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2007.9.15——2008.3.9 文殊講堂 第六張DVD 翻開義貫,[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注釋:[無始生死根本]:[根本],所依之義。所謂根本,就是所依的。也就是眾生是依於六識妄心;而佛陀是依於如來藏性,所依的不一樣,妄識則有生死、則有輪回、則有顛倒。所以無始劫來,遭受無量生死的根本所依,那就是六識妄心,以此妄心種種顛倒,故受輪轉。諸位!這個輪轉,遠程來講叫做輪回;近的距離來講,現在這一念來講,叫做心有生滅就是輪回、情緒有高低就是輪回、每天重復就叫做輪回。不一定說講六道輪回,它這個輪轉,就是心有增有減、有生有滅、有來有去,統統叫做輪回,回歸這一念。[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則],即,那就是。[今者],現前,目前。[與諸眾生],不但是你,所有的眾生都是這樣。[用],以,認,當。[攀緣心],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於外攀緣前五識所得五塵落謝之影子。 諸位!為什麼分一個前五識?為什麼分一個第六意識?又分一個第七意識?一個第八意識?底下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一個怎麼會弄成八個呢?本性是一個意識,意識為什麼八個呢?意識就是就功能來分類的,前五識就是對外境,眼、耳、鼻、舌、身是對外境的。第六意識的功能就是分別心,第七意識的功能就是強烈的我法二執,第八意識的功能就像倉庫一樣的,儲存一切的種子。現在我們就了解了,為什麼八個識?就是因為從功能上來分辨。於內攀緣第七末那識,所以,第七末那識叫做意根,叫做意識的根本。故稱第六意識為攀緣心,因此我們有分別心,就是指第六意識;我們有微細的執著,這個執著分先天跟後天的。先天叫做俱生我法二執,第六意識也是一樣,有俱生的,也就是先天,還有後天的。 [自性],真心,本性。此言,什麼是無始生死的根本呢?那就是現前你與一般眾生,錯把第六識攀緣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諸位!全世界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只要沒有聽到正法,統統用這樣的心,包括哲學家、心理學家、藝術學家、音樂學家,都不能離開第六意識攀緣心的范疇,自己靠想象、靠分別。所以,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因為他不是從清淨自性湧出來的般若智慧。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斷煩惱。什麼叫做後天所學習的呢?就是所謂語言、所謂文字、所謂意識型態。後天學習的總是不堪使用,因為沒辦法斷煩惱。所以,諸佛妙理,無關文字、無關語言,就是這個道理。悟的人講經說法,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不悟的人說法,是會根據語言、文字這樣解釋一下,就象在解釋佛學大辭典一樣的。講經說法是要啟發眾生的般若智慧的覺性,這個是悟道的人他才有辦法;但是,不悟的人解釋一下,說無生,他不知道無生是什麼;說般若,他也不知道般若是什麼,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親證到內證的東西,沒有回到故鄉,所以,講不出故鄉的哪一個椅子擺在哪裡、哪一個桌子擺在哪裡、哪一個圖騰掛在哪裡。要像明心見性的人,他就悟到了本地的風光,講什麼他都符合佛的本意。一般你也有辦法講經說法,但是,如果你不悟,就像隔靴搔癢一樣,很想要抓到重點來講;可是,因為你沒有見性、沒有內證的功夫,你就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東西。因此講起經來,他就會很生硬,因為他都是用猜的,就象瞎子摸象一樣,沒有內證,或者是沒有親證佛性是什麼,他就會用這樣子方式。那麼悟道了,你用任何的語言都沒有關系,為什麼?他完全掌握在清淨心裡面。清淨自性的般若智慧裡面,流露無量無邊的語言、無量無邊的文字運用、也無量無邊的意識型態,為眾生來解答。 說:師父!那您如果悟道,您需要准備嗎?當然需要了,因為這個語言、文字是針對眾生來講的,所以,我一定要准備了。准備就是說我完全看得懂,但是,我在這一段,我應當怎麼講,你才聽得懂。所以,准備不是為我准備的,我看經典只是遮遮眼睛而已喔;可是,就是為了大家的根器。為了大家,我才這樣的辛苦來准備。為我,我需要准備什麼呢?所以,我講到這一段,我應當怎麼講,來讓你明了,更進一層的去體會。 有一個法師來講說:慧律法師!我來講經講了很久;但是,那個[法執],世尊所講的那個[法執],我始終體會不出來,那個[法執]到底是什麼意思?你看,他本人就在講經了!我說:[法執]就是進一層的破除修行人的我慢。六根、六塵、六識所建立的一十八界,一個平常沒有修行的人,他沒有聽到佛法,我執跟法執都存在。修行人,他知道四大本空,五陰無我,可是,他有一個觀念,也就是:我學佛了,比別人更高一層了!他懂得佛教的很多名相,而把這些名相拿來驕傲自己,自負就化作自己的個性。以前就有我慢的個性,現在懂一點解脫的道理,又變成法上執著,不知道《金剛經》所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我法二執,其實它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如果你照見四大本空,五陰無我,其實本來就沒有法執,[法執]其實只是個名詞而已。但是,因為修行人從我執、斷我執,再斷法執這個過程當中,會起驕傲,也就是老修行脾氣大,老修行的個性很難改的!諸位!你可以看到,他皈依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人家一講一句的時候,他內心裡面馬上起反抗的心,啪!就彈回去了!這個就是說:佛法講很容易。但是,要碰到你那個痛處,就是所謂的個性、我慢,我慢就是要把那個個性降伏,就很難,那個就是法執。聽聞了佛法,懂了一些佛教的名相、一些法,然後拿這一些去輕視沒有學佛的人,來狂妄那一些沒有見性的人,這個就是悲哀!也就是佛所講的,你只要動任何的念頭。 我們的平等心就是說:你在修行當中,你只要卻任何一個念頭,就錯!這個人很沒有修行,憐愍他、寬恕他,我們自己明心見性,能夠聽聞到佛法,看到這個修學佛道的人,還在執著某一個角度,我們要憐愍他、要同情他。所以,你只要動一個念頭,去攻擊任何一個正法的法師、任何一個道場,把自己抬得很高。諸位!這個就是束縛。究竟解脫的,沒有這樣子的。究竟解脫的人,是一口吞無量無邊的宇宙世界,都在這一念裡面包容了,何況是佛弟子,不能互相包容?這是真正的入佛道的人。入佛道就是路愈走愈寬愈大,佛教愈興盛。 什麼時候佛教會滅亡呢?佛弟子胸量愈來愈小……,只容許我們這一宗宗派存在,其他的宗派,都批判得一文一值。佛教要走向滅亡,就是各自為政,路愈走愈小,就是佛教要崩盤的時候了!如果佛弟子也懂得佛的心,路愈走愈寬,能夠包容八大宗派,包容任何一個正法的法師、其他的道場。那麼,路愈走愈遠,看到跟自己意見不一樣的,那就隨喜,沒有動到任何我比別人行的念頭!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的佛弟子,有時候講起來很辛苦的,他都是依人,他不依法。依人就是:這個法師對我很好、這個道場對我很好,你看!拜拜完的水果也讓我拿回來。你看,我去的時候,師父也泡茶給我喝;中午的時候,師父也叫我吃飯,去的時候對我們很好!沒有錯。可是,沒有法,沒有正法,道場就是直接宣布死亡,就是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了。 一個道場沒有正法,或者是整個佛教都沒有正法,直接就是宣布佛教死亡的日子到了,因為沒有辦法呼吸啊,沒有正法,佛教怎麼呼吸呢?沒有命脈嘛!因此我們了解,修學佛道,後天所學習的,只是語言、文字、觀念。可是,佛性是啟發你,而你自己爆發出來的,就像湧泉一樣的般若智慧,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人。知道吧!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一個字。