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自性與生死


 2020/12/2    熱度:707    下載DOC文檔    

自性與生死
 
梁乃崇教授
 
時間: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
地點: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校本部禮堂
主持:唐松章教授
紀錄:廖堂順
整理:王聖宗、汪滿妹
 
 
「自性與生死」,自性指的是我們的心靈,生死指的是我們的生命狀態。這個題目可以說是跨入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的物質環境。
 
◎唯心?還是唯物?
 
我們在這個世界所碰到的問題,大概就是兩種,一種是心,另一種就是物。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分成這兩類,我們如何去定義心與物?同時我們也知道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唯心論,一種是唯物論,到底是唯心論對,還是唯物論對?這是須要弄清楚的。當然講唯心並不是沒有物,而是說心是主體,物是附屬體;如果講唯物的話,物則是主體,而心是附屬體。這樣的兩套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須要把它弄清楚,一旦弄清楚了,很多事情自然就解掉了;如果沒有把它弄清楚,模模糊糊的,很多困惑就出現了。
 
我們先來看心是什麼?一般來講心是思維、是推理、是認知、是決斷、是分析、是歸納、是演繹、是記憶、自我意識等等……。其實還有很多,譬如說慈悲心、嗔恨心、是非心等等。以上講的這些都是心,但是這些心都有一個特質:不是很具體,比較抽象。譬如思維,我們只看到這兩個字,但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說明這個就是思維。物就不同,物指的就是物質、物體、物品等等,當然像房子是物,這個禮堂是物,大家坐的椅子也是物,這些物是很具體的,我們可以拿得出來,像我手上拿的這個麥克風也是物,非常具體的。所以物是非常具體的,讓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是「心」是什麼呢?我們沒有辦法像「物」這麼清楚拿出來,每一個「心」都是抽象的。所以了解到此,我們對心還是不夠清楚。
 
◎認知結構:能知/被知
 
只要有能知能覺,就一定有被知被覺;同樣的有被知被覺,就一定有能知能覺(見圖一)。譬如說我現在站在這裡,大家看得見;我現在在說話,大家聽得見;所以我就是你們的被知被覺,你們就是能知能覺,所以這個能知和被知就出現了。譬如說,我站在這裡,你們很清楚知道我被你們看見,我這個人體是被看見的,那是不是要有一個能看者,不然你怎麼會覺得這是被看見的呢?所以這個被看見是很清楚的一件事實,你很清楚的知道我站在這裡,是被你看見的。所以只要有被知被覺就一定有能知能覺,能知與被知是同時存在,不能單獨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是不須要證明的事實。
 
能知與被知互相間的對照關系就是我們的認知結構。像我們每天一醒來,只要眼睛一張開,就是處在這個認知結構的狀態中。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出這個狀態,除非你沒有知覺。有人說,怎麼證明我有能知?為什麼這是一個事實?我立刻可以證明這個事實:如果我站在這裡,你能看得見;我在講話,你能聽得見,那麼你就一定有能知能覺。如果你沒有能知能覺,那麼我站在這裡,你看不見;我講話,你也聽不見,因為你沒有能知能覺,你怎麼會看得見?你怎麼會聽得見?所以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都有能知能覺,這是很簡單就可以證明的事實。我這樣講,大家都聽得懂,也覺得很簡單,深入下去,這個結構可以解決我們碰到的所有問題。
 
現在我試著用能知與被知來說明:心是什麼?心就是「能知能覺」;物是什麼?物就是「被知被覺」。這樣子來分類的話,我們就可以很清楚解釋:為什麼物比較具體,因為物是被知被覺,被你看到,被你摸到,像這麥克風就被我抓住啦,所以它是非常具體地被知被覺;而心是能知能覺,純粹的能知能覺是不可被知被覺的,所以「心」必定是抽象的,因為「心」不被知,它是能知。
 
