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一


 2020/11/25    熱度:761    下載DOC文檔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一)
時間:2011年04月09日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我們今天要講《佛說未曾有因緣經》。我想就這部經的內容來做解說,而不會照著經文逐字講解。
 
當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正教導弟子們學佛、給他們講經說法。那時,祂告訴目犍連:「你現在到我父親那邊去。」那是另外一國──釋迦國。到祂父親那邊去做什麼呢?那時候祂的兒子羅?羅才九歲。祂說:「目犍連,你到我父親那裡去,把我兒子羅?羅帶來做小和尚。」祂要兒子來學佛,來做小沙彌。「順便也跟我父親、還有我姨媽,」因為世尊出生以後,祂的母親就過世了,祂是由姨媽養大的。「還有三叔父那邊,幫我去問候一下。也幫我安慰一下羅?羅的母親耶輸陀羅。」目的是希望她把兒子羅?羅放出來,讓他出家做小沙彌。
 
目犍連得到了這個指示,就立刻入定;比坐飛機還快,以神通一下子就到了淨飯王那裡。就問候淨飯王:「您現在身體好嗎?睡覺睡得好嗎?」也問候世尊的姨媽波阇波提,這個時候她已經是皇後了。然後又問候佛的三叔父。目犍連一到釋迦國,佛的太太耶輸陀羅就得到消息:「世尊派使者來了。」所以她就派人去探聽消息:「來意如何?」到底來做什麼的?她派去的人打探了消息,就回去跟她報告說:「想把您的兒子羅?羅,帶去做小沙彌喔!」她一得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就趕快把她的小孩,藏在那最高的樓上;把所有的門窗統統關閉起來,還派人在她住的宮殿監視著。這時候,目犍連到了耶輸陀羅住的地方;結果看見門關著、窗也關著,沒有人來通報一下。
 
目犍連可不是簡單的人物,祂心想:「我這就進不去了嗎?」於是馬上入定,來到了這個高樓上,一下子就出現在耶輸陀羅的前面。耶輸陀羅一看到目犍連來了,也感覺不好意思,就站起來恭敬地問訊。然後就問說:「你從這麼遠來,辛苦不辛苦啊?」又問:「太子現在好不好啊?現在度眾生辛不辛苦啊?」然後就問有什麼事情嗎?目犍連告訴她說,羅?羅已經九歲了,佛陀想要帶祂去學佛,做小沙彌。
 
目犍連說:「您們母子這種恩愛,在一起這種快樂,是很短暫的;死後輪回,互相都不認識的。下一世不管你到哪一道,互相見面也不認識的;也不曉得您是母親,我是您的兒子,都不會認識的;這樣子在輪回生死中是很辛苦的。如果我們暫時捨掉這短暫的快樂,讓他到佛陀這邊學佛,學成以後就會了生脫死,證入涅槃;這個時候,他就能夠回來度您,讓您也了生脫死。這樣子才是幸福的。」
 
可是耶輸陀羅聽不進去,目犍連反復這麼講,她就是聽不進去。她跟目犍連說:「以前釋迦太子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娶我為妻;我做了祂的妻子,侍奉祂像侍奉天神一樣。我沒有做錯什麼事啊!我都做得很好。可是這樣的好日子,過不到三年,祂就逃出宮殿去修行了。宮廷的這種幸福快樂,祂也不要了。那時候淨飯王還派人去接祂回來,祂不但不回來,還把跟去的車匿和白馬統統送還了。然後就在田野裡面過著隱居的修行生活。把鹿皮在身上披一披、圍一圍就當作是穿衣服了,吃飯也是隨便亂吃,過這樣的日子。祂說:『我成佛了,就會回來。』好啦,六年過了以後,祂成佛了,也回來了。可是都不回到我們國家,也不來見一下親人,還是遠離父母,住在其他的地方。現在就在捨衛國那邊住。」
 