都在指什麼?統統在指本性啊!釋迦牟尼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你看!若說佛有說法,即是謗佛;若說佛入涅槃,即是謗佛,這《大般涅槃經》裡面講的。所以,佛陀從頭到尾,都在指出每一個人的本性是什麼。為什麼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本性本來就沒有來去、生滅、增減,哪有一個字、二個字呢?好好地理解一下。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菩提],覺,覺性。[涅槃],不生滅;涅槃有兩種:有馀依涅槃(即二乘之涅槃)及無馀依涅槃(即佛之涅槃)。[無始菩提涅槃],無始以來,其性本自菩提、本自涅槃。[元],同[原],原來,原本。[元清淨體],本來清淨之體。此言,從無始以來,本自菩提、本自涅槃,原來清淨之體,亦即佛性本體。言[原來清淨之體]者,為指在此體中,究竟清淨,縱然已經隨著眾生經過無央數劫之生死,然其本體究竟清淨,一毫不染,不但毫無染污之相,連菩提涅槃之相亦無,故究竟清淨,故稱[元清淨體],以其如是究竟清淨,故是究竟之菩提(就是明覺)、涅槃(究竟不生不滅)。 又,[生死根本]與此[元清淨體]皆稱[無始],是由於眾生[相]有生死,而[性]實不生死。這個畫雙紅線。諸位!這一句體會得出來,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這一句什麼意思?記得!生死就是生滅,不生死就是不生死,也就是:即於生滅,就是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清淨自性。你只要牢牢記住:歇即是菩提,生滅的東西,就不值得執著。以是由於眾生[相]有生死,所以,佛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這樣講?就是要開采每一個人的真心,就是性。為什麼講:性相一如呢?相不可得,是不是?性就是真心。故其清淨乃無始以來本然。 又,以眾生有生死相,故亦有菩提相、涅槃相,然以究竟實法而言,即此生死相,並菩提相皆是究竟一相、一性,如真金與礦中之金,非有二性。所以,今天學佛重點在哪裡?重點就是佛性要能用。諸位!佛法不能用,或者是用不出來,這個人學佛一輩子,都摸不到佛的根本。當你在煩惱的時候,正好用,用佛法;當你在困境的時候,正好用佛法;當你在耍脾氣、個性的時候,正好要用佛法;當你在得意的時候,正好用佛法;當你沒結婚的時候,正好用佛法;當你結婚以後,正好用佛法,佛法二六時中,沒有一樣不可以用。當你很貧窮的時候,正好可以用佛法;當你干到總統的時候,正好可以用佛法。為什麼?它就是用啊!佛法的可貴處在哪裡?就叫做用。而不是聽了佛法以後,把這些背成名相。 諸位!每一種逆境,它都是一種考試,你要在所有的境界裡面忍,般若智慧就現前。不是今天你來念念佛、來拜拜佛,就樣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修行它叫做真槍實彈的,就是碰到境界,你真的能夠控制自己,完全解脫,用般若的智慧,往正面的角度去想,往正面的角度。凡事從正面的角度考量,那個人就是最有智慧的,因為任何東西它都會有兩面體,一個人往壞的一個角度去考量,這個人的煩惱就永遠不斷;碰到事情,往好的一個角度一直考量,這個人心靈愈來就愈健康……,貌相就會愈來愈轉變,相隨心轉嘛!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今者],當前,當下。[識],第八識,亦即阿賴耶識。[精],精明體。[識精],第八識之精明體。[元明],就是本明。你現今當下的第八識的精明之體,本來明淨。若依唯識法相,則第八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以第八識體本真。第八識有一個重點很重要,就是帶有少許的妄。真心帶有少許的妄,就是第八意識,諸位!你只要背這一句話,你對第八意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所以,把第八意識的妄除掉,真就顯現。第八意識雖然不是本性,但是,叫做第二月,就是接近月亮了。以第八識體本真,由於受無始一念無明所熏,即當下不思議轉成染污之相,而得[阿賴耶]之名(原本未受熏轉之前,只稱第八識——第八識為中性之名,這個我們講過了。而沒有阿賴耶之名)。阿賴耶有受染污義,阿賴耶簡單講就是染污了清淨自性的名詞。自此,其體雖真,然其相是妄,故稱之為真妄和合,也就是真心裡面當有妄,而妄心除掉卻回歸到真,有如銅上長銅綠。此為依唯識而言。然唯識雖為大乘,但仍是權教,那只是方便教,若以實教言之,則阿賴耶當體清淨,實無妄相可得。實教就是根據真實之教,叫做究竟教,不講方便,因為叫做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本來就不存在的,是眾生不知道,迷了不覺悟,所以才有妄,而妄本來就不存在的。更無真妄和合之事,以八識、賴耶,全是如來藏清淨本體之用。 諸位!剛剛師父已經講了:學佛就是貴為能用,你要牢牢記住這句一話。用就是:你的生活裡面就是要充滿佛法,知道吧!佛法就是般若的化身。因此所有的佛法,統統叫你開智慧,也要叫你能夠用,當你會用的時候,諸位!你就是閒人了,閒人,安閒無事,閒人非等閒人,你就是不簡單的人物了!心能夠閒的人,那個人就是不簡單。心能夠放得下的人,那個人就是不簡單的人。凡跟聖的判別是什麼?就是聖人放得下;而凡呢?凡什麼都放不下,就這樣子。 故稱[識精元明],此為如來了義之教,再無權教之依相分別,而直指當體,是故本經之經題為[如來密因]。如來密因是什麼?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就是如來密因。所以,為什麼叫大家修行要用本性修行……。禅宗:什麼叫做禅心?禅心就是佛的心。什麼叫禅?禅就是:佛的心就是禅。所以,不可以把八大宗派打成二段的,是因為時空不同、所依的經典不同、各人根機不同,所以才有八大宗派的,究竟都是一佛乘的。如來密因……修多羅了義經,學人至此,須頓捨一切教下之思議。思議就是什麼?就是語言、文字、觀念啊。頓捨!乃能頓契佛心宗門之奧旨。 [能生諸緣]:[諸緣],諸緣識,即七轉識(前七識)。諸位!這個七轉識從哪來?就是從第八意識轉出來的,第八意識就像母體,轉出來前七識以後,轉不回去了!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往外攀緣,認為妄識是實在的,認為妄境也是實在的。而佛陀說:妄心不可得、妄境也不可得,唯一就是如來藏性。所以,眾生就是轉出來以後,轉不回去,這七轉識就是前七識了。第八識受熏轉為阿賴耶後,即稱為[自證分]。這個自證分是體,證自證分就是用。自證分是什麼意思?就是自體分,就是般若的自體分。所以,因此禅宗有一句話,說:一念無生,見聞覺知,即體即用,體即真如,用即般若,體用一如,這個就是佛。一念無生,它在解釋什麼?就是離染無垢的自體,證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證悟到即於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此自證分便立即生起[見分]與[相分]。見分就是能緣,相分就是所緣。 諸位!自體分如果一念不覺,就化作意識心,這個意識心就會攀緣外境,自體分產生了見分,見分就會自動去緣相分,很主動,而且識的功能就是能所不斷,因此白天攀緣外境;晚上躺在床鋪上休息,在夢境裡面,也是能所不斷。夢境,你會去出國旅游、你會吃東西、會撿到錢,統統會的。明明身體在休息,意識就是沒辦法休息,這一點可以證明,人死後絕對不是毀滅的。見分即[能見分],相分即[所見分],亦即能緣與所緣。能緣即前七識,而所緣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故能緣與所緣皆是阿賴耶自所變現,故實唯有識,而無外塵,故此教法名為[唯識],而示[萬法唯識]之義。意識就是:萬法只有心,沒有塵境。故依唯識學,即萬法唯有識,且確定內識的確是有,並非沒有,所以才叫[唯識]。相對的,外塵為虛妄幻假,以唯識所現故。然依如來最究竟了義之教如本經者,則唯一真,更無一法可厭可忻(xīn)、可取可捨。為什麼?本來就空啊,忻厭、取捨,統統是生滅的東西。 [緣所遺者]:[緣],即諸緣識,亦即前七識。[遺],遺失,遺忘,遺落,迷失。七轉識本是從阿賴耶體所轉生出來的,但七識生起後,便好象遺忘了阿賴耶那個母體一樣,便就幾乎各自獨立。