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九願、修諸功德願
第十九願、修諸功德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 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 回施眾生生彼國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七:臨終現前願〔靜照、親鸾、性海〕聖眾來迎願〔禮阿、真源〕行者命終現前導生願〔智光、親鸾〕臨終迎接願〔慧心〕修諸功德願〔親鸾、慧雲、月珠、深厲、道隱〕至心發願願〔親鸾〕來迎引接願〔親鸾、觀徹〕。今從親鸾大師,采用「修諸功德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述有二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於他剎土,有諸眾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 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者,我不作佛。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分為兩願: 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國,用我故益作善,若分檀布施,遶塔燒香,散花然燈,懸雜繪彩,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我,晝夜一日不斷絕,皆令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勇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刍,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四十二願: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余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諸菩提,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大悲分陀利經》第四十五願: 令我得菩提時,余無數佛土中眾生,發菩提心,願生我國,善根回向;彼欲終時,我與無數眾圍遶,而現其前,彼見我已,令於我所,得大歡喜,除諸障礙;命終已後,得生我國。 五、顯明願意 上雖已起大悲之願,然有方便之機不能登堂,故為其立假門之願,此為調攝方便,《教行信證.化卷》曰:「然濁世群萌,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稀,偽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佛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福德藏者,即此願。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國土,唯有求往者,無佛來迎,臨命終時,業障現前,缺佛勝緣,則或墮魔網。或有穢土眾生,傳識受生,多順妄想,無正念故;心多散亂,無不顛倒,無善種故;或起惡念,無正信故;或起邪見,恩愛深故;或生系戀,死苦逼故;或發猖狂,將捨暖觸時,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乃至假令五戒十善,合生人天,未免倒心,憎愛父母;小聖初心,尚不能正知其入住出,是皆無明倒執故;以此顛倒,三界六趣,隨業受生,不得自在。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臨終顛倒,業障現前,乃自修悲憫眾生死難,為投身命,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我成佛時,十方眾生,願生我國,內礙正念,外逢障緣者,臨命終時,我與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增正念,永離倒心,得生我國。」 六、釋疑通妨 問:念佛往生有來迎?若無,何故諸文說迎接相?若有,何由第十八願無來迎緣? 答:親鸾大師曰:「來迎在諸行往生之機,真實信心行人,攝取不捨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故無期臨終,無憑來迎。」既選擇行信,不用行者發願回向,直成生因,不言平生,不言臨終,宿善開發時,一念發起處,名義不離故,預攝取不捨益,離諸邪業系,得不退轉,大光明中,決無魔擾,能為護念,直至道場,何期臨終佛始現前乎?故第十八願及成就文,無來迎相。然親緣、近緣、增上緣故,不來而來,故雲常來。善導大師雲:「觀音、勢至,常隨影護。」又雲:「應聲即現,證得往生。」蓋心光常照,即是真常來迎。既雲常照,豈必臨終始現乎?故來而不來。又諸文說來者,釋異方便,顯不得已之悲,使人欣慕。故《真要鈔》雲:「念佛行者,得往生者,不預化佛來迎,若謂預者,報佛來迎也,是攝取不捨益也。諸行行人,預來迎者,不遂真實往生,若謂遂者,是胎生邊地之往生。念佛與諸行不一,則往生與來迎,亦不可同。」 問:臨終見佛,魔佛難辨時,如何區分? 答:臨終見佛時,即不擇魔佛,專稱佛名,若魔則退散,若佛則增信,勿敢擬議。元照律師《觀經疏》言:「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復何在耶?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經雲:﹃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境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七、願文略解 「十方眾生」者,明所被之機,雖通善惡,然大多是善人,《觀經》定善,上六品來迎善人,下三品來迎惡人。 「發菩提心」者,《大乘義章》雲:「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菩提,梵語,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即自覺覺他之心,亦是無上道心。菩提心,各宗釋義不同,今依淨土門,分為自力與他力菩提心。此願乃自力菩提心,即發修諸功德上求下化之心。 「修諸功德」者,明發菩提心後之起行,廣含念佛及定散諸行二意。《無量壽經會疏》雲:「修諸功德者,總攝三輩九品、定善萬行。」然推其本意,念佛為勝,本願行故,來迎勝故,善導大師雲:「三念五念佛來迎。」法照大師雲:「聞名念我總迎來。」故宋譯雲:「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 「至心發願」者,至心乃《觀經》所說至誠心,即自利真實心。發願者,發謂策勵運心,願謂希求樂欲,慧遠大師曰:「直爾趣求說之為願,挾善趣求說名回向。」 「臨壽終時」者,即明其時,義寂大師《無量壽經疏》雲:「命終位有三種:明了心,通起善、惡、無記心。自體愛心,唯起有覆無記心。最後不明了心,唯有異熟無記心,此中見佛來迎事,即在第一明了位。」 「假令」者,當來之事當時不決定,故雲假令。修諸功德,希求往生之行人,佛亦大悲不忍放捨,故依其修因,現其人前,以不定故,安立「假令」二字。 「大眾」者,是明所與,即是菩薩、比丘二眾。 「現其人前」者,臨終始來現前迎接,故雲現其人前。諸行之人,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平生不能決定往生,而期待臨終佛迎,故佛應此機願,臨終現其人前,迎接往生。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功德,以真誠的心發願,欲生我國,這樣的人臨壽終時,假使我不與許多聖眾圍繞,現身於此人面前,接引到我國,我就不取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