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一法師:《金剛經》淺釋4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此歎持經功德。
色身隨業而起,無有自性,猶如波浪依風而起,亦無自性;大海是一個,但是波浪有無量無數,早上有千千萬萬的波浪起滅,中午亦有千千萬萬的波浪起滅,下午亦有千千萬萬的波浪起滅,如是百千萬億劫,虛妄的波浪有無量之多,惟是多虛不如一實——不如一個大海。
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佛性海只有一個,迷佛性海轉為識海,由識海變為煩惱海,由煩惱海變為業海,由業海變為苦海,從苦海受無量無邊業報身,如是從迷積迷,無量無邊,多虛不如一實,一實者,諸法實相是。
善男子善女人,未聽聞受持般若經,不了一切法空,見五蘊有身有命,雖以身命布施,有能施的我相,所施的五蘊壽者相,心有能所,便是妄心,未能離開眾生知見,得人天虛妄福,終於會盡,只有法身無為,不墮諸數。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信心不逆’者,空四相、無住而生心,是為不逆般若。
若有人聞金剛經,見到自己的法身慧命而生實信,信心不逆般若,成就十信位的功德,十信位的功德是無漏福,勝以虛妄色身布施的有漏福,故雲‘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信心是屬個人,書寫流通是為大眾。為人解說般若須具三個條件:1、大忍力,2、智慧力,3、方便力。為人解說般若,其功德更大。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般若經功德,講之不盡,以要言之,無量功德不離佛心,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就是心,萬法不離一心。
佛心的功德,過心境界,是故不可以用心來思,過語言境界,是故亦不可以用口來議,心無形相,故不可以稱其輕重、不可以量其長短,心無邊際,功德亦無邊際,所以雲:‘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心地功德如是無量無邊,誰人可以聽受呢?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大乘者,智慧廣大,建立一切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不見有垢法可厭、亦不見有淨法可求、不見有涅槃可證、亦不見有眾生可度、不作度眾生之心、亦不作不度眾生之心,名為無生忍,又名一切智,亦名最上乘,即一佛乘也。
心地的功德如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惟有大乘菩薩及一佛乘的菩薩,可以聽受。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若有人能受、能持、能讀、能誦心地功德,更能廣為人說,令聽者明白佛心功德,再轉而為其他人說,令其他人亦明白如來心地功德,如來以佛眼悉見,以一切智悉知,其人功德,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際、不可思議。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人能紹隆佛種,傳佛心印,是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家業。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修行用功,不論修何法門,心地空空如也,不見有一法可當情,這樣才對,六祖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念佛,不見有念佛之法可當情,是名念佛;持咒,不見有持咒之法可當情,是名持咒;拜佛,不見有拜佛之法可當情,是名拜佛;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若有一法當情,便有所礙。
凡夫見有生死之法可得,是故不能了生死,二乘人見有涅槃之法可得,所以不能聞一佛乘,惟有菩薩,上求佛道而無佛道可求,下化眾生而不見有眾生可化,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自己,古德雲:‘上無片瓦可蓋頭,下無立錐之地。’不見有一絲毫小法可得,心內無物,心空及第歸,若見有一絲毫小法可得,便樂於此一法,便生愛著,法眼有翳,不能見諸法的實相,是故若樂一絲毫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自己尚且不了解,更何況能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此經乃諸佛法身捨利,是故在在處處,若有此經,就是寶塔,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乃金剛經能淨業障之文。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業障無性,若未見般若,不知業障本空無性,便要還宿債,所謂‘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故知惟有般若,才能消除業障。
業由妄心而造,妄心空,便不會繼續造業,以前所造的業本來是依止妄心的,妄心空了,前業無所依止,則業空,所以心空即業空,心有即業有,故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是故般若能淨業障。
從前是妄心造罪,妄心蓋覆真心,但真心沒有失去,現在以清淨心受持讀誦般若,般若心生,妄想心滅,罪空苦盡,涅槃妙心現前,當來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本來應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但因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甚深經典,仍被人輕賤,惟以受持經典故,心無惱恨,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無有退轉,以能如是修行,得無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
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雲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迦如來遇然燈佛後,證無生法忍,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在未遇然燈佛以前,未證無生法忍,仍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常以有所得心供佛,有能供的我,所供的佛,只能得有漏的福,漏落生死,是故釋迦雖然曾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諸佛都不與他授記,惟有於然燈佛所,證得無生法忍,以無所得心供佛,得無漏福,不會漏落生死,故然燈佛才與釋迦授菩提之記。
若有人能於如來末法之世,受持讀誦般若經,了知萬法皆空,心無所得,見諸法的實相,所得實相的功德,無漏無為,福等虛空,世尊從前有為之福與之相比,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其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般若功德,能成佛作祖、續佛慧命、為諸佛所護念、為天龍八部所護持、能滅無量劫罪、得無漏的福,般若功德,歎莫能窮,若如來具足而說,或有人聽聞後,心則狂亂,狐疑不信,故如來只能略說其功德。
狐疑者,或信或不信。末法之世,魔強法弱,是非人我多,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住不滅,不相信有人能於此經明心見性,若不相信而生毀謗,便墮地獄,故如來不欲具足而說。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義即義理,這部般若經所說的義理——一切法不生,般若不生;一切法無相,般若亦無相;一切法無盡,般若無盡;一切法無住,般若亦無住;一切法無我,般若無我;一切法性空,般若性空——此經義理不可思議,從理起行,行是因,果是菩提,菩提具足無量功德,報是大般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略而言之,般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
金剛經至此,已說了半卷,世尊再繼續講下半卷,有講者認為金剛經說至此已講畢,下半卷只是重講,依我本人愚見,佛在世時,弟子非常有智慧,所以不須佛重講,那麼下半卷又是什麼?