她說:「這個時候,我們母子兩個怎麼辦?好像被人遺棄一樣,沒有人要。」這時候他們覺得生不如死,過得很辛苦,抱恨勉強活下來。「這樣子做人,還不如豬狗,那真是倒楣啊!祂這樣子對待我,現在還派使者來,要把我的兒子帶走,真是豈有此理!不是說成佛了,要慈悲的嗎?慈悲不是要給人家幸福嗎?怎麼把我們母子拆散?這個痛苦對我們母子來說,真是苦中之苦啊!,這算是哪門子的慈悲?你就把我的話回報給佛陀吧!」
 
目犍連聽了以後,傻眼了;只能重復前面講過的話,又再找些理由來講一講、勸一勸。當然耶輸陀羅根本聽不進去嘛,聽不進去怎麼辦呢?沒有辦法,目犍連只好又回到淨飯王、波阇波提那邊去訴苦。把勸谏碰壁的事訴說一番。淨飯王聽了之後說:「唉呀!我這個媳婦,是個愚癡的女人,不懂得道理。」所以就派波阇波提說:「你去開導她一下,跟她說一說。」波阇波提就帶了隨從一起去了。到那裡見面之後,跟耶輸陀羅反復講的還是那一套道理。
 
他們重復世尊帶來的話:「這樣比較好啊!你現在的恩愛是短暫的,以後會有長期、永恆的幸福。你們應該學佛,這樣才能夠解除生死輪回的苦。你現在是幸福啦,但是人總是要死的,死了以後再投胎,也不知道會到會輪回到哪一道;就算你們在同一道,彼此見了面也不會認識,也不會曉得你是我母親、我是你兒子,舊日的恩愛早就沒有了,完全都不認識的。但是你學了佛以後,就會了生脫死,就能解除生老病死的苦,會證入涅槃,不會陷入這種狀況。這個時候你也不需要修行,你兒子修成了,一定會來度他母親的。」
 
這些話耶輸陀羅根本就聽不進去,反而跟波阇波提說:「我當時還沒有出嫁的時候,有八國的國王都來提親,想要娶我的。當時是我父母不答應,所以沒有嫁。」意思是,我又不是嫁不出去,「後來釋迦太子來了,祂的才藝過人,我的父母看祂這個女婿不錯,所以把我許配給祂。那個時候,釋迦太子已經知道自己要出家修行了,為什麼還要娶我?」開始責怪了:你明明知道你是要出家的,你娶我干什麼?
 
所以她說:「人娶了媳婦以後就是要恩愛相好嘛!祂又是太子,就是要生出下一代的太子,然後興榮國家,承接王位,國家才能安定嘛!我們萬世相承,國運昌隆,把這個王位世世代代傳下去,這樣才是正理啊。祂自己不照這樣子做,還要把我的兒子也帶走,那國家以後的王位,誰來繼承啊?父子都出家了,那我們國家王位的繼承,不是就斷絕了嗎?祂這是什麼意思啊?」皇後聽到這番話,也跟著傻眼了,一時講不出話來;後面就接不下去了。
 
還好,佛陀還是有辦法的。祂馬上就化身一個釋迦牟尼,到了耶輸陀羅這裡。祂們的神通力都很大的,而其他人看到這種神通力也沒有被嚇到,好像這是家常便飯一樣。目犍連也都有這種本事,大家司空見慣,感覺也沒有什麼稀奇。這個時候,佛陀一變就來到耶輸陀羅這裡。祂在空中對耶輸陀羅說:「你忘掉過去所發的誓了嗎?」祂提醒她。佛陀說:「過去我還是做菩薩的時候,拿錢向你買蓮花,供上定光如來,上定光佛。」那時耶輸陀羅就表示,要做祂的妻子,不但這一世要跟祂做夫妻,而且世世都要跟祂做夫妻。
 
佛陀說:「我當時是不同意的,我們是菩薩,人家要我施捨什麼,我就施捨什麼。我所有的東西都會布施的,」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菩薩都是把妻子、兒女、什麼頭目腦髓啦,都可以布施的,財產、王位也一樣,你要我就給你。祂說:「我是修菩薩乘的,我什麼東西都會布施,你要做我妻子,你要小心,我也會把你布施掉的。我的財產、王位,連自己的身體都可以布施。你受得了嗎?」
 
