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煥法師:寺廟的發展
廣東化州南山寺2010年農歷七月念佛七法會 (初七下午) 寺廟的發展 關於南山寺的發展,一者感恩三寶慈悲,二者感恩當地政府的菩薩精神,三者感恩我等十方大眾齊心合力的功德。目前雖然建設速度表面上很快,但是使用的進度也不算很快,關鍵是建設的資金缺口非常大。我認為,十方道場十方建,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完成,願望大家共同來努力。 我認為道場不是企業單位,也不是事業單位,不能以經商的模式來運作。寺廟是什麼呢?是精神信仰的場所。雖然現在全國各地很多道場都往旅游業模式發展,我始終反對這樣做。我對佛教寺廟的發展,觀念是什麼呢?佛教的覺悟教育和佛教的慈善同步;佛教的修養和服務十方同步;佛教文化和佛教教育同步。 現在雖然有很多寺廟也提佛教文化,但是他們只是於建設上是佛教文化,那僅僅是佛教景觀,真正的佛教文化是宣揚釋迦牟尼佛的精神。特別是我們中國佛教特有的五大菩薩精神,這在小乘佛教國家是沒有的,比如緬甸、尼泊爾,他們只談釋迦牟尼佛及其十大弟子。 中國佛教的五大菩薩與五大名山相對應。我們平時講四大名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五台山。標准的應該加上雞足山。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傳播釋迦牟尼佛的覺悟精神;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的精神是以學生的身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教育;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觀世音菩薩是實踐釋迦牟尼佛的慈悲精神,以慈悲普利十方;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是以人為本,人來自家庭,生命來自父母,所以地藏王菩薩宣揚大孝的精神,這是用覺悟來面對家庭,而觀世音菩薩是用佛的覺悟來面對社會;雲南雞足山是彌勒菩薩道場,為什麼彌勒菩薩叫做“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普賢菩薩是接受佛陀的道理,文殊菩薩是傳播佛陀的道理,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是實踐佛陀的道理,那麼彌勒菩薩就是於理上通達,於事上完善,對佛陀的理論通了,實踐完成了,人人都成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菩薩的表法就是理事圓融的菩薩。 所以,我想把南山寺發展為五大菩薩的精神文化道場。那麼大家一進道場,去看五大菩薩殿,自然就懂得這位菩薩的精神是什麼,作用是什麼,自己要想學到菩薩的哪方面,一看就明明了了。 可以說,道場是一所精神教育的學校。儒家道家是講道德教育,佛家是講覺悟教育、智慧教育和慈悲教育。所以我們不要把道場當作商業來經營,應該把它當學校來運作,大家進到寺廟就是接受精神教育。我們的生命是精神還是身體呢?應該說兩者同步存在。人沒有精神了,這個身體還有用嗎?身體有問題的時候,是不是缺少精神啊?我們來寺廟就是充電精神,康復精神,不是康復身體。 既然道場是所學校,那這所學校應該不是我個人的,應該是十方建設十方用。 現在已經決定農歷九月初一開始打佛七,九月初十舉行大雄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需要大量的義工。既然道場是我們精神靈魂煥發的地方,願望大家共同來發心完善,這不是為寺廟的,應該是為自己的精神增添光彩。 我還想培養更多的出家在家的老師,這些老師包括講課、請法,都能做得到。 我也很想把這個道場建成臨終關懷的道場。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實踐六字洪名的功德,已經從不相信到相信,從相信到實踐,從實踐到有經驗,從有經驗到成功,已經肯定六字洪名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