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探究真心(上)


 2020/12/2    熱度:442    下載DOC文檔    

探究真心(上)
 
梁乃崇教授
 
 
時間:91年8月11日
地點:清大台北辦事處月涵堂
紀錄:廖堂順
整理:羊憶玫、汪滿妹
 
 
張文雄引言 :
 
民國89年2 月22日下午林哲生先生送我《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這本書,在這之前我並不認識梁老師,也不知道圓覺文教基金會,我拿到這本書之後,很用功,花了三個晚上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讀完了之後我有一個感想:世間竟然有這麼好的修行指導書,我應該盡我棉薄之力把它推薦出去。
 
《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是部修行寶典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就想去買幾本書送給我們公司對修行有興趣的同仁,而總經銷離我們公司很近,我就去買了幾本送給同事看,過後我都會問他們的感想,並請他們如果覺得不錯再介紹出去,同時我每次要把這本書送給大家的時候,我都一定會提醒他們:先從第十講老師的學佛因緣這篇看起,因為如果你不認識老師而看這本書感覺就不深刻,而他們也都很配合,先看老師的學佛因緣這篇,然後再從第一講看起。這本書到今天為止我至少讀了五次,每次都從頭到尾看完,今天我就利用這個機會把我所看到的一些心得感想跟諸位做一個報告:
 
老師在學佛因緣裡面說他是學物理的,本來是無神論者,認為除了物理之外像宗教這些都是迷信,至於老師是如何破除這個想法而開始修行,裡邊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一點我是覺得滿難得的,就是老師說他剛開始看佛經是看不懂的,但是就是覺得非常歡喜,也不知道自己歡喜什麼?然後老師就像解物理題目一樣一直解下去,愈解就愈會解,結果就通了《金剛經》,而且得到華藏上師的印可,一步一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絕不是一目十行,三日修行成道,而是很辛苦地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然後才修通了《金剛經》。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示與鼓舞是:只要好好用功我們也可能修行成道。以上是我看了學佛因緣這一講的心得。
 
在這本書裡老師對於學佛之路交代得很清楚,他說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真心才是究竟的解脫,換句話說就是要體悟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真心、佛性,然後再繼續努力,修行成道、入解脫門,而後再出菩提路,建立人間淨土。我以前看過的書都沒有交代得這麼清楚,一般只說修行成道然後就跟別人沒有關系了;但老師不是這樣子的,他說修行成道以後,還要回來建立人間淨土,是和其他書不一樣的地方。
 
一般的宗教給人的觀念就是要勸人行善,但是老師指出來說佛教的重點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要做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但是重點是「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念淨化,要不斷地把相去除,所以清淨的意義是無相,無相就清淨了,老師在書上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淨土宗講念佛法門,讓大家誤以為念一念佛就可以成佛了。老師說不是這樣子的,念佛最主要是要把我們的心念定於一,定於一之後,還要把佛號、咒丟掉才能夠成佛,並不是說一直念佛就可以成佛、就可以悟道。一般人之所以會誤解念佛的真義,是因為有些徒弟還沒有修成時,老師來不及點破,結果老師就先圓寂了,以後就這樣以訛傳訛了。只有明白如老師才能夠指出重點,所以這本書是很好的修行指南。
 
老師對於皈依也有精湛的解釋,他說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三寶,如果我們按照皈依的真義來修行,即使沒有讀過任何佛經或看過任何法本,只要把握這個真義一樣可以修行成道,所以要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修行者,而不是被很多錯誤觀念、很多相捆綁起來的囚犯,這點跟我們一般所接觸的宗教是不太一樣的。這樣並不是說老師就不重要,老師說:老師是向導,一定是要有開悟經驗的人才有辦法當向導,否則以盲導盲是不可以的。有時候我們修行會看到菩薩、看到光等種種異相,就非常高興,以為自己修成了,老師認為還差得遠呢!因為這只是表示這樣的修行法可能比較正確而已,但是離破無明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老師也說,這是因為你的「識」很強,還留在「名色」之間,你還要往這條路繼續努力就會有成就了,並不是見到佛、見到光或有什麼神通就修成了,不是的。
 
老師還提到要身體健康以及改善自己的命運,雖然沒有達到「本明」的程度,但我們可以在「識」這個地方下功夫,「識」做好了,「名色」以下的部分也會變好,當然我們就會更健康、命運更好。而這些不是靠老師,老師只是正確地引導我們的方向。我有一次讀到「凡所有相皆是牢籠」,覺得非常贊歎,因為老師把相用牢籠來比喻真是神來之筆,傳神極了,所以光是這點就可以想見老師的功力有多深廣了!只要我們好好在這裡下功夫,好好離相就會有成就。把所有相皆以牢籠來比喻,我覺得非常贊歎!
 
