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2007.9.15——2008.3.9 文殊講堂 第十六張DVD 卯七 顯見無礙,這一段在顯示見性是無所障礙的。看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捨,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辰二 如來顯性無礙 (分五)] [巳初 明不定由塵] [二 教忘塵自遍] [三 以反顯難謬] [四 出成礙之由] [五 教轉物自在 今初]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佛對阿難這麼說:一切世間,只要是緣起的,不管是大的相;或者是小的緣起的相;或者是分內、分外,這一切凡所有相的大小、內外,包括諸虛空,諸所事業,這種種的現象、情形,各屬前塵,全部都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東西。前塵,都有因為我們著相,於內分大、分小、分內、分外,這個一切世間林林總總就會起爭執,就會障礙我們的見性。所以,不應說言,你不應當說:我們能見的見性,這個見性舒縮。[舒]就是伸展開來,把它展開來,也就是拉長距離的意思。[縮]把它縮小,凡所有相,有分大小、內外,一切世間;但是,我們的見性並沒有這一些,你只要於相上不住著,如如不動。所有外界的境界,各屬前塵,無關於見性。 [以下如來,顯性無礙,此總示大略。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凡所有事相業用,該上下方圓等類],[該]就是包括,包括定位在上或者是下;或者是形狀的,方跟圓形的等類,[皆屬前塵而有留礙],[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種相,它不是緣起生滅、無常的假相,皆屬於前塵而有留礙,就是說:這些外面的對凡夫來講的假相,就會障礙了這些凡夫。所以,凡夫會爭得頭破血流、不可開交,就是不知道生死無常、緣起緣滅的道理。[非關見性也]。如果你懂得這個見性,不生不滅的見性,那麼,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者]:你可以講外面的假相有大小、內外;但不能說:我們的見性是展開,或者是縮小,不應當這樣子。那麼,這個另一個角度講:我們的見性並沒有拉長,也沒有縮小,並沒有這樣子。[舒縮意該斷續],這個伸展開來的舒,還有縮小,[意]就是:當然它的意思是包括斷,就是被夾斷;[續]就是連接、繼續下去。所以,該斷、續,這個意思更清楚。[應知見性不變,不因境礙,而有縮有斷。又見性隨緣,在大見大,處小見小],很明顯的就是:見性其實不受外塵的干擾;我們之所以受外塵的干擾,是因為我們有強大的執著、強大的分別、強大的顛倒的力量,太強了!如果我們這些執著、分別、妄想、顛倒,都沒有的時候,如如不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見性並沒有大跟小啊,是因為我們妄想、顛倒、執著、著想,立大小、內外。[亦非塵之所能礙也]。只要你認識了這顆心,徹底的了解能見的心,只要無所住,能這麼樣做,而且他懂得堅持,開始分分秒秒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些外在的存在的,有等同於無。修行無關外在,但是,對凡夫來講:沒有外在卻很難去配合內在,畢竟凡夫功夫、能力都不夠,所以,修行,它需要慢慢一步一步來;但是,需要抓到了根本,就是明心見性。[而眾生妄見],這妄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執著,分大分小、分內分外,所以,他的煩惱、痛苦就不會斷掉,這個妄見,它就是知見立知,真如自性本來就無見,頭上不安頭,般若智慧從開始到現在,亘古以來都存在,涅槃的妙心,從來沒有減、沒有增;沒有大、沒有小,可是我們不懂,我們在相上強加大小、來去、增減,所以,我們不得不辛苦的過日子。[大小之遷],[遷]就是生滅流動,看大的時候,譬如:錢多我們就很高興,或者房屋很大,就很高興。如果小的話就起煩惱,聖人不會這樣,要是聖人的心境,你一個蒲團,家裡儉樸,他一樣心安理得的過一輩子。[別有元由],是不是有什麼原因?[下科自明]。下面那科講得很清楚。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 佛陀要用比喻,要阿難自己審定、理解。譬如方器,就是方形之器,那是正,四方形的意思。譬如:在四方形的器具中空,中見方空,中間你會看到方形的虛空。吾復問汝,我現在問你:佛陀就問阿難了,此方形器具當中,你所見到的四方形的這個虛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這個四方形的虛空,是一定是四方形的嗎?還是不一定是四方形的。這個就是世尊要阿難自己審定。 再講一遍:譬如方形的器皿當中,中間你可以看到方形的虛空,我現在問你:你這個四方形式器具當中,所見到的四方形的虛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這四方形的虛空,是固定呢?還是不固定。佛要阿難自己審定。 [此以喻明塵],就是來用這個比喻,說明外在的塵境無關於見性。[大小不定],因為這個外在的世界不是大就是小,[全由於塵],都是一個外在的塵。[但得亡塵],這個[亡]不是說消滅它,但得亡塵,也就是了解這個塵自生滅,自性本來就空,你只要了解這個萬境,懂得放下它。[自然無礙。今以見性譬虛空],用這個見性來譬如虛空。[塵相譬器皿,塵相有大小內外,而見性無舒縮斷續],完全沒有的,因為這一段是在講我們的見性無礙的,也沒有展開來;也沒有縮小;也沒有把它夾斷;也沒有接續。[其猶器有方圓],這個器皿有方、有圓。但是,我們這個虛空是沒有一定的相。[空無定相。先舉方器,中見方空,分開定方與不定方兩義]。兩個角度來討論。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先解釋一下:如果說空已經被你的方形的器具定位了,說:這個虛空是方形的,那麼,再安下一個圓形的器皿,這虛空應該不會變成圓形的,因為虛空已經被你的四方形所定位了。如果這個虛空被方形的器皿所定位,說它一定是方形的,那麼,別安圓器,空應不圓?好!把筆記下來,看我這裡,這個是方形的,他這個意思是說:這個是方形的虛空,外面是器皿,裡面是空的。如果說:這個虛空被器皿所固定,它變成一個方形的。我們在方形的中間,再加一個圓形的,就是比方形的還小;方形的大,在中間加一個圓形的,這樣觀想。如果方形的虛空已經被固定了,我們再放進去一個圓形,就應怎麼樣?空應不圓,這個虛空不一定是圓的,應該不會變圓的。反過來講,就是虛空沒有被固定變成方形的,所以,圓形的器皿放下去的時候,它才會變成圓的。聽《楞嚴經》,他思惟的理念要非常強,反應要非常的快,才有辦法,否則你根本就轉不過來。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如果這個方形的並有固定,好!放這個方形的器皿,如果沒有固定的方形,則,如果不一定的形狀,則在方器當中,就見不到方形的空。這段意思是講:說不定的形狀也是不對,器皿方形的,就見到方空。講定也不對,如果定的器皿,見到的這個虛空,就是一定是長方形的話,安圓形就不會變圓。換句話說:定,一定形狀是不對的;不一定的形狀也是不對的。再講一遍:如果一定說是方形的虛空,虛空是方形的,中間再加上一個圓形的器皿, 空應不圓,虛空被固定了。若不定者,則在方器中,應無方空。如果這個是不一定的形狀,在方器當中應該沒有方空,也就是說:它的形狀不一定,為什麼會有跑出一個方形的虛空呢?因為不定形故。所以,不一定,虛空並沒有一定什麼形狀。這個虛空,在這裡是表示我們的如來藏性,方、圓都是塵,比喻都是外在的。 [此明二義皆非。若言定方者,易以圓器],[易]就是改變。[空應不圓],如果你把這個虛空固定變成方形的,那麼,改變一個圓形的器具放進去,這個虛空應該不會被你變圓,因為它已經是四方開了。[既隨圓現圓],那就表示[是不定方];說不定方也不對,如果不定方的話,那麼,放長形的就會變成圓形的;放圓形的就變成長方形的,也不對。[],這就表示講不定形若言不定者,則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之相狀也是不對;講一定的形狀還是不對。[今既器方而方,是又定方矣]。若言不定者,則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之相,現在空上器皿是方形的,而這個方形就是因為器皿的關系,好象又被固定了,所以,是又定方矣。[兩應字,皆讀平聲]。 