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華法師:金剛之智 第二章 信佛,為什麼?


 2021/10/16    熱度:439    下載DOC文檔    

第二章:信佛,為什麼?

為什麼要信佛呢?信佛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呢?在這個“目的明確”的社會裡,恐怕只有通透了信佛的優勢,大家才能真正地認可佛教,並樹立起自己的信仰,換句話說,信仰才真能真正地發揮出作用。

我們忽略自己的內心,已經很久很久了。可能在物質世界裡,你們的錢要比我多出很多,我沒什麼錢,而且我還需要大家的供養,但是我不覺得自己貧窮,在心靈世界裡,我擁有很多很多。其實,在物質世界裡的擁有,最終都將回歸到心靈世界的滿足和喜悅,體現在安全感、幸福感、社會成就感……等等“感知”的層面上。

那我們的安全感、幸福感、社會成就感在哪裡呢?物質世界裡我擁有很多、逢人就說自己有錢,以博得別人的羨慕……是這些東西能帶來的嗎?我告訴大家,至少在北京是這樣一種情況,沒有錢的人把自己打扮成有錢的樣子,因為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真正有錢的人,他不敢說自己有錢,把自己打扮成平民的樣子。這是社會真實的一面。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現代人有“價值感危機”、“自信危機”、“安全感危機”。如果每天生存在“安全感危機”中,又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整日提心吊膽,患得患失,那“幸福感”、“安全感”又將從何而來?自我的價值又如何體現?我們又怎樣獲得心靈世界的滿足呢?

現如今整個社會,面臨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等缺失,就已經帶給我們太多的困擾;但還有一種更嚴重的缺失是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引發的就是道德的淪陷,人們不用道德去約束自己,社會也沒有道德用來規范,那最後依靠的就只有法律了;自律就沒有了,自律其實就是信仰的一種。

說說法律,法律是他律,法律是人類公共關系的最後一道防線。現代人經常在犯一個錯誤,一個思維模式已經侵入腦子了。比如,和別人在簽合同的時候,就想著:我要揪到別人的疏忽、找到別人的漏洞,以備日後和他在法庭上打官司用。你說人活到這樣,他累不累啊?好可悲、多可憐!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和別人打官司,那是人類公共關系的最後一道防線,不要動辄就突破它,打官司只會增加煩惱。目前咱們國家還沒有、也不會有道德法庭,我們就要尋找內心的平衡,自己給自己要找個答案。在沒有去法院討說法之前,自己給自己的心做一個安頓。

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一個和諧的、寬松的、安寧的、享受的人生環境。而每個人如果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仰作為其心靈上的支撐,那這份自律就會起到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生的關鍵性作用。

道德是什麼呢?道德是一種傳統、一種規范,它是我們的一種約束,是一種對我們起到保護作用的約束力。道德也是一種信仰,是生命的自覺;當一個人建立了一種信仰的時候就叫自律。你所信仰的宗教會告訴你,哪些東西該做,哪些東西不該做;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而這些“該與不該”都對我們是一種良性的保護。更可貴的是,因為客觀世界的矛盾和那種愛恨的交織是真實地存在的,當我們與人相處受到傷害的時候,尤其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信仰會保護我們、能夠安撫我們的心,使我們真正擺脫痛苦。

佛教裡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因緣果報。如果讓大家深入地接受因果觀念,那實在是太難了。不過,我們如果從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這兩種屬性去細心地體會的話,我們會發現因果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說,我們種下一粒麥子,然後長出一束麥子來;比如說,我們見到陌生人後,給予的一個微笑;對朋友的一次幫忙;都會換來別人對我們的關懷……生活中因果無所不在。

在佛經裡,梵語叫因特網。當我發現這個概念以後,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因特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大家都連成一張網。一個精彩的名言說:尼羅河畔,一只蝴蝶抖動的翅膀,在遙遠的地方就引起了龍卷風,這就是因果之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在修行的時候,心行非常的細心,為人處事非常的嚴謹。而眾生只有當槍口對著他,手铐拿來的時候才會傷心後悔。只有信仰才能杜絕這一切。

