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師:轉心與轉境


 2020/8/22    熱度:1035    下載DOC文檔    

轉心與轉境

    關於轉心與轉境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世間法和佛法兩個層面來認識。如果從世間法來說,古今中外每個時代都會有出現一些頗具影響力的大人物,無論他們是思想家、文學家還是政治家,他們都具備這種能力。他們通過自己的思想影響了當時的很多人,甚至影響了一個國家,一段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應該算得上是既能轉心,也能轉境的人物。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希特勒、墨索裡尼,無論是孔夫子,還是尼采、叔本華,他們都是這種既能轉心,又能轉境的人。但是從本質上說,世間法的轉心,不僅可以轉惡向善,也可以轉善向惡。同樣的道理,世間法的轉境,既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也可以變和平為戰爭,化人間為地獄。
    佛法中的轉心,指的是轉三毒為清涼,是了生死、得解脫的根本,是大乘小乘的必修課程。佛法中的轉境,是建立在能夠轉心的基礎上的進修課程,是大乘菩薩道的內容。也就是說,小乘自了漢只要做到可以轉心就足夠了。只有大乘菩薩道,才會不滿足於轉心的成就,繼續發願嘗試著去轉境。
    因此,羅漢道轉心不轉境,自度不度人。當一個羅漢成道的時候,三界沒有改變,依然是火宅;眾生沒有改變,依然是眾生;唯一的不同就是有一個羅漢徹底脫離了輪回。因此,我認為小乘法轉得了心,轉不了境,改變得了自己的業力,改變不了眾生的共業。行菩薩道就不同了,菩薩有入生死的願心,有改變世界的願力,轉境是菩薩行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是行菩薩道成就的,因此,十方法界之中,沒有轉心不轉境的佛。
    我們所說的菩提心,一定同時是伴隨著發願的。一個沒有發願的菩薩,也就不能稱其為菩薩。菩薩發願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改變眾生的因緣果報。換句話說,也就是為了轉境。所以,我認為,只轉心不轉境,那是小乘發心。勇於改變環境,不怕困難,那才是菩薩發心。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我們學佛究竟發的是什麼心。然後給自己一個准確的定位。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