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和居士:平常心是道


 2021/7/20    熱度:505    下載DOC文檔    

平常心是道                          

佛教中諸多過來人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即“平常心是道。”這句話看似極平常,道理也十分簡單、明了,然而其中卻包含著佛學最基本的理義和生命本源的最根本指向。因為眾多學佛人不識或不注重這句話的其中道理,以及其深邃的含義,對於這句直指人心,指點迷津的話往往是一聽而過,或許是聽者自以為明白,其實又非明白,由此錯過領受佛恩的大好良機。於是照舊費大力去找大法,找生命的本性,找菩薩、找佛,以妄心去找本心,揣心尋心,往往得不償失,波波度此一生。

不識此語含義的根本知障在哪裡呢?在於不知什麼是平常心。

那麼什麼是平常心呢?平常心即不攀附心,不起妄念心,是清淨心,也即是本心。平常心恰如是一面鏡子,顯見一切,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分辨,不貪取。故而有大師說:“即心即佛。”這裡的“即心”就是平常心。神宗六祖惠能大師大悟佛法之後,第一次向求法人惠明說法,說的一句話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壇經》)。這裡的“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平常心,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難怪有人問寺院裡的一位作廚的老和尚是怎樣修持的,老和尚答:劈柴燒火,淘米煮飯。聽此回答再普通不過,但無有一顆平常心,何以能做到。還有人問一位老和尚如何是佛,老和尚答:困了睡覺,餓了吃飯。又是一句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回答,然而不具有一顆平常心何以能達到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我們常人劈柴燒火時往往不一心在劈柴燒火上,淘米煮飯時也不能一心在淘米煮飯上,困時不能專心地睡,吃飯時也不能專心地吃飯,整天心念不止,一念又一念,翻滾不停,何以能持有平常心。就是這樣一顆平常心,不知難倒了天下多少學佛修持人。故而學佛人多多,得道人少少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我們人人都有一顆平常心,但我們生命中積累的習性往往不讓其平常。我們用心的習慣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性,即:顯現事物,這是心的功能,也即是心的平常。但我們生命所積聚的習性不讓心停留在這個顯現的平常狀態,而是即刻就對一切所現產生分辨,由分辨產生憎愛,並由此生出攀附、厭離等等之心境,盡管這個過程只是在瞬間完成,但就是這個瞬間使得我們妄念不止,心被物轉,陷入了一個有為的世界,只得在有為的世界中輪回不休。生命所積聚的習性使我們無法做到,也根本做不到如惠能大師所說的:“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六祖壇經》)。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傳播媒體眾多,信息通暢,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攀附力不斷增強,過於強調自我意識,過於強調體現自我價值,私欲膨脹,也就更難持有一顆平常心。

從“平常心是道”的理義來審視學佛,考察學佛,按理說學佛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即可,但就是這樣一句話的境地,卻有無數無量人費盡十年,數十年,乃至一生心血也達不到,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習性太強,習力太重,我們無法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因此作為一個有心學佛的修持人,有以身證法的發願人,下大力修持自己的平常心就是學佛修持的著力點,是最好的下力之處。

怎樣修持呢?或者說怎樣下力呢?筆者以為有兩大問題可供思考。

一是要知理。佛學是揭示世界包括生命如何生、成、住、滅原理的學說,佛學實踐性極強。佛理的實證靠修持人心悟,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言:“道由心悟。”(《六祖壇經》)。因此 知理是任何一個學佛人不可逾越的必須階段。學佛知理就是知達佛學關於對世界、生命闡述的基本理義。知理的最主要途徑是認真學習佛學,知解佛學經典。學佛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兩部佛經認真地讀,反復地學,仔仔細細地解。通過學習佛經解決這麼三個基本問題:

第一,世界是一合相。佛學從本質上認識世界,透視一切物質與現象的成、住、壞、空。佛學認為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沒有屬於其自身永遠不變的本體,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金剛經》經中說: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第二,一切相皆是虛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一切受用都被我們看成是實有的。由此我們便在這物欲的世界中不斷地攀附,受色相所牽引,造下無以數說的業,這是眾生始終陷入六道輪回不能自拔的根結。佛學將世界所有相分為兩種:即色相與空相。並指出色相與空相都是虛妄。佛在《金剛經》中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此佛理我們得知生命也如此,一切生命均是由業力而形成,有什麼樣的業力就有什麼樣的生命,生命現象不過是業力的顯現。因此,生命中都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我的形成完全是一個虛妄,是一個五蘊和合而成的假像,是生命運作中形成的一個妄念。

第三,世界本體如如不動。什麼是如如不動,也即是我們本文所說的“平常”。對於世界的本體,佛學裡叫法很多,比如:真如、實相、心、本性等等,這都是方便而說。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都來自於這個本體,是這個本體的變現。

二是要養成收斂妄心的習慣。佛教中有一幅牧牛修持圖,這幅牧牛圖所寓於的修持教育法就叫牧牛法。什麼是牧牛法?圖中畫的是一頭拴有鼻繩的牛在吃草,牛繩的另一頭拴在一棵樹上,用以牽制可以自由行走的牛。牛鼻中的這根鼻繩長度有限,牛一旦想走出這個限度去吃遠處的莊稼就會被鼻繩所制約,這就使得牛只能在這根鼻繩的長度范圍內行走,有了這根牛繩的牽制作用,圖中的一個牧牛童就可以在一旁安然睡覺。這個牧牛修持法就告訴我們,修持人心中要有一根繩,用這根繩牽住我們的妄心,不使其隨心所欲地有漏。這根繩是什麼呢?就是佛理,因為通過學習佛理,我們已經知道了一個修持的方向,即保持一顆平常心。因此我們的心就不能離此太偏離,不能走得太遠。一旦走遠,就得牽回來,要時時以智慧之覺牽住我們無明的心,使其能常常處於平常之態。如此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心態自然,趨於平常心之態。這是學佛修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修持,是一個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的大法寶。若是學佛人有條件能操行一種具體修持方式,比如參禅、念佛等等加以專修,那平常心境地的顯現只是早晚。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