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道老師:布施 慈心 為善 離欲
布施 慈心 為善 離欲 高明道 有人說佛法是講得最深入的心理學,又有人強調它跟科學互不相抵觸;有的人喜歡把佛學當作高妙無比的哲學來看待,另有人主張作為宗教的佛教純然是一個社會現象。各家的見解分歧、多元。當然,佛陀闡述的教法以心為主,而釋尊提倡的方法自頗具科學精神,正如歷代古德整理出來的教義呈現出博達精深的思想體系,同時活動在世上的僧俗也無從脫離群體的人類。這樣看來,大家說的都有點道理。不過圓滿覺悟的大導師轉*輪的關懷既不在於立一家之言以成為某心理學派的創辦人或科學泰斗,他的訴求亦不在當哲學家或一心搞組織,渴望獲得開山祖師的頭銜。佛陀說法,為的是引導有情離苦得樂,沒有別的。至於如何達到離苦得樂的境地,那就有傳統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善逝的相關開示豐富而應機,針對眾生各種可能的狀況,讓凡夫有情順利化解煩惱,累積功德,乃至直奔解脫,超越生死。在此僅以契經一偈為例來約略說明。 聲聞傳統的《大般涅槃經》上,世尊對一個在家弟子說:「布施者獲福 慈心者無怨 為善者消惡 離欲者無惱 若行如此行 不久般涅槃」。據此,令人迅速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共有四項。其內容十分單純,既未搬出三學、八正道,又不羅列三十七道品,連一個法數都不提,只是簡短幾個重點,非常樸素,值得參考。前面四句的安排是 1、2 與 3、4 相稱,亦即 1 跟 3 是一對,2 和 4是另一對,整偈的架構則為:「作 a 的人會 a1,……,作 d 的人會 d1。能做到 a~d,很快就圓滿菩提。」背後的原理無疑是業果法則的善巧運用,否則四種基本行為不可能發揮出這般殊勝的效果。但其具體運作又如何呢? 先從第一、第三兩句著手分析。後者的「惡」是指「惡業」,或者講得較精確,指「惡業的種子」,所以「消惡」等於抵消過去所造不善業留下的潛力。這些種子不能再起作用,也就是不會導致各種修行上的障礙,換句話說,負面力量的問題解決了。不遭遇到苦固然不錯,但是不夠,必須跟第一句的「獲福」相搭配。「福」的意思是善業所產生的正面潛力。成熟時,就是安樂。因此總結,該兩句以避免痛苦,招來安樂為重點。第二、第四兩句則牽涉到貪、瞋二煩惱的突破,不過跟平時的順序顛倒,先提瞋恨的問題,接著才談到貪欲。這也有道理,因為第一句以培福為核心,而「焚燒功德莫過嗔」,所以第二句緊接著保護已累積的樂因。修慷慨的心、慈愛的心是在調伏悭貪、吝啬以及瞋恨、怨憎之類的毛病,同時在結善緣上扮演積極的角色。至於「為善」、「離欲」,則層次不同。當然,布施和慈心修得圓滿也是與空觀相應,作到了三輪體空,但是造善要到一個能盡除惡業的地步,則必須是智慧明利的人才有辦法,而斬斷渴愛以致遠離煩惱這樣的成就,靠的自是般若。由此來看,這個小偈頌裡,四句的排列有其內在的邏輯,而無論是想要走聲聞的路線,以個人解脫為目標,抑或發願饒益一切有情,追求圓滿的佛果,偈句陳述的順序都符合佛弟子實際的修行次第。釋尊像這樣靈活無比的教導,經藏裡處處都看得到,令人感動,向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