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凌波居士:楊仁山的學佛因緣及其對近代佛教的影響(二)


 2021/8/16    熱度:941    下載DOC文檔    

楊仁山的學佛因緣及其對近代佛教的影響(二)

於凌波

四、金陵刻經處始末

同冶五年(一八六六),文會在南京約集了十多位同志,分別勸募,籌畫設立刻經處。在同志中發心最切的,是江都鄭學川居士。鄭居士未幾出家,法名妙空,在揚川東鄉磚橋創辦了“江北刻經處”。以後十五年間,刻印了兩千多卷佛經。

文會在南京創辦的“金陵刻經處”,也成立於同冶五年。成立之初,參與創辦者曾開會公議,有所謂二二不刻”的條例,即:一、疑為偽經者不刻。二、文義淺俗者不刻。三、乩壇之書下刻。以後數十年間,刻經處都維持這一原則。金陵刻經處刻出的第一部經書,是《淨土四經》,即《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阿彌陀經》及《普賢行願品》的台刊本。文會於(重刊淨土四經跋)一支中稱:

“子初聞佛法,惟尚宗乘,見淨土經論,辄不介意
,以為著相莊嚴,非了義說。及見雲棲谙書,闡發
奧旨,始知淨土一門,普被群機,廣流末法,實苦
海之舟航、人道之階梯也。……適來金陵,護見此
本於王君侮叔處。覓之數年者,一旦得之,喜出望
外。……自逆匪竄擾以來,其版想不復存。今者匿
募信拖,重镘梨棗。”

至於金陵剔經處,自同冶五年創立,至宣統三年文會逝世上,先後四十余年間,共刻印出了多少徑書呢?據蔣維喬《中國佛教史》所載,文會手訂(大藏輯要),共列經書四百六十部,三十三百二十卷。文會生前,經他親手校訂出版者,為數在兩千卷左右,而由刻經處流通出去的徑書約百余萬卷,印刷流通的佛像十余萬張。這下能不說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成果。

文會對佛教的貢獻,猶不止此。主要在於他由日本搜求得我國唐宋古德的遺疏著述,有近三百部之多。這是我國散佚在國外的逸書,重回國內,刻印出版。這件事要由文會隨曾紀澤出使歐洲說起。

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曾紀澤奉朝旨為出使英法兩國大臣,紀澤函邀文會以參贊名義同行襄助。文會在英倫結識得日本真宗僧人南條文雄。南條文推是一八七六年到莢倫留學的學者之一。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佛教學者與僧侶赴英留學,接受西洋教育,攻習梵文者頓下乏人。如笠原研壽、高楠順次即、村上專精等,都是那個時代的留英學者。

文會與南條文雄結識,聞得南條稱日本有不少中國古代的逸書,就托請南條在日本代為搜購。南條不負所托,返回日本後即盡力協助。文會與南條相交垂三十年,書信往返,不曾間斷。南條代文會搜求得中國散逸佛書近三百種,南條曾謂:

“明治二十四年以後,余與道友相識,所贈居士和
漢內典,凡二百八十三部。而居土翻刻卻贈來者,
殆及十余部,如昙鸾、道綽、善導、窺基、智旭之
書,亦在其中。”

南絛代為搜求的經書中,如窺基的六十卷《成唯識論述記》亦在其中。如文會於(成唯識論述記敘)中稱:

“有窺基法師者,奘公之高弟也,親承師命,翻譯
《成唯識論》,會萃十家而成一部;並以聞於師者,
著為(述記),學相宗者,奉為准繩。迨元季而失傅
,五百年來,無人得見。好學之士,每以為憾。近
年四海交通,得與日本博土南條上人游,上人以此

書贈子。”

金陵刻經處雖然成立於同治五年,但是並沒有固定的“處,一址。最初,文會在南京城內的北極閣借得一片土地,蓋了一處儲存經版和佛書的場所。後來因為北極閣土地發生料紛,文會不得已把經版佛書儲存到位於南京花稗樓租賃的住宅中。這以後,文會曾到蘇州香雪海看過土地,想蓋一處永久的儲畈藏書之所,但也沒有成功。直到光緒二十三年,才在南京延齡巷,興建了“金陵刻經處”的永久處址。

