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西方確指》努力修行、一心三觀之旨
《西方確指》努力修行、一心三觀之旨 爾時菩薩化緣已終,因遍召諸弟子,各授以訓。示定勉曰:“汝名定勉,當號自開。勉力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作善知識,續佛慧命。汝毋自棄。”定開問一心三觀之旨。菩薩曰:“台宗三觀,妙在圓心。圓心若知,其道盡矣。”令與定勉並立,付偈曰:“一開二開,今日重來,菩提有種,妙手雙栽。”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三頁,這在我們科判裡面開文本第四十三頁部分:流通分。流通分——第五十六段:最後的開示。就是覺明妙行菩薩在乩壇上的二十四會最後的一會。這一會主要是對在場的每一位弟子,針對他們的根機和修行的情況作的開示,大部分都是以偈頌的形式表達。那麼這些開示都是很重要了,也是覺明妙行菩薩以他大慈悲心對眾生老婆心切的循循善誘,指點迷津,直指西方圓成佛果之要道。 我們來看第一小段:示定勉努力修行。“尓時”,就是當時、一時。覺明妙行菩薩對這些有緣眾生教化的因緣已經終結,就是有善根深厚的已經讓他們得度了,未來緣分得度的眾生也已經種下了種子了。“化緣已終”,也就是眾生能感之機盡了,那菩薩的應化之緣也就了了。這都是因眾生的因緣來變化,來教化的。化緣已終,就普遍的召集所有的弟子,對每個人給予教訓、開示。那麼這些開示是做最後的一個開示,當然就更是簡潔明了。當時給定勉的開示:你的名字叫定勉,另外給你一個號——號叫自開。那把名和號聯系起來,定勉是勉勵修行的意思——努力修行,自開是什麼意思呢?“自得開悟無上菩提”。 大家注意這個“自”。“自”,意義非常深邃、深廣。我們讀《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以大國王的身份,“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出家以後就作世自在王如來座下的弟子。首先在世自在王佛所,用偈頌贊歎佛的身、口、意三業的功德,最後向世自在王佛禀白:“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這是法藏比丘在佛座下的請法和發願。發建立淨土的願,發快速成佛的願;不僅拔出自己生死勤勞之根本,也拔出一切眾生兩種生死的根本:這是大願了。當時世自在王佛聽了這大願也心懷喜悅,就向法藏比丘開示:“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這裡出現一個“自”。“如所修行”,你修行的淨土實際上是你真如本性當中具足的。你把真如本性的性德調動起來,就能以無量的德行莊嚴你的淨土。這一點你自性裡面就具足。“汝自當知”,汝自性了知,自性圓成。所以這個“自”就是大不可思議了。就像《法華經》捨利弗請佛說法,佛三次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什麼要“止止不須說”——這樣的妙法?《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是妙心。這種絕妙、圓妙的心,其義理之深廣是難以用語言去說,難以用思惟去思惟的。所以就三次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你看這個“自”,在禅宗裡面也屬於那種法身向上本分的境界。那在這個境界當中,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見性”就是這個“自”。大家看那個《六祖壇經》,當時六祖在五祖弘忍座下得衣缽之後就離開,當時弘忍祖師下的很多弟子就不甘心,以為慧能是偷走衣缽的,就來追。當時有一個——原來做過四品將軍的——惠明跑得最快,漸漸地就趕上了。眼看著就要趕上六祖了,六祖一看他跑上來——他是將軍出身,跑得很快,也沒辦法。他想這個衣可不是靠力量能奪走的,干脆就把這個衣放在大石頭上,他自己隱到雜草叢去了。這個惠明一看到衣在這裡,趕緊來拿,但是竭盡他的全力都不能動一分毫——拿不動。惠明畢竟是修行人,這時候他就明白了,趕緊就改口說:“我不是為衣而來,我為法而來。”那慧能聽說他為法而來,就走出來:“好,你既然為法而來,你現在就坐下來。”讓他坐下。六祖慧能就坐在上面,他在下面,對坐——靜坐。靜坐一會兒,這時候六祖就指點了:“不思善,不思惡,就在當下,那個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一指點,一下子惠明就開悟了。開悟以後他還有疑心:“剛才你說的密語密意之外,是不是更有密意呀?”六祖說:“但有言說,都非密意。汝能返照,密在汝邊。”你只要返照,那個“秘”——秘密、秘藏,就在你那一邊。實際上也就直指當人的自性。所以禅宗的祖師大德無論是棒喝,是機鋒轉語,都是指向這個境界。所以這個“自”裡面,有廣大智、自然智、無師智。 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說:“你叫自開。你能夠努力修行,就能打開你的自性如來寶藏,能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無上菩提。”當你打開了自己的如來寶藏,你自己“不由他悟”,“歸無所得”,才能得無上菩提。“這時候你就可以為一切眾生作大善知識,就能在這個世間續佛慧命。”給他這麼一種開示,說:“你千萬不要自暴自棄,要有承當精神。”要有“是心是佛”的承當,也要有“是心作佛”的努力,所以他的名叫“定勉”——你就要“是心作佛”,你“自開”就是“是心是佛”,就能做善知識續佛慧命。這是第一個開示。 好,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開示定開一心三觀之旨。就是給定開開示天台的一心三觀的宗旨。由於定開他可能好樂天台宗,所以他就請問一心三觀的宗旨。那麼覺明妙行菩薩說天台的一心三觀“妙在圓心”。這個意思大家一定要體會了。天台宗的三觀,有別教的次第三觀:先空觀,再假觀,再中觀。有圓教的一心三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在同時具足。一心三觀,就是當下這一念心你要具見百界千如、三千性相。