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一


 2020/7/5    熱度:1157    下載DOC文檔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數:共5片(本片為第1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圓彰七大即性周遍,前面講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是站在人生觀的角度看的。現在要圓彰七大即性周遍,現在要把它擴展到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我們中國的儒家說:放諸四海而皆准;但是佛教講的真理,它是放到整個宇宙,都不能離開佛所證悟的境界。換句話說:人生、宇宙最究竟的證悟的聖者,就唯有佛陀。你就是坐著太空船到外太空去,你所體悟到的真理,仍然不能離開佛陀所證悟的范疇,因為處處是相,處處是緣起,空無自性,仍然要開發內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出來。所以,現在每一人都是講: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整個宇宙都適用佛所證悟的那個心境。換句話說:你這個佛法拿到外太空去,另外一個星球就算有眾生也適合用,因為都離不開這一些。

[丑三 圓彰七大即性周遍(分二) 今初]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這一段很容易看出,阿難對因緣上的執著是非常強烈的。諸位!因緣,這是二乘和權教菩薩所研究的對象,大部分都是在相說,相上講的:而佛陀知道因緣不具足的時候,講到最究竟的,這些二乘人和權教菩薩的根器,是完全聽不懂的!諸位!佛教的內行跟外行人是差很多的,而且是完全沒辦法相提並論的。內行人看佛教跟外行的人看佛教,就如同一個老太婆去看抽象畫一樣。

有一個老婆婆閒來沒事,聽說哪裡有開畫展,她就去了。這個開畫展,自從畢卡索這個抽象畫流行於世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瘋狂,這些畫家都自稱為是畢卡索的學生。有一個自稱為是畢卡索的學生,也出來開畫展,就抽象畫;這個老婆婆閒來沒事,就去看這個畢卡索的學生的抽象畫畫展。進去以後就沿著走廊一幅一幅的看看,其中一幅畫她看了很久,這到底是要從側面看,還是正面看,還是往後看?她怎麼看都看不懂,就問旁邊剛好有一個解說的人員,這個解說人員也是開畫展的學生。說:請你幫我解釋一下,這一幅畫他到底在畫什麼?他說:喔!這一幅畫簡單!這一幅畫就是抽象畫,本人的自畫,他畫他自己本人!

她說:這個都是幾何圖形呢,又不是圓形,又象三角形,頭又象腳,腳又像頭,二個眼睛長在肚臍眼,看起來都像幾何圖形。她也不好意思方便說,這老婆婆實在看不懂,然後就問隔壁那幅畫:解說員,請你告訴我,隔壁的那幅到底是什麼畫?他說:這幅畫是畫家本人的老婆,她老婆。她去看,有一點象,又有一點不像,又象有女人的頭發,又不像頭發,她看了老半天,老婆婆也滿有修養的,就去旁邊寫了一張紙條,說:解說員啊!請你慈悲,把我的建議,交給這個抽象畫的畫家本人。那個解說員也很高興:有反應總是好事!這老婆婆就回去了,這解說員看到有人有反應,心情也特別愉快,到晚上關起門來的時候,就用最快的速度送給那個畫家本人,畫家打開一看: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老婆婆寫了幾句話,我誠心誠意的建議你們夫妻倆,千萬別生小孩子,挺嚇人的!

這個內行跟外行人看是差很多的,非常嚴重的!這就告訴諸位:佛法有進入真正狀況的人,跟沒有進入狀況的人是差很多的!有一個男眾練氣功,不曉得跟哪一個人學的,練氣功。有一天他練可能有所心得,他們也研究《金剛經》,他就跑來師父身邊說:師父,佛陀是不是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我說:對,沒有錯啊!他說:那我們老師說佛眼是在這兒(指兩眉中間),對嗎?我就跟他講:那這個人如果死掉,躺在旁邊的時候,爬不起來,你看佛眼在哪裡?他一下子楞住了,那佛眼在哪裡。所以,眾生不明佛義,佛沒有什麼內外,不了解,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因此世間人怎麼樣轉來轉去,都在意識形態裡面想要認識佛,要捨凡夫,要求聖道,這一念就不是佛;希望從這個陷阱裡面跳到另外一個觀念的陷阱,這個仍然是陷阱,而不知道說當體即空,陷阱本身並不存在,是我們自己創造陷阱,不知道諸法本空的道理。

一般人不悟明心性,他就是親近這個師父,又跑去親近另外一個師父;這個道場跑完了,又跑去另外一個道場;這個宗修完了,又修另外一個宗,它老是一直在跑,一直在變,他一直想要修出什麼東西出來,不曉得法法本空,處處是道場,歇即是菩提,就在當下,不知道,就像這個婆婆看抽象畫一樣的外行。現在這個阿難對佛說:四大和合發明,簡單講,二乘人就執著這個緣起法就是牢不可破,很難離開這個相講這個性的,所以,佛一段一段來破除他。

[此由阿難執權疑實。執昔日所聞因緣權教],因緣權教就是相說,佛允許你在相上解讀,可是,對究竟義來講,因空、緣空、果亦是空,這才是諸佛的本源。因為是因緣的權教,所以就承認有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這個是權教、二乘人所研究的范疇。他一直執著佛以前善巧方便所講的,就卡在那個觀念裡面。[疑現今所說了義實教。蓋阿難因緣之執,於九番顯見超情科中,佛已與自然而並破矣]。自然就是外道的無因論,所以,佛在九番顯見超情科當中,已經破除二乘人的因緣,還有外道所執著的自然法。[阿難祗知妙覺明性,非因緣和合,至於世間諸相,因緣和合之執如故]。因為他每天所接觸到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聞佛於四科世間法,一一皆雲非因緣,及自然性,所以騰疑復問也]。騰疑就是產生疑問。[阿難仰白佛言:世尊!如來昔日常說,和合因緣,和合即因緣和合,故並稱焉。佛初立教,以因緣為宗,對破外道自然,所以常說]。這個時候,佛陀因為時空性的必要性,因為外道盛行,佛就知道說一切眾生還沒有辦法趣無上大覺之道,因此只能講因緣法,講這個因緣法讓一切眾生守住因果,讓一切眾生了解萬法非無因生,只好做如此善巧方便的因緣說。所以,以因緣為善巧方便為宗,來破除外道自然,所以,常說因緣法。這個[但是如來一時權巧方便,以因緣正理而破外道邪說,非大乘了義之談,今經]就是《楞嚴經》,[為了義教],是了義教,究竟的佛法。[阿難不達斯旨,是以執權疑實也]。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四句,即舉四科諸相]。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去聲)包括之詞,世間乃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簡言之即身、心、世界]。包括世出世間、有情、無情。[五陰中色陰],凡是有形相的、生滅法的、緣起法的、可以感受、可以看得到的,這是色法。色陰[即器世間之外色],這個色陰包括虛空,虛空也是包括在色陰裡面。[與有情世間之外身];也就是說,五陰當中的[色]受想行識,就是器世間的外色,還有有情世間的外身,這個都列入色法。[受、想、行、識四陰,即有情世間之內心],這個五陰,就這麼簡單的分開身跟心。

第二段,[六入即有情世間身心,前五根屬身],就是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最後一個叫做意入,[意根屬心]。什麼叫眼入、耳入?就是眼的見精、耳的聞精、鼻子的嗅精、舌頭的嘗精、身體的觸精,意識的覺知精,為什麼加一個精?六入就是八識的見精,也就是帶有少分妄見的精,它跟識不一樣;識,六入,六種這個見精是存在在根裡,由根對這個外界的反應。識可不是這樣子,識是完全在內心裡面,所以,這個六入就是[見],地、水、火、風、空、見,識就是見,見大。六入就是六根入,列為見大。