所以,這一段在強調什麼?虛空本無相,所以,說一定的方、一定的形狀,不對;說不定,也不對。因為它隨相而有方形跟圓形的,而虛空本身並沒有增減,這虛空是比喻我們的見性並沒有增減;而分大、分小、分長、長方形的、分圓形的,其實都是外在的六塵。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為在]? 你所說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見性突然變大?斯義就是:一下見性變大;一下子見性變小;一下好象縮小;一下子又好象被夾斷,不知道斯義就是:一下子變大、變小、變縮小、或者是被夾斷,不知道斯義所在。義性如是,大小之義,見性為何有大小之義,就是如此。義性如是就是:我們一下大、一下小,就是這個道理,義性如是。見性其實沒有大小,而是因為眾生的執著,是因為緣起的假相把它隔開來,隔成大、小等等。所以,義性如是,雲何為在?雲何為有定,有一定的形狀。雲何為在?哪裡有一定的形狀在呢?就像虛空,虛空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啊。 [汝先言,不知大、小、縮、斷之義所在,而見性大小之義,與定不定之性,如虛空者是也]。虛空本來就沒有什麼增減,就像我們的見性,並沒有增減,[虛空隨器而現方]、注意這個[器]在心法表示分別心,隨你的這一顆執著和分別心,它就會變大、變小、變圓、變扁的。因此萬法唯心現量就是這個道理。虛空本來就沒有,我們的見性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修行,它的根本大法就是明心見性,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這個道理。虛空隨這個器皿,而現方形、圓形之相,[雲何為有定在耶?初不定由塵竟]。怎麼一定是方形或圓形,沒有的! [巳二 教亡塵自遍] 只要你放下外在不實在的虛妄的假相,你的見性就會周遍。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阿難!如果你想要欲令進入沒有所謂的方形,也沒有所謂的圓形,意思就是:你想要進入見性的功夫,你想要進入佛陀的菩提究竟的涅槃,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阿難,若復有人想要欲入無方圓,但除器方,[但]就是只要,只要把這個方形的或者是圓形的除掉,讓這個虛空之體性顯露,你會發現,空體無方,虛空並沒有被固定。所以,空體就是空之體,虛空之體性並沒有被固定。所以,不應說言,更除虛空,你更不應該說要把虛空除掉,[除]就是除去虛空。所以,虛空本來就沒有方跟圓,所以,更除虛空,就是更除去虛空裡面的什麼方形、圓形的,虛空裡面本來就沒有方形和圓形的,方形、圓形是因為器皿所造成的,虛空本來就沒有這些方、圓,你為什麼要除去虛空裡面的方跟圓呢?你不需要除去虛空中之方圓,方相所在,方相就是指方和圓,方相之所在。因為虛空本非方、非圓,不必除去虛空,虛空本來就無相,本來就無礙的。我們的見性也是一樣,但懂得無心是道,直下無心便是道,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方圓。所以,見性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很多了,你看到任何一種假相,你都了解那是虛妄的不實在的,但是,我們又必須過現實的生活,也不能講得太理想主義。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這個現實的生命當中,你會有種種的挫折、逆境、痛苦、病苦、沒有錢、被人家謾罵、扭曲、毀謗,這種種的挫折;乃至於你也會活在一種很有錢、地位很高、學歷很高這些種種,但這些都是緣起的假相。見性,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生命的底層,智如湧泉,我們有這個智慧的深泉,只要你肯開采出來,就在當下,放下意識型態;放下種種的語言、文字,進佛陀的無诤的世界。所以,《六祖壇經》裡面,為什麼講那一句話呢?說: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過,自非卻是左。如果一個真正修行人,了解萬法唯心現量,了解萬法唯心所造。那麼,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就一定不去看人家的過失;若見他人過,如果發現眾生有過失了,你動個念頭去非,自非卻是左,[自非]自己動個念頭,去毀謗別人;[左]就是不對,自非卻是左,左就是:這樣子你也不對。這樣你就不了解塵自生滅,自性不動的道理。為什麼我叫你們八大宗派都一律尊重,每一個道場、每一個法師,都有他的風格,因為時空、背景不同,經典的依據、修行的法門、方法都不一樣,我們明心見性的時候,這個不關我們的事情。為什麼如此一再的強調?就是要開發我們的見性。等我們開發出來了,我們會發現,我們現在就是極樂世界,什麼都能忍受;什麼都能看得很開;什麼都進入無诤的狀態,徹底的解脫。因此,佛經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很難;但是,一句話就可以搞定!你想要脫離苦海嗎?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句話。你能夠徹底的看破這個色身五蘊皆空,那麼,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超越,就是不要把它定位說:這個是我的、我所擁有的,你會爭就是因為有一個[我]嘛! [此輾轉解釋,見性無礙。故謂阿難,汝今欲令虛空之入],想要進入[無有方、圓之相,但除器之方、圓,空體本無一定方、圓,不應說言:除器之方、圓外,更除虛空方、圓相之所在也]。你只要放下外面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見性自然顯現,放下外塵,見性自然顯現。更不應該講說:我要除去見性裡面的什麼假相,沒有相可得啊!要除去心中的假相,那叫做頭上安頭了,自性本來就空啊。如果你了幻即離,佛法,一句就可以搞定它!了幻即離,這個《圓覺經》講的,如果你能夠了這個種種的幻化的,直下無心,[離]就是放下,那麼,你就進入菩提之道。[法合欲令見性無大、小之相,但除塵(界空色塵之相)之大、小,見性本無一定大、小,不應說言;除塵之外,更除見性大、小相之所在也]。[界]就是分清楚,但除塵,塵,那麼就職界,分清楚什麼是空,什麼是色塵之相之大小,見性本來就沒有一定大小,不應說言,除塵之外,更除見性的大、小之所在,那是不對的!你把見性除掉,你怎麼修行?所以,修行他搞錯方向,他會拼了老命往外一直奔馳,設定一個極樂世界,好象離我們很遙遠,然後一直設定一個目標,拼了老命要去追求極樂世界,也不懂得說我這一句佛號,就在心性當中顯現,不知道這個道理,即心就是佛,即心就是淨土的道理。你要牢牢記住!心外無淨土,心外無佛,心性以外沒有佛的;心性以外也沒有極樂世界的。所以,念念要從心起,要記住這個。[大、小由塵,但得亡塵,而大、小之相自泯]。這個亡塵就是:你只要肯放得下假相,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就是這樣。你只要肯放得下這個緣生緣滅、無常假相,那就沒障礙了!而大、小之相自泯,[泯]就是滅,就沒有了。[則見性廓周法界矣!二教亡塵自遍竟]。你只要放下緣起緣滅的生滅無常的假相,我們的見性,它就會周遍,沒有缺陷的。 [巳三 以反難顯謬]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窦,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佛陀:就像你阿難所問的,見性一下大、小;一下圓、方,假設說,你不了解,所以告訴你,就你的觀點來找出你的問題。所以,這一段叫做反難顯謬,顯示阿難的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像你這麼樣問我佛陀,說:入室之時,縮見令小,就是當你來到這個室內,會發現縮這個見性令小,假設你這樣的角度來論斷。佛反問,那麼, 我們抬頭仰觀日時,我們抬頭看這個太陽的時候,難道你也拉長了你的見性?這個[挽],見性拉長。難道你同時拉長你的見性,齊於日面?到達太陽的表面,難道是這樣子嗎?佛陀的意思就是說:見性並不是因為你進入室內變小;也不會說跑到室外看到太陽,見性就變得大了,無關於大、小、遠、近的,在小見小,在遠見遠,在近見近,在大見大,大、小、長、遠,無關見性的。若築牆宇,好!如果說:築這個牆宇,能夾見斷,見性讓它斷掉,穿為小窦,寧無續跡?