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十二因緣


 2020/11/30    熱度:682    下載DOC文檔    

十二因緣(一)

梁乃崇教授

今天講佛法的「十二因緣」,我們先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潛意識」、「意識」、「感官」,和感官所面對的「現象」,現代的心理學是這樣分的(見圖一)。

「潛意識」簡單說來即潛伏在下面的意識,代表我們所不知道的心靈層面,經催眠才能發現這個層面。「意識」則代表我們所知道的部份。「感官」就是感覺器官,指眼、耳、鼻、舌、身、意。「現象」則是感官所面對的對象,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這樣的結構和我現在要講的「十二因緣」是有關系的。

通常我們是透過感官,才認識現象的。

現在我來問一個問題:比如這枝筆,大家都看到了吧?各位請把眼睛閉起來!你是否仍然看見這枝筆,並且是在原來這個位置,是吧?現在我就要問:你眼睛閉起來以後所見的「那枝筆」,和我手中的這枝筆是同一個嗎?

這是兩種狀況,然而我們常以為是同一個東西;事實上,當我們把眼睛閉起來,沒有透過眼睛去看,可是卻仍舊看見有一枝筆存在。那麼,「那枝筆」是什麼?這是個問題,但心理學並沒有深入檢討。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站在鏡子前面看你自己,就會看到有一個人在鏡子裡頭,心裡面縱然曉得那是假的,可是你看見「他」的時候是很實在的,就如同你看旁邊其他的東西一樣。其間的差異是——外面的東西可以用手摸到,而鏡子裡面的東西卻摸不到;你去鏡子後面看看,也沒有東西。雖然鏡子後面並沒有東西,可是在鏡子前面一看,就覺得鏡子裡面似乎有一個空間、有一個景象、有一個世界一般。

現在我就要問:鏡子裡頭的景象究竟是什麼?

一旦反省後,就會發現:我們心裡面好像另外有一個世界。像剛才鏡子的例子,大家通常會認為「摸不到的就是假的」,只要一句「假的!」,就以為不是問題了,而不再去探究。

但若實際深入推究,我們所看見的東西,有很多是手探觸不到的,那麼是不是都是假的呢?比如說太陽、月亮、星星,根本就是我們無法摸到的。反過來說,即使是用手摸到才叫做「真的」,也與用眼睛去看有相同的問題。所以如果鏡子裡面的相是虛妄的,那麼就會衍生出:恐怕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也都是虛妄的,你沒辦法確定它們不是虛假的。

以上我想要說明的是:我們所看見的「塵相」,是外在的一種客觀的存在呢?還是你心裡所造的呢?這是需要認真探究的問題。

當我們了解這個問題以後,就再來看看另外一套心理學,比先前講的更為精細。這套心理學就是佛家的「十二因緣」,它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包括「惡」),「愛」緣「取」(包括「捨」),「取」緣「有」,然後以下緣出「生」(包括「憂悲苦惱」),最後會緣出「老死」(包括「病」),這就是「十二因緣」(見第七頁,圖二)。

我們之所以會「老死」,是因為有「生」;而「生」是來自於「有」;「有」這個世界,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是從「取」來的;「取」又是從「愛(惡)」來的;「愛(惡)」又從「受」生;「受」又從「觸」生;「觸」從「六入」生;「六入」從「名色」生;「名色」從「識」生;「識」從「行」生;「行」又從「無明」生。

現在我們從圖三(請參閱第九頁)的上面講下來。「無明」之前就是「本明」,也就是「本來面目」。「本明」一糊塗,就是「無明」。「無明」對我們來講,相當於第八識,「行」就是第七識,「識」就是第六識。「無明」就是「本明」這麼一糊塗、一迷、一暗、一昏而生 ,所以叫「無明」,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稱「種子識」。

由「無明」(第八識)生出了第七識,也就是「行」。「行」是什麼呢?它不是單獨的一個念,至少是三個念所組合成的,又讓你感覺生出一個新的念來。比如「時間」,時間是由三個第八識的念所組成,讓人產生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個先後的秩序,這個先後秩序的感覺就是「時間」,「時間」屬於「行」。

如果要比喻,「無明」這個第八識的念相當於原子,「行」則相當於簡單的分子。例如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所組成的;一旦組成水分子,它的性質就不同於原子了。

由「行」可以生成其他更復雜的概念,比如分子可以組成一株植物、一個器官,其組織、結構都很復雜,如此形成的概念就是「識」。「識」裡面又可詳細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即眼有眼識,耳有耳識……構造就更復雜了。「識」有認識、認知的意思,它的特征就是「能認知」,我們認知的作用就在「識」這裡。