◎心、身、世界之結構——十二因緣
 
再從宇宙的結構來把「心」說得清楚一點:心、身、世界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宇宙。宇宙的結構說起來正好就是佛教的十二因緣。看圖二,上面的部份就是心,中間的部份就是身,下面的部份指的就是這個世界,現在就來介紹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大家先看到中間部份就是身,身的第一個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跟我們一般的了解完全是一致的。而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根,指的是大腦以及神經系統,而不是意識,意根與意識是不同的東西。意根指的就是大腦神經系統,是物質化的身體;意識卻是心,不是物質化的身體。而身還包含觸受愛取,這些都是身體,為什麼身體還要包含觸受愛取呢?因為只有六根而沒有觸受愛取,這個身體是死的,如果這個身體是活的,可以運作的,有功能的,它就會有觸受愛取。我們拿眼根來做比喻,把眼根當做一部攝影機,攝影機在使用的時候,它先要碰觸(觸)光線,碰觸了以後要接受(受)這個光線,接受了這個光線以後,如果這個光線是它喜歡的就把它留下來,這就是取(取)。喜歡是愛(愛),不喜歡是惡(惡),不喜歡就把它捨掉(捨),眼根是有觸受愛取的功能,其它的五根也是一樣。所以這裡指的是一個活的、有功能的身體。
 
當取了以後才有這個世界,這個有的世界就生出來了,像這個講台、這個禮堂就是一個「有」的世界,我們眼睛一看,手一摸,腳一踏,就是觸受愛取,而生了這個「有」的世界,「有」的世界就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就組成了物質世界,所以這物質的環境就出來了。有了這物質環境以後,再生出生命世界,有了生命以後,這個生命就會老死,所以又有生老病死的生物世界。所以我們的身體一出來以後就有生老病死,而這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就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環境。
 
到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地方:取與有之間就是身體和世界之間的界線。但是科學觀點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我們的身體,沒有人類,這個世界還是在這裡,它是不變的,它本來就在這裡,而且它是什麼樣子已經定形了,這就是世界客觀存在的理論。可是十二因緣的看法不同(見圖三),它認為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六根「取」出來的,這個世界是透過我們的六根而建立起來的,這與科學的觀點是有非常大的差別。到底那一個對呢?現在我試著證明佛法的十二因緣是對的。
 
佛法的十二因緣認為「有」這個物質世界和生老死的生物世界都是虛幻的夢境。雖然我們認為物質都很實在,像講台很實在,踏也踏不破它,但是佛法卻認為它是虛幻的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子看呢?我又為什麼要說它是對的呢?因為這個世界會是這個樣子,是依六根的構造和功能而生的,我們六根的構造和功能如果改變了,這個世界就跟著改變,所以它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依六根而存在。我舉一個例子,我問這個世界到底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如果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話,它若是彩色的就應該永遠都是彩色的,它若是黑白的就應該永遠都是黑白的,不應該隨著色盲與否而有所改變。但事實上不是如此,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色盲,這個世界就是黑白的;如果我們沒有色盲,這個世界就變成彩色的。所以它是彩色或是黑白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依六根的性能來決定的。再舉個例子,我們人類發明了很多儀器,在十二因緣來看,所有的儀器都是加裝在取與有之間。譬如說眼根,我們在取與有之間加裝顯微鏡或望遠鏡,加裝了以後,所看見的「有」這個物質世界和生物世界就改變了,本來沒有的東西也都跑出來了,所以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還是非客觀存在?已經很明顯是非客觀存在了。所以我會認為佛法十二因緣講的是對的,這個世界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幻化出來的,是透過六根所幻化的。像貓和狗與我們住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它們所看見的世界就跟我們不一樣,這就是佛法為什麼要說「世界是六根所幻化出來的原因」。
 
講到這裡,我們再回到心這個部份。心是什麼?心分成名色、識、行、無明。那名色是什麼?名色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即法,色即色聲香味觸。「有」的那個層次也有色聲香味觸法,但屬外六塵;而在名色這裡則是內六塵。外六塵是透過六根所測量的;名色的內六塵不是由六根所測量,而是被識所測量的。
 