你看看我們左邊是公園,我們這一堵牆壁,在沒有建文殊講堂的時候,這裡面跟外面的虛空是平等的,是的!現在把這個築一道牆,把文殊講堂跟公園隔開來了。阿難的意思就是說:這一道牆把我們的見性夾斷了,我們的見性變成一段在裡面的見性,一段在外面的見性。佛陀說:好,你這樣子的懷疑,築一道牆,讓它分裡面的見性還有外面的見性。穿為小窦,窦就是說:我們把這個牆壁挖一個孔,寧無續跡?怎麼找不到見性接續的地方呢?如果有分內跟外,打一個洞,我們打一個洞的時候,牆壁挖一個洞,你有沒有看到痕跡?牆壁有啊,牆壁可以看到痕跡。見性有沒有痕跡?沒有啊!見性當然沒有痕跡! 講堂有的人搖頭,有的人點頭。這裡這是一張紙,分你那邊,還有我這邊。如果是有形狀的東西,它可以看到接續的地方。把這張紙中間挖個洞,好!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衛生紙挖洞地方,外面接裡面的痕跡啊?很清楚的,紙張分內跟外,這裡有痕跡,這裡沒有痕跡,你怎麼知道破一個洞?怎麼一直搖頭?這裡沒有一個痕跡,你怎麼知道破一個洞?這有痕跡嘛,相有痕跡。現在,我們的見性有沒有分裡面跟外面?沒有啊!就是說:這一張紙遮起來,我們有分外面、裡面;如果假設這個見性被夾斷的時候,分外面裡面,那麼,現在打一個洞,你看看這個見性應該有痕跡吧?意思就是:見性沒有分裡面跟外面,相有分內外,有種種的痕跡,見性沒有啊,要不然你怎麼找到見性的痕跡,說你的見性痕跡在哪裡,你怎麼找得到?是義不然,佛陀說:這個道理是講不通,不是這樣子的。 再解釋一下:若如汝問,就像你阿難問我佛陀的,進入這個小小的室內的時候,縮小了你的見性,讓它為小。我們假設你這樣的問,這樣的觀念,就以你的觀念來討論,那麼,出到門外去看太陽,難道你也拉長了你的見性,達到太陽的表面?如果築這個牆,把它圍這個牆壁起來,能說夾斷了我們的見性,能說我們的見性,一半在裡面,一半在外面,如果挖一個洞,就能夠看到見性的痕跡?事實不然,我們見不到見性的痕跡。[窦]就是小孔、孔穴;寧無就是:怎麼會沒有接續之痕跡呢?是義不然,這當然是不對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此之反難,要當機自審,以顯其謬。若如汝先所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則汝仰觀日時],跑到外面去看太陽,[豈能挽引長也],就是拉長,難道你拉長你的見性與太陽等齊?[見齊於日之面前耶?此乃令審,觀日非舒],觀看這個太陽的時候,我們這個見性並沒有特別的拉長,[舒]就是展開來,拉長。[自知入室非縮矣]。就了解,我們進入室內,我們的見性並沒有縮小。[若築牆宇,能夾汝見令斷],變成一段的見性斷在室內;一段的見性斷在牆壁的那一邊,表示被截成兩段了。那麼,截成兩段的時候,[則將牆宇穿為小窦(孔穴也)時],怎麼樣?[寧無接續之跡耶]?怎麼會沒有接續的痕跡呢?[此亦令審穿無續跡],[續跡]就是接續的痕跡。譬如說:我這兩只手,二食指相接,你會看到接縫,它中間的痕跡。[自知夾無斷痕矣]。所以,這一段是食審穿無續跡,自知夾無斷痕。[而疑縮疑斷],疑就是疑這個見性被縮小了;或者是懷疑這個見性被夾斷了。[俱非正義]。都不是正確的。[故斥之曰:‘是義不然’]。所以,佛陀反過來問阿難,告訴他觀念是錯的。叫做[三以反難顯謬竟]。 [巳四 出成礙之由]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迷己為物,對自己不了解。我們真心被迷惑了,無明業力轉換出來的這個色身當中,把它變成一種假相,一種執著的、分內、外的一個對象。而不知道此身是生滅、無常、必壞之相,不知道這個色身是緣起、緣滅的、是強幻的。迷已為物,把自己的真心變作了萬物,叫做迷已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我們迷失了真心,這一顆無所住的真心如如不動,我們現在被物所轉,所轉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就是:全部都受到影響了,沒有一時一刻不在重復的執著、分別、痛苦,想要解脫這個痛苦,又找不到方向;想要修行又碰不到明師;想要解脫,又沒有碰到正法,這個就是福報跟因緣不夠。所以,學佛就是徹底的認識自己,我們失去這個本性,被這個外境影響,故於中,在這個真心當中,變成妄動,裡面觀大觀小。 [此出成礙之由,由於法執]。因為我們這個色身叫做我執;離開我們這個色身,外邊統統叫做法執,根、塵、識十八界所建立的,統統叫做法執。[眾生法執未亡,執心外有法],不知道萬法乃是心性所影現出來的。[動成有礙,法執一亡,自可同佛作用,惟妙覺明,圓融照了,無有少法可得,夫復何礙?一切眾生,總該]包括凡夫、外道、權位菩薩、小乘等等,[凡、外、權、小而言,夫見本不可礙,而物亦不能礙,而凡、外、權、小,畢竟成礙者,皆從無始無明住地而來,迷己真心,而為萬物,不了萬物皆己,遂失本來一體之真心,而執心外有實法。迷字即是法執,乃為成礙之由,不達萬法唯心,遂有心、物之分,非惟物不隨心轉],不但這個萬物不能隨心而轉,[而心反被物礙矣]。就看什麼著什麼,[故於是中,即是於一體之中],就是在這個真心一體當中,[觀大觀小,逐境遷移],心情每天都受影響。[動被物礙]。[動]就是只要妄念一起來,就被物所障礙。[又不僅觀小,是為物轉,即觀大亦然。以界相尚在,塵相未亡,總成有礙]。其實要亡這個塵相,你只要無心,照見五蘊皆空,從內觀,所以,佛法叫做內觀法。[須知物本是心,迷之為物,則能礙心,亦如冰原是水,結之成冰,則能礙水;果能返迷,自可轉物矣]!這個要返迷,不認識自己,就沒有辦法,不認識、透視自己,太不了解自己,就會形成障礙。 有一個自稱為高音歌王,世界級的高音歌王叫做帕華洛帝,這個高音歌王有一點胖,自己稱為胖胖洛帝。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來,他就跟好朋友講,說:我這個歌聲救了我一命。好朋友說:唱歌也能救你一命?他說:真的,不騙你的!為什麼呢?胖胖洛帝這樣描述說:有一天,我在練習歌喉的時候,高音的時候,突然唱得很高。我們對面住了一個凶神惡煞,我突然拉高嗓子的時候,他突然跟我講:你再唱下去,我就割斷你的喉嚨!他朋友問他,你怎麼回答?他說:我從此以後就不敢唱了,就這樣救了我一命了!這個好朋友就說:那你就把那段唱給我聽聽看。胖胖洛帝就開始拉高嗓子,唱得很高,然後,問他朋友說:你感覺怎麼?他朋友說:我確實想殺掉你!那胖胖洛帝就說:我唱的這麼好,為什麼你們的感覺都一樣呢?就是太不了解自己的歌聲了!所以,他的歌聲是的的確確救了他一命,意思台語說:自己多爛不知道,再唱下去,人家就要殺他了![轉物者,即轉萬物為自己,如融冰為水,水自不至礙水也。四出成礙之由竟]。只要把冰融成水,水自然不障礙水。記得!你把萬物看作是自己,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心顯現,萬法都是我們的心性所影現出來的,你會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你會珍惜一草一木,因為那一草一木都是你的心所影現出來的;你會珍惜現在每一種對你有幫助的,你會很感恩!你也會感恩那一些對不起你的人,因為他讓我們成長;你也會感謝到那一些極惡劣的眾生,因為他讓你見識到可惡的一面,他就是一面鏡子。當悟道的人,會把大地轉換成感恩的時候,你便懂得菩提之道,全在心性裡面,完全不離當下。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個道理,你動什麼念頭,就會得什麼結果。因此,一個人能夠掌控自己,就是真正修行人。 這個轉物並不是把這個物相轉過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一句最主要是對凡夫來對襯說法,我不是要把山河大地轉過來,不是這個意思。轉物的意思是:你只要不受假相的影響,從此以後,不再住著,也就是轉萬物為自己[的心性],這三個字加下去,才知道原來萬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也就是轉萬物為自己的心性,如融冰為水,水自不至礙水也。所以,萬法融入你的心性,你就不會有任何的障礙;起煩惱,也是我們的心自已煩惱,分內、外才起煩惱。 [巳五 教轉物自在]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這一句可是修行的關鍵!諸位!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句話,很多人會誤解。就說:能夠把它轉動!不是這個意思,你只要保持如如不動,不受假相的影響就轉動。所以,轉物變成心性,是這個意思,不是要去轉外面的境界,那壞了!