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十二因緣


 2020/12/2    熱度:928    下載DOC文檔    

十二因緣

梁乃崇教授

(一)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十二因緣簡介

今天要講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緣覺乘」也就是「辟支佛乘」的修行方法。什麼是十二因緣呢?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生」,生了以後就有「老、病、死」。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總共有十二支,這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源頭是從「無明」開始,整個來說就是我們身和心的宇宙結構。我們從大家最容易了解的地方開始看,就是從「有」開始,你看「有」這個世界,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面對的這個世界,這裡就是「有」,然後接著出現「生」,然後「老、病、死」。當然「生」是很快樂的,但是「老、病、死」就讓我們不舒服了!回溯去看,則因為先有「取」了以後,才生出「有」的,因為「有」而生出「生」,以後才會生出「老、病、死」的。所以「老、病、死」是因為有了「生」才生出來的。,那為什麼會有「取」呢?因為先有「愛」,才會產生「取」,我們要先喜歡才會「取」,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這樣。

接著來看什麼叫「六入」?身體的結構就是六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就是接觸,「受」就是感受。嚴格來講,從六入以後包括「觸、受、愛、取」這一整段都是我們的身體。簡單來講,我們的眼睛就是六根(入)之一,有了這個眼根,你就會接觸到光線,也會接受這個光線,會對於所看的東西產生所謂的「愛」與「不愛」,這樣的心就會起來,起了這樣的心之後,如果是愛的話,就會「取」;不喜歡的,你就會「捨」。這一段十二因緣雖很簡略的講過,但這整個過程就是我們的身體。

再來由六入往上看「名色」、「識」和「行」。「名色」好像應該是「色、聲、香、味、觸、法」這類東西,怎麼會變成是生出「六入」呢?比如說我們的眼睛看的這個花(色塵),怎麼會來生出眼睛呢?次序好像倒過來了。其實「名色」這裡的「色」不是在「有」的這個世界,「有」的世界是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名色」的「色」,是在心靈裡面的,不是在外面這個「有」的世界。

心裡面的「色」存不存在呢?當然存在的。好比看這朵花,當眼睛閉起來時,你也可以想象出花的形象,這形象不是在外面的,它是心靈層次的,不在外面的世界。我們心靈裡面也有「色、聲、香、味、觸、法」。比如說我們做夢時,夢裡面也有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有,那個世界是在你的心靈裡頭的。「無明」→「行」→「識」→「名色」這一段是所謂的「心靈」;而「六入」→「觸」→「受」→「愛」→「取」這一段就是我們的肉體,「有」→「生」→「老、病、死」這一段則是我們的世界。

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這樣子的一個結構,這個結構一點都不奇怪,跟我們現在對身心結構的認知和了解是差不多的。但是,稍微不一樣的是「名色」這個東西的存在,科學界還沒有弄清楚。

今天我就從個人對身心結構的一些實際體驗開始講起。

※情是什麼?

這件事情是在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發生的,那個時候年紀還很輕,大學剛畢業,有些朋友他們都有很好的女朋友,而我沒有,也不會交女朋友。他們懂得談戀愛,我不懂。我就問朋友談戀愛是怎麼回事?有位朋友自認是高手,他就教我。可是他怎麼講,我就是聽不懂。

我們經過不斷地討論,互相了解以後,他發現了問題的症結,他說:「你太理性,什麼都用邏輯思維,『因為……所以……』、『因為……所以……』,這個樣子是不會懂感情的。」我聽了也很傷心,覺得怎麼搞的,自己那麼差,就是學不會、聽不懂。

第二天他告訴我他想到了,他說:「你不要想什麼事情都是『因為……所以……』的,好像『因為這個女孩子很好,很有學問、很漂亮、很聰明、很溫柔,所以才愛她』,真正的感情是沒有理由的,只要你講理由,那種感情都是騙人的,都是假的。」

他講到這裡,我還是聽不懂。後來他說:「真正的感情從什麼地方來呢?從直接的感受、感覺而來的,你不要在中間加任何的理由。」他認為講到這裡這已經是最後的一句話了,再聽不懂他就要放棄了!