我們先來證明大家都有名色、和識,怎麼證明?我站在這裡被你們的眼根看見了,所以我是在十二因緣的「有」這裡;現在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不用眼根,在你們心裡是不是還有我的影像?是的話,閉起眼睛看到我的影像就不在「有」這裡,而是在「名色」這裡,「名色」是被你們的「識」所看見。「識」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名色,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做夢,做夢的時候眼睛是閉起來的,也就是六根休息了不用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影像、那麼多故事呢?這些故事都在名色,都在識這裡。這個部份的世界是不同的,是非常豐富的,它自成一個非常復雜的世界。今天早上第一場李教授演講裡邊講到許多事情都是名色世界的景觀,那麼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有那麼豐富的名色?因為你的名色世界只打開一點點,沒有開得很大,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名色,像眼睛閉起來仍可以看到我的影像,這就已經證明你有名色,只是多少的問題而已,有特異功能的人這個地方特別豐富。「識」就是認識,「行」是第七識,「無明」就是第八識,這是佛教唯識學的分類法。現在的心理學有沒有談到這些東西呢?有的,大約「行」的一半到「名色」這裡就是意識,「行」的上半段到「無明」這裡是潛意識,分得比較簡單,但是意思還是很相近。為什麼叫潛意識?潛就是不知道,經過研究以後才曉得有這東西,因為不自覺,所以叫做潛意識。而無明呢?就是不明白不清楚,隱藏的立場和假設,意思和潛意識類似。而行呢?行代表抽象的邏輯原理、時間和意志力,所以由無明、行、識和名色整個組合起來就是心。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加上本明。本明又稱自性或本來面目或佛性。所以從本明、行、識到名色才是完整的心,通常不講本明,但不講出來的「本明」才是心的真正主角。
 
◎十二因緣與能知被知的關系
 
知道了十二因緣以後,心與身的界線在名色與六入之間,身體和世界的界線在取與有之間,心的部份稱它為心靈或靈魂或心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包括本明,又不方便明講,這是比較困難的地方。
 
能知與被知的觀點可以用十二因緣來了解:像現在我的手拿住麥克風,麥克風被拿,能拿的是我的手,這能拿與被拿的關系,在十二因緣來講,界線就劃在「取」「有」之間(見圖四(a)),能拿是我的身體,被拿的是物體,物體在「有」這裡,所以從取以上都是能知,從有以下都是被知。我們再來問另外一個問題,假如大家把眼睛閉起來,心裡面能不能感覺自己的身體?如果感覺了,這個身體是被我感覺的,這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應該劃在名色與六入之間,名色以上是能知,六入以下是被知(見圖四(b))。由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知道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可以移動的,所以很多東西可以成為能知,但在某種條件之下它又可能會變成被知。如果界線移到行與無明之間(見圖四(c)),要做到這樣,以佛法來講這個人的修行程度要很高,即行以下都可以被他知道,再進一步,將界線移到本明與無明之間,則修行程度又更高,至少是開悟的人了,無明以下的十二因緣全部都可以被他了如指掌(見圖四(d)),只有本明沒有辦法被知道,本明能不能再被知,因為本明是純粹的能知,沒有一點點被知的成份(見圖四(e))。本明就是佛性、自性,大家回想一下,佛法講自性是空性,因為它不能被知道,當然就空了,佛法講那麼多空,就是在表達純粹的能知有不可被知的性質,但是它是能知,所有一切被知都是靠它才被知道,它是所有一切能知的根本。
 
所有的物質都是被知,而且是存粹的被知,身體(六入、觸、受、愛、取)和識心(無明、行、識、名色)有時候是能知,又有時候是被知,所以身體和識心是能知與被知的混和區,他們成為能知的時候必須與本明在同一邊,所以本明是能知的根本,一切都是被本明所知。
 
◎主動權在能知,還是被知?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能知與被知這樣的認知結構當中,事實就是這樣,那麼主動權在被知還是在能知?其實這個問題一問大家就知道答案,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一邊,已經不須要再解釋了,而被知這一邊是沒有主動權的,相對於能知而言,它是沒有主動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講台,我踩它而不會抗議的原因,因為它沒有能知,它是被知,物體是純粹的被知,沒有主動權當然不會抗議;如果我踩各位一腳,你就會罵我,反擊我,為什麼?因為你有能知,你就有主動權,所以你會反抗,所以主動權就在能知這裡。我們最有主動權的是本明,他是主動權中的主動權。物質、物體這些都是純粹的被知,它很具體也很實在,但是它沒有主動權。問題就來了,我們經常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財富、名譽、地位、身分等等這些純粹的被知上,卻把自己的能知能覺忘記了,這樣你就喪失了主動權,跟著這些純粹的被知輪轉生死,憂愁苦惱——這是喪失主動權的結果!
 
