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


 2020/12/1    熱度:227    下載DOC文檔    

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
 
 
時間:2006年4月9日公益講座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
紀錄:蔡素钰
整理:周雅容、汪義麗、汪滿妹
 
雖然題目是「喜佛所喜、樂佛所樂」,整個內容其實應該還要包含「行佛所行、願佛所願」。
 
若對佛性有所體悟,你就是佛
 
要講這個題目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佛是什麼?這是今天首先要交代清楚的。
 
大家如果看了佛經,就會知道:佛者,覺也。「佛」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可以說就是覺性、覺者。所以,覺悟的人就是佛。那麼要怎麼樣覺悟呢?禅宗的說法,就是「悟本來面目」。何謂「悟本來面目」?真實的狀況要怎麼做呢?這就要自己真的有所體悟,才能夠把握這個含意。我們也可以說:人人都有佛性,如果你對佛性有所體悟,讓你的佛性醒過來了,那麼你就是佛!
 
隨順佛菩薩的本性去做事就是「率薩埵性」而行
 
我們如果能夠「率佛性」來做事,就是「喜佛所喜、樂佛所樂、行佛所行、願佛所願」。《中庸》也有「率性而為」;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率薩埵性而行」。「薩埵性」就是佛性、就是菩薩的本性;隨順佛、菩薩的本性去做任何事情,就是「率薩埵性」而行,也就是《中庸》裡面所講的「率性而為」。這個地方真正的困難點是,何謂率薩埵性?何謂率性?如果定義不清楚,就可能是率自己的欲望而行,而不是率佛性而行了。悟了本來面目,或者是如《金剛經》所說的離相,做到了「明心見性」的話,就可以真正的界定清楚。當然我們不是一定要界定清楚以後,才能做這個事情,我們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讓你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之前,就能做到「喜佛所喜、樂佛所樂」。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裡面有一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就可以幫助我們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的時候,就可以實踐「喜佛所喜,樂佛所樂」。經中說:佛菩薩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話就不是菩薩,意思是如果能夠離開這四個相就是菩薩了。所以,我們只要離開這四相就可以了。
 
本來面目或佛性是無形的、是不能被看見,很難被我們講清楚,是要自己體悟才能知道的。可是「相」是一個很清楚的、可以被我們知道、被我們看見、被我們了解的對象。我們要離開這個可以被我們知道的對象,能夠離開被我們知道的四相就是菩薩,也可以說就是佛。這樣的話,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還沒有體會佛性的時候,我們就有辦法采取行動,所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對我們來講就很有幫助、很重要了。
 
四相的含意
 
首先我們就來介紹這四相到底在講什麼?
 

四相座標圖
 
我用兩套解釋來講這四相,一套是「自性深度的四相」,另外一套是「法性廣度的四相」。這四相有兩個不同的定義,把它分成平面的兩個軸,在Y軸的「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圓覺經》所定義的;X軸這個「法性廣度的四相」在佛經裡頭是沒有的,目前除了《圓覺經》對四相有比較清楚的定義外,其他的經典還找不到第二個定義。法性廣度的四相,顧名思義是從名稱所做的定義,也是最簡單的解釋,是根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名稱把它擴大,把它詳細化、延伸化,是新發展出來的現代定義。在佛經裡面沒有這麼詳細的定義,但是經中既然提出了這個名稱,那麼這個定義的輪廓早就已經出來了。
 
大家會想:有了《圓覺經》的定義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要「顧名思義」建立另外一個定義,而且這兩個定義又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四相在其他經文的應用,其實都是顧名思義的定義,而不是《圓覺經》的定義。《圓覺經》的定義很特別,一般經中所指的「我相」就是我的立場,「人相」就是別人,「眾生相」就是很多人和動物,「壽者相」就是壽命很長。這樣的定義,我們會想:說的應該是指很多人啊!但是按照《圓覺經》的定義,這四相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第二個人。《圓覺經》對四相的定義,跟以名稱來定義並不一致,與在經典裡面的應用也不一致;因此我才會要詳細地去發展「顧名思義」的定義,把它深化、詳細解釋。
 
自性深度的四相
 
我們先來看這個自性深度的四相定義,也就是《圓覺經》的四相定義。《圓覺經》的四相定義是很清楚的。我相是什麼?「我相」就是指我們的身體,這也是一般人都會接受的定義。「人相」是什麼?我們現在就做一件事情:我們先把眼睛閉上,並且暫時停止去使用身體,這個時候你會很清楚的感覺到你有個肉體,也可以說你的身體是被「你」知道的。「你」是誰?「你」不是這個身體!你眼睛一閉,整個肉體被「你」知道,被誰知?當然是被另外一個人,因為這個身體叫做「我」嘛!我們已經定義了肉體是「我」,因此就是這個肉體的「我」被另外一個「人」知道了,那就是「人相」!所以在《圓覺經》裡,稱為「彼人」,也就是另外一個人。所謂「另外一個」還是自己啊!所以,身體的我相是被自己的「心」──「識心」知道了。
 