「你當時就發誓說:我受得了,無論你要布施什麼,我全部聽你的。」祂說:「你當時發過這樣子的誓,我才娶你的,所以這一生又做了夫妻。現在我要布施了,只是把你兒子帶過來而已,還沒有把你布施出去,怎麼你都忘記啦?」這時耶輸陀羅一下子就清清楚楚記得了,當時發的誓、說的事情,就像是昨天說的話,清清楚楚都記得。馬上就向目犍連道歉忏悔說:「對不起!」接著去把兒子帶來,把兒子的手放在目犍連的手上說:「你帶去吧!」可是還是哭得一塌糊塗,還是捨不得。
 
羅?羅看到母親這麼痛苦,就跪下來對他媽媽說:「您不要傷心,見了爸爸以後,我就會回來的。」就這樣安慰她。這個時候,淨飯王也想要安慰一下耶輸陀羅,就說:「這樣吧,讓我們國家裡面這些有錢人,都把兒子也捐出來,陪我這個小太子一起去學佛。」他國家裡面的這些富豪,很高興有這個殊榮,所以就有五十個小孩,跟羅?羅差不多年紀的,陪著一起去學佛,做小沙彌。淨飯王的用意,是想要安慰一下耶輸陀羅:「不是只有你的兒子啦,你看大家都一起學佛,這是很光榮的事情。」帶去了以後,就請阿難給這五十一個小沙彌們剃頭,然後請捨利弗做他們的和上;又請目犍連做他們的阿阇梨,阿阇梨主要是傳戒的,教他們守戒,就這麼開始學佛了。
 
捨衛國的波斯匿王,一聽說佛陀的兒子也來學佛,來做小沙彌了,就想來看一看。他不是一個人來,皇後、宮女、侍衛、侍從,還有一些婆羅門居士、長老,大家都一起來佛陀這邊探望。他們名義上是來探望佛,其實心裡是想要看看佛陀的兒子長什麼樣子。佛知道他們來拜訪,請他們坐定了之後,就是大家盤腿坐在圃團上。佛陀一看時機不錯,就想要為他們說法。「啊!你們難得來,我就說法給你們聽。」這個波斯匿王一聽佛要說法,就說:「我身體不好,坐不住呀!」佛陀的兒子還沒有看到,就想要回去了。
 
佛陀說:「你坐一下,坐一下不辛苦的,這個算什麼辛苦?真正的辛苦是在三惡道,那個才算辛苦。你是有福報的人,身為國王,吃穿都很富足,進出都有車馬隨從,腳都沾不到地的,怎麼會辛苦呢?」因為祂知道,波斯匿王想要看祂兒子,所以就把那些小沙彌統統叫來。
 
羅?羅剛來的時候,佛陀根本對他沒辦法,他整天愛玩,聽法也不要聽。佛陀告誡他好幾次,說也沒用,拿他沒辦法。所以這一回,召來了以後,就對羅?羅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佛更難,成道更難。你現在都有了,怎麼你不好好學呢?」一見面就這麼講。羅?羅就跟他父親講:「這個佛法太高深了,我是小孩子,聽不懂啦!怎麼能夠聽得懂您這麼高深的佛法呢?我也聽了啦,可是聽了就忘,沒辦法,白費精神,學也沒有用。我現在年紀小,等我年紀大的時候,心能夠安定下來,那時就能夠好好學了。」
 
佛陀就跟他說:「萬物都是無常的,人身也是無常的,你能夠保證你自己可以長大嗎?活到年紀大嗎?」祂兒子就說:「我是不能保證啦,可是您是佛陀啊,您難道不能保您的兒子長大嗎?」佛陀就回答說:「唉!我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還能保你啊?」羅?羅就說:「那這個佛法學了、聽了有什麼用?連兒子的命都保不了,有什麼用處?學它干什麼啊?」
 
