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二講 認識法身


 2020/12/27    熱度:1434    下載DOC文檔    

第二講 認識法身

我們昨天講到“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這是描述的解脫境界,我們去猜測所謂解脫道的境界很難,因為我們是煩惱眾生,根本不知道它是個什麼形式,但是佛在後面說了一句話,所謂的解脫境界在我們現在這個生命現象裡怎麼去觀察?“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告訴我們法性智慧所行持的形象在徹底明了以後叫“如來光嚴住持”。“光嚴”是它的作用,具體的表現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它的感受稱為“三昧正受”。

這是身、心兩個境界,它們是協調和統一的。這裡講的身是絕對的身見,包括境界(我們所說的世界),身心、世界是一體的,也就是所謂的解脫。完全徹底了解法性真理的時候所持有的身見就是所謂的法身正見。法身見是什麼意思?我們能理解的范圍內任何的緣起,任何的現象都是他那種生命的具體表現,一心分別的具體內容都在裡頭包容,這是解脫境界。

在眾生界怎麼理解?因為沒有見過佛,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解脫過,沒有真正地感受過清晰的解脫,所以不可能知道他到底說的是什麼。所以佛在後面一句說“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我們知道“諸眾生”是我們現在這個身心世界,詳細說是叫諸法緣起、眾緣和合而發生,簡略說叫“諸眾生”。在一切諸法當中所包含的緣起,任何緣起所發生的現象就是我們現有的身心世界。我們現有的身心世界什麼樣的狀態跟前面說的解脫境界類似呢?“清淨覺地”跟它是類似的。

清淨覺地”弄清楚了,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清淨覺地”而去體會所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就會產生三昧正受。這是在現有基礎上發現佛性,也是體現三世佛平等的一個具體的地方,三世如來在這兒是不會有差別性的。

佛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明白“神通光明藏”,“如來受持”“三昧正受”這一切一切的解脫境界,因為我們沒有涉獵過(進去過)。你會說“那要這樣的話,芸芸眾生就沒有辦法解脫了,又該如何去理解佛法呢?”

佛在這裡告訴你,你可以通過觀察 “諸眾生清淨覺地”。用你的能覺的不可思議“入於神通”(就是我們能分別的一念正心,能分別的一念心是沒有偏執性的),去分別什麼呢?我們可以觀察“清淨覺地”。觀察哪種“清淨覺地”?是在一切諸法緣起當中的“清淨覺地”。你去觀察這個,然後你跟解脫德就是相應的。

這是在現有的境界當中(不去了脫煩惱,不去斷生死),而能夠受菩提記。你們應該聽過我講的《彌勒上升經》,優婆離問佛,阿逸多不斷煩惱、不修禅定,為什麼佛您授記給他,說他要成佛?因為阿逸多觀察的是“清淨覺地”。(十二圓覺裡也有阿逸多菩薩問法存在)。

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兩種法性相如何能夠平等?總的前提是一定要成就婆伽婆的功德,而婆伽婆的功德是什麼?佛的正見。就是依佛的認識(佛是不分別知見,清淨的理性)為出發點(就是所謂的心,我們所說的種性),去觀察這兩種法性相,頭一種我們沒有見到過,第二種我們可以見到,眾生的“清淨覺地”。

什麼叫眾生的“清淨覺地”?我給你形容一下,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過程裡頭去體會它,這樣就離佛不遠,這叫第二月。我們在《楞嚴經》裡形容的見聞覺知的性,能夠去體會、能夠去感受分別的那個作用,就是我們的心性本質吧,但是它不是第一月,因為它還沒有完全地合乎理性,它叫第二月。

第二月是什麼?就像你是近視眼看月亮,不是倆嘛,雖說是倆,但也是見到本體了。你只有通過觀察“清淨覺地”,在你現有的這個過程裡頭才能體會它。否則在我們現有基礎上是不可能體會的。所以我們著重通過一些細細地分別、分析,去認識“清淨覺地”。

每個人的機緣不同,每個人的“清淨覺地”就不同,正所謂“眾生種種心,如來種種法”。“眾生種種心”是我們的出發點、所執的感受不一樣,種性不一樣,發生不一樣,無明煩惱不一樣,所以真理(本體理性)在你那裡所顯現的法性就不一樣。

