關系;但是,釋迦牟尼佛示現,他沒有示現殺生,釋迦牟尼佛示現,也沒有示現殺生,釋迦牟尼佛示現,也沒有造一切的這些惡業。沒有!所以說:我們不要說我們就像佛陀,我們不要這樣,這樣是偷如來的德為自己的德。 [末世眾生,未盡我相根本,不能了達四相皆空,以如來解行,回為己有。依佛所說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謂竊取如來之德為己德,非己親證,故終不成就。三斥竊德無功竟。 丑四斥增慢無功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就這是說:有心修行的人,你也許是在修行,若有眾生,雖然有修行,還沒有得到涅槃的境界,你就說我自己得到;還未證得菩提,你就說我證得了;看到別人精進,你就心生嫉妒,聖人會這樣子嗎?聖人是物我一如,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看到沒有修行的人,我們憐愍,怎麼會看到沒有修行的人就討厭,看到有修行的人,我們就嫉妒呢?暈是什麼心?心就是念力,臨命終我們隨念而去,你現在都不能平等,你怎麼進入平等的世界呢?你有平等的念,才能進入平等的法身嘛,法身是平等嘛!對不對?你心生嫉妒。所以,我常說:賢能的人被毀謗,是一定避免不了的,一定要被人毀謗,你逃不過這個大劫的,沒有辦法,沒有被毀謗的人是蠢材,這是一定的道理,眾生相嘛,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因為他還執著:他比我更行!執著。所以,無法產生清淨的覺性。 [或有增上慢眾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謂已得,未證菩提之智便自謂已證:得少為足,故為增上慢人。見勝進者,心生嫉妒:夫聖人用心,物我一如,見有勝於己,更希前進者,應生歡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謂嫉我不能,妒彼勝我。然嫉妒之心,發於我愛,故知由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初分類為斥竟。][ 子二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大家都希望成就。[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這一句要解釋一下:不要因為要求一個悟的心,只求多聞,相似的功夫,這只是只有增長多聞而已,只是增加多聞、增加我見而已,意思就是:沒有在心地上下功夫,只是聽聽法,不會合這個心境。再講一遍:善男子!末世的眾生,希望成道,不要為了成道、為了求悟,只是在經教當中下手,沒有實地內心的功夫,這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只是增加多聞而已;多聞不能了生死,要實證,要實實在在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功夫。聽經聞法這麼多,竟然我相還這麼大、執著這麼大,是非還這麼多,這樣你想想看,你是一個修行人嗎?修行人有一句話,禅宗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話,說:欲入如來大覺者,當處發生,當處寂滅,是名入道之人。太了不起了!欲入圓覺之人,想要入佛的圓覺的人,當處發生,汪處寂滅,你何時發生任何事情,你當下就是沒事,不要等到明天、不是等到後天、等到一個禮拜、等到一個月,當處發生,當處就寂滅,那就是真正當下悟道的人;你若不能當處發生,當處寂滅,那麼,你還不是一個自在的人。 [末世眾生發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須先悟圓覺真心,依此心修習。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將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執相似語,回為己解,謂己發明。但唯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真修也。]這一句就是我一生當中,看到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就是說:你放不下,你還是要學習放下。[未斷令斷;]情執不斷,你就是要想辦法把它斷掉![貪、嗔、愛、慢,]貪心、嗔恨心、愛心、慢心。[谄、曲、嫉妒,]谄曲心,嫉妒心。[對境不生;]造成不要動到念頭嫉妒任何一個人、谄曲任何一個人。