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四、念佛大圓滿
四、念佛大圓滿 1、淨宗講話 又名:淺談持名念佛法門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義是以念佛往生淨土為目的,所以稱為淨土宗。淨土宗的主要依據是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無量壽經》和《往生論》;此外,千經萬論也都處處提示。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種,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種特別法門,稱為易行道。所以歷來禅、教、律、密各宗大德,發願回向,求生極樂,以迅速圓滿功行的很多。現在我們就教言教,站在淨土宗的立場,按照淨土宗的教義、觀點和方法來淺談持名念佛法門,對廣大淨宗學人來說,是有普遍實踐意義的。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我寫此文 嚴淨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三途 見者聞者 度人自度 盡此報身 共生樂土 (原載於《般若花》、《念佛大圓滿》) 2、上師關於淨宗念佛的圓滿開示 (2003年徐恆志老人講於上海麥克花園)許洪亮編錄 弟子問:師父啊,請您對佛教關於淨土法門多多開示,讓大家能夠如法修學,好好念佛,了生脫死,往生極樂,然後再回入娑婆,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徐老開示:釋迦牟尼佛根據眾生不同根性,應機施教,密宗、禅宗、淨土宗等等。由於眾生的根性個個不同,所以佛應病與藥,不同病根,不同習性,應機說法。因為眾生根性無量,所以法門也就無量。 佛法無量法門,歸根到底,總的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息妄顯真,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這是佛教的宗旨。 雖然有無量的法門,但是根據古來大德的開示,想即生了脫生死,成就這一大事因緣,並非簡單容易啊!而淨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別,非常殊勝,主要特別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根據徐恆志老居士“淨宗念佛”錄音整理,並與《念佛大圓滿》校對。)
(一)下手簡單,不礙眾務
(二)可淺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三、持名法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積儲三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達到一心不亂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三)為什麼說“禅淨不二”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學佛的目的,可概括為四句話: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釋迎牟尼佛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掙扎著的一切苦難眾生,針對惑業的輕重,根機的利鈍,敷演無量法門,或頓或漸,或權或實,各隨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覺岸。在無量法門中,禅淨二門,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攝一切法門,因為禅宗主張離心、意、識,直指本性,靈光透露,當下悟入;淨宗也正是徹證自心清淨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很簡要,都是法門中的瑰寶。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議處”拈取,一旦觸及,體認不誤,便可開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師《證道歌》說:“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然而談何容易!從前有一位姓張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意思是說:趙州從谂禅師為了心頭尚未悄然,八十歲還去行腳參訪,但遍參歸來後,卻又了無所得,徒然化費了草鞋錢!可見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無從下手,更談不上解粘去縛。即使伏惑發悟,破參見性,而習氣仍在,離了生死尚遠,總之仗自力比較困難。所以永明壽禅師語重心長地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淨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無量壽經》上,載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其中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們無量劫來起惑造業,還沒有解脫,但只要從今以後不造現(新)業,(現業剎那便成過去,故實質上,現業與夙業不二。且業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業從何起?雖然如此,仍須頂禮十方諸佛,忏悔余習。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須“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藥必須忘食,否則難以愈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可往生極樂淨土。《佛說阿彌陀經》上,開宗明義地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二個“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語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這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象我國古代玄學家莊子,常喜以空闊的言詞,來論證他的學說:說什麼“有個名叫混沌的人,生下來就沒有七竅,有人很憐憫他,替他鑿了七竅,結果雖然有了七竅,但混沌卻死了。”意思是說:天地未分以前,人是無知無識的,等到知識多了,有了七竅,就促使人們早亡。這是一種寓言,實際上沒有這回事。
但是佛教所說十方有無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極樂淨土,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會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識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懷疑。他們的目光始終沒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們不知道宇宙在時間上的無限性和空間上的無邊性。七十年代以前,人們認識宇宙的邊緣還只有100億光年。1972年發現了距離地球160億光年的類星體,那時又有人認為160億光年將意味著宇宙的邊緣。但近年來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200億光年遠的類星體,代號為PKS2000-330。天文學家預料,新的發現又將引起科學家們關於宇宙范圍的新的爭論。實際上,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空間是無量無邊的。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為佛學作了注腳。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要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根據《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種高二十層,每層中有無量諸佛國土,婆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剎種第十三層。如果我們只相信佛說的義理,而不相信佛說的事相,這就叫“執理廢事”,既廢了事,那末理也不圓。因為事與理是對立的統一,從來是不二的。又要知十萬億佛土,並不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說:“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因為心性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也不能以大小、內外、遠近來衡量,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分別情見。心性既沒有界限,佛土也原無定向,佛說“從是西方”,是為我們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處,易成念佛三昧。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不顛倒處,全身生極樂蓮台;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這是理事圓融的微妙開示。