那天聽了以後,我忽然間懂了,哦!原來從感覺生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愛。這樣我一聽,立刻就聽懂了。事後我檢討,我並不是沒有感覺,只是不知道這個關系而已,一旦經朋友點出來以後,我就懂了,而且比他更深入。朋友常說,有沒有真感情他看得出來。那個時候,市面上有些像「拿破侖的情書」等情書大全,他說這裡面有些是在講理由的,那就是假的;有些直接講感覺的,那個就是有真感情。這時我也會了,一看就知道,這些公開賣的情書有些是騙人的,像「拿破侖的情書」裡,拿破侖是有真感情的、他的情人約瑟芬是假感情的,因為她是講理由的。之後,我看人也看得很准,只要眼睛一瞄,就知道這兩個人是否有真感情。這是從他們的感覺來看,一看下去就知道,就算做了很多親熱的動作,都沒有用的,因為常常是假的。被他這麼一講之後,忽然間跟他一樣厲害了!

後來看到「十二因緣」,發現佛經上講的更是厲害。從「觸」生「受」的感覺是非常真實的,不是口頭上講的那種符號,那是沒有用的。但是那「受」往往停留不下來,由受生愛,當你有愛的時候會更往下走,男女朋友一交往很容就易往「取」、「有」這個方向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會有感覺的,生了「愛」以後,就生「取」,談戀愛接著就是結婚,往往到後來一開始的那種感覺反而不見了!要保持感覺很難的,一定就會往十二因緣走下去。一開始以為是朋友和我自己摸索出來的,現在發現佛法早就講清楚了,真是令人佩服!

這樣的說法在醫學上也有意義。因為現在我們都會把「愛」當作是心,但就「十二因緣」觀點來看,愛不是心,而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我們講這個東西就是「情緒」,這個「情緒」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跟身體的健康狀況是息息相關的。但是,現在的醫學常常把它當成是「心」,然後就會弄混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而無法了解。

※心靈的世界

剛才已經講過「名色」的特征了,接著來看「識」。「識」是佛法裡的第六識,「行」是第七識,「無明」是第八識。

十二因緣從「名色」以上到「無明」,才是心靈的層次,它可以脫離「六入」,自成一個世界。它可以不要「六入」以下的世界,還是存在的。它一脫離身體,不要這個肉體,就是一般人講的心靈,甚至於可以說那是我們的靈魂。在心理學上對它也有所了解,我們所指的「意識」就是這個,現在也知道還有潛意識,潛意識就在「行」這裡,或包含在「無明」這裡。

宗教界承認有靈魂,科學界還不承認有靈魂。從宗教界有靈魂的觀點來看,「無明」就是靈魂。「名色」到底是誰來看的呢?「六入」以下的六塵,當然就是「六入」來觀察它,而「名色」這邊不是由六根來觀察,那是誰在觀察呢?就是「識」在觀察。

比如說這裡有一枝筆,你把眼睛閉起來時,心裡面還是有這一枝筆的存在,那是誰在看呢?就是「識」在看。「識」的作用就是認知。十二因緣有一個特征,就是後面一個在看前面一個。「行」就只有「無明」才可以認知它。一般人能夠省察到的,就在「識」這個層次;科學家可以到「行」這個地方;唯有修行的人才可以到「無明」這裡。整個「十二因緣」的結構,你要脫離,就要破「無明」到「本明」才能解脫,在「本明」才可以看清楚「無明」。

所以,誰能夠看「無明」?就是要到「本明」才能夠看。你沒有到「本明」根本就看不到無明,不知道它是什麼。「本明」就是禅宗講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自性」、「佛性」等等都指這裡。只有到「本明」這個程度,才能夠看到「無明」。你自己在「無明」時,是看不到「無明」的,只能看清「行」。我的觀察是,科學家可以達到的水准是在「行」這個地方,「無明」還沒有到,所以不可能看到「無明」這裡。

