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五


 2020/11/25    熱度:528    下載DOC文檔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五)
 
時間:2011年08月13日、8月25日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好,我們翻到132頁,我先把經文念一下:
 
「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眾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於酒肉五辛?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頭乳牛。施婆羅門。計四十年。四萬頭牛。諸婆羅門。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
 
前面,波斯匿王聽了很多佛的開導,他的心開始了解,也開始喜歡了;本來坐都坐不住的,結果愈聽愈有味道。當時他自己、他兒子,還有他的皇後,有關的問題,佛都幫他解答了。人心都是一樣的啦!接著他最關心的人就是父親,所以就要問他父親的事情。其實這樣的演變過程,是很人性化的;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你去跟哪一個人學,學了之後很開心,你身旁人的問題也都問了,最後你總會問到,我的父母親現在怎麼樣?這裡就是在問這種事。
 
他說:「像佛您所說的,十方賢聖都是很了解眾生的,因緣果報你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那麼我的父親他怎麼樣了?」他的父親就是「奉事外道」,意思就是沒有來學佛。為什麼沒有來學佛?佛陀那時候還沒有出來教化嘛!所以他當然奉事的是外道,「隨持禁戒」隨著外道守一些戒律。不吃酒肉、五辛,而且供養梵天,也供養日月水火,常常布施,希望得到生梵天的福報。「年年常用千頭乳牛布施給婆羅門」,這樣子做了多久呢?四十年。供養了四萬頭乳牛。那些婆羅門就吃這些乳牛的牛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醍醐是帶有酒味的、用牛奶做的食物,婆羅門就吃這些。
 
他做了「如斯功德,生何天也」,就是要佛陀幫他看,看他父親的因緣,生到哪一個天?「願佛垂哀分別教示」希望佛能夠講出來,讓我們大家都能夠知道。我相信,他在這樣問的時候,是問他父親上到什麼天?依照佛陀前面說話的那個方式,面對波斯匿王,祂說什麼都是順著波斯匿王,都說些好的。這一回你看祂的回答是什麼。
 
「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不但沒有在天,現在在地獄,很不給波斯匿王面子。我想,如果這個問題,在波斯匿王不怎麼相信佛法的時候,比如這一部經開始的時候,他還坐不住、還不接受佛法時,佛絕對不會這樣講。現在會這樣講,就是告訴他真的,不跟他掩飾了。如果一開頭波斯匿王還不怎麼接受佛法的時候,佛陀不會把這個真相告訴他的。祂現在回答的就是真的了,也不是在嚇唬他。因為祂知道,波斯匿王能夠接受這個真相。如果他還不能接受這個真相的時候就告訴他:「啊!你的父親在地獄。」他可能會說:「啊!你懂什麼?你在亂講什麼?」於是就講不下去了,就不會有結果了。
 
這一點,我就回想到達摩跟梁惠王在對話的時候,梁惠王說:「我蓋了那麼多的寺廟,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了無功德。」話不投機,就講不下去,就結束了。看樣子,達摩有一點像我這種,不懂人情世故的狀況。如果是佛陀,絕對不會這樣做。我們後代看到這樣,對這個故事的解讀是:「喔!達摩好高明,梁惠王程度很低。」我現在對這個的解讀是:「達摩不通人情世故。」看法不一樣了。
 
現在你看,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說:「你的父親,今在地獄。」很不給面子。祂現在可以這麼說,是因為祂知道波斯匿王已經接受佛法了,對佛法已經有信心了,所以才會這麼說的。「所以者何。」祂說:「為什麼他是在地獄呢?唉!因為他沒有遇到像我這樣的善知識,如果他遇到像我這樣的善知識,他做了這樣子的布施,就不會下地獄了。」
 
祂說:「不遇善友,無善方便。」意思就是,他沒有遇到像我這樣的善知識,雖然他做了功德,他的罪還是不能滅。不過他的罪受完畢以後,他所做的功德,應該享受的福報還是會受,還是會有的。福報和罪報,並不是能夠互相抵銷一下,福報比較大的就不會受罪,不是這樣!你該受的罪還是要受,受完了之後,另外你再享受福報。
 
一般人修福報、做功德,並不能夠跟他的罪報,好像我們把它一加一減就抵銷掉,並不能夠!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子抵銷?要遇到善知識。如果有善知識的話,他就會給你方便,你的福跟你的罪就可以抵銷,要遇到善知識才行的。什麼樣子的人是善知識?他要有正見,有正見的善知識,他就能夠以正教來調伏你的心,就能夠教你正法。我們所謂的正教就是正法,來調伏你的心。
 
當然,善知識是要有正見,意思就是沒有邪見。怎麼樣才是有正見?就是能夠了解因果。他的見解都合乎三世因果,不會跟因果律相抵觸。這裡的因果律比較廣義一點,是三世的因果律,就是所謂的三世因緣,是時間看得很長的。如果你是違反因果律的話,就是邪見;你的看法都跟因果律抵觸、相反,那就是邪見。有一種邪見,就是「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那個不是因,你把它當作是原因;那個不是果,你把它當作那個就是它的果,根本就弄錯了。因果都弄錯、弄亂了,就是不合因果律,就是邪見。合乎因果的,那就是正見。
 
有正見的善知識他就會以正法來教導你。教導你做什麼?調伏自己的心。教你怎麼調伏自己的心,這樣就是正法、就是正教。祂就舉例了,譬如說要「觀無常苦空無我」,經文裡面那個「我」應該擺在上面,是「無我」。然後觀「十二因緣、纏著生死」,怎麼緣著十二因緣,在生死當中糾結在一起。然後再「修四真谛」,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四聖谛」。
 