釋迦牟尼佛了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惑業深重,愚昧無知,無常執以為常,無我執以為我,苦惱執以為樂,不淨執以為淨,種種顛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很不容易。所以從同體大悲心中,無問自說,開示這個持名念佛法門,善巧地將一顆清淨佛珠安放在眾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煩惱習氣,淨化心地,往生淨土。我們必須不辜負佛的悲心,實踐、護持這一廣大微妙法門。蓮池大師說:“假使馳騁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這段開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持名念佛既是一種特別法門,那麼特別在什麼地方呢?根據歷來祖師大德的教導,大致有下列三個方面:
(一)下手簡單,不礙眾務
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人人會念,隨時隨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雖目的不在見性,見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謂“妙契實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們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之間一句彌陀不離心口,至誠懇切,專精用功,便能逐步從有念入無念,即凡心為佛心。即使在人事紛繁,八面應酬的情況下,這一句佛號,仍不妨見縫插針,“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確是很好的描寫。從前湖南衡州地方,流傳一個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鐵佬,大家叫他王打鐵,一家四口,靠打鐵度日。他為了生活,終日在爐旁忙個不休,覺得做人沒有什麼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從他的門前經過,王打鐵忙上去施禮,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個解決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見他十分誠懇,便到屋裡坐下,對他說:“這很簡單,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了,你可隨著打槌和拉風箱的動作,手裡一槌、一拉、一推,口裡跟著念起佛號。天天這樣,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鐵聽後十分高興,覺得既不礙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從此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鐵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樂。因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號上,整個希望也寄托在極樂世界上。這樣念了三年佛,臨終時預知時至。一天,他對妻子說“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驚異地問道:“這裡不是你的家嗎?還要到什麼地方去!”他說:“我的家在西方。”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來他要往生淨土了。不一會,他又站在爐邊煨鐵,並高聲念佛。當把鐵煨紅取出時,說了一首偈:“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舉槌念佛一聲,敲下時便去了。異香芬郁,面不改色,從此衡州念佛的風氣很盛,可見淨土法門,真是難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淺可深,三根普利:
這就是說,其它法門往往只適宜於惑業較輕、上根利智的人,對中下根性人不易相應。持名法門卻是利鈍普攝,三根齊收:
1.下根人往往表現為煩惱惑業重,分別執著深,甚至多造惡業,不知慚愧,以致眾苦逼迫,無法擺脫。這種人如果改過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頭,並以深切的信願,執持佛名,從朝至暮,念念相繼,久久純熟;妄想便能逐步減少,執著便能逐步放松;雖沒有完全斷除見思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或分而為十種惑),但由於依靠真信切願和自他二力,命終就能帶惑往生極樂的“凡聖同居土”。《觀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由於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這時只此一念,更無二念。這樣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決不能僥幸而得,如沒有平時笃實念佛功夫,決不可能有臨終往生的效應;就是那些作惡多端,能臨時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勸勉,便生信發願,至心念佛,可見仍不離因果的網絡。但這種情況,實是萬中沒有一個二個啊。
2.中根人惑業較輕,一般說來,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規范,不謀私利,助人為樂,至誠仁厚,表裡相應,淨化心身,完成人格;並逐步學習四攝六度,實踐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礎,同時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前句後句,相續不斷,在一切順逆境界上鍛煉打磨,日積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脫落,一心不亂,見思煩惱逐步由伏而斷,命終便能往生極樂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氣分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對於實相妙谛,心不驚動,有的參禅明心,有的說法利生,並以清淨心,執持名號,回向極樂。他們在念佛名號中,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理事雙融;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做到了“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這種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正是實相念佛和禅淨不二的境界。功夫到這一地步,便能破無明,見佛性,了知一句彌陀,即是本覺理性,即是法界全體。也就是說,正當念佛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上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種人因平時已智慧花開,本性佛見,一期業報終了,便生極樂的“實報莊嚴土”,因已分破無明,故也分證“常寂光土”。
眾生根性萬別千差,修證也有許多層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類。以上總的說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斷見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無明往生,隨各人功行的深淺,所生雖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是說生同居土,就已橫生上三土,極樂四土圓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贊歎淨土法門“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以上講到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便可往生,這不是可淺嗎?《華嚴經》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指導他和華藏世界諸大菩薩,求生極樂,早成正覺;還說到破無明,見佛性的十地菩薩,一切所作都不離念佛。這說明念佛法門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這不是可深嗎?所以念佛法門是可深可淺的。
(三)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門,要經歷多番生死,才能脫離三界流轉。象初果聖人—須陀洹,斷見惑後,要經歷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斷盡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後再進斷色、無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證第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這是豎出三界,而淨土法門就能在這一生中帶著惑業往生。往生後,由於境緣殊勝,就不會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並能不斷進修,斷除見思、塵沙等惑,利濟眾生,悲願無盡,叫做行不退;進破無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經中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就是說,往生人中,還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覺菩薩果位。這說明從凡夫十念成就,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辦,圓證三種不退,可見淨土法門的優越性是無以復加了!