我看焦點訪談節目,有一個干部貪污了一千多萬,然後被關到監獄裡,記者就講,這麼多錢,你能花得完嗎?他說“俺正後悔啊,沒花啊!”他每天上班的時候騎個破自行車,拎著個破包。貪了那麼多錢,快退休了,被關到監獄裡去。這些故事層出不窮,這些人的權力和智慧,難道比我們少嗎?不是的!他們缺少的是信仰。當心被種種欲望給迷惑住了的時候,如果稍微有一點信仰的提醒,生命就不會走到如此地步。

社會中的中老年朋友要有信仰,要學會確認自己的幸福。當你有一份豐厚的收入、家人都健在的時候,要珍惜這個緣分,要確認自己:我很幸福,千萬不要無事生非,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確認幸福,你的內心就充滿著幸福快樂。

我們大家經常會看到,愛美的人掏出小鏡子,時刻注意修飾自己;我就跟身邊的朋友說,美容不如美心啊!你光會美容不懂得美心,那不行!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懂得奉獻的人、或者一個懂得與他人分享幸福感的人,他的心是很美的,而他的相貌自然就會隨著心而變得美麗,這就是相隨心轉的含義。現在我們有很多的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感恩生活,總是在無事生非,這種黑暗的心念與行為可以通過樹立信仰來得到改善和徹底的解決。

春山茂雄有一本書叫《腦內革命》。春山茂雄,一個日本人,當了七十年的醫生,三十年從事西醫,四十年從事中醫。他做了很多實驗,其所有實驗的目的就是一個——為了證明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就是自己的醫生。

我們得病是有原因的,只是我們沒有審查自己、沒有觀察自己而已。比如說感冒了,那一定是上火了;但如果內裡沒有熱火的話,那任憑外邪如何熾盛,也不會得感冒。得病了沒有關系,趕快吃藥,外在的藥可以吃,但最主要的是要去心火。有一句老話,叫作“心病還須心藥醫,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如果我們得了心病怎麼辦呢?應該服用的心藥又是什麼呢?打開我們心上種種煩惱鎖鏈的鑰匙又是什麼呢?那就是——“佛法”。

當我們有了心病的時候,我們就是病人,佛扮演的角色就是大醫王,佛所說的佛法就是靈丹妙藥。當然,病人首先要承認自己有病,這才是可能被醫治好的先決條件。承認自己有病,然後再通過佛說的法,作種種改進的過程,就叫修行。修就是改變、改正,行就是去實踐,也就是病人服藥的過程,如果只是承認自己有病,而不去真正的服藥,也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

我們終南山有一位比丘尼,因為講《金剛經》、念《金剛經》、修《金剛經》,死了以後她的這個肉團心真的成了金剛的了,燒不爛,一敲有金屬的聲音,到底是什麼原因我也解釋不了;但是事情就真的發生了。又比如,光九華山就有十三位肉身不爛的成就者,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很多;還有在自然條件下脫水之後,身體還有很香的味道,等等等等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生命科學存在種種的奧秘,東方的修道文庫,斑斓多彩,思想深邃。我前不久就差點犯了錯誤,我以前一直對什麼道術、方術,有排異反應,有一天喝了茶以後看書,看什麼煉丹、什麼醫藥,很多燦爛的文化都記載在這裡面,多少修身養命的辦法都在這裡面。當時我想,我們對一個事情在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地下結論,錯誤的判斷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范圍之內,包括對人對事,想法和說法都要有根據。

所以,我們從沒有任何信仰開始,到初步信仰佛教,再到願意去實踐佛教,在不斷的摸索中最後獲得真實的利益,這是一個永遠都在不斷嘗試的嶄新過程。接受一個新鮮的事物,也許就會對人的一生作一個實質性的轉變,這些都是可能的。不要一上來就封閉自己,在沒有做出了解的時候,就斷然拒絕。

人生,有生就有死,每一個人都是難逃一死。如何正確的面對死亡,佛教則為我們樹立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死觀念呢?佛教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從一歲到八十歲叫作“分段生死”,八十歲到死後叫作“變異生死”,我們將以另一種方式的生命活在世界上。這就如同物理學的一個概念,當一個鋼球撞擊到另一個鋼球的同時,就把能量轉移給它,也類似薪火相傳。在佛教中將被傳遞的元素叫作“業”。