四聖谛:「見苦、斷習、證滅、修道」就是「苦集滅道」。「苦」見苦,就是你能夠看見苦。「集」就是累積起來的習氣,斷習,要斷那個累積起來的習氣,習就是累集、就是苦集。「滅」證滅,就是證到寂滅,「道」修道,修這一個正道。當時,祂就有教四聖谛,就是要學這個。然後要觀「無常、苦空、無我」,然後觀「十二因緣纏著生死」這個是觀。現在修的話,就是修「四聖谛」,苦集滅道;「行」,行什麼呢?「六波羅蜜、四無量心」。這樣子就是方便法,這個就是怎麼調伏其心的方法。
 
那麼就把「諸根調伏」了。諸根調伏了,就「定慧成就」,定慧成就了「其心正直」,你有定慧了,你的心就會正、會直。心正直了,就「能起精進」,就能夠精進。「精進心故,能起戒慎。」就能夠守戒,能夠謹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游諸萬行。通達無礙。行無礙故。名為解脫。」
 
你那樣修了以後,就會把心調伏,把心調伏了以後,就有了定慧;有了定慧以後,心就正直,心正直了,你就能夠精進。精進了以後,就能夠戒慎,守戒謹慎,慎其初念,守戒就審慎其心。當你的定慧成功了,就明白了,「慧明了故」,當你心中的慧,明白了、清楚了,你走到哪裡,都通達無礙。就不會東撞西撞,老是撞壁,這樣就叫做解脫。「解脫心者。即涅槃也。」你心解脫,就叫做涅槃。能夠教你做到這樣的,那個就是善知識,能夠讓你達到解脫,這就是善知識。
 
接著祂就說了:「所以大王啊!你要知道,『明師善導』就是善知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大王你今天遇到我這樣子的聖者,這是你前世的因緣福報,才能夠遇到我。『聞法信解。復能解人。』你聽懂了我講解的東西,你還能夠講解給別人聽。『是故我說。明人難值而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是故當修般若智慧。』所以我說,遇到明師是非常難得的,能夠生在一個有明師的地方、或者時代,這是你們整族人、整家人的福報。所以要好好來修般若智慧。」
 
波斯匿王聽了以後就說:「聞世尊說。智慧方便。皆已貫心。如世尊說。禍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惡業。受苦報耶。」他還是不甘心,要問到底。我父親是做了什麼壞事,要受到地獄的果報?「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種罪。何謂六種?一者傲慢妒弊。事無?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二者貪愛寶貨。斷事不公。致令天下懷怨恨故。三者游獵嬉戲。苦困人民。傷害眾生所愛命故。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羅門。偷食酒肉五辛?蒜。恐被呵責,行詐偽故。是為六事。罪業因緣,生地獄中。」這種事情好像很平常,你看,都要掉地獄的。
 
第一個,傲慢妒弊,事無?細,一生起氣來就拿鞭子打人。二者,喜歡寶貨、寶物,評斷糾紛的時候,斷事不公,讓天下的人懷恨在心。第三就是喜歡打獵。打獵的時候勞民傷財,又殺害畜生、動物,傷害眾生所愛命故。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他那個王宮裡面有很多宮女,就關在他的宮裡,不讓人家出去,讓人家受苦。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人家的感情他不管,就只滿足自己的YIN欲而已;至於被他喜歡的對象,他並沒有安撫她們的感受。她們心裡面就會怨恨。再來就是偷吃了酒肉,又怕被婆羅門罵,就說沒有吃,所以都在說謊。這種事情很平常的,後果是下地獄!這樣就生地獄中了。
 
波斯匿王白佛言:「若如是者。佛未出時。弟子亦有如斯之罪。當如之何。修十善行。令得成就無滯礙也。」他就說:「這種事我也有。怎麼辦呢?」「佛告王曰:『如我先說。日光出時。眾冥悉滅。有余暗不。』王曰:『燈火之光。尚能滅暗。況日光明。威勢力也。今王福德。聞佛說法。成就智慧。喻若日光滅一切暗。無余罪也。』」佛就告訴他說:「我前面跟你說過了,當日光一出來,所有的黑暗都消滅了,對不對?」那個波斯匿王,當然就說:「對啊!光是一個燈火的光都能夠滅暗,何況日光的力量」。
 
佛就告訴他:「今王福德,你的那個福德啊,因為你有福德,所以就聞佛說法,你就聽我說法,就能夠成就智慧;就像日光滅一切暗,所以你就沒有罪了。雖然你做了這些事情,你做了你父親一樣的事情,但是你遇到了像我這樣子的善知識,教你佛法了,你就有了智慧。智慧一出,所有的罪都滅了;就等於日光一出,就把所有的黑暗都消滅了一樣。」所以,做這些壞事,什麼時候也可以沒有罪呢?就是跟著佛修行。你跟著佛修行,所做的壞事就可以滅。但是要修得有般若智啊!如果你還沒修到般若智,日光還是不能出來,也是沒有用的。祂說的日光,就是你這麼一修了以後,你的般若智慧出來了,那這些罪都會被消掉。
 
「王白佛言。我父所事。婆羅門師。精進智慧。修習苦行。為求福故。不惜身命。或有投巖。五熱炙身。或斷飲食。求生梵天。或大積薪。生自燒身。或有翹腳。張口向日。或於高樹。以繩系腳。而自倒懸。或臥刺棘。抱石?胸。有如是等種種苦行。苦行之功。福德因緣。歸何所耶。」我想波斯匿王問這個問題,就是他當時所遇到的事情,他心中還有的疑問。
 
他說:「像我父親都是拜那些婆羅門師的,他們也是精進有智慧的,他們也修苦行,他們為了求福,也不惜生命、很努力的去做。他們在做的時候,常常有投巖,就是從懸崖上跳下去。五熱炙身,用燙的東西來,譬如說,一個鐵棒燒紅了來炙身。或者斷飲食,為了求生梵天。或者把材薪堆起來,自己點火自焚。還有翹腳、張口,把腳翹起來;張口對著太陽,修這種苦行。或者在一個很高的樹上,把自己的腳拴起來,倒吊在那裡。或者睡臥在有刺的荊棘上面,或者抱著石頭一直捶胸。修這種種的苦行。
 