底下[十二處、十八界]、這其中有[十一色法],我們以前在表格上也解說過。這個色法[即器世間之世界,與有情世間之根身]。我們這個根身、色身也列為色法,這個心法是[意根與六識,即有情世間之內心]。簡言之,不是身就是心。[四科諸法乃世間有為之相,細分之,則千差萬別,種種不一,無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皆自本無,變化而有。故曰:皆因四大,和合發明],這個四大,阿難不了解體空,阿難認為這個四大有其實體,所以,有因緣和合。諸位!因緣和合分析到最後,像最大因緣和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最小的因緣和合就是微塵。對不對?我們把山河大地碎為微塵,微塵就是最小的色法。阿難問題出在那個微塵有其自性,執著最小的元素可以構成色法;也可以把最小的元素分析變成虛空,這個就是小乘跟大乘的不同。所以,在二乘人來講,山河大地是緣起法,就是有其自性,確實存在。為什麼?問題是他們承認微塵相有其實際之相,就是說:最小的元素,構成了種種山河大地,包括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知道這些都是由微小的顆粒微塵,所構成的假相,所以,他們所能體悟的照著這個地方。這種用分析的方式,把色法分析到最微細的,不算壞事,這對初學佛法的人是挺重要的;初學佛法的人,連這個概念也沒有啊。所以,一切初學佛法,或者是根本不學佛法的人,他哪裡會知道說,這個色身是緣起法,由最小的顆粒微塵所構成的如夢幻泡影的假的色身?而二乘人就承認這個色身有最微細的細胞所構成的,骨頭有骨質的細胞、血管有血管的細胞、肌肉有肌肉的細胞、皮膚有皮膚的細胞、頭發有發細胞,而這些不同的細胞、最微小的細胞就構成了我們的色身。所以,小乘承認這個最小的顆粒微塵是實在的東西,因為它是構成色法的基本盤,這個就是問題。因為他有誰顆粒微塵的最小,所以,他講緣起法就是依據這個,就是最小的顆粒微塵是不能再分,所以它有緣起;因為緣起一定要有基本盤,基本盤就是顆粒微塵,顆粒微塵誤認為是實體性的、是不壞性的,不曉得這個顆粒微塵。佛在《金剛經》裡講: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佛說這個微塵仍然是空無自性的,這個顆粒微塵等同法界的空,平等無二,它當體就是空,並沒有實體可言,唯心現量。[是則不出因緣矣]。因緣的建立是承認有顆粒微塵的實在性。

經文,[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為什麼如來,包括二乘人的因緣、權教菩薩的因緣法,還有外道的自然兩種都被排擯掉,如果排擯了自然、外道的無因論,還情有可原,還能接受,現在連佛自己講的因緣法統統要排擯,意思就是說:這個就是不究竟的。

[上段執昔權義,此文疑今實教。阿難曰: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者俱同排斥,而擯棄之?若單遣自然,原是外計],外道所執著、計著的,[因無可疑];本來就沒有什麼疑問的。[而並遣因緣],阿難過去是靠因緣法,很多過去證阿羅漢果是因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證阿羅漢果的。為何今天如來連這個證聖果的因緣法都要排擯?[有違自宗]。是違背了佛陀以前自己講的話,[果系何意],這到底是為了什麼?佛為什麼作如是說。[而我現今不知,雙非因緣、自然],雙非就是非因緣、非自然,[斯此也義之所歸屬]?這個道理是哪裡才是歸屬呢?[此句即言不知雙非之旨,屬於何宗何教,故下請佛開示]。

經文,[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惟願如來,垂慈哀愍:哀憐我等惑深,愍念我等智淺,不知非因緣非自然,斯義所屬。今求開示,中道了義,無戲論法]。不能了生脫死叫做戲論,不能達到佛的究竟義統統叫做戲論。[此阿難所請之法,正是四科所說雙非之法,因緣是學者世間戲論,自然是非學者世間戲論],[學者]就是學習佛法的人。因緣是學習佛法人的世間戲論,因為它不是究竟義。非學者就包括外道,還有非學佛法的人,這是世間戲論。二個都是世間戲論,外道當然是世間戲論,無益於生死;而二乘、權教菩薩也是學佛的,這個也是世間戲論,因為不究竟義。[非因緣非自然,即無戲論法],無戲論法就是最究竟第一義谛、實相法。[此法亦即中道了義。中道者不偏有無二邊,謂之中道];不偏有、不偏無叫做中道,在這裡要特別注意、警惕。我們講不著兩邊即是中,諸位!沒有中,佛法上不能死在名相裡面。這個中道,《雜阿含經》有講了,學習佛法要學習中道,所以,大部分的人,在中道裡面仍然是形成一種概念,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餓,這個就是中道;大部分的人,中道仍然停留在這個角度,不要著世間緣起的有,千萬也不可以著斷滅的無,這個叫做中道。但是,這個中道事實上不存在,無所住就是中道;離一切相就是中道;離有、離無就是中道;法本不可說就是中道,中不可說,說,即不是中,這強化大家正確的觀念。[非因緣,即妙性不滯於有為,非自然,即妙性不墮於無為,有無雙遣,中道現前;正是大乘了義,真實之法],這個[無]有兩種,一種是外道斷滅的無,一種是二乘人證悟的無為,所以,這個[無]有二個角度。[為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所請之法,即佛已說之法,迷而不知,更為疑請,故佛責以,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者此也。初阿難轉疑雙非竟]。

[寅二 如來進示圓旨 (分三)]

[卯初 責迷許說 二 總喻性相 三 別詳七大 今初]

[圓]就是無缺,這個就是佛證悟的境界,佛證悟到究竟圓滿,所以,佛所說出來的法音就叫做圓音,佛所表達的義理叫做圓旨,圓滿不可擊破的,佛是究竟覺悟。

經文,[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此如來述其應求施教之意。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昔日因緣之教,乃應求小乘者而說],不是為最上乘根器而說。[汝自淫室歸來,悔恨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妙定];妙定就是圓定就是本性的定,當一個人證悟佛的究竟義的時候,戒、定、慧全部具足,圓戒、圓定、圓慧,這是最上乘。[是汝先已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之佛道矣]。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即是應汝所求,而施汝大教。今時,即三番破識以後之時],三番破識:破妄識無處、破妄識非心、破妄識無體,在七處征心裡面講過了。[十番顯見,克就根性],我們每一個人,眼根它裡面就有不生滅性,所以,單從根性開采出來這個[直指真心],從眼根開采出來眼的見性,從耳根開采出來的叫做聞性,其實是同一性。[攝事歸理,會通四科,即性常住,會相歸性。真心者,第一義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為什麼叫即事即理,理就是無生,事就是千差萬別,復雜的千差萬別的事相,其實同歸一個畢竟空理、畢竟無生之理。這句話很重要,就是把千差萬別復雜的情緒放下,而見到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單純的如來藏性。所以,化有為無是修行人,化繁為簡是修行人,化生滅為不生滅是修行人。

有一個實在聽不懂為什麼法塵的生滅其實是本不生滅?為什麼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我現在用一個比喻來感受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其實生滅本空,叫做不生不滅?譬如說我現在後面放一面大鏡子,全部都是大鏡子,能夠很清楚的照射出來,注意看看能不能體會出來。諸位,車子跑過去,鏡子有沒有影現車子?有。車子影現到鏡子,鏡子有沒有生滅?鏡子的相有沒有生滅?當然有,鏡子的相,車子確實開過去。三個人走過去、一堆人從鏡子前面走過去,鏡面又顯現這些人。我們從相來講的話,鏡子所影現出來的相確實有來去、生滅!好!現在用手摸鏡面,鏡子的體,你會發現鏡子永遠在那邊,並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就這個鏡子的體,其實都沒有什麼增加跟減少。為什麼?那面鏡子還在啊!