這個時候,佛陀就跟他說:「對你的今生不見得能夠保,可是對你的下一生,投生到其他道的時候,那就好處多多啦!這一生不見得看得出來有什麼好處,可是當你下一輩子的時候就有好處了。你好好學,就不會墮三惡道,就不會受苦啦。而且你學了以後,至少可以得人天福報,這一生不見得有,但是下一生是一定有好處,好處多多的。同時你就會有智慧,就會學到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可好啦,祂就是最好的仙丹妙藥呀!可以解你所有的苦,祂是甘露,是渡河的船,過河的橋,好處多多的。」說到這裡,就引起了波斯匿王的興趣。
 
你看,前面整個這個過程,就是要讓波斯匿王有興趣。他看到這一幕:「原來這個小鬼還不想學,原來佛陀的兒子跟我們也差不多。」他看到這一幕,就看到了人性的那種可愛處,小孩子的可愛處。這個時候,他反而自己引起興趣。「咦?般若智慧?這個是什麼東東啊?」他前面一定也聽過這個名稱,可是不曉得這到底是什麼含意,所以這個時候,就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就問佛陀:「般若智慧的含意是什麼?」這就是佛陀要說法的機會了,他想要問什麼是般若智慧,佛就告訴他:「好,你想要知道這個,我就說給你聽吧,你好好安靜來聽,我告訴你什麼是般若智慧。」就開始講故事。
 
祂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毗摩大國,這個毗摩大國有一座徙陀山,山裡面有一個野干,被獅子王追獵,要吃它。這個野干驚惶的奔逃,一不小心就掉到一個井裡面去了。掉到井裡面出不來,當然那個獅子也吃不到它,這樣經過了三天出不來,它就在那裡安心的等死了。它在等死的時候,就說:『今天這個禍,唉!大概要死在這個井裡面了。反正我野干早晚也是要死的,本來干脆就給獅子吃了就好了,現在掉到井裡,還要慢慢的等死。我這個野干的身體是很髒的,反而把人家的井水弄髒了。當時因為害怕,就是貪生怕死,所以才會逃;現在想想,根本當時給獅子吃了不就好了,吃了就死了,死了以後就可以解除野干這一生的痛苦,就可以升天了。現在我也想通了,我就來向十方佛忏悔,我的心也已經淨了,我前世所犯的罪,這麼一死就把它還了,讓我能夠善業清淨,以後常常遇到名師、遇到佛,能夠好好修行。』它心裡就這樣子念。」
 
野干是什麼?野干是畜生道裡面最低層的畜生。獅子當然也是畜生,野干是最低層的畜生,它是給獅子吃的。
 
「這個野干這樣子講,它又向十方佛忏悔,希望以後能夠遇到佛,世世都能夠好好修行。它心裡這麼想的時候,這個心念就感動了玉皇大帝,也就是帝釋天;帝釋天就聽到,有人心裡面這樣念佛。一聽到有人在心裡面念佛,帝釋天就全身毛發都豎起來,就感應了。這一感應,自己就忏悔:『唉呀,我做這個天帝,天天享受,耽溺在五欲淤泥當中,都不知道修行。』現在心裡面感動了,就來看誰在念佛,祂以為念佛的就是佛。所以就從天上下來,一看井裡面有一個野干,連人都不是,連獅子都不是,是個低層的畜生。帝釋天是天上的國王,祂的層次當然比人間的國王還要高;一看是野干,祂心裡就想:『這個聖賢,祂們都是變化無常,故意裝成這種樣子的。示現出這種邋遢、低賤的樣子,來考驗我們。』祂心裡這樣想:『這還是聖賢,還是佛。』把它當成佛來看待。」
 
這個是重點。並不是你看到的對象,看起來是魔、還是畜生、還是野干;是你怎麼看祂,你心裡怎麼看待祂。如果你看到佛,你心裡覺得祂是魔,對你來講那個就是魔。但是帝釋天看到了野干,祂心裡想:「那是聖賢,是佛。」所以祂還是把它當成聖賢、佛來對待。
 