須菩提聞說金剛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欲想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故請問如來:‘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發菩提心,不是說說便算,必須要實踐,例如趙州老人,四十年但看個‘無’字,不雜用心,住於菩提,降服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而大徹大悟。只要念念住菩提,即能念念降服其心,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是故一時不在,如同死人,大似行屍走肉,那得稱善男子善女人。
下文佛告須菩提,發菩提心者,應滅度一切妄想眾生,當滅度時,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若見有滅,菩薩即有我相,又有我能滅度的人相,又見有數數滅度的眾生相,又見有相續滅度的壽者相,有四相在,著相迷性,不見菩提,即非菩薩,若無四相,離相見性,即住菩提,是為菩薩。所以離四相就是發菩提心,此外,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所以上半卷所述之降服其心,是降服我執之心,下半卷所說的,乃降服其法執之心,菩薩若依法而生愛,是為菩薩頂墮。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此乃降心之文。
其實此品可分五階段來說:1、發心菩提,2、降心菩提,3、明心菩提,4、出到菩提,5、無上菩提,即成佛之時。
此文與上半卷又有不同之處,上半卷所說的妄想眾生,介紹得很清楚: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下半卷講的,只要是煩惱妄想的眾生就要度,不須要分析是什麼類的眾生,故雲滅度一切眾生。
為什麼不說清楚呢?妄想即生即滅,根本就看不清楚是什麼妄想,若妄想即時起即時度,無量的妄想可以一時消滅,故雲‘滅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一時度,不是慢慢度,妄想滅了之後,度個什麼?妄想未起,你不必去度,以般若觀照之即可,妄想一起,即時度。
妄想即起即度,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妄想,是貪、是嗔、還是癡?因為它還未完全成熟現出來,你已經把它度去了,即生即度,所以不同上來卵生胎生等妄想,這些是妄想生起以後的境界,屬於賊後興兵,古人雲:‘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念一起就覺,覺速滅速,二事相宜,不要待妄想成熟後才去慢慢滅,是故此文乃降心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若菩薩見有能度眾生的心便是我相,見有眾生可度是人相,見有涅槃可求是眾生相(眾生樂求涅槃,厭惡生死,是謂眾生相),見有涅槃可證是壽者相,有了四相,無邊煩惱亦起,便不能度眾生,故不是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何以無四相便是菩薩呢?發了菩提心後才可以稱為菩薩,但是實實在在無有一法發菩提心,一切法空,就是菩提,空中那裡有一法可發菩提心?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空,菩提心現,是故四相空就是菩提,不是離了四相之外,另有一法可以發菩提心。例如殺戒,不殺生就是持戒,不是離了不殺生之外另有殺戒,故實實在在無有一法發菩提心。
若雲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菩提心內本來就具有慈悲喜捨,焉能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若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慈悲喜捨便在菩提之上;若雲以六波羅蜜發菩提心,菩提心內本來亦具足六波羅蜜,又焉能以六波羅蜜來發菩提心?若以六波羅蜜發菩提心,六波羅蜜即在菩提之上,菩提便不能稱為無上菩提,既是無上菩提,焉能有一法在菩提之上,可發菩提心?
然則如何發菩提心呢?布施空就能發菩提心,戒律空、忍辱空、禅定空、智慧空、念佛法門空、慈悲喜捨空,不見有一法可得,就是發菩提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文講‘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文世尊問須菩提,如來昔日在然燈佛所,是否有法得菩提?須菩提答:‘不也!’