具體怎麼說?就像一個家庭由父母、孩子、朋友,這些種種構成,在家庭裡頭每個人都要遵循自己的法則,父母有父母的法則,他所遵循的法則源自於他的種性,這個種性是形成的,法界身在結界以前(什麼叫結界?一個家庭在構成以前)特定的因素就決定了。什麼叫特定因素?兩個人結婚以後注定男的就當爸爸,女的就當媽媽。你說“為什麼一定要男的當爸爸,女的當媽媽?”沒有為什麼,在我們這裡叫不分別概念。

你想過“為什麼偏得男的當爸爸、女的當媽媽?”沒有吧?這是無明條件所決定的。啥叫無明?先性概念,這個概念一生成就已經成那樣了。作為這種生命法則一存在就是那個種性。這種現象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這叫不分別性。

形成種性這個過程是不分別的,沒法分別,為什麼?沒有智慧,這就是眾生的不分別,眾生的不分別就叫無明。他沒辦法支配種性的形成,這個過程是剎那間就形成的。一剎那間,在中陰身投胎的時候就是顛倒妄想,產生女的,產生男的。但是你要記住一句話,這個種性形成以後,雖說形成男孩女孩,但是他不一定去當爸爸媽媽。有的人一輩子不結婚就當不上爸爸媽媽,種性有變異性。

這是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去給你分析,從你個人怎麼去認識無明呢?你想增長智慧,體會“清淨覺地”,必須得先見無明,最起碼要認識它,否則你的無明始終沒有辦法斷絕。消除不掉無明,所做的一切都是煩惱業障。因為你的種性就是無明,你不知道為什麼形成這個現象。

為什麼?因為最初動念的一剎那。不要以為最初很難,很容易的,我們每天都在最初境界當中去活,念念之間都有個最初境界。最初境界怎麼生?那是無明力量的連鎖反應。怎麼去感受它?從你最習慣的方面最容易發生出來,你不知道為什麼出來,也並不知道那個感覺從哪出來,但是它會出來,而且是超越你的理智的。

理智是壓不了它的,所以它就會蹦出來,你一旦碰到它,就會把所有的行為軌跡全部充崩。就是我們昨天所說的,心與境不相應的時候產生心境煩惱,也是我們說的執著煩惱。執著從哪來?執著是兩種錯覺,並沒有真實的東西。說白了無明實際上並沒有的,但是我們總是誤以為有一個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是心和境的判別差異,這就產生無明。

這裡很微細,我來給你細細形容,我們今天不要著急,慢慢講清楚。比如眼前這個錄音器,我們在認識它的時候,每個人的認識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知道它是個錄音器。然後我們再見相似的東西,還會認為那是個錄音器,為什麼見到相似的,不會說那是別的東西,為什麼你偏偏也說那是錄音器呢?

再說,我們為什麼見到這是個男人,然後再見到他也相信他是個男人,為什麼不懷疑?就是無明。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一念之間的不覺。從來不去想為什麼,這就叫無明。心和境的差異性(心不去判別、境界不去管它)出來了,無明就產生作用,這是一念錯覺的產生過程。

如果我們對心和境都很清楚(我很清楚為什麼),無明相就沒有了。我們平常是含糊的概念,用前面的影像去判別後面的事,無明煩惱就從這裡來。所以說你看任何問題都有個慣性在裡頭產生作用,慣性從哪來?就是從前邊印象出來的,我們為什麼有印象?因為你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的心跟境界產生差異性,所以你的無明就出來了。不知道它是因為沒有去了解它,所以我們做什麼事都是盲目性。從根源上就是盲目性,不知道為什麼去做。

比如人們都結婚成家,娶妻生子,為什麼這麼去做?經常得到的回答是“人家都那樣”,對沒錯,為什麼人家都那樣你就那樣呢?想過沒有?沒有想過,這就是無明。正因為我們建立的基礎就是一個含糊朦胧的東西,所以發生的一切都是模糊的。這也正應了我剛才給你說的那話,你不明白這個真理去修行,去做任何事都是糊塗的,得不到正確的東西。正像這裡講的,沒有“入於大光明藏”,所以“三昧正受”不能生。

