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 二、贊佛之歌——世間淨眼品


 2020/12/23    熱度:1014    下載DOC文檔    

二、贊佛之歌——世間淨眼品

天兵與阿修羅之戰

大弋壁沙漠之綠洲都市——和田(於阗),有一出家不久之沙漠,其名為般若彌伽薄(以下略稱「般若」)。般若頗能嚴守戒律,且時時讀誦《華嚴經》。據稱於於阗藏有不少經藏,如《華嚴經》之原本,若非至於阗則無法獲得。

般若亦於於阗之一寺內所藏經藏中獲得《華嚴經》,且於讀誦頗有心得。《華嚴經》經文冗長,自始至終詳細讀誦,亦煞費周折。般若費時多年,一心讀誦,常感靈驗事跡。

一日,有不明之異形者二人,出現於般若面前,合掌、禮拜後,於般若之前就坐。般若直覺此二人並非人類,訝異地尋問來自何處,二異形者以手指天,答道:「我兩本居天上,欲帶法師至寂靜之天界。」

稍事停頓後,又道:「事實乃天帝遣我兩前來迎接法師。」

因事出突然,且不可思議,因此,般若甚感驚怖,忘然自失。時,聞空中有聲音道:「不必恐怖,請閉上雙眼。」

般若不自由主地如言閉上睛眼。

一會兒工夫,般若已被帶至天上。但見宮殿華麗、樓閣連立,天帝端坐於寶座上。

天帝見般若至,隨即趨前跪下,說道:「今,天眾與阿羅戰門,卻屢敗於阿修羅,故想請法師誦讀《華嚴經》,引導天兵,以法力打敗阿修羅。」

於是,般若乘天車,手持天之幢幡,心中默念華嚴經典,天兵等皆勇猛地向強敵進攻。阿修羅眾見此情況,皆退散而去。

天眾見阿修羅敗退,大喜。對般若道:「此皆汝之功勞,為表示謝意,若有所需請直言無妨。」

般若道:「我並不需他物,僅想要『無上之覺悟』。」

天眾道:「汝之所言,非吾等薄力能及,有何吾等能達到之需求?」

般若仍言,除「無上之覺悟。」外,並列所求。

不久,般若自天上返回人間之於阗國。所穿之衣服,因染有開上之香,故散發出馥郁之香氣。直至般若死亡,其香氣仍未消失。

般若自天上返歸人間後,經過數年,與佛同樣,右脅而臥,無疾而終,臨終時曾言:「我將轉生於清淨之佛國土。」

永昌元年(公元六八九年)二月四日,於阗國三藏法師因陀羅波若至長安,止於魏國東寺。時魏國東寺有華嚴宗之大成者賢者大師法藏,三藏法師向法藏提及般若至天上之事,此為距今三十五年前實際發生於於阗之事跡。(《華嚴經傳記》)

上述之中,天之兵眾與阿修羅戰門,因讀誦《華嚴經》而擊退阿修羅之事,即顯不《華嚴經》有擊敗惡魔之力。此雖為於阗國所發之事件,由此可獲知《華嚴經》與於阗國並系之密切。

此外,在韓國,有關《華嚴》之文獻(高麗均如之《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法界圖圓通記》、《法界圖記業髓錄》)中,有五重之海印三昧,此皆為帝釋天與阿修羅戰門之說。發生於於阗國之天兵眾與阿修羅對戰之事,系住於中國長安之法藏所傳述;五重之海印所說帝釋天與阿修羅對戰之事,系華嚴宗第二組智俨所說,而流傳於朝鮮半島。有關天帝與阿修羅相诤之事,亦載於《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然卻未言及五重海印之事。此實為不可思議之事。

雜華莊飾

六十《華嚴經》為三十四品所成,第一品為〈世間淨眼品〉。即敘述以淨眼普照世間之佛陀出現於世,即於摩竭陀國尼連禅河畔,佛陀成道處之聚會。

經文首先描述佛成道之處——寂滅道場之大地、菩薩樹、佛座等情況。

其地金剛,具足嚴淨。眾寶雜華,以為莊飾;上妙寶輪,圓滿清淨;無量妙色,種種莊嚴,猶如大海……

誠為絢爛世界之描寫。此外,「以雜華為莊飾」即華嚴之意。華嚴之梵語Gamdavyuha,漢譯為「雜華嚴飾」。據日照三藏雲:vyuha即西國所用以供養之佛具。其形狀有六重,下寬廣,上窄狹,飾以華寶,一一重內皆安置佛像。(《探玄記》卷一以雜華莊飾,即華嚴之意。所謂雜華,即一切花之意。不論艷麗如牡丹,或令人憐愛之野菊等,皆屬雜華。即以一世花飾佛陀覺悟之道場。

此道場,不僅以眾寶、雜華莊嚴,且有無盡如雨般紛紛而下,更有光明遍照一切處。佛座背後之菩提樹,亦放出毫光普照十方世界。其樹桿為清淨之琉璃(青玉)所成,一切樹枝、樹葉、花等皆由寶石嚴飾。佛所坐之師子座,廣如大海,以寶華莊嚴,亦散放著光明。