知道這「另外一個」就是識心,表示這個「另外一個」現在又被我們知道了,被誰知道?被「眾生相」知道。剛剛在這樣談論,這些事情都已經發生了,當我們知道還有一個「眾生相」出現,那眾生相又被知道了。是被誰知道?被「壽命相」知道。所以,不管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通通是我自己──是越來越深入的自己,越來越真實的自己,一層一層深進去而已,根本沒有別人,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像《圓覺經》講到這裡還清楚,大家還可以看得懂經文在講什麼,講到「壽命相」就不知所雲了,大家一定看不懂。那個經文很難懂的,原因是翻譯經文的人自己不懂意思,勉強照經文直接翻譯過來,所以一般人很難明白。不過當你體悟了以後,對這件事情你真的是了解了,不是從經文學來的,那是你自己本來就了解的,即使看那模糊的經文,還是曉得它在說什麼,因此這個地方我就把它弄清楚了。
 
十二因緣與自性深度的四相
 
 

十二因緣與能知被知的關系圖
 
我們看這個表──「十二因緣」。所謂「本來面目」,就是這裡寫的「本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些都是心靈;「六入」就是六根,從這裡開始,「六入」、「觸」、「受」、「愛」、「取」就是身體;「有」是物質世界;「生」、「老」、「死」是生物世界。
 
「我相」是什麼?身體就是我相。我們透過眼睛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這個「有」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根觀察六塵的時候,就是用身體這個工具來看的,我們平時就是這個狀況。我剛才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就是不用眼根來看這外面的世界,可是我們還是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個感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名色」以上的心靈來感覺的。嚴格來講,「名色」和「識」唯識學統稱為「識」,能意識、感覺到這個身體的「名色」、「識」就是「人相」,而「我相」就是「六入」到「取」。
 
人相是什麼?就是識心,也就是想東想西的心。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想東想西」,誰在知道?被「行」知道,所以「行」就是所謂的「眾生相」;而現在「眾生相」,又被另一個知道了。被誰知道?被「無明」知道,這「無明」就是「壽命相」。然後「壽命相」又會被「本明」知道。到了「本明」就沒有相了,因為這裡已經沒有被知的成分,這裡全部只有「能知」,所以就已經離四相了。整個次序就是這樣,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
 
要感覺我相是很容易的,大家只要把眼睛一閉起來,這個我相(肉體)被知道了,很容易就做到啦!「名色、識」能知道「六入」以下的一切,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很容易的劃分在「名色」與「六入」中間;我們也不太難的可以做到另外一件事:能察覺那個「想東想西」的識心,亦即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能夠畫在「行」與「識」中間。人相是被知的,我相也是被知的,當我們的定力能夠定到這個地方時,行、無明、本明是能知,識、名色、六入一直到下面,全部被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行」與「識」中間。大部分的人做到這裡沒有問題。接著下去要有定力,也就是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要能劃到「無明」與「行」中間,使「行」──眾生相變成被知的。這個時候定力要夠,定力不夠這個「行」是不會被知的,當然能知與被知的界線也就沒有辦法劃在這個地方了。所以,我們修行就要能夠入定,定得越深,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會越往上移。如果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只能畫在「行」和「識」中間,意識心是被知的,但是無法知覺「行」這樣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意識,那就無法知道「眾生相」。這部分在心理學稱為潛意識。平時你是不會知道的,因為定力不夠;當我們能夠定到「無明」與「行」中間,「行」就能被觀察、就能清楚明白了,也就是你定力夠深,「眾生相」才能夠被知。
 
如果我們要知道「無明」,定力要深到「本明」,因此從「無明」以下全是被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畫在「本明」和「無明」之間。「無明」是更深的潛意識,沒有辦法被知道,一般人就是看不清楚。除非你的定力能夠深到本明,能夠做到這樣,無明殼要打破。你的定力可以安住在「本明」這裡,這個「無明」才變成被知的,已經被你知道了,它就不再是無明,就變成清清楚楚了。「無明」是對一般人來講的,對於能夠破無明殼的人,那個「無明」是清清楚楚的,這個地方完全靠定力。
 
純粹的真正的自己是無分別的、無相的、同體的、平等的
 
這四相如果用《圓覺經》的定義來看的話,四相一直到離四相,從頭到尾就是你自己一個人,沒有別人。依《圓覺經》的定義,自性深度的四相都很清楚,即使到了壽命相,只要有相的部分一定有分別、一定還有被知。我們如果能夠達到離四相的階段,就進入純粹的能知能覺,沒有被知的成分。這個時候才是純粹的真正的自己。一旦能離四相,就顯現一個性質,那是無分別的、無相的、同體的、平等的。
 
法性廣度的四相
 
法性廣度的四相與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很不一樣的,我這樣來定義:
我相:以「我」的立場為基礎,所看見的一切相。
人相:以「別人」的立場為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眾生相:以「團體組織」的立場為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壽者相:以「一切生命」或「時間」的立場為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離四相是超越以上四相,但是重點不是消滅、毀壞這些相,而是不受制於四相。這是四相文字上的定義,光是靠這樣的定義,其實不容易了解的。事實上一般人在用四相名稱的時候,都是偏向法性廣度的四相定義。我現在把它做成這樣的定義,只是嚴謹一點,與大家在用的時候是相近的。
 
