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煥法師:自尊自重 自愛自立


 2021/1/7    熱度:660    下載DOC文檔    

廣東化州南山寺2011年農歷5月初一至初八佛七

仁煥法師開示

(初七下午) 自尊自重 自愛自立

在這裡順便給大家公告法訊:茂名市佛教協會計劃在農歷七月二十,在茂名市靈惠寺舉行念佛七法會。願望到時候大家都發心,因為這個是佛教協會舉行的,宗旨也是世界和平,平安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法會的收入,除了法會必要開支之外,由佛教協會用於慈善事業。

上午我們講到生命的有漏無漏。成功的人就無漏了,失敗的人就有漏了。這個道理就是造福後代,如果後代的人聽不進去,認為這個道理沒有用,那你們就成為沒有用的後代。

我們佛教講慈悲 ,天主教講仁愛,基督教講的博愛,很多都相似。我們對“愛”字僅僅依感情上講,佛菩薩的愛叫奉獻。佛教講的自利利他,首先是懂得照顧自己,然後才懂得照顧別人。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懂得照顧的時候,能懂得照顧別人嗎?所以我們要有責任教育後代懂得自尊、自重、自愛、自立。

自尊,就如一個人穿的衣服,要穿多長多大,懂得量體裁衣,自尊就是自己對自己明白、明了。自重,就是於能力上能承擔多大的責任,能做到怎麼樣的事情,也是自己明白。自愛,就是懂得照顧自己,關心自己。自己關心自己才到位,叫別人來關心我們,自然不會到位,這樣叫做自愛。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不依賴別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成為真正的獨立的人。

記得我小的時候,去學校回來,肚子很餓,不會自己做飯,要等老人回來做飯才能吃。如果自己懂得做了,不但自己能吃,也能幫助家人。我們在座的父母,應該懂得教育後代做事,如果不讓後代做事,你們能他們照顧到什麼時候。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四大關鍵:自尊、尊重、自愛、自立。

道理是理相,行動是事相。如果一個人平常講得很好,但始終沒有把事情做好,只說不做,叫做廢話。我們只說吃飯,但不把飯吃,肚子能飽嗎?精神修養是人的德,德是要做的。道理就是道上之理,把事情做好了,就是有道有理,會說不做那是有理無道。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都是生命解脫的道理。《華嚴經》講的修養層次非常分明,小孩有小孩的修養,青年有青年的修養,女人有女人的修養,男人有男人的修養,中年人有中年人的修養,老人有老人的修養,農民有農民的修養,工人有工人的修養。裡面指導怎麼做人、怎麼做事,佛是在教育我們:人成則事成,人好則事好。

我們念佛和一切經典有什麼關系?佛教有五個層次:經、律、論、咒語和名號。經是解脫的經驗;律是規范行為的層次;論是改良的方案;咒語是心靈強化的作用;名號是弘願傳播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名字,對不對?當我們叫某某人的名字,他肯定喊“到”。我們學佛人,特別是修淨土法門,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到。

為什麼叫做弘願?佛固定以這個名號和十方溝通,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就知道有人叫他了,所以說是:弘願阿彌陀,信心觀世音,勇氣大勢至。光有願力沒有信心,願力就沒有用,有信心又有勇氣才能把願力完成。大家有沒有一個心願啊?怎麼樣的心願?平安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願。擁有平安了,後面自然什麼都有了。沒有平安的時候,還有什麼存在呢?所以平安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道。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