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目錄 編注者序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信願法師 編注 目 錄 編注者序 前言 壹、明發願人位 貳、顯能發之心 三、歎所發無上 肆、會諸譯不同 伍、述本願大綱 陸、列諸家異解 柒、明真假分齊 捌、示所被通別 玖、辨述成有無 拾、顯正覺功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頌 第 一 願、無三惡趣願 第 二 願、不更惡趣願 第 三 願、悉皆金色願 第 四 願、無有好丑願 第 五 願、宿命智通願 第 六 願、天眼智通願 第 七 願、天耳智通願 第 八 願、他心智通願 第 九 願、神足智通願 第 十 願、漏盡智通願 第 十一 願、必至滅度願 第 十二 願、光明無量願 第 十三 願、壽命無量願 第 十四 願、聲聞無數願 第 十五 願、眷屬長壽願 第 十六 願、無諸不善願 第 十七 願、諸佛稱揚願 第 十八 願、念佛往生願 第 十九 願、修諸功德願 第 二十 願、系念定生願 第二十一願、具三十二相願 第二十二願、還相回向願 第二十三願、供養諸佛願 第二十四願、供具如意願 第二十五願、說一切智願 第二十六願、得那羅延身願 第二十七願、所須嚴淨願 第二十八願、見道場樹願 第二十九願、得辯才智願 第 三十 願、辯才無窮願 第三十一願、國土清淨願 第三十二願、國土嚴飾願 第三十三願、觸光柔軟願 第三十四願、聞名得忍願 第三十五願、女人往生願 第三十六願、常修梵行願 第三十七願、人天致敬願 第三十八願、衣服隨念願 第三十九願、受樂無染願 第 四十 願、見諸佛土願 第四十一願、諸根具足願 第四十二願、住定供佛願 第四十三願、生尊貴家願 第四十四願、具足德本願 第四十五願、住定見佛願 第四十六願、隨意聞法願 第四十七願、得不退轉願 第四十八願、得三法忍願 四十八願之總結:三重誓偈 拾壹、舉往生實例 一、本願念佛 潇灑往生 二、玉桐居士 往生紀實 三、往生之前 極樂已現 四、本願安心 絕症猶喜 五、病重無力 終捨雜行 六、本願安心 判若兩人 七、棄邪歸正 一月往生 八、念佛老人 安詳往生 九、悲傑居士 往生紀實 十、惡不能障 彌陀救度 結語:聞佛誓願 深思起行 後記:敬請深思 本願名號 編注者序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乃以魏譯《無量壽經》為本,參閱諸譯及古今注疏編注而成。言阿彌陀佛者,能發之佛也;言四十八願者,所發之願也;言精解者,精妙不粗,直取幽微之奧義;精純不雜,廢捨聖道之異解,偏依善導大師本願他力學說而解也。 《無量壽經》現存五譯,清朝沈善登言:「魏譯文辭詳贍,義理圓足,故自來講家多據之。」凝然大師《淨土法門源流章》雲:「雖有五本,中國、日本,世多依行、讀誦、講敷、造疏、述義、舉世競翫者,只康僧铠譯《無量壽經》而已。」故各家注疏,多依魏譯。我國古德多為小本彌陀作注,至於大本之注者僅隋《淨影疏》、唐《嘉祥疏》兩家。又新羅國亦僅有《璟興疏》、《海東疏》兩家。然而,東瀛之注,卻達三十余種,且多遵善導大師思想,可謂彌陀之光,盛照日本。 信願乃一垢質凡流,學養俱劣,但於弘法布教,利生益眾,確是殷切,一片赤誠,誓弘本願傳三世,願布名號遍十方,故多年宿願,欲批注四十八願刊布流行,廣傳有緣,然彌陀佛智,深廣無涯,二聖不測,菩薩難明,況我下愚,故解此弘願,不敢識心自用,曲解佛意,遂參閱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璟興大師《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性梵法師《無量壽經講義》、聖印法師《無量壽經講話》、黃念祖《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丁福保《無量壽經箋注》、道隱法師《無量壽經甄解》、觀徹法師《無量壽經合贊》、性海法師《無量壽經顯宗疏》、慧雲法師《無量壽經安永錄》、月珠法師《無量壽經光贊》、峻谛法師《無量壽經會疏》、圓澄法師《無量壽經玄談》、白辨法師《無量壽經集解》、禮阿法師《大經聞書》、了慧法師《無量壽經大意》、源空上人《彌陀本願義疏》、靜照法師《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釋》等疏。如上諸疏,或有詳釋,侃侃而談;或有略解,取要言之;或有以二力義趣闡述,或有以他力宗旨理解,信願恭讀之後,撷其大旨,吸取精髓,下筆為注,姑名「精解」,尚望十方高士,指正垂教。 四十八願,乃彌陀如來,因眾生苦,起無緣慈,興大悲心,為破眾生無明,令得無上大利,而超發之弘誓大願。此大誓願,從佛心出,願願利生,妙德難思;心心為眾,恩深難量;豎該三界,橫亘四生。其殊勝微妙具有下列特色: 一、教理含該三藏法典 彌陀法門,四十八願,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根據《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雲:「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印光大師言:「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道隱法師《無量壽經甄解》雲:「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此謂《華嚴》、《法華》兩經是此經之導引,此經所說四十八願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經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故世尊於《無量壽如來會》言:「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言廣大微妙者,即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含該三藏法典,總持一切法門也。 二、行持統攝六度萬行 道綽禅師《安樂集》判佛一代教為聖道、淨土二門,聖道即萬善諸行法門,淨土即念佛往生法門。