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居士: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二日
第一堂
愛人如己
初次到這裡,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先把打坐姿勢調好。有一點要注意,在這裡的同學對沒有學過的同學,沒有做到愛人如己。譬如我講七支坐法,很多內容沒有詳細講;可是我不講的時候,你們諸位老同學有沒有幫助新同學再研究呢?沒有。你們有幾個心理:第一,哎呀!他都會。第二,他相信我呢?我當然比他高明,但是我講了人家不相信。第三,他的事,我管什麼!這些都不是學佛的心理,是自私。學佛的人愛人如己,鼎力相助,可以彼此討論,幫助人家,但是你們不會的。尤其知識分子更自私,只管自己,有很多的借口。
昨天講七支坐法,大家要研究,尤其有醫生在這裡。黃醫師非常科學的,生理方面,尤其婦女的問題,抓機會趕快問他。他見多識廣,盡管問他。所以講打坐,與生理都有關系,男性也可以跟他研究。他原來不相信修道成佛的,現在他學佛修道比我還迷信,所以你們都應該找他討論。難得在一起,人生能有幾次碰面機會啊!
你們聽了有一個心理,哎呀,南老師特別捧黃醫師,才不是這麼回事!又錯了,我是教你們占便宜耶!他坐在這裡是我們同學耶,你到醫院找他就不容易了。他這個人是菩薩心腸,凡是我們朋友有問題,他都拼命幫忙。譬如最近有人在香港跌倒骨頭斷了,黃醫師知道了親自去看他,發現問題嚴重,所以馬上叫骨科醫生兒子趕來,一看骨頭斷了,立刻幫忙送醫院,馬上開刀。我講這個故事,是說在香港跟他認識以後,對我們的朋友、同學,隨時這樣幫忙。
這是對我這一方面講,他對別的方面也是如此,我很佩服他的人品道德,他做到了有力即相助,很少有醫生的架子。我聽香港很多人提起他,都很佩服的。
佛學裡的生命科學
這一次的題目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嗎?就是"禅與生命科學的認知"。這個題目裡頭包括了三個大題目。第一個什麼是禅?你們要想一想,你們許多都是大博士、大教授,不要馬虎耶!第二什麼是生命科學?現在叫得很鬧熱。第三是新興的認知科學,什麼是認知?三個大題目可以寫一百多萬字的書了。本來要講這個,我說來不及,所以分段分段地講。
昨天晚上講到什麼是佛法,佛法是個大科學、大哲學,不是宗教,但也包括了宗教。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雖說大小乘的佛法浩如煙海,不過是講解禅與生命認知的問題。再歸納起來,就是全人類所要追求的宇宙來源問題。究竟人類生命的來源是唯物或是唯心?今天的科學發展到了太空,尤其是從愛因斯坦以後,科學家講量子力學這個問題,諸如納米科技、信息的發展、人文管理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都是從量子的問題來的。當然後面還有很多的問題。其實佛學裡頭就有,只是大家拿不出來。如果你們這些大博士、大教授學會了,把這個問題配合科學拿出來,你們退休後,可以向這個新的科技方面發展,這是貢獻人類啊!
今天中午還剛剛批評了他們,明知道我要講這個問題,人怎麼生怎麼死,當我沒有上來時,你們可以選一選講課的錄音帶,嚴格規定他們再仔細聽一下,這樣對你們也好,對我也好。可是每個人都不動腦筋。也許動了,考慮很多,卻不執行。要講道德行為,儒家叫這個"為德不固",做功德發心的事,自己雖看清楚了,卻不堅持一定要做,就是"為德不固",也就是陽明哲學講的"知而不行"。以華嚴道理"理即是事",道理到了,事情就要到達。跟了我那麼久都做不到,常常聽也聽疲了,如果說你們沒有想起來,那更錯誤。
我今天下午上來就罵人,你以為在罵人啊,這可是學佛的菩薩行,思想就是行為。你們學佛嗎?這些都不學,學佛不是只管自己利己利人最重要。像這麼大熱天,我們搞這個地方請大家來玩的嗎?是為了利人耶!你們打坐不是看熱鬧,不是看著我喔!是要聽我講話!生死問題你們聽過再多,仍要重復研究,這一次要切實發心,真修行,了生死啊。
第二堂
你的學問工夫上身了嗎
為了講這個生死問題,認識佛學,講的都是重復的講,你們跟我很多年的朋友都會,可是我觀察你們都沒有深入。什麼叫沒有深入啊?學理跟工夫沒有上身,沒有到身心上面來。這是中國道家過去的一句老話。我看到過去老一輩做學問修道的,一邊談話,一邊說,哎呀!我不跟你們講話了,大家同學問為什麼?他說工夫上身了。他自己眼睛一閉就打坐了,這是真工夫,這是實驗。所以你們學了多少年,學佛修道做工夫沒有上身,做事業倒是蠻上身的。有些朋友官也做得好,生意也做得好,非常用心。只要講到修養就不相干了,那是搞著玩玩的,這就是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差別了。所以我說老同學們跟我很久的,理論都會講,工夫沒有上身,都是空洞理論,到學校做老師教人家可以。我認為有些教書是在騙人的,表示自己很有學問,給大家贊賞,可是對自己並沒有用。一定要學理工夫上身才算。
現在為了講重復的話,我再說一遍,我想在座我們很多老同學,學問都很好,叫他們來講也許講得比我還清楚,可是我還不放心他們講,聽起來都很對,但很不扎實。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出來弘法,照一般研究佛學、講宗教的,他先完的是小乘法門。現在人一聽到小乘,馬上就看不上,意思好像是幼兒園小學生的課。錯了!你學問盡管大,都要從幼兒園小學開始扎根。
純苦無樂--一轉
比如,我們研究佛學的,我先講一個小題目,就是認知小乘是什麼,先不要說認知的本身是什麼,只能借用這個名詞。對小乘佛學,我們的認識,只曉得佛開始說四谛。谛就是要點,哪四谛?苦、集、滅、道四谛。小乘法門講四谛叫三轉四谛*輪。記住哦!然後說到二十因緣。這是給你們上佛學的課了,也是科學很有用的哦!你們出去做事業、做生意、做官都有用哦!只要你充分明了四谛二十因緣的法門。綜合起來講,有三十七菩提道品,大小乘佛學的基礎都在這裡,是大徹大悟,自己了生死而成佛之路。一切大小乘的經典,禅宗、密宗,不管你什麼宗,什麼派,包括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都逃不開這個法則。如果你們想修行的話,這個學理搞不清楚是不行的不行的。
我先把理論講了,再講修持的實際方法,這不要靠本子記哦!停一分鐘大家想一想,剛才講的四谛法門,苦、集、滅、道。佛三轉四谛*輪,我常問這些佛學大家、大師們,三轉怎麼轉法?像輪子一樣旋轉嗎?這都是最基本的。不要認為這只是講學問,打坐用功,馬上要體會的。
譬如第一轉,佛普通的講法,教育法,就告訴你人世間都是苦,非常痛苦,只有苦沒有樂。這個世界上的人認為的快樂,是把輕度的痛苦顛倒,當成快樂。顛倒就是錯誤的意思。比如我們花了很多的錢去按摩一個鐘頭,或者說洗三溫暖,洗了又按摩;哎呀!昨天花了六百塊錢洗了三溫暖,按摩,好舒服啊!眾生顛倒,實際上找個人來虐待你,冷水熱水給你出汗,然後按摩,輕微地打你,就叫做舒服。按得重了,喔!輕一點,太痛了。
世界上純苦無樂,因此分成八苦、十苦,看起來很消極,都是很實在。八苦之中的生老病死苦,這四個大家都知道。講起來生老病死苦,現在我看看有些科學都老了,用我一樣老了,但是忘記了自己老的痛苦。我是深深感覺到老苦的。剛才我跟沙彌講到這裡的建築,她當時問我這個浴缸太高吧!矮一點好嗎?問過我三次。我今天才悟到當時我錯了,今天洗澡出來的時候,我才曉得浴缸太高了;我想到五六十歲的人,兩個腿都動不了,爬得出來嗎?這就是老苦。眼睛看不見了,腰酸背痛了,各種病痛都來了,生老病死,大家在苦中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沒有智慧耶!知道了,有智慧,就要想辦法跳出來。
第五是愛別離苦,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別離了,分開了。自己所希望的做不到,隨時隨地都在愛別離苦。六是怨憎會苦,不喜歡的偏碰上,普通講的,騎馬碰不到親家,騎牛就碰上了。七是求不得苦,要發財,偏偏倒霉;要升官,偏偏沒有官做了,所求不如意。第八個苦大家不知道,什麼叫五陰熾盛苦?哪一個年輕學佛的同學來回答問題?(答:色、受、想、行、識。)
對,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這五個包括心理跟生理。"色"就是生理的地、水、火、風、空。"受"是感覺,我們每天氣候冷熱,舒服不舒服,思想感情等都是。"想"就是思想,知覺。
"行"呢?就不知道了,不是行為,是宇宙間有個動力,生命的背後有一個動力,電能一樣永遠在發動。這個生命,這個發動的動力在哪裡你找不到,找到了才叫做修行。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衰老生病?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有情感?這個"行",它的動力、動能是什麼?是唯物還是唯心?