於阗國般若於天上所見之宮殿樓閣,相信定與此經文中所述之莊嚴世界全然相同。即由寶華、寶輪、妙色、幢、香鬘、寶網、雨寶、華樹、佛力、奇特等十種之嚴淨裝飾而成。不論天上界之莊嚴,或地上界之莊嚴,實際上僅為一種。

其國土之地下,以風輪、香海、蓮華等裝飾;地上則以妙寶、光明、香河、樹網等裝飾。昔時之綠洲都市於阗,自河中可出產寶石,綠洲之樹木蒼翠,為旅人眼睛休憩之所。又出產寶石之香河中,時時可見太陽光燦然發亮。於阗之國土,或者的確如經文中所述之情況。

開淨眼

佛於上述極其莊嚴之寂滅道場菩提樹下開悟。菩提樹之樹桿,由清淨之琉璃(青玉)所成,樹枝由妙寶所成,樹葉如雲般垂下,果實為摩尼寶珠,自樹上放出亮光,普照十萬世界。

佛今坐於師子座。佛為人中之師子,不論坐於林中,或坐於地面上,其寶座皆稱師子座。佛坐此寶座,毫無所畏,如師子吼般宣示教法。

「不可思議之師之座,猶如大海」,此師子座之不可思議,即能包含一切人類及十萬一切諸佛,

佛於此師子座成等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聲響遍十方世界;其智慧遍於虛空,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智慧之光普照暗夜,充滿著無限光明;大開方便門,普化一切眾生

淨眼之明珠

佛之四周,此時有菩薩、金剛力士、龍神、地神、樹神、藥草神、谷神、河神、海神、火神、風神、虛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晝神、阿修羅神等天地諸神,及夜摩天王等世界諸王聚集一處。時,眾皆交相贊佛,吟唱贊歌。

首先,有善光海大自在天王贊道:

佛難思議無倫匹,相好光明照十方;

大聖世尊正教道,猶如淨眼觀明珠。

天王之贊歌相續不斷,現僅舉其中較重要者列於後。首先,淨智天王之贊歌:

眾生愚凝瞽心目,無限輪回生死中;

如來導以清淨道,開示無上最勝門。

眾生因愚凝之故,心眼被蒙蔽,而至於輪回中轉生不已;佛對此類眾生,特開示清淨之道。

日月天子之贊歌:

凝冥眾生盲無目,為斯苦類開淨眼;

為彼示現智慧燈,得見如來清淨身。

如前項所述贊歌,佛為迷盲愚凝之眾生開淨眼,令其能見如來之清淨身。本品名為〈世間淨眼品〉,乃佛為普照世間而以淨眼示之。

自古以來,有「眼如鏡」之說,若見其眼,即能知其人品,故目光清澈頗為重要。此處所謂之淨眼,即指普照世間,救度眾生迷盲之佛。若不以宗教之意義言,即目光清淨者,其心亦清淨;相反地,心地清淨者,其目光自亦清淨。於阗國般若之眼能見來自天上二位使者,足見般若之眼確為淨眼無疑。

法雨之雨

其次為月天子之贊歌:

大慈悲雲靡不覆,佛身難思等眾生;

普雨法雨潤一切,是佛第一上方便。

佛身之應現與眾生之數相等,因此,不論對何等眾生,佛皆能為之應現。佛身非眾生之眼直接能見,但不論於何處,凡眾生所在之處,佛皆能應現。此與觀音菩薩之應現三十三身完全相同。

何謂法雨?即喻佛之教法如雨。雨,能滋潤眾生及大地,能令草木生長;佛之教法亦然,為利益眾生之法雨。普降法雨,滋潤一切眾生,乃佛之最上方便。「法雨」之名詞,中國亦用來作為寺院之名稱,如觀音菩薩之道場普陀山,有法雨寺。

其次,持國乾闼婆王之贊歌:

眾生無量憂苦海,佛能除滅悉無余;

佛以大慈多方便,能開眾生清淨眼。

所謂乾闼,為gandharva之音譯,佛教天龍八部眾之一,即侍於帝釋天側,司奏音樂之樂人。此王亦說佛為眾生開清淨眼。

接著金剛眼照力士之贊歌:

如來大聖自在力,充滿一切諸法界;

法身示現無涯際,悉現一切眾生前。

佛之自在力充滿於法界,法界更遍於無限世界,且示現於一切眾生面前。在〈世間淨眼品〉中,相續不斷之贊歌,至普賢菩薩始結束。金剛眼照力士之贊歌終了時,普賢菩薩環視位於佛四周之菩薩、天地諸神、諸天等一切大眾,然後詠唱贊歌。其贊歌之內容謂,清淨之佛國土,聚滿清淨之大眾。所有國內之佛弟子,常可聽聞微妙之佛法,瞻仰師子座上之佛陀。佛坐於師子座上,更遍於一切處,以無限方便,示現菩薩行。並以法性之眼,普視世間;佛身亦充滿十方法界。能護十方諸國土,能除一切災厄難;現自在之身,以清淨音聲說諸菩薩行。見永劫之時於瞬間,觀變化之世相為真實法性。佛法虛空,清淨無執;化現於世,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一音聲,盡一切地;一一教法,亦悉無余。