各自獨立什麼意思?就是:眼只能見;耳只能聞,名自獨立了。眼識只能見;耳,耳識只能聞,獨當一面,各司其所攀緣集取之業。這集取之業放在哪兒去呢?放到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倉庫,我們常常稱:八識田中,就是這樣子,這個輪回的主體性,就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可說念念忙碌得不遑後顧;就有如孩子長大了,離家去各自創業,各奔前程,因此便忘了本家的爹娘一樣。前七識就是這樣,無始來便一直奔奔競競,緣取前塵,而忘失本心本識,所以在此經文說第八識是[七緣識]所遺忘者。 [遺此本明]:遺忘此自本有之妙明體。(翻開《楞嚴經表解》,看下表: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有二釋) 八識“能生”見相二分 八識“能生” 前七轉識,有能緣之功 一切萬法,為所緣之境 見分為能緣 相分為所緣 唯不能緣本生識海,故曰緣所遺也。 雖遍緣一切,不能反緣本識故曰緣所遺也。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有二種解釋——八識[能生]見相二分,意思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第六、第七、第八,統統有見相二分的意思。那一張表:《八識與四分關系圖》,師父已經解釋過了。八識就是八個識,八識[能生]見相二分——見分為能緣,相分為所緣——唯不能緣本生識海,意思就是:轉出去以後轉不回來,他不懂得歇即是菩提。所以,什麼事情應當冷靜一下,愈冷靜愈放得下,愈接近佛。故曰緣所遺者,所以,我們攀緣本性所遺落的、所遺失的。八識[能生]——前七轉識,有能緣之功,因為前五識攀緣色、聲、香、味、觸;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心;第七意識就是執著心。所以,前七轉識,有能緣之功,一切萬法,為所緣之境,所以,七轉識能造善、惡、無記業,所以,遍緣一切,不能反緣本識,故曰緣所遺者。 翻開《義貫》,[雖終日行,而不自覺],這一句就是答案。我們每天都有如來本性,但是,不會用,就像向人乞討幸福一樣。諸位!大徹大悟以後,幸福就在心中;大徹大悟以後,幸福不必向人乞討,快樂無窮。悟道的人,快樂不必向人乞討,像乞丐一樣向人乞請,不需要。為什麼?覺悟了,自己就是佛了。雖然日行,而不自覺,可惜了,眾生不知道,每天都跟佛生活在一起,夜夜抱佛眠,卻不認識佛,佛弟子每天都在找佛,一覺醒過來,聽經聞法,恍然大悟:我就是佛![終日],就是整天。[行]就是用。雖然整天沒有一刻不用它,但卻一直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例如整天每一刻都在用眼、耳、鼻等,但從來也沒有覺得我有一雙眼、一個鼻子、兩只耳朵。幾乎沒有人在聽的時候,同時覺得[我有一副耳朵,而且我正在用它!]五官如是;至於心、肺、胃、腸等,乃至牙齒、舌頭等;平常幾乎沒有人有覺知說:[我有個心,而且我正在用它]。所以,為什麼佛法稱為內觀法?叫做往內觀。 我們從小的教育叫做往外緣,從小的教育就是這樣,你學了很多的英文,譬如說:你英文很溜,你可以考到托福,申請到一個美國很好的學校,最多跟美國人做一做生意,你英文很溜!對不對?Conversation很強,再接下來怎麼樣?了解一下美國的文化,那麼棒的英文做什麼?就賺錢謀生了,賺一些錢,跟美國人打交道,坐飛機,很好啊!坐飛機,全世界任你跑,你不會丟掉啊,你懂英文啊!但是,佛法不是這樣子,佛法不是知識的領域,它是覺悟、是解脫。你懂英文跟解脫是兩碼事,你懂日文,日語很強,那跟解脫又是兩碼事情呢!你日語講得很好,最多跟日本人做生意啊!或者嫁個日本人,或到日本買東西方便,最多就是這樣,了解一下日本文化。佛法可不是這樣的,佛法不是日文,佛法不是英文,佛法是心法,無關於語言,諸佛妙理,無關於語言。 佛法是要解決你現在無量無邊的煩惱,還有將來無量億劫以後的法身慧命。當一個人開般若智慧的時候,這個人就是真正地在成長,叫做法身般若智慧在長大。所以,當你有辦法對境寂然的時候,這個人法身慧命就一直在增長……。學佛它是有次第的:第一個,你一定要放下財色名食睡,這是第一點,看淡泊一點財、色、名、食、睡,不再貪著,貪外境的這一些什麼珍珠、項鏈、珠寶、名牌;或者干到總統,統統一點都不羨慕。第一點要先做到這樣子,財、色、名、食、睡,統統看得很淡。第二點,要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第三點,要掌控自己的念頭;第四點,連微細的動念都可以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內心裡面的我執會很頑強,他會借機會、借理由來美化自己,明明是執著跟痛苦,他也會美化,把自己美化。為什麼?人是兩面的動物,污染的東西,他會……。佛法是合法的,合法會掩護非法的。知道嗎?內心的無明就是非法。人類的我執、法執的微細缺點,他不願意去面對它。不願意去面對它的時候,他就會假借種種的理由來掩飾自己,明明是在生氣,他就說:我哪裡有生氣?明明在起煩惱,就說:我哪裡有?哼!他算什麼?學佛十年、二十年,一講到不愉快的:他算老幾?如果我叫大家有這種習慣的舉手,統統會舉手,我不騙你的,一個都逃不掉!那個叫做內心深處的頑強意識,是很難的! 諸位!坦誠面對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肯面對自己,你就有機會解脫。你肯面對自己就是:這個四大——地、水、火、風的假相,你很清楚的,這個腦部剖開來,就像豆腐腦一樣,醫學上講:我們的腦部,就像果凍一樣的硬度,果凍,你拿一個果凍,人家常常拿茶凍給師父吃,我們的腦部就像果凍這樣子,你只要把果凍往下一放,啪!就散開來,所有全身地方都可以醫;只要撞到腦部,啪!沒有救,它是最重要的部位,撞到都沒有救了!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變成植物人!所以,有時候車禍死亡,有時候這個事情比較好解決;一撞到,腦部受重創,爬不起來,醒不過來,活的人很痛苦!是不是?為什麼?大家都苦啊,那個變成植物人,也很痛苦啊,他爬不起來,他心有余力不足,他腦部受重創,有時候,兩個眼睛只能這樣眨一眨,眨一眨,手則稍微動一動。諸位!你想想看,你回去躺在床鋪上,把雙手、雙腳綁起來,綁一天,還不准你講話,人家說:你要不要吃飯?你只能眨眼;要不要喝水?不能講話喔;你是一個正常人,你只要一天,來跟我領一千塊,綁在那個地方。就是你嘗試看看,那個植物人是什麼滋味,有多麼的痛苦! 我告訴你新聞報導的:家裡的人都很忙,有一個阿公是植物人,因為他的嘴巴張開合不起來,因為裝管子,有時候拔起來,有時候自己能夠呼吸,植物人就放這樣,結果蚊子在這邊叮的時候,他有一點知道;可是沒有辦法!蒼蠅爬到他的口中去產卵,產卵後就會有蛹,有幼蟲啊!結果後來被他家人發現了,從他嘴巴裡面挾會蠕動的蟲出來。這個蛹,你只要軟的肉,這個就是好孵化,因為有營養,它就會名孵化。他嘴巴因為閉不起來,蒼蠅飛進去以後,這個蟲長在裡面。所以,這個植物人,還必需常常跟他清嘴巴呢!你想想看,如果我們碰上了這樣子,你看怎麼辦呢?你就知道人生的不幸。那麼就回光返照說:你想想看,我們今天要面對這個,時常面對這個色身,時常想到:我們也會有生老病死、時常想到:萬法都是敗壞之相、時常想到:把這個色身分開來的時候,到底[我]在哪裡?如果你肯面對它,你就有解脫的機會。如果你裝迷糊,你就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因為你不敢面對它,你不敢面對這個緣起的假相。你就永遠不能覺悟,會繼續貪染。底下說,除非他心髒有問題。眾生連自己所擁有、且一直在用,一刻都少不得的眼耳鼻、四肢等,都不知不覺,更何況心肺等內髒,更不用說六識、七識、八識了!全都是打從出娘胎開始,即終日用而從不自覺知。所以,師父說:沒有學佛的人,誰能夠醒過來?誰能夠醒得過來? [枉入諸趣]:因不自覺本具之妙明,所以不知自珍自貴,而自染污,妄造眾業,因此很冤枉地入了六道,累世奔波受苦——結果都是白苦的!就像有人沒事一時興起,從台北到高雄玩,到了高雄,竟丟了荷包中的五千元,身上頓成一文不名,而事實上他是把錢塞在一件大衣的暗袋裡,自己忘了,遍尋不著,以為丟了。又無親朋在彼,只好走路回台北,一路餐風飲露,露宿田野,又餓又累,受盡折磨,好不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台北,回到家脫衣服要洗澡時,才發現:諾!