「所以帝釋就對野干說:『不聞聖教曠大久,常處幽冥無師導,仁者向說非凡語,願為諸天宣法教。』祂對它說:『喔,你說的話很高超,我已經很久沒有得到佛陀的教誨了。希望你對天人,對我,對天帝說法。』希望它說法。這個時候,這個野干就在井底下,仰頭看井上面的天帝,就回答祂說:『你是天帝,你怎麼那麼沒教養啊?你怎麼那麼不知時宜,那麼愚癡又驕傲?你要請法師說法,法師在井底下,你自己高高在上,這樣子來請教,這叫做有禮貌嗎?這個法是會幫助清淨的人,你這麼心懷貢高我慢,怎麼跟你說法?』野干就訓祂。」
 
「天帝一聽以後,馬上就:『啊,慚愧慚愧!』祂同時還帶了八萬天人一起來,旁邊那八萬天人看了以後就好笑,『哈哈!您下來還被人家罵!』天帝說:『唉,你們不要笑,是我不好,是我做得不對。』慚愧了,所以就把祂的衣服當繩子放下去,讓野干拉住祂的衣服,拉出這個井。拉出井以後,這些天人就向它跪拜,請求原諒,也請求它教導。祂們說:『我們天人,都陷在五欲的快樂當中,而荒廢了修行。』希望它來教導祂們,為說苦空無常。」
 
「野干在下面已經餓好久了,天人就變出甘露食請它吃。野干吃了東西以後就覺得:『唉呀!好幸福,怎麼那麼幸福。掉到井裡面,本來要死掉的,怎麼還有這麼好的甘露食可以吃。』覺得很幸福。這時候,野干心裡面就自我反省:『我是野干,有什麼好幸福?現在能夠得到天的甘露食,又逃出了這個井,就覺得幸福,到底幸福什麼?我感覺到幸福,是保住了這個野干的命嗎?被救出來很高興,到底在高興什麼?如果我是為了保住性命而高興,野干這個性命啊,是最倒楣的命,這麼倒楣的命有什麼好保,保住了有什麼好慶幸?』」
 
「何況它本來想,死掉的話,就可以解除了這個野干的命,然後還可以升天。結果現在這樣,有什麼好慶幸的?『那我在高興什麼啊?』從井裡出來之後,它確實是高興,但是高興什麼呢?它檢討了之後說:『啊,我懂了,我在歡喜可以宣教,可以宣揚、宣導佛法了。』它檢討自己的高興,是高興有機會宣導佛法。這些愚癡的天人,因為帝釋的緣故,有了一分一毫的智慧,跟著帝釋天一起來想要聽聞佛法。所以它現在非常的高興,有這個機會宣揚佛法,教導天人佛法就會有功德,它是高興這個。」
 
注意喔,這個檢討就是智慧。佛陀不是要解答波斯匿王的問題嗎?什麼是智慧?什麼是般若智?就是這個檢討。這個檢討就是般若智。祂沒有說:「這個就是般若智。」但是祂說:「我要回答他,要告訴、教導波斯匿王,什麼是般若智。」人們看到這裡,常常會說:「咦?祂還沒有解說什麼是般若智啊?」這就是實例;問這個問題就是愚癡。說到這裡你就該知道,這個就是舉實例;真實的,什麼是般若智,這個就是。
 
這個野干會這樣子檢討,在這個情況下,被天帝這麼救出來,又吃了甘露食,然後想:「我為什麼高興?我為什麼歡喜?」檢討以後,「喔,是因為有機會宣揚佛法,可以有功德了。我是高興這個,不是高興保住這個野干的命,逃過一劫又吃到天帝的甘露食。不是這個。」這就是智慧。如果牠想:「我好命,你看天都來救我,真幸福。」那就是愚癡。
 
「接著它又再檢討:『我能夠得到這樣子的機會,是因為以前我的老師,給我的教導,讓我有智慧,才得到這個好處的。』所以它立刻就念:『南無力我師,南無我師,南無般若,南無般若。』它自己就說:『我雖然因為做錯了事,掉到這個惡趣當中,』『但是我猶識宿命,知其業緣,般若之力,使得我能夠感動天,天神降下來救我,同時又讓我有機會宣揚佛法。』」所以這一段就是智慧。
 