[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太好了,太好了!(法師連敲桌子,咚咚地響。)我拍了十幾聲桌子,就是:太好了,太好了。講得一針見血,一針見血,真的是如此,我們對佛實在是五體投地地欽佩,太敬佩了,太敬佩了!叫我們要精進,要降伏煩惱,要起大勇猛之心,沒有得到的東西要得到;這個“得”就是一種放下、無所執著的功夫。還沒有斷這個情執、欲望,要放下、要斷掉;貪、嗔、愛、慢、谄曲、嫉妒,要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果能如此,佛說這個人漸次成就,目標正確,目標抓對了,這個出發點他抓對了、抓准了!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別人對不以,與我們無關;我們對不對,跟我們的生死有關,菩薩!你這句話聽得懂吧!別人對不對,與我們的生死無關;我們對不對,跟我們的生死有很大的關系,這是最重要的! [此勸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不要把一顆心等待,等待覺悟,覺悟是當下的功夫,不要等;我等待要開悟,你開悟沒有?沒有!你為什麼不開悟?我還在等,我還在等。等什麼?[亦不要廣求多聞。但當一心精進而無異緣,]沒有其他的因緣,[念念勤勞而無懈怠。]多拜佛、多念佛。[降伏煩惱者;先斷迷識四相,略顯空無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勸起大勇猛:進修不退為大勇;冒難不屈為大猛。未得清淨涅槃者令得,未斷迷智四相者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者:此對境驗心,果然貪、嗔、愛、慢等煩惱,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者:生死根本,最難拔除。念盡則自他俱寂,如此自驗其心。如古德雲:]這句話你要寫起來擺著,要貼一張單子,不然要畫紅字,[“學道不必將心求悟,]將心求悟是生滅法,這樣還未悟。[但於一切煩惱境界透得過,]就是說:你現在在煩惱,此時正好是用功的時候。菩薩!正在煩惱的時候,就是真正用功夫時。[便是悟處。”]但於一切煩惱境界透得過,透得過就是放得下,天大地大的事你都當作沒事,當處就是(法師連敲桌子,咚咚地響)。所以,師父剛才說:當處發生,當處寂滅,是名入道,真正入道之人。[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先斷迷識四相,進斷迷智四相,是為漸次成就也。]漸次成就也。講到這一段,後面是偈頌,一個段落。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師父解釋一遍:要求善知識,一定要求善知識,開示我們正知正見的圓覺思想,這樣才不會墮入邪見;你若則邪見,愈精進就愈慘!若於所求,如果在求法親近的善知識那個地方,若於所求的善知識那個地方,對善知識不能產生愛恨的念頭。則不能入,如果說:還在分別親近善知識,看善知識的缺點,那麼,永遠不能入道,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承上,雖然漸次可以成就,還要更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墮邪見,如此方得相應,是為真修。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取、捨之心,是則我根未盡,畢竟不能入清淨覺海。以海為眾流所歸,出生諸寶。喻彼大圓覺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取喻如海,]取這個比喻就像海。[良有以也。初長行竟。]最後師父要跟諸位講一句話:我們今天好不容易聽到《圓覺經》,好不容易聽到法,我們如果不會把法拿來運用,你就是世間最可憐的人!可憐的不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可憐是正常的,因為他沒有聽到佛法;而你已經聽到佛法,不應該又做一個可憐的人,不知道直接入圓覺之心、之海。是不是這樣?聽到佛法,知道生死的根本,要趕快降伏習氣,壞的習氣,嫉妒、恨心、谄曲的習氣要趕快放下,不然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憐,雙重的可憐!外面的人沒有聽到佛法很可憐,對不對?