這不是那五千塊現大洋嗎!您說這人不是白白受了好多辛苦,好冤枉、好不值得是不是?眾生忘了自心中本具之寶,流浪六趣,冤枉受盡無量劫貧窮奔波之苦,亦復如是。 義貫,佛言:[雲何二種]根本?[阿難,一者,無始生死]之[根本],此[則]是[汝今者](當下)[與諸眾生]皆[用]第六意識[攀緣心]妄認[為]你們自己的自心[自性者],這就是生死的根本。[二者]、為[無始]世來本自[菩提]、本自[涅槃],本[元清淨]之[體]。此體為何?[則]是[汝今者](當前)之第八[識]之[精],[元]本[明]淨,此識精明之體,且[能生]起[諸緣]識(前七識),然後即為此七能[緣]之識[所遺]忘[者]。[由]於[諸眾生,遺]忘[此本]具之妙[明]之體,故[雖終日]依之而[行]於一切,[而不自覺]自己擁有這麼一個妙明之體,因此於無量世中[枉入諸趣]受生死苦。 诠論:在此,佛即點出了兩種根本。簡言之,即凡、聖二種根本。然此二種根本皆是一心所成,一心所有,亦即,這兩種根本,一切眾生皆是自無始來即已有之,只是依與不依,隨與不隨而已。這二種根本,既然都是一心,則相互之關系為何,一為心之體,一為心之相;其體本淨,其相非實,但是依據幻現。譬如以真金打造YIN女相,或為牛、馬、豬、狗相、乃至男女交媾或男根女根相,以及以真金打造諸佛菩薩、羅漢相;不論其相如何,其體皆是真金,一相無二,然以金匠手藝、熔鑄、打造等因緣,而有如是相現,或染或淨。金體雖一,打造成淨相,即有淨用,見之令人起清淨心,乃至恭敬心、信心等;若打造成染相,即有染用,見之即不思議令人起染污心、貪愛心、煩惱心。以法之體、相、用,法爾如是故。眾生亦如是,同是一如來藏清淨本性,若依其相(六識攀緣心),則自己將自己純金之心打造成凡夫相,故此六識攀緣心,即是一切眾生成凡之根本。若依其性(本清淨體),則是自已將自己純金之心打造成賢聖,故此清淨本體,即是一切眾生致聖之根本。然須知成凡、或致聖皆是一心之用。 因此學佛要懂得用,用得出來就是佛法;用不出來就沒有力量,無明就會作用,般若不會用,就會變成無明用。若了相,即得離凡,了相就是眾相本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了解相是妄,所以,應當放下,而且放得很徹底。若見性,即得致聖。然離凡、致聖皆須於此一心之體、相(二種根本),有知有見,若無知無見,即不得修學之根本;若不得修學之根本,則是盲修瞎煉。也就是沒有明心見性,叫做盲修瞎煉,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這樣子。不知在修什麼,亦不知為何而修,故墮於凡、外、權、小、邪魔惡道。因此,明確覺了、知見此二根本,實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重要者。記得!一個是妄本,就是意識心;一個是真本,就是我們一生滅的如來藏性,就是真心。 簡言之,若不了知此二種根本:就是真本跟妄本。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所以,記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你就是用真心在修行,你也不必去看眾生的過失;也不必一直去講眾生的是非、恩怨,其實這個都沒有任何的意義,聖人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死;凡夫所關心的是別人的是非。諸位!聖凡之差別就在這個地方。聖人每天都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不是傷害自己的清淨心?他以自己的生死最為重要!我講這一句,不是說叫大家學自私。而是說在你沒有成聖以前,你有那麼多時間去干預別人的是非恩怨嗎?有嗎?是不是?初學佛法的人,是不是以降伏自我,來當作是最重要的功課呢?我們有能力,才去慢慢地感化眾生。眾生也不一定是讓你感化得了呢!沒有辦法的!一個眾生在執迷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是用聖人的心就有辦法救他的,你要等他一直迷,一直迷……一直轉……,轉久了以後,他開始發現他不對了、很累了,經過了五年、十年以後,他發現說:十年前師父就告訴我:這樣是不對的!可是,我告訴他這一句話以後,他要十年後,他才能體會我這一句話,十年後,有因緣醒過來,還算不錯呢!所以,當一個人在執迷不悟的時候、他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你只能點到為止而已;除非那個上根利智的可以用硬的來,一般沒辦法的!所以,祖師大德要有所成就,哎呀!那個在禅堂裡面,都是吃盡苦頭的,不是像今天這樣的,輕輕松松的。所以,現在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答案就是吃不了苦,沒有辦法的,吃不了苦的!底下,走錯了路都不知道。佛子其致意焉,致意就是好好的注意一下。成觀法師大慈大悲,一直再三地呼吁我們,佛弟子要用真心修行,就像佛一樣地憐愍眾生。 [第八節 第二度徵(征)心]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後面這一句話就是:此非汝真心,你用的就是意識心,阿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你錯用心了! 注釋:[屈五輪指]:如來的手指,每一只都有千輻輪相,五指皆各有千輻輪,故稱五輪指,[屈五輪指]即捏指成拳。[如來舉臂(我查過詞匯:[臂]念bì也可以,念bèi也可以)屈指,為光明拳]:此即言如來之拳有光芒,或如來拳放光。又以密教而言,如來拳或金剛拳菩薩為主調伏或成就,在此則為如來將調伏阿難隨妄之心之義,否則如來舉掌也就可以了,以拳在此有此特殊意義,故舉拳。[汝將誰見]:[將],用,以。[誰],何者,何。你用什麼來看?[我與大眾同將眼見]:這裡阿難還是用[以凡例凡]的方式論證,亦可說是[以眾證寡]、[以全體證部分],眾所同然;彼意以為:大家都這樣嘛,所以我也一樣,同用眼來看,以凡情而言,此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無庸置疑。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你的眼既自(然)可(以)見物,則你是以何者為心(你是用什麼心),來對我的拳呢?也就是說,你把你的心拿去作什麼用去了?或,拿去放在何處了?汝目可見,你的眼睛自己可以看得到,那你的心跑到哪裡呢?[而我以心推窮尋逐]:[推],推斷,推論,推演,推衍。而我就用我的心到處去找,去推求。[逐],追逐,奔馳。[即能推者,我將為心]:就是這個能推論的,我就把它當作是我的心。所以,所有的學者,用的就是意識心。因此任何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最多頂點能達到的,就是語言、文字用得漂亮一點、用得美一點,諸位!跟佛性毫不相干。[咄]:[咄],喝斥聲。佛見阿難仍然如是堅固執著凡夫思量之情,不肯捨棄,故施之以棒喝,俾令覺醒。 [此非汝心]:這不是你的真心,只是你的心影。諸位!這個[心影]你要注意,心的起心動念,心的執著、分別是分別什麼?是只是在分別你心中的影像,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因為你不知道那是虛妄的,所以,看一切相,就在自心裡面起分別。其實分別就是分別你的心,分別者,其實分別你心;執著者,就是執著你的心,而你的心本來就空。所以,什麼是凡夫?就是多了一層執著、多了一層分別,多了一層執著心,多了一層分別心,這個就是凡夫。我們不知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真如自性;而我們以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是在心外有法,不知道說日月星辰、影現進來的山河大地,統統是心中的影像而已。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了妄即離,離妄即覺,這《圓覺經》講得很清楚啊!了悟了眾相就是妄,離妄即覺,就是在心。所以,當你知道其實金錢、名利、一切的境界,你所擁有的房地產,或者是你的財產,你所擁有的這一切,財、色、名、食、睡等等,也都是心的影像。 