那就變成外道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有很深的含義!萬物不需要去轉,萬物,你只要把它轉入你的心性,記得這樣轉,不要往外轉,要往內轉。就是:一片森林是我們的心性,看虛空當中的星球、月亮,也是我們心性所影現出來的。科學家,當然讓我們了解宇宙的深奧,但是,到最後就會變成數目字,星球的長短、大小、方圓,其實都是心性的東西。說:地球離月亮三十八萬公裡,我們地球到太陽,光來跑的話,八分三十六秒,光一秒鐘三十萬公裡,地球的七點五倍,地球的一周差不多十萬公裡。三十萬公裡乘以八分三十六秒(五百一十六秒),太陽距離我們地球。現在科學家是這樣子,沒有錯。給我們有一個距離的觀念,但是,在佛的心性來講,那個只是一個數目字,那個距離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數目字,在心性當中,只是一個符號,三十萬公裡是一個符號,一百萬公裡、二千萬公裡,還是符號,都是符號。所以,完全都是我們的心性,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果你能夠把假相轉入都是你的唯心現量,不受影響,喔!原來都是你的心,那麼,這個就是佛。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就是沒有內跟外。 [轉物之功,須憑妙智],絕對要有妙智慧,[悟圓理,破法執,悟明心外無法,法法唯心,轉萬物為自己,則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此由事法界]的角度來說,[而悟入理法界也],理法界就是無生。[繼起]一切法無生,圓滿[圓修],就是圓心性而修,圓滿心性的修法,叫做圓修。無一法不會歸到自己圓滿的心性。所以,[亡塵入性],放下這個外塵,[以性融塵,則同如來。以妙明不生不滅之自性,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就是理,無理就是事相;一就是平等不分別,無量就是分別、差別。所以,無量的差別相就是平等相,一個平等的相,就是無量差別相。[而證入理事無礙法界也。則同如來者,法身如來也。法身以理為身,圓融無礙,隨舉一法,體即法身。由理事無礙,然後身界無分],身是內、是小;界就是外,是大。那麼,內外、小大,內身的小,外界的大,根本就沒有分別,因為同一個心性。[塵毛相即],[塵]是指剎塵,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塵。這個[塵]不是指顆粒微塵,這個[塵]是指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無盡的世界叫做塵,也就是大了。[毛]就是小,大跟小相即,互相攝入,有的講:無盡的虛空攝在一毛;一毛能融攝無盡的虛空,無盡的世界。[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而證入事事無礙法界,即同如來],無一種事相可以障礙他,這個事事無礙法界,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其實都是同一個心性、如來藏性。這一句話意思也可以講:少許一點點的般若智慧,就是全體的如來藏性,就是包括三無量三千大千世界,這一顆顆粒微塵的道理,跟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證入事事無礙法界,即同如來,[稱性作用,一切自在矣]!所以,學佛就是學自在。 [昔]就是過去,[僧]就是出家人。問什麼?[問谷隱聰禅師]過去有出家人,問谷隱聰禅師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萬相存在,它是硬邦邦的外在的物相,你如何轉它呢?谷隱聰禅師說了,[聰曰:吃了飯,無些子意智。]就能轉物。吃了飯,你只要平常就吃了飯就沒事,無些子,沒有一點點,意智是指心中的掛礙、執著的意思。這個[智]不是指智慧,指分別心,沒有一點點意識心、分別心。假設說:你能吃了飯,就在這麼當下,沒有執著和分別心、沒有掛礙,就是轉物。[若有意智],如果有執著和分別,[意]指執著;[智]指分別,為物所轉,[為物轉也。又僧問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韶國師就問,[韶曰:汝喚甚麼作物?][喚]就是把它叫做,本來是唯心現量,如來藏性,你把這個心性當作物來看,意思是說:你怎麼這樣問?萬法唯心所造,哪有外在的假相?什麼物可以轉啊?整句的意思說:[聰曰: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則為轉物。[又僧問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韶曰:[你喚甚麼作物?]就是你把它當作什麼來說呢?萬法本來是唯心現量,你為什麼一定要把它當作是一種東西呢? 就問了,[曰:恁麼則即同如來也?][恁麼]就是要怎麼樣,要怎麼樣才能像佛陀如來?[韶曰:莫作野干鳴],野干,它不是獅子,如同狐狸,比狐狸小一點,群形動物,就像狗,叫聲像狼。野干鳴就是:不是真正的獅子。獅子是指佛陀、大徹大悟的。意思就是:你在語言、文字裡面打轉,還在這樣問!莫作野干鳴,千萬不要把不是獅子的野干亂叫,當作是獅子吼。[擬同如來],這樣可以象如來,是不可能的!你一問,便落入語言、差別意識狀態。[即千裡萬裡]。千裡萬裡就是差之千裡萬裡,差太多了!意思是說:明心見性是見證的功夫,不是你用任何的語言、文字、意識型態可以去接觸到的,除非你有證量,否則你怎麼問,統統不對;你怎麼講,統統勾不到佛的心境,永遠不可能!你不是獅子吼,你只是冒充獅子的野干,野干只是像獅子這樣叫,可惜不是獅子。你這樣問,看起來又好象你有修證,事實不然,完全沒有內證的功夫。意思就是:見性這種東西,不是你可以拿來討論的,任憑你怎麼講,統統不對,除了你也有內證,法法相同。 [又此兩節文,若按相宗解釋,一切眾生,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諸位!其實這個是方便說,這個是不得已的,沒辦法,這樣講,有合的、分合的話,那就不是絕對了,是方便說,為了次第性的解脫。所以,相宗的解釋是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成阿賴識。此識有見、相二分,不知見、相二分,本來不離一心,以能見之見分,取所見之相分,如下文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心就是說:用這個妄想心,去取這個自心所影現出來的這個外在的境界,事實上,身、物同一體的,我們現在不知道,真心迷了,就變成用妄心,妄心就起這個妄心所現的境界。非幻成幻法,本來都是同一個如來藏性,我們現在迷了非常嚴重,回不去,本來是真,非幻就是真,成幻法。[此為迷己為物,既迷為物,則失本心,將心認作物,不了是心,則非失似失矣]。我們把天地萬物,這一顆真心所影現出來的假相,也是真心,我們卻把它誤認為是物,不知道就是如來藏性。[由是心、物兩分,見分恆被相分所轉,逐物意移,故於相分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者:見、相二分,如蝸牛二角],這個在唯識學我們有講過,蝸牛伸出二只觸角,看起來像二只觸角,但是,縮回來卻同一個身體。我們見分跟相分,看起來是分開的,我們身心跟外在的世界,看起來是敵對的;但是,佛陀大悟以後,卻發現身心、世界本是一體的。所以,迷妄以後,故於相分當中觀大觀小,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就是見、相二分,就像蝸牛二只角,[出則成雙,收則歸一],成雙就是見相二分,歸一就是自體分。[現要轉物,相分即是物,必由見分去轉他,如何轉法]?唯一的修行的關鍵就出現了:[但要見分不取相分],只要你的精神作用,把這個意識心化作如來藏性,不取相,就變成真如心,因為了悟妄心、妄境界不可得,這個就用真如藏、如來藏性,所以,只要見分不取相分。[不取無非幻],這個[非幻]就是真。如果你不取相,則連真也不存在,無[非幻]就是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不取相,也無有真心可得。不取則無非幻,[無非幻]就是沒有真,叫做不立真心。你只要不取相,亦無真心可立,不可以立一個真心,叫做不取無非幻,只要不著相,也沒有一個真心可安立。[非幻尚不生],連真心都不生,就是不可以頭上安頭,如來藏性本來就是真心。 非幻,就是真心尚且不立;[生]就是立,連立這個真心都不行,因為它是絕對。[幻法雲何立]?這個虛幻的法,如何能夠存在、安立呢?