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二十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二十六)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咒的名目已經說出,它的功德也都明白,所以(故)現在應當把它宣說出來。好使現在、未來的一切有情依之受持而獲得解脫。於是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此咒總共只有四句十八字,很容易受持,且具有不可思議之功用。蓋一切咒語皆,是諸佛神妙不測之密語,唯佛與佛方能了了,誠非我等凡夫所能探悉測度,故無法用文字翻譯解釋,行者但能至心念誦,自然獲益無量。因此,不但我們中國的學佛者不事解釋,即使是印度也不曾解釋。故咒為五不翻中之「秘密不翻」,及四例的「翻字不翻音」。 梵語「陀羅尼」,華言稱為「咒」(此翻咒之總名,其咒語則不翻)。亦雲「總持」,謂總一切功德,持無量義理。又能「總持」一切善法令不失去,「總持」一切惡法令不生起。也有譯為「真言」,由諸佛真心宣說出來故。亦稱為「密語」,即諸佛秘密不思議之語,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只宜密持密受,不可明說。總之,咒有神妙不測的力用,雖不可解,但行者若能一心虔誠,持之以恆,自能產生感應,成就一切不可思議功德——近則身心自在,業障袪除,消災免難,智慧增長;遠則能令解脫生死煩惱,速證無上菩提。又咒多有鬼神之名號,若時常持誦,鬼神非但不敢加害,且能擁護,故若能至心持誦,於中永無魔難等障。可見密咒之不可思議功德實在極大。 這種秘密不思議神咒的道理,正如君王的密旨,只宜欽奉,不得妄自宣傳,亦如軍中號令,傳其密號,則通行無礙。由於它的作用在於聲音,而不在解釋。故依上面所言,凡是咒語,均不可解釋,亦不該解釋。但是因很多學佛人欲知其意義梗概,所以唯有依照字義略釋如下: 「揭谛」,梵語音譯,漢譯為「去」也、「度」也。謂般若甚深功能,能「度」眾生「去」到彼岸。重復說「揭谛、揭谛」表示既自度又能度人。「波羅揭谛」,「波羅」梵語音譯,漢譯「到彼岸」,謂「度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揭谛」,「僧」漢譯是「眾」的意思;謂願大「眾」同「度到彼岸去」。「菩提」,即無上佛果。「娑婆诃」,漢譯為「速疾成就」。 又「揭」者去也,「谛」者真實也。謂依般若而修能「去」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故曰「揭谛」。欲得到彼岸(波羅)涅槃之樂,當「去」(揭)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谛),方能達到目的;故曰「波羅揭谛」。那「彼岸」安樂之鄉,非欲一人二人得到而已,是希望一切有情(僧),攜手同登;故曰「波羅僧揭谛」。依此勝妙般若而修能令成就「菩提」,願大家趕快(娑婆诃)發心吧!故曰「菩提娑婆诃」。(誦此咒時彷彿像讀發菩提心文,或回向文一樣。) 以上這些解釋,都是按字表法會意之言,只可作為一種參考。若照咒語本意,應該不加解釋最好,願讀經者一心持誦,勿起思維,自然心咒相契,必得密益;若一落心思言诠,便成虛妄知見矣。 觀此寥寥數句神咒,佛菩薩救度眾生的悲心深切即可表露無遺,如此無微不至,重重啟示,處處指要,無非為令眾生速離苦海,同登彼岸。佛菩薩實在太慈悲太殷切了,因憐愍我們這些長處沉淪不得解脫的苦惱眾生,而不斷諄諄善誘,極盼我們趕快覺悟,及早回頭同登彼岸,所以在詳細解說之後,又親切地宣說此簡單而易持的勝妙神咒來接引我們,這種誘導深恩,猶如慈母倚門望子歸來之殷切。我們如再依舊沉迷不悟,迷戀不省,不肯發心勇猛精進;依般若而修、而度脫、而證悟,就未免太辜負佛菩薩的一片苦口婆心了。 這部《般若心經》,既標名曰「心」,明顯地就是要我們依般若而證悟真心。其中先談種種空,為「顯說般若」,是破心執;後總說咒,為「密說般若」,是除心障。因為我們對一切諸法心生執著,謂之心執,故而受種種煩惱所侵擾,是謂心障;由是永使本具真心埋沒不見,枉受生死輪回。今仗般若顯密之功,執既破而障亦除,自然發見真心,則煩惱頓斷,生死永了,究竟成佛;實現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的究竟目的。此為本經修證的一大旨趣。 復次,當知或經或咒,本來一體,若顯若密,原無異致,所謂「顯即是密,密即是顯;經即是咒,咒即是經。經是顯咒,咒是密經;顯說即具密咒之利益,密咒亦诠顯說之妙義」。由此可知全經妙義總攝在此咒中,而全咒密益亦無不統該顯說文內。蓋顯借慧通,密以定入,諸佛修行法門實不出此定、慧二法。能夠顯密兼修,定慧等持,如此即是大圓滿。即使隨持一種亦可獲般若不思議之利益。所謂「兼持則雙美備至,單舉亦可交攝無遺」,固知顯言密語皆歸第一義谛。般若之功力,若顯若密,皆不可得而思議也!願與諸學道人共勉之! 全卷經文至此略解圓滿。 結論 《法華經》雲:「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而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即為普度眾生同歸正覺;因此其度生工作的第一步即是說法。