這樣能體悟,顯現在如來藏性的前面這些事相,就是當體即空,就是無生的理,這個無生的理,從來不生,從來不減,從來也不滅,沒有什麼生滅、增減。這樣的話,會歸到如來藏性,全體皆空的話,修行就完全不一樣,日子過得也完全不一樣,一日千裡,見到什麼你內心裡面入於寂靜法,知道是幻。什麼是佛?心入於大寂靜法,是真阿蘭若處,這個是佛;心如如不動這個是真正的道場。一般找事相上的道場,是找外面好的環境,這個道場也不為過,也很好;而真正的道場是在大寂滅處,內心無所增減、生滅,那個是真正寧靜的道場。

就像以前舉衛生紙這個例子,諸位,衛生紙晃到左邊、右邊,虛空有沒有被影響?沒有。我昨天說衛生紙裡面有沒有虛空,你說有;我把它揉成一團,你有沒有看虛空跑出來?沒有。虛空並沒有在衛生紙裡面,如果說虛空有跑到衛生紙裡面來,那麼,我再把衛生紙打開來,你應該可以看到虛空進入衛生紙,事實上也沒有。所以,無論衛生紙怎麼變化,包括把它撕破,你有沒有看到虛空被撕裂呢?沒有。那我們就很清楚,相怎麼變化,無關於本性,一切有為本來就是虛幻,當體即空,就是無為,如果你想要體悟佛法,就必須全部放掉,六根、六塵、六識所發生的一切現象,你統統要放下!包括你今天布施了百千萬億的財產、你今天弘宗演教,度無量無邊眾生,必須統統放下,因為沒有這回事。

什麼是大徹大悟人的心境,就是萬事休,沒有一樣不休,沒有一樣放不下。他絕對不會行善而卡在行善的觀念;他絕對不會看到一個惡人而嫉惡如仇,而卡在惡的觀念;他絕對不會說我今天很有修行,然後告訴別人說:我非常有修行!乃至於在夢境裡面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起一念的滿足心,認為:我最有修行!大修行人沒有這樣子,完全進入畢竟空寂的心性裡面,沒有一點東西可以拿來驕傲別人的;也沒有一點東西拿來自卑、矮化自己,因為沒有的東西,硬要用什麼情緒、語言來表達,統統不對!所以,入於大寂滅的人,沒有能、沒有所,性相本來就空,如是體悟絕對的胸量,與法界性同,那麼,就隨緣過日子。因為他知道萬法都是本空的東西,也沒有空的相。

學佛的人,能夠把復雜的事相變成無生的簡單理。把全妄全真,這個[妄]包括妄心、妄識、妄境。諸位!如果說妄是站在破除執著的角度講,開采出了真心的話,那就不一樣了,六根是真、六塵是真、六識也是真。六根是真,這個時候六根叫做根性;如果開采出真心,六塵叫做法界性,平等;六識心開采出來,如果悟了叫做六識性,它都是性啊,六根性、六塵性就是法界平等性,六識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這個沒有一法不是真實的。所以,妄是站在眾生沒有悟的時候講;真是開采出來的佛性,而且也不著一個真,著一個真就變成妄,所以,這個真做絕對。[非因非緣,亦非自然,即是中道了義(第一義也),真如實相,無戲論之法,早為開示,何待更請]?

經文,[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阿難就是不能體悟到緣起性就是無生;他能體悟到空無自性,仍然著有一種東西使它緣起。這因緣觀就是必須站在因的角度、緣的角度、果的角度,就是必須站在連續性的相上角度來談論,才有因緣法。如果了悟說因空、緣空、果也空,當體即空,就回歸當下,沒有因、沒有緣、沒有果,究竟實義來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何以故?凡所有相,當體即空,它就不是因緣法。空,就是連因緣都是化作究竟實相的第一義谛,一個顆粒微塵、一朵花叫緣起,在二乘人的角度;在佛的角度,一個顆粒微塵,就是法界平等心性;一朵花的緣起法,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每一個念頭意識心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六根就是法界平等的見性;六塵就是法界平等的法性,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就是法界平等的識性,識是分別,當體即空就是識性,就是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雖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本來就沒有分別,如鏡照鏡,就像鏡子照這個外境,雖有分別,可是其實沒有分別。

識並不是不好,我們從以前聽經聞法,老是卡在語言文字的觀念說:識是生滅、識是執著、識是分別;現在在究竟義裡面要轉過來,識不見得不好,但看有沒有執著?識是一種觀念,如果執著就變成陷阱,如果不執著,觀念不是壞事,你有善惡的觀念,你才不會去造惡,你才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有是非的觀念,你才會選擇是的去作,是非觀念不是不好,問題在於執不執著?觀念沒有好、沒有壞,如果你見性般若,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難道聖人沒有善惡觀念嗎?不是,這個觀念通達般若的妙智,這個善惡等同沒有。可是,般若妙智當然能夠棄惡從善,他當然有智慧的抉擇能力。因此要如是的體悟,根、塵、識並沒有好跟壞,是真正從心,有沒有悟?有沒有迷?迷了,就壞了;悟了,那就是佛,就是迷悟之間、一念之間。

為什麼講妄想因緣而自纏繞,就是阿難在這個因緣的相沒有辦法離開,因為他從以前,都一直記取世尊善巧方便的以因緣相,很少談這個性,究竟義。[如何是怪責意。此怪責阿難,吝惜舊聞],[吝]就是不捨,沒有辦法放棄以前所聽聞到的緣起相。[因緣權教,而不肯放捨。謂汝既厭離聲聞小乘法,如何復將小乘學者,世間戲論之因緣法,自纏自繞,迄今猶不肯放捨]。到今天仍然不願意放下緣起的假相的因緣法。[妄想與因緣相關],因為有因緣,就產生種種的妄想。[心思因緣,是謂妄想因緣,口說因緣,是為因緣戲論]。不究竟義,不能通達究竟實相,清淨的道理。

經文,[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此怪責阿難,雖聞中道,第一義谛,不能識取,謂汝雖多聞第一,我今應汝所求,為汝說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非因緣就是當體即空;非自然也不能離開因緣法,不能說沒有、無因論,自然就是無因,非無因,也就是不可以離開這個因緣。那麼,因緣因為不究竟,當體即空,是善巧方便。所以,一步一步來,講非自然就是破除外道;講非因緣就是破除二乘人對因緣上的執著。[汝不能谙識,汝如說藥之人,熟讀本草,口雖能說藥名,而未親采,真藥現前,不能分別是真,反疑棄之。真藥喻如來已說第一義谛;不能識取,反生疑難,豈不真可憐愍哉]!

經文,[汝今谛聽,我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這文字都很簡單。

[首句誡聽],要他們注意聽,[下則許說。已說真理,不能會悟,都緣徒聞],都因為只是聽一聽,在座諸位!今天來聽經聞法很好,回去就交還給師父,就師父自己處理,下一回來,我們再重復再看,佛陀說這樣不行,這個訓誡我們,這樣聽經聞法是不受益的,是要真正去下功夫,去放下那一些因緣的假相、生滅的東西。 [不肯谛實審察,故誡以谛聽]。你應當審察,去年跟今年,你的心境有沒有差很多?有沒有煩惱少一點?有,煩惱少一點,你進步了,走對路了。不要說十年前你念佛,跟今年你念佛心境一樣,脾氣越來越暴燥,斤斤計較的心愈來愈重,那就不對了!自己要感覺進步,才是真實受用的佛法,不要只有聽聽而已。

[我當為汝,分別開示,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了義就是究竟義。[不獨為汝,現會大眾,亦令當來之世,修習大乘行者(人也),皆得通達實相,共入如來藏海也。實相與如來藏,名異體同],名相雖然不一樣,體是相同的,是看在這種角度。所以,名相用在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名相用對的時候,有時候不會傷人,用錯了的時候會傷人。世間人還是很重視這個名相,然後掌握時空,雖然名字的體性不一樣;但是,表達的其實是同樣的東西。有一個大律師,准備要寫信給另外一個律師。告訴打字小姐寫,打字小姐在信的開頭寫:我們最尊敬的某某先生。打字小姐認為自己寫的很好,就問大律師說,我這封信這樣開頭,是不是寫的恰到好處啊?大律師就呵叱她說:這樣寫是不對的,那個人是滑頭啊!很會說謊,那個人是大騙子,這樣寫是不對的。這個打字小姐真的很難過,她就請教大律師,開頭應該怎樣寫。大律師說:注意聽,你要這樣寫,第一句話要說:親愛的同行,這樣要很有功夫的人才聽得懂,[親愛的同行]表示他也是詐騙分子,很嚴重!講到這個名異體同,這個名相、文字要注意。

[本經佛與阿難釋迷悶科中,即責其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則知十番顯見,所顯見性真心,即清淨實相。復於四科,一一皆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清淨實相。本科又標許,令現未修大乘者,通達實相,不過重明非因緣非自然之義,非離前法而別有也。如《正脈》所雲:四科方談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嘗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每一科談的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嘗言,這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就是如來藏性,往後都是用如來藏性來表達,因為已經開采出來了。[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這些每一種都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燒林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處標許下,別詳七大,方談其一一皆周法界],方就是才,才談到一一皆周遍法界。[如方說出諸火],這樣子才說出諸火,[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燒林野之極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科但顯法法當體真常,七大極顯法法圓融周遍]。這個就是四科跟七大不一樣的地方,四科是說當體就是真常,性真;而七大這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這個時候[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前後兩科,義理淺深,即在是矣]。就是在這個地方。