你看,所謂般若智,就是會這樣子檢討。這種檢討,我們一般人大概都會;這裡比較難一點的,是它還識宿命。我們大概一投胎就出生了,不識宿命。它能夠識得宿命,就是它能夠知道過去世是什麼,因為什麼原因才墮入惡道;因為它以前學的那些佛法,它能夠檢討,能夠再繼續行善。這個都是般若智。
 
「這個時候,帝釋就告訴諸天:『我們的老師,祂現在說這種話,一定要說法了,我們大家都來請祂說法,大家都跪下來,希望祂能說法開導天人。』野干看到天人殷勤的勸它,要請它說法,它心裡更加高興。這個野干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想:『你看,天帝都向我下跪求法,你看我多偉大,多有福氣。』而想要找機會,找到別的野干吹吹牛。它完全沒有這個反應。它告訴天帝:『記得以前請法,都要准備一個很好的、高高的座位,讓法師坐在上面,這樣子才莊嚴、才清淨、才恭敬。法師登上那個高座說法,這個法才會有力量;因為你們用了恭敬的心來求法,就會得到這一種法的好處。如果你隨隨便便的,不恭敬、不尊重,跟你們講法,這個法說下去,你們也得不到好處。』
 
這些天人聽了以後,就把衣服統統脫下來,迭在一起,就變成一個高座。野干就升座,開始說法,它說:『我今天要說法,是因為兩個大因緣而說法,哪兩個呢?一者說法開化天人得福無量。我這樣一說法教導天人,可以得到無量的福,這是一個原因。二者為報施食恩。你們請我吃甘露食,我要報恩。要說法,就是因為這兩個原因。』天帝聽了以後,心中不服。『我把你從井裡面救起來,救你一命,難道沒有功勞嗎?為什麼不因為這樣而說法呢?難道這樣子救命的恩,比不上請你吃一頓飯嗎?』
 
野干就回答:『生死的事情,每個人不一樣。有的人貪生怕死,有的人樂死怕生。什麼樣子的人是貪生的呢?就是那些做壞事的、愚癡的、不學佛的人,殺盜YIN、欺詐的人。這種人是貪生畏死的,因為他死了以後,會墮入三惡道,那是很苦的。所以死對他是一個不好的事情,因為死了以後會更慘。什麼人不怕死,樂於死呢?那些學佛的、做善事的人,他死了以後是升天的、會享福的,所以是不會怕死的。學好的話,還可以了生脫死,或者成羅漢、成辟支佛、成佛。死了以後,會得到永恆的幸福,當然不怕死;死了以後會得到永恆的痛苦,這當然怕死。』它說:『惡的人,死了以後就等於入獄;好的人,死了以後是出獄、升天,當然不同。所以有人怕死,有人樂死。』
 
這麼解答了以後,天帝就問:『如你所教的話,救你的命是沒有功德,那麼其余的功德,一個是施食,一個是施法;請你教一教我們,施食有什麼功德?施法有什麼功德?』野干就回答祂說:『布施飲食,只是救你一日之命;布施財物珍寶是給你一生的福氣,但是只是增加你的生死的纏縛。說法,這樣子的教化,就是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出世間道者,凡有三種,一者羅漢、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都是接受了法施,聽聞了佛法,如說修行。這樣就能夠免除三惡道,受人天福樂。更好一點的話,就能夠了生脫死,成羅漢、辟支佛、佛道。這個就是法布施的功德。』
 
天帝在後面還問了一件事情,既然它不怕死,祂是樂死的,天帝就問它:『你如果樂死的話,我把衣服放下去,你為什麼要跟著爬上來?你就在底下死就好了嘛!』給了它這個難題。它怎麼回答?它說:『你把衣服放下來,我已經知道你要聽法,你要聽法所以才把衣服放下來的。如果我不上來、要等死的話,我就不能夠滿你的願,跟你講法。不能滿你的願,我就吝啬法施了。這樣子的話,我以後生生世世,會全部都不能如願。所以我不是為了貪生,而是要為你說法,是因為要為你說法才上來的。』」
 