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叫一境三谛。一境三谛,大家要注意。一切法即一法,這叫真谛;一法即一切法,是俗谛。你看這個真谛,一切法——就是現象當中的森羅萬法,你要了解它們就是一法,就是真如自性——諸法的空性。但由這個空性——諸法的實相——裡面能夠緣起一切法,這叫“一法即一切法”,這就是俗谛。那非一非一切——不是一法也不是一切法,雙遮兩邊,這就是中谛。這個三谛實際上就是一谛,一谛也成三谛。一谛、三谛圓融無礙,相互融攝,這就叫不可思議的三谛,叫一境三谛。 好,那怎麼去觀?於我們現前的心法、色法,等等這些,你於一切法見一法就是空觀: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性空的,這就是作空觀。那於一法中見一切法:空——正因為自性畢竟空,才能緣起一切法,這就是假觀。非一,非一切,是中觀。這裡面它就是互為主伴。當你觀一法空的時候,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空,那你的假觀、中觀都是空,這叫總空觀——就你總的要做一個空觀。那你如果在這個假觀的層面,一法假,一切法都假;一假一切假,那你的空觀和中觀,都是歸到這個假觀裡面,這就叫總假觀。那你以中觀作為主體,一中一切中,那一切的空觀和假觀都是中觀,這叫總中觀。這就成為天台講的:不思議一心三觀。用不思議的一心三觀來觀不思議的三谛,這就是圓教的觀想方法。一般天台講一心三觀,它首先要體認當下這種圓妙之心,就是依照這個圓妙不可思議的性德。依性德來生起它的修德,由這個修德可以親證圓教的三德——涅槃的德性。所以因地當中是一心三觀、一境三谛,它成就之後就是涅槃三德。涅槃三德就叫法身德、解脫德和般若德。這三德常常表現——叫∴字三點,一點在上面,兩點在下面。那上面一點代表什麼?代表法身德,就是本具的圓妙的性德。那這個般若德和解脫德代表修德。所以這個∴字三點就是性修,性修不二,不縱不橫。你說它是縱,它不是在一條線上——它豎不在一條線上,橫不在一條線上,它是屬於一個品字型:不縱不橫。這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心三觀的道理。 這個一心三觀——“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它“妙在圓心”。大家注意這個“圓心”,圓心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的介爾一心。他在圓教層面談這一念心,這個“圓”包含著圓妙的意思、圓融的意思、圓滿的意思、圓頓的意思……這個“圓”包含著很多意思。總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在圓教的層面來看,是大不可思議的。那大不可思議的這個情況就建立圓頓修行不可思議的結果。大家可以從圓教的層面了解這幾部經——有幾部經所反映的圓妙心的這種不可思議,比如《華嚴經》。《華嚴經》它屬於一乘的圓教、全圓之教。你看在《如來出現品》,就講毗盧遮那要到閻浮提示現八相成道的時候,全身每個部位都放光,其中腳板的光就射到地獄裡面去。到了地獄,地獄的眾生蒙這個光明的照射他都生到了兜率天。一到兜率天,這時候毗盧遮那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又到南閻浮提來了,降誕,八相成道。就有一個天鼓,聞到天鼓無作妙用的善根力講經說法,就證到了圓教的十地。證到十地之後他就能顯出無量無邊的神通,現量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他們又從兜率陀天下來參與這個法會,來散花供養,來感激佛德。你看,這就是體會一下圓心:就是這樣一個地獄眾生能夠頓然到天上,到天上聞到天鼓的法音能夠證到圓教十地。這唯有在圓教不可思議的心性層面,才能產生這樣一個頓超的效果。 那大家再看看《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稱為是一乘純圓之教。《華嚴》是全圓,《法華》叫純圓——純圓獨妙。你看,他在為與會的弟子授記作佛,其中授記提婆達多未來作佛。提婆達多在佛世的時候屬於造五逆罪的人,是墮阿鼻地獄的;然而佛授記在無量劫以後提婆達多當得成佛,這個佛號——“號曰天王如來”。那就建立在圓教、圓心的層面:一個五逆罪惡下阿鼻地獄的眾生最終能成佛。你看我們淨土法門,也是大乘的圓教。《觀經》講那個下品下生者,他具造五逆十惡的罪行,臨命終時地獄猛火都現前——即將下地獄的人,這時候蒙往生善知識勸勉念佛,他信願稱名,至誠懇切地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地獄猛火化成清涼風,風吹著朵朵蓮華,蓮華上有化佛來迎接這個將下地獄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心三觀,要了解我們當下能觀的這個心是大不可思議的。如果當下這個圓妙之心、圓頓之心、圓融之心我們能了知,那一切佛道、一切佛法都在裡面,都完全了知了。 因為他叫定開,就說:“你跟定勉站在一起。”就給他們一個偈頌。“一開二開”,“一開”就是前面講的定勉,他的號叫自開,那麼這裡第二個叫定開。所以“一開二開”就是指他們兩個人。“今日重來”,今日重來是什麼?就是“八百年前你們曾經在我座下做過弟子,但是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你們還沒有成就,在這兒輪轉,到了八百年後的現在你們又重新過來了”,這叫“今日重來”。“菩提有種,妙手雙栽”。這個菩提的覺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就像種子;菩提,有情識的生命都有佛性:菩提有種子。“妙手雙栽”,妙手,一般我們是把佛法稱為寶山,身到寶山要滿載而歸,要靠手去拿——提取,才能滿載而歸。如果沒有手去拿,深入寶山也是空手而歸。所以一般就把這個妙手比喻為信心——信為能入。以不可思議的信心來培植菩提的種子,持戒念佛,就一定能夠成就參天的菩提樹果,這叫“菩提有種,妙手雙栽”。這是第二段。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