所以,[則無物可轉矣]!真的是沒有東西可以轉動。[如性宗金剛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諸位!這八個字,是修行的最快速的指導原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穩住了這八個字,一切成就!修行能理解同時實踐這八個字,你就是菩提道上的眷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則同如來矣。相既叵得],就是不可得,[礙從何來]?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此明體自在,屬理事無礙法界]。這《華嚴》的思想,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眾生迷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諸位!沒有一個人不錯認為這個緣起的四大是自我;認識這個四大是假我,還要放得下它,這可不是這麼容易,因為那個慣性意識太強。[則被四大留礙而不圓;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什麼叫緣影?就是六塵投射出來的假相,我們認為:那個就是我的心啊!自心相,其實這個就是妄識的意思,妄識為主人。四大假我,把它誤認為真我,不知道這個色身會爛、會死、會長蟲、會變成一堆骨灰,不知道。妄認執著、分別的意識心,這個就是自己的心啊![則被六塵障蔽而不明;即是認物為己。又妄認諸法,心外實有,即是迷己為物],為什麼迷已為物?因為定位一個:這個叫做[我]!這內;妄認諸法是心外是實有,分一個內跟一個外嘛,就分內外。[所以動被物礙],你只要動念,就被外物所障礙。被物相、假相所障礙。[今既轉物,則身為法性身,圓照周遍,心為妙明心,靈明洞徹,萬物身心,本來一體,即所謂澈法底源,無動無壞,身心即是法界,不動之道場矣]。記得!對眾生要慈悲一點,就是對自己很好,善待眾生,就等同善待自己。 [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此明用自在,屬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我們在《華嚴經》有講過。[廣狹自在無礙門也]。我們准備把它整理出來。[亦即第四卷,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之義相。毛端即一毛頭上,屬正報之最小者;國土即佛剎大千世界,屬依報之最大者;毛端含國土,即以正攝依];因為毛端是正報,國土是依報。即以正攝依,[正]就是正報,攝這個依報。[國土在毛端,即以依入正],以依報入於正報。[毛端看國,而國不小,即小中現大也;國外觀毛],就是國土外來觀小的毛,[而毛不大,即大中現小也]。他用一個比喻,很容易了解,[如一尺之鏡],只有一尺的鏡子,[而現千裡之境,境在鏡而不小],[境]就是外境,那麼廣大的外境在小小的鏡子裡面,所以,外境在鏡子裡面沒有小;小小的鏡子含有廣大的外境,[鏡含境而有余,依正相涉,不相妨礙,小大相容,無不自在,即廣狹自在無礙玄門也]。 [前文故於是中,觀大觀小,乃是正報被依報所礙,見性被境界所遷。此則非獨不礙不遷,且能相即相入,而成無障礙之妙用矣]!佛有,我們眾生沒辦法![又較前亡塵境界,更是甚深,彼但圓照法界,而得理事無礙,此則大用自在,而得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所以,這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不管你在哪裡念,哪裡就會感應。[見性之妙,無以加矣!此科以見性無礙而論,觀大觀小,轉物自在無礙,是四義中妙義,又兼具如來藏,不動周圓二義。七顯見無礙竟]。愈來就愈圓滿了。 [卯八 顯見不分 (分二)] [辰初 阿難疑身見各體] [二 如來明萬法一體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果這個見精就是我的妙性,那麼,這個妙性現在剛好就顯在我的眼睛前面。現在我前,就是現在我的眼前。 [此領前義,以生疑難也。前佛要當機,認見為心,多與發明,見性超然獨立,身境無干]。前面是這樣講。[無還科中雲: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說:那一些可以歸還的,當然不是你的真性;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這個沒有來去、增減、生滅的,不是你的真性、真心,要不然是誰的?你為什麼不敢直下承擔呢?顯見不雜科中這麼說,[不雜科中雲:此精妙明,誠汝見性。又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阿難遂從分別心中,變現一種昭昭靈靈光景,湛然盈滿目前,喚作見性,似與身心,判而為二。阿難前疑見性,與萬物混雜,此疑見性],跟身心分開了,各有各的體性,叫做[與身心各體]。不知道身心就是見性。所以,這一段叫做顯見不分,身心不離見性,見性就是身心。[故白佛言:世尊!若此現前周遍萬物之見精,必定是我妙精明性者,今此妙性,現在我之眼前,則離我身矣];諸位!他的語病就在這一句,今此妙性,現在我之眼前,阿能的問題就是出在這個[眼前],認為見性就在眼前,是離我身體的,是離開我的色身的。譬如說:這個毛巾,毛巾現今就是在我的眼前,就變成見性離開我這個色身了,離開我的身體了。[既然是我妙性,豈有反在身外耶]? [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 這一段是阿難講的,就是:這個見性就在眼前,那麼,這個身心世界到底是誰?解釋一下:見必我真,[見]就是此見性;[必]就是必定,此見性必定是我真性的話,假設說:現在我眼前的見性,此見就必定我的真性的話,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我今身心,復是何物?我現在這個身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阿難把見性放在身外。而今身心,分別有實;而我現在身心分別,很清楚的,事實分別,這裡強調就是:事實就是在作用,能分別,而有實在的作用,叫做分別有實。我今身心,的確能分別,很清楚的,就是我的心;很清楚,這就是我的身,有實在在作用啊!彼見無別,分辨我身,現在我眼前,那個[見]就是見性,[彼]就是那具現在我眼前的見性,沒有能力分別啊,無別就是沒有能力分別的功能。那個現在眼前的見性,沒有能力來分辨我這個身。意思就是:我的身這個見性尚不能分辨,何況能分辨萬物呢? 再講一遍:這個見性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話,那麼,我現在身心到底是什麼?那個現在眼前的,才是我的真性,我現在這個身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而現在這個身心,是有能分別,而有確實在作用的啊;那個眼睛,現在眼前的見性,根本就沒有分辨能力、功能,來分辨我這個色身;連我這個色身尚且沒有辦法分辨,何況能分辨外在的外物、萬物?怎麼連我這個色身都沒有辦法分辨,如何能夠分辨外在的萬物呢? [此恐認見必遺身心。意謂湛然滿前之見,必定是我真性,則我現今之身心,當然非我,究竟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此約分別以起計]。就是用分別心這個角度以起計,來執著。[謂:現今身心,為能分別,有實在作用,彼在前之見,無有分別功能,來分辨我身],連一個我身尚且沒辦法分辨,[我身尚不能辨],何況能夠分辨更廣大的外在的萬物?[況能辨萬物耶?此正同世間凡夫情見,以有分別者為我,無分別者非我,不知恰墮意識窠臼],窠臼就是因為沿舊制,以前的制度,不能別出心裁,仍然離不開以前的意識型態的陷阱。窠臼就是類似一個陷阱,沒有辦法創新,仍然框在以前的意識型態。意思就是:一樣墮入意識的巢窠、巢臼裡面。[與前執緣心有用],執著的意識心、攀緣心才有作用。而[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不得其用],反而不得其用。這樣看起來,語氣上下連貫。[故不敢認為本元心地,如出一轍]。不敢認識如來藏性,答案是一樣的,就變成意識心在作主了。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若實實在在我的真心,若實我真心,如果那個眼前的見性,實在是我的真心。令我今見,它現在眼前,見性在眼前,如同外物,讓我看得很清楚!