我們的嚴重度在哪裡?嚴重度在錯覺,生命是一種錯覺;但是,生命也是一種正覺,就看你怎麼用心?用無明就是錯覺;用智慧就正覺,同樣那一顆心,無明跟真如,同樣那一顆心啊!所以,你只要記住,只是你的心影,放下執著跟分別,那個心的影像,不影響你的情緒,真心就顯現了!記得喔!妄當體即空,不必找真,諸位!真心不必找,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現在你就知道了,這些妄心本來就空,空就是放下。所以,有的人用自責的方式,妄想很多,用自責的方式,用懲罰的方式,諸位!這個自責的方式就多一個心;懲罰的方式又多一個心,你只要堅持放下。剛開始放下的時候,會很辛苦的,因為沖著自己習氣來的,我們以前從無量億劫來的習氣,大家都順著你了。現在要往上走、要解脫,會掙扎,內心裡面,大家不順著你,你碰到逆境會生氣;人家講你壞話,你也會生氣;人家叛逆,你也會生氣,因為以前就順著生死流。現在回光返照了,給你痛苦的,你感謝他;給你逆境的,你感謝他,把仇恨變成感恩,生死慢慢慢慢地脫離……。 禅宗裡面講的:動念即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看到的只是心的影像,那不實在的。因此當我們了解以後,你就不會說:我想要去做皇帝的貴妃!因為,皇宮裡面就是斗爭啊!所以說:皇帝,不必羨慕;貴妃,你也不必擠破頭,學佛做自己就好,知足,是從內心充滿了智慧。記住!不要制造逆境;不要得罪你四周的親戚朋友、你的先生、愛人、或者是你的老婆,他不信佛,他的事,我們信佛。記得!不要跟他結惡緣,他不信佛是他的自由,你的另一半不信佛,因緣不具足,沒辦法,你也不能把他當作是敵人啊!你總不能前面說:老公!你好!老公轉一個頭,才走出門外,你就:業障!手就指出來了。那跟你一樣啊,你以前沒有學佛,也是這樣子啊!所以,我們學佛以後:I’m lucky woman. 我們是很幸運的老女人,lucky old woman. 幸運的老女人!學佛了! 推斷思量者,在唯識百法中稱為[思心所],是心所有法之一,心所有法之義就是這個[心所],是屬於心王(心體)的作用。諸位!心王跟心所稍微解釋一下,心王就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國王為什麼稱[王]呢?[王]就是主宰,眼、耳、鼻、舌、身、意,第六、第七、第八意識,叫做心王,八識心王。心所就像大臣一樣,國王出去,大臣就跟著出去,國王出去打獵,大臣就會跟在旁邊去打獵;國王上殿,大臣就會上殿,陪著這個國王,所以,國王在,大臣就在旁邊,心所就像大臣。 舉一個例子來講,譬如說:一個很善良的人,平常做慈善習慣的人,眼睛看到一條狗,這個眼識,八識心王,看到一條狗在病苦哀號,他的憐愍心就出來了,趕快要把這條狗救出來!譬如說:它被夾子夾到了,或者跌落水溝了,台灣常常發生這種事情。饑餓了,頭發都掉光了、生病,雖然是一條狗,可是,這個人很善良,善心所就現前。諸位,眼識現前,善良的心所就現前,救眾生的心馬上心所就現前。好!眾生就不一樣了。眼睛一看名牌,心就馬上說:我要擁有它!貪就出來,貪心所,心識、心王、心所一下子馬上就…如果是很有善根的,說:某某居士!現在文殊講堂正在講《楞嚴經》!耳朵一聽到、一聞到這個要講經:我要去!耳朵,心王,我要去聽經聞法!他馬上善根就現前。心王,心所,知道嗎?馬上就附和。所以,有五十一個心所,這個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得很清楚了。所以叫做如影隨形,故即如心影,猶如樹之影,並非樹本身,然見樹影即知有樹;心所也是一樣,[心所]非[心](是附帶的),然見[心所],即知有[心]。看到了大臣,就知道一定有國王。 義貫:[阿難,汝今]即[欲知]到無上菩提的[奢摩他路],且[願出]三界[生死],故我[今復問汝]一個問題。這樣說完之後,[即時如來舉]起他紫磨[金色]的手[臂],並[屈]其[五]隻(只)千輻[輪]的手[指],而成為拳相,而[語阿難言:汝今]看[見不]?[阿難言]:我看[見]了。[佛言:汝何所見]?你看見了什麼?[阿難言:我]看[見如來舉]起手[臂]後[屈指]而成[為光明]閃耀之[拳],其光照[耀]著[我]的[心]與[目]。[佛言:汝將誰見]?那麼你是用什麼來看的呢?[阿難言:我與]在此會中所有的[大眾]都是[同將眼]來[見]。[佛告阿難:汝今]回[答]了[我]說:[如來屈指]成[為光明拳]照[耀汝]之[心目];這麼說來,[汝目]即自[可見]物,則汝[以何為心,當我拳耀]?正當你看著我的光明拳晃耀之時,你把你的心拿去作什麼用去了?[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問我[心]之[所在,而我以心]各處[推]求[窮]盡四方[尋]覓奔[逐]的結果,發現[即]此[能推]窮尋逐[者,我將]之認[為]是我的[心]。 [佛言:咄!阿難,此]能推者,並[非汝]之真[心]。所以,我們現在所謂的思想,思想家、作家、文學家等等,統統是意識心,沒有一樣不是用妄心在做事情的。所以,師父重復地強調: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佛陀來示現成佛,一個都別想醒過來,一個都沒有辦法,包括我在內!所以,師父很幸運地聽到了正法,我今天有這個能力,來跟大家分享佛陀的正法,我們統統要感恩我們的教主釋迦世尊,由於釋迦世尊吃盡了苦頭,而悟到了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真心,我們的可貴之處就是幸運。除了幸運以外,我們更要做一個高人一等,佛弟子的修養,一定要比世間人好得好幾百倍、好幾千倍。不能說佛陀的弟子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般若的智慧心,所表現出來的涵養,比世間人糟糕;世間人脾氣還沒這麼大、還沒這麼無知。可是,我們學佛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卻比世間人糟糕,那麼就是傷了佛陀的心!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我們的涵養、我們的容忍度、我們的氣度、我們的雅量、我們的胸量,一定要比一般人更大!所以,記得!佛教要興盛嗎?胸量放得愈大,佛教就愈興盛!佛弟子自己本身胸量就很小、就內斗,佛教就是會走向滅亡。學佛,路要愈走愈寬,不是愈走愈窄,記住師父所講的話。 诠論:這是第二度徵心,為如來欲驗阿難在七處破妄之後,有沒有任何省悟,亦即:[成果檢驗]。但阿難還是執迷不悟,他還是說:[我與大眾,同將眼見],實是堅固執著,然欲破此迷執,實非易事,因為這是凡夫最根本的計著之一:把眼當作是能見者,不知能見者是心,而不是眼;眼只是一個通道而已,如照相機最外面的鏡片而已;真正能攝影的,是後面的軟片,並非鏡片。然凡夫之人但見表相,執以為實;是故[眼為能見],凡夫皆視為當然,無可置疑;而此實是凡情所計,其實不然。此其一。 其次,凡夫之人又有另外一個更嚴重的計著,即阿難所顯露的:[即能推者,我將為心]。前面第一個計著(計眼為能見),那是一般凡夫皆所共計。[計]就是執著的,現在這第二個計著,則是比較[有思想]、有學問的人的計著,能作這樣的言說之人,世俗稱之為思想家或哲學家。阿難所說的[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這個說法,正好與法國啟蒙運動時的先驅哲學家笛卡爾所說一致;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這是笛卡爾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也是其巨著[方法論]的主旨,其義為:由於我在思考,所以可證明我是存在的。因此,[我在思考]這個事實,是[我存在]的一個明證。換言之,我若不思考,或我不覺得我在思考,則我等於沒有活著一樣,因為那樣等於只有一具軀殼在活著:只有軀殼存在的生命,不能說是真正的存在;唯獨我有思考、有思想的時候,才表示我的存在。因此,對笛卡爾來說,[能思考]是靈魂的意義,以動物沒有靈魂(這是傳統基督教的教義),所以他們不能思考。這是西洋唯心論的說法。但它有別於其他的唯心論,在於它基本上是一種反動:它質疑十六世紀以前的傳統[經院哲學],說一切都是神的意旨,或神的恩典,人能不能得救贖或下地獄,乃至宇宙萬物之或生或滅,皆是神的意旨,因此,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因此人只要靠神的意旨便可,人自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 基督徒就這樣子:我相信神的!