三、持名法門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已開門見山地將持名念佛法門的要領,和盤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緣)是條件;“執持名號”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過程;“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是目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體說來,修持名念佛法門,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積儲三種資糧
這譬如遠游,必須准備資糧。信、願、行則是往生淨土的三種資糧。所以這部《阿彌陀經》以實相為本體,以信、願、持名為宗旨,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在信、願、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發起切願和笃行。一個人如果一直懷疑極樂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正的願行。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說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觀經》則說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惡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聲,命終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願,既有信願,即是發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可見修此念佛法門,必須具備這三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這就是要求福慧雙修,凡是發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親因);孝養父母,尊敬師長,積極工作,見義勇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緣)。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主要是指示我們要具足正助二行,來達到往生的願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實踐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要以“八苦”為師,把修學佛法與人事的磨練結合起來,與痛改習氣結合起來,在種種障礙中忍得過,越是在困難中練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淨土法門還可兼仗他力,因為阿彌陀佛曾發臨終接引的大願,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應道交,使我們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無量壽經》、《觀經》和《念佛三昧寶王論》上都有說明。)《稱贊淨土經》還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二句,看作是“淨宗的心髓”。因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所以稱淨土宗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當然,如果我們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而誤認為念佛法門,輕而易舉,留戀塵緣,心存輕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脫哩。從根本上說:眾生是彌陀心中之眾生,彌陀是眾生心中之彌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便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所謂一心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淨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淨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親菩薩《往生論》說:“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淨土。”當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說:“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說明這個道理。
要達到一心必須生死心切。從前有個國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你們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說:“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雖整天六根對六塵,也不會影響正念。”“你這話能用事實來說明嗎?”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請安排二班宮廷美女,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個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滿了油的罐子,繞街走去,後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斬首。”國王同意照辦。到時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關頭,不能絲毫大意。”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無罪。國王問他:“你繞街一周,見到什麼?”犯人答:“大王,我什麼也沒見。”國王大怒說:“你在我的面前,還敢胡說八道,這還了得!”犯人說:“我在生死關頭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顧到歌舞?”國王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
至於念佛的方法,由於根性、環境、忙閒等種種不同,功課的繁簡,佛號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說,念佛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一句佛號上,心聲相依,相繼不斷,自能於不知不覺中轉化其顛倒妄想,從事持達理持,轉染心為覺心,這真是持名念佛的總持法門!所以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譯為正定。攝持六根,淨念想繼,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謂“淨念相繼”起初是以六字名號作為淨念,念念相繼,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淨念轉化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淨心態,根塵脫落,寂照同時,無相淨念,相繼現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