反過來,此身是被所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變成了見性才是實實在在的我,而現在的身心變成非我了。在外面的見性讓我看得很清楚,是實我;而我這個色身、身心變成非我了。再講一遍:如果實在我的真心,讓我前面看得很清楚,那麼,變成見性才是實我的話,而反過來,變成這個身心不是我了? [此約能見以起計。謂在前之見,若實在是我真心,令我現今,此身反為所見,則見性在我之前,如同外物在前;若實在是我,而今此身竟成所見,反非是我矣]?到底是現在身外的那個見性是我?還是現在的這個身心,可以作用是我?阿難弄不清楚。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何殊]就是何異於,沒有什麼不同啊!如來前面那一段,說:難言,[難言]就是說問難。物能見我,見性在外面,那麼,這見性可以往內看,變成見性在外面,我這個身心世界反而被見性所看,變成物能見我,外物,現在眼前的見性,反過來可以看到我,就等於物在外面。若物是見性,毛巾如果是見性,見性反過來也可以看到我,這跟前面講的,又不是一樣的嗎?見性如果在前面,那個跟前面那一段,物能見我,道理是一樣的!現在起矛盾的,前面被佛陀所破,現在又變成說見性在眼前,弄不清楚!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此解承上前一解,見性既已離我同物,反能見我身,即同物能見我],跟這個物能見我。何殊(異也)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然物能見我,佛先不許],佛一開始是不允許的,[已斥其謬,惟願再垂大慈,開導發明,令未悟者,可以得悟,認見何得不遺身心],了解了這個見性,[何得]就是怎麼樣才能,[不遺]就是不離當下這個身心。如何開導發明,令未悟者,可以得悟,悟什麼?能夠了解當下這個見性,怎麼樣才能夠不離開這個身心?[見身何得不同物見也]。[見]就是真心,了解這個真心的見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怎麼樣才能不同於物?[物]就是物見,就是說:見性跟物見是不同的。所以,真心之見身,何得不同於物見,就是這個意思。[總會前文,佛則諄諄責之,警其不可認妄為真]。千萬不要認這個妄想意識心,當作是我們的涅槃真心。[阿難則種種疑之,反恐認真遺妄],認識這個真心,又恐怕遺失了妄心,就弄不清楚了!認真心就是認識眼前這個見性,卻遺了身心這個妄,[誠為顛倒之甚!良由不達認妄者,必至遺真],你只要妄認為這個身心,不了解四大是假合,意識心、攀緣心不是真心,如果實在不了解,認妄就一定會遺真。[而識真者,自能融妄],你只要認識這顆真心,慢慢學習放下;這個怎麼融?記得!放下就融;這一句也是多余的。沒有東西可以融來融去,性相本一如,寂滅法就是涅槃妙性,對境寂然,常不離佛。所以,[你懂得放下],是不得已的講法,就是慢慢慢慢一步一步來,學習如如不動,咦?沒有妄啊。 諸位!融這個妄,是做功夫次第的片段性來講的;真,妄當體即空就是真,沒有妄可以融的,達妄本空,空即是妄,如何讓你融?還沒有悟,這一句,只好這樣講,你只要認識這一顆真心,當然就可以融化這個妄心,會歸到真心。[何至有所遺哉?詳佛答處,自見真妄遍融之旨趣矣]!後面佛回答的時候,你很清楚的就可以了解真跟妄,遍融是當下。[又見性靈明洞澈,身心世界,外物頑礙],處處是障礙。[豈具能見功用,物不是見,前已辨明]。物絕對不是見,物是被見啊!但是,物不離見,見也不離物。所以,佛法困難就是,一下講,我們的明心見性是絕對獨立,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一下講明心見性是單獨存在的;現在又講:明心見性不離身心,現在弄不清楚,愈來愈困難。[初阿難疑身見各體竟]。阿難懷疑這個身體、見性是各有自體性,底下佛講得很好,了不起! [辰二 如來明萬法一體 (分六)]它是不二的。 [巳初 直斥妄擬] [二 正遣是見] [三 轉遣非見] [四眾懼俯慰] [五 文殊啟請六如來慈示 今初] [佛告阿難:汝今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你現在所說的:見性只有在你前面,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不是這樣的。是義非實,你現在講的是不對的,[非實]就是不正確的。佛告阿難:你說你的見性只有現在你的眼前,這個道理這樣是不正確的! [前阿難謬執,見性與身心各體,故有見性在前之疑。佛不即約身心見性,無有二體以釋之,而獨約萬法一體以破者,中有二意:一者、易於施破:見性如果在前],這個見性[應同萬物分明可指],什麼東西現在你的眼前,當然你講得出來啊![既於萬象中,竟無是見非見之可指],是見,你指不出來;非見,就是指不出來。[則是非雙絕],你是見性,那就指出來給我看看見性是什麼?非見,就是離開見性也沒有可以看東西,我眼睛離開見性,怎麼能看到東西呢?能夠看到山河大地呢?如果我們的見性不存在,樹現在你面前,我們怎麼知道是樹、是山?所以,是見非見都指不出來,[了無前相,而見性萬物,自成一體]。佛法是不二法門,[以此例觀,疏遠之萬物,與見尚屬一體,而至親之身心,與見豈復為二耶]?意思就是:離開我們那一些星河大地,還是我們的本體所影現的呢?何況 我們的身心,可以離開我們的見性嗎? [二者、兼除二執:蓋身心者,我執之親依];你為什麼會有我執,就是認為有這個身心啊![萬物者,法執之顯境。阿難祗恐認見],現在眼前的見性,反過來[必遺身心,則我執正自熾然],就是很強烈的執著這個[我]。[而法執尚猶微隱],[隱微]就是難明,還沒有很明顯。[若但說見性身心一體],如果但說見性與身心是一體的,[彼將更執見性身心,合為我體],那麼,他將更執著見性身心合為我這個體,[而以萬物為他體]。所以,就是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對阿難沒悟到,佛也很難講。合為我體,而以萬物為他體,就把萬物排在如來藏性以外了,而把外在萬物為他體,不是如來藏性了。[非惟法執不能兼破],而我執、法執,[而二執益增上矣]!更加強。[故佛總對萬法,悉顯其無自無他],無自性,也無他性,就是自己的性本不存在,自性不可得;他性也不可得,就是也沒有借助其他的緣起,這個就更進一步的難,無自性、無他性,叫做空無自性。意思就是:諸法本來就空,沒有合來合來,根本就沒有自,也沒有他,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要你體悟緣起自性本來就空,沒有東西合來合去的。諸位!講因緣合和是佛不得已的,對二乘人善巧方便的開示;若著緣起法是實法,那麼,你會死在語言、文字上,就進趣不了這個菩提。佛陀告訴我們:講緣起是為了破外道,執著一個緣起,就沒有辦法進入如來究竟藏性,沒有辦法進入薩婆若海。所以我們了解,佛陀講緣起法是破外道,是給二乘人或者凡夫,讓你了解緣起法它就是有因果的法則;但是,你著一個緣起法是實,那也是擺脫不了他性,借重外在的種種條件。佛陀說:連自性不可得了,哪有他呢?諸位!無一法,包括顆粒微塵,自性尚不可得了。所以,我們講:我們今天有能演講的師父、你們聽講的一切眾生,方便叫這緣起法。但是,如果我們體悟到空無自性,沒有能說,亦無所說,萬法、諸法本來就空。你今天有來講堂,講堂本來就空;今天回歸到你們家,講堂本來就空;講堂本來沒有增,本來就沒有減。你這個色身當體即空,如果這樣體會不出來,講緣起法,好! 諸位!現在把大家都化作是骨灰,你們桌上擺的,就是你們每一個人的骨灰,還包的好好的,上面都放著一件往生被,好!你現在好象很清楚,我們就在講經說法啊!沒錯!佛陀說:緣起如幻,當體即空。現在把這個時空往後退,一百年後,所有的骨灰都放在你們桌上,一片靜悄悄。所以,把那個百年後的情況,攝歸到當下來,因此我們修學佛法善用我們的心。我們了解,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化作一堆白骨,這個是必然的,你不必等到那個時候再講解脫,你要回歸當下,現在你就很清楚,這個就是一堆白骨,沒有任何例外的。在佛的透視的般若妙智裡面,即一切相,離一切相的,講因緣生、因緣滅,這是佛陀讓二乘人中途依靠的,所以講緣起法,如來藏它就是絕對,絕對不能緣起,緣起即空就是絕對。 我們說:因加緣等於果。我到韓國去的時候,這個法師來跟我談論,他就是一直講因果……佛法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因當體即空,就是非因;緣當體即空,就是非緣;果當體即空,就是非果,講因加緣等於果,是為了讓眾生不可以脫離因果的法則,免得修行落入斷滅;講當體即空,讓你推上無上究竟菩提,不留任何的善巧方便,就是絕對,就是空。沒有什麼好談論的!