◎心靈(靈魂)、自性是主動者,是存在的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屬於心靈(靈魂)或自性的這個部份,他們是主動者,他們是存在的。心靈從名色、識、行、無明到本明,但是只有本明才是自性,如果說心靈是主動者,那自性是主動者中的主動者,是終極的主動者,他是抽象的,但是他存在。講到這裡我們已經把什麼是自性指出來了,自性是本明,他是一種不能被知的能知,他是純粹的能知。
 
因為本明(純粹的能知)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不可被分別,因此本明是無分別的。因為是無分別的,所以是不生不滅的,因此本明是沒有生死的,沒有生死的本明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那個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真正的主體,其他的部份都不是你真正的主體。
 
◎何謂生?何謂死?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用十二因緣圖五來看的話,名色以上與六入以下這兩個部份交界的地方斷了關系就是死,因為一斷開,六入這個身體就會壞掉了,就是死,這是大家對死的定義。事實上,斷開和接起來,還有接得好與接不好的情況,很多人在走入死亡過程時,他的身體半身不遂,或耳朵聽不見,或手腳不靈活不能動等等……,其實是表示名色與六入已經接得不好了;如果接好,病狀就消失了。我們常常以為耳聾、眼盲或半身不遂是他的身體器官壞了,實際上有部分不是身體器官壞了,是名色和六入之間的銜接不好,而產生這種毛病。這時中國的針炙就很有用,針炙一下病就好了,難道是針灸把斷掉的神經接好了嗎?不是,而是把名色和六入的銜接接好了。那麼名色和六入的銜接是什麼東西呢?這銜接是很復雜的,中醫或練功的人說的奇經八脈與穴道就是銜接器,佛法密宗的三脈五輪也是銜接器,所以我們想要健身,只要把銜接器銜接得好一點,身體就會健康。死亡就是這些銜接器和肉體斷開了,斷開以後,靈魂(心靈)獨立於身體之外,是活的,真正的自己是靈魂,不是身體,六入以下就像是衣服,是可以脫掉的。如果我們對生死的了解是這樣,那麼死又有何懼?我從沒看過有任何一個人,把舊車換新車會哭哭啼啼的!因為不了解是換新車,以為身體壞掉了一切就沒有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你的真身、你的靈魂完全無傷,死亡是另一個新旅程的開始。
 
◎超度的意義
 
遇有親友去世,超度或助念對他們有用嗎?有用。最有用的是修超度法的人(或助念的人)的心意,不是貢品,不是紙錢,不是蠟燭,不是儀式,真正有用的是人的心意。心意在十二因緣的心靈這個部份,若你有純淨的善意要幫助他,要給他幸福,他就能收到幸福。因為他已經沒有身體,所以物質對他來講已經不存在了,他不需要物質的東西,他需要的是心靈部分(名色、識、行、無明、本明)的心意,你給了他心意,他心中的困惑就解了,他因此得到幫助。所以親人去世,最好是有親人專心誠意的把善心回向給他,他就會得到好處。也許有人會問,這樣還需要貢品嗎?中元普度准備那麼多貢品做什麼?貢品還是有需要的,貢品不是給往生的人,而是給活人看的,因為活著的人需要依靠貢品,才能將心意誘發出來,沒有貢品他的心意是啟發不出來的。當然修行好的人不需要貢品,他的心意也可以發出來——能觀想的人才可以不要貢品或極少的貢品就夠了。所以心意才是重點,當我們了解了以後,超度或助念就不是難題了。
 
