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百法明門論表解
>
百法明門論表解 慧律法師 1991年文殊講堂 南無本師釋加牟尼佛(三稱) 今天我們所開的課程,是《百法明門論》,因為《百法明門論》字很少,所以,我們如果用表解來講的話就會很方便,這個《百法明門論》不管哪一個人,是統統要學的。你是顯教也要學,你是密教,也要學,你是禅宗也要學,天台也要學。為什麼這個百法大家都要學呢?因為,這個一切法都包括在百法裡面,你任何每天的生活的語言,你的心理,統統離不開這個百法。這個百法就是包括一切哲學、一切的心理學,一切的解脫學,統統在裡面。你不可能離開這個百法裡面的內容。《瑜珈師地論》裡面,它是講六百六十個法,因為太多、太繁了,所以,後來慢慢的就把它刪減,刪減到後來,我們用這個百法來討論就可以了。所以,《百法明門論》在佛教裡面是列為融空、有,圓融的一部論。百法可以說在佛教界來講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只要真的學佛的人,沒有一個人不研究這部的。 前面這個是[1科表],接下來[2正文],[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就像世尊所說的一切法是沒有真正的自我,什麼是一切法?又為什麼叫做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就心王來講,心法就是心王。[一切最勝故]。心王是統領一切的就是八識,你一切的法要論就不能離開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一切最勝故。 第二個心所有法叫做[與此相應故]。心王就是一切最勝故,心所有法就是與此相應故,與什麼相應?與心王相應,所以,這個心所有法,大部分來講用一個比喻,如同大臣跟隨在國王的旁邊,這國王旁邊都有隨從,這個八識、第六識裡面,它就會帶有貪、嗔、癡、我慢,這些心所的存在,看到境界就起這個心所。譬如說:你今天來看到這個境界,我要來拜佛、我要精進,就變成善的心所。今天,我看到一朵花,看到一個貪的境界,我起一個貪念或者不順的嗔,那麼就是又與心王相應,是心所有法,所以,心所有法是人類的一切心靈的活動狀態,善、惡統統有,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就是[二所現影故]。二所現影就是由心王、心所動念產生的相分,心王、心所是心法,然後由這個動念,二所現影故,現這個影像出來,那就是色法,簡單講這個色法就眾生位來講是與心法對立的,可是,就諸佛菩薩來講,色、心二法是圓融的。你晚上睡覺睡到一半起夢境,那麼,這個就是於心動念,就產生一個色法在你的影像當中,在你的夢境當中。你一直執著那個夢境裡面的色法是真實的,所以,你會貪愛那個境界,或者是說你會恐懼,或者是喜、怒、哀、樂,都會在這個夢境裡面表現出來。甚至有的人太感應了,感動得在夢境裡面哭,親人死亡,或者是愛人離開了,他在夢境裡面夢到,哭得很慘,一醒過來,原來是要床鋪上,這是二所現影故。 二所現影故,拿這個夢境來比喻,就跟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有一天,我們如果成道的話,我們也會覺得我們今天的執著是一種很無知,非常無知的、是多余的,非常不諒解自己的愚癡。二所現影是色法,簡單講,心王、心所有法那是一種見分,色法是一種相分,所以,相分是由見分所影現出來的。 [三位差別故]。三位差別故就是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上次我有舉過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得]字。你頒獎,你把東西拿給我,我來接受,中間有一個東西,構成一個觀念叫做得,其實這個得是由心王看到心所的一種執著,然後,色法的傳遞。獎狀拿給你,你認為你得到一張畢業證書,是不是?這個是三位差別。時間、空間也是這樣子,三位差別。 再來,無為法的話,叫做[四所顯示故]。四所就是無為法它是跟有為法當下空性的話,就是無為法,四所顯示故,無為法什麼都沒有,實相的東西,空無一切法,所以,由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些有為造作來顯示無為法,所以,這個叫做四所顯示故。因為,這個無為法,本身是什麼都沒有,你也不能去形容它,因此,四所顯示,由這前面的四位來顯示這個無為法的存在。 [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六大部分,[一、遍行(心所)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觸;3、受;4、想;5、思。二、別境五者:1、欲;2、勝解;3、念;4、三摩地;5、慧。]三摩地就是定,欲、勝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者:1信、2精進、3慚、4愧、5無貪、6無嗔、7無癡、8輕安、9不放逸、10行捨、11不害]。這個不害的意思就是內心沒有虐待狂,沒有殘忍心,反正不會去害到一切眾生,沒有報復心,這是很好的心所就是善。[四、煩惱有六者],我們每天都在講的[1貪、2嗔、3慢、4無明、5疑、6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1忿、2恨、3惱、4覆],覆就是覆蓋自己的缺點,不讓人家知道。[5诳],就是欺騙別人。[6諂]就是阿谀、拍馬屁。[7憍]就是狂妄、驕傲。[8害]就是說讓眾生痛苦他覺得很快樂。[9嫉]嫉妒。[10悭]就是不肯布施,也是一種煩惱,人家向他化化緣,他就會煩惱。[11無慚、12無愧],合起來就是無慚無愧。[13無信],對三寶都沒信心,這個就完蛋了。[14懈怠]這個也沒辦法修行,懈怠的人也就很難。 [15放逸、16昏沉],昏沉就是一打坐,就馬上入三摩地,馬上睡覺了,有的人還發出呼、呼的作響,[17掉舉],就是定不下來,如果嚴重的掉舉就是今天所講的精神恍惚,更嚴重的就是歇斯底裡,分裂症就是掉舉,這個掉舉就是沒有辦法,心怎麼樣都安不住,你叫他坐在那裡看書,他就怎麼樣也沒有辦法。掉舉就是一種精神恍惚,好動,然後一種控制不住的精神系統。[18失念]提不起正念。[19不正知],外道就不正知。[20散亂]。 [六、不定四者:]什麼叫不定?比喻說[1睡眠],你說睡眠是煩惱嗎?那你不睡眠的話,你怎麼辦?所以,睡眠也可以說是好的,也可以說是不好的,你要剛剛好就好,[2惡作、3尋、4伺]。尋就是一種粗糙的思想,伺是一種比較微細的思惟,這個後面有解釋得很清楚,今天暫時先念過。[三、色法有十一者:1眼、2耳、3鼻、4舌、5身、6色、7聲、8香、9味、10觸、11法處所攝色]。意識所落下的影子叫做法,這個法有半分的色法,半分的心法。當然,有半分的色法,當然也是,色法也有份。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1、得]。由心王、心所、色法三個所假立的。[2、命根],就是我們色身的命。[3、眾同分],看法相同。[4、異生性;5、無想定;6、滅盡定;7、無想報;8、名身;9、句身;10、文身;11、生;12、住;13、老;14、無常;15、流轉;16、定異;17、相應;18、勢速;19、次第;20、方;21、時;22、數],數就是數目字。[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這人當然後面就講得很清楚,念一念而已。[第五、無為法者],無為法[略有六種:1、虛空無為;2、擇滅無為;]擇滅就是選擇。[3、非擇滅無為;4、不動無為;5、想受滅無為;]就是想心所跟受心所滅掉的無為。[6、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1補特伽羅無我;]翻譯成中文叫做數取趣,數,每次;取就是執著的取。數取趣就是說每一次都是趨向於六道輪回。一次、一次所變幻的貌相都不一樣,又叫做[2、法無我]。沒有真正一個我,簡單講如果說你今天貪執任何一件事情,認為是我的、認為是永恆的,那將是為痛苦的根本。佛要我們早日覺悟,一切法無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變化這個臉、變化這個色身,哪有一個真實的我?你今天拼命的造作、拼命的追求,到最後,終頭來,雙手一放,什麼都沒有你的,你今世的財產怎麼能夠帶到來世去啊?能嗎?今生今世的婚姻就算美滿,你能帶到來世去嗎?也不可以。補特伽羅無我就是說數取趣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比如一下變豬、一下變人、一下變狼,一下變馬,對不對?哪一種動物是真的你?哪一種人類是真的你呀?所以,既然無我的話,那麼就一切法無我。 開始慢慢來討論,《大乘百法明門論》,[3釋題],這七個字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解釋,我們看[大]有兩種意義,[一含容大故]。這個含容的意思有包容性,這個大那當然不是小啦,體是究竟。[二殊勝]叫做[大故],[當體]因為它是究竟的體,[揀小]這個揀就是不同於,小就是小乘,不同於小乘名叫做大乘法。當體是空性,這個空不是偏空,而是圓滿的空,那麼就是含容大故,含容就是你修大乘,這個大字,就是你要容天、容地、容看法意見不同的,包容一切污垢的人,這個在《大智度論》第三十卷裡面有談到。 談到一個比丘,他看到人家行善事的時候,大加的贊歎;結果,看到人家造惡的時候,他嫉惡如仇,開始就毀謗。然後,看到人家是去聽經聞法,就非常的贊歎;看到人家不來聞法,他不忿怒不平,自己每次都講自己很持戒,每次都講別人破戒,後來,碰到勝意菩薩。勝意菩薩講:行者!你這樣修行不能入佛道,佛道者,無持戒破戒相、佛道者,無男女相、佛道者,無勝劣相。當求實相,則不能有對立相,你看到好的,就拼命的贊歎,看到不好的,就嫉惡如仇,一點包容性都沒有,哪裡是本性的東西呢? 這個惡比丘起惡劣心,毀謗這個勝意菩薩,說這個菩薩所講的非法,非真的佛法,我這個才是佛法。後來就毀謗這個實相法,落無量阿僧祇劫的這個惡道,墮落這個惡道。毀謗大乘的實相法,因為,他不悟到這個大是絕對的事情,絕對當體就是如,當下就是如。簡單講,你如果要真的修行,你看到惡的,連動到個念頭都不可以,笑一笑;你看到不好的仇敵,你連動到一個恨都不可以,你怎麼可以說,我今天一定要度好的呢?那些惡劣的眾生怎麼辦?所以,大乘裡面更講說:菩薩或諸佛菩薩,對那些惡的眾生更應該更發大悲心,發同那個惡劣的子弟,花雙倍的時間去教化他。 怎麼可以說,今天人家對方一點惡,你就嫉惡如仇,就毀謗、傷害、攻擊,他持戒、不持戒或怎麼樣子,一直傷害對方。所以,要研究大乘這個大字,要知道什麼叫做絕對的東西,什麼叫絕對?絕對就是萬法皆如,不能起心,也不能動念,起一個善的,也不對;惡的,也不對,惡的不應該學,應該除;善的也必須除,連善的觀念都不可以,如果說善的觀念有的話,那我今天: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我不是每天都高唱這樣子,自已太高興了,實無眾生可度. 也不能有度眾生的相,那是名度眾生,如果,有度眾生的相,那眾生對不起我的話,我不就怨恨了嗎?所以,心無一切相,名大乘法。會歸到最後,你還是禅宗的一法了不可得,還是一法了不可得,無一切相名大。所以,要行這個大簡單講就是無限的容忍、無限的包容、無限的胸量、無限的放下、無量無邊的智慧,這個都講無,什麼都與空相應,名叫做大。 第二叫做殊勝名叫做大,因為,它是講究竟圓滿的道理,揀小就不同於小乘,小乘的話度眾生度一度,疲憊不堪,他就不度了。捨利弗過去還因為度眾生發一個大乘心,很好,帝釋天要來試試看,他發這個大乘心發得怎麼樣,他說:我生病病得很厲害,我需要右眼,右邊的眼睛。他說:噢!我是行菩薩道的人,有誰怎麼可以給我煩惱?唉!右手就把右眼挖出來:來!給你!吭都不吭一聲。後來,接到右邊的眼睛,他說:嗯,這個好臭!然後放在地上踩一踩,說:你挖錯了,醫生講要左眼才有效,右眼沒有效,唉呀!你不早講,害我挖錯了,眾生怎麼那麼難度,左右眼你都分不清楚,唉!不度眾生了。 捨利弗因此退了六十劫的菩提心,不敢度眾生。只有左右眼挖錯了,就差這麼多。所以,要行這個大乘的法,我們只能講一講,不要說什麼眼睛,他吐一口痰在你臉上,你都忍耐不住,還稠稠的、黃黃的、還整塊的,很臭,不知道多久沒洗澡,你就受不了,不要說挖眼睛那種功夫,對不對?一個吐痰你就沒有辦法了,哪有辦法忍耐到那種程度,我們行什麼大乘,小乘都不如,我們哪有辦法行大乘,不可能,對不對?我們這個也不曉得是哪一乘,吊在半空中,不曉得哪一乘,自己去命名吧! 再來,這個[乘]就是[運載]的意思,比如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你持五戒就是由人乘運往人,就是你來世想要做人,那麼你今生今世最起碼的條件,你要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如果說你要升天的話,你必須行十善,不貪、不嗔、不癡、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身三口四意三。如果你要證阿羅漢,就必須修四谛法,這個四谛法可以運載一個人入阿羅漢位。如果你修緣覺的話,修這個十二因緣,可以運這個修行人達到辟支弗。如果你修六度的話,就可以達到菩薩位;如果你修六度萬行的話,就可以達到佛位。 這個乘就是車子,古時候的車子,就是你坐什麼車子,達到什麼目的地。你持五戒,你就是坐五戒的車子,來世又做人;你打八關齋戒又念佛,那麼你就乘了八關齋戒的功德,直接通往極樂世界。所以,打八關齋戒一日一夜,持戒清淨,中品中生,不管你犯五逆十惡,都可以忏悔清淨,所以,還是要打八關齋戒。 [百]就是[數目]。[法]就是[世、出世法],這個都是法。[明]就是[無漏之慧],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是真正的智慧,我們這個有漏之慧叫做小聰明,無漏之慧叫做智慧[能破暗故]。明就是有光明、有智慧,人類缺乏了這個,就麻煩大了,所以,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法,那這個世間就成什麼世間,就斗亂。你說,拉其夫:甘地,他為了要競選這個總理,炸得身首異處,同樣的時間死了十四個人。四十六歲,他兒子讀哈佛大學,從這個哈佛大學趕回去,送葬的人有十五萬人,但現在變成一堆白骨。這個叱咤風雲,不可一世的人,正因為政壇上的斗爭。所以,我們說這個世間,真正的要和平的話,還是要佛教,佛教第一個大大戒,那就是不能殺生。 從以前,幾千年來佛教的戰爭,幾乎沒有,佛教怎麼能戰爭?一直叫你六度、叫你忍辱、叫你行善,對不對?在,而且它是釜底抽薪的畢竟空,它不是說像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可以借助神的名義。我發動戰爭,我就是站在正義的一面,你就是魔鬼。這個海珊那麼殘忍,他都會說打著正義的旗幟,那每一個都為了正義戰爭,像阿拉伯的人民要發起這個聖戰。佛教,只要你戰爭,你就是殘忍的,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一個角度,不管你是哪樣的角度,統統要負因果。 釋迦牟尼佛在前世,生生世世,殺掉那些惡人的時候,自己要墮到地獄去,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不忍心這個惡的眾生。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做商人的時候,有一個商人要殺掉那上面的五百個人,獨吞那五百個人的金銀財寶,釋迦牟尼佛知道他的念頭,馬上就先把他宰掉,後來,也是要下地獄。菩薩怕他下地獄,先下手為強,除非你是這樣子心境的人,沒有這種心境的人,是不可以的。所以說,佛教的戰爭在歷史上來講,你去看看!中東那個戰爭,那就多了,為了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中東幾乎都變成戰場,沒有幾天幾年是寧靜的日子。為什麼說佛法到今天來講,可以說是人類最徹底的、最究竟的,因為它是發源於東方,雖然說西方的科學比較先進,可是,他們要研究這個文明、這個哲學,統統要到東方來。明這個智慧是最重要,列為最重要的就是知見的問題。 [門]是[開通而無壅滯故],當然是門一開的話,那就通,門一關起來,就不通。門上面一個明字,意思就是智慧,無漏的慧你可以破這個暗,那麼可以開通一切而沒有壅滯,而不會停留在裡面。[論]就是[簡擇性相],簡擇就是用智慧來討論它,使你能夠選擇;簡擇:你用智慧來分別,如何是性?如何是相?[教誡學子],學子就是學佛的人,[斷惡修善,滅妄證真]。滅除妄想,證得空性的真理。再來[能诠之教],诠就是解釋,能夠解釋的就是我們[大乘,所诠事理]就是[百法]:一切法,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是所诠的事理,事相跟理體。那麼,用[能緣之慧],所緣的百法是門,能緣之慧是[明,所緣百法]是[門],[所诠之義],就是所诠的道理是[體],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這個體性是什麼。所诠之義還有體性,所解釋的百法的道理,還有這個體性。《大乘百法明門》是對[論]分開來講的話,論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門》是所诠之義,論是[用],《大乘百法明門》是體,這個就要對著看就更清楚了。這本論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門》這些道理是所诠的義理,就是顯示我們的本體。 [4宗旨][正解:本論共有一百種名詞],如果能夠[明此]一百種名詞;明此就是如果你能夠明了這一百種名詞,[則能了萬法唯識之旨,可入大乘之門]。我們說要研究大乘的經典,你連門都不知道,你就無從進入,這個《百法明門論》是進入大乘之門。研究大乘的人,尤其是中國哪一個人不研究《百法明門論》。[通俗解],通俗就是就世俗來說明它的作用,就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它就世俗的角度來說,[一、為唯識學的名相提綱]。《大乘百法明門論》是什麼?是唯識學的名相的提綱,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提綱,提納就契領。[二、為唯識宗於心理學上的簡要說明]。所以,我說它包括心理學,連那個心理學看到《百法明門論》都要歎為觀止,可惜!他沒有機會,拿來,翻開也看不懂。[三、為宇宙萬有之分類],研究《百法明門》可以[明達的宇宙人生觀]。通達宇宙人生觀。 再來,我們這本《百法明門論》是誰寫的呢?[5著者]是[世親菩薩],又名天親菩薩,以後看到世親菩薩、天親菩薩是同一個人。像《往生論》的話,就翻譯成天親菩薩,[梵語]叫做[婆薮盤豆],[Vasubandhu],[譯曰世親,或譯天親,生於佛涅槃後九百年,西元前二百年]。這個從以前到現在,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有的人說是三千多年,有的人說是二千五百多年,像這個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五百年才出生,他又是西元前二百年,那麼,九百加二百再加一九九……就是多少?就是三千年,所以,這個是采用佛誕三千年時間來推算的。這樣推算起來,如果,以二千五百多年的話,那就沒有這個人,就推算不出來。所以,這個印度是很不重視歷史的,反正,就是有這樣偉大的人,反正你也弄不清楚他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別管他何時出生,只要有聖人就好了,聖人就是很行就對了。 西元前二百年,[為北印度健馱邏國,富羅城人]。北印度的一個國,一個大城的人,他的爸爸是[國師],什麼叫國師?國王的師父。國王拜他做師父,國師[婆羅門矯屍迦之次子]。這婆羅門是專門替國家祭祀、禮拜、禮節、禱告,這婆羅門是一個屬於修行人非常最高級的,比國王、王公、大臣還尊貴,矯屍迦的次子;第二個兒子,[無著菩薩之胞弟]。無著是哥哥,世親菩薩是弟弟,這兩個都是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一個是世親菩薩。這個爸爸很會生,生兩個都是菩薩,這很厲害。怎麼也不出生一個到別的地方去,怎麼菩薩都跑到他家去。 [菩薩青年出家受持三藏],經、律、論,這不是普通人。[博學多聞,神才俊朗]。神才就是他這個才干,人家說鬼才、天才,不是,他比天才還厲害是神才,我在建中的時候,外號叫天才;大學的時候,因為智商很高叫鬼才,後來,廣化老和尚說:這不是,這個學佛很厲害叫神才,三種外號。神才就是出神入化,俊是非常顯赫,很出眾的意思。神才,這個才干非常出眾。[無以俦匹],俦就是同類的人,同一類叫做俦,匹就是比,沒有同一類的可以跟他比的,那就是人類沒有一個可以跟他比。 [著阿毘達磨],著這個[俱捨論]。《阿毘達磨俱捨論》,[初執小乘,謗大乘法,]剛開始他誹謗大乘法,他認為小乘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到今天來講也有很多人,誹謗大乘非佛說。[後來由無著菩薩攝化],他哥哥很聰明,知道他弟弟執著小乘,哥哥不曉得要怎麼去救他,後來,他哥哥靈機一動,好了,就回去找他。回去找他,就病得很厲害,爬不起來,這個世親菩薩就說:哥哥你怎麼樣?回來怎麼病得那麼嚴重。他哥哥說:唉呀!我沒有辦法爬起來,可是,我過去是修學大乘,我又很喜歡聽這個大乘,你念給我聽好了。每天都叫他弟弟念這個大乘,念到後來,哇!自己開悟了,在哥哥面前痛哭流涕:哇!我以前怎麼這麼愚癡?他哥哥就:我的病好了。 以前誹謗大乘,假裝生病叫他念,念一念,不錯。將來如果你們對方的一半,他說:不信佛,那你也躺著:唉呀!老公,我喜歡看佛書,你看看,有沒有往生的故事,你老公就念。我告訴你不信佛沒有關系,你念給我這個老婆,你看,你同情我跟你生三、四個孩子,我現在病得那麼嚴重,你念一段故事給我聽。噢!就念佛,見到光明怎麼樣,往生自在,搞不好你老公明天,他就馬上要念佛了。這一招也不錯,無著菩薩假裝生病。如果說我講我生病,你念給我聽就沒有用了,你念到一半,我說:那你懂嗎?說:師父,我不懂!唉呀!真差,我在生病當中,還得爬起來解釋給你聽。 [悟大乘義],由無著菩薩攝化,假裝生病,然後他就悟到大乘義。[乃深自咎責,]自己責備自己,[欲割舌以謝謗大乘之罪]。要把舌頭割掉,[時無著菩薩告之以謗法之罪,非割舌所能贖,今惟以此舌轉而弘贊大乘,則罪可除。於是廣造諸論釋大乘經,一生著作等身]。就是說好象這個著作跟身體那麼高一樣的啦,很多;等身,一生的著作高到像身體那麼高一樣的意思。 你們學佛的弟子們,我們人的一生裡面,很多人都會有犯到這個戒律,犯到戒律,有的人就自卑:唉呀!我不信佛了,我要自殺啦,同學們,你們要Stop,你如果覺得自己罪惡很重的話,那剛好用這個色身,來廣泛的投資在這個佛教的事業裡面,要好好的去度眾生,說法或者是行善,或者是布施,或者是勸化一切眾生。你既然覺得說你愧對於三寶,自己造惡重,那麼自殺也不能解決事情,更應該的精進,來為佛教做一點功德,把你認為造業的這個色身,轉為造功德的色身。那不就好了嗎?[其中尤以《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釋金剛論》、《法華經論》、《往生論》],像我們下個禮拜要講《往生論》,也是世親菩薩所著作的,這個也很重要。[《遺教經論》等,著名於世。] [總釋],這個八宗,[6世尊言教八宗三時表]。[八宗]是哪八宗?[一、我法俱有宗],這個我跟法,他認為都是有的,有這一類的[小乘],它包括[1犢子部、2法上部、3賢胄zhou部、4正量部、5密林山部、6兼取經部],這個經部就是經量部,[根本一分之義]。就是兼取經量部的根本道理一分。[二、法有我無宗],法是有,但是,沒有一個真正的我,這是小乘的融和[7一切有部、8雪山部、9多聞部、10兼化地部末計一分之義。]末計就是接著最後,末就是最後。當時候的小乘分作二十部,共分四個角度來討論。第二個叫做法有我無宗。 [三、法無去來宗],法也沒有所謂的去,也沒有所謂的來,[11大眾部、12雞胤部、13制多山部、14西山住部、15北山住部、16法藏部、17飲光部、18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義]。[第四、現通假實宗],假就是有,實就是空,意思就是通有跟空的東西,[19說假部、20經部末一分之義]。現通假實宗,貫通這個假跟實。以上這20部小乘的,小乘的道理相同把它納歸起來,無非所講的就是上面所講的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這是小乘的。慢慢的根機成熟了,講通大乘跟小乘! [五、俗妄真實宗],就世俗來講是虛妄的,可是,就有來講,本來來講,它是真實的。[六、諸法但名宗],一切法統統無,那麼只有名。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諸法但名宗,一說部。這個就是講到[通大小乘]的思想,[七、勝義俱空宗]。勝義就 是連那個出世義,最殊勝的勝義,第一義統統空。勝義俱空宗,但攝依般若等經,所立之[大乘]空宗。這意思就是說依《般若經》的一宗,專門講《般若經》的一宗叫做勝義俱空宗。 [八、應理圓實宗],叫做:但攝依深密就是《解深密經》,但攝依深密等經的大乘有宗。前面是大乘空宗,現在是大乘有宗,依什麼經?《深密經》,所以,勝義俱空宗是般若等經,應理圓實,這個道理統統是圓的,那麼就是深密。那就是《解深密經》為主的大乘。勝義俱空宗、應理圓實宗,就是大乘的,就是[《百法明門論》]。注:七、八此之二宗,皆非彼二十部宗所能有者,二十部就是剛剛前面所講的,小乘的二十部宗所能有的。意思是這大乘都不是小乘裡面有的。 [三時],這裡分的三時就比較簡單了。[一、四阿含:有]小乘的時候,小乘的經典都講有。[二、八部般若]六百卷,都講[空]。[三、《解深密經》]就是[空有雙彰中道教],那就是[《百法明門論》],空跟有同時具足,講中道,《百法明門論》。 [7法之釋義],我們每天都在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法是什麼意思?[(一)通義有四],[法]通常的角度來講,有四個角度,就四個角度來講:[一、佛所說教],佛所說的教:經典,統統叫做法。[二、法式規則],佛所說的原則,正知正見的原則,你必須要依法而行,才能達到涅槃的彼岸,否則的話,你就會墮落生滅的六道輪回,法式一個規則。法又是什麼?[三、真如法性],真如法性就是如如不動,空一切法也叫做法。[四、宇宙萬有],六根、六塵、六識所構成的統統叫做法。 通義有四,[(二)別義唯一]。別義是單獨的,通義就是一般來講,這個法就別義來講就只有一個,[華言]就是中國話講[法,梵語]叫做[Dharma]。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達摩耶就是法,所以,我們說達摩祖師。這個法的[義]就是[持、軌范],持跟軌范,底下都有[解釋,一、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持續某一種特性,這個自性跟我們那個自性不一樣,這自性是指物質,某一種物質,它有它的特性。軌生物解,有某一種軌道,讓我們產生對那種事情的了解。比如:茶杯、玻璃杯,這個玻璃杯就任持自性,一直持續這個特性存在。這個軌生就是這個軌道,就像火車的鐵軌,它有一定的軌道。這個軌道要被破壞的話,這個物就無法解。 你說這個杯子,我把它摔得爛掉,這個軌道被破壞了,那你對杯子的了解,那一打,打壞碎掉,那你怎麼知道它多高、多大?你就無法分辨這個它到底是多大、多高?意思是:就拿杯子來講,它有任持自性,它持續這種特性有一定的軌道,這個軌道不是像鐵軌那樣只有平行,軌道就是說它保持某一種形狀。比如麥克風,麥克風那就軌道循著這個軌跡,這個軌道就是圓圓的;桌子就是這樣子的軌道,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軌就是物體的形狀,可以讓我們了解、物解,可以讓我們對這個物的東西,產生了解:軌生物解。 [二、能持自性而不變,以為規范,與他了解]。意思是說:能夠保持某一種特性,以為規范,然後讓對方來了解說,這是什麼。[三、有其自己之特性,能為吾人認識之對象]。杯子這是一個法、桌子也是一個法、麥克風也是一個法、語言、文字也是一個法,反正天地萬物、事相理體,只要談到的統統是法,法就是理、事,一切事理的總稱叫做法。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語言來描述,法是什麼?法就是一切事理的總稱。 [宇宙萬有名之謂法],宇宙萬有:一切一切都以法來代替,[法為梵語Dharma之義譯。《成唯識論》雲,法謂軌持。古雲,任持自性,軌生物解,謂能持自性不變,以為軌范與他了解。]杯子就杯子,就保持這個自性,桌子就桌子的自性。[蓋宇宙萬有身心現象,各個皆能保持其特性,以為規模范疇,能為吾人所認識的對象,此宇宙萬有之諸法事理,無量無邊,本論概分共為五位],五位是粗分,粗分就是簡單的來分,[細分則為百法]。 [8一切法略有五種表],第一叫做心王,就是所謂的[一、心法],心王就是簡稱心法,心法叫做[一切最勝故]。談到一切法,那都不可以離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一切最勝。[二、心所有法],簡稱心所,心王、心所簡稱也是心所,所以,這個心所有法就是[與此(心法)相應故]。你心王一起來,心所就起來,見境就生心,如果用一句現在話,見景就生情,見景就是我們用八識去見;生情就是種種情緒就不一樣,心所有法包括一切善惡的情緒統統在裡面。心所有法,與此相應故,為什麼?跟心法相應。心王就象國王,國王走到哪裡,大臣一定走到哪裡,就象今天的總統,你看過總統自己一個人出去的呀?那不可能的。他一出來的話,都是隨從。 [三、色法],這個色法[二所現影故]。就是心王、心所所現出來的影像,在眾生位來講,是實實在在的,硬的就是硬的,軟的就是軟的,正因為我們把四大分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無法融通這個地、水、火、風,可是,本性不一樣。本性把火性、水性、地性、暖性等等,地、水、火、風,都會歸到性,就變成性色真空,真空性色。由本性散發出來的也有四大,可是,這四大是本性本來就具足的,雖然分,但是就是不分,所以性色真空,真空性色,就是這個道理。 這跟《心經》裡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不一樣。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這個色、心二法當下就是本性,沒有色跟心,統統色法就是性,心法也是性,所以,可以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事事無礙法界,重重之疊。這個色法,二所現影故,就眾生位來講就是由見分影現出相分出來,叫做二所現影故。心王、心所這是見分,精神的作用;色法是物質的現象。意思是說:如果你生生世世造這個業,你所感受的色法,就是你的依報。 [四、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叫做[三位差別故]。三位差別就是由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去構成心不相應行法,差別就是一種構成。三位差別就是因為心不相應行法,也不能講是心法,也不能講是心所有法,也不能講是一個色法;但是,又離不開心法,又離不開心所有法,又離不開色法去構成。比如說時間,你對時間怎麼講?噢!太陽照過來,太陽照過來是色法,地球接受這個陽光,也是色法,是不是?看得清現在嘛。我內心裡面去把它刻劃:這是白天、這是晚上,這是心法。晚上恐懼,白天光明,這是心所有法。這個陽光所產生的時間的觀念,你說時間是什麼?它又不是心法,因為它有光、它有地球轉動;也不能講是色法,如果說我心不承認它,它哪裡時間有什麼作用呢?所以,它又是心法、又是心所有法、又是色法,可是,它又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有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什麼?三位假設構成一種差別、一種假設存在的東西。是心不相應,也不是跟心王、也不是跟心所,是不是? [五、無為法],因為它必須要由有為法[四所顯示故],就象我們的智慧要藉著緣起法來顯示這個智慧。這個人很有智慧,那他一直坐在那邊,你怎麼知道他很有智慧?當然,他要處理事情,碰到事件,碰到境界現前,他要處理事情,才可以看出這個人的處理事情是不是有智慧。我坐在那個地方,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智慧?你看我一個呆呆的,對不對?那我一說法:這個人還滿有智慧的。有智慧藉著因緣來顯示出來,無為法也是一樣,要藉有為法來顯示出來,要藉著緣起法當體即空,即空當下就不壞一切法,於一切法當中見到真實的智慧;可是,智慧又不可見,智慧又不能離開緣起,緣起當下是性空,性空就顯現出我們真正的智慧出來,所以,無為法必須借重前面所顯現出來。 [9一切法如是次第表],心王是比較[勝],心所是附帶的,[劣]其實是同一個時間,勝、劣是為了講經說法方便,其實[心王]跟[心所],根本就是同時。比如:你眼睛看到金錢,哇!這麼多錢,馬上內心裡面就貪那個,那是我的!師父!我不會貪心,對!你不會貪,你看到二十塊當然不會貪,那就丟掉誰也不要,我也不會貪。二百萬,哇!打下去馬上就暈了,不會貪?我都會貪了,你們不會貪,是不是?人嘛!講大話大家難免都會。心王、心所同時,如果,你要細分,那當然是心王、心所,如果不把它分,那一看就動念,一看就執著,當然嘛!所以,心王、心所能攀緣,色法是所攀緣。[能]是[心],[所]是[色],心跟色是[實],這個實,很重要,很多人都把它弄錯了。這個實就眾生位來講,心法跟色法是實在的;這個實就眾生位來說,[心王、心所、色]法那是實在的,有真的八識,有五十一個心所,有十一個色法,那是實在的。就畢竟空來講的話,它其實也是空的。那根本談不上心不相應,所以,心不相應的話,那是[假]立的,假設的,三位差別假立的。所以,這個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那是[有為]法,有為法是對[無為]法,有為、無為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百法。 [10五位百法表],[五位百法 心王 心所],心王有[(8)],心所有[(51)],[遍行(5);別境(5);善(11);煩惱(6);隨煩惱(20);不定(4);色(11);心不相應行(24);無為(6)]。我們慢慢談。[11五位百法略釋表],[萬有]不外乎是[事相]跟理體,在哲學裡面講,事相就 是[現象界],[理性]叫做[本體界],就哲學的角度,現象界、本體界,我們不是理性,那就是事相。就現象界來講,理性是一、是無為法,現象界就有[能所變現,能變現]的當然是[精神界],[所變現]的是[物質界]。意思是你心轉境就轉,心轉境就轉,這個太簡單了。 比如說你平常吃飯吃得很好,你現在吃飯感受非常好,聽聽音樂很好,突然有人來告訴你:你媽媽車禍了,在加護病房急診。你那個牛排,你吃得下嗎?馬上精神變化,就沒有胃口了,然後,看你媽媽看刀,開了很久,開腦部,我問你,你吃得下嗎?我不相信你在急診室的旁邊,你還吃起便當,才怪!怎麼可能!你精神一變化,這個物質現象馬上就完全改變了。所以,我們修行人要知道用精神來支配一切,你觀知足,觀察知足。為什麼那一種人餓卻不覺得餓?他全部的精神都放在那個地方!精神界一改變,物質的世界它就會改變,但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執著太深了,我們現在變成沒有辦法,只能做精神狀態的微細的改變。所以,要保持精神愉快,因此,你必須接受每一個人都必須走向死亡的道路。你要避免死亡的恐懼,那你必須要覺悟:每一個人都必須死亡。要接受這種事實,要接受這種思想,你就不會怕死。國王、總統、有錢、沒錢的,統統要死,你這個精神狀態,就升華到沒有恐懼,沒有顛倒,那必須要學佛了。 沒有恐懼、沒有顛倒,這就不得了。我們沒有辦法變化所有的物質現象,至少我們可以變化這個精神狀態。釋迦牟尼佛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在《楞嚴經》裡面講的,如果,你可以轉那個物,就是物質現象,即同如來。你現在只能轉這個精神狀態,沒有辦法轉這個物,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可以把這個精神界的提升到跟物質界平等,色、心二法,統統平等,所以,他可以融通這個變化,變化無窮,神通自在,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升華這個精神界,但是,這個就不得了了,這個日子就很好過了,思想一改變的話,我們整個生命觀改變的話,哎呀!那真是享受,enjoy every day。 以前,每天爬山涉水,打扮得漂漂亮亮去郊游,交男朋友,一天到晚,爸爸、媽媽一講一話不聽,看也看不住,一直拼命要嫁人,父母勸告她就不聽,為什麼?她精神狀態完全被迷惑了,現在學佛了,穩住了。師父講的,一切的不幸統統由婚姻而來,我們要三思而後行,尋找外面不如尋找內在。我去爬山,萬一死在山上怎麼辦?那還是來聽經好,慢慢她就會過濾了,她就會找到真正的精神狀態。人很奇怪!一定要爬到山上去,爬到那個寒冷的地方去。所以,人都是虛偽的動物,為什麼?你看那個報導,游過英吉利海峽,他就是征服海峽,你放屁!爬到山上,征服聖母峰,那叫征服聖母峰?爬上去而已叫做征服?人家向你低頭?那我坐飛機飛過去,不是比你高嗎?人都是虛偽的動物,從台灣游一點,就征服什麼海峽,游過去而已,征服什麼海峽,萬一死掉怎麼辦?我們怎麼能夠征服海,海那麼深,對不對?游過去,從上面漂過去而已,就叫做征服,你用的名詞不會太重了?我若看他們報導,我就膀胱無力,都想跑去拉尿,人都善於虛偽。我們控制一下精神界的,這個物質界的,沒有辦法完全的話,但是精神領域就過得很愉快,精神很愉快的話,他就不會老化,心靈不會老化。心靈不會老化就會用他的生命真正的去支持著。為什麼說人家得到癌症,癌症的人,都不願意讓他知道,就是身體壞了,物質界也不行了,那麼,精神界還支持他,就這樣子。 [主體;一、心王(八法)。伴屬;二、心所(五十一法)]。心王跟心所有法;[(知)]是屬於心。這個心所跟色法,[三、色法(情)],意思是說情是對境就會生情,心所有五十一個法,色法有[(十一法)],對境就生情。心王只有知,能知的心,可是,對境就會生情,因此如果不必要的場合,那你最好不要去,因為對境就會生情。我們人很容易受到誘惑的。我們台灣肇事的事禍,看看年齡,都是國中、高中的,要不然就是軍人,軍人回來騎摩托車,軍人會判軍法,因為這摩托車死得太多了,就是那些電視。向前走,我什麼都不怕,只怕火車,什麼都不怕(法師學唱歌)。我第一次看到那個廣告,哇!這是自找死路,慘了,一台摩托車就什麼都不怕還得了,待會兒撞得全死光,我說那個廣告早晚會取締,要不要相信? 這個年輕人在幻想,你看,那個摩托車,都是載女朋友的,你有沒有看到?哪一個摩托車就自己一個這樣騎的,都是後面坐女朋友。那些年輕人都是受到這個電視的廣告,這個境界,一看,騎著摩托車載女朋友,可能很飙風,好象大家都在看我。心理學裡面講:縱然沒有優點,引起別人注意也是一種尊嚴,就是這個道理。只要你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他就覺得自己很有面子。昨天,我看報導,實在不敢相信,美國有一種年輕人,他有虐待狂,叫同事把他錄影,錄在路上搶劫。走過去把人打昏倒,把東西搶走,還要錄下來,然後就寄給他的家人。你看那種黑人,那種狂妄跟殘忍、殘暴到極點,你說,那種是什麼心態?為惡已經怕人家知道了,他還把它錄下來。現在的人那個心,只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就不管用什麼手段。叫他上台講經說法,他也沒辦法,他一講,沒有人要聽,引不起人家注意,干脆用殺人放火,要不然用綁票的,只要報紙一出來,他就出名了。 有一個小孩子發生車禍,腿撞成重傷,第二天報紙一登他的名字,然後你看看:我上報了,我上報了,腿已經斷掉了,還在嘿嘿笑。他一只腿可以換明天的報紙那樣看一下,所以,心理學家講的,榮譽可以置人於死地,為了一點榮譽可以叫你去死,就是這樣子。人的愚癡、可憐,這種精神狀態的無依靠,沒有寄托達到極點,那種空虛、缺乏自衛,那種幼稚、無知,真的是悲哀!女人也是這樣,她沒什麼好爭的,為了一點感情上的問題,嫉妒、排斥、攻擊、傷害,所以,你可以看到兩個女人在搶一個男人,這個比比皆是。還兩個人出來談判,到底是你要嫁他,還是我要嫁他,要不然,兩個一起來,你睡星期一、三、五,我睡星期二、四、六,還談判呢?你沒辦法啦! 人沒有抓到佛法,沒有抓到生命的根本,他就要抓這個世間的金錢、男女、榮譽,所以,他會一直作繭自縛。對境他就情,情就束縛,要是一個聖者,那這個就笑死了。聖人通達這個法,一切法了不可得,你怎麼樣,他才不會去管你的。所以,你們是一個幸運的人,幸運的比丘、幸運的比丘尼,聽到佛法嘛![分位假立(宇宙間一切人事差別)],統統必須借重[四、不相應行]來描述它[(二十四法)],理性就本體界,[五、無為(六法)]。[五位百法(十法界眾生之因素)]。 [12五蘊與百法表],[五蘊]就是[色蘊;色法(11)]。[受蘊]單獨列為[受(1)]。[想蘊]列為[想(1)]。[行蘊(49)]加[(24)],行蘊有73。[除受想余心所],因為我們總共51個心所,51個心所裡面有受跟想,那就剩下49,還有加上心[不相應行法],這個三位差別,那麼24,49加24就是73。[識蘊]就是[心王],心王有[(8)],所以,加起來,11加1加1加49加24加8,[九十四法(依他起性)],統統叫做緣起,依他起性就是緣起法,九十四法;有為法,統統是緣起,緣起就產生了九十四法。[無為法(8)]那就非緣起法,無為法就[(圓成實性)],不是藉著緣起,所以,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加起來有[百法]。 [13五位百法事理,別總二門唯識表]。[事]跟[理,八識心王;識自相故],這個八識的自相,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六位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等等,這六位心所[識相應故],就是與八識相應。[相見二分;二所變故],二所變故就是八識,心王、心所所變現出來的,那就是色法。[不相應行;三分位故],那麼就是心王、心所,再來就是色法,三分位所假立而成的。[四實性故],實性就是悟到真如實性,意思就是實在有一個清淨的本性,就是實性。悟到真如名叫做實性,那麼就是無為法。底下這個叫做[別門唯識],還有一個叫總門,什麼叫做總門?就理體來講[所顯真如]就是[無為]法[不離識故]。不離識在旁邊寫:轉識成智。你要轉識成智,那麼就是真如,轉分別變成真如,所以,到最後所有的緣起法都在顯示真如法。[總門唯識],一切法都是[唯識],別門就細分,總門就簡單,所以,別門唯識,總門唯識,統統是講唯識。 [心法;14八識名稱表],八識名稱[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第一能變;[思量識]第二能變;[了別境識]第三能變。我們本性的真如本性是如如不動的,但是,無始劫以來,因為動念,生相無明,所以,第一能變就變成異熟識;就是經過一段時間會成熟、要受果報的。這個異熟識就像一個大的儲存的庫槽,什麼能量,六道輪回的這個,統統有,包括四聖六凡的種子統統有。異熟簡單解釋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成熟、就會受果報,你造什麼因你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受果報,第八意識在受苦。 第二能變呢?因為異熟識裡面是沒有執著心的,第二能變就是思量,我法二執叫思量。透過執著變成執著,你內心裡面變現的種子、變現的這個境界,你認為那是自己的。第三能變叫做了別境識,第三能變就是比較粗糙的了別,就是我們所謂的第六識,第六識就是分別心,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一般的妄想,平常待人處事,統統離不開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眼、耳、鼻、舌、身是與生俱來的,統統要用到這個五根、五識,所以,叫做了別境識。 [前五識]配合著[第六識],第六意識又根據[第七識],所以,第七意識叫做意根,第七意識對內執著[第八識]為自我,對外當作是第六意識的根,所以,第六意識的根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又名意根。對內執著第八意識,對外作為前六識的支撐者,就是根本為第六意識的依靠。了別境識、思量識就[唯識],第八識;異熟識;[本識]。初學者聽《百法明門論》,可能會比較稍微吃力一點,但是,沒有關系,沒有經過這個難的,你也沒有辦法成就,也不算很難。所以,希望大家要平心靜氣的努力的修學佛法,將來師父往生以後,就靠你們年輕一輩。我們現在是講到這個心法,心法裡面有八識的名稱。 [15第八識三要略表],我們以前談到阿賴耶識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叫做異熟識,異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會成熟,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儲藏庫一樣,大的能量。裡面包括六道一切的種子,所以,一下生天,一下做人,一下又變畜生,一下又跑到地獄去。第二能變叫做思量識,所謂的末那識,這個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思量所謂的執著,我執、法執,都列歸為思量識。意識又名第六意識,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能夠研究的最深的地方,就是潛意識。就是我們佛教裡面講的尋跟伺,那麼就是識心所,所謂的思心所;思惟的心所。其他的心理學家無法了解,第七意識或者第八意識的微細的東西,他也只能在第六意識裡面打轉,最深的也就是無法了解的一個潛意識。 第六意識加上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了別境識,這個叫做第三能變;初能變把本性變作第八意識,二能變把第八意識加上一層執著,三能變依第七意識作為根本,名叫做意根,然後,加上分別,那就是了別境識。所以,阿賴耶稱為本識,其他稱為唯識,唯心所造。本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六道輪回包括等覺菩薩還沒有完全清淨,還留有一分無明。[阿賴耶識]它翻譯成中文叫做[藏識],所謂藏識就是[自相]。自相就是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統統叫做執著,我愛執藏相。[一切種識;因相],所謂因相就是相續執持位,從無始劫以來它有這個相續的執著。到成佛我們五根不壞,也是有相續執持的力量,不過,他已經轉識成智了。[異熟識]是[果相],就是所謂的善惡業果相,善惡的業果位。 為了使大家更清楚,所大家聽不太了解,所以,我們拿出講義。資料並不太好懂,對於初學者來說,聽不太了解,不了解也要聽,否則的話你這個佛法就會停止在某一個階段,正因為聽不懂才要聽,才要更加的用心來研究,所以,現在必須要慢慢來解釋。使你們加強印上,在修行上、在名相上比較清楚。 第八識三相略表,三位,第八識由於正智的程度,所謂智就是修正功夫,轉識成智的功夫,二乘人、菩薩、佛果,程度都不太相同,所以,這個正智就是在第八意識修正的功夫裡面,可分作三個位次。三個位次第一個叫做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二叫做善惡業果位,第三叫做相續執持位。一我愛執藏現行位,顧名思義我愛執藏,就知道第八意識受到第七意識的執著,由無始劫以來,都是因為第七意識一直永恆的執著第八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本來見分的心法,相分的色法是同一體性的,由於我們無始劫以來業力熏習,使我們色心圓融無礙的法變成隔閡,變成強烈的精神跟物質。其實我們曉得精神會影響到我們物質,物質也會影響到我們色身。 比如說我們今天心情好,飯吃得下了;我們今天父母親發生了一些問題,送進加護病房;我們因為操心、過度驚嚇;恐懼過度,而影響到我們的飲食。沒有說父母親發生了嚴重的車禍,送進加護病房,你這個飯吃得下,我不相信。或者是你所愛的人,一下子離開你了,那你要學佛的心也定不下來。所以,我們的心就會影響到胃,吃飯的胃,就是心(情緒),精神就會影響到物質,這個物質也會影響到我們色身。比如說身體病了,情緒就會變成低潮,就會感覺到絕望,沒有幸福可言,世間無可追尋。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在第八意識產生一種強烈的執著,把色法跟心法嚴重的分開,我們藉著無始無明,變化成世智辯聰,由無始劫以來的世智辯聰幻化成肉體,由地、水、火、風產生的知覺;由這個知覺顯示的世智辯聰,幻化成我們的精神,神經系統。所以,我們說神經系統是物質也對,是精神也對,為什麼?因為我們神經系統受情緒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神經系統受到破壞,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境。 我們的色身,整個由精神支柱,精神跟精神就是神經系統,全部有關系。所以,神經系統的來源,就是我們對外界的反應,有的是可以自主的神經,有的是不可自主的神經。換句話說:我們的精神某些方面可以控制,某些方面是無能為力的,沒有辦法的。就算你印度的瑜珈行者,可以控制這個胃使它蠕動,但是,你也沒有辦法抑制這個無常使它變成永恆。你還是要生、老、病、死,大修行人把肉體當作是永恆,是一種錯誤的追求,本性才是永恆的東西。 我愛執藏現行位,這是指第八識的自相而說,簡單講自相就是內面,裡面含有執著性,變成一種污染的意思,意思是如果談到我們阿賴耶識的自相,就是本身就有執著,那是因為受到無始劫以來,怎麼樣?恆由第七識的愛執為我,叫做我愛執藏位。凡是下至凡夫,上到第七地的菩薩,或者二乘中的有學聖者;有學就是還有學習的地方,還有可學的,那不是到無學位,無學位就是在這個三界裡面沒有什麼好學的,究竟極果。所以,是二乘中有學聖者,有學是對無學講的,這個位的識叫做阿賴耶;阿賴耶為執藏識,執藏就是所謂的執著,而蘊育著一種無形的力量。 如果,會修行的人,看到這一句話,那也就知道凡一切相不可執著,否則的話,將與成佛絕緣。人類兩大不好修行的,欲望和情。欲望就是指飲食、男女之欲望;情,那就是發揮了父子之情、母女之情,我們無法把這個情升華成悲心,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所以,因為你執著,阿賴耶識的名相就永遠存在,那麼因此,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能夠在一句話裡面好好的思惟:噢!原來阿賴耶識,我們無始劫來就是這個執,這個執一定要破,不破與成佛絕緣,不破這個執著的人,沒有機會成佛,也不可能修行,連往生極樂世界都會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對娑婆世界無所留戀,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專不生極樂。你這個愛或者這個情欲不重,那你就不會來到這個娑婆,你不把它平淡化,那沒有辦法。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專。 我們一般人,念佛的人多,往生極樂世界的少,正因為自己認為自己行,以為自己有辦法,所以,不在平常的日子裡面下一點功夫,不做功夫。不做功夫,他只是會念念:阿彌陀佛,自己平常告訴自己:我做這種功德,差不多可以往生了。他並沒有經過考試啊,在沒有經過大專聯考以前,大家都可以估計,我可以考四百多,一考起來:三百二十。跟估計的差一百分,人一直認為自己在臨命終有辦法,到臨命終就沒有辦法,沒有考試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程度到哪裡?考試就是每天碰到境界,能夠在情、在欲淡泊,你這個考試,你自己考試,你就知道你幾分。我們如果到臨命終才要試試看,去通過這個聯考,萬一通不過,你就麻煩大了。 我們每天面對這個境界統統叫做修行,煩惱當下就是菩提,每天你都要試試看,你的境界有多高。感情來,你抵擋得住嗎?欲望來,你控制得住嗎?你能轉識成智嗎?在古來的禅宗,我說禅宗厲害就在這個地方。禅宗裡面有一句話:若能悟到一句,這一句就可以成佛。如果你不把這個佛法當作心地的功夫來用,而只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就算你看完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沒有用,為什麼?你變成是一個學者,不是學佛。佛法,它是一種功夫的表現,就是你平常你的生命一定要趕快發揮你本性上的功夫,否則的話,你一直到臨命終。你現在自已以為行,其實一點都不行,沒有經過風吹雨打,你怎麼知道可以在冬天裡面還盛開著花朵?境界是學佛人的天堂,你要把境界當作是天堂,好好的來享受它。 以前,有一個密宗的上師,徒弟對他非常好,每天端飯,時間到就給他弄洗澡水,他非常享受,徒弟也很孝順。他不住了,他說:我要離開這個地方,回到西藏去。回到西藏以後,他的徒弟對他忤逆、不孝,他好高興。後來,對他很孝順的徒弟就跑到西藏來找他,說:上師啊!您為什麼要離開我們?他說:唉呀!你們太孝順了,我在那裡都沒有什麼好學的,也沒有境界,你們統統順從我。我從來沒有碰到過逆境叫什麼。我在這裡有得學,那個稀奇古怪的、不孝的、叛逆的,那才知道師父的功夫。還有這種怪師父,他一定要找境界。所以,人家的修學佛法不一樣,因此,真正的功夫要用出來,那才叫真的功夫。平常講得很好聽,或者是在家居士吹噓的,那沒有用的,當你今天聽到師父這句話以後,你二十四個小時,就統統叫做修行。境界現在那兒,現在就要看功夫;每天都會碰境界的,現在就看功夫了,師父講的這叫做修行。 以及二乘的無學果,到這個位次才能夠捨,所以,二乘中的有學聖者都屬於有阿賴耶的名詞,此位的識叫做阿賴耶,為執藏識。八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二乘的無學果,已經沒有第七意識的我執,所以,就沒有這個名詞。因此,阿賴耶識到八地以上,就沒有這個名相,就沒有所謂的阿賴耶。阿賴耶是第七地以前所用的,七地菩薩以前所用的叫做阿賴耶。包括凡夫、二乘人,二乘的有學位。再來就是菩薩或者是佛果,不過,二乘跟菩薩有一點要注意的。二乘人如果自力的功夫夠,那就等於七地菩薩的自力的功夫,而不是說二乘位來才叫做菩薩,菩薩位來才叫做佛果。 就自力來講的話,阿羅漢的位置,比菩薩的位置還高,自己修證的功夫。