所以,如果你功夫夠,來,師父一拍桌子,雙手一攤,OK!沒東西可以講,好!下課!用這樣的方式,對你們根器這麼好,行嗎?哼!我從台南坐車來,你竟然一句話都沒講?這不行!無有能說所說,你就是善巧方便說,就是要這樣子說。因此我們知道,緣起法就是空。[則二執蕩然矣]!修行就是在去除執著。[如灸病者,須得其穴],就是針炙,你要得到那個穴位。[阿難種種謬執,惟此見性在前,是其謬本,故佛首奪雲:見在汝前,是義非實。]你說你的見性就在眼前,這個是不對的![初直斥妄擬竟]。 [巳二 正遣是見 (分三)] [午初 如來問] [二 阿難答 三 佛印證 今初]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解釋一下:若實汝前,這個無形的見性,實實在在現在你的眼前,叫做汝前。如果這個無形相的真心,實實在在現在你的眼前的話,假設說是這樣子,汝實見者,那麼,會讓你實實在在的看到。譬如說:茶杯、毛巾現在我的前面,我一定可以看到茶杯、毛巾。讓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這個見精既然擺在你的前面,一定既有方所,即有方所就是長短、方圓,就是物相了。就是物相,非無指示,就應當可以指得出來;這個是我的眼鏡、這是燈、這是布、這是桌子,只要現在我的眼前的,都很清楚啊!既是物相,那麼,就表示可以指得出來,絕對可以指出來。為何指不出來呢?為何指不出見性何在呢? [先阿難妄擬見性在前],把見性當作物,放在眼前。[佛已直斥其非。此下辨無是見,與無非見],無一處是見,無一處非見。所以,你要找見性,沒有一處是見性;但是,也沒有一處不是見性。你指不出來,但是,不離萬象。[此科雙用即物離物],即物,同時離物,加[同時]意思更清楚。即物離物,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法即現實,離物就是超越,佛法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佛法不能離開我們的生活,可是,我們的生活可以過得很超越。[而單遣是見也]。無是見,也是非見。[如來問雲:若此見精,實在汝之眼前],就在你的眼前,[汝實實可以看見者,則此見精,一定有地方所在,既有方所,必有相狀,非是無可指示?此決斷定屬可指,下方令對物指出]。佛陀告訴你:指出來!什麼是見性?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現在今跟你坐在祇陀林,你注意看,看出去林渠與殿堂,上到日月,前面是恆河,汝今在我獅子座前,把手舉起來:指指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陰]者是暗處,這是森林;[明]就是明亮處,借重於陽光;[礙者]就是壁;[通者]就是空,就是虛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就是細小,大小雖然不一樣,但可有形,無不指著,只要它是有形狀的,沒有一種東西不可以指出來。那是山、是林、是樹,這很清楚,這是亮的、是暗的,很清楚。只要它是有形相的,沒有一處不能指出來。 [此先以物皆可指為例。下令指見,且今我之與汝,坐此祇陀林。周遍觀看,近處林渠(水也河流之類),及與殿堂,高處上至日月宮,遠處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但是目之可見,舉手皆可指陳,是種種相,分別明白,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若草若樹,纖細毫末],[末]就是細碎的物體。[大小雖殊,但可以有形,無不可以指著也]。只要有形狀的,就可以指得出來。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如果這個見性就在你的眼前,你用手指看看,哪裡是你的見性,指出來?指不出來。 [此教其指見。若必定見精,現在汝之眼前,汝應以手,確確實實指陳,何者是汝眼前之見]?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阿難,你當知道:如果無形相的虛空就是你的見性,外在的虛空既已成見,外面的虛空既然已經成為你的見性,[又]何者是空?那麼,又什麼叫做虛空?虛空是你的見性,那什麼叫做虛空呢?若物是見,如果外在的物相就是你的見性,那麼,[物相]既已是見,物相如果是你的見性,何者為物?那麼,又何者是為物相的本身呢?意思就是:見是見,物是物,要弄清楚! [此有兩節文,乃佛立成格式,要阿難依此解答,不至混濫。先所謂雙用即物離物,單遣是見,即在本科。此節格式,乃即物,須不壞物之本相];所以,諸位修行,諸位法師,護法居士,修行叫做不壞物相,就是說非得用某一種格式,千萬不要去破壞現在所存在的現實的東西,叫做修行。須不壞物之本相,[下節乃離物],即物也不對,離物也不對;即物也對,離物還是對。[須當顯見之自體]。 [當知二字,要阿難注意著眼,何者是空,何者是物。此語莫作是見無空,是見無物解釋]。意思是說:這個見性是離於虛空;這個真心之見是離於物相,不要這樣解釋。[佛要阿難,依所定格式,物、見雙指,不壞物之本相]。意思是:當下萬象來談解脫,不必去破壞它,不必去毀壞它。[先約空說]就虛空來說:[若空是見],如果虛空就是你的見性,虛空[既已成見],則破壞了虛空,對不對?你不要去破壞虛空嘛![須當不壞空之本相,何者仍舊是空]?意思是:空已經變成你的見性,那麼,什麼又叫做虛空?[再約物說: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亦當不壞物之本相],譬如這杯子,這杯子是見性的話,你不可以破壞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就是杯子啊!不可以壞物的本相。[何者仍舊是物]?杯子就是杯子,毛巾就是毛巾。[此種格式,譬如即壁成畫],牆壁上畫畫,要須牆壁存在,畫也存在,[要須壁畫雙存,方成物見各體之義]。現在是:物見是一體的。所以,我們精神跟物質是一體性的。[此順阿難迷執]而說的,以為[見性與根身萬物,各皆有體,故作斯解],才這麼樣來解釋。[若是見,即便無空無物],若是見就是:如果只存在見性,因為物見是一體的。即使無空無物,那麼就變成否定了虛空跟外面的物相。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只存在見性,那麼,就沒有虛空跟物相了,即變成了否定虛空,也否定了萬象了。我們需要不壞虛空、不壞萬相,來討論一體。所以,[遂成一體],這樣才變成一體。意思是說:如果你只存在見性,而否定了虛空跟物相,那麼,這樣才叫做一體啊![則與阿難語意相違]。阿難認為怎麼樣?見、物各有體性,物跟見是各個體性,是分開的,現在又變成一體。[又既成一體,自不容更說是見],因為見變成物了。當然不容更說是見了,因為見變成物了。一體就是這樣,一體,見就是物。[如下文‘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此種解釋,是《正脈疏》,交光法師],說:我就是只有一個絕對的文殊,沒有另外一個多或減、或對或錯、肯定或否定的文殊,沒有!我真文殊,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就是絕對,沒有是,[是]就是指非,無是,也無非文殊,這個[是]就是沒有是跟非文殊,這頭上安頭,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於其文殊師利菩薩的本身,不可安一個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我非文殊師利菩薩。對不對?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就絕對嘛!此種解釋是《楞嚴正脈》,交光法師,[特出手眼,能見人見不到之處。能會佛立格本意,殊令人心悅誠服也]! 我再解釋前面: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說:你一定認為這個見性現在你的眼前,你以手指示看看,指陳看看,哪裡是見?阿難!你應當知道,如果虛空是你的見性,虛空已經成為你的見性,那麼,又什麼叫做虛空?如果物相就是你的見性,物相既已是你的見性,又何者是物相的本身呢?說一體不對,說二體也不對!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你可以好好的微細思惟,把它剖析這個萬象,把它剖析出這個精明,淨妙見元,就是說:你把它剖析出什麼是見性,你分析出來給我看,指陳示我,拿出來給我看看。哪裡是見性?指出來,同彼諸物,分明無惑,跟那一些外在的物相,很清楚的指出來看看,意思就是:阿難!