釋迦如來於然燈佛所,聞法心空,無得法之心、無得法之人、亦無所得之法,心空、人空、法空,不見有一小法可得,‘無有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乃明心菩提,一切法空,就是明心,無法可得,便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這段文很重要,得菩提與否,只是一線之差,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有法,不得菩提,無法,即無得,就是得菩提,有法則有得,不見菩提,所以世尊再詳細的解釋其義理。
有法即有心,有心即未能空心,心不空,如何明心?有法亦即法不空,法不空如何得法?既不明心又不得法,然燈佛又怎麼能為釋迦授記?
佛於然燈佛所,無一法可得,是謂明心菩提,明心就是菩薩,故然燈佛與釋迦如來授記,若當時世尊有戒法、定法、慧法、六波羅蜜之法可得,是為法執,著了法執,以為有法可得而得菩提,然燈佛則不與世尊授成佛之記。
所以我們不能執任何一法,例如念佛,念至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空,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一切法空,實實在在無有一絲毫小法可得,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釋迦如來授記。
授記,是如來金口所說,將來必定成佛,授記時的名號,成佛時決定不會改變。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此乃出到菩提,謂出離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
義即理之意,‘諸法如義’,即諸法的真理是也。
一切法從緣而生,緣生性空,是故一切法皆是空,萬法一如,是諸法的空義,亦即諸法的如義。布施空、忍辱空、般若空、三十二相空、微塵空、世界空、萬法歸空,此空與彼空一如,無二無別,古時空與現在空亦一如,就是諸法的如義。
如來者,是諸法的空義,有一法不空,不能稱為如來,一切法空才稱為如來。
如來者,是諸法的無生義,一切法無生,從無生而來,來成正覺,無生亦是諸法的如義。
如來者,是諸法無滅義,一切法無滅就是如,從無滅而來,來成正覺。
如來者,是諸法無相義,從無相而來,來成正覺,是名如來。
如,泛指空、無生、無滅、無相、無來、無去等,有相、有生滅去來,不是如,無相、無生滅去來,一切法空,此空與彼空無二無別,便是一如,一如,是打成一片之意;到了彼岸,萬法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法都是佛法。
是故諸法如,到彼岸,諸法不如,是此岸,所以這一品古人名為‘出到菩提。’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到這裡,有些人會有點疑問:不錯,釋迦佛發菩提心時,‘無有法’而發菩提心,亦無有法而得菩提,因為菩提是諸法的如義,一切法空便見諸法的真如,但是如來成佛時,可能有法可得,故雲‘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些人認為如來坐道場成等正覺時,有菩提之法可得。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坐道場,亦無有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始坐道場,不得一切法,空拳诳小兒,誘導於一切。’一切法空,才能得菩提,法空即心空,心空即明心,若法不空,心不明,不能得菩提,故雲‘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所得心空,法體空寂,是為無實;寂滅體中,一切智具足,萬行俱備,恆河沙功德用之不盡,是為無虛。
菩提無有一法可得,是為無實,惟是從菩提流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是為無虛,例如摩尼珠,其體清淨是無實,而能流出一切寶即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性空,是謂無實;一切法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假名有,是謂無虛;未曾有一法不是從緣而生,故一切法都是佛法。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青青翠竹從種種緣而生起,其性本空,所以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黃花也是從緣而起,也是性空,是故黃花無虛無實,無虛無實就是般若,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世尊為免世人誤會:既然一切法是佛法,那麼世間法、求名求利的法,也是佛法。是故世尊解釋:若能‘即非’世間法,便是佛法。‘即非’,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法空、離一切相,便是佛法。
悟道之人,觀世界如幻如化,無有一法不幻化者,是為‘即非一切法’,所以悟道之人,水月道場,空花佛事,降服鏡裡的魔軍,成就夢中正覺,游戲人間,觀一切法都是幻化,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法空,不分別、不執看、離一切相、見一切性,是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人身長大,是緣起,當體即空,無長大之相可得,長大即非長大,非長大是無限量,周遍法界,就是法身,法身才是大身。若能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便見法身如來。