如果不要細分,第八識、第七識和第六識統稱為「識」;若要細分,把這「識」的抽象部份取出來,就成了「行」;再把「行」更抽象的部份取出來,就是「無明」。所以現代心理學上的意識相當於「識」,而潛意識就差不多是「行」。而「無明」屬於宗教所說的靈魂,已經超出心理學研究的范圍。

至於「識」,它一認知的時候,就認知了「名色」。「名」指「名稱」,但是這裡的「色」不只是色而已,應該還包括了聲、香、味、觸、法。其實還不只這些,像數學的「數」也在「名色」這裡。所以這個地方只不過舉一個「名色」做代表,其實是有很多東西的。「識」可以認識這些東西,即「識」緣生出「名色」。

「名色」以後才生出「六入」。「六入」是什麼?就是「六根」(狹義的),相當於現代心理學的「感官」,也就是這個地方才是「身體」。所以大家要注意:是先有「名色」,才生出「身體」的;有了「身體」以後,才有「觸」、「受」。

「觸」、「受」指的是什麼?就是「感官」與「現象」接觸之後再接受。因為「六入」就像是儀器,像眼睛就是一種儀器,它會生出「觸」、「受」,就是和有形像的訊號接觸再接受。六根通通有觸受。簡單來講,「觸」和「受」可以當作一個;而分成兩個階段來說也可以。

有「受」以後就會生出「愛」和「惡」,即喜歡或者不喜歡,因此就有要或不要,這就是「取」和「捨」;一有取捨,就會生出「有」,「有」的世界就生出來了,「生」、「老(病)死」也就跟著來了,而所謂的「塵相」就在這裡(見圖三)。

我認為我們所看見的東西都屬於「塵相」或「現象」,透過感官,我們所看見的就是這些。而「十二因緣」只不過把感官的這些步驟講得更仔細。所以「塵相」對應心理學所說的「現象」,而「感官」就對應「六入」(見第十二頁,圖四)。

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心理學沒有「名色」這部分,可是「十二因緣」裡面卻有「名色」。我們一般都以為「名色」就是「塵相」,其實不是!「名色」不是「塵相」。所謂的「塵相」,是要透過「六根」(即「六入」)以後才有,而「名色」根本還沒有透過六根就已經有了,大家閉著眼睛就知道有的,這就是所謂的「心相」。

一般人都會想:「名色」怎麼會在「六入」之上呢?它應該在「六入」之下嘛!但事實上它確實是在「六入」之上,你試驗一下馬上就知道。這就顯示出「十二因緣」高明的地方,它把心理現象解釋得更清楚詳盡。

所以從這裡就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來:「十二因緣」的心理結構是比較正確的。我們透過六根所看到的屬於「塵相」;另外還有一些相則屬於「名色」,這是在六根之前,六根還沒有的時候,它就先有了。是誰來認知「名色」呢?是由「識」來認知的。而「名色」與「塵相」之間,正好透過六根(六入)做了一個對應,而互相存在。

我們知道「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惡)」,「愛(惡)」生「取(捨)」,「取(捨)」生「有」,所以塵相可說是從「名色」生出來的。

好,這種情況就應了一句什麼話呢?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人類!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而由「十二因緣」來看,我們人是按照什麼造的呢?是按照自己的「名色」所造,我們的「六入」和世界就是依自己的「名色」所造的。

以上就是「十二因緣」的構造。而這十二因緣,一個生一個,一下子都生出來了。這並不是一種理論,實際上我們心靈就是這樣生的。

我以前曾講過「受」生「愛」的例子,那是非常強烈而真實的。現在的人並不是沒有愛心啊!他們是有愛心的,可是卻很容易變成「取」、「有」。所以為什麼「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就因為一般人很容易一下子從「愛」就滾落到「取」、「有」這裡,最後就是要占有,一占有以後,就落到下面憂悲苦惱、生老病死這裡來了。

此外,一般人會分不清楚,常常把「愛(惡)」當作心靈。事實上在「十二因緣」裡,「愛(惡)」不屬心靈層面,「六入」以上才算心靈,「六入」以下屬於感官和現象,所以在這個地方有混淆之處——也就是真正身心分界的地方是「名色」和「六入」。「六入」以下都屬身體,以上才是心靈。

我們再來談一些心靈上的情況。有些人有靈魂出竅的經驗,靈魂離開身體以後,看到自己的身體躺在那裡——這種經驗似乎很神秘,其實只是「名色」及其以上的部分離開了「六入」,如此而已。而「死」是什麼狀況呢?「死」就是「六入」以下的東西壞掉了,可是「名色」以上的東西還存在。所以一個人去世了,也就是「六入」這一部分他不要了或不能用了。

