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蔡禮旭老師
我們剛剛念到的這一句“聞過怒,聞譽樂”,假如我們是聽到過失很生氣,別人稱贊我們,我們就洋洋得意,假如我們是這種態度,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就很困難,就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要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給你幾句美言,你就會神魂顛倒,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了,所以損友就來,益友就退了。益友為什麼會退?因為這一些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你有缺點,他一定會很正直幫你提出來。當你不能接受的時候,他只好先怎麼樣?先避開。因為他假如不避開,你常常看到他,也會讓你生煩惱,所以他為了不讓你生煩惱,他只好先離開一段時間。等你真正肯接受了,肯接納他的雅言、他的規勸,他才會再回到你的身邊來。
那人喜歡聽好話還是喜歡聽正直的話?聽好話。那這個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所以這種“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必然要從小扎起。所以我們中心老師在教這一句的時候都會提醒小朋友,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好像你的臉上剛好有一個黑黑的東西黏在上面,這個時候別人告訴你,讓你可以把這個污點污垢去掉,那你應不應該感謝他?那當然應該。那當別人指出你的缺點,就好像去除你臉上的污垢一樣,那你當然需要跟他道謝。所以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間,只要同學把他指出缺點,我們接下來就會聽到一句很優美的話,他會一個鞠躬,跟同學講: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這個孩子對於他的缺點又有所改變,我們老師又適時的鼓勵他,“過能改,歸於無”,那他就更歡喜去好好把他這一些缺點修正過來。所以從小扎了這個根對他終身都有很大的益處。
“聞過怒,聞譽樂”,就想到一個宋朝的故事。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禅師是好朋友,常常兩個人都會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剛好蘇東坡覺得他的境界很好,就寫了一首詩,詩上寫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他現在的境界很好,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凈心。諸位朋友,哪八風?這個八風就是很多我們人生境界的考驗: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個利就是你很順勢的時候、很順暢的時候,衰是衰敗下來,然後苦,受苦的時候,或者很歡喜的時候、很樂的時候;往往人一苦就會怨聲載道,人一樂就有可能樂極生悲,所以這一些境界都在考驗一個人的修養。接下來是稱贊,可能就洋洋得意。譏,別人對我們譏毀,我們就很生氣、很不舒服。還有毀譽,毀是诋毀,是毀謗我們;譽,當我們有很好的名譽可能又會起了貢高我慢。所以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凈,所以寫了這一首詩要送給佛印禅師。
結果佛印禅師看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屁”字,就讓他拿回去。結果蘇東坡可能原來期待佛印怎麼回答他?他可能想說:趕快稱贊我一下。其實八風動了沒有?動了。想要人家稱贊、想聽好話。結果看了之後,他很生氣,非常生氣,就趕快趕到佛印住的地方,結果一到他的門口,門是關的,寫了兩行字,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來了。所以蘇東坡一看很慚愧,就離開了。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風吹不動,時時從起心動念把我們這一些不好的習性去除掉,才不會犯“聞過怒,聞譽樂”的這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