但是,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憐,因為你已經得到寶貝,卻不會運用,你是雙重的可憐,雙重的可憐,外面那些人叫做注定可憐,你這個叫做很可惜的可憐,很可惜! [壬二偈頌(分二) 癸初標頌二正頌 癸初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如次諷前,科同長行。) 【“淨業汝當知:]“淨業”就是淨諸業障菩薩,這兩個字是菩薩的名字,所以說: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都是執著我愛。[無始妄流轉,]無始劫以來妄流轉。人道還算幸運,這個鬼神,我們如果一念落入鬼神,要解脫的機會就更加困難!鬼神虛妄的執著更加強烈,沒有佛法可聽,沒有佛法可聽。所以說:過去有人入陰間後出來說。陰間的人很尊重我們學佛的人,有的人有神通,曾經進去鬼道,說鬼神在禮拜一位祖師,結果一看,這位祖師還活在陽間,還活在陽間,也就是說:這位祖師的行持讓鬼神很欽佩,鬼神欽佩,所以說:我們在人間如果不解脫,到了陰間才想要解脫,要斷這個流轉,可以說很難,很難!前幾天我跟諸位講過南鲲鯓(鯓shēn)那個萬善爺兄:要稱他為“兄”,今天他又來找我,來這裡感謝,感謝,夫妻倆被他搞得只剩一萬塊,我跟他講:這沒辦法,只能好好地跟他講。結果回去後,就不再附他的身了,退得干干淨淨!我跟他說:早晚課請我們法觀:願以此功德,回向南鲲鯓萬善爺公。很有效呢!今天夫妻倆來這裡非常高興,那個鬼神纏了他七年,纏了他七年,你知道嗎?纏得他寸步難行,讓他沒有辦法工作,每次他開計程車,就把他的眼睛遮起來,纏了他七、八年,他自己會附身起來講話,對我大塊嚷嚷:你是修行人,我很尊重你,可是,他就是不聽我的話!像抓狂一樣,我都一直念:阿彌陀佛……,因為鬼是惹不得的,鬼很凶,我一直念阿彌陀佛……,好好地跟他講,我們做功德回向給他,才幾天?那天到今天才幾天而已?有一星期嗎?夫妻倆非常高興,七、八年的痛苦,二十四小時都跟著他,藉著大眾的力量回向,已經退得干干淨淨了,他自己講的喔!他說不曉得要如何表達對師父的感謝,說師父救了他們全家。我說:這不是我,完全是大眾共修的力量。所以說:冤親債主到最後,還是要以佛法的慈悲才有辦法解決。他們以前求助於謝公媽、關公的廟,他還是照樣來附身,用任何的咒都趕不走,我說:這個不能來硬的,要好好地跟他講,身段柔軟一點,做功德、念佛回向給他。我說:你回去只要認真念佛,我靠大家的力量,因為師父沒有修行,沒有修行,也不曉得是誰介紹的,介紹他來找慧律法師,我看他們夫妻倆實在很可憐,被他搞到耗盡所有積蓄;對於鬼神,只能好好的跟他講。所以,我就告訴諸位:你看,我們對於往生是不是要更有信心?才一星期,這個鬼神就不再來附身了,我們就是早晚課回向給他,他就退得干干淨淨了,加上他自己也認真地念佛。諸位冷靜地想想看,暈樣是不是表示結善緣很重要?對不對?這樣是不是說明回向的力量?現在大家都還活著,由這個例子就知道,現在大家都還活著,你活著,我也還活著,這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我們面前作證明,我們今天靠大眾的力量,共修的力量、水陸大法會的力量,七、八年來束手無策,一星期就讓他擺脫這個鬼神,這是不是證明念佛共修當中的回向,或是我們跟三寶結個善緣,百年之後念佛回向,那個力量有多大!萬一我們的修持力不夠,像這樣一直為他回向……,才一星期,這個萬善爺公就不再來了。不過,還是得繼續為分回向一段時間,若不繼續回向給他,萬一明天又跑回來就慘了!要繼續回向給他。所以說:回向的力量不可抺滅,不可抺滅,這太厲害了,太厲害了!靠我們自己的修持力不夠,百年之後,靠師父幫我們回向一下。對不對?結一個善緣,百利無一害,百利無一害。對不對?他本來要休養,我又把錢退回去,他拿一千塊要供養,我說不用,你經濟困難嘛,師父不是為了錢才為你回向,不是這樣,師父一律平等,你遇到困難,我就為你回向,一律平等。在他的感覺:出家人畢竟是不一樣,他說他花了很多錢,什麼辦法都試過了,還是擺不平,來到這裡,一毛錢都不用花,就是回向一下而已。所以說:這個鬼道,這個妄、虛妄的執著很厲害,但是,要好好地跟他講,好好地跟他講。這是個好消息,是最好的例子。諸位!你拜佛,不能搞到跟鄰居都不合,死後孤孤單單一個人,沒有人要幫你助念,那實在是很糟糕!我們今天有在講堂結緣,應該沒有問題,只要你堅持到底,任何一個力量我都不動搖,永遠這樣子護持三寶,那個力量很驚人!底下,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未除四種的相。[不得成菩提。】 淨業汝應當了知,一切眾生迷識四我,]就是我癡、我愛、我見、我慢,癡、愛、見、慢,這是迷識的四種我。[不可不斷,迷智四我,]就是證、悟、了、覺。[不可不除!何以故?謂凡夫眾生皆由執迷識之我愛,無始至今,起惑造業,虛妄流轉於分段生死;二乘眾生皆由執迷智之四相,證、悟、了、覺,能所不亡,虛妄流轉於變易生死。