"識"呢?勉強的解釋是精神方面,佛學把生理、心理,整個人的身心兩方面合起來叫"五陰",也叫"五蘊"。"蘊"就是包含在內的,像那個電能的電場一樣,那個能源你看不見,電能這個能是什麼你不知道。嘴裡都會講能量,能量是什麼東西你看見了嗎?現在科學發達,誰能夠找出來宇宙最初的能源是什麼?找得到嗎?所以這個第八的五陰熾盛苦,很不容易懂。
佛說我們每天受生理、心理的煎熬,自己在受罪,所以叫八苦。這個八苦,大家講佛學就講過去了;如果現代聰明的年輕人,拿八苦的觀念,換一個文字語言寫文章,寫小說,寫散文,寫理論,可以寫出來很多好東西。佛把這個叫"苦谛"。這個世界的生命,以消極的角度來看,整個是苦的,所以生命是很痛苦地活著。因此我經常給你們說人生三句話--"莫名其妙的生來,無可奈何地活著,不知所以然的死掉。"這個生命是五陰熾盛苦,佛說得這樣徹底。這三句笑話,大家聽了哈哈一笑,覺得我的話好笑,我看到他們好笑覺得更好笑。意思是說,你笑,你懂了嗎?笑個什麼東西!當時大家閒談,不好罵人。換句話說,這三句話是在罵人耶!你生不知所從未,死不知所從去,白活了一輩子。
佛說了四谛因緣,第一步是消極地看人生。其實每個宗教都是這樣看法,佛講得最徹底。但是這個苦,普通講佛學只講到八個苦,他在別的經典上說到十個苦。總而言之,活在這個世界太痛苦,太吃力,太難受。不過,苦不是灰心哦,不是消極哦,而是告訴人們,我們人有本事、有智慧、有能力,跳出這個苦海,這就要學佛了;你不要被苦打下去,被打不去就不是大丈夫,不是英雄。所以佛稱為大雄,大英雄打破這個苦的牢籠,跳出來,這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廟子的大殿叫大雄寶殿。能征服天下做皇帝、統治全世界的人,不算英雄,你能夠跳出生死嗎?跳出物理世界痛苦的拘束嗎?唯有佛才是大雄、大力、大慈悲啊,他跳出來了。剛才我講四谛三轉,這是第一轉了。
求解脫--二轉
這一切苦從哪裡來?苦是果哦,這個果是從因來的,原因是"集"來的。集是集中,抓來的,你自己集進來的。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所以我們打起坐來為什麼空不掉?順便講科學給你們聽,我們的生命像一個磁鐵一樣,在這裡你覺得在修行,兩腿一盤打坐很舒服,等一下這裡不對,那裡不對,你那個心一靜了以後,磁鐵一樣把宇宙的一切能量痛苦集中在你身上。然後想起來,我的老公對我不好,我的兒子對我不對,我的那個生意怎麼辦?都在集。集就像一個磁鐵一樣,把一切不應該的都吸進來。
你們在打坐,以為自己是在修道,其實是在集中一切痛苦到身上!所以叫你放下,你放得下嗎?放不下啊。這個身體不打坐還好,一打起坐來,這裡不對,那裡不對,都是在集。你這就曉得這個身體是個磁場,它把一切都集中了,越講放下越集中,如磁石吸鐵。佛經一句話,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昨晚有個跟我講,全身難過。唉!不理它就舒服一點。是啊,你不去集,自然就輕松了。這是哲學,是學理也是科學,要實驗。
苦集下面是滅道,要滅除一切痛苦,跳出痛苦的范圍,跳出物理世界,只有得道才做得到。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涅槃就是寂滅,一切都休息,解脫了就得涅槃。只有得道,智慧上大徹大悟,修證到了,所以道是進入寂滅的因。滅是滅除了一切痛苦,梵文叫涅槃,中文叫做寂滅。這個涅槃寂淨的極樂世界,怎麼才能達到呢?不是菩薩上帝給你的,是要你自己做到的。道,只有智慧悟到了才算。道是寂滅的因,寂滅是修道成道的果,所以叫苦集滅道。
所以三轉四谛*輪,我問一般的學佛大家,他就啞口無言了。佛經上說的三轉四谛*輪是怎麼轉?我今年九十了,從二十幾歲研究佛學,當年問了許多的人,大家答復不出來我這個問題。我自己怎麼答復呢?我是找佛答復的,現在我跟你們講起來很東尋輕松,我是痛苦了幾十年的。後來回過頭來發現佛經上都有了,都講了,自己就是笨蛋不懂。
其實你懂了這個道理,現在放不坐在這裡就舒服了,何必用功啊!如果說不用功,這個才是大用功,一切放下就是了。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要,都丟掉了。這裡難過,那裡腰酸背痛,根本都不理,你去集中它干什麼呢?越集越痛苦,你越想辦法對付它,修理它,越麻煩。該死就死嘛,它是物理、物質的東西,要壞就走吧。換句話說,我講的"去你媽的",滾吧!你該死就死吧。有一個同學,有一次忘了什麼事,我說我傳你一個最好的咒子,"去你媽的"。後來這個同學告訴我,哎呀!老師,你這個咒子真有用,當我最痛苦時,我就想起"去你媽的",就好了。不集嘛!這是二轉了。
十二因緣--三轉
第三轉四谛*輪,轉出了十二個因緣,這是科學,是大哲學了。十二因緣你透徹了,你修行了,你得定了,你成道了。這一個圓圈先記住,不要靠筆記,我背給你們聽。"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兩個地方特別注意,大關鍵。"六入緣觸,觸緣受",你感覺空氣好不好,冷啊、熱啊,這就是觸、受,跟物理世界有關。
昨天講到觸是什麼,瑜珈叫做相應,就是交感。一觸就有交感,心理上就是舒服不舒服。觸跟受,你打起坐來腿對不對,一觸就有感受,按摩就感受按摩的舒服。受,男女兩個愛得要命,什麼叫愛情?我說那是荷爾蒙在作怪,那一點荷爾蒙消耗掉了就沒有了,算什麼愛啊。這是貪愛,因愛就抓,就是集,拼命要抓來,愛錢、愛名、愛利、愛虛榮,有愛就取,有取就有現有的世界。存在哲學來了,"我思故我在",有我思想就來了,就有了。天下的有抓得住嗎?苦集滅道耶!有就是現在的生命,有就緣生,現在的生命必然要老死,一定老,老了一定死,這是十二個因緣。
死了以後呢?生命還存在不存在?西方其他的宗教,死後善人升天堂,惡人下地獄,這是一般的宗教。佛說不是的,死了以後還會再來受報。死後一片無明,莫名其妙,黑茫茫的,什麼都不知道,又來投胎了。像昨天睡覺一樣,睡著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一片無明,腦筋也不清楚,什麼都不清楚,糊裡糊塗。無明也不錯啊,沒有痛苦,也沒有煩惱,大昏沉,不錯啊!所以外道入了無想定,入到無明境界,什麼都沒有,等於睡了六個鐘頭,什麼痛苦快樂都沒有,無明!一醒了又行,動力又來了,無明緣行,十二個因緣先背一下。剛才我講過,為什麼講到這裡?是要講真正生死問題,怎麼了生死,修行做工夫,所以先要把這個基本弄好。
"無明愛取三煩惱",無明、愛、取三種屬於根本煩惱。隨煩惱、小煩惱、大煩惱都是這樣來的。我們自己莫名其妙被自己支配了,莫名其妙支配自己,一切是愛,愛世界、愛名、愛利、愛什麼,拼命去抓,這三種是根本煩惱。這是把十二因緣解剖開來講的。
"行有二支屬業道",十二因緣有個"行",有個"有",行是什麼?是生命一股動力你停不了它。譬如我們睡著了,心髒照樣在跳動耶,你的呼吸照樣往來,血液照樣流動。生命活著永遠有一個行陰,像那個電能一樣,像太陽月亮永遠在太空裡轉動,這個是行陰,你要把握住這個。所以修行修行,要認識這個東西。行就是現實的世界,物理世界有個動力在後面走,這個動力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理的?現在大科學來了,像量子力學,你們這裡有學物理學的嗎?某博士講一講。這個波跟粒的關系都是行陰,量子力學有波長,有粒子。要不要補充兩句?