大家也許曾在電視上看過一些人敘述曾經短暫死亡的經驗:醫生忙著為他的身體做電擊或是人工呼吸,而他卻沒感覺,因為他的靈魂飄在天花板上看他們在下面忙來忙去。這就是「六入」以上的部份離開了他的「六入」,但他照樣有認知,所以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一樣,因為他照樣有他的世界。

我再舉個例子,有些人會看到或夢到 華藏祖師來了,跟他講話或做什麼。 華藏祖師讓你看到了,那是屬於他的「名色」部分。你在夢中看到,是不用透過「六入」,直接就認識到了,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

再者,大家修行的時候,比如說「觀想」,常常會有一種經驗:能看見一些東西,什麼光啦!或者明點啦!但又好像不是透過眼睛看見的,可是又覺得和透過肉眼來看沒有什麼不一樣。其實觀想並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識」在看「名色」的變化。

所以 諾那祖師說:「觀想要心中有相」。所謂「心中有相」就是心中要有「名色」,要觀就容易了,你一觀,就出來了。這種由眼識的看和透過肉眼的看是不太一樣的,很多人都可以體會。

一旦了解了「名色」以後,你要觀想的話,怎麼觀呢?就是把習慣用肉眼看東西的這份執著放棄。若要觀想成功,對於眼睛不要那麼執著!要放松!也就是不用肉眼看,只在「眼識」上努力,如此另外一種看的能力會出來,能看的東西就是「名色」。所以對於六根不要那麼固執,一旦不那麼固執的時候,觀想就容易成功了。

因此,我們看東西、聽聲音,或是觸、受,都可能有「名色」這個層次的景象會被你認識、被你知道。如果你堅持一定要透過眼睛看到,或者透過耳朵聽見,才算觀出來,觀想就會變得很困難了。因為這個時候一定要在「六入」這邊起了變化,才能生出來。但如果你能跳過「六入」,就很容易觀想。

而這時候的看是什麼呢?就是「識」在看,也就是「識」在認知,並沒有透過六根。當然你也可以透過六根來看,讓它們兩個不二,也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使兩種情形一致。能做到這一步,你的現實世界,也就是透過六根所認識的世界,就會隨著你的觀想起變化,別人也就會認為你有法力。所以有法力也沒什麼稀奇,只不過是發揮了這種作用而已。

由於科學家對「名色」與「六入」和「識」的關系不了解,所以會堅持透過「六入」所看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沒有透過「六入」的認識與觀察,就認為是超感覺,因為它超出「六入」的感覺。如果做了這樣的限制,這「名色」部分就會被否定,當然就會產生現在所謂的「物質文明」。其實物質文明的形成就是堅持「六入」所觀察到的才算。

關於這一點,在東方文化裡並不是問題,像中國的神仙術,教人怎樣修成神仙,就是懂得「名色」的特質。因為現在的科學堅持認為「六入」所能接觸的東西才是真的,所以一旦發現了幽浮或飛碟,就幻想有所謂的「外星人」,所以我們在電影裡就會看到ET那種怪樣子。因為他們要的外星人,一定是透過「六入」所觀察到的。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神仙就是外星人,只是不是透過「六入」而認知的。

科學家在「六入」這個地方,就幻想出ET那種怪樣子。其實我們東方的神仙早就有啦,一點也不稀奇。像現在幻想出的ET,西方人也知道那叫做「科幻」。如果你懂得「名色」,就會覺得那樣做實在是幼稚無聊,但科學不知要過多少年才曉得自己幼稚!

如果和三界來對照,「六入」以下,就是「欲界」;「名色」與「識」算「色界」;而一部分的「行」和「無明」,就在「無色界」。大家聽到這裡,也就不用擔心死亡,因為所謂的死亡就是「六入」以下這些虛假的部分沒有了;而成道的話,是連「六入」以上到「無明」這些虛假的部分也都不存在了。所以如果死亡很可怕,那麼成道更可怕。

再說西方極樂世界,它不是用六根可以觀察到的世界,如果你堅持要用肉眼去看、耳朵去聽、手去接觸極樂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在「名色」的層面,已經不是「六入」的世界了。

一般說來,這一部分(指「名色」以上)就是所謂的「靈魂」。投胎的話,就是這個靈魂找到了新的六根,鑽進去坐在裡面。剛剛入胎的時候還是一個受精卵,「名色」就住進來了。住進來以後,這個身體怎麼發展,和他原先具有的「名色」——也就是靈魂原先的樣子——是有關系的。

如果他的「名色」是比較有福慧的,以後發展出來的身體就比較有福慧;原先比較苦惱的,那發展出來的也會比較苦惱。以前我師父 華藏祖師曾在某次法會中突然冒出一句話:「夫婦在和合的時候不可以從背面來喔,從背面來以後生出來的小孩子是啞巴。」