何為“大光明藏”?“”是我們的心體,了達我們心體所覺的一切,那叫“光明藏”。我們不了達心體中的一切,不知道心往何處想,不知道心該判別什麼,所以說沒有“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就不能產生“三昧正受”。能夠明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這叫“入於神通大光明藏”,然後“三昧正受”就產生。什麼叫“三昧正受”?正確的觀點、方法和感受就會產生,這是一定的,這道理很清楚。

就像昨天我們接視頻線,這線一年前就買了,當時接了半天,視頻沒有連接成。因為不了解連接方式,這叫無明所障。但是當時要是以心的力量就會通泰,心通了,事就通了。今天這位居士了解調節哪裡,一下就接好了。

一年前為什麼沒有搞好?因為心不通泰,還有無明覆障。什麼叫無明?還停留在前邊的念頭裡頭,什麼念頭?這個不好搞呀怎麼樣,定力不夠。換句話說,沒有守心所以不通泰,“光明藏”就不顯,“三昧正受”就升不起來。恰恰就是一轉念就行了,但是要知道,這個轉念需要修禅定。

沒有明白之前要修禅定,明白的時候叫入禅定(入三昧定),一旦入三昧定的話,智慧自然就發生。從現象裡看,你就會通過用不同的因緣組合,很多事情迎刃而解。但是正覺力(三昧力)要有,三昧從哪來?首先要“入於神通大光明藏”,我們說的“”是用心去觀察兩種性質,第一個我們見不到,我們見第二個“清淨覺地”。“覺地”是非常堅固的觀念、“清淨”是非常清晰的觀念,就是很清楚每天在干什麼。很清楚每一念在干什麼,而不是含含糊糊地帶過去。

從現在就要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我很清楚我的每一個心念在想什麼”才行。別管在做什麼,一定要很清楚,雖然清楚,但不用掛礙它,把它放一遍兒。這是修習正覺三昧,入“清淨覺地”。關鍵是“我很清楚我現在在干什麼”,所以一天干的事情可以不用很多。由此可以想得到,為什麼那些祖師大德包括釋迦世尊教給我們的修行的方法都是循環往復性很強?目的是叫你清楚當下在干什麼。

因為眾生識心性比較發達,心的變化性、波動性很大,非常容易受干擾。我們如何去把這種弊端除掉?增加不斷地循環性。在現象當中每天做事循環性增加,力度就發生在同樣的地方。因為心念沒有時間空間的隔閡,無論是幾十年前的事,你一想跟在眼前是一樣的。為啥叫每天誦經做功課?這就是增加心性的定力,把本有的力量發揮出來,能夠清淨地認識到自有的東西。不斷地循環往復性增加增加,心裡頭本來是具足一切的,不需要去外邊搜索。

就跟你玩電腦一樣,不是電腦往網絡世界裡去拿東西,只是把它打開,操控它,網絡裡的東西自然就反射過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心清淨,不受別的干擾,自然就可以接收一切東西,本來具足的就顯現出來了。

所以心是不假修成的,心本身具足萬德,不是修出來個什麼。修是修我們的心行軌跡,把心行軌跡的專一性體現出來,專一性就是它本來具足,讓它消停下來,它自然就能去清淨。你自己就有感覺,什麼時候想事情想得清楚呢?特別清淨的時候,安靜的時候想事想得很清楚;成天昏昏擾擾的時候啥也看不清楚。這就叫“清淨覺地”,我們通過這種觀察,知道身心都要淨下來,先安靜後清淨。

清淨怎麼說?每天做事專一性要強,比如做功課,每天這樣循環往復,這就是增加智慧升起來的因素,而不是聰明,所以正覺力(三昧力)就產生。把這個過程仔仔細細記住,我剛才給你說的一堆,一定要反反復復去思維,這樣去修禅定能修出來,順著這樣思維心就定下來了,心定下來心能就會展現出來,世界能看得很清楚。

能看清楚到什麼程度?我們平常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真是那樣的。有一回我坐火車,一個車廂裡大概百十號人,我非常清淨地坐在那兒,周圍所有人說的話,包括心裡頭的反應、動靜,我這裡真的很清楚,全部一時都聽得見而且清楚他想干什麼,由此我能體會到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應”就是你心性的感應力,心性本身的功德體現出來,那是智慧力,是相應的力量。

