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煥法師:精神修養和形象修養


 2021/1/17    熱度:987    下載DOC文檔    

廣東高州迴水庵2010年農歷十月念佛七法會

仁煥法師開示

(農歷十八日下午) 精神修養和形象修養

來寺廟是來信仰兩個層次:一者信仰生命的改良,二者信仰人的進化。佛教有兩種信仰,一者信仰唯心,二者信仰唯物。佛陀的覺悟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唯心和唯物同步存在。

佛教講到因果,曾經有人問我:“佛教講因果,講前世、來世,有這樣的道理嗎?”我反問他:“你說有沒有呢?”他說:“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根據。”我說:“有根據,有依據,有數據,有憑據,有證據。前世是你的父母,來世是你的小孩,你自己就是今生。同時,昨天就是你的前世,今天就是你的今生,明天就是你的來世。為什麼說沒有呢?”後來我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相信有這麼回事嗎?”他說:“這個可以相信。”他是當警察的,我講:“如果你相信有這個道理,那你還有一點信仰嘛。”

佛教講:因果通三世。易經裡面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為我們只能看見眼前的事物,比如一個人造惡,他沒有當下受報,我們就認為他作惡沒有受惡報。如果整體來看,就看得出來,比如有些父母造惡就給後代承擔,子女虧孝道也傷害了父母。真正深入每個家庭去考察,自然就明白了。

精神修養就能保障生命,形象修養就讓人有福報。福報是人的財富、資糧,福德是人的健康、智慧。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歸類有經、律、論。“經”是精神修養,“律”是形象修養,“論”是形象和精神同步修養。淨土法門的經典是生命改良的經典,其他的經典多是做人進化的經典。

比如一個出家人,如果行為亂來,自然就沒有福報,誰見都怕,你沒有修養,到哪裡都被趕,不讓你住。人家怕你了,你就沒有福報了嘛,也沒有資糧了嘛。人人生歡喜,你就有希望了。你自己說你做得很好,講不通,大眾說你好你才是真的好。十方大眾認為你好,表示你有一定的修養,還不能表達你做得很好,包括我在內。

人的行為過分了,不守本分了,那麼別人就認為你不是好人,所以人的行為是形象修養。這是做人的道理。

《地藏經》為什麼宣揚地藏菩薩的大孝呢?佛知道末法時代人類缺少孝順,所以在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佛陀本身也是孝子,他不好意思宣揚自己的孝順,就贊歎地藏菩薩的孝順。

地藏王菩薩如何孝順父母呢?就是不看父母的過。孝順是做人的基礎,我們的生命是從父母那裡來的,我們一舉一動都要知恩、感恩和報恩。什麼叫做知恩?知道生命來到這個家庭做什麼——就是繼承父母的恩德,報答父母的恩德。如果我們虧孝道了,就成為這個家的討債鬼了。如果懂得孝順父母了,就是這一家的菩薩了。大家要理解,孝順父母就是菩薩。如果不是這樣,佛陀不會宣揚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所以說,做人的基礎是孝順父母。

知恩就是認識生命和理解生命。認識生命來之不易,是父母的恩德。理解生命就是認定生命是來繼承父母的恩德,報答父母的恩德。那如何報答才圓滿呢?父母也會有過,能原諒父母的過就是大孝。

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法是成人之道,普利十方。這種叫做發揮生命了。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我為人人從我做起。人必須先懂得孝順父母,然後才能去服務社會。如果首先都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過來先去照顧別人,依理上還是虧了孝道。人來到世間,一是為了報恩,二是為了了果報。孝順父母是報恩,照顧別人是了果報。

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叫做慈悲,他的做法就是: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我為人人從我做起。慈悲的特點是救苦救難,救窮救貧。現在有的學佛人攀緣富貴,自己又沒有能力救苦救難,如果你是出家人,那別人就認為你是社會的寄生蟲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出家在家,真正修行的目標是一樣的:改良生命,規范做人。但是出家要真正做到這兩方面的老師,而在家就是要做這兩方面的學生。

中國佛教協會早就有規定:不准化緣,不准攀緣。我出家以後,也發了一個心,一定要做到:不攀緣,不化緣,不求緣。我理解到寺廟和十方之間怎麼運作。寺廟應該無條件地普利十方,十方也無條件地供養三寶。所以我出家以後做什麼都沒有定價,你給我的多我也是這麼做,你給我的少我也一樣這麼做,你沒有給我我也一樣這麼做。而且我努力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主動幫助。為什麼我們要幫人家?既然我們是學慈悲行,就要試驗我們的慈悲有多大,為十方救苦救難有感應,表示自己學到慈悲了。修養分有自了漢的修養和普利十方的修養。

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能夠以戒為師,那說明你願意規范個人的形象。一切戒律是規范人的形象。出家眾就靠形象吃飯,你如果真持戒,人家見你有一點修養,就帶有三份恭敬來供養你。如果你一分修養都沒有,得到人家供養的錢後就去吃喝玩樂,最終還是自己毀壞自己的前程。認為戒律可有可無,那就一點形象修養都沒有了,這還沒有講到精神修養啊。

哪一部經講精神修養呢?《金剛經》,不著相就是精神修養。淨土五經也算是精神修養,《般若經》、《大般若經》也是精神修養,《華嚴經》這一部大經又有精神修養又有形象修養。教育我們不著相的,屬於精神修養;教育我們斷惡修善的,屬於形象修養。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