而彌陀四十八願,攝機萬無漏一,故十方眾生,造何生因,行何法門,專雜不論,聖淨不分,一律濟助,如第十八念佛往生願雲:「十方眾生,乃至十念。」又如第十九修諸功德願雲:「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又如第二十系念定生願雲:「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又如第二十二還相回向願雲:「游諸佛國,修菩薩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又如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雲:「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又如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雲:「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又如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雲:「常修梵行,至成佛道。」又如第三十七人天致敬願雲:「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又如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雲:「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又如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雲:「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又如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雲:「所欲聞法,自然得聞。」由上諸願可知,不簡自國他國,四十八願之行持,統攝聖淨二門一切諸行。 三、果證位極無上菩提 彌陀弘誓大願,其究竟極處,即欲令十方群萌,得證菩提,位極佛果,此悲心本懷,超世無上,可從願文悉知,如《無量壽莊嚴經》第一、十八、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三等願言:「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梵語,漢文翻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果也。又第十五願言:「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十九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二十願言:「令彼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二十四願言:「令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二十二、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等願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三十三願言:「不久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三十五願言:「皆令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余諸願則皆言:「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文言不久悉成、一生令得、速得成就、令彼速成,皆是彰顯法藏大悲,欲令眾生,往生其國,速疾成佛。淨土法門之易行疾至,當生成就,實乃源自法藏之超世大願也。 四、法教廣被三界六道 四十八願弘誓妙法,其根本精神,乃在攝凡為主,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言:「一切外凡人,皆得往生。」道綽禅師《安樂集》言:「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故彌陀教法廣被六凡,願文隨處可見,如第一無三惡趣願,《無量壽莊嚴經》雲:「所有一切眾生,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此明誓言急救之對象為三毒眾生,四聖不墮三途故,不需弘發此願。又如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大阿彌陀經》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此舉天、人、畜生三道代表六趣。又如第十九修諸功德願,《平等覺經》言:「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既言前世為惡,即知是凡非聖。又如第三十五女人成佛願,《無量壽莊嚴經》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女人,若有厭離女身者。」此舉女人代表煩惱障重之凡夫。 五、化時流傳永世不滅 四十八願所成就之彌陀名號,乃由法藏菩薩誓願自立,《無量壽莊嚴經》言:「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無量壽乃漢文,阿彌陀為梵語。彌陀何故立名無量壽?此即欲於無窮盡之時流,廣度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眾生,故此經流通分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無量壽如來會》雲:「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梵本《無量壽經》亦言:「令此教法,不使消滅,永作偉大贈物。」