所以給你們說一定要修習禅定,而且首先要了達它的方法和意義。想念佛嗎?想念佛必須得先見佛。念佛就是修習禅定,但是得先見佛,見佛的意思是得先認識它。我昨天跟今天講的概念你不認識的話,門兒都沒有,慢慢兒去琢磨吧。這是佛在他圓滿的清淨覺性裡介紹他自己的境界,下邊那句是他自己所受用的功德。能顯現這樣的因,果就是他自己受用的東西顯現出來了(這樣去觀察叫修觀)。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這是智慧升起來,寥寥幾個字給你說的是自身受用境界。三昧力產生的第一個現象就叫身心平等(身心寂滅),“”是法身概念,“”是一念判別。所謂法身就是一切現象(一切緣起)都是他的生命境界,這叫法身義(身見),能分別這一切現象(一切緣起)的叫“”。身心同歸“寂滅”是什麼?身、心是互相不分別的,是平等的。

桌子上這兩個物件,這個代表身,那個代表心,它倆之間是互相不分別的,這個沒有怨言,那個沒有抱怨,互相沒有所謂的是非風。我們不一樣,我們的身心是分別的,一會兒這樣了,一會兒不舒服了,這叫身心不寂滅。因為我們的身叫業報身,業報就是習慣性,習慣性就是不做主(習慣成自然,自然就叫不做主),這話能串通吧?所以很多事情你當不了家。

沒辦法,一回兒疼了、一回兒酸了,業報身對應的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是非觀念,好壞、相對法,相對境界,這是我們現有的生命世界。因為身心是這樣的,就不叫寂滅,就不能展現平等性。念念不斷地總在分別,這是我們現在的情況。

人家“身心寂滅”的叫“平等本際”。一切都從實際出發,本來出發,這叫“本際”。我們是一切從現象出發,不是從本際出發的。我給他們提的四個字“不動本際”的意思也就在於此,不動叫寂滅,本際是從本來根本上出發。我們是從現象出發,冷啦熱啦,實際從根本上說冷熱都沒有實質的東西。

冷熱只是感受,冬天屋子裡也就十幾度,我們感覺很暖和,夏天二十多度,反而覺著屋裡是涼快的,那感受是咋回事?身心不寂滅,平等本際就不能出現,平等性不能觀察出來,見的都是不平等性。能一切從本際出發,自然圓滿十方,“十方”是所有的生活空間。

因為佛陀安住本際,能夠平等現前,所以他在什麼地方都是圓滿的。有人說了“那他還受十難事”,那是你看見的,實際上他並不難。當時佛祖食馬麥,阿難挺傷心,說佛您那麼大智慧的、受人尊敬的聖人,怎麼還受難呢?佛就說“你來嘗嘗我這裡頭的”,就拿自己缽裡的馬麥給阿難吃,比甘露還好吃。人家不受的,是因為你有那樣的業果性,還存有眾生的概念。

這些道理不明白的時候本際不現前,你的十方就不能圓滿(你的生活空間裡有缺陷),只有你的生活空間全部圓滿了,不分別了,叫“不二隨順”,好壞都沒有。就像你對你的孩子是沒有好壞分別的,叫“不二隨順。他好你願意,不好你也願意,除非他超越你的極限。他真的不像話了,你就收拾他了,但是你對他的概念還是不分別的,還是“不二隨順”的。

在心性方面講,我們對心性的作用是“不二隨順”的。別管它好壞都要隨順它,這個隨順是被動的,沒辦法。心跟身是一體的,解脫、不解脫,它都是一體的。解脫有自主性,不解脫欠缺自主性。啥叫自主性?能夠自覺,自主,不受現象的約束。不解脫就被現象和業力所牽引,好壞都得跟著它。

佛是圓滿十方以後的“不二隨順”,我們的生活空間也是十方空間,存在的空間是不圓滿的,有黑有白,有好有丑,有來有去,這叫不圓滿的。佛安住的聖境是圓滿的,沒有黑白、沒有好壞、一切自在的,源自於“身心寂滅”。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不二境就是生活世界(所對境)的不分別,我們的心不去分別好壞,“不二”就是沒有好壞、沒有是非。心真是這樣的話,所對境就是這樣,看到的一切世界國土都是清淨的。

