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無量壽經》之衣食自然
《無量壽經》之衣食自然 好,這是“衣食自然”第十七章。 佛又告訴尊者阿難,阿彌陀佛所住持的剎土中那些諸往生者——“諸往生者”代表各種身份、各種不同證位的往生者——他們都平等地具足像佛那樣清淨的色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紫磨真金色——都是表達他這種“清淨色身”的功德,以及他們能夠發出種種微妙的音聲。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他講出的話非常深遠,非常清淨。表述他說出的話像三百口鐘發出的聲音。如果我們一聽,都不止耳聾三日,可能耳聾一輩子:三百口鐘同時發出的聲音,一般人都受不了。發出這樣的妙音。具有六種神通的功德,這是阿彌陀佛前面幾條願——讓這些往生者得到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等,這些神通都顯現出來。 那這些往生者他的資生用具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再介紹。這些往生者他所住的“宮殿”是應念而至,想住什麼宮殿,念頭一動就有什麼宮殿。這些宮殿想是黃金的,是白銀的,它都可以隨心所欲;這個面積的大小、建築風格的特點,也是隨你的好樂來顯現。這是他所住的地方。然後“衣服”,念頭一動,想要什麼衣服——自然在身,那這個衣服都是七寶的衣服。這個衣服裡面當然也不僅是披的衣服,還包括一些裝飾品:這個寶冠——帽子,裝飾的還有璎珞,還有這個臂钏。這些也都是念頭一動,馬上在身上。那這些衣服和這個寶冠包括璎珞,都是七寶的乃至無量眾寶合成的。你看這個往生者的身體多麼莊嚴!那是珠光寶氣,非常莊嚴。這是外面的衣服。 “飲食”,也是自然現前的:你念頭一動,想要什麼飲食就有什麼飲食。還有“眾妙華香,莊嚴之具”,一方面你可以裝飾自己的宮殿——內飾,還有這些往生者如果到他方世界想去供佛,這些微妙的華呀,香啊,幢啊,蓋呀,音樂呀,也都現前。這就像我們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他所享用的一切資生用具不需要自己勞作自然現前一樣。這裡只是一個比況,那麼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宮殿、衣服、飲食這些,比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要高妙得太多。他只是用這個比喻有一個特點相似,就是自然而然現前,不需要去勞作。 好,那看到這些,跟我們世界一相比,這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這個世間由於福報不夠,想得到點住的地方、衣服、飲食這些資生用具,非常辛苦。甚至從生到死一輩子就為這些資生身用具去奔波,去勞碌,有時候還衣食難繼!為了得到這個,每天是不擇手段,挖空心計,造作種種的惡業。所以這種生存狀態,它本身就是很苦的。苦就苦在什麼?我們的生存資源太匮乏,我們沒有念頭一動就能現前的東西,我們一定要經過辛勤的勞作才能得到。這裡面就導致了我們身心的那種壓迫感——所謂的生存壓力。這種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心思去顧及道德,顧及精神,顧及宗教,顧及心性的價值,顧及審美的價值。你看,那種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把這種資生用具看得越來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心靈空間越來越狹窄的時候,也就是一切美好的東西越來越邊緣化的時候,也就是眾生相互之間越來越痛苦的時候。 那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是一個很好的道場呢?它沒有生存壓力,它這些資生用具,念頭一動自然在前。那大家不要以為:看到這些是不是講神話,是不是事實呢?我們說這絕對是事實的,它也符合科學的法則。我們上個世紀愛因斯坦講這個質能互變公式E=mc2,就是E這個能量等於質量m乘上c——是速度——的平方。這個公式雖然簡單,但簡單的是最高的真理。它揭示了物理世界一個奧妙:這個能量跟物質是同質的。什麼叫能量?能量就是釋放了的物質。什麼叫質量?質量就是閉鎖了的——閉鎖狀態的——能量。