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山·紫雲居士:菩薩戒感言(寫在藥師山本師佛法會之後)
菩薩戒感言 藥師山紫雲居士 又是一年的本師法會,每年都在此時期接受居士們受菩薩界的誠意,看到佛弟子皈依佛,真是欣喜萬分。 菩薩戒是居士學佛的開端,代表居士學習佛菩薩的「心」的精神。由現在開始發願以此修行要步入漫長的修行路,不是一般人想象受菩薩戒,立刻可以得一切福報,立刻得一切戒體,那需長時間滋養本心,內心不可著此福報。因此受戒時及受戒後,修行者的「心」及做事行為都需在佛菩薩教化下一天天改變,那受菩薩戒也才有意義。 若只是用戒律來禁止內心的不認同,畢竟是下策。但也總比沒有規律儀軌要好。所以藥師山依弘一大師所介紹菩薩戒的模板,來要求自己「心」的成長,願能在菩薩道上漫長的時空下,順利完成道業,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居士在佛前發願「皈依三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是多麼大的一件事:這件大事,生生世世,願力不失,如法修持,道業不退轉,總有一日是可見菩提本心的。為了加強意識心的願力入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內,只有不斷發願灌入願力種子,並啟發內心慈悲的種子,能從此由有量的慈悲學習到無量慈悲,當本心充滿著慈悲善種,即證菩提,此段路程是需要長時期的修行及實作。 每當修行一段後,若慈悲「心」沒有增長時,修行會告一段落,再也無法推進,此時期只有檢視自己內心的問題,只有自行忏悔,變化自己重新再出發,所以在「大日經」中強調,即使登地菩薩也要修行,八地才能完全圓融各法而不會有錯。更何況凡夫、行位、住位、回向位的修行者,對事情的看法更是南轅北轍,差距很大,那是無可厚非的。無量慈悲是由本心起的慈悲,那種慈悲的廣大無量,是不可思議的。進入本心菩提,才能出菩提路,作更多利益眾生之事。 「維摩诘經」佛國品中有提到:娑婆世界是不好、不良之地,尤其是世間各行業中,為了生存而由內心引發出的貪、嗔、癡的業種,更是表露無遺。居士學佛後,面對種種的無奈,也會產生內心沖突及不平衡,但畢竟我們仍須有個較好的環境去培植內心的善種及慈悲,依筆者之見,此處應該是道場及家庭。 在道場佛菩薩懷中融入他的慈悲,學習他的慈悲,暫時放下世間煩人之事。在家中,無怨無悔的去「愛」你的親人,學習「捨心」,由此訓練成長後,再擴及工作地點,...更擴大到各道中。 由於心中「怨」「恨」「一切不平之事」少了以後,慈悲種也容易灌入心中,如此以後的修行旅途中,障礙會減少很多。若是帶著「怨」「恨」想修行,那是緣木求魚,終不可成。 道場中要禮佛、供佛,將佛視成自己的生生世世的導師或父母,所以要行禮恭敬,由內心發出最誠敬的心,像他們一樣,以後也能服務大家,所以要身口意清淨入門,而最後能達到本心清淨、琉璃透明,再出菩提路,這連串的完成叫大圓滿的修行,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條路,也是非常殊勝的課程,因此在菩薩戒時,要用五體投地的大禮拜行禮儀,要用大圓滿的儀規,願自己能好好的修行,能見本心、出菩提路,服務各道。 筆者在法會中念到「皈依佛,智慧無礙...皈依法,深入經藏...皈依僧,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的語句,時時震撼我心,充滿淚水。沒有佛的教導,永遠無法了解真正的智慧、真正的經典,並圓融各道。「皈依佛法僧」是指透過佛的教導或歷代開悟的大師能找回自己的佛性,進而學習到佛的智能,圓融各道的方法,由此才了知每部經的真正涵意、目的、修行方法、次第、現象……等各種意義,這是需要修行來完成的。透過實修才能一步步地學習到,並不是只看佛經即可。尤其經書內有很多無為法的內涵,沒有證入空性時,永遠無法理解它的真意,這也是為什麼每部經及每位大修行者都強調入空性的重要。 除此之外,出菩提路的行菩薩道更是漫長無期,只有憑著慈悲、信心及願力,依靠佛的指導才能走得下去,不然每個關卡都會退失「菩提心」,那菩薩道也走不下去了,往後的課程也無法學到,所以不退失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在藥師山學佛環境下增長慈悲心、不退失菩提心都是一個初入佛門的人要永記於內心,如此才能走入解脫門,再由此修習出菩提路的妙法。 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唯一增加「福」的一條路。我們經常提醒大家學佛要「福慧」雙修,「慧」是指空慧,指由解脫門入空,但行菩薩道是結各道善緣,增加入空的資糧,使入空後行菩薩道更能得心應手。 藥師山居士們學佛,在累生累世菩薩道上「發菩提心,不退失菩提心」是我們重要的信念,無怨無悔的善行善念透過修行注入第八識中,願早日完成證菩提本心,早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菩薩戒可以堅固行菩薩道的本願,確實無虛,對受戒的佛弟子,筆者及我們山上的同修們會一起祝福他們。
寫在藥師山本師佛法會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