如果就菩提心來講的話,初地菩薩雖然沒有阿羅漢的功夫,但是,初地菩薩的功夫他是因為發大菩提心,所以,就唯識學來講,證阿羅漢的功夫,遠遠的超過菩薩的力量。這個菩薩必須到八地菩薩以上,才能夠走過阿羅漢位,因為,阿羅漢叫做無生。就自力功夫來講,阿羅漢走過菩薩,就究竟位或者就發菩提心來講,菩薩的位次超過阿羅漢,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一點。到二乘的無學位,就沒有第七意識的我執,就沒有這個名字。 第二叫做善惡業果位,這是指第八識的果相而言,因為,第八識是由無始劫以來的善惡業所召感的異熟果,就是你無始劫以來造這個善惡業,這是因:善因、惡因,經過一段時間就成熟叫做異熟。你造善因就得善果,你造惡因就得惡果。第八識又叫善惡業果位,召感的異熟果叫做業果位,這個位一直通到十地菩薩的金剛心,為什麼講金剛心?因為,他接近佛了,在唯識學裡面沒有列出等覺菩薩,十地菩薩直接就是成佛。在唯識學裡面沒有所謂的等覺,有的有談到,有的沒有談到,有的只有列出四十一個位次;有的經典有談到這個十地菩薩,再來等覺,再來妙覺,有的沒有。 這個金剛心就跟佛心是沒有什麼兩樣的,所以,此位通到十地菩薩的金剛心或二乘的無學位。這個二乘的無學位,那也不得了。這個識就改成名字叫做毘播迦,七地菩薩以前位次叫做阿賴耶,要是就果相來講的話,是通到十地菩薩、二乘的無學位,又叫做毘播迦,叫做異熟識。所以,第八意識第一個名字叫做阿賴耶,是通到第七地菩薩的二乘的有學位;另外一個名相叫做異熟識,異熟識是通到金剛心十地菩薩、二乘的無學位。 第三、相續執持位,這是通到佛位,為什麼相續執持位是通到佛果?因為,釋迦牟尼佛他也會變現這個色身出來,我們眾生也有色身,那麼他要持這個五根身,令這個五根身不失。如果說成佛以後什麼都沒有,見法身什麼都沒有的話,那完蛋了,那他怎麼能夠度眾生呢?所以,以這個識,還可以執持色法、心法的萬法的種子,令這個五根不失。所以,佛也能成佛,也能示現成這個色身,正因為有相續執持。相續執持位,在凡夫位來講,它是一種執著,在佛菩薩來講,它是一種示現,已經轉識成智了。 相續執持位,就第八意識的因相來說的,這個位通到佛果,以及盡未來際,為什麼盡未來際?盡未來際要八相成道,要在他方世界示現成佛,所以,這個相續執持位,一定要有盡未來際,否則的話,他要度眾生的話,他怎麼樣來示現八相成道?因此此識,執持這個色心的萬法種子,令五根不失叫做相續位。眾生也五根不失,佛菩薩也五根不失,他神通妙用。就凡夫位來講,五根不失是因為業力的執持,就佛菩薩來講是願力的執持位,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五根不失有一種是願力來的佛菩薩,有一種是凡夫業力來的,都是相續執持位。 這個識的梵語叫做阿陀那識,也叫做執持識,可見阿賴耶的特質是凡夫到菩薩第七地,或者是二乘有學位的眾生而言,那麼,這是叫阿賴耶。什麼叫異熟呢?異熟識是指菩薩的十地,或二乘無學果位的聖者而言。什麼叫做執持識呢?就是指佛果以及盡未來際的聖者而言。所以,我最聰明,為什麼?假設你們有一點錢,你們不要去投資公司,投機就是最大的危機,最大的危機就是投機。你們沒有看過《佛心慧語》嗎?我這個人最聰明,如果你有一點錢的話,放哪裡?放國家的政府,除了國家滅亡,否則的話,你的錢永遠存在,利息雖然少一點,可是這個有保障。你要人家的利息,人家要你的本錢,所以,你投資這個風險很大的地方,到最後沒完沒了,你完蛋了,我告訴你。所以,要記住!學聰明一點。 [18緣起之相表(緣起之相,有共、不共二相,以四料簡分別之)]。這個料簡就是以前抓中藥:配藥,四種不同。料簡以現代話來講叫做分類的意思。[緣起之相—共相、不共相],什麼叫共相?共相裡面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所以,初學者,象今天我們這個大專的同學來都坐在三樓,最起碼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聽不懂。沒辦法,因為初學者是沒有辦法聽懂,熏習可以,講講故事,他就聽得懂。這些慢慢來解釋,認識一點也不錯,第一次聽比較艱澀。緣起之相有共相,就是我們人生宇宙的[山河大地等]一切相。什麼叫共相?[共相]就是[共業所感]。所謂共業所感,比如說你做人,對這個宇宙的認同、看法是有相同之處的。比如山河大地,你看那是一座山、大海,因為人的業感幾乎相同,所以,看出去的世間,就會差不多。我看,這是文殊講堂,你看,也是文殊講堂,可是一只蟑螂呢?就不是看文殊講堂,這好大、好大啊,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也搞不清楚是什麼東西,一只蟑螂它知道這是文殊講堂嗎?老鼠它知道這是什麼大講堂;弘法的地方嗎? 所謂共業所感就是認知的層次不一樣,所以,我們感覺到它是山河大地。你要是說魚的話,它是生活在水裡面、海裡面,我們對這個世間,對魚很了解,魚要了解人那就難了。所以,高層次的有辦法了解低層次的,低層次的要了解高層次的就沒有辦法。佛菩薩要了解我們,太容易了,易如反掌;我們要了解佛菩薩,那難如登天。他生活在高層次裡面,心境改變,所以,這個共中共就是一切的眾生所感應的共同業力,共業裡面的共業;共相就是共業裡面的共業,共中共。比如山河大地,大家統統都看得到,喜馬拉雅山你也搬不走,那不是你家的,就是印度政府或者中國政府的,大家都可以去爬一爬、走一走這是山河大地。 共中不共就不是這樣子了,[田宅衣服等],是不是?你有你的財產,那是辛苦賺來的財產。雖然說共業,大家都住在山河大地宇宙裡面,但是,它是不共同的,你的福報是你的;他的福報是他的。同樣生活在台灣是共業,我們的共業都投胎在台灣,可是,有的投胎在台北、有的投胎在台中,有的在高雄。各人的福報享受也不一樣,有的人吃的是山珍海味,有的人饑寒交迫、家徒四壁;有的人一進去就寒捨,有的人是熱屋,差很多。我們這裡就是寒捨,有冷氣的地方,所以,現在有空到寒捨來走一走,就是冷氣,這不錯。有的人就沒有辦法,所以說,雖然同樣住在這山河大地裡面,但是每一個人的享受就是不一樣。所以,[不共相]叫做[自業所感],這個自業就是自己的福報,自己的福報有多寡。 有的人他一學佛,就知道佛法是無上的道理,可是,同樣來親近講堂,有的人就不以為然。那福報不夠,轉,一下子受到外在的影響就轉走了,他就不信佛了。碰到邪師,碰不到善知識,他就不信佛了。所以,共業裡面有共相,不共業裡面就是自相。山河大地是大家所共同運用的,但是,你住的地方,那就各人享受的,不一樣。有的人住皇宮,有的人住的才幾坪而已,很可憐! 再來,緣起之相裡面有不共相,不共中的共相,不共相裡面的共相,什麼叫不共裡面的共相?比如說[自己扶塵根],扶塵根就是肉眼。不共就是我有我的肉眼,你有你的肉眼;可是,你的肉眼是眼,我的肉眼也是眼睛。不共就是說不同的,你的跟我的不一樣,你的眼睛跟我的眼睛不一樣,但是,都有相同的地方,你有眼睛,我也有眼睛;你有耳朵,我也有耳朵。你有尾巴……你沒有尾巴,講太快了(法師笑)。據說某一些人類有尾巴,真的,人類是猴子進化的嘛。有的人摸一摸,我是沒有。據說有一類的眾生是有尾巴的,真的,在這個奇怪的地球裡面有人類是有尾巴的。尾巴一點點,好象骨頭突出來那一種的。 不共中的共業就是說自己的扶塵根,但是,大家都有眼睛。共中的不共,你有眼睛沒有錯,我有眼睛,沒有錯,已經不共了。不共中不共就是你的神經系統,跟我的神經系統感受不一樣,[自己勝義根]就是不共中的不共。勝義根就如同神經系統,扶塵根就是我們的肉眼,你有肉眼,我有肉眼;可是,你的感受,你眼睛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感受就是不一樣,就是神經系統不一樣。我有學佛,我看這些眾生就是很順眼;剛剛初學佛的,我看你不順眼,他看我也不順眼,學佛的人要是看什麼事情都很順眼,那就是學佛成功了。我們大部分是嫉惡如仇,看到惡的就很不以為然,蓄意的去排斥、擯斥他。不過,我們學佛的人要慈悲、憐愍他,真正學佛的人要包容,所以,在學佛的人裡面,他就是平等。 這個不共相就是除了神經系統不一樣,心境也不一樣,[由此可知身心世界皆為自己業力所感、但應轉業不可怨天尤人]。不抱怨,這句話很重要,你為什麼不出生成男的,為什麼出生成女的?你為什麼不變成男的,他為什麼不變成女的?有的女孩子跑到這裡來講:唉呀!師父!我要是做男的多好,可以親近你來出家、修行,可惜我是女孩子,沒有辦法,她就是很感觸。有的男孩子也很糟糕,他看到女孩子要化妝,掛耳環吊得叮咚咚的,覺得滿好玩的。女孩子可以化妝,有腰、有胸、有屁股,他就覺得這個三圍很好看。這有什麼好看的?像我們平面多好看,我們也有好看的地方,前後看都一樣,沒有什麼不好看的,是不是?這個像人妖,他就很不正常,喉嚨有結,腰部以下都是男的,他就是去隆乳、去打針,這像什麼?所以,人這個業力實在是不一樣。 我們到泰國去,導游帶我們去沙灘,在沙灘導游告訴我們:師父!師父!那個是人妖,我嚇一跳,怎麼這麼漂亮的人妖?怎麼看不出來?真的,那個是人妖,就是戴耳環、穿泳裝,就這樣子,你怎麼看也看不出來,就是化妝得怎麼樣都看不出來。不過,據說這種人妖壽命很短,因為,他每一個禮拜要打兩次女性荷爾蒙,為什麼要這樣子?我常常想:一個好好的男人不當,你一定要當女人,女人有什麼好?麻煩!意志又脆弱。不見得,你學佛當然很強,我講的是外面的。我覺得眾生,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有的女的想變男的,有的男的想變女的,天下無奇不有。美國還有一項男眾化妝成女眾的活動,那有的美國人,西方人的思想無奇不有,賽蟑螂、賽老鼠、賽豬,這個精神有問題,美國人還其樂融融。 我看電視的時候,美國人還化妝成女孩子,有的男的,六七十歲,那一畫怎麼都畫不起來。因為他們那個臉像橘子皮一樣,掛那個耳朵,看了會嘔吐,受不了。人類的無知、愚癡,他沒有目標、沒有人生,又不曉得追求什麼,我常常講的,就搞這些活動,人生實在太短促,沒有辦法,唱歌、跳舞,有什麼辦法。像我們到歐洲去的時候,就是這樣子,去德國什麼河,忘記了,我一直在念大悲咒,我管它什麼河,我走到哪裡就是,徒弟願意看,好!去看,唱歌、跳舞,就是這樣子,跳得搖晃不已,這樣子。然後就拿個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台灣也念佛,出國也念佛,走到哪裡,統統在念阿彌陀佛,在台灣也要往生,到德國也要往生,到法國也要往生,到倫敦也要往生,對不對?眾生如果悟到佛法,你所到之處沒有一樣不解脫的。 [19第八識因相表]。種子的意義,我們已經看過第八識的自相表、果相表,現在我們要看第八識的因相,自相、果相、因相。16是第八識的自相,17是第八識的果相,19是第八識的因相,自相、果相、因相,這三個來講這個第八意識。好!種子的意義:凡一切有漏,這個漏就是煩惱法,凡一切有煩惱的,無漏就是無為法,就是解脫;沒有煩惱色心不二,聖人,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色心不二。凡夫,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是強烈對立的。色法、心法無不從第八阿賴耶識中的功能開發而來,第八意識就是我們的倉庫一樣開發出來。這種能開發的功能,就是所謂的種子,但種子的條件,必須具足六種條件,就是要具足六種情形才能稱為種子。第一、剎那滅,就是剎那、剎那的變化;第二、果俱有;第三、恆隨轉;第四、性決定;第五、待眾緣;第六、引自果。 要作為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要有這六種性質才夠資格,這就是所謂的種子六義,種子六種意義,六種性質。什麼叫做剎那滅?就是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必須要剎那、剎那生滅變化。底下解釋為什麼?因為因果是在生滅變化上假名的,換句話說成佛就是超因果。我們常常講的,不昧因果就是說他超越因果又不離因果,釋迦牟尼佛是超越因果的束縛,因為因果是生滅法,但是又不離因果。所以,雖是生滅的因果,可是,對佛來講他不作用,束縛不了他。因此,說佛落不落因果?你說落因果也不對,說不落因果也不對,落因果的話,佛是生滅法;不落因果的話,佛違背因果法。所以,叫做不昧因果,所謂不昧因果就是不離因果,當下就超越因果。所以,因果是在生滅變化上假名的。 像常住不滅的無為法,就不能加上賦予這個因果的名字,不可以的。因此,釋迦牟尼佛負因果,但是,超越這個因果,叫做不昧因果。不昧因果必須同時具備兩種意義:1、不離因果,2、超越當下這個因果,所謂超越就是因果束縛不了他,名為超越因果。什麼叫做果俱有?第一個要當第八意識的種子,要剎那、剎那一直變化,一直變化。再來,果俱有意思就是種子雖然要剎那生滅,但是,它所生的果,一定要有能生的因,還有所生的果。能生跟所生,能生的因,那就是種子,所生的果,那就是現行,現行就是指現在;現在的種種人生宇宙現前,所生出來的現行因果。能生的因,所生的現行因果,兩個條件的和合才行。換句話說,八識田中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它能生的種子,跟所生的現行,都必須同時俱有而不能相離。相離的話,因果就不符合了,相離的話,因跟果就不一樣了,所以,要因果和合,和合就是要相同,造如是因,得如是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造無記因,得無記果,一樣的道理,就是要因果和合。這是第二個條件,就是因果俱有。 第三個條件叫做恆隨轉,什麼叫恆隨轉?種子不但要剎那、剎那不滅,同時要相續不斷,恆隨轉就是永遠在轉動、永遠在變化。在諸法之中只有第八意識有上述六種功能,那麼,種子當然也要跟隨著第八意識流轉。意思是這個種子一直在變化,比如說,你前世造業,你把人家殺死,那麼,你今生今世一直生病,病苦不斷,因為,這個冤親債主卡住這個冤魂,你怎麼吃藥也吃不好。突然喉嚨痛、腹瀉、腸炎,怎麼樣子那裡酸痛,那裡痛,這裡也痛。你找不到病根,你現在拜佛求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多念南無阿彌陀佛,唉!奇怪!這個病慢慢就好了。為什麼?這個業障、冤親債主、這個鬼魂,常常在你的身旁要找機會要報仇,他看你每天這樣拜佛求忏悔,好了!原諒你!所以,我們在未成佛以前,要多求忏悔,不能造惡。恆隨轉,那麼,你來世的因緣果報就會轉,同時轉。因此,恆隨轉就蘊育在第八意識的種子,一直在變化。要看你怎麼樣操縱它,看你怎麼樣控制現在。所以,佛教講自轉因緣、自轉因果,佛教不是宿命論,我生來天生有福報就是福報,那你福報享盡了怎麼辦?拼命亂花錢、浪費財物,那不行。 第四叫做性決定就是要構成第八意識的種子,它這個性要決定,性不決定的話,因果就不相同了,意思是如是因一定要如是果,善因一定要善果,惡因一定要惡果,決不可混亂。性不決定的話,善因變惡果,那還得了,那誰要行善。那你今天學佛也沒有用,學佛有學佛的種子,如果說性不決定的話,我學佛變成魔王,那還得了,那這象什麼?佛法象什麼?佛法的因果不可混亂,不能相違,是不是?所以,性決定是指因果性必須相同,不得相違,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皆不可混亂。 第五、待眾緣,就是蘊育在八識田中的種子一定要碰到因緣,你才有辦法。譬如在座諸位,你們統統前世有學佛的因緣,也許有的是從學校介紹,有的從善知識介紹,有的從報章雜志來認識我們文殊講堂,有的是聽到風聲要來看看師父,有的是這樣子。這個人家介紹,好奇來,也會學佛。所以,這個度眾生,貌相長得奇特,也可以度眾生。他因為好奇來,不是真正學佛來的;如果我長得其貌不揚,也可以度眾生,你不曉得,那個慧律法師象什麼?像鐘樓怪人,你去看過吧,鐘樓怪人,駝背又很准時在扣鐘,很丑,像秘雕也可以度眾生。所以,學佛的因緣千百萬種,只要能引進來,也不錯。 第六、引自果,就是指種子,除了有上述五義之外,必須要有色法、心法,各自引生自果之義,到這還沒講完。種子必待種種的助緣的和合才能發生果報,都不能單獨現行,這個很容易了解,你不等待因緣,就算你們前世有緣,那麼,你沒有碰到這個學佛的因緣,那你也沒有辦法學佛,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這樣。這是針對外道所說的自然頓生的迷執,自然頓生就是他沒有那個願力,反正,你有緣也好,沒有緣也好;佛教不一樣,佛教是我們有這個願力制造這個因緣,緣是由願力而來的,所以,你要制造這個因緣給眾生。你願力強,比如我今天生病,我不講課,你們就沒有學佛的因緣,我講課,我這個願力夠,就可以制造因緣。所以,智者會創造因緣給眾生,眾生不來那就沒有辦法了。 大智慧的人,慈悲心的人,他會創造這個因緣給眾生,他不會等待因緣,那麼你自己來,所以,創造願力的話可以讓眾生的因緣早熟,因此,還是要因緣,但還是要靠願力。引自果指種子除了上述五種意義以外,必須要色、心各引生自果的意思,色法引色法的果,心法引心法的果;就是色法由色法的種子生,心法由心法的種子生,這個並不難。比如你前世喜歡插花供物,花是物質,但是,你今生今世就會感得非常漂亮。你前世喜歡整理骯髒的佛像,佛像不可以用嘴巴去吹灰塵,罪過無量的,你那個臭嘴巴,一顆大牙,一顆爛牙,每天都吃東西那口臭,然後,吹佛像的那個灰塵,怎麼可以?我們整理佛像,要用新的抹布,新的柔軟的東西,慢慢的擦拭,你來世這個皮膚就很漂亮,因為你整理佛像。 你前世對三寶用深心恭敬供養三寶,禮敬三寶,你今生今世學佛就沒有障礙。如果你今生今世一學佛的話,到處造口業,斷人家慧命,你來世要學佛,就會碰到障礙。你阻止人家學佛,本身你就會障礙自己。這個色法由色法的種子生,心法由心法的種子生,絲毫不能差錯。比如,前世嫉妒心很強的人,今生今世嫉妒心還會存在;有的女孩子凶巴巴的,一講起來:你要怎麼樣?你不認識老娘嗎?哼!所以,這個人的個性,心法,從前世她就有這樣子帶過來的,沒有辦法。有的人一出生,他就有領導的能力,特別會講話,一上台就講得頭頭是道;有的人一上台講話語無倫次,沒有辦法。因此,各人的因緣,各人的果報有各人的果報,誰都不要怪誰。所以,學佛就有一點好處,不怨天也不尤人。這是針對外道所執的,萬法由大自在天因生的迷妄而立的。 這個種子的六義,我看念一遍好了,[種子六義:剎那滅:種子自體必須是有為剎那生滅]。二就[果俱有:種子要與他所生的現行果法,俱是現有]。三[恆隨轉:種子要是恆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有的起現行,有的還在潛伏,四[性決定:種子要與他以前能熏的現行因性相符]。性決定,種子要跟他以前能熏的現行,因為現行就是現在造的業才能熏;因性,因就是以前起現行的因相符合,才能性決定。五[待眾緣]就是因要等待因緣才能夠產生,就像你們前世有學佛,你們今生今世要等待這個因緣,你們才能學佛。[種子要待它自己的眾緣和合,才能生起]。六[引自果:種子各引生自果,色法種唯能引生色法現行]。心法引出這個心法的種子,所以,種子要引這個自果,這個要稍微注意:色法引色法,心法引心法的種子。 [20熏習相狀圖],所謂熏習如同點香一樣,一次再一次的重復叫做熏習。比如我們每天點香,我們就會聞到很多的香氣,我們每天喝牛奶,杯子雖然洗得很干淨,也聞到牛奶的味道,或者是我們每天泡茶,泡習慣了,雖然把茶壺洗得很干淨,但我們還是聞到一股清香味,這熏習的力量是很大的,一切萬法都是由熏習而來的。[種]子[能生(因)],[種]子[生現]行,所謂現行就是變現了色法、變現了心法,一切的心法、色法。[七轉識];相分、見分,統統由八識的種子互不相礙影現出來。所以,種子起現行,色法有色法的種子,心法有心法的種子。講: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那是指色、心二法圓融無礙的聖者;就眾生位來講,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色法、心法會有質礙的。 當我們一個人內在煩惱,他就會影響、傷害到身體,當我們的身體病得很長,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那是我們的心無法主宰這個色法的肉體,而肉體的破壞我們也沒有辦法靠心的念力去支持它。眾生地、水、火、風就是分得很清楚,而聖者,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地就是水,水就是火,火就是風,因為當體即空。與空來相應、與理性來相應,所以,能產生事事無礙法界,因為透過空性的不可思議的心念、動力,可以融和一切的地、水、火、風,變成圓融無礙的一切法。聖者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可以轉一切法,山河大地變成他心中的東西。我們在凡夫來講,沒有辦法,因此,這個現行,所謂的心法跟色法兩種。 就種子來講,是[能熏(因)],就現行來講,就是[所生(果)],但是,就七轉識所生的果來講,因為七轉識是由能生的因變現出來的,就七轉識來講,能熏的變成因,[現熏種];現行又熏習這個種子,這個[種]子落下來又變成[所熏(果)],所以,這個叫做當下。當下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在唯識學裡面,有幾種比喻,在《俱捨論》裡面也有比喻,比如說我們點蠟燭,蠟燭的燈心能夠助火燃燒,火又燃燒這個燈心,換句話說就是互為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燈心生火,火又燒燈心,同時,種子起現行,現行又會變成我們的種子,因此,這個熏習既然那麼重要,換句話說:善知識跟環境就變成為是最重要的。 你要碰到正法的,大徹大悟的一個出世的明師,他能夠在你的八識田中,種下無量無邊正知正見的種子,那麼你生生世世,就算今生今世沒有了脫生死,你也可以走出正道,因為你有智慧判斷。但是,如果你碰到邪知邪見的,所謂的誤人子弟的邪見的六師外道,那麼,你八識田中也就產生無量無邊邪知邪見的種子,你來世要學佛,就自然會排斥這個佛門。所以,熏習變成我們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種子,也是非常重要的現行。所以,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雙重因果同時俱足,種生現,現熏種,就是這個意思。[斷惡;伏現行、滅種子(改習氣)],改變我們的習氣。[修善;以現行熏種子、使種子起現行]。 [21種子類別表],這個種子類別有[本有]的,就是先天的,有[新熏]的,就是後天的,本有的分[有漏]跟[無漏],新熏的種子有有漏和無漏種子。有漏的種子又分成[名言]跟[業]的種子,名言又分成[表義],或者是[顯境],名言就是[等流],等流習氣。業就是一種[異熟]的習氣;等流又分成[名言]跟[我執],這是對外相名詞會產生一種執著,名言就是我們大家所認知的叫做[共相]。但是,大家所認知的,產生執著的程度又不一樣,就變成[不共相]。異熟[有支]就是我們第八意識變成異熟識,有共同認同的東西叫做[共業],比如山河大地。[不共業]就是你各人所享受的環境不一樣。無漏;[生空無漏;見道無漏;法空無漏;修道無漏;二空無漏;無學道無漏]。 要好好的聽,否則不容易了解,種子可分為兩種,第一個就是本有,本有就是先天性的,無量億劫來所儲存在第八意識裡面的一切種子,叫做本有的種子。第二叫做新熏的種子,就是後天的種子,你先天的種子強的話,那麼你就轉不過來,你就必須受到命運的支配,你的命隨著一定的形式去流轉。所以,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大部分都是接受本有的種子,而一直無能力與這個環境對抗,所以,一直窮到底,一直受業力的支配,直到死亡。如果是個大修行人,他有新熏的種子的話,雖然沒有那個能力轉變所有本有的種子,但是,他總是知道怎麼樣下手,至少目前他活著也不會這麼痛苦。 新熏的種子是後天,後天所謂的學習的。本有的種子是無始劫以來,就在第八阿賴耶識的自體中俱足,它能夠開展、開發,這個萬法的功能勢力,也就是說我們無量億劫來,有流轉六道輪回動力的,就是這個。由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開展出來的這個念力,念力就會變成幻相,幻相就是我們執著的錯覺,所以,第八意識就如同無量無邊的發電廠,你只要碰到因緣了,那個某個地方就會亮。比如你碰到天界的緣,你就到天界去享福;你碰到人道,就來人道學佛;你作惡多端,碰到這個地獄的因,那就要去受苦。每一個人都下過地獄,所以,每一個人都很怕下地獄。 再來,功能;功能就是種子的別名,同時也是表現它的特性。在哲學裡面來講,性能是無形的能力;而且本來就有的,比如我們有飲食之欲望,你一出生就懂得飲食;比如我們有男女的欲望,這也不是你要跟不要的問題,只是沒有辦法。而不是說靠那幾個道德觀念,或者靠這個戒律的觀念,就有辦法控制這個男女的欲望,為什麼?這是性本能的東西,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就像你白天要小便,晚上也要小便;你要上大號,你晚上也要上大號,這個是人的一種力量,所以,在眾生位來講,它是一種自然的力量,而大修行人要破除這種習慣性,那不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不是很容易的。這並不是說你能夠說我不貪吃,你就沒有這個貪念。你看到好飯、好菜,餓了還是會貪的啦。 你看到這個美貌的男子,看到美貌的美女,你還是會執著,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因為你本來一出生就有這種能力,所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要不然,你說他怎麼發洩?造反了,這個社會就亂七八糟。周公制禮作樂就是怕這個社會大亂,每一個人先天性就有這種需要這個能力,你不安排他結婚,那就完蛋了。他又沒有學佛,他怎麼能夠升華呢?所以,這種動力,也就是我們的YIN念,YIN念就是投胎的根本。所以,生死的根本就是男女,結過婚的人,包括沒有結婚的人,你只要有成熟,正常的男眾、女眾,都知道這種力量是沒有辦法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就知道要好自為之,這不是用道德,用幾個戒律,或者法律,你就有辦法約束,這是不可能的,很難的。為什麼?這不是你有選擇的余地,這個力量就是黃河一樣大的力量一直推過來的。 你看,底下就寫得很清楚,能,含有這個力量跟這個作用的,年齡一到,你就非結婚不行,你就會朝思暮想有一個伴,有一個依靠,還有要吃吃好的東西,要享受。這個能量力用;力量作用,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的。正如一芥子中,含藏無量種子的功能一樣,這個用一芥子來形容是很小,其實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我常舉一個例子,比如他欺負我,我忍耐,每天都壓抑著忍耐,那麼,你在我頭腦裡面,我不講,你也不曉得我的仇人是誰。到有一天,他一直欺負我,欺負到我受不了的時候,我就爆發起來,這無量種子的恨,那一種力量就顯現龐大的力量。所以,很多善良的人,一生氣起來殺死人。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他殺人,為什麼?他逼得讓他發瘋。 比如這個菜市場裡面抽稅金,魚肉人民,無法無天,來了,好吃懶做,流浪漢動不動就要向人家要錢。你不給他,他就揍你一頓,你報警,他就要你死,這個恨一直隱藏著。隱藏到有一天爆發起來,這個就是龐大的力量,那種恨。一個女人嫉妒另外一個女人,蘊育著嫉妒的心,找機會說她壞話,明明是白的,她就要講黑的,無中生有、攻擊、誹謗。聖者就會保持如如不動,不聽婦道人家之言,一個大智慧的人,他只作參考,自己會去調查,他不可能聽片面之詞。為什麼?他會知道這個眾生,因為眾生會扭曲本來的面目,眾生沒有大徹大悟的人,他不如;他不如就是彎,沒有悟到清淨的本性的人,都會透過意識狀態扭曲別人的東西。所以,只要他不大徹大悟,他沒有平等心;沒有平等心,講出來的話都有色彩,都會扭曲原來的意思。 哪一個人都是這樣子,包括你們在座諸位,都是這樣子。不必笑別人,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扭曲別人的意思,為什麼?希望掌握自己真正的生命,其實愈離愈遠,對於佛法都是一樣的,愈想保護自己,就愈離真理愈遠。你一直想保護自己,就愈自私;愈自私就產生妄念愈多,愈想保護自己就把對的講錯的,黑的講白的,白的講黑的。所以,人不應該聽片面之詞,應當冷靜,把你的真如自性空一切法的力量拿出來,坐落兩邊,不落空也不落有,不落左也不落右,不落男也不落女,不落對也不落錯,不落是也不落非,善惡同時就空性的。所以,諸法不相到,這個法也沒有來到這個地方,那個法也沒有來到這個地方,當處就解脫。不必加上任何的言語,講解脫也是多余的,佛法就是這麼悟,悟不了你就輪轉生死;悟得了這一念你就受用無窮。 正如一個芥子當中含藏著無量種子的功能一樣,有龐大的性能,因為這是先天固有的,所以,一名叫做本性住種。這個本性不是我們那個本性,這個本性就是指本來就有的。在唯識學講的本性,不是我們所講的明心見性的那個本性,這個本性就是由無始劫以來,住就是執持的,一直持續著有這種種子。那麼,新熏的種子,與本有的種子相反,不是原來有的,而是互相熏習而來的,這是由於七轉識的作用,為什麼加一個轉?因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就像台風一樣的旋轉,造了無量無邊善業、惡業還有無記業,所以,加一個轉字,就是動的意思。不停的造業叫做轉,所以,在第八識的自體當中再為熏習現行的習氣,一名習所成種。 諸法的發生,除了見道初剎那的無漏智,諸法的發生就是本性的功能,平等心、大智慧、般若的智慧心,除了見道初剎那的無漏智,只有從本有的種子生起。本有就是本性,本來就是具足有的,那麼,其他的一切法,沒有不是從本有或從新熏習的兩個了;兩種情形和合而生的。種子,因為它的性質又分成兩種,一個叫做有漏種子,一個叫做無漏種子。有漏的種子又分成兩類,一個叫做名言種子,名言簡單講就是所謂的名相,我們每天叫的聲音、名,或者句子、文章這些統統叫做名言種子。一種叫做業的種子,這個業造下去以後,就會慢慢的成熟,我們就必須去受報,這是業的種子。名言是我們平常來叫的習氣,但是,業的習氣,它將來是要去受果報的。這一名,名言叫做等流習氣、業叫做異熟習氣。 為什麼名言叫做等流習氣?等就是因,流就是果,因果是平等的。比如你從無始劫以來,對名相上的執著,那麼你一投胎,一轉世以後,今天的果報,你一看就很清楚的認識它,對名相上認識它。比如你前世讀書讀多,你今生今世對這個書的符號就會特別厲害,你前世學音樂,對這個音樂的五線譜,你就看得很清楚。所以,這個名言、文字,這個是一種等流習氣。一種叫做異熟習氣,又叫做業力的習氣。業力就是說它會牽引我們去受這個果報,所以,如果把等流習氣,配名言跟我執二種習氣,加上異熟習氣的有,有就是造業,有將來的業叫做有支習氣,那麼就是三種習氣。 名言種子又分成共相的名言或者不共相的名言,業的種子也分成共業、不共業兩種,無漏種子又有生空無漏,生空無漏就是斷我執,法空無漏就是斷法執,二空無漏就是連空的,法空的那個空字也空,名二空無漏,二空無漏就是連空,當體也是空的這三類。或者由修行的位次分為見道無漏,見道位;你見到了真正的真理,再來,修道位;繼續修行破這個法執,到最後無學道,那就成佛了。無學,佛就是無學位,菩薩還是有學。有學就是還是需要學習,無學位分成兩個:一個叫做三界無學位,就是證四果阿羅漢;一個叫做三界外的無學位,那麼就是佛。三界無學位就是在三界內沒有什麼好學的,三界外的無學位是指大乘的佛。 總之,種子的種類是很多,不同的名字、性能也很多,現在將最主要的名目、條列如下:甲、依生起來說,就是依照我們八識田中所生起的來講,種子怎麼來的,第一個是由無量億劫來本有的種子名叫做本性住種。是先天的,就是我們的本能;第二叫做新熏的種子,又名習所成種,就是後天的,由後天學習來的,那麼,這樣子的話,佛法的解釋就非常圓融了,你就不會怨恨了。有的人一出生就是這麼會讀書,有的人一出生就是這麼沒有辦法讀書,他用功的時間比別人還多三個鐘頭,還是讀不來。你不曉得人家前世是什麼學校的,前世是北大來的,前世是美國哈佛大學念完,死了以後來台灣投胎,當然念台灣大學醫科的,是不是?那你前世連小學都沒念完,你今生今世讀起書來當然很痛苦,是不是? 有的人就坐得下,像我就坐得下,你叫我拿斧頭,拿鐵鎚我沒辦法,但是,你一天叫我看十四鐘頭的書我很有辦法,我是個讀書人,你看我的手也知道。你叫我在那裡動,我沒有辦法,你叫我爬山涉水、去烤肉,我很痛苦。我告訴你,我在大學四年裡面,沒有去參加過烤肉,你們相信嗎?真的,我覺得那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先天性是個讀書人,不喜歡動、不喜歡爬山、根本不喜歡跳舞,也不會喝酒,也不會抽煙,打麻將到現在都看不懂,我不是跟你們講笑話,是實在話的。我們人不要怨天,也不必尤人,就我們今生今世的各種顯示出來,也可以了解我們前世。那些算命的會准,那是因為你先天性的種子被他算得准,你後天的話,他們大部分都是講你過去怎麼樣,那就不要講,你問那個算命:那我未來怎麼樣?他就啞口無言,誰怎麼知道未來? 我常一個比喻一個有修行的大修行人就象電腦的硬盤,我們每天都加入新的資料,那電腦出來的答案當然不一樣,為什麼你每天念佛、拜佛,你會轉你的業?你每天都求忏悔!那麼不修行的人,每天都是干壞事情,那當然,先天性的力量存在,後天又沒有行善,當然被一算就算得很准。所以,你不必怨恨誰,有的小孩子在四、五歲,音樂就彈得很厲害,我到現在五線譜都看不懂,我要看簡譜才看得懂,是啊!所以,這個人也沒有什麼好怨恨的。因此,我要出家以前,我就用唯識學來看,我是屬於什麼種子?我是屬於出家的,我這個人晚上只要有人睡在我旁邊我就睡不著,你說討老婆怎麼辦?每天都睡在一起,那麻煩大了。不過,有一種辦法,孩子照樣生,然後她睡隔壁那就無所謂,這也是一個辦法。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佛法的唯識,心就坦蕩蕩的接受,你什麼境界來,那是你自己造的,你怨恨誰啊?她前世沒有跟你有緣,她怎麼當你老婆?怎麼會跟你氣死汝命? 乙、依有無漏說,第一個有漏種子,第二個叫做無漏種子。有漏的種子叫什麼?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趣就是六道輪回中,受到這個生死的種子。名言、我執、有支,後面會講到。有漏的種子就是三界六道中受生死的種子;二、無漏的種子,就是入見道位的時候,一直到阿羅漢、佛果位的出世的種子,這個叫做無漏的種子。 丙、依三性說,那麼就是善性就是善的種子,惡性就是惡的種子,無記性就是無記種子,無記就是非善非惡。善惡的力量強,無記的種子弱,所以,這個叫做有漏的種子。依三性來說,無漏的種子是善種,其實這個描述並不恰當,我覺得唯識在這個地方描述還是不太好。應該加一個字叫做淨善,你用這個善的種子,人家還以為是十善業,不!我們的本性是具足淨善,為什麼加一個淨?淨就是一種沒有分別,大慈大悲絕對的善,而不是世俗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布施了幾個金錢,蓋了幾個廟,就大加的吹噓,貼了幾個功德榜讓大家認識,大柱子就刻著林大頭,然後,大家每一個都知道這個柱子是他寄付一百萬的,這個就是有漏善。而佛法,釋迦牟尼佛也是善,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那種佛,你用這種善的種子來形容,我覺得很不恰當,為什麼?會給人家誤會是有漏。 所以,這個善不適合,應該加一個淨,淨善,清淨的善。那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透過平等心、大智慧所透脫出來的那種灑脫自在的善,這樣形容就正確。再來,種子分成本有的種子,還有新熏習的種子,本有的種子有有漏還有無漏,新熏的種子也有有漏還有無漏。有漏就是名言,這個名言就表義。什麼叫表義名言?簡單說就是第六意識的認識,一種想象的名詞,對名字、文章的認識,聲音的認識,然後存放在你第六意識的那些文字相。顯境就不一樣了,顯境就是由六道的見聞覺知,眼睛看到桌子,那就是真的桌子,是實實在在的境界,不是你腦筋裡面那個文字的桌子,是桌子就在你面前的。所以,表義名言,就是單靠第六意識的文字、名聲、句子等等這一些表義,無形的落在第六意識印象裡面的名相。顯境是實實在在的,六根對這個六塵存在的境界,那當然會有一些名言。等流習氣,習氣就是有這個習慣性。 哪些習慣性?名言;我們對名字上的執著,我們對我執,對執著上的看法有一點不一樣。比如我們中國人喜歡吃什麼?喜歡吃茶,凍頂的烏龍、鐵觀音、普洱茶,普洱茶很貴的,都是幾十年的,我雖然沒吃過,但是也聞過。我們中國人喜歡吃茶,吃習慣了,他很容易就會常常出生在中國。因為,中國人在吃茶,外國人也不吃茶,你看過美國人吃茶嗎?我以前泡了一杯茶,美國人來泡了茶葉放著。他不會吃茶,他把那個茶葉拿起來嚼。那是樹葉,他不懂,他沒聽過那個吃茶是什麼東西,我說:那個不能吃,喝而已。 還有這個我執也很重要,我們講實在話的,如果我們今生今世做中國人,生生世世做中國人的機會就大了,為什麼?因為你講的都是中國話,你習慣於中國人,因為你中國的習氣就很重,所以,一投胎差不多變成中國人。除非有一種人,恨不得剝皮易發,比如,頭發黑的就黑的嘛,你為什麼要燙成金黃色?然後,又長出來一半是黑的,後半段又是金黃色的,那又不象猴子,母猴一樣的,何必要這樣子。崇洋也不是崇這個樣子。黑的頭發多好看,中國人,東洋人的魄力。我們講實在話,我走了一、二十個國家,我覺得這個中國的女孩子還是最漂亮的,真的,當然,出家講這個,是比較不好聽,但是,實在是贊歎我們中國人的小姐。其實你不必羨慕美國人,美國人小時候很好看,美國人小孩子很可愛,但是,到老的時候,雞皮鶴毛(發)。你注意看他們的皮膚,因為他們牛肉吃太多了,那個一個洞一個洞,一個瘡,你注意看看,上面都畫地圖。美國人年紀大了多難看,那個皮膚,還是東方人好看。有的人還去隆鼻、燙發,何必呢?不需要這樣。 名言、等流,還有這個我執,那是對認知不同,產生執著不一樣。名言底下對這個共相,就是我們大家所運用的,比如這個叫茶杯,這是共相,麥克風、桌子、燈光、窗戶,大家共同運用這個名詞,叫做共相。但是對這個感受就會不一樣,不共相;不共相就是看法不一樣,有的人很喜歡看火車,這火車看得很高興。可是愛迪生就很怕火車,瓦特發明蒸氣,你曉不曉得瓦特耳朵是怎麼聾的?他有一次,就是被這個火車聲嚇到,結果這個耳朵整個聾掉,愛迪生耳朵都聾掉了。所以,我們對事物的感受,生生世世的感受,都會不一樣。 就像我來講的話,我對這個佛經是愛不釋手,看到這個佛經,就是一直想要把它看完,不能控制的力量。孔老夫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但是,這個對我們來講,好象不是這樣子,我覺得天仙美女的力量好象也不會比我看經典的力量大,這是什麼力量?就是一種前世對佛法的名言深深的喜歡,所以,對這個佛法的名相上,就特別的執著。也算是執著,但是,你不執著這個佛法,那你哪裡有一天能解脫呢?執著於不執著?所以,你對這個外境的名言,那是共相,可是,你我執,各人的執著是不一樣的。業,一種叫做有漏業,業的底下異熟習氣,我們這個第八意識經過一段的時間會成熟,要遭受這個果報,完全是因為習氣而來。那你想要不讓它去轉世投胎,就只有一種辦法,那麼就是少起心、少動念,就是所謂的無念。 無念就可以轉這個異熟的習氣不去投胎。有,就所謂的有來世的業力,有生生世世的業力,這個有就是業的意思。有又分共業、不共業,共業就是大家所認同的山河大地,不共業,比如說你的房子、你的衣服,那是你各人用的。無漏;生空無漏,法空無漏,二空無漏。見道無漏就是生空無漏,因為你見道。再來,法空呢?是屬於斷這個法執,是屬於塵沙惑,所以,見道無漏就是斷見思惑,修道無漏就是斷塵沙惑,無學道無漏就是斷根本無明。 我們以上所解釋的,下面就解釋的更清楚。等流習氣是什麼?是由於七轉識的善業、惡業、無記業等等的作用,等是因,流就是果。因果的習氣所熏習的種子,這是指能生八識三性,諸法的親因緣的種子,要注意聽!普通人看不太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第八識裡面,萬法的種子都有,萬法的種子會產生什麼?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能生八識。意思是第八識的阿賴耶可以生出裡面的那些種子,可以生出八識,還有三性:善、惡、無記,諸法的親因緣的種子。為什麼講親因緣?親因緣就是當下就要受用的叫做親因緣,不是離我們很遠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就是你本身現在用到,那個就是八識田中你生起來的。 比如你變成豬的話,你那個八識就跟我們人的八識就完全不一樣,人的親因緣的種子跟豬的親因緣的種子又不一樣,現在是以人的親因緣種子而變現出來的是八識,善、惡、無記,三性的諸法的親因緣種子。所以,親因緣種子就是直接生起果報來。等流習氣,這個等字是相似義,類似的意思,是對因來講的,是名於因,是對種子來講的。流是流類的意思,流出同樣一類的,當然這是安插這個果的名字,是名於果。這是依主得名,依主,依照前世的,依照這個根本的種子來命名,這些無量劫來前世生生世世所造的這個種子的名字來命名的。所以,依主得名也就是從果,從這個似果之因,為什麼講似果?因為還沒有結成果以前是相似果,因為[因]跟[果]要有類似,所以,講似果就是還沒有發生果以前,因就是相似於果,才能變現 同樣的果。所以,就是似果的因,到最後才會發生真正的果。 比如由善因引這個善業,由惡因引惡果,善因引善果,惡因引惡果,由無記因引無記果,等等就屬於此類。為什麼無記因引無記果?比如說:他喜歡在山上很靜的,他來世一投胎他繼續就是喜歡住在山上;這個人喜歡海、喜歡看海,他一出生就到海邊去,喜歡山、喜歡海,這不是什麼善,也不是什麼惡,但是,這個無記業裡面,它就有一種力量存在。有的人很喜歡自己坐在那邊沉思,沉思他沒殺人、也沒放火、也沒行善布施,你說他善也不對、說他惡也不對,他前世就是喜歡這樣,習慣於這樣子。所以,這個無記業就是因引這個無記果,無記,一個人的個性,喜歡的環境有關系。前世他喜歡賭博,你今生今世把他十個手指頭砍掉,他也是喜歡賭博。所以,同學們,那些壞的習氣要早日斷除,為什麼?它會影響到你的來世,好的,佛法的種子,要多多的灌進去,就算你沒有成道,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來世也能聽到佛法繼續修行。 無記因引無記果就屬於此類的,這又有兩類,第一個叫做表義名言,一個叫做顯境名言。表義名言是依音聲所產生的名相、句子,更長一點的就是文章等這些言語,來解釋、表達色法、心法等等諸法的體。而在心上浮出的相分,熏習的種子,比如我喜歡阿彌陀佛,在我心中浮出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其實,我也沒有見到佛。我的心很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就觀想到極樂世界,可是,我確實沒有見到極樂世界的真實相,可是,我心中已經浮出這個相分的熏習種子。熏習久了,八識田中也就清淨了。比如,相應的尋跟伺,尋就是粗糙的第六意識分別心,伺就是比較微細的分別心。尋、伺心所的第六意識,它能攀級其他的名言,熏習善、惡、無記的種子,因此叫做名言種子。 顯境名言與表義名言剛好相反,這是不依照名相、句子、文章等等的言語來了知一切心識,它必須靠什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會構成見聞覺知,見就是眼睛,聞就是耳朵,覺就是覺察到,知就是第六意識的知道。見聞覺知就是等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以後見到見聞覺知,就是我們所說的六根。由六根的作用所熏習的種子,它雖然不依照名言,但是,它的功能就像名言的诠表的解釋,就是顯境名言。桌子、牆壁、麥克風、電燈、花盆、木魚,這境界馬上現前,這代表名相。一看到就是名相統統存在,不是自己觀想的。所以,對顯境名言的熏習,遍及了七轉識的心、心所。表義名言的熏習,只限於第六識的尋、伺相應兩心所,因為緣這個名言是屬於第六識相應的尋、伺心所的職責之故,等流習氣。 再來,異熟習氣,什麼叫異熟習氣?有漏的善、惡的前六識所熏習的種子,這是指從善能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的種子,這句話什麼意思?從善能夠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比如說,你今生今世行善,你前世也布施,或是你前世發心印佛經,很奇怪!因為你發心印佛經,你生生世世就很容易聽到佛法,為什麼?因為你愛好這個佛法。你幫助人家印經,印善書讓大家看,你把這個法一直普遍出去,你來世不學佛也不可能。因為你就是印二十本,那二十個人學佛,這個功德多大!你布施,你今生今世也不必為了三餐,冒生死還賺不到錢;你窮得要死,你怎麼學佛?你三餐都不濟,冷熱都不知道,家徒四壁,朝不保夕,沒有辦法只好日中一食。 有的人他也日中一食,那是不得已的,太窮,窮得沒飯吃,當然日中一食。所以,我們行善、布施、持戒、忍辱、印經典,這都可以感得到善的,因為你環境好,你學佛就會愈來愈順。比如我的福報還不夠,我這講堂一建起來,雖然有過一陣子很操心,但是現在講堂建起來了,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眾生,我就不用操心了。我前世可能有點布施心,這個布施心今天找得到果報,還好徒弟都很聽我的話,還沒聽說過徒弟對我大聲,那還不錯。所以,這個善業能夠感得到增上,這個增上緣就是增加一分力量。你本來學佛有心,他給你一點力量,你所碰到的眷屬都好,你生活吃飯沒問題,能好好的學佛、念佛,多棒!碰到的都是善人。 再來,異熟就是什麼?是由善業、惡業所引生的,這因所引生的總報、別報。總報就是我們人,別報就是所謂的一切的享受叫做別報;總報,比如說你得到了根身,你得到這個色身。什麼叫別報?你雖然得到一個人身,有的有錢、有的沒有錢,你個別的報應不一樣就是別報,是不是?總報,大家都是人,可是,別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能享福,有的人一天到晚操勞得要死。總報跟別報,這兩個是無記果,只要是報,都是無記的,報是一種還債。所以,這普通叫做因是善、惡,果是無記,這句話要注意聽!因就是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就論善惡;果報,像我們現在做人,做人就做人,你不能講是善、是惡。你說做人是善,做人如果會想行善,裡面有善因,做人殺人放火那是惡的;但是,單單這個肉體來講,你怎麼討論是善、是惡,對不對?造因,從因來講。 我是人,當然是無記性,我今天幫助人家學佛、施捨、持戒,這是善的;但是,如果說我利用人殺盜YIN妄、喝酒、打牌、殺燒擄掠,什麼都來,那當然是惡的。果報不能講是善、是惡,這看你造了是什麼因。我前世是造了,那麼今生今世要果報,我現在繼續做善是善因,就果來講不能論斷是善是因。就像我欠銀行的錢,欠別人的錢,我還你錢就是,當我還你錢的時候,你怎麼說我是善、是惡?我跟你惡生倒閉,那是惡,可是,我現在還錢。習氣就是熏習的氣分,異熟果的習氣,是依主得名,依主是果,習氣是因,所以,依主得名。也就是幫助第八識,前六識一分的異熟生,三界異熟種子,使它發生果報的善、惡業的種子,這個也不容易懂,不容易了解,看不懂,我慢慢解釋。 依熟果的習氣是依主得名,依照那個因得名,也就是說能夠幫助第八識和前六識的一分,為什麼講前六識的一分?因為這前六識有分作先天已經成為你的思想,有一種是完全還沒有的,那就還沒有造的。比如你今生今世已經投胎,有的人第六意識就特別強,有的人就很遲鈍,沒有辦法。第六意識有的就非常厲害,分別、聰明、伶俐,就特別厲害,所以,第六意識也是一種果報。有的人第六意識特別厲害,社會的世智辯聰特別厲害,有的人就遲鈍,一加一等於多少?他就會:等於一。問他為什麼?因為一支桌子放在房屋裡面,也是一間屋子,它就會變成一,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這個前六識一分,也就是說我們由第八意識所帶動,所投胎出來的和前六識的一分,它是三界的異熟種子。為什麼?因為前六識一直還沒有起現行,有的人第六意識是還沒有起現行,是潛伏的。 已經生出來的,那叫做異熟生,就是三界的異熟的種子;使它發生果報的善業、惡業的種子,這是因為異熟果的因,所以,叫做異熟習氣。有業種子的原因,也就是善、惡業所熏習的種子叫做業種子,注意聽!異熟習氣的體是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的種子。思心所就是你思惟善的,就放進善的種子;思惟惡的就放進惡的種子;你思惟YIN念,那你就不容易斷生死,就會一直男女這一關就很難斷,你每天的YIN心就會很重。比如你喜歡賭博,你每天就思惟賭博,所以,這個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的種子,都非常重要。就聖者來講,無所住,一切法不受,那麼一切心所就平等了。就凡夫來講,他一定要想,想善的,就變善的種子;想惡的,就變惡的種子;想賭博,變成賭博的種子,你想要喝酒,你每天還沒有喝,那你這習氣就跑出來了。人家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變成習氣了,這個思的力量很強,把思想變成一種力量。這個上我們無形的思想變成一種力量。 比如你喜歡賭博,現在想賭博,在內心裡面,知道我不能賭博,可是,他變成一種力量,讓你沒有辦法控制,你去找賭場、賭馬,賭六合彩,沒有辦法,控制不住!比如我們嗔恨心的習氣很重,我們現在雖然有一點佛法,忍耐忍耐,可是,你回來一想,愈想愈氣,你這個第八意識又是思惟的種子,又跑出來了。那麻煩就大了,又變成嗔恨心的業力,又強出來了,所以,這個思的種子。或者心所變為善、惡法,使它發出善、惡業,大修行人就在這個思裡面下手,一切法不受,就是無所思就無念。這思心所對他就沒有作用了,所以,不思善、不思惡,(法師手舉撫尺一拍)就是這個時候,就是本來面目,為什麼?沒有作用嘛!思心所沒作用,你開悟沒有?我拍這一下,你開悟沒有?唉呀,很可惜。那個《佛心禅話》,我看回去要好好的參,有的人說看不懂,奇怪!我怎麼都看得懂,你怎麼看不懂,差那麼多。 熏習之種子在第八意識,此種子又有兩種功能,第一就是生自果的功能,為什麼能夠生自果?你思善的,那就生自己的果報。我在這裡要勸告眾生一句話:凡事往好的一方面去想,不要懷疑,不要去討論人家對、錯,也根本不需要去論斷別人的對、錯,你只要把你的思想會歸到正知正見,思惟善知識講的話,放下你的懷疑,放下你不必要的操心,你將來的果報自然就顯現。為什麼?你凡事往好的一方面去想就對了,八識田中就完全清淨。 二、助他,幫助他,羸弱的無記種子發生現行的功能,這句話很多人聽不懂,什麼叫羸弱的無記種子?就是果報的無記性。譬如你喜歡住山,那你不去行善,你來世變豬,你能住山嗎?你懂得那個是山嗎?所以,你思惟的種子,羸弱就是沒有力量的無記種子發生現行的功能。譬如你得到人身,你喜歡住山,你喜歡閉關,你才有得住;造業太多,去大海裡面做大魚,鯨魚,你能住山嗎?所以,就不能幫助那種羸弱的種子起現行。所以,弱的無記的種子就變成在水裡面,變成魚。所以,助其他羸弱的無記種子發生現行的功能,比如你造惡的話,也會幫助你羸弱的無記種子,你前世造惡,今生今世變成狼,狼繼續要吃動物,它就會幫助你這個色身去殺生,因為你不吃葷的,你就是沒有辦法過日子。你看狼吃過草嗎?或者是老虎,你有看過素食的老虎嗎?老虎都是要吃肉,肉食類的動物。所以,你造惡,它就會變成更惡的種子,然後,又幫助這個無記的種子起現行。 前者屬於名言的種子,後者是屬於業的種子,無記種子的性質是很薄弱的,是沒有什麼能力起現行的。比如你喜歡山,不是說你喜歡山,你來世就有山住,必須假業的種子助緣,才能發生作用。你平常行善,我希望我來世做人,那你持五戒,來世做人,你又喜歡住山,你才能滿你的願。才能幫助你喜歡住山的這個無記的種子,因為,住山也不是說善、也不是惡,但是,你要得人身才有選擇的余地,對不對?幫助它發揮起現行。所以,能生自類果,助緣你必須要假這個業的種子,反過來講,善、惡兩個種子的性質是非常強烈的,所以,能夠引生自類的果。簡單講,造善必得善果,造惡一定得惡果,這種能生自類果名字叫做名言種子;能幫助其他無記種子發生果的叫做業種子。此二者雖然不是一體,這個體不相同,但是,為了容易說明,在作用上立了兩個名稱。 無漏種子是什麼?於見道位,修道所起的無漏智的種子,這雖然有多種,但是,現在省略。那麼,對本有的種子,或者新熏的種子,在見地上古來的高僧大德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護月大師,是主張一切就是先天性,都是本來就有的,它不立新熏。難陀跟勝軍,他指一切都是新熏習的,原本是沒有的。而護法取兩個,也有本有的,也有新熏的,大部分我們都是以護法論師為正譯。 [22識智能熏非能熏表]。就是意識和我們的四智,[八識與四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等等,[有能熏]、有[非能熏之別]。我們看識智能熏非能熏表,種子跟第八識的關系,如上述種子是藏在第八識自體中的生果功能,為什麼自體中呢?因為同一體。種子跟第八意識是同一個體,並不能離開了第八識,另外有不同的體性的存在,種子和第八識的關系究竟是怎麼樣?關於這個,唯識說,應該有兩種,就是以不異和不一來解釋,不異就是不能講說它是不同;不一,不能講說它同。一個是站在體用門的關系,一個是站在因果門的關系;體用門的關系就是以第八識為體,種子為用,因為一切種子必須蘊藏在第八識。也就是第八識是有情的主體,種子是它的作用,所以,這個叫做攝用歸體,它的性都為無記。 而不異:沒有什麼不同,但是,若就體跟用各別來說,就不一樣了,因為第八識的體,它是無記性的,而種子的用是受到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的熏習,而現行的三性諸法的,所以,不能說兩者是一。體性雖然是相同,但是,這個第八識跟種子是有所差別的,因為第八識是無記性的,種子是有三性,善、惡、無記的。那麼就因果門的關系,也是以種子來當作因的話,第八意識就變成果了;因為種子為因,第八意識變成果,轉識嘛!第八識是起現行,種子就變成生的因,所以,兩者是有因果的關系。本來因果是相順,或者是相違,所以,將因是屬於果,所以,它的性是不異,不能有所不同,因是屬於果的,所以,它的性是不能不相同的。不異就是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種子是隱伏在第八意識中的能生作用,沒有現起來的叫做種子,現起來叫做唯識。已經起現行的叫做唯識,還沒有起現行叫做識種。因為萬法唯識,唯識就是已經起現行,在作用了,已經心有在作用了。沒有起現行的叫做識種,意識的種子、唯識的種子。可是,種子是隱伏在第八識中的能生的作用,潛伏著;現行就是它所生成果,就是潛伏裡面的這個種子裡面所現行,而且已經顯現了,所以,它們就是一個隱、一個顯,也不能說是一。 可見,體用、因果兩個門,這兩門都有不異的關系,它的關系怎麼樣?就第八識來講,這個體是起現行的,用是就種子來講,第八意識起現行。人是第八意識裡面的一個種子,比如說,我們這第八意識裡面,有天界的種子、有人道的、有無量畜生道的、有地獄、有餓鬼道,那我們現在起這個現行,這個現行就是人;以人為體性,所以,人就是這個體起現行的。所以,第八意識只有一個種子起現行,人的這顆種子起現行,就人的話,有無量無邊的種子,因為你生生世世造的這個善、惡不一樣,所以,只有一顆種子起現行,那就代表今生今世。但是,這顆種子又是第八意識裡面的千百萬億分之一而已。那麼,用就是種子,現在人道起現行,現行就有種子,所以就種子的用來講,分成體的種子還有用的種子。