有些宗教不一定是佛教,可以到達「無明」,可以看到「行」這裡,當他觀察到「行」時,就超過科學家了。能夠突破「無明」的,大概是只有佛。廣義來講,當然不只是佛,有的名稱不叫佛法,但是程度跟佛法一樣時,還是有機會做到的,如果能突破無明,那就是解脫了!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哪裡呢?都是生活在「六入」以下的世界(身體感官、世界現象)這裡,許多人甚至對於自己的情緒、感受,都還搞不清楚,搞清楚就是在修身了。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修法,像是練氣功,就是要在身根這裡入手的。

※佛法與十二因緣

接下來,講一下佛法跟「十二因緣」的關系,我們要持咒、觀想是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有用?比如說我們觀想跟本尊觀音菩薩一樣,這個觀想是在做什麼?這就是在改造「名色」。你把名色改造成比較光明、幸福,你的命就會比較光明、幸福,甚至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起變化。所以密宗要我們做「觀想」,就是在修這個部份。有的人也有很多奇異經驗,他也曉得不是用肉眼看,其實他是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他就是看到「名色」世界的東西。李嗣涔教授提到有些大陸人士有特異功能,特異功能就是把「名色」觀到和當前這個世界合一時就成功了,就是這樣而已。你看這枝筆,外面的筆跟心裡面的筆是相應的,如果你能夠觀到合一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就會產生變化。所謂的特異功能就是在做「名色」這個地方跟「有」這個地方的關系,如果有很多人會的話,就不稀奇,只有少數人會時,就變成特異功能。所有這些事情,都不會脫離十二因緣的結構,修行要順利一點,不要那麼苦惱,最簡單就是改造「名色」。如果一開始我們就能明了這點,那麼一路修行下去就不會太困難了。

這樣子的修行就一路改造下去,問題比較容易辦。那麼大家可能會想,到「六入」這裡,我已經修好就沒有問題了,不是喔!這時候才開始要修行。

如果你沒有到「名色」這個地方,你就想要修,是可以修啊!需要有老師帶領。你很努力的改造「六入」,雖然還沒有到「名色」,還是可以修,只要有老師帶領,那你還是可以做。因為一般人的水准是在「身體感官」這個地方,改造這個地方是可以做的,如果說這個人的水准還沒有到這個程度,他就還沒有辦法做。一般人的水准差不多是在「身體感官」這個地方,只有少數人連這裡的程度都沒有,這是我們可以了解的。

所以,整個修行要怎麼修呢?眾生的自然反應是從「六入」一直下來,在「生、老、病、死」這裡打滾輪回。修行就是要從「六入」這裡逆溯回去,到「名色」這個地方,改造「名色」以下的世界就容易了。這是「十二因緣」所告訴我們的事情。

一般人所謂的「靈魂出竅」是什麼?就是「六入」以上的部分和以下的部分分開了。這六入以下就好像是汽車,靈魂出竅就像駕駛離開了這部汽車。對這樣的說法如果承認、接受了,許多奇奇怪怪、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會因此變得很簡單,問題就會不見了!所以「十二因緣」是可以幫助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心跟宇宙互相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了解,讓我們面對身心與世界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不會迷惑。

當然對於修行來講,「十二因緣」也很有用。我們常常會把問題弄錯了,比如說把「六入」這邊的問題,當作是「心靈」的問題來處理,那是解決不了的,只會把問題愈弄愈亂。如果否定「名色」,認為不應該有這個東西,那麼你就會對於身邊發生的許多事情無法理解。

這裡再講一下「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什麼?就是腦神經,整個神經系統,就是「意根」。科學家常常會把腦神經跟心靈混在一起,認為腦神經就是心靈,心靈就是腦神經,這樣混在一起,就會有很多事情不能解釋。比如說:靈魂出竅啦、閉著眼睛為什麼又看到東西啦、心中為什麼會有形象啦,這些都會變得不能解釋、會覺得很奇怪。但是,如果你曉得這兩者是分開的,明白大腦神經是「意根」,並不是「名色」和「識、行、無明」,很多事情就會變得簡單、不復雜了!