我想祂這麼辯解,別人也沒辦法,天帝也沒辦法。這是一個狡辯,天帝也接受了。接下來天帝又再問問題了,「祂說:『你現在,現這個野干的身,是不是應化身?是變現出來的?』野干回答說:『不是,不是應化身,是業報,是罪業報。是因為我自己的罪業。』這些天人一聽說祂們的老師──野干是業報身,聽了以後,非常的震驚而且傷心。」
 
有人如果這樣聽了,也許反應是:「哦,原來你那麼差,你是業報,把你看錯了。哇!原來你該死的。」天人們的反應不是這樣,祂們反應是非常的震驚,又很傷心,而且更加恭敬要修行。聽到同樣的話,反應可能是兩極的;你會得到什麼報應,是跟你的反應有關的。
 
「天眾就對野干說:『我們本來以為你是菩薩聖人,為了來救度眾生,故意現出野干身。現在卻聽到原來是業報身,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請您告訴我們。』野干就回答:『欲聞者善,你們這麼想聽,是很好的。我就說給你們聽。』野干就說起它過去生的事。」它雖然是野干,但是它識宿命,它能知道它過去世是怎麼樣。這個識知宿命的能力,就是般若智慧,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現。
 
「它說祂過去生中,有一世生在波羅捺波頭摩城,是一個窮人家的小孩,名字叫做阿逸多,是剎利種姓。這在印度的種姓制度裡是第二級的,就是可以做國王的。雖然窮的人沒能做國王,但是要做國王的,就必須是這種階級出身。他很聰明,很好學;十二歲的時候就追隨了一個明師,在深山裡面學習。他學的時候,辛苦的承事,研精習學,決不懈怠。他的老師,也早晚都很努力的在教他。經過五十年,學了九十六種類的學問,經書記論、醫方咒術、占相吉凶,災異禍福,靡所不達。全部都會。」
 
就是我們現在的算命、卜卦這一類,還有醫術,醫病、健身什麼,這些玩意兒全部都會。「而且智慧很高,名聞四遠,很有名聲,學問很高;可是就是很窮。他覺得自己學了那麼多,卻沒有辦法供養老師報恩,他就想:『我來把自己賣掉,得到一筆錢,就可以奉養老師了。』想要賣身。」人家是賣身葬父,他是賣身報師,供養師父。
 
「他告訴他的師父他想要這樣做。他師父就說:『我們是在山裡面修行的人,乞討就可以過日子了,也餓不死,又不缺少什麼東西,你為什麼想要把自己賣掉來供養我?我又不缺什麼,你不要這樣做。』叫他不要這樣做。『你應該把我教你的東西,你學會的東西,去?化天下的人民,這樣才是報師恩。』他聽了師父的話,沒有賣掉自己,就在山中乞食度日。不久以後,這個國家的國王死了,沒有人繼位。群臣商量:『我們就找來有名的學者,讓他們共同來辯解、講理。』一召,來了五百多人,就在七天裡面,互相辯論。阿逸多辯才高超,講論第一,沒有人能夠勝過他。所以群臣很歡喜,就請婆羅門,敦請阿逸多來做國王。
 
阿逸多就想:『到底要不要接受?』這個機會讓他憂喜參半,又高興、又害怕、又擔心。說:『如果我做了國王,享受了這個權位富貴,一做錯事,就會掉到地獄去,這就不好了。可是如果我不接受的話,我很窮,我想要供養父母、師父都不能。』就在那裡反復這麼想。到後來,他決定冒險一試,就接受了。接受王位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派忠臣把他的父母、師父接過來,做最好的供養,讓他們住在很好的宮殿、林園裡面。他做國王也做得很好,勤政愛民;跟他的夫人,就是皇後,還有采女,都修他師父所教的十善法。
 