[實相有三,即三如來藏:一、無相之實相:無一切妄法差別之相,只有一真平等實相,即空如來藏,空諸一切,虛妄染法之相,並非本體而全無也],並不是說連我們這個本體也把它空掉,般若是有體性的,意思就是一直存在的;而妄心本來是沒有體性的,妄識本來就是生滅,是緣起就產生了意識心,它是無體的、是虛妄的,不是般若的妙心——它是有體性的。[乃藏性不變之體。 二、無不相之實相:並非無相,而能隨緣現一切相,即不空如來藏,具足十界諸法,非無諸相也,乃藏性隨緣之用。 三、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若言其無,則不捨一法;若言其有,則不立一塵],不捨一法就是事相,不立一塵就是一切法無生,站在緣起的事相的角度來講,統統不壞事相、不壞緣起、不捨一法;站在體空,則不立一塵。[即空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事理圓融。[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諸位!這幾個字要了解,它是中國的佛法,不是佛,佛一輩子都沒講這幾句話。只能講中國的祖師為了讓你方便了解,佛法裡面的經典絕對沒有這句。[乃藏性體用雙彰。 阿難默然,承受聖旨者:默然即凝神靜慮,一心入於語義之中],語義就是語音裡面所涵蓋的義理,所以叫依義不依語。聽經聞法要用心靈來感受佛陀的那顆真心,絕對不能死在意識形態、觀念裡面。現在的人就是很可怕,當親近一個法師的時候,這個法師沒有悟,就教導這些徒弟,就告訴他們說:你只准聽我的!不能打開心屝聽任何一人法師的,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了!這個跟佛教導的學習態度是不對的,佛不是這樣教導,佛教導我們這樣子:你是可以懷疑的!做徒弟的人本來應當可以懷疑的。佛陀告訴我們說:弟子們!你對於追求真理,應當徹底的了解它是真實的、是善良的、是美好的,這個時候,你才傾心依附於這個善知識,再好好的來受教。現在不一樣,就變成一種很可怕的觀念,就是我親近這個道場就絕對不能去別的道場,我親近這個師父就絕對不能聽其他法師的開示,這個是很可怕的!

有一個居士,來到香港流通處說要找工作,流通處正需要人。就准備來上班,因為皈依另外一個老法師,那我們負責人就告訴他說:你既然要來香港流通處來上班,就先好好看看師父講的VCD、DVD,他內容講些什麼,人家來請購,你才能為人家解說啊!這個人第一句話就說:我剛剛皈依某某老法師,我們這樣交代,皈依他以後是不准看任何法師的!諸位!學佛不是在搶信徒、不是在做生意,你是在追求真、善、美,你是在追求真理啊!真理之下是沒有權威性的東西,真理之下是人人平等的;可是,他被這個觀念卡住以後,又怕違背上人,因此自己斷絕自己一切的因緣;那你要保證自己的上人講的是對,那沒有話講;萬一你的上人沒見性,講錯了,不符合佛意,根本你沒有機會比較,你也沒有機會冷靜啊!諸位!你們不要客氣,哪一個道場你都可以去,哪一個法師你都可以去親近,哪一個人講經說法你都可以去參加,但問題是你有沒有正知正見,能判斷對方講的是對的?諸位!如果他講的是究竟意,你也可以一樣傾心依附他,這個才是一個真正學佛人的態度!為什麼?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 這個佛早就在二千五百年就跟你講的很清楚了,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講的正法,那是不管你這個人是不是權威、是不是我的師父。佛陀在戒律裡面是這樣講的:如果有一個比丘身披袈裟,所講的法壞佛知見,亦非比丘,這個也不是出家人,壞佛的正知、正見。意思是這個人雖然身披袈裟,沒有正見,這個人不是比丘,這是外道,披袈裟,壞佛的正見,也不夠資格是比丘;比丘必須要擁有佛的正知正見,是真正的出家人。

這個就告訴我們,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學佛的客觀態度,這是佛在經典裡面開示的。我還是在這裡告訴大家:你們今天不要客氣,不要說我是你們的上人,你在這裡坐在台下聽經聞法,就對我的所講的法百般的相信:我今天聽到全世界慧律法師講的最好,不要這樣講,你要冷靜、客觀,你一樣可以去外面參,打佛七、參禅、去親近其他的師父,自己冷靜去比較,五年、十年這樣跑。諸位!跑要有條件,條件就是你要有佛的正見,要不然你不知道哪一個是對的,初學佛法的人很好騙的,隨便念幾句大悲咒,那個水會開、會滾,他就心服口服,什麼經教統統忘記,他要騙你很簡單的,用一點魔術你就受不了,真的!

有一天一個居士,皈依了某某大道場,來到我這,這個居士也很有心在談。我說:你們這個道場為什麼不希望信徒去外面參?他說:我們上人說,初學佛法的人,沒有判斷能力,怕他走錯路,所以,我們不希望那些初學佛道的人到處跑。所以,幾乎限制他們的行為差不多,你到這個道場來的時候,你是那個道場,他就會派人來這裡看,出現在那個道場,你不能出現在文殊講堂,他會派人來看看,你是出現在哪個道場。我說:我這裡不一樣,你在文殊講堂出現,你在哪一個道場讓我看到,你不要跑,別怕別怕,依法不依人!諸位!我講的不是正法,不要依慧律法師講的法,就這樣子。我講的不符合佛陀的正知正見,你一樣可以離開,學佛的態度本來就是這樣子。我今天也是跟一切人這樣講:如果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宗教講的比佛陀講的正法更究竟,讓我們能夠解脫,我還俗,我把袈裟脫下來,跟著你走,依法不依人,你講的比佛更有道理,我為什麼不依你?更究竟!可是,到現在為止,我還碰不到。學佛就是這樣子,般若的智慧,正確的知見,堅定的意志,同時自己很冷靜跟理性,這個是真正學佛法的人。

宗教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你跟我這個師父好,我皈依你以後,我欣賞你這個師父,不管他怎麼樣,講的對不對,你都沒有能力分辨,一輩子耗在那個地方。有某些人,一定要爬到牆的最頂端,才發現什麼?發現爬錯牆。有的人要親近這個師父三十年,一輩子到臨命終才發現跟錯人,就是我們教授講的:來不及了。這個還必須要有善根跟佛的因緣來論斷,親近一個大善知識,具足佛的正見,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善根!底下叫做一心入於語義之中,這個就告訴你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欽承領受,我佛大聖之法旨。初責迷許說竟]。

[卯二 總喻性相]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這段的意思就是,就像你講的:地、水、火、風這四大,來和合發明世間種種的因緣法、種種的相的變化,就是種種變化。

[此牒取阿難問詞],[牒]就是依據,依據阿難,取阿難種種的問話,[呼阿難言]:就像你剛才所說的,[如汝前來所言,以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方能發明世間種種變化者,汝實不知],你實在是不知道,[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之故,今當以喻明之]。現在用比喻來說明。

經文,[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解釋一下,阿難,若彼大性,就是四大大之性,就是地、水、火、風,就是如來藏性。非和合,意思就是無法隨一切因緣來和合。如果說這個地水火風的體性,[體]就是體性,如來藏性,非和合,不跟一切和合,則沒有辦法跟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相,就像虛空不跟種種的相雜和,虛空是絕對獨立存在的。諸位!在這裡先不要顧慮到師父以前所說的,看看這一段。為什麼這一段要把下面的經文連續念完?這一段圓瑛法師講的《講義》,跟成觀法師的《義貫》诠釋不一樣,而二本經典都符合佛義,而诠釋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師父尊重二個大德所講的話,所以,統統把它講解。在《楞嚴經講義》我們就用《楞嚴經講義》來體會如來藏性,如果是《楞嚴經義貫》我們就用楞嚴經的《義貫》來體會如來藏性,講的是同一個;但是,它切入的角度,文字的诠釋是不一樣,在這裡特別的聲明。