他們的苦行之功、他們的福德因緣又怎麼樣?愈問愈多了。他問的這些,我們在經典上就也看到過,當時的婆羅門是這麼修的。開始的時候,佛陀也跟他們修過一陣子;後來祂知道這個沒有用,所以就脫離了。這個時候,佛就回答他了:「這個我就跟你講過啦,『行苦苦報。行樂樂報』。你們這麼苦修,就得苦報;你們行樂,就得樂報嘛!你能得什麼報,是看你怎麼做,就得什麼報。苦修就得苦報,你行樂就得樂報。」
 
「王言世尊。制諸弟子。令持禁戒。非為苦耶。夫人饑時。不即得食。煩惱橫起。忿怒隆盛。不自覺識。起瞋懷害。殺修迦羅。如斯之事。累世受苦。豈非惡也。」波斯匿王的疑問還滿多的,他說:「世尊!您規定了一些戒律,要您的弟子守那些戒律,不是為了修苦行嗎?人餓的時候,得不到食物,煩惱就起來了,瞋恨心也不自覺地就起來了,而且起了殺害的心,就像我想要殺我的廚子修迦羅。這樣子的事情就會發生,事情一發生,累世就要受苦,這樣不是惡嗎?」
 
「佛告王曰。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為諸比丘。捨外道法。於我法中。出家為道。先習苦行。饑餓心故。得諸弟子。肥美飲食。貪食過飽。食不消故。則致眾病。是故制食。非為饑苦。求福德也。又節食者。見諸比丘。縱橫乞食。無有晝夜。食無時節。為諸外道之所譏責。而作是言。瞿昙沙門。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節食。非於饑苦。而求福也。以要言之。所制禁戒。正為癡人無方便慧。非為智人知時宜也。如我前說。般若智慧。即是解脫。智者所受。聖所行處。王聞是已。益加歡喜。更起恭敬。為佛作禮。一切大眾。皆亦如是。」
 
佛就告訴波斯匿王:「我前面之所以會制定過午不食,『制中前食』就是在中午以前可以食,中午以後就不行了,過午不食。『為諸比丘。捨外道法。於我法中。出家為道。先習苦行。饑餓心故。』先這麼做,就是讓你修一點點苦行,中午以後,你就要忍一下饑餓。我們有些弟子,吃得太好了,食物也不消化,就會得病,所以才要制食的。『非為饑苦,求福德也。』不是為了像外道那樣子,忍受饑餓這個苦,想要得到福報。」佛陀是不相信這樣子的,外道才是這樣,好像我忍受一個苦,我就可以得到一個福。佛是認為,你去行苦,就得苦報;你去行樂,就得樂報。所以你去修苦行只能得到苦報,並不會得到福報。
 
為什麼又要他們節食,過午不食呢?因為看到那些比丘到處乞食,從早上到晚上,一天到晚在乞食,沒有晝夜之分,吃東西也沒有時節之分,被外道所笑。外道就說:「唉呀!你們沙門啊,自己以為自己的道修得好,你們還不如我們。你說我們是外道,你還不如我們外道呀!」所以要他們節食,過午不食。這個過午不食,不是為了饑苦而求福也。
 
這樣子的規則、禁戒、戒律是為了笨人而設的;因為那個愚笨的人,他沒有智慧,沒有方便慧。這個規定、戒律是死的規定,為什麼會要設這麼一個死的規定?因為有人是沒有智慧的,你跟他一講活的,他就亂搞;只好跟他講死規定,那他還可以做、還可以修。這個不是為了有智慧的人而說的,有智慧的人,不需要這樣子的死規定,他們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有了智慧,他就解脫了,不需要這一些禁戒,他們怎麼做?就是「聖所行為」。
 
大王聽完了以後,他心中所有的疑惑都解了,也把他心中的疑惑都問了。我想,他問的應該是很滿意了,都給他解答了。他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很多人都想問的;很多人如果有機會,都會要這樣子問的。不過他的運氣也真的很好,遇到了佛陀,佛陀給他的回答,都淺顯易懂、清楚明白。
 
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就跟釋迦牟尼佛說:「我們聽了這麼多佛所說的、這麼好的因緣法,把我們很多疑問都解了;就好像太陽一出來,把所有的黑暗都消除了,使得大家看到一片光明,所有的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樣的佛恩,我們要怎麼報答呢?我們應該做什麼供養,或者做什麼樣的設施,才能報答世尊您所講這麼好的經文呢?」
 
佛就告訴波斯匿王說:「現在所教的甘露法,給你們的功德,你們是很難回報的。假如有人以恆沙劫,就是無量的時間;盡心的奉祀佛法,以及供養傳播佛法的聖者,供養他們一切食衣住行,還有他們所需要的醫藥。做了這麼長時間、這麼多的供養,所建立的福德多不多?」波斯匿王說:「很多,多到不可稱量,已經算不出來了。」佛就告訴波斯匿王:「這樣的甘露法所提供的功德,精妙難量,是很難測量的。祂在細的部分、粗的部分,都能夠幫助你。不是天界或世間的人,用他們的福德力量能夠回報的,你做再多的回報都回報不了的。
 
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回報,就是你以慈悲的心,自己來修習佛所教的這些甘露法;了解、修成了之後,再把你所會的、所了解的,拿來轉教給其他的人,也讓這些人能夠有信心來學,也成就了;然後再輾轉的教出去。當然條件是你要真的修,修對、修好、修成了。而不是你也不懂、糊裡糊塗的,也沒有修好;那個就不算了。必須是你會了、你了解了、你通達了,把你所會的,再轉教其他的人,其他的人也能夠再轉教下去,那麼這個狀況就沒有窮盡了,這樣就能達到無量。
 
這個狀況,就好像以一個燈去點燃無量的燈,一燈燃無量燈;這樣子做就是報了師徒的恩,報了佛陀的恩。你這樣子來報,等於是你自己得到解脫,學好了,再運用你的智慧,來幫助眾生解脫。這樣不僅僅是報了師恩,報了釋迦牟尼佛的恩,也報了三世諸佛、所有一切佛的恩,這樣子的報恩是最大的。如果用你世間的作為,以人的功德、福德來報恩,是報不完的;因為你太渺小了、福德太少了,唯有照佛所講的方式來報,才能夠報得了,才是真正的報恩。」
 
這時候,波斯匿王又說了,希望佛陀能夠講一講,像這樣子自己學會、修好、解脫了,再輾轉把佛法教給其他眾生,讓他們也能這樣子做;然後他們還有能力,再讓其他的眾生又再學會,一直不斷地這樣傳下去。這樣子做能夠得到什麼福報呢?
 
