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勸修淨土詩》序


 2020/11/27    熱度:674    下載DOC文檔    

《勸修淨土詩》序

實賢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力,仰承前輩宗風。時有好懷,獨結西方淨願。雖躬行不逮,原無實得於自心。而兼濟未忘,乃有愚衷於此世。原夫淨土一門,理極頓圓,事誠簡易,在因強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淺之則夫婦與知,深之則聖賢莫測。三根普被,萬類均收。撈漉苦海之魚,信為巨網。挽回末法之症,的是奇方。離斯捷徑,出生死以奚從?捨此法門,脫輪回而何日?但今時泛念者多,深信者少。或有诃為著相,貶作小乘。並由不讀教文,只是任憑胸臆。豈知中天調御,開金色口以叮咛。十方如來,出廣長舌而贊歎。文殊、普賢,尚有求生之偈。馬鳴、龍樹,亦有願往之文。至於智者、永明之輩,中峰、天如之流,並是教祖、禅宗,莫不垂文著論,闡明至理,深勸後人。奈何末代凡夫,鈍根淺識,乃欲遠勝古人,置之弗屑耶?

實賢因此感慨,嘗欲發揮論議,解釋疑情。於乙未秋,著詩三十首,一時草草付工刊版。惜乎理未周圓,事多疏漏。每欲從事添削,不遑下手。戊戌夏,依紹昙老人於隆興精捨,學律安居,聽經坐臘。自恣既竟,同學攝兄,踴躍贊歎,慫恿卒業。由是芟其繁芿,補其阙略。理隨事廣,語逐文多,不覺信筆任心,盈編成冊。於中鋪陳依正,描寫莊嚴,廣破群疑,深彰一理。指示工夫,以知操守,分張品類,以勸修行。於是總陳三教,別派眾流,所謂仕隱工商、漁樵耕讀,乃至苦樂閒忙之輩、生老病死之人,莫不皆導以念佛,示其往生。凡一日二六時中,每年十二月內,無時非念佛之時,無月不思歸之月。所以一其念,專其志也。夫信是道原,故首標依正以起信。疑為信障,故次釋人情以破疑。疑障既除,信心堪發。信心既發,正行斯遵,故授之以工夫途路。非徒自善,尤宜利他,語貴隨機,事須逗巧,故分之以品第人倫。然有行無願,終不往生。有念無觀,亦難見佛。故授之以恆時運想,頻月致懷。末則總歎娑婆之苦,同歸淨土之樂,伸明信願,結勸往生。蓋淨土法門,不出信、行、願三,故為次第如此。

詩成,新舊共得一百八首。雖非法海之全珠,亦是義山之片石。文誠粗疏,語頗切實。伏乞觀者,知我苦心,鑒茲不逮,略其詞而察其意,行其事以踐其途。庶幾同脫苦輪,盡超樂土。幸勿因人廢言,徇名棄實,是所至望。

------------------------

大家手頭上都有一份材料,今天開始討論省庵大師的《勸修淨土詩》。省庵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一生的德業隆盛,非常精進努力,通宗通教,臨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瑞相昭著。住世時間只有四十九年。我們看到《勸修淨土詩》有一個序文,就是把作淨土詩的緣起做了一個介紹。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文字,我大概就這麼串講一下,概略的介紹一下。“實賢”,就是省庵大師的自稱,又叫實賢。說自己非常的淺薄、陋劣,是一個平庸的僧人——這是祖師的謙德——知見狹小,是一個陋器,不是一個法器;本來沒有大的力量來做自行化他的事,只是“仰承前輩宗風”——就是前面淨土宗祖師的宗風;常常也有些好的興致,特別是發起了往生極樂淨土的這個大願;雖然自己的行持還有諸多的不足,自己心地的功夫也沒有什麼好的心得,但是由於悲心故,兼濟眾生的這個菩提願未曾忘懷,這樣就有給世人一種教化的愚忠。好,這是他出於悲心來寫這個淨土詩。