普賢菩薩贊歎後,從裝飾師子座之妙華、摩尼、寶輪、樓觀等諸莊嚴具中出現海慧超越菩薩等無數諸大菩薩,皆設諸供養。

時,有一切海慧自在智明王菩薩以偈言供養。當此菩薩之贊歎結束後,蓮華藏世界發生震動。此震動乃佛說法前之瑞相。以之令惡魔怖畏,令聽法大眾心安,並為眾多眾生示知說法場所。

於〈世間淨眼品〉中,乃淨眼之出現,即佛出現後,諸菩薩及大眾歡喜相迎,並贊歎佛之偉大德行。

佛未出世時,一切眾生無所依怙;皆如眾盲,於暗夜中行步。佛绐出現,如現淨眼,故本品名為〈世間淨眼品〉。佛入涅槃,則言「世間眼滅」。

佛之贊歌

於於阗國,般若至天上界,因誦《華嚴經》而令阿修羅退散之事,可詳知《華嚴經》之威力;然而,究竟以何因緣而有此經之成立?例如《華嚴經》,敘述如來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為開示佛之知見,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說《華嚴經》。至於《華嚴經》,系以何因緣而示現?有關此事,法藏於《探玄記》(卷一)中,敘說十種緣由,要約如下:

(一)法爾之故:一切諸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轉無盡*輪,非待因緣而說。法爾者,即於自然之情況下說法。諸佛法爾常說,此即《華嚴經》。

(二)願力之故;因如來之本願力,此教法適應眾生之機故說。如〈盧遮那品〉:「十方國土中一切世界海,佛願力自在普現轉*輪。」

(三)機感之故:佛為應眾生之機,故現身說教。如「佛身充滿諸法界,善現一切眾生前。」

(四)為本之故:佛為初說此經法,是後再說其他經典,以《華嚴經》為根本*輪。

(五)顯德之故:為顯示佛果殊勝之德,令菩薩生信而得悟。

(六)顯位之故:為顯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佛地階位;又顯示一一階位,若皆能滿,則能至佛地。

(七)開發之故:為開發眾生心中所具之佛性功德,而依此修學。

(八)見聞之故:為令眾生能見聞無盡之法門。

(九)成行之故:為令完成普賢之行,為說一行一切行;若能徹悟一行即能至究極。

(十)得果之故:為令除障而得佛果,故說此經。

法藏以上述十種緣由,為佛說《華嚴經》之原因。無盡圓滿之法門,非極位之大菩薩不能理解;如吾等程度低劣,又不修行者,當然無法理解,因此,佛為說《華嚴經》,令眾生能理解無盡圓融之教法,此為《華嚴經》成立之因緣。然而,不能受持《華嚴經》。不能信奉華嚴教示者亦不乏其人。法藏之《探玄記》(卷一)說有五種人:

(一)違真非器:不發菩提心,不求出離,依傍此經,求名求利,自我莊飾者,非受持《華嚴經》之器,為名利而說法者為魔業。

(二)背正非器:詐現大心,偽修邪善,求死後感人天果報;恐墮阿鼻地獄,如提婆達多者,皆非受持此經之器。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者是為魔業。

(三)乘實非器:依自我之見,以取經文之意,實無法理解高深之教法,此類人等,非受持此經之器。

(四)狹劣非器:不持廣大心,僅求自我之覺悟者,非受持此經之器。如聲聞、緣覺等二乘人,不聞此經之教法,何況受持!

(五)守僅非器:未完成長遠之修持,即未入初地之菩薩,非真正之菩薩,此種人亦非受持此經之器。

聽聞《華嚴經》之教法,且能付諸實行者,無有不信奉此經者。

雖在於在海,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十地經論》卷二)

如此,雖處於大海與劫火之中,而能信奉無疑者,方能聽聞此經之教法。

於阗國之般若,實為《華嚴經》之「器」。般若能一心誦此經文,以其讀誦力而感應天上,以至帝釋天派遣二位使者至般若處。即使處於大海與劫火中,般若對此經之信心絕不退失。因此能至天上,令阿修羅敗退。又般若所求者乃無上之覺悟,於其他則一無所求。

此經第一品〈世間淨眼品〉中亦出現有阿修羅。雖身為惡鬼,但對以世間之淨眼而示現之佛陀所具之智慧,亦不免要表示贊歎。以「惡魔身而贊歎佛陀」之形態出現者,即本品之所說。

從大菩薩、一切諸神,以及諸大王等之聚集,共為贊歎佛陀智慧而開始之《華嚴經》,其構成之規模,堪稱龐大。

世間之一切森羅萬象,不論樹木、森林、河川、大海,聚集所有一切能生或所生而成之一大曼茶羅之世界,即此〈世間淨眼品〉。其中,以佛陀為中心,相續不斷之贊佛歌聲,形成一龐大合唱團,《華嚴經》之序幕亦由此而揭開。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