我 師父的意思是說:如果夫婦和合的狀況是從背面來,一些豬狗的靈魂就以為找到自己投胎的地方了,所以可能就投胎進來。一進來以後,雖然以後生出來還像一個人樣,可是就不會講話了,會發生這種問題。原因是他的靈魂仍然是一個畜生的靈魂,他的「名色」是一個畜生,所以先天就受到了這個限制。因此夫婦和合的時候不能做獸形,如果做了獸形,那個投胎的靈魂就會分不清楚,它以為找對了地方,就投胎進來了;一投胎進來,因為它的「名色」是畜生,所以那個小孩就不會講話。

好!我們再回頭來看看科學。科學的本事在哪裡?它就是在「六入」的前面加裝了一些東西。比如說在眼根加裝一個顯微鏡或是望遠鏡,這就是科學。加裝一個東西以後,所看見的景象就變了:本來看不到的,變成看得到;本來沒有的,也就有了。

如果加裝一個電腦,就是六根中「意根」的延伸,於是就有很多其他的東西也跟著做出來了。在「六入」加裝東西,最多的大概是眼睛、耳朵和意根,而鼻根、舌根、身根則較少,眼根這部分加裝得最發達;如此生出來的世界就改變了,會換成不一樣的世界,這是當前科學的發展方向。

然而佛法的解脫方向則完全相反,是由下而上歸過來,即不執著「塵相」,把「六入」看空、看假,然後一層一層歸回來,歸到最後要破「無明」,這是我們修行最終的目的——這種方法就是「歸元」。

原先由「本明」一念糊塗而有「無明」,繼又生出「行」,然後又生出「識」,「識」又生出「名色」……,最後緣出「生」,「生」又緣出「老死」,這個由「本明」一路滾下來,最後落到「生」、「老死」的輪回歷程,就是「流轉門」。而想要解脫就得從「老死」這裡一直往上修到「名色」,就可超出身體而進入心靈的層面;進入心靈以後還不夠,還要往上修,要突破「識」、「行」,最後要突破「無明」,然後才到「本明」(即「庵摩羅識」或是「本來面目」)。

這個由「老死」、「生」、「有」、「取」……,一直往上歸,最後破「無明」、回到「本明」的修行歷程就是所謂的「歸性門」或「還滅門」。

假如還沒有到破「無明」,最常做的是什麼呢?就是要努力把下面這些東西歸、歸、歸。所謂的「歸」,並不是將這邊(指「名色」以下)的捨棄,而是把這邊「有」的東西,融會回到「取」,再融會回到「愛」,又再融會回到「受」這裡,一直回歸……,然後融會到「六入」,再回到「名色」這裡來。所以修行並不是在這些上面加裝東西,這和科學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

一旦回到「名色」以後,上面這裡的世界就海闊天空,因為已經不受「六入」的限制。像「名色」以下的世界是受「六入」限制的;而一到「名色」,「六入」就沒有辦法限制它了,莊嚴的佛世界就在這裡!華嚴世界、《法華經》的世界和阿彌陀佛的世界,全在這個層面。這裡的時空與「名色」以下所形成的時空不是一回事。當然,很多修仙、修道、或有神通的,也在這個地方,寬廣度不一樣就是了,層面是在這裡。

那麼,我常講的「知覺者」與「被知的范疇」在哪裡?「本明」就是「知覺者」,從「無明」以下全都是「被知的范疇」。當然,「本明」這裡是最高了,是十二地的高度,也是出三界的高度。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識」以上到「無明」的地方是「無色界」;「識」到「名色」這裡是「色界」;以下則為「欲界」,情況差不多是如此(圖五)。

至於佛講的華嚴世界,是到了最深的地方後,又再出來所現的世界,所以佛的世界並不是破「無明」到了「本明」這邊的世界。大家都誤以為到了「本明」這裡是十二地,十三地則是在它之上的一個世界。不是的!十三地是從「本明」這裡再回來,回到「名色」所造的世界;也可以下來到生、老、病、死等。所以我們的世界,事實上也可以說是佛的世界。

氣功的「氣」也在「名色」這裡!但有些人的氣功則只是在「六入」這裡,不見得會達到「名色」的程度。那麼氣功的「氣」要怎麼做到呢?其實與觀想是一樣的。氣功教你們放松、放松,把身體放松。放松是在做什麼?就是教大家不要那麼堅持身體的觸覺,慢慢地一點、一點放下來。