博士:最新的的量子力學有那個"誇克",就是靠近這個波的時候,裡面波會變動的。
南師:雙軌的透過來就是我們今天的信息、電視等等。
某同學:我補充一點。光子、電子有時會體現粒子的狀態,有時會體現波的狀態。同一種物質,它有的時候是粒子,有的時候是波,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所以有一個名詞叫"波粒二相性"。
南師:波透過這裡,粒子就集中了,就顯現這個現象了。就是能量作用,也就是波粒二相性。兩個現象綜合起來才有今天這些精密科技的發明。我借用量子力學是為什麼?是說這個宇宙的一切,現在已經了解到這個程度了,才有今天的精密科技。現在科學還沒有到家哦!學佛是要了解這個"行"。你以為佛學是空洞的嗎?它是大物理科學啊。所以"行"就構成了今天精密的科技世界,一切皆有,不是沒有。
所以十二因緣,佛說的"行"跟"有"這兩個部分合攏來,就是我們講造業。這個造業,基督教講是上帝造的,或者說是命運使我們這樣。其實辦不是命運,也不是上帝,沒有一個主宰,都是自己抓來的。"行有三支屬業道",造業就是這個業,佛學這個"業"包括善業、惡業、不善不惡的業三種。不善不惡是中性的,修行造業造的是道業,成佛也是造業啊,造成佛的業,地獄眾生造了地獄的業。後面有一個動能是業道,所以量子力學還不究竟,行有二支在十二因緣屬於業道。十二個,講了五個了對不對?"無明、愛、取"三個是根本煩惱,心理的。"行、有"二者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後面的是業,這個叫業道。
然後剩下來七個。從無明緣行、行緣識,從識起名色、六入、觸、愛,到了生、老死,這七個綜合起來是苦報。這幾句話是中國佛學把它綜合的,非常高明。我們生命的痛苦是這樣來的,這是大科學。你們把十二支好好學喔!將來你們講政治學、管理學、物理學,你把它用上去,那高明得不得了。世界上的學問是一樣的,你看政治上許多農村經濟出了毛病,你從十二因緣給它一套,馬上看出來這個經濟政策發展是那麼大的痛苦,也就看見好壞了。這是大學問耶!
現在告訴你的是第三轉。每一點都是大科學,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
第三堂
剛才講到第三轉四谛*輪的十二因緣。千萬要記住,因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經論,一切修行方法,都是從十二因緣大原則出來的;八萬四千法門也跳不出這個圈圈。所以你看《大般若經》、《金剛經》要破根本一切無明,如何破它?剛才叫你們背的偈子,是佛學家、大師們把十二因緣歸納起來的,非常好。
無明愛取三煩惱 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並生死 七支同名一苦報
後來黑板上附帶寫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是古道師在佛學院聽來的,這兩句話不好,只是幫助記憶十二因緣的名稱,意義沒有上面古人那個偈子好。譬如"觸受愛取有生死","有"是一支,"生"是一支,"老死"是一支,結果變成了"有生死",好像其他的沒有生死,在文字上就會誤導,差就差在這裡。這是講寫文章。
第一個偈子是對的,尤其你們年輕辦佛學院的,這些要搞清楚。不然一聽好像都對,其實都不對。這就是老師的重要了,師道,就曉得取捨,把對與不對告訴學生,所以說寫文章不可使人走上誤解的路。
因緣 因果
我們這裡研究是書院的辦法,同學師生之間彼此討論研究。十二因緣的重點在哪裡?就是無明緣行中間這個"緣"哦,因是因,緣是緣。因果是講大原則,有因一定有果。不過這個因果有個大討論,譬如龍樹菩薩後來寫《中論》,表面上看到他把因果都推翻了,都是空的,實際上有因果哦。
當年我在峨嵋山閉關下來到成都,一班大和尚,有八九個,都是同虛雲老和尚那樣威風的大老,在文殊院請我吃飯,就提佛法的因果問題。講到禅宗百丈野狐禅的公案,說法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然後一個老和尚問,究竟成佛跳出了因果沒有?我說當然還在因果之內,因果無所謂跳出,也沒有出,也沒有入,即空即有,證得菩提是因,進入寂滅是果,因果歷然,很清楚。
因果是一個大原則,因果的作用是因緣,所以這個因緣,中國這個"緣"字特別好,佛經中文這個翻譯不得了的好。緣是攀緣,一個連鎖一個的關系。比如說這是某某人的老三,他上面一定有老大老二。如果這是老四,上面一定還有三個。它一個一個連鎖來的。
剛才講到量子力學,量裡頭有波長,那個波動裡頭就有粒子,那個粒子就是緣,那個波就是因。而這個粒子,它不會永遠是粒子,它會變成波,變成因,之後變變成粒子,都是因緣連鎖的關系。佛學講因緣是一切有,也是物理世界中一切都有因緣,那麼因緣的本身有東西嗎?沒有,是空的。等於現在講量子力學波跟粒的關系,波跟粒兩個最後的動能是什麼?不知道。
因緣的道理非常地深,所以無明起來一定緣行。譬如你累了,夜裡需要睡眠,睡了之後不一個是什麼?一定醒,假如睡是無明,醒來是行,無明緣行對不對?這很明顯的嘛,睡好了一定醒來,你睡一萬年也會醒。剛剛一醒那個就是行,你不知道怎麼醒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醒了以後就有思想了,行接著就有識了,那個心意識起作用了,很清楚。思想一來就有身體的感覺。識緣名色。名色就是身體的感覺,名是精神的意識,色就是身體,色是地、水、火、風、空五大,是物理的,物質的。
我就拿睡眠來給你們講,你要這樣去研究體會,不是講理論。換句話說,你打坐入定,入到一念不生無明定,也會出定。出定一定緣行,接著心識作用就起來了。
所以這個意識一醒了,你就感覺有身體。比如說有一個受陰境界,非常好體會的,你們諸位一定有經驗。當你十幾歲的時候,天氣不冷不熱,很不想去上課,懶洋洋地睡在那裡好舒服啊!可是這個身體呢?有沒有感覺?只覺得身體軟軟的,那個是名色的作用。馬上就更清醒了,名色就是身體起了作用。名色緣六入,哪六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嘩!就進來了。你一睡醒以後,慢慢感覺自己有身體了,馬上去枕邊拿手機,打個電話給朋友吧。色聲香味觸都來了。
觸,起來活動了,觸就有受,就有感覺了嘛。白天忙了十個鐘頭、二十個鐘頭,吃飯、應酬、做事情,都在感受中。然後是愛,就喜歡了,喜歡做的事情拼命去做。愛就取,抓得很牢。取就緣有,一個連鎖一個來。這個一動,下面是什麼,你自己看得很清楚。愛緣取,取緣有,家庭啊,父母、妻子啊,名譽、財產啊,就是現有的人生。活著下一步一定有老,老就有死,死了以後等於又睡覺,又無明去了。明天早晨怎麼醒的?不知道。所以我說你們參禅,了生死,看看晚上自己怎麼睡著的,早晨怎麼醒來,這一夜中間這一段完全無明,你搞不清楚。
佛說這每一個動作,過程都是無主宰的,沒有一個人給你做主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也不是神,也不是閻王,也不是菩薩;非自然,不是空洞自然而來的,它有物理的作用,有科學性的。因為無主宰,非自然,所以叫緣起,緣生,因緣所生;性空,它的本性體空,沒有實在的東西,也叫性空緣起。所以佛有個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皆是緣生性空,性空緣起。
十二時辰與十二因緣
印度的釋迦牟尼佛,跟中國的老子、孔子,差不多都在同一個時代。十二因緣,其實跟中國文化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個道理。這個物理世界的轉法,與這十二個輪轉次序是一樣的。這個十二因緣,同我們太陽系十二個時辰連在一起,產生藥師佛的修法。密宗的時輪金剛修法也是用這個。所以藥師佛前面有十二神將,管十二時辰,十二因緣的一步一步的修法。這個不再深入跟你們講了,你們學佛連顯教都沒有學通,更不要談密教了,所以不跟你們講。因為講這十二因緣的重要同生死的關系,才連帶順便講了一點。
