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華法師:金剛之智 第三章 和佛教有幾個誤會


 2021/10/16    熱度:405    下載DOC文檔    

第三章:和佛教有幾個誤會

佛教發展到現在,很多人其實都看不到佛教的真實面目了。在我們的心與真實的佛教之間,產生了很多的誤會、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誤區。如果你不用你的心去覺察這個世界,你就會發現,先入為主的觀念,會锢蔽我們的心行。換個角度看問題,世界每天都是新的。如果老是用一種眼光去看事物,我們的思想就會被禁锢。

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我前不久就差點犯了。我以前一直對什麼道術、方術,有排異反應,不怎麼願意接受。然而,生命科學確實存在著種種的奧秘,比如東方的道教文化,可謂斑斓多彩,思想深邃。有一天喝了茶以後看書,我就看到一些煉丹、醫藥,很多燦爛的文化都記載在這裡面,多少修身養命的辦法有詳盡的記載。當時我想,在我們對一個事情在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地下結論,錯誤的判斷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范圍之內,包括對人對事,想法和說法都要有根據。

觀念要及時更新,我們也會常常看到一些退離休的人特別郁悶,他郁悶的原因是社會發展太快,而他的觀念沒有及時更新,他接受不了新的事物,也可以說新的事物與他舊有的觀念發生抵觸的時候,他就感到煩悶;又比如一個網站不去時常更新的話,那這個網就沒人上了;如果電視頻道老是這樣單調,大家都不看電視了。所以說要更新觀念。我告訴大家,告訴出家人和告訴所有愛好佛學的人,乃至於不信佛的人:“更新觀念,成功一半。”別的事情你都可以做,但是要更新觀念。

第一個誤區就是科學與迷信。我們首先要問佛教,你說的是科學的嗎?我們大家的腦子裡早就被注入了一個系統,或者一個概念,認為是科學的就是對的;而科學是由其批判精神、科學的懷疑精神和科學的實證,等等若干個方面才構成了科學的品質。而一般人講到科學的時候實際上才是“科學迷信”。科學它是一種方法,它是一種路徑,但它不能總結所有的問題,尤其是人精神深處的問題。靈魂的問題,它是鞭長莫及的,所以說不要用科學去代替和消滅什麼。就像我們餐桌上的飯菜一樣,它是多元的。

同時我們會有另一個概念,這東西是假的吧?這是現代人常犯的一個毛病。看到人、看到物、看到所有東西,第一個判斷是這個是假的吧?為什麼大家會產生這樣一種負面判斷呢?是因為假冒偽劣產品在坑害別人的同時,把自己也害得很慘。比如,我走在街上,經常會有人問我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我說真假都沒有關系啊,我又沒有傷害你,你又何來的恐慌?唉,當我們心中先有一個概念——“這東西是假的吧”這樣的疑問,你想一想,你的心已經被染污了;一顆染污的心、一個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世界的人,這個世界怎麼會是干淨的呢?甚至有些人你對他表現得很熱情和真誠,他會懷疑你是別有用心的。

我經常教大家改變觀念,這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要改變我們對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拔除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的觀念,這其中包括對苦與樂的理解。實際上苦和樂都是一種感受,給苦樂下定義,會根據每個人的標准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在我們眼裡看人家是很苦的,但是人家自己感覺還不錯,夫妻恩愛、就算撿破爛過日子過得也挺好。苦和樂不是看外在擁有多少,而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感受,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我吃一碗米飯正好,你非得要我吃兩碗,撐得我難受,那就苦了,就不好受了。道理非常簡單,苦和樂就是一種感受。不要去求長壽,應該到自己內心深處去修煉,當你有了一個金剛心的時候,當你遠離煩惱的時候,當你的心清靜的時候,健康就在其中,長壽就在其中,樂也就在其中。

得失也是經常困擾我們的一個話題。誰都想得到,誰也不想失去自己心愛的東西。得到就樂,失去就苦。但是,當你發現,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你只是一個使用者,只是一個傳遞者,不會成為永久的擁有者的時候,就不會苦悶了。不管是權力和金錢,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起著變化,但是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要體悟當下。如果你了解了佛法的思想和方法,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我得到它也不高興,失去它也不憂惱。所以,你如果想改變命運,就要通過佛法改變自己的性格,改變了性格,就改變了命運。如果你是做企業的,讓你這顆智慧心保持得明明靜靜,覺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注意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很多人想得很美,我要當百萬富翁,我要這樣要那樣,但是往往就在決策、細節、性格上犯了錯誤。

還有大家講到財運,經常有人說我要發財我沒有財運。我希望給大家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就是“給予”。要學會給予。“給是得,受是失;給是樂,受是苦”當我在佛經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把它講給我的朋友讓他們分享。我說人生有一種活法,給是樂,受是苦。他們嘲笑我。誰都以得到為快樂,誰會以給別人為快樂呢?