◎佛教的大生與大死
 
剛才講的生死是一般眾生所謂的生與死,接下來,我們來講佛教的大死,大死是什麼?大死就是涅槃,一般眾生的死是六入以下這個部份死掉、壞掉了,而六入以上還是完好的,這樣對佛教來講還沒有死透,佛教主張要死透,是從名色識行無明全部都要死透透,只剩下本明,這就是大死,也叫涅槃。而涅槃大死之後,才可以大生,大生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又從本明這裡出來到無明以下這裡來遨游,自由的遨游,這就叫「出菩提路」,取了涅槃以後再出來就叫出菩提路,能夠自由的來往,這才叫「如來」,佛有一個尊號就叫「如來」,意思就是來去自由。佛還有一個尊號叫「善逝」,善逝就是大死,很會死,死透透,才能取涅槃。因為能夠這樣大死之後再大生,才叫成佛了,所以對他來講沒有生死問題,生死對他來講已經無阻礙了,這樣子才叫「了生脫死」,這個就做到了「入涅槃門」和「出菩提路」,這就是佛的境界。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悟本來面目,修行成道
 
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佛教的大死與大生,你要完成這個目的,先要悟本來面目才有機會,也就是破無明而證入本明,然後你才能夠修行成道——也就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到了這個時候,所有一切生死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大家覺得很稀奇的高智能的靈界神通人士,他們可能就是成道者之一,所以他們不在一切處又在一切處——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的目標。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混吃混喝,大家已經混吃混喝太久了,那麼為什麼會混那麼久?主要就是因為沒有看清楚自己已經陷在被知的范圍中,所以沒有能力從被知的范圍中跳出來。因此我們一定要去體會什麼是能知能覺,而我剛才也證明每一個人都有能知能覺,在座的各位都有能知能覺,所以每一個人都能修行成道。佛說:眾生都是未來佛。就是說將來每一個人都要成佛,只不過現在還沒有成,差別只是這樣而已。
 
◎結論
 
第一、心為主,物為附。物是附屬品,不要弄錯,一弄錯就顛倒,就會輪回生死。第二、靈魂是存在的。不能因為你看不見它就認為它不存在,它是能看不是被看,當然看不見,只要你看得見東西,就證明你有靈魂。靈魂它不能被看見,它不能被知道,但是它是能看能知的根本。第三、每個人的自性是主人中的主人,也就是主體中的主體。你有自性,你體悟了自性,你就擁有了一切。所有被知的東西都不重要了,因為它是能知的附屬品,它沒有主動權,主動權在能知的自性這裡。第四、修行成道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修行成道並不是老年人的責任,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責任,我們之所以有這個世界有這個人身,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修行成道,宇宙提供一個修行場所讓我們來鍛煉,鍛煉得不好,就長長久久、生生世世不斷地在這裡鍛煉,到那一天你開悟了,你就找到解脫之道。
 
問一:菩薩是死到十二因緣的那一個層次?
答:菩薩有很多程度,程度不同,熄滅的層次也不一樣。如果能夠把無明都熄滅掉了,那就是破了無明,這樣子就算是開悟了,如果把所有的無明都清除掉了,那麼他就已經證得果位了,通常到這樣的程度差不多是八地菩薩以上。
 
問二:「法爾如是」是什麼意思?此處之法與色聲香味觸法的法意思是否相同?
答:法爾如是通常指的都是本明、佛性、自性、菩提心,這個部份本來就是這樣,你改變不了它,它也不會改變,所以這個層次我們才說是法爾如是。
 
第二個問題,這個地方是诠釋上的問題,我們對佛法還要有一個了解,佛法講的東西都是像全相攝影的底片(holograph),所以它講的任何一個部份都包含全部,就像全相攝影的底片,如果攝影的底片切一半,投射出來的還是全體的影像,甚至於只取底片一個小角,投射出來的還是全體,不會像普通的影片切了一半就是一半影像而已。佛法都是全相攝影,所以很多經典像金剛經只要講金剛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或一句話,功德就大得不得了,為什麼?因為那一句話就是全部的金剛經,這就是全相攝影。
 
問三:依教授對佛法的了解為基礎,請比較*輪功與慈濟會有何同或不同的地方?兩者同會困擾很多人,不是嗎?
 