佛法講「無我」,就是無我相。一般的解說總是認為把我相摧毀、捨棄掉,就能達到「無我」,這個觀點與我的想法不同。我的觀點是我們不可以摧毀、捨棄我們的我相。那要怎麼做?我們只能超越。要先讓我相健全、成熟,然後才能超越我相;如果你的我相不健全、不成熟,是沒有辦法超越的,這是我的觀點。我相信我們真正去實踐的時候,會發現我這樣的觀點才可行,要不然會很痛苦的。
 
「我相」要健全成熟,就要了解自己,並勇敢接受自己
 
我相是什麼?雖然我文字這樣的定義,我想大家還是不夠清楚。我們要了解我相,也就是要了解自己,對自己越了解就是對我相越清楚。我們通常會認為:「我對自己會不了解嗎?」事實上我們對自己是很不了解的,自己到底有什麼優缺點並不清楚。前一陣子,我本來認為我已經很了解自己了,因為我在這個地方下過功夫;但是我看了一本書《發現我的天才》,是美國蓋洛普公司做的測驗,可以發現自己有什麼特質、有什麼特長,我就拿來做一做。我先對自己做估計,譬如說:我很會思考……,結果有幾個特征都測出來了,但是另外還測出一個東西來,是什麼呢?是戰略家!奇怪,我怎麼是戰略家?而且還擺在第一個。我自認為對自己很了解了,怎麼會是這樣子?後來深入下去,發現我認為自己很會思考,其實我的思考都是戰略式的。看到這個測驗以後,才恍然大悟:我是戰略家。原來我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結果是還不太了解。
 
那本書提到各式各樣人的特質,很有趣。最平常的有35~36種特質,當中有一種特質是會取悅別人、討人歡喜。他舉了一個實例,有一位女士具有非常突出的這種特質,這種特征強到她每次搭計程車時,計程車司機都會向她求婚,她一跟人家接觸,人家就會喜歡她,就有這種特質的人。我是戰略家,什麼事情一來,一個戰略、計謀就出來了。我以為我很會思考,其實都是戰略性的思考。
 
「我相」要健全、成熟,第一個就是對「我相」要有深刻的了解。我們修行要「明心」之後才能「現性」,「明心」的過程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的習性。很多人還沒有了解自己的時候還很安心,後來一了解了,發覺自己這麼壞:心好狠,藏在裡面的一點都不善良,貪、嗔、慢、妒……一堆,把自己嚇到了,就不敢面對,這樣不行。要對自己了解得清清楚楚,並且勇敢的接受。如果不肯接受自己的話,這個「我相」就不可能健全、也不會成熟。要讓自己的「我相」健全成熟,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然後接受自己,之後再去改善。「我相」包含了我執、自己的欲望、願望……種種一切,所以是非常復雜的。很像是一座城堡、一個小世界,裡面什麼東西都有,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你要知道你的習性、你的業障、你的恐懼,你擔心、害怕什麼?你喜歡什麼?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能?特別擅長什麼?你都要知道。
 
彼得杜拉克的書裡講滿多這些東西的,他說:每個人應該發展自己的優點,而不是想要把自己的缺點改好、變成優點。只要好好發揮優點,讓缺點不作用就好,不是要把缺點變成一個優點,那是徒勞無功的。他說:你很努力的要把一個只有二三十分的,變成六十分及格,不如把你本來就有八九十分的變成一百分,這樣容易有成果,也才會勝任愉快。
 
健全的我相是能獨立自主,並勇於承擔
 
認識「我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這個「我相」要怎麼樣站得起來。「我相」要站得起來,就要獨立自主,要能夠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的一切後果。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切後果都要能夠承擔,那樣才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才算是一個站得起來的「我相」。如果遇到事情就亂做,做出來的後果又要逃避、推卸責任,認為責任都是別人的、不是我的,這就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我相」。一個不能獨立自主的「我相」,不能算是健全的。健全的我相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獨立自主。所謂獨立自主,就是任何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都要勇於承擔。當然好的成果要承擔,壞的也要承擔,不能只撿好的,壞的推給別人,那樣的「我相」就不健全,也不成熟。
 
要獨立自主,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主動權
 
要做到獨立自主,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掌握主動權。自己的所作所為,要能夠自己做決定,不能變成傀儡,受人指使。如果失去自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替別人做的,或者是別人命令你做的,那就是奴才,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當然不是一個健全成熟的我相。
 
要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要尊重
 
主動權的掌握非常重要,不能掌握主動權,我相就不健全。我們要了解健全的「我相」,知道要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要尊重;如果你不能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不會尊重。有朝一日你掌握大權時,就會欺負別人的主動權,侵犯別人。看一個人能不能夠尊重別人的主動權,就可以了解他是不是掌握了主動權,也可以觀察出他的「我相」是不是健全、成熟。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陌生人之間才有這個問題,就是親子之間都有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聽到,有些父母要小孩好好讀書,用語是:「你給我把書讀好!」這個話一說出來,就知道他沒有尊重孩子的主動權,他的「我相」不夠健全。這樣弄下去,小孩也會不健全。
 
