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法華經》窮子喻,大富長者之子幼時,捨父逃逝久住他國。後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其家大富財寶無量,無人繼承。五十年後,父子偶遇。父見子便識,遣傍人急追將還。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於使者執之強牽將還之際,惶怖悶絕躄地。經其父循循善誘,方漸除下劣之心,成就大志,自鄙先心。父子相認,窮子驟然富貴。 佛出現於此世間,亦如大富長者,循循善誘,令其窮子(眾生)整體接納其所有之富麗輝煌(成佛)。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並非只想讓眾生追求人天福報,或是止於聲聞、緣覺之化城,而是為了一切眾生成佛。是故,吾人不能志意下劣,得少為足,應敢於當下承擔,立志成佛。 要成佛,須發菩提心。是否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區別所在。菩提心是成佛種子。故大乘佛法,尤其贊歎菩提心之功德,此贊歎窮劫難盡。 《華嚴經》有一《初發心功德品》,以種種比喻,贊歎初發菩提心之功德。譬如一人,以幢幡、音樂、服飾、臥具等一切供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歷時一劫。而後,勸勉眾生持戒、修善、修定,最終得四禅八定,乃至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僅東方阿僧祇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皆如此勸勉、傳授。此人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這無量無邊功德,與菩薩初發菩提心之功德相比,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億不及其一,算分、數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財童子參彌伽長者時,說:吾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此,如何修菩薩道,行菩薩行,滿足普賢行願?彌伽長者聽後,馬上下座頂禮善財童子,散種種七寶、鮮花供養善財童子,並贊歎: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發三藐三菩提心,稀有難得!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不斷一切佛種! 所以我們要修大乘佛法,得種種利益,首先要發菩提心。不具菩提心,修一切法,悉為魔業。大乘行者,宜於此矚意。 對淨土宗而言,“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語)。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即是踐履菩提心,即是在修大乘行法,即能獲得往生成佛度眾生之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