而且它跟速度有關系,當在加速的情況下,這個物質變成能量更大。所以這就是制造原子彈、中子彈,他為什麼要用加速器,你用加速器,它原子裂變的這個能量就更大。那現在愛因斯坦這個公式,隨著三十年代原子彈的制造,最終投到日本的廣島、長崎,這兩顆原子彈表明這個公式是有操作性的——就是這個質量可以變成能量。一個微小的原子通過裂變釋放成巨大的能量,這已經成了事實。 但這個公式也表明:這個質量可以變能量,同時能量也可以變成質量的,這兩者是同價的。但我們這個世間目前的科技,還到達不了能量變質量的情況。什麼叫量?比如我們的一個念頭就是能量。這個念頭能不能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就有一個質量現前,這個世間眾生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他的心念是散的,他聚焦不到那個臨界點。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卻把能量變質量——變成了事實,因為他心很清淨,他沒有一個“我”和“我所”的觀念。他清淨到那個程度,他念頭的這種聚焦,就能夠到達變成質量的這個份上。 所以他念頭一動,想要宮殿就有宮殿,想要衣服就有衣服,想要飲食就有飲食。這是符合質能互變公式的道理,所以它沒有一點迷信,這是個事實。這就是講“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如來就有這種德能,他心可以轉物;但凡夫他心是被物所轉。心被物轉,即是凡夫;心能轉物,即為如來。現在這種情況,我們這些天人實際上是沒有這樣的功夫,只是阿彌陀佛把他證到的佛地上的這種功德、這種妙用——心能轉物的妙用,恩賜給我們,就使我們這些“諸往生者”在彌陀的加持之下,能夠把資生用具念頭一動自然現前。是這麼一個道理。 具體說,如果你想飲食的時候——你比如我們都已往生,肯定到了中午的時候多生多劫都有這麼一個習氣:“哦,到了中午,應該是吃午齋的時候——過堂的時候。”你要想飲食的時候,馬上這個“七寶缽器”——這個缽還不是我們的瓦缽、鐵缽,那是七寶的缽器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用瓦缽是不可能了,瓦缽在那裡都顯現不出來,那檔次太低了。阿彌陀佛佛地上的福德給了我們,我們怎麼會用瓦缽呢?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修道,你不能用七寶缽——增長貪心,那這裡就得用瓦缽,要樸素一點,要減少貪心。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不會有貪心,所以用七寶缽器你不會:“啊,這麼好啊!”就貪心——他不會有。所以這個七寶缽器也是法爾自然地現在你的面前:你要黃金的缽,就是黃金的缽;要白銀的缽,就是白銀的缽;乃至是真珠的寶缽,它也現前。叫“隨意而至”,隨著你的意願自然地顯出這樣的缽器。 這個缽裡面“百味飲食自然盈滿”。“百味飲食”,表明非常豐富的佳肴美味。也是法爾自然地裝滿了你的缽,這裡也沒有誰來做飯,也沒有誰給你添飯。你念頭一動,就在那裡,這“自然盈滿”。當這個缽器現前的時候,雖然有這個食物,但是“實無食者”。這個是很有意思了!由於我們有習氣——有飲食的習氣,習氣就引發了念頭;念頭一動,這個七寶缽器中飲食就現前;當一現前的時候,你馬上會警覺:“哎,我可不是在娑婆世界了,我是在極樂世界,我的身體不需要吃這些東西呀,不需要飲食。”他是禅悅為食,他是法喜為食。所以實在來說,是不需要去斷食,吃這些東西。這是“實無食者”。 但既然這些東西現前了,看看它的顏色——欣賞一下它的顏色,聞聞它是什麼香氣,就是意念上領略一下。意念上領略,就感覺到:“哦!我已經食了,我已經飲食完畢了。”你意念上領略,實際上就把這個缽器裡面營養的東西攝受到身體裡面來了,感覺到身體氣力、精神很充盈。這就是法爾自然地感覺到飽了,感覺到氣力很好了。而且這樣缽器裡面的食物也是可以幫助我們身心修道:你意念上領略之後,感覺到身心都很柔軟。你看這個極樂世界六塵都能做佛事!不僅僅是我們世界的音聲能做佛事,他方世界諸佛用六塵做佛事。比如香積佛國,他不講經說法,他就讓你聞香。聞香、吃香飯,他就可以破無明,開悟——得這樣的果實。所以你看六塵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僅僅是前面講的音聲通過耳根圓通能得到法益,那麼通過見色聞香——通過這個飯食的香味,意念上去領略,也能讓我們伏煩惱,開悟,乃至於斷煩惱,斷無明。 