很多年前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們有好幾個媽媽組成一團,互相照顧彼此的小孩,有一個朋友的小孩數學考了一百分,她看到他就很高興地說:「你數學考了一百分,高不高興?」小孩的反應是:「我不高興。」「為什麼不高興?」那小孩說:「我媽媽高興。」很多小孩子不但在小的時候、甚至到長大都一直在執行父母的意志、父母的人生目標,而不是自己的。譬如在台灣就有這種現象,父母親希望兒女去當醫生,其實兒女不見得喜歡,可是還是聽話的去做。這是很痛苦的,而且一生都很痛苦!因為你根本不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而是在執行別人要你做的啊!這樣「我相」就沒有被尊重、也不獨立自主,當然就無法健全。所以要把我相健全、成熟,我們一定要獨立自主、掌握主動權、對自己要了解。當我相健全成熟,我們才能夠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
 
人相是什麼?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你要能夠了解別人,從別人的立場去看事情、去想事情。要進入人相,就是要進入別人的我相。那不是變成有他心通了嗎?人家想什麼你都知道。要能夠這樣做,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你要對自己夠了解;若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都不夠健全、成熟,哪有辦法到別人的我相裡面去?自己一個我相已經就夠復雜了,而每一個別人的我相又都不一樣,你還要能夠了解他在想什麼?他為什麼這樣想?這些都一清二楚才算進入人相。要做到這樣,第一步當然我相要健全成熟;唯有我相健全成熟了,才有能力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如何進入人相
 
要怎麼進去?最好的進法,從「十二因緣」來講,用純粹的本明,進到別人的無明的層次,去了解他的「行」、「識」、「名色」是什麼,這樣才不會帶有自己的偏見;不然,是不可能清楚的了解別人的。要做到那麼好,當然很不容易,也不需要做到那麼好。知道會有這種問題的時候,節制一下自己,還是可以進入別人的心裡,超越我相進入人相。這個時候還要把人相健全成熟,要熟練。因為人相很多,你周圍那麼多人,每一個人都要能進去,而且能夠很容易、不費腦筋、直覺的就進去,這就是所謂的他心通。如果做到這樣,你對別人的了解可能超過他自己。他心想什麼,你一下子就知道。你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很容易讓別人喜歡你,做一個小頭目應該是沒問題的。周圍的人都會來跟著你,這樣這個人的能力就會強大多了,不再只是一個人而已。
 
超越我相進入人相,這個關卡相當重要,也相當困難。有很多人本來我相很大,經過努力終於能成功。有一位我認識的女士,她一向是大女人,在家裡先生、兒女每一個都聽她的話,她要東就東,要西就西。她聽我講了這個道理,知道自己這樣不好,我相太大;她希望能入人相,所以就開始努力的做了一年,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心得:不要有自己的意見。譬如我們去做慈善事業,對人很關懷、很慈悲,結果那個人不領情。這時候我們常常就會生氣了,「我對你這麼好,你卻這樣對我,你是什麼意思?」──這就是沒有跨出我相!因為你所謂的對人好,是自以為的,是用我相的觀點來看的。所以她學會了:盡管你對人家好,也要對方說你好,你才是好;對方說你很慈悲,你才是很慈悲。要用別人的觀點來看自己是最難跨越的一點。要進入人相,就要能做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才叫超越我相進入人相。進入人相後,要讓人相健全成熟,之後再超越人相進入眾生相。
 
※眾生相是以「團體組織」的立場創造一切
 
眾生相是什麼?眾生相是以「團體組織」的立場創造一切。一般對「眾生」的解釋,以為就是很多人;但是很多人還不叫眾生相,還在人相層次。我相和人相都是一個個的個人,眾生相指的是超越了個人的團體。當然任何一個團體組織都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把這些個人加起來並不等於團體組織;而是把個人除外,還有多出來的東西才是眾生相。以前我就了解到這裡,但是不了解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
 
透過「連結」,眾多個人才會形成眾生相
 
最近這兩個禮拜才懂多出來的那個東西是什麼?之前我一直很想知道,卻沒辦法了解。我曾經一度把它看成是權力,後來覺得好像又不是。在兩個多禮拜以前,我才了解那個東西就是「連結」!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個人放在一起,中間沒有連結的話,只是光溜溜的一些個人聚在一起,那只是我相、人相而已。要變成眾生相,必須是這些人之間有很多連結。所以連結才是重點,透過連結,這些個人才會變成一個整體,所形成的這個整體才是眾生相。
 
眾生相連結的內容
 
眾生相連結的內容是什麼?眾生相的內容本身就是連結,連結有很多層次:有心靈的、願望的、智慧的、理智的、感情的、物質的、金錢的、利益的、財富的、欲望的,還有一些技術性、事務性關系的連結,以及權力層次的連結等等。連結本身就很復雜,有具體的、有抽象的,各式各樣的連結都有。在這麼多連結裡面,有一個連結是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信任,其他的連結都無法建立。
 
我是怎麼了解這個的?因為我遇到一件很特殊的事情。十幾年前有人建議我們應該成立個什麼企業,我聽了覺得很好,所以就贊成了。企業成立以後,我只不過是贊成,不知道怎麼搞的,整件事就成了我的事。既然是我的事,我也沒有去推辭,就勉為其難的接受。可是我什麼也不懂,也就什麼事情都不管,就讓願意做的人做下去。幾年後,這個企業是每況愈下,到第十年差不多就要結束、關閉了。那時我心裡想:到底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我就真的跳進去管事。以前什麼都沒有管,人家怎麼說,我就隨便人家怎麼做,從來沒有真的負責這件事。開始管事大概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把這企業救活了。我又觀察了三個月,應該不會死了。因為這不是我做的事業,所以我又把它交給別人。交給別人以後,不到兩個月又要死了。「唉喲!這怎麼回事?」所以我又進去,一個月又活了。我真的不了解怎麼回事?我實在很納悶:為什麼我什麼事都沒有做,只是一個禮拜去兩次……怎麼會這樣?
 