而未除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而所證涅槃非真,豈得成菩提耶? 【“愛憎生於心,]我們心中若產生愛跟恨,[谄曲存諸念,]“谄”就是拍馬屁,獻媚;“曲”就是彎曲人家的意思,有護短,人家明明是好意,他卻當作是惡意,都是為了自己,“曲”就是扭曲別人,為了保護自己,就是扭曲別人,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我們都有這種惡毒心,沒有正念。所以,[不能入覺城。】 長行]就是前面的長行,現在這是偈頌。長行[分類為斥有四:一、有我,]執著一個有我。[二、說病]有四相的病。[三、竊德,]“竊”就是占據,以佛的德為自己的德,以佛的德當作是自己的德行,現在自稱為佛的,差不多是這樣子,他以為跟佛一樣了。竊德,偷拿人家的“德”動不動就叫人家要相信他,他就是佛,百般的叫人家一定要相信他,不要懷疑他,竊德。[四、增慢。]增加一種傲慢。[此中首句]第一句就是:愛憎生於心,[義頌第一有我:以順我者愛,違我者憎。二句義頌後三。]谄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暈就是形容說病、竊德、增慢,義頌後三,後三就是:前面我們講有四種:有我、說病、竊德、增慢,後面三種就是說病、竊德、增慢這三種。[以說病為法,]這本來就有問題,這個“病”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除,你一切的說法都有那個四相,那個變成一種錯誤,不能入這個覺城。[有谄媚聽者義;]就是谄媚心面對聽者,叫做谄媚聽者義,拍馬屁面對大眾。 [竊德、]偷竊,偷人家的德行,當作是自己的,“竊”就是偷。[增慢,]增加我慢。[有曲護己短義。]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皆有礙勝進,]都會障礙精進。[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有念無念,同歸迷悶,故不能入覺城。城喻涅槃。《直解》雲:此涅槃,魔外不能侵,]因為他已經出離三界了。[萬德之所聚,]一切德行統統具足。[眾聖之所歸,萬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歸悟剎,]這個“剎”本來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在此是比喻作圓覺的妙心。如果你能歸悟,回歸到圓覺的妙心,這個“剎”形容一種無量無邊的界線,“剎”就是這樣,無量無邊的界線,所以,就是比喻作圓覺的妙心。[先去貪嗔癡,]要先去掉內心的貪嗔癡。[法愛不存心,]就是對法的執著也不要存在於心。[漸次可成就。]慢慢慢慢地,我們就能成就。[我身本不有,]我們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不實在的東西。[憎愛何由生?]我們的愛跟恨,是從哪裡來呢?從無明來,迷惑顛倒。[此人求善友,]這個人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這個人要求善知識,你如果沒有師父,或是善知識,正知正見的三寶,正知正見的在家居士、善知識,善友。[終不墮邪見。]才不會落入邪知邪見。[所求別生心,]如果你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你還另外有分別之心,不依法就是了。常常看善知識的缺點,或者是挑剔毛病,你既然是求法,既有所求,有所求就是依法,別生心就是與法不相干的,與生死不相干的,這不關我們的事情。這樣子的話,別生心,另外產生了一顆分別心,去看這個正知正見的人的種種差別,有高下。就像我們現在講的:我去拜山,哪個師父有修行,哪個師父沒有修行。產生另外一個分別心出來。你不要管你師父有沒有修行,你冷靜他所說的是不是正法?你如果另外別生心,分別對錯、是非、善惡,[究竟非成就。”】]這樣我們不能成就。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歸心悟剎;剎,乃世界之都稱。] “都稱”就是總稱,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喻圓覺妙心,為所悟之境,依圓覺妙心為正因,自可成就淨覺也。]這樣當然就能成就一切清淨的覺性。[先除去貪、嗔、癡,此勸斷迷識四相。]迷了這個分別心的四相,迷識四相就是:依照執著,而產生了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貪,謂順我者生貪;嗔,謂違我者生嗔。