再下面就談到淨土法門:它的理是極圓極頓;這個事相上下手的功夫卻是至簡至易。好,這就點明了淨土宗一個特色:理上極為深邃、圓頓;事相上下手極為簡易。那麼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我們至誠念佛的心。這個因心,感得阿彌陀佛果地上功德的加持——這個力量就很強,就能令我們快速圓成佛果。以果地覺作因地心的修行,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的修行:我們凡夫眾生用力少,但是成功就很大。這都是在點示淨土法門的一些本質特點。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雖然是愚夫愚婦,他也能夠了解、修行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深邃處,就是三賢十聖、等覺菩薩也沒辦法測量——淨土法門的底蘊。這樣就是:上、中、下三根普遍的都能夠修行這個法門,種種類別的眾生都能收攝在彌陀的願海。在微塵數的剎土當中,這個淨土念佛往生一法就是在生死苦海當中“撈漉苦海之魚”。用“魚”來表明我們這些眾生在苦海當中的沉淪。在生死苦海撈漉眾生,這個淨土法門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網,可以撈漉很多的“魚”。這淨土法門,它是佛所講的:末法最為對機。挽回末法一切無法拯救的人,這個法門確實表現它的特效。乃至到法滅盡的時候,這個法門都能為眾生作最後起死回生的良藥,所以這確實是一個奇妙的藥方。離開這個淨土往生一法的捷徑,想出離生死輪回,是萬難萬難——無從下手;捨棄這個法門,想了脫輪回,就不知到未來多少劫了。說明這個法門是末法眾生唯一得度的法門。

但是觀察現在的淨業行人深信切願很難建立,所以泛泛悠悠念佛的多,具有深切信心的人少。這是難信之法啊!深信的人少。甚至還有空腹高心,談玄說妙,對淨土往生一法呵斥為著相,是心外求法;甚至把往生的人貶為小乘自了漢。自古到現在都有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之所以有這些不正確的說法,是由於這些人沒有讀到淨土宗的經教,只是以他凡夫的知見——自己的揣摩,來建立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實在是不了解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五時說法處處叮咛往生極樂的婆心。還有十方微塵數的如來各在自己的剎土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來贊歎這個念佛法門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那麼這個法門,就像等覺菩薩——以智慧著稱的文殊師利菩薩、大行的普賢菩薩,都有求生極樂的偈頌: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都求往生。那麼在古印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他們都有文章: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都有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文句。這是古印。至於我們本土,像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還有禅宗的祖師——又是淨土宗的祖師——永明延壽大師,還有中峰禅師、天如禅師這些禅宗的祖師——都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了,都寫下不朽的文句,撰述論文來闡明淨土至極的妙理,深切地勸勉後人要仰信這個法門,修持這個法門,求生淨土。

好,那只是到了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凡夫根機很暗鈍,知見很淺陋,不知天高地厚,而且老是想要勝過古人,對這些古來祖師大德的言教都不屑一顧。那麼省庵大師為此慨歎。這些人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的言教於不顧,他最後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所以省庵大師不忍眾生之苦,就再來撰文寫詩,發揮淨土的義理,來對眾生的懷疑解釋——疑結要解開。由此他在一七一五年,就是康熙五十四年的時候,曾經寫過三十首詩。他認為當時是草草付工刻版流通,覺得理上還不是很周全、很圓滿,在事相上的诠釋還有諸多的疏漏。所以常常就想對這三十首詩再加以修正、添削——該添的添,該削減的削減。只是由於忙於種種的法務,沒有時間來做這項工作。那這樣就到了康熙五十七年的時候——三年後,在紹昙老人的興隆精捨結夏安居學律。結夏安居自恣完成之後,當時有一位同學——攝兄,踴躍贊歎省庵大師原來寫的詩,就希望他把這個詩給圓滿起來。由這位攝兄的因緣,省庵大師就開始對原來的詩進行修正:對繁雜的地方,把它削減;對於不完整的地方,把它補起來。這樣一寫呢,這個道理隨著事相就越來越廣泛了,文句也就越來越多了。這樣信筆來寫,就很快成了一冊。

在這個淨土詩裡面,主要是詳細陳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破疑生信,來深切地彰顯淨土的妙理,指示行人下手的功夫,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如何守本分,以及對各行各業——士農工商,來勸他怎麼修行。這些都有表示,要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導歸到念佛法門。包括二六時中、每年十二個月怎麼修行都有展示。整個的一百零八首詩,也是根據信、願、行的次第來展開的。雖然不是法海的全珠,但卻是義理之山的片石;雖然詩文顯得粗疏,但是這種信願勸勉的話語還是出自真誠心——顯得非常的懇切誠實。所以伏乞能夠讀到這個詩的同仁,知道我撰寫這個淨土詩的一片苦心,能夠對我粗疏的文句不要去停留,而對文句裡面的意思深加照察,落實在自己的修行實踐當中。其目的是讓一切讀到這個詩的人,生信發願,共同離開娑婆世界輪回的苦難,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樂土。希望大家不要因人廢言——我這個人不行,但是言語還是從佛言祖語裡面出來的,是自有它的真實義的,所以懇望大家,一定要在這裡面得到法的利益。

這是它的緣起。這樣就把這個詩的結構、內容以及它的意思慨述了,從中也能看到省庵大師有一種多麼謙卑的德能。

                    ——庚寅年五·一佛七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