※為人正直誠懇、平等尊重,就能照顧好企業的連結
 
當然後來有很多解釋,但我最近才弄清楚,為什麼我去就會活,我一離開就會死,真正的原因是我是一個會照顧這些連結的人,而且是無意識的、自動就會照顧這些連結──只要做事正直、待人誠懇,而且對人平等、尊重,連結就恢復了。這個連結一恢復,公司就有效率。別人去做時,看不見這個連結;我其實也看不見,我根本是無意識的。他們無意識的反而去破壞連結,一破壞就完蛋了。經營管理的連結,用企業的話來講就是「流程」。企業要經營管理好,要能照顧那個連結──「流程」;但是,如果沒有「信任」,想要把這個連結建立起來是不可能的。「信任」本身就是連結,又是其它連結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看懂這個事情以後,我才曉得人與人之間要形成團體組織,要給它機會,要讓他們之間的連結建立起來。連結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不是可以硬建起來的。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一個人以後,他說:「啊!我有一件事情一直想不通,現在終於了解了。公司每次舉辦到國外的旅游,回來之後績效都會特別好,效率特別高。我一直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在知道了。只要出去玩一玩,大家一起生活幾天,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連結就建立了,變成了好朋友。建立了連結,所有的事情都好辦,效率自然就出來了。」
 
連結到最極致,就是要達到同體、無分別
 
連結怎麼構成?由我跟別人建立關聯,別人跟別人、跟所有的別人建立起整個立體的網絡。連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這麼的復雜;當人與人關系變好,就是連結變好。人與人之外,還有人與天地之間、人與事物之間,用電腦的系統來看,就是所謂電腦的interface,這個interface建立好,連結才建得起來,才有所謂連結。如果沒有好的interface,這些連結就連不起來。整個企業要掌握事情,就是在掌握這個連結。連結到最好、最極致,就是要達到同體、無分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天地萬物之間,如果達到最好的連結,就是同體、無分別。
 
商鞅的眾生相
 
舉個歷史上的實例,戰國初期,商鞅剛上任秦國宰相時,做了一件事:他在南城門旁立了一根柱子,宣布說:「誰把柱子搬到北門,賞百兩黃金。」哇!天下哪有這樣好的事情,一根柱子搬過去就可以有百兩黃金!柱子擺在那裡,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沒有人理、沒有人搬。後來有一個楞小子,真的把柱子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他百兩黃金。這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秦國,人們都知道商鞅說話算話。他用百兩黃金,買到人們對國家的信任、對他的信任。商鞅能治理秦國,使秦國成為最強的國家,就是因為他說話算話,產生了信任。如果說話不算話,那就不會有信任,所有的連結統統斷掉,這個團體組織就崩潰了。你不要小看百兩黃金,看起來好像很蠢,但是這樣就建立了信任的連結啊!類似這樣的事情,有某公司產品被下毒,那個公司馬上把產品全部收回來銷毀,虧了很多錢,可是買到了信任──公司與消費者、顧客間強烈的連結。這個連結一建立,後面就財源滾滾而來。
 
※弦高的眾生相
 
另一個例子,春秋戰國有一位愛國商人弦高,他帶著貨物到了鄭國邊界,發現秦國的軍隊來偷襲鄭國。他馬上派人通知鄭王,同時自己假扮成鄭王的使者,送了十幾頭牛去慰勞秦國的軍隊,秦將以為事跡敗露就退兵了。這個故事我們都讀過,我們只讀到一件事──弦高是愛國商人,足智多謀。如果這樣看,我們只看到弦高的我相,並沒有看到他背後的眾生相,也就是沒有看到他背後的連結。真正發生作用的,不是這個我相,他能夠做這件事情,必須背後有一個很好的眾生相,也就是一個很好的連結。這個連結是什麼?他只是一個商人,不是一個官員。任何一個國家,人民假冒國王派遣的使者,這是要砍頭的,但是他沒有這個顧慮,不擔心、不害怕。在當下他立刻可以用國王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用國王的角度做了決策──「派我這個弦高做使者」,他的角色一下子可以變成國王。你看!他跟國王之間的連結,多麼的同體、無分別。這之間的信任,達到什麼程度!沒有這個做基礎,弦高再聰明也不敢這樣做。當他能這樣做,我們從這個故事背後,看到有一個眾生相的連結網絡在那裡。鄭國的君臣跟人民之間,他們的連結網絡是這麼緊密、這麼一體,這個網絡發揮了多大的威力?我們用企業的觀點來看,他的投資報酬率多大?我們的企業能夠做到這樣嗎?一個企業的前線營業員,第一線的基層員工遇到狀況時,他敢一下子就變成總經理,做出決策嗎?我相信有些公司是可以的,能夠做到的話,它的連結就是做到了最好、做到了極致。沒有這樣的連結,就不可能發揮這樣的力量。
 