體就是無記性,就無記性來講,攝用歸體,因為用不離體;就用來講的話,有善、惡、無記等三性,它會引自果,所以,體跟用是各別來論斷,又不一樣。 底下,一個相分,因為它全部都在作用裡面。再來,種子跟現行的關系,種子跟現行關系就體、用門。就體來講是第八意識,就用來講它是種子,體都是無記的。第八意識的體為什麼無記?它記的也沒有強盛的善,也沒有強盛的惡,統統沒有。所以,第八意識也不能造善、也不能造惡,它只有接受,力量不強。善、惡是很強的力量,第八意識它沒有什麼強的力量當然就是無記。種子不一樣,種子無記還有三性,三性:善、惡、無記等等,所以,第八意識的無記,還有種子的無記,當然就攝用歸體,就不異,不能講不同。但是,第八意識的體無記,它的三性的作用,這個種子是體跟用,是各別來論斷的。不一:不能講是一的,意思是說體性是無記的,但是,作用它是善、惡無記,不一樣,要分開來論斷,這是體用門。 就因果門來講,因叫做種子,果是起現行;種子又分成因,它是隱的,現行是果,是顯的,所以,如果說把因拿來屬於這個果的話,那是不異。意思是因是屬於果,為什麼?由自因而引自果,當然因是屬於果,因如果不屬於果,能稱為因果關系。所以,因跟果當然就不異,不能講不同,因跟果一定要相連,才稱因果、因果。就隱跟顯就不一樣,種子有隱的,是因;可是就果來講是顯,所以一個隱一個顯,一個看得到,一個看不到,所以,這個因果就隱跟顯的角度來講是各別來討論的。就因果來講,是不異;就隱跟顯來講,是不一。這很簡單,沒有關系,我也知道你聽不懂,但是,一定要這樣講,鼓勵,鼓勵。也沒有辦法,沒有一點唯識基礎,你將來怎麼看大藏經? 如此第八識是對這個種子,一方面要保持體用跟因果的關系,一方面又要變七轉識熏習所新生的種子的場所就是熏處,但是,種子的熏習必須要有能熏的法和所熏處的和合。能熏跟所熏要和合,並且應該具足四義,才能建立這個熏習的意義。要四種角度、道理才能具足這個熏習,四義就是堅住性,二叫做無記性,三就可熏習,四與能熏和合。什麼叫做堅住?大凡為所熏習處,所保持的種子,意思就是第八意識是保存種子的地方,它必須從無始劫以來一類相續:無轉易。無轉易就是你有善性、是惡性不能亂改變,而且沒有間斷,並且堅住的性質,什麼叫堅住?永恆的存在,要不然這因果怎麼講得通?要不然,怎麼能夠講: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無量億劫來你所造的惡、善你統統要報。 比如,七轉識和它相應的心所,七轉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還有它的相應的心所,因為意識都會有相應的心所,以及色法都有轉易跟間斷。這個是要堅住性,它不能轉易而且不能間斷,所以,七轉識縱然受到熏習,也沒有辦法保持這個種子,只有第八識才能夠保持這個種子,所以,它必須要具足什麼?堅住性。所以,為所熏處的就必須具足堅住性。第二、無記性,無記性就是不能講是善的、也不能講是惡的,種子不但要具足上面的堅住性,才能夠持續無量億劫來的不損害這個因果的道理,還要在善、惡、無記;三性當中必須是無覆無記,第七意識叫做有覆無記,第八意識叫做無覆無記。 什麼叫無覆?就是不會遮蓋。因為它沒有選擇的能力,它只有接受的能力。所以,沒有所謂的覆蓋,第七意識它有強烈的執著,覆蓋著第八意識,執著第八意識,所以,第八意識是只有接受,沒有選擇的余地,這個叫做無覆無記性。無覆無記就是不會遮蓋,它不會造業,只有接受,那就是無記。力量小,造業的善、惡沒有,只有接受!這是因為善跟惡,惡是有覆的,這個性的力量,善惡的性質,這勢力的力量比較起來,比較強烈,它們是互相排拒、它們是不容異性受熏,善就善,惡就惡。但是,無記性就比較中性,第八意識是中性的,不排斥惡的、也不排斥善的,就比較容易熏習。例如,佛果的第八識的大圓鏡智,它的性雖然是堅住性,但是只有善性。純善的,不容許種子的熏習,本性當然究竟圓滿。種子熏習是生滅法,第八意識是不生不滅法;意思是佛果是沒有熏習的,佛果是不能講熏習的。 佛法有熏習,由熏習這個佛法來觀照入空,但是,空就不能熏習,空若有熏習,怎麼叫空?所以,佛果是由熏習這個佛法慢慢觀照,然後,一念相應就進入佛果地,所以,佛果不能熏習。那麼,可熏性是它的體,不但要自在而且不隨它,同時要不堅,不密不常才行。為什麼?因為體不自在,作用殊勝也沒有用,因為它不能保持種子;如果它性質堅密,如果像本性的常住不變,也不受熏習。比如,第八意識相應的五遍行,雖然也具足前面二義,就是堅住性、無記性;但是,它的體不自在,所以,不容熏習。五遍行不能夠很自在,所以,沒有辦法,不能受到這個熏習。又像無為法,這個無為假法,因為堅密常住性,也不允許受熏習。與能熏和合性,一名能所和合性,能熏習跟所能熏習的;能夠熏習一定要所熏習的地方要和合,這不但要具足上面的三義,同時要具足能熏、同時同處和合不離。 比如,過去以及未來的第八意識,過去已經過去,未來的還示來,這第八意識你怎麼知道你來世怎麼樣,以及他身的第八意識,別人是別人怎麼講熏習?別人的身上跟我的第八意識有什麼關系?我的第八意識是由我的思心所,別人站在遠方,他怎麼能夠影響我呢?所以,過去也無法熏習,未來也無法熏習,別人的身上也沒辦法熏習,所以,雖然也具足前面的三種意義,但是,不能以現身的,現在的色身,能熏習跟所熏習的識和合,那也不能產生熏習。在諸法當中,能夠具足上面的四義,只有現身的,現在的這第八意識。新熏的種子以七轉識為能熏,以第八識為所熏習。 種子跟七轉識的關系,七轉識也跟他法同樣,還是第八識種子現行所開發的,為種子所生的果法,這是不必說的。意思就是七轉識也是由第八識的種子所開發出來的,如果由這個觀點來說,種子就是因,七轉識就變成果。不過,七轉識和他法就不同了,他是必須起六根的認識作用;見聞覺知是六根,六根的認識作用再熏習諸法,以及自己意識的種子,然後,放在第八意識裡面。所以,被熏習的種子,就變成七轉識是因,種子是果。 我們一定要認清這因果的關系,七轉識這個種子放在第八意識是因,那麼,七轉識被產生是果,那現在七轉識是造因,又熏習變成種子;就種子角度來講,變成是七轉識是因,種子變成是果。因為它是被七轉識所熏習,但是,七轉識並不是全部有能熏習的作用,因為能熏的功用必須有具足四義,就是: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與所熏習的和合性。什麼叫有生滅?這是指能熏習的條件,不為生滅變化的有為法不可,如果無為法就不可以熏習,因為,無為法是沒有生滅的,所以,不能使種子生長。所以,熏習必須生滅,因果也必須建立在生滅法才叫做因果。有勝用:能熏習的條件,除了具足上述生滅的條件外,還要能緣、強盛兩種力量,殊勝的力量才行;能緣的勢用是一定要主觀的心、心所作用。其實,心跟心所要同時,心就是心王,心所就是五十一個心所,必須同時;就像國王跟大臣同時要存在,這是不同於色法。 色法雖然有強勝的作用,但是,它不能作為能緣,不能產生主觀的心、心所法。所以,強盛的勢用是指,在善、惡性當中的三性裡面的善、惡性,這當然是不同於無記性;無記性的力量弱,所以,強勢的力量必須是善、惡、無記裡面的善、惡性,它比較強,當然不同於無記。這個異熟無記心,雖然也有能緣的作用,但是,沒有強勝之作用。異熟的無記心,比如說我們這個色身,雖然也有能攀緣,但是沒有強盛的善惡的力量。最後一個就是有增減,具足了上面兩種意義以外,在作用上還要有增減,比如佛果的無漏善法,四智心,他達到最圓滿的,也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他怎麼能夠熏習?這就是上面所講的,佛果沒有熏習的理由。與所熏習的和合性是必須具足上面三種道理,還要與所熏習的同時、同處、能熏、所熏和合不離,這個跟上述所熏習的意義相同,不再重復描述。所以,在諸法當中,具足上面四種意思的只有七轉識的業非果,諸識和能熏、所非能熏的情形,能熏習、不能熏習有幾種情形。 就因地修行的角度來講,跟果地不一樣,就因來講,[前六識]的因有[善]因、有[惡]因、有[無記]因。這個無記因又分成[業果],業果就是已經成為果報,[非業果]是指現前的第六意識,還沒有造任何的業,還在繼續造業,還沒有變成果報。所以,無主民業,業果已經成為事實了,已經成為果報,非業果是指現前第六意識,還沒有變成果報的因,那麼就是我們現在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思想都是非業果的無記業。再來,這個善也[能熏]習,惡也能熏習,而非業果的無記,現在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當然能熏習,好、壞都可以熏習,無記也可以;非業果的無記也可以熏習,是不是?這個[第七意識]就更不用講了,第七意識是我執最強、法執最強一定能熏習。 再來談到不能熏習的無記的業果,無記的果報,現在的果報。比如一個人的癡呆症,已經變成果報了,第六意識也沒什麼作用,它雖然有善、惡心,可是,它的無記性作用力,沒有什麼作用。所以他已經遭受的果報不能熏習,比如說變成白癡,或者變成人,在第六意識無記的業果不能熏習,還有[第八識]也[非能熏]。就因位來講是不能熏,它不是種子,它是被熏習的。為什麼第八意識沒有主動的能力去熏習它?它必須要吸引前七識造業的,七轉識的能熏,它沒有辦法,第八意識只有接受的分,所以,不能熏習;第八意識只有接受的這個力量不能熏習。[果位]也不能熏習,從佛果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不生不滅的東西,你怎麼能夠熏習?所以,不能熏。因此,不能熏習的,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只有接受分,它哪裡有造業分,還有無記的業果,成為業果報的事實,那就不能轉變。還有佛果,這個都不能熏習。簡單講,七轉識還有強烈的善惡業,還有沒有成定形的無記業;沒有成定形的無記業就是非業果。這樣子我想沒有什麼困難。 [23第七識釋義表],八識,前面講的統統是第八識的關系,現在講第七意識。本來我可以很簡單的講,可是,為了要讓大家對《百法明門論》,徹底的了解這八識,不得不不厭其煩的重復的講,聽起來很吃力,但是不講也不行。好!第七識釋義表,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三能變當中的思量能變,思量能變就是加上一層執著。第八意識叫做初能變,第一能變。第二,思量,第八意識本來是如如不動,跟本性是和合為一,現在變成真如不能回復到本來的面目,那就是無明。這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因為第二能變的我執、法執所產生的第二思量能變,這個識是迷情的根本識。 眾生迷了的根本,而自無始劫以來永遠卡在第八意識俱起相續,所以,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本質,另外緣這個相分妄執實我法。妄執有一個我,有一個法,有一個真正人身,有一個真正宇宙,其實我們法身本身就是統合了人身宇宙的一切,空相的東西。我人就是因為這個第七意識,才自無始劫以來無法離開這個迷,恢復到這個真如。無法脫離生死苦海,就是輪回。所以,同學們要在第七意識裡面下一番功夫,就是破除我執。修行你抓得到根本,這才叫做不虧、不負善知識再三重復的開示,不要對這個世間太執著,善惡全都放下,一心一意的觀照內在,好好的念佛,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歸宿。 [末那]梵語就是[manas],翻譯成中文叫做[意]或者是[思量]。此識因較他識的思量作用殊勝,而且含有[恆],永遠存在;[審]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很重叫做思量識。所以,第七識雖然仍然不斷的相續俱有恆,但是,任運分別不深,力量不強。缺少了審,第六意識雖然能夠計度、分別,俱有審義,但是,時間會間斷,所以,少掉一個恆。前五識既然不相續,也不計度,也不分別、執著,缺少兩個意思。所以,它的關系,意是思量。[第八識]就是一個[恆]叫[具一];第七意識一個恆要加上一個[審],[具二];恆跟審同時具足就[第七識]。再來,審[具一];[第六識]只有分別沒有恆,晚上一睡覺沒有做夢就沒有了。[俱缺],[前五識],不恆也不審叫做俱缺。 [24第七識四煩惱表],如果,你會修行,你是真的修行學佛之人,同學們!這四個放下就不得了,[四煩惱常俱],什麼叫四煩惱常俱?第一個[我癡:即無明也,於諸事理迷暗之謂]。要聽到佛法才能開大般若智慧,沒有聽到佛法只能講是世間的聰明人,卻是愚癡人。我曾經告訴大家,政治家到最後不能解決,他一定要找宗教家。很多在大陸當軍閥的,現在都八、九十歲了,以前西安事變的那個叫什麼?也是軍閥,他現在是信基督教,他現身說法。所以,這政治家到最後要找宗教家;大企業家到最後也要找宗教家。否則,你怎麼辦呢?你一天到晚老賺錢,能夠解決什麼?當然,像這些大企業家,也是很偉大,養活無量無邊的眾生。比如一個工廠,養活十萬人,一個十萬,也養活了家人。但是,不能解決生死。 普天下只要沒有聽到佛法的都是癡人。就算聽到佛法的人,那一分執著還不肯放下,也是離不開癡。癡就是知見有毛病,我覺得禅宗很了不起,我很佩服禅宗的祖師。禅宗講的話都是一針見血的,修行就是一句話。禅宗裡面有一句話說:離相是諸佛修行之本,若能參透,即是本來面目。就是離開一切執著,你就是佛,就這麼簡單。他不會像其他這個講來講去,研究了那麼多,就是離不開這個相,你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禅宗的修行就是單刀直入一句話,如果你可以離開一切妄相的執著,迷妄顛倒放得下,你就是自在的大神。來去就是自如,也不會跟你講很多,所以,禅宗為什麼會那麼有力量?因為他一句話就參、參,他不是每天在研究。 我們這個叫做研究佛法,每天看,我們這個不叫參,沒有什麼力量。我們這個叫做看,薰習,那打不深的;禅宗就像斧頭一樣,我們的頑固、冥頑不靈的思想在這個地方,參,啪!離相就是諸佛之本,你看!一句話就解決了。那我們離相了沒有?我們不但沒有離相,還執著了很多名相,修行。我今天會告訴你:噢!原來開悟就是這麼容易!我今天的心境來告訴你,噢!原來本性就是這樣,開悟也是很容易。可是,對你們來講要難得要死,搞了老半天還不曉得做什麼,無念也不對,有念也不對;執著也不對,不執著也不對,怎麼辦?所以,這個《大般若經》裡面講,若悟般若,亦雲言語也是般若,這個沉默也是般若,如果是大徹大悟,懂得般若的人。如果不懂般若的人,言般若被般若所束縛,言非般若,被非般若所束縛;動態,動態所束縛;靜態,靜態所束縛。如果,大徹悟的人,靜態,靜態開悟、解脫;動態,動態開悟、解脫。 為什麼?一切言語、名相都是緣起法的東西,他才不會去動一個念頭去執著這個東西。他不會在智慧裡面夾雜傲慢,也不會在語言裡面夾雜執著,你講什麼,他都解脫。他講也解脫,沉默也解脫,你是講也束縛,沉默也是束縛。你以為他坐在牆角下,在那邊參,你叫做開悟,那也是一種束縛。你說:師父,那怎麼辦?不曉得!我也不曉得,大徹悟的人只能告訴你這樣子,只能告訴你:很簡單,就在你的眼前。大道不離當下,所以,諸法不相到,什麼叫諸法不相到?也沒有來,也沒有去,當然就不相到,當體就空。 你也不要一直追求順境,說我要追求快樂,摒除痛苦。那你是永遠不能開悟,你追求好人,就痛恨惡人,你也不能開悟。沒有取捨,沒有對立,善惡自體本空,如如一切皆如,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本末體空,當處寂滅,你開悟沒有?很簡單。我今天告訴你開悟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很容易的事,就沒有什麼了。你找到這個心地,用功起來就快樂無邊,每天都在過年。你躺著也好,站著也好,沒有一個地方不舒服。離相是諸佛之本,離一切相的執著,所以,我們要學禅宗那種功夫,一句就讓你活得很快樂。 [我見]就是[緣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之假相,妄執為常、一、主宰之我身]。我見就是強烈的自尊心,傲視,藉著自己的學歷、經驗傲視別人,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我見就是一種爭執的開端,先生有先生的見地,太太有太太的見地,這個我見是一切紛爭的開始。娑婆世界的紛亂從哪裡來,從見地上不同,主宰一個我。[我慢:恃所執之我,]傲視所執著的我,[令心高舉]。這個慢換句話說就是自尊心太強,其實這是很脆弱的。我慢的人是最煩惱的,不懂謙虛的人是最煩惱的,因為,他處處都要人家贊歎、讴歌、贊頌。我的話,我會把自己當作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你吐痰也好,你罵我也好,這個我本來就很壞,我本來就很差。你對我的侮辱,沒有什麼作用,我慢就沒有了。自尊心愈強的人,是世界, 上最脆弱的人,為什麼?他不允許人家傷害。自尊心愈高的人就爬得愈高,把自己提得很高,不允許人家傷害,他就會打妄語。 我慢心的人:唉呀!你不探聽看看,我是怎麼樣子?所以,我慢心的人,最容易打妄語,他為了要鞏固自己,自尊、優越感,然後就講謊話,講謊話又怕人家識破,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補。所以,我慢的人每天都在補自己的缺點。高傲、狂妄、自負,編一大堆的理由來說我是怎麼樣的能力,我是怎麼樣子。以前,有一個競選好象是立法委員,說他是留學德國,底下的人就說:你留學德國,那你講幾句德語,哇!完了!所以,我慢的人希望別人尊重他,愈糟糕。愈想保護自己的人就愈糟糕,而最重要的把自己坦誠公布,我有多少能力我講多少話,行就講行,不行就不行,就這麼簡單。 我講經說法也是這樣,我懂我就告訴你我懂,我不行,不懂就是不懂,這個也不能裝的。裝的要負因果,所以,誠懇的人很可愛,世間最高而且最尊貴的就是人類的誠心。誠懇,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使詐,不要吹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你孔老夫子沒有念過嗎?這個我慢不要,不能有。我勸告你們:學習講話講謙虛一點,你們試試看,好嗎?試試看。比如我贊歎:某某人,你很了不起!唉呀!哪裡,托您老人家的福。我慢是很可怕的,而且是自尋煩惱,要我的話,我一點能力也沒有,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我都認為我的徒弟比我行。我常好:歹竹出好筍,師父不行,徒弟總是很行。真的,我把每一個出家徒弟,包括你們在家徒弟,都當作是菩薩,你們有很多讓我學習的地方。平時,我經常罵一罵女人,那是激發你們,其實你們很好的。你看,贊歎了! [我愛],這我愛就麻煩大了,這我愛就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我愛就是不能克制,這個我愛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你哪一個不愛老婆?不愛老婆你跟她生那麼多孩子干什麼?你不愛你的老公,你跟他生那幾個孩子干什麼?所以,這個愛就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於所執之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即貪心也]。這個包括什麼?包括財、色、名、食、睡,這個我愛就包括五樣,五樣統統在裡面。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條條大路通羅馬,通地獄的道路很寬,你只要執著一個,你就去了。這個我愛是很難,我問你,財誰不要?名,有的人說:我才不要名,你錯了,這個名最難斷!名就是面子,你不競選立法委員,你不競選省議員,你不當鄉長、村,你都做得到,人家拿個大便潑到你的臉,你就完了。你愛你的面子,你執著嘛!我愛:執著一個我。 如果一個人破掉我執,拿大便潑你的話,那你就告訴他:我的裡面比外面更臭。以前有一個金山活佛,瘋瘋癫癫,人家試他,到底是聖人還是凡夫,因為他都不生氣。有一天,人家用一個尿桶扣到他頭上,他走到大街上,哈哈哈,也很高興。唉呀!這個人真是瘋子,然後金山活佛就說:唉呀,大的尿桶蓋小的尿桶,一樣的,都是臭的。噢!那種境界嚇死人,他也不生氣,別人對他一點也沒有辦法。所以,我說不是別人侮辱我們,是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忍不過去,你不要說別人侮辱我們,你說我們修養還不夠爐火純青。這個佛法的境界就是這麼偉大,一個金山活佛就活得這麼偉大。如果你拿尿桶來蓋我,我也受不了,我會報警,我不會殺你。警察伯伯,他侮辱我,坐在地上哭。沒辦法,我是不會跟你敵對。我愛,這個名,最難破就是這種東西,很多人都說:不貪名,很容易破,錯了!這個最難,名就是自尊、我執。 再來,這個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色,女色。結過婚的人就更清楚了,結過婚的人,你能控制的舉手,不必客氣,行就舉手!不行,對不對?大家都知道,你知、天知、地知,這個沒有辦法。女色這誰有辦法?只有靠遠離。所以,出家好修行,就是這樣子。再來,食的話,有的這個就比較難,大魚大肉的吃;再來就是說一天到晚想享受,據說,清朝皇帝一天吃一百道菜,還有滿漢全席,你說清朝不滅亡,那才怪!睡的話,我看就比較容易一點,床鋪用普通的,一天只要睡四、五個鐘頭也就夠了,我想這個睡是比較容易的。有的人是很厲害的,這一招是無量劫來修的定功,五點叫他起來,他六點又去睡;六點叫他起來,他七點又去睡,實在沒辦法;坐著也睡,站著也睡,這種定功還不是普通人,修無量萬億劫來的。貪心我愛這個很難,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都很難,這個就是煩惱。希望同學們好自為之。 [25第六識種類表],前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這六個識,此識較之,比較第七、第八意識,它的了別的作用殊勝。所謂了別就是一種分別,我們平常所用的就是妄想,就是第六意識,叫做第三了別能變。第一個叫做異熟能變,就是把真如本性,因為無明貪圖,轉變成異熟能變;第二個再把第八意識的,沒有我、法二執,變成思量能變,這是第二能變;然後第三叫做了別境能變,就是第三能變。有的稱第一、第二、第三能變,有的稱為異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別能變,這都對。這裡面的五識都是藉著五根為所依靠:眼識仗著這個眼根,而發起這個了別的作用,所以,以色、聲、香、味、觸法,這五塵為五根所攀緣的,所共成五事。所以,概括叫做前五識,共成五事就是五種,五根攀緣的這個五塵,所產生的因緣和合的分別心叫做五識。 這五事就是第一,依同一色根;前五識緣同一色根,譬如你現在看電視,你要用眼根去看,耳朵也要耳根,鼻、舌、身都是一樣的,依同一色根都要用到這個所謂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第二就緣同一色境,緣就是攀緣這個外在的境界,同樣都是面對這個外在的境界。色、聲、香、味、觸,簡稱色境,談到這個色境就是包括這五種境界。所以,你看得到的是色法,你看不到的聲音也列為色法的一種,只要因緣和合的統統以色法來概括,所以,是緣同一色境。第三叫做共緣現在境,現在表示不是過去、未來,現在你很清楚的,那當然就是第六意識,配合著五根。第四、皆只有現量,這個現量就是看得到的、聽得到的、聞得到的,或者是嗅得到味,吃得到的,接觸得到的。 現量,那當然就不是比量,也不是非量。第五、都有間斷,這當然有間斷。比如你一暈倒,就作用就沒有了;晚上睡覺,第六意識、前五識也沒有什麼作用。或者說,你證阿羅漢果,那麼這個分別心也就停止了,就不落入這個意識形態的種子,也就不作為來世轉生的這個業,所以,是都有間斷的。五識是跟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個善心所,以及八大隨惑,以及二個隨煩惱,二中就是中等的煩惱,貪、嗔、癡等三十四心所相應,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保留,我們後面會談到。遍通於,比如第六意識遍通於,或者前五識。為什麼前五識跟第六意識都要連續討論?因為,五根:眼、耳、鼻、舌、身,五識:眼、耳、鼻、舌、身、意識,一定要配合第六意識起來,否則,五根的力量不強。 比如,你眼睛看這個外境,那當然要通過第六意識,通過一些心所。這個遍通於善性、惡性、無記三性。前五識不像第六意識由作意、分別所起的,而是任動所起的。什麼叫任運?因為它的善、惡、無記都是由第六意識引導,你看東西一定要通過第六意識作引導。因為第六意識的善、惡、無記性強,所以,前五識幾乎沒有什麼作用,遲鈍。也就是說第六意識是善,此識也是善;比如說眼識,你看一些不好的境界,但是,你能夠回光返照,壞的也變好的。你學佛,眼睛看的是佛像、是佛書、是出家眾,清淨的福田僧,那麼,你這個意識就善。你一天到晚看人家打架、吵架,或者是不清淨的男女,那你這個識就是惡的。所以,就是只要第六意識善,這個前五識就變成善的;第六意識惡的話,那麼這此識也是惡的。 關於這個識的現起,就必須內、外等緣,內緣跟外緣,內緣是什麼?具足在第八意識的五識的自己種子。這裡要注意聽!第八識中的五識的自種子,因為,心有心法的種子,色法有色法的種子,所以,五識當然要自己的種子。你沒有這個種子,怎麼開發出來?所以,五識的自種子就蘊育在第八意識,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會起現行。就是以第六意識的種子為親因緣而生起的現行五識。這什麼意思?因為,第六意識造業,善、惡、無記業,緣善就變成善的種子,緣惡就變成惡的種子,因為它這個種子的力量強;親因緣就是強的力量、強的種子,那麼,你生起的現行的五識就是這樣。 比如,你造善的,第六意識拼命造善,那當然來世就莊嚴。你不嫉妒別人、不貪、不嗔、也不癡,你出生的面相、高度、福報都很強。在你的心地又善良,因為你第六意識所種的全部都是善良的種子。那五根起來,看惡的就不喜歡看,就是喜歡看善的;所以這個第六意識的種子為親因緣。為什麼?因為前五識是配合著第六意識,可以說是第六意識在支配著它。緣惡就惡,緣善就善。如果說你造業,第六意識的種子造業,你變成豬。豬的眼睛很大,豬耳朵、豬鼻子、豬嘴巴,就是眼、耳、鼻、舌那又不一樣,一照起鏡子來,哇!完蛋了,怎麼鼻子這麼挺,還這麼大!做人的第六意識的種子,親因緣所生起的現行五識,那就變成人,那就好看了。 外緣,需要仗著外緣,外緣就是:空、明、根、境,作意、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等八緣,這個是就人類來講,就人的角度來講的。伏著空,那就是空間,也就是距離;明就是光線;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等,八識有八個根。那麼還要靠著境界,作意就是五十一個心所,就是要作意。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識,染淨依就是第七意識,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識,這八個緣。底下有解釋,明就是光明、光線,空就是空間,根就是所依的色根,境就是所緣的色境;作意就是作意的心所,作意好的就善心所,作意壞的叫惡心所。 在五識中,眼識需要九個緣,藉著九種條件叫做九緣,眼識九緣生;必須要藉著九種緣,它才能夠看得到;耳識惟從八,就是八個緣;鼻舌身三七,那就是七個緣,鼻、舌、身這三個識,需要七種緣。除了明跟空,不需要光線也不需要距離,方能發生作用,這就是離中知。有的必須要離開才能感受出來;有的合中知,有的一定要接觸才能感受出來。比如說眼睛,沒有一點距離看不到,沒有離中知;你眼睛貼上看,你有看人家看雜志是這樣看的?沒有距離,黏在眼睛上,當然就是你一定要離開,對不對?你不離開眼睛怎麼看?你說聽聲音,把你放到耳膜裡面,咚!你知道在唱什麼東西? 再來,有的是合中知,你一定要接觸,接觸到你才聞得到。比如,我在台北點香,你高雄聞不到香,你不合的話,怎麼能夠知呢?嗯,你煮飯香噴噴的,一直找,找到廚房裡面去,你一定要接觸到。不能說台北煮東西很香,你高雄也聞得到,離那麼遠,怎麼聞得到?觸摸,一定要有接觸到,合就一定要接觸到。離就是你要離開一個距離,保持一個空間。第六意識是遍緣識,所以能緣有為;有所造為就是所謂的生滅法,無為就是不生不滅法,一切諸法。這如果跟前五識同時起來叫做五俱意識,要不然,叫做不俱意識。五俱意識就是五同緣意識,跟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同時起來的,眼根看東西同時加上這個善、惡、無記強烈的念頭,五俱意識,這個叫做五同緣意識。那麼,有的是不俱意識,有的不同緣。 比如眼睛看電視,同時有聲音,可是你嘴巴沒有吃東西,沒有作用;如果拿東西來吃的話,又開始有作用了。所以,五俱意識可以分明的了知境界,一名明了意識,這裡面如果跟五識同時起來的並且同緣五識的境界,就叫做五同緣意識。就是第六意識配合前五識起來作用的意識,叫做五同緣意識。如果跟前面五識的某一個識起來,而且在緣這個境界後,相續現行名叫五後意識。意思是說前面的五識跟特殊的某一個起來,那麼緣境界後又相續的作用,就五後意識,可以說有一種回憶的意識。反之,不跟五識同時起來的,獨自緣境的名叫做獨頭意識,不藉著境界。獨頭就單獨起來,比如你坐在那邊打妄想,你沒看到什麼境界,就把眼睛一閉起來,哇!明天是怎麼樣,去哪裡郊游,後天運動比賽,就在那裡想。想天想地,想你的一切,獨頭就是單獨而起的,不藉著境界而起的名叫獨頭意識。 這個獨頭意識又有定中獨頭意識、獨散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所謂的定中獨頭意識很簡單,當你打坐入定的時候,你那個意識狀態好象被你伏住了,意識狀態變成單獨的情況,你不需要藉著境界,也沒有一切境界,你的意識很定,叫做定中獨頭意識。再來,獨散意識,顧名思義就知道,就像一切眾生,喜歡打妄想的眾生,在那邊假設我當皇帝怎麼辦?假設我中了獎券一百萬怎麼辦?假設我考試不幸考落榜怎麼辦?獨散意識,自己想想看,沒有仗著任何的境界,自己胡思亂想。一般人就是坐著發呆,獨散意識就是這樣子。夢中獨頭意識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夢天夢地或者夢到佛,夢到西方三聖,夢到人家要殺,或者是撿到錢,這個就是做夢。夢境裡面單獨而起的意識狀態叫做夢中獨頭意識。這定中意識跟色界、無色界一切的定同時起來的,這個只有定,還沒有斷惑。 色界四個禅定,無色界也四種禅定,所以,叫做四禅八定。四個禅,八個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加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叫作四禅八定,就是世間的禅定。還沒有斷惑,這個是外道的,或者是修佛道的功夫,還沒有修到那個斷惑的境界。斷惑不能靠定,還是要靠慧。獨散意識就是單獨現起的:回憶過去,預卜未來;過去怎麼樣?未來怎麼樣?加以比較、計度、分別的意識。夢中意識是什麼?在睡眠當中現起的分別意識狀態,這個識是因為境界、作惡,不共依的第七識,以及共依的第八識,親因緣的種子等五緣發生。不但遍通於善、惡、無記,又跟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意思是說第六意識有這個識,是因為我們有這個境界。作惡就是起心動念不懷好意所產生落入這個第六意識。 不共依的第七意識以及共依的第八意識,為什麼不共依?因為第七意識是意根,它是屬於執著。共依的第八阿賴耶識,共同依的,是因為大家都來自於第八意識共同依的。所以,親因緣的種子等五緣發生,由第八意識的種子開發出來的。就是由第六意識造業,然後,落入第八意識,等到來世再繼續藉著這個強有力的因緣叫做親因緣,力量比較小的叫做疏因緣;強有力的種子,叫做親因緣的種子,當然這個五緣發生就是眼、耳、鼻、舌、身。再來,不但遍通了善、惡、無記三性,就是這第六意識遍善性、惡性、無記性,又同時六位;六個角度叫六位。 這個六位五十一個心所,[31五十一心所法、性業表],遍行1位,別境第2,善第3,煩惱第4,隨煩惱第5,不定第6,就是六位,這就是六個位。51個心所就是遍行5、別境5、善11、大煩惱6、隨煩惱20,再加不定,共計51個心所。第六位與五十一個心所相應,但是,這個第六意識在睡眠的時候不起作用。悶絕就是昏倒,昏迷的狀態,無想定就是外道的定,第六意識沒有什麼作用。不去想就是無想定,滅盡定就是證果的,羅漢果斷三界的這些第六意識的我執、分別心。以及無想天,無想天這個無想就是伏,並不是斷。這五位就間斷不起,暫時不起叫做間斷,這就是所謂五位無心的理由。 25第六識種類表,[意識:五俱意識、不俱意識],跟前五識起作用,[五同緣意識],叫五俱意識。比如你看電視,耳朵有聽到聲音,嘴巴又吃東西,是不是?又點一支香,吃東西的時候當然就聞到香味,身體坐在舒服的沙發上,這個感覺很好,或者躺著接觸到毯子,或者用動物皮的,五同緣意識。[不同緣],有的起作用,有的不起作用,比如,現在人很累了,進房間燈光開得很暗,聽音樂,這音樂只有耳根作用,眼睛不怎麼看,然後,喝一杯苦酒。不同緣,有的有聽音樂,有的沒有什麼作用。不俱意識就是不跟這個境界連在一起,有[五後意識],五後意識就是屬於一種回想。比如我們看一件東西,結束了,回來這個地方;比如你去外面逛街,逛完了回來,還在討論這個街上有什麼好的東西要買,所以,意識還存留著一些概念,但是,境界已經沒有了。 再來,[獨頭意識],剛剛就講了[定中]獨頭意識,[獨散]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心緣境時,所起作用有五位差別]。哪[五心]?[一率爾心],率爾心用一句現代話就是當下看到的東西,還沒有起分別的那一念叫做率爾。看到這個花,你還沒有起作用,這個時間是極短的時間,率爾屬於一種直接,並沒有談到感受;要談到感受就變成第二念。直接,眼睛看什麼境界,可以說是現量;率爾、當下,沒有講到感受,感受就變成第二念,率爾心就是這樣子。[二、尋求心],第二個念頭產生尋求,這好的、這不好。[三、決定心],決定這個好、這個壞,決定或是要追求還是不追求,決定。[四、染淨心],比如我們看到境界,決定心的時候,內心裡面開始要去行動了。比如我在家裡動一個念頭,我要追求佛法,你就起這個境的決定心;要是說,不要了,我去看人家打架,或者跑到這個不清淨的場合去,污染。所以,決定以後就變成肯定的東西。 [五、等流心],這個等是因,流是果,就像河流一樣的,從上游流到下游,有那個因就是有那個果。你不能說黃河上游是流白的,下游就變成黑的、或者黃的,那怎麼可能?一定有在上游夾要著,不清淨的,然後沖刷;當然上游是這樣,下游當然也是黃的。這個等流是用河流來比喻的,等是站在因的角度講,流是站在果的角度講。所以,等流就是說如是因得如是果,意思就是你起善念有善念這個因果,你起惡的有惡的因果心。這個五心,心緣境界的時候所起的作用,叫做五位差別。 [修定須知],你要修定最起碼的要知道,[一、故起],這個世間人都是[故意起心、思想世間善、惡、無記等事]。所以,沒有辦法成道,因為不能離念,他一切法都接受,強烈的接受善念、惡念,無法在善當下本空,無法在惡的體性本空,無法在無記業裡面自體本空。善、惡、無記業強烈的一直侵襲著我們無始劫以來清淨的本性。如果我們也悟到禅宗所謂的諸法不相到,當處即解脫。諸法不相到,什麼叫不相到?比如你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一直思惟著過去、或者夢想著未來,這個都是空性的東西。就算你現在所有的起心動念,包括你的身體,你的心理、生理的作用,一切都是空性。為什麼?《心經》裡面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我們因為產生強烈的妄想,所以,諸法相到,諸法就是由生到滅,由因到果,連鎖的一直作用,那就沒有辦法。諸法不相到,本來現在這一念解決,你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就解決。你現在沒有起心、動念,一切法不受,那你八識田中就沒有生死的種子,那你來生用什麼作題材,來獲得不清淨的生命? 沒有這個業的素材,那就沒有所謂的生命;沒有所謂的生命就是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我們因為沒有辦法,我們一直連串的,一直起心動念,空不了。諸法不相到,所謂的相到就是由此到彼,由彼到此,由生到滅,由因到果,意思就是說生滅因果連續。所以,諸法不相到,當處即解脫。你現在會用心就空一切法,現在就解脫,那就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是因為你現在的定點,你這一念的定點;那麼你這一念的定點又不是實在的東西,你那裡有?就像你設定一個原點,如果連原點都沒有,哪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解決現在,過去、未來統統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可以把無量的萬億劫回歸到一念,為什麼?空。這個時間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當然,萬億劫可以化作一念,一念可以化作萬億劫。為什麼?因為,你有強烈的本性的作用,那麼,一切的妄想都就成影現。因此,無量的虛空就在佛陀的一念之間,對嘛!因為,佛陀的心盡虛空界、遍法界。我們因為無法超越、無法去修習這個大定,所以,善惡就強烈的連鎖。 [二、串習:無意忽起],什麼叫無意?這個串習簡單講就是習慣性,串就是貫串的東西,你無緣無故的東西、也由不得你,無意忽起的。簡單講這個就是無法控制,串習就是一種不是故意,忽然起來的,然後你就想到[思念世間]的善、惡、無記[三性諸法]。串習,習氣形成了,這下麻煩了。 第[三]個就是麻煩,麻煩就[接續]。因為你有故起、有串習,就變成習慣,那麼業就形成了。[於上二種散亂心所不知制止],上面兩種散亂就是善性、惡性不懂得控制,善也是生死的種子,惡也是生死的種子,要無所執著的淨善,才是出世間法的種子。不知道制止,就[接續思想]。接續思想你就接續的生命,所以,生命就是由思想來的。今天就講到一個重心點,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修正自己的知見。比如,我過去個性不好,我現在碰到境界了,我修正一下、回光返照,我慢慢的把這個空性的功夫拿出來用。以前我碰到我就是一天天的生氣,現在不要了,修正自己的知見觀念,然後隨處解脫,隨處放下,這個才叫真正的大修行人。記住師父的話:要能觀心必能入道,觀心是諸佛之本,不是拼了老命的一天在那裡磕頭,磕得頭破血流,你搞不清楚自己在拜什麼東西,煩惱還是一大堆。 心法才是一切法的根本,修心就是修正自己那些錯誤的思想,誤導你的思想。只要會讓你起煩惱的、嫉妒的、恨的,統統不對,一定要趕快把它修正好,然後,在你臨命終絕對不受到誘惑。所以,你在修正觀念的時候,你常常記住一個念頭,就是說我現在控制不住,那我臨命終怎麼辦?我現在放不下,我臨命終怎麼辦?誰來同情我?你要記住師父告訴你的:修正的標准要放在這個地方。一切以死為先決的,你現在先學一法不執著,一切法不受,只是個不受。禅宗有一句話非常了不起,很簡單說:學道人一切法不必學,但學無求無著,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個講的多麼的了不起,單刀直入告訴你,學道人一切都不必學,只要學什麼?無求無著。不執著、不求,我看這個禅,真是不得了。也不會哆嗦,單刀直入,砍樹就是由根,一下子就斷掉了,OK!你什麼都不要學,學什麼?學無求、無著,不必執著。你求什麼?不必求,也不必執著,什麼法都具足。學道人就這樣,多麼了不起,所以,那本《佛心禅話》,看得懂也買回去看,看不懂也要買,沒有錢,送給你。你一定要看那一本,那裡面的幾句話,就會教你大徹大悟的。 [四、別生:覺知前念散亂,即生慚愧,]慚愧心就是一種觀照,[攝歸正念]。唉呀!我修行人還這麼樣貪、這麼樣嗔,還這麼愚癡,師父講的又不聽,然後,用自己的觀念,好了!我現在起慚愧心,修正一下,攝歸正念。正念就是正知正見,禅宗說:修行人應當依正智,應該於正確的智慧,鉤住你的妄想,旋菜旋鉤就是如果你一念散掉馬上就觀照,一念散掉馬上就回光返照,如此就有消息了,這樣就有消息了。否則的話,你一直妄想,那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要停?所以,很多人都是一種錯覺,以為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先學習懂得怎麼叫做放下,什麼叫做空,什麼叫做正知正見。沒有具足正知正見的話,你的煩惱就一大堆,要學習放得下,先學習放下,不是先學習念佛,先學習如何放下。 這很簡單,比如你臨命終,你要放生的對吧?可是,你放不下,死的時候,一方面又想到阿彌陀佛,對!我要極樂世界,很好!一方面又想到,唉呀!放不下!那你能往生嗎?就像那個風筝,風筝有一條線,這條線就是指煩惱,風筝飄起來,可是,線一直拉著,離不開主人的手,主人的手一拉,這業力一拉,風筝就飄動,生死業就起來。你一定要,啪!剪斷,風筝就消失了,跑到哪裡去不曉得,當然,這是比喻,我們也是,我們既要升華,又不要剪斷煩惱的線,你認為這可能嗎?所以,在這個覺知,別生就是下功夫、觀照,攝歸正念。不聽經的人是不行的,一定要一直修正這個錯誤的觀念,這才叫做真的修行人,不聽經是絕對沒有辦法的。 [五、寂靜]:就是[始用功時,心即靜止,更不散亂]。看底下,一、故起[懈怠者]就是我們的[病],這是一個病根。串習就是[初學者:輕病],初學的人無緣無故就跑出妄想出來,接續就[懈怠者],不知道把它制止的人,這是[重病],不知道回光返照的人;你可以一會就試試看,你二十四個小時注意你的起心動念。你試試看,那種日子是什麼日子,觀照——起來的時候,噢!這是煩惱了,生死比較重要,這些得失觀念不重要,這些男女的兒女私情不重要,這些苦惱無量的執著不重要,不斷的放下,放到無所捨。所以,你但學什麼?學道人,但學一切法不受;學道的人,只要學一切法不接受,善、惡不落影像,OK,就是這樣子,就是本來面目。懈怠者就重病,所以這叫做[病]。 第四個別生,別生就起慚愧心,有[慚愧者]就不同於禽獸,禽獸就沒有慚愧心。學佛的人有一種是沒有慚愧心的,比如你叫他起來早課,唉喲!佛在世也沒有人起來早課,我有我的修行方法,他有他的修行方法。然後,你說他通,他也不通,你說他不懂,還懂一點,你怎麼講,怎麼勸,這個無慚無愧。無慚無愧,你怎麼學道?所以,善知識講、師父講,一定要生慚愧心,要接受師父、善知識的指導。還有一種可以讓人家起慚愧心的,就是忍辱,為什麼?比如,徒弟對我很大聲,師父你怎麼這樣子!他生氣了,然後,師父就保持微笑,明天,他就會來我面前求忏悔。人家師父,師父很大,他最大了,他都沒有生氣,你做徒弟的人在生氣,所以,他很大聲的時候,我就笑一笑。所以,學習忍辱可以讓對方起慚愧心,有一種無慚無愧,我笑一笑,他大聲,我師父怕我,這種就是無慚無愧。不懂得慚愧心,那就沒有救了,所以,我們忍辱也可以解救眾生。 救度眾生不一定要用語言,你用修養。比如兩個人起沖突,我用修養,不發脾氣,明天、後天,再經過一個禮拜,唉呀!你看!人家這個某某法師這麼有修養,我怎麼那一天發那麼大的脾氣呢?我還是要向他求忏悔。所以,修忍辱的人可以感化一切的眾生,要記住師父所講的話。有慚有愧的,這是[藥],慚愧就是無上的甘露藥。因此,我們常常懷慚愧心。那麼,有一種是掛在念頭的,掛在平常的,我們現在的人,常常喜歡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到最後他都寫一個:常慚愧僧。因為印光大師用得滿不錯的,是一代祖師燒出來一千八百多顆捨利子,二、三千顆捨利子。那祖師是真的懂得慚愧,而我們不是,我們寫習慣了,也寫個:常慚愧僧,其實是無慚無愧,他哪裡有什麼慚愧。因為,大家都這樣寫,不這樣寫不好意思,其實他的慚愧就是希望你再贊歎他一遍。這個不是呼口號的,你不要聽那些呼口號的,慚愧、慚愧,他哪裡有慚愧,狂妄得不得了。明天他又忘記了,狂妄習慣,完了,他又講:慚愧,他用這個慚愧就是為非作歹,你知道嗎?所以,記住!這不是呼口號,要真實的起慚愧心,真正的起慚愧心。 第五叫做寂靜,一個人沒有這種功夫,談不上了生死;一個人沒有寂靜的功夫,你不要跟我談到了生死,完全沒有能力了生死。為什麼?你心不寂靜,你浮動或者你分別,恨、嫉妒、攀緣、愛金錢、愛名利,你想你的心靜得下來嗎?寂靜要一切能捨,他心才能靜,你沒有靜,你就沒有安祥的心態,沒有歡喜心,沒有所謂的隨喜功德;你心不寂靜,沒有隨喜功德的心,沒有歡喜的心,你怎麼能夠靜得下來?一天到晚計較,你不就麻煩大了嗎?寂靜:始用功的時候,心就靜止,更不散亂,這就是[精進者],精進可以[愈;健]眾生愚癡的病症,貪、嗔、癡的病,還是要精進。那麼,最大的精進,我告訴諸位!高僧大德最大的精進就是不精進,因為,他沒有什麼好精進,他無學位:不必再學。大徹大悟的人,他就包括連精進的念頭都沒有。而我們現在眾生精進的,如果藉著外緣的精進,就是一定要聽經聞法,不管什麼活動,與聽經聞法抵觸的希望你能夠捨掉那些不必要的攀緣。 第二個,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內在,就是真正精進的人;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內在,是不是平衡?是不是不生氣?是不是真的看得破這個欲望、感情,五欲六塵是不是能捨?慢慢的觀照。當你觀照的時候,你就會看到這些眾生的可憐。有一次我坐計程車,開到哪裡?開到民生路要右轉民權路的時候,剛好前面堵住一輛車,司機就坐在那裡不停的按喇叭,當然前面堵住那輛車走的路線是不對的。但是,這個計程車司機,他才差幾秒鐘他就按捺不住,一直拼命按喇叭。他內心裡面的煩燥,我坐在那邊就看,可憐的眾生相。右轉過去以後,就跟我講:師父!我今天是載到你,因為你是修行人,要不然,我就下車問他吃飽了沒有。我說:現在七點多,他一定吃飽了。何必呢? 當我們學佛的時候,我們感覺到:我們太幸運了,我們太幸福了,我們懂得控制這心念,你就讓他嘛。就算給你半分鐘好不好?你按喇叭,你清淨的、安祥的心態完全破滅了,就為一個右轉,你就這麼苦惱,可憐啊!眾生實在可憐到家,我坐在那個地方覺得好笑,唉呀!太好笑!就是為了一個右轉。所以,沒有學佛的那種浮躁、輕浮、那種不滿,每天都過著懲罰的日子。你要先學習寂靜,寂靜就是善於保存自己的修養,怎麼樣令你的心不受到影響,沒有寂靜的功夫,你談不上修養,也談不上超越解脫。 [26第五識五義表],就是[前五識相似五義,一、俱依色根:五識俱依色法五根]。色法就包括色、聲、香、味、觸、法的五根。[二、俱緣色境:五識所緣的五境,俱為色法]。都依照五根,就是我們肉眼、耳朵的神經系統、鼻、舌、身。第一個是根,第二個是境;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第二個境就是所謂色、聲、香、味、觸、法。[三、俱緣現在:五識皆不能緣過去未來之法,唯緣現在]。眼睛看目前,它怎麼能夠看到過去?所以,這個都是緣著現在。[四、俱為現量:五識皆無比量之作用,唯只現量了知],現在桌子就桌子,眼睛看的就是桌子;這是牆壁,牆壁就是牆壁,現量就是說不是比量,也不是非量。[五、俱有間斷:五識皆待眾緣而起,故起時少而有間斷]。 這個[八識]九緣、八緣、七緣,有的五緣、三緣、四個緣,就眼識來講,[眼識]就是眼睛能夠見到東西而產生作用,必須藉著九種條件,第一、眼睛必須有距離:[空],第二、眼睛必須要有光線:[明],眼睛必須要有眼[根],沒有眼睛你怎麼能夠看得到?沒有肉眼的眼根,你怎麼能夠看到得。[境]界,沒有境界你看什麼,當然要有境界。[作意]那就產生心所法,善的或者是惡的,或者是無記的。還有依靠[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當然,最後一定要有[種子],沒有種子,哪裡有眼識,這一定的道理。種子可以加也可以不必加,為什麼?一定要種子,沒有種子,哪裡會產生眼識?意思就是眼識有眼識的種子。[耳識]就藉著[八]個緣,就可以聽得到,耳朵有[空],當然要有距離才聽得清楚,要不然,你把聲音放在耳朵裡邊,你是在講什麼他怎麼知道,所以,要有距離。聽聲音不需要光線,你進入一片漆黑的房子裡面,可以隨時放錄音帶,也可以聽得到。耳朵要[根]:肉耳,耳根要聲的[境]界,聽了這個聲起善、惡念頭。[作意]:就是五十一種心所裡面,可意聲、不可意聲,聽得滿舒服的;聽得不順就起這個貪、嗔、癡,或起善惡的念頭。耳識相要依靠[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有[種子]。 [鼻識]呢?鼻子不需要有距離,鼻子有距離你怎麼聞得到呢?說我這鼻子沒有接觸到這個香,說:嗯,好吃!六合路裡面的東西炒得香噴噴,然後,這裡說:嗯,好吃。有距離,這根本就打妄語。鼻子一定要聞到味道。再來鼻子不需要光線,也不需要有空,就是距離、隔開、隔閡,你要隔開的話就聞不到東西,不能直接接觸到這個鼻黏膜。不能接觸鼻黏膜,你就感受不出來。再來,就是[舌識]跟[身識],都是[七]個緣,舌跟鼻是一樣的,不需要距離,不需要光線,就可以作用。身體也不需要距離、光線,接觸,身識就是觸的意思。再來,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不需要什麼空間、光線,你隨時坐著你第六意識都可以作用。 第六意識[根]:意識根,這個意識的根,就是第七意識;第六意識的根就是指第七意識。[境]:第六意識有時候藉著境,有時候不必,有時候是自己幻化起來的境界。[作意],最多的五十一個心所,統統跟第六意識有關系。因為,第六意識本身就是意識,第七意識就是意根,上面有一個根。第六意識第三個意識有[五]個緣,第一個緣就是根,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這裡也空起來。第六意識本身就是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就是指意識的根,第六意識的根就是指第七意識。再來第八意識,[末那識],這個末那識有[三]個緣,要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見分,見分是攀緣相分的,第八意識本來是見、相二分還沒有強烈的執著;它加上一層執著,就是表示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叫做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見分。所以,第七意識的[根],末那識的根,這根是指哪裡?仗著第八意識來的,末那識它沒有一個第八,末那識的根本從哪裡來?那就是從第八意識來的,末那識本身就是第七意識。 末那識它根本就不需要靠第六意識,因此,末那識的根就是第八意識。[作意]就是心所,當然,第七意識,這個末那識當然要作意,有一些心所相應,最後那就是[種子]。八識一定要各個有各個識的種子,眼識有眼識的種子,耳識有耳識的種子,每一個種子都不一樣。八種識有八種識的種子,所以,末那識藉著三個緣,[阿賴耶識]的[根],種子最後一個根,這個種子就是指無明。阿賴耶識從哪裡來?我們飲水思源,我們追求到最大的根本,為什麼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的根本是什麼?那就是無明。不有無明,他哪裡有什麼第八意識。所以,阿賴耶識的根,那就是所謂的種子,這種子是我們所講的一切的無明。因為,無明而產生無量無邊的種子,所以,第八意識的根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生相無明。 阿賴耶識的[境],境就是相分,阿賴耶識當然有境。再來,阿賴耶識的[作意],它當然有起心動念,但是,它不強烈,但是,還是要作意。作意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都不可以缺少。阿賴耶識有阿賴耶識的[種子],為什麼?人有人的種子,要投胎人,八識裡面,天有天的種子,投胎成天;豬有豬的種子,投胎成豬。阿賴耶識的種子不一樣,你變成人的話,阿賴耶識就轉變成我、法二執,再來是眼、耳、鼻、舌、身。你變成豬的話,那就是豬頭豬腦的,完全不一樣。看你第八意識怎麼轉,然後,末那識就跟著轉,然後就是六識就跟著末那識轉。你一變成豬的話,或者變成其他的動物,那種執著又不一樣。 [八識九緣偈:眼識九緣生,]眼睛看到能夠分別的清楚,要靠著九種條件生的;[耳識惟從八]種條件,[鼻舌身]這[三]個是必須仗著[七]個緣。[後三]就是後面的三個: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五三四]。五三四就是說第六意識是五個緣,第七意識是三個緣,第八意識是四個緣。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加一,如果再加上一個等無間緣,那麼,從頭到尾再加一個緣。眼識就變成十個緣、耳識就九個緣、鼻舌身就八個緣、意識就六個緣、末那識就變成四個緣、阿賴耶識就變成五種緣。但是,因為等無間並沒有加進去,作用一定要連續看、連續作用,沒有連續作用的話,它哪裡會作用,是不是?所以,若加等無間緣,從頭各加一。 [三性28一、三性表解],[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就是[能於此世],此世就是這個世;[他世]就是來世,[俱順益幫名為善性]。俱順益就是說什麼都對我們有好處,比如投胎成人,那就很好,還不錯;天也滿不錯的,福報大。今生今世能夠使我們好處,或者是來世對我們好的,就是善性[能感樂果]。那麼惡呢?能[於此世]你作惡,悭貪不捨,殺人放火、胸量狹小,你所過的日子,就注定要苦惱無量,注定的把自己判處死刑。所以,一個內心懷惡的人,你不必讓他痛苦,他就會過得很痛苦;一個胸量很大的人,你要讓他痛苦也不可能。所以,這個惡出自於人,而傷害自己、傷害於人,一定的道理。你用善心的解脫的心理,你所到之處都是善的,你用惡的念頭,不但今生今世,[他世俱違損]。作惡多端,當然果報逃不掉,[故名為惡性,能感苦果]。所感受到的都是痛苦的,能感苦果。 再來就是無記,這無記比較詳細,分為[無覆無記、有覆無記]。[覆者],就是一種遮蓋,[障、蔽義]。蔽就是一種遮蓋,染污的意思,蓋住我們的本性。[於善惡二性不可記別],第八意識就是這樣子,第八意識也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因有善、惡,果為無記,善惡性不可記別,所以[無感果之作用]。沒有感果,因為別人作用,然後,別人造善、惡,放在他裡面的種子,變成第八意識的種子,是很冤枉的被引導去受這個果報,所以,他沒有感果的作用。[不障蔽聖智及本心],本來就是見,我們的本性,[故名]無覆無記,這是指第八意識。有覆無記是指第七意識,[其體染污,障聖道智],障聖道,[不令生起],不會讓我們生起。 [覆蔽依他起心,不令清淨,名有覆無記]。依他起就是緣起裡面,一切緣起法裡面統統蓋著,沒有辦法悟到這個空,沒有辦法進入解脫。不令清淨,我們一直想要清淨,可是,沒有辦法,名叫做有覆無記。簡單講,無覆就是不會遮蓋聖道,無記就是沒有強烈的善、惡;有覆就還會遮蓋聖道,但是,它也沒有強烈的引導的作用。因為,第七意識遮蓋著,但是,它沒有作用,它不是像第八意識可以去流轉這個生死,它一造業完了就沒有了,剩下就第八意識在受苦,所以,叫有覆無記。 [二、有為、無為與有漏、無漏之分別],這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名詞。[一、有為、無為之分別(諸法之哲學的分類),為者,造作之意]。