答:它們兩個名字不同,你有智慧的話,就不會被困擾,當你沒有智慧時,沒有*輪功或慈濟會同樣會困擾你,重要的是要你有智慧。
 
問四:本明等於上帝或神明萬能是不是?
 
答:沒有辦法等,因本明它一被寫出來就都不對,本明只要一寫它一講它,那個就不是真的。真的在那裡?真的在能寫、能想那裡。
 
問五:請問每個人若能預知何時往生及在什麼狀況走,就可以安排妥當家人,也較不意外不悲傷,有可能嗎?否則像白發人送黑發人怎能不悲傷?
 
答:要悲傷就去悲傷,並不是說悲傷時要勉強不去悲傷;但是如果你不悲傷時,也不須勉強去悲傷。這是你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我剛才那樣講說不必悲傷並不是說你不可悲傷,而是說你的能力若做到了,你自動就不會悲傷的。
 
問六:何謂空無?何謂真空妙有?請诠釋「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這個問題太大了我沒有辦法全部回答。空無指的是佛性的性質,是來描繪佛性的,而真空生妙有就是從佛性那種空性當中,生出有相的「有」,怎麼生出來?你只要從本明那裡透過無明一路下來,這個世界就生出來了,所以如果你真的會修行的話,這個心攝回來的時候,這個世界就不見了。這是你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做得到,它就是不見了;你心一放,它又出來了,這些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情。何謂「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問題請看「金剛經現代直解」這本書。
 
問七:佛說:人身難得。但最近西方輪回轉世及催眠追溯前生的研究,似乎都是人一再生而為人的來此世間學習,到底這兩者中何者較為正確?
 
答:這沒有正不正確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一再重復的再來,因為他留級了,重修人身這門功課,如果你找到了修行解脫的方法,那就不會再重來,即使你再來也是來玩的,是乘願再來普度眾生的(這個是說給眾生聽的,他們自己聽的話是來玩的)。
 
問八:本明與無明,是一還是二?
答:這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但是無明是從本明生出來的。
 
問九:請問何謂能所雙泯、三輪體空?
答:我們沒有把能知這個部份講得透徹,能所雙泯指的是「所」要滅掉,大家沒問題,但能知為什麼也要泯滅掉?因為你已經給了它一個名稱,它已經是被知,所以就必須把它泯掉,如果它不是被知的,就不須要把它泯掉,你能夠把它泯掉的只有落在被知的部分。
 
問十:梁教授所說的能知與被知是兩件事或一體的兩面?
答: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兩者沒有辦法單獨存在,一定是並存的。
 
問十一:植物人的靈魂在那裡?是被遺失或是被禁锢?
答:應該說是心靈的部份跟他的六入身體部份沒有銜接得好,銜接得非常脆弱,但是還是連了一點點,沒有斷掉,所以才會變成植物人。
 
問十二:請問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老師有能知被知的能力,學生也有能知被知的能力,學生如何被教成能知?
 
答: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問題,應該這麼說:老師有能知,他的能知可以知道被知,不是被知的能力,學生也有能知,他的能知也有知道被知的能力,這樣講就通了。學生不是被教成能知,而是老師怎麼樣教導他的學生恢復能知,這個能知不是被教出來的,能知只能被啟發,因為能知這個東西學生本來就有,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能知埋沒,如此而已,能夠把自己的能知埋沒的就是你自己的能知,不要做這樣子的蠢事就可以恢復能知。
 
問十三:梁教授說車舊了可以換新車,人死了沒地方可去是不是等於沒新車可換?如果沒地方去怎麼辦?要去那裡?
 