釋迦佛就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法,一句一義,展轉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無量無邊,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喔,他這樣子做,得到的福報多到什麼程度?多到你完全不會了解,凡夫沒有辦法了解。「大王,假使有人,」祂就舉一個例子:「於千歲中」在一千年當中,「飲食醫藥,上妙衣服,供養恭敬佛法聖眾。」他從飲食、醫藥、還有衣服,一直供養佛教的修行者、聖者,「那麼他的福多不多呢?」
 
波斯匿王說:「很多,多到不可稱量。」佛又告訴波斯匿王說:「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說諸佛正教,展轉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得福復過於彼。」你只要教人的話,你得到的福德,比那個在一千年裡面,做了那麼多供養的人還要多;而且多的超過千萬億倍。為什麼呢?「法化之功,應無量故。」法化,就是用法來教化的這個功德,是沒有限量的,是無量的。
 
這裡我們剩下最後的一段,就是告訴你怎麼報恩,怎麼做才能真正的報恩。講到這裡,我對大家有一個限制,說不可以去教人,這個事情就被阻止啦。現在我們來把這個事情再說一下。如果我教你的法,你修成了是可以教人,之所以不能教人,因為你沒有修成,沒有修成的話是不能教人的。因為現在我所知道,沒有人修成,所以就不能教。有些人,他以為自己修成了就去教人,一教人就出毛病。據我所了解的,還沒有人修成,所以我做出這樣子的規定。如果你修成了,我是會要你教人的,這個時候才能夠教人。
 
什麼樣子叫做修成了呢?修成還是沒有修成,怎麼去鑒別?我現在的了解,你們應該還沒有能力自我鑒別,沒有這個能力。我也沒有辦法教你們怎麼自我鑒別。鑒別的方法是有,但是方法你一用就會出毛病。因為那個方法,你以為你聽懂了,事實上你還是不懂的。我現在就先告訴你,方法我可以講,現在就可以講。
 
怎麼樣子就是修成了?因為我們現在修的就是消業法,現在教給大家的就是《金剛心菩薩念誦法》消業。也教了十善法,那麼這兩個法,什麼樣子的狀況下就是修成了?簡單來講,就是你把業都消干淨了,十善法一做,從此以後再也不造業,那就是修成了。可是你能鑒別嗎?你還是沒有辦法鑒別啊,雖然講給你聽,你實際上還是沒有辦法鑒別。什麼樣子叫做業消掉了,怎麼鑒別?什麼樣子叫已經沒有業報,已經不再造業了,你怎麼知道?你根據什麼鑒別?沒有這個能力鑒別的。事實上很多事情,已經顯示你們沒有辦法鑒別。因為那個測試一直存在,如果測試都沒有過關,怎麼會是成功的呢?
 
我再講一個方法,更真實一點的鑒別方法。講《圓覺經》的時候講到「對境不生」,什麼樣子的對境?讓你大喜悅、感覺好開心的、貪心大悅的那個狀況出現了,譬如說,讓你中了六合彩、中了樂透、好比說中了兩億,大量的錢就這麼砰地一聲,掉下來給你了,你會起什麼反應?一試就知道了。根據你會起什麼反應,就知道你是否能夠做到對境不生、貪心不起。還有,譬如你的殺父仇人,不共戴天的仇人跑到你面前來,你能夠瞋心不起嗎?這就是對境不生。
 
「貪嗔癡慢妒,對境不生」,那個狀況出現在你身上,你這些貪嗔癡慢妒沒有起來,完全生不出來;那就算是成功了,業消掉了。這樣才是業消了,很好鑒別嗎?很難喔!你說那個狀況出來的時候,你沒有生起那個心,其實你是生了;你已經生出來了,但是你還以為沒有生出來,這種狀況多的是。
 
還有一個辦法可以鑒別,這也是《圓覺經》裡面提出來的。你能夠把仇人看成跟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有不同,做得到嗎?不是真的要去做,只是檢查一下自己做得到嗎?如果你覺得你真的很孝順、很敬愛父母,當你看到一個不共戴天的仇人,你能夠看他像你看你的父母一樣嗎?做得到才算成功了。
 
不是沒有鑒別的方法,但是你真的能做到嗎?當你能做到的時候,你所學的法就是成功了,你可以教人。現在也不讓你們自己鑒別,你們只要說:「我現在這個狀況是不是算可以了?」你來問我,我檢查一下,覺得可以了、對了,那就可以用這個法,就可以把你們所會的法輾轉教人。但是輾轉教人並不是做法師,很多人在輾轉教人的時候會想:「我是法師了,我是上師了。」不是哦,就只是輾轉教人而已,不要自己自抬身價。「我現在可以教人,所以我是老師。」有這個心理就是不可以,所以我特別規定不可以的。
 
中國文化是尊師重道的,這個文化的內涵,卻讓大家養成了一些負面的惡習。尊師重道本來是好的,但是會變成一個階級,我做老師了,我就高人一等。,因為中國有這個惡習,所以我才會規定不可以教人。佛陀是在印度講這個經典的,印度沒有這個惡習,他們不會認為我教人了,我就比你高一等,所以沒有問題。可是弄到中國這個文化內涵裡面,它本來是好的,後來就變成有惡習了。為了防止這一點,所以我才會做這樣子的預防措施,原因在此。
 