所以練氣功的方式,是把「六入」以下的部份,這樣子一點、一點放下來,而回歸到「六入」,再放下六根,然後就到「名色」這裡。這種功夫雖然比較緩慢,但有步驟。因為回歸到「名色」,所以氣功會影響「六入」以下的地方,因為「名色」會生出「六入」及其以下的部份,所以回到「名色」就非常容易影響「六入」。

同時,氣功也常常講:用心意可以控制氣。為什麼用心意就可以控制?因為「名色」由「識」心所生,所以心意可以控制氣。從「十二因緣」整個結構來看「氣」,我們很容易了解它的本質。

而現代人在研究「氣」的時候,一直要找出它的物質基礎,尤其是物理學家一直想找出「氣」的物質基礎是什麼,但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啊!當然找不到!因為氣在「名色」這個層次,不是透過「六根」生出來的,而「名色」這裡並沒有物質基礎。你若堅持一定要有物質基礎,那麼氣就一定要透過六根而在「有」這個層次了。

一反省到這裡,我就發現有些物理學家很好玩,什麼事情都要求物質基礎,當找不到「氣」的物質基礎時,就說:這玩意是騙人的,是假的東西!他們一定要有物質基礎,才覺得是真的。這種人要練氣功,就很不容易,因為太堅持、固執六根了。

其實物理學用了非常多的數學,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會問:數學的物質基礎是什麼?事實上,他們已經接受了數學領域可以沒有物質基礎,但是卻又要求其他領域必須要有物質基礎,這是很奇怪的。

問:可不可以這樣說:從「六入」以後到「塵相」,「六入」、「身體」那個有質塵相,是從自心的形象裡面一個樣式出來的。也就是:你會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或者你會在一個什麼樣因緣的世界,事實上是和你內心原來「名色」裡面的那個程式怎麼是有關系的?

答:是的!就是這樣生出來的!我們修行人想要改一改自己的身體,想要改一改自己的塵相,改得比較好、比較滿意,那要改哪裡?「名色」這裡。我們修行,觀想來觀想去,究竟要觀哪裡?也是要觀這裡——「名色」。

問:極樂世界是不是還有人的形象?有六根的形象?

答:什麼形相都有,只是不透過「六入」去觀測到的。

問:現代心理學有所謂的「反射動作」。譬如說:人家打你一拳時,你根本還沒有思考,自己就會閃開。而反射動作一般被歸納至潛意識裡,如此,與「十二因緣」左右對照,等於是說「觸」和「行」或「無明」之間,可能也會跳來跳去?有很多反射動作根本沒有經過意識心。

答:反射動作恐怕不在「行」、「識」,可能只在「六根」、「觸」、「受」這個地方,它類似另裝了一個微處理器(小小的電腦)在那裡。

問:夢應該是在哪裡?

答:夢在「名色」這裡啊!因為做夢的人眼睛是閉的,可是卻會看到形象,那是沒有透過感官而看到的。

問:「名色」如何回到「識」?

答:這個時候就要把「名色」放掉,就是把那些輝煌的世界、什麼氣功都放掉,如果一步一步慢慢做,就會回到「無色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問「誰?」,就是找「知覺者」,如果做得正確,「啪!」,一下子就回去了。

問:信心的「信」在哪裡?

答:應該在「識」這裡。

問:「我」在哪個地方?

答:對一般人而言,就只在「六入」這裡。最深的「我」則在「知覺者」,那已經不是一般所講的「我」了。

問:「名色」與「六入」不是同樣一個東西嗎?《楞嚴經》中說:「根塵同源,無同無二。」

答:我們把它歸過去就同源了,歸到後來全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再歸到後面,全都是從「知覺者」生出來,從「自性」、「本性」中生出來。

問:「名色」那裡的「觸」與「六入」下面的「觸」有什麼差別?

答:「名色」的「觸」是指「觸覺」,就是觸的感覺。「六入」下面的「觸」則是感官與現象接觸。

問:一般心理學講的「潛意識」,大概是對應到「十二因緣」的什麼地方?

答:對應到「行」及「無明」。

問:這樣說來,一個精神錯亂的人不可能學佛?

答:很難!不容易。

問:假如一個好的醫生從「無明」下手來給人醫病,可不可以?

答:那就是佛啊!藥師佛!

問:精神病人的問題若從「六入」下手,是不是就可以解決?

答:不能!那個地方你下手下不進去啊!如果他聽不懂你講話,比如說我講國語,他聽不懂,他只聽得懂英語,那麼在這裡就卡住了,我就沒有辦法開導他。因為要解決問題,他自己得清楚。他自己要修、要努力,還要曉得怎麼努力。現在的精神病人有的問題是在「觸」、「受」、「愛」、「取」,因為醫生定義「觸」、「受」、「愛」、「取」為「心理」,這種精神病可以在「六入」醫治。

問:有沒有這個可能:修得很好的時候,你的意識就到他人身體裡面,將它挪一挪,再出來。

答:有這個可能,但是不應做,因為這是進入他的果報。果報應該每個人自己去承擔,這就是要學習負責任。自作,就要自受。

問:修行中的「走火入魔」是怎麼回事?