很多看來復雜的事情,是因為沒有把它弄正確,如果把它弄正確了,它本身還是滿簡單的,而我們必須要承認有「心靈」的存在。整個科學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不承認「心靈」,當然這個狀況是會改變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變的。佛法對這一部份有它的理解,但是科學目前的認知都是這個樣子,不見得相合。但是,科學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它是會改變的,並不會永遠堅持,如果以後有更好的、更對的事情,科學還是會接受的。所以科學是一個在演變的真理,而不是絕對的真理,這是它的優點。

今天「十二因緣」就介紹到這裡。大家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

問:怎麼樣子往後退?

答:往後退的辦法,就是一種反省、試著問自己。禅宗裡面就有問:「誰在念佛?」當我們知道自己有認知的時候,你就要問:「誰在認知?」這樣一直反問:「是誰在認知?誰在思想?」這樣子的問,就是往後退。

往後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我的心還是看著它的往後退;另外一種辦法更好,我就直接反過來往後看,這就叫做「回頭是岸」。第一種,我們一直都是往外看這個世界,如果你能夠退後看我們的身體,然後看著我們的心,一直這樣往後退,你可以愈來愈深地往後看,這樣退是很慢的,要做很久。如果哪一天你學會了,你知道不再逐漸往後退了,當下那個心直接就是看著「本明」的方向,像劍一樣地快,這樣一回頭,「唰」地像劍一樣地快!

我這樣講很簡單,但是你會覺得很困難,不懂得怎麼轉啊!你會覺得很困難,所以我有一本圓覺之友的小冊子「回頭是岸」,就是在講這件事情;還有一本是「攝心內證的方向」,你的心本來是向外馳求的,要改成攝心內證,這個就是我要講的「攝心內證的方向」,我現在講的也是禅宗所要講的事情。

問:怎麼回頭?

答:你看,我們一講事情的時候,都是注意什麼東西呢?都是注意被你看到、知道、掌握的,是不是?而這些可以被你掌握的,是不是都是「具相」的東西?所以,佛法就告訴你這些「相」都是虛假的,你不要去抓它。你要去注意什麼呢?去注意是誰在抓它。譬如說這枝筆,你不要去注意這枝筆,而是注意你的手,是手在抓這枝筆啊!就像這樣,你的心要反過來注意。像【金剛經】講的,菩薩若有「相」就不是菩薩了。為什麼呢?因為你一有相,就是向外馳求,現在不要這個樣子了,要把心掉頭回來。比如說你現在是在聽我講話,你要注意什麼呢?要注意你的什麼部份在聽我講話,你要去找,朝這個方向去找,就是回頭。

--------------------------------------------------------------------------------

(二)

[續前]

科學家、哲學家比較有深度,他們會把一般人所想的那些事情,也就是認知的部份,加以檢討。他們能夠檢討我們的思想、檢討我們的認知,他們能夠檢討這一部份,他一定要在「行」這裡。如果他的境界不在「行」這裡,就沒有辦法檢討到「識」的部分,因為他會看不見它的。所以科學家們是在「行」這個地方。但是科學家們也碰到了一個問題,「行」就是第七識,也就是所謂的抽象的思考,像「時間」就在這裡。目前的科學家對於「時間」還是搞不清楚。這也就是第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上,我講「時間」的原因。因為他們對「時間」看不清楚,要把「時間」看清楚,至少要在「無明」這裡。因此我就知道他們的程度就在「行」這裡。當我把「時間」一看清楚以後,科學裡面很多困難的、不易解的事情就輕松解掉了。如果沒有看清楚,要解這些問題就很難。當然,科學家是會進步的,或許哪一天也會進步到看清楚,這應該是有機會的。

問:觀想完了以後,最後到哪裡?

答:觀想完了以後,要全部都化空,化空最後就是要到「本明」這裡。

問: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什麼?