那麼大家會想:「如果我心裡沒有這個惡習,是不是就可以了?」我本來也這麼想,有的人心裡並沒有這個惡習,雖然他在這個文化當中,但他自己沒有這個惡習,是不是就可以了?我後來發現不行,還是不行。為什麼?因為你周圍的人有呀!你周圍的人有,你這麼一做以後,周圍的人就會把你捧上去;被捧了以後,你也飄飄然,不知不覺還是要中招的。所以只有在你的業障消淨,對境不生真做到了,人家捧你也不會受影響,才能去教人。因為你自己裡頭真的干淨了,沒有業障了。
 
人與人之間,人群之間的影響力,你也不得不考慮。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在修行,我們其實修的是整體,是一個群體在修的;顧慮到這些問題,所以我才有這個規定。也就是說,你們要使用輾轉再教化的這個方式,是要有條件的;當你的業障消除了,你的法修成功了,是可以做的。而且你不做我還要鼓勵你做,因為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是條件不合的時候是不行的。
 
好,我們再看到最後一小段。「佛告阿難,如此法教精勤宣化,一切人民其福無量。阿難,我今以此無上妙法,付囑於汝,宣布教化,過度眾生,則為供養一切諸佛。」能夠這樣子的宣布法化,教導一切眾生,這個就是供養一切諸佛,這個是最高的、最好的供養。
 
阿難叉手白世尊曰:「佛囑此經,當何名之?」佛告阿難:「此經教者,名《未曾有說因緣經》,當勤修行。」我們這邊已經叫做《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原來經文裡面,你看祂說的是《未曾有說因緣經》。以前沒有說過的因緣經,所以這部經,如果要簡稱的話,就可以稱《因緣經》。只是以前祂沒有說過,在這一部經祂才開始說,這部經是佛第一次說因緣。
 
「爾時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夫人、後宮四部弟子、釋梵諸天、八部龍神、八十萬人,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各各發心,向三脫門,禮佛辭退,如法奉行。」好,這部經到這裡我們就講完了。
 
我們還剩一個多鐘頭的時間,所以我們把這一部經,前面所講的部分回顧一下。你們從這一部經裡面學到了什麼?我自己覺得,我學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從哪裡學的呢?就是從經文講到扇提羅的故事裡面學到的。
 
故事裡的扇提羅,在無量劫前原來是五個比丘,在講這部經的時候,這五個比丘已經變成了波斯匿王皇後的僕人了。這五個僕人,四個就是給皇後抬轎子,還有一個是打掃廁所、清理糞便的。這樣子的工作,在印度是由最低的階級在做的,印度有種姓階級,最低的一個種姓就在做這種事。
 
扇提羅的這個故事裡面,這五個比丘不怎麼會修行、修得不好,沒得吃沒得喝了,他們就開始動腦筋,把自己裝得好像很會修行的樣子。就是表面上在修行,但內心沒有在修。只是因為沒吃沒喝了,就想:「我們要怎麼樣可以混到吃得好一點,過得好一點。」所以就想到裝模作樣,在山裡面弄一個道場,在那裡打坐、修行,環境也很清幽,讓人家覺得,這五個人一直在那裡修行,就被人家注意到了。有人注意了以後,就拿了很多物品來供養他們。
 
他們只不過這樣子啊!混吃混喝一生而已,也沒有做什麼大壞事,只不過混點東西吃喝而已。後來那個提違,就是皇後的前身,就來供養他們,請他們住在她家的林園裡面。這五個比丘有東西吃了,又有更好的地方住了,還不滿足,覺得應該還要弄多一點,所以派一個人出去宣傳,說有四個比丘在那裡修行,他們修得很好。做做廣告啦,也沒什麼大壞事嘛,是不是?所以得到的供養就更多一點。然後他們心裡面很得意:「人家都要很辛苦、做很多事才能夠混到吃喝,我們都不用努力,就混得那麼好。顯然我們很聰明,很有智慧,我們是有頭腦,有經營能力的。」他們所做的事情就這樣而已,實在沒有做什麼大壞事,怎麼會掉到地獄那麼久?為什麼還要做扇提羅,那麼辛苦?
 
我想,他們混吃混喝了一生,再去辛辛苦苦做苦工償還一生,不就還完了嗎?不行的話就兩生嘛,應該還完了。為什麼到現在還在地獄?三千年前他們做了扇提羅,現在又回到地獄去了。這個事情讓我大吃一驚。這個業報啊,原來不是簡單可以還完的。我本來以為就像欠錢一樣,我欠你一百塊,我就還你一百,最多再加一百利息,還你兩百總該還完了吧?不是喔,還不完的!這個事情讓我大吃一驚。
 
因為講這部經,我才發現:怎麼他們還不完呢?他們又沒有殺人放火,只是騙吃騙喝而已,怎麼那麼嚴重?做別的行業騙吃騙喝沒那麼嚴重,做比丘來騙吃騙喝,打著修行者的名號騙吃騙喝,這就比較嚴重了。好吧,就算比較重好了,還十倍也該很夠啦,怎麼會還到無量劫、無量生,到現在還在還。這件事我真的不懂。
 
在此也奉勸大家,要騙吃騙喝,做別的行業騙,不要去做修行者。做其他的沒有那麼嚴重啦!做修行者來騙吃騙喝,真有這麼嚴重嗎?我想也不是這麼單純。要怎麼樣才可以把這個業報清償掉?原來是要忏悔,要忏悔才能夠還,不是一般的還可以還得了的。喔,這一點讓我警覺了。
 