最重要的兩個緣
我剛才講,平常給你們講笑話,人生是"莫名其妙的生來",一片無明來的,"無可奈何的活著",十二個輪盤永遠在轉,最後又老死,回到無明,"不知所以然的死去"了。學佛的人就不甘願,要打破這個無明,弄清楚它究竟是怎麼來的。破了無明叫大徹大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開悟了。無明沒有打開,都是白搞的。那麼十二因緣同剛才講的第三轉*輪,中國佛學把它歸成一個偈子:"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都說過了,把十二因緣歸到四谛。後面佛分析出來,一步一步做科學的心理分析力物理的分析。
我們下午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同生死來去有關系。所以佛法傳到中國,講到如何修行成佛,最初的翻譯都是講如何用功,像《修行道地經》、《達摩禅經》。尤其《修行道地經》特別告訴你,學佛不管出家在家,如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首先要了解生死的道理,再來談修行。南北朝、隋唐以後學佛,專講大話,講大的佛學,修行基本道理都不行,所以修行人越來越少。修行道理原始是從三轉四谛*輪,十二因緣生死的道理這裡來的。現在我們了解了"行有二支屬業道",最重要的是行、有這二樣。
我們生命從入胎以後,怎麼會成長為現在的人?怎麼樣活到幾十歲?後面的動能是什麼?你說靠營養,靠醫藥,靠飲食,究竟靠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行",有一個永遠的動力在,它永遠存在。這是一個大問題了。
講到這個問題,牽扯到全部佛學。我笑這一百多年來講唯識的,盡管講《楞伽經》是唯識的要典,他們卻講錯了,統統沒有把握重點,都忘了根本道理,只在名相上轉。現在給你們漏一點消息,尤其你們年輕的這一些教授們,更要知道唯識。《楞伽經》就唯識,佛為什麼提出一個阿賴耶識?他否定了世界上一切宗教,什麼上帝、神、菩薩、做主的,都沒有,而是緣起性空。生命有個根本,這個根本是一片無明,這個無明,照唯識大乘的道理叫阿賴耶識,非常偉大的一片無明,在你沒有悟道以前,恢復不了那個光明。
三種相 三種識
在《楞伽經》上,大慧菩薩問佛有關生命是唯心唯識的,是心物一元的本體,這個說法已經脫離了宗教。你翻開《楞伽經》看,那都是大要點、大科學了。這些大菩薩們向佛問,也就是大科學家向祖師爺問。佛說識有三種相:轉相、業相、真相。這個生命,萬有的宇宙永遠在轉動,就是這個動能。你懂了這個,我們普通人也可修到成佛,也可修到死亡,也可使它成長,只看你這一轉的功能,這是轉相。至於業相,就是剛才講到的行有二支,也就是現象。還有一種是精神意識的真相。
《楞伽經》首先提出與生死關系的識,佛說有幾種識呢?三種:真識、業識、分別事識這三種。詳細分析就是八識。這還不算,下面告訴你修行很重要的問題。大慧問佛,整個生命的現象,物理世界與個人的生命世界,生、住、滅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為什麼要生出萬有的生命,怎麼生的?住就是存在,怎麼存在呢?這個宇宙萬有,世界幾千萬億年永遠有,人的生命永遠轉出來,像去年、今年,昨天、今天,一切的一切都會死亡、過去,過去了怎麼又來?現在要研究這些現象,都牽涉到科學。
佛答復說,"流注生,相生;流注住,相住;流注滅,相滅。"所以拿現在科學講量子的波、粒在動,這整個世界是量子在動,這個科學的講法,完全符合佛的說法。"流注",像一股瀑流水,電能一樣,永遠不斷地上來,就是行陰,這個是本體的功能。"流注住,相住",整個萬有的現象就顯出來了。"流注滅,相滅",現象就沒有了,沒有了不是斷了哦,又會流注生。
流注的功能決定生死
流注的功能是什麼?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有等流,善、惡、不善不惡,一齊在流動,就是等流,生命的本體是這樣。所以修行是如何把這個停住,你打坐得定是"住",就是把行的功能關掉。這還不是究竟哦,剛才我們這個擴音器,雜音很大,把它一轉關掉了,那個雜音沒有了。怎麼去關掉?這叫"定",叫"住"。這裡頭產生的問題很大,我只要有本事把它關掉,"住"了,我就可以把這個肉體生命停留一萬年,甚至也可以把它現在毀掉,馬上生出來另一個生命。基本上是這樣,這叫不可思議的力量了。
所以他說阿賴耶識的功能包括兩個最大的作用:一個是等流習氣,等流果,基本上沒有善惡,也沒有不善不惡,而是非善非惡一齊來,有物理世界一齊來的功能。為什麼變出我們個別的生命呢?這個叫異熟習氣,異熟果,業報來的,同心理行為有關系。所以這麼一個大科學問題叫唯識。至於所謂的第六意識、分別心等等,都是小玩意兒。但是有一個大原則,要配合現在科學講才比較清楚。
那麼這個開始怎麼來的呢?後果怎麼樣呢?為什麼宇宙會變出來這麼一個現象?佛說是"不可思議熏,不可思議變",一切都在變化。所以你打坐修定,身體比較健康,比較好,這是不可思議熏不可思議變,變出來的。你如果不打坐,不修定,或者那個熏習變壞了,就變得不同了。了生死的功能也是如此啊!所以先要把這個原理搞清楚。
我們今天開始修行,就靠自己不可思議熏,決心用功要去變它,不是變不了,是要知道變的方法。這是講小乘的基礎道理也就在大乘裡頭,這是個大科學的問題。
大家聽累了吧,休息一下。
第四堂
你們要學修養,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學禅也好,記住,回去生活都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這是真講學問修養了。儒家的學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後輩,先學止靜的功夫。
諸葛亮的名言
所以我幾十年提倡諸葛亮的《誡子書》,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學問精神,就是他那一封給兒子的信。他自己在前方,做宰相帶兵,對兒子的教育是一封信。我幾十年來講了多少次!你們有誰完全可以背得出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求靜是修身,現在打坐就是練習學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學問。"夫學須靜也"求學問必須要練習靜定,學靜的功夫。諸葛亮教誡兒子,"才須學也",人生做人的本事,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必須要求學問才有才能。他的信、文章都很簡單,諸葛亮一輩子那麼大的學問,流傳千古的只有兩篇前後《出師表》。但是大家忘記了,他的信最重要,他這一輩子學問好,事情忙,寫信都只有簡單明了幾句話,其中則有很大的學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才能靠知識學習來的。"非學無以廣才",各種知識,宗教、哲學、科學、商業、經濟、金融、社會教育樣樣學問要懂,否則你的才能廣大不了。"非志無以成學",求學問先要學靜定,你們也讀到了博士,外國留學回來,心境一點都不靜,所以學問不大。我講你們年輕人,其實已經是是年以上,你們這些大教授、大博士,都是我的老學生,我就罵你們了。對外面人我很客氣。現在罵你們這幾位老學生"慆慢則不能研精",注意這一句話,你們幾十年懶惰不用功,空話談得太多,應酬太多,吹牛太大了,懶惰輕慢、我慢,自己認為了不起。"慆慢則不能研精",注意這個"慆"字、"慢"字,自滿了,得少為足,"則不能研精",沒有進步了。