如果那四大——地、水、火、風之性(就是如來藏性),這個體如果不和合,不和合就不是緣起了,那麼就不跟諸大雜和,就不跟諸大是緣起法,就像虛空跟諸色是不和合的。[此以異喻別明,先明大性,非不和合。和合不和合,約性相論]。必須根據性、相來討論,[文中法固反言],反過來說,[喻亦反顯],比喻也是反顯。[大性指四大之性,即如來藏性也。諸大指四大之相,相從性起,相不離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雖有二名,性相本來一體,此為正義]。我右手的是衛生紙,衛生紙站在虛空的角度是講性;站在緣起的角度是講相。無論這個衛生紙打開,虛空不減少;把它壓縮,虛空不增加,講到這個相,當體即空就是性;講到這個衛生紙這個相,當體即空就是性,相可以起作用,可以擦拭、擦鼻涕。所以,講到相,它是性中的相,不二;講到性,不能離開相,是相中之性,不二法門才是佛法。

諸位!如果它是一,壞了這個相,虛空應該變壞;相是一,把它破壞的時候,體性應該破壞,它不是一,壞只會相壞,體不壞。如果它是異,不同,性相是異,那麼,你何曾幾時看到這張衛生紙可以離開虛空?虛空不能離開衛生紙,衛生紙不能離開虛空。諸位!空性絕對充滿在這個衛生紙;空性如果沒有充滿在衛生紙,衛生紙是撕不破的,它沒有空間任何的運作,是沒有辦法作用的。就像你食衣住行,如果沒有空間,你食衣住行能夠運作嗎?不行。如果我們飲食下去,我們的口腔、食道、胃、腸,沒有空間,不能運作。如果你的細胞裡面沒有空間的運作,你能夠新陳代謝嗎?不可以!所以,我們能了解,我們的骨頭有沒有空間?當然有,如果骨頭沒有空間它是不能成長的,成長的新陳代謝就必須要看空間,有了足夠的空間它才可以轉換的。你的血管有沒有空間?血管當然有空間,如果沒有空間,血液怎麼流動?沒有空的東西,完全停止作用!要有空才有辦法運作一切食衣住行,人類才有辦法成長;沒有空,一切相都失去作用。因此,我們要了解,講性,是相中之性,講相,是性中之相,性相是不二;叫做非一,不對,相是有形會爛壞,性是無形不會爛壞;講異,相又不能離開性,[異]就是不同,所以,佛法講不二。譬如我們講:色即是空,也就是說色當體即空就是體,體就是不離緣起的色,講一不對,講異不對,一跟異,就是剛剛告訴你的。

再來,講虛空有沒有內跟外?這個衛生紙有沒有虛空?虛空有沒有遍滿在這個衛生紙裡面?如果說沒有,那衛生紙沒有辦法運作,你也撕不壞、撕不爛。如果有空,虛空遍布在衛生紙裡面,你姑且試試看,虛空有在裡面一壓它就會跑出來,虛空跑出來,有出有入就不叫做虛空。如果你硬要說,衛生紙裡面沒有虛空,那衛生紙為什麼可以展開來,沒有虛空的東西,它有辦法展開來嗎?沒有辦法!因此我們要了解,空並沒有內、沒有外,如如不動,永遠就是存在。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不是在於創造真理;是在發現這個真理,發現我們有這個寂滅的涅槃妙性,過著真正幸福、快樂、解脫、超越的日子,釋迦牟尼佛的偉大是在這個地方,永遠它就是存在這個涅槃的妙心。所以,佛陀不是真理的創造者,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這個是很重要的觀念。而佛陀就是要讓一切眾生去發現這個真理。在這一段就告訴你,性相是不二,講一也不對,講異也不對,用種種的比喻,無非讓大家體悟不生滅的如來藏性。底下,說:諸大是指四大之相,相從性起,相不離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雖有二名,性相本來一體,此為正義。

[ 若謂彼四大之性,體即性體,如非和合者,只許性之不變,不許性能隨緣],圓瑛法師 這個是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姑且認為,他的诠釋也是一種善巧方便,姑且用圓瑛法師的角度來講性相二個角度。只許性之不變,不許性能隨緣,如來藏性[則不能與諸大之相雜和,猶如虛空之不和諸色也]。這個就是矛盾了,[此與真如隨緣之用相反],真如可以隨緣,這站在圓瑛法師的注解。[迥異虛空之不和諸色,故非不和合,此名異喻]。絕對不同於虛空之不和合諸色,所以,故非不和合,此名異喻。

經文,[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如果如來藏性是和合性,那就變成生滅,同於變化,始終交互相成,在無情的世界裡面,它是生滅相續;在有情的世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六道輪回我們從來沒有休息過,人生是可怕的重復,單純的生活是需要有智慧的。

[此明大性,非是和合。若謂四大之性,是和合者,只許性之隨緣,不許性仍不變,則應同諸大之相,變易遷化,由始而終,因終復始,而始終相成也。從生至滅,既滅復生,而生滅相續也],萬法回歸最終就是生滅。[此約無情世界而說。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者,因生有死,至死復生,而遞互相成也]。交互相成。[生而復生,死而再死,亦前後相續也,此約有情根身而說。是知內外四大,皆變化相,若大性如此,猶如旋火成輪,未有休息]。只要你是相,你就不可能避免敗壞,只要生,你就不可能避免死。所以,佛陀講的不生不滅不死是指性,不是指相,所以,佛陀也必須示現入涅槃,因為他所講的就是真理。佛陀講沒有生死,是講性沒有生死,不是講相。[此亦法固反言,喻亦反顯]。反言就是反過另外一個角度,意思是說:[與真如不變之體相反,非同火輪之不息],不同於火輪不息,因為不息就是生滅,真如乃是不變之體,[故非是和合,此亦異喻]。不同的比喻。

[此二段文,具宗、因、喻三支比量,以法喻皆與大性相反,落於非量。前量雲:大性是有法],前面那一段就是[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這個大性是有法。[體],它的如來藏體性呢?[非和合為宗],意思就是不是因緣法。[因雲:不與諸大雜和故;喻如虛空不和諸色]。不跟諸色和,如果是這樣子,真如就失去了隨緣的作用。[若爾,則真如用不隨緣]。真如就沒有辦法隨緣產生種種的作用。[後量雲]:後面這一段說,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這後量雲,這宗、因、喻。[大性是有法,和合為宗]。和合為宗就是因緣法,如果是站在因緣法的角度來講,那如來藏性就麻煩大了,為什麼?[因雲:同於變化故:喻如火輪不息]。所以,如來藏性不一、不異,要站在性相的角度說。站在相的角度說它有輪回、有生滅、有生、有死、有有情的世間、有器世間,都是生滅;站在究竟體空,是不生不滅的。性相分開來討論是這樣的,但是,性相其實是不二,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談,[若爾,則真如體非不變]。如果是這樣子,真如體因為它就像火輪一樣,那就生生不息,就不能說是一成不變,非不變,那麼,則真如的體性,就不能說是一成不變了,就像和合,同於變化。因此,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討論。

佛就是要你在相上體悟那一顆真心,叫做相妄性真。為什麼?《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有沒有弄清楚?因為相是妄,你必須放下它,性是真,你必須守住它。所以,站在破除煩的角度,佛當然要這樣講,如果站在究竟義的角度來講,全妄即真,沒有妄,相,一顆粒微塵就是絕對的法性、絕對的空性,空性裡面哪有妄?我們是這麼清楚的,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相不是妄,相它就是真,全修即性,所有的相,那都是本性所展現出來的。因此說法是為了眾生,就必須站在眾生的角度;站在佛的角度,這可不是這樣,一真一切真,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這些統統是妄,加一個真還是妄,因為真是絕對,無可言說。