祖師大德們對念佛方法,也有很多開示。如(一)隨息法,即隨著呼吸的長短、不急不緩、自然、安詳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隨著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心念越來越細,呼吸也若在若亡,佛號仍綿綿不絕,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二)計數法,即當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從一句到十句,或從一至五,從六到十,分二氣念;或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三氣念,要句句相續,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連續記數)作事時,則可懇切直念。這種方法能使妄念無處落腳。此外事務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氣束心。發心勇猛的人,可打精進佛七,克期取證。元音老人說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念去,雖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昔年將念佛經驗和受用,寫成四偈,現恭錄二偈,借花獻佛,普作供養: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於淨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為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沉於生死大海的迷妄眾生,指示一條出路——橫超三界,使一切利鈍諸根,都得度脫。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天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如果說必待惑業消盡,不許帶業往生,這便同一般的豎出生死,不成其為特別法門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曾指出淨土法門是“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大師所謂“勝方便”就是不斷惑業,帶惑往生。大師說:“依余宗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此外歷代祖師大德,也都處處闡明這一要點。
2.有人認為既有惑業障住,如何往生淨土?這一方面是彌陀如來“十念必生”大願的感應,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於此人臨終“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頓出生死。譬如千江萬水,只要沒有狂風巨浪,雖有微波,也能顯出月光。蓮池大師說:“令謂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裡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顯彌陀本願的不可思議。
3.《觀經》所說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是“……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觀經》所說,下品三種人,都是造惡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 八十億劫的生死罪業,而得往生。可見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只要信真願切,心力堅強,便能於念念中,消除罪業,往生極樂。但正象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可見這些人雖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業都已消盡,那末二菩薩為什麼還說“除滅罪法”呢?又如果罪業都消,往生者個個斷除了見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末生凡聖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觀經》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無生法忍,已破了無明惑,或得阿羅漢道,已斷盡見思惑,都是斷惑往生;而後五品有的要經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羅漢,有的要經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見往生時,都是帶惑而生。由於帶惑有深淺,故證果有遲早。所以經典中雖沒有“帶惑往生”的提法,但實際上對“帶惑往生”的涵義,已作了具體表述。總之,博地凡夫,惑業尚在,而能橫超三界,長謝生死,非帶業而何?嚴格地說,在沒有證到妙覺位以前,都可名為帶惑,羅漢雖斷見思惑,還未斷塵沙惑,未破無明惑。圓教初住菩薩,雖破一品無明,尚有四十一品無明待破。所說雖是教相,但教相正說明理性,性相原是圓融一體的。
綜上所述,帶業中有消業,消業中有帶業,不宜說只有消盡惑業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難,摧人善根,這才好啊!
至於另一些人,聽說只要具足信願,可以帶業往生,臨終自有佛來接引,即使下下品也於願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極端。由於依賴心強,平時不重視老實念佛,臨終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業,往生淨土?只有隨業漂流去了!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凡是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亂,光明顯發,與佛光光融通,就“生則決定生”了。正象每一電台發射的電磁波,遍滿虛空,這比喻佛的光明無處不照。如果我們能轉動接收器的旋鈕,調准波長、頻率,世界各地聲音,立即就在當前。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亂,也能起感應作用,在剎那間,由佛接引生到淨土去了。那麼為什麼又說“去則實不去”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真性廣大無邊,周遍法界。正象《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又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可見十方世界無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極樂淨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來去之相可得?“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而卻理事無礙;知佛無來去,而見佛來,明本來無生,而現往生。正象一座大圓鏡中,顯現數十層樓閣、山水,層次分明,但鏡光並沒有去來。有些行人喜談理性,厭說事相,但理事不二,本來交徹,又何必捨事就理,離相覓性呢?如果我們以生為生,這是常見;以無生為無生,這是斷見,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才是第一義谛啊!
(三)為什麼說“禅淨不二”
禅淨一門,歸源都是一樣,但門庭設施有異,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張即心是佛,直下無念,頓悟清淨心體,空寂靈明,妙用恆沙。淨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久久功純,念到根塵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古德說:“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二門不但是分無可分,而且是合無可合;分合都談不上,還論什麼同與不同,二而不二呢?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宗行人,應從這裡死盡貪心!