一般的人恐懼死亡,得了疑難雜症以後或者受了意外的橫禍以後,就會對死亡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很多膽小的人,一得病就想到死,哎呀,我不行了吧?其實,不管我們恐懼也好,不恐懼也好,我們遲早都會死,我們所采取的態度對於事情本質的改變是無能為力的。大家想一想,死神不會因為我恐懼死亡就不叫我死,或者晚死幾天,不會的。尤其是得了疑難雜症的時候,那我們就必須面對死亡;直面生死要過的第一關就是看破生死,看破它,你就敢於面對和接受它。所以不管信佛、念佛也好,還是什麼樣也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要看破生死,敢於面對。

縱然活一百歲,活一百二十歲,乃至活二百歲,那和日月相比,和天地相比,也只不過是白駒過隙,在《金剛經》叫“如露亦如電”。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更不要說把你的錢財、把你的富貴、把你的生命放到浩瀚的宇宙中,那連微塵都比不上。所以說,你爭來的虛榮、爭來的自尊、奪來的自大,這些東西都能長久得了嗎?長久不了!它們都違背不了自然的規律。

看破生死,在你還活著的時候,就要善待自己和你身邊的人。就像我現在眼前這個杯子,沒有碎的時候,不要把它打碎,打碎以後也不要珍惜。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生的時候不盡孝,死了以後披麻戴孝,吹吹打打,那叫什麼呢?活人做給死人看,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做給活人看;等到自己死的時候別人又對自己也這樣做,一代又一代,無濟於事。還不如給父母買藥,打針療養,盡心侍奉。所以說,改變觀念,尤其是生和死的觀念要改變;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來談信佛,再來講修行。如果生死的觀念沒改變,一切都是徒勞的。

明朝有一個老太婆,她信佛信得好象非常真誠;十五到了廟裡上了供以後,就跪在阿彌陀佛面前說,阿彌陀佛,人間太苦了,你趕快接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有一天有個小沙彌,對佛法特別有悟性。躲在佛像後面,捏著自己的鼻子:“老太婆啊,下午四點半你就來吧,我接你到西方去。”老太婆嚇了一跳說:“我不行了,我下午四點半就要死了。”生活、修行中,常常會發生這種“葉公好龍”的事情。

黃金底線

一個人如果擁有了佛法、擁有了《金剛經》這顆鑽石,他就是百萬富翁。這個富翁,不是美元、英鎊、人民幣的衡量,而是“法財”指數。在佛法裡有一個概念叫“法財”,不是“發財”,是佛法的“法”,財寶的“財”。如果進一步來解釋這個概念是什麼含義呢?我們在物質世界裡,給物質帖上標簽,樹立種種的名相;進而講究它的質量,推出品牌;但,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精神也是一份財產?它需要更好的質量,也需要精美的包裝,也需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有了良好質量的精神世界,我們的人生才會幸福。

同時,通過對佛法的研究,要讓自己找到一個心理的黃金底線。不管我們在哪一個城市、在哪一類人群中生活,也無論我們是在家還是出家,只要找到了心理的黃金底線,沒有任何人能夠把我們打倒。我們不得意的時候是因為喪失了自信心,被自己打倒了。如果一個人沒有丟掉自信心,他有一條心理的黃金底線,沒有任何人能把他打倒。

我們再以經濟為例來進一步解釋心理黃金底線。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經濟生活,這是不可回避的。

以出家人為例,只有你恪守出家人的道德,有飯吃、有衣服穿,你一定餓不著。拿我的話說就叫作:“有佛法,就有辦法;有辦法,就有佛法。”這就是一個和尚的心理底線。

那你的心理底線是什麼呢?你的心理底線就是: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飯吃、有工作做;雖然收入並不豐厚,但是可以健健康康地去活著。這就是底線。如果突破了這個底線,往下走了,那人必然會煩惱、會痛苦、會憂慮,甚至按佛教來說,你會去造業,去干自己不該干的事,去做佛教和法律所不允許的事;你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干,造業很重。在這個底線的基礎上,上不封頂。用你發達的頭腦、勤勞的雙手去創造生活、去積累你的文化和財富,就象壘寶塔一樣,上面是不封頂的。但是,底線就是別沒衣服穿、別餓著、別沒信仰。有信仰、有飯吃、有衣服穿,你就很好,這就是物質上的底線。

