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煥法師:修養的定位


 2021/2/4    熱度:505    下載DOC文檔    

廣西馬山靈陽寺2010年農歷正月念佛七法會

(正月十八上午) 修養的定位

國家、社會、家庭,包括各個團體,造成不和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缺少智慧和覺悟。缺少這兩方面以後,人就不能知足常樂。因為人沒有智慧了,方方面面都感覺不滿足,都感覺不滿意,就有了佛教所講的貪、嗔、癡。然後為了個人的追求,以個人的禀性,做出不顧大眾的事來,最後就造成不和了。

我們今年應有的定位就是:

接受佛法化我們成為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人有知足常樂,自然對一切都滿足,對一切都滿意。

接受佛慈悲的法化,願令人人能夠做到互相知恩、互相感恩、互相報恩。有了知恩才真正懂得互相尊重,有互相尊重就找到互相依靠的根本。有了互相感恩,生命之間才得到共同的升華。原諒缺點就是生命的報恩。

接受佛慈悲的法化,願令我們也能和佛一樣有慈悲心: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我為人人,從我做起。我們關心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關心;我們付出幫助別人,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慈是互相關心,悲是互相幫助。有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才加深了互相依靠的根本。

知足常樂、知恩感恩報恩和佛菩薩的慈悲心,我們也許先天沒有這方面的素質,現在也很難做到,所以我們要接受教育,接受佛慈悲的法化。接受教育必定要做到尊師重道、依教奉行。

人就是錯在:專門去要求別人,沒有要求自己。我們應該:不看別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對不對。

有修養的人是由十方來認可的。自己說自己好是永遠講不通的,大家說你好,才算你好。而且大家說你好了,你還是感覺到自己沒有做到位,那才算是有修養。

接受教育的人表示有智慧有覺悟,為自己的過辯護的人就是大糊塗人。明白自己的錯就是智慧,能改過就是覺悟。

學佛人應該建立良好的修養。修養分有形象修養和精神修養。形象修養就是人的行為和語言不犯過,因為語言和行為是直接暴露我們有沒有修養。精神修養,首先是無私。無私的人就一片光明,有私心了就一片黑暗。再者,是敢於承擔責任。“仁者樂山”就是敢於承擔責任,“智者樂水”就是能夠生慚愧心。

有修養表示有德。修養好以後,才能“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用良好的形象修養和精神修養感化周圍人。

概括起來,我們能這樣定位就達到和合的標准——

定位第一:知足常樂。

定位第二:做一個有知恩、有感恩、有報恩的人。

定位第三:做一個“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我為人人,從我做起”的人。

定位第四:尊師重道,依教奉行;不看別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對不對。

定位第五: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建立良好的形象修養和精神修養感化周圍人。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