此二皆屬我愛,同依我起故。癡,即我癡,謂愚於我相,]“愚”就是昏昧於,一直迷惑在一個錯誤的我相,“迷”就是昏昧,昏昧不覺悟叫做迷,愚。[迷無我理。]“迷”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一切法無我,所以說:我癡。[此皆迷識而有我、人、眾生、壽者,故勸斷之。法愛不存心者:此勸斷迷智四相,然證、悟、了、覺、四相,執之生愛,故為法愛。於此四相,不生愛心,是謂法愛不, 存心,則迷智四相破矣。漸次可成就者:若惟執頓悟,不假漸修,]不藉著漸漸修行的力量,[未必即能成就。如《楞嚴》所雲:“理則頓悟,]就道理來講,我們可以一剎那間就悟到。[乘悟並銷;]乘悟就是一切有階梯,譬如說小乘、中乘、大乘,只要他有所悟,一切都可以符合這個本體。所以說:我們悟的階段,三乘不一樣,多種人不一樣;但是,只要一悟,理性上都是平等。[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事相,就是習氣,在習氣來講,這個沒有辦法一下子就除掉的。所以說:徒弟他無心犯錯,有時候他是習氣,這個要原諒他,要原諒他,一下子叫他沒有煩惱,他很困難的!師父啊!我很煩惱啊!東說說,西說說,不滿這個,不滿那個,我們就知道這個人煩惱還是很重,煩惱還是很重,控制不住這個煩惱,不平則鳴嘛,不然你就讓他出去走一走、繞一繞,他持不住,沒有辦法,你強迫他留下來,那也沒有辦法。習氣,他的煩惱重,他不曉得當下這個定義就是說:一切發生的事情,當處就寂滅,這個才是道。道的究竟處就是一切處:道如果要選擇處的話,此道就有生滅的東西,此道就有生滅。譬如說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所到之處,二十四小時統統解脫,包括人家用火坑要害他;包括人家假裝懷孕來毀謗他;包括用大象要害他,印度有大象,外道一直要害他;包括他托缽,三天都托不到缽;包括他九十天吃這個馬麥,結夏安居吃這個馬麥,釋迦牟尼佛他沒有一句怨言。包括他的指甲被石頭砸到流血,他不但不怪提婆達多,他還派人家去地獄問候他,佛是何等的胸襟,佛是何等的胸襟,這豈止是其他的宗派能相提並論的?其他的宗派,動不動就要殺!對不對?大家都是為這個聖而戰,發起這個聖戰,佛不准戰爭的。不准戰爭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如果透徹來研究佛的行為,對佛,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一個……,在中國的所有聖人裡面,打開來看,包括孔子在內,都要望塵莫及,要望塵莫及!孔老夫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同體在悲,無緣大慈,這就比不上佛陀了!同體大悲,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們是同一個本性的東西,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任何條件的慈悲,“緣”就是條件,沒有任何條件的慈悲,很令人欽佩,我們哪裡有辦法做到這樣子?佛的這種胸襟,看這個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就會痛哭流涕,雲何我們世間人心胸如此狹小,為了一點小事,你不原諒我,我不原諒你,怎麼樣都擺不平呢?很奇怪的事!放不下!哪一個人講我怎麼樣;哪一個人毀謗我怎麼樣,有的人來問:師父!他講您怎麼樣……。我說:哎呀!他們都是菩薩,我是凡夫,這樣可以吧!講那麼多有什麼用?他講我,我也不會痛苦,傻瓜!話講回來,我做錯,我當然要下三途,我負因果;如果我沒有做錯,他講我的壞話,他跑去地獄,他要講,你有什麼辦法?師父!我去跟他解釋!你有那麼厲害嗎?他要讓你死,你怎麼解釋?他已經對你沒有信心了,他已經產生錯誤的執著了,你怎麼解釋?冷靜,吃得飽、穿得暖,講我們的經,度我們有緣的眾生,這樣誰比較聰明?我比較聰明,他哪裡聰明?要自在,要解脫,要無礙,要無相。我們看到佛陀的遭遇,這樣他還不算太惡劣,他毀謗我們,還算是很慈悲的人,照理說,那種人是會拿刀殺人的,現在只是毀謗我而已,這是很慈悲的人,他是大慈大悲!對不對?他這種行為,我覺得他很慈悲,因為他是水准很低的人,照理說是會置你於死地的人,只毀謗你幾句,那是很不簡單的;表示他實在是很惡劣了!所以,這都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之間而已。對不對?一切法實在……,修行,你常常說你在修行,都是修正這個念頭,你對他有恨,你為什麼不對他有愛呢?傻瓜!對不對?