他這個國是很大的國,邊界還有兩個屬國。他這樣子好好的做國王,做了一百年,已經是一百六十二歲了。邊界那兩個小國,一直互相爭吵、戰爭,斗來斗去,帶了兵將不斷厮殺,但是誰也?不了誰。其中一國名叫安陀羅,另外一國叫摩羅婆耶。安陀羅國王比較厲害,就召群臣商議,怎麼樣可以把摩羅婆耶滅掉。群臣裡面就有人說:『阿逸多王是我們的共主,他出生寒微,雖然做了國王,還是一副寒酸相,寒意猶存。從昔以來,一直奉持十善,所以不犯外色。』」所謂不犯外色,就是沒有搞外遇。他雖然有宮女,可是他的宮女都是老妪們。
 
「所以他們就設計:『我們要在我們國裡面,找漂亮的、年輕的女子一百人,由忠良的臣子帶著,然後再准備一些寶物,一起送去貢獻給他。如果他收了,那就有辦法了。如果他收了的話,就請他撥一百萬的兵給我們;我們自己再准備一百萬兵眾,有兩百萬的兵,就可以把另外那一國滅了。』這麼算計以後,就真的這麼做。阿逸多王看到美女、寶物,就大歡喜,收下了。所以那個寒酸相,就會中這個計。他就問那個使者說:『你們國王送我這麼好的東西,希望得到什麼回報?』使者就對阿逸多王說:『摩羅婆國是大王所統,彼王頑嚚,不知化度,YIN亂無道,不理國政。民被其毒,視之若怨。特從大王,請兵百萬,助往伏之。奉獻之誠,其正在此。』」
 
你看,說得多好聽!他們送美女給阿逸多王,就是要阿逸多王YIN亂嘛!但是他說:「你看那個摩羅婆國多YIN亂!」說人家YIN亂,其實就是自己YIN亂,說人家著魔,就是自己著魔,已經完全呈現在這裡。然後又說,摩羅婆國的老百姓都被他們的國王害了,都把他當成冤仇;說的多冠冕堂皇。這些話都是反的,但是阿逸多王糊裡糊塗就中計了。「阿逸多王很高興,馬上就撥了百萬強兵給他帶去。」我想摩羅婆國和安陀羅國,這兩個國王恐怕是半斤八兩,沒有哪一個特別好,哪一個特別壞,但是安陀羅國王比較奸詐。
 
「安陀羅國王得到阿逸多王的一百萬兵,自己國內,他又弄了一百萬兵,然後就去打摩羅婆國。死了一半兵,就是死了一百萬人,才把摩羅婆國打下來。打下來以後,摩羅婆王還有他的族人,全部被斬殺。阿逸多王得到了這一百美女,意迷情惑,忘失本志,奢YIN著樂,不理國政。他的國家就開始亂,他下面的官也就開始亂搞;又遇到天災饑荒,結果就滅了。國滅了以後,阿逸多王也死了,死了以後就墮入地獄中。因為他識知宿命,知道自己過去做了什麼壞事,所以他就趕快改惡修善,很快就從地獄道出來,升到餓鬼道。餓鬼道還是一樣,他還是識知宿命,很快再改過遷善,很快又出來,就升到了畜生道,成為野干。牠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現在把後面的結果先說一說,這個阿逸多王,就是釋迦佛的前世。阿逸多王的師父,就是彌勒佛;帝釋天天主就是捨利弗,那八萬天人,就是跟著捨利弗的八萬菩薩。跟著捨利弗的八萬菩薩,在釋迦佛成道那個時候,就是打死不退的大菩薩。原來祂們早就都是至親的伙伴了。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如果我們的程度與能力還不夠,沒有辦法做到三輪體空,而去教別人佛法,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報答師恩?
 
師:如果還不能夠教別人,程度還不夠,怎麼樣子報答師恩?好好修行,把自己修好就是報答,就是最大的報答。
 
好,如果沒有其他問題,我們就到這裡了。謝謝各位。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