造作分三個就是身、口、意三種造作,凡是造作離不開身體的造作、口的造作、意念的造作,這都是有為法。[依因緣而作為],仗著這個因緣法,藉著種種條件而產生作用,[有生滅變化之法,曰有為法,反是曰無為法]。其實也不能講反過來,有為法當下空性就是無為法,就是於一切因緣法裡面不執、不著、無求、無念,這個就是無為法。所以,說反過來是方便講,如果這個法變成有為法,要反過來那還是有為法,反來反去還是有為法。就唯識學、百法來講,這樣講是對的,有為法反過來當然就無為法,惡反過來就是善的,生死法反過來就是不生不死法,這是方便講。 [有為法為現象界,無為法是本體界]。而現象界當體空就是本體界,而本體界起作用,當下就是現象界。所謂現象界就是一切有為法,本體界就是無為法,當下空性的無為法。所以,有為法所謂的煩惱,無為法所謂的菩提,煩惱就是即菩提,當下就是。[二、有漏、無漏之分別(諸法之迷悟的分類)。漏者,漏洩義,指煩惱言。謂煩惱自有情],有情就是眾生,煩惱是來自於眾生的[六根時常漏洩]。跑出來,修行就是悟,千萬不要讓煩惱跑出來,[能使有情留住生死,]繼續[流轉]欲界、色界跟無色界[三界]。[有此漏者,名有漏法。反是名無漏法]。 [三、百法有為、無為表],[百法:九十四法]是[有為],[六法]是[無為]。這個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統統是心所法,統統叫做有為。五十一個心所法,心王有八個,色法11,心不相應行法24;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個統統九十四位,有為法。。最後你看,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這是六種無為法。九十四個法是有為,是屬於[事相],是[現象界],它是屬於[用],它是[依他起性],就是藉著緣起,緣起是屬於[俗谛],俗谛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立一切法。 眾生是煩惱法,聖者叫做妙有,妙用,這一切的因緣法,六根、六塵、六識,在眾生位來講,統統是讓我們煩惱的。但是,就聖人來講,就是妙用無窮,你煩不了他,這些對他沒有作用,他就是藉著現象界、緣起法來普度眾生,你不借重緣起法、煩惱法,那你怎麼辦?菩薩能夠逃離開這個嗎?那也不可能。所以,九十四個法,對眾生來講,沒有修道來講,那是屬於煩惱。依他起性是屬於緣起的,俗谛的。六法的無為是屬於[理性]的,是屬於[本體界],這是哲學講的;現象界跟本體界是哲學講的。[體]是佛教講的,[圓成實性]:圓滿成就,實就是不虛假的、不是生滅的。[真谛],就是空一切法,俗谛就是立一切法,[中谛(不二)]:真、俗二谛圓融無礙。 [四、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三性關系表]。[諸法]分成[有為]法跟[無為]法,有為法分成[有漏、無漏],為什麼?因為有為法的話,當下緣起,緣起依他起性,有漏、無漏是屬於依他起性,到最後清淨才叫做無漏法。所以,有為法分成有漏跟無漏法,無為法就只有無漏法。簡單講,有為法依他起性,包括了一切,這個有漏又包括了[善、惡、無記]的有漏;無漏法:純善。所以,用這個善字,我覺得並不是很恰當,無漏應該用純善是淨,清淨的善。它會讓人家誤會行善就可以成佛,錯了!行善不能成佛,行善怎麼能成佛。看哪一種善就對了,你行有漏善,那就人、天;你行無漏善,就對了,就純淨的善,就正確,無所執著的善。 [五、諸法之首先上的分別表]:[三性]就[善、惡、無記];無記又分成[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所以,善、惡又分成[善、惡]有覆無記跟無覆無記。這個惡跟有覆無記是染的,無覆無記是屬於無記性。所以,[善、染、無記]又變成[染]跟[淨]。無記跟善是淨的,所以,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無記性因為沒有強烈的善、惡,所以,它是屬於淨的。[心所法],心所有法,我們前面講的就是所謂的心王。[29心所法具三義:一、恆依心起],就是永遠要跟著心王才起作用。心王就是八識,八識心王就像王一樣的,這些善的心所,其他的51個心所,就像大臣陪伴他起來。恆依心王而起,[要心為依,方得起故]。要就必須,必須要藉著心王為依靠,它才起作用,這就是心所有法,附帶的就是了,心王所附帶的東西。[二、與心相應,觸等恆與心相應故]。那不與心王相應,你跟誰相應?第一個跟心王同時起來,第二個就是必須要與心王相應,不能與心王相應哪裡叫做心所法。[三、系屬於心],它是屬於心,[觸等若與何心生時,便屬於彼心之觸等故]。與善觸、惡觸,那都是屬於心,心王與何心生起來?觸。所以,觸等如果與什麼心產生,便是屬於彼心的觸。 [30心王、心所差別表],[總相]當然包括[心王]跟[心所],[別相]就是只有心所來講。總相:心王,[譬如畫師],能夠繪畫的,[作畫先繪輪廓]、先畫這個輪廓出來;學過美術、畫畫的人就會知道,先畫輪廓出來。[如心王眼識對境],因為眼識也是屬於心王的一分;心王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就舉眼睛也對這個境界,這個心王來講,[緣色為青],就是屬於青色。再來,就心所,[譬如弟子學畫],弟子跟在師父後面,學畫畫,怎麼樣?[從添色彩,則心所於青色分別],有[濃]青色、有[淡]青色、有[美]青色、有[丑]青色,這個叫別相。所以,單單青,就是總相包括一切,但是,裡面又分濃淡、美丑,那就是別相了。心所也是這樣子,單單整體性的觀念就是心王,細加分別就叫心所,分別。 [32性業釋義表],[名]相,[性]跟[業]有所不同。它的[義],第一個站在[釋義]的角度,性是[體性,自體之親作用]。為什麼親作用?強有力的力量,[業用,自體之疏作用],疏就是力量比較小,業用,自己體性所產生出來的疏的作用。親、疏是站在用比喻來講,譬如:這是我親戚,我們最親的人有父親、母親、兄弟姐妹是最親的,手足是最親的。疏呢?就是比如說我們遠親,這是姑媽、姑丈,姑丈的弟弟,遠親離我們太遠,疏就是用比喻的。親的力量大,親疏的[譬喻(一)如火有暖性],火有溫和性,[如暖性]起作用的話,[有燃燒作用]煮飯、炒菜,你還是要有作用。第[(二)]個譬喻[如桌椅、鐘磬],有的[以木]體質、有的用[銅為體]。但是,[如桌椅]有桌子的作用,[鐘]有鐘的作用,[磬]有磬的作用,[各有作用]。我們要了解性跟業不一樣,業應該加一個用:業用;性應該加一個字:性體,就是性體,業用。 [33遍行五心所表解。遍行:周遍行起義],什麼叫周遍行起?[遍四一切,心得行故],意思就是[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三性]:善、惡、無記,[八識]都要用到五遍行。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九地]就是把三界畫歸成九地,五趣雜居地,欲界六個地,禅的話,四禅分成四個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這個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分成四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等於九地。這什麼意思呢?遍行就是一切時、三性、八識、九地都要用到什麼?用到第[一]、叫做[觸]心所,[二]、一定要[作意],[三]、[受]心所,[四]、[想]心所,[五]、[思]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這五種心所必須用在一切時、善、惡、無記性,八個識,九個地,統統要用到這五種心所,叫做五遍行。遍一切時、遍一切性、遍八識、遍九地,就這意思。 第一個觸心所,前面八識的關系我們講了一大堆,現在要講到這51個心所,心王講完講心所。[根境識三者和合生觸],六根、六塵、六識,三個和合生觸,根、境、識一和合就有觸的產生。[觸與三學]的關系是什麼?[攝律儀戒],就是把自己保持很有威儀。[戒三合生觸],為什麼戒三合?免生妄想,[(惡觸)]就是戒惡的東西,把它戒掉惡。攝律儀就是指自己修行,要好好的保持這個威儀,使眾生對自己威儀、修養肯定。三合就是根、境、識叫三合,戒這個根、境、識所產生的惡念。惡觸就是自私,為了自己享受;所以,我們要攝好,我們要攝受威儀,不要傷害到眾生。大部分來講,根、境、識一和合,我們就產生惡觸。比如:貪、嗔,或是一切享受,自利,我們稱為它惡,只享受自己就成為惡。再來是利他,我們說是善觸,[攝善法戒],攝善法就是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攝眾生戒],攝一切善法還攝一切眾生,[令三各生觸],就是[善觸],能夠善法,能夠利益眾生,這當然是好的。 [修定慧亦然],[亦即令]根、境、識[三和生觸而成定慧。作善、作惡皆由作意之力],作意就是你心裡起什麼動念,就是我們所講的動念。你動到善的念頭,你日子好過了,你動到惡的念頭,那麼因緣果報逃不掉的。要善於觀照自己,千萬趕快放掉惡的、不好的念頭,你才有快樂的成分。[七種任意功能差別:1、了相作意,2、勝解作意,3、遠離任意,4、攝樂任意,5、觀察任意,6、加行觀察作意,7、加行究竟果任意]。單單這個作意就分成七種功能差別,第一個了相作意,[於所應斷]。斷什麼?斷惡的,惡的當然應該斷。[能正了知],了相就是清清楚楚,於所應該斷的惡,你清清楚楚,能正了知,正確的知道。[於所應得],得就是善的,你應該好好的擁有這個,得就是擁有。[應正了知,為斷應斷,為得應得,經生希願]。希願就是自己的希望,你為惡,有的人控制不住。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他拼命的往地獄裡面去沖,該斷的他不斷,該得的他不得。 第二、勝解作意,就是對這個正知見殊勝的了解,勝解就是清清楚楚,[為所應得,正發加行]。自己所應該得到的,就繼續進行。第三叫做遠離作意,遠離就是捨、不受的意思。遠離就是說我現在作意,可是,我把它捨掉,[能捨所有上品煩惱],上品煩惱就是煩惱難斷,對眾生來說當然很難斷。比如:貪、嗔、癡、慢、疑,這個能斷嗎?起這種作用,這種任意的念頭能斷嗎?可以捨掉上品的煩惱,叫做遠離作意。遠離是屬於一種慢慢的,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念頭;遠離就是放下、捨。第四叫做攝樂,能夠令心喜悅叫做攝樂。這個攝受一切的快樂,簡單講,如果你能夠讓你的心歡喜的,那麼,你就可[能捨所有中品煩惱]。保持歡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緒。我們情緒大部分都是什麼?顛顛倒倒的,今天樂,明天就苦,後天就煩惱。這個攝樂,以令心喜悅的,這個都很重要。尤其是《普賢行願品》裡面談的,我常常稱《普賢行願品》叫做修養聖經。那十條,你能夠做到一條就好,那就是世間的聖人。很簡單,隨喜功德,什麼時間、什麼境界都保持隨喜,你想想看!這是何等的境界。《普賢行願品》裡面第一個稱贊如來,你就修這個就好,嘴巴裡面所講出來的統統是好話、鼓勵、贊歎,不會刮傷人家,暗中沒有帶刺,或者是說講傷害人家的自尊,你想想看!這是何等的修養,就一個稱贊如來。 我常常告訴我的徒弟,這些信徒們,《普賢行願品》不研究是不可以的,不用做到菩薩,它能夠讓你二十四個小時都過快樂的日子。《普賢行願品》它講的都是修養,隨喜功德,稱贊如來,禮敬諸佛,你想想看!尊重一要眾生,隨便抓出一條,你就不得了。這個對眾生的修養太重要了,沒有修養的人,你看到普賢菩薩的修養,你也會起慚愧心的。人家是怎麼當菩薩的?禮敬諸佛,一切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禮敬,包括那個畜生、一切貧窮、乞丐,統統尊敬他,你能嗎?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隨喜功德、忏悔業障,隨便抓出一個就不得了。第五、觀察作意,[能捨所有下品煩惱]。就是注意到平日的細節,我平常的這個起心動念,我好好的觀察,那麼,連那個下品的這些煩惱都可以捨。所以,上品、中品、下品是指能夠讓我們大煩惱的、中煩惱的、下的就是比較平常細節的,不必要的掛礙。觀察作意是指平日的功夫,能捨掉所有的下品的煩惱。 第六加行觀察作意,什麼叫加行?就是所謂的精進,加行就是一種精進。再進一步、再更加的注意,觀照我們內在的念頭,而且[能捨所有下品煩惱],那就可以[安住其心]。簡單講那個觀照就是我們解脫的根本,還是要觀照;觀空、觀捨,難捨能捨、難忍能忍。第七叫做加行究竟果,究竟果就是佛果,[能正偏愛彼諸作意]。清清楚楚的、用正知正見的來領受,所以[善修習果]。意思就是以前所修習的習慣性,比如:善、寬恕、身口意清淨,叫修習果。習就是一種所謂善的、修行的習慣性,修習就是一種慣性,譬如聽經、聞法、念佛能夠變成一種習慣性,到最後就產生究竟果出來,加行究竟果作意。 第三叫做受,[苦受(逼迫受)]。什麼叫苦?會逼迫我們叫做苦,[苦受]。比如說肉體的叫做苦受,心靈的叫做[憂受],憂,煩惱。對肉體的痛苦,我們叫做苦受,對心靈的煩惱我們叫做憂受;一種是心靈的痛苦,一種是肉體的痛苦。比如眾生打你的身體,那是身體的[身受],苦得不得了。再來,比如你煩惱,一件事情得失的觀念太強了你就憂。再來[樂受]也有兩種:[(適樂受)],什麼叫樂受?比如你游泳,你覺得游泳很快樂,肉體在運動;比如你跳舞,喜歡這個肉體的[樂受],可是,內心裡面卻產生歡喜心。[喜受]是因為享受而產生歡喜,比如你得到了美女,或者你得到英俊的先生,你太歡喜了。或者是你中愛國獎券,太歡喜了,內心的那種喜悅,當然這是指世俗的樂跟喜。[捨受]呢?[(非苦樂二受)],不是苦也不是樂叫做捨,就是一種愚癡狀態,[捨受]是一種愚癡狀態。也不是苦,也不是樂,是屬於一種癡受,沒有強烈的善、惡,苦、樂之受。苦受、樂受、捨受是身,憂受、喜受、捨受,這是[心]的感[受],心靈的感受。 第四就想,[性],性就是一種特質,一種本能,想的特質就是[寫取],寫取就是記取,記取就是[所緣境於心中(取像)]。我們這個腦筋像照相機一樣,卡喳,照起來,我們內心裡面就開始想了。寫取所緣境於心中,寫取就是記取:取像。[業:取像故,施設種種名言],產生種種的名相、文章、聲音等等。性就是一種想,想的特質的特性,就是記取、取像,想就產生業,就是產生種種的語言、名相。 第五叫思,[思作、思不作],什麼時候該作,什麼時候不應該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惡之分歧處],[造作]這個善業、惡業、無記業[三業之原動力]。所以,想是一種比較浮躁的一種作用,思就比較沉著、比較微細,人家講的你要三思而後行。所以,大部分冷靜都是用思;那麼想都是用妄,妄想就是比較浮躁的一種第六意識的一種狀態。大部分形容第六意識的狀態就是浮躁的浮想,浮動妄想,那麼思就屬於一種冷靜思考,比較微細的心所的作用。 [34別境五心所表解],別境是對五遍行,我們說前面所講的五遍行叫做四一切。遍行就是一切時,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要用到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所;三性就是善、惡、無記,也是觸、作意、受、想、思的心所。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識也必須跟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這五個心所。九地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都必須跟觸、作意、受、想、思五個心所。那麼這個別境?不是遍一切時,也不是遍三性,不是同時的,也不是八識同時,也不是九地,意思就是說在什麼時候它才起來?在某一個特定的情形,它才起這個五個心所,就是欲、勝解、念、定、慧,所以,這個叫做別境。遍行是四個一切,統統必須具足這五個心所,而別境是單獨而起的。 [一、欲]心所,欲心所就是[於所樂境,希望為性。]每一個人都很清楚,這個欲心所好解釋。每一個人都有欲望,你想要做什麼;我們念小學的時候,老師的作文題目:我的未來。有的人喜歡做科學家,有的人喜歡做老師,有的人喜歡做音樂家;好象念小學的時候,沒有人寫過我的未來要當法師。因為,也不懂三寶,是不是?現在小學生可能有了,有一個小學生周記,老師出個題目;你們今天回去要寫我的未來,結果一個學生寫:我的未來要像慧律法師,結果,他老師竟然是我的皈依徒弟,打一百分,滿分。學生剛好是欣賞師父,老師剛好是我的徒弟,太棒了。若遇到清海的徒弟,他就零分;寫這個像賭,一半賭博。這個欲大家都有,你希望怎麼樣,於所樂境,希望為性。 [所樂境:一、可欣境]。可欣境就是實實在在的境界,這跟第三個欣觀境;欣觀境是一種希望,然後,自己作意去觀想。希望有什麼境界,合於自己的見聞覺知,而這個可欣境不是,是實實在在的面對這個見聞覺知。可欣境就是[欣見聞覺知之境],比如你現在喜歡看電影,或者是看劃龍船,你聞覺知,你喜歡的境界,那麼現在剛好給你碰上了。[簡非可厭境],不是你討厭的境界,也不是[中間境]。中間境就不是兩端化,不是不可樂,也不是可厭,意思就是說中性的境界,叫做中間境。也不是很快樂,也不是很討厭,就是這個樣子,也沒有感覺到什麼很特殊的叫做中間境。 [二、所求境;一、可欣境:未得求合,既得求不離;二、可厭境:未得求不合,既得求離]。這個跟婚前、婚後;結婚以前,可欣境,未得求合,唉!還沒有碰到她,唉呀!你是多漂亮,她的皮膚,她的眼睛像貓咪,耳朵像如來佛,長得很漂亮。未得求合,既得求不離,結婚以後,剛剛結婚了,希望不要離開,每天回來實在太好了,感覺很好。經過了三年、五年就不一樣了,三年、五年就是可厭境,可厭境怎麼樣?未得求不合,是不是?既得求離。未得,以前還沒有得到,現在,我怎麼會嫁給你?希望不要碰到他,現在碰到了希望離開。所以,未得就求不合,既得求離,還沒有得到的時候,希望不要碰到;現在碰到了,就希望趕快要走,就是這樣子,眾生就是情緒化的。當你很喜歡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想想看!那件事情的缺陷是什麼?比如說你不能得到對方,你也不必認為得到他叫做幸福,也不見得。誰得到佛法,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欣境沒有得到是求合,既然得到又不希望離開;可厭境,還沒有得到,千萬不要碰到他,比如,冤親債主!碰到了,要趕快離開,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結婚以後就是這樣。既得求離,趕快要離婚;離婚做什麼?要來短期出家,後來就變成長期出家。 [三、欣觀境]就是:[作意欲觀之境],作意就是動一個念頭觀想,[即欲見聞覺知之境]。你希望怎麼樣?比如,我希望有一個房間的擺設,希望我一進來見到,就是有羅曼蒂克;聽聞,回到家裡,就聽到了音樂聲,就感覺很舒服,就是見聞覺知;或者是說你希望怎樣的見聞覺知。第一個可欣境是實實在在有喜歡的境界;所求境有可欣境跟可厭境;欣觀境就是你希望怎麼樣的境界,而是作意的自己去觀想,不是實在碰到的,只是說你的盼望是什麼。 [善欲]跟[惡欲],這個欲望,有的人認為欲望是染污的根本,欲望是罪惡的根本,錯了。欲望是社會推動的原動力,欲望是一切社會,整個國家結構的原動力,人一定有欲望。可是,這個欲望你不要把它丑陋化的名詞,欲望本身並沒有含善、惡的東西,只是你在上面怎麼加;如果你加善,就變成善的欲望,如果你加惡,就變成惡的欲望。如果你一定要把欲望認為是不好的,那這個社會就不會進步,有欲望就不好,那怎麼辦呢?有的人,他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就說:唉呀!師父,欲望在佛教裡面都列為不好。我說:弄錯了,那我喜歡布施呢?我希望去弘法利生?這不是欲望嗎?對啊!那怎麼是不好的呢?我們一般人報章雜志看多了,把這個欲望當作是一種罪惡的名詞,嚴重的錯誤。欲望是人類推動一切的根本,沒有欲望,那這個社會哪裡有動力呢? 欲望是一種動力,那要看你的發心,比如你[起正勤、精進]。那麼,就是善的欲望;正勤,比如你為法忘軀,為了求佛法,下大雨、淹大水,像今天你一樣來上課,這個多不簡單。為法精進,善的欲望!惡的欲望,為色,為女色,為財;再來[懈怠]不修行。不好的欲望,比如,為女色顛倒,然後昏頭轉向,忘記任務是什麼;為了財,你忘記你是一個怎樣的立場,這個就是[起倒勤]。你很精進,你拼命的在追求,欲望就追求錯了;反過來,你追求佛法,這個也是欲望。但是,這是正確的,這是會讓你解脫的,這個叫欲。這個在某一個時刻而顯現出來,所以叫別境。欲不是任何一個時刻都顯示出來,要特殊的境界才有這個欲的討論。 [二、勝解],勝解就是[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什麼叫印持為性?譬如這個勝解,於[決定境]就是[對正法或邪說];比如佛教、佛法,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以及祖師大德所說的法這是正法,那決定深信不疑。我們與一貫道的道親,他們也是深信不疑,他們認為自己很幸運,將來能夠回到無極老母理天去。他們也認為這個是決定境,肯定的,回教的阿拉也是決定的,他們認為他們的信仰是正確的。基督教、天主教,上帝也是決定的,因此,各說各的,那麼沒有經過任何的比較,沒有透過智慧的批判、分別,你就沒有辦法。所以,這個勝解變成正的,變成殊勝的了解,是正法的了解。對於邪的話,就變成執著錯誤的東西,所以,有福德因緣的人,他就會碰到正知正見的法師、善知識;福報不夠的人碰到惡知見,他還攻擊、傷害別人。所以[生起決定之理論],他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因此,正就是正,邪就是邪,生起決定的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決定性]。因此,這個知見很重要,勝解就是一種知見,你知見錯誤了,那就完了。 八正道裡面第一個為什麼講正知正見?這個知見就像你的兩個眼睛,沒有眼睛的話,你走不出路來,沒有眼睛怎麼走路呢?所以,正知正見是學佛的一個關卡,因此,親近善知識,對的跟錯的,會決定你的生死的問題。[勝解:殊勝了解],這個包括邪知邪見,[印持:印證執持]。執著佛法是世間上最究竟圓滿的道理,一貫道、天主教、基督教,包括儒教的,乃至道家的,都認為他們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道理。那麼到底誰是誰非,那除非透過大智慧的人,否則每一個人都講自己是對的,他們會同情別人,也很可憐,現在末法,老母娘要收緣九十六億;不來信一貫道的怎麼樣子,他也會同情別人,他們認為自己很幸運,信佛很可憐。我姐姐以前碰到一貫道,一貫道的問:你弟弟現在做什麼?我姐姐說:我弟弟現在做法師。唉!念佛來不及,念佛像走路,我們的一點得道像坐飛機。他們觀念就這樣子,用自己的觀念,很可憐!我們一直說我們殊勝,可是,他沒有因緣,沒有用的。 [三、念]心所,念心所就是[於曾習境],就是過去曾有過這樣的境界,[令心明記]令心清清楚楚,[不忘為性],不要忘記,念茲在茲。[定依為業],你這個念,常常念的話,他就有定力。所以,定依為業就是說定是善念之業;這個心的定,是必須修這個善的念頭,才有辦法產生。意思是[善念為定所依、能生定故]。每一個人的善念,當然,你的善念就包括你的一切;它這裡的善就包括你的本性、佛的音聲、語言,佛的教化的佛法等等,能夠讓你心得到定。那這個必須要善,惡不能讓你心定的,[造殺盜YIN妄等十惡業]的人,這個心沒有辦法定。[曾習境]就是過去有過這樣[之境];[惡]的曾習境,還有[善]的曾習境。[十善業境],比如說,聽[佛聲]清[淨]的聲音,這個淨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這個是禅。天台宗的[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定、慧[之境]就是[教]。教我們怎麼樣修定,怎麼樣開大智慧。這個念如果你常常念善,念本性,念這個定、慧均等,念法的真理,那麼你的心就慢慢一直轉過來,如果你念惡的話,那就散亂。 [四、定],就是包括佛道、外道都有定。外道四禅八定,佛道,比如說證阿羅漢果漏盡定,再來,菩薩的話,一切時都在定,那伽常在定,三昧等等。這個定就是[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你對於你所觀照的境界,讓你的心專注不散掉,這個定是成佛的必須過程。沒有一點定力,雖然你有一點智慧沒有用的,比如你研究佛法,可是,人家講你幾句話,你就發大脾氣。定跟捨是相應的,你能夠捨,你的心才能夠得到定,這個定就是我們講的很安祥,心裡非常的喜悅,充滿著歡喜。這個定需要用空觀,在空觀裡面好好的下功夫,就知道相一切虛妄,我們因為妄執,虛妄的執著,所以,產生不定。對我們[所觀境],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不值得我們這樣留戀執著,你就能夠捨。 也就是說觀境:比如,[即四念處]。四念處,比如說觀受是苦,你觀照這個色身是很痛苦的,那麼你對男女追求這個感情,或者是希望來世再繼續做人的人,你就會知道,世間是很痛苦的。觀身不淨:觀察這個色身,男的九孔常流不淨,女的十孔常流不淨,心慢慢去突破它。觀心無常:觀照我們的心剎那變化。觀法無我:觀一切法都沒有真正的自我。[四谛]就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唯識觀所觀事]相和[理]體,[天台三觀所觀三谛],空假中、真谛、俗谛、中谛等等。[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本來的面目等]。本來的面目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無一切相。能夠觀照、[專注,令心於欲住之境,專精注照,不使散亂,若不如是,定力不生]。這個定功夫不到的人,就講觀照:能、所觀照;能觀的心,所觀的境,都是空性的東西。我認為修定力還是要禅,這我個人,不是一直標榜。我認為其它宗派所講的,也有可貴之處,但是,跟禅的比較,直入佛陀的本懷,那差太多了。 講實在話,我以前學律學,用四年的時間,發現一直重視這個威儀,持缽、搭衣、早晚二課,可是我的個性,那種好象還是不能夠穩住,一直沒有辦法,說標榜戒律的人,怎麼會持到這樣子。好了!後來就學淨土念佛,就親近過幾個高僧大德,煮雲法師就講說大聲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後來,無力!跟著忏公,忏公念佛要綿綿密密的,要慢:南無阿彌陀佛~念到第五個字睡著了,這樣太慢了。去李炳南老居士那邊也學了一些佛法,似乎也有得力,但是,就是一直找不到什麼是本來的東西。我那個時候,內心裡面就想,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佛法裡面,一定有一種東西可以讓我單刀直入,於一覺觀還得本心!這個好象都找不到本來的東西,後來在三十三歲的那一年閱讀《六祖壇經》。因為我在經教上已經下了十幾年的時間,一直認為天台、華嚴、淨土、律宗都有它的優點,但是,我最大得力的地方,那就是禅。閱讀《六祖壇經》那種單刀直入,沒有繁瑣的一句話,若欲成佛,即需離相,就一句話。如果你要成佛,就一句話:離相。 禅宗用最少、最少的字,然後,你就很容易就解決,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然後,在《大珠和尚》裡面講,二性空即是如來,本來面目。二性空:善性、惡性,空,對立的;對、錯這二性,兩個性。就看這個禅的思想,定,才發現說,噢!原來人家祖師大德,他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然後,就知道原來什麼是不生,什麼是不滅,什麼是二性空;然後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噢!就開始對《金剛經》禅的思想,發生了最大的力量,後來,我發現一句話: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到三十三歲的時候,真正的體悟到,才知道明心見性這麼簡單,並不困難!十多年一直在碰撞、一直在找,到山上找善知識、尋求,就是怎麼樣也找不到東西,好象能夠得到東西,好象也不能。 比如我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念,就被牽走了,所以,這是我個人的根器,還是禅的力量大。最大的,因為它空一切法,所以,當我在嘔吐的時候,我的本心並沒有改變。以前在嘔吐的時候,我感受不出那個清淨的本性叫做什麼,現在知道了,噢!原來不生不滅的本性,這跟嘔吐扯不上關系,你吐,吐你的;然後,咦!也很清楚,就是這種東西,本來的面目就是這麼樣子,無所住、無所執著,你怎麼嘔吐,它還是清清淨淨的東西。才發現業報,煩惱當下就是菩提的東西。所以,你要修定,這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完就講《普賢行願品》,這是修養的聖經;不研究《普賢行願品》的人,今生今世的修養不會很好的。動不動就跟人家吵架、動不動就講人家壞話,人家勸告他,他就:多話!就會這樣子。你看看《普賢行願品》那種修養,你慚愧死了,真的。你一天到晚都在造業,人家糾正你,你還有問題,所以,你看《普賢行願品》就知道,那種人類的修養跟菩薩是不能比的。再來,我們就開始講《金剛經》的思想,《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六祖壇經》,再來就盡可能講《永嘉禅宗證道歌》那個注解。這個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東西,一句話裡面讓你得到真正本來的面目。 我以前修過天台,能觀、所觀,那誰來觀這個能觀?我能觀境,所觀的心,那誰來觀這個能?境界是被心所觀,這個心還不是一樣?還是有能、所,一直推論下去。一是數目的開始,我的心是能觀,這個境界所空,那個心呢怎麼辦?令心空,令心怎麼空呢?我心觀照境,境可以叫它空,這個能觀的心怎麼辦?也叫它空?你沒有理由叫它空。所以,要先找到那個什麼叫做本來不來,什麼叫不去的東西。你根本就不必設立一個能觀心,一個所觀境,諸法不相到,當體即空。當下就是解脫的東西,噢!你就會發現,這個本來的東西,根本就不隔一絲一毫,但是,我們拼命在尋找,追尋這個修行;追尋到最後,你發現沒有什麼可以追尋的。所以,不脫對治法是生死業,你不擺脫那個怎麼樣對治它,那個對治的東西,就是生死的東西。你才會發現禅,這個本性的東西,它可以讓你一剎那之間,進入法身的境界,這個悟,不懂也不行。 談到定,師父告訴你:[定有七名表,佛法所謂的解脫,即為靜止散亂心品,]這個靜止,使我們心不散亂,心停止,[以達到斷惑證真之謂]。斷這個惑就是無明,惑就是煩惱的別名,證真就是本來的面目,[故定為修道不可或缺之方法。為三學]就是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之樞要。有種種的名相,吾人當顧名思義,依義修持也]。我們應當顧名思義,按照這個道理來修行。左邊有七個,[三摩四多;等引],什麼叫等引?[引者引發,等者指身心平等安靜狀態言]。使你的身、心平等安靜的狀態來說的,這個要有一點功夫,就是必須要在悟裡面下手才有辦法。比如我以前,聽到人家講我好,我也許會很高興,聽到人家誹謗我,無中生有的傷害我,或者是講一句話,這種人也會講這種話,我會很生氣的去問候他,興師問罪。我現在就不一樣了,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你怎麼講都沒有關系,問題是我個人。我常常告訴自己,如果,我現在沒有一點定力,那我臨命終怎麼辦呢?所以,現在再大的侮辱,你怎麼樣在後面講什麼,那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咦!好象一剎那之間,就得到了很大、很大的安祥,所以講來講去還是自己的問題。 平常的凡夫是受不了別人無中生有的誹謗,無中生有的攻擊,是絕對受不了的。不過,一個修行人能夠在這個地方好好的下手,好好的觀照無生,觀照無生去覺悟那種不執著的清淨的本來面目,告訴諸位!這才是真的下手的地方,否則你會用情緒化累劫的修行,如是之人,累劫不能見性,也沒有辦法超越。我現在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無生是修行的根本,碰到一切法,本來就無生,該處理的處理,但是,每一件事情處理都必須與空相應。觀空當處就解脫,你所到之處,你都是用空觀,為什麼?因為它是緣起,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硬要安上名詞,那你就會煩惱,你就是對立、你就是落入兩邊的東西。你並不需要費吹灰之力,有一天,就會跟師父講的一樣,噢!原來明心見性這麼簡單。本來就是很簡單的東西,你就會把它變得復雜。如果你內心裡面很想解脫,師父告訴你,你把復雜的事情單純化,你把單純的東西無生化,就兩個步驟而已。 你說:唉呀!這麼多的事情,不要管他,單純化,往好的一方面去想。把一切復雜的事情單純化,把單純的東西,無生化,就解決了。就這麼簡單,就會回歸到你本來的東西,但是,要有環境。要有環境的意思是說你要有善知識,然後一個道場,你去外面,那我就不曉得了。需要一個道場,慢慢的引發你那種身、心平等,因此,你內心裡面觀照自己,當你這顆心,安祥的心態失去的時候,你就告訴自己,這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是歡喜無量,慈悲無量,破除一切的執著,那個就是自性、本來的東西。這個本來的東西,就是見性成佛最大的動力,否則的話,沒有辦法。 [三摩地]叫做[等持,亦雲三昧。平等持心,使心轉為一境],為什麼心轉為一境?就是身、心、境界統統一如;一境就是如,如就是空的意思,不動的意思。所以,修禅的人要具足慈悲心,他看到無知的眾生,一樣憐愍他。當你發現這個本來的面目,你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不管你看什麼電影,跳什麼舞,吃什麼東西,都不可能得到你那個本心,本來的面目。那種樂、那種歡喜,是無法形容的。[三摩缽底:等至,依諸定力,能(至)身心安定境界“等”]。按照種種的定力,定力就是由能捨,由能夠悟、由無生,尤其是無生的力量。本來無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不生當然就不滅,既然不生不滅就沒有所謂的得失,就空一切法,一切法了不可得。如水中月,風中塵,渺茫不可知。所以,知幻幻離,離即是菩提。 知幻即離,《圓覺經》講的,你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你就要離開它。離就是菩提,能離就是菩提,既然你知道這個虛妄的世間,你還不離,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要修行?知幻即離,離這個就是菩提,我們就是不肯。所以,結婚的人不好修行就是這樣,為什麼?他知道這個虛幻的東西,可是老婆睡在旁邊,老婆很漂亮,對不對?睡到半夜就會毛手毛腳,他知道這個是虛妄的,老婆太漂亮,沒辦法控制不住;或者是先生長得太好看了,老公!念佛!你有沒有念大悲咒?有啊!可是大悲咒的力量還不比這個力量大,沒辦法,克服不了。這個就是在家結婚不好修行的原因,他這個境一直重復起來,所以,你不修到空上境一如的話,那能捨;不是菩薩有跟沒有對他沒有關系。《維摩诘經》裡面講的不二法門:菩提煩惱,聖者也沒有菩提,也沒有煩惱,佛道尚不可得,何況什麼煩惱?成佛尚不可得,何況什麼煩惱?菩提涅槃等同空性,所以,他有老婆跟沒有老婆都一樣,沒有作用。他一樣結婚生兒育女,可是,他是佛嘛!不二法門就是無生。 再來,叫做[馱那演那]就是[靜慮亦雲禅那、禅。寂靜(止)審慮(觀)故名],能夠寂靜、審慮,止:停止一切煩惱;觀照就是慧。[質多翡伽阿羯羅多:心一境性],心統一,境也是一如,[使心止於一境之狀態,定之自性也]。定的意思就是使身心,使這個心定在一個境界。[奢摩多:止,令心寂止一處故],當你悟到自性清淨心的時候,你再念《般若心經》,你那個感觸又不一樣,完全不一樣。象我現在在念佛的時候,我念南無阿彌陀佛,當我用功的時候沒有妄想,我不曉得妄想是什麼。我在念佛的時候,因為,我也知道五蘊徹底的空,色、受、想、行、識,動念就是不對的東西。所以,你要用什麼心來念佛?一直捨、一直捨,捨到後來,咦!這個佛號就自然的顯現出來,而你就無所執著於五蘊法;五蘊法裡面當體即空,空性裡面去發揮那種佛號出來,哇!那真是不可思議的安祥。我現在念佛跟十年前念佛,那是截然不同:十年前是拼命的一直念佛,一直想要壓制那個妄想,那麼我現在念佛,不要壓制那個妄想,想要讓它妄想都很難。為什麼?因為你知道悟到五蘊真的徹底空性的時候,你想要動一個念頭,打妄想都會很難,為什麼?因為,本來就沒有的東西。 你所有的思想,都是對立的東西;你所有的思想,都是落入知見;你所有的思想,都是我執的產物;你所有的思想,都是記憶的影像。沒有一件事情,沒有一種東西,是你真正本來的東西。當你得到你本來的東西,你就可以捨掉五蘊法,當然,你所擁有的就是你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以清淨心念佛,你想要動一個妄想去克制這個妄念也不必,因為本來就沒有,也不必克制,也沒有能,也沒有所。等到空一切法的時候,那個安祥顯現出南無阿彌陀佛,那一句佛號,就是你的法身全體。通達法界無礙的東西,本來面目。講了這麼多禅的思想就是告訴你,這個是世界上最重要,整個佛法的重心點。所以,《六祖壇經》裡面講,法華千句,曹溪一句亡。 《法華經》講了千萬句,實相、無相、無不相,二十八品,曹溪一句亡。曹溪是什麼?曹溪就是六祖的道場,曹溪一句亡,一句就解決了《法華經》一切,誦法華千部,曹溪一句亡,六祖大師一句就解決了。聽師父講,好象很好,也很快,你不悟我也沒有辦法。所以,有人問:師父!什麼叫明心見性?我的東西怎麼拿給你?你講我怎麼講?從何講起,動念即乖,開口就離了。你講我怎麼講呢?講也是方便講,所以,唯證相應,除了你證到自己本來的面目,要不然,你怎麼講也不對。悟到本性的人,怎麼講怎麼對,不悟到本性的人,都是用猜測的,嗯!明心見性大概這樣子,有一個大概就完了,明心見性是決定境的東西,一點都不會含糊的。 [現法樂住:四禅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住於現前之法樂]。初禅、二禅、三禅,它有這個根本定,根本定就是修十善業,不去造業,然後修你的心叫本定。四禅就是伏惑,暫時使你的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安住於現前的法樂,但是,不是斷。定只能伏,沒有辦法,慧才能斷惑。所以,只有打坐的人,不修佛教正規的正當的智慧,正確的智慧,就是知見不正,那麼也是一個外道定:邪定。所以,定是伏賊,慧是殺賊,只有大智慧的人。其實,我認為這個定、慧,就像六祖,他哪裡有什麼持戒、修戒,才能修定,才能修慧的?這是指鈍根的人,持戒、生定、開智慧,沒有錯,這是一個過程。如果是上根利智的,像六祖那一種的,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無所住而生其心,空一切法,那就是本來的戒、定、慧,其實戒定慧怎麼可以分開,本來就不可以分開的。 [五、慧]心所,[於所觀境、揀擇為性]。揀擇就是有選擇的能力,什麼是正的,什麼是邪的,什麼是得,什麼是失。所以,[揀擇]就是[於所觀境簡別選擇],也就是選擇,簡別選擇[得失、邪正等]。用智慧去判斷,比如,你是惡[慧]的話,或者是善慧就不一樣了。你用[惡]的智慧,[推求之用猛利,顛倒而揀擇,即煩惱心所中之惡見]。這個惡見,比如你錯誤的見地,就象一個外道,佛教叫人家要修學五戒,這個外道自稱是什麼諸佛之佛,這個是最偉大的佛中之佛;人家持五戒不喝酒,然後,皈依他的人要喝酒,為什麼要喝酒?要破相,拼命叫你喝酒要破相。這個就是煩惱心所中的惡見。推求之用猛利就是強烈,非常的強烈顛倒,而揀擇顛倒。明明這是壞的、不正確的,他就說這是究竟的法;功夫還沒有到家,然後他就會說:這個沒差別。境界現前到歌廳、舞廳隨便的亂來,他就說這個叫做破除執著,惡見。 [善:推求之用輕穩],輕穩就是溫和的態度,用溫和的態度,善是最溫和的,惡是猛利。所以,輕穩就是很溫和,[正當而揀擇,即正見、正慧],知見正確、正確的智慧。[正慧:聞慧、思慧、修慧];三慧。聞慧:[聆聽經教而發之慧],比如,大家雖然比較辛苦一點,重復的來聽經,聽經教以後,你們學習慢慢的能夠放下,對金錢、感情、對這個世間也就無所執著,慢慢也就能夠放得下。思就[思惟義理],師父教完了,回去好好的想一想是不是很正確、很有道理。發現他是對的,那麼,你就堅持下去,因為思惟而得到利益,[而發之慧]。再來,修,因為[修定而發之慧(般若)]。這是方便講,其實,般若哪裡可以修?般若怎麼能修?般若是無作法,般若是用悟的,怎麼是用修的?你用修的,是有造作的,方便講聞、思、修。般若愈修你就愈離,若有人得般若,即是非般若,是不是?般若德,般若不說緣修,如果,真正得到般若的思想他怎麼能講修?悟到平等的東西、悟到超越的思想,不能講修的。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用修,修什麼東西,你愈修就愈離。所以,聞、思、修是方便講,真正本來的東西,不是用修的,是用悟的。 好!這個[慧:體同,用:智]跟慧,體是同,用是不一樣的,[揀擇]這個慧的揀擇,[初]比較[寬],你要選擇是善、是惡,是邪是正,是得是失,這個就比較寬。[印可,後,狹]為什麼印可後狹?因為覺悟才有,你要悟道才有慧,能者方有,有能力的人才有大智慧。沒有能力的你是不開大智慧的,開大智慧的人恢復本來的面目,那你就知道什麼叫做大慈,什麼叫做大悲。我以前剛剛出家的時候,就發一個願:以後跟我剃度出家的徒弟,不可以讓他太舒服。後來,慢慢看到《大智度論》、《華嚴經》、《楞嚴經》,看到菩薩的修行,噢!原來不是說師父嚴格,徒弟就會聽你的。你要讓他心服口服,必須要用德去感化他,用耐性去感化他。徒弟大聲,師父就要小聲,慢慢的用德去感化徒弟,要給他時間。因為,他們發一個心來出家很不容易,要轉凡成聖,完全需要看師父的;要轉凡成聖,那是需要耐性,也需要慈悲。所以,我盡量不責備徒弟,盡量責備我自己,徒弟不好,可能我表現的不好;徒弟不好,干脆我自己去跪香好了,跪到他改過為止。徒弟要走,那干脆我去跪好了,求你不要走去跪;以後走一個,自己跑到佛前去跪好了:我的表現不好,所以徒弟要走,懲罰自己,跪到他回來為止,不過,我也會跑去吃飯的,你放心。 咦!我發現這個空性裡面,充滿著安祥、充滿著慈悲、耐性。所以,一個偉大的師父,他不會斤斤計較,跟徒弟斤斤計較缺點的。他會很同情徒弟,因為他們剛實學、剛出家,很多地方都不能發揮起來,他犯錯,師父一定會寬恕他的。但是,不能因為長遠的寬恕他,而讓他一直繼續犯錯下去,不可以的。寬恕是引導,不是縱容,要記住!徒弟自己要有慚有愧,不要:反正我犯錯了,師父一定會原諒我,無慚無愧!原諒你,你自己還不覺悟,那就無慚無愧。所以,有智慧的人處理事情那就不一樣了,在幾年前、十年前跟我今天的思想完全不一樣。我以前的個性,看到不合我的意思,那就是對立的東西,我在雷音寺當住持的時候,我生氣起來,不是你走,就是我走,真的,我講了這句話。 因為,有一次一個法師,他說:我們這裡沒有打坐的椅子,要做這個禅坐的椅子。我說:好,那你來負責。結果這個法師不負責任,認為找到這個木工很難,我們兩個人就吵起來了。我說:沒有打坐的椅子,是你講的、你建議的,那現在你去找,適合什麼,我做住持,我來出錢,對不對?我這個人最尊重人家的,到後來他懶惰,自己又說要做,又不做了,慧律法師!你找別人。我說:你真的是可惡,你把這個僧團搞得這個樣子,一下子嫌道場沒有禅坐的椅子,那我現在委托你來做,你怕麻煩又不做,像什麼東西。後來我就跟他講:不是你走就是我走,老子這個住持不干了,你試試看。真的,我那時候的個性就是這樣子,現在發現很幼稚。最好你不要走,我也不要走,現在就會通融,會耐性,會慈悲,就完全不一樣了。以後徒弟要走,我就跟他跪,拜托你不要走。我不是怕你走,是可憐你出去,要流浪街頭,跑來跑去的。初出家跑去外面是很可憐的,也很悲哀的,因為你不是別的師父剃度的,人家看不上眼,也不會疼愛的,講實在話。你也不曉得哪一個道場適合你,沒有出去流浪過的人,一個憧憬,一個妄想,也不曉得。所以,修行到一個程度,你那個慈悲、悲心,那種耐性就有了。現在徒弟要跟我吵架,我會告訴他:沒關系!慢慢講、慢慢講,只要你不走,明天我買棒棒糖給你吃。沒辦法,現在要有耐性,很不簡單的。 [所樂境:或為一境、二境、三境、四境],有的是同時存在的,有的是一、二、三、四,所樂境,所喜歡的境界。[決定]境,你自己認同的;[曾習]境,過去的習慣性;[所觀]境,就是現在所觀照的境界。所以,境界分了四個,你所喜歡的境界,你由知見所產生的決定,過去的習氣的這個境界叫曾習境,再來就是所觀境,所觀照的這個境界。這個統統是空,必須透過智慧的,但是,都有正跟邪。 欲心所,有善欲跟惡欲;勝解心所,決定境:正說,正法和邪說;你看第三個念,念的話怎麼樣?善跟惡;第四個定,那就是一定要善,沒有善的話,沒辦法定,你就是四禅八定,那也是善的,但是,不是究竟的就是了;再來慧心所,慧有惡慧、善慧。為什麼說別境呢?因為,它這個有時候是在善的時候生起,有時候是在惡的時候生起,可是作意的話,善也要作意,惡也要作意,要不然,你怎麼認識它?勝解就不一樣,有時候是對正法的勝解,有時候是對惡法的勝解,這個叫做別境。你們會分吧,就是這個意思。 [35善十一心所表解],就是我們的心,善的一方面只有十一個,所以,我們修行難,就是因為善心所少,惡的心所太多;惡的心所占的比例多,善只有十一個。哪十一種心是善的?[一、信]心,這個當然非常重要,什麼都要信心。你今天為什麼要來研究佛法,因為有信心;你怎麼能相信極樂世界?有信心,你想成佛,有信心,是不是?你為什麼要進入講堂?有信心。這個信就像我們建築的基礎,建大樓的基礎就要信,沒有信,那就什麼都不要談。對自己沒有信心,那你所作也不成,[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信是一個很好的善的心所,看到任何事情,有信心,所以,這個信心很重要,生命的主導。於實、德、能,實後面會談到,德跟能分三個角度。[實、德、能為信之依處,忍、樂、欲為信之因果,由此顯示信心之行相也]。 [實]就是就[事]相來講,意思就是[有為法];他相信有為法是緣起生滅法,是緣生緣滅法,他相信的。[於中深忍],佛教講的這個[信忍]不是忍耐的忍,這個忍就是印可、印證;深深的印證、深深的相信,深信不疑。忍可以說是不動的意思,深信而不會動搖。所以,知道有為法都是緣生緣滅的,因緣生因緣滅的事相;那麼,[無為法]就是我們無所造作的本體,無所造作的本體不離有為法,有為法當體即空,就是無為法。所以,這個實就是你對於有為的事相,無為的[理]體,實實在在的去透視它,而你產生的巨大的信心,那麼你就想要去了解它。[德]是[有德]的意思,是我們所謂的慈、悲、喜、捨,在三寶裡面都可以找到。什麼是德?[佛]的德,我們今天沒有秉承佛的這個德,今天世界都是黑暗的。因為有佛的慈悲、德性才有辦法來延續這個大智慧的東西,否則的話,我們一樣生活在無明當中。[法]的德呢?因為,佛所宣揚的大、小乘這個法,就是智慧的依歸。所以,這個法就是一種德,所謂德就是能夠利益眾生,普潤眾生叫做德。 說這個人很有德性,就是說這個人很慈悲,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叫做德。所以,以德服人者非常的長遠;以暴制人:你用殘暴的手段壓制別人者亂,以德服人者遠。就是用備來感化別人,那麼他是會很深、很遠的,如果用暴來制別人,就會亂掉;有一天他會控制不住的。所以,做法師、師父的人,這個字是非常重要,德從哪裡修起?從忍辱下手,要有德高望眾,那麼他的忍辱一定要比別人深,從忍辱、修養、寬恕下手,包容就是德。那麼法呢?是一種智慧的德,與世間的德不一樣,有般若的德、法身德,是吧!法身、般若、實相等等。再來,就是僧,僧是代表佛跟法,佛已經入涅槃了,法放在經架上,你也看不懂,就需要靠[僧]。僧就是出家眾的慈悲,佛、法、僧這個三寶[清淨之德,於中深樂(信樂yao)]。樂就是信,深信不移,要信奉三寶、皈依三寶的人,還不是容易的。現在的佛教徒好象很多,有辦不完的皈依。[能:有能],就是有能力,對於[世、出世,善法,於中深欲(信能成就,而起希望)]。意思就是相信行善可以得到善報,還有行淨善就是不執著的,這個出世間的善,可以成佛。 [於實、德、能,起忍],忍就是對實,有為、無為法的事理來講的;德,就是對佛、法、僧來講的;能就是對世、出世法來講的;忍就是對實來講的;[樂]就是對德來講的;[欲]就是對能來講的。這個要搭配得很好,於實、德、能,起忍、樂、欲[之信心,其自性清淨,又能澄清相應心品]。意思是說你只要深具信心,那一切就具足,你說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好!人家誹謗師父,或者是准備傷害佛教,你會受到動搖嗎?我深信不移,你能怎麼樣?所以,這個堅持到底的信心所是成佛之根本。《大智度論》裡面講,怎麼樣能夠產生莫大的信心?不觀善知識之過失,能起大信心,因為善知識能說法。他能說法,在經典裡面有比喻,比如說,布很爛,惡的囊,雖然外表不好,可是裡面裝的都是金銀財寶;這個善知識他本身的行為不太好,可是他裡面擁有很大的大智慧的佛法。雖然他的行為不太好,但是,我們要的是他的法,裡面那個錦囊當中,可以取得金銀財寶。意思是說:真正修行人,不能觀善知識的過惡,善知識的一點點小過失,我們不應該觀,我們觀他的實、德、能。我們是親近善知識的法,而不是每天看善知識的惡;那你看善知識的惡,你的信心就起不來了。所以,要對善知識的惡,就是小小的不好的地方,我們應當放下,不要去計較他,專看善知識的寶貴的法。你不能因為說我那個布袋外面很壞,就不取裡面的財寶。 譬如黑暗中的火炬,拿著火把,後面跟著很多人;善知識就像一個火把,不能因為那個拿火把的人品行很壞,你就不要跟他走。你今天去露營,沒有月亮的晚上,大家就迷路了。有一個人拿一個火把:跟著我走。你不能說:你的品行那麼壞,拿著火把,我才不跟你走;不跟著走,你走哪裡?你掉進火坑裡面?他品行不好沒有錯,他能拿火把,你就要跟他走,以法為主。所以,要怎麼樣才能夠產生大的信心?於善知識前不觀過惡,但觀其善;於善知識的地方,只觀他的好的一方面,法的尊貴,永遠不看善知識的過失,這樣可以生清淨信心。所以,能夠澄清其他的相應心品,[故曰心淨為性]。 [信為道源功德母,善能長養諸善根]。你對三寶有信,那是一切道的功德母,能夠長養諸善根。這個長養諸善根有兩大力量:一善知識,二要環境。既然你想要長養諸善根,你自己就有信心了,怎麼樣能讓你有信心?有好的環境、有好的師父,這個信心就會堅固不壞。[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就像大海一樣,大海表示裡面有很多的寶,只有深信不移的人能夠入,只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度。所以,善心所裡面,第一個最好的就是你一定要有信心,信心就是很好的善。第[二]、什麼是善?[精進]心所是善的,[於善惡品],善的是修,惡的就斷,[修、斷事中],斷惡的,當然要斷,[勇捍為性],像捍衛戰士一樣的,[對治懈怠]。自己修行就會懈怠,團體修行就會精進,[滿善為業]。什麼叫滿善?圓滿一切的善,這是精進的性質。精進就是要讓我們的善更加的圓滿。所以,[於善品修],於[惡品斷,勇:表勝進、簡諸染法]。不同於染法,染法不叫做精進,叫墮落。[捍:表精純、簡淨無記],淨無記就是迷迷糊糊的,那麼,這是很精進,但是又清清楚楚的,表示有智慧的精進。 [六種精進:一、增減精進],比如[四正勤],增是增善,善的增進;減是減惡,增是對善講的,減是對惡講的,這個叫增減精進。什麼叫四正勤?已生惡令速斷,已經產生的惡,趕快把它斷掉;未生惡令不生,還沒有生起來的惡,叫它不要生起來。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生起來的善根,你要保持增長;未生善令使生,趕快讓它生起來,這是四正勤。再講一遍:已生惡令速斷,已經產生的惡趕快斷掉;未生惡,沒有惡就讓它不要生;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產生的善,就讓它增長;未生善令使生,趕快讓它生起來,這四正勤。[二、增上精進: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增上就是說我們在信心下手、精進下手、念下手、定下手、慧下手,會增強我們的精進叫做增上精進,就是我們的五根。[五力]就是這五根強化以後,因為有定,所以產生有力,所以,能捨障礙,叫做[三、捨障精進]。因為有定力,所以可以捨掉障礙,我們今天的障礙就是沒有定、沒有力量。 你知道煩惱不好,你捨不掉,為什麼?定力不夠,容易受到左右、受到影響嘛![四、入真精進],就[七覺支(見道)]。這個在《彌陀經》裡面,我們講得很清楚,七菩提分。入真就是不假,是屬於見道位。[五、轉依精進],就是按照[八正道(修道)],去修行。轉依就是大涅槃以前,由小乘進入大乘,或者是由發心的,或者是由這個乘,小乘、大乘來分別,或者是由善惡來分別,對立的轉依;由煩惱或者菩提來分別,轉依,轉煩惱成菩提,經過八正道修道。[六、大利精進],大大的利益眾生叫做大利,大大的利益眾生就是[六波羅蜜],就是六度。精進是很重要的,[一切世出世間,自利利人之事,皆由精進一法而能成就]。所以,不是一直光談理論就可以修行的,光談理論是一種理想,還是要多多拜佛、多念佛,然後,把你的理念弄清楚。[勤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你只要精進就象小水滴一樣的穿石。[懈則如鑽木取火,未熱而息],懈怠就像鑽木取火還沒有熱,你就停止了,懈怠就是這樣子。所以,我規定徒弟,為什麼要早、晚課,為什麼這麼嚴格?我這裡,你不起來早、晚課,那你給師父的印象是最壞的,我也不可能叫你停留在這個地方。我這裡的徒弟沒有例外,每一個都要早、晚課,早晚課久了,就會變成精進。別的道場,有的早課二十分鐘,晚課二十分鐘,然後,就請他們自己參禅悟道;結夏安居也是這樣,一天講一個鐘頭的法,比丘戒,其他的就自修。會用功的人沒有差別,不會用功的就懈怠,一天到晚講笑話,一天到晚浪費生命,三三兩兩就在那邊講話。 所以,離開講堂,出去外面自己用功,到最後、三五年以後,他所看的經典,沒有人家的十分之一,為什麼?看不懂會煩惱。在這裡,每天一點點、一點點不得了!你不要小看這一個晚上、一個晚上,兩個鐘頭、兩個鐘頭的力量,累積下來,五年會嚇死人的。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觀念,不要自己出去修行,沒有辦法的,小雞還是需要母雞的,要我這只老母雞的。還是不可以自己一個人出去外面修行,這是做師父的人,再三的勸戒徒弟的,一定要團結合作。單單這個早、晚課,每天拜八十八佛就會不得了,出去外面哪裡會這樣修行,你出去外面,有辦法嗎?行嗎?這是不可能的。修行一定要團體,要記住師父的話,剛剛出家不要自己跑到山上去住,也不要兩個買一個茅蓬住,這不可以的。所以,星雲大師講的,五十歲以前不要閉關,不是沒有道理的。你不懂,動不動要閉關,閉什麼關?閉關是閉你的心。 一次,有一個人來,一個比丘流浪,跑到這個地方來,他說:據說慧律法師是善知識,特地聽聞法師的大名,頂禮法師,然後就用跪的,很虔誠:法師!據說您是善知識,我現在請問您,我要找道場,我要找哪一個道場?我說:你為什麼不找心,要找道場?啪~!(法師一拍撫尺),開悟了,馬上開悟了!