你根本就指不出來,見性不可以離開物相;物相也不可以離開見性,說一是不對,一就變成一體;說二還是不對,佛法就是這麼妙!分明無惑就是很清楚的。 [上節即物索是見,此節離物索是見。乃離物須當顯見之自體,故囑阿難:汝可更加一番微細工夫,披剝萬象,即剖開萬象,分析出此見元,此即離物索是見也]。離開物你看看能不能找得到見性,叫做離物索是見,離開物相,你找找看,看看能不能找到見性,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精、明、淨、妙見元者:萬象不能混曰精;萬象不能敝曰明;萬象不能染曰淨;萬象不能變曰妙;此四乃見元義相],就是本元清淨的義相。[即本覺所具性功德相,此曰:‘見元’,上曰見精,有曰見性,名雖各出],名相雖然不同,[乃隨語便]。講見精也可以、講見性也可以,隨你方便。同樣指眾生[同指眾生識精元明,即二根本中真本,與物同體。如果物見各體],外面的物相跟見性各個有體性,也就是二個體了。那麼,[必須離物以顯見之自體],因為它二個體。[同彼諸物,歷歷分明,無所疑惑,指陳示我。初如來問竟]。 [午二 阿難答]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阿難說:我現在在這個重閣講堂,重閣講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好幾層。遠洎恆河,遠處達到了恆河;上觀,往上看有日跟月,阿難!你把手舉起來,舉手所指,指指看,縱目就是放眼看天下,叫做縱目所觀,看出去,好好的放眼看。你看到的,指皆是物,你所看到的都是物,無是見,就是你找不到見性,因為見性是無形相的。你找到的、看到的,都是有形相的這些物,你絕對看不到有形相的見性。見性是無形相的。因為見性是無形相,是無可指,你指不出來;見性指不出來,你就會發現全部都是物相,無一處不是物相。 [此阿難答,即物無是見]。即物就當下這個物,你找不到見性,後面講:離物也找不到見性啊![謂舉手所指得到,縱目(即放眼)所觀(見也)得到,指者皆是物,不能壞物之本相]。不能離一切物,不可以壞物之本相,意思是:不可以破壞物的本身。[更指出何者是見也]。更怎能指出哪一個是我們的見性呢?意思是:完全指不出來,你所看到的,根本就是物相。[故曰:無是見者]。 阿難回答說:[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說:世尊!就像佛所說的,何況我只有證初果的有漏的實學聲聞,乃至菩薩,也不可能在萬象當中剖析出什麼叫見性,根本就沒有辦法剖析。譬如說:這個是毛巾,眼睛見這個毛巾,我們這個見性,投射在這個物,如果是二個體的話,我是一體,物是另外一個體,見性投射出去,你能不能剖析,我用刀子把它刮一刮,看看見性能不能刮得出來?不可能嘛!物就是見性;見性不離物。說一體不對,說二個體還是不對啊!離一切物而別有自性,怎麼這個見性能離開一切物,而另外找到一個自性呢?另外可以找到見性呢?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離開一切物相,而另外有一個見性。諸位!你就了解佛法有多難了!我看到諸位的眼神就知道!那個外道的就不用說了,佛道,你們進入佛門幾年了?拜佛、禮佛多少年了,我這樣一直講,你就是兩眼發直了!你就可以知道,栽培一個法師,二十年都沒有辦法的道理;栽培一個牧師,三年就可以成就,就是這個道理。 在座諸位,老參的多少?可是,就是不知道在講什麼,我一直講,他一直搖頭:怎麼會這麼難?就是這樣子沒有錯,搖頭是對的,點頭就錯了,因為你騙我!聽不懂它是很正常的,證阿羅漢果都聽不懂,何況凡夫俗子?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法,就知道它有多難!為什麼人家信佛以後,到最後不想要信佛?實在是聽不懂!我向上帝禱告,他很快就給我糖吃,比較快。以前小時候就是向這個聖誕老公公祈禱,這襪子時面有裝禮物,那些小孩子半夜就真的起來禱告,第二天就真的收到禮物了,所有的禮物都是他爸爸、媽媽裝在襪子裡面的。 [此阿難答,離物無是見]。離開這個物相,根本你就找不到見性。[如佛所說,即指上文佛立格雲:‘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況我乃是有漏初學人,那能離物指出是見,即羅漢、辟支佛,亦所不能,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象前,剖析出精見],就是見性,[離一切物,別有見之自性也。是離物亦無是見之可指矣]!離開物相,你也找不到見性。[此雙用即離],即物有見性是不對的,離物有見性也是不對,叫做雙用即離。[單遣是見也。二阿難答竟]。 [午三 佛印證] [佛言:如是如是]! 指不出來,也不能離開一切物相,說一不對;說二還是不對,一就是一體的,統統不對!佛言:如是如是。經過佛的印證,就不得了了! [此佛言印證]。我們現在也是講求印證。[重言如是者,以阿難所答,即物無是見可指],即物就是:當下跟物要剖析出見性,指不出來!這是毛巾,那你指出什麼是毛巾?什麼是見性?指出來?指不出來,就是這個道理。[離物亦無是見可指],離開了這個毛巾,你找得到見性嗎?見性,物相的時候起作用啊!所以,離物也無是見可指陳,[二者皆是,故言:‘如是如是’。良以見性,量括十方,體周萬法,其與萬法非即非離],什麼叫非即非離?它叫做不可思議的絕對,即,不對,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即。諸位!虛空哪裡有東南西北?哪裡有從東邊跑到西邊?虛空哪裡都是絕對啊!非即非離在強調什麼?在強調絕對。說任何語言,統統不對,語言、文字統統不對。即也不對,離還是不對;即是言說,離還是言說,全部不對;但是,全部對![惟其非即也],[非即]就是離。因為能夠離,[故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身界無干],見性、大悟的人,心性是寂滅的,[生死不系,眾生不達斯義,則混淆真妄,沉溺輪回;惟其非離也],非離就是,當下就是。[故能塵剎普融],塵剎就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萬物一體,用彌法界,色心不二,眾生不達斯義,則沉空滯寂],陶醉在二乘人的空裡面,[中止化城]。沉空,證到一點點空性,就認為很知足了。中止化城,化城是善巧方便,不知道佛陀叫你連那個善巧方便都要離。中止就是:你卻停留在緣起的善巧方便二乘人之法,不能趣向大菩提涅槃。[如來自指見是心以來],自指出見就是心,顯見是心嘛!前面第一:顯見是心以來,[多約不即之義],不即就是:見不能就是物,大部分多約不即,就是見不是物,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多約不即。如來自指見是心以來,從第一個:顯見是心以來,大多就見性不是物的角度來解釋的。來分清楚什麼是真心,[分真],剖析出什麼是妄心[析妄]。 諸位!凡夫俗子,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都弄不清楚了,哪裡知道什麼叫做絕對呢?所以,只好帶妄顯真了。[以決擇離塵獨立之體]。只好來讓你決擇,不受所有的物相影響的,就是你獨立存在的見性,就是不即,因為它不是物,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今此科合下無非見],沒有一樣不是見性。[乃約不離之義],不離就是即物;不即就是離物。乃約不離這一點,現在就是即物,不可以離開這個物相講見性之義。[泯妄合真],泯這個妄心為真心。[以顯洩乎],這個[洩]就是出,以顯示出見性[與物混融之妙],以顯示出[見性]與物相混融就是圓滿的,沒有互相障礙的。所以,大悟的人一切境界統統是修行,順逆、逆境統統在修行,沒有一樣不是增上緣,贊歎、毀謗,無關於自己的見性。[以釋阿難身見各體之疑。二正遣是見竟]。[身]指身心,以及見性,身、見,各體,就是各自有一個體性。[見]就是現在眼前的見性,各自有體性是不對的。但是,二個體也不對,各自有體性還是不對。遠離一切即、離,這些語言、文字不相干的東西,不必頭上安頭。什麼是虛空,虛空就是絕對,虛空你可以安排、安插,更加上一個虛空嗎?不可能!用刀子一直割,能夠把虛空除掉嗎?也不可能!虛空無關於你的物相啊!你把這一棟建築物打掉,虛空還是存在啊;建築物建在這裡,虛空也沒減少啊!我們的心性,從來沒有增、沒有減,無關於這些緣起的假相,它就是絕對存在,善用心者,即能入無上大般若菩提涅槃,要好好理解,不可以停止在生滅緣起的善巧方便法。今天對不起大家,沒辦法,因為大家很[好],沒辦法。佛法的難,你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