答:如果沒地方可去,你是死不了的,如果你死掉了就是有地方可去。所以不用擔這個心,而你要擔心的是換了一部爛車怎麼辦?那怎麼樣算是換了一部好車?能上天堂就是換了好車。怎麼樣才可能上天堂呢?只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就會上天堂,所以換新車也不難。
 
問十四:請問菩薩與佛有何區別?
答:十三地菩薩就是佛,十二地菩薩稱為妙覺,十一地菩薩稱為等覺(等覺就是同等於佛的意思),十地以下就叫菩薩。
 
問十五:中元普度,法師說可以看到第三世界靈界在吃東西,真實否?
答:會吃東西,會吃名色裡的食物,也就是我們的心意。
 
問十六:何謂真空妙有?
答:就是無中生有。大家不要以為很奇怪,宇宙論霹雳說就是無中生有,這也就是科學上的無中生有。
 
問十七:請問有能知與被知,那有沒有無知?
答:有。我們休息的時候就是無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睡眠的原因,因為能知要休息,在休息的某一個狀況下就是無知。
 
問十八:請問何謂活佛?
答:就是活的佛,只是他還有人身,但是他的修行已經達到佛的水准。
 
問十九: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皈依?
答:皈依就是悟本來面目,你能夠破無明證入本明,悟本來面目,就是皈依。
 
問二十:請問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千多年,那它現在在那裡?
答:它就在涅槃的常寂光土。其實講這個都是廢話,因為常寂光土沒有被知,你沒有辦法說它在那裡,時空對它而言都沒有意義。
 
問二十一:除了助念外,有沒有其它的方式表達心意?
答:有。表達心意有很多方式,助念只是其中之一。
 
問二十二:請問什麼是能所合一,即止即觀?
答:就是中觀。
 
問二十三:請教平日應如何修行才能成道?
答:每年都來參加圓智學會的活動。
 
問二十四:佛性是不被知但存在,是主體,佛性是否不被皈依、不能說?
答:對。不能被說,說出來都不是真的。
 
問二十五:請問不被具相皈依的任何宗教……佛性是否最後連說佛都不能完全?
答:是。佛這個字也是一個符號,它是一種信息,是名色當中的一個名,被說出來的一個名字。
 
問二十六:因為佛性就是本明,請問皈依是否就是尋找本明的過程呢?
答:對。就是這樣。
 
問二十七:現在大家都說皈依很重要,該如何理解皈依的意義?
答:皈依就是皈依你自己,即去體悟自己的本來面目,悟本來面目就是皈依。
 
問二十八:皈依是有一個師父帶領修行……修行的真義是無量無明無相,是不是?最後也捨了這個師父才是究竟?真正的佛在那裡?
 
答:被知的都要捨,不管是你的佛或是你的師父,因為你的師父或是你的佛都是被知的。真正的佛在能知這一邊,真正體會能知才是皈依。那被知的師父有沒有作用?當然有,被知的師父可以幫助你去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問二十九:皈依誰?是否也是十二因緣的定義?
答:皈依誰就是皈依能知,就是去體會本來面目,這是可以的。
 
問三十:是否和心所認同的師父才會有心學習的動機並對應呢?這是不是也是因緣開啟?
答:我們學習的時候是要有因緣的,而我們能夠聽到真正的佛法(正法)同時又聽到正好自己可以聽得懂的佛法,這個是要有機緣的,那麼這個機緣也不能勉強,來的時候它就來,像今天大家來這裡聽演講,顯示你們都有了機緣;其實只要你真心想要學的話,你就會有機緣。
 
問三十一:現在坊間流行很多特異功能人士替人醫病,像隔空開藥治病,每次數千元至百萬不等,這些人若標榜特異功能改變別人生老病死的業,他們是否也得標榜他們要特別有心意,他們的特異功能才有效的醫病呢?
 
答:特異功能是可以有醫病的功能,這些病之所以可以醫好,因為剛才我也提過,不只是特異功能,沒有特異功能也可治病。像美國有些牧師在電視上布道,來了一大堆人,大家祈禱,牧師手一揮,那些坐在輪椅上的人就能站起來,耳朵聾的人就聽得見,眼睛瞎的人就看得到,為什麼他能做到?就是因為身體有病的人大部份的原因是六入和名色之間銜接不好,用宗教的祈禱專注就可以讓這個地方銜接好,病就沒有了,所以並不是什麼特異功能,這是一個技巧。
 
問三十二:特異功能或現在流行坊間的醫學是否也是心理作用的一種醫療呢?
答:我認為是。
 
問三十三:若是醫生用心理作用就能有效解決心理疾病,那麼自己有病是否可以自己調整心就不用吃藥了?
 