道場就在你的心裡,你這個心煩煩惱惱的,走到哪裡也不是道場,對不對?他說:那要碰到緣,我說:緣是由願而來的。也開悟,他知道了,問兩句話,他說:我今天來問這兩句話就受益無窮。我說:你為什麼不找你的心,你找什麼道場?你以為道場在哪裡,你告訴我?你道場在哪裡,你的是非不斷,你的內心裡面收斂修養不夠,你哪裡都不是道場。你要內在的功夫,定力夠,哪裡都是道場,他覺悟了。他說:那要看福報、因緣,我說:緣是由願而來的,你的選擇就是願。 [三、慚:依自法力],崇賢理善,崇是對賢,重是對善講的,所以,念起來有點怪。依[自法力],依照[自:自己],借重[法:佛法]的力量。為什麼叫慚愧?慚是對不起自己,愧是對不起別人,慚自愧他。所以,崇重賢善,要[崇賢重善為性]。就是[崇敬賢人],所以,我叫你們看《高僧傳》就是這樣子。重善就是[尊重善事]為性,[對治無慚],對治沒有慚愧心的人。什麼叫沒有慚愧心的人?睡到六點,他不起來早課,師父說:你怎麼不早課?師父!您不是說開悟的人可以躺在床鋪上?放縱自己的錯誤行為認為是灑脫,是不是?然後,怎麼不早課?師父!您不是說通達三藏的人不必早課嗎?他就藉著一大堆理由,其實沒有這種能力,是吧!無慚,你碰到這種人,一點辦法都沒有。[止息],停息、停止,[惡]業,惡[行],停止這些[惡業]。所以,有慚是很好的,善嘛!就是善心所!慚心所就是尊重賢能,重視行善的人,你就會專注去行善,這是對自己講的。 [四、愧]是愧他,[依世間力],比如說,怕人家誹謗,你就會怕愧對別人,我告訴諸位,我們佛教徒,尤其是法師,你只要離開兩種人:第一個你遠離女眾,第二個遠離在家,你的戒不持就自然清淨。你也沒有誹謗,也沒有譏毀,也不可能破戒,也不可能去犯戒,也不可能讓在家人去說,因為跟在家人統統沒有接觸。所以,你怎麼可能讓人家誹謗呢?怎麼可能呢?所以,弟子們要記住!不管你將來講經說法,這個在家,尤其是女眾,會跟你護持的,小心!很快你就被她吃掉了,她是老虎,你不是伏虎羅漢。我告訴你,剛出家的五年不怕,怕的是五年後。剛出家的五年,他不敢亂來,他聽我的,五年後他就會作怪,他會講經弘法,有供養。他就會說:師父!我坐車很辛苦,我可不可以買一輛車子來開。就開車子了,一天到晚就不在了,唉呀!師父,我已經五年了,可以不必早課,我們自己訂個規則,五年後就不必早課,也不必晚課,完蛋了。這個出家不怕五年內,就怕五年後,怕開始講經說法。這定力不夠,五年以內我不怕,怕的就開始講經的時候。所以,將來要講經的時候,就派兩個人去監督,一個收供養,一個專門叫他不准接電話、不准接信件。比如說去嘉義講經,11日講經回來,你必須要11日晚上回到這個家裡來,我會測時間的。九點半講完,十二點以前一定要到家,而且不可能讓你自己一個人去講經說法,不可能的。你想要一個人去,動手腳都不可能,想要跟女眾講話也不可能,也沒有這個機會,no opportunity,沒有這個機會,我這招很厲害。但是到最後,他會不願意住在這裡,因為不方便。不方便他就不願住在這裡,所有的供養都拿掉了,這裡的供養都由常住收起來,不是供養他拿去的。供養,有錢他就會作怪,所以,我有一套,但是,他不住我也沒有辦法。為了保護他,只有用這種方式。 依[世間力]怕[他人譏謗,國法制裁]。你在這裡,你要犯戒的機會沒有,你一出去,那就很難講了,沒有師父在旁邊,我看這個也很難講。[輕拒暴惡],這個要輕暴拒惡,古文為什麼要輕拒暴惡,為什麼要這樣念呢?輕暴拒惡,[輕斥]就是輕視那些[暴人],那些做壞的人,[拒絕]自已去做[惡事],輕暴拒惡這樣念就正確。輕視那些做壞的人,拒絕自己去做壞,愧嘛![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對治惡無愧,無慚無愧,做壞也習以為常,止息惡行;停止這些壞。 [慚愧二法別釋表:慚:小乘]來講是[慚自;愧]是[愧他。大乘]來講是[崇善],愧是[拒惡。儒]家就是有羞[恥]心,要有羞恥心。一個人達到無恥的話,有兩種,一種是解脫的大乘,解脫的菩薩,連恥這個字都不執著;一種是真的無恥的眾生,你怎麼講他都一樣,不增不減,不改不變,起來早課。不要!起來用功,不要!你講他,他也嘻嘻笑一笑的,他也不進步,也不接受,怎麼樣,你對他就是沒有辦法,你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就無恥。這種人就沒有救了,出家人像這樣子的話,叫做濫側僧倫,用一個這個軀殼,然後吃佛陀的飯,三寶的飯,也不精進,也不用功,用自已的知見就無恥。我們出家的法師們,我們要有恥,要知道怎麼樣慚愧。但是,這個慚愧也不要常常掛在口頭:慚愧、慚愧,到現在來講,沒有幾個真的懂得慚愧的道理是什麼。 [《遺教經》:慚愧之服於諸莊嚴,]就是你有慚愧心這種心,那麼種種的莊嚴,[最為第一(相)]。最了不起,你有慚愧你就怕去犯戒,你就怕去做違背三寶的事情,那你當然就會精進,就會保護三寶。[慚愧如鉤,能制人非法(用)]。制就是停止,非法就是惡法,能夠停止惡法,有慚愧心的人就像鉤,鉤住一樣,怎麼樣?讓你停止這些惡法,你不去作用。[有慚愧者,則有善法(用)],你有慚愧心,當然善法就起來。所以,我們這師兄弟裡面,比如說要互相檢討,我們要有慚愧心,我們要半月半月的誦戒。師父會告訴你說:這半月裡面有犯戒的,起來在佛前求忏悔,你就不要客氣,把你所犯的就講給大家聽。以後,你就不敢了,就會警惕了,你不起來,我就會叫他舉罪,師兄弟互相舉罪,誰犯戒,誰不太好就舉罪。那麼在家居士,師父制定的那三十條清規,最好你們每天能夠誦一遍,這三十條清規,所有的戒律,包括比丘、比丘尼戒,統統在裡面,有慚愧的人,則有善法。 [無慚愧者,則與禽獸無相異也(相)],跟禽獸沒有什麼兩樣。[無貪、無嗔、無癡],沒有貪心、沒有嗔念、沒有這個癡那是[三善根]。一切的善根都建立在無貪、無嗔、無癡,[能生一切善法,此三]:無貪、無嗔、無癡,[最勝故。(體是無為法、或精進)。三善根是為修一切善法之最初功夫與究竟目標],這個就是三善根偉大的地方。我們講了幾個心所了?第一個信心所,第二個精進心所,第三個慚心所,第四個愧心所。 [五、無貪],無貪也是善的心所,[於有、有具],有就是三界,有具就是有這個三界的惡:業因。[無著為性],不執著[對治貪著,作善為業]。無貪是對治貪,你無貪就會施捨,布施心就會大,好!比如說:我們做一個水陸大法會,師父這個講堂做法會的少,一年只有一次。好吧!無貪,施捨一點,修修福德:作善為業。[有;三有;三界;果,有具;三界受生之因緣;因,厭離了三界因果,而不執著,謂之無貪]。 前幾天有一個自稱為馬來西亞的華僑,因為他非法入關,結果護照被人家扣留起來,他來到這個地方要向我要錢,我知道現在騙人的很多,我就不給他。這個師媽慈悲拿五百元給他,前幾天我就收到一封世界新專寄來的,結果那個是騙子。專門針對全台灣省的寺廟,還有大專院校。他的手指頭多一只,六指,那個人理平頭,臉黑黑的,講起話來,他知道我是雲林縣的,他就說:慧律法師,我也是雲林縣的,你幫我看一下信件、證件。年級輕輕的,四肢健全,動不動就要來道場要錢,我就知道這個有問題。沒有隔幾天就收到一封信,到處騙錢。結果,有一所大專院校,世界新專的同學錢不給他,他趁同學不在的時候,把佛學社全部敲開,錢全部拿走。無貪,他專門光顧佛門的眾生,可惡不可惡?所以,你說我現在來講,慈悲怎麼發?除非查得很清楚,那個突然來的,我勸告大家一毛錢都不要給他,師父講這個就是告訴你,不是叫你不要慈悲,你要查到是真正的是可憐的人,那麼你就救濟他、幫忙他。有就是三有,就是三界這個果,有具就是三界受生之因緣,這個業因,遠離三界因果而不執著,叫做無貪。 [六、無嗔],無嗔這個地方你們要好好下手,女孩子不要凶巴巴的,你是哪裡?我是凶巴巴公司出來的,你聽得懂嗎?就是她媽媽也是很凶的,女兒也是繼承母志,也很凶。有一次,有一個女孩子很凶,我就告訴她說:唉呀!小姐!你這麼凶巴巴的,你將來怎麼辦?她說:你沒有去看我媽媽,我還算很好。聽了差點昏倒,我爸爸都要按照時間上班、下班,幾分鐘慢一點回來,就沒完沒了,有其母必有其女。所以,這個無嗔很難,男眾就脾氣壞、狂妄,這個脾氣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我自己承認我的脾氣不好,在這個地方也需要好好的下功夫,師父講這個互相鼓勵、勉勵,這個嗔很難。 [於苦、苦具、無恚為性],於[苦]就是[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就是三界的苦,這是[果]報的苦,還有[苦具:三苦生起之因緣],就是三界的苦[因],苦具是不是!無恚為性。苦具的意思就是你造的苦將來要受這個苦的惡因,所以,苦是果,受苦;苦具是因,無恚為性,無恚就是不會發脾氣,[對治嗔恚],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尤其是比丘,你一個出家人動不動用嗔恚心來相對,開一個會吵得要死,那種會笑死人的,要舉罪或怎麼樣,互相檢討,冷靜一下,不要攻擊,不做人身的攻擊,不要這樣子。對治嗔恚,[作善為業],因為你無嗔,那你就行善。所以苦是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是三界的果;苦具就是三苦生起的因緣:是因,[遇苦果、苦因等違情之緣,而不惱怒曰無嗔]。 [七、無癡],無癡就是對[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無癡就是有智慧,不愚癡。[一、事]相是對[現前見聞覺知等境(眾緣所生,唯識所變)]。底下寫幾個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以後看到這個地方就知道,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是本來面目。為什麼?因為那是唯識所變的,不值得你留戀,不值得你追求,不值得你痛苦,不值得你爭吵。所以,與命運爭吵的人永遠無法解脫,不要跟命運爭吵,命運自有因緣果報。[二、理:苦、空、無常、無我、四谛],就苦、集、滅、道,[二谛等理],就是真、俗二谛。對於這個苦的道理,空的道理,無常的道理,無我的道理要好好的體會。苦、集、滅、道的道理,還有真谛、俗谛的道理,就無癡。[五種善心所、業用比較表]:[信]心堅強的人,很歡喜的去做善事,[樂善為業],歡喜這個善。[無貪、無嗔、無癡;作善為業],積極的去做善。[精進、不放逸;滿善為業],這是[修善]。[慚]:止惡,[止息惡行為業。愧:止息惡行為業],也是一樣的,慚愧都是[止惡]。 [八、輕安],這個輕安[遠離麤cu重],麤就是跟我們粗糙的粗一樣。[調暢身心],這個輕安是修定之前,內心歡喜、自覺、安祥的一種心態。比如說,打坐,還沒有完全入定,或者是修學佛法,修得歡喜。輕安跟歡喜心是相連續的,自己輕安,感覺很舒服的意思。一心不亂,還比這個更了不起,所以,輕安只是歡喜心,還不是一心不亂。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堪任就是沒有壓迫感,覺得很歡喜、很安祥,堪任令心能覺知,負擔得起名叫堪任。我能夠承受得起,佛法很歡喜、能夠覺知,我對佛法很有信心,沒有什麼壓迫感。內心裡面事相、理論都很清楚,[對治昏沉],昏沉就是打瞌睡,[轉依為業,轉煩惱為心安],轉煩惱為菩提叫做轉依為業。就是內心覺得很輕安、歡喜,你就不會煩惱,就會使得心裡很安祥,會使煩惱達到最究竟的菩提。 [麤重:一、煩惱,二、有漏,遠離麤重,則身心調暢,便覺輕利安適。此乃以定力對治定障],定障就是難捨之障礙叫定障,定就是堅固的障礙,用定力對治這個定障,或者是散定,[故散地(非定)中無此心所]。就是你這個散亂的心,沒有這個定,或者輕安的心所。所以,輕安是定前的這個功夫,要入定,要先知道輕安。但是,如果在輕安執著,那就永遠不能入定,這個歡喜心。有的人念佛念的很歡喜,一直回憶那種歡喜,那就永遠不能入定。那種法喜一直存在你內心裡面,一直希望重回以前,那一剎那的法喜,那就叫做執著,那叫做法執,又不能輕安,這是錯誤的。所以,在輕安裡面,就是放下就好,覺得很舒服、很順暢,也就是很好。[三種輕安:一、相似輕安,得定之前,相似入定之輕安。]內心充滿著歡喜、安祥。[二、有漏輕安:遠離煩惱],遠離[(麤重)而得]的煩惱,[與有漏定相應之輕安],遠離煩惱就是粗重的有漏定。[三、無漏輕安],那就是定,[遠離有漏(粗重)而得,與無漏定相應之輕安]。無漏就不能講輕安,無漏就是定,就要講定,無漏那就是大定。 [九、不放逸:精進三根,於所斷修,防修為性]。什麼叫精進[三根]?比如說,[無貪],我們好好的精進,[無嗔]我們好好的精進,[無癡]好好精進,就好好下功夫,要無貪、無嗔、無癡這[三善根也]好好下功夫。於所修斷,於所斷修,防修為性就是斷惡修善、防非止惡;防就是防止惡的,修就是修善的,斷就斷惡,修是修善的。[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善事為業。防:於所斷惡,防令不起;修:於所修善,修令增長]。就不放逸,不放逸當然就跟精進一樣的意思,[普賢菩薩警眾偈: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想每天都有死人,哪一天不曉得輪到你。[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要作學問,沒有其他的道理,只有收斂,求就是收斂;放心就是放蕩之妄想,把那個收斂起放蕩的心而已。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收斂那個放蕩,不能節制的這個念頭、妄想,就是這樣子。 [十、行捨],這個行捨是善心所的第十個,行捨的心所底下要寫:萬緣放下,行捨叫萬緣放下。這個行捨對我們參禅,對我們修行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勸人家放下,可是,我們畢竟真的很少人徹底的用這種功夫。這個放下的觀念有好幾種,有的人是觀這個無常法,能夠令一切得失對立的觀念,是非、善惡的對立,都可以放得下,就是觀無常,就是破除相對立的觀念。第二就是觀死亡,當一個人變成骨灰的時候,你今天所有的執著,都是一種錯誤。換句話說,用人的生命的盡端,來結束你現在一切的妄想,使你的妄想全部化為灰燼,以死來作為警惕,那是一種行捨的觀念。比較了不起的偉大的人,聖賢他就觀諸法皆空,當體就是,並不需要等到死亡,也不需要觀照這個無常法,他當下就是,沒有一件事情不會放不下的。所以,我們功夫的深、淺就必須完全看這個字,能捨不能捨。如果我們平常也念佛念得很好,講經也講得很好,可是對一件事情的執,那麼也不是一個真修行人。 這個執從幾方面可以看得出來,第一個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裡面,嘴巴常大發牢騷、抱怨、不滿的,而且講別人背後的壞話,一天到晚對這個人不滿,那個人也不滿,你放心!這個人談不上修行。如果一個人常常講:唉呀!師父!這是我不對,他這樣對我已經不錯了,可能是我做人做得不成功、不圓滿,使他對我這種看法。這個人就很了不起了,一天到晚牢騷、抱怨、不滿,好象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對不起他,一談起話來,就是什麼都對不起他,只有他對得起別人。他0.1的施捨,就告訴別人他施捨了一百,別人對他100%的恩,那對他來講他就說沒有什麼。忘恩負義的眾生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行捨從幾個角度可以看得出來,行捨一個是牢騷抱怨。另外一種是嘴巴講:要放下了,不執著了,可是你看他的行為,察言觀色,人焉瘦哉。察言觀色就知道這個人哪裡有什麼地方可以隱藏的呢?嘴巴一直講放下、不執著,碰到什麼事情比別人更執著,這就要看他怎麼樣處理一些事情。看他的處理事情就知道這個人的功夫境界到哪一種程度! 這個行捨,[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讓你的心恢復到平等,就是本來面目,無上下、無高低、無對立、無善惡。正直就是不扭曲,不扭曲別人,也不扭曲自己,其實扭曲了別人的意思,來稱揚自己,也是先扭曲了自己。我們一般人都不善待自己,因為他不善待別人,為了面子,為了自己一點私心的利益,然後就扭曲跟丑化別人,這是一個很大的罪惡。我們希望別人看不出我們真正的面目是什麼,那麼,其實不是在騙別人,你是在騙自己。修行人這樣叫做騙自己,不是騙別人。這個正直就是我們所講的直心,直心、深心、菩提心,再來就無功用住,就是說當我們用功到達某一種境界的時候,就不必再用功。對大修行人講的:你有沒有在用功?沒有。因為,用功是對治法,不捨對治法是名生死業,這句話要聽清楚噢!你不捨掉那個對治的那個執,那還是生死的東西,連那個對治的東西都不能有。我對治貪,你對治貪,你那個對治的東西還存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這個世間你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一念覺觀,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你一直說:我在對治,我最近比較不貪了,那就表示還有貪嘛!傻瓜!我最近比較不嗔恨了,那表示你脾氣還很壞。 你告訴人家:你有沒有覺得我現在在進步?那就是還沒有進步完全,聖人他哪裡感覺進步,沒有對立的東西,你進哪裡?一切法猶如虛空你進哪裡?也沒有進,也沒有退,到哪裡都是隨遇而安,當體即空,諸法不相到的東西,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你進什麼,你退什麼,哪裡可以進?哪裡可以退?所以,我們眾生就是難,難在這個無功就是無住,無所住的意思,無所住真的是在用功,這個無功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難。我們做一點早課,做一點晚課就:噢!我們很精進。就笑別人!稍微念一點戒律,我們持戒,你不持戒,你犯戒,你破戒,一天到晚就講別人不對,這個也不是真正大修行人。你去看過六祖惠能大師裡面,他從頭到尾就沒有講過一個人錯誤,也沒有傷害過哪一個眾生,他沒有啊!所以,那個大徹悟的人,這無功用住,就是由捨這個心來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忍受這種所謂的忍受這世間的痛苦,我們要忍耐。我們並不需要忍受,因為本來就沒有,你忍受什麼,你並不需要對這個世間忍受,因為這個世間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你忍受什麼?你所謂的忍那是多余的觀念,你用不著忍受這個世間,無用的這些錯覺,因為這都是一種執著。所以,不要忍受,要完全接受、認命、歡喜,這個才是真正的一個大修行人。大修行人回光返照一念覺觀,這就是本來面目,無所修也無所進,本來就是這樣子。每天用功精進,他不覺得他用功精進,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身口意不清淨你哪裡能夠往生淨土呢?所以,無功用住為性就是行捨的究竟處,佛也是用這個功夫。 [對治掉舉],這個掉就是心浮氣燥,舉就是心怎麼樣都定不下來;掉就是說忘記什麼東西,舉就是心浮氣燥,怎麼樣子都定不下來。我們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懂得徒弟的毛病,等到這個徒弟在牢騷抱怨的時候,我們也會告訴自己,我以前也牢騷過,我以前也抱怨過。所以,做師父的人,那個善知識的人,他要有慈悲要耐性,就一直讓徒弟發牢騷、不滿、抱怨,沒有關系,經過一個禮拜以後,他就會對師父很敬佩了。你給他時間、空間、給他耐性,沒有關系,為什麼?這個掉舉沒有辦法,浮躁,他一直定不下來,所以,做師父的人最偉大的地方就是耐性、慈悲、寬恕他。朋友與朋友之間也是這樣子,掉舉如果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說,忘東忘西,心浮氣躁,這個叫做掉舉。 [靜住為業],就是說你這個行捨最重要的就是使你的心能夠安靜,安住在清淨的地方就靜住。我們這個動,浮動,對治掉舉,掉舉就心浮氣躁,心浮氣躁能對治,那你的心就很安靜了。使你的心安住在靜的地方,叫做靜住為業,這個就是行捨的功夫。[初]、一開始,[平等(不昏不掉)],昏就是昏沉。一打坐起來,太早三點半起來了,一打坐馬上進入那個呼呼作聲的三昧定,很厲害。昏的話,心就無法把持得住,掉就是心浮氣躁,好象忘記什麼東西似的,舉不起精神。不昏不掉,昏是精神過於沉迷,掉是精神過於浮躁,這個都不能夠使境界平等。 [(次)、正直(不偏不曲)],不偏也不彎曲,不偏哪一方面,也不曲哪一方面,就是說不扭曲。[(後)、無功用住(能所一如)],所謂能所一如就是無能也無所,沒有這一些對立的觀念,沒有所謂的能,也沒有所謂的所,也不必所謂的用功,自自然然就無所住而生其心。[行蘊之捨],所謂[行蘊:五十一心所中除受],除了受蘊那是色、受、想、行、識的受,五十一個心所裡面有一個受,[想其余四十九心所,及二十四不相應行],這就是所謂的[萬緣],就是行蘊。簡單講就是除了受跟想,五十一個扣掉二個,就是扣掉受心所、想心所,剩下的就是四十九個心所,以及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個所謂的萬緣。 [捨:捨離],所謂的捨離,[所謂的萬緣放下也]。萬緣放下包括宗教的爭執,一個人自己固執自己是對的,說別人不對的,那卷入宗教的是非,那這樣也不對。所以,我本人的作風,從以前到現在,絕對不卷入宗教的是非裡面,除非外道。外道那沒有話講,他沒有正知正見那一定要破的,破邪顯正,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這樣子。不過,這個破邪顯正也很麻煩,象龍樹菩薩這個破邪顯正也死得很慘,目犍連破邪顯正也死得很慘,所以,這個破邪顯正要恰到好處,看不對勁就要溜。也不能為了佛教就這樣子死了,不可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畢竟要培養一個僧才是不容易的,被外道打死了,那真的是很可惜,對不對?所以說這個要萬緣放下,因為各人擁有權利自己看法不一樣嘛!這個捨字要必須要同一個佛教的立場上,也必須站立在中立的立場。不能卷入宗教的是非圈裡面,從以前到現在,我不曾批評過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我也不批評哪一個在家居士,我統統不批評,是不是?你真正的為佛教那沒有話講,除非你破壞佛教,也沒有話講。 這個萬緣放下[與四無量心及七覺支之捨義相同],這個地方要下很大的功夫,行捨最難的是什麼?就是習氣,對治習氣才是真的功夫。比如說我們布施,三百、五百這個大家都做得到,甚至一千、一萬、二萬,這個大家都做得到,要等到什麼?等到比如說,你身上只有帶二百塊錢用來吃中餐跟晚餐的,你看到一個很饑餓的人,那麼你真的能夠拿出那二百塊會給他。他真的是窮,真的是沒有飯吃,你不要到處同情,濫用慈悲,你真的能夠捨,這個就對治習氣。行捨最難的就是那個習氣,貪的習氣是沒有辦法,很難。所以,有的人布施到最後,他拿出那個關卡的時候,他表情很沉重也很痛苦。師父!(法師做一個給的動作,很痛苦的),怎麼這樣子?因為,我看到會很痛苦,捨不出去,他最後:唉!拿去、趕快拿去,要不然等一下再兩分鐘我又要回來了。沒有辦法,這很難的,執著這個。尤其是捨掉金錢還很容易,捨掉女朋友,能捨嗎?捨掉一個你心愛的人,對不對?何況玉皇大帝兩萬個老婆,難,這個要在這個地方下很大的功夫,能不能往生,同學們!就看這個字,臨命終能不能往生就看這個捨字。 [輕安、行捨對照表:輕安是對治昏沉,昏沉能障輕安、毘缽捨那],毘缽捨那是慧,昏沉會障礙這個智慧。[行捨]可以對治[掉舉],什麼都能夠捨的話,就不會心浮氣躁,能夠怎麼樣?[行捨、奢摩他],心就定,一個人內心裡面無所不捨的話,他內心裡面怎麼會有浮躁的地方?什麼都看得開,他就有定,這個[睡眠]能[障]礙[觀慧],[惡作]會障礙這個[止]。惡作就是悔的意思,後悔叫做惡作,惡作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悔,不定法裡面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心常常後悔,行善事也後悔,行惡事也後悔,行惡事後悔還不錯,行善事後悔就麻煩大了。睡眠障觀,惡作就是後悔,做了善事以後,唉呀!早知道就不要布施二萬,布施那麼多給他,對不對?早知道就不要幫忙他。我們大部分的人碰到惡的境界他就會抱怨,會講:唉呀!我以前對他怎麼好,後悔,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他今天對我這麼無情寡義,怎麼樣子沒有慈悲心,或者沒有良心。惡作就是一種後悔,它就會障[定]。一個人內心裡面常常後悔他行善事,他內心裡面麻煩就大了。[輕安、行捨二法為各宗修行止觀,成就定慧之下手功夫與究竟方便]。 [十一、不害],就是慈悲,心不殘暴,這個是學佛的人,每一個人都這樣子,這個慈悲是一定要有的心腸。古道心腸都必須要以慈悲為主,慈悲是諸佛之母,諸佛之母雖然講是般若,但是,沒有慈悲也不能產生大般若。所以,慈悲也是諸佛之母,依大藏經告訴我們,那就是慈悲喜捨。一個人心不殘暴,那就好了,日子就很好過了。所以,[於諸有情,不為損惱,無嗔為性]。損就是傷害到某一種程度,傷害到某些程度。比如說,你罵他幾句,這個叫做損,你剁他一只腳,這個也是損,這個損本身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范圍,只要引起他的煩惱,這個統統叫做損。損就是傷害到某一種程度,只要引起他的煩惱的程度統統叫做損。比如你拿他的錢,明明他已經很窮了,窮得要死,拿他的錢。比如,你在電視上常常看到,一個有錢的員外很有錢,有一個少婦她的先生去跑船了,不曉得是生還是死,在外面不回來,她要養公公、婆婆,她沒有錢,整人鄉鎮裡面都窮得要命,這個員外比較有錢,她就要借錢,那個員外就拈著胡須:哼哼,我錢可以借你,不過嘛~~看到那個漂亮的,色瞇瞇的就一直靠過去,就想要動手動腳的,是不是?唉呀!我看那個電視,差點把電視砸壞了,這個人壞死了,這個壞蛋真是壞死了,要是我在場就揍死他,真的。人家已經沒有錢很可憐了,又要侮辱人家,噢!這種人真是可惡至極,電視是這樣演的。我們這個乘人之危,殺則不仁,真的是這樣子,你不能救她沒有關系,你不要侮辱人家那個少婦嘛,對不對? 有學佛的人畢竟不敢做這種事情,沒有學佛的人,這個很難講,象世間的壞蛋就是這樣子。不為損惱,無嗔為性,不嗔恨為性,[能對治害]。害就是殘暴,你要看看那個社會上的人,為了財、為了名、為了利或者是為了女色,不得了。前幾天什麼警察局的一個警察,跟女朋友談判,從側門出去,配帶槍支出去。他這個女朋友好象跟他一言不合,舉槍就呯、呯、呯,連開三槍都中要害。警察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女朋友意見不合,一發起來,馬上就開槍了。所以,這個人一激怒起來,什麼事情都敢做。因此,奉勸諸位同學講話千萬不要激怒對方,我們所要修學的這個習慣就是學習忍辱,你明明知道那個人很壞,就像餓的老虎一樣,你就在那裡捉弄他、捉弄他,沒有必要嘛!那種人有一天會被揍,你放心。我說我這個人很聰明,君子不吃眼前虧,我不需要跟你對立,各人做各人的。哪一種人最可貴?實行真正的聖道的人,真理的人是最可貴的人,聖人之法就是無貪、無嗔、無癡,行捨不害,大慈大悲。你能夠保持這個正知正見,悲天憫人的這種心懷,你到哪裡,德不孤、必有鄰,不要怕沒有朋友。所以,你這個害的本質不變,這個害包括幾個名詞:仇視、嫉妒、恨、忿怒,還有就是殘忍,這個都是害的裡面所開演出來,因此,我們要[悲愍為業]。 [不害、無嗔之差別;不害,拔苦]。不害就是你心裡沒有殘暴的本質,那麼你就可以令眾生離開這個痛苦,拔苦就是[悲]。千供養、萬供養,臉上無嗔真供養,你供養了那麼多金錢,買了那麼多東西供養師父,師父講你兩句話就不高興,臉上無嗔叫做真正的供養。要供養師父,最簡單,那就無嗔、歡喜心。[無嗔;與樂;慈],[害;但損有情]皆名為害,傷害到某一種程度統統叫做害。無嗔,這個[嗔;或殺有情],這個嗔就更厲害了。殺,那麼就是斷掉眾生的命,那就更厲害了,害還是傷害到某一種程度而已。[不害一法為修戒定慧及行菩薩道之根本心行],不害就是所有的慈、悲、喜、捨都必須以這個不害為主,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好好下功夫。 以上就是十一種善法,什麼是善的?我們再從頭看一遍,第一個就是信心所,對三寶要有信心;第二個要精進修行,這是善心所;第三個要有慚,慚就是愧對於自己,就是要有良心發現,慚就是要良心發現;四、愧就是千萬要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不要愧對別人;五、叫做無貪,如果你無貪的話那就是善。第六叫做無嗔,這個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忿怒暴烈之性;第七叫做無癡,沒有愚癡,那就是要常常聽經聞法;第八叫做輕安,修定之前的功夫;第九就是不放逸;十就是行捨,捨的心所,第十一就是不害。十一個心所能夠讓我們成佛道、行菩薩道,於菩提當中念念不退,都是因為這十一個心所,諸位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 [煩惱的表解: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為根本煩惱又稱本惑]。為什麼叫本惑?一切的煩惱都離不開這六個開展出來的,根本煩惱就像樹的枝,這個樹干一樣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不正見就是邪見,就是撥無因果。這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所謂惡知見就是莎迦耶見,這六個就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叫做根本煩惱。很難斷,又稱本惑,就像樹的根一樣的那麼難,你要砍掉這個枝枝葉葉很容易,輕而易舉。你要砍斷那個樹根那就很難,要鋸得老半天才鋸得下來,[忿等二十為枝末煩惱又稱隨煩惱或隨惑],隨著這個心王而起來的,[隨根本煩惱生起故]。那麼就是隨煩惱,或者隨惑,就隨著根本煩惱而產生的。 [煩惱與十使對照表:一、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思惑],思惑叫做[五鈍使]。五鈍使就是說第二剎那的煩惱,第一剎那的煩惱叫做[五利使],叫做[不正見]。這個不正見,所謂[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五]都是屬於不正見。這個不正見就是沒有正確的理念,不能透視整個人生,所以,產生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個[見惑];五利使,利就是說反射力非常強。你一碰到事情你第一個一定告訴自己:那是我,第二個才起貪念。你不為我,一個人無我,你怎麼會貪,我問你?一個人無我他怎麼會嗔心?無我了,他怎麼會嗔心,是不是?所以,身見這個速度來得比這個其他的思惑來得快,你為什麼會貪?因為,你希望我得到好處,所以貪。貪心重的人,簡單講無我的功夫不到家,無我的功夫到家的話,這個身見就沒有,所以,這個五利使就是碰到境界,第一個反射那就是五利使,非常的快。第一個就使你起這個身見之觀念,再來,第二剎那,就起這個貪、嗔、癡、慢、疑的念頭[十使煩惱]。 [二、十使煩惱,十使為天台宗名相。唯識別名十煩惱、十惑;使者:煩惱之別稱,就喻而名,如衙役差使,]這個衙就是官署,以前衙門辦案的地方,如衙役差使。衙役差使就是說老是跟在你的旁邊,[能使罪人辛勞痛苦而系縛囚禁之],行刑你就很痛苦了,[喻煩惱能使凡夫造業受苦,系縛三界,不令出離]。所以,當我聽到這個佛法的時候,唉呀!我發出來的感歎,跟佛陀一樣,奇哉!奇哉!佛陀都是這樣,佛陀是這樣感歎,我不是,我是這樣:妙哉!妙哉!這個世間竟然有佛法這種學問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在學校裡念了幾十年,學校裡面統統都是在這個知見裡面打轉,學生,學習如何生存,就沒有一科叫做學死,學習如何死亡的。我一聽到這個佛法,也許是宿世的善根,愛不釋手。一進到這個佛學的領域裡面就忘記了自己,連吃飯的時間都忘記。 我曾經在晚上人家晚課完的時候去自修,一看,坐著,自己到底坐到幾點不曉得,然後突然打板了,准備要去睡覺,以為人家是晚上打板睡覺;一看,人家要起來早課了,那種對佛法的欣賞,那種可以說用生命的,一直專精,感覺不疲倦。這個佛法實在講比我們生命更重要,有佛法你才有真正的生命,你擁有再多的享受,那只是使你的靈魂染污而已,沒有真正的佛法就沒有真正的靈魂,也沒有所謂真正的靈性,聽到佛法的人那是何等的幸運。這個世間的學問都是累積的一種經驗、知見,然後增加你的執著,書讀愈多,愈增加你的執著,文字相嘛!驕傲、狂妄、自負,沒有辦法出三界,我一聽到佛法就說今生今世沒有白來。我今生今世身上就是窮到沒有錢,我也會很快樂。就像讀大學,一天生活費有時候才二十塊,我也是一樣過得很快樂的日子,很快樂的日子。我常常告訴自己,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最快樂,沒有一件事情比聽到佛法更快樂,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這個。這個道理講的實在是太好了,是不是?我們都是生活在錯覺裡面,所以,這個信心可以使一個人像甘露藥一樣的起死回生,離開佛法的人實在是很不幸的人,很沒有福報的人。最後一行叫[煩惱:擾濁內心],擾就困擾,濁就污濁,困擾我們內心。[令外轉識],外轉識就是心攀緣外境名外轉識,就是使這個心一直轉動,使你攀緣不已,[恆成雜染],使你染污,雜染,[有情由此而生死輪回] [三、十使利鈍,(五鈍使皆為迷世間事而起之惑)。五鈍使:貪、嗔、癡、慢、疑],這個使就是所謂的習氣。[五利使]就是所謂的道理知道,比如說你知道身見,眾生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等等這五個。我們學佛的人也知道這個身見,可是要斷這個貪、嗔、癡,那就難了,所以,五利使是講理的,眾生迷於這道理,不曉得沒有真正的身見、邊見、邪見等等,沒有這一些,這些都是一種, 錯覺,因為道理不懂,所以產生這個。學佛的人道理雖然懂,可是習氣沒有辦法,五鈍使就是所謂的習氣,五利使就是要悟理,要悟到真理。五鈍使叫做斷習,斷掉習氣,這個難。所以,五鈍使很難,非常之難,要斷掉貪、嗔、癡、慢那就是佛了,那就是大菩薩了。 [五利使皆為迷理而起之惑],身見對[於]這個色、受、想、行、識的[五取蘊執我、我所]。當然,有我的話就是有我所,一定是我,那麼這個東西就是我的。這是我的妹妹、我的哥哥、我的爸爸、我的姐姐,你有[我]的話,就我四周圍的一切就產生了,[一切見趣所依為業]。這個見就是看法,你所看到的都認為是自己的東西。那什麼叫邊見呢?[即於身見]墮入這個執著,[隨執斷常],身見隨這個執斷執常,這個斷見就是我今生今世是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狗死了也沒有,沒有所謂的來世就是斷;斷見就是說沒有來世,死了就什麼都沒有,化歸烏有。所謂的斷見,那是外道的,常見就是我今生今世是人,我來世也是人;它是狗,它來世也是狗,它是豬,它來世也是豬。沒有這麼好,誰願意生生世世變豬肉給人家吃,你要嗎?所以,這個斷見、常見名叫做二邊見,兩種邊見。 [障處中行],因為邊見所以隨處成障,因為他的見地屬於錯,所以,處處行障。比如說,他撥無因果,來世沒有來世叫做斷見,沒有來世他不怕因果了,什麼都干,什麼都做,他也不怕死,為什麼?認為死了就沒有。常見也是這樣子,我今生今世是人,那我殺人放火,然後抓去槍斃的時候他就講一句話,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傻瓜!不必二十年,一年後就是一條好豬准備被人家殺,你這個殺人放火,惡業造得太重了,來世都給你做人那還得了,因果;天理昭彰,哪裡是真理?你殺人放火還可以做人。所以,這二十年後是一條好漢,是一種斷見、常見的這種看法,以為生生世世都可以做人,是不是?障處中行就是因為邊見,所以隨處成障,因為邊見的執著,所以走到哪裡都變成障礙,他造惡業嘛![出離為業],在這裡特別注意,出離為業就是邊見他所行所為,所做的都是超出常軌,出離就是如火車出軌,不是正見、不是中道,出離就是偏了的意思,這很容易誤會,一般人見出離這兩個字,以為是出離三界,出離什麼?邊見令中道出離,如火車出軌一樣,使一個人不能行中道正法。邪見是[謗因果、作用、實事,及四見],四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之外一切邪執]。邪見就最可怕,什麼煩惱都是從這個來的,邪見:沒有因果,作用,什麼作用?什麼實事?(無因果此事),我都不甩這一套,以及四見之外的一切邪執,統統叫做邪見。 [見取見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斗爭所依為業。]這個很容易,見取見就是什麼?就是我執、我見,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什麼,自己永遠對,別人永遠錯,自己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見取見就是這樣子。他明明這種見地,是很可憐的,今天我收到一貫道的一封信,他寫個:林益謙先生。說:慧律法師!你講經說法身體又不好,雖然你是一個大修行人,大智慧的人,你還是不能超越五行。他說我還是不能超越這個五行,所以說你就是少了那一點關卡,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你是不是有想過?如果你需要我的指導,那麻煩你來信。你說這一貫道可憐到什麼程度,寫這封信的人,結過婚的人,然後有二、三個孩子,這個人好象是說屬於堂主那一類的,他家設一個一貫道的,然後來普度眾生。你說他可憐到這種程度,以他的智慧他要來指導慧律法師,你說這種人是可憐到什麼程度?這不是說我很了不起,而是說他寫的那種完全是邪知邪見的東西,所以,一貫道的悲哀,不是可惡,是實在是夠可憐的,死在自己的見地裡面,一直憐愍別人,可憐別人。人家念佛就說人家來不及了,一貫道你死也是迷迷糊糊,什麼都不知道,那點傳師也在旁邊,我就加持過這個一貫道的媽媽,她女兒是信佛的。 有一次我去旗山的附近,一個小鄉鎮去加持,她女兒是信佛的,也很少跟我見面,好象是說什麼親戚還是信一貫道的,就請他去加持;她女兒有一點信佛,要請我去加持,我就去了,去了以後,我看,咦!一貫道的點傳師。你看那個穿中山裝,頭發理平頭,臉都由裡面發黑,眼眶都黑黑的,一看就是很善良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很善良;一貫道本來就是很善良的人,然後我就在旁邊,我去我不先跟她加持,我先跟她加持,點傳師會說他點道的。她媽媽很痛苦,兩個眼睛睜得很大,嘴巴也張得很大,信一貫道的。她說:師父,趕快加持。我說:不!一貫道的點傳師在那邊,我就讓他先點一點,我說:你們一貫道先,你們先加持。要我先念的話,你們說你們的感應,我不要你先。我就站在旁邊看,他沒有什麼儀式,就在那邊不曉得念什麼東西,沒有。沒有我說:那你在旁邊看,換我。一個人在臨命終她會掙扎、會痛苦就是冤業沒有解,因為佛法裡面有解冤業的,就:南無部部帝唎伽哩哆哩怛陀耶,唵三陀啰 伽陀娑婆诃。我們就跟他放蒙山,然後那個臉就慢慢的變了,嘴巴慢慢的合上,噢!就慢慢的開始有笑容,我就開始念佛。後來,那一貫道的也在旁邊:阿彌陀佛!沒辦法,他也沒有辦法。我說:你比較行,讓你先。所以,我今天收到那個信:唉!真是~~那一封信我不曉得丟在哪裡,要不然,等一下拿給你們看,那真是悲哀,夠可憐的。他說我們也是很可憐,我們說他也很可憐,所以,病不同,可是都互相憐愍。他們可憐我們佛教,我們也可憐一貫道的,那到底是誰可憐誰,是不是?他講的就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他沒有看過《華嚴經》,一貫道的道親們,你打開《華嚴經》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所以,有福報的人他會親近到善知識,去親近到正法,沒有福報的人就執,見取見就執著他所碰到的是最棒的明師,他是最幸運的,你們就是很可憐,那麼就是少了一點。他就:慧律法師!你就少了一點,少了一點,又不是印度人嫁丈夫少了一點,對不對?我們佛教徒也不必跟他爭執,大家知道就好了,我們還是憐憫他,沒有辦法,他生生世世就是惡知見,親近不正見的地方,那有什麼辦法,是不是?你也不要跟他吵架,也不要跟他打架,各人信各人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戒禁取見,所以,這個見取見就是一切斗爭所依為業,你們家裡的父母為什麼會斗爭,見取見;兄弟姐妹為什麼會斗爭,見取見;你們這個師徒什麼會斗爭,見取見,為什麼?大家都我執、我見,這個見取見只有一個辦法,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要聽大智慧人的話,放棄你的見地。第二、接受有經驗人的話,見取見用這兩個角度來修正自己。 戒禁取見:[於隨順諸見之戒禁],戒禁就隨順諸見之戒禁,就是說不如法的戒律,[及所依之蘊,執為最勝,]以為[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無利就是一點也沒有什麼幫忙,對這個涅槃一點幫忙都沒有,他每天都勤苦的修行,可是,到最後開不了果,一貫道就是可憐到這種程度,外道就是可憐到這種程度,他無果可得。因為他知見不正,所以,無法證初果,沒有辦法斷見惑跟思惑,對不對?也不可能明心見性,他說要回理天,一貫道常常講,說:我要回理天。我說:你曉不曉得理天是什麼。有一個一貫道講師來,他說:久仰法師大名,我說:不必久仰,我這個人是小名。據說慧律法師您是高僧大德,我說:你看!我根本就是矮僧無德,哪裡有什麼高僧大德,我才157公分而已,才稍微比廣欽老和尚高一點而已。我無德,沒有什麼德,他說:我修學到現在,那麼我想請問慧律法師!你們佛教學到最後,要回去哪裡?我說:方便講,回極樂世界,如果是究竟講就是沒有回去哪裡,本來也不來,哪裡有回去。他說:我們講回理天,我說:那理天在哪裡,你講啊!理天在哪裡?你告訴我理天是什麼,在東邊還是西邊,在南邊還是北邊?理就是無相,那無相怎麼回,回去什麼理天,你有問題啊!理天就是無形無相的東西,既然無形無相,就不生不滅,那連回去的觀念也不可以有,這才叫做正知正見。哪裡有這種東西,連什麼理天,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理就是不可得的東西叫做理,既不生也不滅,那回去什麼,本來就沒有來,你回去哪裡?唉喲!悲哀!悲哀。 因此,執為能勝,還有就是戒禁取見的意思,比如說,我們過年,吃一吃,吃什麼,吃魚,年年有余,結果,每年股票都輸得一塌糊塗,是不是?還有貼這個對聯,這個爆竹一聲除舊歲,要布置這個對聯,否則不像在過年。就說:唉呀!過年你一定要講好話,恭喜!恭喜發財,結果,今年房地產低落、破產,你過年,你家不是貼了很多的春聯嗎?這個六畜興旺,什麼財大發,有的那個發還顛倒,倒發;福,福顛倒叫做倒福。福氣已經是很好了,還倒福,很有福氣的意思,我的話,我就不會這樣,我就寫:生,把它顛倒過來,死,再把它顛倒過來,那叫什麼?不生不死,沒有生,生顛倒;死,死就顛倒,反過來就是……死就是顛倒過來。所以說,這個戒禁取見就是世間人的過年,外道沒有必要的這個戒律,比如說,星期五,十三號這個不吉利的,就是不能怎麼樣,還有這個四號、四樓就是不吉利,我告訴他:沒有關系,四樓人家不要,我全都買。它就是比較不好,那姓出家人每一個人都姓釋,釋迦牟尼佛的釋,那不跟四是同音嗎?難道姓一,一貫道的一。所以說,這個無謂的執著,這個戒禁取見,簡單講就是持不必要的戒律而困擾自己,也不能得到這個道果,不能解脫叫做戒禁取見。 [鈍者:遇境辄愛著。修道難斷,其惑性鈍者曰鈍使。如水沉滯。]鈍就是碰到這個境界,往往生這個染著,修道的時候非常難斷,他的惑,這個迷惑比較鈍,所謂鈍不是真的很鈍,是第二念。第一念叫做銳,第二念叫做鈍;第一念叫做利,第二念叫做鈍的意思,如水沉滯就是反射稍微慢一點,其實也是很快,動一個念頭,貪、瞋、癡就出來了,哪裡慢呢?[利者:遇境辄生分別,修道易斷,]這修行人很容易斷,[其惑性鈍者曰鈍使。]很敏銳,[如火輕炎。]就像火,輕炎就是浮上來的火焰,浮上來的火焰很利。底下很重要,[見以推度為義,]見就是用推測,[慧心所之作用也。慧若正當推度名正見,]推測正確你叫正知正見,推測顛倒你叫惡知惡見,[顛倒推度為惡見。]這就麻煩大了。如果一個人這個見地錯誤,你一生一世再大的苦行、再大的精進、再大的忍辱都不能成道。因為,你沒有用空慧,緣起法裡面當體即空的法去修行這個無生,所以你再大的忍辱,你還有存在一個忍辱,你就不能成佛,就不能解脫。外道沒有空慧,沒有空的這個智慧,我要修忍辱,我們拜神的人要忍辱、我忍耐,這個理念一直存在他在忍辱,他這個我見還沒有斷,是不是?佛說忍辱者即非忍辱,是名忍辱。佛說這個忍辱,他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忍辱,才是真正的忍辱,你要忍到我根本沒有忍辱的念頭,這就是功夫。 我一直勸告這個眾生,就說:你不可以學忍辱,要以無生為主要的修行法,不能學習忍辱,學習忍辱是方便講。比如說,忍,你的壓,你的忍,你想想看!這根本不是斷根的辦法,你今天真的境界的時候,我忍耐一下,明天再忍耐一下,忍耐久了,這個根還沒有斷。你只是稍微有一點定力而已,這個煩惱一起來,就忍辱壓下去,這個根還不是存在。我們不要這樣子,我們連這個忍都沒有,連這個根都沒有,也不要除掉這個忍,也不要除掉麻煩,當下就是。沒有所謂的忍不忍的東西,它根本就不會浮現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不生的東西,你忍什麼東西,答案就出來了。同參道友在一起,或者是這一些,你對人家都很好,別人對你怎麼樣……根本就沒有,什麼叫做大修行人?一切法不受是大修行人,一切法無生是大修行人。無生就是你連動一個念頭都不要,無生就不滅,所以見以推度為慧,慧心所之所作用,慧如果正當推度,名叫做正見,顛倒推度這個就是惡見,[故見以慧為體,由慧別開一分耳。] [37隨煩惱三類差別立義表,隨煩惱:大隨惑、中隨惑、小隨惑]惑就是煩惱的意思,大隨煩惱的意思就是說[遍與一切染心],染心底下一個[不善],不善就是惡就是煩惱,[及(有覆)]就是能遮清淨心。有覆就是這些煩惱會遮蓋我們的清淨心,不是像第八意識的無覆無記;第八意識的無覆無記,因為它只有接受,所以它沒有什麼造業的能力,它只有接受的能力,叫做無覆無記。有覆就是它會造業,而蓋住清淨心叫做有覆,遍於一切染心。一切染心就是不善,就是惡、就是煩惱,以及有覆,就是會遮這個清淨心,[相應而起,作用廣大故。]大隨煩惱就是放逸、失念、不正知、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散亂,你們看左邊的這個38的大隨煩惱,等一下我們講。再來中隨煩惱,中隨煩惱就是無慚無愧,一個沒有慚愧心的人,諸位你看,一個人沒有慚愧會怎麼樣,[惟與不善心相應而起,]這個人不知羞恥,你跟他說,他也如如不動,你講什麼東西,他也不管你講什麼東西,你講什麼他都這樣子,外表看起來是如如不動,其實是無慚無愧,你講什麼他也沒有什麼關系。 唉呀!好好遵守這裡的戒規吧!他也不要,說犯大戒也沒有,大戒不犯,小戒是不斷,每天都不聽你的話,很生氣,無慚無愧。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就是所謂無恥,他就麻煩大了,無恥就是所謂沒有禮義廉恥,就是所謂沒有自尊心,一個人完全不尊重自己的話,別人也不會尊重你的,無慚無愧嘛!這個無慚無愧完全就是跟這個不善心相應,[作用較狹故。]大隨煩惱作用比較廣大。小隨煩惱,小隨惑:[不遍染心與不善心,]個別起來的叫做[各自行起,]不遍就是不通達一切的染心,與不善心,不善心就是惡,各自行起,這什麼意思?諸位你們看38的小煩惱,小隨煩惱的忿、恨;忿就是忿怒,恨就是心中有結不通,覆就是覆藏自己的過失,惱就是容易煩惱,嫉就是嫉妒,悭就是不施捨,诳就是打妄語,谄就是拍馬屁,害就是殘暴的本質,憍就是傲慢。什麼叫小隨煩惱?不遍染心與不善心,意思就是說各自而起的。有的人他心很慈悲,但是他這個嫉妒心很強,你叫他殺人放火,打死他也不要,可是他就是不滿,他就是不容許別人比他更強。他寧願做一個保護者,也不願意做一個被保護者,他認為被保護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她心裡都是扮演老大姐的角色,她很容易同情別人,可是你要依附在她的呵護之下。 你看過這種人嗎?她就是老大姐你講她,她就不高興,可是,她那個人很好,為什麼?她出去就買一點東西給你,可是你就不准講她,這個就是狂、驕傲,但是她不是全部,比如說一個人他很煩惱,煩惱很重,他也不會恨人家,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形的人,我天生就是這種個性。惱:內心的煩惱、憂郁寡歡的惱,可是他是個弱者。所以說這個忿、恨、覆、惱等等,這些心所是單獨而起的,就是某些人比較恨;某些人是覆就是不要讓人家知道自己的缺點,而覆蓋自己的缺點,自尊心特別強的叫做覆。某些人是不能施捨,有些人是很能夠施捨,但是驕傲得不得了,有的人是不肯施捨一毛不拔,但是他人非常好,你和他講到布施這個金錢,他說:唉呦!我們兩個好朋友,我們兩個見面除了錢不要提,什麼都沒有關系,就是不能提錢因為他不肯布施。所以這個小隨煩惱,[遍位有所局限故。]有某一個這個局限,所以說大隨煩惱作用廣,中隨煩惱作用狹小,小隨煩惱又更小只有單獨而起的。 諸位看[38隨煩惱三類差別假實表,小隨惑:忿]忿就是怒,[恨]就是心裡打結恨氣難消,有的人這個恨很厲害,你若被他恨到,你的列祖列宗,七代祖宗都請出來。[覆]就覆藏,覆藏就是覆藏自己的缺點,簡單講就是自尊心太過於強,一直掩飾自己,[惱]就是煩惱,那個人多愁善感每天一點小事情就看不開。這個惱有一點就是惱害別人的意思,也是惱自己,是不是?[嫉]是嫉妒,[悭]就是不施捨,貪求別人那個叫做貪,自己有不肯施捨叫做悭,從別人不該得的觊觎之想叫做貪。[诳]就是欺騙別人,狂妄、自大,[谄]就是拍馬屁,[害]就是殘暴的本質,他看到人家痛苦他很高興。尤其那種報復的女人,這個女人被男人玩弄過了,她現在也玩弄男人,她對每一個男人都非常之好,然後等到這個男人掉進漩渦愛上她的時候,她就說:我沒有愛你我一向都把你當作小弟,你馬上就昏倒,一聽到這個馬上死掉,因為感情全部放下去不能自拔了,然後她就在後面:哼、哼,老娘還是有幾分姿色。所以,這個害就是喜歡看別人的不幸,唉!這個大部分的人就是這樣子。[憍]就是驕傲、傲慢。 [大隨惑:放逸、失念、不正知],放逸就是懈怠、懶惰;失念,一個人完全失去正念了,你說他做什麼,迷迷糊糊就失念,失去這個正念。不正知就是不正知正見,不正知就是什麼都走錯路,再來底下一個[假立],這個要注意聽,[根本煩惱之分位的差別。]就是從六種根本煩惱開展成十三個的差別,由根本煩惱分位就是差不多相等於根本煩惱,由這些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開展出來變成十三個,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放逸、失念、不正知],不正見。簡單講就是什麼,就是說與其說六大煩惱,也可以說你是三大煩惱。 [大隨惑]裡面的[掉舉]這個掉就是使心不定,舉就是浮躁,[昏沉]跟掉舉,昏沉剛好是掉舉相反的名詞。昏沉是使你的精神無法集中,然後,一直入眠,一直睡著了:昏沉,一念起佛來,是不是?念起佛來就睡著了。這個掉舉就是心浮氣躁,定不下來。[不信]心,你不信心什麼都免談,[懈怠、散亂,中隨惑:無慚、無愧],底下一個[實體],在這裡要注意聽![根本煩惱之等流性(同等流類),由根本煩惱為因、而得有故。]這個不容易懂,我一解釋你就知道,什麼是根本煩惱之等流類?同等流類,等就是因,流就是果,意思就是根本煩惱同時並為因果的觀念。由根本煩惱為因、而得有故。 好!我一念你就知道,因為你貪、瞋 、癡,所以你無慚愧,你因為貪心所以你慚愧心就沒有,你因為貪念一點點小利這種錢你也要,你真是沒有慚愧,是不是?你為了一點點的兒女的私情,你搶人家的老公還一大堆的理由,還要殺掉對方,人家真正他的老婆都沒有講什麼,你是人家這個什麼外遇碰到的,結果你要殺掉人家的老婆。無慚無愧,你是什麼身份,人家是夫妻,你是從中間擠進來的,你這個戶口頭也沒有名,尾也沒有名,你還有殺掉對方成何體統?你有慚愧心沒有慚愧心?所以說因為你貪、嗔、癡,所以你無慚無愧,因為你貪、嗔、癡,所以你掉舉、你昏沉;因為你貪、嗔、癡,所以你不信,因為你貪、嗔、癡,所以你懈怠,散亂,這樣講就聽得懂了吧!就是由這個根本煩惱,同樣的性質根本煩惱為因,而其他這個等於果一樣的道理。這樣聽就很容易了。 [39慢心所表解],就是這個[七慢]分成[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注意聽![於劣記已勝,於等記已等。心高舉為性。]有的人他弄不清楚於劣,是說自己比他差,還是別人比我差,他會弄不清楚標准是用我們來講他,還是用他來講我。所以他這一段看不懂,什麼於劣、於等、於勝?師父講就知道。所謂於劣就是說對於比自己差的,認為自己贏過他,意思就是雖然我們比他好,但是一直很肯定自己,我比他強多了,是不是?所以,於等計已等,對於別人的程度跟我們一樣的,認為他沒有什麼了不起,我跟他平等。心高舉為性,這個每一個慢,都是心高舉為性最後一句話都是這樣,心高舉為性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的意思。心高舉:你的心高高的舉起來,那摔下去就會很痛苦,這個是自尊心、優越感特別重的人,你的日子會很痛苦的,於劣計已勝,對於別人比自己差的,肯定自己比別人強。於等:對於別人跟自己差不多平等的,認為我跟他平等,所以心高舉為性。 第二叫做過慢,[於等計己勝,]別人等於,平等於我自己的程度,別人的程度跟自己的程度是平等的、並駕齊驅的,他不認為平等,他認為自己比他強,計己勝:他認為比他強,是不是?[於勝計己等],對於別人勝過我們的,自己認為:計己等,自己認為自己跟他是平等的,別人勝過我們,可是我們認為他沒什麼了不起,所以也是[心高舉為性。]叫做過慢。第三、慢過慢,[於勝計己勝。]別人實實在在是贏了我們太多了,自己認為我贏他太多了,計己勝:認為自己贏。第四、我慢,[於五取蘊隨觀為我,]五取蘊就是說這個色、受、想、行、識認為是自己,[或為我所。]我所有的也是[心高舉為性。]我慢,大部份都曉得,隨觀為我就是隨處都有一個我的觀念。你看到什麼就有一個我,就是我慢,所以這個我慢是潛伏性的,無始劫以來潛伏在我們的意識形態的;難分難捨的。 第五叫做增上慢,[於未得],未得就是沒有證果,[增上殊勝所證法中,]就是沒有得到這個增上殊勝的勝果,[謂我已得。]就是增上慢,比如說自己認為自己見神、見鬼,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的人一碰到唉!你證三果了、你證四果了,增上慢,诳妄、大妄語戒。增上本來就是一種功夫,就是修行上有相當殊勝增上的功夫,可是他沒有這種功夫,卻誤認為自己有這種功夫,叫做增上慢。將來如果你們以後看到這個增上慢,就曉得增上是一種果,是一種強有力的修證,但是他沒有到這種果位,就認為自己有這種能力。 第六叫做卑慢,卑慢到處都是,[於多分殊勝,]就是自己勝得太多、太多了不能相比,不能相提並論叫做多分殊勝。記住那個多分,他有寫兩個字:多分就是不能相提並論,[計己少分下劣,]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差他太多。