答:五蘊的「色」指是六塵這邊的色;「受」是觸;「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這裡的「識」是第八識,不是第六識。

※學佛的因緣

問:請問老師修密的因緣和學佛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

答:我先講我學佛的心路歷程:最早我不信佛,不但不信佛,也不信任何的宗教。科學第一,科學才是真理。什麼神不神的—-我覺得那些都是騙人的把戲。當然那個時候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佛?把佛也當成是跟神差不多的。我只相信科學,對科學非常地崇拜。我自己是學物理的,不是因為我學它只好相信它,而是我覺得物理是真理,才去學它的。但是後來發現科學不是真理;也不能講不是真理,而是認為科學的真理是有條件的。同時也發現宗教跟科學是相等的。怎麼會發現的呢?因為那個時候,有些朋友是基督徒,就勸我信上帝,我當然是不相信他們,可是跟他們討論了以後,我就警覺到科學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我是用科學的方式來否定上帝,我不相信祂,所以就用科學的方式來否定它。否定它以後,發現科學也逃不了「假設」的問題。

所有科學的定律、測量、實驗的結果,沒有一樣不是用了「假設」,它一定要有「假設」,如果沒有「假設」,科學的定律就不存在、它的測量就沒有結果。那也就是科學要去相信一個不能證明是真的東西。要去相信一個不能證明是真,卻又要接受它的東西,前面的假設不能證明,又非得接受,這個就是科學的處境。大家不要認為是只有一個或兩個假設,科學裡的假設是數不清的。

當我曉得科學有這樣的問題時,我警覺到我所接觸的基督教,如果基督徒的上帝就是他們的假設部份,那他們有什麼不對呢?科學不也是在接受假設嗎?他們接受上帝的假設,你憑什麼說他不對。所以當我懂到這樣子的時候,我就沒有辦法用科學來反對宗教,我覺得理虧、站不住了,那個時候我就接受可以有宗教。不過,我還是沒有辦法接受基督教、天主教。雖然我也很努力地說:好,我去相信、去接受「有上帝」這樣的假設!當我這樣子做的時候,這個上帝對我一點作用都沒有,因為那個是我假設的,我實在沒有辦法去接受。

那個時候,我也沒有去接觸到真正的佛教,聽到的也是不怎麼高明。我也知道有法師啊,但是也沒有去請教他們,當時因緣還沒有具足,但是已經准備去接受佛教,因為基督教、天主教已經試過了,沒有辦法,剩下佛教還沒有試。所以到後來就有機會接觸了佛教。當時我接觸到禅宗,其實是一本書,離現在很久了,是民國57年商務書局出版的。那本書叫做「禅學的黃金時代」,作者是吳經熊,他是天主教徒,是用英文寫的,他的學生吳怡把它翻成中文。這本書當時還滿風行的,我就買回來看,看了很歡喜,裡面講了很多禅宗的公案,就是怎麼看怎麼歡喜,看一遍就歡喜一遍,後來看了七、八遍,每看一遍就歡喜一遍,可是這些公案,我一個也不懂,是不是我有毛病啊?這個時候我就警覺到,這個裡面一定有不可知的東西在裡頭。至於真有體會則是在我遇到了我的師父華藏上師以後的事了!

我與華藏上師的因緣是:因為當時已經開始學佛了,在清華大學認識一些學佛的教授,其中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他的師父三天後就要來新竹,問我要不要去皈依。我問:「你的師父叫什麼?」他說:「『阿阇黎』就是上師」。我還是搞不懂,根本都沒有聽過。他就跟我解釋是密宗。喔!密宗,我心裡想,密宗這個東西怎麼可以學啊!因為那個時候看武俠小說,裡面會寫到密宗、法王、大手印什麼的,他們多半很壞,專門搞一些壞事,在武俠小說裡都這樣寫。所以我就覺得不太好,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絕他,只好說去見見面可以啦!意思是想要推掉。可是,當天晚上,我就夢見上師來看我,我還入定給他看,請他檢查看看,上師還在夢裡跟我說:「嗯!比我想象的還好。」就這麼一驚,就醒了。聽到鐘敲了兩下,知道是半夜兩點鐘,就睡不著覺了。第二天一大早,同事還沒有醒,我就敲他的門,把他給叫起來,請他把師父的照片拿來給我看一看,當他把照片拿來一看,「唉呀!完全一樣。」我的心防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上師一來,我就跟他學了。