我們看到的一切國土都骯髒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好壞是非心,想別人的時候全是是非,因為懷著無明煩惱知見,琢磨的是知見煩惱,然後你看別人都是那些。有句老話,叫“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我們天天以小想法琢磨別人也是這想法,所以你天天就在分別呀判斷啊,越是這樣福報就越不現前,無論積的什麼善根也會被埋起來,土太厚了,所以因果不得同時現前。

現諸淨土”,世界徹底改觀了,我們現在沒有見到,為什麼?因為身心沒有寂滅,換句話說,還沒有真正地進入三昧正受。身心寂滅必須得有個條件就是三昧正受,這是一連貫的,次第相當清楚的。

“婆伽婆”是頭,一切萬事開頭,我們要認識佛,我們自己的認識要跟他統一,叫婆伽婆。我們的認識還是自己所謂的主張呀觀念啊,就慢慢來吧,不可能的。“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這是佛他自身的境界,寥寥幾句話看上去很短,實際上經義很深的。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這十萬人是誰?我們不要把佛經上講的數當數字,真的有十萬菩薩嗎?也有,因為他身心一如的。還有一層意思說出來你們更容易理解,這十萬菩薩是一霎那間的心念數,一霎那間能產生十萬個念頭。你說“有那麼多嗎?”絕對有那麼多。

身心世界包括十萬個念頭一霎那間就產生了,怎麼理解?你現在在聽我說話,同時在覺著身體,你沒有放下身體吧?身體沒放下裡頭放下了嗎?也沒放下,對不對?然後你又在想著別的,你查清楚多少了嗎?還能再細分吶,你能一下看到這屋裡所有的顏色吧?你能聽到我說的話吧?樓上的念佛機也能聽得到吧?聽得到是念頭在覺悟,但是不一定執著,何止十萬吶。身跟心一下就能覺悟到這種程度,也就真的是十萬菩薩俱。菩薩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覺有情。

所以佛經上講的不要把它當成直接的理解,否則就慢慢理解吧。但是因為心和境是相應的,他有這樣的心就有那樣的境,就會有十萬菩薩出現。那你又說了,“當時佛陀的教團裡有十萬人嗎?”,講《圓覺經》時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沒湊齊吶,就是在我們現象裡能看到的人還沒湊齊吶。《華嚴經》是給法身大士們講的,誰也看不著,那你說佛得怎麼講?

心性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包括你自己給自己講話能聽得到嗎?我們天天都在不知不覺就給自己說話,在商量自己,你知道說給誰聽嗎?能商量和被商量的是誰?最後事情商量出來了,那又是怎麼回事?到底有幾個你?千百億。哪是你?不知道,什麼樣是你?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有十萬菩薩俱?也是在這兒。正心不凝(正心不住),就沒有真實的我。我們正心現前了,所謂的我才會有,那個我也並非實有性,但是真正的世界(真實依報)就會形成。我們現在的世界叫如幻的依報,如幻的依報是沒有意義的,到最後都會緣盡曲終。

十萬菩薩是誰呢?怕你不理解,告訴你一些名字,以十二個菩薩為頭兒。十二菩薩這裡稱為十二圓覺,十二圓覺菩薩是我們一個思維過程要經歷的十二種層面。為什麼分為十二種層面?是把所謂的根塵識詳細分解出來。把根和塵對解出來,以變化識心來了解根和識。這是十二圓覺菩薩為什麼發生十二圓覺性(圓滿的覺性);在所謂的根和塵的境界裡頭,識該如何去分別,該如何去對待會產生所謂的圓覺性。

文殊菩薩”是以知見來對法塵,正覺三昧產生,知見和法塵才能協調統一,身心才能寂滅、才能平等,才能產生圓覺性。比如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去分析這個概念(概念就叫知見),中間能分別的識心作用如果不平等的話,心和境互相不相應,就會產生執著和煩惱。我們觀察平等性,以所謂“三昧正受力”來看待知見和心性(或者說知見和法塵),平等性產生,這是文殊菩薩存在的意義。

再舉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你為什麼叫張某,他為什麼叫李某?我的知見首先得跟你這個塵相應,你得跟你的姓名相應,我喊張某你就知道是喊你。但是我的識心分別不相應的話,會認錯人(叫錯覺性)。