經文,[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後面他這個解釋,還不是很究竟圓滿。在這裡,佛陀所強調的就是相會有變化,它的性是不變的,怎麼樣來理解跟體會呢?在這裡它重要的是水、冰、還有蒸氣來比喻,它的濕性不變,在這裡後面都沒有寫到,我在這裡特別的補充,在這一段,佛陀所強調的是濕性不變。譬如你拿一張衛生紙放在水上,這張紙很快就會糊掉;我們拿冰塊上面放一張衛生紙,慢慢冰塊融化,衛生紙也會糊掉;我看廣告,現代人流行用蒸氣蒸臉,用一張衛生紙薰蒸氣,水蒸氣下衛生紙也會糊掉。它們的共同性,無論是水的液態,冰的固態、蒸氣的氣態、氣化,請問,這裡面的共同點是什麼?就是濕性,潮濕的性質是一樣的。在這裡師父特別的補充,重點在這個地方。無論相怎麼變化,它的濕性都是一直存在的,他的這個比喻是這個。

[此單喻顯法,乃以同喻,翻前異喻]。現在是用相同的比喻,這一段比喻得很好,[喻大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翻前二段:一則體非和合],體如果不是因緣法,[則墮自然,而失隨緣之義;一、則和合,則墮因緣,而失不變之義。今以同喻],用相同的比喻,看看大家能不能了解一下,[而顯真如不變、隨緣二義,故重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如水成冰,冰還(復也)成水。上句大性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成相,既不如虛空],就不像虛空,虛空[不和諸相,當如何等乎]?[等]就是相當,應該如何跟這個道理要相當呢?[當如水能隨緣成冰],隨緣成冰,這個相有變化了,好象有種種的變化了。就是從無所和合當中,而能現和合之相,水跟冰不一樣,在無所和合,經過了變化,水才成冰。[無所和合,而能現和合之相,水不離冰,豈一定屬於非和合耶]?經過了種種,現不同的相,好象變了,相變了,可是,濕性還是一樣。

[下句大性用雖隨緣成相,仍然不變本體,既不如火輪之不息],不像這個旋火輪停不下來。[當如何等乎]?應當如何理解相當,[等]就是跟這個相當的比喻。[當如冰還成水],冰融化變成水,看起來[但似和合,終無和合之實],因為水就是冰,冰就是水,體性是一樣的,潮濕性也是一樣的。[豈一定屬於和合耶]?所以,論和合非和合就是在相,而體實在沒有和合。[交光法師謂:還字當玩],[玩]就是好好的體會、好好品嘗,[足顯不變。正因不變,故還為水,正於還為水處,見其非真和合,若真和合則變矣]!真的和合就變了,[如青、黃和合,即變為緣,豈能還為青、黃乎]?

[總立量雲]:總立量就是講真實性。[諸大性相是有法,非不和合],不能講不和合,意思就是和合了。或者是[非和合為宗,因雲:隨緣不變故;同喻如水冰冰水],可以顯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異喻如虛空火輪]。虛空中的火輪就,但是虛空不變。[此量與諸大性相相合,為真比量,其理極成。 阿難前言,四大和合,發明諸相,如來所答,有二意應研究:一、阿難但問四大之相,如來則雙明性相]。為什麼?阿難今天的根器具足、因緣具足,佛要借相顯性,引相入性。[良以權宗,雖依性說相,性是密意],他們還沒有好好的體會。[惟說法相,不說法性]。法性是講諸法畢竟空,無來去、生滅、增減如來藏性。[阿難久習權宗],是佛的一種善巧方便,[迷性執相],相就是因緣,性就是因緣,也是空。迷性執相,[故有斯問。如來則性相雙舉,明相依性起,以性融相,以袪舊見,冀得新悟也]。希望有個新的體悟。[ 二、阿難但執因緣和合,乃為自宗,因何排擯]?因緣就是以相為主的分析討論,他執著這個相,因緣相,用為自宗,為什麼還排擯?這佛自己講的,但是,他執著因緣是實體性。[如來則兼破和合及不和合],講和合也不對,為什麼?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合,講不和合變成無因論,就變成外道,也不對。諸法還是必須借重因緣法;但是,因緣它也是不可得。[恐阿難和合被破,轉計不和合,故此兼破,以杜轉計也。二總喻性相竟]。

[卯三 別詳七大 (分七)]

[辰初 地大乃至七識大 辰初地大(分四) 巳初 標性約析二 就析詳辨 三 結顯體用 四 變拂二計 今初]

從現在開始一段一段的講七大,地等等,火、風、空、見、識,七大。

經文,[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現在就阿難所了解的,佛來剖析,看看他的觀念,阿難權教的觀念,到底對還是不對!說:汝觀地性,普山河大地,色法統統是地性,地性就是一合相,任何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它的大相跟小相,山河大地,大的一和合;人,小的一和合;更小,一個顆粒微塵,小小的一合相。你看看這個地大,地大的性質,如果范圍大的、粗的、大家看得到的,很容易分辨的,那麼就是大地了。如果把它分析小一點的,慢慢的小,我們稱為叫做顆粒微塵。顆粒微塵再分析到鄰虛塵,就是微塵再七分,就是鄰虛塵;微塵再七分再七分,微塵再七分就是極微,極微再七分就是鄰虛塵,這裡有一點次第稍微倒過來。意思就是說:從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就是微塵,再分析就是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這個色邊際相跟七分所成,這二句把它調換過來,這應該講:七分所成,色邊際相,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那麼,這一句就應當這樣理解:你好好的觀照這個地性,粗的、看的到的、很容易了解的,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大地,細的就是微塵,一直分析到最後叫做鄰虛塵,[鄰]就是接近,[虛]就是虛空,接近虛空那個塵,就是很小很小了。 這是從哪裡來的呢?板彼析微,把極微再七分所成,就達到色邊際,色邊際就是色法的最小,接近虛空了,叫做色邊際相。更析,再把它分析就叫做鄰虛塵,[鄰]就是接近,就是鄰虛了,就是即實空性了。也就是再分析下去就沒有東西可以分析,那麼,就是空性。

[阿難但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相。佛今廣融七大者,以四大攝法未周],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所攝受的法不周遍。[但攝五陰中色陰],五陰中的色陰就是包括地、水、火、風四大。[十二處前之十一處],這是色法。[十八界]有十一個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這個都包括在色法裡面,因為地大為色,色法所攝,所以,在這裡用色代替地大,剛剛講的:色邊際相,地大由色法來所攝,色包括地大。這裡十八界就是五根、六塵,就是十一個色法。[而受想行識]就是心法,[四陰,六入根性]是見大,[十二處之意根,十八界中意根]也是見大、以及[六識]這是識大,[及色陰之空]這是指虛空,[皆不能攝]。那麼,就有缺陷了。

[故加空]就是整個虛空、[見、識三大,則收盡有為諸法,此佛廣談七大之意也]。看《楞嚴經表解》,四科即是七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四科。看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分:一、浮、勝,[浮]是指浮塵根,肉做的;勝義根是指神經系統。二是根性,根性就是見,八識的見精映在六根的根性當中,就帶有少分的妄見就是見精,在眼叫眼的見精,在耳叫做聞精,根性。十二處,一就是六根,六根也是浮塵根跟勝義根,所以,浮、勝,[勝]是指勝義根,肉、還有神經系統,根性就是見大。第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五大。十八界,一六根,六根分浮塵根、勝義根,還有帶有少分妄見的見精,就是根性,就是見大;第二、六塵,就是五大;第三、六識就是識大。看下面,五陰裡面的色就是五大裡面的,這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色法包括在地、水、火、風、空。受想行,還有識,為什麼連到[識大]呢?因為它是附帶的,重要的是六識。受想行識是因為有種種的感受,仍然屬於意識的分別,但它不是《楞嚴經》主要要講的;《楞嚴經》主要講的識大是六識,不是五陰裡面的受想行識。所以,它不是《楞嚴經》的主要,主要是談十八界裡面的六識,六識稱為識大,受想行識也方便說是識大,因為畢竟是屬於精神的層面。

好!六入的根性它是屬於見大,也就是八識裡面的見精映在根性裡面,映在六入的根性裡面,見精。十二處分六根跟六塵,六根分浮塵根跟勝義根,還有根性;浮塵根跟勝義根都是肉做的,是神經系統,屬於地水火風空;十二處六根的根性它是屬於見大;十二處裡面的六塵它是屬於五大。色、聲、香、味、觸、法是屬於五大。十八界——一、六根,是浮塵根跟勝義根,它是屬於五大;六根的根性,那就是見精了,就是屬於見大。十八界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屬於五大——地水火風空;十八界裡面六識,最重要就是識大,識大是真正的六識,主要是討論這個。所以,四科你看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其實會歸下來就是七大。這樣歸納起來,《楞嚴經表解》多好,師父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就做這一本,想想看你三十二歲,你現在在哪裡啊?三十二歲!這不是說我很行,而是說我有一點點少許的善根,要做這一本,你就必須要好好的研讀《楞嚴經》。