跟上師學了以後沒多久,我就懂了《金剛經》裡面,六祖懂得的那句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懂了之後對於佛法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在說什麼呢?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需要假設,就可以生出心來了!不需要上帝,也不像科學需要假設,它不需要,這樣子生出心來的心才對,才是我要追求的。我覺得太好了,把我所有的問題全部一掃而空。原來佛法是這麼個樣子的,超越了科學,也超越了其它有假設的宗教。

當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要真正懂不容易。要真懂的話,要做到破「無明」,如果沒有破「無明」,你就是住在「無明」這裡生出來的心,對不對?「無明」以下的東西就一個一個生出來的,就是住在「無明」這裡生出來的。你能夠破「無明」,才能夠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也就是為什麼六祖惠能,當他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說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他才真正的懂得了禅宗的道理。我學佛的歷程就是這樣的,我相信任何修行人,都是這樣的歷程。

問:學佛了以後,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像原來的他了。我們為什麼要修行?

答:我們為什麼要修行?也就是眾生為什麼要修行?我的看法是:我們的生命就是為了來修行的。這裡有眾生、有六道輪回、有森羅萬象的宇宙,我們人生是做什麼呢?難道沒有目的嗎?如果我們承認生命是有輪回的,一生一生這樣子過的,現在有這一生,以後還有,我們一直重復地這樣子過,難道沒有目的嗎?我們是有目的的。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來修行成道,才有這個世界、才有眾生、才有輪回。所以沒有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辦法來修行的。沒有輪回、沒有眾生、沒有這個人生,我們也沒有辦法修行。所以我們有這個人生、有輪回、有世界,就是為了修行的。

現在你的問題、你的假設是:我本來很好,那也就是說我做眾生、我在這個「生、老、病、死」輪回很好,對於這個「生、老、病、死」很滿意,不願意改變。但是,事實上我們對「生、老、病、死」不會滿意的,一定不會滿意的。現在滿意也只是暫時的,人遲早會老、會病、會死,所有的事情遲早會起變化的。不只是人會「生、老、病、死」,連這個世界都會毀滅的。當然,我們沒有講到整個世界大劫一來、整個世界毀掉的樣子,還沒有看到。至少我們知道很多國家也是起起落落,有戰爭等等問題。這就表示它會壞,它會起變化的。起變化可以包含兩個方向,一個是變好,富麗堂皇很莊嚴;一個是變壞、毀了。兩種都是變化,凡是會變化的,你都會不滿意的,你遲早會不滿意的。會滿意,那個滿意也只是暫時的。你稍微深遠一點來看,你會覺得不滿意。

至於學佛了以後,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個狀況是他發現了一個新的情形,跟他原有的況狀截然不同,他覺得原來的狀況是熟悉的,而新的狀況是不熟悉的。事實上,他更應該警覺為什麼會有新的狀況,是不是?說不定那個新的狀況才是他所原有的,而他認為是原有的那個反而是新的。

我相信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生命可以一直地輪回,一生一生地這樣子過,絕對是有目的的。如果是沒有目的,那我們是在做什麼?同樣的吃飯,吃一輩子的飯還不夠,還要再吃下一輩子嗎?這樣子地吃吃吃,吃下去,我們的目的是在制造糞便嗎?難道我們的目的是在制造糞便?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目的的。能夠發現、體驗到這個目的的人,就是菩薩。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眾生就是眾生了,當眾生一體會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是菩薩了。這個目的會給他一個動力,那個動力就是願力,「無始清淨願力」就會在他的身上發生。這樣子的力量是會推動這個世界趨近真、善、美。讓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善、美。

問:老師的那個夢是不是「名色」?