色身有對待,因短而說長,因小而說大,是故有長有大,法身無對待,是故非長非大,能夠離色身之長大相,即見到非長非大的法身,是名大身,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這就是佛法。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菩薩亦如是,應了知一切法都是幻化,度眾生亦是幻化,雲何有我人等相?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寂滅,就是度眾生,眾生有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就是度眾生;證寂滅,才是真正度眾生,生滅不能度眾生,因為眾生是生滅,我們也是生滅,生滅焉能度生滅,只有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才能度眾生。惟是寂滅體中,無眾生相、無我相、無涅槃相,我亦寂滅、眾生亦寂滅、滅度亦寂滅,是故菩薩不應作是念,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若菩薩作是念,我當滅度無量眾生,認為有眾生、有我、有滅度,著了我相、眾生相、滅度相,迷失自己的佛性,迷性則煩惱起,有煩惱只可以稱為眾生,不可以稱為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一切法空,菩薩法亦空,是故實無有法可得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一切法空,空中無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若菩薩不領會般若的真義,而作是言:‘我當築塔、建廟、印經、布施供養等莊嚴佛土。’有能莊嚴的寶塔等,所莊嚴的佛土,心有能所,心不清淨,是虛妄心,不是菩提心,故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土就是心土,心土中有慈悲喜捨、有戒定慧、有六度萬行,以心土中的慈悲喜捨、六度萬行,莊嚴心土,無能莊嚴,無所莊嚴,即非莊嚴,是名真莊巖。
猶如大海,起無量的波浪,莊嚴大海,大海是海水,波浪也是海水,那裡有能莊嚴?海水一體,那裡有所莊嚴?實是大海莊嚴大海,無能莊嚴、無所莊嚴。
無能所莊嚴,即非莊嚴,是自性莊嚴,是名真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通達,即了解之義,菩薩要通達一切法無我——布施無我,不見有布施相,是名真布施;說法無我,不見有說法之相,無法可說,是名真說法;忍辱,不見有忍辱的我,即非忍辱,是名真忍辱;不見有微塵的我,微塵即非微塵,是名清淨微塵;煩惱無我,煩惱空;涅槃無我,證大般涅槃;眾生無我,眾生得度;諸佛無我,諸佛成佛。
若布施有我,是眾生布施,說法有我,是眾生說法,忍辱有我,是眾生忍辱。菩薩忍辱,不見有忍辱的我,亦不見有辱可忍,若菩薩通達一切法無我,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無我’是什麼?無我就是無為法,有我,是有為法,無為就是法身,法身無我而無不我,法身無法而能生一切法,法身無為而無不為,法法無我,法法亦是我,未有一法不是自己,古人雲:‘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無我,所以天地與我同根,無我,所以萬物與我一體,是故佛法不是消極,是積極。
上來幾段文是講證得法身,下文講以法身為體,從體起用。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文中如來是指法身如來,法身無我而無不我,法身無法而出生一切法,故現出肉眼。
如來以肉眼見凡夫的境界,可以對機說法,對病落藥,無凡夫而不度;凡夫以肉眼修行成就,亦可見法身如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法身清淨,可現天眼,以天眼度天人;天人以天眼修行,得見法身如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慧眼是二乘人所具,法身如來亦有慧眼,見聲聞緣覺的境界,教化二乘人回小向大;二乘人亦以慧眼修行,見法身如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法眼是菩薩所具,法身如來亦有法眼,以法眼見菩薩的境界,教化菩薩;菩薩亦以法眼修行,見法身如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法身具有佛眼,見十方三世佛,三世佛亦以佛眼見法身如來。
若依華嚴經解釋,肉眼能見山河大地一切色,天眼見一切心,慧眼見一切眾生根機,法眼見諸法實相,佛眼見如來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
傅大士另有一偈釋五眼:‘天眼通非礙’,天眼不捨有障礙,山河石壁也不能遮障天眼;‘肉眼礙非通’,薄如一張紙,也可以遮障肉眼,若凡夫修至六根清淨,亦可得天眼;‘法眼惟觀俗’,俗谛指因果,不論是善惡的因果、有漏的因果、無漏的因果,都是俗谛,法眼能觀世間、出世間的因果;‘慧眼直緣空’,慧眼只觀空,空即真谛;‘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佛眼如千日放光明,照一切四聖六凡,惟是只有一個體,一體多用,‘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十法界內的眾生,佛眼無一不見,故雲‘無處不含容’。
六祖於五眼亦有注釋:一切眾生皆具五眼,但以迷心,不能出現,離卻迷心則五眼開明。念念修般若波羅蜜,初除迷心,是肉眼;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起憐憫心,是天眼;煩惱不生是慧眼;觀一切法,離一切執,是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遍照,是為佛眼。
六祖的五眼注釋,與我本人所說的五菩提,有相近的地方:初除迷心,是發菩提心;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離四相,是降心菩提;煩惱不生,是明心菩提;著法心除,法法到彼岸,是出到菩提;細惑永盡,圓明遍照,是無上菩提。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示同人法,以肉眼見恆河之沙為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以天眼,能見恆河沙數的佛國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眾生是從妄想心而生,是故眾生也是虛妄,但妄不識妄,眾生不識妄心,若眾生識知妄心,眾生當下就能離妄見真,真心者,佛心是也。