老師還有一個地方很棒,就是把《金剛經》的句型用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公式表示出來:X,即非X,是名X。我們讀的時候就會非常的單純又方便,因為只要記一個公式,用對消歸空的方式修行很方便。這也是我未曾在別的佛書看到過的,我一直肯定這是老師的創見。此外一般人會把《金剛經》和黑格爾辨證理論的「正反合」混在一起,我自己也是如此,直至看了老師的指點才知道是錯的,所以明師非常重要!明師一指點勝過我們自己瞎讀十幾年書,因為我們讀十幾年都還搞不懂,而一點醒只要幾秒鐘而已,明師的重要由此可見。
 
還有一點,我們一般人都會以為佛教是無我的,但是也提到每一個人都有自性,這樣好像是很矛盾的,老師發現了這個問題,特別請華藏祖師解釋,我現在就不多講,因為書上講得很清楚,我也不能占用老師太多的時間,否則大家錯過老師很多精彩的開示,我就太罪過了。我們現在就請梁老師開講。
 
梁教授:
 
謝謝剛才張文雄先生所做的介紹,他對「探究真心」讀得非常非常的仔細,如果大家看見他的書會嚇一跳,每一個字都劃了線,他說讀這本書非常感動,他還跟我講,只要常常讀這本書,一不小心就會開悟!
 
人人都有能知
 
「探究真心」是《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這本書的書名的一部份,將來再版的時候書名就會改成《探究真心》,因為多一句話是很麻煩的。
 
今天我要講的內容分成五段:1.能知與被知;2.真心是純能知;3.主權在能知;4.為何要探究真心;5.結語。
 
能知與被知就是禅宗所講的「能、所」,今天我想采取讓大家一起來探討的方式進行,因為今天大家都是帶著真心來的。每個人都帶有真心,但是自己並不知道,既然真心都已經帶來了,我們大家就一起來探究自己的真心。首先,我們先看一件事實:當我們睡醒的時候,眼睛一張開就會有能知與被知的狀況出現,如此一個結構性的對照關系就存在了。當大家眼睛一睜開的時候就可以看見東西,就像現在你們看見我站在講台這裡,我這個人就是被你們看見的,所以對你們而言,我就是你們的被知──被你們看見,被你們知道的;而你們就是能知。所以當我們一醒來,眼睛一張開,能知與被知這個狀況就成立了。當然不只是眼睛看如此,耳朵聽、手來抓東西也是一樣,就像這支筆,我的手一抓,筆就被抓到了。所以能知與被知的對照關系是一定存在的,我們的生活裡隨時都存在能知與被知的狀態。
 
我相信在座沒有人會認為沒有被知,你們只要能聽見我講話,只要能看見我站在這裡,我就是你們的被知,這是一定成立的。既然有了被知,你們就一定有能知,非有不可,若沒有能知你怎麼會看見這個被知呢?你怎麼會聽到這個被知的聲音呢?這是一個已經不須要證明的事實,這個關系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我們的心靈作用當中。它是一直存在的,是一個存在的事實。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有物質、生物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身體、心靈,而在這裡特別標舉「真心」出來,「真心」特別是指「佛性」而言。我在「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上講佛性的時候特別用十二因緣來講,現在我不用十二因緣,因為解釋十二因緣太麻煩了。現在我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講,請看圖表(一) (附於文後):物質世界、生物世界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都有身體,身體包含五官和六根;我們也有心靈,有識心;此外,我們還有「真心」,就是我們今天的題目「探究真心」的真心。
 
我們來看這些結構的能知與被知的關系是什麼?我現在舉個例子:譬如我用手去拿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就是物質,而手就屬於身體,這個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就在「手」和「杯子」之間,所以我的手這樣一拿,我的手就是「能拿」,這個杯子就是「被拿」,請看圖表(二)。再來看另外一件事情:像大家看見了這個螢幕,這個螢幕是物質、是被看的;而你們的眼睛就是能看。所以被看、被聽、被拿就是屬於物質這邊的被知現象;而你的眼睛、耳朵和手是能看、能聽、能拿,是身體的一部份。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的狀況。
 