答:我這圖表裡沒有啊!我想練氣功會走火入魔,根本就是顛倒用事弄錯了,次序弄錯了,有的位置應該擺在下面,卻把它當作上面;上面的又當作下面,這樣子亂搞(指對應「十二因緣」的次序)。所以就會弄得錯亂,一弄錯了,因此就產生一些錯亂的現象,不知道怎麼解釋,就叫它走火入魔。

問:就氣功而言,我發現有的人學氣功,他的個性會改,命運也會改,這不是已經在改他的果報了?

答:是的。其他的「十二因緣」的說法把「無明」到「行」歸為「過去因」;從「識」、「名色」、「六入」到「觸」、「受」,認為是「現在果」。而把「愛」、「取」和「有」歸為「現在因」;「生」和「老死」則認為是「未來果」——用三世兩重因果來講。我們學氣功,就是在改因;因改了,果自然也就變了。至於過去曾造業,則該受的果報照受不誤;惟有改了因,果才可能改。

問:不是要負責任嗎?

答:負責接受學氣功的果報。所以大家想要果報好一點,就要先種因啊!因此,你觀想時把自己觀想成蓮花生大士或本尊,身體健康、福慧雙全,那麼「六入」這邊也就變得福慧雙全、身體健康了。這就是先改變「名色」,然後「六入」自動會隨著轉變。

問:氣身在哪裡?

答:氣身就在「名色」這裡。這是密宗的大秘密啊!

問:請問「甘露」在哪個地方?

答:在你頭上就是「有」的層面。

問:如果觀想的時候頭上有壓壓的感覺,那是什麼?

答:「名色」,也就是氣功的感覺。

問:這個和肉觸不一樣,那麼「識」和「意」是不是也是這樣不一樣?

答:「意」是指神經系統,「識」不是神經系統,是心。這是唯識的內容,唯識講的不是大腦結構。哲學講的是「識」和「行」,談不到「無明」,最深的談到「行」。甘露要看是什麼甘露,可以從「觸」、「受」這邊下來的,也可以從「愛惡」下來,也可以從「六入」、從「名色」下來,也可以從「本明」下來。除了觀想可以改「名色」,做善事也可以改「名色」。我們說修福慧,其實就要先修「名色」這裡。我們修觀想,修本尊加持,就是在改這個「名色」。修施食法所觀出來的東西也在這裡。

問:請再說明「行」的意思。

答:「行」包括時間、空間、觀念,代表一種意志力,一種不得不行的趨勢。

問:使命感也是嗎?

答:使命感沒辦法安在哪裡。使命感有的時候是業,也有的時候是願力,願力的話就在「行」。

問:請問邏輯概念在哪裡?

答:在「行」、「識」和「名色」這裡。

陳家成醫師:

其實生病也跟「名色」有關,一些醫療上的行為也一樣和這個有關。他們懂得不夠深,所以會用錯。像中藥的話,比如某種藥,你從來沒看過,可是你一聽到那個名稱,它的性質你就知道了,那就是在「名色」這裡。

你把握這個感覺,當然就知道什麼病該怎樣醫。很多情況大概都是如此。如果你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這些病,是分析不來的,但在「名色」那邊常只是個簡單的概念。像精神醫學其實都與「名色」有關,但他們不懂。講得最深的算是分析學派,也就是弗洛依德那派,其他的都沒有辦法。說起來「名色」有好多東西的。

郭正典醫師:

剛剛我們講的都是由上往下,但是西醫講的都是由下往上。就如一個生病的人,因為痛苦就可能自暴自棄。醫師用藥物幫助他控制病痛,也許只是暫時止痛,但卻可讓他變成另一個樣子。所以醫生可以從下面著手而影響上面。

某醫師:

在我接觸的病患中,有很多病情是和情緒有關聯的,他們沒辦法克服現實環境。

林大興醫師:

孔子有句話:「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我想這句話也可解成:什麼樣的人會得什麼樣的病。他有那樣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就容易患那樣的疾病。

陳國鎮教授:

行為心理學所做的一些研究,可能還沒有到「識」和「名色」那邊,多半還在「觸」、「受」、「愛」、「取」、「有」這些地方。比如說找一只白老鼠,讓它走迷宮,然後刺激、反應,再用來說明人類的行為,這些都還在「六入」以下,所以心理學還沒到「六入」以上。