故知,百歲乃表示永久之意,即滿數之詞。法滅之世,世尊一代時教,諸經皆滅,余法不存,唯有此述四十八願之《無量壽經》,永久住世度生。此法之無上大利,實為世尊出世之本懷也。 根據《法滅盡經》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世尊何故特留此經,不留余經?蓋因此經乃專講彌陀四十八願,念佛妙法,故特留念佛,久住不滅,永度眾生,此亦彰顯法藏立名無量壽之本意也。 六、化處遍及十方剎土 十方佛國,有淨有穢,有自有他,無量無數,不可計校。若所誓之願,能利自國,不能利他國,此即不周;能益淨土,不能益穢土,此亦不周。法藏為普化十方淨穢諸土,於四十八願中,被化之處,誓言遍及自國、十方、他方,此即法藏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已,方能了解十方淨穢國土人民之所需,故為之設化,略述如下: 自國:被化自國之願,計有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六等,共二十七願。 十方:被化十方之願,計有第十八、十九、二十、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等,共八願。 他方:被化他方之願,計有第二十二、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等,共八願。 七、攝機概括凡聖總別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自等覺不能踰其外,下至逆惡亦能入其內,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此由法藏大悲願心,無機不攝,無一不度,其所化之眾,有總有別,有凡有聖,略述如下: 總別者: 總者,即總攝十方共通眾生之願,計有第十八、十九、二十、三十三、三十四等,共五願。別者,即別攝不同眾生之願,如下四種: 人天:即別攝人天之願,計有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五、十六、二十一、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等,共十七願。 菩薩:即別攝菩薩之願,計有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三十六、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等,共十七願。 二乘:即別攝二乘之願,唯第十四願。 女人:即別攝女人之願,唯第三十五願。 凡聖者:法藏大願,所攝之機,有聖有凡,然願意深遠,難可思議,有凡中兼聖,聖中兼凡者,故舉要代表如下: 凡者:其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即為廣度十方眾生,不捨逆惡之人,故誓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其第三十五女人成佛願,即是別度業深障重、五障三從之女人,故《無量壽莊嚴經》言:「若有願離女身者,聞我名號,發清淨心,歸依頂禮,彼人命終,即生我剎,成男子身,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聖者:其第十四聲聞無數願,即欲誘引他方聲聞眾,念佛得生其國,回小向大。又其第二十二還相回向願,即欲令他方菩薩,生其國土,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上供諸佛,下化眾生,超越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由上諸願可知,法藏悲心,無窮無盡,聖凡皆攝,善惡同度,一切機類,莫不納入大願心海之中。 八、利生設施圓滿周全 為佛弟子,因地求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無非上求下化,自他二利。法藏悲愍,欲令我等凡夫,出離三界,超生淨土,化身他方,修普賢行,自行化他,圓成佛道,故四十八願,設施周全,願願相資,重重無窮,略述如下: 自利:往生之因為第十八、十九、二十等三願。往生之後,即離苦得樂,初二願不墮三途,不更惡趣,乃願離苦;後九願身皆金色,無有好丑,得六神通,乃願得樂。離苦得樂之極乃同佛光壽無量,故第十二、十三順次而願。生彼國土已,乘第二十三、二十四、四十二、四十五等願力,可歷事供養十方諸佛;乘第四十六願力,可隨意聞法;乘第三十八願力,欲得衣服,隨心所欲;乘第三十一願力,可見十方佛土;乘第二十九、三十等二願力,得智慧辯才無礙;乘第二十五願力,說法如佛;乘第三十四、四十七、四十八等三願力,得無生法忍,不退轉地。 利他:彼土菩薩,欲游化十方,可乘第二十二願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由上八點足顯,彌陀本願,念佛法門,實乃一乘圓頓法門之心要,四眾道俗得度之法船,誠是末世今時凡愚出離之要道,故古德言:「超世本願之金言者,示凡夫往生之直路也,聖凡同往於淨剎;十聲一聲之念佛者,指道俗運載之寶車也,賢愚齊乘於華台。」 由是,修淨業者須讀此書,堅定正信故;參禅者須讀此書,見佛必能開悟故;學密者須讀此書,密嚴不離極樂故;宗華嚴者須讀此書,極樂即華藏故;修天台者須讀此書,一心念佛即是止觀故;習法華者須讀此書,念佛成佛即會三歸一故;究法相者須讀此書,持名即能轉識成智故;僧俗男女須讀此書,普被三根萬善總持故。 良以彌陀慈尊乃含靈父母,菩薩君師,常以大悲,接引眾生,況念佛人?十劫成佛以來,身為我現,手為我垂,罪容我忏,名許我持;拔我之苦,覺我之迷,護我以念,接我以時,資我法乳,育我蓮池;即今內外身心,莫不荷其恩力,劬勞之德,昊天罔極。今習淨業者,不信本願,是為疑惑佛智,雖行念佛,生彼淨土,不見三寶,殊為可惜。信願伏願一切行人,立志生西,求菩提者,應思佛恩,仰承本願,朝夕稱名,終身莫怠。蓋往生之道無他,六八因願,能度五道淪落人;一乘果號,能濟三界流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