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四十願、見諸佛土願
第四十願、見諸佛土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頌曰 肉眼不見晝夜色 雖晝不見一紙外 彼國人天得天眼 大小巨細皆得見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七:隨意得見十方國土願〔義寂〕照見十方願〔法位〕隨意照見十方佛國願〔智光、良源〕見諸佛土願〔真源、禮阿、慧雲、月珠、深厲、觀徹、道隱〕普見佛土願〔璟興〕隨意照見願〔靜照、性海〕普見十方願〔法然〕。今從禮阿法師,采用「見諸佛土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阙成就文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國中群生,隨心欲見,諸佛淨國殊勝莊嚴,於寶樹間,悉皆出現,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 阙此願文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 阙此願文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阙此願文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三十二願: 所有菩薩,如其所願,各自莊嚴,修淨妙土,於七寶樹中,悉皆遙見,諸佛世界。 《大悲分陀利經》第三十二願: 令其菩薩,來生其中,隨其所欲,佛土莊嚴,辄如所念,佛土莊嚴,寶樹中現。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佛土,清淨光明,照見十方,無壅無礙,然其土大眾,功少德微,智眼未開,知見未普,猶封疆域,心外求土,不能知見,包萬化於一性,融十方於一土,而不壞彼此淨穢二相。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不見十方勝妙淨土,乃自修清淨本性,心淨即佛土淨,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我國中菩薩,欲見十方佛土,隨意應念,悉現寶樹,照見了了,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彼土菩薩,心鏡圓明,镕攝十方,一心無外,如鏡入萬像,包含無余,而不壞彼此淨穢差相,如鏡中像,實無所入,廣狹自在,一多無礙,此是彌陀神力,加被菩薩故,達幻境自性不可思議,而彰如是難思妙用。博地凡夫,乘佛願力,往生彼土,顯如是德者,乃此願之益。 六、釋疑通妨 問:《觀經》寶樹觀文,通現淨穢,今但雲淨,相違如何? 答:若論樹德,遍現淨穢,《觀經》約之;若論機欲,只願見淨,不願見穢,此願約之,故不相違。樹德隨菩薩意樂,若淨若穢,遍現無方,今且應菩薩欲見淨土心願,故現嚴淨,若欲見淨穢者,即淨穢並現。蓋淨土大士,於法不生二解,目不見淨穢,故《華嚴經》曰:「菩薩眼終不見不淨佛剎。」古德立三義:了穢即空故;如缧髻等,穢處見淨故;雖睹淨穢,無見相故,理實廣通淨穢。照見之意,為生悲仰,故下文曰:「佛神力故,欲見則現。」亦即《觀經》寶樹觀雲:「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故二經不相違背。 問:上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與此願,同異如何? 答:上攝國土願,故現十方淨土,包容無余,是報土德;此攝眾生願,菩薩心融,隨意照見淨穢,有此依正之異。國土是佛心所現,宜統攝十方,若往生人,差別情未亡,向鏡閉目,則無所見,故重立斯願,應菩薩欲見之念,如願照見於寶樹中。 七、願文略解 「隨意欲見」者,此明菩薩意樂。謂雖國土清淨,映現十方,聖眾德微,不能照見,所以願言隨意欲見。 「十方無量嚴淨佛土」者,即所欲所見之土,莊嚴清淨。今文雖舉嚴淨,意含穢土,此從勝言,例如世饒王所現之土雲諸佛妙土,實通穢土。 「應時如願」者,不隔時節速現,故雲應時;若淨若穢、若一若多、若東西若南北,不違志願,故雲如願。 「於寶樹中」者,彰能見之處,《悲華經》曰:「於七寶樹下,悉皆遙見諸佛世界。」且明菩薩所游之處,理實於十方淨土一切處,照見如願。《往生論》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是其證也,菩薩心目,除差別情故,能於塵塵法法中,照見十方淨土。 「皆悉照見」者,此有二義:極樂寶樹,花果具足,因果同時,今諸菩薩,隨其意樂,見諸佛土,非是修習見諸土因得如是果,但依彌陀本願力,故能致此,為表此義,於寶樹中,見諸佛土。諸菩薩等,見諸佛土,意樂不同,樹下池畔,殿內樓上,寶幢幡蓋,珠簾玉欄,寶渠寶蓮,寶網寶珞,種種莊嚴,於中而現,今於寶樹現,是其隨一。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我國中的菩薩,隨心欲見諸佛淨土,應其所願,十方諸佛土即映現於寶樹之中,猶如明淨的鏡子,可清楚看見自己面貌,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