這個扇提羅有沒有忏悔把它還完的機會呢?有。當時波斯匿王的皇後就求釋迦佛:「怎麼樣讓他們可以還完?」佛陀就把他們叫來,要教他們怎麼把它還完。怎麼還?就是教他們趕快來忏悔。可是這個扇提羅不肯,打死都不肯。當時的情景,是因為他們抬轎子,那個轎子上的一個寶珠被偷了,說是他們偷的。他們是抬轎子的人嘛,管理他們的黃門就打他,說是他們偷的。因為這樣一件事情才引出來這個故事的。這個時候佛陀要他忏悔,他們心裡會想:「我又沒有偷珠,我還被打,要我忏悔?沒道理!怎麼講都沒道理呀!」
 
他們心裡怎麼樣都不會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他沒有辦法知道過去無量劫前,他做五比丘時混吃混喝的事情。就算講給他聽,他也聽不懂。遇到的現實狀況就是:「明明我沒有偷啊,我被你們打了,現在還要我忏悔!」他們死也不肯。所以佛陀要他忏悔,就像我們一般人:「唉呀,冤枉啦,怎麼要這樣子逼我。」那就沒辦法啦。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你真的沒辦法知道過去世的事情。
 
我們要知道過去世的事情,那麼長遠的、無量劫前所發生的事情,很難哪!當事人不會知道的,一般算命的人也不知道;要像佛陀這樣子的功力,才能一看就看出來。佛陀在講這個事情的時候,其他在旁邊聽的人,皇後、其他的人全都相信了,尤其看到扇提羅那樣子的反應,更加相信;但是扇提羅不相信,完全不相信,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
 
我在這個故事裡面學到,當惡運、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了,你不要去想什麼理由,你只要承認:一定是我過去世做了壞事才得到的,你就接受這一點。如果你能夠接受這一點,你就等於有那個什麼天眼通、宿命通,就像佛陀那種本事一樣。你就接受這一點,然後就忏悔,認定自己過去一定做了壞事,那個錯一定就是我;不然這些倒楣的事情怎麼不找別人,都找到我身上。只要我們能夠接受這一點,你就是有智慧了,你不需要修練到有宿命通,也等於就有宿命通了,這樣子就可以達成,你就是有智慧、有般若智。
 
你會認錯就會忏悔。所以我就會設想,當時扇提羅他們,如果就接受這樣子的觀點,願意忏悔了,他現在早就出來,早就解脫了。要忏悔之前,一定是能夠認錯,在認錯之前一定是能夠自我檢討。很多人都能檢討,但就是不能自我檢討;他能夠檢討別人,可是沒有辦法檢討自己。
 
能夠自我檢討、檢討自己,是一個本事,先要有一個能力,從我執、我相,暫時的跳出來,跳到外面來看看自己;有這個能力,才能自我檢討。跳不出去的人,沒有辦法自我檢討的;他只能檢討別人,沒有辦法自我檢討。大家也不要以為,檢討別人就是壞事,檢討別人也不見得是壞事;但是檢討自己一定是好事。所以你能夠檢討自己,就表示你能夠暫時的脫離我執我相。如果你不能自我檢討的話,就表示你暫時脫離一下我相、我執都做不到。我們修行,最終就是要去我執,雖然一下子去不掉,但是脫離一下也是一個能力,也是一個本事。
 
有了這個本事,才能夠自我檢討,才能夠認錯,才能夠忏悔,有這樣的一連串的關系,才能夠達成消業。你不會忏悔,就沒辦法消業。就算你修《金剛心菩薩念誦法》,也不見得能消業。修《金剛心菩薩念誦法》能夠達成消業的功效,就是在於會忏悔;會忏悔的源頭,原來是要能暫時的脫離我執,是要有這個能力。我執是很難消除的,業障消得干淨的話,對境不生,貪嗔癡慢妒不起,那就是我執消的差不多了。
 
我執有淺的、有深的,淺的我們就叫我執,深的叫俱生我執。俱生我執是什麼東西?有一天袁啟中說,他發現他有好多執著、好多偏見,是根深蒂固的,與生俱來的、一生出來就有的,那個就是俱生我執。他講的那個與生俱來的、根深蒂固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俱生我執,那是比較深的。我們第一步當然先消我執,第二步還要去消俱生我執;我執都還沒有消除,俱生我執那就免談了。
 
所以從扇提羅這一個故事就發現,我們要消業,原來是要忏悔。要忏悔,原來是要認錯,要認錯原來是要自我檢討,要自我檢討,原來是要暫時的脫離我執。這一步步的關系,是這麼密切的關連。所以消業,大家以為只是把業障消除,喔,那個工程浩大哦,那就是在消除我執,那就是在修行,這個是相關連的。
 
這些業障消不掉,也可以說就是我執消不掉,這是一體的東西。消不掉只好受罪,只好生生世世都在地獄受罪。當然我們說他在受罪,也許他覺得還不錯。就像扇提羅,我們說他抬那個轎子是在受罪,皇後說:「啊呀,你以前是我的師父,我怎麼可以要你幫我抬轎子呢?你就不要抬啦!」,「不行啦,怎麼可以失業呢,我做得好好的,我沒有做壞啊,怎麼就要把我辭退,讓我失業了呢?不行啦!」所以你說他在地獄,他做扇提羅,他覺得不好嗎?好像也沒有。就他來看,他沒有覺得不好,這是他要力守的職業。所以很多都是觀點問題。
 
看到這裡,如果我們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的話,那是在受苦。那你為什麼不做皇後,不是很好嗎?讓人家來抬轎不是很爽嗎?那是觀點不一樣。不過我們就知道,眾生有眾生的觀點,這一點是我自己覺得,我在這一部經裡面學到的東西,覺得非常非常的感恩,學到這麼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對我來講非常重要,在其他的經典裡面,我還沒有學到,只有在這一部經典裡面學到了。
 