這是我一二十歲背來的,用了一輩子了,我在軍校、陸軍大學教這些將領時,要他們嚴格背這一篇才可以帶兵。你看一字千金,力量非常大。"險躁則不能理性",怎麼叫險呢?偷巧,聽一點認為都懂了,都是冒險、偷巧來的,心浮氣躁,不寧靜,修養不夠。諸葛亮教兒子,不可犯這個"險"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見性的學問你做不到,心性修養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險偷巧的,要做大事必須照規矩來,不能蹦蹦跳跳地玩聰明,以為學問多了,這都不對。這個"躁"是足字旁,跳起來、虛浮。他對兒子說的都是嚴重的教育問題、修養問題。
"年與時馳,"他說年齡跟著時間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化了;時間像馬一樣跑過去,光陰把握不住的。"意與日去",我們人生的意氣、志氣,跟著年齡而老化,年紀大了,勇氣沒有了。"遂成枯落",吩咐兒子好好讀書,"遂"就是現在白話"就",你馬上就要老了,像枯葉一樣落下去了。"悲歎窮廬",老了自己再後悔,"將復何及也",到那個時候,走投無路。
唐人的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根據他這個觀念來的。我教大學、中央軍校、陸軍大學時,第一堂課一定要他們背這個,這是中國文化儒家、道家教育的宗旨。我現在還能背出來給你們聽,我以為大家叫我老師,你們男女老幼總有一個背得來!想不到全體打零分,很丟人。我的書上多少次提到啊,再背背看,你們都做記錄了。
儒家的教育宗旨
諸葛亮是東漢末期的人,他的文章簡單、明了、清楚。最後晉兵司馬炎的部隊打過示,四川亡了。他的兒子諸葛瞻絕不投降,所以一門忠烈。他的孫子也是跟著父親自殺的,三代忠孝。當然另外留下旁支的小孩,諸葛亮還是有後人的。他的教育是文武雙全。
我為什麼講這一段呢?我講話有邏輯的,為了要講重要的課,他們准備得不對,今天挨了罵。然後,我說你們現在靜坐很好,贊歎你們靜坐。這個靜坐是干什麼?不是說學佛做工夫,這是做人的根本。因為講靜坐,才提出這一篇。你以為我講話天馬行空,這樣形容我、恭維我,實際上在罵我,說老師講話不講邏輯亂來的。我哪裡亂來啊?每一句話題目在哪裡,我講些什麼,引用那麼多材料給你們聽,這個叫邏輯。所以我常常罵你們講話不清楚,主題就在這裡。看到你們靜坐坐得好,贊歎你們靜坐的重要,連帶講到這裡。
一百多年來我們國家教育沒有目標,請問中國今天負責教育的人,教育目標是什麼?政治意識不是教育目標耶!國家民族整個的教育,十三億人的後代,民族的精神在哪裡啊?什麼三民主義、什麼主義,那只是一個方法論耶。現在教育變成賺錢了,要自己的孩子考名校,這是什麼教育啊!
諸葛亮這一篇短信《誡子書》,中中國儒家教育目標的濃縮,很清楚啊。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我們國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標。先說如何做一個人,再談事業。諸葛亮的兒子受的是這種教育,戰斗打到最後沒有辦法支撐了,戰死為止,絕不投降。這種文武雙全忠義之舉,就是受這種教育造就的。
你們都說老師的記憶力真好,是記憶力好嗎?是苦練出來的啊!當年讀書的時候,一個字一句話背不來,夜裡都睡不著。哪裡像你們那樣玩聰明啊!一看就懂了,一問你半個字都出不來;盡管博士拿到,學問沒有。
哎呀!對不起!飯吃飽了,有力氣好罵人。休息一下,松松腿吧。
第五堂
今天下午講的課,先說明我現在用的方法,這是書院講課的方法,不像在大專學院,規定個時間、題目講課。書院的教授方法是活的,碰到某個問題,就在那個問題上面來講了。你們也只曉得書院,沒有住過書院,所以不懂。書院是導師制的,是跟某一個師父學的,也等於禅宗祖師的講學方法。
禅宗的教育方法是沒有方法,就是《楞伽經》上說的無門為法門。禅宗形容這個教育方法是"如珠之走盤",像一顆珠子在盤裡滾,周流無所不到,也沒有固定的方向。
今天晚上為什麼發了講義,因為我們下午是講怎麼樣做工夫,親自證到生命的究竟。那個是用禅定的方法,為了講禅定的方法,我就提出來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緣這些學理,再說明這個宇宙怎麼形成,人怎麼生來怎麼死去,從生死邊際作用的問題而講的禅定。
我下午的路線本來照次序一步一步來,今天是第二天,第一天是你們破壞了的,有許多人當天上午才到,還有許多下午到。所以今天等於第一天的開始,可是下午講到一個問題,我引用了《楞伽經》講心意識的問題,從小乘一下就轉到大乘。吃晚飯的時候有人告訴我,老師啊!你今天講的《楞伽經》很多人說聽不懂。我說,聽不懂才是你們嘛!聽懂了,那我太高興了。我說幾十年沒有一個學生聽懂啊!所以你們這些老同學聽了慚愧吧!這是第一點。
古道與禅
第二,下午下課以後,古道跟在我旁邊,提到十二因緣,一片無明,一下子調起我的興趣來。他說,哎呀!幾十年做工夫,這個無明怎麼了啊!這個生死怎麼了!他一路跟著我走,一邊走我就拍他的背說:"古道,這一次厲害了吧?"因為古道提這個問題引起我的興趣,方向一下轉了,轉到禅宗裡頭來。
你們還不清楚古道,我倒蠻清楚他;他是東北朝鮮族的,很好玩的。我常笑他,你們朝鮮族的同胞,常常在中國變成祖師,九華山那個肉身不壞的菩薩是朝鮮族人,好幾個禅宗祖師都是朝鮮族人,當然也中我們中國民族的人。古道從小參加部隊當兵的,當軍人就對武功很有興趣。我就笑,他們當年年輕看了那部電影《少林寺》,就到少林寺出家,出家干什麼?目的不是想學佛成佛!是想學武功。
少林寺是禅宗曹洞宗的系統,這個你們不知道了。古道因為學武功以後走到參禅的路子,到處參禅,然後離開少林寺,一個人到甘肅崆峒山住茅棚。天下這些苦頭他都吃過,到處去叢林尋師訪道,找好的老師,想參禅成道。吹牛一點形容他是"走遍天下",由西北到東南。
他也真用心參禅,最近他訪問了江西的五大祖庭。我叫他去訪問的,因為江西宜春市的市長,宜豐的縣長找到宋老板,找到我們。我們還幫忙修他們市裡的一條公路,也是為了江西禅宗五個祖庭。現在江西在謠傳,說公路是南老師出錢修的。所以我叫古道到各祖庭都去看一下。回來後,我叫他守這裡的講堂,因為他是參禅的。今天他一下子觸動我講起禅宗來,搔到我的癢處了。
頓悟漸修
他說打坐坐了半天沒有得定,想悟道又悟不了,半輩子的光陰過去了。剛才講到諸葛亮的話"遂成枯落,悲歎窮廬"對不對?"將復何及也",怎麼辦?他講的是重要的問題。譬如我們人睡著了,或者死亡了,這一段一片無明,什麼都不知道。如何從無明轉到明呢?講禅宗就不跟你談打坐了,禅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不一定是打坐來的哦!不從禅定來哦!由打坐到開悟這叫做漸修。南宗的五宗是講頓悟,不是漸修這個路子。
古人比方禅宗如一根竹子裡頭的蟲,這條蟲要爬出這個竹子時,是一節咬一個洞,咬了第一節後,爬到第二節再咬一個洞,爬了幾十個節才跳出了竹子,這是漸修來的成果。頓悟的禅宗呢?竹子裡這一條蟲,不是一節一節爬上來,它橫的咬個洞出來,就一直爬到頂,這個比方是頓悟。修禅定是漸修,修到大徹大悟,很穩當,工夫一步一個腳印。
修南宗的禅宗呢?就是"橫超頓出"四個字,從橫的跳出來了叫做頓悟。所以講禅宗,我不但回來大陸沒有講過,在台灣也很少講。只有三四十年前,像楊麟他父親楊管北老一輩子,少數十幾個人打七,專門講禅宗。但都過去了,這幾十年我沒有動這個。
中國的文化整個衰落了,程度差了,不談了,准備老死帶走,不用棺材,跟著生命就消失了。今天古道觸動了我這個,才又提出來。
講禅宗,先講個故事給你們聽,禅宗臨濟宗的五祖法演,宋代的大禅師,這是禅宗的公案,不叫故事。儒家叫學案。這兩個名詞要記得。公案是沒有秘密,是公開講的,記錄古人悟道的經歷。後來儒家學禅宗叫學案,所以語錄啊、學案啊、書記啊,都是禅宗的名詞。
小偷和死囚的脫逃
