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煥法師:學佛與解脫


 2021/7/3    熱度:817    下載DOC文檔    

廣西靈陽寺2007年五一念佛七法會開示錄

(5.2下午) 學佛與解脫

昨天我們講了“學佛與生活”,現在講一講“學佛與解脫”。

佛教最高的理念就是了脫生死,那麼如何算了脫生死?佛教對於生命分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智慧的身,報身就是健康的身,所以佛教也非常講究色身莊嚴。用道德的理念來說,那就是福德的報身和福報的報身。智慧的高尚,就容易給色身帶來莊嚴。所以佛教有一句話:事成則人成,人成則名成,名成則佛成。

我等為什麼叫做凡夫呢?因為我們的生活都是在煩惱中過,我們沒有像佛菩薩一樣在快樂中過,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快樂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煩惱中,所以就叫做凡夫了。

那佛教智慧的概念是什麼呢?智是明白把握自己,完善自己;慧是能理解周圍,能做到隨喜功德。合起來就是說,完善自己到位,把握自己圓滿,理解周圍到位,成全周圍到位,那就叫做智慧圓滿。

如果我們人沒有從完善自己上起步,專門去要求別人,那就是根本沒有智慧了。智慧的起步,比如你要說一句話,你換個位置來想,假如人家說這句話的時候,你能滿意嗎?如果你認為你滿意,那麼你可以說。如果人家用你這句話對你說,你感覺不滿意,希望你暫時不要說。所以佛教說自利利他,首先你自己感覺滿意,那麼你才能用在別人身上。

但是有一種情況,你自己滿意了,也不一定給別人滿意,所以首先要理解別人。當你沒有說話前,你先說一說:我想跟你說一句話,不知道合你的心意沒有,但是我是善意的,不是惡意的,你同意我就說,你不同意,那我不勉強說。對方說可以,你就可以說。即使說不對,你已經有話在先,因為你是善意的,不是惡意的。這就叫做智慧了。

我們所有的想法,所有的看法,所有的說法,所有的做法,完全是依自己的個人感情來做,不考慮別人心態上滿意不滿意,所以造成很大的違緣。造成違緣以後,雙方煩惱就來了。所以佛教的解脫,就是站在尊重別人上想一件事,看一件事,說一句話,做一件事!

要想成佛,首先從學做人開始,要修成人之道。佛成於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之道,佛是覺悟於圓滿、完善自己。菩薩成就於耐心、慈悲、喜捨。我等念經,是學做人的道理;我等念菩薩的名號,就是學做人的經驗;我們念佛名號,就是修成人之道;我等念咒,就是念做人、成人的補助加持力!

學佛是讓生命明白定位的好處,是讓生命生活中能有良好的目標,是讓生命生活環境有良好的依靠。定位就是愛心的定位、感恩的定位、道德的定位、福德的定位、福報的定位。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