南京廷齡巷的金陵刻徑處,占地二十一畝,合一萬四千平方公尺,蓋了一百二十鄉間房子,分成幾個院落。最初,文會一家人也遷入居住,留出一部分給刻經處使用。到文會臨終前,遺命把全部房捨捐給金陵刻經處。楊家後代以後分批搬走,並在南京市政府辦了產權轉移的手續。

有金陵刻經處如此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房捨,所以文會以後在刻經處內創辦只恆精捨,歐陽竟無在刻經處內創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特科,使延齡巷的金陵刻經處,成為近代佛學復興的搖籃。

五、楊仁山對近代佛教的影響

文會曾兩度以參贊名義出使歐洲。第一次是光緒四年,隨出使英法兩國大臣曾紀澤去的。光緒六年,曾紀澤改任出使俄國大臣,文會即辭職返國。第二次是光緒十二年,貴池劉芝田出使歐洲,以文會襄助過曾惠敏公(紀澤)使歐,娴於英法國情,堅約同行協理。文會倩不可卻,仍以參贊名義隨行。此次出國四年,於光緒十六年回國,此後文會未再出山任事,惟以刻經為職志。

光緒二十一年,錫蘭人達磨波羅居土來華,由英國傳教士李摩提太之介紹,與文會在上海會晤。達磨波羅以復興印度佛教為目標、希望得到文會的支持。文會對達磨波羅的抱負十分贊同,曾計畫訓練出一批精通英文梵文的青年,到印度去協助達磨波羅弘揚佛教,這就是他後來創辦“只恆精捨”的原因。

文會晚年二(十歲以後),追隨他學佛的弟子為數頓多,如譚嗣同、桂伯華、李證剛、黎端甫、蒯若木、孫少侯、侮顗雲、歐陽漸等,是其著者。歐陽漸撰(楊仁山居士傳),稱:

“惟居士之規模弘廣,故門下鄉材。譚嗣同善華嚴
,桂伯華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論;而唯識法相之學
,有章太炎、孫少侯、侮顗雲、李證剛、蒯若木、
歐陽漸,亦雲伙矣。”

光緒三十四年,文會在金陵刻經處內,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斬新式教育的佛教學堂——只垣精捨。只恆精捨是年冬季開學,翌年初春,太虛法師也入精捨就讀。《太虛大師年譜·宣統元年》載曰:

一春,大師以華山之策發,棲雲之慫恿,就學於南
京只恆精捨。凡半年,於古文及詩頓有進益。楊仁
老授《楞嚴》,蘇曼殊授英文,谛老二谛閒法師)任
學監。同學有仁山、智光、開悟、惠敏等,與梅光
義、歐陽漸、邱曦明,亦有同學之誼。  ”

文會門下眾多弟子中,人民國後,實以太虛大師與歐陽漸居士二人最為突出。二人同為佛教思想界之巨擘,對近代佛學之復興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歐陽漸,字競無,江西宜黃人,生於清同冶十年(一八七一),以優貢出任廣昌縣教谕。受同鄉桂伯華之影響,從文會學佛。後以喪母、大病種種挫折,決計捨身為法,再到金陵刻經處,任校對經書之責。越年,文會病逝,以刻經處編校相屬。時值辛亥起義,革命軍攻南京,竟無於危城中守經坊四十日,經畈賴以保全。

人民國後,競無於金陵刻經處內籌設支那內學院。民國十一年於內學院講《成唯識論》,門下學人畢集,如呂澄、王恩洋、聶耦耕、黃忏華、陳真如、熊十力等皆列入門下。梁漱溟、湯用彤亦從而問學。粱任公亦受業兼句,以病辍,報竟無書曰:“自怅緣濩,下克久待。然兩句所受之熏,自信當一生受用不盡。  ”

竟無後於內學院設法相大學特種,闡揚法相唯識之學。時太虛大師創辦武昌佛學院,缁素兩學院遙遙相對,雖匮有法義之诤,卻帶動了近代佛學的進步。

楊仁山居上,由一段“情緣”,促成他進入佛門,於佛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他之創辦刻經處,影響到後來各地繼起的刻經處,如北京刻經處、天津刻經處。他之創辦只恆精捨,門下人才輩出,促成了中國佛教的復興。他是近代佛教復興的啟蒙者,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宏姆斯·韋爾契教授(Holmes Welch)譽之為“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文會可當之無傀。

摘自《慧炬》第342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