所以,我常常跟那些當太太的講一句話:與其讓先生來怕我,為什麼不讓先生來愛我呢?你常常炫耀著:我如果叫我先生用爬的,他就不敢站起來!你傻瓜!你講這句話,實在很三八,你講這句話並不聰明,你知道嗎?實在很笨!你去外面跟人家說你先生怕你,你有什麼面子?真是笨!那表示你是一個惡妻,你先生才會怕你;你這樣講是讓你出糗!你應該說:我先生很疼我,我先生很照顧我!這樣我就很欽佩你,表示你這個太太做得很好,稱贊你先生,就是稱贊你自己。笨女人才會去跟人家說:我叫我先生跪著,他就不敢站起來,叫他爬著,他一句話都不敢吭聲!笨!實在很笨,笨女人,你這樣講會讓人看不起,並不聰明!是不是這樣?這樣不聰明,沒有研究過佛法、沒有研究過這個邏輯,邏輯學,邏輯學。對不對?我到外面都跟人家說:我那些職員真的沒話講!無論到哪裡都很贊歎這些職員。人家就說:師父一定是您做得很好!我就是在等你講這句話啦!這樣對,這樣對,你很聰明,因為我做得好,他才會欽佩我!是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覺悟不覺悟,都是在一念之間,你修正、調整得正確,事事都解脫,沒有任何境界能障礙你,不可能,它怎麼障礙你?對不對?我常說:狗吠月亮,不損月亮的皎白,一只狗看到月亮在移動,就:汪汪汪!沒用!月亮照樣移動,光明遍照。狗一直叫,月亮並不會停下來說:你為什麼吠我?狂吠,對我狂吠?月亮才不會理你,因為它是一只瘋狗!對不對?月亮一樣在利益眾生,照著黑暗的天地,一樣在運轉,瘋狗狂吠月亮,不損月亮的皎白,你說是不是這樣?放下嘛!世間哪有什麼好計較的?就是這樣,悟道就是如此。所以,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習氣斷不掉,我們為什麼不用觀照的力量?常常卡死在錯誤的觀念裡面。所以,不要說徒弟怕我們,不要說眾生怕我們;要讓眾生愛我們,要讓眾生尊重我們,尊重我們,非常地疼惜我們、尊重我們。做到讓人家怕你,那不算厲害,我那時候還稍有福報,六年級遇到一個都是,叫做高正雄,這個名字可以講,到現在我還感恩他,他都用愛的教育,學生如果太調皮,他頂多拿籐條處罰;你寫錯了,他就糾正你,一個錯字叫你多寫一行,你考試卷寫錯了,你錯誤,他就叫你重新校正,他說:你這次寫錯,我若不叫你重寫,你以後還是不會。所以,他都用愛的教育、用耐心,晚上都教我們老到七點多。那個都是,我們畢業時,大家都哭,大家都考上第一志願,是全校的模范班,一流的班級,考試成績是最好的,全班都考上第一志願,家長來都哭,很感動,感動!所以,我們那個老師說:你們被我老到,很有福氣!我們老師真的這樣說,而我們也都認同,他是基督教的,你看,我們要感謝基督教的,他就有這個愛心。與其讓學生來怕你,不如讓學生來愛你、來尊重你。這是講題外話,題外話,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所以,我今天,我秉持的原則就是:與其讓徒弟、信徒來怕師父,為什麼你不讓他來尊敬師父、來愛師父、來慈悲師父呢?為什麼要凶到讓人家害怕,看到他就嚇得膽戰心驚?這樣有什麼意義?毫無意義可言![今即悟淨圓覺心,又能斷除迷識、]今既悟淨圓覺之心,現在既然悟到圓覺的心,又能斷除迷識,又能斷除這個迷的識。[迷智,二種四相,故漸次可入清淨覺矣!故雲: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者:淨覺成就,了達無我理。我既無我,身將安在?]身在哪裡?既然一切法無我,身體在哪裡呢?[身既叵得,則憎愛自空,]所以,恨跟愛自然消失。[故雲: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墮邪見者:此人還須求得正知正見之善友,時聞開導,]常常聽善知識的開導,[終不至墮落於邪外也。]“邪外”就是邪見跟外道。[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於所求善友,]你對所求的善友,就是善知識,[自當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說:你依他的法、講的法,不依人,他的人好壞,這是他個人的因果。對不對,你依他講的法。[倘若]如果,[別生一種種性高下之分,]就是說這個人好,這個人不好。[而起憎愛之心,縱有所得,]你若是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淨覺矣。以彼既有憎愛,則是我相根本猶未盡故。]還未除掉。[初除我入覺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第四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