此外,我覺得我學到了因緣。因緣非常、非常深奧,這部經讓我看到、了解了何謂因緣。雖然這兩個字我們常常在講,一學佛以後就碰到這兩個字了,以前沒有想到它是這麼深奧的,真是深奧到我都不曉得怎麼辦了。經典裡面也常常有一句話:「隨順因緣」。當然我們也有另外一句話,叫做隨順眾生。這話聽起來好像也很平常啊!可是現在我真是覺得非常深奧。事實上,「隨順眾生」完整的意思,就是隨順眾生因緣。我最近才比較了解;以前我說隨順因緣,常常都是隨順我自己的因緣,我以為隨順因緣是這樣子。
 
其實不是,它真正的意思是隨順眾生因緣,不是隨順我自己的因緣;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佛經裡面講的隨順因緣,是隨順眾生因緣,這是祂要隨順的。什麼叫做隨順因緣?我以前對隨順因緣是很反感的,我覺得隨順因緣,那不就是鄉願嗎?我把它看成是一種鄉願。我也把它看成是一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行為。
 
我以前對「隨順因緣」真的搞不太懂,搞不太懂為什麼要隨順因緣。現在我知道,因為我自我檢討,我以前做了很多不隨順因緣的事情;我都喜歡扭轉乾坤,喜歡做中流砥柱,那都是不隨順因緣。所謂的扭轉乾坤,都是自以為是,要這樣才好;要做中流砥柱,就是看人家不順眼,我就是要跟你反著干,那是極其的不隨順因緣,隨順因緣不會做這樣子的事情的。我因為搞不懂呀,我就想,那隨順因緣是不是要隨波逐流?是不是要同流合污?唉,以前常常會把這個隨順因緣解釋成這樣子。錯了,隨順因緣不是這個,不是這個又不是那個,那是什麼?不懂,就是不懂。
 
後來又再想,股票市場裡面有一個成語,告訴大家要「順趨勢」。喔,這個趨勢是不是就是因緣?要隨順,不要逆趨勢而行,要順趨勢而行。那就是順水推舟,不要逆水行舟,是不是這樣?有一點像,我現在的了解是有一點像。因緣不是這樣,一直以來,我對因緣都有誤解,後來就承認說:「喔,所謂因緣,就是要宿命通,能夠知道過去世所有發生的事情。」而且不是一生兩生,要像佛陀,無量劫前發生的什麼事情都知道,前因後果都知道。我現在還不會這個,沒有這個能力,我就承認自己不會。不懂得因緣,就承認自己不懂得因緣;所以才會告訴大家,我沒有無量劫的宿命通,我承認自己不懂因緣。
 
所以我才發明了一個事情:「咦,不需要懂啊!」我會有這個般若智,我不需要懂無量劫的宿命,我只要承認這個就是我以前干的壞事,我認錯、忏悔,我就變成懂因緣了。不懂因緣的狀況,又變成懂了因緣;就得到了懂因緣的好處,有了懂因緣的般若智。這是在沒有辦法之下,自己想辦法找到了出路。我覺得這個出路,不只我自己可以用,你們也一樣可以用。
 
在用這些事情的時候,我間接的多了一些體會,這也是我自我反省的結果。我們有時會覺得要做一些事情,但是那個事情一做下去,其實是違反因緣的。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有一個女兒,年紀到了可以婚嫁的時候,她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個男朋友在你看起來是很糟糕的,這個人是不行的。做父母的就會采取行動,想辦法把他們拆開,不要在一起。這是舉例而已,就像這一類的事情。
 
這一類的事情,我想我也會做,但是那樣子做,就是沒有隨順因緣;那是把這個因緣阻絕掉,然後自己就去找到一個,認為這個對象很好的,讓他們相親,然後安排讓他們結婚,就把整個的給包辦了。我是沒有干這種事啦,但是我知道,這樣子的事情很多的。我也做過似類這樣形式的事情,就是你有一個看法,認為這個是不好的,你有另外一個看法,認為這樣才是好的;然後就把這一些主張、方法,加在你的兒女或者別人身上去執行,去完成,讓他成功,以為這樣才是好事。
 
我現在知道,這樣的事情全部都是違反因緣的,完全不是隨順。我現在就體會出來,這是反因緣了,不可以這樣做。怎麼做才是對的呢?我們比較清楚的舉例,如果這是你的女兒,你不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觀點來看,你要站在你女兒的角度,來看她跟她男朋友的交往。第一個,就不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你女兒的身上。你要跳出自己的觀點,站在你女兒的立場,以她的觀點、感受,來看這件事情。你做為母親或父親,可以做她的顧問來協助她,這是第一步,一定要先跳出自己的立場。
 
所以你要先有能力跳出我相、進到人相,進入你女兒的狀況去了解。你不要預設這樣就是壞的,以後的結果就是不好的。你真的覺得你會算這個因緣嗎?你會看因緣嗎?因緣發展下去會是什麼,你有這個本事看嗎?我相信是沒有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就尊重她,做她的顧問,幫她設想。你不要幫你自己想,你要站在她的角度去想,然後去協助她。至於下面怎麼走,那太復雜了,變化太多了。後面會變成什麼,讓他們自己去籌畫、去發展,他們要分開的時候就分開,要合起來繼續走下去就合起來,你不要去決定。但是你可以去關心、去協助,讓他們自己發展。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這件事情使我想起來,去年到美國,李秉信就講說,他有一個副業做房屋仲介,在美國賣房子,大部分是中古屋。他講出他賣房子的心法,我覺得好厲害。他說,房子常常會自己找主人,他帶人家去看房子的時候,只注意一個事情:這個來看房子的客人,看到這個房子的時候,如果眼睛一亮,他就知道有機會了。如果客人眼睛沒有亮,他也就不去努力了。
 
只要看到眼睛一亮,他就曉得這個人跟這個房子有緣,他就陪他。他說,買房子大多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一個財產上的決定,所以他看這個客人,當他心裡想要這個房子,他就朝:怎麼樣子可以成交,怎麼樣子可以買成,這個方向給他的客戶出主意。當這個客人心裡面不想要這個房子,雖然眼睛一亮,亮過以後心裡又反反復覆,嫌這個不好、那個不太理想。他就朝:「你只要做什麼就可以不要買了。」就出那些不要買的主意,提供給客戶。完全跟著客戶的感覺走。
 