如來有五眼,所有國土中,每一眾生種種心,如來悉知,無量眾生無量種種心,如來亦悉知,譬如大海種種波浪,大海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又知種種心皆為非心,猶如大海千濤萬浪,惟是波浪不知波浪即非波浪,只有大海知道波浪即非波浪,是故如來說識得諸心非心,是名真心,是名佛心。
如何識得諸心非心,名為佛心呢?本生心地觀經雲:‘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塵穢,雲何心法染貪嗔癡,於三世法,誰說唯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諸佛尚不可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
佛說:‘把心法作為三界主人翁,此話對否?’心的本源是清淨,不染六塵垢穢,不染貪嗔癡煩惱,無貪,欲界空,無嗔,色界空,無癡,無色界空;若識得心,三界都空,三界既空,心又怎可以是三界之主?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法,有人說是唯心,過去心已滅,現在心無住,未來心未生,怎可以說三世諸法唯心?諸法之外,相不可得,內,性不可得,中間亦不可得,心的本源,無有形相,亦無住處,一切諸佛尚不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
心不動,就是真心,真心無相、無形、無住處,如何能見?心動,才見到妄想心,所謂‘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起,瞥然已過,若追尋之,無有處所,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就是真心,但是真心亦無相,亦了不可得,若謂可得,真心卻又成為妄心。
既然過去心不可得,便應該沒有冤家,為什麼還有怨?因為我們還未達到‘不可得’;既然過去心不可得,一切罪都不可得,為什麼還有罪?因為還未達到‘不可得’,所以還有罪,若果了達過去心不可得,罪亦不可得,一切罪即時滅,但是我們仍然是‘有所得’,所以罪亦有所得。所謂‘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了達‘不可得’,業障空,未了達‘不可得’,必須還宿債。
‘現在心不可得’者,現在妄心無相,所以不可得,識得現在心非心,是名真心,但真心亦了不可得,若謂現在真心可得,真亦變成妄。
現在心亦不住,住則可得,不住則不可得,猶如流水不停,流水不可得,現在心剎那不住,剎那時都不可得。傅大士雲:‘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縱橫。’我們的一念心,一剎那間有九百生滅,如何可得?生滅快得很,如何可以得到它?一彈指間有九十個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過去滅無滅,未來生不生,常作如是觀,真妄坦然平。’所以覓現在心了不可得,例如芭蕉,層層剝去,最後芭焦樹亦不可得;心亦如是,好像現在有一個心——善心、惡心、種種心——以般若波羅蜜觀之,最後,覓心了不可得,所以雲‘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的妄心亦是無相,亦了不可得,試尋一下明天的心,明天准備作甚麼?誦法華經?誦法華經的心在那裡?試觀一下,觀得清清楚楚;或者又觀一下明天過堂的心、明早上殿的心,觀之亦是不可得。
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心。
我們未曾識得自己的心,心在何處?不知道!在外?在中間?在內?不曉得!所以我們不識得心,心有多大?心從何處來?滅往何處去?都不知道。凡夫樣樣事情都聰明,惟是對自己的心不聰明,既不知道心的來處、去處,又雲何識得心,所以下文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心是從無所來而來,從無所去而去,雖雲是無所來而來,但是我們一定要見到無所來而來,才可以說‘心是無所來而來’,若我們未見到心是無所來而來,又如何說心是無所來而來。
心是無所去而去,但必定要見到無所去而去之後,才可以說心是無所去而去。
有些人不明白,以為心有來處,心那裡有來處,不要覓心的來處,覓心無所來而來,這樣用功才對;心沒有去處,無所去而去,無所去而去就是心的去處,所以我們要識得心,若不識得心,永遠不能成佛,識得心,當下見法身佛,古人雲:‘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所以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心——知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佛心——把貪嗔癡的煩惱妄想心空掉,把是非人我的妄心空掉,非心之心,是名為佛心。
妄心滅,非心之心,是為真心,究竟是一還是二?
其實妄心當下就是真心,凡夫不明白,以為有一妄一真,其實即妄即真,即波浪就是水,不須要待波浪滅才見水,波浪當下就是水。
上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波浪滅了才見水,妄心滅後才是真心;現在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波浪當體就是水,不須要待波浪滅才見水,不須要待妄心滅才見真心,三心不可得,三心當下就是佛心,然佛心亦不可得,即妄即真,皆不可得。
所以修行不難,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佛心;三心不可得,即見法身如來。
識得心以後又如何,從心起修。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