被知是身外之物,不是能知
 
現在我們也可以知道:被知的部份一定不是能知。這個杯子被我拿的,這個杯子就不是我的能知,所以我們不能把被知的部份當做是能知,這是很清楚的。以前我也問過大家一些問題:你的房子是不是你自己?不是,大家都知道這個房子當然不是我。不過以前我在東南亞講能知與被知的時候,全場約一二百人,總會有一二位老先生說「房子是我」,這就是把「被知」當作是「能知」了。我就問他:「如果你的房子被賣掉的時候,你有沒有被賣掉?」這時他才清楚:房子不是我。在座的各位沒有這個問題,都知道:被知的部份絕不是能知,也不會是真正的自己。現在我們再來問另一件事情,我們穿的衣服是不是我呢?不是,這個也很清楚,當我們把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弄清楚以後,這個地方自然是很清楚的,平常大家講的「身外之物」,指的就是這個部分的被知。
 
不僅物質是被知的,心靈也是被知的
 
接下來看另外一個問題:我的手是不是被我看見的?手是身體的一部分,而部分身體變成是被知的了,那能知是什麼?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這時身體是被知,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大家能接受嗎?這裡是有困難的,每次問到這裡就開始有困難,我們今天特別讓大家一起思索,像剛才舉的例子這只手,我現在用眼睛看,手是被眼睛看見的部份,眼睛是身體,手也是身體,身體在看身體。現在我們把眼睛閉起來,不用眼睛看,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你是怎麼察覺的?你的身體是被你感覺到的,而且整個身體都可以被感覺。這個感覺不是從身體的器官(如眼)來感覺,因為你的感官都停止了,都沒有在用了,你沒有在用你的身體,那是誰在知道這個身體呢?是心靈在知道,心靈加上真心就成為能知。請看圖表(三)。
 
死亡就像舊車換新車、舊衣換新衣一樣
 
好,這時我們就會知道:身體不是能知,身體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被知的。這個狀況跟物質不是我們自己完全一樣,從能知與被知的結構來看是完全一樣的,不過深度比較深了,這時就突顯出心靈和真心來了。既然身體是被知道的,它就不是我們的能知,也就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己是在心靈的部份。如果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真實的體會清楚的話,就不會擔心死亡,因為死亡就是這個身體壞掉了,跟我們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衣服與身體之間一樣,死亡不過就像是衣服壞了換一件是一樣的;但是還沒有這樣子的體會的時候,你就做不到。當你能夠體會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劃在心靈與身體之間時,死亡對你來講就不是問題,所謂的生死問題也就不困難了。生死只不過是換身體,就像舊車換新車、舊衣服換新衣服一樣。我相信各位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的請舉手,嗯,還不少!
 
對於還沒有辦法做到的人,我們再來練習一下:我們先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身體「取」、「有」之間,現在把眼睛閉起來,耳朵也不要聽,我們不從聽覺,不從視覺,也不從觸覺去感受,你能不能感覺到你是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覺,這個身體就是被你知道的,這個身體就是被知,那能知是什麼?能知不是這個身體,因為這個身體是被知的,身體之外有另一個「誰」在知道這個身體,而且是非常明顯的,它在身體之外,那就是心,就是心靈,就是真心,你有這樣子的感覺就對了。經過這樣子做過以後,現在可以清楚知道有能知、心靈、真心的請舉手!好,幾乎全部的人都做到了。所以這個其實也並不難。
 
我們接著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心靈與真心之間,真心就是佛性,這個時候心靈、身體、物質這些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是能知。這時我們要怎麼實際去做呢?如果大家真的做到了,那就開悟了。我們來試試看,像剛才我們已經知道身體是被知,現在我要讓你知道心靈也是被你知道的。我們來反省一下,剛才當我們眼睛閉起來時,我知道有一個東西在知道這個身體,對不對?當你曉得有一個東西在知道身體的時候,這個東西是不是也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身體之外能夠知道這個身體的這個心已經被你知道了,當它被你知道時,它就是被知,這個地方是非常隱微的,要很冷靜的去檢查,你才會知道心靈也已經被你知道了。譬如我們常常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想東想西就是心靈,但是你知道你在想東想西,你甚至於可以要你自己想東或是想西,所以這個東西還是被知的。到了這個程度,我們可以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真心」與「心靈」之間,當你對你自己的靈敏度到這個層次時,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就是:真心才是能知,而所謂的識心,即一般所謂的心靈都屬於被知。所以這時心靈、身體、物質等心、身、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才是能知。請看圖表(四)。
 