舉個例子,乞丐很窮,當他有一天很快樂的時候,他就會說:唉呀!做這個皇帝有什麼了不起,對不對?他也贏不了我多少,我有酒可喝優哉游哉的也很好過日子,皇帝還得操煩國事,操煩我不用,自己沒辦法,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意思是說他也贏不了我多少,差不多。第七叫做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自己實在是沒有德性,還認為自己很有德性。德性要從慈悲、忍辱心下手,修學慈悲的心腸、耐性,然後這個寬恕、原諒,我們的德行就愈來愈多,你的四周圍就會充滿著歡笑,那麼人家親近你,你也沒有給人家壓力、負擔,所以這個德還是需要從這個慈悲、忍辱、寬恕下手。 一般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一、無病。]這個無病就會驕傲,有一次我在高中的時候這個急性腸炎,噢!這個病得很厲害,病的非常厲害,很嚴重,校醫沒有用,學校那種醫生都是很糟糕的,交了幾百塊,然後學校開了那個小小的感冒可以,拿那些藥回來也吃不好,所以校醫那真的是要好好的檢討,所以我一生病我都不在學校裡面看。那麼很嚴重病的時候,旁邊有一個身體力壯的胖子,常常踢足球,打橄榄球,身體很壯的,他就說:唉呀!我們這一班,我的外號:山本五十六。人是很狠,膽量很夠的意思,可惜這個身體太差,像我,拍拍那個胸脯,我的胃吃什麼都消化,咦!第二天請假。我說:奇怪!第二天怎麼請假!噢!胃痛,痛得整夜都睡不著第二天請假,是不是?這個人就是不能狂,老是說自己沒病身體很壯,問題就來了,這無病也會驕傲。 [二、少年。]少年他因為身體力壯就會驕傲,[三、色力。]屬於色力有兩個,第一個叫做體力,一個叫做俊美。男的叫做英俊,女的叫做美麗、漂亮,這個俊美,這個大家都很喜歡,女孩子一生一世所追求的,無非就是活潑、漂亮、美麗、端莊,希望自己永遠不老化。你看那個伊麗莎白泰勒,你看她已經換過己任的丈夫了,你看不來她已經是五、六十歲的人,已經老太婆了,像台灣那個勞工階級的五、六十歲的,她出來前面、後面已經分不清楚了,噢!不會形容,她那個頭部就是頭部,還有某一個地方就是某一個地方,我們不能講得太清楚,化妝那麼漂亮,你看!六、七任的丈夫了。這個人這個美是很好的,但是這個美都會很執著,這個女孩子一化妝完,她就會認為我真的是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連唐玄宗都有昏迷幾分,然後每次那個頭發烏溜溜,頭發美每一個女孩子都是。男孩子喜歡玩弄那個頭發,不管有沒有頭發都是喜歡這個甩頭,甩一下,其實那個頭發也沒有什麼毛,no more(毛的諧音)他也這樣甩,結果習慣了變成一種別扭的那種錯誤的習慣性,同學講到一半,怎麼樣,你頭扭傷嗎?講到一半就這樣子,你怎麼樣不自由,腦袋裡面昨天扭到,怎麼常常在晃動?色力:美這個東西容易引起憍慢。 [四、族姓。]所謂族姓就是出身貴族,我們學佛的人就是單身跪族,就是每天拜佛,單身而且拜佛就跪族;那麼別人族姓就是出身,他爸爸總統,是不是?這個什麼內政部長,出身就很尊貴,像我們這個出身就很下賤,所以人家講說:慧律法師很驕傲!我說:你不要看不起我,我就很好了,你說我有什麼好驕傲的?我那一點比你行,我沒有一點比你行,出身貧窮、下賤,到台北撿破爛,打那個铛子,打铛子就是每天為那個死人,六塊,six dollars,今天若八塊就大力一點,若六塊就小聲一點,不然才六塊而已要打多大聲,也不用太大力,铛、铛。吃鹹稀飯一次都吃四、五碗,吃夠本的,六塊而已,不吃喪家提供的鹹稀飯,怎麼補得過來,對不對?我都跑去吹喇叭的地方吃,吹喇叭的都吃得比較好,打铛子的吃得比較差,吹喇叭的:咦!弟弟你怎麼來這裡,你又不是吹喇叭的,我說:你們吹就好,我負責吃就好,跑到那裡幫忙吃。所以我們出身貧窮下賤,自小就撿破爛,吃美援稀飯,就是到媽祖廟口人家在救濟,然後一天吃午餐,午餐的時候那個面條,這個麥粉,像養豬一樣的攪和在一起,免費的嘛!去撿破爛沒有辦法。所以你說我驕傲不如說我自卑,我從小就不曉得什麼叫做父、母親的愛,母親、父親都忙,也沒有錢,穿一雙鞋子像獅子大開口,你想像得出來嗎?那一雙鞋子走起路來獅子大開口。不過我們有一點就是讀書很厲害,從小這個讀書,小學六年級讀書都是名列前茅,但其實也沒有什麼好驕傲的。論到這個色身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你說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家裡沒有錢也沒有勢,人家也瞧不起,所有的祖先的財產都賣光了,對不對?進無路,退不步,也沒有什麼依靠,所以年輕人能夠蓋這棟,說真的也很行,那是人家這麼說的,很行,是啊!我們這個出身沒有什麼族姓,尊貴的地方。 [五、富。]富貴的人會驕傲,富就指金錢,[六、貴。]就是指權勢,很尊貴,他爸爸當總統你敢對他怎樣?[七、多聞。]表示這個人很有學問,[謙能治慢]。我現在告訴你一句話你一定要遵守,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你每一句話都謙虛、保守,如果你真的有哪一種優點,你講話也講:托你的福,你把所有的功勞全部推給別人,所有的過失都自己承擔,那你這個我慢就會慢慢的對治,而且你所到之處每一個人都喜歡你,真的。你常常告訴自己:我沒有什麼了不起,像我這種人很了不起的話,那麼世間人還得了,所以說我們常常這樣講,我沒有什麼了不起,世間人比我行的太多、太多了,就這樣講。雖然一開始可能很勉強,那麼久了你就真正的嘗試到謙虛的可貴,因為沒有敵人,不樹立敵人,你不損傷別人,而且你能夠過得平安,很好過的日子,所以謙能治慢,[易雲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個謙謙君子就是謙虛還要再謙虛的人,君子卑以自牧,就是很謙虛的,卑就是把自己拉得很低以自牧,牧就是所謂管理,使自己約束自己,而不要使自己膨脹自己,卑以自牧就是站得很低而且不使自己膨脹,要不然,什麼叫做牧師,這個牧就是約束。 [40散亂、掉舉分別表: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這個緣要記住!無法克制,令心大亂,你一個人心散亂的時候,一天到晚到處攀緣,跑到那個地方去,跑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叫做修行。錯了,散亂令心易緣,很容易就無法克制這個外緣,所以我不允許我這些初家的徒弟裡面,去外面講經說法,或者是去外面到處攀緣,否則你無法克制,定、慧不夠,沒有辦法克制這個境界。再來,掉就是所謂心不安,舉就是浮動,掉就是心不安,而且浮動,那麼就會令心易解。這個解是一種敏感,是對什麼事情都過度的錯覺,因為心很不安,這個解就是敏感度很強的東西,掉舉:心不安,人家看一眼嗯!拿刀要殺我。兩個人講話,嗯!在講我的壞話,心浮動不安,要我的話,我管你講什麼,你講得嘴巴爛掉也跟我無關,你造的不是我的業,你是你自己的惡業,你誹謗別人,那不是別人的業,是你自己的業,記住哦!造的是自己的業,不是別人的業,我才不管你造什麼業。 [41不定四心所表解],不定就是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惡,也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一、睡眠,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昧就是沒有定,略就是沒有悟,昧略就是我們講的迷迷糊糊的意思,睡覺哪一個不是迷迷糊糊,難道你睡覺的時候能夠念阿彌陀佛念到你醒過來嗎?睡覺的時候,眼睛一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嗎?不可能!大家一睡覺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不自在了,什麼叫做昧略?就是所謂的迷迷糊糊,[昧、簡在定。]就是不同於定,昧就是不定的意思,簡在定就是不同於定,[略、別悟時。]別悟就是別於悟,不同於悟,因為略就是不覺悟,昧就是不定,那麼睡眠就是不定而且不覺悟,迷迷糊糊嘛!為什麼講這個睡眠不定心所?比如說,睡眠,明天我要演講,我今天晚上就睡眠,睡醒的時候我有體力,為做善而睡眠,這個就怎麼樣?睡覺是好的,因為它不定嘛!嗯!明天到我們的合作金庫去干一票,先睡眠,那就怎麼樣?那你這個睡覺就不好了,你愈有精神就干愈多的壞事,這就不好了,所以這個睡眠就不能說是好、是不好的知道嗎? [二、惡作],惡作就是事後追悔,後悔的意思,這個事後的後悔,如果你做善,事後後悔,唉呀!我來聽經聞法,這太浪費我的時間,不如看金庸小說吧!你的聽經是善的,而你後悔那就變成惡;你布施救度眾生,後悔了,早知道不要度眾生,煩都煩死了,這個就變成惡。如果我做壞事情,唉呀!我貪、嗔、癡起來,昨天,對不起別人,唉呀!傷害到別人,我今天好好的忏悔。唉呀!我昨天怎麼那麼沖動,講話怎麼那麼沖,不分場合,真是太後悔了,這個後悔就變成善的,你要改過嘛!還有一種人沒差別,他也沒感覺,善也不後悔,惡也不後悔,那叫做麻痺,哇!那就更嚴重了,那個叫做麻痺,什麼對他都沒有作用,他不是如如不動,是麻痺了,你講什麼他都沒有關系,就是愚癡型的。[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故惡作亦名曰悔。為作善而睡眠]是[善]的,[為作惡而睡眠]就[惡,於所作惡]對於所作的惡、壞的事情[追悔],那就是好的,後悔自己所作的錯誤,那當然是好的。[於所作善追悔],那就是惡,[個為不定,睡眠障觀,惡作]障這個[止]。 [附:忏悔十法相對比較表:十、拔無因果],我們先要對治它,好好的求忏悔,忏悔以後要怎麼樣?要[一、深信因果],這就是修善,[九、無慚怃愧]那就是惡的,不知羞恥;無慚無愧,我們要[生重慚愧]心,我們要生大慚愧心改過遷善。[八、不畏惡道],不怕三惡道。就像我以前念逢甲大學的時候,我隔壁那個姓游,一天到晚打麻將,然後我就告訴他,說:唉呀!我們是學生時代,不要這樣子。他說:我才不像你,一天到晚吃素,吃得臉有菜色,然後這個年紀輕輕的,就這樣不懂得享受人生,人生何其短,我才不管我的來世。我說:唉呀!不要這樣子,他說:我如果敢下地獄,那你能怎樣?我說:那我不能怎樣。地獄你都敢下去,我能怎樣,你說我能怎樣,大家都是好同學勸勸嘛!講講道理嘛!如果不信我也沒有辦法,所以不畏惡道是眾生相。 有一個外面養了很多女人,然後他又酗酒,他的老婆就向我哭訴,我就告訴這個先生,我說:先生,不要這樣子嘛!太太信佛很善良,你在外面為什麼要這樣拈花惹草,這樣酗酒。哼!我現在四十多歲,我不享受我做什麼,我一個月幾萬塊給她就好了。我說:你太太不是豬,不是用飼料給她養她就好,她需要你的愛,對不對?你錢給她,那跟養豬沒有什麼兩樣,像狗一樣,你給它東西吃,你沒有給它愛心,那怎麼可以?不可以這樣子,這是我家裡的事情,你不要干涉,你是出家人,我說:我不是干涉,是希望你能夠早一點回來。不行!他還是不聽,沒有辦法!難啊!很難。不畏惡道:不怕這個惡道,她先生就是有錢就享樂,享樂就喝酒、打牌、玩女人,除了這樣以外,沒有什麼嗜好,是不是? 我們知道因果要[三、起大怖畏],[七、覆諱過失]隱藏自己的過失,我們要[四、發露忏悔],就多拜佛,[晝夜相續]就是[斷相續心],惡道的心都是一樣的,[六、惡心遍布;五、發菩提心],惡心遍布就是我們充滿著惡。我們現在不要,發一個慈悲,菩提心就是慈悲喜捨心,我們要慈悲給眾生快樂,我們要拔眾生的苦,要叫眾生覺悟,要捨掉這些不必要的痛苦、罪惡。[五、廣造眾惡],我們必須要[六、斷惡],[四、不修善法],我們要好好的[七、修善],[三、外加惡友],所以我們要[八、隨喜他善],我們盡量不要接觸這個外的惡友。[二、內計我人],我們要[九、念十方佛]的慈悲,[能救拔我],十方佛能夠救度我們,[一、由愛見故,十、知法空寂,斷惡修善]。我們由愛見,愛就是一種強烈的占有、欲望,見就是說執著自己的看法,知道一切法空寂,沒有對立的觀念,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所以忏悔十法由[作惡],忏悔就分成[修善]。 [三、尋],這個尋用一句現代話的名詞叫做慌慌張張,這個人心神不定,尋就好像在找什麼東西一樣的,好像很慌慌張張,在找東西一樣的浮動,尋就是一種浮動的、浮躁的第六意識。[四、伺]就是冷靜一點在思惟東西,伺就是伺機而動,就是好像在等待什麼東西一樣的,就是微細比較冷靜的第六意識。[尋、伺二法皆以思慧各一分為體。]就是體是相同,作用不太相同,尋作用比較浮躁,那麼浮躁的第六意識,伺就是微細的第六意識,所以這個 [思:徐而細故,能令心安。慧:急而粗故,令心不安。]這個慧不是智慧的慧,是世間的小聰明,要記住!這個思是我們所講的冷靜,慧是世間的小聰明,不是我們所講的大智慧,這不一樣,所以是世間的小聰明是急而粗糙,令心不安。[尋伺二法於:善則為觀照,惡、則為妄想,故為不安],所以不安。不一定,尋跟伺是不定法,如果你觀照那麼就是善的,如果你一天到晚打妄想,那就是所謂的惡,因此尋跟伺也是不定法心所。前面講的是眠,第二個是悔,第三個是尋,第四個是伺,這四個是不定心所法,不定就是不一定是善的,也不一定是惡的,要看你怎麼運用,是不是? 最後[附:不定四心所別釋表],[不定],比如說,[悔、眠、尋、伺]不定,悔又名叫做[惡作],[釋義:假實],這悔是[實]在的,眠也是[實]在的,為什麼講這個悔是實在的,眠是實在的東西,因為這個不可抗拒,實實在在的有這種心態,而且尋跟伺這個不是真實性的東西,只是意識狀態的粗糙,比如說,眠:睡覺,那就實在的,沒有辦法。那悔,那心裡面起掙扎,那是實實在在的有這種感受、強烈的感受。實:[三性]就是善性、惡性、無記性統統有,那麼這個悔跟面,統統是[欲界]才有,悔跟面它所面臨的,因為是事後的追悔,所以它沒有現量,所以是[比、]量跟[非]量。那麼眠,睡眠當中,只有夢見;比量跟非量,它沒有真正的現量,所以後悔。那當然是事後的忏悔,那麼眠,睡覺當中比量跟非量,因此,它相應心所都是[第六識],尋跟伺都是[假]的,為什麼?那是浮而不實的心思,沒有肯定的東西,到底標准定在哪裡也不曉得,只是第六意識的一種浮躁的作用跟微細的作用,所以它是遍善、惡、無記,[欲界、初禅、]。 再來,[三量],尋就遍三量,現量、比量、非量,尋,慌慌張張的好像在找什麼東西一樣,伺:[初、欲界,初禅、中間],中間就是所謂的非欲界、非色界,不一定是欲界,不一定是色界,也許是來到欲界,也許是來到這個色界,也許是來到其他的界,中間:不定。[三量]就欲界、色界、無色界,不,現量、比量、非量,這三量也是[第六識],那麼這裡伺就沒有所謂的無色界。無色界裡面的定、定力,欲界、初禅、中間,中間就是不一定,因為尋跟伺都是現量的第六識,也可以推測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問題,所以這個第六意識,范圍就比較大了,悔、眠、尋、伺這個都是第六意識裡面的作用。諸位!先翻開49頁,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四不定法,我們今天就是應該要按照這個色法來談,但是,不是,我們中間有一段沒有講,先看45頁,大隨煩惱、中隨煩惱,還有小隨煩惱都沒有談,因為這個簡單的,所以我們為了講課不滯留,所以一直解釋到四不定法。但是,這個忿、恨、覆、惱、嫉、悭、诳,這個都沒有解釋。 好!現在翻開五十一個心所法,[31五十一心所法、性業表],我們已經講了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還有四不定法,那麼中間的這個煩惱,還有隨煩惱,都沒有講,所以像這個忿、恨、惱、覆、诳、谄、憍、害 ,這個都沒有解釋,所以我們從這個[煩惱]來慢慢解釋。那麼我們一開始看中間這個,善的隔壁這個六大個根本煩惱,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這六個地方,這個隨煩惱是配合著根本煩惱的分枝而來的。第一個叫[貪:於有、]有就是因,就是你在造這個貪的惡因;於有,[有具,]就是已經變成果報了,因為你生生世世貪心,然後具足了先天性的痛苦的果報,這個貪念:[染著為性。]有就是你造了惡因,你就會有生死的因,有具就是說你的報應已經形成果報了,你先天性就具足了這個貪念。三界裡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貪念都沒有辦法去掉,所以,這個染著為性,貪是以執著一切事情,所以叫染著為性。[能障無貪,]會障礙我們無貪、無嗔、無癡這三善根,那麼能夠障礙無貪,所以,[生苦為業。]因為,這個貪念貪得太強了,所以,就制定各種不合理的看法給別人,這個在民主制度裡面還看不太出來,要是在這個君王的制度有時候會誤了自己。 我們第一次去泰國的時候,泰國的導游講了一個故事給我們聽,我覺得是很有啟發的價值,所以我今天講給你們聽,他說:有一次,泰國的國王,好像是第幾世的國王,他非常的喜歡他的妃子,貪戀他這個愛妃,那麼他就下一道命令,就說:在這個世間誰要碰到皇後,那頭就必須落地,因此他恩恩愛愛,非常恩愛,那麼國王嘛!國王的老婆誰敢動她呢?不要命了,是不是?有一天這個劃船劃到湖中,船翻了,翻船所有的大臣都不敢靠過去,因為皇上有講,皇帝講:誰碰到他老婆:皇後,頭就落地。所以就沒有人敢過去,要救也不敢,要不救快死掉了,回來就淹死了。這個國王就閉門思過,這個就是什麼?說:福享盡了,禍患就到,話講盡了,麻煩就來,話講得太絕對了,這個麻煩就到,一個人福報享盡了,他禍患就到。一個人話講太絕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怎麼樣,叫人百分之一百的不能碰到皇後,他今天如果說沒有講這種話,也許人家敢救他的太太,救這個皇後了,因為講這種話沒有人敢,所以我們有時候這個貪念,自己制定出來這個不合理的,我們自己害死了自己不知道,不曉得,因此這個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嗔:於苦、]就是苦因,嗔恨心當然是苦因;忿怒,[苦具,]先天性具來的,已經變成一種果報,比如說,從小你不滿意他,他就一直抗議,抗議這種忿怒,有的小孩子他就會很善良,有的小孩子就很會哭,一哭起來,就好久的時間都不停,從小就是很凶、凶悍,這個嗔恨心很重,[憎恚為性。]這個忿還有恨怒,[能障無嗔,不安穩性,]嗔恨心怎麼會安穩呢?[惡行所依為業。]當然你嗔恨就無所不造,是不是?稍微忤逆你,你就不得了了,嗔怒不息。[癡:於諸理事,迷闇為性。]對於這個事相或理體,迷迷糊糊。[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為什麼叫雜染呢?不分青紅皂白的惡業你統統收,反正你也搞不清狀況,愚癡:他分不清狀況,到底是對是錯的,是不是?叫做雜染,愚癡就沒有智慧。[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 恃己意思就是說仗勢著自己的能力以為是超過別人,高舉為性,高舉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慢就是所謂的養尊處優,形成一種自尊心的強烈,慢可以解釋作強烈的自尊心。這個強烈的自尊心縱然你善意的建言、建議,他也會認為是惡意的中傷,這個慢最可怕的就是過度的敏感。這個慢就是說我認為我很行,別人實在是很誠心誠意的來告訴他,可是他不相信,他認為別人誹謗他,因為他認為自己很行,所以這個自尊心,是很糟糕的事情,適當的自尊心叫做有慚愧心,過分的自尊心就狂妄,因此要做到中道是很難,[能障不慢,生苦為業。]當然將來一定會產生痛苦。 [疑:於諸谛理,]谛理就是真理,對於種種的真理,[猶豫為性。]唉呀!他講他也有道理,這個講這個有道理,念阿彌陀佛這個沒有看過,沒看過不曉得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是很想去,但是就是沒有看過,念了這麼久人家見佛、見光、見花或是聞到香味,但是沒有啊!我只有聞到我老婆的香水味,老婆的面粉、面霜有聞過,什麼都沒聞過,也沒有什麼感應,統統沒有,有感應的話有,看到光,一定要開電燈才看得到,什麼都沒有,那是猶豫,也不相信佛,於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這個要注意聽!意思就是說他希望為善,可是又懷疑。他希望去做善,所以這個疑就是很糟糕,他想修淨土卻很懷疑,他想進入佛門他很懷疑,難道這一條路是真的究竟之處嗎?是不是?比如說,像沒有結過婚的人,一方面,他來:到底我要出家還是在家?他就懷疑,我要是出家,能夠忍得住嗎?那就疑:猶豫不決,所以能障不疑,善品為業,意思就是說他希望修善,當然以善品為業,可是,卻又懷疑。 再來[不正見:於諸谛理,顛倒推度,]對於這個真理他錯誤了,錯誤這個顛倒,比如說一貫道的回歸到理天,其實就沒有這個理天的東西,他回歸到理天,理本身就是不見的東西,無形的東西,是不是?[染慧為性。]我們叫做正慧,正知正見的智慧,它就是污染,沒有正知正見的這個智慧,所以[能障善見,]善見就是正知正見,[招苦為業。]一定的,你沒有正見,你就不曉得,比如說我們一般人說吃素叫做修行,師父!這個人講經說法,他也叫人家行善,他也叫人家吃素,他就認為奉為圭臬,完了!他也分不清楚到底是真的是假的。 有一次,我在辦皈依的時候,我說:有三個人不要靠近,第一個就清海,第二個就盧勝彥,第三個就李俊南。然後有一個人就站起來了,結果他是聽李俊南的這個……,聽李俊南說他很贊歎慧律法師,然後他就來皈依了,可是一看,李俊南贊歎您,您怎麼誹謗人家,我說我沒有誹謗人家,我是告訴他不正見,他就走出去了,他認為我沒有修養,是不是?所以說,這個就是他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是正法,善知識救他也救不了,沒有辦法,他這個信仰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他認為贊歎別人就叫做有修養,贊歎別人意思就是說當別人贊歎我的時候,我就不可以攻擊別人,我寧可讓你誹謗,但是你的知見一定要正確,他弄不清楚這個知見,大義要滅親:這個為了正法,你贊歎我一樣的,你說邪法,一樣不可原諒,你今天你去喝酒,你去吃狗肉,你怎麼樣去做壞事情,那是你一個人的因果。你一登台,那不得了了,你這個影響出去幾萬,幾百萬的眾生,所以我們要了解這種智慧的重要,我從來不批評哪一個人對或者是錯,但是你這個邪知邪見一定要講,一定不可以親近,親近的話,你就完蛋了,是不是?被人牽引進去你自己就不知道,能障善見,招苦為業,你不正見像因地落差,果地一定彎曲,一定的道理,是不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不正見:一開始你就走錯了,你要到台北,當然要往北走,你往南走,到鵝銮鼻去,對不對?這個不正見是最大的關卡,就像如果你三度空間,你差這個0.1度的話,愈走愈遠,那你就差很多了。一開始出家沒有碰到善知識、正知正見的師父,他出家久了他就改不過來,他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對、是錯,師父就這樣,我就跟著師父這樣做。 再來[隨煩惱],隨煩惱第一個叫[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杖為業。]執杖就是拿東西攻擊別人,這個忿:不饒益,就是不肯寬恕別人。憤發為性,一個聖者的心態,跟一個凡夫的心態,是完全兩碼事情的,所以,一個沒有學佛人的心境,跟一個聖賢的心境是一百八十度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人只擁有軀殼,沒有擁有真正的生命,單單我們這個不寬恕眾生就沒有辦法過日子了,所以,這個結:這個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忿怒,是不是?執杖為業,執杖就是准備打斗,[恨],就是連下去。[由忿為先,懷惡不捨,]不捨內心裡面那種恨,我一直恨你,我整天恨到晚上不能睡覺,徹夜難眠,人家對方也不知道你恨他,人家是睡得非常好,非常的好,為什麼?因為人家內心沒有恨,恨就是心裡打結,人家心中沒有恨,也不知道你在恨他,所以說這個懷惡不捨的人,到最後死了自己,這個木柴要燒別人,要引起別人,一定要先自己燃燒,這炸彈要炸傷別人,一定要自己先爆破。懷惡的人也傷害到別人,已經傷害到自己了,唉呀!恨了三年,結果憔悴、瘦,三年的時候在路上碰到,我已經恨三年了,你知道嗎?我每天都是裝著這個笑臉,其實我已經恨你三年了;屬下不滿這個經理都會這樣講,我已經恨你三年,你知不知道?經理就說:我不知道!啊!我恨你三年,你竟然不知道,你也不告訴我,我替你分擔一下,對不對?恨是懲罰自己,看不慣的話,對不對?你報警察!依法追訴,你恨他這個不能解決事情,所以我告訴你,我這一點做得滿好的,我從來不恨任何一個人,包括我所知道的,這樣子寫什麼攻擊,打這電話來鬧的,到現在我從來不恨他,因為恨不能解決事情。 [結冤為性。]結這個冤業為性。恨,[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能障這個不恨,熱惱,這個惱已經很痛苦了,熱惱就是沸騰不已,沸騰的惱,你想想看!這個惱已經苦惱萬端了,是不是?還沸騰的這個熱惱。可見這個恨是……煩惱很難,恨氣很難,這個恨,你從這個影片上,從這個古來的恩怨就知道,這個恨是最難的,再來,就[惱],由前面兩個[忿恨為先,追觸暴熱,]記住,這個所謂的追觸暴熱就是說永遠跟暴熱連在一起,追就是不放,觸就是永遠碰到,永遠跟他相處在一起叫做觸,[狠戾為性。]狠戾也是暴惡,戾就是很狠,[能障不惱,蛆螫為業。]這個螫就是一種毒蟲的尾針,這個毒蟲的尾巴有一只針螫下去就中毒了,蛆螫就是一種毒蟲,尾巴有針碰到人就扎,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覆:於自作罪,恐失利益,隱藏為性。]這個大家都犯了,每一個人自己所做的這個壞,沒有一個人願意讓人家知道,恐怕失去什麼?利,還有失去什麼?榮譽,隱藏為性,難道你自己的隱私,你向人家都公布,這怎麼可能,所以這個覆:覆藏。在戒律裡面講覆藏就是掩蓋自己的缺點,我想這是每一個人,千千萬萬個人沒有一個沒有缺點的,[能障不覆,悔惱為業。]這個悔惱是到最後他會後悔的。 [诳:為獲利益,矯現有德,]诳就欺騙別人,認為自己很有德性,[詭詐為性。能障不诳,邪命為業。]為什麼叫邪命?以不正當的手段賺錢養活自己的生命叫做邪命,所以邪命的意思就是說,用不正當的這個手段來賺這個不正當的錢,騙人家的,然後就是邪命。[谄],谄:[為罔他故,]這個罔就是欺的意思,欺騙別人,為罔他故:為了欺騙別人,谄,是不是?[矯設異儀,谄曲為性。]為了欺騙他所以假裝得很高,別人很高,我自己,唉呀!不行![能障不谄,]那種就不谄,[教誨為業。]什麼叫教誨?我接受你的教誨,唉呀!你比我大,你很了不起,是不是?唉呀!你怎麼樣,他就一直贊歎別人,谄就是拍馬屁,拍馬屁就把別人拍得很高,你教導我吧!你訓誡我吧!我是不行怎麼樣子,是不是?谄,看到總經理,是!總經理,是!董事長,其實在背後☉%&,董事長一轉頭,馬上就假裝弄牙齒,一轉身,他就一直點……一轉過來……你看這個影片都有很多。谄,碰到他的時候,做什麼是、是、所以這個谄,教誨就是把自己自我貶低,然後讓別人來教訓自己。 [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醉傲就沉迷,沉迷在這個傲性裡面,這個醉就是沉迷很深的傲裡面,於自盛事:對自己有一點優點,深生染著。我是世界的拳王,我怎麼樣子,常常看到這個鏡中人,你看,我長得這麼漂亮,你看,人比花嬌,是不是?自己越照的話,顧影自憐,為什麼長得這麼好看呢?他很有自信,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因為太過驕傲了,所以就沒有人要跟他做朋友,自己又認為自己很行,驕傲的人到最後都沒有朋友,[害:於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對於一切的眾生沒有慈悲心,損惱為性:這個害,[能障不害,逼惱為業。]這個害你在哪裡可以看得到?這個在海產店就看得很清楚,這個活生生的東西,它愈痛苦愈好,這個害,如果說是救人的話,那就戰爭了,愈大的這個殘害心,這個戰爭殺得愈多人,國王如果有這個害字,那就麻煩大了,一個將軍有這個害,沒有慈愍心就完蛋了。 [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殉就是依。依,沉迷自己的名跟利。不耐他榮,這個就多了。每一個都有嫉妒:[妒忌為性。]這個每一個都有,除非是大修行人,見平等法性的人。否則的話,這個嫉妒心不可能沒有!這個看太多了,日常生活每天都看得到。[能障不嫉。]能夠障礙這個不嫉妒。這個嫉妒大家都很熟了。就不必再講了。不耐他榮,這個榮就是成功、成就。他有光榮,光宗耀祖。我們以前鄉下常常看到這個考上什麼某某大學,然後他媽媽就說:唉呀!你丟不丟人!你看,隔壁村的人,林小弟他竟然考上台大的。然後他就不耐他榮。他就說:那才怪!那才不是他會讀書,是因為你把我的名字命得不太好。我因為名字命得不太好,所以考不上大學。反正他就會有一大套理由。所以像男人就爭這個名跟利。女人就爭這個男的,女人要爭這個美。不過,這個女孩子長得丑,也是很糟糕,唉!女人長得丑,我是很同情她的,真的。也不曉得怎麼辦,為什麼女人長得丑?只是因為男人都不欣賞女人的丑。但是欣賞女人的漂亮,那個美。從內在裡面的美,如果一個人丑陋,由內在裡面的美還可以彌補一點。如果內在裡面那個嫉妒心也很強,那外在也很丑陋的話,唉呀!這沒有救了。 我以前在念建國中學的時候。有一個北一女中的,因為建中跟北一女中的有這個跆拳班。教練在練:呵!呵!我看一個又胖又丑的。我以前很調皮。我就問她說:唉呀!小姐!你練這個跆拳道做什麼?她說:保護自己啊!我就說:唉呀!拜托!你這種身材,你一定很安全的,你不可能會發生那個……。除了那個壞蛋近視眼。這麼胖,你怎麼會碰到危險。我說:你不必練了,你那個身材就是最好的保護了。我在那邊說……。她就要揍我。揍不到我,我身材瘦跑的讓她追。所以說這個妒沒有辦法。不管男人、女人,這個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憂戚為業。]憂戚就煩惱。煩惱,一天到晚在跟人家爭這個美好。看別人成功受不了。 [悭]qian。[耽著法財,不能惠捨,秘吝為性。]這個秘吝就是偷偷的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我多少。耽著法財。耽著這個法,這個法的意思就是說他懂得佛法。某某人啊,麻煩你講一些佛法給我聽。他說:不行!我讓你聽的話,飯碗就砸了,不能布施給你。 古時候這個秘笈,都會有留一招。師父都不交給徒弟的。為什麼?怕徒弟背叛,留一招。而我這裡沒有,我什麼都教給你。財就是對金錢很吝啬,財不能惠施。所以我們布施不是布施法就是布施財,不能惠施的話就是悭。所以,[能障不悭,鄙畜為業。]鄙就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鄙畜就是說對於這個儲蓄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不肯施捨!鄙就是簡陋、陋劣。[無慚:不顧自法。]就是不管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輕拒賢善為性。]這個要這樣念:輕賢拒善。它這個第一個字是要配第三個字,第二個字是要配第四個字。叫做輕賢拒善。輕視這個賢人,無慚愧嘛!人家說:唉呀!來聽聽法嘛!聽法師說法。“那麼矮能講什麼,我都比他高。據說他只會講笑話,聽什麼?”他還沒有來聽,他就排斥了。輕賢拒善,拒絕這個善。[能障礙慚。]有慚的話,才不會[生長惡行為業。]沒有慚的話,就是會生長這個惡行。[無愧:不顧世間。]就是不管別人怎麼看法。不顧自法就是不管自己,放蕩自己的行為。不愧,就是說別人已經指指點點了,還不趕快逃避。[崇暴重惡為性。]暴戾之氣,懷惡之心,就不管。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再來,[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心骯髒[為性。實、德、能。]實是什麼?對於事理,佛、法、僧三寶;德對於世、出世間法的能,就怎麼樣?不相信!所以,於實、德、能不相信。不忍樂欲,就是不能接受,心骯髒,心不清淨為性。[能障淨心,墮依為業。]墮落,你不相信三寶,不深信這個因果,那你一定要墮落。[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於善惡品,對於這個善跟惡的,善就要修,惡要斷。所以叫做修斷。修就指善來講,斷是指惡來講。所以,修善斷惡事中,懶惰為性。一天到晚就是睡覺、吃飯、穿漂亮的衣服,也不曉得要做什麼。這個懈怠也很糟糕。這個有的眾生他沒有救了。能障精進,增染為業。[放逸:於染淨品不能防修,]這個懈怠跟放逸是連的。[縱蕩為性。障不放逸,]障礙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懈怠、放逸。有的是從家庭培養而來的,有的是從自己的缺陷而來的。這個是很可憐的。懈怠、放逸,是沒有救的。有的眾生,你糾正他,他也不會精進,也不會改善的。 比如說上次在這個法會期間,她不曉得怎麼跑進來的。凌晨四點多了,我披著袈裟起來做早課。一開門,結果,一個脫光光的一個女孩子在客廳。她吃了這個迷幻藥。我打開門一看,怎麼會這樣子,我門趕快就關起來。她就一直要抓師父,好像吃過什麼藥一樣的,都沒有穿。還好我近視眼,要不然就看得太清楚了,不太好。只知道她沒有穿,但是沒有看得很清楚。她吃紅中白板,迷幻藥。她吃這個迷幻藥,這個眼神就呆滯了。我怕人家誤會,怎麼會跑到客廳呢?因為我那個客廳,以前都沒有鎖,就關起來。我就跑到七樓去叫那個女眾,把她拖出去,這第一次。第二次,還好穿得整齊。也不曉躲在哪裡。地藏殿的底下,桌子底下還是怎麼樣子。我請這二、三十個法師,怎麼找也找不到。這二、三十個也很糟糕。晚上睡覺不曉得做什麼,都沒有巡寮房。她又跑來了。敲我的門,做什麼?一聽,又是那個有問題的。她吃得神智不清。我說:你可恥不可恥,這裡是男眾修行的道場,虧你還是個年輕人。對不對?你這樣子實在對不起你爸爸、媽媽。你有手、有腿,你為什麼不賺錢。為什麼這樣潦倒,臉都沒有洗,看她腳底也都沒有洗,唉呀!一個女孩子這樣子,真是很糟糕。不曉得那時候凌晨是一點還是二點,我就拿一千塊,我就給她,你趕快走。唉呀!那時候冬天很冷的天氣。 咦!昨天晚上又來,昨天晚上十二點多的時候。准備休息了,有人按鈴,答、答、答,電話一拿起來,她就:唉呀,大師啊!大師啊!您要救救我、救救我!我說:你是誰?十二點多又是那個女孩子的聲音。我說:你是哪裡來的?她說:我有困難。我說:你有困難,你講嘛!你有困難也不是十二點半找師父的,對不對?你有什麼困難?她說:我沒有錢,我沒有車錢買這個車票。我一聽,又是那個吸食紅中白板的那個。她一吸食迷幻藥,就需要男人。她不管你罵她也好。其實她身上有錢,她不是沒有錢,她就一直按,可是,我一直忍耐、按了多久?按了半個鐘頭,這些徒弟都睡得不醒人事,都不曉得師父被人吵,睡得不醒人事,沒有一個知道我在被人吵,一直壓,一直答、答,半個鐘頭,沒有辦法,唉呀!我說:我要叫警察了。我這句話是唬她的,我說:你趕快走!她看警察沒有來,她也不管你。這個女孩子實在沒有救了。後來我沒有辦法,我就真的報警了。昨天差不多十二點四、五十分的時候,我就報警了,我就怕我來樓下開電燈,她馬上就跑掉,抓不到人,我就報警不告訴她,我坐在裡面聯絡110。我就在五樓打開窗戶看看,警察來了,我就坐電梯馬上下來,這個電燈全部都開,這個鐵門就開起來的時候,那個神經病的,吃迷幻藥的,已經跑到民權路准備叫一輛黃色計程車要開走了,我說:剛剛在這裡。警察說:是不是那個?我說:對!那警察就告訴那個司機:不准開車。因為我近視眼看不到,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我說:你等一下我去看看。他說:唉呀!師父!您幾度?很深、很深,很有深度的人,噢!就是她,唉!壓了半個鐘頭的電鈴,警察伯伯你看這個壓了半個鐘頭神經病,是不是?他說:你怎麼給人家壓了半個鐘頭。她說:我是他的信徒。我說:你有沒有問題,信徒十二點半來找師父,那干壞事情?有這樣子?我們這裡有信徒十二點半來的呀?我跟警察說:她以前吸食過迷幻藥,到現在不曉得來了幾次了。我都一直很不忍心,一直怕去傷害到她。昨天來一直按,按了半個鐘頭。這個大概有問題。警察說:你不是說要向師父要錢嗎?警察問她:你有沒有錢?你沒有錢你怎麼坐計程車?如果你有錢,你為什麼要向師父要錢?如果你沒有錢,你怎麼敢坐計程車?就雙斷論法,她說:我有錢。左摸摸,右摸摸,好像抽出了二百塊。你坐計程車做什麼,去哪裡?他說:去火車站要回去。可是,你為什麼常來找師父?她說:我欣賞他。警察說:你難道這麼愛師父嗎?她說:對啊!沒有辦法,自己招惹來的。她就說她很喜歡師父,這你怎麼辦呢?然後她就跟警察講了一句不可思議的話,跟陳寧差不多,她跟警察怎麼說:我今天會變成這樣,都是他害我的。哇!我跟警察說:這下不曉得在搞什麼把戲,我害她的。我什麼時候害過她,唉喲!跳進黃河洗不清。警察先生說:師父!我們了解您,師父!您很出名,您就休息一下,我們來處理就好了,很倒楣。她今天神經病,吃紅中白板都是因為我。哪有這樣子的,就像那個陳寧。陳寧我跟她大聲,她說:您對我這樣,叫我以後怎麼過日子。奇怪!講堂怎麼都是這些東西來,正常的都不來,都是神經病來,唉呀!沒有辦法! 就是說這種眾生,他遭受到打擊——懈怠、懶惰、放逸。你要救他,你怎麼樣救,都沒有辦法救,她最後講一句話,離開的時候:我以後不會再來找您了。我說:拜托!你不能來,我永遠再也不要看到您了。唉呀!謝謝,真是謝謝!講得好像很有感情一樣的,真是沒有辦法。所以,以後我們這個法師要加強,要強化這個巡寮的工作。 放逸: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這障礙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無堪任就是受不了,一直想要睡覺,[能障輕安,毗缽捨那為業。]修慧的時候不能產生智慧叫做毗缽捨那為業。為什麼昏沉?因為,他本來要修輕安,所謂輕安就是一種法喜,但是因為他昏沉,所以會障礙這個毗缽捨那,會障礙這個修智慧,修慧為業,可是他會障礙。昏沉的人他哪裡有什麼智慧,迷迷糊糊。[掉舉],掉舉跟昏沉剛好是相反的名詞,掉舉就是心浮氣躁的意思,[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這個心,心浮氣躁,靜不下來,[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為什麼能障行捨?這個捨就是放下,因為浮躁心一直放不下,奢摩他為業就修定,但是產生不了定,所以障礙這個定。[失念],失去這個正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你失去這個正念的話,那當然就沒有辦法了,[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一般都是這樣子,為什麼?他信心不能堅定,這個失念就是跟堅定的信心剛好相反的名詞。他很不容易來聽經聞法,他在外面只要隨隨便便,人家跟他講了兩句師父的壞話,他就不來了。這個師父那麼壞我不來了,他也搞不清楚是真的、是假的,他也不查查看,也不來問我情況怎麼樣,他就不來了,失去這個念。 我們一個人要奠定那個九牛不挽的信心,還可真是難的,比如說你今天來親近師父、來講堂,好了!一個出名的人難免一定會有人講他是是非非,好了!去外面的話,人家講什麼,就:對不起,你沒有就好,你做得表現很好就好。我是聽一個信徒講的,這個開三老和尚很了不起,他是修苦行的,他的禅定的功夫也是很厲害,這個人也不要名,也不要利,別人講他,他也沒有關系。有一次,人家說他跟女人有關系,他不守這個戒律,他鋤地人家就找他說:唉呀!您是老和尚嗎?對呀!他就說:人家說您怎麼樣、怎麼樣。他說:你沒有就好。你注意聽這句話,你沒有就好,只有五個字,但是所有的禅意都包括在裡面。就是你沒有,你不必負因果嘛!別人跟你有什麼關系,就算他不好,那也跟你生死沒有關系,唉!所以,他就不講下去了,他就除他的草。他不是像這個世間人,一直想拼命要解釋,他也不會失去他的正念,他不是說:啊!你怎麼可以講我這樣子,大大的生氣,他絕對不會。 於所諸緣,不能明記,他是明記在心,因為大徹悟的人,見平等法性的人,不思善、不思惡,是知善、知惡,但是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一個得到本來面目的人,叫他失這個念,那不可能,他用正信道與大智慧去支配著他,他深信著根,你怎麼可以轉過他的念頭?你侮辱他,他就忘掉這個正知正見的念頭,不可能的。眾生凡夫是很容易失去這個念頭,為什麼?他不堪這個眾生洗腦,兩句話就洗了。一個容易失去念的人,他要繞很大的圈子修行,他今天對這個法師有信心,明天就沒有了;他對這個法門有信心,明天就沒有了,所以,失念是一個很嚴重的毛病。修行人你如果找到了善知識,找到了一個肯定的道場,你就深信不移,那你道業就成就十分之九了,他說的法完全是正法,那你不能動搖,因此要明記在心,不可以失去這個念,失去這個念就叫做散亂,學道這個最重要。 [不正知:於所觀境,謬解為性。]那這個多了,[能障正知,]能障正知正見,[毀犯為業。]比如說,外道的,唉呀!我吃素了,我叫做有修行。那麼我就拼命的吃素,然後什麼?一邊誹謗三寶:唉呀!出家人不事生產,一天到晚受人家供養,是造成社會的一種負擔。像我們在家人,你看!我們也事生產,然後也修行,然後產生一種錯誤的見地,讓你沒有正見:毀犯。這個毀犯就兩個,犯戒還有犯因果,違犯了因果,謗佛、謗法、謗僧:不正見。[散亂: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惡慧是一種名詞,就是一種邪慧,簡單講就是一種錯誤的聰明,其實根本連這個慧都沒有。惡慧的意思就是自己認為自己開大智慧,自己認為很行,所以這種人就動不動喜歡批判別人,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不定:睡眠],睡眠為什麼講不定?因為[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但是如果睡眠,明天早一點起來用功、拜佛,睡眠是好的;如果說,我睡眠,睡一覺,明天起來殺人放火、搶銀行,那又不好。所以睡眠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為什麼?因為你睡眠,明天起來早課好好的念佛、用功,那麼這個一定正確的;如果你睡眠,睡眠精神好了,那麼就花天酒地、打牌,那個又不好了,所以這個睡眠是昧略為性,就是迷迷糊糊,[障觀為業。]觀,沒有觀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簡單講障觀就障智慧。[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後悔叫做追悔,就是追悔自己所作的惡業,所以說如果你行善而後悔,那麼就變成惡,唉呀!我布施了多少錢,很後悔,本來是救人,一件好事,他後悔了,就變成惡的。本來是壞的,我殺人放火,被抓去關了幾年感訓,出來以後,我這樣做確實不對,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國家,後悔了,就變成善的,所以,這個惡作又名悔、後悔的意思,後悔善的就變成惡,後悔惡的那麼就變成善,所以不一定叫做不定心所。 [障止為業。]這個止就是定,我們心不定,定不下來那就是悔。[尋:令心匆遽]這個匆遽,這個匆就是一種很匆匆忙忙令心恍惚;遽就是一種害怕,突然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令這個心一種迷迷糊糊的恐懼不安,然後好像突然決定某些事情,[於意言境,]對這個意識:第六意識;或者是對這個語言,或者是外境,[粗轉為性。]粗轉令心定不下來,粗轉就是說比較粗糙去考慮,[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為什麼以安、不安住?比如說尋,剛剛做某些事情,我現在粗糙的回光返照一下,令心突然好好的思惟一下我的錯誤,雖然是說暫時的回光返照,但是也可以使你的心慢慢的安住下來。如果說剛剛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我回來一直去想它,愈想就愈氣,那麼就怎麼樣?無法安住,這尋就是找,使你的心好像在找什麼東西似地,恍恍惚惚的。你找惡的,你就不安,你找善的,你就安。[伺],伺就是比較微細的第六意識,[令心匆遽]也是一樣,[於意言境,細轉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前面是粗轉,細就是比較深思熟慮,就是比較有一點微細的思惟,也是思惟善的,你的心就會舒通;思惟惡的,那麼你的心就會不安,也是一樣的。 [一、色法二義]什麼叫色法?[一、變壞;二、質礙,成住壞空,]成就是一個物質的構成,住就是暫時的存在,壞就慢慢的變質,空:到最後就毀壞,[必有變壞。(手等所觸,即變壞義)],就是你手能夠碰得到的,就有一天會毀壞的。二叫做質礙,[於一空間,甲乙相礙。]比如說,這個杯子、撫尺會有障礙,是不是?[方處差別,]這個方處就是方位,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講的座標,座標有所差別,所以,這個方向,方位、座標有所差別。[種種相義],相義就是你可以看得到的,在同一個空間有甲跟乙,會互相妨礙就是色法。[二、色法;能造,四大(地、水、火、風,)]地[以堅、]:堅性,水就[濕、]性的,火就[暖、]性的,風就[動為性。]地、水、火、風就是堅、濕、暖、動,四大。[所造]就是[諸色。]種種的色法,一切法都是由地、水、火、風所構成的,其實,風是無形的,地、水、火,這倒是實在的,風是助長,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空氣。 [三、色法有三,一、可見可對色:色]那當然我們眼睛看得到,可對就是摸得到的,確確實實可以碰得到的,可以摸得到的。還有一種叫可見不可對,[二、不可見可對色],不可見就是你看不到,但是可對就感覺得到,比如說,[聲、]音你看不到,聲音你怎麼看,對不對?[香、]看不到,[味、]也看不到,[觸。]也看不到,但是這不可見來講,但是可對是有感覺的,可以感覺得出來的叫可對色。[三、不可見無可對色],不可見就是看不到,也沒有所謂的讓你感覺的,比如說[法,]法就是前五識落下的影子,前五識那麼當然也是透過第六意識,所以可以說是前五識所落下來的影子,那叫做法塵。 [43十一色法表解]是一種[色法]就是[五根、五境]還有[法塵],總共十一個。就[跟、境]、跟塵來討論,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五加五就是十了,還有一個[法處所攝色],法所攝色就是半分色法,半分心法,名為法塵。因為是落謝的影子,落謝的影子那就是色法,透過意識,存留在這個意識狀態。[釋義],五根,眼睛是[照矚義]就是可以看得很清楚,耳[能聞義],鼻[能齅義],舌是[能嘗義],身是[積聚、依止二義],依止就是一種依靠,就是我們平常是靠這個身體在過這個生命。照矚就是能夠讓你看得很清楚,能聞、能齅、能嘗,這個很簡單。色身就是由五蘊積聚而成的,是我們的依靠,有積聚還有依靠兩種[義譯]。 [行盡],就是能夠造作一切,眼睛看得到,因為你眼睛能看,所以能夠造作一切,名叫做行盡,一切都可以所作。你眼睛看得到,你當然才有辦法做事,你眼睛看不到,你做什麼?那不可能。耳就[能聞],鼻就[能齅],舌就[能嘗],身就是[積聚身],那麼五境呢?就是色、聲、香、味、觸,[可見義,眼根所取,眼識所緣。]眼根就是我們的肉眼所取的,眼識所攀緣的是色塵,聲音是[可聞義,]是耳根。我們如果是耳科的話,耳朵的解剖的話,就知道這耳朵一直卷起來的,是不是?[耳根所取,耳識所緣。]耳識所攀緣的是聲塵,[可齅義,鼻根所取,鼻識所緣。]這是香,[可嘗義,舌根所取,舌識所緣。]那是味,[可觸義,身根所取,身識所緣。]是觸,就接觸,這個都很簡單,色、聲、香、味、觸,所以這個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法塵,法處所攝色就是前六識所落下來的影子,[十二處中法處之色,意識所緣。]十二處當中法處,法處是半分的色法以及半分的心法,就是這個意思,是意識所緣的。[極略色,極迥色],這個迥是很遠的意思,因為這個色如果離我們很遠,這個色看起來就很模糊。[受所引色],就受戒:納受戒體所證的戒體的這個色,受所引色又名戒色,又一個名詞叫做戒色,納受戒體所引起的意識的色法。[定果色]那麼就是說入定的這個聖者所變化出來的,[遍計所執色],那麼就是後面所講的,就是外道的。 [44根境名義表]:根,根是藉著什麼的意思來講的,根是借重樹根的意思,有樹的根,[一、增上義:為五識所依故。]樹有樹根為枝茂、水果,一切的花所依靠:增上。你有根的話,就會增長生死,增上義,為五識所依,你有眼根、耳、鼻、舌、身、意,你染污了,就會增加你的生死,六道輪回:增長義。[二、出生義:能出生識故。]這個記住!出生是助緣,助他發識,眼根不能發識,是意識藉著眼根的力量去發出來。藉著眼根叫做跳板,而不是說眼睛就是意識,不是的。是眼識藉著我們這個眼根,所以眼根只是一個跳板、助緣,使它分別這個色塵。 [一、根有二義],第一個叫做增上義,第二個叫做出生義,出生一切法就出生意識。[二、根有二種:一、扶塵根,二、勝義根],[扶根]就是我們所講的肉眼,[為扶護正根],這個扶就是助,幫助、保護,正根就是神經系統,扶護就是幫助護持這個神經系統的存在[的]一種[四塵之根],就是地、水、火、風的肉眼。由地、水、火、風的肉眼,是[正根所依],就是類似神經系統,其實勝義根就是類似我們的神經系統。 [正根]就類似我們的[神經系統],其實不是神經系統。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愚者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也還分不清楚什麼是意識、什麼是根、什麼是勝義根,分不清楚。所以說,正根就是我們所謂的神經系統。姑且用這個名詞。[三、五境釋名:為五根所取,]為什麼所取?取就是一種緣、一種執。為五根所緣為五根所執著。[五識所緣之對境故。]五境:色、聲、香、味、觸,[五境亦名五塵],[為心法所緣,引生煩惱,染污心法,如塵埃故。]心法所攀緣,會產生我們種種的煩惱,會染污我們的心。為什麼講塵?用灰塵來比喻的。五境也叫做五塵,就是這個如同灰塵一樣的會污染我們的清淨心。比如說一個桌子,你久了,你不用抹布擦一擦,那麼灰塵就會落下來。就是用這種比喻。五境,如果你稍加不注意的話,那就很容易染污了我們。所以,用這個比喻講很容易,我們男女這個感情是近水樓台。這個人長得不怎麼漂亮。倆個人比如說在銀行上班,你每天看到他,他也看你,又為了職務得到關系,你不跟他講話也不行。看了。明明你知道他是有老婆的,又長得不怎麼樣子。唉,談久了,就有感情。這個是很奇怪的事情,這個是一種沒有辦法克制的力量。所以,修行人境界控制一下很重要。我們不是聖人要控制這個心很難。第一要控制這個境界,不要給這個外緣。比如說,這個女孩子盡可能不要主動找人家談話。或者是不要給人家表現得說你很親切感,別人以為你愛上他,就不要給人家一種錯覺。你就省得麻煩。比如說你每天都對他那麼好,倒個開水給他,泡個蜜給他,或者是說你買個水果給他,你家裡拜拜偷拿一只雞腿給他吃。有一天,這男人說:喂!我們晚上去看電影。唉!我把你當作弟弟,你怎麼約我看電影。做得讓人家錯覺。這種境界,凡夫就是沒有辦法。這個塵很厲害,非常厲害!你只要沒有距離,同一個公司或者是同一個位置的旁邊,或者是同班的同學,那就非常難!所以,包括比丘、比丘尼,都不能住在一起,盡可能。包括沙彌、沙彌尼,也不要住在一起,為什麼?會出毛病,久了就會出毛病。像我們這個講堂,要出毛病,你沒有機會。我跟你約束得很嚴格,出去都要請假,一次都要兩個人出去。沒有什麼事情都不能出去。早課、晚課、八十八佛,每一堂課都點名。你久了不來,我就問你:你什麼原因?我不給你這個機會,也不給你這個機緣。畢竟你是個凡夫嘛,不是聖者。其實這個都是自己的問題,潔身自愛。真的,這個很難。要做到潔身自愛這個很難,為什麼?克制不住,這個塵太厲害!境界的誘惑實在非常厲害!你說那個小孩子,那個電動玩具。為什麼一打,爸爸媽媽的財產都輸光了。拿不到錢,搶啊、偷啊。為什麼?那境界太強了。你看那個報章雜志登的,什麼AIDS。昨天我看那個電視,我才知道那個是什麼病。那個整個全身都潰爛,爛掉。要死的時候全身都好像長這個麻疹一樣的,全身都毒素。那個醫生要去看這個AIDS的時候,全副武裝、手套、腳套,這個全身都護起來。然後,去看那個AIDS那個病患。看完出來了所有的東西脫掉,全部都丟掉。這麼可怕的病,還是有人患。昨天電視它這個報導,這個學生就有五個產生陽性反應的帶原者。我只是聽了電視、報章雜志刊登。我到現在都不曉得這個是什麼東西。只知道這是一種同性戀。是一種細菌。昨天看到電視那個AIDS要死的人。哇!那個全身都潰爛。我們人稍微不能克制一下這個情欲,那麼痛苦的死。現在這個AIDS號稱二十世紀的黑死病。到現在醫學都拿它沒有辦法。這個經由同性戀肛門所感染的。到現在還是有人做這種事。那麼痛苦的死亡,那麼血淋淋的教訓,他就是沒有辦法。講到這個塵的可怕!所以我是說諸位要稍微克制一下,諸位要潔身自愛。情跟欲不好克制,但是我們一定要稍微節制!適可而止。 [45根、境、識表][根有發識]。發就是助長的意思。助長發識,而不是說根可以直接發識。根是助長發識,借著它而發識的。就像跳板一樣的。[取境之用],執著這個境界的作用。[識根境:眼識對眼根],眼根對[色境],就產生眼識分別心。[耳根]聽[聲境]就產生[耳識]的分別心。[鼻根]對[香境]就產生[鼻識]的分別心,[舌根]對[味境],就產生[舌識],[身根]對[觸境],就產生[身識],這早就講過了。 [46根、境、識能所表]:[根]跟[境],根是[能取],境是[所取];一個是能取,一個是所取。站在[取]的角度,根、境成為能、所;就[根]跟[識]來講,根是[所依],識是[能依],意識能夠[依]靠根而發起來叫做能、所。就依的角度來講,[境]跟[識]來講,就識來講是[能緣],就境來講是[所緣],境界是為意識所攀緣的也是能、所,所以也是一個[緣]字,就這個緣、取、依,把這個根、境、識都產生能、所的關系。 [47色法與第八識相分表],[色法十一]:色法有十一個色法。十一個色法:[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叫做[正根]。[正根]就是境色根,正根就是神經系統[扶根],這個扶,跟我們那個漂浮的浮,浮在水面的浮一樣的。什麼講浮?看得很清楚,浮在前面,是不是?叫做扶塵根。這個扶跟那個浮是一樣的,一看,他的眼睛就現在我的面前,浮跟這個扶塵根一樣的,為什麼講扶呢?這個扶根就是一種肉眼的意思,就是我們所講的肉眼。所以正色根是神經系統,扶塵根就是浮在外面的,看得清楚的那就是肉眼。 [五境]:色、聲、香、味、觸,分[內]五境、[外]五境。簡單講這個內就內四大,外就外四大。五境是由四大所構成的。內四大就是我們的根身;就是我們所講的扶根,所以扶根包括內四大還有[扶根],就所謂的[五根],所以,這個內應該是指身體的根,加上這四個,眼、耳、鼻、舌、身,就是五個,所以這個都是由四大所構成的。正根跟扶根都是五根,再來就外四大,這外就是山河大地,這些[器界]:四大,為什麼加一個大?因為所有宇宙都是四大種所構成的:器界。 [注法所攝色],這個注就是流入,流入什麼?前五識落謝的影子,對這個五塵落入這個影子,法所攝色,半分的色法,半分的心法。[種子],種子就是法所攝色,一種影相:[第八識相分],根身、器界、種子,都是第八識,因為業力所產生的,所以所的作用統統是在你的心在作用,所有的作用就像這個大海,大海裡面所有的浪,都離不開大海,五根攀緣器界、種子,種子就是我們內在潛伏的一種能量叫做種子。