這個飲食雖然是非常美味的飲食,但是往生者不會貪戀。我們凡夫眾生一看好的飲食,都會貪戀執著。平時吃一碗飯,如果碰到很好的飯食他可能吃三碗飯,這就是他戀著這樣的飲食。我們這個眾生確實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對這個飲食的執著是很厲害的。所以我們為什麼寺院要修五觀堂啊,你看到飲食的時候都要做五種觀想,其中一種觀想就是你看到這個飲食的時候,要“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為什麼?要離什麼過?一般人看到不好的飲食他就要皺眉頭:“哎呀!今天怎麼這麼不好的飯食啊!”如果看到很好的飯食:“啊,今天好啊!我要多吃啊!”對好的,他就很歡喜;對不好的,他就很討厭。這就是過——心裡的過:心裡不平等。那世間人為了點飲食,甚至可以打架;國與國之間可以戰爭:這都是煩惱。所以極樂世界往生者他雖然有美味佳肴,但是他不貪戀執著——“無所味著”,很灑脫。 然而意念上領略了一下之後,感覺到這個飯食的過程過去了,馬上這個七寶缽器——甚至還有一個你用餐的那個寶幾,一個小桌子——也是七寶的寶幾,還自然有一個坐著很柔軟的那種毛毯似的坐墊,都自然現前,你在那裡坐著來很舒適地用餐,你覺得用完之後,自然地這些餐具、這些桌子都沒有了——自然“化去”。這個化去,化到什麼地方去呢?他現前,他來自什麼地方?“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不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嗎?來不知道怎麼來,去也不知道到哪兒去,這不是能夠體味到法性真如的妙用嗎?那飲食完了,自然沒有了,你看這多自在!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你用完餐還麻煩,還得洗碗,擦桌子,打掃地面——這些都不需要。等到第二天齋飯的時候,這個時間到了,你念頭一動,它又重新現前——“時至復現”。你看他就寫出了飲食的這麼一種情況。 那麼這種情況,對於宮殿,對於衣服,對於一切資生用具的享用,也是像這一樣——可以舉一反三。這些宮殿、衣服、這些資生用具也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比如你穿的衣服肯定也不會髒,你想永遠穿也都可以。但是人,可能他有習氣,希望:“我要變化變化,換一個其他的款式,換一個其他珍寶的衣服。”你這念頭一動,身上的衣服就沒有了——化去了;然後你想要的其他另外一種款式、另外一種珍寶衣服,也自然地披在身上了。你頭上戴的帽子,你想換一個款式也能夠換了——隨心所欲。 好,這些就表達極樂世界至極的“清淨安隱、微妙快樂”的特點。這些清淨安隱、微妙快樂的特點,實際上就是等同於無為涅槃之道。前面法藏菩薩就發願要“國如泥洹”:我所成就的國土要像涅槃那樣特點。大家知道,涅槃有四種德能,就是常、樂、我、淨。極樂世界就跟這個涅槃的常樂我淨,是“次同之”。它說“次於無為涅槃之道”,次於是怎麼表達呢?實際上,它就是法性涅槃的地方。那次同之,它是根據往生者神識所變現的一種情況,不能說完全等同,但是就往生者的情況來說,用“次於”來表達。 那雖然次同之,實際上它就完全包含著涅槃的特點。比如前面講這個國土一旦建立之後無衰無變,沒有春夏秋冬的更迭,這就是表達涅槃“常”的德性;“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是剛才講的“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而且永遠都是這樣的,這就是表達涅槃“樂”的特點;那麼它的寶樹,這麼小的一顆樹——狹小的空間,能夠看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這麼廣的境界,廣的境界沒有縮小,一個寶樹的狹小空間沒有放大,但是可以相容互即,自在無礙,這就表達極樂世界涅槃“我”的特點——自在義;那極樂世界極為清淨,沒有一點垢染,每個小空間、每個片段都能見到他方世界的景物,這說明它清淨到極點,才把他方世界的信息全都能夠攝受過來——清淨無染,這是涅槃“淨”的德性。所以為什麼極樂世界是一個殊勝的快速成佛的道場,它整個就是涅槃的境界。這個涅槃的常、樂、我、淨,全方位地給予加持。它用六塵跟我們的六根相接觸之後,有個強緣的加持力,令我們快速地趨向於這個無為涅槃的境界。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