禱告,一直禱告……,完全靠神,跟佛教大不相同,佛法回歸理性;佛法回歸智慧;佛法回歸如來藏性,自己作得了主的。更有進者,人若想要有自由意志的話,那是違背神的意旨的,因為人是神創造出來的,神要怎麼樣,人沒有權力過問的。別人就信得下,可是,我信不下去!而笛卡爾由於受文藝復興運動的洗禮,甚為懷疑這種說法,他覺得人應[有思想],他主張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這自由意志就從人自己[有思想]或[能思想]體現出來;依其意,人唯有自己能思考,才表示自己真正活著,這個自我思考的自由意志,即是生命存在的全部意義,不是任何人可以取代,也不是任何威權或體制可以抑制、箝制或控制。由於這個理論,因此笛卡爾成為開啟了歐洲啟蒙運動的先河之一。(附及,由於啟蒙運動的影響,後來才帶動了歐洲全面性一連串驚天動地的大變革:宗教革命、政治革命、浪漫主義運動、產業革命,因而造成了近代世界)。就是笛卡爾這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這思想的力量有多麼的大! 現在來看笛卡爾這句話與阿難所說的話,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其謬誤所在。阿難所說的[推](就是推理、推論、推測),就是唯識百法裡的[思],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思],也正是同一個東西。這個[思],就是[思心所],是屬於六類[心所有法]裡的第一類[遍行心所]中的一個。六類也就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分成六類,這個《百法明門論》我們已經講過了,不再重復。(遍行心所共有五個:觸、受、想、思、作意。)觸,作意是排在第二,觸、作意、受想、思。什麼是[心所有法]呢?唯識學把[心]分為兩大類:心法和心所有法。心法或稱[心王]即是八種識,為心之體;而心所有法即心之用(作用),因為這些作用(共五十一種)是[屬於]心的。為什麼[屬於]心的?就是附屬,加一個[附帶]的話,更清楚!說: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就是師大附中;心王附帶五十一種心所,所以,這五十一種是屬於心的,所以稱之為心所有法。因此可知[思]只是心的一個作用,它不是心體本身,故不可把[用]當作[體];所以[思]不是心體——因此,此[能思者]非心,它是第六意識的作用之一。若把第六意識的[作用]當作是心的[本體],那就大錯了,如同把[樹影]當作是[樹]本身一樣。所以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凡情所計者,與實際相距,不可以道裡計。當知,[思心所]乃第六意識緣六塵而起的作用,故此思心所,《圓覺經》中稱之為[六塵緣影]。 攀緣六塵的影子,諸位看,這一句很有意思:諸位!你看看,色、聲、香、味、觸,那是因緣湊合起來的,湊合起來就有相。好!我舉一個例子:你遠遠看一座山,這一座山把它推開來,是巖石、沙、樹木。從《楞伽經》的角度說:將你見到的相碎為微塵,如是觀照,碎為微塵以後,你會發現只有顆粒微塵,把樹的水抽掉,硬的用機器把它絞掉,一棵樹曬干以後,變成一堆灰,就像人死後,變成一堆骨灰,而且也一定會變成一堆骨灰。用如是來觀看的話,山無山相;人無人相;樹無樹相;牛無牛相,大象無大象之相,見到一切相,都可以把它碎為微塵,如是觀照,把它集合起來,就像一個相;把它碎為微塵,相不存在,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集合起來的,眼睛透視不了,沒有辦法一眼透視進去,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具體的相的影像,然後把這個相印在腦海裡面,來分別、執著,這個就是實在的!眾生就認為這是實在的。 眾生以感覺為主導,譬如說:這是桌子,(師父用撫尺“铛、铛、铛”的敲桌子),這個就是硬梆梆的桌子啊,這個對沒有學佛的人來講:這個就是桌子,有什麼好辯論的?沒有好辯論的。(師父用撫尺“铛、铛、铛”的敲桌子)敲敲還有聲音呢!聲音,你看,這是實在的啊!眾生憑著這一股感覺,就認為他沒有錯啊!佛陀告訴我們:我們要冷靜一下,這個桌子哪來的呢?這桌子山上的木材砍下來,經過了加工以後,變成平面,工人再把它裝釘起來,變成現在的桌子。這個桌子把它鋸得一塊一塊,放火一燒,桌子跑到哪裡去呢?世尊就是更進一層的了解:喔!這個桌子只是緣起的。對眾生來講,這個就是實在的;佛陀說:緣起,它就是生滅,就是它是因緣生的,在某一個時間、空間存在,未來就一定會敗壞。所以,佛陀:空有二層的意義:一、生滅無常,所以,佛陀說它是空;二、緣起緣滅,所以,佛陀說它是空;第三點,自性本來就空,當體即空。所以,你這個桌子,你講它不存在是不對的,因為它是緣起就存在;講它存在也不對,因為它是敗壞之相。它既然存在,就永遠存在嗎?沒有辦法永遠存在。所以,你講它存在,不對,講它不存在,也不對。你講它空也不對,因為它緣起嘛,你怎麼可以講空?你講它緣起,卻是性空。講它有是不對,因為它是生滅無常,沒有辦法永遠的有;講它空,不對,為什麼?緣起就是有啊!重點在哪裡?重點在不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即見如來。 我們今天你只要看到……你看到的其實都是六塵的影子,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影子,就是心的影子。記得!不必離開心的影子,你只要知道它是影子,是虛幻的、不實的,但莫住著,這個就得!如果你拋開了這個影子,要另外去找真心,那你找不到的!這樣聽,你不懂,好,諸位!這是一棵樹,看這個來比喻,這裡是湖邊,這個樹倒映在水中有影子。眾生看到的就是影子;樹就是如如不動的本體,知道嗎?眾生看到的就是意識心,意識心就是影子。眾生看到的就是樹的倒影,我們眾生看到的就是緣起緣滅的假相,就是看到了假相而執著不放,就是看到了人生跟宇宙的影子,而我們誤認為那個影子就是真實的。如果我們不要離開這個影子,看到水倒映那個影子,就知道有真的一棵樹。離開了這個影子,能不能找到這一棵樹呢?沒有哇!你沒有這一棵樹,怎麼會有這個影子?所以,雖然它是影子,但是,這是樹影現、影射下來的。妄識雖然不是真心;但是,是真如本體起妄。真如本體因為起妄,所以就妄執、就妄分別,但是,你離開這個妄,你也找不到真心;離開了湖中的倒影,你就找不到這棵樹。知道嗎?離開了妄心,你也找不到真心。所以,放下妄,記得!不要去找湖中那個影子,放下那個影子,你就找到真正的這一棵樹。我這樣的比喻,你聽得來嗎?聽不來也沒辦法了!然而凡情顛倒,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把六塵的影像認為:這個就是我的心相!其實我們的心相是清淨的、是無為的、是無掛礙、是自在的、是慈悲、是喜捨的,我們把看到的六塵的影像,化作自己的心相,所以,起了種種的思惟、貪瞋癡,乃至包括一切行善,其實都是心的影像。把六識緣六塵所起的思心所相,當作是自己的真心(以影為樹)!又,阿難在此所說的[推窮尋逐],正好合著《楞伽經》及唯識學的三性之一的[遍計所執性]。這我們講過了,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經文,[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注釋:[矍然]:[矍](jué),驚動的樣子。又,矍與瞿二字在此意義相同,故[矍然]與[瞿然]可通用。[避座]:與避席同,離座而起之義。[此是前塵虛妄相想]:[前塵],現前的塵境。[想],分別之心想。此言,這其實全是現前的塵境,在你的心中所投射的虛妄相之影子,而引起的種種分別心想。好!諸位注意看我這裡比喻:當我們眼睛痛的時候,或者眼睛有毛病的時候,我們看出去這個虛空,空中,你看,師父,師父!這個虛空當中,有花落下來。眼睛有毛病不知道,是不是?正常人的眼睛看:咦!沒有。可是,眼睛痛的時候,他就什麼統統有,可以看到種種的影像,因為眼睛痛。眼睛疼就比喻意識心,用那一顆執著的心、分別心看這個世間,就什麼統統有,確實有!