種子一種是產生出來的叫做識,如果沒有產生的叫做識種,意識的種子,起現行的叫做識種,就是萬法唯識,萬法唯識就是已經起現行了,識種就是還沒有起現行,潛伏在我們的第八意識裡面。沒有起現行叫做識種,潛伏著生生世世裡面的,所以我們這第八意識裡面的這個種子。意思就是根:五根、器界、種子,都是第八意識的怎麼樣,相分,換句話說,所有的現在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統統是你的心在作用,那麼你的心在作用因為你不了解這個天地萬物的融合點,所以你產生對立的,有我、有你,因為無法達到空一切法,絕對的真空狀態,所以,這個對立的煩惱,每天用二分法,所謂二分法就是善惡、是非、得失、對錯,強烈的把它劃分,因此苦惱無量。這個世間不可以用二分法來看它,這個世間不能用二分法,這二分法就敵對意識狀態,比如說,你看到壞的,就當作是警惕自己,看到好的,就向他學習,什麼事情你都跟他融為一體。 [48三種色境名義表]:第一個叫[顯色],這個大家很容易就了解,[顯彰之色、色法中其最明顯著者。依眼見而識別之顏色。為色之實體的差別、故曰實色。]比如說。青、黃、赤、白等等,[形色:由顯色所積集的色之形類差別。]比如說,長、短、方、圓等等,至於顯色是確確實實的顏色,而形色簡單講就由形狀所產生的色,比如說,長,你看起來它是長,其實,它是顏色沒有錯,可是它的色彩一看起來,知道它是很長,它是很短。[表色:由顯色所表示的業用差別],業用就是起作用,簡單講,這業用就是行動所顯示出來的色法叫做表色。再講一遍,由行動:由你的動作所表示出來的,比如,手拿起來,這個伸手,這個屈手,收手,行、住、坐、臥,這個都是表色,顯色是確實的顏色,形色是由形狀的長短方圓所顯示的,表色就是由動作所表示出來的顏色。 好!這個不清楚的話,[49色法三種假實表,色:顯色、形色、表色]。我們來看顯色:[青、黃、赤、白],這個是學過美術的人都知道這是四大色,四大色就是四個基本色,四個基本色可以調出千萬個色。比如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為什麼舉這四個?這四個是基本色,比如說,你十分之一的青色,配合十分之九的白色,你調出來的又是不一樣;你二分之一的黃色,跟加二分之一的青色,調出來的色又不一樣。比如說,你用千分之一的黃,加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赤,調出來的色也是不一樣,所以這個青、黃、赤、白,就是表示基礎色,可以調出無量無邊的色。極樂世界所謂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並不是只有四種色,而是舉這四個根本色,來表示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千百萬色,是這個意思。如果極樂世界只有青、黃、赤、白,那就比娑婆世界的色彩還少,對不對?所以舉這四個就表示一切,那麼顯色底下一個。 [影、光、明、闇、雲、煙、塵、霧、空一顯色],什麼叫空一顯色?虛空是同一個色叫做空一顯色,這自己可能看不懂。空一顯色就是虛空同一個顏色,形色,由形狀所產生的色,[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這個正、不正就是指位置正還是不正,正位、不正位,擺得正,擺得不正就偏,表色是由行動所顯示出來的色法叫做表色。[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底下一個[實色],就青、黃、赤、白;[假色],顯色的一半還有形色、表色那是假色,實色是[眼識所緣],假色是[意識所緣],所以,一個是眼識所緣,一個是意識所緣,為什麼講意識所緣?因為不是實在的色,是表的。 再來講到聲,這個聲音,我們也是看不太懂,來 !我們把這一張,(見課本79頁)這一張就會比較更清楚了,梵語叫做sabda,翻譯成中文叫做攝托,指具有呼召作用的音響,為耳根所聞,耳識所了別,就認識的對象,眼不能見及,也沒有辦法看到,具有障礙的性質,聲音嘛!聲音它有障礙的性質,所以就是無見有對,看不到但是你感覺得出來,你知道它有,就像師父現在在講這個佛法,那麼你有聽到這個聲音,那麼這個聲音你看也看不到,可是耳朵聽得很清楚,無見有對的色法,為六境(六塵)之一。十二處就是十二入,由這個地方進去污染我們的清淨心叫做十二入,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所以倶捨七十五法之一,唯識是百法之一,就是《倶捨論》裡面的七十五法的一法就是聲,唯識的《百法明門》裡面的一個是聲,就十二處、十八界,而稱聲為聲境、聲塵、聲處、聲入、聲界,都是聲。境、塵、處、入、界,統統可以,聲音的分類,有各種說法不同,據《大毘婆沙論》第十三卷裡面說,裡面《倶捨論》卷一等記載,由發聲的物體,由能夠發出:有這個能力,發出聲音這個物體,有感覺與否。 大別:大概分別為,大別就是分為,分為什麼?一、有執受大種,有執受就是有一種執著,大種就是四大,以前翻譯的就讓人家搞不清楚,大種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意思,因之聲,由我們有執著、有感覺的這個肉體,由這個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聲音,這個有執著:有執受的,那當然是人。再來,無執受的,比如說,木頭、石頭,這個木頭,或者是風吹這個樹木,樹木沙、沙,風吹這個樹木叫做無執受,樹木哪裡有什麼執受,是不是?大種,樹木也是四大所構成的,因之聲音:就是這種聲音,生起的聲音。有執受就是有情的四大所發出的聲音,無執受就是無情:山河大地所發出無情的聲音,執受是心跟心所法的不同的名字,有執受是指有情聲,大種是指地、水、火、風,四大種,它的聲音發自有情的四大種,稱為有執受大種因之聲音。就像人的語言、拍手,拍拍手,這聲音發自非情之四大種,非情的,因為地、水、火、風是沒有加上感情的,所以為無執受的,內四大是有情,外四大就變成無情。比如說,化人,化人就是變化,突然變化出來的語言,比如說,神仙、鬼等等,這一些。還有木、石所發出的聲音,其實,這個化人本身不太存在的,一般都沒有討論它,只是為了圓滿起見,怕漏掉,所以加一個化人。其次,再視聲音的意義、意志與否,各分為有情的聲音,非有情名之聲,所以,更由各各聲,能不能給予別人的快感,又分為可意、不可意。 有執受大種因之聲音,有執受就是有情的四大所構成的音聲,有情聲,可意聲,比如說,講話,發自我內心裡面的善意,我講一些好話給你聽,發自你的感情。那麼不可意聲,我講的話讓你不太好聽,你內心的心情不太好,不可意,不可意就是說聽起來很痛苦,損傷他的自尊。非有情,比如說,好的拍手,手它不是什麼喉嚨能發出這個聲音,它也不會語言,這個手是四大構成的,非有情名,非有情名怎麼樣?這個手不是有情的,可意聲,拍手,拍手很好聽,有時候要取笑別人的時候,亂拍一通,惡拍手聲,所以,有執受大種就分成這個。無執受呢?有情,他把這個化人也把它列為有情,無執受就是這個變化的,它並沒有執著,所以,也無執著裡面的有情。可意聲:化人的好語,比如說,你晚上睡覺,唉呀!夢到佛菩薩變化著來,或神明來給你指示,說:文殊講堂有講這個《百法明門論》,你明天七點半去聽就對了,勸你來聽經,可意聲聽起來滿舒服的。可是,你沒有看到它,但是好像有聽到誰在跟你講話,有啊!有很多人耳朵講……吵死了,每天都吵得他不能睡覺,不可意聲:化人惡語。再來,非有情的話,可意聲,比如說木石的好聲音,音樂,學音樂的人,不可意聲就木石產生的惡聲,轟隆轟隆的。 底下《雜阿毘昙心論》卷一,將聲音分別為因受四大聲,就是有執受的四大為因,因不受四大聲就是無執受的四大為因;因倶聲就是有執受、無執受同時存在,就是因倶兩種都有,等三種。比如而以擊鼓,有情的手,鼓是無情的,有情的打無情的,所發出的聲音;吹貝,我們嘴巴是有情的,然後,這個貝的話就是嗯……像賣豬肉的,你知道吧!還有就是洪荒時期的時候,求救的訊號,或者是像船的聲音,有情的吹這個無情的,產生的聲音。但是《倶捨論》並不贊成這種說法,我是贊成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很好解釋,有情、無情的合在一起就是因倶聲。另外根據這個《阿毘達摩雜集論卷》裡面記載聲音有十一種,第一個可意聲,第二個不可意聲,第三個倶相違。倶相違就是既非可意聲,也非不可意聲,所以,特稱為處中之聲。 第四、因受大種,指有執受大種因之聲,就是有情的執著。第五個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無情,第六、因倶大種,兩個同時存在,再來就是世所共成語,就是世俗話。第八、成所引聲,成所引就是會讓你成就的,聖人說的話叫成所引。第九就遍計所執聲,指佛教以外的外道的聲音。第十叫做聖言所攝聲,那麼就是對見、聞、覺、知這四個,以見說見,以不見說不見,指如實之音聲。十一、非聖見所攝聲,《瑜伽師地論》卷一,舉出十八種聲,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俳戲就是唱戲的;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斗诤宣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下中上就是調的不一樣,有的下聲、有的中、有的上,高,此外,密教將各種音聲加以人格化,稱為金剛歌菩薩,此菩薩具有六十四種音聲。 [聲:總有五因],[一、相,二、損益,三、因差別,四、說差別,五、言差別]。相就是[耳根所取義。]第二就損益,損就不好了,益就是好的,[一、可意聲。]可意聲就是令心歡喜,很合我的意思,[二、不可意聲]令心不悅,讓這個心很不高興。[三、倶相違聲。]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聲[聲相]。第三就是因差別,[一、因執受],這個執受就是有情,[大種]就是四大,因為有情的四大所發出的[聲。]音,有情當然有執著,再來,由無情,不執受就是無情,由無情的四大所發出的聲音,[二、因不執受]就是無情[大種聲。]就是四大,[三、因倶大種聲。(因、為生起之因)]因倶就同時,有執受跟不執受的配合,打鼓、吹貝螺,吹貝,是不是?有情跟無情和合的聲音。第四叫做說差別,[一、世所共成聲(世俗語)。]大家說話裡面都有不同。[二、成所引聲(聖賢語)。]能夠成就你的道業的。[三、遍計所執聲]那當然是[外道語。]外道說的差別。第五叫做言差別,[一、聖言量所攝聲,即八種聖語(正語)。]就是八正道。[二、非聖語。]不是聖人所講的,所以底下[總、別]都在這裡面。 [附:言差別表],[言]什麼[差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所講的見聞覺知,由這個[業用]來判是見聞覺知,[眼]是[見],[耳]是[聞],[鼻、]也是覺,[舌、]也是覺,[身]也是感[覺],[意]是[知],所以六根就是我們所說的見聞覺知。如果是[聖語],[見則言見,不見言不見。(正語、聖言量所攝)],而如果是[非聖語(妄語)]的話,[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這很糟糕,眾生為了貪求名利,動不動就講自己很有修行,明明就不看到,他就講他看到,看到佛、看到光、看到花,唉呀!菩薩!你真的有修行。被贊歎以後很高興,讓人家產生錯覺,以為他是聖者,小心會下地獄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這個會下地獄的,佛要你老實說,你鼓勵別人修行可以,但是,你不可以編,沒有看到就沒有看到,你編一套做什麼?耳:[聞則言聞。不聞的。言不聞。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有聽到,他說沒有聽到,沒聽到,他說他聽到,這個多了,這個眾生要害一個人很簡單,我親耳聽到這個人怎麼樣壞……我是真的親耳聽到,你想想看,他加一個親耳聽到。所以我一直再三勸告眾生就是不可以聽片面之詞,不可以偽造證據,現在的錄影帶、錄音帶剪接的功夫都很厲害,相片的功夫也很厲害,你看那個雞同鴨講,他講的,回答的根本就不是他問的。現在除了你真正的眼睛看到,有時候我們睜眼睛看,還不一定正確,也許對方是聖人,那你怎麼辦?比如說,濟公,他吃狗肉、喝酒,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濟公當然不曉得真的、假的,你誹謗他,那你麻煩大了,他是聖僧,他本來就是一個內無所著,游戲人間的,你一直誹謗他,你麻煩大了。因此我常常告訴眾生,別人對錯、是非、好壞,如果你不想下地獄,你都靜默就好,你每天照顧你的什麼?照顧你的本性,你每天要趕快密密的觀照。我一直很同情這些在佛門裡面制造是非的眾生,佛教這麼好的道理,佛教是個這麼好的聖言,聖人所講的道理,你不趕快利用這個聖人講的法,來聽法、來聞法、來解脫,不是,而在這個寺廟裡面、團體裡面,搞這個是是非非,講對講錯,這個太悲哀了。本來是一個可以解脫的一個善知識的團體,弄得不愉快,你講他,他講你,然後,又說:唉呀!他是怎麼樣不好,然後又編出來唉呀,真的,我覺得說人家已經親近不到這個正法,親近不到好的道場,而你是已經來到這個道場,卻編了一大堆謊話,來傷害出家人,何苦呢? 我常常說:出家人的好壞,自有僧團、自有因果來定奪,你在家居士,你根本不夠資格講他,你要講他,你就小心跑到地獄去,這個干你什麼事情,所以你只要認清楚他講的法是不是正的。要依法不依人,他講的法是正的,能夠讓你大徹大悟解脫生死,那就是你的生命根,我們現在人就是依人不依法,哪個法師對我很好,我去的話都拿荔枝送給我,我就常常去,所以,我去就有荔枝可以吃。師父!您這個生病,您記住生病的話,叫我去照顧您。為什麼?因為您不可以吃水果。水果都是我在吃的,發心錯誤。我看這個佛門裡面,某些男眾或者女眾,受到一點委屈,出去就一直誹謗他的師父,你小心!比如說,你對這個出家人不滿,好!他是個三寶,不可佛面,看僧面,這個不值得我們親近,那我們靜靜地離開,你去外面把他散播謠言,你麻煩大了,我沒有騙你。你散播三寶的是非謠言,你只能斷眾生的慧命,你一點也沒得到什麼,你得到什麼?這是一直告訴大家,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就是說他常常說我親眼看到的,我親耳聽到的,我再告訴諸位,講這句話的人,只要說三寶的是非過失的,你連聽都不要聽,趕快離開。你要常常感觸說:我業障怎麼深重,會聽到這些是非,三寶是清淨的地方,我業障特別深重,我聽到不清淨的,這個我耳根不清淨,因為他講了是非給我聽,你要常常這樣講。聽到不好的,要趕快求忏悔,說:我是業障深重,才會聽到這個,那麼對一個大修行人的話,他才不會這樣,他不思善也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他也知道善,也知道惡,是清清楚楚,卻是能夠包容惡,也可以包容善,你不包容惡,你怎麼樣?你不能改變他,他那麼壞,沒辦法了,要切記!不要聽片面之詞,不要無中生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調查清楚,不要給這個假相騙得團團轉,不要給感情所束縛,所謂感情就是他是我的好朋友來講一些話,我就認為他所講的是對的,你要注意!有時候對方錯誤,他自己不講,記住師父的話,你就有大智慧,你今生今世就不會受到人家的影響。 底下,鼻、舌、身,[覺則言覺,不覺言不覺。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則言知,不知言不知。知言不知,不知言知。]那就是妄語。[51、香、味、觸種類表:香六、一、好香(二)惡香。]好香聞起來很舒服,惡香,比如說有一種香,一點起來,哇!我一聞的話,好像這個女人化妝的那種香水,問起來很痛苦,聞那種香要嘔吐。我有一次不知道,點那種香,人家送給我的,好像從印度拿回來的,哇!那種香是很香,但是,問起來暈頭轉向的,很痛苦![(三)平等香。]平等香就是也不極端,也沒有很好,也沒有很惡,[(四)倶生香。]先天性這個植物生起來就有香味。[(五)和合香。]是經過配合的,配合起來的和合的香。[(六)變易香。]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來這個氧化所產生出來的香叫做變易香。 [味十二],這個味也很容易講,因為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一、苦。二、酸。三、甘。四、辛。]辛就是辣,[五、鹹。六、淡。七、可意。]是自己的意思,很合適的意思,[八、不可意。]你不曉得這個可意味跟不可意味就差很多,比如說,我們這個南普陀,他炒了一盤的辣椒,哇!我看這個常禅法師這樣,整盤端起來挾了一半,拌一拌這樣吃,我一看真是嚇死了,他吃得滿頭大汗,好吃,好吃。那個辣的,我一吃了一片,喉嚨馬上就腫,這個味可意跟不可意,還要因人而異,我為什麼不敢吃?那麼辣的,據說四川人很喜歡吃這個辣椒,我聽人家講的,喜歡吃辣的人小便很辣,我才不敢吃,小便很辣,不相信你聞看看,很辣。所以喜歡吃辣的人,比較不會感冒,身體也應該很好,不過,過份的辣還是不太好,所以我今生今世最怕的,你要請師父吃飯,很簡單,甜的,鹹的,還是要極端的,我不是,我很喜歡吃很甜的,也很喜歡吃很鹹的,奇怪了,我這菜已經很鹹了,還要再沾醬油。所以,人家醫生說,我這個腎髒不行,要小心,吃得太鹹了,不夠鹹又吃不下,你要煮得很豐富的菜,不如怎麼樣?炒一盤比較鹹的,我如果將來有到府上去的話,要請師父吃飯很簡單,一定要記住,要炒一盤豆包、豆螺,豆腐紅燒,就是有一盤比較稍微鹹的,我就覺得這個菜很好,可意、不可意還要看人, [九、倶相違]就兩個都不是,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平平的,[十、倶生。]就是先天性的味,[十一、和合。]就經過配合的,[十二、變異。]經過變化的。[觸廿六]就是你的感覺,這個觸就是感覺,[地、]就是堅硬,地、[水、火、風。]的感覺,[輕、]的感覺,[重。]的感覺,[澀、]就是粗糙的,澀的感覺,[滑。]很滑。[緩、]就是慢,[急。]的感覺,[冷、]的感覺,[暖。]的感覺,[硬、]的感覺,[軟。] 的感覺,[饑、渴、飽。]就是吃得很飽。[力、]這個力稍微解釋一下,力就是壓迫,這皮膚有一點壓迫的感覺,[劣。]就是不太好的感覺,比如說,這個衣服手一觸碰,唉!你們這個劣質,這個質料太差了,劣就是質,一摸就知道感覺不太好,[悶、]納悶,[癢、]癢癢,每天你看到這個益可膚是不是?每天唱那首歌,有時候唱得不太好意思,[粘。]感覺粘粘的,[老、病、死。]老的感覺,病的感覺、死面臨的感覺,[瘦。]的感覺,好了!這字很簡單。 [52法處所攝色表解],法處就是半分的色法,半分的心法,就比較復雜一點,[一、極略色],這個極略色就是[依]自己的[假想觀,析俱礙色]。俱就是有,有這個質礙的,就是一直分析這個有形的、有質礙的色塵,一直[至]非常的微細,叫做[極微]。[二、極迥色],迥就是很遠的意思,[依假想觀,觀顯色],顯色就是很清楚的色,[至極遠而不易見],這個叫做極迥jiong色。人類最大的窘困那就是沒有智慧。迥就是非常遠的意思,就是按照假想觀,觀想這個顯色一直到非常遠,而不容易看到的,極迥色就是很遠、很遠的。[空觀之色]叫做[法空觀],空觀之色就是觀想空觀那種到達最微細的色塵。[三、定果色],顧名思義就是[入解脫定],就是超越九次第定的,也就是解脫定,也就是說證果的,阿羅漢果的,定力的,達到了解脫的這個定力,他就可以轉變對方的第八意識,而使對方的第八意識產生變化,所以,他看到的就會[變魚、米、肉、山、水、火、威儀等]。在我們眾生來講,根跟境都是實實在在的根,實實在在的境;就聖人來講的話,萬法唯心所造,唯心無境,既然是唯心無境的話,心只要動一個念頭,物質的境界就會隨著改變。因此,聖人會用他的定力,產生引起你第八意識的這個共識,就是一種共同分的一個看法,就是頻率使你相同。所以,看到的,噢!原來就是這樣子,因此我們眾生所看的是實實在在的境,但是聖人所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心,因此,他這個心能夠定,伏住一切煩惱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變現一切。 這個用物理學來講的話,當一個人開采這個本性出來的話,你擁有無量的這個光、能,無量不可思議的力量,他所發揮出來的就可以改變一切現狀,使一切眾生眼識所看到的,會跟你所想像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如入火光定,則有火光發現]。用這個火光定,有火光發現,[神通之色]。[四、受所引色],這個是屬於在受戒的時候,比如皈依,或者是八關齋戒、五戒、或者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菩薩戒,不管受任何的戒,都有先三皈依。受比丘、比丘尼戒,要白四羯磨法,第一次就是觀想山河大地,包括我們有情、無情都迸開來,迸開來的時候,從地裂開來噴出這個光明,像煙霧一樣的這個。然後,慢慢、慢慢的上升到上面來,這念第一次。念第二次的時候就集中到你頭頂來,就像面粉一拍,產生出粉末狀的東西,如果這樣不容易觀想,就觀想白色的雲層,雲層透過陽光,雲層就透明了,很亮的剛好散布在你的頭頂。一開始一觀想有情、無情都迸開來,念第二遍的時候觀想集中在頂部,這是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就觀想這個雲層,亮光一直灌到頂部,一直灌到腳底,腳底是封死的,不可以讓它漏出來,這個叫做納受戒體。就是全部從頭到尾都是用觀想的,不是有真正這樣子的顏色,這就是所謂的納受戒體。受所引色簡單講就是受戒的時候,用清淨心觀想,發上品心得上品戒,所引起的這個色法。 底下解釋[依律],就是依照戒律;[不律儀],就是不是外在的這個戒律或者是威儀,單靠這個[殊勝]的思想,[思種]就是觀想,[所立,即無表色],無表色就是你沒有任何東西來表示出來,因為,那是用自己觀想的。受所引色就所謂[戒體之色],戒體的顏色。 [五、遍計所執色],也就是說[第六意識虛妄計度],就是分別、執著[所變根塵],所變現出來的六根跟六塵,[無實作用],沒有實實在在作用的,[故立此名],就是[妄執之色]。這個法處所攝色,[前之五根、五境為五識所依、所緣,此則為意識所緣],是屬於意識所緣,[屬於十二處中,法處所含攝之色法]。前五識落謝的影子名叫做法處,[故以立名,共有五種]。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怕大家不了解,[53極略色與極迥色之釋義:一、極略色,釋名,修觀行者以法空觀(第六識假想之慧),觀想有對色中實色,即五根、五境、四大及法處實色]。法處的實色就是由定中所產生的色,[定果色中實色],就是有定力的人所產生的實色,[等粗色(有形之物質)]。就是五根、五境,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以及法處就是落謝的影子等粗色,[漸次分析至不可分析之極點時],極點就是極微。[於其觀智上],在這個觀智上,[浮現最極細微之相分],非常、非常微細的相分,[是謂極微,其色名極略色]。 極略色就是在觀照的這個智慧上,浮現最極微細的相分,就是那種有形的物質,但其實摸也摸不到,那是一種觀想的,所以,叫做極微,這個色叫做極略色,簡單講就是有形的,而分析到無形的。[此色乃為與見分同種之相分],意思是說這個色就是如同精神,見分就是精神作用,同樣的平等地位的一個有形相的東西。簡單講就是如同精神的那種色法,精神所影現出來的色法,那當然就是不可攀、不可執也看不到,所以,這個叫做見分同種的相分。也就是微細到如同精神上觀想的一個物質,精神上所觀想的物質,當然就碰不到,是不是?當然就不是有粗糙的外表,完全是意識的觀照,所以說[雖非實色,亦無實體,以與色相似故,假名曰色]。所以,你看!極略色就是不是實色也沒有實體,因為它是跟這個色相似,假名叫做色,[於三類境中,屬於以極微為體之獨影境。釋義:極者至義。略者有二義:(一)總義:將眾色總略分析,至於極微]。就是把一切有形象顯色的,把它一直分析,分析到極微這叫總。[(二)小義:將諸根境分析至極小],微小的;沒有實體、沒有質礙。 [此有二種]:這個分析到這麼微細,極微的有小乘跟大乘之別,[甲、小乘之極微類似現今科學所謂之原子、核子、電子等,色法由之所成]。也就是[前五識所緣],這個在超級顯微鏡裡面,可以放大幾百萬倍,也是可以試驗出來。[乙、大乘的極微為觀行者觀智上所變現之假想],就是大乘所講的極微跟小乘的極微不一樣,小乘的極微,這個limit極限是原子、電子、中子這一些的,但是大乘的極微不是,大乘的極微完全不可分析,完全是假想的,[而非實法]。意思就是大乘的極微完全變成精神領域的,屬於跟精神見分,見分就是精神,同等地位的相分,也就是完全跟精神一樣的色法,完全是假想法,而不是實法。[是故在大乘教義所說之色法,非極微所成,乃色法之種子所生]。這是在大乘教義所說的色法,不是極微,完全是色法種子所生。這個色法的種子所生,色法跟心色其實也是自體分所變現出來的,所以還是心的問題。 [隨量之大小頓現為一相],比如說杯子、桌子,在小乘來講它叫做顆粒微塵所構成的集合體,在大乘來講它不是,它完全是唯心所造的東西,當下頓現一個相。所以,你分析到最後的話,其實不是在割這個物質,本來這個法就不存在的東西,你一直分析到最後的話,它還是空性的東西,怎麼分其實都是影像上裡面的切割作用而已。就大乘來講,你拿刀劃在虛空跟劃杯子是一模一樣的,因為這個不實體的東西。在小乘來講,色法來顯示出空法,空就是虛空,虛空來顯出這個色法的存在性,就是所謂的對立的襯托。因此,由色法來推論,虛空也是色法的一種,因為虛空來襯托這色法,當然就虛空來講也是由色法的logic,邏輯裡面去推論,色法跟虛空是列在同一個色法裡面的。只是它同樣一個色的虛空,它是有多彩多姿的色法不一樣而已。就大乘來講無論你怎麼千變萬化,在這個本性,本體界來講的話,它都是不增不減的,所以,當體即空的道理就是這樣子。因為你所割的都是影像,但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透過我執跟法執強烈的執著,把這個本來是心的東西,變成一種顏色對立的東西,我們就變成有外在的活動,反應到內在的東西。所以,凡夫俗子是心會影響到我們的生理,境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就大乘來講,唯心無境,完全是心的作用。 《楞嚴經》裡面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因此我們學佛一直告訴你們:要對三寶有信心,要對師父有信心,這個信具足了,你怎麼打都打不進來。凡夫的學道,是希望師父給他法,但是,就大乘的絕對本體論來講的話,不是師父給你法,而是師父啟發你,而你自己去覺悟到這個法的存在性。就大乘的修行來講是師父啟悟你,而你靠自己去覺悟,其實你本來也不來,因為你本來就具足,所以,這個信心非常重要的。我為什麼說造口業的人,這個罪是很重很重的?因為他一下子破壞你的信,那你什麼都免談,你本來對師父非常有信心,他這個信才能助長,因為凡夫的根性不夠,他不知道有師父,沒有師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覺悟問題。善知識這當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那一分強烈的對我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單靠外境或者師父給你信心,有一天你就會因為師父而失去信心。因為,你所要求的並不一定我給你的,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問題最大。當你一個人信心建立在外界的時候,要師父給你,那有一天,你破壞你師父的形象,你的道力完全一掃而空,完全就抵不過的,這個叫做凡夫的修行法。 《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家都有本來的面目是不是?我對師父有信心,師父的法我依法行事,我可以成道。我們大部分來講的話,無法會歸到像大乘法裡面自性的東西,沒有辦法,因為他很容易受到左右干擾,眾生要建立信很不容易。在大藏經裡面,《大智度論》說:無量億劫來所修的善根,為惡知識一句話,斷無量無邊的善根,為什麼?你無量億劫來所修的善根,今生今世碰到不好的朋友,碰到惡的人跟你講幾句話,斷掉所有的慧命。因此,所有五逆十惡罪都可以忏,唯有謗佛、謗法、謗僧不能忏,這個太厲害,那種力量太大,一下子就全部斷掉了。所以,想要在僧團裡面搞動亂的要特別小心。我告訴諸位,不管別人對、錯,你自己本身要對佛有信心,而且對法師的法要有信心。我們今天是追求真理的,我以前聽一個法師假設講,我很同意他的看法。說:我們這些大家修行人,有一天如果師父還俗了,這當然用自己假設,你們的感覺如何?有的人說:大失所望。有的人說:唉呀,真想不到。有的人說:真理並不增不減,師父還俗跟我們弟子也沒有什麼關系,這師父就說:對了。當我引起你這個真理的存在性的時候,不管師父的變化善惡好壞,因為你都已經認識了真理,你是要認識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認識師父的缺點,那麼你就擁有真正的生命。所以,這個法師所開示的,我很同意他的看法。比如說我本來對師父很有信心,現在師父這樣,沒有信心了,這個都是生滅法的東西。要開采你本來的面目,就不能因為誰,包括師父都不要動搖到你的信心,那麼這就進入堅固不壞,可惜眾生沒有辦法。如果我今天還俗的話,我看一半以上退道心,當然我是不可能這樣做,你打死我,我也不會還俗,好、壞總得把這個衣服穿完,穿到死,是不是?三百六十五行,也不會比這一行更好。 [與小乘教義所說迥然不同],因此我希望你們頓悟心性,要不生不滅、要不動搖,不管怎麼樣的情況,你就要依法不依人,不能動搖到這個信心。[問:大乘行法何故用此觀耶?]大乘的行法為什麼要用這個觀呢?[答:為遣有情以粗色為實有之執故]。因為眾生都以為這個粗糙的顏色是實實在在的,他不知道這個是唯心所造的,[如《雜集論述記》雲,修法空觀,要析諸色,先至極微],非常微細的,[斷諸煩惱後入空故,由是大益,故說極微]。因此,這個大乘的修行完全怎麼樣?與空相應。與空相應你就不會生活在二元的對立,你就不會因為希望,在他的身上產生希望,就不會對他有所失望。因為,這個本體界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東西,所以,諸佛如是行,我亦如是行,得道就在剎那之間,否則的話,你今天因為同參道友的一個優點、缺點,或者師父的一個優點、缺點,就退道念,那不是笑死人了嘛! 我以前在一些道場,這個道場,我是皈依他的,也在那邊受戒,有人來可能是跟我這個師父有什麼瓜葛怎麼樣,他就打毒針:你師父怎麼樣,怎麼樣。可是,我從來沒有對他失去信心,因為師父講的法是正派的,我從來沒有對他失去過信心。這可能是一種宿世的一種善根,有的眾生就沒有辦法了,稍微幾句話就倒了,這也是業障深重的眾生,不曉得法是唯心所造。有一個人拿了一個捨利子,跑到廣欽老和尚就問說:老和尚!您看這個捨利子是真的還是假的?老和尚說:你說真的就真的,你說假的就假的,這種功夫你聽得懂嗎?完全是你的心的問題,你要修行,頓悟你本來的面目,不必師父也可以成道。因為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用清淨心、平等心修行,師父已經啟發你的一個本來面目,那其他就看你長養聖胎的功夫了。所以,我從在家一直到出家,不管人家來到我面前講我師父怎麼樣,也不管人家在我面前講一些長老怎麼樣,我從來沒有失去過信心。因為,我已經找到我本來的面目了,他的因果他負,我的因果我負,只要師父的法是正法,那麼我們就必須依法不依人。這個佛在二千年前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可惜,眾生沒有辦法,所以,要斷諸煩惱後入空,才能夠得到大益,所以,這個叫做極微。 [二、極迥色,修觀行者以法空觀,(第六意識假想之慧),觀想有對色中假色],有對色就是看得到的,可是摸不到的,比如說,[即影、光、明、闇,迥色]、就是遠;很遠,[空一顯色]就是如同虛空同一個顯色,因為,虛空沒有形狀,[等細色(無形之色相,名空界色)],沒有形狀的色相名叫做空界色,[漸次分析至極微時,名極迥色。又雲、觀想青、黃、赤、白顯色,至極遠而難見名極迥色,迥者,遠也。]非常、非常的遠。 [54極略色與極迥色比較表,極略色;極者、至極義。]就是剛剛我們所講的,[略者,一、總義。二、小義。]總就是同時頓現,小的話那麼就是一直分析到極微,[即五根、五境、]還有地、水、火、風的[四大、法處實色等],所謂底下的[粗色],粗糙的色。再來,[有對色中實色(有形之物質)],然後去觀想到最後的,分析到最微細的叫極略色。最重要的極略色就是看第三個,有對色中的實色,有形的物質,然後分析到最後。[有能礙及所礙],這個能礙,比如說精神的能礙,如五根,五根有能攀緣的這個精神的作用,是不是?四大、山河大地就是沒有攀緣,它是被所攀緣的,就是所謂的外境,[以極微]細[為體之獨影境],那麼就是說用影像分析到最後,幾乎摸不到的東西,當作這個體的獨影境就是用意識觀想的這個叫做獨影。完全沒有物質的,分析到意識到最微細的角度。 再來,就是[極迥色,極義同前,迥者遠義。影、光、明、暗、迥色、空一顯色等(細色)],空一顯色就同一個顯色,[有對色中假色],就是所謂的[無形之色相];有對色中的假色,無形之假色,無形的色相。就是所謂沒有任何的有形物質的色相,影、光、明、暗等等,[無能礙有所礙],意思就是沒有五根能攀緣的這個質礙,但是,有外在的影、光、明、暗的這個迥色,遠的或者是空一顯色的這個礙,以極微為體的獨影境,就是這樣子。 [55受所引色,定果色,遍計所執色釋義;受所引色釋義:受者、領受義,謂領受師教(即戒);引者,引取義;蓋戒是色法,]由觀想而納受[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亦名無表色。此有二義:(一)小乘,依身口七支表色所起為大種]就是[四大所造之實色]。受戒的時候當然就是身口要清淨,為四大所造的實色。[(二)大乘:受戒之時,與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種子,有防惡發善之殊勝功能]。受戒的時候跟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種子,有防惡發善,防止這個惡,發起善這個殊勝的功能。[依此功能,於所防之惡色與所發之善色],防止就是當你受戒的時候,你有納受這個戒體,你觀想以後就:噢!不可以犯戒!碰到惡的境界你就會防止它,就是於所防,防就是停止這個惡。所以,有受戒的人,最起碼他會警惕自己,就算有所犯,他會趕快求忏悔。不是象世間人,他連受戒也沒有,他造惡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殺、盜、YIN,他認為這個沒有什麼。什麼叫忏悔?他認為每一個人都這樣子,所以,惡色現前就無法去防。 大乘你只要受戒,如法的觀想納受這個戒體,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就會產生遏止的力量,於所發的善色,所發出來的防非止惡的[而立色法及無表色名],立色法跟無表色名。[定果色釋義:亦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自在當然就是解脫,因為解脫,所以,他的定力伏得住,他破除了一切意識狀態就由本性產生出來的,本性所作意,這個作意就會影響到眾生的第八意識,我們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這些七識包括境,都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根身、器界、種子,都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因為他得了自在,要怎麼樣做他就很容易影響你的第八意識。因為你第八意識為他所影響,所以,你由第八意識所透脫出來的,眼睛所看的也是這樣。所以,耶稣就可以用一個面包養活了五百個人,在《楞嚴經》裡面講佛陀變現很多魚、肉,給當時候的比丘去吃,也是佛陀變現的能力,實在不是有生命的。所以,一個人修行到能夠以定力改變第八意識的話,他隨時都可以變現與頻率相同的任何一類的眾生,他就要以示現十法界。因為,他的這個念力,所有的作意,都來自於平等、絕對、清淨的東西。 比如以這個光速,以這個速度,就佛的速度來講。我們今天為什麼會產生火車快、或者飛機比較快?因為有所對立。因為有所對立,所以,你看出的速度就會有所偏差。那麼,這個光速就更快,光帶快到我們沒有辦法衡量,二十九萬七千多公裡,就是十八萬六千mile乘以1.5,就是差不多二十七、八萬公裡。換句話說:光速一秒鐘是二十七、八萬公裡,但是,如果就佛陀所證悟的境界來講的話,像這個盡虛空界、遍法界,無所不在的這個法身來講的話,光速算是微乎其微。佛陀都可以把這個光速更加的並駕齊驅,為什麼?因為光速透不出這個法界,所以,佛隨時可以調整任何一種速度,任何一種頻率、任何一種慢的、快的、微細的、大的,他可以示現任何十法界的相,都有辦法。他可以調他的頻率,調他的能力,調他的光、速度都可以恰到好處。 比如火車跑這麼快,佛的境界夠,他隨時都可以跟火車一樣的速度;跟火車一樣的速度,他就會等於如如不動一樣,他就可以如如不動的一樣。所以,就佛的角度來講,沒有一件事情不在動,但是,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如如不動的東西,從速度的調整,從當體即空的角度都可以印證佛有這種能力,為什麼?因為,他內在已經有受外在的影響,他可以調整到任何一個角度,所以,一切無礙。可是我們調伏不了,我們看到好的想要學習,我們看到壞的嫉惡如仇,用這個二分法,非[禅]觀的,非究竟的修行法,想要成佛道那是不可能的事。眾生看到善的就拼命的學習,看到惡的就拼命的排斥、攻擊、誹謗,那麼當然沒有這種能力去完成這種矛盾當中的和諧的統一性。所以,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在矛盾當中完成統一。矛盾不是道理講不通,而所謂的一切的對立叫做矛盾,一切的對立是最高超的哲學,就是矛盾裡面完成統一,而統一裡面不壞矛盾的。意思就是說所謂矛盾就是所謂一切法的對立性,六根、六塵、六識,一切對立性,但是它可以完成和諧、統一,調伏自己,他不受任何一個人講什麼話,他也不受任何一個人對他的態度怎麼樣,因為,這跟本性都扯不上關系,可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在矛盾裡面增加矛盾,我們無法完成和諧心態的統一,所以,我們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從內在充滿著那種安祥、知足、幸福,品嘗到那種空性的,那種巨大安祥力量,所謂的涅槃的法味,這個不是一般人或者是不肯用功的人可以得到的。所以,要先學習不受任何人的影響,慢慢的你就會品嘗到這個涅槃,不生不滅的法味是什麼。否則的話你永遠在這個相裡面一直團團轉,進入不了這個空性的巨大的力量。要記住師父的一句話,一個人要發揮內在本性的巨大力量,一定要先悟到空的東西,而這個空是無所不放下叫做空,沒有任何的條件,不必借重任何的條件,就可以放下,空性裡面所發揮出來巨大的安祥,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完成的覺性,覺悟的本性。 [義林章雲,定通無壅,名為自在],無壅就是沒有阻礙,定通無礙,那麼就是自在。[果從彼(定)起],這個果報就是從他這個定力所變化出來的,[名彼所生]。我們凡夫叫做業力所生,妄想所生,他是為定,清淨心,有定就能夠清淨,就完成了涅槃的工作。[乃依威德殊勝的定力,而變現之五塵境也。此色通假實:(一)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變之色,為無實用之假色]。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變的這個色,是沒有實用的假色。沒有實用就是沒有一個具體性,因為,他是靠自己假想的。[(二)八地以上菩薩]就不是這樣,他[為]了要[攝化有情],就是普度眾生,[以威德定力而變之色,則為有實用之色法],有實用的色法。[能變土砂為金、銀、魚、米等],就物理學來講,這個並不困難,物理學來講它裡面的金、銀、魚、米,只是一個結構上的不同,因為裡面的分子的結構不同,元素的不同,如果我們可以用定力把境界轉變,分子重新排列組合,變現裡面的分子,讓眾生的共同分,共業所感所認同,他馬上看到變成金、銀、魚、米,這個並不困難,可想像出來的,絕對可以想像出來的。 因為,八地菩薩就知道心境一如,既然心境一如,境界就唯心所造,心就可以變現這個境界,他就可以用這個神通,影響到對方的第八意識;使他的這個人類所共同的頻率看得到的能力,他就會產生一種幻覺,咦!這變成金子、這變成銀,就像我們也是看到的這個幻覺一樣,我們今天所看的是業力所變現出來的,自己的多少福報,就享受多少的這個境。但是,佛菩薩要度你的話他有辦法,他可以用神通力、定力,把整個杯子改變成金子、銀的,滿你眾生所願。這個就是所謂的分子、電子重新排列,質料重新排列。[供給眾生享用,此即法處所攝之實色,為第六識(所緣、能緣為第六識之相分、見分)]。就是無論是相所緣或者是能緣,這個是第六識的相分跟見分,見分就是能緣。 [及前五識所緣,此義於入定者有二重,於眾生在感受上有三重關系。]往後看62頁[入定者第六識],一個透過無漏慧所破除的一個我法二執,那麼他的定力就會改變,所以,他叫做[入定者第八識],他整個[定果色]是由[相分]所產生的,他的定果色是由相分所產生,第八意識的相分,因為,他入定他可以破除一切的執著,恢復到本來的面目,所以第八意識就會影響到。 看左邊[第二重]劃一線下來的[相分],他就會影響到其他[眾生第八識],所以,在[入定者眼識]裡面,他看到的是自己清淨心的東西,可是,在眾生的眼識所看到的是因為第八意識受到入定者的影響,改變了頻率的看法,共同分就是同樣一類的這個看法不同。比如說,有定力的人,變現起來影響到你的第八意識,當然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就是由第八意識透脫出來的,那麼我們所看的就變成這樣子,完全不一樣。在《楞嚴經》裡面講這樣的故事,有一次打仗,打的非常厲害,死傷很多很多人。敵方已經攻上來了,只隔一條河而已,這條河已經沒有水了,兵一下子就要可以攻打過來。這時候城裡面的人真拿不出辦法,眼看就要亡國滅種了,攻進來就全部都殺死,國王就是很煩惱,不曉得怎麼辦,所有的軍隊都潰敗,潰不成軍。後來,國王就請人來幫忙,請示這裡面有一個修行的高僧,有沒有辦法來挽救現在我們這個國家?高僧說:有辦法,你不必煩惱,不過不要吵到我。這位高僧大德,因為他修水觀,修這個觀想的水觀,然後就打坐,觀想整個河裡面統統是水,大水。沒有辦法,軍隊到那個地方一看,都是大水,全部都是水,也不敢游泳過去;他就在那入定,做水觀,你知道吧!結果就撤軍了,水太大打不進去,這個老和尚就救了很多人。 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裡面就講,有一個人專門修水觀的,師父在修水觀的時候,突然一個徒弟跑進來,看到師父整個房間統統是水。然後徒弟就拿了一塊石頭丟下去,咚!不管他了。他師父出定以後,哇!會痛!奇怪!我以前打坐,水觀完都不會痛,現在怎麼會感覺怪怪的,很痛!他就問徒弟:你剛剛有沒有做什麼事情?他說:沒有啊!我進來的時候,看到你這都是水,我隨便撿塊石頭丟下去而已。師父說:下次你再看到水的時候,趕快把那個石頭撿起來,徒弟說:是是是。後來,師父又打坐了,又有水,徒弟趕快把石頭撿起來,師父出定以後就說:這下好了!以後不要亂丟石頭。 這就可以證明完全是唯心所造,因此我們常常講:修行要找到善知識,善知識的啟發還要看你自己,為什麼自己穩不住呢?還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出家以後,應當務使頓明心地,這句話你們有沒有注意讀。務使頓明心地,你一定要趕快開采出你那個不生不滅,清淨本來的面目的本性。否則的話,你這個修行隨便幾句話,隨便一個境界,你就倒。因此,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悟道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是擁有美妻、轎車或者是洋房大樓,這個並不幸福。因為,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困擾、痛苦、煩惱,只有悟道的人,在空性裡面發現巨大的安祥,那種歡喜就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其實,無所求才能得道。 [遍計所執色釋義,由獨散意識虛妄計度五根、五境等而變起之影像,為無本質的意識分別之獨影鏡,此意識分別有二:(一)回憶既往之印象的心理現象]。回憶就是你回憶自己的印象的心理狀態。[(二)全屬空華、龜毛、兔角之幻想的心理現象,此二皆為虛妄無體之法,無實作用,而為凡夫所執迷,故名遍計所執色]。其實包括我們的法,法就是師父所講的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必須要捨掉。這就要告訴大家能夠體悟到真理的擁有,這就是正法,不能體悟到真理的永恆,就是非法。 有很多人來問我說:師父!有人說《六祖壇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地藏經》都是偽經。好了我就問他,我說:我問你,你認為按照《六祖壇經》去修行能不能成道?他說:沒有話講。我說:那就真的嘛!又問《楞嚴經》是偽經,我說: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寫出這樣的偽經,我也把他當作是佛,這個偽的太厲害了,偽得跟佛一模一樣,能夠偽經偽到這種程度也不得了。所以,真假不管,這就跟親近師父一樣,師父好、師父壞是師父的因果,但是,他的法能夠讓你成道,這就真假都一樣,懂師父的意思嗎?《六祖壇經》能夠讓你成道,真的、假的,他就能夠讓你成道,這個就是最大的症結,我們修行人應當要懂得法,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不要在那邊煩煩惱惱的,是不是這樣子,是怎樣子,我認為這個都是可憐的眾生。 [心不相應行法],你一定要先知道它的定義是什麼,定義就是也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也不是色法,但是,離不開心王,離不開心所,離不開色法的三位假立而成。[56心不相應行法釋義:一、得],我們所謂的得到這個東西,[得財]、得[色]、得[名]、得[食等,得知解、得定、得果等,得失利害為凡夫所執,這個得字就是一般我們所講的得失觀念這個得。這個得是由此傳達到彼名叫做得,所以,這個得只是藉著色法的傳達,心靈的領受。這個得它既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也不是色法,只是把物質傳達你那邊。比如你得財,從我這裡拿錢給你,你得到這個財,財從這邊轉化到那邊,構成一個得的觀念。 比如一張畢業證書,當我們讀了國中三年,或者是大學四年,我們得了一張畢業證書。這張畢業證書這個紙張實在是外在的色法,然後,學校把這一張交給你,你說:我得了一張畢業證書,就構成一個得的觀念,其實這只是一個觀念上而已。所以,得跟失變成一個心不相應行法,這得失利害是凡夫執著最強烈的。你要常常觀想說得不一定真得,失去也不一定是失去。比如你用不正當手段得到了金錢,這個得也不是真正的得;一個有德行的人遭受侮辱,他好象失去了名譽,受攻擊、誹謗,好象失去了名譽,他不一定是真的失去。有一天,人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發現這個人真是大慈大悲的忍辱,這不一定是失。所以,得跟失的觀念,要突破這個還得要靠很大的忍辱。我們如果一切事能夠忍的話,這個得失對我們就沒有什麼作用。 [二、命根,依第八識名言種子],第八識因為有影現種種的這個相,從無始劫以來有這個名跟言語的種子,就是蘊育在第八意識裡面的名言。[及生識與住識之上,假立名曰命根]。比如說我們這個肉體,這個肉體就是由第八意識名言種子變現出來,然後我們在這個身體,生識就是產生分別心,住識就是執著,這樣一個肉體,一個軀殼,說:這是我的命根。[乃由夙世業力所引起之作用],因為這個是夙世的業力,所引起的一種執著,所變成一個命根,[為眾生所堅執者]。就是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軀殼,我們如果明了到這個命根不是真實性的,是唯心所造的。我們就不會為了這個假相的化妝,一天到晚逛百貨公司,買化妝品;男人如果知道這個是唯心所造,也就不會整天汲汲營營的追求錯誤的東西,以至於到死亡的時候悔恨。 [三、眾同分,眾多有情曰眾,種類相似曰同分]。很多很多的眾生,很多很多的有情,種類相似的同分,[有人法二種:一、人同分],眾同分就是分類分得很清楚,屬於人類的看法一樣的肉體軀殼一樣的都屬於人,比如人有黑人、黃種人、白種人,還有紫色的,還有黑得發亮,黑得有一點閃亮的,那個化妝跟沒化妝都是差不多的,整個臉都是黑的,塗紅的也是黑的。黑人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會得皮膚癌,白人得皮膚癌的機率30%-40%,黑人因為皮膚是黑色的,有抗紫外線、紅外線的照射,只有0.18得皮膚癌,因此黑人也有好處。黑得都分不清楚。人同分,[有天同分]、天類的眾生,天道的眾生;還有[人同分、畜生同分等]。牛就牛這一類的,羊就羊這一類的,所以,同分也就是分類的意思,等於分類,這個是心不相應行法的第三個。 [二、法同分],這個法分成心法跟色法,[有心同分]簡單講就是[思想相似、]比如說我們人,人都有感情,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這個是為大眾所肯定,每一個人都是感情的動物,是不是?如果是學佛的人的思想,就:唉呀!師父很辛苦了,好好的孝敬師長,那麼要好好的來用功學佛,才不辜負佛陀以及三寶、師父在這個苦心勸告,這個思想相同。那麼,要螞蟻的話,就不是這樣子,如果螞蟻、蟑螂、老鼠的話,它也跑到我們裡面來,可是它並沒有這種感覺,所以,眾同分還有思想上可以歸納成一類的。比如說,人因為忿怒而殺人,我們會說這個是很殘忍,我們的看法,人殺人是很殘忍的。我們說人殺雞就變成一種很正常的,因為每天都在殺雞,所以,這看法就覺得這很正常,可是雞看人,噢!你們很殘忍,我們很倒楣長得這麼好吃,都被你們殺,我又能夠怨誰呢?人才不會說:我要殺你,還要征求你的同意跟看法,沒有這個道理。雞也不能講:不要!不要!所以,人的看法基本相同,可是,畜生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樣,人類覺得很正常的,在畜生倒是覺得很殘忍,你們都要我的命。[色同分(身形相似)],身體形狀相似的。 [四、異生性:異生是指凡夫,以其思想、見解、種類、地域各異故]。因為他的思想、見解、種類, 、區域性不同,[即凡夫由二障種子],二障就是煩惱障,就是我執,所知障就是所謂的法執,[致使趣類有異]。趣就是五趣,就是六道輪回有所差別,也就是說思想上、見地上、種類、地域統統有不同,由凡夫的這個煩惱障的我執,人生觀的看法不一樣叫做煩惱障,對宇宙的看法不一樣叫做所知障,這叫做法執。因此,產生這個六道輪回也不太相同,所以[故曰異生性]。這個是心不相應行法的第四個。 [五、無想定,凡夫、外道所修,厭想如病]。這個要注意聽!無想定外道的修行就是說他很厭惡,厭就厭惡,想就是妄想,就是第六意識不斷生滅,剎那之間這個變化很大,他很痛苦,覺得這個得失的觀念,受到外境的影響很大,他一直要把它除掉。如病就表示非常不喜歡這個妄想,就像生病一樣的痛苦。思想、妄想不能控制,就像生病的痛苦一樣,所以,他發這個[出離想作意],只想出離,可是並沒有正確的智慧,反正想很痛苦,我就不想,所以,他對這個作意完全沒有作用。 作意在凡夫來講叫做妄想,在聖人來講叫做妙有,因為作意不是壞事,你說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作意就是起心動念,佛菩薩要起心,也有動念。可是,佛菩薩是從清淨心所起心、所動念的,所以,他出來的,都是雖作意而不作意想。可是,凡夫雖作意卻執著想,認為有一個我的主宰,因此,假設說我們這個水塔裡面的水都是清淨的,出來的水統統是清淨的,佛的本性證悟到平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無所執著、無我法二執,他包括所有的起心動念、作意,沒有一樣不是破除執著的思想。 所以,就算他作意,也無所作意,就是雖作分別而不作分別想。作意就是一種動念,起心動念,可是佛菩薩那種起心動念,跟凡夫的起心動念不同;凡夫是夾帶著無量億劫來的無始的業力,那種以[我]為錯誤的中心思想,來衡量、批判這個人生,產生一種錯誤的演變、推論生命觀的思想,所以,他的作意完全離不開一個錯誤的中心軸就是我執。那麼,聖人不一樣,聖人的作意是因為破除了我執,擺平了法的束縛,完全進入這個絕對的畢竟空,所以,他雖然作意,但是他有正慧——正確的智慧,正知正見的智慧。 這個無想定是以出離想作意,[滅第六意識心],這個滅不是斷,注意聽!這個滅就是暫時的伏,暫時的伏住,不是斷哦!草連根拔起來叫斷,以後不再生,如果草正在長,你拿個大石頭壓下去,這個叫做伏,弄清楚!伏惑跟斷惑是完全不一樣的,伏惑就是煩惱起來,拿大石頭壓下去。斷惑呢是用金剛大智慧,然後,連根拔起,令心無所著,蕩然無存,一切法了不可得,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智覺冥合,智慧當下就是覺,覺就是智。滅第六意識心、[心所,而得之有漏定也。]為什麼有漏?不究竟嘛!沒有正慧的觀照!是暫時的伏住。 [六、滅盡定],滅盡定就是[聖者所修,以止息想作意,]止息想就是用沒有妄想的作意,破除妄想的;就是不是用妄想的作意,就真正的滅,這裡的滅就是斷的意思,由於這是聖果,聖人所修的就是斷,滅掉第六意識就是斷掉第六意識心。外道的無想定,那個滅是暫伏,而佛道的聖者,這是真的斷,[滅第六意識心、心所及第七末那識四煩惱],就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四個煩惱,[而得之無漏定也],得到這個無漏的定。 [七、無想報,於欲界修無想定,而感得色界無想天果報,]在欲界修無想定,而感得色界無想天的果報,[在第四禅天中第三廣果天]。第四禅有九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有九天,現在是第四禅九天裡面的第三叫做廣果天。[五百大劫往於無心]定,[外道計為真涅槃也]。他這無心就是什麼都不想,這跟聖人的涅槃是不一樣,涅槃有妙有,什麼都不想象死人一樣,涅槃的想跟不想都是與空性相應。凡夫外道的想也不與空性相應,他認為沒有粗糙的煩惱,就沒有粗糙的第六意識,這個叫涅槃,錯了。所以,懂般若的人,說或者沉默都懂得般若,不懂得般若的人,說般若也不是般若,說沉默也不是般若,統統不對。[欲了生死,求證涅槃,]想要了生死,證涅槃,[而修禅定者,須知以上三種因果差別,應修滅盡定,而不可修無想定也]。 [八、名身,名者、名詞,诠諸法自性。]名身就所謂用名詞、名相解釋諸法的自性。