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西方寺八關齋戒暨精進彌陀佛七法會(寬運法師早齋過堂開示)


 2020/11/11    熱度:803    下載DOC文檔    

西方寺八關齋戒暨精進彌陀佛七法會

──寬運法師早齋過堂開示

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阿彌陀佛!我們佛教裡常常說,生活就是修行,所以吃飯、睡覺也就是修行──過堂食飯也是修行;我們昨天已經說了,吃飯的時候要好好的吃,睡覺的時候要好好睡──「簡簡單單」,就是修行的要訣。

不過我們都知道,末法時期修行特別困難,為什麼?因為末法修行主要有兩大障礙:第一、物質太豐富,容易受誘惑。第二、心力不堅固,所以修行總在進進退退之中。在這個物質欲望駕馭一切,貪、瞋、癡不斷滋長的時代,大部份人都是煩惱重重,痛苦不堪。因此,遠離煩惱成為現代人最大的渴望;如何安頓身心更成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經上講:正法時期持戒得堅固;像法時期禅定得堅固,末法時期,念佛得堅固。佛教的淨土念佛法門,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解除煩惱,開啟智慧,從而獲得身心的自在與解脫。可是,經論及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應該怎樣念佛才好呢?

其實念佛法要的第一步就是「專注」,即是要「心憶、口念、耳聞」; 一句佛號看似簡單,但要真正把這句佛號念好卻不容易,雖然我們平時都在念佛,卻好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所以感覺離佛好遠,一點都不親切,如何才能用得上功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佛與我們眾生的關系,就好比有兩個人,一個很想念另一個,而另一個卻不把對方放在心上。所以這兩個人即使相逢,也好像沒有相逢;即使相見,也好像沒有相見。假如兩個人都彼此思念,而且思念得很深,以至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如影隨形,那麼他們就不會分離。

十方一切如來憐憫眾生,就如同母親思念子女一樣,但如果子女離家遠去,縱使母親日夜思念,又有什麼作用呢?倘若子女亦思念母親,一如母親思念子女,那麼生生世世,母子就不會分開。

如果眾生的心一直想佛念佛,現在或將來就一定可以見到佛。不僅如此,而且距離成佛,亦不遙遠,因為只要溶入佛號之中,無需其他方法,就能開悟。這好比身上塗抹香料的人,久久熏習,身上自然會散發出香氣,這叫做香光莊嚴。

念佛的真正道理,就是如此,我們如果想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就要用「如子憶母,如母憶子」的方法來念佛,這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親近佛陀、靠近佛陀的最好方法。

《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對帝釋天主說:「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恭敬一切眾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大王,假使鍛金,為人車馬載寶,其數各百用以布施,不如有人發心,向佛舉足一步。大王,假使復以象車百乘,載國種種珍寶,及女人身佩璎珞,數亦滿百持用布施,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復置是事,若以四事,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猶亦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舉足一步,就是趣向佛國、靠近佛陀的意思。

可是,由於我們眾生煩惱業重,為貪、瞋、癡三毒所障閉,所以無法以清淨心念佛,因此與佛的距離無法拉近。佛陀曾經訓勉弟子說:

「如果你們內心充滿了貪、瞋、癡,那麼即使在我身邊,也是距離我很遠,相反地,如果你們內心遠離了貪、瞋、癡,那麼即使在很遠地方,和我的距離也是很近。」由此可見,貪、瞋、癡實在是我們修行障道的根本,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而我們要遠離貪、瞋、癡等種種煩惱,必須從戒、定、慧下手,所謂「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我們之所以有貪、有瞋、有癡,就是因為我們有「我」、有「我執」,無窮的煩惱便由此而生起:

過去有一名小沙彌在禅堂內學靜坐,因為年紀尚小,童心未泯,人坐在蒲團上,眼睛卻東張西望,心思更不知跑到那裡去了。冷不防地,老禅師觀察到了,於是用香板狼狼地打下去,並說道:「看!看什麼!那一樣東西是你的?」這雖只是個小故事,意義卻非常深刻。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仔細反省:既然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我們又有什麼好執著呢?

我們要認清煩惱的根源與本質,好好觀照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內心,當煩惱去除之後,內心自然清淨,我們的身心自然就能安住於佛法之中,進而成就無上佛道。這就是我們念佛的目的和意義。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