好,當有一天我們的眼睛的病治好了,沒有白內障,眼睛也不病痛了,眼睛恢復正常了,正常就是:有一天我們成佛了,心沒有毛病的時候,看這個世間,哇!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正常的眼睛就是比喻真如自性;眼睛痛就比喻我們的意識心。眾生就是眼睛痛、眾生就是心有毛病、眾生就是心卡在無明,眾生的心因為卡住無明,強烈的、虛妄的執著,追求、虛妄的分別,而有人生跟宇宙紛紛擾擾的復雜,種種的分別,你爭我奪的世界。眼睛治好的時候,就是當我們一個人學佛,知道這個是妄,懂得放下,我們又找到一個好的醫生。好的醫生就是佛法,佛法把我們的心病治療,完全恢復正常的時候,妄執也不存在了,妄分別也不存在了,無明也打破了,恢復如來藏性的時候,當你看這個世間: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見一切相,就是本性的展現,色、聲、香、味、觸,無非都是藏性啊,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傳心法要》裡面那一句話,你一定要牢牢記住,黃檗斷際禅師:萬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所住,這個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開關,就是你學佛的人,你什麼統統不要學,就學這一招,這一招叫做無所住。就是什麼統統不能執著,沒有一樣東西,值得你這樣執著的,放下!眼睛的毛病,當你放下的時候,妄執放下,正常的心就顯現。你要找到你的真心嗎?你要找到你的佛性嗎?你每天都跟佛睡在一起,你不知道嗎?要怎麼樣能夠見佛呢?眼睛沒有毛病就見啊,見到世間的真相啊!心破了無明,妄執放下、妄分別放下,就是一顆清淨心。六根門頭,見一切相,知道一切相空;聽一切音聲,一切音聲都是空,你不管它車水馬龍,你的心總是如如不動。修學佛道,你沒抓住這一點,看你怎麼念佛?你念佛念一念,你就會為你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煩惱;念佛念一念,你就會為別人的是非恩怨起煩惱,這個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系呢?學佛要學聰明、學智慧一點,自己的生死比較重要了,當然要關心自己的生死了,就關心自己的心性了。 [惑汝真性]:[惑],使迷惑,惑亂。惑亂了你的真心本性。[認賊作子]:[賊],六賊,即六識。以六識能欺诳、劫奪自心法財,故有如賊人。而凡夫不知情,多誤認此六賊為自己的真子,十分寶愛。[子]者,乃真正由己所出,形同己有,且珍視異常,所謂心肝寶貝之義,什麼都隨他,什麼都聽他,十分疼惜,萬分憐愛,即使整個家產被他蕩盡了,也捨不得斥責。凡夫之視六識妄心,便即如是。所以,所有的凡夫,都每天一直忙、一直奔馳。什麼都由他,任它十方三際攀緣徵逐,累積塵垢,耗盡本心清淨本明,自心非但不喝責、制止,令不放逸,還樣樣隨它,事事依它,念念由它,於是此賊子終於把老子給賣了,典當質押出去(——[二胎]、[三胎]、乃至無數[胎]),盡是高利貸;於是乎本心累劫以來,債台高築,賣身於五欲、六塵、六根、六識之中,遂墮為根塵識及五欲之奴僕。所以,柏拉圖說: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牢獄,沒有一種現象,不把我們關得死死的,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眾生看一切相,什麼統統執著!所以,不是牢房裡面的犯人才失去自由。諸位!著於五欲六塵的人,就跟牢獄裡面的人沒有什麼兩樣,也是失去了自由,心也沒有辦法自在,沒有辦法不掛礙。為彼終日驅使,然以財源耗盡,贖身無門,解脫無日矣;如是之殃,皆是由於[沒認清人],妄認、妄信六賊,妄依、妄隨六賊之咎,是故生死ZHAI難永無盡期矣。 [失汝元常]:[失],迷失、忘失、失去。[元],本。[常],常住,指真心。此言,因此失去了你本來常住之真心。此是依相而言,若從性上說,則本自不失,而於相上,卻[非失而失],猶如[懷金不知],以不自覺知故,不能得其受用,故如同失去;然雖不得受用、如同失去,金體實猶常在,隨衣而行。[衣]者,五蘊身也。 義貫:阿難瞿然(驚懼),[避座](起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乃[是]現[前]的[塵]境,於心海中所投射的[虛妄]影[相]而引起之分別心[想],而[惑]亂[汝]之[真]心本[性];然而之所以會有此惑亂之因,完全是[由]於[汝]自[無始]來[至於今生],生生世世皆是妄[認]六識之[賊為]骨肉真[子],更進而妄隨之起惑造業,因而迷[失汝]之本[元常]住之性,[故]於六道[受輪]回輾[轉]不息。 套用現在一句話:六塵就是詐騙集團!你只要牢牢記住一句話:不要被它騙了!這樣就OK了!被它騙了就是情緒一直高漲、貪嗔癡一直起來,這個你就是被騙了!現在你面前的一切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用這個觀念來學佛,見一切相,心如如不動。用另外一個角度說:這個世間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平常心就是道。所以,悟道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徹悟的人,天下沒事,沒事!不悟道的人,是隨時隨地都有事,沒有一件事情沒事!這不悟道的。所以,吃好東西的吃,知道就好;現在你面前的金銀財寶,內心了解就好。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冷靜一下。也許你現在剛好受到感情的重創而痛苦;也許你現在家裡剛好碰到小偷而憤怒!確實是這樣子。也許你現在為某一種公關而苦惱,上面的領導跟底下的人不配合,你活得很辛苦。但是,如果你學會了這一招:認了就是你的,這個就是業嘛,你既然沒有辦法轉換這個時空的跑道,你只有接受它。 譬如說:你結婚的老公是不學佛,他就這樣子,他呢也沒善根,可是你已經結婚了,夫妻常常吵架,一會兒又不錯,感情又恢復了,又吵架、又恢復……。那你學佛覺得困擾,可是已經生了三個孩子了,這個時候你怎麼辦?這個叫做業,被業“夾”住了,不然怎麼辦?有這樣的家庭,認了就是你的;要不認,又奈何呢?你說:我不認!不認命。不認命,你能怎麼樣呢?老公、孩子統統是現成的,難道還要恢復二、三十年前,再來找一個嗎?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嗎?就是這樣,事實就是如此了。所以,記得!算命不如認命,很多東西是很無奈的,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如此。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世間的真相。世間有許多的無奈,只要你肯接受它,任何的苦都願意接受它,它就會消弭於無形。所以,不要跟命運抗拒,跟命運抗拒的人,是不智之人,因為那就是業嘛,強大的業力嘛! 诠論:在此段中一開始,佛就教我們如何找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要找真心之前,先要能辨認妄心,別認錯了,認錯了,就會成了宗門所謂[錯用心],因而[認賊為子]。此中經文是說[認賊為子],而不說[認賊作父],為什麼?因為世間之為孝子者很稀有,但為人父母者愛護自己的子女的,卻比比皆是,很少有例外。所以認賊作子表示:一、對此六賊無條件的愛;二、視此六識為[我所有](如父之擁有子一樣);三、因認賊作子,反而對真的兒子(真心)毫不顧視。意思就是:放任意識心一直作祟,我們也毫無怨言,剛好碰到一點逆境,要修這個真心,我們卻內心自我抗議,一下子要調整回來是很困難的!以前叫做順生死流,現在碰到了逆境,要回復真心,人家打擊我們,學習忍耐、退讓,可以獲得到真心。可是我們不願意這樣子,我們內心裡面還是一直在抗拒真心的顯現。四、因妄認賊人為子,結果這賊子便成了[敗家子],蕩盡老父所有家財(善根法財),而不慚不愧、不厭不悔。 其次,經文說[失汝元常](本元常住真心),此元常之心,從相上看,[不失而失](雖沒真的失去,但卻顯出有如失去的樣子)。因為不會用啊!真心不會用,就像失去一樣,本性不會用。若依性而言,則[失而不失](依凡夫肉眼淺智而言,表面上看是失去了,但事實上還在,並未曾失去,只是不自覺知而迷失而已)。