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煥法師:發心與定位
廣東化州南山寺2010年元月念佛七法會 (1-29上午) 發心與定位 有人說:“說到做不到,就不要發心。”我認為,人有發心,才有目標。發心也叫做定位,都是講人生的目標。佛教所講的發心,最高是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以了脫生死為第一。 發心有兩個層次:第一是生命的發心,也叫做生命的定位;第二是做人的發心,也叫做做人的定位。生命的定位應該是一生的定位,要想讓你的生命成為什麼樣的生命,定位好了就往這個目標去努力。 做人的定位就是你想要做什麼人,和生命的定位不一樣。因為做人分有階段,生命沒有分階段。人一般分有五個階段:少年階段、青年階段、中年階段、壯年階段、晚年階段。 生命的定位是:要做一個健康快樂的生命,還是做一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做人的定位是:要做一個明白人,還是一個糊塗人? “願望一生健康。”這是生命的定位。佛教以極樂世界為定位,做極樂世界的人。生命沒有定位的人,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苦海無邊。有定位就有方向;有方向就有目標;有目標就有終點。 很多同修去問別人:“我到底該怎麼做?”凡是這麼問的人就是沒有目標了。人家不好回答,只好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嘛。” 生命的定位,必定以健康快樂的方向定位。做人的定位,於家庭來講,有一件事不能改變:一定要定位做一個孝順的子女。孝順是人的光輝,不孝順是人的黑暗。 少年階段要定位學習,學好東西,掌握學問;青年階段是實踐學問;中年階段是經驗豐富階段,也是等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階段。古人有這麼一段話:“二十不高為矮人,三十不豪為下士,四十不富為窮漢,五十無後為孤獨,六十無德為賤人。” 在中國,儒家和佛教是分不開的。儒家修身,所以講人的定位;佛家修心,重點講生命的定位。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來自父母,所以來到世間就要以孝為先。人沒有孝就經常讓父母生煩惱,讓父母不滿意。虧了孝道,生命就沒有依靠。人來到世間,第一就是不要忘記自己是從父母那裡來的。未來自己也要成為父母,懂得做子女的本分了,才懂得做父母的本分。 當父母的做人做不對,後代就一代不如一代。後代是證明我們上一代有沒有德。如果後一代能孝順,能懂事,方方面面都懂得做人,表示上一代的人有德。如果後一代不懂得做人,虧了孝道,顛顛倒倒,證明上一代無德缺德。 儒家和佛家都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怪後代沒有用,應該怪自己。種什麼種子,就長什麼樹,就結什麼果。 發心能讓自己一生得到好處;定位能讓自己一生得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