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相對緣起


 2020/10/20    熱度:468    下載DOC文檔    

相對緣起

在名言概念中,一切法雖心識而成立其有,進一步觀察是於相對概念中成立其為有,所以事物的有無非是由心境相依而成立,是概念上的相對而成立的。

外境所謂與內識,彼此相依,但實際上所謂內識,我們實指內分別而起的心識行相。因此分別才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源。所謂一切法,包括外境識境中的行相。如眼看到一棵樹,耳聽鳥鳴都是眼、耳與意識同時作用、分別作用,對境顯現出來的樹、鳥鳴。由於分別,所以一切法就落於相對,比量即有好壞、大小、美丑、善惡、香臭,等等。而這種分別比較則是相依相對原始成為比較,即一切法都由相對而成立,所以,世間一切法都分別相對而成微細到無窮盡,而廣義的范圍,也不過是將法界分成相對的輪回與涅槃界。

范圍不廣也不狹,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觀修即是對內心世界作觀察,因此不廣不狹的范圍是作觀察的最適宜范圍。觀修中,最重要的無非是清淨與雜染兩個相對的境界,確切地說,是心識不受雜染與心識受雜染兩種境界。相對而言,前者名為如來藏,後者名阿賴耶。

問:阿賴耶是阿賴耶識嗎?

答:阿賴耶不是阿賴耶識,而是成立阿賴耶識的基礎和載體,這是寧瑪派一個很重要的教法。如果將阿賴耶與阿賴耶識混淆,有許多法門都無法修證。

問:阿賴耶與阿賴耶識有何不同?

答:阿賴耶是一個境界、一種狀態、一個相,而阿賴耶識不是相,是一種功能,唯識學將此功能稱為“受熏持種”,阿賴耶識既受熏習,又能持種子。

問:如來藏是什麼?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答:如來藏是一個境界。凡夫的心識受雜染,有業、惑、苦三種雜染,因此受障礙;而聖者的智境不受雜染,離諸障礙,這個智境便是如來藏。

空如來藏是由修證而轉起的智境,是轉識成智。智如三身五智的智,是聖者的心理狀態。

不空如來藏是法,即原始本來狀態,本來如此,自然而然,不由修證而成就,自性、法性、大平等性三自解脫,本自解脫,本來實相。

問:如來藏與阿賴耶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答:如來藏與阿賴耶相對。在相對緣起中,是相上的相對,即相對狀態。由修證、心識便可以由受雜染轉為不受雜染,這是現證如來藏的過程,又稱熏習的過程。

唯識學認為熏習一定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受熏習而後起現行,而《大乘起信論》中講沒有種子,是故不能受熏,因此唯識學認為這是違反唯識,不承認一心二門,不承認由此而建立的如來藏。

龍樹菩薩建立相對緣起,指出它跟相依緣起有兩點不同之處:一是凡相依的法,一定同時成立,而相對的二法則可不同時成立。二是凡相依的二法,一定不可離異,若離異則知不相依的關系,而相對的二法,則可以離異而成立。

阿賴耶是輪回涅槃的所依。阿賴耶是惑,業風是業,生起阿賴耶識且隨生於七識,所以成立一切輪回法,即是苦,但它並實體,只是一個有如昏睡的境界,有如瓶中頑空的境界,境界中依然有業在作用。

修持離昏睡境,離頑空境而遣除業風,使其不起作用,這便是如來藏。離昏睡境靠法身光明。法身即本體明分,離頑空境即現分,離一切業即空分,此是證悟佛的境界。

如來藏是現證的境界,於修現觀證時法爾呈現,所以不須研究。阿賴耶不同,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要通達它的有機理。佛三轉*輪時說法相、唯識、如來藏,是為了讓我們了知生死的原因。

修觀心般若最重要的是遣除阿賴耶的雜染熏習。許多修持者往往在阿賴耶識的識上下功夫,在善惡比量上下功夫,但不知觀修的核心是從阿賴耶上遣除雜染,業風之根清淨了,識不過是一種境界,識自然依清淨根顯現為清淨智境。

問:如何清淨阿賴耶?

答:不受雜染是關鍵。在《中論·觀染染者品》中,龍樹菩薩用三重破法,來證成染法與染者有實自性:一是相依緣起破業因有,二是相對緣起破相依有,三是相礙緣起破相對有。

在破立過程中,相對緣起既為能破相依有,也為相礙緣起所破,是故在龍樹菩薩的破立中成為關鍵。

染法與染者實相依而成立,因為離染法即無染者之名(諸法無我),離染者無染法之名(諸行無常)。

由不能離異,所以成立相依有,即染與染者實非業因有(本來清淨、自然智圓滿無缺),僅為相依關系而成為有。

這種依存關系也不真實,因為染法與染者二者不同時,相依有不能成立。依染法與染者的相依無有真實皆是相對的,這樣依相對有而破相依有,相對有其實不究竟。

修持者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上,心識一定是阿賴耶狀態,即心識可受雜染。事實上,人生活在世間受貪嗔癡的影響,貪嗔癡呈現出來也無非是同一個行相,因此是一個與心識相依的境相。

問:修學中,貪嗔癡的雜染欲無有了結,與之相依的心識如何得清淨呢?心識不斷,進入中陰也不會斷,如此心識恆常不斷,此心識所緣一切境又分別雜染阿賴耶識,修持如何真實清淨呢?

答:所以唯識學建立的自證分,中觀是不承認的,因為自證分就是相依有,所以中觀稱為“依他自證分”(這個“依他”)是唯識的道名言。倘如不否定這相依有,上面提出的問題則不能得到解決。

由否定相依有為實自性,問題就可以解決。在相對緣起中,成立相對有,同時成立相依有無自性,即心識與對境的相依為無自性,所以無須為心境相依、恆受雜染而不知所措。無自性的心識緣無自性的雜染相,所以心識本來未受雜染,即是心本淨,是一切眾生具足的佛性,是如來藏。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