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大家想要獲得財運,就一定要學會給予。因為你給予的越多,做人做得好,經營就是做人之道。你的朋友越多,你的資訊越多,你無形的平台就大。你的平台大,你的商機就大。不但要給予你的朋友,你還要學會對最難相處的人給予他精神的微笑;如果他用憎恨的心對待你,你見他微笑;在你朋友的朋友那裡,贊揚他的美,不是說漂亮話,而是要確實地去發掘他的美德。當你的朋友把你贊揚他的話告訴他的時候,“敵人”就有可能變成朋友。他會同樣的對你好,也是做人的方法。他的缺點永遠是他的,你不要試圖用自己的煩惱來改變他的缺點,你改變不了他。因為一個是在天上飛的,一個是在地上游的。魚和鳥是沒有辦法交流的,所以不要叫魚長翅膀,也不要讓鳥沒翅膀。你把鳥按到水裡鳥會悶死,你把魚扔到天上魚就會摔死。

終生各行其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品性,非常美好。就像大家看到我的書的時候,我非常清楚每個人智慧的心,每個人的文化教養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沒有關系,一把米撒下去,總有吃到嘴裡的。即便是我們將種子撒到荒漠也不要怕。只要有水,有陽光,它就會發芽。佛教把這個叫善根。在自然界有一種現象,蟬要把它的卵子埋在地下三年,然後再爬上來成蟲成蟬。還有很多的植物根埋得很深,信佛人的善根也是這樣。因為社會現實是殘酷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城市的壓力是存在的,你所想的我都清楚,你怕學了佛以後成了羊了,進了狼群以後,頃刻之間連皮毛都不存在了。沒有關系,那是你的智慧不夠鋒利。如果智慧鋒利的話,你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有個佛法的信仰,各位回到家裡,見到自己老公摔碗,你立馬送一個新碗給他。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不一定用仇恨的心,用對峙的狀態去處理它。換一個活法,換一個想法。我看到那麼多失業的人、下崗的人,沒有房子住的,退離休的人,因為內心不平衡,得了內分泌紊亂的病。我很著急,所以我寫了本書叫《換個想法》,換個想法就換了一個活法。觀念改變了,鬼拿你都沒辦法。如果你的觀念不改變,它就有辦法了。如果我們的心像大海、像天空那樣空曠,那麼什麼東西都能容得下。引用《易經》的話叫什麼呢?“地勢坤,以厚載物。”如果你自己變得很寬厚的話,你的生活處處都會充滿歡樂。因為你心量的狹小,脾氣古怪,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短命了。我給大家講的《金剛經》的思想與方法不僅可以悟道,我覺得它也是抗癌的藥,它也是治高血壓的藥,它也是治糖尿病的藥。早點接觸它,可能會少吃很多藥,少花好多錢,少一點東西被醫生割掉。實際上有些是不需要割掉的。

第三個問題,我們是否想依靠思維解決所有的問題?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所說的世界,你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你自己能力范圍內所能認知到的世界。你沒有看到的世界,同樣是客觀存在的,佛陀說有三千大千世界。

有學者說釋迦牟尼佛說三千大千世界是誇張、是比喻。但是,憑我們人類的本領,能夠覺察到的世界實在是太有限了!你不要太自信了,人類的心意是不可信的、思維是不可信的,而且感覺是不確定的,你今天的感覺不能代表你明天的感覺,它是變來變去無常的東西。

悟與證

在目前的佛教界,也常常會產生很多的混亂概念。最後這一個概念叫“悟證同時”,它是說一個人在開悟人生和宇宙實相的同時,也就證到了,然而並非如此。關於這個話題,儒家叫“知行合一”,佛教叫“解行相應”。僅僅是“知道”和“了解”,與自己的“行為”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只有有了相應的“行”才能“證得”,“證得”的才是真實的。

所以,解行相應要求我們所理解的佛法的理論和我們所做的,要盡可能地要靠近。為什麼這樣說呢?實踐出真知!只有你身體力行了,你所獲得的,這樣一份清淨、解脫與自在,乃至於社會對你的回報,才是真實的。《金剛經》告訴我們世界的真理,它“就這樣”。

實證要靠悟。證悟就是親自去吃一下梨子,才知道梨子的味道。親自去打一下坐,那你才知道什麼叫禅定之樂。我們真正的游心於法海,對所有的佛法乃至於世間法我們有圓融領悟,我們才真正知道什麼叫法的快樂。如果好多的關節沒有打通,這個快樂是得不到的,所以說這叫“證得”。

我們用語言能表達的這一部分是可以導入的,目的是把大家領到離月亮最近的地方去,但是要你自己去看,你才能看到月亮。叫“循指見月”。在人群當中,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種性,人都是有慧根的。區別只是有的人慧根特別好,像六祖智慧能那樣,聽了別人念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所悟,然後就去印證。

那麼什麼叫悟得呢?實相的智慧必須靠我們去修證,去頓悟,尤其是漢傳大乘佛教,它和原始佛教、藏傳佛教有本質的區別。原始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特點是修行有次第,先上一年級,再上二年級,再上三年級一直讀到博士後。這種次第的方法對大家會很有幫助,那我們大家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非常明晰的、沿著這個道路上去,很穩。那麼,大乘佛教為什麼會出現許多誤區、偏見、被人誤會。有人會著魔,有人會出偏,會出現這些問題呢?因為是頓悟法門,不落次第的,沒有台階可上的,你悟了就悟了,悟不了就悟不了。大乘佛教,正因為它至大、至圓使得很多人在修行的時候摸不到邊際。

修行佛法,要在去體悟的同時,加上必不可少的實踐,才能獲得信仰佛法的真實利益。就如同經濟學上,僅僅有理論的人是經濟學家;僅僅能賺錢而沒有經濟理論的人是平庸商人;而一代優秀的企業家,他必須要有經營的理論和經營的方法、經營的目的、經營的理念,還要通過實戰而最終達到他經營的價值。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