[意謂汝阿難,不達諸大之性,非和合非不和合,故教觀地大。 汝且觀察,此地大之性,有粗有細,粗者為大地,細者為微塵,至鄰虛塵],接近虛空,達到很小很小的顆粒微塵。[以微塵分析作七分,名極微塵;極微塵再分析作七分],七分再七分的話[名鄰虛塵,故用一至字]。

[鄰虛塵是析彼極微塵,七分所成。一極微塵,分作七個鄰虛塵、此塵是色邊際相。文中色邊際相四字,當在七分所成之下,諒系抄寫之誤。若連上者,以極微塵,非是色邊際相,因尚有鄰虛塵故,自當易之]。所以,我剛剛告訴諸位,那二句是要調過來的。[應作如是解:析彼極微塵七分所成之鄰虛塵,即是色邊際相;與虛空為鄰,故名鄰虛塵。不能更析,若更析鄰虛,即歸於空,實是空性,而非色性矣]。

[巳二 就析詳辨]

經文,[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阿難,如果這個鄰虛塵繼續把它分析,鄰虛就是接近虛空,再繼續把它分析,就是阿難以前存在的觀念,你就知道分析到最後會變成虛空。那這樣子話,虛空比鄰虛塵小,鄰虛塵一分析一分析,分析以後,虛空跑出來了,這就是權教、二乘人所執著的角度,而佛用他的角度來破他。所以,姑且你這樣講,是尊重你以前聽經聞法以後所建立的緣起的觀念;緣起的觀念,你要緣起就一定要有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顆粒微塵,顆粒微塵最小就是鄰虛塵,那麼,鄰虛塵是不是再分析可以變成虛空?佛就是這樣告訴你,色分析到最後是不是可以變成空?現在問題在這個地方。

如果這個鄰虛塵再繼續分析下去,就沒有東西可以分析,因為接近虛空,虛空就跑出來了,這個就是你們以前所學的,你們的觀念。那麼反過來講,集合虛空就會產生色相,因為你認為析色可以成空嘛,分析色,一直切割可以跑出虛空,那麼,表示集虛空,當知虛空就會跑出色相出來。

[此就析色歸空,而定合空成色。謂若此鄰虛塵,既可析成虛空],可以把它分析,[自當以此例知,虛空定能出生色相,空生色相,本無是理]。虛空是無相怎麼可以產生色相,[佛故意為難,以破和合之計],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阿難體會什麼?體當體即空,不是析空,用析空、次第性、意識形態、觀念,是不能進入佛的領域,佛要阿難好好體悟當體即空的道理。所以,[並破此方儒宗所執,虛以生氣],[虛]就是虛空。[氣以成形,而世間萬物,皆從陰陽之氣,所成等偽]。等偽就是不究竟。

經文,[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現在就問由四大和合出生世間,在阿難你的意思,這樣問我,由種種的因緣和合,出生了世間四大種種變化之相,意思就是種種變化之相都是由地水火風多跟少元素所湊成的。

[此牒定和合因緣之執]。

佛就要破除他的觀念是錯的。

經文,[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平聲鄰虛,合成鄰虛]。

這段的觀念,佛就故意告訴他,意思就是虛空比鄰虛更微細,那麼就是錯!虛空本身沒有體積,在唯識學裡面講叫沒有方分,就沒有體積。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你好好觀察,一個鄰虛塵用多少的虛空和合而有?好!諸位看我手裡的一張紙,如果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後會變成虛空,那就會是這樣子,就是色法裡面含有虛空;色法裡面含有虛空,它才會一直分析,一直分析最後才跑出空,色法裡面如果沒有虛空,你怎麼分析也跑不出空啊。

這裡就是姑且說色法有虛空,好如果把這張紙分成五十等份,分成最後就剩下手裡一點點,譬如它就接近鄰虛,因為鄰虛看不到,用這個一點點變成鄰虛,鄰虛裡面含有一點點空,好!現在空在這個地方,含在這裡面,有幾虛空,和合而有?你說最小的這個鄰虛,再分析下去可以跑出空,那就表示說空集合起來會跑出一個顆粒微塵。譬如我手裡這一點紙是顆粒微塵,顆粒微塵再分析下去可以產生一個一個的空,為什麼?他認為可 以分析出很多的空,因為顆粒微塵可以再分析嘛,把那個空集合起來又變成一個顆粒微塵,就像一個網你知道嗎?把虛空集合起來又變成一點,這觀念你知道嗎?表示虛空比鄰虛還微細的意思,站在這個角度來講,這個是錯誤的觀念!

汝且觀此鄰虛塵,用多少個虛空湊起來會變成一個顆粒微塵?(而有)不應鄰虛,鄰虛再合起來就會變成更多的色相,不可能鄰虛加起來變成鄰虛塵啊!所以,佛故意這樣講的。佛明明知道不可以析色入空,集空也不可能變色,佛要阿難好好的體悟,當體即空的道理。[此要阿難自己審觀,謂汝言世間諸法,和合發明;而鄰虛塵,即色法之一,亦應由和合而有。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多虛空和合],因為一個鄰虛塵就比較大了,再分析下去跑出虛空,那集虛空就會跑出鄰虛,這很簡單的道理,[而有此鄰虛塵也]。佛陀要告訴這一段,重要就是析色不能入空。[色、空相異,色是有相,空是無相,佛明知空無數量,本不可合,故意舉此,以破和合之計]。破和合要有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鄰虛塵,而鄰虛塵分析到最後可以變成虛空,那集多少虛空可以變成一個鄰虛塵?

[而鄰虛塵,色法之最小者,此塵之外,更無色法可和合,除非合空而成],用多少虛空和合而變成一個鄰虛塵,[故問用幾虛空,和合而有。設若汝說和合,乃是合色成色,非言合空成色者,豈是鄰虛,合成鄰虛耶]?如果你講和合,要怎麼講才有道理?合色成色有道理;可是合空成色,合無象的空,怎麼可以成色法,對不對?你說一個鄰虛分析到最後變成虛空,那虛空變成跑出色相出來了。

[倘說鄰虛合成鄰虛,則當有三過:一者合自成自過]。那不可能,愈合愈大才對。[蓋唯有合他成自,未有合自成自者];合微小的不可能變微小,會變大。應當要合他成自,合別人成自,就變成一個更大體,沒有說合自成自體,因為你體積一點點,兩個體積合起來一定比較大,怎麼會變成自己。你和我就變成我一個人,這個豈有此理?這是過失。

[二者合一成一過,蓋唯有合多成一,未有合一成一者];不可能!合多就變成一個個體,一合相嘛;更大,沒有說合一,又變成那個小小的一,合小小的一變成小小的一,這不可能![三者合細成細過,蓋唯有合細成粗,未有合細成細者]。細慢慢的聚起來就一定粗,就看得到色相。[如是鄰虛,既非合色所成,當是合空而有],合色就變成更大的色,怎麼合鄰虛變成鄰虛,這是錯誤的。當然是合空才變成一個鄰虛;因為鄰虛在這個角度來講,暫時姑且說鄰虛比虛空大,虛空更小。[故問其用幾虛空],多少個虛空湊合起來,才有一點顆粒微塵的鄰虛?[和合而有]?