另外要有「名色」的感覺可以不透過「六入」,因為你有「識」,所以也會覺得好像有觸受的感覺一樣,但是那個觸受實際是在「識」的層面,而不是「六入」底下的觸受。其中的差別就和你眼睛看到東西,然後閉上再看那個東西的感覺差不多。

有時候也會直接由「十二因緣」上面的影響到底下的。比如說「望梅止渴」,其實根本沒有梅子,可是你一想到,就會流出口水,這是從「名色」上面來的,然後就直接下來。其實你的「六入」根本沒有入,可是底下的觸受就已經產生了。

所以大家不要想成一定是單線下來,事實上它不一定是單行道,有時也會跳。大家修的話,就會發現有很多的路徑,可以上通下達,所以修行的過程是非常豐富的,絕不是下面這一步做好,才能有上面那一步,有時候會跳到好高的地方去;有時候不穩了,一下子又跌下來了。跌下來的機會多,上去的機會少。

修久了以後,慢慢地「六入」以下的影響不會那麼大了,常常能體會到「名色」以上的東西,那時你會發現一個寬闊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像「六入」所限制的那麼嚴謹,好像脫不開地球的感覺,到那時候你就可以脫開地球,連時空都不太一樣,過去、現在、未來會顛顛倒倒的,反正很方便就是了。

不過很多人還是在「六入」以下,受到相當的限制,只要一有身體上的問題,馬上就把你拉回來。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生病了,那時「六入」以上的東西你通通會覺得是假的,只有生病是最真實的。所以身體鍛煉好了,下面的苦惱也就少了一點,也就容易修上去。

想要鍛煉好身體,下面這些部分也要做得勤快一點,否則想上也上不去;偶而上去了,卻是昏迷、休克的狀態。還有一種情形也能上去,那是靠做夢夢到的,但這太沒有自主權了,所以盡量要在不做夢的時候也能體會到上面的部分。所以現在第一是先把身體鍛煉好,先讓身上的煩惱少一點,然後再慢慢修上去。其實整個修行過程是非常有趣的,裡面什麼東西都有。

我讀小學時就有一個願望:將來要讀盡天下所有的書!自己以為很有雄心壯志;可是愈長大愈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心裡面還是存了一份希望。自從學佛以後,我發現只要懂得上面(「六入」以上),就全都有了。這一段路程現在回想起來是很有意思的。

經過這一次的反省,我對「十二因緣」才比較了解,以前尤其是「名色」這部份常常看不懂是什麼。你看這個表上這樣分「識」和「名色」,好像清楚地分開來了;可是我們在做的時候,常常混在一起,搞不清自己是在「識」上,還是「名色」上。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地定下來,才能分出是在「名」上、「色」上,還是「識」上。

並不是它這樣列下來,我們一做就很清楚,事實上剛開始是搞不來的。比如說「六入」和「觸」,你就有沒有辦法分辨,剛開始就是分不出來;「愛(惡)」與「取(捨)」也好像會同時發生。你去看牙,牙醫師把牙一磨,你的「有」和「愛(惡)」、「取(捨)」就連得緊緊的。

所以很多東西都必須在很平靜的情況之下,很深入地去反省體察,才能夠解析開來。但這種解析決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感覺到一點點程度上的差別。

比如像「名」,數學也是「名」,你沒有「名」的話,數學根本就出不來,一、二、三、四這些數字一下子就出不來;可是你一想到一、二、三、四,心裡面多多少少就已經有「色」在裡面了。所以在修眼根的時候,你會發現,眼睛一動,「名色」立刻跟在後面。

所以在《楞嚴經》裡有「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也就是你既有下面六根的死亡,也有上面另外一層面的死亡。禅宗裡也有「大死而後大生」,這就是「本明」出現了。所以「滅從色除」,就是要把「名色」滅了以後,才開始往上升。否則那個「識」啊、「行」啊、「無」明啊,就感覺不到了。

所以一旦修起來,其實是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的,然而只要你一心好好修的話,大概都可以修上去。但決不可以貪,貪了以後即使修上去了,一下子又會掉下來。

所以把現在的數學、心理學、生理學都拿來一起反省以後,就會發現佛法所講「十二因緣」的深度及其上通下達的條理,比起現有的任何一門學科都要清楚很多。大家看看「名色」這兩個字,其中所包含的東西實在太多啦!幾乎我們現在所有科學上的東西都是從那裡來的。