有個人來問五祖演禅師:"師父,學佛開悟,大徹大悟成道,什麼是修行的方法啊?"五祖演說沒有,禅宗是根據《楞伽經》來的,無門為法門,也就是沒有方法的方法。當然這個問的人聽了一頭霧水,不懂。
五祖演很慈悲,他說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吧!禅宗的故事很多的,都是大學問。有個高手的小偷,天下第一偷,他兒子說:"爸爸,你年紀也大了,我也想做小偷,你把偷的本事傳給我。"這個小偷就講,你不要走這條路了,好好做個人,不要學這個。這個兒子一定要學,小偷說:你真要學嗎?下了決心?兒子說不了決心。"好!晚上跟我來。"這個老小偷帶著兒子去偷一個富貴人家,高深大院裡頭進去了。
進去以後打開人家秘密的倉庫,倉庫裡頭有個木頭的櫃子,一把鎖鎖著。這個小偷進來就把櫃子打開,裡頭都是金銀珠寶。他叫兒子進去,當然夜裡不講話,比一下手勢。這個兒子一進去,小偷就把櫃子關上鎖起來,然後大叫"有小偷喔"!這一下全家都起來了,不得了,小偷在哪裡啊?一家子夜裡起來捉賊,發現倉庫門開了,那個重要的櫃子還鎖住的,沒有事啊。
這個兒子鎖在櫃子裡,現在不是偷東西,是要逃命啊!這個兒子恨自己的父親害他。哦!忽然想到學老鼠叫,學老鼠在櫃子裡爬。吱、吱、吱,手指頭在木頭上面抓。家裡的人聽到了,不得了,珠寶櫃裡有老鼠,趕快點個蠟燭,把鎖打開,那個小偷兒子"呼"一吹,把蠟燭吹熄就跑了。
逃回家裡,看見父親躺在床上睡覺說:"你回來啦?你怎麼回來的?"兒子說:"哎呀!你怎麼搞的?把我鎖在櫃子裡頭,沒有辦法,只好學老鼠叫,他們打開櫃子,我把他們的蠟燭吹滅就拼命要跑了。"老小偷說:"好了,你本事都學會了,做小偷沒有一定的方法,能逃走就行了。"
所以你學禅,你怎麼開悟?沒有方法,隨便你怎麼開悟都行,這就是禅宗。可是你怎麼學啊?所以我說我一輩子沒有講過禅宗。
還有個公案,用樣的道理,關於學佛怎麼樣叫做大徹大悟成道。有兩個人坐牢,都是判死刑的,想逃出這個牢獄。其中一個想辦法拿個鑽子,慢慢打地洞,慢慢挖了很多年,從洞裡逃出了牢獄。佛說的,我們這個三界如牢獄,我們整個世界的人,就關在這個牢獄裡頭,成佛就是跳出地世界這個牢獄。這個打地洞的,用了多年工夫挖、挖、挖,結果逃了出來,這是小乘的,個人跳出了生死牢籠了。
另外一個死刑犯,看他挖地洞逃出去,就笑他沒出息,自己在牢裡跟管牢的人變成好朋友,常常弄些好酒好肉來請這個管牢的人。我們普通叫牢頭,法律的名稱叫典獄長。多年下來,典獄長什麼都相信他,有時候把這整個牢裡的鑰匙都交給他管,等於死刑的犯人變成副典獄長一樣。他也管管又還給他。過了一陣子,有一天,這個死刑犯又請這個牢頭大吃大喝,喝醉了。典獄長說,"我醉了,今天夜裡你管吧",把全牢的鑰匙都交給他,喝得醉醺醺的,把領章、階級、軍服都拿了下來去睡覺了。這個坐牢的人,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了,穿了他的衣服,帶上領章,拿上鑰匙把整個牢獄都打開,自己出來了,把所有的人也都放掉了,這就是大乘的菩薩。所以禅宗沒有一定的方法,你看學禅宗跟你講這些,你怎麼開悟啊?
說夾山
古道講聽了下午的課,問這個一念無明,怎麼樣打破。你不是參了洞山嗎?所以我叫你印出來洛甫見夾山這一段公案。洛甫是臨濟的弟子,這一個公案太長了,我先講重點,你們去研究,不懂明天再問我。因為古道參禅的問題,我就說一下夾山悟道的公案。有人跟我認識是走這個路線來的。他參禅學禅宗,當時到上海來見我,打坐坐得很好,我就給他講上海的禅宗祖師公案,就是華亭船子禅師。上海有個地方叫華亭鎮,是湖泊填出來的。當年這個祖師是在華亭劃渡船的。
這一段公案很精彩,我跟他講了這個故事,他就在我前面打坐。我說夾山禅師當年沒有悟道以前,是個大法師,坐在上面講經說法。有人問夾山,如何是法身?
悟道成佛了就具備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我們肉體生命以外的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報身,一切眾生的子子孫孫,都是一切眾生的化身。
當時有人問夾山,如何是法身?夾山祖師答話,就是禅宗講法了,不像我這樣啰嗦。他說"法身無相"。那人又問,如何是法眼?夾山禅師就說"法眼無瑕"。這是上千人一起公開地對話、討論、問問題;這個法師回答是一流的。下面有個和尚叫道吾禅師,坐在最後的位置聽課,他是開悟得道了,故意來教化這個法師的。他聽了在後面撲哧一笑。夾山這位大法師坐在上面,看到有一個和尚在下面笑,趕快下座到這個和尚前面來說,師父啊,我的講法錯了嗎?認識錯了嗎?就是認知的問題。道吾說:道理對,你工夫沒有到,可惜沒有好老師。
夾山是大法師,學問也好,受不了了。"師父啊,那請你指點我。""不行,我不是你的老師。""那天下的名師在哪裡啊?"他說有啊,有一個好老師,此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只這樣講,你要找這個老師,你找不到的。你看唐宋的知識文化,這兩句話就是沒有一棟房子,沒有一片土地,這個家伙住在船上。夾山禅師一聽,"啊,師父帶我去見他!"見他就要跑上海去了。夾山是在湖南耶!那個時候走路要幾個月去找名師。這一段你們自己去研究,我簡化了。
後來夾山見到船子禅師,對話妙不可言,都是最高深的哲學、科學與文學。然後夾山禅師又問問題,船子和尚拿船槳一下就把他打下水去了。夾山是個大法師耶,那還得了啊,大教授被他打不水去了,頭剛剛一出來,船子和尚說"你說"。等他一開口,又一槳把他按下水去了,一共三次之多。最後一次按下水去,他頭一出來,"你說,懂了沒有?"點頭了。就把他撈上來了。
還有一個人也是這樣參禅用功,打下水,然後問他,你懂了沒有?那個頭剛剛出來,又三次按下去,那個水喝得差不多昏頭了,問他,你悟了沒有?悟了。悟個什麼?"伸足就在縮足裡",這個腳要伸開就在縮腳裡頭。
說是夾山,我簡單地講,不是全盤的,全盤的精彩得很。所以你講禅宗的教育,演電影也演不出來啊,這是中國的文化,古代的精華。夾山開悟以後,大禅師全國知名,再出來講經說法,有人又出來問,師父啊,如何是法身?"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為什麼上次講就錯誤,這一下就對了?這些詳細資料我不談,你們去研究。
後來夾山有名的一個法語,教你們怎麼打坐,怎麼樣修行,怎麼悟道。到上海來見我的這位,在這個上面得了一點好處,進門了。法語怎麼講呢?"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你們現在打坐,參這個境界看,當時我跟他講,夾山後來的法語最精彩了,打坐得定、慧都在當中。"目前無法",眼睛前面沒有東西,什麼都沒有,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你說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等於說第二句又否定了。"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非常精彩。我現在講到他當年來跟我見面,然後得了一點好處,現在不曉得他有沒有耳目之所到,還是目前有法、無法,我都沒有追問了。
洛甫和夾山
現在不管夾山,這些故事都過去了,再講洛甫來見夾山的公案。洛甫見夾山問了兩句重要的話,洛甫打坐工夫已經很好了,就是沒有開悟。就像黃醫師問我,現在怎麼老是給氣帶著走呢?氣究竟是什麼?我還沒有答復他。洛甫當時這些工夫都到的,都超過了。他從北方山東下來到湖南,住在夾山的山頂上不下來,那麼傲慢。後來夾山想辦法把他引下來,他下來見夾山的時候問答,中間有兩句話--"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如何?"天曉了,夜月不現了,白天也是一片無明,晚上也是一片無明。你看夾山答復他的話--"龍銜海珠,游魚不顧。"洛甫就佩服了,跪下來拜他為師了。這是什麼意思?