但因眾生根機利鈍不等,心量大小各殊,所以佛陀在設教度生方面,有其特別的方便與形式。在道理上則有權有實,實則直談一乘法,權則分別說三乘。於方法上則有顯有密,顯的是明說道理以示人修持之方,密的則不事解說,直示密咒以持誦,若顯若密都各有其不可思議之功德——顯密均能令行者獲種種利益,乃至成佛;唯依其功行之深淺而證果不同。於語言文字上則有廣有略,略則提示綱要——總明大意,令利根人一聞即悟,不費余力;廣則詳陳細目——分別解釋,使鈍根人入門多方,不致遺棄。以上皆為佛陀攝化眾生的各種方便,可謂至完善、至周密而又極善巧。 所謂「權實同運,則能圓滿普度;顯密並施,即可隨機得益;廣略互陳,自然利鈍兼收」。本經的內容就是俱全這些條件,以下再將全經綱要總括提示一下以作結論。 綜合古今大德對本經之诠解;概要而言,本經內容分為「顯說般若」和「密說般若」二大階段,從「觀自在」起至「三藐三菩提」止為「顯說般若」文。從「故知般若」起至「菩提娑婆诃」止為「密說般若」文。在顯說文中(1)從「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是總示菩薩修證境界,其中「觀自在」句是明能觀人——行者:「行深般若」句是明所修行——法門;「照見五蘊皆空」句是明所觀境——悟境;「度一切苦厄」句是明所得益——修行結果(「行深般若」一句約修行工夫言為自利,屬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二句約所證功德言為利他,屬果)。(2)從「捨利子色不異空……三藐三菩提」為詳明般若真空實義,其中「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句是「遣執」文。「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句是「顯性」文。「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句是「破妄」文,於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破凡夫我相」;「無無明……無苦集滅道」這是「破二乘法相」(「無無明句」破緣覺法,「無苦集滅道」破聲聞法);「無智亦無得」是「破權教菩薩法相」。「以無所得故……三藐三菩提」此為「證果」文;「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這是明菩薩得斷果;「三世諸佛依般若……三藐三菩提」,是明諸佛得智果。以上為「顯說般若」。 其次,「故知般若……是無等等咒」是先出名歎益,「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娑婆诃」是正說咒語。以上為「密說般若」。 又「色不異空」等四句為「略說般若」,「是故空中無色……以無所得故」為「廣說般若」。五蘊、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緣等為權法;無所得、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為實法。扼要地說:「照見蘊空」句是破妄顯真,略明行深般若的境界;「色不異空至無智無得」句是悟妄即真,廣闡般若真空實義;「以無所得」句是總結般若功能和實相境界;「依般若波羅密多……」句是明諸佛菩薩皆依般若得解脫而成就無上菩提,以顯本經之殊勝(依般若句屬修行方面;「心無罣礙,遠離顛倒夢想」句屬斷妄方面;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屬證果方面)。 再者,本經若依文字方面看來,雖然沒有開首的「序分」(前言),和最後的「流通分」(結論)。若以變通辦法來說,無妨把「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句,為「序分」,因為這幾句說話是結集經的人敘述菩薩修證工夫而加上的,是一種敘由語。「故知般若波羅密多」至「菩提娑婆诃」句,可以代替「流通分」,因為這段文是明顯密兼勝,且首句是結歎般若功能。如是一經之結構更見圓滿。 以上所述,若有未能盡善或疏漏之處,尚祈方家及有識之士不吝賜正。 (全文完)
現在把整句調整順序,聯在一起說,便是: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谛)!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谛)!「度到彼岸去」吧(波羅揭谛)!「大眾」都「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谛)!「快快地」來「成就」無上佛「菩提」呀(菩提娑婆诃)!又「娑婆诃」,除譯為速即成就外,還可譯為「息災增益」;或譯為「究竟」。意謂一登了彼岸便可「息」滅一切生死「災」患,「增益」無量福慧。登了彼岸便可「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