衛青的眾生相
 
我們再看西漢衛青有一個故事,這是我在「漢武大帝」的連續劇看到的。有一次衛青得到一個情報,說有匈奴五千騎兵來偷襲,要刺殺漢武帝。事情非常緊急,他的軍隊來不及調過去,他就與李廣二人趕過去漢武帝的營區,深夜趕過去也無法向漢武帝報告,他就拿出太後給的信物,調動漢武帝的親信部隊去防衛。那個部隊別人是不能調動的,隨意調動是要殺頭的。他帶著武帝的親信部隊等在一個路口,對偷襲的匈奴兵說:「我等你多時,別來無恙?」敵方領頭的人發現事跡敗露,就趕快撤退。部隊要追擊,他說:「不行!這些都是皇帝的親兵,我只是臨時調過來嚇唬敵人的,萬一他們受傷或死亡,我可擔當不起。」於是把軍隊帶回去,然後向漢武帝報告。他冒了生命的危險去救漢武帝,照說漢武帝應該非常感激,結果不是!皇帝怒說:「你瞎掰,哪裡有匈奴軍隊偷襲?什麼事都沒有。你是不是想篡位?」還懷疑他居心不良。歷史上所見,漢武帝是一個很不錯、具雄才大略的帝王,如果這個時候他能感激衛青、獎賞他,以後那些軍隊對漢武帝會更盡心效命。他現在一懷疑,就把其間忠誠的連結切斷了,這裡就顯得他不夠好。
如果是一個懂連結的,就會照顧這個連結。如果你只看到我相,看不到這個連結,那當然也沒辦法。
 
※《從AA+》的第五級領導人
 
我看過一本經營管理的書《從A到A+》,書中研究美國特別突出的十幾家企業,發現了一個共同點,成功的公司裡面有一類領導人,書中稱之為第五級領導人。有這樣一個人,公司才會從A到A+。這樣的領導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我們講的「無我」。一個公司做得那麼好,當有人去訪問領導人時,問到如何把公司經營得那麼好,他們的共同反應都是,「嗳!這是前任的董事長、或現任的某某的功勞,他們做得太好了,所以公司才會那麼好。」通常都是這樣的反應,如果找不到這樣的人來說明時,他們共同的說法就是:「哎呀!這是運氣好啦……」絕不會說是自己英明才把公司經營好,沒有一個歸功於自己。觀察到他們有這樣的特征,作者就想要知道如何去找到這樣的領導人,怎麼培養出這樣的第五級領導人,他的結論是:沒有辦法!
 
他指出,如果有一個公司、或公司裡的某一個部門,做出了一個奇跡式的成績,而這個公司或部門又沒有一個人邀功說:「這是我做的!」那麼這個公司或部門裡,一定藏有一個第五級的領導人──書中只有這樣的提示,至於如何事先看出某人會是第五級領導人,或者去發掘一個人可能有這樣的潛力,將他培養成第五級領導人,則沒有答案。
 
現在,我覺得我能夠一眼就看出第五級領導人,那他為什麼會看不到?因為他們看事情的時候,都是從我相的角度在看,當然看不出眾生相層次的人。眾生相層次的人,我相都不突出,不顯得優秀,當然你看不見他。我們不要從我相的角度看,不要從人相的角度看,只看這個人對連結的部分是不是擅長?是不是會去照顧?如果是,他就是第五級領導人!我相越強的人反而是專門破壞連結的。
 
如何使眾生相健全成熟
 
接著我們要如何使眾生相健全成熟?建立連結後,要能夠繁殖下去,也就是說,有新的成員加入這個團體時,能讓新成員很快的進入、參與這個連結網絡,能夠繼續改進、加強這個連結網絡。能達到這個程度,就代表這個眾生相有了生命,可以繁衍下去。當這個眾生相能夠健全成熟,又能繁衍下去的時候,就代表超越了眾生相,進入壽命相。
 
一入壽命相,想事情都是永續經營
 
一進入壽命相,想事情都是長長久久的,永續經營,不會做短線的。只顧著我們這一代日子好過,絲毫不想我們的下一代,那就是短命相,不是壽命相。能夠進入壽命相,考慮事情必然是長久的,佛法呈現的就是這樣。你看佛經,這些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問題時,考慮的都是未來世、末法眾生如何學佛?不會只是考慮當代,後面的死活都不管。
 
修「自性深度」到最後是要「離四相」;而修「法性廣度」到最後不是離四相,是要進「入四相」。
 
修行座標圖
 
我們有一個修行座標圖,也可以把它叫做四相座標圖。因為我們有兩套四相,第一套是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垂直的Y軸。什麼是我相?這個肉體就是我相,從我相一直到離四相,就進入本明、自性──真正的自我那裡去了,到那裡就完全沒有相了。所有的相都是可以被你知道、被你覺察的;到離四相,被你覺察的東西沒有了,就進入空無,這就是離四相。佛法,像《金剛經》要我們達到是名狀態,那就是要離四相,到達本明、自性這裡。
 