答:我自己的那個夢,其實就是在「名色」世界。在「名色」世界裡面,它有它的訊息在流通的。比如說,我那個同事跟我講了以後,他等於是把我心中的「名色」和我師父心中的「名色」中間連起來了,所以中間等於是有一個管道。「名色」是一個世界,互相間會有管道,你的「名色」跟我的「名色」互相之間可以交通的。還有像西方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也是在「名色」這裡的。

我記得有人問我,用天文學的方法,有沒有辦法找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是用太空船、望眼鏡之類的可不可以找到,那是找不到的。因為科學的世界是「六入」以下的世界,找不到的,因為科學工具不在「名色」這個地方啊!那麼,這個地方誰可以找它呢?要由「識」來找、來看它。科學在「名色」這方面沒有下什麼功夫,但在「取、有」這一層次、這個中間,下的功夫很多。比如說,科學在我們的眼睛裝上一個望眼鏡,你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了。在這個地方接了一個儀器,等於改造了你的「六入」,改造了你的眼根。顯微鏡也是一樣,改造得比較多的是眼睛,然後是耳朵。還有鼻、舌、身等,不過這樣的儀器很少。電腦是「意根」的延續,所以你在「六入」這個地方一加裝了東西以後,這個世界就起變化了。

一般所認為的「死」,就是從六入以下都壞掉,就是報廢了、不能用了,因此「名色」以上這一部份就脫離了,它又去再找一個身體,就好像我們又去找一個新的汽車來開一樣,這個就是輪回。

問:講到因果,「果」的好壞是不是從我們的「無明」來的?

答:對了!是這樣子。從「無明」以下都可以講因果關系。但是「本明」這個地方就超出了「因果」,所以「本明」這裡是「非因非果」。

比如說:我們下一生要找到好的身體,其實不要下一生,這一生就可以找到好的身體。只要把「名色」這個地方改造,你這一生就可以改好,不需要等到下一生。當然下一生也可以。事實上,我們要有福報的話,就要多做善事。其實多做善事就是在種什麼?就是在改造「名色」。所以這一部份你能夠改造好,你下一生就會有一個好的「名色」。有了好的「名色」,就能找到一個好的身體。那個身體長出來,就是按照你的「名色」來長,你是什麼樣子的「名色」,就會長出那樣子的身體。所以,你如果想要下一輩子的命運好、有福報,就要讓你整個變好,你變好了,當然「名色」就變好了。那以下它長的時候,是一個一個接過來的,照這個藍圖長的。嚴格來講,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了人,上帝是按照什麼藍圖呢?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的,聖經裡面有這樣子的說法。而依佛教的說法,就是按照「名色」來造的。

問:請問持咒也是從「名色」切入嗎?

答:持咒也是從這裡,「名」是念名號啊!念咒語都可以。

問:是不是在覺與不覺,超越到更上層,如果「覺」了,到了「本明」,為什麼辟支佛不是佛呢?

答:依「十二因緣」修的話,到「本明」這個地方,其實是有程度差別的。覺了以後,即覺了「本明」,「本明」會有什麼程度差別呢?會有覺了「自性」,還有覺了「法性」的不同。辟支佛和羅漢所「覺」的「覺性」,就是到「自性」這裡;如果要到佛,那就要「法性」也要覺,這個很難。一定先要做到「自性」這一步以後,才有機會做到「法性」這裡。因為這個「本明」裡面其實很深的、有程度的。「本明」我們只講「本明」很簡單、「覺性」只講有覺性,很簡單;其實不簡單。我們「自性」這邊都還沒有搞清楚,就講到「法性」這裡,超過太多了。

問:被教懂了而不修,可以嗎?

答:這個問題是在問:是不是道理懂了,不需要修也可以成道?這不可能的,一定要實修親證。懂是什麼意思?你懂是在哪個層次,你就覺得懂了?你還是在「識」這個層次,你就覺得懂了?還是在「識」這個層次,你懂了?光是一個懂,就不簡單。一般人講「懂了」,只是懂。當然有的人一懂了,就到「本明」這個層次,他就修成了;但是你還在「識」這個層次,那就還沒修成。光是一個懂,就不簡單,我們是一定要實際去修的。從大家讀書的經驗就知道,課本裡面講的事情,跟你實際去做之後你所懂得,會不一樣,不但不一樣,有時候還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去實踐。佛法是一個要去實踐的學問,如果不去實踐,佛就會說這是戲論,沒有意義的。

問:如果老實念佛,沒有經過反省,也能成道嗎?