經文,[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這個比較難懂。又,這個鄰虛塵,因為接近虛空,析入空者,鄰虛塵可以析入空,就表示鄰虛含有虛空的質素;質素就是成分。鄰虛塵如果沒有虛空,你再怎麼分析你也跑不出空啊!所以,在阿難的權教角度來講的話,析色到最後入空,這個就處處矛盾了。用幾色相,合成虛空?幾色相,用多少的鄰虛塵合成虛空?看這裡,這個比較難懂,不容易了解,因為一個鄰虛塵比較粗,分成幾個比較細的虛空,合起來,集多少虛空變成一個顆粒微塵?這個比較容易了解;現在這個就很難,這個就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講什麼?好,看師父給你剖析,會的話一念之間,不會的話很麻煩,晚上睡不著覺,到底是在講什麼?這個就會很麻煩。

譬如我手裡這張衛生紙可以分成五十個鄰虛塵,衛生紙都快撕光了你還是聽不懂。好,這個叫鄰虛塵,這個鄰虛塵有沒有含有空?有啊,只是阿難的角度來講這鄰虛塵當然含有空,才可以析入空;這個鄰虛塵沒有空的成分,你切一切還是沒有空啊!就像蛋糕一樣,蛋糕有甜,切一切哪一個小塊都有甜度,對不對?一塊蛋糕切成五十份,每一份蛋糕都有甜分,這樣才集合一個大的蛋糕。這個鄰虛塵就當成一個蛋糕,切一切以後,當然有虛空啊!佛就這樣講:用幾色相,因為每一點都含有少許的虛空,那要集多少少許的虛空要集成一個大的虛空?諸位!佛陀告訴你:集虛空可以成空,集虛空可以成色嗎?不可能。好!現在反過來問你,用多少的色(帶有虛空的成分),色相、鄰虛塵,它帶有虛空的成分,帶有虛空的成分,切割以後,有了虛空的質素,切割以後變成每一點都含有虛空,再把它用幾色相,多少色相,每一點都含有少許的虛空,用多少色相合起來,是一個比較大的虛空?少許的蛋糕碎屑合起來就是一個大蛋糕就是這個意思。佛故意這樣問,它本身就是不對的。

再解釋一遍,又鄰虛塵,析入空者,如果把這個鄰虛塵當作一個具體來講,可以析入空,按照阿難你以前的觀念,用鄰虛,用你阿難權教的觀念來講,可以把它析入跑出虛空來講,那麼,請問你用多少的鄰虛,把它粉碎更小的鄰虛,每一個鄰虛帶著一個虛空的成分,再把它湊合起來,可以變成一個大虛空?佛當然知道說,集鄰虛是不可能變成虛空;集虛空不可能變成色,剖析色也絕對沒有辦法進入虛空,知道吧!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就出在阿難所執著有一個最小的元素,這個元素跟虛空是等量的,所以阿難認為析色可以入空,而佛陀說:色本身就是空,不可以讓你剖析。

《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顧。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是方便說,底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位體會得出來嗎?佛陀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不二,一切色法當體即空,等同法界虛空,平等心性,沒有任何的色相,叫做色即是空。所有的色跟虛空沒有兩樣,所有的色,當體就是性空,用虛空是方便說。色即是空,所有的色相當體即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討論,因為虛空不可能拿刀子來切割,色法也必須用這種心態來看待。色法可以分析,方便說;虛空怎麼可以集合呢?

[此如來以析入,而難合成。良以析色歸空,是小乘之自教,諸法和合,是阿難之自語,今則順彼自教,難以自語,故又曰:鄰虛塵既可析入虛空者,當知色相出生虛空],為什麼?色相可以分析到最後變成虛空啊,意思就是色相分析到最後可以變出虛空來。那麼,現在我請問你:用多少的種種微塵的色相,[究竟用幾多色相即鄰虛塵合成虛空]?鄰虛含有虛空的成分,可以合成一個大的虛空?[佛明知色非合空所成,空非析色而有],為什麼?色空不二啊,《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色絕對不是合空所成;空也絕對不是析色而有,所以,佛[故作斯難。阿難不能施辯何也?以順析入],跟著阿難以前的觀念,[則非和合],空絕對不是和合。所以,[與自語諸法和合相違;以依和合,則非析入],如果是講因緣,則非析入,[與自宗析色歸空相背,兩處負墮],兩處都不對,以依和合,則非析入,與自宗析色歸空是互相違背的,兩處都不對,所以就沒辦法講了,[故默無辯]。

釋迦牟尼佛正確的解答,[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這就把正確答案告訴你,如果講極微的鄰虛塵,講色來合,合色就絕對不是空,就算你集鄰虛,接近鄰虛塵,鄰虛塵合成鄰虛,合色就絕對不會是空,合色一定是變成色!若空合的時候,合空非色,你把無量無邊的虛空合起來,大空、小空全部合起來,諸位!能夠看到色法嗎?若空合的時候,合空只見空,所以,合空非色,你合空怎麼可能見到色法?色猶可析,你講色法,按照我們一般的經驗談,它還是可以分析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色法是可以分析的,慢慢使它變小,空雲和合?請問你:大空、小空不是絕對的空嗎?怎麼合呢?合一個小空變成大空,還是要一個大空切合很多的小空?空沒有大小啊,內外都是平等,所以,色猶可析,無形無相的空怎麼合?

[此結申正義。若色法和合之時,合色只能成色,決非可以成空,而空無形相,本不可合。縱許虛空和合之時,合空亦只是成空,決非可以成色,此為一定之理。由是而觀,色空俱非和合而有也,明矣。色猶可析,空雲何合者:然又當知,色法猶可分析,觀猶可二字,析色但自析色,實非析色可以成空,空終無和合之義,何以故?無形段故,無數量故,雲何可說和合耶]?虛空沒有東西你怎麼合呢?[佛意以空不可合,則鄰虛非和合而有],那麼我們就知道,鄰虛塵、鄰虛當體即空,絕對不是和合而有,為什麼?從空不可能跑出鄰虛,所以,鄰虛絕對不是和合而有。諸位!緣起法的色法的基本盤就沒有,這裡是重大的觀念。

[鄰虛既非和合而有],鄰虛非和合而有,[則世間種種諸法,執為因緣和合者,豈實義耶]?這個用有跟無來問,更進一步。譬如我手中的一小塊衛生紙是鄰虛塵,一小小塊的衛生紙,你才能體會鄰虛的意思。這個是關鍵,請問:鄰虛有還是無,是有還是空?如果說有,在唯識學裡面叫方分,請問鄰虛塵有方分否?請問鄰虛有沒有體積,有長、寬、高嗎?有,那就不叫鄰虛,有就是還可以分啊,如果你講有,還是可以分啊!怎麼叫做鄰虛呢?繼續分繼續分,繼續分的那個微小,有還是沒有?有,還是不能講空,只要可以分析的東西,不能說到時候是空,只要能分析的東西,不能講空。有,就是可以分析,不能講空。再分析,一個顆粒微塵分成七等分,就是七分之一鄰虛塵,可以分嗎?七分之一鄰虛塵再可以分七分,四十九分之一鄰虛塵,有還是沒有?有啊!就是分成五百分之一鄰虛、五萬分之一鄰虛,有還是沒有?有啊!那為什麼你一直分析,只是稍微小一點而已啊,如何分可以變成空?這個就是說,集微小的東西,仍然當體即空,它只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暫時的和合之相,所以,析色是不能歸空的,因為析色如果是有,就不能歸空。那麼,析色歸空不對,就是色當體即空就對!

當體即空要體悟什麼?體悟無自性。所以,色是緣起無自性,意思就是顆粒微塵的空性跟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性是一致的,完全是本體所顯露出來的大小相、一合相、暫時相而已,在心性裡面所顯現的相,有大小、增減、來去、生滅、春夏秋冬、敗壞、生老病死;在如來藏性裡面這些相統統不可得,緣起如幻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當體即空應當理解。如果你析色可以歸空,就變成有能、有所,能、所就會不斷,分析的東西就是意識心,意識心的東西就是有能所。所以,用這樣能所的心,永遠沒有辦法契入佛的究竟義,一定會卡在某一種觀念裡面,卡在某一種觀念裡面就不是絕對性,就沒有辦法超越這個生死的邊緣,因此,不能用意識心學佛,應該用超越一切表相當體即空,當體即空就是絕對,絕對就是佛性,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分析,因為本性就是空,要如是來體悟,轉化那個意識形態,變成本性的本來的空,好好的體悟。

底下,鄰虛非和合而有,則世間種種諸法,執為因緣和合者,豈實義耶?你講因緣和合,一定有它最小的元素,連這個基本的最小的元素都不是,都是體空,所以沒有真正的合。[此中但以空不可合,則諸法和合而有之執,破盡無余矣]。好!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對初學佛法的人有一點困難,不過沒有關系,佛教講熏習,佛的心不是那麼容易體悟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