因為古道送我回到休息的地方,問到"夜半正明"這句話,我聽了哈哈大笑,拍了他的背兩次,我說你還有點像樣,還問"夜半正明",你夜半還沒有明呢?是一片無明。從前有禅師講"夜半正明,天曉不露"這句,說夜裡什麼都看不見,一片黑暗無明的時候,自性清淨最圓明的那個一片光明,反而因白天有光明看不見了。這是我把他這兩句話做文字解釋,是不是這個意思你們去參。"夜半正明,天曉不露"時如何啊?工夫見地到這一步境界,你說我們現在夜半正在睡大覺,一片無明。所以一輩子參禅有什麼用?公案也不看,光是把一個死的話頭"念佛是誰"抱著,你參得通嗎?所以唐宋時代的中國文化,到禅這個階段就到了頂尖了。
那麼我們回過來,今天晚上跟你們不是講這個,重要的是浙江諸暨的洞山良價禅師。
洞山和影子
洞山禅師打坐用功幾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後來到了江西,這些都是當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個山名,山水不來形成一條溪水,他過溪水時,太陽照下來,溪水裡頭有個影子,他看到影子開悟了,寫了一首偈子。
你們注意啊,洞山是曹洞宗,你看今天日本,還有全世界禅宗都是在他的教化之下。今天全世界一提禅宗,就說到曹洞宗。洞山悟道的這一首偈子很有名:"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唐宋的國語是廣東話,"渠"就是他。"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正是我,我不是他。"應須恁麼會",唐朝時候的白話,意思是如果你那麼理解他,"方得契如如"你差不多懂得佛法了。好!這一首詩你們說記得。
現在我跟你們解釋一下,講到文字我有點傲慢了,尤其是禅宗你更不懂了。先不講洞山經過溪水,看到影子開悟的,你們讀過《莊子》沒有?莊子說,人在太陽下走路有個影子,影子外面還有個影子,看到過沒有?你們都沒有留意。尤其夜裡在稻田裡走過,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月亮照到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有個影子照在稻田上,你的影子外面還有一圈發亮的,莊子叫它魍魉。那個魍魉的光圈問影子:喂!你老兄怎麼一輩子沒有主張啊,一下子蹲下來,一下又站起來,一下又走路,一下又睡覺,你自己沒有主張嗎?
那個影子答復魍魉,你不知道啊,我做不了主,我後面還有一個老板做主的。他說走我就走,我要睡我就睡,我要站我就站,我要坐我就坐。可是我這個老板他也做不了主耶,我後面也有個東西,叫他睡就睡,叫他死他就死,,叫他走路就走路。《莊子》在幾千年以前就講過這個。你要想,我們的腦子,我們的思想,我們一輩子做事,是第六意識這個思想指揮我,要這樣做、這樣講。"我"做不了主啊。"我"其實是"他"耶!這個是賓,客觀的,後面有這主觀的指揮。你以為那個主觀了不起嗎?後面還有個董事長耶,那個董事長誰也沒有見過,所以這個生命是這樣的。
然後你看洞山,他從溪水上面過,看到自己的影子,開悟了。"切忌從他覓",不要跟他走,我們的情緒、感覺、思想,打起坐來,這裡不舒服,那裡又氣動,這裡有感覺,都是跟"他"在跑耶!這不是道啊!戴博士這裡難過,跟他(身體)在走。你從"他"那裡解決問題,解決不了,是不行的。"迢迢與我疏",你越顧慮這個身體,就離開越遠,你一輩子跟不上,你要找到自己那個靈性,做主的那個東西。"我今獨自往",你超越了這個肉體,超越了物質的環境,"處處得逢渠",就找到那個真正生命的老板了。
可是現在生命這個身體是不是他變的?是他變的。"渠今正是我",今天這個身體是我嗎?他是我。"我今不是渠",這個不是我的生命,後面有個老板,這個肉體是虛假的。"應須恁麼會",你要從這個裡頭去體認,"方得契如如",差不多懂得佛學了。"切忌從他覓",如果你跟著感覺知覺在跑,都是跟"他"。所以臨濟宗講賓主,這個是客觀的不是主觀。你那個知道感覺,知道舒服不舒服,那個生命的主體不是在這個上面。這首偈子要好好記得哦。你碰到的都是"他",都是生理,肉體、物質的作用。他現在這個生命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真正的我不是這個身體,不是他。
好!現在回過來,我只好給你們講禅。你說夜裡睡著什麼都不知道,一片無明。那一片無明也是他,不是我。我究竟在哪裡?"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因為古道參禅參了半輩子,所以今晚送他一堂,這個課程是額外超出來的,詳細沒有跟你們講,這裡頭的珍珠寶貝太多了。
第六堂
普茶千僧結緣
昨晚還有今晚,郭總沙彌請諸位普茶,大家請喝好茶,是臨時的獎勵,這是禅宗裡頭的規矩。學密宗的更嚴重,你們只曉得到西藏去學密宗要准備很多錢,先請一千多個和尚普茶,熬酥油茶喝,先結人緣,花贊很多哦。等於現在顯教五台山打個千僧齋,請一千個和尚吃飯,每個和尚還送一個紅包。這個請普茶是結緣,其實也就是輕松一下,請吃點心喝茶,這是傳統的習慣。我要跟大家說明一下,這只是個人發心,請大家普茶結個緣吧,是這個道理,此其一。
第二,據說打千僧齋時,釋迦牟尼佛弟子賓頭盧大阿羅漢每次必到,不過不讓你知道。他會變成什麼樣子?變成大和尚,或者尼姑,或者叫花子,都不一定,有緣的話會見到他。以前廟子上有規矩,過後才會知道,一千個人,不曉得哪一個是大阿羅漢、聖僧。走了以後,會留個影子給你。
密宗裡頭的請普茶也有這個規矩,算不定他突然來參與,你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就是這樣很神秘的。所以兩天晚上的普茶,我把舊文化、舊規矩講給大家聽一聽,這叫請喝普茶,是"未曾成佛,先結人緣"。剛才沙彌也學會了說:"諸位菩薩,請來普茶。"
你們大家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有這個資格,有一天成就了都是大菩薩。這就像凡是國民都有當選主席做總統的資格一樣,不過看你功德夠了沒有。所以諸位都是菩薩,看你修持到了沒有。
洞山禅師的圓寂
今天晚上忽然講到禅宗,明天起還是要講用功方面的啊。今天晚上算我有精神,再給你們補充一下。洞山祖師後來是在湖南江西之間.為曹洞宗的創始人。他過水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徹大悟。他最後怎麼走的啊?我們看看,某同學來報告一下,看你報告得好不好,也考驗一下。
某同學:我依文解義亂講一通,報告不好的地方對不起啊。洞山良價悟本禅師的這一篇,師將圓寂這一段。洞山良價禅師看看因緣,覺得差不多了,他想走了。這個時候在堂上,就是大廳裡邊,大家平時都上課的,就像我們現在一樣,良價禅師就說了,我這一輩子出來弘法,出頭露面,留了一個很大的名聲在外面,是個累贅。
南師:他說一輩子給大名所累,現在我們通知,我們內部培養師資,將來這些要出去弘法的,你要講好,不要照文字講,不要依文解義。
某同學:一般常人都喜歡這個名氣,那麼洞山禅師要走之前,他很希望下一代接班人出來,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自己這個名氣已經很大了,他本身覺得是拖累,希望有人替他把名氣拿掉,更有人來繼承這個事業。所以他說:"吾有閒名在世,誰人為吾除得。"大家當時聽了之後,就沉默了。過一會兒有個沙彌出來--所謂沙彌是沒有受比丘戒的出家人,年齡大小不一定--這個沙彌出來就說:"請問大和尚法號。"你叫什麼名字啊?他明明是他的徒弟嘛。現在出來問:老師你叫什麼名字?