再具體到我們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說,我們對自己生命價值的理解(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這叫知見。這個知見跟你的現象不相應,所以就會產生現在的煩惱世界。怎麼叫相應?中間認識的作用,完全能平等地認識你的價值和你的境界,解脫出來了就不受它兩個障礙了。

十二位菩薩表示十二個層面的圓覺性發生。我們怎麼通過諸法緣起性來觀察這個圓滿的清淨覺地?如來正覺地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知道清淨覺地,清淨覺地怎麼體現?就得通過這十二個圓覺菩薩所代表的十二個層面,以我們的識心分別性平等觀察,能觀察到清淨覺地。簡單講你把這些話先記住,叫得法眼淨。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普眼菩薩就是我們說的韋馱菩薩,這幾個菩薩名字代表他的特性(代表他所具有的一個層面)。“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知見,“普賢菩薩”代表行為,“普眼菩薩”代表對外在現象的觀察力,“金剛藏菩薩”代表內在的實質性,“彌勒菩薩”代表變化性,“清淨慧菩薩”代表理性,通過對不同層面的觀察,看清楚識心狀態能產生清淨覺。不然的話淨覺力產生不了,淨覺不能產生對自己的修行沒有意義,守不了道,見不了道。

與諸眷屬 皆入三昧”菩薩皆有眷屬,說明他同樣能影響一個層面的人。這些眾生“皆入三昧”,這個三昧是指如來正受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同時安住真理所發生的緣起性聚會的地方。能夠跟他統一境界,就能“同住如來平等法會”。我也想叫你們跟我平等,關鍵你們跟我不平等。如來法會是平等的,真理在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樣地運行,但是體會不到時叫不平等性,因為你的心是不平等的。

這段經文是非常精彩的,咱們首先明白參加法會這幫人都是干啥的,人家跟佛是同等正覺的。我們今天能聽這個經,能聽這個義、解這個義,緣起就建立了。別管這兩天聽得懂、聽不懂,我也希望你們能把這段聽完,也叫“入如來平等法會”,認識不認識都叫進去了。比如小娃娃不認識去北京的道兒,他也不需要認識,他父母把他拉到北京去,他自然就到了,就這麼簡單。

“如來是法性身,隨想而生成”,跟他想的一樣,就有跟他一樣的受用;跟他想得不一樣跟他受用就不一樣。就像新買的話機不會玩兒這叫想不通,會玩兒了(想通了),就會受用了。我們的心思肯定要想問題,但是不要亂想問題,一定要想佛的想法去,他的想法你想通了,你叫撈著了,他的感受你也就有了。

就像我們在網絡世界裡玩一樣,假以媒體(電腦)你跟很多想法在溝通,一旦你跟它的想法溝通了,你的感受就出來了。包括我們看電視劇呀文藝作品啊也是一樣,為什麼能夠得其感受呢?因為跟他的想法在溝通,在理解他的意思,他的感受就產生了。

最有意思的是你平常在盲目地瞎理解,一回兒想想這兒,一回兒想想那兒,結果一個感受都不是真的。為啥?換的太快。你還沒有心的定力,不像佛那樣無量種意思一下就能包容下。人家的心量大,你不行,你的心量就那麼點兒啊,看一個就是一個,不能同時看兩個,所以你感覺就很亂,那是錯覺,實際不亂。

當你的心練得很大的時候就不覺得亂,看世界都很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到絕頂看到眾山都是小的,在山底下看到山都是大的。人的心也是這樣,把人的心看透了,世界都是小的,彈丸微塵之地。通過這樣入佛的三昧,去想佛的想,正受就升起來了。入了他的法會,跟人家是同道中人。跟誰混也不如跟他混,跟他越混越光明,那是絕對的好處。

把這個把握好了真的叫不白生一回,跟如來平等法會去了。別跟眾生平等法會,眾生好不好?明白了,眾生也無所謂好壞;不明白的時候,真的有好有壞,也很煩的。我們都希望別人是好人,自己是壞蛋,光想好東西的一定是壞蛋,一定是貪心的。人不見好的時候,他肯定不在意,就放下了。人人都說錢是好東西,有人說“我才不在乎錢”“不在乎,你說什麼!”這就是眾生世界,所以我們要清楚。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