第二套是法性廣度的四相,是水平的X軸。也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到最後入四相。這是入四相,並不是離四相。為什麼呢?因為法性廣度的四相一直都有相。我們要特別說明,這是入世間來修行的。
 
這樣的修行,跟菩薩要離四相的修行,互相之間有關連、有相通嗎?這就是我以下要作的說明。
 
正反合就是《金剛經》的有相部分
 
事實上,法性廣度的四相還比較好用,做的時候不是離相的《金剛經》,而是入相的《金剛經》。入相的《金剛經》是什麼呢?就是正反合辯證法。辯證法的合是有相的,《金剛經》講的是離相的;但是入到世間是無法離相的,你如果離相,也就離開了世間,不在這個世間了。所以你還在這個世間的話,那是有相的,一直都有相。正反合就是《金剛經》的有相部分,就在法性廣度的四相這裡,因為在世間從頭到尾一直都是有相的。
 
進入「壽命相」的時候,就是進入一切生命的基礎;進到那個基礎,讓一切生命都健全成熟,然後再超越,這樣的超越就是「入四相」。超越以後不是沒有相,這中間的每一個超越都是把相的范圍擴大;當涵蓋的范圍愈來愈大,最後是把一切的相都含攝了,而不是沒有相。所以達到「入四相」的時候,是把所有一切相全部都包含了,不會局限在「我相」的小范圍。這樣愈到後面,尤其到「入四相」的時候,那個相也變得非常的廣大,不著邊際。跟無相有一點接近,但它還是有相,並不是沒有相。所以《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有兩個部分,有一部分是離相的,還一部份是有相的。
 
運用正反合來達到入四相的例子
 
怎麼運用正反合來達到入四相?怎麼一步一步做?舉個例子,譬如在「我相」這個地方,有兩兄弟,他們本來是沒問題的,可是長大了父親過世後,他們為了爭財產吵了起來。他們一爭吵就變成對立、有矛盾了,當然兩兄弟就變成一正一反了。後來他們把問題解決了,那就是「合」起來。怎麼合呢?我這是純粹舉例,他們覺得不能讓老母親傷心,對母親要孝順,要以母親的幸福為他們的目標,所以他們就以孝順把沖突化掉了,合成孝順。那個孝順就是把他們的沖突、正反合起來的地方。考慮到母親,對他們來講,就是以別人的立場來考慮事情;所以他們就從「我相」超越了,進入「人相」。這是一個正反合的過程。
 
再來我們還是可以用這樣的例子。假如這兩兄弟已經不是個人了,而是有兒子、孫子、媳婦等等,已經各有一大家族了。他們為了遺產的事情爭吵了起來。這個時候他們這一群人,我們不能說它是我相,就算是人相了。這兩組人相現在起沖突了、爭執不休,有一種調解的方式,就是:「我們自己的這些沖突要放下,要以整個家族的利益為依歸。」他們接受了,就不爭了。以整個家族的利益為依歸,就又統一、又合起來了。這一合就合到「眾生相」了。
 
合到眾生相以後,我們來看看,這個眾生相又會是什麼狀況?國家裡每一個不同的派系、不同的黨派都是眾生相,都是一個個的眾生相;我們常常會說:「國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當國家裡面有很多不同的黨派,就會在那裡斗爭──那就是兩個正反在矛盾、沖突不休。這個時候外面有敵人的軍隊攻打過來了,他們就會放下爭執,團結起來共同對外。這個團結恐怕不能這樣講,我們這麼說還太小了,這樣弄來弄去,還是眾生相又上一層而已。
 
我把這個問題擴大一點: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爭來爭去、打來打去。現在發現有外星機器人要來進攻地球了,於是地球上的人類就會團結一致,來抵抗外星機器人,本來是在那裡斗來斗去的,這時就會進到更高一層的「合」,共同抵御外星機器人的侵犯。這樣我們就進入壽命相。──整個過程可以說就是正反合的運用。
 
在我們這個世間很多人這樣在用;但是在法性廣度的四相裡面,這樣用正反合,最後達到入四相,是很危險的。雖然很有效,從剛才所舉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很有效。在我們人類生活的狀況裡面都是很有效、很有用的。這個方法可以解決沖突,但是它有問題。所以到最後,我們又要再來一次《金剛經》──「離四相即入四相,是名離四相」,這樣就萬事OK了。
 
如果做到這樣的話,就做到了把自性的四相與法性的四相全部都整合為「是名」狀態。這樣的話,這個菩薩的修行可以算是功德圓滿,這樣的《金剛經》也就是功德圓滿了。如果只做自性深度的離四相是不夠的,只做法性廣度的入四相又很危險;如果能夠把這兩個都做──當然,如果要講先後次序的話,應該是要先做自性深度的離四相,之後才能夠做法性廣度的入四相;這樣當你做到入四相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做「離四相即入四相,是名離四相」。這個時候的「是名離四相」,應該是說《金剛經》的功德已經圓滿了。
 
佛喜歡做的事、樂於做的事就是離四相、是名離四相。祂們是怎麼做的?就是這兩套做法:就是有了自性深度離四相的基礎後,再出菩堤路入四相,以相為工具度化眾生。如此,自性深度的離四相與法性廣度的入四相交互為用、相互含攝,達到是名離四相的圓滿境界。
 
 
【現場問答】
 
問:佛法不講第一因,是否與老師講的「本明」有沖突?第一因到底可不可以被理解,如果不可被理解,佛法之用是否有問題?
 