答:是啊!自己好好修行,自己就把自己調理好了,把名色和六入之間銜接好,你就健康了。
 
問三十四:物質世界既是被知被幻化出來的,為何每個人幻化出來的世界都一樣,例如山河大地大家所看到的都一樣?
 
答:因為我們六根的構造性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樣的,所以幻化出來的世界大部份都一樣。
 
問三十五:老子之道如何解?與佛法是否相通?天之道與人之道是否有程度高低之不同?請解釋離幻即覺?何謂幻?如何辨識?如何覺?
 
答:是有相通之處,然而天之道與人之道當然是有程度高低之分。什麼是幻?被知就是幻,被你知道就是幻,所以非常容易辨識。如何覺?你能夠知道這是被知的就是覺,你看到被知的東西卻不知道它是被知的,那就是沒有覺。
 
問三十六:捕蠅草有沒有能知?
答:植物,我通常講它們有能知,但不像動物是固定在身體裡面,植物的心靈部份是游走的,不固定,通常我們沒有把它列入植物一類,而稱他們為花神、草神、樹神,獨立於植物之外。
 
問三十七:輪回如何證實存在?
答:你看見的生生死死就是輪回,起起滅滅就是輪回,像匯率股票漲漲跌跌也是輪回。
 
問三十八:誦經或辦法會能消業障的說法,請問梁教授的觀點如何?也是心意嗎?
答:跟心意有關,還有比心意更多的東西。
 
問三十九:專心修行成道與做一個積極生活追求專業精進的社會人士是否有沖突?
答:沒有沖突,可以完全一致。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要采用菩薩大乘的修行法。如果采用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就會有沖突。
 
問四十:請問若碰到佛緣未到的人,如何對待?
答:等待。
 
問四十一:所謂佛度有緣人,我先生及兒子佛緣未到,我要繼續等嗎?
答:對。這是不能勉強的,因為你要教他,他還沒准備好是沒有用的。要讓他准備好才行。
 
問四十二:我剛才沒聽清楚涅槃與十二因緣的關系,請再講一遍好嗎?
答:(大家哄堂大笑…)涅槃就是證入本明,把十二因緣都滅掉。
 
問四十三:人在臨終前的意識要如何處理?若臨終意識昏迷,潛意識是否可為自己做主?
答:不須要處理。因為他的意識是很清楚的,只是旁人以為不清楚,所以他意識昏迷時潛意識是否可以自己做主?沒有這個問題,他們自己很清楚。
 
問四十五:請問不能盤腿可以修定嗎?可現性嗎?
答:能。不須要盤腿的,因為真正修定不是肉體,是心。
 
問四十六:請教一下,反物質是什麼?
答:這是物理上的問題,它的性質跟現在的物質相反。像我們的物質,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反物質則電子帶正電,原子核帶負電,兩者相反。物質和反物質不可碰在一起,碰在一起就爆炸就放出能量,這個問題交給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不須要煩惱。
 
 
陳國鎮教授補充:
 
剛才有人問,在我的DM裡最後壹張,體悟生命永恆,佛性無限。是否可進一步解釋為什麼生命不是有限?那佛性又是什麼東西?請舉例說明佛性無限,好嗎?
 
答:生命與心靈起沖突,心生不滿,為什麼不滿?就是梁教授講的,因為是被知的東西。一旦是被知就有許多限制,所以就會繼續追求沒有限制的東西,那就是回到本明。回到本明已經沒有時空,沒有限制,所以就是永恆,永恆性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生命是永恆,這裡的生命其實已經不太能講,沒有辦法想象成一般的生命,在那個地方沒有任何的限制,所以它有無限的自由。既然有無限的自由度,就是無限的東西,就是梁教授講的回到本明,回到本明就是永恆,那才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Power的意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