真心、佛性是以空、無的狀態存在
 
真心的部份不可以再被知,如果它是被知的話,就要把它歸到心靈這邊來,因為它不可以被知,所以佛法就講這是「無相」的,無相就是離相,而離相就是離開被知,完完全全離開這些有相的被知,所以真心可以說是純粹的能知,也就是佛性。佛經常常在描繪佛性的時候,都用「無」和「空」來描述,為什麼要用「無」和「空性」來描述呢?因為只有無和空最接近佛性,因為它不被知,不被知你就沒辦法說了。
 
這裡又有很多人誤以為空無的真心就是無的、是空空的、是沒有了,不存在了──這又不對,因為它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性質是空的、是無的。很多人聽我講到這裡時會認為:哪有這種事,沒有就沒有,為什麼又存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會解釋:虛空就是沒有東西,是空的,但是沒有人說虛空不存在,因此虛空並不會因為它是空的而不存在。既然虛空這樣子的存在可以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空是存在的呢?為什麼不能接受真心的空是存在的呢?為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這個特質呢?佛經常拿虛空來比喻佛性,就是因為他們的特質是相當的,我想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
 
真心是純粹的能知,被知的對象都不是真心
 
至此,我們可以這樣歸納:物質、生物這些被知的世界可以說是純粹的被知;真心這個部份是純粹的能知;而中間這個地方是個混合區,有時候它是能知,有的時候它也是被知,是能知與被知的混合區域。讓我們最困擾的就是這個混合區,因為這個混合區使得我們把被知和能知也搞糊塗了。請看圖表(五),圖上右邊這個物質部份是完完全全的被知,圖上左邊的真心或佛性是純粹的能知,以「能、所」來講,物質是純粹的所,真心是純粹的能,而中間是能所混合區,所以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說:真心是純粹的能知,而被知的對象(包括混合區)都不是真心。
 
「被知的都不是」是探究真心、消災解厄的法寶
 
接下來就很好用了,如果要探究真心,要把我們的真心找出來的話,要怎麼做呢?「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心」——只要用這個辦法你就可以探究真心。「被你知道的都不是」,這句話還要包括被你想到的也不是,被你感覺到的也不是,在你入定的時候看見了很殊勝的佛境界也不是,因為那些都是被你知道的,所以這樣就很簡單了,只要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心,這一個原則非常好用。
 
很多人修行到一個程度以後,會有見光見佛等殊勝境界出現,當然覺得很得意,但是大家如果看過《楞嚴經》的五蘊魔境,就知道這些都是魔境!怎麼說是魔境呢?「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把它當做是修成了,那就是魔境;把它看成是有進步的表征,那就是善境界。《楞嚴經》裡的五蘊魔境就是這樣講的,當時我還不懂這些的時候,看到《楞嚴經》這一段,我就覺得自己完蛋了,因為每一魔境我都會掉進去。《楞嚴經》最後一個魔境是什麼大家知道嗎?是辟支佛,成了辟支佛也還是一個魔境;但是當我懂了以後,我都不會掉進去。因為那些都是被知的,不管你的境界有多麼殊勝全都是被知的,而只要是被知的就都不是,所以我當然也就不會掉進去了。
 
有了這一招,我們不但不會掉入魔境,還有一些災難也不會掉進去。像在東南亞有放降頭這些事情,他們都會來問我怎麼辦?我說那是不是被你知道的?既然都是被知的,跟你有什麼關系?一下子就把它丟掉了。就像房子也是被你知道的,你覺得那個房子不好,把它丟掉就是了,反正那又不是真正的你。就是用這個辦法,解了好多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根本不需要我來幫他們解,只要自己認識清楚,一下就解掉了,所以不只是解魔境,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困難,都是很輕松就可以解掉了,就好像衣服髒了,只要換一件干淨的就解掉了。所以「被知的都不是」實在是一個法寶,不但可以讓你找到真心,而且可以讓你把所有的災難都排除掉,真是非常有用的法寶!
 
但是話說回來,你沒有辦法弄清楚這些是被知的話,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只能劃在物質與身體之間的話,那你就只能丟掉物質,身體的問題還是丟不掉;如果你的界線是劃在心靈與身體之間的話,身體的問題你能丟得掉,心靈的問題還是丟不掉;當你的界線是劃在真心與心靈之間的時候,那心靈的問題也丟得掉,全部被知的都丟得掉,那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所以,修行真的是非常重要啊!(待續)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