所以有些物理學得較有深度的人會說:「物理學不是在發現,而是有創造在裡面。」所謂的「創造」,就是「名色」的部分是人的心加上去的。我想「十二因緣」實在要比科學還要更科學,而且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其實我常玩的就是「名色」這部份的東西,這個不玩了就沒事了。氣功的氣感一有了以後,剛開始有的時候還沒有完全脫離「六入」以下的感覺,你必須在這裡面修過一段時間以後,「六入」、「觸」、「受」、「愛(惡)」、「取(捨)」就會慢慢減弱,而「名色」的感覺也比較不受身根的影響,會從肉身稍微變大一點,覺得和環境有關系。有的人因此喜歡去吸大樹、吸太陽、吸月亮,到處亂吸。慢慢地他身體的界限不大分明了,可是基本上還覺得有一些東西在,是和身根有點類似的質感。等到這種感覺再稍微淡一點,就不大能分辨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或宇宙了,慢慢地就到「識」上面去了。那時你會有一點無孔不入的感覺,因為如果從「名色」再上去一點以後,就會發現自己已不受身上細的擾動。

本來我們以為氣功練得好一點,就會和大自然合為一體,其實不然。你會發現大自然和我們人體一樣,也有一些振蕩、一些波動,這是要心裡很寧靜才能感受得到。

其實宇宙就是一個生命體慢慢在那裡喘息。然後你再從那裡上到「識」。此時你就會感覺好像要去探查什麼東西都很方便,只要心念稍微一轉,就能進入那裡面。如果你想要讓它感覺很明顯,就要再回到那個「色」來。一回到「色」來,你就可以感受到現實宇宙裡的感覺。如果還要再深入,就回到自己的身體來,回到「六入」以下的地方來。

有些人一直要到「六入」以下才會有感覺。假如做得再好一點,連「觸」、「受」都有,會到一種什麼程度呢?有些人會打拳,有些人身體會很強烈地抖動,有些人會一下子進入某種狀態,而這是他想都沒想過的。氣功在這裡,把肉身這一個小小的個體變得很大,可和環境相合,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和大自然同體。然後又可以整個脫離它,再跑到上面去一點點。

我有時為了要看一些含混、籠統或是比較遙遠的事情,就要跑到上面一點——在「識」的地方,把心一放,讓它和所要看的事情一連,馬上就到「名色」這裡,我盡量避免到「六入」以下。我不希望從那個地方穿到我的肉身這邊來攪和,因為這樣一來,別人的事一下子就會跑到我身上來。

有些人氣功練得不錯了,別人的問題就是這樣跑到他身上的。比如很多人走過他身邊,他立刻感染到他的問題。其實是他「名色」部分的氣已經很廣了,可以把別人都涵蓋進去。涵蓋了以後,別人的「觸」、「受」和他自己的「觸」、「受」根本就連通了,所以別人痛,他也痛;別人哪個地方不舒服,他也哪個地方不舒服;別人快樂,他也快樂——一天到晚皆是如此。到了這種地步,四周人對他來說,盡是一些干擾。

為了避免這些事情,必須做一些心理建設。有很多人斷了以後,還一直懷疑有沒有?真的嗎?我觀想到了嗎?比如說,我剛才有沒有看到筆,有嗎?一有這種懷疑,馬上就沒有了;如果你一心不二,那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也就下不來;而很多人就是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下來了,其實猶豫不決就是准許他下來。

我們看某些東西的時候,若是看到性質,那就是「識」;如果有形象可循,那就是「色」;如果你自己有點反應,那就已進入「六入」,這裡面是有些東西的。

問:有些人第一眼看到某些事物,可以立刻感覺到他氣的強弱。後來學了中醫脈診,脈診是以人的六根和觸來診斷,同時又要用到他的身根來感受。這等於是上去了又下來,我想若要把中醫學好,是不是要上去又下來,才能將病情徹底了解?

陳國鎮教授:

有時候可以不要,但說不要會使人很害怕。其實你從「觸」、「受」診斷,都是從「六入」以下著手。但是看病要看得好,一定要有「名色」的感覺,因為「名色」的感覺是比較整體的,「觸」、「受」的感覺是比較局部的。在台北有一個醫生把脈和人不一樣,他在人手上那幾條筋上彈一彈,然後就講出你的毛病。後來我發現這和我一位朋友猜人心中的數字是一樣的,他也是藉這個來知道你的訊息。所有高明的醫生都是「名色」已經滿清楚的,也就是他的「心相空間」非常清楚。

【編者的話】

本期《圓覺之友》第一部份系將 良智上師在民國八十年二月十七日上午和三月三日下午兩場法會所開示的「十二因緣」,取異捨同,合為一篇。旨在將「十二因緣」的復雜脈絡清楚地介紹給會友,幫助大家對自心各種現象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而在修行解脫上不致因無知而誤入歧途。

資料記錄-黃佩芝 陳松宜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