他心裡要,你就跟著他要,就出要的主意;他不要了,就幫他出不要的主意。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他就會把你看成是他的朋友,然後他怎麼想,他就會跟你討論,就會告訴你;你就在當中順著他的心,這樣子走下去,後來生意就會做成。當然他先看到客戶的眼睛一亮,已經看到有機會了;如果是不會成交的,那個眼睛根本不會亮的,他就不去理會他,接下去就沒有聯絡了。
 
他說你這樣子做,客戶才會把你當朋友。有的人不是這樣做,一心就想要賣房子,就一直誇房子:「好啊!好啊!」當客戶覺得不好的時候你還在說好,他就覺得:「你跟我不是一國的。」所以呢,本來他可能會要的,因為你這樣子,他就不要了。為什麼呢?他要跟你作對,他沒別人作對他就跟你作對。
 
當時別人也問他:「你對你的兒女是不是也這樣?」他說是,人家說:「那你的兒子如果要吸毒的話,你怎麼辦?」他說他陪他一起吸。他說,他絕對不讓他兒子覺得他跟他是對立的;他要讓兒子覺得跟他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國的。他說:「在這個時候,你如果真的要阻止他吸毒的話,他因為跟你是一國的,那個時候你說不行,這個東西不行、不要做,他會聽。」如果你跟他本來就是對立的,父子就是對立的,那你改變不了他;而且他就會變得,你愈說不可以吸,他就要吸給你看。
 
我聽了他這個話,當時還沒有反應。就是這幾天,我把這件事情又再想一遍,什麼樣子叫做隨順因緣?後來我想,李秉信他的那個作法就是隨順因緣。當然我還是覺得他做得有點過頭,但是他所做的這個方法,有隨順因緣的味道。他說的時候是這樣子說的,但是我知道他做很多別的事情,並不是這樣;反而是很強勢的,要干什麼就要干什麼!但是他說的這件事情,是有這個味道。
 
也許我還要從這裡面去抓一些,因為我對於隨順因緣這件事情,還在摸索當中,覺得這裡面非常深奧,深奧到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它。我覺得這一塊是我很不擅長的,我現在還在摸索當中。以上都是我摸索的一些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也是因為讀了這本經以後,才有的檢討、摸索。
 
好,我想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我是單身的男生,目前有一個女朋友,尚未結婚,但已發生關系。不知有無犯邪YIN罪?如何改進?自慰可以嗎?
 
師:好,這個是很實際的修行,以我們現代比較嚴格一點的標准,那麼是犯了邪YIN罪。但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有不那麼嚴格的標准,那就不算犯邪YIN罪了。
 
我的觀點,如果最終你們是結婚了,那就不算犯罪。如果到後來是不結婚,你去跟別人結婚;我的觀點,這是犯邪YIN罪。所以你要問如何改進,那就趕快結婚。自慰可以嗎?自慰沒有犯罪,所以跟犯罪無關。
 
問:臨終時要以大羅金仙或虹光身而走,哪一種身比較好?
師:喔!兩種都好啊。
 
問:什麼叫意生身?
師:就是用意念觀想出來的身。
 
問:《蓮師心要建言》258頁說,若是希望橫越六道眾生的深淵,就要去除罪惡、有害的我執。請問如何去除?
 
師:修《金剛心菩薩念誦法》、修十善法消業,就可以去除啊!消業成功了可以去除我執這部份,俱生我執,不是靠這樣去除的,去除不了。
 
問:微觀世界具有量子不確定性,這是否是觀測者微弱的念力,擾動了量子客體,波粒二象性,和實驗方法大有關系。這是否由觀測者的心念投射所造成?
 
師:我不曉得問的人是不是學物理的,應該是一個學物理的人,才有興趣問這個無聊的問題。不確定性意思就是不可測,就是測不准,量子力學有一個測不准定律,測不准定律就是測不准。為什麼會測不准?因為無法分別,因為碰到了無分別性。
 
我們的心念是有分別的,他要去分別,所以去測,想要測得准,測得清清楚楚;那都是能夠分別,分別得清清楚楚,我們的心是分別的。但是你要去分別、要測的時候,你就會碰到一個地方測不准。為什麼會碰到那個測不准?因為法界本身有無分別性,碰到了無分別性,所以測不准。
 
觀測者的心念是要分別,結果他沒有辦法分別,碰到了法界的無分別性,這些被測量的東西本身有無分別性,所以無法分別,才測不准的。這個不是量子力學的觀點,這是佛法的問題。
 
問:如果觀測者的心念投射會引發量子躍遷,那麼只要念力夠強,例如張寶勝,是否就能使宏觀世界的物質發生量子躍遷,改變物體的位置,形成所謂的隔空搬運?
 
師:你只要把東西搬運就叫做躍遷,那我現在也躍遷呀!不是這樣,量子力學開始的時候,是說在微觀世界才有量子效應。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像英國的天文物理學家霍金,他把量子力學用到天文物理上,那根本是一個宏觀的世界。所以宏觀的世界也有量子現象,不是像原來的量子力學所說的,只有在微小、微觀世界才有,宏觀世界一樣有量子效應。
 
霍金提出黑洞理論,本身就是一個量子效應;這個宇宙整個是從空無裡面迸出來的,所謂迸出來,就是爆炸出來的。空無怎麼會爆炸出實有的這一個物質世界?這個觀念本身就是一個躍遷,就是一個量子躍遷。他都已經用在這裡了,所以這個不是這樣子的。
 
問:請問師父,對境不生是否就是無分別、不動心的狀態?
師:不是,不是。對境不生就是對境不生啊。
 
問:什麼是佛經裡面講的三脫門?
師:身口意都解脫就是三脫。
 
好,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