回 向 偈
關於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是十六觀經裡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是心作佛”呢,我們念淨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亂”四個字。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重點只是兩句話:一句是“一心不亂”,另一句是“心不顛倒”。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亂”,一句是“心不顛倒”,而“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歸根結底是“一心不亂”,要求非常明確。
一心不亂分為兩種:一種是事上的一心不亂,一種是理上的一心不亂。
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種五欲六塵境界,能夠心不散亂、不動搖,事相上做到雜念不起,這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證到無生,斷除了見思惑兩種煩惱,因而出離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實際上也斷見思煩惱了。但是,還有兩種惑煩惱沒有斷:一種叫塵沙惑,塵沙煩惱;一種叫無明惑,無明煩惱。因此,有些大阿羅漢回小向大,繼續前進,先破塵沙惑,再破無明,見法性,就成為法身大士。《華嚴經》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破無明,見法性。三種惑:見思惑比較粗,塵沙惑比較細,無明惑比較微細。《首楞嚴》裡談到三惑時說,不盡三惑,即使有神通,亦為入魔道。修持必須逐步地破盡三惑。三惑破盡之後,在位置上講,等於圓教初住菩薩,等於別教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性,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理一心不亂,理上的一心不亂。
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念佛時,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雙亡,叫理一心不亂。在這個境界裡,寂而常照,照時不起妄念,靈明覺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體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體,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這時候,定慧、寂照屬於不二境界。
我們念佛人,從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絲不掛,不入迷惑,緊緊湊湊,綿綿不斷,淨念相繼,到後來逐步逐步就可以進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時,實際上就是禅。所以,禅淨不二。常說念而無念,又說無念而念。念,還是念的,但沒有掛礙。心裡沒有掛礙,無能念之相,也無所念之相,全沒有的。雖然在念,等於沒念;若說無念,但念念阿彌陀佛,很清楚,並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這在禅宗講,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與淨不二。對初下手的人來說,好像分禅分淨,實質上是一回事。從結果來講,淨土宗的一心不亂,就是禅宗的靈光獨耀,實際上是一回事。禅宗說“妄想脫落”、“靈光獨耀”,又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寂照境界時,靈光獨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說法,叫“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實際上還是一回事,同樣境界。
我們現代人,大多數修淨土宗比較穩當。對上根人來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明心見性。並非不可以明心見性,上根人可以修到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妄想脫落、一心不亂的時候,自性了了分明。中根人呢,比如阿羅漢,念到兩惑斷掉,凡碰到事上境界,能雜念不起,自然而然被定力攝住,心不散亂,這就達到了事一心不亂。以上兩種境界,對下根人來說,不下非常的苦功夫,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尤其是我們在家居士。但是,根據永明大師的四料簡,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並不要開悟。所以,淨土宗的特點在於帶業往生。理一心不亂之外有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之外還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屬於下根凡夫。下根人念佛,於惑業沒有斷,但因信心真切,願力堅強,臨命終時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彌陀佛慈悲加持,這樣有信有願,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樂”,十分信樂地求生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若有眾生,願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實際上是四十八願的關鍵和精要。如果有眾生,至誠懇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總歸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的願。阿彌陀佛是修成正覺了的,四十八願,包括第十八願,當然是條條都兌現了的。所以,我們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這個法門,臨終時至心信樂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氣斷掉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這樣念佛而佛不來接引,佛便妄語了,當然沒有這回事。由此可見,即生成辦了生脫死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門最最穩當。因為,修其它法門要斷三惑,難哪!只說斷見惑,就有我見、身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統統斷掉,共八十八品,才是須陀洹,還不過是初果。初果見道了,消除了見道惑。再修上去,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羅漢,見思惑才斷盡。再修,斷塵沙惑。上根人修持,就要破無明了,見道時是初地菩薩。佛法無量法門之中,淨土宗稱為特別法門,特別就特別在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利根、鈍根都有相應的法門:上根,修理一心不亂;中根,修事一心不亂;下根,可以帶業往生,即生了脫生死。能夠即生了脫生死的法門,除淨土宗外,其它法門都沒有講到。因此,我們要至誠懇切地相信佛菩薩的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決不是虛願,相信本師釋迦牟尼決不會妄言,我們好好念佛並回向西方,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淨土。因為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仗佛慈力主要是他力加持。但是,他力法門也不離自力,自己心願的力量。自己信心越強,就越清淨,與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也就越相應,感應的程度就越快越大。所以,我們念佛時,一定要至誠懇切,以清淨心持念名號。
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心作佛。自心怎麼作佛呢?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並不需要借助其它的力量,心作心是。自心不作佛,就不是佛。自心作人,就到人道;自心作畜生,就到畜生道;自心作地獄,就到地獄道。自心作佛,念阿彌陀佛,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理啊,很清楚,很清楚!