比如說,花,[一名曰名],一名就是一個字的,[如花、紅、葉、綠,二名(如父子、兄弟)]、姐妹,[多名(如戒定慧、苦集滅道)曰名身]。 [九、句身],名身是一個字或者二個字的,再來就一句一句的,[句者、言句,诠諸法差別。一句曰句(如花紅)],花的紅色,[葉綠。二句(如花紅而葉綠、父子既協力、兄弟又同心)],這一句的,[多句(如父子協力山成玉)],父子共同協力,山也會變成玉,[(兄弟同心土變金)曰句身]。 [十、文身,文者、字母,名、句、文三者,乃色塵上之假相,讀之則為聲塵上之音律差別而已。若起執著,則成文字障,倘能善用,則為文字般若。]就文章的意思,所以,文字變成有名身、句身、文身,這個就是三位的,假立、假設的,字多一點叫文章,字少點叫句,字最少叫作名。 [十一、生],生就是[生無今有],本來沒有,現在有叫做生。[十二、住,有位暫停],有,但是只是暫時的,停住的。[十三、老],老叫做[住別前後],就是立一個靜止時間為標准。[前為少壯,後為]衰老,[老衰],[相續有變異也]。[十四、無常],無常就是[暫有後無],暫時有的,死了就沒有了,[即死也]。[以上四種乃有為法之四相。於身曰生老病死],是不是?無常,有為法的四相,[於物]就是我們的物質現象[曰成住壞空,於心曰]就剎那[生],剎那[住],剎那[異],剎那[滅]。心的話叫做生、住、異、滅,所以,身叫生老病死,物叫成住壞空,心叫生住異滅,這裡面有一個共同法叫做無常。[乃於異生性上眾同分中],異生性就是所有不同的看法裡面,眾同分就是等類的分法,比如說人;異生性,比如說人的看法有所不同,思想不同就人類來講,可是有共同的這個氣氛,共同的頻率就是共同分。[諸行無常上假立,有為法之行相也],就是無常,[無為法則常住不滅,無生死之苦也],無常是心不相應行法的第十四。 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十五、流轉,於因果相續不斷上假立]。因果相續,連續不斷,[如種生芽,芽生根、]根就變[葉]、葉又開[花]、又結[果,果又結種,種復生芽,世間因果相續、循環不斷也]。[十六、定異],定異就是一定不同,肯定它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決定別異之義],決定就是肯定,善因就得善果,惡因就得惡果,意思就是[善因與惡因、善果與惡果,決定別異而不混亂]。你不可能說我今天布施行善而搞了一個壞的惡果,我今天行善一定是善果,今天做惡一定是惡果,這個是決定不會改變的就是定異。[如勤勉決定不能有損],如果你精進勉勵自己,有損就是有所害;如果你[懈怠決定不能有所益],如果你懈怠的話,決定沒有什麼好處。[種甜果決定不能得苦果,種苦瓜決定不能得甜果]。[十七、相應,因果報應。如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因果必定相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這個就相應。就因果、瓜、豆來顯示這個相應的道理出來。[十八、勢速],勢速可以說是一種力量的變化,[勢力速疾義]。有一種力量,然後速度又很快的變化,[有為諸法其因果相續,速疾流轉,剎那不停故名]。勢速就跟無常差不多,但是,無常是解釋著一切,勢速是告訴我們剎那變化的觀念。意思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力量在變化、在推動,剎那變化的推動,但是,它講的范圍,是在因果的相續法裡面講,就因果的相續法來討論、來講,這個無常法是就人、物跟心來討論,這不太一樣。 [十九、次第:編列有敍,令不紊亂,][尊卑、上下、左右、前後、有規矩者,]我們安排[皆此攝也。]要有次第。[二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處所,為色法分齊,]為色法的分法,[人法所依,]就人的這個智慧所依靠的東南西北的定位,[乃於有為諸法因果相續上之處所,]當然有原點、有X軸、有Y軸跟Z軸,[假立方名,空間也。]方也是方向、定位,也是假設的,所謂心不相應行法,簡單講統統是假設的,有流轉、有無常、有定異,是拿別的名相來產生這種心不相應行法的觀念。 [二十一、時]時間也是假設的,[過去、現在、未來,年月日時分秒等,時間也。此乃於有為諸法因果相續上假立者。蓋諸法非在時間中相續,乃於因果相續上假立]。這個要畫起來,要注意聽!諸法不是在[時間]中相續,是在因果相續上假立時間的,簡單講都離不開因果,前因跟後果,所以,有過去因,有現在果,有現在因,有未來果,[而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差別。即法已生已滅曰過去,已生未滅曰現在,未生則曰未來。(真如自性,則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謂無量壽,無量光,時間無量,空間無量也。)] [二十二、數][數者、數量也,度、量、衡諸法之名。一、十、百、千乃至無量,於有為諸法一一差別上假立。]叫做數。[二十三、和合性],和合性就是[於眾緣集會上假立。即眾緣(諸法)和合不相違也。]就是和合不相違。[二十四、不和合性,諸法相違,如眾人不和,]爭執不休,[其事不成。又如油、水,]油倒到水上,油就浮起來,水是水,油是油分得很清楚,[其性不同,不相調合。]叫做不和合性。 最後這個[57心不相應行法略解表]這個就是要讓你看得一目了然,[得:利害得失,命根:生命壽夭,眾同分:種類相似],[異生性]就是種類,[類別不同,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修定須知]有所差別,[名身、句身、文身;語言、文字],[生、住、老、無常;少、壯、老、死,流轉;因果相續,定異;善惡因果,勢速;諸行遷流]剎那變化,[次第;順序不紊],不紊就是不亂的意思,有順序而且不亂,[方;上下十方(空間),時;過現未來(時間),數;一十百千(數目),和合性、不和合性;眾緣和合],底下寫一個[心、心所、色;三位差別(唯識)],就是由心、心所、色法,三位差別就是三位假立,假設成立,差別就是三位的不同,而假設成立,簡單講心不相應行法都不是真的,都是由心王、心所。 [無為法,58無為法釋義。無為法:為者作為、造作義,依因緣所作為之法,名有為法。非因緣作為之法,名無為法。]因緣就是緣起,所謂的由條件構成的統統是有為,有為就是有所造作,所謂生滅不定,非因緣那麼就是說離開這個生滅變化,進入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叫做無為法。[百法中前九十四法,是生滅變化差別之有為的現象,此無為法乃常住不變平等的,為現象界之本體,諸法之實性,故名法性。]簡單講就是[離虛妄無變異,亦名真如。]在這裡可能有很多人誤會,永遠不變異叫做真如,那麼真如就是死板板的,錯了,所謂永遠不變異是因為它不受業力的支配,幻化出無常的現象,真如還是會變化,可是,那種變化叫做妙用無窮,所以,離虛妄無變異這是指對眾生位來講的,可是他離開虛妄無變異,可是這個無變異裡面,卻會變化出無量的常樂我淨出來那就真如。 [蓋有為法是差別的事相,無為法乃平等的理性。]哲學所謂的現象界跟本體界,現象界就是有為法,本體界就是無為法,所謂現象界就是事,這個本體界就是理。[如水入方則方,就圓則圓,方圓為器之相,水本無相。]無相就沒有一定的形狀,就是真如自性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相,在哪裡就以什麼為相,相當體即空,即是體,[無相喻無為法,器相喻有為法。又如海上的波浪喻有為法,海水的濕性,喻無為法。] [六種無為法表解。無為法:虛空]無為,[真如離諸障礙,猶如虛空故。]這是拿虛空來比喻作無為法,意思就是無為法用什麼來解釋呢?無為法就拿虛空來比喻那種無為法嘛!就是叫你的心要像虛空那麼大,虛空就沒有對立的,沒有障礙的,無障無礙,是不是?天高任鳥飛,海闊縱魚躍;天如果很高,任那個鳥飛來飛去的,海闊縱魚躍,這個海的大任憑你這個魚游來游去,就是所謂的虛空,包括一切的遠離對立,猶如虛空從比喻得名,[擇滅;由無漏智揀擇力滅諸雜染故。]由無漏的大智慧分別選擇,來除掉一些雜染,當然這叫做擇滅無為,就是由用智慧來選擇,修什麼法是正的,修什麼法是邪的,[非擇滅;本性不由揀擇,而自清淨故。]叫做非擇滅無為,不需要經過擇滅,就是非擇滅無為,由不得你選擇,選擇是你凡夫的妄想執著,[不動:離前三禅時,滅苦樂受故。]滅掉苦受,還有滅掉這個樂受,叫做不動。無為法,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離前面的三禅,滅掉苦受還有滅掉樂受,那麼就真正的常、樂、我、淨的受,[想受滅]無為法,就是想也除掉,受也除掉,[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故。]離無所有就是所謂四空天裡面的無所有處,離開這個無所有處,什麼都沒有,想受也不行,也不起心、不動念,也不接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想一切法,名叫做想受滅,那麼這個當然就不得了了。 [真如:理非妄倒,故名真如。]這個道理並不是虛妄顛倒的,這個道理是清清楚楚,是真實性的,如如不動的,所以這個是真實之名。虛空無為是[從喻得名],擇滅無為是[依擇非擇],不選擇[比較得名],就擇滅、非擇滅無為,不動是離開一切苦受、樂受,想受滅就是滅掉想、滅掉受,[由離得名],由離開一切的這個苦、樂,想受而得的名字的無為法,[假立之名(依言)],真如是[真實之名]就是離,不是顛倒妄想的名叫做真如,真實之名,[(真如亦是假設之名,其實則非言诠所能及。)(離言)]真如就是離言,真如離言不可說。 [二無我],二種無我,[59二無我釋義及二執表解:[吾人生死輪回之根本為惑,][惑]也就是因為有執著,[有二執,]因為有二種執著,就會產生[二障之別,]是哪[二執]呢?[為我執、]我執就是對這個色身錯覺,以為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每天迷惑在這個錯覺當中,一切的標准以這個定義,以這個為開始,產生一種敵對的意識狀態,以這個敵對的意識,產生強烈的執著,因此,有我執,所以我執就是對人生觀的迷茫,對人生觀的錯誤看法就是我執,執著有一個色身的肉體的我,執著有一個心靈的主宰的我。 佛告訴弟子說:如果有一個心靈在主宰我,那麼你早上想的跟中午想的為什麼不一樣,你今天想的跟明天想的為什麼不一樣,你小時候的看法跟長大的看法為什麼不一樣,如果有一個我,那麼這個我每天都在變化,就色身來講,如果有一個真實的我,你們每天的細胞都在轉換,你必須吃飯,你必須排洩,這樣子每一分、每一秒,沒有一分、沒有一秒不在變化,哪有一個真實的我,因為這種錯覺產生我們一連續的錯誤。所以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正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所以我們會過著一種懲罰,所以對人生不了解的人,生命對他是一種懲罰,他每天都過著懲罰的日子,他沒有一天會過快樂的日子,這是錯誤的人生觀:我執。 [法執,]就是說對這個宇宙觀不明了,因此在每一個時間跟空間的這個交會上,那麼沒有辦法把這個事情透視它,因此,對外境、對山河大地,對整個宇宙的無量無邊的這個星球,其他的他方世界,包括一切物理、化學的元素無法了解,法的執著,所以簡單講對人生觀的迷茫叫做我執,對宇宙觀的迷茫叫做法執,[二障則為煩惱障、所知障。由二執起二障,障得而轉依妙果,二受二種生死苦果。]什麼叫做由二執起這個二障,而障得二轉依妙果? [63二執二空因果],分[染]跟[淨],染就是污染的[因],就變成污染的[果],淨清淨的因,當然就變成清淨的果,[二執]就是[我執]跟[法執],因為我執,所以我們會有[煩惱障],因為錯誤的人生觀,產生無量無邊的錯覺,這個錯覺無論是表現出來的,無論是潛伏的、微細的倶生,那麼都是煩惱,這個法執就所知障,本性無所不知,現在所知道的被障礙起來叫做[所知障],所知障講到講就是該知道的而你現在變成不知道,所知道的被障礙起來,本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在變成被障礙起來,所以這個叫做所知障。 我執的話就變成一個[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的生死,[變異生死]是境界的轉換,沒有真正的生死,只是一個境界的轉換,比如說,菩薩,他就是變異生死,這個菩薩的心境一直轉變,他的貌相就愈來愈莊嚴,今天看,跟明天看的,貌相完全不一樣,他隨時都在變化,因為,他不是一個有執礙的色身,等等有一天,你修行,修到這個[我空],把這個執著破除了,變成我空,知道一切法無我,然後法執破除了就[法空],所以我執會障礙涅槃,我空就會產生[涅槃]的境界。 法執是障礙[菩提],為什麼我執障礙涅槃,這個涅槃有分成四個涅槃,在唯識學裡面講的話,有馀依涅槃、無馀依涅槃、性淨涅槃還有究竟涅槃,這個涅槃,阿羅漢果也是涅槃,佛也是涅槃,但是,阿羅漢的涅槃有有馀依涅槃、有無馀依涅槃,佛的涅槃叫做究竟清淨涅槃,完全不一樣,因此,單講涅槃,這個並不究竟,所以要講菩提,斷了法執就是轉這個所知障變成了菩提,那麼這個菩提就是佛,這菩提就是覺悟,說:我們要發菩提心,就是要發究竟覺悟之心,因此,這個斷了我執,轉煩惱障變成涅槃,斷了法執,轉所知障,就變成菩提,所以由二執起這個二障,障得二轉依妙果,而受這二種生死的苦果。[若破二執,即斷二障,]那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能證二空]也就是[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則了二種生死,得二轉依妙果也。] [二執表解:1.二執:我執,執五蘊為我,]所謂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為我,[此執我的妄見,能引生一切煩惱,故亦名煩惱障。又迷五蘊假合之用,妄執有常、一、主宰、自在之我,故名我執。]所以我們從小:這是我的玩具,這是我爸爸、這是我媽媽,這是我的車子,因為運用了這個名詞用習慣了,每天都在錯覺,肯定的這個錯誤的色身裡面打轉,而且從小一直講到大,不曉得講了幾百萬次的我,一天就講了多少次的我,所以從小到大,就沒有人開導他,這不是真正的我,這是錯誤的我。所以這個執著,一個主宰的我,到臨命終雙手一放,還不肯閉上眼睛,死的時候還有拿一個紅包。人死的時候,還要畫眉毛,畫胭脂粉、口紅,死要面子,人死了,火化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他還要化化妝,好看嘛!所以這個人,這個執,是到死是沒有辦法的。 你叫他說:你現在有錢,拿一點出來布施。他就說:沒有錢,等到他會倒錢了幾百萬,他就會說:唉呀!師父!那一筆本來我要拿來布施的。還加一個恩給師父,你看!多可惡!平常跟他講:喂!我們這裡要買地要幫幫忙。沒錢,no money,等到會錢被倒了,他就有錢,人在該布施的時候,他不肯布施,是不是?他想布施的時候,沒有機會布施,就走上死亡的路線。所以這個我執,那是有情正分其中,有情的眾生沒有一天不死在這個錯誤的見地裡面。[法執:執五蘊法為實有,]實在有一個色法,實在有一個受,實在有一個想,實在有行,實在有一個識,這個就比較微細了,[此法執妄見,]妄見:虛妄錯誤的見地,[能覆蓋所知,而使不知,故名所知障。]所以,這個所知障。[二執之生起,有俱生起及分別二種:2.二執]有[我執]跟[法執],[俱生起]我執跟俱生法執,是[先天的,由夙世習氣而起]。分別起[後天的,由邪師、邪思維而起。]所以你要親近三寶,第一個一定要找善知識、明師,否則的話,無量億劫來所修的這個善根會斷送在這個邪師裡面。 [60由二執起二障表解。二障:煩惱障,由虛妄遍計所執],這個遍計所執就是到哪裡都是執著叫做遍計,包括晚上睡覺他都執著有一個身體是我的,叮,這個蚊子叮右腳,你放心,他不會打錯左腳去的;一個人很愛金錢的時候,當他病得很嚴重的時候,他兩個眼睛還看著那個金庫,所以人到臨命終,一樣被這個錯誤的東西所左右,所以你想要學得自在,要能夠於一切境界。善、惡的境界能夠放得下,你說有錢人好修行,還是沒有錢人好修行,那不是的,所謂富貴學道難,是因為我們容易在這個有錢,富有的境界裡面迷惑顛倒,要是一個大智慧的人,有錢、沒有錢他都能解脫,有錢的人每天開轎車,洋房、大樓,他內在從不執著這種東西,那也是大修行人,你如果是個很貧窮的人,以為:貧道、貧道,貧才是道。那倒不一定,如果你一個人窮光蛋,窮得要死每天執著說:我沒有錢,我很可憐,我需要人家同情,那也不能成道,不是外表有錢、沒錢,不是看這個境界怎麼樣,是看你的心,如果一個很富有的人,很能施捨根本就不執著這種東西,那臨命終一樣放得下,你就是說一個很執著的人,臨命終一把掃把也放不下。 遍計所執[之我(我執)而生此障,]煩惱,我們二十四小時,你注意看!包括你的兄弟姐妹、父母,動不動就:我怎麼樣,你敢得罪我,你怎麼樣,一定指著鼻子是我,指著胸前,這是我,是不是?所以它[有發業潤生之作用,]潤生就是有來世,滋潤來世的輪回,發這個業,我們起先造業,後來業變成我們的主人,我們起先造習慣,後來習慣控制著我們,我們沒有辦法,今天我們不能作主,作不了主嘛!貪心一起來控制不住,嗔恨心一起來控制不住,YIN欲心一起來控制不住,這個就是業。起先我們認為:那沒有關系、沒有關系,到後來業就變成我們的主人,你哪裡有能力主宰,你說你在生氣的時候,我叫你不要生氣,你還編一大堆的理由來抵擋。 無知的定義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可憐的眾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憐,他還會憐愍別人。瘋子、精神病的看到另外一個精神病的說:唉!我有辦法治療你,我畫一張符咒給你喝。其實自己是瘋子,沒有能力嘛!一直想要治療別人,自己沒有辦法先治。所以這個發業就是身、口、意;身、口、意去造業你就會繼續去增長生死的作用。修行一定要掌握一個大原則,就是不准看別人的過失,你都秘密的觀照自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生死的問題,今天別人好,也不能幫助你了生死;今天別人不好,也不能障礙你了生死。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是佛法的外道,就是心外求法,於心外計有善惡、美好、順逆、對立的東西,你把它攝歸回來,唯心所造。那就是處理你的內心,你就處理了一切天地萬物,把你的內在裡面調得很順暢,外在的世界就平衡,而我們一般人是要求這個世間很順,是不是? 希望家裡吹冷氣,老公對我好一點,出了一個孝順的兒女,女兒漂亮或怎麼樣子,要求外境,一個大修行人不要求這些;一個大修行人是調伏自己的內在那種貪、瞋、癡,調伏了內在,外在的世界就和平。想要擁有一個和平的世界,沒有戰爭的世界,那就必須從內在裡面去調伏,眼睛永遠不要看別人,永遠觀照自己,這樣子才不會[故為生死流轉之根本。]那麼就逆轉回來,因此,若真修行人,就是會看自己的過失,[有情因此輪回六道,障證涅槃。(涅槃為寂靜之理)]。 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這個眾生的心不定,你看那個猴子,那個猴子在樹上就是一分鐘、一秒種也定不下來;你看這個魚,魚也一分鐘、一秒種沒有辦法靜,靜不下來,是不是?你看那個泥鳅,一直動。這個涅槃這種究竟的寂靜,是悟到空性的,懂得涅槃不生不滅道理的人,不是只有打坐,他也不一定要睡眠,才能夠使他靜,不需要。一切動態當中當下透視諸法不相到的東西,他秘密的觀照,內心裡面不安住在外面,他安住在這一顆清淨的心裡面,他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慢慢會有消息。你要說把心一直定在外面,每天在干預別人是非、善惡、對錯,那你永遠沒有成佛的一天。所以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有德行的人,德行就包括四個角度,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德一定要從這個慈、悲、喜、捨下手,這個人很有德行,那這個人就是很慈悲慈悲,很能夠喜捨的人。 [所知障:由法執起,為吾人迷惑相續之根本,因此迷惑而不知諸法實相,]諸法的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有,所以諸法實相就是所謂的中道,[障證菩提。(菩提為無漏之智)]。你要發菩提心,就是發無漏的智慧,一個正真發過菩提心的人,他的道念是永遠不會退失的。 [61二種生死表解,二種生死:分段生死,]還有[變異生死,以有漏之善,]有漏之善就是布施後有所執著,如果布施後三輪體空,叫做無漏淨善,這個要分清楚,為什麼有漏呢?還執著一個有我在布施,所以這個有漏之善。就像這個碗裡面裝了開水,底下打一個洞,那麼就慢慢、慢慢的漏掉。比如說做人很好,或者做天人不錯,但是,如果你不懂得惜福,把那個福報花完了,那麼你還要繼續六道輪回。以有漏之善,[不善業為親因,]或者是善,或者是不善,不善就是惡業為親因,親因就是強而有力的因,疏因就是比較弱的助緣,親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的因,[以煩惱障為助緣,所感之三界粗異熟果。]欲界、色界、無色界,粗的異熟果報,粗糙的異熟果報,就是我們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粗陋的、丑陋的四大假合的一個色身。 [蓋三界眾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各隨其業力因緣,而定其形體、壽命、分限段別故,]一段、一段的,今生今世做人,來世做母豬,再來是做猴子,那麼有福報的人,繼續做人繼續修行,或者是生天享受,殺父、殺母、謗三寶的人墮地獄,那就三塗異報百千劫,再回頭是幾時。一段、一段[名分段生死。]再來,變異生死,變異生死幾時境界的轉變,沒有實在的生死,只是心境的改變,沒有實在的生死,[以諸無漏之有分別業為親因,]為什麼講有分別業?因為,分別就是等於不分別,因為,他是由無漏的本性所顯露出來的,所以雖分別而不作分別想,有分別業為親因[以所知障為助緣,]為什麼講所知障?因為,法執沒有辦法完全斷盡,就是到等覺菩薩還有所知障,還有最後一分的所知障,還有最後一分的所知障為助緣。 [所感之界外淨土殊勝細異熟果,]我們這個是粗糙的,這個粗糙的就會生病,頭痛、牙齒痛、胃痛、膀胱炎,這個酸痛、關節炎,這個因為果報是造業來的。阿羅漢是界外的微細的、清淨的異熟果,異熟果就是經過一段世間以後成熟,[其身為變異身。]身就是變異身,實在不是一個真正的色身,他會變異的,很清淨。[菩薩由智慧揀擇,]菩薩因為有智慧的選擇,[迷惑想漸減,]這個[法執]就會漸漸的除掉,漸漸除掉,[悟證(法空)漸增,轉變改易鄙劣身命,]我們這個色身就是這樣子,是不是?像我們跑百米,我們就累得要死,這個天人的話,跑什麼百米,幾百萬公裡,他動一個念頭他就到,他也沒有這個色身,他當然就沒有什麼負擔,[而為殊勝妙嚴,]殊勝清淨的莊嚴。[其身或大或小,其壽或長或短,皆無一定之齊限。以有變異故,名變異殊勝。] 再來[62二空(二無我)表解,二空,我空:即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譯為數取趣。]數: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趨向於六道輪回,取趣就是取著取道,趨向於五趣,趣就是五道,所謂五趣就是等於六道輪回,數數的取著於六道輪回,今生今世來再執著,再繼續輪回,趨向於六道輪回,一次又一次的。[數數取生諸趣故,]數數取生:一次又一次的,投胎六道輪回[亦名曰生。因其無我,故亦名生無我,或名生空。又以無有常、]不是永恆的,[一、主宰之我,故名我空。]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就我空,是不是?[蓋有情之體,]這個體,[為五蘊假合而成,乃生滅變化之法,本來常住不變之我也。]所以,我們這個這個色身就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你講今天的享受,那完全是錯覺,你今天多少的漂亮,多少人家的垂青,多少人家的欣賞,有一天就會消失。在空性裡面所發現出那種巨大的安詳的內斂,那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可以動搖的,不可能動搖到他的道念,悟到空性的話,因為這是變化,根本連執著動一個念頭都不必。 [法空:亦名法無我。以五蘊法,一一皆無堅實之自性勝用,為眾緣和合而成,虛假如夢幻,故名法空。]其實我們修行,如果,能夠在我空、法空下手,那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話,那好辦了,比如說,你的感覺怎麼樣,你的感覺就是受,一切法不受就沒有所謂的錯覺,就不會起疑心。受有正、有反,那麼想的話也是,既然,色、受、想、行、識,這個想也是虛妄的東西,那麼你內心裡面我想怎麼樣、你想怎麼樣,這個統統是虛妄的,因為,你領納外境就加上一種錯覺的想,當然就通過一種錯誤,所謂的選擇都不是正確的。因此,我們應該用正慧,加上我空、法空,然後,以這個安詳的心態,忍辱、耐心,就受一切的順逆二境,這樣子慢慢的長養聖胎,否則的話,我們了生死其實是沒有份。佛在經典裡面這樣講,那麼祖師大德有兩種看法,祖師大德認為要了生死,第一種人是很簡單,並不是困難的,在這個祖師大德裡面他就一直開示你,你只要掌握那種關卡,就像你進去這個黑暗的房間裡面,你找到那個開關,啪!一下子就亮,你一定要用無生法修行,你用這個情緒、這個生滅法,你修到驢年、豬年,你都不會成佛。 無生法:一切法當體即空,諸法不相到,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根本沒有所謂的忍耐,連這個忍的觀念都沒有,這本來就空的,如果有一種東西是實在的東西,你講你能忍它,那是對的,這個世間不是實在的東西,你講忍耐,那是多余的一種觀念,不是實在正確的觀念。這個宇宙如果說我執,人生的我跟這個宇宙的法,如果是實在的,那你來講說:我來忍耐,那是正確的,因為,確實有東西可以忍耐。而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畢竟空,連空都要空掉。空到連空的觀念都沒有,你想想看!你何必去忍耐這個虛假、錯誤的這個世間,你怎麼可以用強烈的二分法來過日子,沒有一點禅意的話,你這個日子怎麼過,你會痛苦不堪,你會不曉得怎麼樣擺平自己?所以,不處理就是最好的處理,不擺平就是最好的擺平,你硬要一件事情把它復雜化,這個事情就會沒完沒了,該處理的事情處理完,就馬上停,所以,這個中道沒有定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是正確的。 第一種主張修行是很簡單的,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困難,但是因為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那麼長年累月生活在一種痛苦、煎熬的怎麼樣?錯覺當中,這個就所謂的習慣性的思想,所以我們想像,第一個要知道空,第二個要斷習氣,進入要斷習氣的階段,你雖然知道這個空,但是,那個習氣會支配著你,那麼要一次、一次減。比如說,以前一個禮拜生氣七遍,每天都生氣嘛!我現在生氣二遍,這個就叫做修行,你有在進步了。第一個要悟到空,第二個要斷習氣,那麼這樣子的話,你說修行哪裡有困難?不困難。第二種叫做認為修行很困難的,這個比比皆是,幾乎你所到之處,他們都認為修行很困難,為什麼修行很困難?苟且偷安、姑息養奸,對不對?錯誤不改,然後煩惱又不斷,增長自己的惡的習慣說是灑脫,沒有辦法,你到死你也沒有辦法。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忍、能夠示現一切的外相,那麼能善、能惡,能善就是能夠行善,能夠包容惡,不是能惡是去干壞事情,不是這個意思。能善能惡、能忍能我,能夠忍就是執著沒有一個我,也可以讓別人講話的余地,意思就是說一個悟到空性的人,他的內在裡面沒有對立的東西,他能善能惡、能冷能熱、能饑能飽、能男能女,能教人也能被人教,教化,是不是?能夠教化別人,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建議,這才叫做大丈夫,這才叫做真正進入道的一個本來面目。而我們不是,我們沒有這種能耐,我們只講別人,而不接受別人的建議,這個沒有辦法的。 有的人是認為這個世間很苦,想修行他覺得很難,他為什麼覺得很難?他找不到門路,他也念佛,可是他每天就干涉別人,每天都是煩別人的事情,他不煩自己的生死,那當然沒有辦法嘛!你找不到門路,所以,修行變成情緒化的高低,感情跟理性好像水火不相容,今天理性強一點的,多念一點佛,明天感性比較強的,破口大罵、生氣,這個就是感性作用,脾氣暴躁就感性作用,完全喪失理性,就不念佛,對三寶失去信心,那麼用情緒化,用感性修行的人,叫做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這個就是喪失的關卡,著相而求,執著外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你就是修一大阿僧祇劫,百萬阿僧祇劫,你一樣沒有辦法成道的,因為煮砂不可能成飯,所以,修行的根本的因你找不到,那個無相法,空的入手法,包括你修一切法:念佛,統統必須用無相法,那《彌陀經》為什麼叫你執著,他是叫你執著於不執著,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叫你事一心,叫你理一心,那個執著不是這個世間的執著,你要弄清楚, 因此要用我空、法空的修行法。 [附錄:唯識名相略解,三自性表,三自性:遍計所執性,由彼彼虛妄分別,]彼彼就是外在的境界,一個接一個叫做彼彼,[遍計種種所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別。]如果是我或者是法,自性有所差別,意思就是說這是杯子、這是桌子、這是椅子、這是我、這是我的金錢、這是我的家人、我的兒女,這個遍計所執,到哪裡都執著;遍計所執簡單講就無所不執著,你要是講:你們為什麼無所不執著?因為,錯誤、虛妄、分別,弄不清楚,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連隔壁的人,沒有他的事情,他也每天都在替別人煩惱,唉喲!隔壁我們家住一個少女,據說她已經嫁了五、六次,奇怪!她怎麼現在還在換呢?如果我的話,我頂多換十次,她怎麼換的,才換七、八次,每天就是隔壁的怎麼樣,阿嬸婆怎麼樣,七嬸婆怎麼樣,阿伯怎麼樣,每天都在搞這些。其實我們有時間,修行有的是時間,你只要把電視濃縮一下就得了,哪裡講修行沒有時間,造業就很有時間。我們修行就講沒有時間,要來聽經聞法,no time,沒有時間,所以,這個遍計所執,是眾生所喜歡的。 [依他起性: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等皆依他而起。]那麼這依他起性就是包含了遍計所執跟圓成實性,這叫依他起性,就是眾緣所生出來的,比如說,我們這五蘊身,根身、器界、種子,所生出來的心王,就是八識心王,還有五十一個心所:體,以及相見二分,相分就是物質,見分就是精神,無論一切的物質跟精神,有漏的煩惱或者無漏的智慧的聖者,都可以說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緣起,仗著因緣而起的,如果因為本體是不可說,本體是無相法,如果不藉著依他起的話,不能顯示出本體的妙用。[圓成實性,於依他起性不起遍計執,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簡單講在緣起法裡面的當體,你悟到我空、法空,就是涅槃。圓成實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圓滿的涅槃狀態,就是進入菩提的狀態,就是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緣起法,即菩提。你悟道就變成圓成實,你不悟的話,菩提即煩惱,圓成實性就變成遍計所執性。 [四緣表,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所以因緣:[有為法之能親辦自果者。]這個很重要,有為法能夠親就是強而有力的引出自己的果,親辦自果者,這種力量很強,強到能引自果,可以引出自己所造的果報。比如說,你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就是這個意思,善因,有為法就是生滅法,生滅法裡面能夠引出自己的果報的叫做因緣。[有二,種子:本識中親生諸法功能差別。]本識:所謂的第八意識,第八意識中親生諸法功能差別,一切都是種子,善因這個種子要有一個觀念,一切都是種子,根身、器界、種子,起現行的叫做識,沒有起現行的叫做識種,善因我們稱萬法唯識,就是這樣子。[現行七轉識],為什麼講轉?因為就像台風一樣,七轉識也是包括在第八意識裡面。簡單講,七轉識無論你怎麼轉,都離不開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大海,無論你起什麼波浪,所有的浪都是海水;七轉識就像海水一樣的起這個波浪,但是所有的波浪離不開大海,大海就是第八意識,簡單講七轉識就是第八意識種子起現行的,就是這個意思。 七轉識[及彼相應現],因為它有相應的種子起這個現行,[行,能熏生自類種子。]到第八意識,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如果,我們對唯識有興趣,我們把天台宗的《教觀綱宗》講完,有兩本嘛!還有天台的簡介,我們就用一年的時間講唯識,就講《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八識規矩頌》、《唯識讀本》、《成唯識論》等等這一些來研究。以一年的時間來研究,整年都是研究唯識的,那麼這樣子的話,可能對大家的修行,這個經教方面就會有很大的幫忙。要不然,師父剛剛念這個什麼,本識中親生諸法功能差別,七轉識什麼,你很認真聽,但是聽不懂,因為,沒有唯識的底子,你講來講去都是名詞,你用那個名詞來解釋這個,那個也是名詞,是不是? 一個從來沒有來過高雄的人,你知道文殊講堂?不曉得,文殊講堂就是從民權路,傻瓜!他從來沒有來過文殊講堂,你講什麼民權路、講什麼一心路,他怎麼搞得清楚,意思就是一個人沒有唯識的底子,你用什麼東西去解釋它,什麼東西都是很陌生,你怎麼解釋也搞不清楚,所以,聽不懂是很自然的,聽得到騙人的,開玩笑,我都聽不懂,你聽得懂。不過,當法師,聽不懂就很慚愧,是不是?當法師的,人家來供養,接受人家的紅包嘛!他們不接受人家的紅包,聽不懂很正常,我們拿人家紅包還聽不懂,看在紅包的面子上,我們要用功一點,我何德何能接受人家供養,是不是?在這個經教上要下一點功夫。 底下,等無間緣就是[八現識],就是八識起現行,[及彼心所,]相應的心所,[前聚於後,]前面跟後面,[自類無間],同一類的。[等而開導,]開導前後相通,前面引導後面的名叫做開導,[令彼定生。]一定生出來的,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只有心法有,色法沒有等無間緣。再來,所緣緣,所緣第一個緣當動詞,主動的去,能緣,第二個緣是名詞,大部分是指境界,被攀緣的境界,能攀緣的境界;你所攀緣的那個境界,所緣緣大部分是這樣解釋,底下[若有體之法是帶己相之心,或相應之心所之所慮所托者。]比如說我們這個色身所緣,若有體之法,若我們這個色身或者心法,帶己相之心,你有這個自己的相,還有自己當然有這個相,當然就是怎麼樣?當然就還有相應的心所,心王跟心所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所慮所托:所依托的。 [有二:親所緣、疏所緣],親所緣就是強而有力的因緣法,疏所緣就是比較弱的因緣法。[緣:與能緣體不相離,]能夠攀緣的這個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見分就是精神,所謂一種執著的狀態,執著的一種內在的心法叫做見分,就是精神作用,所謂的作意一切,就是統統是講見分,就是見分等內所慮托的,一切的心所:心王、心所,[即見分等所變之相分。]由心王、心所所影現出來的相分,這個緣是這樣子。那麼第二個[緣]呢?[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引內所慮托。]能緣的這個體雖然跟他相離變成一個對象,為質就是他的一個對象,第一個是能緣,第二個緣就是他能緣的對象,但是,雖然兩個緣把它分開,但是第二個緣,可以引起第二個緣的內所慮托,內所慮托就是會產生起心動念。所以,簡單講就是所緣緣,第一個緣有主動的,執著的能力,而第二個緣是配合第二個主動的執著的能力,會引起第二個緣字,中間那個會引起上面那個緣字的,這個心境內慮的東西,所緣緣就是這樣子。 再來,就增上緣,增上緣就是增加一點力量,比如說,這個田地,這塊土地種植了很多,裡面有雜草,把雜草除掉,那麼就增加了一些生產,增加了一些養分給這一些,比如說,土豆、花生、花、水果等等這一些。所以,除草就是增加一點力量,學佛也是,你找到善知識,你找到好的道場,那麼你就[有勝勢用,能於余法而使令生。]能夠使其他的法使他們產生出來。 [識四分表,識: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是不是?萬法唯識,那麼相分也是識所變現出來的,所以,相分底下,[識所變現於心內之影像,所緣為義。喻如物品。]其實就是我們心內自己的影像,而我們誤認為有實在的外境,是因為透過二分法的我執跟法執,強烈的把本性的物質跟精神分開,是因為我們把它隔開。《楞嚴經》裡面講,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如果你認識你的心,這個大地沒有所謂的土,這土都是你心境的東西,哪裡有真實的土。所以,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也就是把一切的萬法的相都歸咎在你的心。比如說,我們晚上睡覺,睡覺的時候做夢,夢到開車子,夢到揀到這個錢,很高興,夢到很恐懼的,或者夢到什麼佛或怎麼樣子,在這個夢境裡面什麼統統有,一醒過來,什麼統統沒有。當我們有一天覺悟成佛了,你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看的什麼都沒有,萬法寂靜,當處就是,你在紛紛擾擾的這個宇宙人生裡面,是你自己的心不清淨,當下就是完全清淨的。沒有所謂的受、想、行、識,一切的感受都是錯覺,一切的想像都是錯誤,一切八識的心王都是分別,自我分別的。 簡單講,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心取自心,自心就是我們的見分,取自心:執著自己影現出來的境界,自己的心的精神,而取這個自心,自己影現的物質,非幻成幻法,本來就不是虛妄,本來就是清淨如實之境,成幻法:成為虛妄的,變成實在有的境界。透過我法二執,把這個山河大地,變成是真實性的東西,就像你晚上在做夢,噢!你拼命的跑、跑,醒過來結果沒有。就像有一次,我晚上開水喝太多了,結果,這個膀胱無力,想上廁所,在夢境裡面一直想上廁所,一直找廁所,你知道嗎?在夢境裡面一直想找廁所,後來,找到廁所,還沒有找到廁所的時候,下大雨,下大雨的時候,噢!很急嘛!沒有辦法,因為下大雨,反正雨聲、尿聲都聽不清楚,我就在路旁就唰……結果,濕掉了,噢!怎麼是在床鋪上,這明明在境界,尿急,夢境就想拉尿,你看!這個很真實的東西,拉下去,在床上,趕快忍住,爬起來,忍住,沒辦法,對不對?拉了一、二滴下去。所以,這個境界就是說沒有真實的境,我所有一切境怎麼樣?唯心所造,好、壞都是我們的分別心,如果你悟到這一點,那日子好過了,你也沒有敵人,也不會仇視。他對不起你,大家保持一個距離就好,你也沒有報復的心理,因為,唯心所造,你想善的,那你就是善的,所以,要給人希望,不要給人失望,給人善意,不要給人惡意,因為,你給別人惡就是給自己惡,唯心嘛!你動一個惡,那就是等於使自己惡一樣的道理。 就像你這個含血噴人,還沒有噴到對方,你的嘴巴就已經怎麼樣,已經染污了血,你的心,你仇視別人,你還不能讓對方倒,他沒有死,你就先死,你恨死別人,那死的是自己,因為,你恨別人,別人不知道,你嘔死,自己在那裡團團轉,所以,萬法唯心所造,你怎麼想,那就是什麼境。善於照顧自己的心性的人,是不容易隨外境所迷惑的,善於照顧自己的人,是絕對不會被外物所迷惑,這個高僧大德吃得很壞,他也一餐;吃得很好,他也一餐,他怎麼樣都可以過日子,他才不會被礙到。世間人是大魚大肉的吃,他還是很不舒服,有一天,沒有吃到,他就會很難過,大修行人有吃,也這樣過日子,大魚大肉的吃,豐沛的吃他也這樣子,當然,這只是方便講。 比如說,今天吃素吃好一點他也這樣,明天講經說法很忙,買個包子啃一啃也這樣子,為什麼?才不會因為吃多、吃少、吃好、吃壞而起這個煩惱,反正能夠使這個軀殼,透得過去就好了,因此,這個相分完全你的內心所變現出來的,見分:[心性明了,能照前境,能緣為義。喻如工人。]相分就像這個物品,有質礙的,見分就像這個工人,工人會搬來搬去,工人專門搬這個物品,自證分:[指見分以為自用,對見分再加以認識的作用。]就是說見分,自證分就是認識見分,指見分以為自用,自己的作用,對見分再加以認識的作用,[喻如董事長。]董事長監工,看著工人怎麼做,再來,證自證分。[緣自證分之內緣作用,]內緣就是內緣自證分,自證分當作體,證自證分就當作用,[能證知自證分者。]就是自證分證明見分,證自證分證明自證分,自證分又證明證自證分,反證回來就不需要再立第五分,所以,能證知自證分,[喻如董事長夫人。]董事長夫人專門管董事長,董事長專門管董事長夫人,兩個人互相管來管去的,牽制的。 如果我的話,那不可能,一個月給你三萬,你給我靜默,你是女人,你管什麼事,拿去用,這就好了,你管什麼,你要什麼你講,我要轎車,轎車買給你,對不對?你就是不可以管事就對了,你還有什麼條件?你要扮得美美的,kiss me口紅,太陽水粉餅買一打卡車給你抹,看你怎麼塗都沒有關系,你再怎麼塗都是那張臉而已,心不美,塗那個有用嗎?人的漂亮氣質,她才不是看外表的,出家人也沒有化妝什麼,出家人有時候看起來,他就是很有氣質,不一定要外表,不過,外表也很重要,是不是? [性境],這個性不是本性的意思,就是一定的、實在的意思,實在的境界,[性境:或事或理顯現不虛,純其性質非從計度],不是從推度而來的,[從實種生,]實實在在的,[可現實作用,前五塵是。如山色、鐘聲等。]山我們看得很清楚,鐘聲我們聽得很清楚,性境。[帶質境],帶質境就是[依於本質],就是有對象但是看錯了,比如說,依於本質就是對象,晚上在這個樹林底下,很陰暗的地方,實在看到樹在搖動以為是鬼,有這個本質,這樹就是本質,[起別異解]就是錯覺,起錯覺,[解境違質而帶彼質],解境違質,要了解這個境界,可是違背了本來的本質,但是,卻含帶有對方的本質,因為樹而引起的這個鬼的錯覺,如果,沒有這個樹的這個本質,就不可能產生這個錯覺,就變成空空蕩蕩的,因此,叫做解境違質,違背了本來的質,但是,又必須要帶著彼質,而如果沒有這個樹帶這個樹的質:彼質,那麼就不會誤解成鬼。 [於五塵上之錯覺,如夜暗暏物,疑是遇鬼。獨影境],就是[不仗本質心緣三際],不仗本質心緣過去、現在、未來,[體不顯現],沒有任何東西,[心起影像]就是自己想的,[獨頭意識所緣法塵,如夢幻泡影陽焰等。]比如說,自己坐著就想:我要是個國王多好,我要是出家當尼姑的話,要當王,尼姑王。自己在觀想,人家點三點,我要點十二點,後面在點三點,很遠遠的就看到我,知道我是個尼姑王,左、右再點三點,總共加起來就十八點。自己想像,想像說我如果是一個皇後的話,然後,自己照照鏡子,顧影自憐,像我這般如此的美,嗯!當皇後也不錯,自己在想,自己看一看,獨影境就是自己幻想,幻想成科學家、美女、皇後、國王,或者幻想說他已經現出家相了,自己在那邊想的,或者想五百年後的事情,想的都是龜毛兔角的。烏龜沒有毛,兔子也沒有角,想像的但是這一些不實在的叫做獨影境,獨影境換句話說就是第六意識的幻想,沒有任何根據,自己想的。 [五重唯識觀表,遣虛存實觀],遣虛妄的,虛妄的就是遍計所執,存實,依他起性是實的。遣遍計所執,存在這個依他而起性、圓成實性的,底下[心外諸境,體用非有],心外面的境界,體跟用是不能說它有的,因為它是[遍計所執]應當[(遣),心外諸法,體用非無],也不能說它沒有,因為仗著緣起而生的,也不能說心外諸法否認它,[依他圓成],依他起圓成實性,所以,要遣除這個遍計所執,保留存在,依他起而圓成實。 再來[捨濫留純觀],捨濫,這個濫,[相分為所緣之境(捨)],相分是所緣,所攀緣的境界,這個要捨,也就是說外在的境不是實在的,純就是完全是這個精神作用,完全是[後三分(留)],後面的三分就是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捨濫,濫就是會混淆的,會使你誘惑你的,會使你迷茫的叫做濫,那麼就是境界,相分就是境界,就是捨掉境界,單單留住你的精神,就是唯心,留住你那個心。意思就是說境完全是虛妄的,你要注意就注意你那一顆心,所以,相分是所緣的境我們要捨,後面三分就是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為能緣之心(留),攝末歸本觀],這個末是[見相二分從識分起(攝),識自體有能所二取(歸)],能取跟所取。譬如說,蝸牛的身體是自體分,蝸牛的兩個角是見分跟相分,那麼見分跟相分收歸回來,那麼也是在蝸牛的身體,所以,這個攝末,攝這個見、相二分回歸到自體,簡單講一切物質、精神的作用,都離不開你的本體。見、相二分從意識分別起,這個要攝歸回來,識的自體,它有能取跟所取,有能以及所,所以,要把它攝歸回來。 [隱劣顯勝觀],這個是就心所跟心王來比較,心所是劣,所以心王是勝,把心所那個作用,把它放下;隱就是放下,單單顯勝就是存在八識,就是你一念看出去的時候,統統不要起心,不要動念,就是不加任何的心所,只有作意,那麼一切境界本來就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一切的作用,實在講是心所的作用,貪、嗔、癡、慢、疑、善心所,統統是心所,五十一個心所在作用,當你看到第一眼不動,那就是只有八識在作用,心所完全沒有作用,就是保持如如不動的時候,[八識心王各有心所為臣(隱)],隱就是使它不要有作用,不起心、不動念的意思,[八識自體各稱心王為君(顯),遣相證性觀],相是指八識心王,[八識心王是依他起之事相],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是依照本體而迷了,動念所以變成八識心王,這個要[(遣),事相]當體即空,就是[實性為二空之],當體就是[圓成實],這個要[證],遣相證性識。 好![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依[遣虛],遍計所執就所謂的虛,依他起自性、圓成實,這個就是[存實],存的,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個要存實。那麼依他起自性,不是[境]就是[心],那麼境要除:[捨濫],心要[留純],這是第[二]個功夫,第[三個呢?自證體]就是[歸本,見相用:攝末],末就是見、相二分,回歸到自體分,就是見、相二分收歸回來,就是所謂的自體分,回到這個本:自體分,第[四]個呢?[心王]跟[心所]的比較,心所是[劣]要[隱],是存留在心王。意思就是只存第一念,當下第一念,[顯勝]心王:八識,一看到,不要動念,心所是第二念,心所第二念就是繼續造善、惡業;心王,一看是第一念,心所馬上連接的出來。所以,你只要看到不動念,完全放下,就只有八識在作用,一切的業統統不作用,不思善、不思惡,就怎麼時,就這個時候即見到本來的面目。 [識相]:八識除,本性就顯現出來,事相:[遣相,識性]就是圓成實性,就是[證性],最後,[轉識成智表,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顧名思義就是成就一切所作的,我們是壞一切所作,眼、耳、鼻、舌、身,所作都是造業,成所作就成就一切所作的,為什麼?[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就是成所作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統統成就一切眾生。[第六識:妙觀察智:]我們第六意識是妄想,妄想、分別,剎那之間的一種虛幻的,一種錯誤的思想,而轉識成智以後,第六意識就變成妙觀察,妙觀察顧名思義就是不可思議的觀照力量,簡單講就是這樣子。能夠觀照眾生的根機,能度、不能度,因緣成熟、因緣不成熟,這就妙觀察。我們哪裡有妙觀察,要稱得上這個妙,還可不簡單的,我們就笨,沒有所謂的妙,我們這第六意識就笨笨的。 底下,妙觀察智,[此心品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都能夠得到自在,[第七識:平等性智:]平等性智這個是根本,平等:不高也不低,沒有我、也沒有你,沒有這個你、我、他,統統沒有,如果,你要下手的話,在這個地方要多下功夫,平等性智:不要瞧不起別人,也不要自己太高傲,不要自己太謙卑,要保持一個坦蕩蕩的,平等就是平常心,坦蕩蕩沒有掛礙,這個可以說極度的快樂,平等。 [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在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所以,眾生有情示現這個受用身土影像差別,意思就是證得了平等性智,眾生這個有情,看他的功夫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看得不一樣,所以,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為了度眾生嘛!但是,他到哪裡都是平等,這平等就如大地。在這個小乘的《四阿含》裡面有講,大地之心如什麼?譬如說,有牛走過去,拉了這個牛屎,大地也不反應;有人把金塊、項鏈丟到大地,大地也不執著;有人種植了香,大地也是承受了這個香,有人灑這個糞便、尿液,大地也承受這個尿液、糞便,一切都不動念頭。如果,你能學習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就是根本,勸勸你們有空,多誦誦《金剛經》,看看《六祖壇經》,那絕對在修行的這個道路上,絕對百益無一害,尤其《金剛經》它很短,誦到快的人十分鐘以內就可以把《金剛經》念完,《金剛經》講的無相法,那是太棒了。《普賢行願品》講完,我們就講《金剛經》,所以,這個平等性智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的人,要好好的用功。 [第八識:大圓鏡智: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這個不容易的,這個大圓鏡智除了佛以外沒有辦法,[不忘不離一切境相,]這個不是不愚,離的意思,不忘就不會忘記,不必忘記這個境界,但是,也不離一切境界,簡單講就是[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不忘而且不離一切境相,你要修菩薩行的人,你離一切境界,跑到深山去躲起來,那哪裡是菩薩,菩薩有跑到深山去躲起來的嗎?菩薩一定在熱浪滾滾,這個五欲六塵裡面普度眾生。 《百法明門論》,就講到這裡結束,我們研讀班的去年講過這個《般若心經》、《八大人覺經》、《唯識簡介》,還有《百法明門論》四門,因為這個是最基本上的功課,大家一定要了解。再來,我們必須以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研究天台宗的思想,為什麼研究天台宗的思想,所有的五重玄義,包括《法華經》,都是用天台的注解,天台宗的判教,五時八教如果你弄不懂的話,經典你看到一半會迷迷糊糊。藏通別圓: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頓、漸、秘密、不定,這個一定要弄清楚,什麼半字教,什麼滿字教,藏教講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這個一定要弄懂。為了使大家能夠深入經藏,所以,我必須比較辛苦一點,要開這個天台宗,天台《教觀綱宗》,那麼天台《教觀綱宗》,天台宗的思想在佛法八大宗派裡面,是列為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門。華嚴還比較少人研究,因為,華嚴深奧,華嚴的十玄門深奧;這個天台的,幾乎到處都有人在研究,基本上的教義弄不懂,將來看經典就會很困難。唯識目前來講,台灣省沒有人弘揚,台灣省缺少弘揚的兩大宗,就是唯識跟律宗,戒律:戒律學,一般戒律的話,大部分是對出家人講的,平常的在家居士都是講五戒、八關齋戒,還有就是菩薩戒等等,在家的菩薩戒,台灣省最多弘法的,就是淨土宗,講最多的就是《地藏經》,地藏法門,講《藥師經》、《普門品》、《彌陀經》,最多的大概是《彌陀經》。 因此我們已經把基本上的課程到一個段落,我們教義把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還剩下《普賢行願品》沒有講,五經一論基本上的十四講表、唯識、百法,統統一個段落了,現在要八宗同時下手。再來,淨土宗講完了,我們要在禅宗下手,禅宗要用一年的時間,《金剛經》、《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永嘉禅宗,永嘉《證道歌》,再來講《六祖壇經》,尤其是《六祖壇經》,列為非常重要的課程。再來達磨祖師的這個禅,禅宗必須用一年的時間,把禅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本、一本的研究,淨土宗我們已經有一個觀念了,五經一論已經有一個觀念,禅宗要用一年的時間不止,禅宗要很長的時間,再來天台宗,我們用一段時間,再來,這整年就講唯識。到最後我們就講《楞伽經》,《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再來講《楞嚴經》,再來講華嚴思想,你一生一世的功課,差不多就師父告訴你的這一些功課。那麼其他的,比如說,講到這個《四阿含經》,阿含的思想可以隨各人的。 我們有因緣我們講這個《大智度論》,那麼我一生一世如果把這些經典講完也差不多快死掉了,也不可能講那麼多經典,所以,跟著師父需要很長的時間,要跟著師父學道,必須要很長的時間,沒有那麼容易的,這是把我的理念告訴大家,所以這個聽經聞法,當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但是,我們念佛不會斷,星期二的共修,我們講講故事,勸勸念佛,講印光大師的全集,講死亡的處理,我們就是在道。修行上以淨土為主,其他的,星期六的課程就開得比較深奧,最主要是成就這些知識分子,星期日、星期一開的課程是成就上、中、下的根機,那麼《楞嚴經》一定要講,但是《楞嚴經》沒有三、五年佛學的基礎,那完全看不懂,所以,我們在不開《楞嚴經》是有我的原因,等到你把禅的思想、淨土的思想、天台的思想、唯識的思想,都弄清楚了,我們再來看一點華嚴,再來看《楞嚴經》,那就易如反掌,那麼你今生今世你就可以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