答:如果老實念佛,而沒有經過反省,是不會成道的。修行就是要懂,一直懂到破「無明」,這樣子才是成功的。如果只是念佛、只是口念,心沒有念,沒有反省、了解,沒有檢討時,就不是真正的念佛。真正念佛的話,就是把佛性顯現。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就是在真正地老實念佛,那是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沒有一個佛號。都攝六根也就是六入這裡不起作用,六入的作用停掉。「淨念相繼」要透過「行、識」這裡,到了「本明」才是「淨念相繼」。所以念佛,要念到本明一現、自性一現、法性一現、佛性一現,這才叫做「念佛」;而不是念佛的名字、聲音,那個是「聲聞乘」啦。即使是觀想出來了,還只是到「名色」這裡,從定義上就沒有到。

問:請問有沒有簡單的法門?

答:簡單的法門,就是「攝心內證」。我們先來做一個最簡單的法門,現在來問大家一件事情:你家的房子,是不是你?不是。你家的房子,當然是「你的」房子,但就不是你啊!你的汽車,就是你的汽車,也不是你啊!你的衣服,當然是你的,還是不會是你啊!它是你的衣服,但不是你。

我再問:我的身體會不會是我啊?也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那麼,我在哪裡?沒有了,是不是?沒有了,那我存不存在?存在啊!「我」一定有啊!不然怎麼存在「我的身體」?這個身體只是是我的身體,我存在,但是我是空的,這樣就可以進入到「本明」這裡。當然當我講我的身體時,只講到「六入」這裡,講我的思想,就到了「行、識」這裡,就這樣一步一步地退掉。

大家在想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有立場?一定有吧!我們常常指責別人「啊!你預設立場,不跟你講了!」那麼,立場這個東西在哪裡?立場就是在「無明」。當然立場還有很多層次,但是最深的就是在「無明」這裡。當你知道你的立場是什麼時,其實你已經了解了「無明」,所以你只要把你的立場退掉,這是「我的立場」;不是「我」,那就進去了。我們一定有立場,立場非常復雜而且多得不得了,你至少會有人的立場,不會是狗的立場,是不是?有非常多的立場,而這些立場都是沒有什麼道理的。當你認定了那個立場時,你根本沒有選擇權就接受了。所以,立場這個部份是沒有思維的。但是,在「行、識」這裡是有思維;而「無明」這裡是沒有思維的。

所以立場就是在「無明」這裡,而且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立場,這也就是「無明」的特質,你有了它,還不曉得,這是思維所不及,思維達不到這裡的,它是在思維的背後,這個就是「無明」。當我們一選擇了某一個立場以後,就會長出一大推的理由。所以「立場」就像種子一樣自己會長出來,這也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叫做「種子識」,是自己會長的。

問:「行」是指什麼?

答:「行」裡面最深的是「時間」,如果「時間」能夠突破,這一關也就突破了!所以「行」就是時間,這個時間是停不住的,一直進行下去,沒有人能夠停得住的。當你一感覺到「時間」,其實就是有「行」在這裡了。你心裡面有「時間」,就是有「行」。

問:什麼是超越時空?

答:超越時空就是破了「行」,空間和時間的觀念都在「行」這裡。超越時空就是已經突破了「行」,還要把你心中時空的立場拿掉。

問:阿賴耶識是否脫離立場了?

答:還沒有脫離。「無明」這個地方其實還是滿深的,裡面還有很多東西的。比如說:你在「無明」那裡修行的時候,是不是還有一個修行人的立場在裡頭、還有修行要成道的心,那都是立場啊!

問:把時間看清楚了,修行程度在哪裡?

答:這是把「行」看清楚了,是在「無明」這裡,這是用來做一個敘述,敘述把「行」看清楚了。你感覺到有時間,就是在「行」這裡;還有我們會抽象思考、會邏輯、推理,也是在「行」這裡。我認為現在的數學,其實呈現的是「行」的結構,所以這個「行」是很復雜的。

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是在「行」的較外處,因為他也不了解時間嘛!

答:對,他要破「行」至少要到「無明」這裡。

問:感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是「空性」嗎?

答:對的,那個是「空性」。空性還有深度,還要再深下去。不錯喔!能夠到這裡,已經不簡單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