其次呢,古德講,念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話講得好,非常重要!為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呢?因為,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這一念正當念的時候,妄想一定歇下來,所以念的時候是相應的。如果第二念不接上來,妄想又來了。念佛一次,等於相應一次,這一念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呢?若不斷念佛,則不斷相應,就不斷是佛,不斷就是佛。由此可見,一句佛號,當下立竿見影!所以,我常和大家勉勵,勸大家老實念佛。當妄想來時,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妄想馬上走掉,因為心無二用啊!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妄想自然解脫了,自然而然地接受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因此,淨土宗念佛法門三根普被,非常特別。上根人,通達即心即佛,念念是佛。中根人,肯自念自聽,自念自喚,就能喚醒自己。一般根性的人,迷惘顛倒,用不著多講道理,就勸他多念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喚醒自己,趕快醒悟啊!趕快覺悟啊!他只要肯念,多念,慢慢地就解脫了,不念就不能解脫。所以,淨土宗提倡老實念佛。
再有呢,在高層次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我們引用一首偈語來說明: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這一偈語,出自天台宗幽溪大師(就是傳燈大師)撰的《生無生論》。這篇論著,十分出名,被藕益大師收入《淨土十要》之中。《生無生論》說,雖然生到西方淨土,但生而無生。因為自性本來不生不滅,所以自性無生無死,本來無生無死。然而,生肯定還是生的,不是說不生,不是說淨土沒有的,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佛法是辯證法啊!《生無生論》的偈語非常好!“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法界”,就是眾生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佛性,自性具足的清淨佛性,是一個圓融之體啊!用來作我一念之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我現在念佛之心,自然遍及法界全體了。這樣,一句阿彌陀佛是全法界體所作,那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全體。換句話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就是實相。不用其它法求實相,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實相就現前,非常了當!所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首偈語好極了,味道好!
還有,在修持中我體會到,修淨土法門,方法上需要有所改進。許多時候,大家談為啥修心中心法,為啥修六字大明。因為修心中心和六字大明有三密加持。而念阿彌陀佛,大多數人只有一密——口密。身不密,意也不密。所以,一心念佛修淨土者,最好盤腿、結手印,就是身密。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或六、七點鐘,坐念一小時,至少半小時,一般來說一小時比較好。夜裡,睡覺前也坐念一小時。口裡念,四字名號或六字名號都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音聲念,自己兩耳能聽到。不要出大聲,大了傷氣。嘴巴要動,不動,口就不密了。意密呢,就谛聽這句佛號。因為眾生的耳根比較伶俐,耳根的攝受能力比較強。這樣念佛,心念耳聞,身密、口密和意密三密加持,力量就大,當然進步就快了。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返聞自性,入流亡所”進而“性成無上道”。“返聞自性”,是不去聽外面的聲音,反過來聞自性,實際就是觀心,這是禅宗法門。淨土念佛,就聽自己念阿彌陀佛,這等於是觀心,不必再觀心,不必再觀想,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地念,同時又一句一句地聽。到後來呢,雜念不起,卻了了分明,了了明了。正當此時,實際就是無生境界,就是真如佛性境界,也就是法身如來境界。可見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微妙,不可思議,下手卻非常方便,成就又相當高,和禅宗啊、密宗啊,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以前的祖師大德,在開悟之後,大多數都歸向淨土。譬如善導、蓮池、藕益、印光等大師,都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啊,他們都歸向淨土,依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求生極樂。在《華嚴經》裡談到,十地菩薩一切作為不離念佛。十地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度眾生的一切善巧方便,處處不離念佛,還要依仗佛力的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自力、他力並用,信願真切,心念耳聞,一門深入,求生極樂。當然,不否定明心見性,中上根人努力修持,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到本來面目,見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金剛經》上說“無實無虛”。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妄想息下,就是“無實”;但是,靈光獨耀,了了分明,就是“無虛”。一切事用不到考慮,飯來張口,衣來上身,自然會做的,是妙用。雖然無所得,無所依戀,但是妙用縱橫,大起大用,與一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這在禅宗講起來叫“一鼻孔出氣”。所以,並不是修淨土所證到的低,低與不低完全在根性上說的,從證到的目的來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高下。念佛法門,不同根性人修持,就如大象和老鼠飲水,各得其飽。大象喝起來喝得多,飽了;老鼠喝一點點,也飽了,只要飽了就好了麼!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啊!佛在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仗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阿彌陀佛,才可以了生脫死啊!
以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會,提供參考,大家共勉,同生西方,同圓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