南師:他說名氣大嘛,你叫什麼名字?
某同學:良價禅師就說,好,你已經把我這個名氣除去了,連我的學生都不知道我叫什麼名字了。可見是無常的,已經過去了,已經空掉了。然後這個小和尚就問說,老師你這個身體不太好--"和尚違和"就是身體不舒服--那麼老師你現在覺得還有一個不病的嗎?
南師:你老了,身體不舒服了,還有一個不老、不病、不死的嗎?
某同學:良價禅師說,有啊。那麼這個小和尚又問了,這個不老、不病、不死的這個東西還看和尚否?它還觀照著你嗎?良價禅師就說了,現在不是它觀照我,是我觀照它了。小和尚又問,老師你是怎麼觀照它的?良價禅師就說,你們雖然看我現在是老了,病了,但是我觀照它的時候,我看不到病,也看不到老,也看不到生,也看不到死。
南師:你們如果認為他沒有報告清楚,要問他。他報告清楚了嗎?
某同學:然後反過來了,良價禅師就問這個小和尚,你們平時都看著我,跟著我,有時候說,看老師一眼心裡也舒服。那麼現在離了我這個身體,你們什麼地方和我相見?《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們平時都覺得這個身體就是我,現在假如我走了,我把這個身體拋掉了,或者換一個身體,假如我變成張三李四了,那個時候你們上什麼地方去找我?這個小和尚就答不出來了。這個時候良價禅師就說,"學者恆沙無一悟",修行人如恆河裡的沙子一樣,像長江、黃河裡的沙子一樣,太多了,從古到今修行者,很少有悟道的。"過在尋他舌頭路",就比如說問路,我這個手指這一條路往東走,那麼大家都往東這邊看;往西走,大家往西看,沒有一個憑自己的慧眼。
南師:講一點佛學就跟佛學走,講一點工夫就跟工夫走,你要這樣講話嘛。
某同學:反正講什麼跟什麼走。就是說老是跟著別人的話在跑,總是被牽著往前走,沒有想到反觀自照,所以"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大家之所以沒有找到自己的路,就是說隨時隨地都在看別人的方向,看別人的臉色,或者聽別人的話啊。佛講了一《大藏經》,很多了,為什麼沒有人一看《大藏經》就悟道呢?或者成道了?
南師:一般人都是傳一個法給你,死死地守那個法,就不曉得透過這個法看到後面是什麼。
某同學:老師在前面一堂課也講了兩個故事,就是一個小偷的故事,還有一個坐牢的故事。這裡面都沒有法門教給大家,實際上我覺得也教給大家了,路是指出來了,大家自己去打開,自己像蟲子一樣,鑽那個竹子,鑽出來就對了,不管用什麼辦法。下面"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裡步",大家要離開這些形象的執著。包括這個身體啊、思想啊、種種的學問啊,想拋開這些累贅的話,"努力殷勤空裡步"。要向那個無掛礙、無生無死、沒有老、沒有新舊、沒有前後左右、沒有古今這個地方去體會。說完這個偈子就叫學生把頭發剃一下,然後洗澡換上衣服。"聲鐘辭眾",叫寺院把鐘敲響,告訴大家我要走了。
南師:打鐘就是發命令大家都來,向大家告辭,我要走了。大家來了以後,洞山禅師打坐就走了。大家一看師父坐著不動,走了,就叫師父啊,不要走啊。"時大眾號恸",號就是叫起來,大家哭師父啊,師父啊,你慢些走啊,你多留一下啦。"移晷不止",一個時辰,兩個鐘頭大家都在叫師父啊,你留下來啦,大家跪下來請師父慢一點走。
某同學:大家一直在求師父不要走,可憐可憐我們,我們還沒有得道,你千萬不要走,你走了整個世間明燈就滅了,不要走,不可以走。這個良價禅師突然眼睛就睜開了,跟大家說,修行人,是真出煩惱家的人。
南師:修行人,出家人,"心不附物",你們還被生死,被物質牽附著啊,這個心要跳出三界外,還管這個肉體死不死嗎?那才是真修行啊!你們哭起來,叫我不死。他就罵人了,"勞生惜死",把這個肉體認為是真實的生命,那個真正不生不死的,你們不知道。"哀悲何益",哭叫要我留下來,有什麼用啊。好啦,我答應你們,笨蛋!罵大家一批笨蛋。好了,叫廚房辦好飲食,請他們吃一餐。"令主事",管飯食的,辦一餐飯給這些笨蛋吃。
某同學:"眾猶戀慕不已",大家不想老師走,就"延七日餐具方備"。
南師:這個廚房的人故意慢慢辦,要師父慢一點死,拖拖拉拉地辦,"延七日餐具方備",拖了七天才把這個素齋辦好。
某同學:"師亦隨眾齋畢",洞山這個老師就隨著大眾吃了這一餐飯,吃完之後就說,"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
南師:他是出家人,已經出家了生死了,沒有事情,他說我要走的時候不准傷心哭。大率是大部分,臨行是要走的時候,勿須喧動,不要叫,不要鬧,不要哭。"遂歸丈室,就回到他自己的房間去,端坐走了。這是唐朝末年的鹹通十年,公歷公元八六九年。
某同學:良價禅師走的時候是六十三歲,出家戒臘是四十二年,最後給他的谥號是悟本禅師。
南師:這是當時的皇帝給他的封號,叫悟本禅師。這是禅宗的祖師,生死來去自由。
某同學:對不起,報告得不好,耽誤大家。
南師:對啊,我要考驗他。然後不特別指定哪-個人講,大家要准備哦。學了半天,不要死守那個文字言句,講文字要活潑生動,要變成一個活的屏幕出來。他是這樣生死來去自由的,這叫修行成道。在古代禅宗的話,臨走就現神通了,西藏有些修氣脈有成就的,一下子身體就放光,變化一下給你看,然後再見就走了。現在人也不是做不到,是沒有人真去修罷了。這就是真修實證,這叫做修禅。
天下曹洞宗
我們本來講漸修法門,然後由漸修怎麼一步一步修持到這裡。中間因為講了四谛、十二因緣的問題,生死來去那個科學性沒有談,由於古道提出禅宗的事,所以插過來這一段。這一段公案大家都有,可以參考,這就是中國的禅宗,也是禅修來的。所以講洞山良價禅師最後走的情況,當年怎麼見影子而悟道,最後說法幾十年,名氣非常大。
曹洞宗是講工夫,將修禅定工夫與智慧的悟道配合在一起;臨濟宗是不大管你工夫,沩山禅師的話--"只貴子見正,不貴子行履"。臨濟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智慧高,開悟了,工夫一定到。子就是你,只問你見解到了沒有,不問你工夫到了沒有,這是臨濟的教育方法。曹洞宗呢?工夫跟智慧一起到達。所以現在差不多天下禅堂,一半以上都是走曹洞宗的路線。但是留傳下來到現在,像少林寺、江西雲居山,都是曹洞宗的系統,只不過也只有形式了。至於有沒有工夫到了的人,不知道。但你不要輕視,也許有,只是我沒見過。
今天我們偶然碰到機緣,晚上的課程忽然變了一個方向,向這一面走。明天開始還是繼續原來的,明天上午找到我講生死問題的錄音帶,你們一邊練瑜珈,一邊先聽。我記得每次都講這個問題,講的雖簡單,重點不一樣。你們選一個先聽,我們再來討論。這是明天的工作。
今天辛苦大家兩個腿了,對不起!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