那麼信仰上的底線,就是不要把信佛當成是和尚和尼姑的事。我看著滿大街跑的人,看他們匆匆的步伐、他們的氣質、他們的眼神,我就知道,最需要佛法的,不是和尚和尼姑,而是他們這些滿街跑的人。他們需要得到很多心理的撫慰、靈魂的安頓、佛法的解釋。我們的生命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解釋。

另外就是法律道德與良知之間的關系。中國佛教為什麼能在歷史上千年興衰而保持不敗?一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佛教補充了儒家和道家的不足。儒家講“立言,立德,立功”;道家講“順應自然”,我們社會上有很多法規和條款,我們用心研究就會發現,在這個結構當中缺少了個東西,那就是“制心”。在傳統佛教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制心”,要人們修養、安養自己的心、洞徹自己的心,乃至發展到“宋明禮學”,成為思想中的一個標桿。

在當今社會,佛教還有沒有起到這樣的功效呢?佛教同樣有這樣的功效。法律是強制性的,而道德是彈性的。在一個講道德的人群中,你的道德是被認同的;在一個不講道德的人群中,你的道德是一分錢也不值的,因為沒有坐標碼和參照系。佛教在今天社會講“制心”,就為法律和道德提供了保障。而且佛教的制心的理論、包括安心、修心、明心見性等所有這一攬子的理論,都為我們的生命提供了一個內在的支柱和精神食糧。

為什麼要講讓大家回歸信仰呢?我想就是試圖幫助各位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建立一個心理黃金底線。那麼一個企業的黃金底線是什麼呢?一個成功的企業會贏利很多很多,但是商場和戰場上,沒有常勝的將軍,這已經成了一個盡人皆知的鐵的定律。那麼到底誰才是將軍?將軍就是,該敗的時候你沒敗!炒股的時候,掉到最低谷的時候,別人都虧得一塌糊塗,你還賠得起、承受得起,那你就是將軍。這就是底線。

輝煌的時候、成功的時候、有好機遇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去享受它。但是,問題是到了底線的時候,大部分人也就是凡夫俗子是承受不了的,他就崩潰了。而這時候,你還沒有崩潰,這就是底線。成功的企業家,不在他贏利多少,而在於經濟風暴來的時候,你能不能承受得住,那就是你的黃金底線。

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也需要這樣一個底線呢?不在於存款的多少,也不在於你現實中是否走運,而在於你在上下波動的時候,你中間是否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一個相對穩定的東西,作為生命和生活的支撐,如果有就很好。

那我覺得這樣一個黃金底線的構建,需要的是信仰。因為人的生命和生活,需要歸流,要歸於一個思想文化系統、歸於一個信仰系統。我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有一種糜亂,主要是因為他沒歸類,不知道是儒家的、道家的、還是佛家的,他沒有建立一個信仰。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很多有信仰的年輕人,他的行為規范是依照信仰來確立的;他的精神狀態,包括他神態的安詳、心理的塌實,是因為他確立了一種信仰;如果沒有信仰,我們很可能就會被外境所轉、被外境所迷。得意的時候會忘形,失意的時候就會垂頭喪氣;見到權貴我們會點頭哈腰,見到窮人我們會盛氣凌人;那就是迷失了自我。所以說信仰對我們的生命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活著,就要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己身心的和諧;實際上,這種和諧在思想上叫作平衡;在觀念上叫作平常心;在生理上又叫作陰陽平衡;這些都是相通的。如果說我們有一個比較和諧的心理環境,生命就會變得非常健康。佛經裡說:“四大不調,百病叢生。”即便是不患病,那他的生命也會因此而變得“亞健康”,這對生命也是一種損害。這也是一個生命的底線。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