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師:欲界話離欲
欲界話離欲 妙心法師答:修道的信心,其實不是佛法給的,而是無常逼迫的。
問:在學佛的過程中,出現信心不足的現象怎麼辦?
釋尊出家修道,是因為游四門,見到了老、病、死和沙門。因此,生發了對世間法的出離心。佛所覺悟的佛法,其實就是對世間法的覺悟,無常、苦、空是對世間最根本的認識。
所以修道的信心不足沒關系,是因為無常的逼迫還不夠,對世間的苦體會不深。因此,要深入了解世間法,是樹立佛法信心的關鍵。了解人類的過去,了解戰爭,了解歷史的興衰。
清孝莊皇後為了順治帝的皇座太平,下嫁多爾衮,以色相誘降洪承疇。如果你是她,是否可以體會到她的內心世界。我認為,修道的信心不足,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法華經》的火宅喻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認識世間法,總結世間法,是樹立修道信心的關鍵所在。連佛陀他老人家修道,都是因為老病死的過患逼惱身心的結果,更何況我們?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佛法所說的欲界,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欲望充斥的世界。為了滿足欲望,眾生無所不用其極。易牙為討好齊桓公,殺親子烹人肉,這是拍馬屁的鼻祖了。李斯和韓非,師出同門,都是荀子的學生。李斯害死韓非。龐涓陷害孫膑,呂後斷去戚姬的手腳,這算是嫉妒的范例了吧。《動物世界》裡,雄獅為了維護自己的獅群,會通過厮殺將成年的兒子攆出獅群。一言以蔽之,欲望的世界,這就是欲界;被欲望主宰,不能自主,這就是欲界的眾生相。
佛教為三界的定義一個字——“苦”。我們在欲界修道,就要先觀照欲界的苦。這樣,就會生起修道的信心。
四谛之首就是苦谛。“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苦谛,就是說,苦是真實不虛的真理。欲望的聚集,導致痛苦的結果。“集”為世間因,“苦”為世間果。
欲界眾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生從何來,死向何去。生門死戶,都在於此。“生門死戶”,這是道家丹道的說法。
“生門”是說,欲界投胎,因父母交而有孕,這是生之初,從YIN而生。人類如此,畜類如此,欲界天人也是如此。
“死戶”是說,行YIN傷身,以致老衰。元精漏盡,生命終止。
這是道家的說法,佛法中無此說。道家修仙,除滲漏,指的就是保元守精, 精氣神,他們稱為“三寶”。這只是離欲之法,並非是根本出離三界之道。
佛教認為,欲界因果,其實也就是貪YIN的因果,因此也把貪嗔癡確切地說成是YIN怒癡;這是欲界的根本特點。
如何出離欲界呢?必須要修禅定,這是佛教與外道共通的認識。所以欲界上去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就是“色界”了。沒有禅定,就是空談。可見,色界必須以禅定為根本,沒有禅定功夫是到不了色界的。
按道家煉丹的修法,就得固精固氣固元神。“精全不思欲”,柳下惠美女坐懷心不亂,就是這樣。“ 氣全不思食”,自然辟谷,休糧絕粒,不食人間煙火。“神全不思睡”,無昏沉,無顛倒夢想。精氣神三全了,便是“真人”,這就是全真道。
今天為什麼說道家呢?是因為大家連最能有效對治欲界的色界定都不知道,所以講講道家的丹道,其實這就是世間禅。以色界定,拔欲界根,這是修道的共識。釋迦太子出家後,先修的也是外道的世間禅定,就是類似於道家丹道之類的修行。
所以,離欲界,至色界;離色界,至無色界;離無色界,出三界家。這是“豎出三界、漸次超越”的特點。念佛往生是“橫出三界”的法門,這裡講的是“豎出三界”的法門,大家要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