答:沒有問題。第一因就是純粹的能知能覺,是不可被知的,也不可被講。我們拿出來講的「本明」,只要我們講了就不是真的,真的不能被講,也不能被思維,所以也不可以被理解的。那能不能用呢?當然能夠用。因為祂能知,祂是不能被知的,但能知就能用。
 
問:宗教講的「不落兩邊」,與哲學講的「正反合」,意思是否相通?與「一體兩面」是否相通?如果兩邊連結圓滿,是不是佛性終極境界?
 
答:這裡說的「不落兩邊」有兩種,一種是兩邊都有的狀況,在此就不說明了;一種是兩邊都沒有的狀況,這跟哲學所講的「正反合」是有出入的。「一體兩面」是想要用一個比喻來解答問題,至於是不是能夠相通?要看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比喻夠好;因為它是個比喻,不能完全相等。
 
如果兩邊連結到最圓滿的情況,就是沒有了兩邊,兩邊就不成為兩邊──達到同體就沒有所謂的兩邊,但這還是有相的。佛性的終極完成,光是走法性廣度的離四相還不夠,還要自性深度的離四相也要做到,兩個同時要做到才算,所以這也不算終極境界。
 
 
問:《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把「如」解釋成一切有為法(一切被知現象),他的本質如夢幻泡影,或朝露閃電也是一樣的,也就是佛法講的「一如」……以上所述跟老師所講的四相連結,是否相通?
 
答:以上是如果要連結當然就連結。不過我講的四相連結,是特別指我相、人相一層一層的,然後到眾生相。到眾生相是每個個人跟其他人連結,其他人又跟其他人連結;然後這所有的人又跟天地、萬物也連結,又跟時間作連結,這樣的連結。大家不要想象只是牽一根線──這可以沒有線,可以就是一種同體,就是與天地同在。像基督教是「與上帝同在」,這是一種與神的連結,連結的含意要更有彈性一點。
 
問:佛學、哲學、科學連結極致後,世界才可能和平,您以為如何?
 
答:我想不是,世界要和平,大家不要戰爭嘛!靠佛學、哲學、科學這樣連結還不夠的。
 
問:請問「信任」與「信用」有分別嗎?
 
答:當然有啊!信用好像是一個可量化、可計算的東西。「信任」則是一種連結。「信用」是把它量化,拿來用的,當然它們之間還是有關系的。
 
問:有什麼方法可以練習放下「我執」?並不是知覺有「我執」,而是脫離我執?
答:沒什麼方法,唯有修行。
 
問:三心(過去、現在、未來)與四相有什麼連結?
 
答:四相裡面的壽者相就是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謂的時間相,就是三心,因此壽者相就是時間相。
 
 
問:入四相前,是否必須先離四相?不能同時做嗎?
 
答:不是不能,而是我不建議這樣。我的建議是先離四相,再做入四相。當然我們要入人相、入眾生相、入壽者相,我們可以入,其實我們已經在做了啊!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把離四相這個部分做好,再去做,這樣比較安全。我是從安全的角度來給大家建議,並不是說可以或者不可以。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那樣子,別人也沒有辦法說不可以;只是就我的建議而言,我是這樣建議的。
 
 
問:自性深度和法性廣度的整合,方是完整的修行;如此是不是也和十二因緣、太極圖一樣都是圓球型的?
 
答:沒錯,是圓球型的;不但是圓球型的,而且還是活的。
 
問:這樣的修行才是大圓滿的佛法,是嗎?
 
答:對。
 
 
問:請問梁老師,用正反合有何危險?
 
答:哦,非常危險!但是因為它很有效、很有用,所以很多人喜歡用。因為用起來很鋒利,尤其在做政治的權力斗爭的時候,這個東西是非常厲害的,用起來就是,應該說是「殺無赦」,太厲害了。但是這個產生的後果是會造業的!表面上是賺到了,但是造了那個業,以後是要還的,那就太恐怖了。
 
開頭的時候,你只看到好有用、好有效,威風得不得了;但是你根本都沒有考慮到造業的後果,那個後果是非常悲慘的,危險就在這裡啊!一般人目光短淺,只看到它很好用、很有效,用起來就很爽;可是爽幾下以後就不爽了,下一輩子就不爽了,不必等到下輩子!
 
 
問:當我們為他人調解糾紛時,常常就是用梁教授說的正反合;那危險指的是什麼?該如何避免?
 
答:沒錯,我今天講的正反合都是拿來調解糾紛的。那是因為我知道它很危險,只有這樣子用是不危險的。但是這個方法不是說只是用在這裡,它也可以用來制造糾紛,或打擊異己,很厲害的。那就不好了,它的危險是在那裡。我講的時候,當然不會把那個正反合的危險,那個用法展示給你,那不是害你們嗎?我展示的是解決糾紛的,沒錯,那樣子用是沒有問題的。我為什麼會那樣子用,因為我知道它有危險啊!離四相這個部分我做到了,我才會看得出來,如果沒有做到的人是看不出來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