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其祯居士:「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是往生淨土的先決前提


 2020/7/31    熱度:1336    下載DOC文檔    

  「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是往生淨土的先決前提

  第317期明覺文:關其祯

  人人為求生,豈會為求「死」 - 往生!?

  淨土宗的宗祖善導大師編著《觀經四帖疏》時,先作偈雲:「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道者,出家眾;俗者,在家凡夫。無上心者,即菩提心,從學佛初心,乃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或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都算是成佛正道的無上心。

  釋尊早年捨王位,離宮出家作沙門,入深山修苦行,欲為眾生求解脫生死之道。作為佛弟子,我們也應該為了生脫死而學佛,但何以善導大師說我們難厭生死,難欣佛法呢?既因學佛者,多為求福報,求智慧,求平安,求心安,求開悟,豈會為求「死」 - 往生!?人人都想求生,但始終會死,不用求死也會死。淨土行者所求的,是死後能往生到彌陀淨土–極樂世界!

  淨土宗講「往生」,世俗人都認為不吉利!?又常常講「厭離娑婆」,豈不是厭世、太悲觀、太消極了,無人情味嗎!?人人都知道終歸要死,但有些人選擇以廻避的態度,說什麼「未知生,焉知死」,「一個永無答案的問題」等,總不願意認識和面對這個問題。為何我們不妨嘗試開放自己,了解一下釋迦世尊 - 這位歷史上大智大德的人的看法,探究他所證悟的解脫生死之道。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

  很多佛門中人都知道和相信因果業力,明白生命是無常,相續不斷,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終結,也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謂「生死輪回」。雖知人身難得,三塗易墮,所謂「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不容忽視,不要低估因果業力的牽引作用,更不要錯誤地高估自己的福德和修行工夫。

  很多人夢寐於人天福報,醉心於片刻安寧等等,殊不知「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摘自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有些初發心菩薩又言:世間的苦難多的是,我等佛弟子怎能不顧而去,枉說什麼「發菩提心」,逃避責任,簡直冷血無情,是懦夫所為!殊不知「又如少冰,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摘自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

  總而言之,各有種種因緣,致使不少人猶疑不決,沒法踏出三界火宅的第一步,更無緣進入淨土法門。難怪《無量壽經》雲:「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淨土法門殊勝無比,得生淨土者很容易便可出離三界生死,進升至極的境界,但卻幾乎無人踏入此門!

  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金剛志

  故此,善導大師力勸道俗們「共發金剛志」。什麼志?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志!金剛喻堅固、不動;志者,志向,決志也。金剛志,即堅固不壞、堅定不移之心志。佛弟子未能下定決心出離三界生死,難叭契入淨土法門。反過來說,矢志出離生死者,莫不契入淨土法門!

  「橫超」者,乃是淨土法門的特色,又言「頓超」,相對「直超」而言。如小蟲出離竹竿,若它咬穿竹節,一節一節地垂直而上,名為「直超」,喻拾級而上的自力菩薩行。若小蟲橫向咬穿竹竿,即可超出,故名「橫超」。

  「四流」者,即見 (見惑)、欲 (欲界)、有 (三界九有)、無明 (生死根本),即眾生回轉三界生死的洪流。三界者,是娑婆世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上至二十八界天,下至十八層地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見者有五,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等,眾生的知見是顛倒的,如以苦為樂,生死可怖卻眷戀。欲者也有五,即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是財、色、名、食、睡等,拖著眾生後腿,難以自拔。眾生一念無明,以流轉三界九有。

  願入彌陀界,是發願往生,得入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極樂是無為涅槃界,恰恰與娑婆的有為生死界相反。涅槃者,不生不死之義也。眾生生者,光壽與彌陀等齊,因此永離生死,故善導大師勸勉我們「願入彌陀界」。

  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可知出離生死,並非局限於淨土法門。佛弟子亦應皈依三寶,一心歸命佛,誓要出離生死。不過,淨土行者更「願入彌陀界」,因為「入彌陀界」等同「出娑婆界」,凡夫可以不再輪回六道了!

  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一般佛弟子只知念佛能罪滅河沙,又能福慧增長,而此十句偈是表明淨土行者的心跡和念佛的動機–發金剛志、發無上心,誓言厭娑婆、欣極樂、斷生死,矢志歸依彌陀,求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宗旨,也是一切修習淨土法門者的根本目標!

  且看《觀無量壽經》的韋提希夫人,她貴於皇後,母儀天下,卻遭親子殺害,而國王丈夫被困,危在旦夕。被認為世間最美好的樂事,瞬間成最慘絕人寰的苦難,這是至極的厭苦緣,因此,韋提希夫人懇請佛陀,求生無憂惱處、清淨業處,即是她的欣淨緣。雖知愛欲乃是生死之根本,加上名利權位等,真是難厭難捨啊!

  《無量壽經》的末段,釋尊花了大篇幅,痛陳娑婆世界的五苦、五痛、五燒,詳述失是苦,得也苦;無是苦,有也苦,說明娑婆世界的不真實之本實,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不可執為實,所以,死是苦,生也苦,不要醉生夢死。釋尊雖廣開彌陀淨土的解脫法門,但若眾生未能打開第一道屏障 - 厭離娑婆,發金剛志,捨苦出生死,恐怕亦與西方淨土有緣而無份矣!

  善導大師為淨土行者下了「發菩提心」的定義,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

  善導大師又感言:「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聞即信行者,即聞彌陀淨土法門,便能起信及作念佛行,捨苦出生死者,此名為「真報佛恩」!

  對娑婆的厭離與對極樂的欣慕,是往生淨土和成就淨業的先決前提。厭離娑婆和欣慕極樂,兩者相關。厭離娑婆的人,不一定會欣慕極樂;但欣慕極樂的人,自然會厭離娑婆。因為眾生動念,樂生彌陀佛土,佛即知之;彌陀光明攝照,攝取不捨念佛眾生,但使未厭離者亦能起厭離之心,此是淨土法門說的「佛力護念」所致,不可思議!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