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一卷 五、所被根器 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 夫根器有“是器”與“非器”之別,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疏鈔》雲:“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賢糧欠缺,便難前進。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疏鈔》復雲:“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 論“機”,則有“當機”與“不當機”之別。三根之中,誰最當機,古說不一,今當明究。蓋以世尊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應病與藥。一般而論,則大乘經典,菩薩眾當機,小乘典籍,二乘當機。唯此淨土,奇特殊妙,獨標一格。古有諸說,下標三例: 甲、上輩往生,唯是菩薩。 本經明三輩往生,每輩再分三品,則同於《觀經》中之九品。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上下品是大乘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則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薩聖眾所生,中上品是小聖所生,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乙、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善導大師於所著《觀經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意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只為沉溺之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又雲:“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復雲:“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如日《合贊》雲:“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後復雲:“如元曉雲:‘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此說之要妙,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也。 丙、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實則與乙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根本相違也。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故作是說,以濟之也。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忏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雲深妙。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故雲: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也。 馬鳴大士,東天竺人,傳佛心印,為禅宗十二祖,中興大乘,造《大乘起信論》。論末勸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龍樹大士,南天竺人,為禅宗十四祖。開鐵塔,親觐金剛薩埵,復為密教之祖。入龍宮,取《華嚴經》又為華嚴宗祖。復以廣造眾論,力宏淨土,《楞伽經》懸記雲,登歡喜地,往生淨土,故又為淨宗之祖。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因天台、南山、法相、三論諸宗,亦皆崇為其宗之祖也。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後住天台山創天台宗,臨終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永明大師於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乃法眼宗嫡孫。後專志淨宗,日誦洪名十萬聲,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湧現,著《宗鏡錄》一百卷,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等,蔚為法炬,光照萬世。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以上四德,鹹為肉身大士,法門龍象。《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淨土耶? 又《要解》雲:“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又《受菩提記品》曰:“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彌陀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由上可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是法無上深妙,廣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淺游海濱,亦即身在大海,並得海水浴之樂。若欲深窮其底,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若潛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故雲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以上乙丙兩說。文異旨同。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現相有差,本體是一。總之,只是這個廬山。故兩說文字雖異,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福慧雙圓。言專接上根者,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蓋此淨土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彌陀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語言文字之所能及。故雲“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雲“專接上根”。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復又“傍及中下”也。 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發無上宏深大願,故號願王。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文曰:“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蓋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淪苦海,頭出頭沒,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願,眾生何由得出輪回?故為多障眾生,特垂方便,開此易行之法,甚至於經滅時獨留此經,以作舟航,故雲“專為凡夫”也。 又密典《毗盧遮那經》雲:“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乎!例如彩色電視機、錄音機、電子計算機,必須安全易用,雖於科技無知之人,一按電鈕,便能享受此最現代之科學成果。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贊其科技之先進。依同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輕此法門乎? 故知上之兩說,各有所重,乙則贊淨法之普被,首在著眼於凡夫。丙則顯持名之深妙,徹底承擔唯上根。故應會通,莫死句下。 蓋此法門巧被諸根。如《要解》雲:“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並雲:“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至於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只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