此即如《楞伽經》所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嗔恚、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這也與《法華經•信解品第四》中所言之浪子懷珠的譬喻故事,意義完全相同:本性猶[懷中珠],雖本自有之,亦未曾失去;然以不自覺知,故如同沒有,不得受用,因而淪落十方受苦。若不悟者,永無[復珠]、出苦之期。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注釋:[我心何獨供養如來]:[獨],只,僅。我的心那裡只是想要供養如來您一人而已。[遍歷恆沙國土]:[歷],親往,親身到恆沙國土去供養。[善知識]:善知識有很多層次,最下乃至雖只有一知一識,而能導引眾生入善法者,皆稱為善知識。其上者,或通達一經、一論之法,而能以之示導眾生入菩提道者,得名眾生之善知識。其再上者,通達一宗之法,能為諸眾生開演,令入菩提者,名為眾生之善知識。其最上者,為萬法盡通,達第一谛,自能行,亦能教他,示教利喜,令入無上菩提道。如是之士,具如來最正知見,為人天眼目,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是為眾生之大善知識。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此],此心,即我當前這個能推、能愛、能修、能謗、能造善造惡之心。[發明],開發闡明,指如來在前一節中之開示。此言,如果我這個能推、能愛、能勇猛修行、能造善造惡之心,如來竟然開發闡明說不是我的心的話。[我乃無心]:我就變成跟沒有心一樣。[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離],除了。除了這個能覺知之心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什麼可以說是我的心了。阿難在此所說之覺知,非真覺真知,實是六識取著、了別前塵之知。[我實驚怖]:小乘之人但知六識心,依之而建立四谛八道染淨一切法,而不知真如之法,今遽聞破斥,[遽]就是突然,被佛所破斥,即頓失所據。平常所依靠的那一顆意識心,被佛所破了,就是頓失所據。進退失所,莫知所之,故心生驚怖。《金剛經》雲:[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與此經不能聽受讀誦。]又雲:[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即是此義。[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兼],再加上。[此大眾],指在會的二乘行人。 義貫:[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是[佛]所[寵]愛的堂[弟],我當初就是因為這顆[心愛佛]的緣[故],才[令我]想要隨佛[出家],而[我]這顆[心何獨]只想[供養]承事[如來]您一人而已,我的心[乃至]想要[遍歷]如[恆]河[沙]數之諸佛[國土],以親[承事]奉[諸佛]如來,以[及]諸[善知識],甚至[發]起[大勇猛]大精進,而遍修[行諸一切難行]之[法事],這一切,從我初發心,乃至修一切善法及至成道,所有修行,[皆]須[用]到[此心]才行。今且不說修善,甚或造惡,[縱令]我會因造[謗法]之行,而[永]遠[退]失[善根],成一闡提、斷滅善根種性等,如是極大惡事,[亦]是[因]有[此心]才能造。[若此]能推、能愛、能發心、能想修行、能造善、造惡之心,如來竟然開[發]闡[明]是虛妄相想,而[不是]真[心者,我乃]成[無心]之人,而[同諸土木],而實在是若[離]了[此]能[覺]能[知]之心,[更]一[無所有]可當我的心;[雲何如來]竟然[說此非]我之[心?我實]在感覺非常[驚怖!兼此]與會之[大眾]皆[無不疑惑。惟]願如來[垂]施[大悲,開]發[示]導我等[未悟]之人。 诠論:阿難在此又是以訴諸感情為武器開始。又其論辯之舉證,為從初發心,乃至成佛,都引證了:若非有心,即不能為善,乃至造極重之惡,亦須有此心。在此,阿難說:[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境界嘛!他又說:[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這豈不是菩薩摩诃薩之所行?是故阿難實是大乘種子,而其所現聲聞乘人者,依《楞伽經》而言,非[實法聲聞],乃[權聲聞],就是方便而已,故阿難實為大菩薩之大權示現,由此可知。 復次,阿難說:[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阿難不知彼所覺知者,皆是塵影,而能覺知者,即是隨塵影現之六識心,此六識心亦因塵影而有,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故《楞伽經》說此為[依他起性]。諸位!依他起什麼意思?依他起就是:依靠緣起的條件,依條件而緣起,叫做依他起性。意思就是:沒有辦法單獨、獨立存在,就像我們今天講經,也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嘛!依他起性者,全無自體性,其性乃依他而得;易言之,以是[他]性,故無[自]性。因為假借著緣起性,所以,自己就無性了。譬如說:我們因為必需假借著父母親結婚才生我們,所以,我們這外色身,就是因為父母親的結婚生我們,這個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無自性了。所以,我們要二六時中牢牢記住,我們將來一定會化作一堆骨灰,我們一定千萬不能執著,任何的緣起緣滅的假相,學佛就會進入狀況。 以無自性,故實無所有,依他緣幻化而已;是故禅宗二祖大師[覓心了不可得];又二祖不安之心者,並非其本心(本心無有不安者),而是此緣塵而動之六識心,以緣塵而動,故不安。諸位!這個就是關鍵了,你為什麼今天心不安?你就認為這個色聲香味觸是真的、你認為這個家庭組織是真的、你認為山河大地是真的、你認為這個心情是真的、你認為金錢是真的、名利是真的,在聖人看,這個都是虛幻的。我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我自己在考慮,說:我要做什麼?參選總統嗎?總統干了八年,也是要下台啊!做什麼?做台灣首富嗎?還是要競選立法委員?在思惟:這個也會下來啊,那要做什麼呢?當歌星?當影星?也會老啊! 我現在偶爾在看這個報告新聞,那些老歌星,以前年輕的時候,長得多帥、多好看!現在一看,哇!那個台語的老歌手,都是七十幾歲了,看的時候,唉!額頭都有皺紋了,歲月不饒人啊!佛在《阿含經》講:人的出生跟死亡,就像太陽,日出與日沒那樣的迅速,講得真是好啊!人類的出生跟死亡,就像日出跟日落一樣地快速,一下子日出,一下子很快就日沒了,無常迅速,很快就輪到我們!對不對?像我們這個車庫,幫助了多少個往生了!這個車庫,幫助了好幾個往生了呢! 將來我往生的時候,記得,五樓的客廳大一點,在這裡比較小,我走的時候,五樓的客廳比較大一點,沙發就弄出來,就在裡面助念吧,送我一程。要不然,就跑到內門去助念,看多少游覽車來都放得下,就可以做大型的追悼會了。不過,也不用什麼追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本來就是幻。生是幻,死亦是幻,生死是幻,涅槃還是幻,究竟無所得嘛!辦小場的,師父往生辦小場的,度少眾生,一個儀式而已嘛;辦大場的,就度更多的眾生,熱鬧,有的眾生會因為這樣而學佛。所以,法師生、老、病、死,統統是在度眾生,看你怎麼示現的?很多人看了師媽那一片追悼會很感動,你們看了沒有啊?阿嬤那一片,大家看了很感動,沒有看的人,請那一片回去看,很多人看了都感動得掉眼淚,師媽功德無量!往生以後拍成記錄片,也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底下,然以是依他起性,故[了不可得]。若實照見依他無性、無實、了不可得,則破妄識矣。所以,記得!對境寂然,常不離佛,對一切境界,你記得!學一招,而這一招要終身統統要用的,二六時中統統要用的,就是放下。然阿難在此仍執此妄識為有實體,乃至更執此體為其本心,今被破斥,是故惶惑之至。 因為現在九點五十九分,我們今天課就上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